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教育体系

篇1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篇2

为了彰显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医体结合”的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总结近年来的招生、培养和就业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和走势,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定期修订教学计划,建设新的课程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其具体成效如下:

1.1形成了“以体为主,医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开办以来,在创新“医体”结合专业办学模式、中医药特色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突破,初步形成了“以体为主,医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分方向选修”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运动医学、中医学概论、中医养生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后,进行分方向性选修课程教学。选修方向分为A和B两个方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方向、运动康复和保健方向。A方向体现了从事体育教师、健康课程教师的人才服务方向。B方向体现了从事保健康复行业、运动与医学交叉领域科研工作者培养方向。

1.2搭建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以“强师工程”为依托,不断整合大学的中医药学科专业师资的办学力量,充分利用“医武同源”的文化传统、挖掘中医药院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加强“医体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同时结合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如广东省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等项目,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探索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运动医学教学团队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拥有的十万元团队建设基金主要用于骨干教师的国内外短期培训、教材编撰、网络课程建设等工作。

1.3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结合本专业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一方面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另一方面加强了见习、实习的组织与管理。除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日趋完善之外,更是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保持了长期稳定合作培养关系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广州和佛山的中小学、体育技术学校、体育研究所和医院等近20个。学生在修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先安排学生分组到各个教研室进行观摩、见习,然后再组织学生前往实践基地实习。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加强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加深、提高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医体结合”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保障体系探讨

2.1拓宽生源渠道与优化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2]。专业开办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缺乏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调研发现,广东省内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更倾向于填报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因此,在无法扩大省外招生的客观限制下,如何在“外塑形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仍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建立招生宣传长效机制。如何依托学校的形象包装和对外宣传,整合学校资源,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宣传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增强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招生调研工作,挖掘优秀生源地,合理分配生源比例,拓宽生源渠道,优化生源结构。

2.2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始终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3]。上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教育质量所面临的问题始终是学生多、师资相对短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体育教育等专业尤其突出。长期以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专多能”一步步沦陷,学生变得专项不专、所会的项目能力越来越差,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得不到保障。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各项准备工作、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基本文件的填写、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以及整改情况、期末考试工作安排、试卷命题质量、成绩录入、学院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开课计划的安排与落实等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环环落实。同时,对照相关环节的质量标准,通过领导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形式进行调控,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2.3加快奖助学金激励机制改革

奖助学金的评定有利于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提高成绩。但中国高校现行奖助学金评定机制中的焦点问题主要表现为分配资源的有限性和追求公平的绝对性之间的矛盾,评价的标准、条件看似科学合理,但评价的结果并不公平[4]。鉴于体育教育的专业特点,涉及更多的体育竞赛,如何全面评价优秀、公平的评定奖学金、激励先进,这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把奖学金按照类别进行多级划分,如理论课、项目技术课划分,项目技术按项目类别、比赛级别划分,这样可以避免优势项目的奖励偏多,无法激励理论课学习、劣势项目学习等弊端;另一方面努力寻找合作企业赞助,建立校企联合资助机制,同时让作为第三方的企业参与到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中来,使评定标准、程序更科学合理,更好的保证评定结果的公平,真正达到激励学生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3.展望

篇3

[论文关键词]宗教仪式 思想教育 载体

一、宗教教育是西方国家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

宗教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欧洲中世纪开始基督教在西方的教育领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宗教教育出现世俗化倾向,此后一直伴随着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争夺教育主导权的斗争。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教育也顺应现实的需要加重对科技文化课程和各种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加之西方各国实行政教分离政策,宗教教育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但其仍然是现代西方国家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德国,学校是从教会的教育机构演化而来的。最初是中世纪的修道院,后演变为教会学校,15世纪前的初等教育几乎都是教会创办的“拉丁语学校”、“德语学校”,由神职人员任教,教学内容是讲授宗教教义,背诵宗教训诫。教会对教育有控制权,教会与学校始终是密切的同伙关系,宪法规定宗教教育为核心课程,教会管理宗教课事宜,学校德育主要由宗教教育承担。二战后,德国分为东西德,西德恢复教育分权制,由各州管理,仍坚持以宗教为核心的学校德育。时至今日,全德统一后宗教课仍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连校长本人对宗教课也不得干涉过问,全权由教会包办。

在英国,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一直是缠绕在一起的,贯穿了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整个英国教育史。英国最早的道德教育就是宗教教育,或者说,由宗教教育承担道德教育。英国历来重视在公民中进行宗教思想的传播。其中,青少年的宗教教育主要由学校负责,英国1944年教育法规定,学校有义务实施集体礼拜和宗教教学。按照各地方当局认可、各宗教教派协商制订的“协议教学大纲”开设宗教课程,学生有不上课的自由。另外,早晨还设有宗教仪式,学生可自由参加。时至今日,虽然英国社会“让道德教育来解决道德问题”的呼声已经变成行动,但二者的关系仍将难解难分地维持下去。从现实的角度看,宗教思想总是作为一种保守的、稳定的力量,在英国社会的政治道德领域发挥着作用。

在法国,尽管法令规定不准在公立学校进行宗教教育,但允许学生自己到教堂和在家中作礼拜,还规定星期三为宗教放假日。此外,还有许多私立学校允许进行宗教教育,其中很多是教会创办的,在那里神学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天主教在法国仍有强大势力,法国学校思想教育的宗教色彩也是很明显的。

在美国,整个殖民地时期,宗教活动一直贯穿在整个移民活动之中,也包括教育活动。宗教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影响和主导着其他的教育活动。在初等教育中,用来讲授读写的基础识字课本的内容,几乎全是宗教性的,教义问答是学校初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公民教育方面,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拉丁文法学校,内容主要来自《圣经》,熔铸在敬仰上帝的宗教教育里,以圣诫作为持身立业的规范,以成为上帝的一个忠实信徒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美国的私立学校,基本上都开设宗教课程,少则每周2-3节课,多则每周4-5节课。传统教会学校的宗教活动更多,每天都要举行宗教活动。建国初期,美国实行政教分离政策,但事实上,这并非表明学校德育与宗教已毫无关系。宗教仍然是美国学校德育的基础,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仍出自于宗教教义,许多美国人仍把德育与宗教相等同,占学校总数相当大比例的私校中宗教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即使在公立学校也处处为校外宗教教育提供条件,允许学生每周在特定时间到教堂去接受宗教教育。纽约州规定的放学制度,就是让学生到校外各种场所接受宗教教育。据统计,目前美国主日学校重新盛行,50年代出生的父母不信教,但今天却把子女送进教堂,希望能培养像他们长辈那样的美德,如基督教的同情心、诚实和自尊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当时的教育部长威廉·本涅特(William Bennett)指出,如果学生们不理解宗教信仰在美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掌握美国的政治和道德文化。可见,宗教教育在美国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二、宗教仪式在西方宗教教育中的作用

(一)通过宗教仪式来使宗教教育内容具体化

宗教教义往往是抽象的,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但是宗教仪式则通过具体的和形象的程序规定,将宗教教义由抽象和虚无变为具体和生动,从而拉近了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之间的距离。首先,宗教仪式所具有的规范性、程序性本身就是对宗教教义的一种阐释和表达。宗教仪式通过具体的形式和亲身的体验传递给信仰者一种对遥远的过去与无限的未来的认同感。其次,宗教仪式通过赋予信仰者精神以宇宙意义以及赋予宇宙以个人意义来发展宗教自身。宗教中的各种抽象教义理论和神学论证,通过宗教仪式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和可感知。信仰者通过参加宗教仪式,则能进一步深化对宗教教义的理解,达到教育信仰者的目的。

(二)通过宗教仪式来调节和规范信仰者的行为

宗教仪式通过将社会规范和宗教教义神圣化,使人深信并且自愿地遵循,从而能调节和规范信仰者的行为。比如基督教中的告解仪式,信徒通过忏悔能够为自己赎罪,使自己的心灵从罪恶地束缚中解脱出来,重新走到信徒的群体中去。同时,信徒通过参加宗教仪式,也能发展自我认识,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自身的认同感得到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仪式既为信仰者的生存与努力提供最基本的依据,又为其表现的需要提供机会,同时还为信仰者的情感提供发泄之处与安慰之所。从而使信仰者既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规范,成为一个“好公民”,同时又能虔诚地遵守教会的规约,成为一个“好信徒”。

(三)通过宗教仪式来提升信仰者的宗教情感

美国清教神学家、哲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认为,真正的宗教主要由情感组成,而真正的信徒必须是对自己的信仰有深沉的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情感。但是,信徒的宗教情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表现得非常明显,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洋溢在信徒的心中,它需要一些特定的场合去激发,而宗教仪式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和机会。当步入教堂,音乐响起后,就会在信徒的内心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和唤醒隐藏在信徒内心深处的宗教热情和宗教情感。

对于信仰者来说,举行宗教仪式既是培养信仰者宗教情感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信仰者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乔纳森·爱德华兹在其《信仰的深情——上帝面前的基督徒禀性》一书中指出:“为上帝唱赞美诗的职责,在整体上似乎就是用来激发、表达宗教感情的。……上帝指定的圣礼仪式证明了这一点。鉴于我们的精神状态,上帝不仅命令应该告诉我们一些伟大的事件,如耶稣的福音和他为人类赎罪,而且他也用《圣经》教诲我们。因此,他在圣礼仪式上已经让我们看到一些明显的迹象,以便使它们能够更深地感动我们。”“一切礼拜仪式,都要受到鼓励,因为它们有助于深深地打动从事这些圣事的人的内心。”在爱德华兹看来,进行宗教仪式既是信徒的一种职责,也是培养和提升信徒宗教情感的有效途径。

(四)宗教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支撑力量

宗教仪式场面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宗教仪式场面所呈现出来的庄严、神圣、肃穆的氛围内在地散发着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对人的视觉和心灵造成强烈的对比和冲击,这本身就从认知和感官的层面,对信仰者进行了一次宗教教育。此外,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宗教仪式对信仰者个人具有支撑作用。宗教仪式通过缓解信仰者精神上的紧张状态,减轻心灵上的痛苦和罪恶感,给信仰者以安慰和信赖的感觉,使信仰者感到自己更有力量去忍受生活中的困难,并有信心去战胜一切困苦和磨难。

三、宗教仪式发挥思想教育作用的特点与机制分析

宗教仪式中的每一个仪式都有自身特定的宗教意义和教育作用,并且每个仪式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彼此联系,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宗教仪式体系。在西方国家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在教堂接受教育,以宗教仪式作为载体,传授各方面的知识,包括个体道德品质、生活中的哲理、社会公德等。宗教仪式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征。

首先,宗教仪式本身就具有宗教教育的特征。任何一项活动的举行都离不开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参与,宗教仪式的举行也是如此。宗教仪式中的客体就是进行各项宗教仪式时所涉及到的物质材料、语言和形式。宗教仪式对这些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要求达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宗教仪式的效果。比如,在洗礼仪式中需要的物质材料就是清洁的水,它是不能用其他的液体替代的;语言即指在宗教仪式中所吟诵的经文,这些都有严格和明确的规定。在宗教仪式中往往形式越是严格、繁琐,其教育的效果越是明显。

宗教仪式中的主体就是仪式的参加者。宗教仪式的参加者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仪式中处于引导地位的仪式的执行者,另一种是被引导者,即已经信教的信徒和未来可能信教的“潜在信徒”。他们在同一个宗教仪式中扮演着教育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前一种就好比是教育者,而后一种就好比是受教育者。

其次,宗教仪式的执行者就是宗教教育中的教育者。宗教仪式的执行者就相当于宗教教育者的角色。他通过举行宗教仪式在教育其他信徒和传播教义的同时也在对自身进行着教育,也就是说宗教仪式不仅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也是对执行者的一种自我教育。一方面,只有传教者自身坚信自己的信仰和教义,才能更加有效地传递教义信息和感染受教育者;另一方面,重复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一次次的宗教仪式中传教者通过不断地重复仪式和内容,也在无形中对自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强化教育。宗教仪式的执行者通过举行宗教仪式也在深化、巩固和升华自身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

再次,宗教仪式的接受者就是宗教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宗教仪式的接受者就相当于宗教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其内心也需要宗教仪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帕斯卡尔在其《思想录》一书中说到,“人是能思维的苇草”。这一思想除了强调人所特有的理性思维能力以外,也说明了人性所具有的脆弱的一面。由于人心灵的脆弱,就需要寻求一种心灵上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对信仰的需求是人的一种根本需要,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非经常地、轻易地感觉得到。但是,人一旦进入特定的场合,如走人教堂,参加宗教仪式,那么内心这个声音就会被扩大,并且会不断地增强,从而激发起参加者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信徒是宗教仪式中的主体之一,宗教仪式对信徒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宗教仪式犹如一根无形的纽带,它将同一种信仰的人群结合成一个社团。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曾说过,除非经由一些有形的象征或仪式使其教徒联合成某种交往团体,否则没有一种宗教能够将其徒众聚集在一起。可见,宗教仪式作为一种集体生活方式,信徒个人在集体中不仅能够找到集体的归属感,同时也容易被集体的氛围所深深感染。

那么宗教仪式是怎样发挥思想教育作用的呢?下面我们将以基督宗教仪式中最基本的洗礼仪式和祈祷仪式为例来看看宗教仪式发挥思想教育作用的机制。

洗礼仪式——对教徒进行宗教启蒙教育。洗礼是基督宗教的入教仪式,从基督教的眼光看来,它是上帝给人第一次赋予的宠爱,使人初次获得超性生命的途径。《圣经》中记载了大量的关于耶稣门徒给人施洗的事例。如保禄成为基督徒后又在马其顿首府斐理伯城监狱给狱卒及全家施洗。基督宗教认为,耶稣基督定立的洗礼圣事,一经完成,就赦免了领受人的“原罪”和“本罪”,并赋予“恩宠”和“印号”。只有经过洗礼的人才算是正式教徒。洗礼是圣事中的第一项,只有经过洗礼的人,此后才有资格领受其他“圣事”。洗礼不仅是基督徒入门的必须仪式,同时也是得救、成义的必要前提。《约翰福音》记载了耶稣对一位黑夜来向他诚恳问道的法利塞党人尼苛德摩所说的一段话:“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重生,不能进入天主的国。”《马太福音》指出,洗礼不仅是方法的必要,而且还是“规诫的必要”。因而,耶稣基督在升天前将洗礼的权利交给了使徒们,希望他们将洗礼作为基督宗教的重要仪式,永远传扬下去。洗礼圣事对于受洗者来说意义重大,洗礼一经完成,就标志着受洗人跨入了基督教的大门。它给予了受洗人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感,同时也赋予了信徒一份严肃的责任感,要求忠于基督,并按照基督的教导去善度基督徒的生活。洗礼是在信徒生活之初,对信徒进行的宗教启蒙教育,即告诫信徒,你已人上帝之门,你必守约,你必向善,否则你必受破门之罚。可见,洗礼是以无言的他律之教,敦促信徒进行自律。

祈祷仪式——最常规的教育手段。祈祷也称祷告,是基督教仪式中人与上帝“相通”的最原始、最常见的一种仪式。这项仪式从古代犹太教的经文中沿用而来,衍生出复杂多样的具体方式,有不出声的“默祷”(或“心祷”)和出声的“口祷”,如吟诵特定经文的呼求;有个人单独进行的“私祷”和以私人资格为他人祈祷的“共祷”;还有以教会的名义进行的集体“公祷”、规定的成文祷词和无成文祷词的随口祈祷等。祈祷的内容一般包括默思上帝的奥妙,赞颂上帝的美德,感谢上帝的仁慈,抒发信徒内心对上帝的感情,与上帝进行对话等。意旨在于向上帝和基督呼救、感谢和赞美等,祈求上帝和基督给与恩赐和保佑,也包括人向上帝和基督的悔罪。在教堂进行的祈祷,象征教士作为上帝的“牧羊人”代表上帝行使教育、驯化万民的职责,而信徒自我祈祷则表现了信徒以上帝之言为训、默化向善,是自我教育。

篇4

【关键词】医药类 高职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11-01

英语是医药类高职院校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更是高职院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药学英语是医药类高职学生完成公共英语课后又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它主要针对药学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应用性。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英语词汇量、语法语言知识,还必须学习将来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技能与素养。因此,医药类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医药类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正视的重要课题。

1.医药类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同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内对医药行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是,纵观目前我国医药类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总体水平还较低,还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对专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1.1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高职英语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传递中的主要信息,主要包括教材、课程、课程标准等,是英语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与观点的集合、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行为的综合体。目前,医药类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中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实现指导性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就目前医药类高职在教学内容课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远远超出了实际教学。这主要是由于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医药专业英语课程的职业属性,并没有注重学生的未来工作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另外,由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限制,并没有在教学中将英语语言技能与专科知识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医药类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关于医药学前言问题的内容较少,教学内容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种是生产实践活动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如果教师不关注最前沿的医药知识、不用最前沿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根本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一切教育也只是纸上谈兵。

1.2教学方式乏味、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范围,更偏重与普通教育的讲授方法,很少有教师采用交际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明显,教师教授为主。医药类高职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仍侧重对语法的翻译和解释、文章的阅读教学、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课文的通篇翻译,而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性语言能力的培养比较缺乏。另外,由于部分医药类高职院校的硬件设备不过关,不能满足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的需求。单一而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并未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厌烦情绪。

1.3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元素,是引导学生走向知识殿堂的导师。但是,就目前医药专业英语教师的现状分析,英语教师的综合素养还有待提高。具有专业技术的英语教师严重匮乏,现有的英语教师又无法构建学习语境。

1.4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充分的肯定,另一发面,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就目前医药高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基础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院校扩大了招生人数,在低门槛的状况下,那些并未被大学录取的高中毕业生、或者是参加中考的3+2初中毕业生都纷纷踏入了高职院校的大门。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对学习英语有着极强的为难情绪,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医药高职院校的英语难度较大,具有加强的专业性,这使得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语音知识、讲解课文时还必须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对以前的知识及时进行回顾。最终形成了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费劲的两难局面。

1.5未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切合实际的教学评价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是教学成功的最重要保障。但是目前医药高职院校中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对教师的“教”的评价指标空洞、乏力,缺乏实质性指标,过分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技巧、完全忽视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学”的评价严重脱离实际,目前,很多医药高职院校对学生所做的教学评价操作形式过于简单,教师过分看重的是总结性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视而不见,从而造成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不能完全的、准确的反映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所学。

2.医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高职院校是专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的高端技能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如果不能及时的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不能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

2.1以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目前,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对英语技能的需求主要是建立在基层员工的英语技能的需求上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关系,而基层员工的英语技能需求则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医药类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例如:在词汇掌握上,不仅要掌握一些基本词汇,还必须对专业词汇进行认知,包括药店、药典、生产检测仪器设备、GMP等出现频率较高的英语单词。

2.2紧紧把握专业特色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选择教学的内容。例如:教师一定要优选基础教学模块。例如:常见的提示语、警示语、标识牌等英文的表达。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例如:帮助学生掌握英文水命书的解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写作训练、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药品外贸洽谈训练、英文的专业检索及综述的写作训练等。

2.3以实践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又选了教学内容后,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很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改变教学模式,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紧密的融合,使学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紧密联系学生未来的工作环节。例如:情景模拟、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微课的运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高,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英语知识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流发展趋势。在医药学领域中,87%以上的国际性的学术论文都是用英文发表并宣读的。因此,这也为医药类高职的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医药高职英语教学效率对我国职业教学发展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锦霞.高职药学英语应用CBI理念的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8-9.

篇5

关键词:大中小学;《纲要》; 《标准》;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1-0085-04

Abstract:he author has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 teaching in high.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New P.E Curriculum tandards by the methods of in high school has been improved under the New teaching Outline.but the New P.E Curriculum tandards bring some problems to P.E teaching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he P.E teachers do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n the new standerds,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ir respective rol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s well;increase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evaluating process.Analyse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reform of the P.E curriculum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s the theritical refrereace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P.E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different level schools; P.E eaching Outline; New Curriculum tandards; P.E teaching; reform;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1 前言

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解决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课程的衔接及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系列问题。但从现阶段我国新入学的大学生体育意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来看,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小学和中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环节,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为构建我国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部分城市的大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目前体育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文章和有关专著。

2.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针对大中小学体育体育教学的问卷3份,分别为:小学教师问卷,中学教师问卷,大学教师问卷。

2.2.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和邮寄的方式。回收情况:大学教师45份,有效问卷40份,中学教师70份,有效问卷64份;小学教师60份,有效问卷56份。

2.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大中小学有关专家的访谈,深入了解目前江苏省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的现状。

2.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问卷通过P10.0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2.2.5 逻辑推理法

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情况分析

教师是体育课的主导,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和锻炼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是不同的。小学生活泼好动,但是由于年龄小,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大学生发育基本完成,有了独立性,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旨在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独立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因此,在《纲要》与《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纲要》与《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从表1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大中小学教师中,大学教师对《纲要》的认识比较全面,中学与小学对《标准》的理解相对欠缺,理解深刻,认识到位的大学教师,占到了70.0%、中学占到43.8%、小学占到37.5%。而一知半解大学占到30%、中学占到46.9%、小学占到42.8%。不清楚的大学没有、中学9.4%、小学19.7%。可见还有相当多老师对新课程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对目前《纲要》与《标准》的了解不够深刻,必然就会导致对《纲要》与《标准》性质认识上的不足和欠缺。

从表2可以看出,对《纲要》与《标准》的认识方面大学教师比中小学教师要好一些。选择体育+健康的大学60.0%、中学56.3%、小学25.0%,尽管这部分老师认识到了体育课健康的重要性,但对新课程的性质认识和把握方面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相比仍然不是十分准确和深刻。另外,还分别有少部分教师选择了体现在认识上和体能的增强,行为态度的改变,对和把握偏离较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对新课程的改革和对《纲要》与《标准》实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及新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意义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

3.2 《纲要》与《标准》实施过程情况分析

3.2.1 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分析

《纲要》与《标准》的实施,主要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学习难度和接受能力等。

从表3可以看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认为教学方案的设计难度增大的大学教师占65.0%,中学教师占76.6%,小学教师占85.7%;认为变化不大的大学教师占35%,中学教师占23.4%,小学教师占14.3%;他们一致认为难度没有降低。《纲要》与《标准》突出了健康的特点,而以前的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是较为欠缺的,特别是如何在体育课中贯彻实施健康观念和行为,同时还要考虑大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对大中小学的体育老师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从而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教案的设计难度加大。

表4可以看出,较多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后要安排的教学内容比以往多,大学教师占到52.5%,中学教师占到53.1%,小学教师占到76.8%。还有47.5%的大学教师,45.3%的中学教师和19.6%的小学教师认为教学内容的安排比以往容易。当然在中学和小学还有少数教师不知道怎么安排。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情况反映了对《纲要》与《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事实上,《纲要》与《标准》的实施必然会加大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无论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难度还是教学内容的容量都比实施前有很大增加。

3.2.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难度情况分析

《纲要》与《标准》的实施无疑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纲要》与《标准》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观念的树立及身体锻炼的方法和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关系到他们终生体育观念的树立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建立。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新教材知识体系编排跨度较大,学生感到的学习难度可能会比以往有所增加。

从上表可以看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72.5%的大学教师,70.3%的中学教师和80.3%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了;同时还分别有22.5%的大学教师,25.0%的中学教师和14.2%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难度变化不大;只有少数的教师认为难度降低。如何在《纲要》与《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即能降低学生的学习的难度,又能保证新课程的课堂质量是值得体育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4 师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角色定位情况分析

体育课是由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场地器材等元素组成的。师生在体育课程的角色定位关系的尺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在《纲要》与《标准》的认识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外,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不能忽视。

由表6可以看出,教师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所占比例都非常高,没有教师不重视。总体上来看,学生作为体育课的元素之一,无疑,其主体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另外,在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对师生互动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纲要》与《标准》实施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认识和把握是比较准确和深刻的,大学占37.5%,中学占43.8%,小学占62.5%。少部分认为是教学信息的交流。对教师、学生及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纲要》与《标准》实施。

3.5 课堂评价情况分析

3.5.1 评价方法和手段

《纲要》与《标准》实施前,一般是通过考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包括简单的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身体素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等各方面。新课程实施以后,突出了健康的性质,那么评价也就会相应的发生一些改变。见表8教师对新课程评价的实施情况的反馈意见。

通过调研结果来看,在新课程实施后,对新课程的评价的难度是有所增加的,如上表大学教师62.5%,中学教师56.3%,小学教师62.5%认为新课程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同时没有教师认为比较容易。主要是因为在《纲要》与《标准》中突出了健康的性质,如何对这个侧重点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还又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因此,使得新课程的评价变的较为复杂。

3.5.2 评价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纲要》与《标准》实施后学生们的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在参与积极性方面,大部分的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占到了73.2%,有23.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变化不大。在学习兴趣方面,有78.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21.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化不大;在运动技能技术方面,除了大部分的老师认为变化不大和提高外,还有19.7%的教师认为是下降了;在体质方面,认为学生体质有提高的占到了30.2%,变化不大的占到了59.0% 。新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在原先体育课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的性质,那么积极性、学习兴趣、体质都应该是增加的,运动技能技术也因该有相应的提高或变化,至少不应该是下降的,因为小学体育课的实施还要考虑

和中学、大学衔接的问题。

3.6 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原因

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原因比较多,上表是较为主要的四个,其中场地器材的限制,是大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的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经济和教育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基本学校基础建设都较为缺乏,那么体育器材方面那必然是跟不上的,有些学校,连最为基本的篮球场地都没有,更不用说塑胶跑道、各种球类器材了,这无疑是影响体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另外,家长的认可度也占到了相当比例,《纲要》与《标准》实施需要家长的配合协调,因此体育课的实施必然要受到家长们认可度的影响。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要低于其他学科,一些领导认为,体育课是非主干课程,这必然影响新体育课程的实施。最后是师资力量,如果有好的场地器材、重视体育课的领导,但缺乏合格优秀的体育老师,新课程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实施,大学在这一方面相对好些,中学和小学则影响较大,缺少一些新兴项目的体育教师,使一些新兴课程很难开展。作为一名体育老师,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外,还应该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多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体育老师。

4 结论

4.1 目前教师对新体育课程理论上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影响了《纲要》与《标准》的实施。

4.2 《纲要》与《标准》在实施中存在着教师普遍感到教学难度加大、教学内容增多;新教材体系编排跨度较大,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4.3 教师对师生互动关系及各自的角色定位认识不够;

4.4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相对较难,从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评价结果是促进学生进步的。

4.5 影响课程改革的原因主要有场地器材、家长认可度、领导重视程度及师资力量等。

5 建议

5.1 教师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纲要》与《标准》的有关知识和深刻意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5.2 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在保证《纲要》与《标准》实施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效率。

5.3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关系,同时注意师生的互动性。

5.4 在《纲要》与《标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一套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及课堂表现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考核。

5.5 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来解决各种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因素,加快新课程的实施和进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2] 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 2002,(12);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8).

篇6

论文关键词:医药类;中职学校;体育;有效教学

一、前言

当前,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目益深化。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穗教职成[2008]1号)和《关于印发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穗教职成[2008]20号)的文件精神,我校将全面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作为各门学科教学的重点工作,这为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公共基础课的体育课应怎样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使其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成为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医药类职校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现状以及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态度等情况,为有效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08级和09级各专业中随机抽查6个班共2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女生201人,男生59人;一年级l12人,二年级148人。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回收率达100%。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及文献资料法。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的期待情况。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学生更喜欢有内涵素质的教师,即技能型、善于示范、知识面广、能讲解动作要领而且态度随和的教师。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有张有弛,不希望“放羊课”,且认为教师讲解学生听记、师生共同讨论以及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更能有效学到体育技能。学生更希望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兴趣爱好、体育能力及锻炼意识,这种期望与中职体育课的培养目标相符合。

(二)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学习目标和动机方面的情况。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学习认知、目标和动机明确,过半数学生认同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来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体育技能;大部分学生也明确体育课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方法,增进身体健康,但仍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是被迫学习。

(三)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及兴趣。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数据所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或者因为怕累,虽喜欢却不愿参加,这与我校女生人数比例高有一定关系。在体育课授课形式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

(四)学生对体育成绩的评判方式认可情况。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成绩评价中希望依据平时的考勤及平时的测试,较少希望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测试及学生小组测定互评。

(五)学生体育课学习现状。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上较为被动,偶尔及从不预习、复习的学生占大部分(85%以上),多数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课的讨论学习,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学生更倾向自己解决或求教于同学。学习方式上合作学习排第一位,其它多种学习形式并存。

(六)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因素。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在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上,学生较为看重自身的身心状态和班级学习氛围,这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吻合。

(七)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情况。

1.调查结果。

2.结果分析。

列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健身操、羽毛球、踢毽子、武术、篮球,学生对新兴的体育项目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优化课堂组织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师类型是具有良好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这与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相符合。对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创新,才能适应当前体育教学的需要。我校体育课的组织教学形式较多,主要有分层教学,诱导练习、辅助练习和素质练习法教学(带有明显的职业专业特点),教学竞赛和分组教学等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教师应依据不同的体育项目来选择。

(二)加强学习目标教育,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形成学习动机和激发学习热情的必要条件,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等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从我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的情感内容已日渐丰富,集体主义感、同学友谊逐渐增强,大多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学习认知、目标和动机明确,有较强的健康意识;但学生意志品质较差,怕苦、怕累的思想比较严重,在体育课的学习上较为被动,超过半数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课的讨论学习,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学生与教师间沟通不足。由于多种学习形式并存,教师可按照实际情况,有效地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识到运动对职业素质、价值观、责任感、意志品质和组织纪律的培养的重要作用,从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对运动的兴趣。

(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的学校体育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对于新兴体育项目,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兴趣。笔者建议以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进行校本教材拓展。选教材时应突出体育与职业劳动技能相结合特点、体育与职业病防治以及个人健身计划与职业健康管理等内容,以贴近生活为目标,纳入更多简便、实用和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开展有助于发展职业劳动技能、保健康复和预防职业性疾病的体育活动。根据医药学校的特点与实际,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和器材的配置,创造条件拓展体育选修课的项目,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四)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提到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能的增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是从定量测验转向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要重视个体性(发展性)的评价。在评定体育成绩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学习行为态度等内容。所评定的体育成绩,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等,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农村高中正确认识太极拳健身功效快拳教学法身心放松自然稳静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一种老少皆宜,内涵丰富的养生健身之术,已然走向世界。它经过历代先辈们不断地创新、提炼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融哲理、医理和拳理于一身,并具有强身健体、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的传统武术拳种。为了更好地培养农村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农村高中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兴趣,使农村高中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太极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正确认识太极拳,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条件

太极拳运动在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其思维方式突出表现为综合整体观点。这种整体观点体现在整体优化的生命观、形神皆备的审美观和身心俱健的健康观。在人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方面,主要体现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同韵;注重人的武德修养,与人协作共勉。我们今天练习太极拳应该站在辨证法的高度上,这就会使我们眼界更宽广,视野更深远,科学的底蕴更深刻、扎实。不仅要考察太极拳的过去,挖掘整理珍贵的遗产,又要分析太极拳的现状,找出其新的生长点,要展望太极拳的未来,掌握发展的总趋势。

2太极拳的健身功效

根据近年来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许多生理学家对中枢神经的研究,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此。对于现代“快节奏”社会来说,太极拳运动能有效的缓解人们的身心疲惫,促进身心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3太极拳教学与练习中的要点

3.1重视基本功训练

压腿是武术中的重要基本功,但多数练习者往往忽视压腿,直接练习太极拳套路,从而使练习效果不佳,导致节奏感不强,架势懒散;下肢稳固性差,步伐漂浮慌乱。武术具有“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百练不如一站”的经验总结。“站桩功”既有稳定身心之功,又有稳定平衡之能;它既是基本功,又是达到高深层次不可缺少的练功手段。

3.2 熟练套路,明确姿势,调整身法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初学时要侧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初学者一般身体都很僵硬,周身运转不灵便,或者身体某一部分仍很僵硬,因而要调整身法,就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

3.3 合理运用“快拳教学法”

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先快后慢的特点。在太极拳教学中应针对24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人的记忆规律,抓住重点,从步型步法和里合圈、外开圈入手,将基本功、每个式子的分解动作、几个式子的连接、完整套路,采用快拳教学法。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识记能力,减少遗忘,及时消化吸收,巩固所学动作技术,缩短教学时间。每堂课结束前用5~10分钟,再采用慢拳教法,巩固正确动作,纠正错误动作,也可更好地体会太极拳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滑自然、刚柔相济的特点,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3.4 正确运动太极音乐组织教学

配置音乐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动作的整体感,活跃课堂气氛。泛化阶段,能起提示动作、帮助记忆作用;分化阶段,以音乐为诱导,能使学生精神专注,做到节节贯通,一气呵成;自动化阶段,可为学生创造一个“乐哉悠哉”的谐美松畅的学习环境,增加感彩。

3.5 注重身心放松和自然稳静

走架未出势之前,先要安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这样才能恢复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美感。稳静之后再出势,在动时仍要保持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打散了。太极拳不是西洋拳的一味操练身体的外形,也不是如和尚道士的静坐养神修练内部,而是动静参半,身心兼修,故效果最佳。

4 注意事项

4.1 客观条件的选择

在环境方面,只有选择好的环境,才能提高练拳的质量。场地宜宽广平坦,同时要选择四周有树木花草,空气新鲜,环境安静,气候较湿润的地方。在时间的选择上,早晨约在5~7点,夜晚约在9~10点,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说早上、早锻炼结束后练习十分钟太极拳,晚上晚自修结束后睡觉前练习十分钟太极拳效果较好。切忌饱食后练拳。

4.2 主观方面

要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有信心,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练好太极拳还要经过五个阶段:一是学拳。必须扎扎实实,一式一式去学习。二是修拳。需要一招一式的纠正动作,使之达到标准。三是练拳。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接下来就需要个人去苦练,俗语讲“功夫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拳打万遍自然精”。四是内外合一。学会了套路,依样画葫芦地打拳是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只有内外合一即内劲,呼吸和形体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进入太极拳的“懂劲”即中级阶段。五是随心所欲也就是“神明”阶段。这个阶段进入了太极拳的高层次,一套拳不仅从外形上打的舒展、漂亮,而且从内劲、呼吸上畅通无阻、一气呵成。使人感觉如春风杨柳、行云流水。

许多农村高中生练拳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原因有三:一是思想懒惰,生活习性散漫。练拳时断时续。二是骄傲自满,稍有收获,便沾沾自喜,不求进取。三是畏难泄气,认为太极拳高深莫测,难成大器,望而生畏。这些人练拳既不能持之以恒,就谈不上练拳质量。太极拳运动的疗病功效与药物治病相比,疗程更长。这种医疗特点,决定了太极拳需要长期坚持练。太极拳运动与健身长寿之间,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通过学习,培养静心,克服浮躁,强键身体,真正是内外兼修,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篇8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

篇9

【关键词】继续教育;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应当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等。[1]欧美国家主流医学教育体系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医学教育是由院校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组成的教育连续统一体。中医人才的终身教育,也应遵循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中医教育和继续中医教育三个阶段的模式。在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开展60年,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调整、改革与发展、创新,院校教育已形成规模并趋于规范,但是终身教育思想还没有广泛树立。因此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确立中医人才终身教育模式,进一步做好中医人才的毕业后继续教育工作,对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中医师队伍,把我国的中医药做大、做强,以更好地满足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需要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

1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目的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且实践性强,临床技能重经验体悟,而大学毕业生在校接触的为基础性的专业教育,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实际接触中医临证的机会少。如果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还应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初期临床工作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形象塑造、思维方式培养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毕业后中医教育则是把中医学专业毕业生转变为临床中医师,使其能真正的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对于培养高层次临床中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它可以帮助中医学毕业生把医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

2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现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我国医学人才比较标准的毕业后教育方式。自1993年我国开始试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0年起,为了探索规范、科学、有效的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陆续在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市试点探索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指导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随着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2013年底,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2]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出台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及《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中医药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其目标是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和必要的西医知识与技术,能独立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危重病证诊疗工作的合格中医住院医师”。[3]在《标准》中对培训目标、原则、对象、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临床各科培训的目标、方法、内容、要求和培训时间也给予了明确说明。培训周期一般为3年,前24个月为第一阶段,培训目的是中医临床工作能力和西医基本技能的培养,培训方式是在中医临床各科轮转培训,轮转的主要科室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同时还要在辅助科室和中药房接受培训;第二阶段为9个月,根据学员将来拟从事的专业选择二级科室进行强化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医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掌握相关学科西医的基本技能,熟悉相关辅助科室的检查检验内容和诊断方法。[4]在《标准》中也对师承培养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融合以及对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训提出了相关要求。以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毕业后教育模式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两年多,虽未完成一个周期的培训,具体成效难以显现,但从此前试点开展培训的省市的情况看,这种模式对新入职的住院中医师临床能力、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增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对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建议

毕业后中医教育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构建与训练,加强中医经典的深入学习,不宜过早开展专科培训,要开阔学员的视野,不能束缚学员的思维。要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使其更加信服中医、热爱中医,树立起使中医事业进一步发扬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在培训中要求学员进一步熟悉相关经典著作,能够熟记、背诵重点条文、中药、方剂等,进一步加强中医基本诊疗操作的训练,增加实践机会,使学员的望、闻、问、切、针灸、推拿等临床技能操作更加严格规范。要注重中医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框架下的遣方用药能力、辨证施治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特别是处理急、危、重证以及疑难病的能力。同时,也要学习现代医学,了解一些疾病的临床治疗新进展。为确保毕业后中医教育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应对开展毕业后中医教育的培训基地资质和培训质量进行严格审核,建立明确的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和完善、可操作的退出机制。毕业后中医教育与学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合理衔接是对培训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通过毕业后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应作为中医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

二、中医人才继续教育

1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目的

中医人才的继续教育继毕业后中医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5]其目的是使中医人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继续中医教育是提高中医人员理论水平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带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强制性。这一阶段以突出各自个性特点的自学为主要方式,培养实用性人才,同时也加强中医人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中医师终生学习的思想体系,以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2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继续教育的概念被引入我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也对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研究,并探索建立相应的制度。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和《中医药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省市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并逐步开展了国家和地方继续中医教育规划的制定及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等工作。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继续中医药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是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二是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的氛围和环境基本形成;三是中医药继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覆盖率和受教育率不断提高;四是中医药继续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五是师带徒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已见成效。现如今,在开展继续中医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管理不够规范是影响继续中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继续中医教育缺乏国家有效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操作性强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对于继续中医教育项目的管理不够规范,只进行项目的评审,且评审不够严格,对项目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估;对于实施继续中医教育的组织机构的资质没有明确规定,也未开展相应的资格认定,导致区域之间继续中医教育发展不平衡,培训项目之间的质量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存在着一些质量不高的继续教育项目。由于对中医学学科的特殊性没能较好地把握,导致继续中医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十分明确,例如在中医临床学科的继续教育中,参照或者照搬西医临床医学的继续教育模式的现象较为普遍,淡化了中医特色,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继续中医教育与中医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用、执业注册等尚未有效衔接,行业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尚未协调一致,仍存在工作脱节问题。继续中医教育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和形式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标准。

3对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建议

由于接受继续中医教育的群体中,各个对象的知识、技能和所在单位的级别、条件存在差别,因而继续中医教育需要分医院级别,分医师层次来实施。应针对不同对象与需求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继续中医教育体系。在培训过程中要针对学习对象的基础、培训单位的条件、培训项目的内容等具体情况,采取集中授课培训、临床进修与研修、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参与科研课题、业务考察和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6]基于这种理念,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中医院可以利用多种数字技术、网络平台与网络资源,将不同流派的中医名家的理论教学过程、临证带教经历数字化,以便更加完整、客观保留其学术思想的精髓,使中医名家理论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通过“课程联盟”形式共享中医名家的教学资源,使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借助中医临床诊疗视频等数字资源,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加深理解中医理论。[7]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生物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培训者中医思维模式的巩固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有效利用数字学习资源的关联性,采取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构建培训者的知识理论体系,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终身学习能力。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采取理论、临床技能考核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方式。年度审核,逐人登记入册、数字化存档,将继续教育对象成绩作为年终考核评定、晋升职称和推荐申请学位的标准之一。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中医药 创业能力 培养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就业岗位减少,人员需求量少,导致这些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严峻。目前,我国在大力提倡创新,鼓舞大学生创业,同时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扶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程度。但目前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使得学生创业积极性不高。对于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来说,受专业、医院科室设置及地方医疗水平发展情况等因素限制,部分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困境。因此,中医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积极探索中医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促使学生创业以达到改变“就业难”现状的目的。

一、当前高校学生创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受以下几点因素影响。基于国家及高校层面,首先,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与国外相比仍不够完善。其二,部分地方出台的关于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缺乏可操性。其三,我国宏观方面制定的具体优惠政策,但由于基层配套设施未跟上,导致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其四,虽然政府及高校强调创业教育,但我国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系统培养使得收效甚微。而基于学生因素分析,很多大学生将自主创业看做是迫于无奈的就业选择途径。同时,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所需要综合素质,缺乏创业者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影响创业效果。

而基于中医药院校,由于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关系越来越强烈。虽然,创业是解决学生就业的重要捷径,可增强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有助于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但由于我国现有中医院校专业设置问题,专业性强,执业标准严格,受法律约束严格等与其他学科存在很大区别;且医疗行业属于高技术、高风险行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医药学生依靠专业创业的难度。加之,目前中医药学院对关于学生创业教育及能力培养方面缺乏足够重视,使得中医药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缺乏,积极性不高。鉴于上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对中医药学院学生创业能力及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创业尤为重要。

二、当前中医院校关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未结合中医药专业实施针对性培养

目前,部分中医药学校在关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缺乏创新,未能有效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实施教学,如缺乏一些针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理论及实践教程的设置,没有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同时,部分中医院校创业教育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其教学效果不理想。学院未能有效依托中医药文化,就如何拓展营销领域,拓展科研领域,怎样将产、学、研有效结合等方法进行讲述,使得学生对如何结合专业背景实现创业没有思路。

2.高校教育缺乏有效实践环节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偏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异常普遍,而对于中医药院校,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现象异常突出。据有关数据显示,多数在校学生及有想法创业的毕业生对于创业教育及实践指导相关培训需求很大,而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限于教室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对于实践能力及社会经验严重缺乏,导致其创业基本能力及素质不足。

3.中医院校关于创业课程设置时机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对关于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时间不尽相同。结合当前学生实际情况,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不仅局限于准毕业生。而对于医学院校学生,虽然课程紧张,但学制较其他学科略长,这对加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提供了宝贵时间。但目前现状来看,很多高校在关于创业教育相关培训固定在某一学期,授课方式大都采用其他理论课程授课模式,使得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时机不符。

4.高校关于创业能力培养缺乏后续支持与指导

在目前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很多中医学院校仅限于开设创业课程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很少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后续指导与关注。这种情况,对于部分中医药科技含量高的创业项目,从学生所学知识及社会经验来讲。创业存在较大的难度,而由于学生经验及资金力量薄弱,若后期没有技术指导与经验交流,要想创业成功将变得较为困难。

三、关于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措施研究

1.加强医学院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基于中医药专业的特殊性,在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结合其专业的特点,针对性实施相关的培训及教育。对于高校应建设针对医学专业创业实践培训基地,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有效平台。目前,国内各省建立的创业基地有很多种,但专门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创业基地较少或不能有效结合专业特性设置,使得其收效甚微。因此,政府运高校可针对性建立关于医学院校学生的创业培训基地,有效与医药研发紧密结合,使学生可以在其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提高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促使其创业能力的提高。

2.加大师资经费投入

目前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讲,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丰富,对实现课程理论教学课满足较好的效果,但关于创业方面教学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完成,这类专家,高校较为缺乏,由于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而在实践课程教学中重理论偏实践的情况严重存在。因此,高校应聘请社会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导师或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聘请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该类课程的教学并不断完善创业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做好长期长远规划,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加大对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以实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3.优化学生课程教学体系

关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集中培训,急于求成往往会功败垂成,即浪费时间有耗费资源,且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中医药院校在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时应根据学生不同学年、专业的不同,制定性的增加创业课程的学习及实践课程的教学,不间断对学生进行创业思维的灌输,并采取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其创业意识的形成。同时,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情况,形成针对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培养方案,营造良好创业氛围,积极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4.促进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中医院校应提前做好毕业生就业方向方面的培训,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结合中医药相关专业知识,可在针灸推拿、中医美容等专业特色领域实施创业。其次学生应了解利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寻求校企协作,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努力寻找及抓住机遇,实现创业梦想。

我国这几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学生就业问题异常严峻。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而言,就业岗位较少,高校加大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促使学生创业,对于增加学生就业率具有较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海波,王瑜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J].刨新与创业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