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全球化;市场换技术;对策
作者简介:杨春柏(1975―),男,江西萍乡人,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3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2-0063-03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同,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
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难得机遇。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第一,在科技领域形成争抢人才的挑战。当今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核心是高端科技领域尖子人才的竞争。中国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人才的重点地区,科技精英成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夺的主要对象。微软中国研究院曾经宣布斥资8000万美元,招纳100名顶尖华人计算机专家。英特尔、朗讯等大型跨国公司也纷纷仿效,“门”对“门”的与中科院打起了人才争夺战,人才争夺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符合国际规则的人才本土化战略,利用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形成了“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一批科技精英加盟,致使我国人才流失严重。而人才流失将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知识创新与转化方面的距离。可以说,人才流失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二,对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形成挑战。虽然我国科技界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杂交水稻、航空航天技术、汉字识别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受到世界科技界的关注,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还相对落后,科技竞争力有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科技的差距,我国曾在较长时期内鼓励引进技术和设备,包括鼓励以合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但无论是合资还是引进技术,都未能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让出了市场,却难以换来技术能力的提高,反而使企业陷入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最典型的是汽车工业。目前,我国90%的轿车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车,几家全面合资引进国外汽车技术和装备的企业,至今没有培育出一款像样的自主汽车品牌。由于技术输出方和引进方既是一种合作关系,又可能成为一种竞争关系,欧洲国家明文规定,出口中国的技术必须保持10年以上的差距,因此,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引不进来的,多年的实践也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在技术交易过程中,处于技术垄断地位的跨国公司总是掌握着主动权。“市场换技术”是技术模仿国的一厢情愿,如果我们继续沿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推进技术进步,必将难以承受大量引进技术的巨额成本。
由于科技资源主要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成为科技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许多科技领域占有优势甚至垄断地位。据《欧览》杂志2005年第9期报道:2004年,德国巴―符州机械行业委托一家研究机构在中国进行了一项调查,结论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高质量研发人员,能承担研发任务的优秀人才往往被用来开发市场和扩张业务,研发水平落后欧洲一代到两代,技术开发水平薄弱的中国机械制造业在近期内无法成为欧洲的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入有可能造成我国技术路径依赖甚至出现技术空心化的现象,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宁愿花钱雇佣外国的设计和工程咨询公司,而不愿花时间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即是明证。2003年《洛桑报告》中人口多于2000万的30个国家和地区科技竞争力指标排名中,中国的研发总量支出水平仅与韩国、意大利相当,人均研发支出更是远远落后,在参评的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4位。低研发投入使我国科技产出能力有待加强。
第三,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研发压力。在科技全球化进程中,知识产权制度会在全球普遍推行。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将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在技术供给方面的自然垄断地位,在技术转移方面将出现更多的限制,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引进适用技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近公布的一则消息: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虽然我国已是贸易大国,但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 9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据统计,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外国企业在华申请专利达14万件,是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的6.4倍。在光学、无线传输、信息存储、移动通信等高科技领域,外国申请专利比例高达90%以上。这种“专利圈地”现象不仅抬高了我国技术引进的成本,也极大地挤压了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空间。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而我国企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获得微小利润,却消耗了大量资源。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西方7个发达国家的5.9倍,是美国的4.3倍和日本的11.5倍。可见,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研发压力,知识产权争端也更加频繁。
二、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有利影响
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两面性。在认识到技术全球化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在客观上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科技资源跨国界流动有利于缩小科学技术差距。从绝对规模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投放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支出规模,还是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流动规模,其数量在近些年都有相当大数量的增加,客观上促进了科技资源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从而进一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差距,并最终完成科技赶超使命。巴西、墨西哥、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赶超说明发展中国家是有可能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经济技术跨越的。从长远看,科技全球化为中国建立面向市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研发管理的学习效应日益显著。
其次,研发活动全球化提升了我国研发水平。国际投资理论认为,外资进入会加剧一国市场竞争,但在竞争压力下,东道国厂商会更注意新技术的研发。在此过程中,外资企业对当地职员的培训和技术外溢会提高当地的研发水平。外国企业进驻中国的过程就是中国企业研发水平提升的过程。科技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研发资金和技术获取的范围不断扩大,科技全球化外溢效应不断显现,使我国加快了大型实验设备的建设,改善了实验手段,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了科研水平。
第三,科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发展中国家青年学生到发达国家留学,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这对提高科技人员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客观上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研发储备人才。而且,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我国的设立,还促进了我国重视人才的观念以及人才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的应对之策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全球化的浪潮中,与众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许多共同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加强对科技全球化的关注,不断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及时制定和实施有力的科技政策,积极应对科技全球化的挑战,趋利避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
第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全球化发展浪潮中,必须有针对性、有重点的与外国开展科技合作,在某些领域实现经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事实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实了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更多的获得发达国家技术开发溢出效应,这是我国获得先进技术供应的一条捷径。
第二,实施科技人才战略。我国正面临着科技人才全球化的重大考验。对此,我们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为本,实施科技人才战略。(1)吸引优秀人才,并保持人才良性流动态势。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有针对性的加大对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吸引其回国创业。(2)稳定好现有人才,培养现有人才,实施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3)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制度网络,他们资助或从事研发,将研发成果商品化,并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诚如吴敬琏先生所言:制度重于技术。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中,原始创新的作用最大。但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难度相对较大。加强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求一切从头干起,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推进科技创新,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大胆进行原始创新。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够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官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第四,搭建平台,为企业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营造良好环境。科技全球化有利于我国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学习研发组织管理经验。企业通过在国外研发投资,对企业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脉搏,利用国外丰富的科技资源开发出适应国内和国际需要的产品,从而对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企业在规模、技术、管理等方面与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在参与科技全球化的过程中会遭遇许多壁垒,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搭建合作平台,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这也是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充分认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珠燕.苏南地区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 陈清泰.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思考[N].科技日报,2006-01-24.
[4] 黄晓霞.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对策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4,(04).
篇2
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做法及成效
(一)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助力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金融部门加强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合作,拓宽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抵押担保范围,积极利用小企业简式贷款、速贷通等模式,简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共对科技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8350万元,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金鲵生物科技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大鲵繁育和养殖基地,奥威科技的五倍子中药材精深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
(二)创新农机购置金融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开办了“农机购置补贴+信贷”业务,在农机财政补贴基础上,金融机构按扣除财政补贴后农机价格的30%发放配套贷款,2012年共发放农机具购置贷款1300万元,拉动农户投入资金2850万元购置农机具,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在粮食种植、烤烟种植和茶叶生产领域推行机械化作业。张家界市桑植县退休干部周桂俭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下,购买了制茶农机13台套,承包1400亩茶叶基地,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三)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辖内金融机构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对社员个人和协作企业发放贷款的方式间接进行支持。截至2012年12月末,贷款余额为20718万元,同比增长14.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个百分点。其中,农信社贷款余额为19158万元,占比为92.47%,成为信贷支持的主力军。
(四)充分利用信贷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金融机构积极运用西部开发项目贴息、民族贸易优惠贷款利差补贴等政策,为企业实施贷款财政贴息和利差补贴。截至2012年12月末,共为20家企业提供了贷款利差补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1000万元,使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如张家界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银行贷款5500万元,每年可以享受民族贸易贷款利差补贴158万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成果转化资金缺乏,延缓企业转型升级步伐。部分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一定的突破,但是由于在研发阶段已经投入一定的资金,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还需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同时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由于涉农企业利润率较低,普遍自有资金不足,同时缺少银行认可的抵押资产,难以得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目前只是将科研成果作为技术储备,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完成资金原始积累后,再进行批量生产,导致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二)贷款期限与企业生产周期不匹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目前银行对大部分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提供一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而企业从开展基础实施建设和技术升级改造,到开发出新产品,一般需要三年时间。当企业投入资金上马新项目后,由于尚未产生经济效益,往往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而银行都会要求企业按期收回再贷。每到还款期临近,企业就会四处筹措资金,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生产。部分企业为避免产生不良记录,只能通过民间渠道融资偿还银行贷款,加重了企业的财务成本,个别企业甚至倒闭。
(三)信贷产品单一,企业融资成本高昂。目前金融机构没有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特点推出创新的信贷产品,主要是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使得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现象突出。如张家界灵洁食品有限公司掌握了生产优质辣椒和土家腊肉的核心技术,获得了湖南省农博会和国家农产品交易会两个金奖,拥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供不应求。由于银行尚未开办专利权质押贷款,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资产,只能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目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普遍上浮20%-40%,如果通过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还要收取2.5-3%的手续费,一年期贷款年利率超过10%,导致企业不堪重负。
(四)受现行信贷管理体制制约,种子期和创业期的农业科技企业贷款难度较大。农业科研创新往往周期长、风险大,在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的前提下,由于实行严厉的责任追究,银行偏好对市场和产品成熟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对处于创业期或种子期的农业企业持谨慎态度。某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创业初期,急需资金进行产品研发,但多家金融机构考察后认为该项目研发周期较长、市场前景不明朗,对信贷支持持谨慎态度。后来在科技部门争取财政专项资金120万元扶持下,企业开发出了新产品,并逐渐发展壮大,现在成为各家银行贷款营销的重点客户。
(五)政府配套政策跟进不及时,制约信贷产品创新。目前银行推出一些新的贷款品种,来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但政府缺乏配套政策、资金的及时跟进,导致新的贷款品种难以推广。如建设银行推出了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由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和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金共同作为增信手段。但张家界市财政困难,财力不足,该品种在我市暂时难以推行。慈利县涉农金融机构希望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来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难问题,但在该县找不到办理林权证抵押登记的机构,导致该信贷产品无法推广。
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信贷产品,提高授信额度。针对科技型产业化龙头企业特点,适时推出农业科技专利权质押和商标权质押贷款,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建立政府出资、市场运作、服务三农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提供担保,解决其融资难题。积极开办多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订单质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抵押、农村房屋产权抵押贷款等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融资方式,切实加大信贷投放。同时根据成长期企业旺盛资金需求,适当提高授信额度,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减轻企业还款压力。除满足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外,还要适当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能够安心生产,潜心进行科技研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利用其政策和信息对称优势,及时了解农业科技发展的信贷需求情况,筛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农业科技项目进行支持。同时利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宣传金融政策,推介信贷产品,使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二是加强贷后资金管理,提升信贷服务水平。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农业科技部门一起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融资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银企互利双赢。
(四)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积极运用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新的资本运作方式,解决银行机构因风险偏好而对创业期或种子期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不足的难题,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家族式产业化龙头企业应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银行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从而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篇3
2015年1月3日凌晨,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云南巍山古城被一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大火所吞噬,火灾过火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导致古城的历史面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拱辰楼被烧至仅剩一个框架,未造成人员伤亡。我国众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落,多为木质结构,存在火灾隐患的系数极大。然而,对于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来说,由火灾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单纯用经济数字来统计的,也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应该如何更好的保护这些古建筑群,这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的。
一、科技进步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决定性力量。我们的各种需求:住所、通讯、交通、安全、娱乐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供给。每个人都在享用科技带来的财富、方便、舒适等好处。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是完美的、万能的。科技的负面效应恰恰伴随着科技发展同时产生。以大理巍山古城的火灾为例:1.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家用电器也在随之更新。在古城区及房屋室内,电器线路私拉乱扯的情况随处可见,线头裸露在外,使用铜丝代替保险丝,甚至有些电线直接搭接在木质结构上。尤其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及宗教性的古寺庙,一些僧人、工作人员日常生活中也大多使用电暖气、“小太阳”等设备取暖。此次火灾起火直接原因为电气线路故障引燃周围的可燃物,以致蔓延造成火灾。2.与早些年相比较,如今的消防设备已经相对完备化。但由于巍山古城所特有的地理空间格局:距市中心较远,交通以及消防通信都有不便。另外,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化,落差大,使得室内外的消防水源匮乏。古城区街巷狭窄弯曲,石阶重叠,以致消防车无法直接通行及靠近火源。3.当人们陶醉于科技的辉煌成就时,往往忽略了它所埋藏的隐患。古城内虽安装配备了一定的消防设施,但当火灾突袭时,人们表现的却是手忙脚乱甚至是手足无措的状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消防安全的意识也比较薄弱。使得各类隐患更加凸显。4.房屋建筑水平的发展,使古城内房屋建设密集紧凑,导致防火间距不足。从中国历史的古建筑可以看出,古建筑在设计、建构过程中一般呈现成群对称分布,形成建筑面积大且房屋间数较多的现状。但如今有些建筑过度侧重美观,使得连廊与建筑物相连,挤占了古城中的消防通道及隔离带,高密度的建筑群错落相加,最终将导致防火间距狭窄,甚至没有。
二、事故的反思与整改对策
大理巍山的火灾事件,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防火材料和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合理利用现代防火技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前提下,遵从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建立切实有效的预防和扑救保护机制,是确保古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保障。(1)严禁唯利是图,重保护轻利益。为了能更好的加强文化保护,政府要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加强对旅游区附近的管理工作,有限制有计划的对古城进行整改和修建,加强炊事、照明、取暖、香火和可燃、易燃物的管理,做到人离火熄。加强电源管理,安装线路不能直接铺设在梁、柱等可燃物上,避免使用大功率的电器设备。(2)强化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古城火灾防控能力。在古建筑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移动灭火设施等。天然水源旁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码头,供消防车停靠吸水;地处偏远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蓄水池,配备水缸、水桶、沙土以备灭火。在不影响原有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明确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和使用单位主体,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全面加强古城火灾的防控综合能力。(3)运用现代技术对易燃构件作防火阻燃处理。调查中发现,在古建筑火灾案例中,有四成以上是由于不慎用火点燃易燃物引起的。而古建筑中棉、麻、丝、毛织物众多,一经点燃,往往会迅速成为火灾传播的媒介。因此,运用现代技术进行防火阻燃处理,改善其耐燃性,使之即使遇到烟头、明火等不至马上燃烧甚至蔓延。现在常用的阻燃产品有溶剂饰面型防火涂料和水基防火阻燃液等。针对古建筑内部电线电缆易老化、短路、起火后延燃的特点,可选用饰面型防火涂料,厚度仅为1mm即可达到电线电缆的防火阻燃要求。(4)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古城保护要做到预防第一,消防第二。消防部门有针对性地向古城居民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如发放公益广告、张贴宣传画、发送警示短信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宣传活动,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加强消防安全培训教育,提高群体防范火灾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但同时也能体会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无性繁殖产生的生命伦理问题,三鹿奶粉引起的道德缺失问题等。大理古镇的大火已被扑灭,但它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仍在继续。对古建筑进行科学有效的防火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企业及个人应当时刻敲响安全警钟,认真吸取教训,担负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加强对各类隐患的排查,努力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切实将历史留下的瑰宝保护好,让科技发展与历史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
篇4
关键词:版画; 科技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绘画艺术看起来和科技发展、工业革命之流的事情一点直接联系都没有,然而有一门隶属绘画范畴的艺术——版画,却恰恰出自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它出身自印刷技术。版画依其印刷原理可分为凸、凹、平、孔四种,按制版材料通常分为铜版、木版、石版、丝网版。
我们都知道,活字印刷乃是我国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和纸张的发明更推进了世界文化传播的行程,加速了文明的传播与进化,更让我们得以告别蒙昧,照见真知。仅以此文略述印刷术及脱胎自印刷术的版画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大概在四千多年前,最早的凸版模型诞生了。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此时冶金技术尚不发达,主要以玉石篆刻(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属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为主,后来青铜器冶炼技术逐渐发展,到了周代时,以青铜器为主的“周玺”逐渐兴起,到了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汉印可以说是相当的发达,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大约到了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拓碑也开始盛行起来。同时,雕版印刷术也正在逐渐萌芽。东晋时期的一位道人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一书曾经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这说明在此之前雕版印刷雏形就已形成。到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开始流行,目前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经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七个印张连接折叠而成,图中释逝牟尼坐在“邸园精舍”的莲花宝座上,对弟子菩提长老及一千二百五十名信徒说法,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两亲敬造普施“的字样。到了北宋初年,由于经济的发达,四川地区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即纸币的最初形态,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具体记载,远早于德国人谷登堡1440年发明的铅活字。活字印刷术是世界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极大的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此后中国的木刻版画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少有规模有影响的版画印制组织,比较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等。
一直到明代,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工具都由我国率先掌握,欧洲人最早掌握的印刷术是木刻印刷。欧洲木刻印刷始于何时,目前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是一个标志。十字军从中亚带给欧洲大量的纸张印刷品,包括纸牌以及带有插图的宗教印刷品。具有确切记载的出现在公元14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宗教肖像和政治领导肖像木刻印刷,这些圣像与文字编排在一起,成为具有插图的宗教书籍。到了15世纪中叶,意大利的金银器匠发明了铜版制版印刷,用来大量复制小幅圣像及书籍插图,同时也用于精细复制油画,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石版印刷取而代之。
到了近代,中国陷入战乱与闭关,无论经济还是科技发展都停滞不前,而欧洲正在大步的进行着科学改良试验。自炼金术诞生以来,欧洲人在化学研究上颇有成效,德国巴伐利亚松尔堆芬采石场特产一种质密和细腻的浅色石灰岩板, 18世纪后期,塞内菲尔德发明了石版印刷并于1800年在德国奥芬巴赫开设了第一家石版工坊,他用油脂性笔在石板上面作画后,用阿拉伯树胶与硝酸的混合液涂覆,于是石版中的碳酸钙在被硝酸腐蚀之后会和油酸化合而得脂肪酸钙,具有亲油抗水的特性,而非油脂部分和硝酸反应生成亲水的氧化钙,之后滚筒上墨,油墨就会被图形部分所吸附,从而把图形转印至承印物上。正是由于这技术的革新,使得石板一发不可收拾,一路攻城略地,迅速的在欧洲取代了木版和铜版在出版业的位置,后,石印技术传入上海,对中国传统木版画产生了极大冲击,苏州桃花坞因离上海最近最早受到影响,甚至连桃花坞最负盛名的吴嘉猷(吴友如)和他的弟子也被上海《点石斋画报》聘去担任美编了。石版印刷的高质量和低成本,对于我国传统木刻雕版印刷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自明嘉庆年间开始逐渐衰退的传统版画自此一蹶不振,直至鲁迅先生大力提倡中国新兴木刻才得以复苏。
一直到石版印刷诞生,之前的木版印刷和铜版印刷所印制的画面内容无非就是用于传播宗教故事,进行风景或肖像的写实绘画,或者干脆就是对当时写实油画的复制,很少有画家能够使用摆脱出来进行独立的艺术创作,甚至石版印刷诞生后也很少有石版画作品可以独立的被画家用来进行个人创作,这种窘况一直持续到摄影术诞生。
篇5
关键词:版画;科技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绘画艺术看起来和科技发展、工业革命之流的事情一点直接联系都没有,然而有一门隶属绘画范畴的艺术——版画,却恰恰出自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它出身自印刷技术。版画依其印刷原理可分为凸、凹、平、孔四种,按制版材料通常分为铜版、木版、石版、丝网版。
我们都知道,活字印刷乃是我国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和纸张的发明更推进了世界文化传播的行程,加速了文明的传播与进化,更让我们得以告别蒙昧,照见真知。仅以此文略述印刷术及脱胎自印刷术的版画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大概在四千多年前,最早的凸版模型诞生了。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此时冶金技术尚不发达,主要以玉石篆刻(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属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为主,后来青铜器冶炼技术逐渐发展,到了周代时,以青铜器为主的“周玺”逐渐兴起,到了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汉印可以说是相当的发达,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大约到了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拓碑也开始盛行起来。同时,雕版印刷术也正在逐渐萌芽。东晋时期的一位道人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一书曾经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这说明在此之前雕版印刷雏形就已形成。到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开始流行,目前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经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七个印张连接折叠而成,图中释逝牟尼坐在“邸园精舍”的莲花宝座上,对弟子菩提长老及一千二百五十名信徒说法,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两亲敬造普施“的字样。到了北宋初年,由于经济的发达,四川地区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即纸币的最初形态,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具体记载,远早于德国人谷登堡1440年发明的铅活字。活字印刷术是世界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极大的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此后中国的木刻版画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少有规模有影响的版画印制组织,比较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等。
一直到明代,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工具都由我国率先掌握,欧洲人最早掌握的印刷术是木刻印刷。欧洲木刻印刷始于何时,目前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是一个标志。十字军从中亚带给欧洲大量的纸张印刷品,包括纸牌以及带有插图的宗教印刷品。具有确切记载的出现在公元14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宗教肖像和政治领导肖像木刻印刷,这些圣像与文字编排在一起,成为具有插图的宗教书籍。到了15世纪中叶,意大利的金银器匠发明了铜版制版印刷,用来大量复制小幅圣像及书籍插图,同时也用于精细复制油画,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石版印刷取而代之。
到了近代,中国陷入战乱与闭关,无论经济还是科技发展都停滞不前,而欧洲正在大步的进行着科学改良试验。自炼金术诞生以来,欧洲人在化学研究上颇有成效,德国巴伐利亚松尔堆芬采石场特产一种质密和细腻的浅色石灰岩板,18世纪后期,塞内菲尔德发明了石版印刷并于1800年在德国奥芬巴赫开设了第一家石版工坊,他用油脂性笔在石板上面作画后,用阿拉伯树胶与硝酸的混合液涂覆,于是石版中的碳酸钙在被硝酸腐蚀之后会和油酸化合而得脂肪酸钙,具有亲油抗水的特性,而非油脂部分和硝酸反应生成亲水的氧化钙,之后滚筒上墨,油墨就会被图形部分所吸附,从而把图形转印至承印物上。正是由于这技术的革新,使得石板一发不可收拾,一路攻城略地,迅速的在欧洲取代了木版和铜版在出版业的位置,后,石印技术传入上海,对中国传统木版画产生了极大冲击,苏州桃花坞因离上海最近最早受到影响,甚至连桃花坞最负盛名的吴嘉猷(吴友如)和他的弟子也被上海《点石斋画报》聘去担任美编了。石版印刷的高质量和低成本,对于我国传统木刻雕版印刷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自明嘉庆年间开始逐渐衰退的传统版画自此一蹶不振,直至鲁迅先生大力提倡中国新兴木刻才得以复苏。
一直到石版印刷诞生,之前的木版印刷和铜版印刷所印制的画面内容无非就是用于传播宗教故事,进行风景或肖像的写实绘画,或者干脆就是对当时写实油画的复制,很少有画家能够使用摆脱出来进行独立的艺术创作,甚至石版印刷诞生后也很少有石版画作品可以独立的被画家用来进行个人创作,这种窘况一直持续到摄影术诞生。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Daguerre)发明了以碘化银为感光材料的摄影术,法兰西院士,当时著名的画家德拉罗士院士即席发表讲演,他的中心议题是:“从今天起,绘画艺术死亡了,而摄影术诞生了。”可以看得出来,这位院士兼画家很可能可以代表当时相当一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绘画的地位——就是再现现实,仅此而已,就如当年达芬奇在《论绘画》中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细述透视、解剖、构图等等一切绘画原理,在他心目中绘画就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画家的心应当象一面镜子,将自己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应该晓得,假设你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在摄影诞生之前一切都很好,自文艺复兴后画家们的技法越发纯熟,精品叠现,无论肖像或是风景都能轻车熟路的再现出来,版画不过是对此再现过程进行一个转换,把它更多的印制传播出去,仅仅是个复制工具而已,或者说,起到了今天复印机的作用?不过这个时候摄影术诞生了,忠实再现一个场景只要摆弄一下机器然后钻进暗房把显影过程做完就可以了,那么,画家们该做些什么呢?是否该思考一下自己的退路呢?于是暗流涌动。以同时期最晚诞生的石版画为例,石版画艺术的真正开创者当属戈雅,他80岁时创作的石版画《波尔多的公牛》宣告了创作石版画这一艺术的诞生,其产生的影响深远,对其后的艺术家如德拉克洛瓦、契里柯、杜米埃等人的石版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此时,科技又在不断的进步着,1869年,珂罗板(collotype)技术发明了,是由德国人阿尔倍脱发明的,清朝末年光绪年间逐渐传入我国,我国最早是由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于1890年首先采用它印教会图画,这是最早的印品。过去都以为珂罗版由是日本引进的,实际上不是,它是从欧洲引进的,日本跟我们国家一样,也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是在日本技术比较发达,“珂罗”这个词实际上就是日文的“胶质”的一个译音,所以珂罗版也叫玻璃版。珂罗版印刷原理就是以玻璃为板基,然后在玻璃上涂上明胶印刷质,在这个上面通过照相制版,把图象反映到胶质上,再通过采用油水不溶的这个着墨原理,使用无网点印刷的方式,把印品印出来。商务印书馆1907年开始用珂罗版,用它复制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真迹,效果特别好,因而非常被重视。直至今日,珂罗版还在国内被使用着,进行水墨画的复制,比如荣宝斋的作品。
终于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变动发生在法国,印象主义诞生了,尽管此时的印象派巨头们的画面依然是描绘自然,但此时的画面已经不再是机械的重现,而是画家本人情感的忠实体现,从此以后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彻底的实现了欧洲艺术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摄影这一科学发明的诞生促成了这场变革,也使得版画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伦勃朗、戈雅到毕沙罗、惠斯勒、德拉克洛瓦、毕加索、马蒂斯、蒙克、梅庸、蒙克、劳特累克等等这些巨匠们的版画作品的演变,绘画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画家们真正得以用画面表达自己自由的想法,绘画重归艺术的轨道,版画托工业革命的福从枯燥单一的工业印刷用途中解脱出来,真正的为艺术家所用,正式的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
今天科学技术仍然在进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艺术创作手段不断出新,由于感光技术的进步,丝网印刷正式被西方人用来进行艺术创作,安迪沃霍尔、罗伊?里程斯坦使得波普、硬边成为时髦的名词并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同本雅明所说“各种复制技术强化了艺术的展演价值,因而艺术品的两极价值在量上的易动竟变成了质的改变甚至影响其本质特性”,杜尚后来更摒弃了架上绘画,改用现成品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这一切都可看作是拜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赐。今天的技术更加先进,设备更新,创作手法更加多种多样,比如用电脑的普及和软硬件的强大使得今日的图形处理能力空前强大,多媒体艺术得到了发展,版画领域里电脑辅助制版简便易行,石版印刷由于石材的笨重和稀缺已经逐渐被PS版所取代,数码版画正逐渐兴起,可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版画的创作手段只会越来越丰富,相信会不断的有新的制版手段取代陈旧的技术,我们眼下真正要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如何避免不会迷失在技术革新的浪潮里,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和纯粹性。
篇6
如今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重视引进、消化、吸收上积累自身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最终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韩国、台湾;一种是满足于技术引进的短平快、拼资源、拼劳力和资本依赖,不重视技术能力的开发,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甚至社会动荡不安,如南美一些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意义。
1 科技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追溯到李斯特[1] 的研究:“每个国家的现在是建立在以前的发现、发明的改进、完善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这些构成了现在社会人类可资利用的智力资产,而每个国家现在的生产率和它能够获得和使用的智力资产以及增加这些智力资产的能力密切相关”;“不存在与物理、机械、化学、数学、工业设计等科学无关的工业;在科学研究中也没有任何发现、发明和过程不会对工业和生产产生任何作用,因此在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也很普及。”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英国的崛起依靠的是纺织、炼铁、航运以及水力等工业部门生产技术的革命,美国的发展则是依靠石油、钢铁和电力等主导产业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德国19世纪末化学工业部门的发展则是第一个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实现追赶的工业部门[2]。Narin等的研究表明,近年美国的公共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最近OECD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在知识社会中,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强化”[3]。
创新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重要因素,对于20世纪末的后来者来说,他们没有机会在新的产业中进行重大创新追赶甚至超越发达国家,而只能沿着发达国家的技术路径进行模仿和学习。Dosi[4] 等通过对比研究韩国、台湾与巴西、墨西哥的追赶过程发现,60年代的韩国、台湾还落后于巴西和墨西哥,然而90年代他们成功的追上了发达国家,而后者却仍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Rapini研究发现韩国和台湾的发展中存在以下明显的特征:科学产出和技术产出之间高度相关,其科学水平和技术能力是同步增强的;同时经济增长和科技产出之间也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他们并不是如逆向的线性模型(注:指一些学者推断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有别于发达国家“基础科学资源配置—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模式,而是呈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基础科学发展”的逆线性模式。) 所说,等到经济发展了才去增加科技的投入,在他们追赶的最初阶段就已经非常重视科技资源的分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Bell和Pavitt[5] 的研究指出,考虑到技术创造和变革中的知识需求,现代社会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的差距无法自动逾越,因此单纯依靠外来的技术建立大规模的工厂并不能提高技术引进国的技术能力,积极的学习对于克服后发劣势非常重要,起步阶段模仿的作用非常大。Cimoli和Dosi[6] 指出,把技术引进和学习结合起来后,从模仿到创新只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模仿的效果和内在的技术能力有关,起步阶段和追赶过程中都需要一个较强的技术吸收能力。
2 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技术而无科学,中国古代的发明大多为技术而非科学,真正的科学观念没有深入人心,而我们常说的科技一词很容易使人们忽视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严格来讲,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研究主体。按照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一般来说大学和研究机构负责科学研究,而企业专注于技术开发。区分科学与技术对我们研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问题有很大帮助,因为在发达国家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好,在成为科学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技术开发的强国和经济强国,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却不成立。由于起步阶段科学技术非常落后,急欲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对技术相当的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则更多的是和关系国家经济军事安全的学科联系在一起,对和产业技术开发密切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不足。
Pavitt[7] 在研究“为何基础研究对于经济发展很重要”时指出,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是技术进步的直接来源,而且它是对科技人员的一种很好的科学训练,可以提高其科研技能,同时科学成果也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应用。Rosenberg[8] 在讨论企业缘何从事基础研究时指出,基础研究是进入信息网络的“入场券”,正如Cohen和Levinthal[9] 讨论研发的两面性(创新和学习)时所说的这是一种开发吸收能力的有效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发展的最初阶段科学研究的主要作用在于创新过程中的学习,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R&D过程中学习和创新的程度会有所变化。
除了增强技术吸收能力以外,科学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扮演了另外几个重要角色:
(1)科学研究相当于一个“探测仪”,外围的科学研究可以探测国外科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可资利用的科技资源,可以检测到对本国经济发展可能有用的新技术。因此,即使在暂时无法介入的行业中保持一定科学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2)国家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证,它为进入和发展关键产业提供必要的知识。Perez和Soete[10] 指出,公共的科学研究降低了新兴行业的进入门槛,是抓住机会窗口进行追赶的必要条件。(3)科学知识和增长之间还存在更加微妙和复杂的关系,如科学进展改善了国民的健康状况。(4)现在的技术创新主要产生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引进和模仿必须考虑技术在新的环境中(国家发展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人口结构等)的适应性而进行改进,在一个技术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的时代,这个技术改进过程包含了更多的科学内涵。
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不同的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Rosenberg认为科学是外生的,技术领先于科学;Klevorick等则指出,基础科学研究为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技术机会”。因此,企业非常重视追踪大学和科学机构的研究进展。当然对于不同的工业部门来说,基础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事实上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发展,技术范式的变革由科学推动的作用更加明显。而技术的发展对于促进科学研究的作用也日益显著。Nelson和Rosenberg认为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科学研究既是技术发展的“先导”,同时又是技术发展的“追随者”。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发展趋势,使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促进了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
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但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停滞和低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科学和技术之间不能协调发展。Bernardes和Albuquerque[11] 对120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水平越发达,科学向技术转化的转化效率越高。
3 实证研究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而众多国家的实践经验也很好的验证了这个结论。然而在我国到底科学技术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种促进作用的潜力还有多大,我们通过何种方式可以更大的挖掘这种潜力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从前人的理论研究可以看出,科学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又不是一种简单的确定性函数关系,而且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我们希望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连续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隐含在数据背后的统计关系。
3. 1 数据收集和处理
我们选择了中国除香港、台湾、澳门、重庆(在所选时间段内,行政划分有所变动,造成各项数据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故没有入选)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1992-2002年间发表的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以后简称人均论文,用PP表示)、人均国内授权专利数量(以后简称人均专利,用PT表示)以及人均GDP(用GDP表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注:由于笔者数据搜集的条件所限,这里的数据为1992-1994,1997和1999,2000-2002三个时间段共8个年份的数据。数据来源为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际科技论文(EI,SC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用来衡量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论文是一个最为常用的表征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指标,然而由于国内发表的科技论文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我们选择国外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数作为衡量指标,它代表了该地区高水平的科学产出,是众多衡量指标中较为满意的一个。某一地区的技术水平用人均专利产出来衡量,这也是衡量产业技术能力的一个最常用指标[12]。人均GDP则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最为方便的指标,考虑到通货膨胀和价格变动的影响,我们用工业品出厂指数(1985=100)对人均GDP数据进行了平减。当然,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三个指标无法反映出三者关系的全貌,但作为科学研究的探索,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
3. 2 基于panel data的固定效应模型
本文的研究范围为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是基于“省份-时间”的数据组合,建立固定效应影响的模型进行估计。30个省的资料基本上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问题的全貌,然而不同省之间由于经济、科技实力又存在着区域差异,固定效应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这种差异。此模型与单独的截面数据模型或时间序列模型相比,不但可以描述某一时期样本数据的规律,还可以观察随着时间产生的变化,更好的捕捉科学和技术交互作用的影响。基于以上数据,我们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LSDV)建立了下面这个一般的线性panel data模型:
GDP[,it]=eα[,i]+β[,1]PP[,it]+β[,2]PT[,it]+μ[,it]
i=1,2…30,t=1,2…8
其中GDP[,it],PP[,it]和PT[,it]是第i个省在1992-2002年间第t年的人均GDP,人均国际科技论文和人均国内授权专利观测值向量;μ[,it]是随机干扰项8×1向量;e是8×1单位向量,α[,i]是待估计参数,它反映了不同省份之间的个体影响。在应用EVIEWS3.0软件的分析中,我们采用了White一致性标准差和协方差以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无交叉项的回归结果
自变量
因变量GDP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PP
0.016352
0.006262
2.611031
0.0095
PT
0.134681
0.019732
6.825603
0.0000
PP×PT Fixed
effect(略)
R-squared
0.888487
Mean
0.234298
Adjusted
dependent var
R-squared
0.871867
S. D.
0.164200
S. E. of
dependent var
regression
0.058777
Sum squared
0.718575
resid
F-statistic
1657.250
Durbin-
1.642963
Watson stat
Prob
0.000000
(F-statistic)
转贴于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2]等于0.8885,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DW值为1.6429,根据判定法残差序列基本不存在自相关,从整体上讲该模型的效果不错。
从回归结果来分析,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均会显著地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均科学论文每增加1个百分点,地区的人均GDP可上升0.016个百分点;人均拥有的授权专利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人均GDP可上升0.13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基础科学研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技术引进和二次创新获得成功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还很薄弱,由基础科学研究开始进行技术创新进而产业化的源头重大创新能力在大部分领域中还不具备。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虽然科学和技术是两个紧密联系的主体,但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能力二者是不同的主体完成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到技术能力的建立不是自动发生的。国外的经验表明科学和技术水平相互促进和提高,科学和技术的良好互动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反之,很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科技实力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较为常见。因此我们对模型进行了修正,考虑了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修正后的模型为:
GDP[,it]=eα[,i]+β[,1]PP[,it]+β[,2]PT[,it]+β[,3]PP[,it]×PT[,it]+μ[,it]
i=1,2…30 t=1,2…8
其中PP[,it]×PT[,it]反映了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他各项含义同模型1。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有交叉项的回归结果
自变量
因变量GDP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PP
0.069491
0.011837
5.870763
0.0000
PT
0.135956
0.017232
7.889929
0.0000
PP×PT
-0.012114
0.002327
-5.205433
0.0000
Fixed effect
(略)
R-squared
0.912233
Mean
0.234298
Adjusted
dependent var
R-squared
0.898665
S. D.
0.164200
S. E. of
dependent var
regression
0.052270
Sum squared
0.565559
resid
F-statistic
1075.756
Durbin-
2.092203
Watson stat
Prob
0.000000
(F-statistic)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修正后的模型调整后的R[2]为0.8986,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模型1;DW值为2.0922,根据判定法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各方面来看,模型2都更好地反映了数据间的关系。
对比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模型2中考虑了交叉项的影响之后,回归的结果和模型1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增强,人均授权专利的系数从0.1347上升到0.1359,即人均拥有的授权专利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人均GDP可上升0.1359个百分点。人均科技论文的系数变化很大,从0.0164变为0.0695,新增交叉项的系数为-0.012,这说明在模型1中由于没有考虑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影响,明显的低估了基础科学研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在我国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够健全,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反而影响了经济水平的进步。
以上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经典的理论不符,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亦不一致。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以高校和政府的研究机构为主体,财政拨款始终是基础科学研究资金的主要来源,科学资源分配制度也不尽完善,造成长期以来基础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发展脱节,与经济发展脱节。因此,基础科学研究的提高消耗了社会的科技资源,却没有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相应的贡献。改进这一状况,从短期来讲就要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基础科学和产业技术的相互作用关系;从长期来看,则要继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的完善。
此外从实践上来看,我国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是依靠引进-模仿的方式建立最初的技术能力。虽然经过了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大多数企业仍不具备自主研究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我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总体基础较弱,不可能采取一步到位的发展路子。我国近几年的成功实践也是由于成功地实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引进——改进——创新”的二次创新过程,更注重硬件设备和生产线的引进,长期不能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而只能完成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组装、制造等环节。中国的企业虽然已经进入产业链条,但是处于低附加值的环节。但是那些成功实现追赶和跨越的国家经验之一就是,他们更注重引进专利、技术许可证等软技术,较少引进生产线等硬件设施;注重引进国外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后期、尚未商业化的技术,这样能使他们快速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但是,仅仅依靠引进技术是无法满足我国自身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的。实践一再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中国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 结论和建议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基础科学研究所起的作用。基础科学研究有待于和产业技术发展进而和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技术进步需要和基础科学研究相结合,完成从二次创新到一次创新地转变,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具体分析30省市的数据可知多数省市的科学研究、技术能力以及经济发展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三者的和谐发展将有助于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较为理想的情形是基础科学和技术进步紧密的结合起来,二者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二者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正面影响。面对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变:
(1)在保证科技财政投入总量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科技管理决策机制,完善科技资源分配制度,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展较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和转化有其自身的特点,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决定了科学研究机构不能像企业那样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因此探索构建适合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及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成为一个关系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2)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学成果向产业技术的转化。探索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有效转化的模式和途径,在提高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使用效果的同时,帮助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建立核心技术能力。在经济和科技较发达的省市,可以借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做法,建立非营利性的产业技术应用研究机构。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并以此建立开放性的平台来联系大学、企业和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3)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实现二次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企业是创新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也是我们最为薄弱的环节,我国很多企业都以起步晚,资金、技术实力薄弱为由满足于不断引进国外技术。在很多制造业产业部门,尤其是传统产业部门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谁得到了最先进的设备,谁就可以获得低成本基础上的竞争优势。然而,我们赖以竞争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被不断侵蚀,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制造业,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条件也越来越苛刻。因此激活企业的创新机能,使之真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者,才能使我国从世界制造车间变为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制造中心。
篇7
[关键词]科技应用;健美操;科技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192
1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健美操的发展较其他的项目来说比较晚,不像其他的项目一样,例如田径、游泳、篮球等和科技联系得比较密切,但是健美操与科技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其他的项目也不是刚开始就与科技发展得这么好的,也需要一个过程,健美操和科技的关系也正是如此。
我国健美操的水平与强国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处理好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利用好了科技的手段,一定会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甚至会超越。
2研究的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查阅关于科技对健美操比赛的作用及价值基础相关的文献资料,认真查阅科技对社会的作用、价值论等相关方面的书籍,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2逻辑分析法
通过逻辑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23专家访谈法
通过和专家及专业从业人员的交流,就科技对健美操比赛的影响研究进行深刻的认识总结。
24内容分析法
通过科技对健美操的影响作用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研究。
3科技手段对健美操发展的影响
31科技手段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科技手段对赛事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典型的就是由于兴奋剂的出现,才认为科技具有两面性。对于这种有碍体育发展的行为要加强约束,否则会毁了体育的。目前一个是兴奋剂影响了比赛的公平性原则属于化学方面,另一个是装备上的改良是不是也有碍比赛的公平性,属于物理方面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思考。
32高科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高科技对健美操意识的影响。健美操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正是由于它的创新性和竞争性,而这也是科技所追求的,两者在观念和意识上不谋而合。二者的结合可以相互的影响、相互的促进。正是由于高科技的应用,推动了健美操的发展,使人们在观念和意识上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健美操的功能和身心关系的认识。高科技对健美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提高了健美操工作者的素质,普及了健美操知识和培养健美操的人才,为健美操发展奠定了基础。
(2)高科技对健美操比赛的影响。一场圆满的健美操比赛离不开科技的应用,科技无处不在。就像健美操精彩动作的回放、动作的定格等都是要靠科技的力量。而且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来观看比赛,实时了解比赛的进程。这些高科技手段对健美操比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高科技对健美操运动员选材和训练的影响。高科技有利于运动员的选拔更加科学化,也对健美操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优秀的运动员直接影响了比赛的成绩,也是成功的关键。科学的选材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要占成功的一半。在运动员的选材上运用了遗传学、生物力学等知识和手段,由于机器精密,选出来的运动员的层次也就大不一样,所以要重视科技对健美操运动员在选材上的作用和影响。而高科技对运动员训练上的影响也是相当受到重视的,多媒体的应用对健美操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健美操运动与时俱进、更加的科学化。
33科技手段应用的基本特征
科技手段应用于比赛中大大提高了比赛的公平性、准确性,观赏性强,尤其对一些主观性评分比赛的项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辅助和直接干预作用。并且对于音乐的制作、运动员成绩的提高、运动选材和训练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1使比赛的规则更加的公平、公正
对于像健美操这类主观性评分的比赛项目来说,它仅仅是靠裁判员主观的评分作为运动员的成绩,从客观上讲是做不到公平、公正性的。因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信仰、民族等原因,影响着比赛的公平、公正,裁判员也是人,都会受到感情、喜好等的影响。而技术本身没有喜欢不喜欢这种感情上的东西,谁做得好就是好,技术就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手段被应用到比赛当中,与政治、经济等都无关,所以在健美操这类评分类项目中把技术手段作为辅助手段来给运动员打分,能够真正实现公平、公正。
332有利于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
众所周知,现在是个科技的时代,单单靠运动精神和体能的极限化来取得好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因为运动员的成绩已经是极限了,已经很难有空间再提高了,这时就该依赖于科技手段的应用了。科技在健美操比赛的应用中,主要是在运动的服装和鞋子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音乐的编排创新上也影响健美操的比赛成绩。
333加强了比赛的观赏性
有了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从比赛的各个角度看见运动员的动作的优美性,360度的拍摄加上超高的分辨率,使比赛的画面更加清晰,更具观赏性。对于评分类的项目体操、健美操等竞技类的比赛,有很多高难度的动作一闪就过去了,观众还意犹未尽。但是通过慢动作的回放,使观众能够更清楚看见每一个动作,大饱眼福。
在音乐编辑上一直以来都是乐理比较专业的人来编辑音乐,但是由于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自己来制作音乐,施展自己的创造力。同时电脑的应用也解决了实际操作上的许多问题,给健美操工作者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它降低了门槛,不需要多深的音乐沉淀才能编辑音乐,促使了各种个性化的音乐设计者的诞生,这样就促进了健美操在音乐设计的发展。所以要重视科技手段在音乐上的作用和影响。
335有利于健美操训练和运动员选材
科学的选材是成功的关键,遗传占有很大的比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学的选材,在评定上也使用了高科技的手段。在健美操训练上,由于多媒体的出现,给健美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是一种推动器。及时的数据分析,及时地了解运动员的情况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运动员的训练当中,科技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丰富了训练的手段,实现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手段来促进健美操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在健美操选材上还是训练上都要重视与科技的应用相结合。
336提高了健美操教学的质量及效果
通过高科技教学手段可以有利于健美操教师在教学效果上改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把一些在教学上难用语言表达的、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动作都能够通过简单易懂的方法、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更好地学习健美操的动作。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这些动作并且印象深刻,也解决了在教学上的困难,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4在健美操发展中运用的科技手段产生影响的原因
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也并非一朝一夕产生的,它是必然的趋势。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都脱离不了科技的参与,当然这也包括体育。体育是一种精神,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体育的成绩自然而然地很重要,这也是各国为什么都争先恐后的研究怎么提高成绩的原因。
还有就是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已经达到了极限,成绩很难再提高了。所以要想提高成绩必须凭借科技的力量。这时就会把目光纷纷转向比赛的服装、鞋、比赛场地、训练方法、训练设备等这些方面。健美操以前穿的衣服、鞋很随意,慢慢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训练场地也由原来的水泥地面甚至是沙土地面演变成现在的地毯、地板等。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健美操属于评分类的项目,裁判员难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影响到比赛的成绩,所以这更需要科技的辅助手段来协助裁判员打出更公平、公正的分数来,随着这种需求的加大,这种评分技术已经运用到了比赛当中。
现在各国的健美操团队使用计算机进行健美操的研究,通过计算机可以设计一些团体操的图案和漂亮的动作。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研究一些健美操的难度动作的特征来攻破这个难度动作。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计算机程序的设计研究出一些新的动作来。
还有就是运动员的选拔和培训也脱离不了科学,就好像基因科学的研究。教练员可以通过此项技术选拔出更适合健美操的人选,也可以通过此项技术为运动员设计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电视传媒等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壮大,手段更加的多样化。由之前可能是通过报纸、广播等了解到关于健美操比赛的一些情况到后来发展为通过电视、电脑、网络等传媒途径来观看比赛并能够实时了解比赛的情况,这也为观众能够更加准确、更加及时地收看和了解比赛提供了方便。
4结论与建议
要充分地应用计算机的高科技手段,这样有利于对健美操的训练、教学、比赛、运动员的选拔等,这也是时代的发展所必须得到重视的。像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大量的保存运动员的各种信息,对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上都进行实时的监控,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变化来进行及时调整,避免影响到运动的成绩。教学上教师应当尽量多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手段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比赛场上应该把高科技的监控手段广泛地使用,不仅使比赛更加的公平,而且也提高了健美操比赛的竞争性。科技也并非单单的物质层面的,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与健美操的结合仍然值得推行。科技对健美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科技被体育所推崇这是很好的,但同时也要注意科技给体育、给健美操带来的坏的影响,这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衡量到底是好的影响大还是坏的影响大,只要处理好科技与健美操的关系,不能过度的重视科技的手段,而忽略运动技能上的锻炼。
参考文献:
[1]董传升,王玲科技奥运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8(6).
[2]董传升,马操基于高技术应用的体育与技术共生关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6).
[3]董传升,于秀,王健盘点北京奥运――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科技奥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
[4]贺道远,时立新现代科学技术与体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6(1).
篇8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直是我们高中生(特别是理科生)学习的重点。但很多同学在接触物理过程中,认为学物理是无用的,因为其好像对我们的个人生活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帮助,反而因为难度较高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殊不知计算机与物理学存在着不能割裂的联系,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计算机发明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计算机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它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的一门学科。物理学的影响深远,这是因为物理学的突破时常会造成新科技的出现,物理学的新点子很容易在其它学术领域产生共鸣。例如,在电磁学上的进展,直接地导致了发电机的产生,使电力的大规模生产与传输成为现实,大幅度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计算机这一伟大发明就是在人类不断的认识世界,发现自然界规律的的背景下产生的。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以来,计算机虽然只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计算机已经经历了占地面积大、速度慢、储存量小,主要用于数据计算的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以磁芯或磁鼓作存储器,开始用于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主存储器渐渐过渡到半导体存储器并且主要部件变成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体积缩小、性能提高、集成更高的并开始广泛用于各种领域的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和超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现在,人类已经迎来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三位一体的具有人工智能的第五代计算机时代,可以说,在计算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物理学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物理学对计算机发展的影响
1.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奥斯特的“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该发现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制造创造了可能性,之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更是为发电机的发明和投入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人类迎来了区别于以往的新能源。同时从电磁感应实验以及应用物理理论研究到电气化时代的到来,电力成为了新型主要的能源,电力设备也逐渐的发展起来[1],计算机就是在电力的支撑下才有了发展的可能。计算机等电力设备产生的前提是电力的存在,并且它们赖以工作的前提也是充沛的电力,可以说,计算机赖以存在的首要前提便是物理学中电力的发现。
2.现今,如果问影响人类最广泛的计算机功能是什么?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网络。网络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且因为资源的共享使生活更加便捷、工作更加科学。那究竟网络是怎样实现的,它又与物理学有那些联系呢?网络就是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资质的计算机集合,确切的说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配置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网络传输需要介质,网络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媒介等,这其中无论是金属导体还是光纤导体,都离不开其物理性能的开发,其本身存在的物理性能是支撑网络传输的基础。并且随着计算机制造业的大力发展,更是将计算机网络硬件的可靠性及性价比推向一个新的高峰[2],这种现状下计算机硬件的改革与创新也不断开展,物理作为支撑硬件发展的物质和性能基础任务还很巨大。
篇9
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影响管理会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安东尼(Anthony)对管理会计发展的评论进一步指出:衡量任何管理会计思想的尺度是企业管理者对这一思想的应用。管理会计是对优秀管理实践的吸收、提炼、改进与传播。
一、管理会计的萌芽阶段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导致了工厂制度的出现,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过程。为了适应企业价格决策和业绩评价的需要,产生了作为管理会计萌芽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形成的历史源流正是来自于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早期成本控制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由成本计量、记录方面转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时候,管理会计创立便处于萌芽阶段。
20世纪初期,美国人在其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影响之下,率先在成本控制方面寻找到拓宽会计参与公司管理的通道。紧接着,通过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世纪会计的发展中出现一个新的突破一管理会计产生,一门在20世纪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发展的新兴分支学科管理会计建立起来了。
之后,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中专门用于内部管理部分的理论和方法,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执行性会计阶段和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前者是以经营决策方案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为核心;后者是以责任会计为其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二、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在西方,这一阶段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继发表的“计件工资”及“车间管理”着作之后,泰罗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开创了企业管理上的一个新纪元。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标准成本控制”与“预算控制”制度、理论及其“差异分析”方法的产生,便为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1885年美国军械师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成本》、1887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埃米尔。加克与会计师M.费尔斯合着的《工厂账目》,到1911年E.韦伯纳的《工厂成本》这些书主要讲的还是产品成本计算问题,但其中已开始涉及到一些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已由单纯的讲成本核算向兼顾论及成本管理问题过渡。1880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它的成员诸如泰罗、埃默森等工程师开始超出工艺技术范围研究产品成本问题。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师H.R.汤在协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之后,工程师便更加注重从解决产品成本问题着手研究公司经济效果问题,正是围绕着这方面的问题而展开的深入研究,促使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处于酝酿之中。
科学管理运动为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契机,泰罗(Frederick Taylor)等工程师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为目的,进行了工作分析和时间、动作研究,建立起特定单位产出所需的人工和材料的科学标准,开创了将间接制造费分配给产品成本的实务,并形成了费用预算、标准成本法和差异分析为主的,具有科学管理特性的会计管理技术方法。泰罗科学管理学说的核心是要求企业把生产经营中一切可以避免的损失和浪费尽可能缩减到最低限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在管理上要求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当时在会计上主要是通过科学的制定“标准成本”,严格的执行“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来体现,这是会计为配合泰罗制的广泛实施,在计算和监督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特别是它把严密的事先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可以看作是管理会计乃至整个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7契机,也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
三、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
战后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使得生产力发展十分迅速,资本主义企业也进一步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外部的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竞争更加激烈。这些新的条件和环境,对企业管理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着眼于对生产进程进行科学管理,把重点放在对生产过程的个别环节、个别方面的高度标准化,为尽可能提高生产和效率提供条件,但对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则很少考虑。而且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不把人当作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人,而是把人当作机器的努力(附属品),强调管得严,才能提高效率。这使得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无法适应战后资本主义新的条件与环境。
以泰罗制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虽可视为管理会计的一个起点,并成为至今流行的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为核心的,这与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管理会计仍有区分,现代管理会计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会计,即以“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的决策性管理会计。
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决策性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其中,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的管理决策理论对决策性管理会计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蒙在管理学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西蒙的公司行为理论对微观经济学中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经济人模型提出挑战,强调7大公司中复杂的内部结构,其目标和子目标的多重性,提出了理性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决策模型。他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概括出了他的决策过程理论。在西蒙提出的决策模型中,其目标函数以效用函数取代价值函数,可以适应目标多样化的要求,非物质因素(精神因素)也可用“效用”的形式表现;在决策方法上,以满意性准则取代原来奉行的最优化准则,即企业中的各级决策人,从“主观的理性”出发,在决策中寻求的是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解”,而不是从“客观的理性”出发所要来的“最优解”。把决策人看作是“寻求满意的人”,而不是寻求“最优的人”,在决策中会更加符合或接近客观实践。管理会计由此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提高,决策目标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决策方法从最优准则向满意性准则转变。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中,而许多决策都要利用成本数据,人们开始认识到成本数据的收集与分配应根据决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一种对所有决策都适用的成本分配方法。为了进行科学的决策分析,必须采用不同于对外报告所使用的方法来收集和计算成本数据,以供内部管理使用,于是,变动成本法就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管理会计中规划和控制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
四、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篇10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 relies on universities and it makes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integrated intelligence resources combine with its social resources advantages,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ing platform and service institutions for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igh-tech business incubation, training of te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cademe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 at home and abroa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its healthy development.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发展;影响要素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development;impact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54-02
1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状况
1.1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早期发展 1988年我国第一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在沈阳南湖校区正式兴办,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建立了30余个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校企产学研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
1.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成效 “十一五”以来,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1年,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其中包括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2010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毕业企业4364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大学科技园现已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动力源[1]。
2 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
世界上首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也就是现在的硅谷,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 (Frederik Terman) 教授于1951年倡导并建立起来的。2000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已超过50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GDP总值的50%。1970年英国政府成立了欧洲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剑桥科学园[2]。2000年,剑桥地区约有1200家高技术公司,就业数为35000人,年贸易额达40亿英镑。1974年,韩国政府创办大德科学城,在这里, CDMA技术商业化成功诞生,韩国第一颗科学卫星“阿里耶1号”研制成功[3]。此外,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新加坡、印度等国也都先后建立了为数不少的大学科技园。时至今日,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世人公认的大学科技园有一千多个。
3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3.1 大学科技园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1 政策支持 “要看某个地方政府是不是重要,有多重要,其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看这个政府是不是能够缩短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验收等过程的时间,为企业提供更有利的竞争优势”[4]。政府除了为大学科技园提供快捷方便的行政事务手续支持外,还要在环境建设上加大帮扶力度,特别是在土地的征用、置换和科技园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
- 上一篇: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任务
- 下一篇:核桃树的嫁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