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

篇1

生物工程技术是人们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根据生物体的结构、特性和功能,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所有对生物进行干预的技术手段:重组DNA技术、基因治疗、生物制药技术、克隆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生物技术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起为现代科学发展和工农业、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的丰厚回报率,因此,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和世界高科技竞争的焦点。

1 我国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现状

1.1 制造生物活性蛋白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医学上最重要的成就表现在治疗用生物活性蛋白或疫苗的生产和使用,利用基因工程生产有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产品已成为当今世界一项重大产业,并将有望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2000年我国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年销售额已达近120亿元人民币[1]。现代生物技术制药有别于传统制药方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可以开发更加精确有效、不良反应更小的新药和新型疫苗,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应用传统治疗方法无法克服的疾病。

1.2 医学科学研究 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是惟一加入该计划的发展中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成功应用,随着大量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基因的定位、鉴定分离,遗传诊断和基因治疗都将成为现实,现代生物技术将使医学领域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3 疾病诊断 人类绝大部分疾病都与基因密切相关,包括自身基因的变异与外源基因的入侵。因此,从基因水平探测和分析疾病的起因,从基因水平干涉和矫正疾病造成的紊乱,是近些年来基础和临床医学新的研究方向。现代医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尽早检测出在人、动物体内的病原性物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基因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可一次性对样品大量序列进行分析与检测。目前科研人员已分析出各种遗传病的基因序列,并根据其序列合成出基因探针,用于各种遗传病的检测以及优生优育,还可用于遗传病的防治和治疗,基因诊断可望成为临床的一项常规的检测诊断技术。

1.4 疾病治疗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时代。目前,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ADA缺陷病、B型血友病、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5种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中,应用移植造血干细胞来治疗白血病和一些遗传性血液病已较为普遍,另外干细胞在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有很好的疗效。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目前供移植用的组织器官非常短缺,转基因猪有望为人类提供移植所需的器官。此外,随着转基因和克隆技术的成熟,解决安全性和异源组织排异反应的问题成为可能,并且为防止新病原带入移植器官或组织做出更大贡献[2]。

1.5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的一大领域是环境监测和环境净化,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发挥了重大作用。基因跟踪法鉴定带菌者以预防流行病的蔓延,基因探针能快速灵敏地检测水中病毒含量,生产生物农药和生物肥以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利用基因工程菌消除污染水面的石油以净化环境等,生物技术在此领域显示出了光明的前景,提高了环境质量。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总体水平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技术产业实力依然不强、技术转化能力差、产业化规模小、产品少、支撑技术及生产装备落后、研发与产业化脱节、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大企业、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等方面。同时,我国生物产业内部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现有人力资源偏重于理论研究,实用型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

2 生物工程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渗透及影响作用

生物工程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次飞跃,它不是单一的传统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微电子学的交叉与融汇,关键是它的每一个具体的研究成果都有可能导致一种产品生产技术上的革命。

2.1 生物工程技术知识渗透到医学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必然性 生物工程技术的学科内容显著不同于传统学科,从本质上讲,生物工程技术是人类对生命过程的观察、研究和认识,然后将这些生命过程中所包含的一些非常微妙、精确、高级的反应用于制造出人们所需要的产物,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医学教育是培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从事疾病的诊治、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医学专门人才的一类专业。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已广泛渗透到医学各个领域,在今后10~20年里将使医学领域的各个重要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事实上当今从事医学研究的各类科技人员都深感生物技术知识和手段对它们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医疗从业人员对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了解比较肤浅。原因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公共卫生及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与方法,缺少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课程。着眼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把生物技术知识渗透到医学学科知识中,具有时代的紧迫性。知识的分化是为了更好地对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分科教学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让人们具体地了解某些领域的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才是最终目的。渊博而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教学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动力。可以说学科内知识综合转化为学科间的知识,必将成为各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2.2 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进步、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为此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把生物学的主干学科,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贯穿在整个医学课程中。选修课程体系要以拓展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加强前沿、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为出发点,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选修课课程体系。适当减少必修课授课门数和学时,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新型交叉学科:分子生物学、临床遗传学、分子病理学、流行病学和计算机科学至关重要,特别是由基因组学和信息学融合形成的新学科-生物信息学将开创整个生物医学教育和研究的新时代。

2.3 构建与培养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时代紧迫性 构建以体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类知识向医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向临床知识,临床知识又向基础前伸的渗透、互跨式整合课程。采用以学科为中心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模式和模整合课程混合型课程模式,最终达到专业基本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医学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科间横向迁移、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同时,又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知识去解释医学中难以解释的现象,这样可极大地鼓舞学生,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去体验、探索、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正在对医学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内容涉及到确立新的培养目标,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构建医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等。这些在国外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 发酵工程 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将生命科学与医学有机融合是生命科学当前发展的趋势和主流。生物技术专业是医学院校为适应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要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1]。发酵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较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

我校于2002年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于2005年3月进入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至今已经连续开设7年。我们从开设发酵工程课程之日起,就不断发展并使之完善,追踪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研究手段,注意结合相关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的知识及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形成符合我校医学背景下具有较强办学特色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个人体会。

1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有300多所,其中有28所高校属于医学院校。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和毕业论文上,很少有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经查阅,仅有安徽医科大学胡若磊[2]、滨州医学院焦飞[3]分别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课程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而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无人涉及。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仅有10年左右的历史,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各医学院校既无可参照的教学计划,又缺乏教学经验,如果完全套用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够满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顺应了时展潮流,对明确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一定借鉴意义。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课题组参照相关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新的教学大纲,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新内容,删减过时、重叠内容,避免一本书教到底的传统教法。课程体系编排上坚持生物学和工程学两个基础并重,一方面通过微生物、生化、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发酵过程生物学现象,另一方面应用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基本原理理解发酵过程动力学和放大优化的基本思想,最终掌握发酵工业生产过程动力学和过程放大中的量化与优化基本方法。

2.2 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

发酵工程涉及生物工业的许多领域,如抗生素工业、有机酸工业、酶制剂工业、氨基酸工业,还有新能源的开发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在这些生物工业领域中,各种具体的生产工艺,从原材料到菌种、生物反应器、产物的分离与提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其基本生产模式相同、理论基础相同。要调整该课程体系,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讲解。结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医学背景及专业特色,适当增加医药相关内容的讲授学时,如重点讲解抗生素、氨基酸、核酸类药物的生产工艺过程。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3.1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用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策略”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系统讲授法、讲授和自学结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和科研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3.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重点讲解,注重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外,为了吸引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实例法讲授。例如,在讲授《发酵机理》一章时,以啤酒、酸奶、抗生素的发酵为实例,通过讲授其制作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发酵机理的认识。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一些常见现象,积极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3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充实教学手段

发酵工程课程已经成为泰山医学院优秀网络课程,许多教学资料已经上传到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件、相关网站的链接、习题库,拓展学习等内容并保持动态更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设了BBS互动论坛、课程快讯、答疑解惑、习题交流、课程建议等板块增加了互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随时从课程网站下载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3.4 朋友班导师制和课外科研活动小组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口径、厚基础,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我们实行了发酵工程任课教师与授课班级结对共建朋友班活动,担任整个授课班级的导师。除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外,重点加强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采用课间指导、课后答疑、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组成课外科研活动小组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发酵工程所学知识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

3.5实验教学的改革

(1)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加大发酵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加与医药相关实验的比重。以往的发酵工程实验课为12学时。由于课时少。只能开出几个基本的实验,且是孤立的。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于2010年修订了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计划。将学时数提高到24学时。减少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性实验,如增加抗生素发酵菌株的分离、筛选、发酵和效价测定的综合性实验,既巩固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又使学生掌握了发酵工程菌种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又如我们设计了“蛹虫草菌摇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的自主设计性实验,由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多糖产量为指标,对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方法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尽量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到抗生素、氨基酸等生产企业参观和实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并且将他们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知识进行总结积累,用于教学与实践。

4改革和完善发酵工程课程考核制度

发酵工程课程成绩考核一般为平时成绩考核(10%)、实验考核成绩(20%)和期末考核成绩(70%)。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考核内容的项目。加大平时成绩占整个课程总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增加到20%,增加学生学科发展动向报告、课程设计等作业分值,如在学期中间,给学生布置“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的作业,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件,自己上讲台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打分。通过这种方式的考核,既增强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考核模式,能够比较公平、准确地反映一名学生的学习效果。

5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在发酵工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素质显著提高,备课充分,讲课生动,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实际生产的实例讲解工艺技术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例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时精神状态饱满、精力集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新.关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5(2):21-26.

篇3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相当迅猛,其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和重视。截止目前,全国约90余所高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医学院校约13所。如何充分发挥医学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鲜明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医学院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

2 当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

1)招生情况

我校2010年4月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专业课程

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C语言、电工学、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AutoCAD、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临床医学概论、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学、医学传感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用激光仪器、放射物理原理与肿瘤治疗技术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医院设备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医学设备经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在相关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辅助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具有很深厚的医学大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能紧密结合,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医学院校,王牌专业当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而工科专业都相当“年轻”。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我们学校尽管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一直有开设了医用物理、医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电子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我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比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师却不多,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知名度不高,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怎样的行业,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名称混淆,导致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更是几乎为零。统计我校几年来招生情况可见,几乎所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生,也就是入学时专业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其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瓜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相比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4 对策初探

医学院校要紧扣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有科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工科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2)积极探索与知名医疗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与医疗企业联合培养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优化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校有诸多附属医院,为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使用方,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另外,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2009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期。

篇4

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确实是个暧昧而尴尬的专业,一提到多数人最关心的就业问题,除了辅导员,很多人都有些茫然。我们总是要向各色人等解释,我们以后不当医生,不进医院。甫入大学,同系同班间商谈最多的就是要不要转专业,要如何转专业。但到大一即将结束,下一学期初便有转专业考试时,多数人却对此早已不了了之。即使转到看似最热门的临床专业——这可能是家长最希望的——也未必能给我们比现在更好的明天或者所谓前途。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姑且就说是很多人吧,很多人都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之前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高考后生活会大不一样。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不一样,只是大多都不如人所愿。失落,都是源于最初的期望。我们都是怀着希冀,才愿意挨过高考,而后求学于异乡。进了大学,专业已定,不久的将来的道路也简单明了:工作,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出国。独辟蹊径的只有少数人。最怕的是,路早就在那儿,哪怕以最稳健的步子踏上去,终于走到真正自主,难以再倚靠他人时,却发现,依然离自己想要的生活很遥远。

大学可以是内涵很广阔的地方,不同的人在这里各取所需,而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寻找一个方向,一个能通往明天而且你又能坚持的方向。不过大学也仅仅是这么一个地方而已,可以给予人很多,但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决定人的一生。舵,从来都是在自己手中的。

生物医学工程是国内兴起不久的学科,其下的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专业则更加年轻。出路非常之不清晰,因此,也会显得非常开阔。从就业的角度而言,刚刚打开的市场急需人才填充。查阅往届毕业生的去路,除了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还有同声翻译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往往选择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其中又以销售和管理为主。可见,学校、专业绝不是决定性因素。

大学期间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有很多的选择,我们要看到,并且最终要做出决定。比功课更重要的是人生。我们可以逃课,可以不做作业,甚至可以考试挂科,可是,我们不能一直理所当然地靠父母生活,在学校里获得庇护,惯着自己,任由自己从懵懂走向真正的无知。大学期间,如果只有成绩还算过得去,而其他方面收获甚微,我以为是损失极大的。当然,如果不止这样,连成绩都极为砢碜,那么,大概,大学是没必要的了。

大学相对于其之前与之后的阶段,属于比较安逸的一个时期,因为升学的压力已过,工作的负担暂时还不必担。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到大学后很多人变胖了,越来越能睡,越来越能宅。在即将过去的大一生活中,我遗憾最多的是,花太多时间在宿舍里了。我特意从南方来到北方,选择了一座与家乡完全不一样的城市,却无热情在这里探秘寻胜,只固守在市中心,坐公交车去邻区一次就觉得是极远的路程。

一个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人告诉我,他在大学时会常常到火车站,数数兜里的钱,看能够买到哪里的票,不问地方,就去那儿逛一圈再回来。而毕业后,他再也没这样做过。热情是会消退的,所以一定要趁青春还如火如荼时,多探索,多感受。

篇5

2.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摘要:本文以科研实践模式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归属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探讨了生物技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97-02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靠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类专业人才[1,2]。因此,在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下,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生物专业应用型人才,具备适应生物产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点,是我们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的问题。笔者以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为依托,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教学模式的改进、学生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性等方面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归属感

生物技术不仅包括生命科学的所有次级学科,同时又结合了化学、数学、微电子技术、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尖端基础学科,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因此,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涉及面广。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专业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尤其是当前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学生要解决诸如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和视野,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导致目前生物类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较低[2]。同时,由于网络上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负面的宣传和介绍,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生物技术类专业就业率较低,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学生物技术专业;尤其是我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觉大部分是调剂生,而且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之前是挂靠在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对选择生物技术专业存在一定的抵触,他们在入学后,思想观念如不能得到及时转变,将会对专业前途感到迷茫,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改变生物技术专业面临的这一现状,首先从入学教育上抓起,要依托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的学科和师资力量,以各位教授和博士研究方向,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实际的特点,着重介绍生物技术专业的运用范围和在实际中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专业,认识到生物技术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低年级开设一些体现生物技术前沿讲座,向学生传达最新的生物技术专业研究成果和应用推广情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归属感[2,3]。

二、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教学的对象接受知识的主体,生物类课程的许多知识都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大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做笔记,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4]。而在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为了具体落实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式要有所改进。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辩论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相出来,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依赖”转化为“自觉能动”学习[4,5]。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也做出了对应的改进,改变过去以分割知识点和单元模式为主要授课内容,采取了注重新和精的原则,通过适当地整合知识点使之成为一个案例,表达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可以借鉴、移植,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5,6]。同时要及时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技术、前沿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将不同的学科之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三、建立科研实践模式,提高W生科研创新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实验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注重实验项目与实验技术的综合与创新[7,8]。在现代生物科学的高速发展下,生物技术专业其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和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采用实验项目与理论教学及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开放性实验管理,增设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8]。

目前,在一般的教学研究型地方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直观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意识,湖南工业大学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以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心为平台,以教师高水平科研课题为依托,给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

我们以《基因工程》实验课程为例,通过验证性实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结合曾晓希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重金属生态毒性修复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研究》,设计一个“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抗镉微生物基因的筛选鉴定”实验,时间为两周,整个实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抗镉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微生物抗镉基因提取与鉴定、抗镉基因DNA与载体的重组与筛选、抗镉基因在质粒的表达,实验将《基因工程》课程讲述的内容与用到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有参与科研概念和过程。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本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研协作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非常活跃,提取许多疑问和想法,努力将实验设计做的符合课题的要求,并且每一个实验都是一脉相承的,前一个实验没有做好都会影响后续的实验,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高[1,8,9]。

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新的研究热点和学科不断涌现[9]。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2]严明理,刘丽莉.生物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7):147-148.

[3]刘超,洪法水.生物科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2(2):206-208.

[4]蒋永荣,方成,夏金虹.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5,(7):45-48.

[5]姜勇.科研实践模式提升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68-169.

[6]王雪琴,谭晓蓉,张璐,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213-214.

[7]朱杰,张艺馨,蒋尔鹏,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604-606.

篇6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汕头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大学

湛江师范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所在城市

广东

广州

国家重点学科

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肾病)、神经科学、外科学(普外)、眼科学、肿瘤学、药理学等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制糖工程

产业经济学、水生生物学、金融学、文艺学

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光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预防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工程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消化系病) 、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外科学(骨外)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

王牌专业

妇幼保健学、临床医学、眼视光学、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等

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药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新闻学、生物科学等

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体育教育、物理学、地理科学等

生物工程、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生态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

临床医学、工商管理、土木工程、新闻学等

护理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

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物制剂、康复治疗学、应用心理学、制药工程等

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建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信息与计算科学、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建筑学等

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

教育学等

水产养殖学等

校企合作

学校围绕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区域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专门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和“地方合作办公室”等三个机构,从多个层面组织、协调学校的产学研工作

2011年6月18日,学校与昊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院

学校与顺德民营企业投资商会、顺德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协会签订协议。学校将为对方提供人才培养、企业经营战略咨询、产学研合作等智力支持,对方将推荐其商会中的优秀企业作为学校教学实习基地,推荐学生实习就业等

佛山市中小企业发展局、佛山电视台南海分台、珠江期货有限公司、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等23家单位与学校达成初步合作协议

学校选育的新品种在南方稻区的推广达20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达20亿元。学校与广东温氏集团联手进行产学研合作,集团年产值从合作前的0.4亿元发展到至今的200亿元

建立风电机组控制系统产学研结合(暨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校企合作范围将扩大到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培养

广药集团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结成校企产学研全方位战略合作联盟,在产品研发、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

肇庆高新区、中恒集团与学校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基地及博士后流动站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2010年,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与深圳市天华世纪传媒有限公司在深圳大学举行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2010年8月2日,学校与惠州广田石化开展校企合作,校方将协助广田石化提高企业科技素养与生产经营水平,帮助开展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活动

豪进摩托车集团与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正式“牵手”,由松田学院部分教师组成的课题小组,将为豪进摩托车集团的市场人员及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市场营销服务能力提升的培训

学校与湛江移动正式签署协议。湛江移动将大力协助学校开展“无线校园”建设,打造综合网络教学平台。双方还就校园信息文化工程,大学生带薪实习计划等多方面开展具体合作

学校与湛江港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水产学院、农学院、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航海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和WTO研究中心等也与集团签订了业务服务协议

招办电话

020-84036491

020-87110737

020-85220130

020-85211098

020-85211098

0754-82903666

020-61648502

020-39358450

0755-26536235

020-39322681

020-39366232

篇7

l专业建设

1.1专业结构与布局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隶属新余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由生物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并落实各项教学工作。为配合江西省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支持新余市生物技术发展,该专业于2003年正式设立,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从最初的20人发展到最多时的72人。截至2011年7月.已有300个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生源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加快“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发展,改变传统的“小本科型”人才培养方法,积极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之路,生物教研室于2004年底在全校率先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并分别于2007年成功申报校级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高专《普通生物学》教改探索研究”;2008年成功申报江西省教育改革课题“高职高专生物类专业综合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并成功申报新余高专科研创新团队和《药用植物学》研究中心;2010年成功申报江西省教改课题“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目前,该专业已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开展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

1.2培养方案

为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市场的需求,我们在新余市、省内外开展了“生物行业从业调研”工作,涉及生物医药、食品、环保和饲料等多个领域。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制订了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请生物行业教育专家、生物行业技术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别于传统的“小本科”型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它更面向生产第一线。在培养规格上。突出强调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结合,以能力为主,突出了生物技术的知识与能力。在培养时间安排上.采用在校培养和在企业顶岗培养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2课程建设

2.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按照生物行业标准和生物技术岗位(群)能力,合理设计、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构建了理论、实践与素质教学课程体系。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与要求,现已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如《解剖生理学》改革为《生理学》;增加了生物技术类课程,如《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化学》课程已开始探索项目式教学方式,《普通生物学》课程已开始探索创新式教学方式等。目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比例达60%。

2.2教材建设与选用

根据专业特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育部推荐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以及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采用优秀教材比例大于80%。在教材建设上,现已按理论教材、实验教材与实践教材三类开展教材建设工作,正在积极编写校本教材(主要是实践教材),努力形成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高职高专特色教材。目前我们已初步开展实践教材的编写准备工作,包括《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生理学》实验手册、《遗传学》实验手册、《发酵工程》实验手册、《酶工程》实验手册、《生态学》实验手册等。此外,该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学出版社组织的生命科学类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承担了《细胞生物学考研精解》、《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等教材的编撰工作。

2.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常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思维式教学方法和开放式教学方法.并积极采用双语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启发学生的思维,对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试行开放式创新教学体制,在教师指导下,将部分实验教学时间用于课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其中,《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课程由博士毕业的教师担任.采用“双语教学”授课。

3实践教学

伴随着该专业的迅猛发展,学校加大了对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实验教学的正常要求,每年购买实验耗材能满足正常实验教学与服务社会的需要。

3.1实习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积极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作。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以满足该专业未来教学的需要。通过实地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2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本着突出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我们探索与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尤其加大了集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学时占总教学计划学时比例从过去的20.5%提高到3O.2%。为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我们加大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分别与新余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7家单位联合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3.3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充分发挥生命科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走进大自然。如带领学生在国家林科院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种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到橘子园进行果树嫁接实验,去湿地公园观察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等。同时开展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水污染环境调查、土壤环境污染调查等设计性实验。

3.4开放实验室

针对原来实验室只有实验时才开放的问题,我们将根据实验需要将其改建成“开放式”实验室,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4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体系,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学师资队伍,满足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4.1创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改革原有的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创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4.1.1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紧密依托

学科带头人的力量,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摒弃计划性、封闭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积极开设一些高水平的、紧跟学科前沿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且将每个实验分为基本部分和提高部分,丰富和充实教学基地的实验项目,并鼓励学生在现有实验项目下进行大胆创新.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或课题,形成一系列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实验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次培养,既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一刀切”的缺陷,使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又使得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完不成实验任务而气馁,更好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脚。

4.1.2开放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生命科学

实验教学中心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雄厚的科研力量、稳定的科研方向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实验基地的开放创造了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挥自主创新潜能的舞台。中心建成后,以新余学院局域网为支撑、教务管理系统为平台.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网络化.所有基地仪器设备、开放式课题、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全部在网上公布,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随时登录实验平台网页,浏览和下载网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影象资料。学生可在网上预约实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申请自己的开放式创新实验课题和指导教师。同时,提倡学生自带课题进入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大胆创新。学生可组成科研小组,提出科研思路,自行选题,自行确定研究内容及设计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撰写正式格式标书,由专家审核、论证其可行性。如果方案得到专家认可,可申请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资助.遵照实验中心的管理规定,按照正式科研程序,自由地进行实验工作,并将其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写出论文,力争公开发表。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不仅可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进行科研工作的整体体验,培养了科研团队协作精神,并在初次的研究实践中学习到了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优秀者脱颖而出,对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1.3提供毕业实习基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属于综述性的论文。没有原创性试验数据。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D不仅是教学、科研的主阵地,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毕业实习基地。学生进人实验中心实习后,老师给出基本课题并启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补充,为学生留有思考创新的余地。

4.2强化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4.2.1重视毕业实践,加强“模拟实践”环节毕业实践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因此新余学院非常重视毕业实践环节。在学生毕业时间前.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二周的强化训练,将大学阶段所学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串烧式”回顾与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实践单位性质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配备一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4.2.2调整教学计划,提前并延长毕业实践时间我校根据实际况进行了教学计划的调整.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提前1学期进行。一是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学生可安心进行毕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二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做准备,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4.3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扎实培养创新人才。为更加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形成以“挑战杯”学生科技作品展为龙头,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并在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分别于2008年新余高专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2009年新余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4.4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4.4.1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新余的工业城市优势,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在已有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拓展新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更广泛的开展野外实践教学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每年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作。

篇8

作者:张彩勤 师长宏 毛峰峰

【摘要】 《医学实验动物学》现已成为各大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加强并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验操作能力较低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实验动物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医学实验动物学 教学改革

实验动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中研究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应用几乎涉及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1]。《实验动物学》已是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及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加强并完善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体系对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适应生物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进行不断改革,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验操作技能,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作者根据近年来的一些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当前实验动物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展开一些思考和探讨。

1 《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效果差

实验动物学是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新兴交叉学科,而医学、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实验动物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实验动物学不断发展和提高[2]。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致使理论课讲解起来比较枯燥乏味,而且大多教员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导致许多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兴趣。而在实验课上,部分学生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不注意操作练习,造成动物实验技能较差,特别在实验中忽视了实验动物的伦理和福利,对实验动物进行伤害性的操作,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成为该门课程教学的重点。

1.2 《实验动物学》课程的普及程度不够

大多数高等院校只是在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开设了《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只注重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等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忽略了其在一些基础行业的应用[3]。并且这种不分阶段性地把有关实验动物学的一切知识,集中在一个学期内讲解、传授予学生,使他们领悟并掌握如此大量的基础理论和科研应用知识有一定难度。因此,建议在部分相关专业,如药学、临床检验、食品卫生、生物技术和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的本科阶段开设《实验动物学》基础理论课程,从而较大程度的普及实验动物学的基础知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有了本科阶段对《实验动物学》课程的初步接触,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再深入学习《医学实验动物学》的科研应用知识则会将前期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1.3 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以操作技术为主的学科,其实验教学应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考核则是衡量学生掌握技能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对教师来说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4]。目前,我们的教学考核只是采取单一的笔试方式,针对实验教学则没有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这将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以致于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认真上实验课,体验难得的科研实验经历。因此,传统的实验动物学考核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讨

2.1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授课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优化授课内容。

对于硕士研究生,应将课程重点放在与动物实验关系密切的各章节,着重讲述动物实验的操作技术、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应用、动物模型复制技术以及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因素等内容,能使学生利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开展动物实验的能力。而对于本科生而言,则主要介绍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实验动物环境卫生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和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等重点内容。

其次,要不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目前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主导技术,克隆、转基因、基因敲除、胚胎干细胞的定向诱导与分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均与实验动物学有密切联系[5],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既是实验动物学内容的扩充和延伸,又促使实验动物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而原有的教材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要。因此,需要授课教师适时将该学科的新信息、新技术以及新动向融入授课内容,让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发展的前沿知识,从而系统、全面地了解实验动物学。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实验动物环境控制这一章节,设计通风净化系统、消毒隔离系统、屏障系统中的人流、物流、动物流等,在课堂上讲解既抽象又枯燥,如能让学生边参观边学习,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另外,针对硕士研究生应该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在学生掌握动物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之后,应增加设计性动物实验的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在每次实验教学结束后应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讨论实验结果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实验动物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穿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思想,这样才能符合实验动物学教学的国际化需求[6]。

2.2 改革考核模式,完善评价体系

实验动物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因此建议改革单纯依据笔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的办法,应制定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即平时考核、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加实验报告考核的综合性考核制度。尤其应该增加操作技能考核,其考核内容应主要包括操作是否正确和熟练,是否敢于操作,遇到仪器设备故障时是否善于判断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实验结果的满意程度,完成实验的时间等。实验报告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及结论部分。实验报告是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分析思考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只有采用这种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真实全面的反应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治学态度、授课艺术、实践经验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授课教员要做到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的“高标准、严要求”,示范教学要规范、准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或共同探讨,给学生留下认真、严谨的良好印象。

4 结语

实验动物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7],所以新形势下对《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由于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各位教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更新的教学方法,推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相信只要能够按照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新颖化、考核体系全面化的方向去努力,《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改革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陈丽,汪四应,黄德武.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105-106.

篇9

关键词: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促进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是首都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首都第二产业优化发展要求实现产业结构优、过程优、效益优,与服务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化发展是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现代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各环节全面融合渗透,制造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升级,生产制造过程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效益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形成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品牌营销为一体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体系,产品结构以“高、精、尖”为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标准和自主品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智造”、“首都创造”品牌。

(一)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系统

促进服务与产品融合,以软件提升硬件价值,重构产业价值链。在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硬件产品与数字内容服务整合,形成以终端、内容分销渠道和数字内容为主的产业链。鼓励信息服务商与电子产品制造商联合,开发应用程序,与产品耦合提供附加服务和产品增值服务。在移动通信产业领域,开发适应4G/5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各类增值服务。构造以自主开发环境为基础、以应用软件商店为门户的商业模式,实现芯片解决方案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相结合。加强通讯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内容服务之间的融合互动。提高数字版权集约水平,完善智能终端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促进机械、装备、电子、汽车等制造企业进一步完善与产品相配套的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系统等服务系统,提高产品的差异化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制造企业由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型升级。提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制造装备等行业的集成服务能力,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进发展工程技术服务,加强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服务技术研发,建设工程项目协调服务平台。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工程设计、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拓展增值服务。通过成套服务、交钥匙工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成套安装,开拓集成化的专业服务,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实现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二)加强制造业产业链上的服务环节

通过内部服务增强、与外部服务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提升研发设计、营销交易、售后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服务能力[1]。

1、提高研发设计创新服务水平

在信息技术应用支撑下,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向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化发展。建设协同设计云架构体系,通过云平台实现企业间设计资源共享、开展协同设计创新,创造全新的资源使用与组合创新模式。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电子信息、服装、家具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模块化等技术,实现个性化设计,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文化创意元素融入研发设计环节,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提高售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提高制造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开展智能化和实时化的售后服务。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等领域企业开展实时在线支持服务,对所提供的大型、关键设备产品进行实时监控、远程运行监测、故障诊断、预测维护;对客户设备运行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状态管理。

3、实现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

在电子、汽车、医药、钢铁、石化等制造业领域,加强精益供应链管理。建设信息平台,实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协同运作,支撑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机构有效衔接。支持骨干制造企业在提高自身供应链功能的同时拓展市场服务,面向行业提供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在电子、汽车等产业集群中,推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及第三方供应链管理企业共同组成运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加强电子商务功能

促进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骨干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效率。建设集采购、销售、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采购实现全过程统一管理,对客户需求实现全过程服务。促进制造企业与信息服务企业实现战略合作,提升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推动龙头企业扩展自身平台,面向行业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收集、挖掘商品和服务供需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系统,基于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精准物流、市场决策分析等智能商务服务。

5、开展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支持企业在产品销售和使用等阶段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促进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融资租赁销售,配合专业化集成服务,提供多样化的租赁方案,构建融资租赁销售服务网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服务。

(三)促进制造过程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过程深度融合。在生产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分析能力,加强生产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提高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云环境下开展产品开发测试,推动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弹性地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为生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工厂设施、产品模型、研发成果和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建设生产规划和评价系统,提高数据分析对生产经营决策的服务能力。

促进3D打印技术的产业应用,提高设计制造一体化水平。支持核心装备研发,突破低成本材料与制造、智能人机交互、创意设计服务平台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3D打印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高端汽车和模具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带动制造技术变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网络和产业生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发展战略,到2020年,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策源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先导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成为带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引擎和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建设。支持以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领域的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标准、服务等产业联盟组织。创新体制机制,面向产业需求建设涵盖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功能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各方面的高端创新资源。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促进机制。

建设蛋白质、航空遥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纳米科技、生命科学等重要研发基地。建设一批国家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新型创新组织和企业承担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应用示范项目。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组织参与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的创制。

(二)建设研发与生产制造相融合的产业集群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提高系统集成和信息增值服务能力。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核心芯片、高端装备及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运营服务等。在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建设关键技术和评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无线通讯终端核心芯片研发及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建设涵盖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创制、核心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产品、运营服务的产业链,推动智能移动终端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融合。建设芯片设计与整机制造合作平台,推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等各集成电路产业链环节有效衔接协作,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移动计算平台等重点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等专用基础软件。研发推广软件应用解决方案,创新软件应用服务模式,建立以运营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软件核心价值链。

2、生物产业

推动生物高端制造、医药研发、医疗服务互动融合。加强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掌握新药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新药创制和安全评价体系。推动新药开发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发展。建设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药研发平台,推动在专业园区、医药孵化器等建设研发、中试、生产服务外包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实现医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医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突破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加强CRO(研发服务外包)临床研究平台、蛋白抗体药物CMO(生产服务外包)平台、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生物产业链。支持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等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提升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相关服务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打造全国高端研发和装备制造中心。构建技术开发、规模生产、配套设施完善、运营服务体系,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测试平台。推进关键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提升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能力。

4、节能环保产业

加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成为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培育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运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集成商。

5、新能源产业

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核心装备研制及产业化、运行体系建设和重大示范应用,构建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强风电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运营水平。提高生物质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工程服务能力。提高新能源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

6、新材料产业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功能材料、共性基础材料等的研发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面向电子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先进适用材料。形成纳米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与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融合互动,提升高端装备的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等系统集成能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现技术突破,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关键装备的自主发展,提高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高端通用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能力。推动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

8、航空航天产业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涵盖研发、生产、运营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以研发、总部、高端服务集成应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引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三)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市场拓展能力

以新型应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结合云运营和大数据应用等,促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政务、金融等行业创新应用。建设云计算应用支撑的配套虚拟化平台,促进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的行业应用。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新媒体、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规模应用。在移动支付、远程教育、移动办公等领域创新移动互联网综合应用的新模式;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在制造等行业成熟应用。

以服务模式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促进生物技术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医疗保险、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等新服务模式。在节能环保领域,推动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及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合同管理、碳交易等创新型商业模式,提高涵盖设计、咨询、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车电分离模式、定向购买模式、租赁模式、换电模式等创新型营销和流通模式,推动产业化实现[2]。

参考文献:

[1]安筱鹏.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