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 现状分析 对策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作为网络消费主力军之一的大学生,网络消费为其生活与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购物以其商品丰富、价格低廉以及购物便利等特点使得大学生不出校园便可买到所需的商品,而大学校园更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网络使用平台,加之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接受与吸纳新事物的能力强、有比较娴熟的网络使用能力等特点,这些都是大学生成为网络消费主力军的推动因素。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群呈“橄榄状”特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主体从大一到大四都有,但总体来看大一、大二学生的网络消费相对大三、大四学生的要少。其中生活费用较高的群体,可支付能力更强。调查显示,有近85%的受访者的月生活费用普遍集中在600元以上,其中600—800的占49.1%,所以大学生对网络消费有一定的可支付能力。

2.在消费种类上,风险比较小、性价比比较高的实物商品比较受欢迎,虚拟产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在实物的购买中,服饰、图书、电子或数码产品最受欢迎,在虚拟消费方面例如网络游戏、网络服务以及交流平台的中的收费项目等消费相对较小。与此同时,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上属于价格敏感型,总是货比三家,更关注商品的性价比,随着商品价位的的升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

3.消费需求多样化,追求时尚、个性、新颖。第一,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趋于理性,奉行务实的消费观,由于网络消费所具有的消费者主导以及无国界化特点,大学生容易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性价比最高的商品进行消费,在同质产品下效用最大化;第二,网络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去挑选自己能够购买的、最想购买的商品;第三,满足了其追求个性化的需求,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1.网购商品的质量问题。大学生由于资金有限,需合理规划自己的网络消费支出,希望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超值的商品,各商家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往往以各种噱头推销质次低价的商品,出现照片上的商品与实际货物存在色差,样貌不符等情况,从而使网购该商品的大学生权益受到伤害。

2.网络交易支付的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在社会中较常见,而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单笔数额较小,所以交易风险也随之减小,可是这却是大学生网络消费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诈骗技术越来越高,这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3.较易助长盲目消费、高消费。网上有很多新产品,对于追求新奇,自制力不高的大学生来说,会滋生其对名牌的欲望。另外,利用银行卡支付有的还办有信用卡也可能诱发盲目消费、高消费。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从政府角度来说,应该对网络销售商的交易行为进行严格全面的审核,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力度,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以及各种微观政策来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严格规定网络经营者的经营范围、经营项目、经营方式,使网络消费规范化,对那些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商家严惩。

2.从学校角度来说,高校应该开展消费观念教育讲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并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和抵制;此外,学校还要请专业人士进行合法网站识别以及防范网络诈骗的技术手段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消费信息的性质与特点,扬长避短,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3.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要培养良好的消费观念与习惯,重视精神消费,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而不是沉溺于虚拟的网络。培养合理、适度、量入为出的有计划的消费上,摆正对网络消费的态度,尽量避免冲动性购买与盲目的攀比、高消费。

4.从网络运营商的角度来说,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水平,;根据市场动向,了解学生的消费特点与心理,完善其营销模式,开拓市场,规模经营;与快递公司形成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双方的联系,缩短物流运营时间,让消费者尽快拿到商品。

在整个网络消费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网络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避免柠檬市场的出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使各方达到帕累托最优。不可否认,网络消费给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网络消费中存在的不好的现象与问题也不能忽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遵循网络消费的客观规律,加强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正确引导,从而使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官波.我国大学生网络消费潜力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2)

[3]郝金镇.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商贸,2012(30)

篇2

(一)网络行为的概述

网络行为是指在电子网络空间里发生的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这类行为活动虽然所依托的“场域”和“平台”不同,但是正好与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对应起来。又称为电子行为、虚拟行为、上网行为。

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有:其一,利用网络交流沟通的社交行为,主要表现在用QQ、微信、陌陌等聊天、微博、人人、facebook等主页、贴吧等论坛。其二,信息查找行为,主页表现在:网络搜索查找与阅读浏览自己有兴趣的资料,获取消息和知识。其三,休闲娱乐行为,主要表现利用网络相关软件娱乐如听音乐、看电影、玩网络游戏。其四,学习行为,凭借网络平台海量信息知识学习,主要表现在网络课堂、网上图书馆、网络学习软件等,其五,消费行为,利用网络平台购买物品如网络购物、竞拍等。其六,网络行为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诈骗、黑客入侵、病毒传播、侵犯人格权、肆意践踏知识产权等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概述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指网络失范行为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自身在网络应用的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或者谋求自身利益侵犯他人,表现出来的所有违背道德和违法犯罪的法律行为,从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上从网络违背道德到网络违法直至到网络犯罪行为。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利用电脑病毒入侵、破坏网络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传播网络信息垃圾;恶意诽谤,传播谣言,不健康言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诈骗;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浏览、下载、肆意传播不良信息,窃取他人商业秘密、人肉搜索,沉迷网络游戏或公开兜售文章、侵犯知识产权等。目前阶段这些行为在大学生网民中不算少数。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学习网络法律知识问题

法文化和“法秩序” 在网络环境下还没有培养起来,网络违法犯罪惩罚力度不大,还没有建立起来信誉体系和追责体系,法律惩慑和预防效果甚微;有些大学生总以为网络是虚拟空间,所以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地发帖、转帖,为了博点击率,罔顾公序良俗,目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还比较淡漠,对其个人网络行为法律性质认识比较模糊,个别大学生存在道德约束自控能力不足,违规的行为相对多,“任何形式的法律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法律意识为引导的自觉活动,人们法律意识的性质、程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志”。[1]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是高校学生内在认同网络法律规范的价值基础之上,能够理性地行使权利,积极主动地服从规则。“法制”意识现今并没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行为中,作为虚拟性、隐蔽性并存的网络,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约束,网络活动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更弱,一些大学生往往难以自我遵从法律。在大学生内部甚至存在着对网络法律规范普遍性漠视,出现的是“学但不用”、“知却不信”、“明知故犯”的不接纳、不认同态度,造成了网络法律规范作用效果甚微。

网络法律知识是指人们对网络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的认识和了解,对网络法律内容的把握以及对网络法律的良好运用”。[2]而“在不了解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网络行为主体遵从规范的可能性就必定要大打折扣了”。[3]

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的匮乏:其一,主观方面,大学生根据实用主义,对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倾向于学习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喜欢听案例分析和怎样打官司的知识,对网络法律法规缺少关注度;其二, 客观方面,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加之我国网络立法的时间还不太长,不少大学生对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了解。目前,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很少能找到调整网络安全行为方面专业领域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目前高校大学生教学所通用的《法律基础》教材中关于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很少,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网络法律安全基础知识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淡薄。结果现今大学生虽热衷于上网,但对于网络法律法规却知之甚少,对网络行为的善恶还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好多人并不清楚哪些网络行为违法,哪些网络行为构成犯罪,极易做出错误的法律判断意识,客观形成淡薄的法制观念。

(二)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适用、网络违法违规问题

法律规范引导、保障大学生网络行为活动合法性、合规性。而大学生网络行为活动的依法展开,对网络社会具有指引和保障作用。大学生对网络法律规范的适用主要由网络法律实践活动来体现,即大学生按照网络法律法规规范进行网络行为,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的网络权利,积极使用网络法律法规来解决出现在网络世界中的各类麻烦、纠纷。在网络活动中大学生不会主动依法约束自己违法失范的行为,在遇到纠纷时不借助法律反而消极应对,这是致使高等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困难重重,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一是与网络的特殊性相关,因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快速性等特性,造成了司法实践中“侦破案件难、诉讼审判困难、影响消除艰难”等复杂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适用网络法律的信心。其二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性不健全,个别处存在不一致;高位阶法律侧重比例小;低位阶规范侧重太多,对不良信息行为的执法解释不明确,公众理解不一,导致部分网络行为无法可依。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传统性网络活动中的守法、用法及承担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规范,但还有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随意性太强,缺失规范性,出现网络行为问题时候,倾向于自认倒霉等非法律手段解决。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关系

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联系密切。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说到底就是要让大学生及安全教育工作者适应时展、变化后的育人环境。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环境下,网络作为安全教育的新环境,已给安全教育活动带来了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必须要借助网络长处,降低、消灭网络违法失范行为,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教育将会成为安全教育的新手段和新途径。新型的网络平台教育方式与传统安全教育大不相同,对网络行为进行法律安全教育是传统安全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安全教育变得双向互动,借助网络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从而做到了安全教育内容的内化成为现实。最后,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对策研究中运用了大量法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而网络行为安全教育的目标也是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教育的目标。所以,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研究本身就具有安全教育的功能。将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安全教育创新的重要契机。

四、大学生网络行为安全教育对策

(一)确立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目标,优化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玩转网络,虽然他们的网络使用能力很强,但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很少涉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淡漠。现今,高校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加重,要想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必须从学生内因上进行思想突破,让大学生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确定网络安全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基本是由大学生指导教师承担。但由于指导教师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还需要处理琐碎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导致安全教育工作出现不少漏洞。因此,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教师的建设,每所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不仅要熟悉高校安全教育规律和掌握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同时需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高校应结合本校特点,立足实际,有专职、兼职、外聘多样化的方式,组建具有全面系统安全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为主力,外聘常年从事心理健康、司法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安全教师为辅助力量,构筑起一个高质、高效、全面的的安全教育师资力量。

(二)优化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内容

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就一定要在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讲授内容进行科学布置,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按图索骥的阶段,要“守法”意识深入人心。把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如:班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讨中总结、归纳。激发起高校大学生们对学习网络法律知识的兴趣,这样就能更好增强他们网络行为法律意识和培养起法律观念。把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开设网络安全法规选修课。选修课可以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通过教学灌输网络安全意识,让每一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都具备掌握网络安全知识,了解国家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从根源上有效防范或控制网络安全风险,促使大学生形成自律的规范。完善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考核评价,促使安全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并将这种评价纳入学生年度考核中,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特征

随着网络普及,电脑成本的不断下降,网络购物已经从当时雾里看花遥不可及的状态,变成了当今最火爆,最适合上班族、年轻族群购物口味的一种购物方式。在我国,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淘宝、支付宝、商家信誉、旺旺――这些词语如今是大学生的常用语,在校园里、在宿舍里,怎样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已是每天都能听到的讨论。大学生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乃至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各方面都受到网络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状况,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消费习惯等。鉴于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指导市场营销班的学生,利用《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专周的机会,对成都工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网络购物情况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87份,有效问卷5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利用EXCEL软件分析得出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现象比较普遍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有82%的在校生有网络购物的经历。由于男生对网络知识的了解程度好于女生,运用网络的频繁程度也明显高于女生,胆子比女生大等诸多原因,使得已有网购经历的学生中,男生占了56.5%,而女生仅占43.5%。在网络购物频率方面,平均一周一次的占28%,半月一次的占42%,一月一次的占18%,间隔一个月以上才网络购物一次的占12%。可以看出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探究大学生网络购物普遍的原因,一是网络中的商品比较丰富。在已有网络购物经历的大学生中,71.7%的大学生认为选择网络购物是因为网络购物的商品种类多样。网络购物突破了地域、国界的界限,使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买到自己生活的实体店难以买到的商品。二是网络中商品价格相对低廉,65%的大学生同意这一观点。由于网络可以省去实体商店中无法省去的一些费用,如租金、用工的工资等,商品的价格相对更低廉一些,对大学生这个“纯消费”群体也就更有吸引力。三是网络购物过程方便快捷,持这一观点的大学生占58.3%。随着宅急送、申通、圆通、中通、天天等众多快递机构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网络购物变得更加便利和快捷。而且网络商品24小时开放,更大程度上方便了顾客。四是追求时尚新颖的购物方式,注重网络购物的群体认同感。大学生喜欢追求新奇,好标榜自己,同时又注重群体的认同感,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能较好地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

二、大学生网络购物商品品种多样化

大学生的网络购物行为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紧密相关。首先,大学生是个追求时尚新颖的群体,但是作为一个纯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很有限,而网络销售中价格实惠这一特点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调查显示,在网络上出售的商品中服饰、鞋包等饰品的折扣最大,有的能达到50%。调查反映出在大学生网络购物商品的构成中,服装饰品竟高达60%。其次,大学生是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的电子产品,如手机、数码相机等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调查显示,电子产品占据了整个网络购物商品的18%左右。再者,大学生是一个思想开放的群体,他们兴趣爱好广泛、学习领域多元化,需要更多的书籍来满足他们对精神食量的需求,叮当、亚马逊等众多的图书网站上廉价的种类繁多的书籍对大学生来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调查表明,书籍占网络购物商品的比重达到了8%左右。最后,在网络购物商品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食品,达6%左右。而其他的日用生活用品等总共占8%左右。总之,当代大学生网络购物商品呈现多样化特点,并且结构越来越丰富。

三、大学生网络购物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调查显示,对网络购物活动非常满意的大学生仅占全部人数的5%,一般满意的人数占61%,不太满意的人数占18%,不满意的人数占16%。通过对网络购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购物中存在比较大的风险和诸多的问题,主要有商品质量、服务、交易的安全保障、物流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网络购物时,消费者不能实际接触到商品,只能凭借网络上的图片和文字描述进行想象,会造成与商品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商家利用网络购物的这一缺点,抓住一部分人怕麻烦等心理,刻意的以次充优,销售残次品、假货、过期物品等。调查显示,在网络购物中大学生买到的商品和卖家描述的不相符的情况,占不满意情况的87.1%。

其次,网上购物多数是通过网络对话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沟通,有的卖家就会嫌麻烦,难得回答问题,或者让你自己在页面上查找信息。特别是当消费者发现买到的商品比如服装有问题或者不合适时,有的商家会以各种理由来拒绝退货;或者同意退货,但是通过设置消费者承担邮费等障碍,让消费者知难而退。服务尤其是售后服务问题,占大学生网络购物不满意情况的46.2%。

再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由于交易是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具有虚拟性和延后性,有的商家会一些虚假信息,比如说列出一些打折、特价甚至秒杀商品来吸引眼球,之后又以已经售完等为借口,终止交易,使交易无法得到保障;更有甚者,有的不法之徒利用这一虚拟空间从事诈骗活动,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甚至钱财等物。在网络购物不满意的大学生中,基于交易的安全保障问题的占38%。

最后,对发货速度和物流不满意的也比较多,分别占整个不满意情况的18%和15%。主要问题是觉得商家的发货速度慢,物流慢、快递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够好、物流过程中出现了包装甚至商品损坏的现象。

调查显示,在遭遇网络购物问题时,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会采取积极的维权行为,有51%的不满意者会选择退货,5%的会选择12315进行维权,35%的选择通过给差评表达自己的不满,仍然有9%的少数学生不能正确地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默默承受网络购物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四、未来的网络购物意愿强烈

尽管大学生们都清楚网络购物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在进行网络购物前景调查时,多数大学生还是认为,由于网络购物中商品的可选择性强,购物方便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所需的物品等等原因,网络购物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持这一观点的占整个被调查大学生人数的84%(其中有14%的被访者认为很有网络购物可能取代传统购物方式,但是大多数(70%)的人认为不可能取代传统购物方式);有14%的人认为短期内网络购物不会有太大发展;而认为网络购物没有发展潜力的仅占2%。有关未来网络购物意愿的调查中,有8%的被调查者表示未来非常乐于网络购物,74%的表示愿意继续网络购物活动,15%的表示不太愿意网络购物了,仅有3%的人认为非常不愿意在进行网络购物,可见,网络购物已深入人心。

总之,网络购物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购物商品涉足到了服饰、食品、书籍、电子产品等方方面面,并且在多数大学生的未来生活中,网络购物会有增无减,对他们的学生和生活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峰.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调查分析[J].曲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5期

[2]郑桂玲,陈佳丽.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调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年5月(下旬刊)

[3]黄健白,黄飞.我国网络消费研究述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篇4

调研结果表明西安大学生在网络法律行为方面存在着依法上网意识较为淡漠、网络相关法律知识匮乏及网络行为失范表现多样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网络环境及现实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与制约、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及大学生特定心理动机驱使和网络自律松懈等。

【关键词】

西安市;大学生;网络法律行为;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一、调查样本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法律行为的现状,2011年3月,选取7所高校(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外事学院)本专科各年级、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收回591份,有效收回率98.5%。

二、大学生网络法律行为存在问题的现实表现

1、依法上网意识较为淡漠

调查中被问及“你会使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解决上网过程中遇到的纠纷吗”,11.6%的人表示“经常使用,相信法律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2.7%的人表示“偶尔使用”,41.3%的人表示“基本不使用,除非迫不得已”。在回答“你觉得自己的网络行为会不会触犯法律法规”时,50%的人表示“肯定不会”,25%的人回答“可能不会”,另外有25%的表示“有时会”。在问及“你合法的网络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选用哪种解决方案”,仅有7.4%的大学生选择“利用法律来维护”,34%的选择“进行道德谴责”,28%的选择“以牙还牙,进行报复”,还有29.8%的表示“不知道”。关于责任承担方面:有45%的大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网络行为触犯法律时敢于承担责任,而不敢承担法律责任的占31%,还有24%的人表示不确定。

2、网络相关法律知识匮乏

调查中问及大学生“你对网络法律法规了解吗”,近74%的人回答“不太了解”,15%的人表示“根本不知道”,而回答“很了解”的大学生仅有11%。在问及“你能否区分开网络行为的违法与犯罪吗”,只有24%的大学生能够区分,52%的能够部分区分,还有23%的人不能区分。在网络法律知识的获取方面,65%的大学生表示是通过国家的普法宣传获取,自学获取的占11%,通过课堂上老师讲授获取的13.8%,未从任何渠道获取的占12.2%。

3、网络行为失范表现多样,亟待规范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3%的人表示曾散布过有损他人名誉的信息。27%的人在公共论坛中曾经嘻骂、嘲讽过他人。4.4%的人曾捏散布谣言,以讹传讹。12.5%的人承认曾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他人的邮件。13%的人参加过人肉搜索。有16%的人曾利用互联网传播、下载黄色图片、视频及电影。36%的人曾经浏览。14%的人曾试图利用计算机病毒,袭击电子邮件信箱、个人主页等。21%的人曾袭击网络防火墙以获得更快网速等。

有11%的人承认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他人作品有抄袭。31%的人曾经在网上购买过盗版书籍、影视资料等。7.3%的人承认曾在货到付款的网购订单中留虚假电话、地址。19%的承认曾使用过盗号工具与黑客工具,超过12%的大学生正在使用各种盗号工具和黑客工具。

三、大学生网络法律行为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网络环境及现实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与制约

首先,虚拟的网络化生存,淡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规范意识。网络活动的虚拟性、匿名性、隐蔽性等将传统的人与人交往,变成人与机器交往,这种虚拟的网络化生存成为网络行为违法失范的重要依托条件。网络空间在组成上采取了去中心和非层级化的扩散式结构,这使得网络行为主体的确定和行为活动的控制及责任的认定都比较困难,从而给上网者提供了很好的“隐身衣”使其可以任意的“修饰”和“包装”自己,去实施破坏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

2、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自接触电脑和互联网络的那刻起,“技术”和“操作技能”就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不论是学校还是教育者,关心更多的是大学生的技术长进,而忽略了“法律规范”、“规则”、“网络文明”等知识的教育与引导。

一方面,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教育不够重视。借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从游”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学校及教育者的“水”和“前导”作用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过程中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匮乏,规范意识淡漠,对法律规范持怀疑态度。在问及“你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或讲座吗?”,36.2%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20.5%的大学生表示“形式化、没意义”,选择“对自己的网络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的大学生占11.1%,而表示“能了解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大学生占24%。

另一方面,高校的网络法制理论教育与网络法制实践教育脱节。我国高等院校对新形势下网络环境中法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新内容研究不够,实践不多,对大学生网络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做出快速反应,教育内容、方法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因此,大学生对传统课堂网络法律知识传授及组织的相关宣传活动缺乏兴趣,甚至排斥,导致教学目的收效甚微甚至毫无作用。

3、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松懈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失范和违法犯罪之间并不存在天堑鸿沟,两者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可相互转化。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适用状况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道德自律松懈造成的。道德是人们以自身的评价标准而形成的规范体系,它不由任何机关制定,也不具有强制力,只受到内心准则、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道德对网络行为的调控力量来自于网民自身的内在驱动力,是自觉的、主动的, 具有广泛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4、特定心理动机驱使

动机是行为的先导,个人的活动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内在需求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违法失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利益、炫耀、猎奇、宣泄等特定心理动机的驱使。个别学生在追逐利益的驱使下,行为发生严重变异,甚至为了钱财不惜铤而走险,从事非法活动,如在网络交易活动所为的“欺诈”、“诈骗”、“盗窃”等行为,正是在物质利益和经济回报的诱惑与驱使下做出的违法犯罪行为。另外,随着人的社会化,个体的压抑会越来越多,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压力变大,心态也变得复杂,经常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而带来焦虑、失望或困惑等。出于排解这种压力和释放紧张情绪的需要,大学生经常会选择网上宣泄,部分心理素质欠佳的大学生会实施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使网络的“人文环境”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甚至使他人的合法权益无辜遭遇侵害。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辅导员;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创新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对互联网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互联网信息的复杂性也会危害大学生的成长,使大学生在使用互连网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主要包括道德失范和法律失范这两个方面的行为。大学生出现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主要包括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作为大学生大学校园生活的主要管理者,辅导员教师要切实认识到社会网络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武器不断巩固大学生的思想堡垒、充实大学生精神、塑造大学生坚毅不拔的性格。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手段,将学生的关注点从纷繁杂乱的网络文化中转移到社会主流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树立上,使学生在科学思想政治指导思想的指导下顺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大学生在青年思想政治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审视自我,以此来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创新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和模式

(一)促进教学信息化发展

面对当今社会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高校应积极针对网络化时代的各项突出表现,以课程教学为阵地,通过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来做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御机制,以此来有效防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为此,在大数据条件下,为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提升,高校应加快建设思政教育数据体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信息化教学。如,建设网络思政教室、引入电子化思政教材、开设思政MOOC课程、构建思政教育微平台等信息化的教学要素。以此来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在增强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开展数据对话

网络时代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数据之间的高速流通和共享。为增强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辅导员教师要在认识到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紧迫性的同时,利用好网络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机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作用下,积极开展网络数据对话,以此来增强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师交流,在丰富辅导员教师数据信息量的基础上,促进辅导员教师数据素养的发展,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构建丰富的数据资源库。为此,高校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构建数据对话体系、共享共建数据资源库,将各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对策、成果、突发事件、创新改革措施等相关信息全部到对应的数据交流平台上,以供辅导员教师参考。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贷款 分期消费

2016年3月9日,某大学生长期以自己和同学的名义进行网络借贷,贷款数目高达几十万元,因无力偿还贷款选择跳楼,自杀身亡。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让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大学生网贷分期消费市场进行深入的剖析和了解。2013年,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网贷分期消费金融产品逐步兴起,仅仅一年的时间,提供这一产品的公司就发展到了30多家,趣分期、分期乐等公司迅速抢占大学生消费市场。针对大学生群体分期消费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在我国兴起,是由于国内小型银行与相关产品的缺位,以及政策限制银行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从而成就了这一市场,而随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这一产品的服务也会扩展到社会上。

一、网贷分期消费的产生原因

(一)社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超前的消费理念

超前消费的概念是罗斯方首先提出的,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行为,即超过今天的收入能力将明天的收入提前到今天支出,通俗的说就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即是指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超出了大学生当前的承受限度。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见证了互联网创造的各种奇迹,同时也被互联网改变着消费理财的习惯与观念。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时俱进,他们在很多时候为了满足自身当下的需求,选择超前消费这种方式。

在多元化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涉世未深的社会群体,很难抵制住物质诱惑,有着很强的消费欲望。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多为宠溺态度,有求必应,大多数家长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会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这在无形之中也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父母溺爱的行为也助长了这种超前的消费观念,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也正是由于商家把握了大学生的这种消费理念,才应运而生出了校园网络贷款这一新兴行业。

(二)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和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消费行为,他们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穿着NIKE,拿着iphone手机,吃着哈根达斯,这样的大胆高价消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主旋律。大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心理,让更多的人选择购买高档商品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心理体现在市场行为上就是大学生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据调查,在大多数分期消费平台的网站主页以及宣传单上,以数码产品为代表的高价电子产品占据了主要板块,随着知识的增长,大学生对科技新品的兴趣和消费欲望空前膨胀,新款高档的电子产品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比如高档的智能手机,超薄的平板电脑等。这些高价的数码产品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显然是超出了负担能力的,在此情况下,可提供贷款分期消费的金融产品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先收货、再付款,这种消费模式解决了大学生们无钱可消费的难题。

(三)银行叫停大学生信用卡,大学生融资渠道狭窄

过去,大学生是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重要对象。2009年5月,由于大学生偿还贷款能力较低,数额巨大的坏账率使得银监会叫停了大学生办理信用卡,限制了大学生通过银行信贷获取资金的融资途径。有的银行只优先针对知名高校的优秀学生办理信用卡,有的为了控制风险,大幅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授信额度,从最初的3000元左右降到几百元。作为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特殊消费群体,大学生们只能另寻途径进行融资贷款,网络贷款借助大学生熟悉的网络平台,以及网络的传播力,开发了这一领域,为贷款难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有效渠道。

二、网贷分期消费的有利方面

(一)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消费平台

2015年以来,电商巨头也携大量资金相继涌入网贷分期消费市场,阿里旗下蚂蚁金服推出蚂蚁花呗进军分期市场,京东校园白条主攻大学生分期消费,苏宁易购、国美在线也相继推出分期业务,实现了传统的电商与分期消费的有机结合。大学生通过网络或手机APP就可以进行分期消费,同时传统的电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声誉,容易得到大学生的信任,为分期消费业务提供了广泛的主体。只需在网络上进行申请,就可以进行贷款分期消费,这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消费平台,受到广泛的使用。

(二)增强了大学生的理财观念

2015年8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与北京宜信致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超过六成大学生有理财意愿,这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拥有理财观念,并愿意通过一些方式去尝试进行理财。网贷分期消费的兴起对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考验,他们消费意愿强烈,但是每月的生活费有限,不能随意消费,这就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现有经济状况进行理财分析,看是否能够从每月生活费中合理节省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分期消费的还款任务,这种理性的分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理财观念。

(三)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

近几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国家倡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然而自主创业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最难解决的就是启动资金的问题。银行方面的大学生信贷已被叫停,融资途径受到限制,很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要依靠家庭财力的支援,那么对于出身贫寒的大学生而言,自主创业就变得遥不可及。网络贷款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简单快捷的方式申请贷款,以此作为创业资金,进行自主创业。网络贷款并不只限用于消费,它还为拥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启动资金,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用于创业的贷款为大学生创造了财富,也提高了他们的还款能力。

三、网贷分期消费的弊端

(一)助长互相攀比的心理,形成不理性的消费观

网贷分期消费的手续简单,操作步骤方便快捷,但正是因为这样,才更容易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容易产生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低门槛、零首付让更多的大学生为了一时痛快选择分期付款,但是一但进入还款程序,就让大学生面临生活质量下降的困境。根据调查,很多的大学生在分期付款时并不是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进行购买,更多的是选择购买一些奢侈品,比如高科技电子产品、昂贵的国际品牌化妆品、衣服等,而购买的原因大多数也是出于攀比、要面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不理性的消费观念,宁愿牺牲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也要和同学比“名牌”。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分期付款这一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较低的准入门槛,他们觉得有能力用节约的生活费来偿还贷款,以此来“打肿脸充胖子”,形成了攀比的错误消费理念。

(二)网络贷款利率过高,面临高利贷的风险

看似零首付的网络贷款,利率一般较高。比如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一台iphone6Plus,2014年初iphone6Plus新款刚刚的时候,官网售价为6088元,在网上通过网贷分期付款形式购买的手机分为12期付清,每月偿还604月,由此算来一部手机的价钱为7248元,年利率达到了19%,同期银行同类型的贷款利率为6.15%,网贷利率为银行贷款利率的3倍,根据国家规定,民间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商家巧妙的避开了法律的红线,将利率指定在法律规定限额的线下徘徊,还有的公司为了规避法律对贷款利率的限制,将收取的额外费用称为“服务费”,以服务费的名义“巧妙”的躲开了法律的制裁。

(三)网络贷款大量泄漏个人信息,形成安全隐患

网贷分期消费平台,一般需要申请人在特定网络平台上填写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手机号码以及银行账号等私密信息,这就使得申请者的个人信息容易泄露。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交流平台,当今信息化时代,科技高速发展,不法分子可以很轻易的通过对某一网站进行信息拦截或者监视,那么大学生们在网络上登记注册的个人信息就很容易泄露,并被人加以利用。而且近几年来,网络贷款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网贷平台,这其中有大部分是经过审批的正规贷款平台,但也有一部分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非法机构,他们通过收取手续费的方式进行诈骗,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窃取申请者个人信息等等,因此,网络贷款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大学生在贷款之前对网贷平台进行详细的考察,确定其安全性,另外,要提高防范意识,避免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

四、结语

目前,互联网贷款分期消费作为新兴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政府方面应首先要加强立法,完善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对服务对象进行详细的规范,督促行业自律,从而保障大学生在网贷过程中的各项权益。作为建立网贷平台的公司,也应当加强本行业内的互相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贷款平台,并不断的升级改进,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贷款环境。另外,作为一名大学生,更是要树立起理性的消费观念,不盲目攀比,合理进行贷款分期消费,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郭琳娜.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产品发展现状、原因及利弊分析[J].中国市场,2015(16).

[2]张雅博.大学生网络分期付款消费情况及现状调查_以洛阳三所高校为例[J].对外经贸,2015(9).

[3]夏露,朱杰.具有高校特色的P2P网贷平台初期经营模式的探索[J].财经纵览,2015(31).

[4]杨传忠.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

[5]潘敏学.对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分析及引导[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2(S1).

[6]金露露.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风险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5).

篇7

关键词:消费行为;互联网信贷;大学生

1研究背景

根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4.13亿,增长率为14.3%,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40亿,增长率为43.9%,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由42.4%提升至54.8%。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大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己经处于高位。《2015淘宝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8岁以下的用户在淘宝网上的人数占比超过一半。其中80后群体不仅在人数上还是在消费金额上都占比较高;90后人群尽管消费金额不高,但人数上却已经是绝对的消费主力。

如今,电商巨头携大量资本相继涌入信贷市场,包括京东校园白条、蚂蚁花呗、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等。该类服务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广大的年轻网络消费者的青睐和迅速的推广,尤其是在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人群中,认可、接受、参与程度也在迅速提高。此外,这些平台还与社交类应用软件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网络聊天软件、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的急速传播、推广效应,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学生的关注、参与、使用。这一服务的推广促使大学生的消费开始由传统的消费模式开始向提前消费模式转变。

然而,问题也随之产生。不少大学生看到别人购物,自己却“囊中羞涩”,于是产生了贷款攀比的心理,从而跳进网J平台的“大坑”。那些大学生有消费欲望,却不一定具备还款能力,轻信有些来路不明的互联网信贷平台,冲动贷款,且不能按时还款,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再借另一家平台补上家的亏空。最终,只能找父母要钱填坑,更有甚者,自我无法调节心理状况而导致其走向悲剧。

2 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实证分析,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我们一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15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分析,对被调查的大学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

首先通过对有效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样本的特征如下:

(1)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占 55.97%,男性相对多于女性。

(2)被调查者的学历集中在大二至大四阶段,占79.53%。

(3)在被调查者中,农村家庭的学生占55.81%。

(4)从每月可支配资金额的统计来看,被调查的大学生每月资金用度在1500元以下的占大多数,比较符合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

3 大学生网购现状分析

现今社会,网络购物成为了大家购物方式的首选,尤其是大学生。大家都认为网络购物可以省时省力。据调查,每月网购2-5 次的大学生占68.84%,说明网购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在网购时,大学生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实用性、网友的评价以及商品介绍和实物图,如图2。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网购具有逐渐成为大学生主要购物形式的趋势。

4 大学生互联网信贷使用现状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得,86.98%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信贷的原因是他们有临时用钱的需求,71.16%的大学生是因为资金来源有限。而大学生使用互联网信贷的对象中有42.79%的产品是服饰装扮类产品,36.74%是电子数码类产品,而餐饮娱乐占了6.51%。

大学生互联网信贷市场在中国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服饰装扮类和数码电子产品类的分期占据了大半,而这类产品一直以来也都是大学生购买率较高的相对高价位消费品。

5 互联网信贷下的大学生网购情况分析

在大学中,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可能会跟高中有所不同,价值观也会有所改变。如图3,通过对大学生使用互联网信贷的购物金额上看,大约80%的大学生消费金额都保持在1000元以下,主要集中在500元以内,占比62.33%。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平均生活费大约在1000-1500元左右,而通过大学生使用互联网信贷的主要价格区间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消费还是比较理性,基本都维持在可偿还能力内。

6 互联网信贷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影响

如图4,86.94%的大学生经常会有临时用钱的需求,表明其消费心理存在冲动的特征,但是71.16%的人资金来源有限,仅有父母每月提供的限量生活费,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但是伴随着攀比心理的增长,30.7%的人较为信任的互联网信贷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消费的最终推力。从这一方面来说,互联网信贷也助长了大学生形成攀比、炫耀心理的不良趋势。如图5,83.72%的大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对互联网信贷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看法。若周围对互联网信贷的评价较高时,大学生会更多使用互联网信贷,进而更加从容、坚定地去选择消费,在后来的日子里还上自己按揭的款项,甚至也可能因为还不上当初的借款而向父母伸手。

7 互联网信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模式的影响

对比可知,大学生对服饰装扮的需求无关互联网信贷的存在,都占较大比重,而对电子数码的需求却随着互联网信贷的出现而呈上趋势。电子产品的更新日新月异,大学生对时尚潮流的追求及互联网信贷的助力驱动其经常更新手头的电子产品。由此,互联网信贷间接改变了部分大学生的购买习惯。67.44%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信贷的驱动下,消费额会上升一定幅度。提前消费、后分期付款的网络消费方式也吸引着很多大学生,导致很多人错把超前消费当成提前消费,而进行无节制地贷款进行网购,并且很多线下购物也搬到了线上,增加了网络购物的消费额。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信贷使大学生更加适应超前消费,同时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负面超前消费。

8 互联网信贷对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影响

54.88%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信贷对其理性消费的消费习惯没有帮助。互联网信贷是一种信用贷款的方式,就如蚂蚁花呗,核实大学生消费者本身的信誉等级、消费习惯等因素,由本人进行实名认证,得到的一笔相应的信用额度,同时通过下月还款或分期付款的方式去满足当下的消费,而有能力时也可提前偿还。从这方面来说,互联网信贷其实是可以培养学生更好的信用消M习惯、规划资金的使用习惯的。然而运用不好的话,也会导致大学生不良的消费习惯,使其过度超前消费,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9 加强高校消费教育及管理

高校应该在校纪校规中对消费作出某些限制性规定,并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注意力。而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应该要先了解和认识互联网信贷的基本情况,然后从消费观、诚信观、学业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分辨优劣,引导理性消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践行大学生风险教育。同时,后勤部门可以在学校内增设一些低消费的传统消费项目,减少一些纯赢利性的娱乐消费场所,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消费环境。

10 发挥家庭的积极引导作用

家长在给子女生活费时,应该要结合实际情况及当地物价水平,有计划地给出合理的数额。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该时刻保持对子女的消费情况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一味地控制子女的消费,应该结合一定的思想教育,树立子女正确的消费观。这样既才能保证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也能较好地减少不理性消费。

11 净化社会消费环境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此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净化社会风气,制止不良的消费风气,努力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在物质消费方面,国家的有关部门应该对商家进行严格审查,避免出现诈骗等行为的出现;对其网络贷款的限额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在精神消费方面,影视及书籍等都对大学生的思想会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出版部门需要加强对出版物的管理,考虑其带来的社会效果。出版部门应该抱着对大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内容、形式兼优的精神产品,以满足大学生精神消费的需求。

12 大学生坚持理性消费

大学生作为祖国明天的希望,大学四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应该学好自己的本专业知识与技能,陶冶自身情操,同时建立科学理性的消费价值观,提升自控能力,倡导消费文明,抵制不良诱惑。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合理消费行为,需要教育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大学生本人的自省,也需要家庭、社区的有效配合。

参考文献:

[1]佚名.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经贸世界, 2005(6):24-25.

[2]程诚. 大学生消费的同群效应[J]. 青年研究, 2015 (2):1-9.

[3]尤春智. 大学生网络购物成瘾影响因素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11):102-103.

[4]肖风桢, XIAOFengzhen. 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1):131-134.

[5]鲁迪, 孙宁若. 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研究[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2, 30(4):41-44.

篇8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求职已然成为大学生求职的一种途径。凭借着其信息量大、针对性强、成本低、无地域限制等优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网络求职以其快速、高效、经济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求职者的青睐。但网络求职由于受自身虚拟特性的发展限制,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本次科研项目针对大学生对网络求职的意向、经历、动因、信任度等方面分析,以及大学生对于网络求职的前景认知、大学生对于网络求职存在的意见与建议。造成网络求职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用人单位,专业招聘网站方面的问题,也有求职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内涵

首先,由于网络覆盖面太大,因此我们将网络定义为微中端的招聘平台,比如智联招聘、58同城、赶集网,但现在使用微信的人很多,因此微信平台也是参考的重点。

其次,大学生的分类多端,因而我们把目标群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户籍、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大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就业渠道的分类研究。

再次,在研究内容中,我们主要针对网络在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度,信任度的问题展开调查。如何提高网络招聘的公信度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例如各招聘网站在各大校进行宣传讲座,让更多莘莘学子意识到该网络招聘渠道的存在,在成功落实自身管理的基础上,向学子体现它的安全性与成功率,从而提高社会公信力。

最后,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网络真正发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也需要政府的就业保障机制的确立。

互联网等是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的有效补充,本研究调查得知,当前大学生利用网络作为主要途径来获取就业信息的比例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二、网络对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调查情况

为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的意见以及信任度的情况,我和小组成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共计发放100份,收回调查问卷81份。调查对象本科生占87.35%、大专及大专以下占5.36%、研究生及以上占3.11%;男性占53%,女性占47%;年龄段在20~25之间,以20~22之间为主。在调查中,主要访问了和我们同辈的大三及大四的学长学姐,并来到地铁站进行深入调查。定性研究的内容是大学生对网络求职的意向、经历、动因、信任度等方面分析以及大学生对于网络求职的前景认知。网络就业信息的获取与爱上网的大学生之间有何联系与互相影响也是调查的内容。通过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的方式,运用直接观察法(访谈)、个案研究(对个人,社会集团进行深入的研究)的方法随机抽样和配额抽样(选择不同类型的人,主要以大三大四的大学生和地铁站的上班族为主)。

调查显示,88.7%的上海市大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其中27.7%同时拥有手提电脑和台式电脑。同时,有近四分之三(73.0%)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根据调查结果统计,上海大学生的平均网龄约为7年(6.92),每天电脑上网平均时间约3个小时(178.65分钟),手机上网平均时间为71.46分钟。由此可见,上海大学生在网络使用硬件配置上有较高水平,上网也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

表1是数据统计显示的大学生使用网络普遍行为的结论,结论显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很大,使用网络的各种行为也很丰富,这更说明,如今,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与各种行为。在求职方面也一定是如此。

现在很多同学在学有余力的同时,已经通过网络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从问卷的情况来看,将近49.64%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通过网络寻找到工作,21.3%的受访者表示从未通过网络求职。由此可以论证我的说法――网络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和求职途径。可是,在是否有寻找工作受骗的经历的一题中,32.81%的受访者表示有过被骗经历,45.6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过被骗经历,其他人表示没有过求职经历。这一项调查深刻反映了网络信息量大且丰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三、网络对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有许多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以及损害求职者利益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许多同学反映,网络提供的虚假信息经常使大学生就业陷入被动的情况。部分企事业单位为了实施低成本战略,在招聘员工时随意夸大其实力和员工待遇。部分就业中介机构收取较高的中介费,使大学生上当受骗。所有这些,均导致就业信息质量明显下降,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混乱的现象。网络上经常出现了的高薪陷阱、合同陷阱、抵押陷阱、非法中介陷阱、冒充知名企业陷阱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二)信息获取主动性缺乏

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在投递简历后便常常陷入被动等待,甚至无法确知自己的简历有没有成功到达招聘人员的简历库。另外,网络求职的等待期有时候相对更长,有些甚至石沉大海。这种求职方式因为缺少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没有交流对象,大学生在网上求职处于被动的状态,影响了大学生求职的人际能力的发展。

(三)网络求职环境存在一定的混乱与监管不力

这也显示了我们做这份论文的必要性――引起对大学生求职安全与利益保障的重视并发出对当今社会莘莘学子应该给予的诉求。

四、网络对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对策建议

(一)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大学生求职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求职的独立性

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不受时空的限制,大学生应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网罗信息的同时看到社会给予大学生的机会之丰富,这样增加了大学生对就业的信心和可选择性。同时网络求职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共享性,便捷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优点使其不必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就能找到求职机会,实现就业,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求职的独立性。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去做的事情。

(二)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主要目标

这既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把浪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充分运用到个人的培养上。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三)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学能力

1.如阅读、使用工具书、网络、利用文献资料、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2.表达能力,主要有口头的、书面的、图表和数字的表达能力。

3.环境适应能力,如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应付挫折、独立工作等能力。

4.创造能力,如从事科研活动、提出新见解、新发明等。

5.自我教育能力,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等。

6.只有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才能让工作来选择你,而不是你选择工作。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互联网使用频率和范围的增加,计算机网络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理念,网络就业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就业方式。而当今社会,大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以网络就业的方式寻找工作机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改变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道路。为降低网络就业的负面影响,认清网络就业真面目,大学就业指导老师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就业的指导,提高大学生网络就业成功率。

就业保障乃生存保障,是维持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l件,在我国社会芸芸众生的劳动所得是基本收入来源。而及时获取及有效利用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基础,大学生寻找工作的途径也在变得多样。

参考文献:

[1]曹荣瑞,江林新,廖圣清,董少校.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调查档案,2012-04-05.

[2]章启天.大学生就业信息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篇9

频率;主要用途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9—0062—01

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网络有关,网络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以至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交圈,特别是对20~35岁之间的青年而言,网络社交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在对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方式、频率、习惯、内容和用户体验等方面作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约占总人口的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也就是说,在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网络用户。而在这个群体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经常使用的是网络社交类产品。由北京大度咨询公司的2011年网络社交类产品用户行为报告显示,90%的用户在30岁以下,其中21至25岁的用户规模达到了42.7%。由此可见,网络社交类产品用户主力军为青年,而大学生正是这个群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谓网络社交类产品,指的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它不是一个技术产品,类似于一个像windows系统的公共平台,在平台上开发出各种应用类产品供网民使用。像我们熟悉的QQ、MSN、开心网、人人网、微博等都可以归为网络社交类产品。本次调查共选取了186个大一学生作为样本,调查他们的使用情况。发放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共计182份。通过分析,得到了如下调查结果:

1.使用年限。在182人中,除了1人由于家境原因在大学前没有接触过电脑,其他同学都是从高中开始使用QQ和人人网。94%的同学是在高中二年级以前申请了QQ账号。71%的同学在高中毕业时开始使用人人网,其余的同学则在大学入校后注册了人人网用户。还有约46%的同学在大学入校后注册了微博。所以,大部分同学的网络社交产品使用年限都在3年或以上。

2.使用频率。由于手机的普及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现有的各种社交类产品应用都可以在手机上使用,包括手机QQ、手机MSN、人人网手机客户端、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等。这些技术支持使得随时登录使用变成了可能,不必依赖于电脑和固定网络。在调查中,使用智能手机的同学约占44%,日均3至5个小时,包括与亲友QQ聊天、刷新好友状态、浏览帖子、日记和照片等等。53%的同学每天花在网络社交上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其余的同学使用时间在1小时左右。

3.使用模式和主要用途。网络社交类产品的核心在于建立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在使用过程中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消耗时间,二是建立关系网。在调查中,85%以上的同学的QQ或人人网好友总数量超过了200人,最多的一人好友达564个。而在微博上,互相关注的人数则大多在100人及以下。QQ和人人网的普及率比微博总体要高。好友的组成主要有亲戚、同学、玩伴和网友,虽然拥有庞大的好友群体,但经常联系沟通的人数却不多。大部分同学的常联系人数在10至15人之间,主要是父母、非常要好的朋友、舍友和男女朋友。

调查显示,同学们使用社交类产品的主要目的有三种:联系亲友、休闲娱乐和获取资讯。其中以联系亲友为最重要的用途。休闲娱乐和资讯获取主要通过转帖、视频、微博、签名档等方式分享内容。约20%的同学表示,他们在获取新闻资讯时不会访问专门的新闻类网站,而以转帖和微博作为主要方式。超过80%的同学经常通过QQ或人人、微博等转帖,与自己的好友分享内容。34%的同学表示在人人网上看好友更新的内容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篇10

论文摘要:安全问题是目前发生在我国高校的常见重要问题,实施安全教育对于在校学生尤其重要。国内研究者对此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从安全教育的定义、内容、存在的问题、对策四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总结,探寻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分析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预测高校安全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关于安全教育定义的研究

一般说来,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有着统一规范的定义,所以关于安全教育的定义研究是非常少的。如古月娟、白海琦认为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律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已涉及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在校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这一点黄维平、韦帮得也是认同的。而王能武认为“高校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各种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安全规章和纪律、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总的说来,高校安全教育定义研究侧重点不同,但这些研究主要认为高效安全教育是指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为了确保在校大学生生活环境、心理环境等的安全而运用一些教育方法而实行的教育措施。

二、关于安全教育内容的研究

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的提法很多,很多研究者将安全教育内容分成不同的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三点

古月娟、白海琦在提出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即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网络安全、心理健康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四点

张玉华、袁成龙提及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相比狭隘的高校安全教育,张玉华、袁成龙已拓宽了安全教育的内容,也把国家安全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意识。另外,孙光辉也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分为四点:“社会注意荣辱观教育、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交通事业的进步,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交通安全教育与消防安全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五点

姬学民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基础知识教育即有关安全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纪法规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不法分子制定的。教育大学生学法、知法、懂得依法办事。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法纪法规学习,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安全教育中应该包含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

(四)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六点

李晓明认为:“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各高校近几年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的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总有学生违反了这些 规章制度,从而造成了一些安全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规章制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杨绪霞,薛刚认为,高等安全教育包括国家安全教育、人身财产安全防范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二者都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划分的更细更全面。  三、关于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袁健认为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学生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且没有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内容不够全面且教育形式单一,导致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张玉华、袁成龙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只是走过场,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不够完整。谭汝媚认为当前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体制不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大学生减灾和避灾自救能力相对匮乏,网络安全问题突出。宋江浩认为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网络化发展趋势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薄弱;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校园外来人口增多,校园住宿条件等都会影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校外人员参观、访问等也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问题;高校扩招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问题,在校生人数众多,层次多样,使得校园也更加复杂,安全教育的问题也就更多;交通安全、性安全等也影响校园安全问题。王能武对上述观点也是认同的。

研究者罗列了很多高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目前高校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是导致一些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高校只有在对安全教育有了足够重视的情况下才能搞好安全教育;另外,研究者也看到了由于社会问题而引发的一些新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性安全教育等,有利于高校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关于高校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高菲提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袁健认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采用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张玉华、袁成龙认为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加强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三进”工作即安全教育进宿舍进课堂进校园网络。

谭汝媚认为高校党政领导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大安全投入,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教学计划;加强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和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网络知识安全教育。宋江浩认为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完全教育;加强对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加强对高校学生防盗窃、防诈骗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王能武认为:动员各方面力量,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法律法规,为高校安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姬学民认为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以案说法,有针对地教育;突出重点,有区别地教育。陶娟提出:首先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其次,精编教材,规范教学。精编安全教育教材,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再次,突出重点,提高实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如专业保卫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转好重点学生、重点时期和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接着,创新形式,寓教于乐;关注心理,爱护学生;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李晓明认为: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平安氛围;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安排学时,开设课程;明确内容,选编教材;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辅导。

研究者对于高校安全教育建议主要针对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提出,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具体可行性意见却不够。以后的研究可能会针对时展所出现的安全教育的新问题,进行非安全教育定义,而是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安全教育措施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视其实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