护理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教学能力

篇1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与联系相结合的重要阶段,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临床护理带教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因此,建设“双师型”临床护理带教教师队伍、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本文从“双师型”临床护理带教教师的现状,结合本院临床实习带教的实践经验,探讨提升临床护理带教教师教学能力的新思路。

关键词:

双师型;临床护理带教;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0引言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最后环节,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护理技能和形成护理专业态度的重要阶段;培养护生职业道德,确立人生信念,强化职业道德,适应护士角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是培养护生掌握基础医学和护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能力和对危、急、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医护人文素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更是护生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关键阶段。临床带教教师的带教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质量,进而影响护理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如何提高作为临床教学活动主体的临床护理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一直是临床护理教育探讨的问题。为满足时代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基础和前提。

1概念

1.1“双师型”教师概述

“双师型”护理教师是在2004年5月卫生部和教育部颁布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之后即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到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中。双师型临床护理带教教师是目前我国国内医学院校临床医院教师队伍的主要形式。“双师型”护理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是指: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队伍;或者指既具有从事高职学院专业教学素质和水平,又有在企业、工厂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1]。教学医院担任着培养未来护理人才实践能力的重任,面对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教学医院如何构建一支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从而完成教学医院的伟大使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双师型”临床护理带教教师是时代的选择。

1.2临床护理带教教师教学能力

临床护理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护理教学的具体体现,不但具有普通教学能力的共性,更有着自身学科教学能力的特殊性,是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

2临床护理带教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不足

在我国现代教育领域,对临床教学能力的认识包括:技能指导能力、调动学生主体性能力、护理查房(示教)及临床小讲座能力、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个人素质和教学前准备能力[3];也包括专业理论授课能力、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和开展临床护理教学研究的能力[4]等,总结概括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执行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把握信息技术能力、更新知识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在临床带教中,临床护理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任教师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2.1教育学相关专业知识不足

临床护理带教教师一般来自医学院校毕业生,缺乏教学能力[5]。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卫生保健人力资源,因此大部分临床带教老师接受的仅仅是医学相关知识的学校教育以及岗位相关的继续教育,而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培训,无或少有教师资格证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经历[6]。也有资料显示,43.5%护理带教教师未进行过正规的教学查房培训,75%尚无专业理论授课经历,仅16.1%能熟练运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2]。因此,临床护理带教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授课技巧及教学评价等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

2.2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护理科研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并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培养护理人才的必要措施。护理科研的发展,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医院护理质量及学术水平。而作为一个教学医院,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培养出一批刻苦钻研、敢于设想、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护理人才,作为学生的榜样形象,帮助学生形成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以教促学,以学促教,达到教学活动的双赢。现阶段护理科研的质量和水平相对薄弱,临床护士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在日常护理工作、职称、晋升等一系列的压力之下,在科研与创新上的付出相对较少。

3以创建“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创新提升临床护理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

3.1制定临床带教教师准入标准

作为一所教学医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护理人才,必须筛选具有“双能力”的教师作为临床带教教师,通过制定一系列量化的标准(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教学信念及态度)、考评办法,公开选拔总带教、带教教师,组建一支优秀的护理带教队伍。实行教学总带教负责制。科室教学总带教根据学生学历层次的不同,分类安排带教教师进行带教。

3.2带教教师上岗前培训

有研究应用现象学的方法对护理教师的真实教学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护理专业护生和护理教师,结果显示护理教师的不文明行为对护理专业护生的职业态度有一定的影响[7]。因此,有必要组织带教教师进行上岗前的系统的培训,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师德、多媒体相关内容。掌握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案书写、授课技巧、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课件制作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带教教师考取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此外,护理部不定期对教学活动进行形成性评价,了解教学效果,鼓励带教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并定期组织带教老师参加临床带教有关培训,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创新教学方式等,将所拓展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强化知识培训,不断充实带教老师知识储备,继续深化学习和教育,使临床护理老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使教师队伍不断优化。

3.3结合教育学相关理论,探讨适合临床教学的教法

临床护理工作注重的护理实践,临床护理带教教师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断积累的典型案例、常见病的典型与非典型症状、特殊的病情观察)、娴熟的技能操作,以及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护理差错、不良事件的教训及防范措施以及在经验中形成的评判性思维、综合分析能力等等,这些显性及隐性知识是丰富、生动、宝贵的教学资料,如何能把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成功地展现给学生,是临床护理带教者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不少的教学医院也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引用并探索适合本单位本科室学生的临床带教教法。邓庆萍[8]探讨的“系统教案法”在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学生的满意度;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的微格教学法[9]、微信公众平台[10]、情景教学法、PBL等,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都具有一定的贡献。因此,各科室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专科特点,引用或者创新教学方法。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护理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际中加以具体化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本院多年临床带教的经验中,案例结合情景教学法深受学生好评,学生对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综合分析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4结语

院校互助,加强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加强“双师型”临床护理带教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教学医院,必须提升教师教学的能力,利用自己的医疗资源优势,紧跟时代步伐,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品正、学优、体健、技强”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昕,高学农,刘红菊,等.临床“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建设[J].全科护理,2015,8(5):465-467.

[2]杨婵娟.以教学能力为导向的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培训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2015.

[3]张少羽,陈香娟.护理教师临床医疗实践与教学质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8-59.

[4]黃宝延,沈宁,陈京立.在实践现代教育观的过程中论释临床护理教师的创新[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4(14):1594-1596.

[5]左凤林,刘奉,谭严,等.“院校结合”打造“双师型”高职护理教学团队[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38-40.

[6]沈燕,王晓蔚,费峰燕,等.“双师型”临床护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5):74-76.

[7]邓庆萍.系统教案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s1):1197-1198.

[8]李莹爽,张振香,梅永霞,等.微格教学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7):551-553.

篇2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为目标,整合合作、互动、情境模拟、个案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但具有普通教学能力的共性,更有着护理学科教学能力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教师应具备以下教学能力。

2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2.1专业能力临床实习阶段护生主要进行基础护理的实践,同时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专科护理进行学习。临床护理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知识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护理知识,并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护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用医学术语对病情进行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指导护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充分的评估并给予治疗处置、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药物相关知识宣教等。

2.2教育教学能力实习过程中护生要接触丰富的病例,了解前沿临床知识。临床护理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典型病例和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互动的讲解,对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详细示教。学生入科前,各临床科室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根据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进而制定入科教育、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的内容。这就要求临床护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应用多媒体的能力等。2.3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亲和能力等。当前医疗市场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更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实习护生自身存在护理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同时,护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实习过程中遇到繁琐的实际工作和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往往会出现挫折感。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护理教师要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才能带领护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良好的沟通和亲和能力,有助于临床护理教师与护生的沟通,及时发现护生的心理波动,并疏导护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护生对专业工作的认同感;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能使临床护理教师合理安排日常护理工作和护理临床教学,实现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共赢。

2.4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临床护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制定教学目标、重点,结合临床工作和教学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面对患者及家属对实习护生工作能力的质疑和维权。这就需要临床护理教师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公平、公正的评估护生的工作;对日常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有敏锐的判断力,合理安排协调日常护理工作与护理临床教学的关系,避免护理纠纷发生。

3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

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习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实习医院建立护理教研体系专门负责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医院自护理部到临床科室分别设立内、外、妇、儿、五官等护理教研室,设置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并设立教育学院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全程监督。医院制定教研室各级人员岗位职责、护生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对临床护理教师进行相关管理和培训。

3.1定期业务培训实习护生入科前,有教学任务的临床科室,按照实纲要求制定本科室的实习教学计划和具体内容、题目,并上报教育学院统筹安排。实习教学计划和内容确定后,在护士长支持下由教学秘书组织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分别准备具体的教学内容。临床护理教师作为临床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为护生提供前沿的临床知识,但综合专业理论知识、人文学科知识不足,对疾病相关知识点缺乏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突出的、系统的、互动的讲解能力。因此实习医院和科室定期组织临床护理教师进行专业和教学相关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各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均应按照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实习带教,规范入科教育、业务讲座模式,规范实习护生考试及评价模式。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更好的了解实习护生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合理组织教学,更好地传授临床知识。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直观,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灵活多样的展现给学生,可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及多媒体使用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熟练应用于授课中。科室常用技术及最新进展培训,可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好的适应临床教学的要求。

篇3

关键词:临床护理;护生;合作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临床医学以及护理学方面的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社会对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医院中,各科室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以及护士与护士之间的合作将会更加重要,护生合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工作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对护生进行临床护理教学时,不能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对护生的合作能力进行重点的培养,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去完成工作上的任务。

1培养护生合作能力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护生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是极为必要的,而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中的重要一个部分,所以对护士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1合作能力的具备是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 现今,护生大多都是青年人,这个时期正是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她们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一个黄金时期。而在这时期对于合作能力的培养会对她们日后在社会生存有着极大的影响,只有不断的培养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让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1]。在社会中,与人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较为的过程中必定也少不了合作,所以具备合作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具备了合作能力,医护人员在工作时才能更好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协助患者进行治疗。

1.2合作能力是临床医学与护理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的发展,合作能力在医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也逐渐的显现出来,①合作能力的具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每个医护人员的心理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帮助医护人员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各方面能力,促使工作的更好完成。②工作能力的培养及其具备,可以让每个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可以做到最好,帮助患者实现最好的治疗与护理,提高医院的医疗效率以及工作效率。最后,合作能力的具备,可以帮助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满足自己的自身需求,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医护人员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去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2如何有效的培养护生的合作能力

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对于护生的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合作能力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护生更好的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去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如何有效的培养护生的合作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来讲,最主要的前提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培养护生的合作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师生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在护生间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护生更好的去学习职业技能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最首要的前提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去培养护士的合作能力[2]。

2.2护士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对于护士来讲,培养合作能力的基础就是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要不断的去提高自身的其他能力。这主要是由于护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她们不但要与医生、护士交往,同时还要与患者交往,所以在进行临床护理教学中要从日常的活动中入手,帮助护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去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的去培养合作能力,在实习的过程中,要教导护生在与人交往中要不断的去完善自己,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调节,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

2.3创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对于学生来讲,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去真正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临床护理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讨论中去,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来不断的培养合作能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与人合作的热情,增强信心,不断的去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3]。

2.4教师要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由于护生都是年龄较小的青年人,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于如何良好的处理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还不是很高,而在医院这一个大环境下,护生对于处理与医生、护士以及患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任何的经验,所以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自身的行为来引导学生,将自己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示范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日常教师的行为中去不断的理解,从而让护生的合作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3结论

合作能力的培养会对护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合作能力也是护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医学以及护理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是的对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合作能力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需要重点培养。在本次的研究中,在对培养合作能力的意义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护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策略,从而更好的帮助护生培养合作能力,对于护士来讲,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护士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也将促进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临床护理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秀霞.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2.

篇4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学生;健康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和人们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也随之产生变化。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多个领域的护理程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教育意识,并帮助其形成健康教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在内科护理学中加强学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意义

健康教育以全体人民为对象,通过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的能力,进而在精神、身体、社会交流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护理属于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的好坏与医疗水平直接挂钩。护理主要是通过与医生的密切配合,运用护理程序帮助病人进行康复活动,并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一方面需要与医生配合;另一方面还要与病人沟通。护理最重要的目标是帮助病人重获健康。内科中多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因此对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护理观念。健康能力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计划性、目的性的活动,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以相关的思想、理念以及知识作为行为指导,这就对护理教学,尤其是内科护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念,就能在步入工作之后,以正确的思想和护理行为为病人服务。

2.形成全民健康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愈发强烈。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接受过系统而完善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内科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而护理学主要培B的是护士,护士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纽带,也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健康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观念,并培养其健康教育的能力,使其能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3.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无论是形成健康理念,还是形成全民健康的思想,护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护士和医生的配合,最终使患者恢复健康。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病例,比如支气管哮喘病者的护理、肺炎患者的护理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护理程序和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讲授时,要向学生传递相关理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病症护理的认识,帮助其以正确的思想和规范的行为开展护理工作,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二、影响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因素

健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性地进行讲解。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内科是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所涉及的病症和脏器较多,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影响因素。

1.教师方面。护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除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要有大量的实践,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指导学生。但是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了具体知识的讲解及护理程序步骤方面,忽视了向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因此,有学者指出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意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健康教育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相关内科护理知识的教学,反而忘记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以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导致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2.学生方面。内科护理与其他临床医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记忆和实践,也因此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相关知识的记忆、护理程序和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学生对健康教育能力缺乏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与病人的沟通也多是询问病人的感受,或按照医生的要求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并没有向病人传递相关的健康教育理念。

三、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措施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形成健康教育意识。在影响学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健康教育意识。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具备健康教育的意识。在内科护理学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在讲到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时,应该用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和健康教育标准去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突出健康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性,由被动接受健康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健康教育。

2.转变教学方法。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发挥引导的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相关病例的护理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讲解护理的步骤;也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安排学生参与护理过程,让学生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开出健康教育的处方,并在教师的看护下根据所学知识和健康教育处方,对病人进行护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病人的护理工作,不断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健康教育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3.拓宽健康教育的渠道。笔者调查发现,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只通过课堂教学渠道进行是比较困难的。护理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护理病人,实践性是其重要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拓宽健康教育的渠道,让学生亲自感受真实案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医院实习,通过参与实际护理深化理论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将相关的健康知识传递给病人,帮助病人尽快康复。

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涉及许多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这其中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理念,通过转变教学方法、拓宽健康教育的渠道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能力,帮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直文.健康教育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教学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2):272-273.

篇5

【关键词】护生;护理技能;护患交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98-02

1 影响护生护患交流能力的因素

1.1 学校技能教学中运用模拟人

由于护理教育的特殊性,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大多数是运用模拟人。学生在练习护理操作时,只能面对模拟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往往是自问自答型,是单项的、事先设计好的、无反馈的交流,这就造成了在面对真实的病人进行护患交流时,对于患者各种各样的回答,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或者回答不得体,不能正确处理好护患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影响医疗和护理的效果。

1.2 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

虽然一直提倡整体护理,鼓励给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不仅包括生理还包括心理、社会方面,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操作而轻交流,学生在进入临床后往往出现只动手、不动口的现象。另外,由于教学任务重,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顾及护患交流,护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把操作流程掌握就已经很不错了,导致常出现“哑巴”操作。

1.3 学生生源质量

近年来,由于生源减少,普高扩招,使得职业学校学生素质下降,另外,由于临床上真实病人拒绝配合教学而引起的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多,致使学生接触病人的机会减少,影响了护生护患交流能力的培养。

2 措施

2.1 培养标准化病人

标准化病人是一些经过培训,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的病人或正常人[1], 即针对每个学生,标准化病人表现出相对一致的临床症状、心理行为、社会背景等。在进行护理技能教学中使用的标准化病人主要来源于学生,经过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在进行不同操作时能够扮演病人与护士进行合理的交流。标准化病人在医学中的应用,可以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护生的临床判断能力和各项临床操作能力[2],培养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还可以培养护生的人文沟通、病史采集、健康教育等多项能力,帮助解决临床见习病例不足、避免法律纠纷等问题[3]。

2.2 规范操作流程

老师在示教和考核时不仅要关注护理技术操作程序还要注意护生的语言沟通,对每项操作从评估病人开始到操作中的指导要点、操作后的注意事项都附以具体的语言交流模式和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集体备课,严格按照护理程序的要求进行操作,进行一项操作前先进行评估,去收集病人的资料,告知病人即将要进行的操作,取得病人的理解及配合,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去准备相应的用物,再进行操作,操作时要恰当的与病人沟通,适时进行健康宣教,最后还要进行操作效果的评价,询问病人的感受。

2.3 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在进行基础护理学及内、外、妇、儿等护理课程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职教理念,采用分析、小组讨论、对话、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她们创造多动口的机会,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中专层次的护生,年龄小沟通交往能力差 更应鼓励她们多参与、多发言,加强训练语言应用能力,缩小与本科、专科生的差距。

2.4 加强人文课程的学习,增强沟通能力

现代教育观认为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对象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比专业知识能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4],因此提高护患沟通能力、观察及应变等多项能力在提高护生的护患交流能力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社会医学》、《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伦理学》《心理学》等基础课程,高年级学生开设《护患沟通技巧》、《护理技术操作程序与护患沟通》、《现代护理程序与护患沟通技巧》等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学习护患沟通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护患沟通的技巧。

2.5 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锻炼学生交流的技巧

学生热爱表演,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5.12护士节举办护患情景会话,设置不同的情景,通过比较让护生明白如何与病人交流,如何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技巧去和病人沟通,在表演中、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让护生变得活泼、开朗,懂得关爱病人,培养护生的爱伤观念。

2.6 开展操作技能比赛

护士熟练的操作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非语言交流,是维护患者关系及沟通效果的纽带[5],无论沟通技巧多么高超,如果没有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是不可能赢得患者信任的,因此,要给护生创造机会,提供展示技能的平台,“普通学校有高考、职业学校有大赛”,通过举办护理操作技能比赛,不仅提高护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学习技能的兴趣和心理素质,也提高了护生的护患交流能力。

3 体会

护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服务的,在临床面对的是会说话的有血有肉的病人,通过上述一系列护患交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护生在实习中基本能顺利地与病员进行感情交流和沟通,杜绝了之前出现过的“哑巴”操作,受到了病人和实习单位的高度好评。

参考文献

[1] RCSA.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Researchers in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RCSA)on the use of standardized patients to evaluate clinical skills.Academic Medicine,1993,68(6):475一477.

[2] 林梓凌,黄枫,曾展鹏等.标准化模拟骨折病人在骨伤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77一78.

[3] 卢娟,戴劲松.“标准化病人”医学教育创新的艰难选择.健康大视野,2005,10:38一39.

篇6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2]。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前提。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中专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讲授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之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讲授过程中的主要行为是听和写。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掌握预习的方法并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如果每次课结束前,布置复习的内容,并将下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介绍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和相关知识的预习内容,不但能使学生有目的的预习,提高预习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对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提出“自学大纲”来引导学生自学,如各种卧位、头发护理等,同时对学生自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激励。由于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所获得,所以记得牢,印象深。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病例式教学法

(简称PBL),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3]从护理的定义里,我们不难发现,护士要善于在护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独立地处理问题。因此,在护理教学中,按照PBL方法设计临床病例,根据病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1)护理是一种服务性职业,语言表达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水平[4]护士工作要与许多人接触,如病人、病人家属、其它医护人员等等,人际间的交流必须互相交流感情、沟通信息,病人的病情询问和心理平衡的调整,都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我通过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互为病人和护士,在操作练习中指导学生对病人进行评估以及操作解释用语的正确灵活使用,要求做到:操作前有自我介绍、称呼、解释,说明实施此项操作的目的意义,患者如何配合;操作中有询问、观察指导,尊重患者要求,询问患者的实际感受;操作后有嘱咐、感谢等。操作语言的表达要礼貌、清晰、准确、通俗易懂,语音语调要平稳柔和。并设置各种心理问题,让学生解决,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2)护士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只有很好地与病人交往及沟通,方可获取有关治疗、护理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指导学生平时注意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另外通过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如在讲授护理程序时,安排同学练习病史采集,让同学之间相互之间扮演“病人”与“护士”的角色,进行护患间的交往与交流沟通,以此来提高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护生的操作能力是护生综合能力的核心、是关键。护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护生今后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培养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护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1)认真上好操作示教课示教法是护理教师借助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示范某种技能的操作过程,它是在教师亲自操作下进行的,有利于学生获得、巩固知识和发展技能及观察力[5]。因此,示教前,教师须熟悉规范操作,示教时按规范操作熟练地进行,这对今后学生能否按规范操作练习起到了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2)强化练习,精心辅导操作示教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利用自习课、课外时间进行强化练习。在学生练习的时间里,教师到实验室廵回检查,精心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以保证学生操作练习的效果。(3)许多操作尽量互相体验,模拟病人。在练习某些操作,如测量生命体征、口腔护理、各种注射法时,让学生之间自由组合,互相体验,真实地进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了操作给病人带来的不适,从而明确了应怎样练习才能掌握操作技巧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了学生练习操作的兴趣。(4)完善操作考核制度,保证人人操作技能过关。为保证护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我们制订了严格的操作考核制度,确定考核达标标准,公平、公正地考核学生。考核时学生先抽号,再抽考核项目签,然后到准备室,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准备用物,最后到指定的考场,由项目主考教师负责考核。考核结束后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讲,指出存在问题,对考核成绩在90分以下的则要求重新练习,另外安排时间补考。此种方法,培养了护生的专业素质,保证了人人达标,从而提高了护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5体会

篇7

关键词:护理实验教学,护生,沟通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和护理观念也随之转变和更新,护理人员的工作目的已从单一的恢复患者生理功能扩展到满足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护理的实践活动,不仅是提供护理技术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1],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而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是沟通能力。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于1998年1月修订了“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中界定了护士应具备4种核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估能力、沟通能力和技术能力[2]。由此可见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指在护士护理患者中的信息传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是护士做好心里护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保证。临床上护士和患者接触十分频繁,长期以来受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影响,护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护士就是发药、打针、测量体温的工作,忽略了与患者之间的互动,缺乏了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使护患关系被动僵持[3],引起医疗纠纷,影响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因此在校期间开始有意识的对护生进行沟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使护生进入临床后能及时营造良好的护患沟通氛围,要求护士转变护理观念,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模式,充分调动护士主动性,加强责任心,为患者创造和谐、舒心的治疗环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并尽快恢复健康。

2护理实验教学中影响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因素

护理学基础是研究有关预防、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4],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科学。近年来,随着护理理论及技能的不断完善,护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逐渐增强,但是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却不容乐观,与以下因素有关:

2.1护生方面的因素

2.1.1目前护生独生子女占多数,缺乏社会经验,与人沟通较少,导致护生在沟通交流方面比较薄弱。

2.1.2 护生在实验室学习操作,扮演病人角色的基本都是模型,接触的物品是实验用物,缺乏逼真感,往往机械的进行操作,忘记了与患者进行交流。即使扮演病人角色的是同学,也经常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对自己不信任,不愿意开口解释或交流,怕说错被学生笑话,从而缺乏交流的主动性。

2.1.3 通过与护生的交流,发现护生在思想上并未真正充分认识到操作过程中沟通的重要性,普遍重专业轻人文,重护理技能操作轻沟通交流.

2.2 教师方面的因素

护理教师或实验指导教师有很大一部分为专职教师,大学毕业后就直接留校当老师,他们与病人接触少,缺乏临床经验,对真实的临床病房环境不够熟悉,相对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验操作时重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而忽略了与病人沟通。

2.3护理教育理念的因素

传统的护理教育理念是“以疾病为中心”,重操作轻人文的护理实验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护生动手能力强,但是缺乏护士必备的人文科学知识及修养,缺乏护患沟通能力和技巧,在临床上属于单纯的技术型护理人员。

1.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在护理实验中的培养

3.1改变护理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临床上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已从原来的单纯技术型转变为全面综合型,这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发生相应转变。护理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增加职业道德教育、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礼仪等,增加护生人文素质,适应21世纪“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需求。在护理实验中,除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外,还要强调加强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性。

3.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将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隐形课程的内容体现,这就是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新时代的终身学习型教师,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育能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新,在树立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同时注重护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观。在实验带教过程中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根据不同病人不同操作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与患者进行解释沟通工作,确保做到言传身教。

3.3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了解不够,就误打误撞的进入了护理专业学习,再者听闻部分临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抱怨,使得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因此在护生刚进入学校时,就注重加强人文理念的引导、职业道德的熏陶、学习兴趣的培养。开展一系列讲座,请优秀护士前辈通过亲身经历对护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弘扬南丁格尔精神。结合国内外不断提升的护理专业地位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表明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形式和发展前景,激发护生的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主动学习。

3.4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贯穿教学过程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5]。

3.4.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一项操作时,先分段讲解此项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连起来全程操作一遍,再请护生回示,此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可以启发其他护生进行思考、讨论,并且用学过的理论解释错在哪里,该怎么做,以后自己会不会发生类似的错误等等,可以加深护生的印象。同样整个过程中,教师在示教时,强调了跟病人的沟通和解释工作,学生也相应对沟通工作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启发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了学生临床思维意向,培养其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6]。

3.4.2 案例教学法 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患关系的好坏,而护患关系的基础是良好的护患沟通。为了更形象逼真地让学生了解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向护生传授“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教师会收集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要求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分组讨论,找出案例中哪些是不良沟通引起的医疗纠纷,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仅学生之间进行了沟通,还与老师进行了沟通,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既生动了解了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又在讨论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3.4.3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具体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激发护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追求与探索[7]。在课程基本结束学生能基本掌握各项操作时,把护生以寝室为单位分成几个组,让护生自行设计病例,根据病情需要预习操作流程。根据不同的病例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有护生扮演病人,有护生扮演医生,有护生扮演护士,有护生扮演病人家属等,在实验室模拟病房里进行情景模拟演练。护生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要求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扮演家属和病人的护生要给医护人员设置障碍,扮演医护人员的护生要解决问题。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能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最后请本组学生指出剧情中运用的医患沟通情况。论文参考。其余护生观看完模拟演练后,可以提出问题,指出哪些做的好,哪些需要改进,如何改进才更好,最后老师总结评价。情景模拟演练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所谓“旁观者清”,使其余护生以后能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提升了护患之间的沟通能力。

3.5 提高沟通能力分数的比重,改进实验评分标准

修改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使学生的仪表、态度、沟通意识和能力在实验成绩中所占比例提高5%。操作考核项目不单纯是考核一项操作的熟练程度、操作方法准确程度,而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实验操作考核标准引导学生从主观上重视沟通能力的学习和锻炼,树立关爱病人的服务理念,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

4. 小结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更加关注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论文参考。如何加强护患关系的沟通已成为一个新的要求,对于每一位护生来讲,必须掌握服务患者、指导患者、尊重患者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神圣的护理工作。因此通过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护生认识到了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沟通技巧,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护生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责任感、临床思维、判断能力、专业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护理学专业特点及护理模式的转变 。

参考文献:

[1]赵莉,龙霖,雷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对护理本科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7(27):759-761.

[2]shearR,Davidhizar R.Using role play to develop cultural compcompetence[J].NursEduc,2003,42(6):38-40.

[3]骆凤英.观《亮剑》谈护患沟通技巧的“五性”[J].光明中医,2009,12(24):2372-2373.

[4]冯先琼.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5]王蓓,俞群亚,于冬梅,等.临床护理教学中加强护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做法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1A):70-71.

[6]杜维星,李启培.启发式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护理,2006,12(17):1659-1660.

[7]陈丽霞.情景教学法在社区健康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6B):1125-1126.

篇8

1CIPP评价模型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学家(DanielLStufflebeam)等[2-5]在20世纪60-70年代提出CIPP评价模型。斯塔佛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nottoprovebuttoim-prove)。CIPP评价模型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投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1.1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评估问题、需求以及机会[6],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研究者通过系统述评、调查、文献评阅与德尔菲法等被评价内容的背景状况,分析被评价内容现存问题和障碍,确定方案目标与方案实际之间的差距。1.2投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评估方案目标实现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种备选方案的优缺点,本质上属于可行性评价。为了识别不同方案的优劣,需要可能的人力、物力、成本资源进行统筹分析,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等。1.3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目的在于下一阶段的改进与调整,本质上属于形成性评价。研究者在过程评价的环节中应与具体参与人员交流反馈,了解方案实施现状及潜在问题,对修正方案提供有效信息。1.4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评价方案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7]。研究者可搜集与方案相关的人员对结果的评价,并依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判断实施方案的成果,决定是否继续沿用、修正或更改。值得一提的是,在CIPP评价模型中,背景评价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投入、过程、成果评价则是在背景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出现。CIPP评价模型属于方案评价,适用于高校课程评价[8]。

2构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

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9]。根据CIPP评价模型,首先确定《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开设、实施的实际需要,以及4种评价环节在《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中的位置与意义。本课题组根据实践教学需求为前提,将实践教学资源作为保障,以课程实现程度和反思教学为核心,将实际教学成果作为关键,构建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的框架(图1)。在本研究中,CIPP评价模型贯穿始终,不仅对教学绩效结果进行考评,也客观分析了教学开展的背景、投入及教学环节,以“制订目标-组织决策-实施决策-重复(修改)决策”的模式[10,11]不断循环评价,提高《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课程开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构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的指标

《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3.1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背景评价在背景评价过程中分析了护理学“三基”学习要求,了解当前医疗护理环境下岗位胜任力的需求,评价实践教学需求,评判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是评价模型构建的前提。(1)宏观层面-岗位需求:以《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终末目标—护理岗位需求作为教育实施的前提,暨将质量管理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预防、过程控制”。通过文献研究、师生访谈、用人单位反馈等方法来分析现存《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开设及进展的优缺点,评价引入CIPP评价模式是否可以弥补和改进现存问题,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效果,同时保障本课程的开展与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契合。(2)微观层面-目标合理:客观分析《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定,结合院校授课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综合评判课程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12]。基于背景评价的2个二级指标和5个三级指标,分别对三级指标进行打分、综合判断,形成阶段性评价结果。3.2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投入评价投入评价指标在评价模型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本研究在前期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所需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性评价。包括教学设备、网络教学资源、教学基地、师资力量、学生准备5个二级指标。(1)教学设备:评价实验实训中心现有设备及仪器使用及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2)网络教学资源:相对应的包括多媒体教室配比、教室网络覆盖程度、网络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网络课程平台开放情况、常用数据库开通情况、多媒体硬软件管理水平。(3)教学基地:通过访谈教学参与者同时结合临床护理专家意见评价校内外教学实(见)习基地情况,评价其是否可以提供充足且有效的实(见)习条件。(4)师资力量:了解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和师生比例情况,评价是否具有实现较好教学效果的可行性;通过教学管理人员(学院教学办、教研室、课程小组相关负责人等)的访谈明确《基础护理学技能》授课的教师应具备何种教学能力,如何评价等;通过教师访谈、教学实际走访,明确《基础护理学技能》授课教师的能力现状。(5)学生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课程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对《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态度、对相关基础操作设备及仪器的熟悉程度、评价其是否具备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储备。3.3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指标作为评价模型中的核心内容,评价《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作为形成性评价,包括教学实现程度、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情况、教学反思情况5个二级指标。(1)教学实现程度:通过课程中走访、随即听课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评价《基础护理学技能》教学实际运行情况,总结影响课程运行的环节。(2)教学形式:《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形式分为传统授课(教师演示-学生回示)、翻转课堂(学生自学后演示-师生点评)两种,评价师生双方对两种授课形式的接受及掌握程度。(3)教学方法:评价情景模拟教学、综合设计性试验、护理新进展讲座等教学方法是否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归属感等核心素养,同时培养教师的综合带教能力。(4)教学考核情况:评价课程考核的形式及内容,也包括师生双方在考核过程中的积极性及原因。(5)教学反思情况:评价课后反思是否紧扣实践教学本身,有无采取多样化的反思形式,教师有无综合了学生评价和教师互评的意见建议,同时评价师生在反思过程中的积极性及原因。3.4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成果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也是评价模型的关键环节。评价教学效果,过去,传统实践教学评价通常采取单项考核,存在评价形式单一、评价结果片面等问题,导致CIPP评价无法重复决策及推动实践教学改进。因此,本研究的成果评价中除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有无提升外,更强调师生双方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以及第三方评价,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评价教师的授课满意度、听取实(见)习单位带教老师意见。

4小结

篇9

未来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之间,科室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护士相互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所以在对护生的临床护理教学中,在传授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特别重视护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护生合作能力的意义

1.合作能力是人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

护校学生,基本是18左右岁的青年人,她们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时期。合作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努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2.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正确认识自我及尊重与关心别人

目前,护生中存在着一些以自我为中心,骄傲与自卑,懦弱与蛮横,主观与盲从交错的复杂心理。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无法正常与人沟通,缺乏与人合作能力,处于被动无助的窘况之下。这对她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不利的,故而正确认识自我,尊重与关心别人是合作能力发展的基础。

2.2 对别人的意见,观点,做法能采取正确的态度

在与人相处时,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听取采纳合理建议,即使他人的意见不够正确,也不应横加指责,应学会用委婉的语气加以说服,使人容易接受,这正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合作能力包含着对人的意见和观点及做法所采取的正确的态度。

2.3 学会忍耐、宽容、谦虚、礼让

学会忍耐、宽容、谦虚、礼让,这是做人的保证,不计较个人恩怨,不考虑个人得失,团结他人,乐于助人。使他人在这种精神感化下真诚相待,将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加深和发展下去,所以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合作能力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它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使每个医务人员健康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从而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对工作更加热爱,充满信心,提高医疗技术和各方面能力。其次,它能提高医疗效率,人们互相理解,协调一致,使医生和护士,护士和护士,护士和病人在一起工作时产生最佳配合,调节工作态度,从而增进治疗效能,提高医疗效率。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1.建立良好的带教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带教师生关系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前提,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健康的带教师生关系,才能在带教和实习过程中培养锻炼护生的合作能力,带教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过程,良好的关系对信息交流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是诱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情感融洽,心理相容,相互依赖,彼此真诚相待,就会在带教过程中起到强烈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带教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加强护生自身修养

2.1 能经常发现他人的优点。诚干喜许,宽于称道0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真诚的称道会给人带来愉悦,便于合作关系的建立。

2.2 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只有如此,才能平息争论,促使对方同你一样公正宽大,甚至主动承认他或许错了,达成彼此谅解,保持继续合作。

2.3 能捕捉对方的不同态度。如果能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合作双方就更容易沟通和理解。为了让护生能提高以上几方面的修养,我们要求护生每天有一小结,每周有一总结,通过同学的讨论和带教老师的指导,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全面提高护生的素质。

3.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培养护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带教教师在带教中,在带教护理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形象,无论是政治观点,还是思想感情、风度仪表和处世态度,都在影响着护生。更不用说合作能力和交际方式等对学生都具有言传声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护生年纪轻,阅历浅,对社会人生的了解还不深刻,对许多社会常识,社会组织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都缺乏体验,对医院这个特定的社会,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护士与病人的关系处理没有经验。因此,就需要带教教师来引导与教育。在引导和教育过程中,带教教师应用纯真的关爱浇灌学生的心田,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用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教育学生,用和谒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用诚恳热情态度对待学生,用坦诚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示范给学生,使学生在带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举手投足中,从实习中一点一滴处深刻启发与收益,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带教教师的言行声教中逐渐形成。

4.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让学生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2]

人的智慧和才能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临床实习教学中,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一些典型病例的护理指导,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有意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合作要求,激发学生与人合作的冲动与热情,使学生能主动通过与人合作,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的护理技能教学实践效果。方法:改革现有护理技能考核标准,加大人文关怀内涵与分值的比重,占总分值20%,用于指导护理技能的教学及训练,并创设案例情景,采用案例考核的形式,开展人文关怀行为训练。结果: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89.64±12.35)分,属于较高水平。护理技能考核中人文关怀行为评价效果较好。结论:创设案例情境,利用考核标准的导向促学作用,开展人文关怀行为训练,对提高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教学;护理技能;人文关怀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71

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本质,是尊重生命的情感,是帮助他人、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活动,是融合情感、认知、行为的一种关爱和帮助的过程[1]。护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出具有精湛专业技术的人,而且要培养出具备人文关怀能力的人[2]。为此,我们在护理技能教学及训练期间,修订护理技能考核标准,加大人文关怀内涵的比重,并采用案例考核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校护理学院高考统一招生入学的3年制专科2008级和2009级学生共11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名,女97名。年龄18~20岁。均于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学习和训练护理技能。

1.2 方法(1)修订技能考核标准。通过阅读文献、听取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加大考核标准中人文关怀内涵的比重,占总分值20%,包括尊称问候患者、沟通时有微笑、沟通时与患者有目光接触、解释询问亲切耐心、指导沟通正确有效、保护患者隐私、关注患者感受和需求、操作后道谢、嘱咐交代态度和蔼、协助患者取舒适等内容,将上述内容赋予分值,量化评价,纳入操作流程,与技术操作有机融合。(2)建立案例题库。选择临床上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的常见病例,设计成突出1~2个护理问题的案例,营造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些场景。(3)具体实施。在护理技能教学及训练期间,用新考核标准指导教学及训练,并严格按该标准考核学生;教学、训练、考核均创设案例情景,要求依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实施操作。考核时,学生随机抽取一份案例,监考老师依据考核评价标准,考察学生是否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正确解释、恰当沟通,是否具有关爱行为,关爱行为是否自然得当。

1.3效果评价(1)采用学生人文关怀量表在学生临床实习期进行测评。该量表由我国学者黄弋冰编制[3],共45个条目,由8个维度组成,即灌输信念和希望、健康教育、人道利他价值观、科学解决健康问题、协助满足基本需求、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情感交流和帮助解除困难。每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别计为0~4分。总量表采用百分制记分,得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说明人文关怀能力越好。该量表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0。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有效回收率79.09%。(2) 采用自制的人文关怀行为评价表,由学校督导组在技能考核时进行测评。该评价表共10个条目,包括尊称问候患者、沟通时有微笑、沟通时与患者有目光接触、解释询问亲切耐心、操作中有三次以上的指导沟通、保护患者隐私、操作中关注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嘱咐交代态度和蔼、操作后道谢、协助患者取舒适。督导组由教务处及护理专家组成,随机抽查40名学生的结果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统计性描述。

2结果

2.1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情况(表1)

2.2护理技能考核中人文关怀行为评价(表2)

3讨论

3.1人文关怀教育要渗透在专业课中护理关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步形成[2]。许多研究者提出[4-6],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仅靠开设课程、讲授技巧是远达不到目标的,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素质的重要途径。《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行为的重要阶段,学校一般都安排有较多的教学课时。在此阶段,将人文关怀理念教育融入其中,训练每项技术操作项目的同时兼顾培养他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能力,对提高他们人文关怀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1显示,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89.64±12.35)分,属于较高水平,表明在护理技能教学、训练期间同步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3.2人文关怀教育应注重关怀行为的培养人文关怀教育的关键是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内化为个体的价值体系,外化为关怀行为[1]。考核标准具有导向、促学和激励作用[7],教育者可以充分加以利用。我们在护理技能考核标准中加大人文关怀内涵的比重,将人文关怀的行为要求赋予分值,量化评价,并纳入技术操作流程中,使技术操作与人文关怀有机融合。这种将关怀理念具体化,以考核标准为动力的人文关怀培养形式,不仅引导了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优化示范教学内容,为学生树立正性的人文关怀角色榜样,而且督促了学生认真遵循标准进行人文关怀行为训练。随着学习的深入,考核标准的导向促学作用日益突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文关怀技巧不断得到锻炼,人文关怀行为由模仿老师到越来越自如运用,越来越自然亲切,越来越“会”说“会”讲了。表2显示,学生在技术操作时心中有“患者”,表现出了较好的人文关怀行为,实现了技术操作在尊重“患者”、关心“患者”的基础上完成。

3.3人文关怀教育要重视关怀的体验人文精神培养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模拟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去体验[6]。不论教学、训练还是考核,都创设案例情景,突出“患者”个体独特状态,促使学生要针对“患者”的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护理问题,采取恰当的称呼、组织有效的解释指导用语、安排正确的嘱咐交代内容。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句问候学生都要在创设的情境中表现出来[8],不断的关怀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关爱、尊重情感,培养学生以人为中心,学会同理他人感受,满足他人需要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郭瑜洁. 护理人文关怀教学策略研究进展[J]. 护理学报,2011,18(3):20-22.

[2]孙钟,陈红.护理关怀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79-81.

[3]黄弋冰.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D].福建:福建医科大学,2007:53-61.

[4]计惠民,蒋鹤生. 护理人文关怀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进展[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4):281-283.

[5]张金华,高敏,李薇,等. 护理本科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J]. 中华护理教育,2012,9(7):328-330.

[6]苏爱华,高英丽,薛雅卓,等.关怀照护训练与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素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44-45.

[7]苏琳,叶红,谢晖.护理本科生毕业技能考核模式改革探索[J].护理学杂志,2010,25(15):23-25.

[8]许以蓝.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加强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 中华护理教育,2006,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