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影响,在体育运动上往往追求的是动作上的高难度,操作上的高风险,技巧上的高刺激性,成绩上的极限突破。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对于人类身体极限的挑战,长期以往将造成运动主体的身体失衡,机能下降,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发展。与此相反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以实现精神和身体的融合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能够通过合理的锻炼,实现身体机能的有效调节,保证其处于健康有序的运转状态。显然这极大程度的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的运动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其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其一,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去,是符合现代城市体育的现实需求的。现阶段,我国人居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严重不足,城市市政建设往往忽视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立,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在这方面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不需要太多的基础设施,简单的自备体育器材就可以开展各项传统民族体育活动,无论是民族舞蹈,还是踢毽子,或者是打太极都不需要太多的环境要求;另外,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简单易学,不受年纪限制,对于体制要求不高,最适合在社区环境下开展;最后民族传统体育也符合城市社区体育的宗旨:简单,娱乐,健身,趣味。其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其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浇灌。详细来讲,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氛围难以有效的构建,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的沟通,并保证工作学习上压力的减缓;网络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娱乐,消费,忽视了窗外的自然生活,忽视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而积极开展传统民族体育将有利于改善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状态变得更加的健康和和谐;民族传统体育能够给予大家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生活习惯,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发展,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
1.2城市社区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机遇
首先,城市社区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平台,其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打下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不同地域,不同人口,不同组织结构形成的全新社会平台社区,将会慢慢成为全新的文化平台。有了这样的文化平台,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创新,继承,发展。其次,城市社区群众数量众多,而在现代竞争的局面下使得其在体育方面的选择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淳朴自然性、地域风俗性、观赏体验性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背景下,更加向往和热衷。在这样的趋势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将更加有效的发挥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效能。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整合。城市社区建设中包括社区文化建设,而社区体育是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社区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要承载起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极为丰富,其富含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因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价值取向、精神意境的指导下,形成独立的体育体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城市社区传承的不仅仅是体育活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探寻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是说,在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入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的时候,一方面要仔细探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特点,保证其具备切实的可操作性;另外一方面,在现有传统民族体育形式的基础上实现更加深刻的创新,保证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娱乐性,健身性的特点,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二、结束语
篇2
摘 要 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体育得到广泛迅速的发展。但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过程中,作为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系中的社区体育组织发展也开始暴露出组织不灵活、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步伐,不利于健康中国建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并深入考究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发展应从城市社区体育组织资源管理、组织自身建设、组织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入手的策略。
关键词 城市社区体育组织 发展问题
一、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基本概念界定
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居民,在闲暇时间里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增加交往为主要目的,依照地缘关系或者是人际关系,由政府建立机构组成。街道社区体协或是街道体育文化协会是最主要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城市社区体育组织里面的街道社区体协包括各种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由上级派出的机构来管理基层部门的形式,同时上下共同实施管理工作,为街道居民形成一个体育服务站,以供街道居民健身服务。上级主要是指政府,下级主要是指基层组织,主要由政府出谋划策制定相关政策和方案,基层组织对居民从事体育活动实施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以体育、文化结合发展,有助于社区居民形成具有共同兴趣的体育活动集体,相互监督、共同促进,以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该基层组织主要开展早晚练活动、社区集体活动以及成立体育活动小组。早晚练活动点主要由下级的基层组织进行分工管理,部分由街道社区体协管理,分为各种工会、体育协会共同实施管理,同时又受到上级的管理。因此,体育基层组织在管理上是透明的,具有层层递进,相互制约的特点,目的是为了社区体育的有序发展而建立一个公正高效基层组织管理体系。
二、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一)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城市化建设中,人们对于生活层次的追求逐渐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因此,国家和民众都越碓焦刈⒂肴嗣裆硖褰】迪喙氐奶逵。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中,体育成为建设健康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国家凝聚力、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社区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支持度的提高显得十分重要,而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发展与居民的体育兴趣息息相关。在我国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社区体育发展是关键。
社区体育又叫群众体育,指人民群众在对体育有极大兴趣的基础上,自愿参加体育活动,并且是一群有共同体育兴趣的居民组织起来参加的体育活动。群众对体育活动具有很大的需求,并且非常了解健身对身体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社区体育具有娱乐性、多样性、业余性、公共产品性质等特点,具有文化的相关特性,能够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压力,增进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群众体育活动属于个体或者群体行为,社区里的每一个居民都是独立的个体,散乱的个体或者群体所进行的体育锻炼并不一定科学合理,而且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社区体育组织的产生,可以有效地将居民有组织有系统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规范的社区体育团体。将分散的社区个体或群体进行集结,不仅能够增进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能够促进居民的文化交流。
但是,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组织水平有限,发展遇到了瓶颈。城市社区体育组织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却并没有发挥很好的组织作用,体育组织内部关系并不协调,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与组织缺乏形成矛盾。
(二)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现状
积极建立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的基本体系中,其组织机构一般为4个层次来管理体育事项,4个层次点线面体结合,协作分工,形成共同完善和发展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各个组织之间分工明确,各有其用。但如果每一个组织之间,稍有衔接失当,不能合理管理,不深入群众,就会限制社区体育组织发展,影响发展方向和进程。
从我国社区体育居民锻炼形式来看,自己单独锻炼、朋友和家庭锻炼小组成为主要形式,对于社区组织组织的活动很少有居民参加,甚至有部分居民自费买健身卡也不去免费的社区活动室。另外,由于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社区体育组织内部的锻炼人口已经倾向于老龄化。从这一现状可以看出,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在基层组织管理工作中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并且使人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组织不够了解和满意。当然,不了解,不满意状况的延伸结果是人们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活动开展支持度不高,参与率不高,从而导致社区体育组织积极性不高,灵活性降低,缺乏动力,延缓的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速度。
三、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缓慢成因
城市社区体育一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国家很多相关政策都在致力于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但是,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的现状和预期效果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系统落后,没有与时俱进;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不够,缺乏创新和吸引力;社区居民在体育活动参与中的主动性不强也是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的主要成因。
(一)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系统落后
由于社会体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事业,在社会体育管理中,既有专门正式的政府体育部门,也有非正式的社会体育组织,既有各行业单位的体育机构,也有分散在社会各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社会体育参与者的分布地域、职业性质、社会地位、活动目的等差异也较大。因此,社会体育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而且是一个比较落后的管理系统。我国体育管理系统产生的比较晚,约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形成,而且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体育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不规范管理是体制问题的一个缩影。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不断开展和普及,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系统落后情况逐渐暴露出来。虽然在现代化发展中,过去体育管理的单向管理和“一刀切”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但在城市社区基层体育活动和体育组织的管理上,政府作为管理主体仍然保持着较大的集权性,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仍担负着直接的管理职能。权利过多的集中于政府管理系统中会导致整个社区体育组织失去管理作用,无法发挥自身管理能力,逐渐衰弱。而且政府作为领导部门与社区居民很难有更多的亲密接触,对于民众需要什么样的锻炼方式并不了解,长此以往,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系统的组织作用便难以发挥,更加落后。
(二)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不够,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体育场地设施是为了满足运动训练、竞赛和大众体育健身需要而建设、提供的场地器材设施。任何一项体育项目的开展,首先要解决的是举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和空间以及相应的体育设施,必要的体育硬件设施不仅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推动我国社区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均衡发展,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因此,体育基础设施的好坏,是否建立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开展规范的广度与深度。由于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毕竟是基层的体育团体组织,所以在我国政府投资管理系统中,其是最后一个执行政策的组织,接受政策组织上具有落后性。而且,我国体育资源并不丰富,国家主要发展战略是围绕和服务于竞技体育,虽然在近几年全民健身战略的推行使得社会体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是国家政府对于基层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投入并没有完全落实,导致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不够,很多社区居民甚至没有体育器材设施,体育活动比较单一匮乏,对社区居民缺乏吸引力。久而久之,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就会失去必要的组织能力,发展不足。
四、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策略
(一)重新整合城市社区体育组织资源
过于分散且小型化社区体育组织,虽然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了可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体育锻炼的机会,但是这一特性却也造成了社区体育组织发展存在艰难性。由于分散化、小型化,组织规模小,人员不集中,没有形成共同的力,对抗风险能力因此相对较弱,发展前景堪忧。如何改变令人堪忧的现状,就需要政府和社区体育组织同时加力改变。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督,将社区体育组织的部分权利下放给基层,使其充分行使发展的权利。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组织应重点扶持一些体育俱乐部,形成重点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充分整合政府资源和社区体育组织的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和社区体育组织的优势,从而促进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
(二)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组织自身的建设与管理
社区体育组织由多个部分组成,只有各个组成部分自身的建设与管理到位,才能促进社区体育组织的整体发展。社区体育组织虽不是最重要组织,却是最疏于管理最难管理的组织。社区体育末梢组织虽小但并不是没有结构,虽分散但互相间联系。因此,加强对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就需要加强其组织内部建设,选拔合格的管理人员并进行培训,并建立一个管理小组,各司其职,整顿组织风气,加强管理建设。在加强社区体育组织内部管理的同时,也应加强其它相关部门的组织管理。同时,要及时反思,总结分享管理经验,互相监督,共同促进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困境与建改路径研究”(批准号:15SKG159)
参考文献:
[1] 曾艳.浅析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民参与情况[J].当代体育科技.2016(12):44-46.
[2] 毛改,袁松山.许昌市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03):33-35.
[3] 姚伟,何潮,许文鑫,等.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三维结构要素及其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2(02):44-46.
[4] 罗以飞,吴秋来,陈阳.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与功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6(10):10-12.
[5] 王丽娜,董志周.小康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研究[J].商.2014.03(03):22-24.
[6] 李贺林.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4.10(03):10-13.
[7] 邱燕,王翔宇.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动力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5(06):18-19.
[8] 方儒钦.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理论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2(06):70-72.
篇3
关键词:城市社区 应急管能力 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86-02
近年来,城市中各种应急事件屡见不鲜,一方面是自然灾害猝不及防,一方面是群体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城市应急事件存在复杂性、多样性特征,由于大量突l事件源于基层或社区组织,对于一系列的预警、防范,相关政府部门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以至于为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处理成本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提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意义
(一)强化应急准备针对性
提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可促进社区对周围环境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开展科学有效分析,经由实施科学有针对性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应急培训、演习等活动,以强化城市社区应急预警防范能力。
(二)确保第一时间应急响应
提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与突发事件可否及时有序处理存在密切联系。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政府组织的相关援救队伍到达事发地前,城市社区可先期开展应对工作,第一时间对各项信息开展采集、传递,及时组织事发地周边居民开展自救互救,实现对事态发展的有效控制,进而尽可能降低人身财产损失。
(三)促进重建措施高效实施
突发事件引发后,灾后重建是应急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由于灾后恢复工作牵涉诸多方面内容,再加上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倘若所有事宜均要政府一手操办,无疑会延缓重建计划进程。积极参与重建计划是城市社区的职责所在,以城市社区为单位开展物资援助、心理疏导,可迅速将应对政策落实到个人,促进重建措施高效实施,极大限度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3]
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方案设计
全面城市社区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科技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提高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为进一步促进社区应急管理有序开展,可以自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调整城市社区与政府的关系
众所周知,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处理中占据着核心主导地位,然而由于应急管理存在复杂性、时效性特征,使得政府还要扮演促进者、协调者的角色。如今我们一方面已经认识到城市社区在应急管理中所具备的优势,一方面又顾及丧失对城市社区的控制力,使得对城市社区管理依旧保有一种矛盾心理。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能否有序进行,并不取决于政府权力的大小,或是政府指令的权威性,政府应当更新思路,依托新型管理技术手段,实现对社会力量的优化整合,这也是政府的最终责任和工作目的。
地方政府要建立科学的领导和合作关系,对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开展管理保护,为每一社会主体提供充足的参与空间。[4]面对不断发展转变的社会环境,政府务必要优化运行模式。鉴于此,我们应当明确认识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尤其是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首先,政府应当开展好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指导工作,为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指明发展方向,对城市社区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义务予以充分明确,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推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其次,政府应赋予基层社区以权力和责任,引导城市社区开展自主创新。最后,积极引导城市社区参与突发事件预案的讨论和应对措施制定,进而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科学实用性。
(二)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近年来,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在众多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中得到广泛推广,而在我国则依旧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我国传统应急管理系统注重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系统原则的延续性。新形势下,应急管理特征发生了极大转变,由此很大限度上提升了应急管理的难度。
作为一种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前提的机制,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在应急管理中可实现对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民间组织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社区在应急管理中的功能得以有效凸显。在组织结构方面,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偏平化、弹性化的组织结构可取代以往官僚制组织机构中僵化式和机械式的层级模式;在权力构成方面,除去政府部门之外,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企事业单位均具有管理的权力及义务;在决策机制方面,依托集权、民主相互结合的手段,在社区应急规划、法规建立、政策制定等阶段,主张民主参与第一、强制第二,从而强化决策规划的科学可靠性。在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建立过程中,应当秉承公共危机治理理念,提高对资源、信息各方共享的重视度,积极吸引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社区居民,开展群防群治。
(三)城市社区参与城市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1)强化城市社区应急文化建设。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高低,受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应急管理文化、素质很大程度影响。应当加强对城市社区居民的危机教育,推行不同形式的危机教育。其中,政府可借助电视、报纸、互联网平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城市社区可定期组织应急知识宣传、座谈讨论活动。同时应当开展应急演习活动,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城市社区、街道办应积极组织该地区针对其易发的突发事件进行预防、演习活动,从而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2)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强化对城市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应当强化在卫生、消防、抗震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应加大补贴,从而减轻城市社区的经济负担。另外,对于城市社区应急设施的建设,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引导当地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共同参与。
(四)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法制建设
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同样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有序开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制度环境。现阶段,我国即便已出台了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特定规范的突发事件防治法规及相关紧急预案,然而该项法律法规针对次生灾害的防治、灾害造成的连锁反应等相关工作未做针对性立法,同时各种应急预案在时效性、预见性等方面依旧存在极大的缺失。[5]基本法相关内容的制定、完善迫在眉睫。
(2)依托部T法的修订,推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每一主体相互间的协同效应。借助法律的形式促进突发事件下权责调适机制的有序运转,对每一组织乃至个人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义务予以明确,实现对他们的有效监督、约束。
(五)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单一主体力量极为有限,这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显得特别明显。因此,城市社区应当对自身蕴藏的资源开展优化整合,推进应急管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统一协调,强化队伍建设,积极促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队伍除去社区组织、上级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业队伍以外,还应当强化社区居民、物业公司人员、辖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组成的非专业性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队伍的协同管理、指挥,构建健全的培训教育制度,强化对应急管理队伍的基础知识、技能培训,开展实地演练,切实执行组织绩效评估,提高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城市社区应当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对人员进行妥善安排,保证优势功能的有效发挥。依据规范流程对志愿者进行招募、资格认证、培训考核等,提高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应急管理期间,对志愿者队伍给予指导、帮助,促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六)开展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与评估
科学完备的应急管理评估,可对全面应急管理过程有效性开展检测、反馈,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经验总结、提供发展依据,改善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促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应急管理全面环节开展的评估应当包括:突发事件引发前脆弱性及风险源评估与预警、突发事件引发时实时检测与快速评估、突发事件引发后损失与能力评估等内容。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是对城市社区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实时评估、事后评估,是从资源设置、应急设计等多个方面,对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全面阶段开展能力评估。经由能力评估,可获取针对应急组织自身、应急行动及项目水平的评估结论,进而为提高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有力依据。城市社区可自主或者邀请第三方组织对自身应急管理能力开展评估。首先,要对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主体、内容予以确定,然后,应用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建立科学完备的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结合评估模型,开展好模型数据分析,从而获取能力评估结论。城市社区应当提高对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重视,对应急管理每一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行科学的措施,积极促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结语总而言之,城市社区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是社区居民生活、生产安全的重要前提,是城市社区安全、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公共事件频发且导致严重损失的一大原因是全社会安全意识不足,城市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缺失,城市社区安全基础差。因此,政府务必要不断钻研、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内涵,全面分析城市社区在应急管理中的特点与优势以及提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意义,结合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积极促进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有效提升,推动城市社区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岳静.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论建设,2013,13(6):96-98.
[2]高英.浅谈强化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探索――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应急示范社区建设为例[J].商,2015,7(19):67.
篇4
社区图书馆以其特有的功能,担负着社区文化建设和教育培养市民的重任,因而成为社区文化教育中心。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内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在给居民提供学习、阅读、文化休闲的同时,更是传播文献信息的信息港,为居民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建设并完善社区图书馆是发展社区文化的必然选择。
1、社区图书馆的概念
社区图书馆是根据现代都市人聚居形式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图书馆模式,基本特点就是向社区居民开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和信息交流为目的的。不同于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是根据现代都市人聚居形式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图书馆模式。基本特点就是向社区居民开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和信息交流为目的。社区图书馆要充分体现“阅读的便利”和“资源的节约”的原则。“阅读的便利”,就是要能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图书馆的服务;“资源的节约”,倡导的是一种社区内所有家庭和单位的资源共享。社区图书馆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人与人的沟通和往来,避免由于“都市病”带来的人群的隔离和疏远,给读者营造“家的感觉”,培养居民对图书馆的认同和热爱,使之主动参与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
2、社区图书馆的基本特点
2.1读书的便利
社区图书馆按街道社区分散设点,一般可以在几个或者一个社区范围内设立一个图书馆。它贴近群众,融入社区文化生活之中。一般只需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就可以到馆借阅,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2.2图书信息实用性
社区居民最讲实惠、实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中,他们最关心的生活、学习、就业、经营、生财等方面的事情,不爱空谈。这就要求,社区图书资料要尽量与居民生存与发展贴近一些,多提供一些对居民有用的信息。只有这样,居民对图书馆才有兴趣,社区图书馆存在才真正有价值。
2.3服务多样
社区图书馆由于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从而可以为读者提供较为方便、周到的服务,利用了解读者阅读需求,与读者进行感情沟通,及时得到服务效果反馈,同时它可与社区信息服务及其他文化教育娱乐活动互相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灵活的服务,成为社区文化生活部可缺少的部分。
3、社区图书馆的类型
3.1分馆型
县以上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可以探索在社区建立图书馆分馆。这样可以将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直接延伸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的居民群众。从而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群众的家门口。
3.2物业型
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城市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日趋完善。政府应该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导,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中规划建设小区图书馆。并将其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住宅小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
3.3共建型
公共图书馆及各类图书馆,可以与社区共建图书馆。其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有房出房,有书出书,有人出人,共同建设,社区管理,群众受益。
3.4联合型
社区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党委政府牵头,发动社区内的有关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社区图书馆,既为本单位职工服务,也为社区居民服务,努力做到社区资源共享。
4、城市社区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4.1对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尚缺正确认识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还未明确纳入社区文化建设的硬性目标当中,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较多,但图书馆是其基本设施之一,完全可以统一纳入硬任务中,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考核的项目之一。笔者认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于领导者的认识,地方领导对社区图书馆建设难以摆上重要工作位置。那么,城市社区图书馆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4.2城市社区图书馆缺乏科学的规划
各地中心城市的高校及大型图书馆,应当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并就馆舍的要求、馆藏的内容、馆藏的数量、图书馆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提出统一规划和指导性意见。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各级政府都意识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城市社区图书馆来讲,仍然缺乏远见的规划,缺乏严密的、科学的、人性化的认证。缺乏与中心图书馆相配套而网点分布合理的规范社区图书馆。
4.3社区图书馆建设资金不足
资金问题,是制约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实质性问题。各地社区领导应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用房与藏书的经费。只有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想方设法,筹集起必要的资金。可以利用社区的服务项目,创造出的利润用以补充图书经费的不足。
5、如何加强建设好城市社区图书馆
5.1重视城市社区图书馆各项功能的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图书馆建设必须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信息需求、知识需求、休闲需求,要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的继承、融合、社交、知识、信息、休闲等功能,使社区成员从社区图书馆中获得收益。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成功与否,以社区图书馆功能的明确和充分实现与否为标准,如果其功能得到全面实现,会使政府和社区成员投入很少、获得却很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很高,从而促使社区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5.2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是社区图书馆发展的组织保证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的支持是实现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当地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社区图书馆经费上的保证与支持,加大政府行为力度。不仅要把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而且要为社区图书馆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拨款,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管理,派专人负责,力争把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城建配套设施(如医院、学校等)之列。
5.3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加速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服务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图书馆中,读者不仅可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而且还应方便地利用其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先进的网络、通讯、计算机技术为此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而社区图书馆服务除了现存图书馆设施的功能,对特定社区的定向延伸、辐射外,还要发展图书馆事业网。一方面,社区图书馆要把服务的触角伸入到社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增设服务网点,形成社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建立以计算机为主,以网络为依托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快速及时的传递。
5.4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平等服务观
作为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其直接接触的是各种层次的社区成员,因此必须具有博学多才的综合素质。他们既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开展多层次便民利民服务,与社区成员加强沟通,才能更好地为社区成员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社区文化服务的特点是共享,人们都承认自已是社区的一员,而共享其文化。因此,社区图书馆服务的基点应是公开与平等。图书馆的核心是读者,图书馆是为满足读者需要而设置的,图书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坚持平等的服务原则,所有读者都可共享图书馆的各项服务。
篇5
关键词:巢湖市,社区武术武术健身
1.前言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人口、地域、各种设施、管理机构、文化现象和社区意识等要素,是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社区。社区体育主要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进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而我国的社区体育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身健体的意识越来越主导着城市居民的思想观。而城市社区体育以其独特体育健身功能和区域性社区文化吸引着城市广大市民的参与,其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作为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之一的中华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源和渊源的群众根基,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中举足轻重地位。怎样使中华武术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应有的功能,是一个值得社会广泛重视和巫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本文对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对弘扬武术精神、促进全民健身、建设社区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巢湖市市区亚父街道办事处、天河街道办事处、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卧牛山街道办事处所辖区范围内社区居民开展武术健身活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巢湖学院图书馆及网上数据资料库等处进行搜集、鉴别,并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社区体育、社会体育、社区武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以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法为个别发送法和当面访问法 ,从2000年10月至12月实施 ,对抽样体育活动点上参加健身的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600 份 ,回收 585 份 ,回收率为97.5% ,剔除10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575份 ,有效率为97.5%。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等应用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2.4 逻辑推理法
在研究过程中 ,采用类比、 归纳、 演绎、 综合分析法 ,对所有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3.巢湖市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3 .1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动机
调查显示:参加过武术健身活动的有 216 人 ,占总人数的36 %;没有参加过的有 384人 ,占总人数的64 %。巢湖市社区居民没有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明显多于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 ,这说明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中,强身健体是绝大多数武术健身者的首要动机,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86.3%;防身自卫占78.7,学习武术技术的占 67.7%;兴趣爱好的占58.8%;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
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来看:人们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呈多样性,在这次调查中,为了强身健体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居民占调查人数的86.3%,说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已经认识到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功能价值,看到了武术在健身强身、 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健康身体的追求,使得武术的健身特点有了更大更多的发挥空间。而为了防身自卫和学习技术分别占78.7%和67.6%,位居调查人数第二、第三,这正也迎合了现代社会部分特性的需求,现代社会还未达到正真的完善,社会还很复杂,因此,寻找一种自我防身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不少人的愿望,而武术的技击术恰恰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这也促进了武术防身自卫功能的强化,成为人类或个体服务于某种特殊使命的重要手段。出于兴趣爱好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 58.8%,这部分居民可以说是武术爱好者,是参加武术健身相对稳定的群体,对武术的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这部分居民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推波助澜的效应。
3 .2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项目
本次调查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项目内容:太极拳(械)、木兰拳(扇)、
传统套路项目、现代竞技套路项目和搏斗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项目与居民的参与程度依次为:太极拳(械),占 86.4 %;木兰拳(扇) ,占66.1 %;传统套路武术项目 ,占 20.9 %;搏斗项目 ,占17.1 %;现代竞技套路项目 ,占6.4%。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的最为主要内容是太极拳类 ,绝大部分参加武术健身者都参加了太极拳练习。。无论是在性别上还是在各个年龄阶段上 ,太极拳的练习者都是最多的 ,且远多于其他选项。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到武术健身中来 ,对武术的传播和推广功不可没。
3 .3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场所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首选场所主要是以范围广、 容纳人数多的地方为主 ;如公园和广场两个地方进行锻炼分别占94.8%和86.7% ,这与公园的独特锻炼环境有关。但巢湖市的公园和广场数量有限 ,,因此,绝大多数健身者通常采用就近原则来选择健身地点,利用单位场地、共体住宅小区、 自家庭院进行锻炼。在这样的环境里参加武术锻炼,由于场地的简陋和人数上的不足 ,导致缺乏一个良好武术健身氛围 ,对居民们参加武术健身的热情和意愿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4 结论
4.1调查显示,不到半数的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喜欢武术,这表明武术在巢湖市城市社区要想较为广泛开展,需加大宣传力度。
4.2.人们参与武术健身的最直接的动机是: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另外,学习技术、兴趣爱好、增进交往等也是他们武术健身直接或间接动机。
4.3.武术健身项目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套路技术上,而是向更复杂、更高级的技术发展,健身内容多元化。
4.4政府加强对巢湖市市区公园、广场及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为居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李瑞年.试论全民健身〔J〕.体育科学,1995,15(5):23。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社区文化包装 环境包装 空间包装设计
1 自然环境下包装空间
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自然要素,住宅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设施和其它多种多样人工设施等要素,这些构建成了一个社区的整体环境。就社区的整体设计而言,正是这些各构成要素互为依存和交互作用体现了与城市整体环境的联系,同时也是城市空间在社区的延续。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社区环境整体包装不仅要维持和发展城市秩序、表现城市格局、体现城市景观的脉络,同时与社区周围环境系统相互联系,遵循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道法自然”包装整体空间,而不是模仿自然。社区的自然环境给社区在包装上提出了限制性的条件,社区文化包装下的综合体建筑应尽量反映和表现社区的自然特征,使社区空间形态的包装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和。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体现在文化包装下的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上,同时还体现在内部空间的组织安排上,把社区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引入到社区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室内进行整体空间包装的统一。包装了社区文化的同时有助于社区居民领域感、归属感、场所感的形成。
2 人文环境中传承空间
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社区文化综合体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建筑与居民生活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而这对于包装出整个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和建构是极为重要的。
在包装整个社区文化综合体空间时,不仅是感官的审美设计而且是精神文化的审美设计。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包装传承来看,只有用社区所在地域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包装社区,做到建筑与人文环境达到有机的理性的统一,使社区文化综合体充分体现地域历史人文色彩,才能重新唤起城市环境中社区潜藏着的文化内涵。这是在人文环境传承包装下让社区文化综合体具有生命力,是用文化综合体来延续人文和地域文化。
社区文化综合体是现代城市社区灵魂的空间,体现现代社区的文化性,我们的社区不需要徒有其表的文化建筑,结合文化和周边环境进行包装的社区应是适合居民使用的。
3 整体包装与城市交融
日本建筑师桢文彦说:“一座建筑犹如一座城市,一座城市是一座建筑。”寥寥片语指明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空间环境是动态发展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体现,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会有新的内容增加到原有的城市结构上,以保持城市面貌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而社区是构建城市的主要单元,它不仅为建筑服务,还担负着实现人们生活交往和城市形态的包装功能,社区中的文化综合体空间作为居民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间,适当利用空间设计包装规整社区周围零乱的,看似毫无关联的城市空间环境,从而加强了这一社区在城市中的整体性。
4 社区居民的交互包装
在社区中,不是单个设施的设计,而是建筑、道路、阳光、绿化、场地,还有无形的居民的心理、行为、交往等,社区居民选择一个地方长期居住,就如同选择了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社区内的文化综合体的包装形式不仅形成视觉、心理上的亲切认同感,而且与外部的景观、内部的空间由内及外达到包装设计上顺畅过渡;文化综合体包装在构架上融入景观要素,对社区的特点扬长避短,在整个文化综合体空间包装设计上应该关注内外空间设计的完整性。
社区文化综合体在整体空间包装设计上所服务的主体是社区的居民,设计中必须注重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交互性”,通过视觉感受与心理效果来衡量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界面转换的各种关系,文化综合体空间是从公共环境中包装出来的缓冲空间,它为人提供了一个活动的空间。例如,在采光上运用场景渲染氛围,这是可以酝酿感情基础的LED情调照明的新思路,它是以人情感为出发点,可以对人的情感在特定的场景予以特殊的表达。还有建筑从声学的角度考虑与使用者之间产生互动;或者从结构上与人的互动装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拥抱墙(HUG)”,意在给行人提供一个临时的较为私密的空间。
篇7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社区(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搜集的123例城市社区居民一般资料(作为实验组)和123例农村社区居民一般资料(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有80例男、43例女;平均年龄为(49.39±1.14)岁;学历水平:30例本科以及本科以上、42例大专以及高中、51例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对照组中有82例男、41例女;平均年龄为(48.10±2.25)岁;学历水平:10例本科以及本科以上、43例大专以及高中、70例高中以及高中以下。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社区居民予以传染病相关知识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①传染病的具体传播途径;②传染病的基础特征;③常见的传染病类型;④传染病的具体表现内容。详细记录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社区居民的传染病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社区居民对相关免疫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临床表现等)的了解度以及一年来传染病(乙类疾病、丙类疾病)疫情发生率。
2结果
2.1两组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社区居民的传染病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乙类疾病、丙类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社区居民对相关免疫知识的了解度比较
实验组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免疫知识的了解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篇8
【关键词】社区;社区体育;管理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体育方面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这一发端于80年代中期的新生事物,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宜自己发展的条件,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习以久的以单位、行业、系统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条条”封闭格局,实现横向联合、协作,并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一、社区体育的目的及意义
社区体育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1.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一些省市由大企业牵头,周围企业参与组成了地区体协。这种组织较为松散,组织的稳定性较差。到了70年代初,城市公园、空地出现了零散和小规模的中老年晨练活动,后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2.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正直小城镇研究热,由此带动小城镇体育研究,出现了以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带动了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3.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类型及方向。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社区体育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概念、性质、功能、构成要素等方面。此类研究多借鉴西方社区研究理论和社会学知识,表现出较高的水平。由于我国社区体育起步较晚,且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社区体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研究者对社区体育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社区体育运行的方法和它所发挥的作用
1997年4月2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将城市社区体育界定:“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身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
1.社区体育之于锻炼方式的健康管理。①注意人体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的人,依据自己的体质状况进行适量的运动。 ②按人体各器官不同的最佳发育期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③进行全面锻炼,注意全面发展。④运动时间安排要有规律。⑤注意运动环境和运动卫生,如运动的路面的软硬程度,空气的清洁情况,气候的冷暖、干湿情况等。⑥运动要讲究科学合理。⑦运动项目要合适,要根据健康情况、条件、爱好等进行选择。
2.社区体育组织活动的原则。以个人项目为主,多人项目为辅,从社区体育活动集中组织开展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诸多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划分,可以激发一部分居民的体育热情,也可以在体育锻炼方法常识方面发挥普及作用。关于常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有几个要点:①前期广泛宣传。②安排工作人员。③筹划场地器材。④确认运动结果。⑤社区体育设施配置。⑥体能锻炼致力要点。⑦社区体育人口测试等等。
四、社区体育对社会的影响
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一系列系统要素构成。为了加强对社区体育的引导,须建立有关激励制度和倾斜政策(援助制度),以调动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规范社区体育行为。因此及早研究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困难、障碍,并寻求克服的对策,已成为抓好和加快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问题。因而这一研究对社区体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01.
篇9
城市社区的管理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服务功能,解决居民生活服务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管理工作中,积极做好社区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做好城市社区宣传工作谈点粗浅认识。
一、目前城市社区宣传工作现状及特点
提到城市社区宣传工作,让人很自然联想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社区的展示板、条幅、楼道门口的宣传告示等。这样的宣传工作形式单一,宣传效果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很好利用科技手段和宣传资源,这与社区多年来建设状况有关。首先,我国的许多城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配备专职的社区工作者,多年来实行的是居委会自治。社区工作者是近年来才设立的人员工作岗位。前些年的社区工作人员主要是退休的工作人员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大爷大妈,这些人员由于年龄大、学历较浅等原因,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只能按照传统思维去开展工作,所以社区工作方式、尤其是宣传方式几十年没有太大变化。其次,政府对社区工作缺乏科学有力的指导,城市街道办事处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政府各部门把工作派到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再把工作派给社区,社区没有专门的工作者设岗,很大程度上疲于应付差事,很少开展创新性的社区宣传工作。
二、新媒体发展特点及对社区宣传工作的影响
目前,我们的社会生活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新闻宣传方式和新闻传播方式进入了崭新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社区宣传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交互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一对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转变成了多对多的状态,传统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变成发表者和修改者。
2.大众性。较之传统媒体的单一途径,新媒体的传播使得任何网络或手机使用者等等都能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也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媒的主体。比如:中国移动的手机报和新闻类的网上调查等,人们不仅仅只是阅读还可以进行反馈和再次传播。
3.时效性。传统媒体消息至少需要加工和编排,而新媒体的新闻及时、快速传播是传统媒体不能相比的。如上海地铁事故信息和甬温动车事故信息,消息最早传播出来的并不是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而是靠手机微博。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带来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首先是媒体构成更加复杂。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私企、外资投资的网站及其它新媒体,还有以博客、播客等各种个人媒体。这些使传统媒体、重点新闻网站等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传统媒体不再是人们获取新闻的唯一手段。二是舆论环境日益错综复杂。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各种诉求都在通过新媒体表达。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唱响主旋律,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舆论,把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这是对我们宣传舆论引导能力的严峻考验。三是宣传和管理任务更加艰巨。随着即时通讯、微博、播客等的快速发展,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和传播者,这种交互的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新闻体制,政府的管理将直接面对无数个人,管理难度明显加大。
三、新媒体时期社区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新媒体时期,传统的社区宣传工作不断受到冲击。一方面,随着社区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对他们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是社区传统的宣传手段难以发挥全面、迅速的作用;三是社区成员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只是电视、广播、报纸等的单向获取。传统的宣传手段不断受到冲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社区宣传的时效性和覆盖率有待于提升。在社区中有很多工作需要居民配合完成。以北京望京街道办事处辖区某社区为例,每个月的15日要给年满60岁老年人办理老年证,还有如紧急疫苗的接种等,都要保证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相应群体;第二还要保证传达到位,这些单靠传统宣传途径来完成比较困难。通过新媒体在社区居民中合理划分人群,建立不同的群体用户,如党团群、商户群、学生群、老年群等将居民及辖区单位划归分类,然后通过短信平台、即时通讯平台、网络电话或者社区BBS定时发送或登载信息,既能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又能保证传达到位。
2.社区宣传的互动性有待提高。社区居民构成复杂,既有青少年又有老年人,既有上班族也有soho族。没有一个时刻能保证社区成员全部在社区,这种情况会造成重大事项征求意见汇总的难度。传统的办法是召开居民大会征集意见,但是很难确保汇总各方意见,而且召开会议势必会增加成本。通过新媒体,比如政务微博可以畅通意见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增强社区与居民的互动,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3.社区宣传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现在党和政府部门很重视宣传工作,但是支持力度有待增强。首先要加强社区专职宣传干部的培训和教育,从基本的新闻采访到公文稿的写作以及影片录制;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学习到熟练的应用都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人力的支持;第二社区本身也要重视宣传工作,尽量设置专职社区宣传干部岗位,而且要发动社区全员一起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宣传的优势。
四、新媒体时代社区宣传工作前景展望
篇10
部分农村社区“农”的色彩将越来越淡
十七大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对城市社区我们比较熟悉,但农村社区就相对陌生了,农村社区是怎么定义的?
社区是现代社会的细胞。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以共同意识和利益为纽带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城市是指居民聚居的街道、院落和小区;在农村是指自然村落即行政村。具体地讲,农村社区就是聚居在城镇以外的,以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及其加工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
农村社区有什么特点?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内在凝聚力更强、生产功能更突出、生态地位更重要。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农村社区会出现分化。其中一体化进程中受城市化或城镇化影响较大的行政社区村,其村的建制虽然存在,但“农”的色彩将越来越淡。如成都市锦江区的红砂村、温江区的红旗村等,正在向涉农街道转变,其发展趋势是城市化。还有一些社区虽然是农村,仍是以土地为主要的生产资本,但第一产业的重要性和比重已大大降低;居民普遍身兼多业多职,社区内有数量不等的流动人口;辖区内有了外来的企业、单位等,这是属于城郊型的农村社区。还有相当多数的以农为主的农村社区,其建设目标是坚持村民自治,改善生产和居住条件,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态家园,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基础设施齐备、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人口规模和密度减少的现代农村。
我国目前的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如何?
中国城乡二元的特征在社区发展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城乡分治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城市社区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而农村社区的发展直到*年以后才开始逐渐获得公共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刚刚起步。*年以来,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先后开始推行“农村村落社区建设”,从“农村社区发展”着手进行制度创新的探索。*年国家民政部在215个县开始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的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还有待于各地的创新和探索。就区域发展而言,农村社区是否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是农村发展能否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的关键,也是城乡二元结构能否从根本上得到破解的关键。
不能以新农村建设取代农村社区建设
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包括了农村社区建设,还有必要提农村社区建设吗?
很有必要。社会建设需要从社区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应从农村社区开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以“新农村建设”取代农村社区建设。社区建设要解决的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问题,是社区内的矛盾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农村社区建设同样应该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还应避免哪些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社区拆迁”,而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和社区的需求,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协商合作下进行的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是在原社区的基础上进行的区位调整、结构调整、公共设施建设和原居住环境的改建,以及社区组织结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其次,农村社区建设不应是“政府行为”,而是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下,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农村社区结构的重新调整,包括社区区位、人口户籍、产业、组织、管理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建设。再次,农村社区建设不单是盖房修路、建公共服务设施、搞绿化美化等硬件建设,而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社区的全面建设,尤其是“软件”———制度和能力的建设。最后,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农村自身的发展建设过程,还是国家“城市反哺农村”,“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利”,“缩小贫富差距”等公共政策的落实过程。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制度创新
农村社区建设能否走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子,对其经验进行复制呢?
由于农村社区的特殊性,其建设目标、路径和建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走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子,也不可能简单地“全覆盖”、“一体化”———把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套用到农村,把城市社区建设的政策照搬于农村,将违背农村发展实际,既不合理,也不可行。
就农村社区建设,请您提出建议。
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发展需要以及村民的愿望,在有条件的社区,以现有社区———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基础,由村民委员会牵头,组织本辖区居民,通过民主协商,提出制定本社区的建设计划。要在城乡统筹的制度框架下,进行更积极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以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