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传媒艺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传媒艺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传媒艺术专业

篇1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历史悠久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该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以该文化为核心基础形成的影视传媒艺术除了突出了中国历史悠久具有强烈民族特色文化之外,还充分展现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呈现了各种“智柔”魅力。

1影视传媒艺术概述

影视传媒属于一种新兴的产业,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电影、电视、网络、报纸等传媒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影视传媒行业,正逐步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朝阳产业。影视传媒艺术专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在美术专业、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类高等教育专业。影视传媒艺术涉及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影视导演、影视表演、公共事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专业。主要针对电视台、广播电台、影视传媒公司、电影电视制作机构等部门单位的需求培养相匹配的综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相继开设了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并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考试,以培养复合型艺术团队。

2影视传媒艺术的“智柔”魅力

2.1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承

物质与精神是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化,但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均充分反映了文化所隐含的价值作用。这里不难发现,文化属于一种动态的、可变的产物,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依据,并有效推动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只有拥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才能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力度。文化充分反映了民族精神,也突出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该文化基础上生成的影视传媒艺术,对人类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影视传媒是现代社会核心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更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影视传媒艺术涉及了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魅力。

2.2突出了社会文化价值

当前时期,所有国家都以影视传媒作为本国文化的主要传播形式,该传播形式下生成的影视传媒艺术可更为精致的说明为文化传承的具体魅力。影视作品的制作流程十分繁复,在制作内容上除了要考虑优美的音乐旋律、精致的文学素材以及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等内容之外,还必须突出文化的核心价值。为此,影视传媒成为了满足现代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最有效渠道。电影与电视是影视的核心组成部分。电影具有蒙太奇逻辑思维,其主要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自己生活历程的深入思考,让人们充分了解当前的生活环境。电视具有观众逻辑思维,其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各类接近于真实的虚拟场景。

2.3促进了文化健康发展

影视是基于文化而形成起来的一种产业,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因此影视传媒与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影视通过画面、文字、音频等手段突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影视传媒环境下,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影视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作用也越发的显现,有效推动了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影视传媒在为受众群体提供文学、网络等一系列娱乐功能的同时,还发挥着审美影像的功能,有效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承。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崛起,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发展都以影视传媒为主要实现方式。

2.4为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于影视传媒发挥着一定的权威作用,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所以具有相应的教育意义。通过影视传媒来贯彻落实文化的发展理念,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影视传媒的艺术性同样能丰富受众的审美与想象两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受众对影视作品隐含的文化内涵及时全面掌握与了解。同时,为了推动社会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明确其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可通过影视传媒将社会优秀文化贯彻落实到每位受众的心中,提高受众理解影视传媒艺术的能力,进而掌握丰富的文化艺术。此外,还可通过影视传媒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文化内容及文化观念,并以此为依据调动受众探索现代化文化内容的积极性,进而明确该文化的发展方向。随着影视传媒艺术的迅猛发展,其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方式。现阶段,我们应保证每部影视作品的高质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各种文化内涵;通过影视传媒艺术突出文化的艺术性,有助于扩大社会文化的覆盖面,引起社会各界对文化发展过程的高度重视。

篇2

毫无疑问,影视传媒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促发了快速发展现状。传媒艺术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构成的最为重要的对象之一,在影响人心、陶冶精神上举足轻重。而围绕传媒艺术的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大规模扩展。按照原有学科门类,传媒艺术长期以来一直置身于文学门类中,分别驻足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科和艺术学科中,其生存规则和发展所限也和其所依托一样得失相间。而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过决议,将艺术学独立为国家第13个门类,其中设立5个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成为包容于传媒艺术的一个一级学科。这既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地位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于艺术精神价值的更多认可息息相关,也是传媒艺术在新形势下跃升到新的平台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契机。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也伴随着艺术与传播文化的高速扩展,传媒艺术理应顺应时展需要成为一级学科来进一步建设。将视野放大到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传播的力量不亚于物质生存的力量,而随着国力不断增强,重视艺术文化和传播价值是衡量国家文化发展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艺术文化建设和传播力量的发挥顺乎自然,而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所迎来的新的契机,使得传媒艺术教育格局也将发生重要变化。

影视传媒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而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就艺术而言,是伴随人类精神发展史而存在的重要对象,更是人类情感抒发历史的主要呈现。艺术学是公认的独立研究对象的学科,但作为研究人类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形态规律的学科,从来就存在却并非被格外重视,在阶级纷争和艺术形态至上的年代,艺术只是修身养性和小资娱乐的对象,不登大雅之堂的意识也表现在艺术学不太为学术所认可。但传播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学的地位,某种程度上,依赖传播而走出象牙塔的艺术,在社会的认可度大大提升,而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艺术传播也日渐具有影响,但限于旧有学科划分,其在众多学科中没有得到专业人士预期的高度认可,不断涌现的对于艺术学地位的议论就情有可原了。人们抱怨的只是被轻视的不满、被划归门类的错误、被另类要求的误解等,所以,合理性的学科门类定位的渴望滋生奔涌也是事理所然。如今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名分真正确立,接着需要的就不只是理论上成立与否,而是需要观念的进步和自身完善的支持,甚至需要在自立门户时让自身理论基业得到夯实,同时应当在自身独立的精神支柱上论证强化。

首先,随着艺术门类的独立建制,影视和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独立性研究需要加强,确立自身独立身份和自有规律的意识需要强化。其次,有了自主掌握学科发展规律的可能性,对于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自身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认识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支持。接着,“传媒艺术”的综合性特征的认知需要梳理,学科包容了戏剧戏曲、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其相互影响使得艺术既有本质如何把握,传播导致变化的异同都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新形势下的传媒教育认知

艺术学升级门类后,艺术传播教育所面对的现实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我们所应对的任务也随之而生。

(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传媒的单一性教育面临综合性教育设置的问题。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直接带来学科教育影响的就是一级学科的大幅膨胀。此前,在2010年一次全国范围的一级学科调整中,原有文学门类下的整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增加了包括艺术学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内的130多所学校,其中包括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艺术传媒学科。按照2011年新门类建立后相应对应调整的原则,这些刚刚获批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科迅速跃入快车道:2011年申报新的学科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的学校猛增,一下子就有424个学科申报点,其中报一级学科硕士点35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8个。和传媒相关的一级学科申报超过100个学科,其中报博士点一级学科中的“戏剧影视学”有17个学科,报硕士点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的有89个。显然,过度增长的学科遭遇到共同的问题:如何适应获批后新的学科建设和方向调整,尤其是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问题。比如,即将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戏剧影视学”初拟设定11个专业: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制等。其中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而研究生培养的二级学科目录初步确定为: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编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摄影、戏剧影视音乐与录音、播音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教育。其中也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影视传媒的时代需求不言自明,但综合性的传媒艺术学理建设还需要假以时日来巩固提高。

显然,综合性是时代走向,也是传媒更好发挥时代影响力的内在要求,而影视传媒在成为文化产业的先导定位上,不能不扩大自身的视野,而影视传媒教育的综合性设置变化无论是实际需要还是学科要求,都已经迫在眉睫。

(二)传媒的学术理论阐释需要加深。在综合性明显的趋向中,学科自身、学科与学科交融的机理需要更为合理的理论阐释。在电影与电视、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中的各自性状、交织可能都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究。作为技术性强的已有学科,影视传媒学科在自身学科基础认知上一直有游弋和漂浮的成分,在艺术的精神性和传播客观性认识上都需要更为扎实的学理透视。实际上,艺术学科自身整体上也遭遇到门类建立后的理性认识矛盾,我们以往强调艺术门类确立对于艺术学科发展意义重大无可置疑,引起艺术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也是必要之举。但5个一级学科的现有格局也未必被全部认同,主要原因在于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影视和戏剧在表现形态上也差异大于归同,但为了学科独立的大归类而聚合的格局基本合理,但回到自身的划分就难免凸显一些矛盾。尤其是戏剧戏曲与影视广播的分立要求明显,却需要合理联系的麻烦不小,而传播特性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梳理更为迫切。显然归类的学科建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将来还将遇到如何考量一级学科的学术含量问题。理论如何梳理,理性如何对待 技巧创作、学术理论和传播客观性的关系,正是影视传媒需要正视的问题。

(三)传媒学科教育的质量提升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尽管影视传媒迅猛发展是绝对的好事,但鱼龙混杂和缺乏明确门槛的问题也将凸显出来。不能不说,在此前原艺术学目录下放宽的一级学科点申报,也许在别的学科门类发展中比较自然,因为没有门类升格的新跃进,艺术学科在旧体制下的大膨胀和新规中的一级学科核定显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却不能不交织而造就学理和逻辑的难题。传媒艺术也是如此,迅猛发展的需求与扎实学历的支撑之间还有不小的裂痕需要弥补。简言之,艺术学科和传媒学科的质量忧虑相伴而生。专家们一般都认为艺术学科需要发展,但质量跟进十分必要。由于上一轮的学科论证有归于宽泛之嫌,而且是准许在8个原二级学科划分范围中的三级学科方向上进行一级学科申报,要由此来进行归并复杂化的新一级学科在学科门类意义上的对应,其拔苗助长的一些渴望,就容易催生刚刚建立的艺术门类大膨胀的一级学科局面。传媒学科也难以避免。在传媒学科申报者中,一些学科学理基础不好,而学科拼凑现象明显,教学科研带头人学术影响力很弱,队伍的质量也不高。如此这般的学科发展不免影响着影视传媒学科的发展质量。严格新生学科的对应理应成为重要问题。而在审核程序和甄别步骤上,依赖学科评议组的学术判断,与制定有步骤的删选规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既有膨胀发展的不利因素,也为真正需要并且也有条件的学科上台阶提供机会。及早规范传媒艺术学科的入道门槛和学科建设规格已经迫在眉睫,实施必要的准入制与质量监督也势在必行。而关键是确立学科在人才艺术质量把握与传媒水准的衡量上,否则,我们一些学科教学基本准则就难以确立,人才质量也必然不能提高。

总之,传媒艺术学科教育在适应时展大局与学理规范要求之间,在传媒的客观规律把握与宣传的意识形态性之间,在理论要求和实践性之间,都有新的探究问题需要细致的质量把控。艺术学升门类后传媒艺术学科获得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意义不可低估,按照艺术传播规律进行学科建设,更多依赖行家来评判、推进发展学科,促进传媒艺术学理更为扎实的深度建设,都具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独立成人”也就意味着更为宽广的心胸和视野。艺术学门类将要开始新的建设,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简单的番号变化,艺术学科性质内容的介定,才是学科为自立门户建设的重要事情。艺术传媒的自身理论基础建设和学科定位将会是下一步重要的工作,我们期望在传媒教育中,中国特色的传媒学科和传媒教育经验将得到确立,独立精神的艺术传媒摒弃随波逐流的屈就市场和娱乐放纵,高扬艺术人文精神的高尚性和传播的客观公正精神,适应新背景下传媒艺术发展规律,造就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三、新形势下综合大学复合型优秀影视高端人才培养构想

我们已经到了重新思考影视人才培养变化的新阶段,而其中电影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先导性对象,这里着重从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影高端人才入手来窥视如何培养影视传媒人才,首先要对电影人才基本认识:

(一)中国艺术教育包括电影教育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包括观念变化和社会需求现实变化

一般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艺术教育,限于传统局限和艺术教育较为狭隘的局面,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以艺术表演对象和个人技艺突现为设置目标,课程体系基本沿袭苏式表演体系的路子。这是和物质基础条件薄弱相关的培养艺术专才的旧式路径,口耳相传的师徒教育和注重技巧忽略文化的教育成为简单精英教育的伴随物。包括电影教育在内,遵循的是艺术是个人技巧技艺的体现,看家的本领和吃饭的本事都在于技艺高低,于是推崇的就是艺术专一技巧教育。就整体社会形象而言,艺术也是高雅的代名词,专业艺术教育就是培养艺术专才的教育。这导致的是传统艺术教育成为精英艺术表演专才,技巧成为衡量标准,单一专才教育的时代必然性和人才培养必要性都无可置疑,以电影学院为代表的电影教育取得了门类区分、各自掌握专业分工的基本路子。其长处是以技能精到为目标分工合作的电影创作体制,保证了电影的综合性的聚合。但不能不看到其弊端可能是突现了在获得技巧专一的同时,其他关系到人的全面的价值的让位和文化素养的低落。电影人才适应少而精的专才教育也是时代之需,却不是长远之态。

近10年,被时展促发而逐渐醒悟的艺术教育开始观念和体系上的变化,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在实践中凸显其价值。电影创作从单一性的电影学院分科教育到跨科类的创作(如摄影、美术系毕业生成为导演等),再逐渐扩展到戏剧学院等其他艺术门类人才崛起成为电影创作专才(包括在编剧、导演、表演人才上非电影学院分科培养人员成为电影创作崭露头角角色),综合性人才慢慢地从综合高校的各类学科学生中涌现成为电影创作的新生力量等。而这一新现象在电视台更为明显:越来越多非学电视人员成为创意主体的骨干。于是,时代需要高素养、综合素养艺术人才的趋势日渐明显。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成长的要求,和电影创作需要综合型人才的期望,超越了仅仅是技能教育阶段,而引起大规模的综合性高校影视专业的发展热潮。综合文化进入电影艺术学科教育视野、技巧之外的文化素养的迫切性要求加强、认可培养艺术家需要综合功底的认识扩大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艺术专才为唯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电影教育的多样化开始呈现。

而环顾国外,以电影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等为代表)成为高端电影人才基地,跨学科人才深造成为美国电影创作主力、综合性大学培养电影出色人物的例子越来越明显,创作人才迭出于综合大学的现实,大大鼓舞了中国电影教育的综合性发展步伐。中国电影学科在综合性大学或综合性艺术学院发展迅速已经令人惊讶。

与此同时,综合大学的电影专业教育注重研究生层面的高端人才的优势得到展现,博士、硕士点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技术型单一人才的景观。以MFA专业硕士人才为目标的电影艺术教育格局开始形成。中国电影教育已经走到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并驾齐 驱的阶段,但专业分科性占据电影实践主力的长处和发展局限、与综合性人才增多却还不能影响创作大局的现象凸显出来。

(二)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现实分析

综合性大学进入电影人才培养肇始于1993年,当时教育部批复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设立影视教育专业,这是综合性高校第一次染指电影教育。次年,北京师范大学被教育部批复设立了“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学科,开始招收电影学硕士,后按照学科目录调整自然变成“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学科点。综合性大学的电影学科有别于专业电影学院的培养体系,在北师大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熟,在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随后以此电影学博士点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又获得中国第一批为数不多的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高端电影人才培养在研究生不同层面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专业艺术院校如电影学院也开始在研究生层面招收高端电影人才,开始转变电影创作只要分科性人才的观念,综合性意识逐渐渗入专业艺术学院。而综合大学的电影高端人才培养则驶向快车道。

在这里,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观念的变化:包括电影创作不仅仅是分科技术人才培养而需要综合性素养教育,综合院校的电影人才培养自有其时代需要和独特性,专业艺术院校的电影人才也必须在人文综合素养和超越技术技能培养上扩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DV影像创作的普及性时代到来,电影的技术创作门槛降低,而创意的文化水准越来越重要。社会需要更多的影视影像创作人才,更多跨专业人才进入影视创作,电影人才期望高端提升的愿望增强,几所重要的首批MFA培养高校的艺术硕士报名人数高涨,更多电影人才培育学校跟进,高端电影人才教育需求增加。

在包括《阿凡达》带来的3D技术的风行和乔布斯的苹果手机所引发的创意创造的现实面前,电影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得到高度重视。随着视觉时代已经到来的现实,综合性电影创造人才的意义更得到广泛认同。中国电影教育迎来了综合性教育与专业性人才相互融合的时代。将专业性提升为综合性创造人才和综合性培养需要拓展跨学科意识,以及专业与综合相互为用的认识,促发电影培养新观念,恰逢其时人才培养意识促发了需要多校整合资源、联合培育电影人才的时代,复合型电影高端人才培养研究生学位计划肯定会带来电影高端创作人才涌现的新景观。

(三)如何创设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思考

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需要强化理论观念和技能操作的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人才培养除了前述的最早开设综合性大学电影在职硕士、第一个综合高校电影硕士点、第一个高校电影学博士点以及第一个开设高校电影制作专业(培养出如演员潘粤明、导演宁浩),以及创设至今的大学生电影节为电影多样人才实践打下基础等外,形成对于综合性复合型电影创作人才培养多层次培育的经验。其中,综合性电影人才培育观念的确立第一重要,而培育课程和方式成为实现的保障,理论和创作实践结合的实施要求是促发因素,以师资保证和教师素养提高来支撑也是必要的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获得国家唯一的中国电影史重大攻关项目的资助,周星教授和于丹教授的电影与电视课程分别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周星教授还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多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在电影历史与理论、纪录片理论、影视创作实践等方面获得突出成就。

篇3

关键词:数字语境;影视传媒;人才培养

一、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基于数字语境所开展的影视传媒人才培养是复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随着影视传媒行业不断发展,人才已经成为决定传媒行业竞争的主要因素,在所开展的影视传媒教学计划中也更加重视综合素质人才培B。数字语境近年来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对影视传媒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需求,需要在教育体系方面进一步改革,同时配合教学方法与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技术培育不仅仅是大学生思维方面的改变,还需要人才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协调好技术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处理速率,通过这种方法来达到更理想的影视传媒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对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数字语境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下面文章将针对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策略展开探讨。

二、影响影视传媒发展的因素

(一)时代性因素

时展迅速的同时在相关技术的更新速度上也有明显提升,因此对人才技能水平掌握标准也是不断改变的,这一点上专业人才很难达到发展需求,在自身专业技能更新上也比较落后,最终出现与影视传媒技术脱轨的情况。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影视传媒人才需要不断提升个人技能,即使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也不能停止学习创新,一些仅掌握初级技能的专业人才是很难满足岗位需求效果的,在该领域的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限制。

(二)专业人才缺乏因素

专项人才缺失直接导致了行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在影视传媒素材的制作中,人才的先进性并没有体现在其中,在制作技术选择上也存在不合理因素,很难达到预期的管理建设水平。大学期间所开展的专业技能学习内容深度设置不合理,学生在校期间的传媒技术水平提升也并不理想。人才与环境是限制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进入到数字语境发展阶段,需要将传统技术方法与创新体系相互融合。但大部分专业人才都只掌握了原有技术体系,在创新技能方面掌握却比较欠缺,随着工作计划不断深入,所带来的影响也会逐渐加深,阻碍影视传媒行业不能高速发展。

三、数字语境中影视传媒人才培育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的影视传媒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在进行影视传媒艺术人才培养中也要体现出创新性,能够将行业发展需求与综合素质提升同时体现在教学模式中,总结经验的同时展开理论性研究,达到一个更理想的建设效果,这也是传统方法中所不能实现的。通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将语境融合数字化理念需要完善的创新体系,所开展的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今的行业发展需求,更要从长远的角度分析问题,实现通过人才来促进行业深层次发展,达到一个理想的发展建设水平。

(二)进行融合性的人才培养

既要保障人才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同时在所开展的人才培养中更要体现出在艺术方面的审美内涵,欣赏影视传媒作品并发展总结其中的艺术价值,在独立创作中将这种艺术价值融合体现在其中。为日后管理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融合性人才体现在多个方面上,日常教育中要注重对实践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创造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效学习环境,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接轨。融合性还体现在教育观点中,在课堂上可能对学生发挥积极的引导,并建立一个更高效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断感受到进步,在学习兴趣上也会有明显提升。

(三)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专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应该结合职业生涯定位教育,使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向这一方向努力,在所开展的影视传媒教育中要确定学生的主置,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来开发潜能。人才培养方向要与行业发展前景一致,引导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在常规学习中也更善于发展总结,日后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也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发挥作用,在行业中创造更理想的成就。

四、结语

在传媒类型多样、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拥有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技术综合优势的电影、电视仍然是影响力最大的传媒形态之一,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名片。而随着传媒的多元化,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也将迈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行业的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在此阶段,影视传媒行业的产业结构将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引发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进而直接影响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招生计划

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

招生省份

科类

北京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江苏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甘肃

G1

电视节目制作

60

2

2

8

4

2

4

4

2

 

8

6

4

6

6

2

文理

兼招

G2

影视动画

60

6

4

4

3

4

6

2

2

8

6

2

4

4

3

2

G3

主持与播音

60

2

2

8

4

3

4

 

2

 

8

6

3

6

8

4

G4

电视摄像

60

6

4

6

4

2

6

4

4

 

8

2

2

2

8

2

合计

240

16

12

26

15

11

20

10

10

8

30

16

13

18

25

10

注:以上专业名称如有调整,以教育部新修订公布的专业目录为准;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计划供招生宣传用,实际招生计划如有变动,以教育部最后审批下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计划为准。

二、报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中报名条件的,且有招生计划的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考生,均可报考;

2、报考我校艺术类高职专业的考生,请按照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要求,参加高考报名。

三、报名办法

1、参加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以下简称“省级统考”)的考生请根据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类统考报名办法参加省级统考。

2、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以下简称“校考”)的考生报名办法如下:

(1)报名时间:2015年1月7日-2月10日

(2)报名方法:考生须在此时间内登陆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招生网(zhaosheng.cuc.edu.cn),在艺术类本科专业报名系统中勾选“兼报艺术类高职专业”进行报名。

四、专业考试形式

1、有招生计划的省份,省级招办有组织相关艺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只须参加省级统考,我校直接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不需要参加校考。

2、有招生计划的省份,省级招办没有组织相关艺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参加我校组织的相对应的艺术类本科专业考试,我校将单独划定艺术类高职专业合格分数线。

艺术类高职专业与艺术类本科专业考试对应关系表

专业序号

艺术类高职专业名称

对应校考艺术类本科专业名称

G1

电视节目制作

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综艺节目编导方向)

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剧方向)

戏剧影视文学(动画编剧方向)

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影视与网络视频制作方向)

数字媒体艺术(网络媒体设计方向)

G2

影视动画

参加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美术类统考

G3

主持与播音

播音与主持艺术

表演

G4

电视摄像

影视摄影与制作(影视剧摄影、图片摄影方向)

影视摄影与制作(照明艺术方向)

篇5

关键词:影视艺术;实验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26-2在影视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中,日常的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从来都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教育和培养出优秀的影视艺术专业性人才,还能有效的增加影视艺术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动手实践实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然而,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实验教学的力度相对较弱,实践教学的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现场制作实验教学中心发展现状

浙江传媒学院的影视现场制作实验教学中心作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主要涉及的实验场所有虚拟演播室、高清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综合实训演播实验室、电视电影数字立体声混合录音棚、数字影视合成实验室、学生创新中心和移动高清电视导播(直播)实验室即高清电视转播车等7个实验室,所涉及到的课程有现场节目制作、播音主持实践、播音创作业务、主持人节目创作、公关语言艺术、新闻主持艺术、电视导播、电视采访艺术、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广播、影视立体声节目制作、电视专题片创作、电视摄像基础、电视广告、新闻作品创意与制作等,而需要来影视现场制作实验教学中心上课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影视艺术学院、电影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新闻国际传播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等。通过笔者对影视现场制作实验教学中心的深度访问,对影视艺术类院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二、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现场制作实验教学中心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现场制作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成本较高

影视现场制作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建设初期,学校就需要购买大量的影视设备,引进许多先进的技术。但是,由于现代影视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技术革新很快,设备淘汰的周期也在不断的缩短,学校需要经常更换和换代教学设备和技术。又因为影视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较频繁,经过多次使用后,设备消耗很大。再加上对实验设备部熟悉的同学在操作设备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破坏设备。种种原因,导致学校购置实验教学的成本过高。

(二) 未合理利用影视实验室的资源

一般地,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应该有严格的规定来制约,影视设备需要对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操作。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也必须按照严格技术标准,这样制出的作品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然而,高成本制约了实验室设备的规范化,学生总是缺少必要的参考数据。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实验设备总计有二十多的历史,设备的生产年代参差不齐。新购置的设备和老旧的设备鱼龙混杂,难以满足目前的实验要求。同时,实验室的设备配备不够系统化,学生只能单一的完成一步实验,无法完成整个实验。由于现有实验室设备的限制,实验教学的安排不合理,达不到实验教学得作用。

(三) 影视实验教学的评价不系统

有教学就要有评价,否则无法衡量教学的效果。所以,实验教学评估对学校实验教学起检验和促进作用。影视艺术实验教学属于文科教学,不能照搬理工科的模式。影视制作抽象性较大,实验的过程没有显而易见的数据,在分析结果时也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实验中只能是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以拍摄的形式来表示。因此,影视艺术实验教学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评估系统。

三、 加强影视艺术实验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 加大设备的资金投入

由于我校是影视艺术专业院校,拥有较多专业,所以,涉及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品种也繁多。例如,摄影专业需要摄像机、打光板、胶带等设备;影视制作需要后期处理设备等设备;新闻专业需要话筒等设备;表演专业需要舞台、服装等物品等。学校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满足各个专业的需求。原有的老旧设备要及时的淘汰更换,以满足技术上的进步。

篇6

美术类

29所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

一、继续组织美术类校考的院校(24所)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考生不校考)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考生不校考)

南京艺术学院(在江苏省仅工艺美术专业校考,所有专业省外考生均须参加校考)

中央戏剧学院(只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一个美术专业)

中国戏曲学院(只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绘画,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北京舞蹈学院(只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一个美术专业)

天津音乐学院(只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一个美术专业)

上海音乐学院【只有戏剧与影视学类(中外合作办学)(多媒体艺术设计)一个专业】

二、无美术类招生的院校(5所)

还有另外5所艺术院校,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但这五所院校无美术类专业招生。

15所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

一、继续组织美术类校考的院校(11所)

清华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教师教育)不校考,且只招北京籍考生,免学费】

北京服装学院【仅绘画(师范)专业不校考,且只招北京籍考生,免学费】

东华大学(上海考生不校考)

江南大学(在河北、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等七个省份承认美术统考成绩)

天津工业大学(动画专业不校考,设计学类专业校考)

苏州大学(仅限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校考,且江苏考生不校考)

浙江理工大学(仅限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校考,且浙江考生不校考)

北京印刷学院(仅限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绘画专业校考)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仅限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校考,且湖北考生不校考)

二、不校考或无美术类招生的院校(4所)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有美术类招生,但不校考)

浙江传媒学院(有美术类招生,但不校考)

内蒙古大学(有美术类招生,但不校考)

浙江音乐学院(无美术专业)

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河北传媒学院:动画类(动画、漫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河北美术学院: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

四川传媒学院: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该校已2020年省外考试大纲,确定在省外继续组织校考)

江西服装学院校考专业: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根据上面的名单来看,有44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和参照院校可以继续组织校考,但其中有几所无美术类专业。个别院校有美术专业但此前已经取消美术校考了,估计只有35所会继续组织美术类专业校考。

另外,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不在教育部禁止名单内,因为这两个专业是隶属于戏剧与影视学类,不属于美术学类、设计学类。

但是,很遗憾的是,此前大多数高校的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校考科目与内容,和各省联考基本一致,所以在2019年也取消了美术类校考。

只有几所以艺术招生为主的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的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考试内容与各省联考内容不同。所以它们不受限制,仍然可以继续校考。但是学校数量非常有限,只有不到10所。

音乐类

北京市

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天津市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

山东省

山东大学、聊城大学、济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威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齐鲁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德州学院、滨州学院、菏泽学院、鲁东大学、烟台南山学院、齐鲁师范学院、泰山学院、济南学院、潍坊学院、枣庄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河北省

河北传媒学院

河南省

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周口师范学院

上海市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

江苏省

苏州大学、常州大学、扬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广东省

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

湖北省

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湖北文理学院

湖南省

中南大学、怀化学院、昭阳学院、长沙学院、湘南学院、湖南商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理工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信息学院、湖南女子学院

四川省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大学(省外)、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工商学院、四川文理学院、西南交通大学

浙江省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江西省

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南昌师范学院、南昌理工学院、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赣南师范大学

重庆市

重庆大学(市外)、长江师范学院(市外)

福建省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闽江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泉州师范学院

陕西省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西安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安康学院

山西省

山西传媒学院

吉林省

吉林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春光华学院、白城师范学院

辽宁省

沈阳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大学、鞍山师范大学、大连艺术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音乐学院、佳木斯大学、黑河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

贵州省

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贵州民族大学

甘肃省

西北师范大学

广西

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贺州学院、百色学院、玉林师范学院

云南省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玉溪师范学院

海南省

海南师范大学、三亚学院

宁夏省

宁夏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艺术学院

新疆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

西藏

西藏大学

舞蹈类

北京市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英才班)、中央民族大学(全国班)、首都体育学院、中国戏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天津市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天津体育学院

河北省

河北大学、河北体育学院、河北传媒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邢台学院、河北师范大学

河南省

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

湖北省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武汉西乐学院、江汉大学、汉口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省外)

四川省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大学(省外)、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工商学院

江苏省

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省内)、扬州大学(省外)、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省外)

江西省

江西师范大学技术学院、南昌大学、南昌师范学院、华东交通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宜春学院、上饶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省

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荷泽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省内)、聊城大学、滨州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大学(威海)、山东艺术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烟台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女子学院、济南大学、潍坊学院

辽宁省

沈阳体育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艺术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师范大学(省外)、佳木斯大学

广东省

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外国外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泉州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广州大学

广西

广西艺术学院、贺州学院、南宁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百色学院

云南省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

海南省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海口经济学院、海南师范大学

浙江省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山西省

山西大学、山西应用科技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上海市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

重庆市

重庆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艺术学院

吉林省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延边大学、长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

陕西省

陕西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延安大学、西安体育学院

甘肃省

西北师范大学

新疆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

福建省

华侨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门大学

安徽省

淮北师范大学

宁夏

宁夏大学

贵州省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凯里学院

山东联考学校

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烟台大学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平台山东16校联考

济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滨州学院、临沂大学、泰山学院、济宁学院、菏泽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枣庄学院、青岛大学、淮坊学院、山东女子学院、齐鲁师范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体院学院平台体育舞蹈、健美操方向联考实施方案

曲阜师范学院、滨州学院、临沂大学、泰山学院、菏泽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枣庄学院、淮坊学院

表演类

北京市

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联合大学

上海市

上海戏剧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

天津市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

河北省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邢台学院

湖北省

湖北体育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江汉大学

四川省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省外)

江苏省

南京体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

江西省

南昌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省外)、南昌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东省

山东艺术学院

辽宁省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艺术学院

广东省

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广东海洋大学

广西

广西艺术学院

云南省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海南省

海口经济学院

浙江省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

山西省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重庆市

重庆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艺术学院

吉林省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延边大学

新疆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

安徽省

淮北师范大学

编导类

北京市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吉利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

天津市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河北省

河北传媒学院、邢台学院、燕京理工学院

河南省

中原工学院、周口师范学院

湖北省

湖北文理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汉口学院

湖南省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学院

四川省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省外)、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江苏省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大学、江苏师范大学

江西省

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上饶师范学院、井冈山大学

山东省

山东艺术学院

辽宁省

大连艺术学院、沈阳大学、辽宁传媒学院、沈阳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

哈尔滨广厦学院、黑河学院

广东省

暨南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广西

广西艺术学院、贺州学院、广西民族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艺术学院

云南省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甘肃省

西北师范大学

浙江省

浙江传媒学院

山西省

山西传媒学院

上海市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贵州省

贵州大学

吉林省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动画学院、长春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春光华学院、白城师范学院

陕西省

西安培华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

新疆

新疆艺术学院

播音主持类

北京市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中华女子学院

上海市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

天津市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河北省

河北大学、河北体育学院、河北传媒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邯郸学院

湖北省

武汉传媒学院、江汉大学、汉口学院

四川省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省外)

江苏省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江西省

江西师范大学技术学院、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省外)、南昌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河南省

周口师范学院、中原工学院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学院

山东省

山东艺术学院、潍坊学院

辽宁省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艺术学院、辽宁传媒学院、沈阳大学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师范大学(省外)

广东省

深圳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外国外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州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农业大学

广西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云南省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海南省

三亚学院、海口经济学院

浙江省

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山西省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山西传媒学院

重庆市

重庆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艺术学院

吉林省

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春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动画学院、吉林大学、长春光华学院

陕西省

西安体育学院、西安培华学院

甘肃省

西北师范大学

新疆

新疆艺术学院

贵州省

贵州师范大学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一体化;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19-01

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解决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主要途径。影视类专业“产”与“学”的结合:1.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践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毕业后更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2.为影视业发展提供更宽更广的平台;3.使高校实现影视类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创新的结合,在创新中进行高质量的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多方位的创新。影视类专业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提高了学生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实践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民办院校如何推行以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旨在解决如何进一步让影视类专业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的问题。

项目式教学:目前,我院部分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申请了学校、政府、公司的实际影视艺术项目,老师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由学生自己负责,最后由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检验效果。这种项目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老师在项目式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导师工作室教学: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香港著名导演唐季礼做客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他把内地电影走不出去的原因之一指向离校影视培养模式:“很多学院派的老师可能根本就没有拍过电影,他教出来的学生直到毕业了也没有摸过底片,没有拿过摄像机。”但我院作为一个民办艺术类院校,聘请了职业能力强、技术职称高的影视人才。在教学中,组建师生工作室或与影视文化公司联合,以教师科研项目或影视公司的具体业务为载体,教师与学生以双向选择方式形成团队,进入工作室或影视文化公司进行实习锻炼。

引企入校式教学:我院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公司提供设备和人员,双方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公司通过实践获取利益,学校通过基地培训学生,实现校企的双方共赢。校企双方共同运作项目、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分担就业的深度合作模式为专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我院和影视公司设立影视研究教学中心。老师带领学生在企业提供的基地进行拍摄任务,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的创新机会。比如,我院与绵阳原音音响工程公司、三台电视台、平武电视台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影视类专业学生提供锻炼学习的平台。

就业实践教学:建立校内外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走教学、科研、产业化开发一条龙道路,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职业素质高、职业道德形成、提升专业能力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院以学生实践和就业为主轴,与相关的影视公司进行浅谈合作,帮助广大教师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老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提前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这种形式是我院最重要的校企合作方式。例如,我院积极开展与影视公司或企业的合作,包括上海摇红贸易有限公司、绵阳绰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远华传媒、绵阳腾阳广告有限公司、绵阳市微电影协会等等,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较多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陈少波.产学研一体化:传媒产业化的推进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8).

[2]张晶晶.传媒艺术类高等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探析――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2(6).

[3]王禹,周严.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考[J].参花,2013(1).

[4]张旺君.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考与探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7).

[5]吴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平面广告设计教学改革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6]高萍.在影视艺术实践中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实践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4).

[7]刘彤.高校影视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探索和实践――以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编导与戏文系为例[J].时代教育,2012(9).

[8]李焱焱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

作者简介:

篇8

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任期为2013年至2017年,由来自全国各地艺术院校戏剧、影视专业的37位专家构成,包括云南艺术学院院长以及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专家在内的6位教授担任副主任。“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艺术学科升级为独立门类后,教育部重新筹备成立的特聘专家咨询机构,其前身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戏剧、影视、广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也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担任。分委会在5年任期内于全国范围内举办了10次分委会会议,并聘请了20多位领域内资深教授担任分委会特聘专家,同时还举办了戏剧、影视、广播类专业青年教师论坛、学生论文评奖等大型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学科发展,为艺术学科的转型及“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升级提供了充分的调研咨询与院校动员。

“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指委”是全国高校教指委中最早举办成立仪式、正式启动工作日程的委员会之一,因此,7月28日北师大会议议程的第一项即颁发聘书环节,首先由主任委员周星教授为副主任委员颁发了教育部聘书,之后又与副主任委员一起为与会专家委员颁发聘书。

会议的第二项日程是由周星主任围绕教指委工作目标、核心工作、发展宗旨等做主题报告。首先,周星主任介绍了本届分委会的功能设置与主要工作内容。本届教育部聘请的专家组具有非常设机构的性质,接受教育部委托,开展高校本科教育调研与咨询。教育部在工作会议别强调本届教指委的核心工作是要制定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尤其是艺术学科本科教育质量规范在此之前从没有过,因此要求包括艺术学理论学科、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学等在内的学科自行制定质量标准。其次,教育部还要求各教指委根据本领域、本学科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撰写研究报告或提供政策咨询。再次,周星主任了全国高校设置“戏剧与影视学”11个相关专业的最新院校数量统计,其中设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院校88所,设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院校198所,设置“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院校21所,设置“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45所,设置“录音艺术”专业的院校30所,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191所,设置“动画”专业的院校349所,设置“表演”专业的院校132所,设置“戏剧学”专业的院校5所,设置“电影学”专业的院校4所,设置“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院校49所。最后,周星主任对教指委任期内工作计划提出了建议,提出组织两到三次的青年专家。包括年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研讨会,同时也出版专门的学术论文集将成果发表等。

会议的第三项日程是与会专家针对教指委工作计划、学科发展以及制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考框架”等问题的讨论。

首先,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长张育华发表观点。她认为现在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数量惊人,遍地开花,但是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教育部急于制定国家级标准,但这个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这几年中国传媒大学也在攻克这个难点,国家级标准的制定既不能标准化,但是又不能失标准,中国传媒大学在两难中做出一定的办学尝试和办学回应。因为戏剧影视艺术这类人才地培养比较特殊,所以传媒大学制定了一个最终价值目标。在此目标下提出了一个戏剧影视育人理念。其次,为了具体培训学生,中国传媒大学还构建人才选拔、课程教学、实践运用、创作展示这四大培养平台。试图贯通这四大平台,而四大平台内在的一个关联就是选拔为先、创作为魂,这就需要释放学生的创作潜能,因为艺术教育具有引领形象生产的教育愿景。

云南艺术学院院长、教指委副主任吴卫民表达了对教指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示自己在教指委任期的5年,如果能为教育部提供一些决策依据、提出一些想法,从而促进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哪怕只是细节,这个责任都是非常神圣的。吴卫民副主任还介绍了云南艺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其包括9个学院、一所附中,其中戏曲学院和影视学院为单独分设,戏剧学院现有1267名学生,影视学院有469名学生,各自有34名研究生,影视学院和戏剧学院都设有戏剧与影视学的11个专业方向。其次,学校办学定位主要是培养知识扎实的基础型人才,另外特别突出的是综合艺术院校里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突出基础型和实践型人才,再加上复合型人才是办学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云南艺术学院发展的着眼点还包括区域性,因此要紧跟西南整个发展的态势结合起来办学,这是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个发展规划。最后,吴卫民教授还根据教学框架的制定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制定国家级标准非常重要,历来在迎接教育部教育评估时,高校总是抱怨教育部从来就没有专门对艺术院校制定的标准,但是抱怨完以后更需要自我反思,艺术教育也应该自己制定标准。现在教育部赋予各个分委员会这种权利,让各分委员会认真研究自己的发展,然后设计自己的专业结构,调整自己的学科的时候,在可控的范围内,专业委员会就应该发挥这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国家标准与办学个性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一个是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应该在这种统一的标准里边,不要所有都搞成一个标准螺丝钉生产,应该具有人才培养个性,另外每个院校的历史传承、发展起点、前进可能性跟自己办学诸多因素有关系,应予以尊重;第二,还是要坚持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并重,现在许多艺术院校办学定位不准,往往会形成研究能力很强但动手能力很弱的局面,这就走向了我们艺术院校办学相反方向,因为艺术院校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课程设计里面,实践环境很重要,但是理论环境在这里边也要适度,所以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这两个方面的平衡是需要注意的。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指委副主任穆德远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建立教学标准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是核心的人才培养策略,因此应该充分尊重各所院校的发展特色和办学特征,一旦标准统一的时候,就有可能失去学校的个性。穆德远教授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办学实践为例,说明了当年在扩招政策下,北京电影学院坚持学校特色、顶住压力,保持了人才培养的高水准。因此,在制定本科教学标准方面需要坚持尊重学校特色的基本原则,制定符合不同类型院校特色的培养目标。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指委副主任廖昌永从自身艺术教学实践出发,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感受。目前全国各专业艺术学院发展很不一样,很多学校对理论非常重视,在教学方面,很多学校在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课程类似,本身框架就不是很清楚、很完善。此外,在扩招政策下,学校无边无际地扩招,整体教学质量必将下降,因此国家标准要提高。现在培养人才没有统一标准,一个地方一个标准,社会需求更没有标准,这样必然很难跟国际接轨。因此,制定一个国家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制定这个国家标准时,会碰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拿出改革的魄力。

在三位副主任委员发言后,其他委员也相继结合各自院校办学实际以及制定教学标准等问题发表了观点。

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项仲平认为,在制定教学标准时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在理念上,要相对宽泛,不要定得太严苛,人才培养不要定得太死、太具体。因为太具体以后,艺术专业也好、各个专业院校也好,在综合性院校和专业性院校,特别是专业之间执行会非常难;第二个要注意的是,在宽泛的前提下,要有落实,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只是提概念,而要具有实践意义;第三,建议分类制定国家标准,例如在大学的数学教育,根据不同专业情况,教学内容分成数学A、数学B、数学C,那么套用到制定艺术教学标准时,在统一框架中,对一般性的院校,在衡量的过程中,提供评估标准A方案和B方案不同选择,这样的话就可以更尊重各院校发展,也能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安怡教授根据所在学院的发展表达了对教学标准制定的想法。现在沈阳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基本都是参照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因此制定一个全国性的标准显得尤为迫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俞虹认为,在制定教学框架时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个性问题”。要制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怎样在框架与细则上,这需要在宏观及微观上寻找一个最好的契合点。这个标准只能是“大”,不能细,只能是一个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各个院校都可以接受的标准。但是一旦成型,这个标准本身的价值和可操作性便会很弱,这与其制定的初衷相矛盾。其实,每个学校对自己都有一个标准,所以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如果有可能,只能尽可能地宽泛。因为即使是分类,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专业也会有很大差异。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刘三健介绍了广州美院的发展和困惑,现在广东美院每年招生1350人,这是招生总量,还要加上附中等等,每年学费收入比较可观。但是学校在戏剧与影视学这一块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化的影视专业。以摄影为主,课程开设于2004年,以研究生作为我们基本班子开始进行影视教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困惑,教材等其他方面的资源都没有配套跟上。因此,希望这次的教指委工作能够把课程体系、教学要求安排等统一,就跟教育部制定的文化课标准一样,制定学科执行的大致标准和范畴,至于执行标准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南京邮电大学余武教授从调研出发,认为制定艺术学科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专业院校,比如说国家级的、省级的,包括地方的标准确实不能一样。如果按照同一个尺度来做确实不好去判断,所以分类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同时在制定标准时还是要适度宽泛,应该有一个底线。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郝戎认为,本科教学的质量应该具备一个国家标准。例如食品有食品的标准、药品有药品的标准,那么艺术教学的国家标准到底是什么?每年都有很多的兄弟院校,还有一些省市的一些院校到中戏来交流,都对中戏教学的课程设置包括一些考核的标准非常感兴趣,其实这些兄弟院校,尤其各省、地、市这些级别院校来中戏,一方面来交流取经,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是在探求一种教学标准。现在国家没有艺术教育标准,他们觉得办戏剧专业或者表演专业就应该到中戏问一问,办影视编导就应该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这些权威系问问他们的办学标准是什么。因此从国家艺术学科整体发展来看,制定这个标准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尤其是给各地方的这些院校明确办学方向。但是制定统一标准同时又是一个比较难的事,因为每个学校教学层次不一样,教学理念也不一样,将来面对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水平等,制定标准不能门槛太高。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石磊结合新出台的本科培养方案目录发表了观点。本科新目录出台后,四川师大需要重新制定教学方案,但是新目录中有些专业方案定得很细,比如说广电编导,因此学院基本没有发挥余地,导演方面也规定得比较细,导致有些课程很难去上,因为太过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跟不上。因此,在制定本科教学框架时要吸取以上经验,不能制定得太死,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院长周晓波强调,艺术教育首先是个性教育或者特色教育,那么面对全国大量的学科招生,应该根据不同学校发展方向和招生情况来定位,有些可以注重实践,有些可以注重研究,有些可以是经营式的。因此,制定本科教学标准也要多元包容。

南京大学教授周安华建议,关于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标准的制定在指导思想上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出发点。因此有三方面可以重点考虑一下:第一,注重内涵发展,不要只是强调发展规模和招生数量;第二,在理论方面也要强化,不能只一味偏重实践;第三,关于封闭和开放,应寻求国际化的视野、加强国际交流、遵循国际规范。

武汉大学艺术系主任彭万荣认为,制定切合各个教学单位的学标准非常困难。仅就培养目标而言,每所艺术院校都不相同,因为其中涉及各自学校的定位。在各所院校培养目标不同的前提下,怎么保证制定的国家标准符合每个学校的具体要求,这很有难度。相对来讲,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体系就稍微好办一些,设置一些全国通用的必修课程,其他课程提供选修参考,这个方法较好操作,也便于推广。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指出,在制定国家标准时,可行的方法是制定的“标准”是一个基础性的定位,即“最低标准”。从实际操作性角度出发,能否采取“先分后合”的方式。比如说按照戏剧与影视学的11个专业分类,先把每个专业的最低标准列出来,之后在所有标准中再抽象出一个更加概括性的或者更低一点的标准,形成一个统一的、唯一的戏剧与影视学标准。

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认为,框架性的标准需要有一种包容性,要有必选工作,要有自选工作,同时又要符合专业性院校特点。另外还希望有一些细化的题目和项目,利用几个月的时间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进行大面积调研工作,因为制定全国化的标准是需要相当调研和数据的,才能集思广益。

湖南大学教授何春耕提出,艺术教育标准框架应该既要有共享也要有特色。那么如何在共享和特色中制定出学科标准?第一,希望教指委搭建一些共享平台。因为有一些院校特色是不能复制的,比如说进行跨校选课尝试、分享相关课程;第二,在成果展示上,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或者某一个展播季,或者通过某个网站能够让彼此了解每个学校各自的特色;第三,作为一个建议。因为考虑制定标准有很多热点评估,所以,希望教指委建议教育部把这些标准的制定调研直接列为教育部课题,然后各个委员去申报,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把相关学科建设调研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更科学。

浙江大学范志忠教授对制定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因为只要制定出的国家标准能够适应大多数学校的要求、适当放低门槛、获得多数院校的认可,就具有可操作性和易推广性。

中国美术学院苏夏教授也同样对国家标准的出台充满期待,因为保持教学特色固然重要,但是与国家标准并不冲突,而国家标准的制定、执行能够显著提升现有教学的规范化,因此值得推广。

山东艺术学院吕双燕教授从“山艺”办学经验出发,提出艺术教育应加强理论指导。在山东来讲“山艺”是一个专业的艺术院校,最重要的是其关于技术理论的建设。然而,现在逐渐发现这种发展模式非常欠缺。当下,艺术高端理论特别稀缺,因为有些观念认为这些理论对于艺术实践教育、艺术专业教育意义并不是很大。因此,呼吁在强调技巧锻炼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建设。

哈尔滨师范大学安立国教授介绍了所在学院的经验。哈师大戏剧与影视专业教学主要是设定10门核心课,15门必修课,然后开选修课。虽然这个专业课程很多,但通过设定必选课来确保教学质量,这种经验可供制定国家标准时参考。

艺术学院张腾教授认为,在国家标准制定执行后,最重要的是这个标准是否具有权威性?它有没有什么约束力?这个标准有没有用?达不到这个标准怎么办?是不是就可以不办或者停办?有没有以上这些权威性,如果说制定出的标准没有这样一种权威性,那么它的作用到底在哪儿?如果有这样的权威这个标准就有用,要不然这个标准就没有用。另外,张腾教授还建议在注重专业标准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专注“社会合格人”的培养标准,因为影视专业和戏剧专业社会影响很大,好的影响非常大,坏的影响同样非常大,因此希望制定专业标准的同时,能够制定严格的或者比较严格的“社会人”标准。

陕西师范大学李震教授认为,国家教育标准应该是一个规范、一个基准线、一个门槛。因为标准很难制定,各个学校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没有办法制定标准,国家标准更应该类同于一个艺术教育的准入门槛。

篇9

1.青年人是微电影创作的主要力量兴起于草根的微电影以突破性的姿态改变了以往传统电影只靠专业人士制作的单一模式,其创作主体不论是专业团队还是草根阶级,大都以青年人为主。微电影是以新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以青年人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形式,崇尚随性表达,在年轻人中甚为流行。高校将微电影创作引入影视艺术实践教学,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微电影的微时长,意味着内容有限,要想吸引观众的注意就要靠创意,而青年学生又极具创造性,拥有用之不竭的奇思妙想。微电影创作可以吸引青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拍摄不同题材,反映不同主题思想的微电影作品,通过自己独特视角去表现眼中的美好世界。

2.微门槛、低成本便于大学生参与个人拍摄微电影并不需要专业的摄录设备,这为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专业实践设备资源不再成为学生作品创作的障碍,网络、手机、相机、DV等移动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普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作。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智锋教授认为,微电影的兴起与发展成为影视教育人才培养新的有利的载体和手段,微电影短小、精致、低成本的特点有利于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成为新的人才培养手段和模式。

3.微周期制作可以较快检验教学成效微电影虽微但却浓缩了正规电影的所有结构,包括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录音、音乐、舞美、灯光以及后期制作等过程。通过微电影创作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在短时间内检验各个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能较快地体现教学成果。由于微电影篇幅短小以及投资拍摄周期短等特性,决定了其非常适合大学生参与其创作活动,它可以使得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和锻炼。同时,表演、摄影、编导、设计等艺术类不同的专业学生也可以共同参与和创作。对实践教学而言,这种相对低成本和时长短小的影片制作,有助于让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生产传播形成快捷、完整的认知。

二、微电影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微电影创作需要具备完整的策划和系统的制作体系、作品本身具有完整故事情节,是团队协作的产物,微电影的浓缩特质有助于开展全流程实践教学。由于其低成本、微周期的特点,微电影创作往往只需要极少数人的参与,因此制作者必须熟悉并参与到作品创作的各个环节上。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电影创作,鼓励学生与有经验的学长合作来进行学习,掌握影视创作的全部过程。学生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到后期合成,每个步骤都亲身参与,通过微电影创作来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提升学生在影视艺术领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影视制作领域的通才、全才。

2.以微电影创作为纽带,使学生通力合作、加强交流微电影作品涉及的题材和行业较为广泛,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学生围绕兴趣爱好拍摄不同题材、反映不同主题思想的微电影作品,从而提升并完善自身的创作水平。微电影创作甚至可以吸引不同国籍、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通力合作。事实上,微电影已经超越了影视专业的范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家穆德远认为,电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其载体发生了变化,如今的电影不仅通过院线、屏幕传播,而且通过手机、电脑进行传播,这是当前多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微电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既有影视的元素,又有新闻、艺术的元素。可以说,微电影在各个学科交叉、交融中不断发展,因此各专业学生都能够参与微电影创作、拍摄。

3.鼓励学生参赛,将学生作业变为作品影视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大多是以提交作品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考核的,将学生的微电影创作与参加各种影视作品大赛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用微电影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培养自身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国际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追求。从2012年起,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先后参加了两届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韩国清州大学协办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在首届盛典上,我院09级学生作品《你是我的眼》获得纪实类三等奖,还成功入围“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国际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让教学成果真正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与世界共享,也鼓舞和带动了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微电影创作中来,同时让老师对微电影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在第二届比赛中,我院有4部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其中10级学生作品《外教夫妇和他们的九个孩子》荣获最佳短片单项奖、《鱼》荣获动画动漫类二等奖,另有2部作品荣获纪实类三等奖,大赛组委会根据学生投递微电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还为我院颁发了本次微电影盛典评选活动的组织奖。微电影作品参赛实现了从学生作业到学生作品的转变,是学生实践教学重要成果的提升,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责任心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日常实践教学与比赛相结合,让学生针对比赛主题量身定做、集中精力进行创作,将学生实践教学作业变成国内外影像节的作品,才能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大学生在微电影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4.延伸实践教学,打造有影响力的微电影品牌在实现微电影的教育价值的过程中,除了参加相关影视作品比赛外,还可以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微电影制作社团、举办具有品牌效应的微电影比赛或微电影学术论坛,使自身实践教学的成果能得到进一步延伸,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本校的学生感受到微电影的巨大魅力,还能够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微电影也可以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通过微电影制作社团、微电影比赛和微电影学术论坛的影响,能在实践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影视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借助微电影社团和学术论坛的交流与培训也让专业教师掌握影视前沿应用技术,让专业教师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相结合并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出具有影视创作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篇10

[关键词]影视教育;影视理论;影视产业

由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浙江传媒学院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杭外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影视教育和科研、影视理论和批评,影视产业和媒介传播等重大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一、影视教育和科研

影视教育和科研决定着影视传媒业的未来,代表着影视传媒业的希望,是这次学术研讨会最重要的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项仲平的《论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辉煌”背后的教学缺位与对策》,以三个缺位(影视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理想目标和现实质量的缺位、影视艺术教学的时代需求与影视人才培养的现实教学条件的缺位、影视教学的后续发展与影视院校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双师型”师资的缺位)表达了忧患意识。黄会林的《现代影视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理念探究》消除了与会者的疑虑。黄会长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直接参与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竞争。在本土化氛围中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影视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影视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姚国强和曾笑鸣的《简论北京电影学院“十一五”期间影视科研学术发展策略》显示了影视科研学术工作对影视教育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北京电影学院“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的教育思想将对全国的影视教育起着示范作用。

培养目标的差异可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叶思诗的《重庆市高校影视本科专业设置类型分析》把重庆市高校影视专业分为三种类型,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进行了不同的选择和偏向。王国臣的《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从专业培养目标化、课程设置立体化、课堂教学个性化、课外辅导人性化等方面展示了影视教育获得的成果。

培养社会需求的艺术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要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有力支撑。李晋林的《影视传媒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提出创建“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系统科学地进行影视艺术人才的能力培养,通过互动式、项目化的综合创作实践,使学生从低端的动手能力经过创作实践对理论知识整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衡。

教材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体现,是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教育实践的精华。王泽钰的《影视专业教材建设分析》在梳理影视专业教材建设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视专业教材的基本格局,阐述了自己对整个影视专业教育体系的独特思考。文仕江的《刍议影视教学中多媒体教材的应用》指出多媒体教材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影视教育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在探索影视教育模式、贴近影视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数字摄影和影像数字化处理技术,拓展了影像表现的空间,成为现代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摄影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胡晓阳的《数字摄影技术对摄影教育之影响》论述了如何应对由此产生的变化,向卫东的《实验教学环节、实习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划分和统一――师范类院校摄影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探析》论述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对摄影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重庆师范大学摄影专业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

二、影视理论和批评

纵观国外影视发展的历史,影像理论的创构一直伴随着影视实践的步伐,南野的《对中国影视理论建构缺失的一种分析》指出国内影像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在模仿与学习国外,本土理论的系统创建还有待时日,而影像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也充满不可预测的因素。与会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使影像美学被提高到一个特殊位置。周安华的《元视界:电影与戏剧互动中的凝结》指出戏剧与电影存在着诸多相似,而差异是其更本质之处。元电影与元戏剧相互参照、启迪,在置换、通融中丰富自身。金洪申的《电影的意境美》以影片《上学路上》的美学风格为例。深入探讨了影视艺术如何才能达到意境美,从而丰富视听语言的表现力。章旭清的《“景观”――当代电影重要的镜语范式》论述了景观作为重要的镜语范式,应当是所具有“可看性”的影像形态与其所具有的话语言说功能的对应统一,它们有机地嵌构于电影潜层叙事之中,以上探讨深化了与会者对“电影性”这一电影本体问题的思考。

文化研究拓展了影视研究的领域和范围。钟丽茜的《现代都市文明与影视艺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研究理论》阐述了雷蒙德,威廉斯这位文化批评家的媒介传播、影视理论方面的见解对于中国传媒研究的借鉴之处。金丹元的《关于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的思考》在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借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系列性反思。曾胜的《愉悦的焦虑:关于电影凝视的研究――从弗洛伊德到齐泽克》从视觉文化心理和精神分析这一角度考察了电影凝视的含义及其重要指导作用。

影视美学形态和批评理论应该多元并存。颜纯均的《二元对比的叙事与镜语――早期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研究之一》侧重考察了中国早期电影独特的二元对比的思维模式和民族风格。林华的《浅析“作者论”对中国新时期电影的影响》梳理了“作者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分析了它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新时期电影的影响。赵建飞的《新媒体平台的电视剧研究初探》通过观察新媒体运作的环境和方式,分析了新媒体电视剧的美学特性和文化影响。

三、影视作品读解和影视现象分析

怎样读解影视作品?怎样分析影视现象?与会者非常关注,对蕴含其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分析和读解。李骏的《当父权从马背上滑落――李安(断臂山)的文本细读》从男性、父亲与家庭的关系上,揭示了李安电影父权社会的历史性变迁。顾倩的《从格里菲斯(残花泪)说起》通过一些中国影评,对中国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进行一次微观考量,体现了民族意识变迁与身份确立。刘智跃的《揭开浸透血痕的历史面具――论影片(东京审判)》从题材、叙述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影片审视战争的独特视角和文化意义。

一些学者以“一滴水里看世界”的方法对影视作品进行拓展引申,借“从个别到一般”的方式对彰视作品进行推理论证。张同道的《当电影遭遇城市――试论(尼斯景象)与城市交响曲电影》以《尼斯景象》为例考察了城市交响曲电影的突出特征是节奏感、形式感和运动感。孙春云的《口述历史纪录片(浩劫)》以克劳德・朗兹曼的《浩劫》为代表论述了口述历史类新纪录影 片的基本美学品质。

对某类影视作品和某种影视思潮进行正确理解和评析,显示了与会者的锐利洞察力。桂青山的《(百家讲坛)与“文化时潮”之我见》支持和认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及同类节目普及古典、张扬“国学”的文化时潮,建议多元文化的健康构成会共荣共存,相得益彰,胡辛的《电视人文谈话节目:大众传媒中的精英文化绿洲》通过分析人文谈话节目产生的背景、成功个案及成功缘由,探讨出了其发展的瓶颈和出路,刘晶晶的《国内电视早间新闻节目的模式》阐述了早间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与服务化倾向。袁立本的《真人秀的狂欢文化性》论述了真人秀游戏规则的设置精神是人性化、狂欢化和伦理底线。孔朝蓬的《当代大陆电影的成长主题探析》梳理了成长主题蕴涵着个人长大成人的生活经历和力求自我完美的生命历程,折射着历史与社会的变迁。王伟的《论中国当代战争电影中的人性诉求》通过分析冯小宁战争三部曲中人性在特殊条件下的发展与变化,赞扬了战争电影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张智华的《破案剧的基本类型特征》把破案剧分为警匪剧、推理剧、纪实性侦破剧、反间谍剧等类型,分析了其看点和卖点。金昌庆的《田园神话:六部草原题材电影的原型故事》通过对深层叙述结构的分析,阐述了“田园神话”的转换变形和主题意蕴,展示了草原电影的审美价值和原型叙事的魅力。罗显勇的《论中国新生代电影的后现代特征》指出中国新生代导演消解了启蒙、理想和崇高等人类的深度价值,冲击了精英知识分子的正统语言,打破了男/女二元性e对立,显示出反讽、调侃、怀疑、自嘲等某些后现代特征。

四、影视的生存和发展

影视文化产业能够以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替代物质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增进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因此,如何加快影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与会者讨论的最激烈的问题。陈尚荣的《透视中国电视剧生产现状》和武新宏的《解析中国电影大片“叫座不叫好”现象》分e对国产影视剧的生产现状、基本特征及其症结所在进行了理性透视和分析,并试着为其指出了发展方向。

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促进影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彭吉象的《类型电影: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兼论电影理论应承担的责任之三》强调进一步深化类型电影的理论探讨,把握观众的审美心理和观影欲求,创作出符合观众需求的类型电影来。里景春的《剧本――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认为改造创作队伍,培训剧作家,开拓在题材方面的空白地带比如科幻和灾难就能解决剧本问题。刘媛平的《全球语境下中国电影发展策略――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样还能反抗文化侵略。史可扬的《培养观众是中国电影当务之急》论述了中国电影观众的群体构成、文化构成、电影观念和需要层次对中国电影的影响,阐述了培养观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李云凤的《试析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戏仿、反讽与拼贴手法的运用》认为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该剧具有独特魅力。何静的《挑战日韩偶像剧的辉煌――兼论24集电视连续剧(聚沙)的创作与制作》从日韩偶像剧构成元素和叙事策略解析人手,探索出了日韩偶像剧辉煌的缘由,揭示了国产偶像剧缺陷所在,并以《聚沙》为例证明国产偶像剧可以借鉴曰韩偶像剧,走出一条民族化的康庄大道。虞吉的《描述与诠释:数字好莱坞的昨日今宵》展示了新好莱坞不仅在常规类型领域实现了叙事更新和新类型体系的打造,而且还使电影与尖端电脑图像技术、数字技术实现了结合,开拓了全新的发展领域。厉震林的《中国电影与奥斯卡哲学》强调应该熟悉奥斯卡游戏规则,以全世界观众为目标群体,向世界提供更加符合世界规则且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影文本,使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国内,面向海外,显示了与会者宏阔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