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简介:徐明(1972—),男,黑龙江大庆,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教学及实验技术
1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教学具有行业的特殊性。
(1)空间体量巨大。土木工程的服务对象是建筑物、桥梁、隧道,一般体量巨大。现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高度超过800m,桥梁的最大跨度达1991m,超高层建筑物的单根柱子、单根桩基的承载能力上万吨。进行这些结构或构件的实体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缩尺实验,也存在实验构件及加载设备体量大、实验环境恶劣、实验费用高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参与。
(2)施工周期长。土木工程的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世界最高建筑物———迪拜塔的建设历时6年,通常一幢普通的住宅楼施工工期也需要1年以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无法得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体验。
(3)工程参与方多。土木工程存在不同的建设参与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在学生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往往只能体验其中某一方的工作,无法从不同参与方的视角去感受和经历工程。
(4)危险性高。土木工程实验很多是破坏性试验,并且是脆性破坏,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施工现场工序复杂、人员众多,而很多学生又缺乏施工经验和对危险源的判别能力,这使得很多施工单位在安排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时存在顾虑。
(5)实验难度大。在土木工程的实验中,灾害环境(如台风、火灾、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的模拟设备造价高(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的造价上亿元、大型风洞的造价几千万元)。灾害环境实验难度大、危险性大、费用高。
为解决土木工程传统理论教学与学生工程化培养之间的矛盾,拓展实验及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特别是进行灾害环境对土木工程影响的分析、解决重大工程的防灾问题,尽可能减少实验成本和潜在危害,东南大学在课堂理论教学、原有实体实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的仿真软件,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通信平台,构建了具有高度真实感、直观性和精确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作为实体实验及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创新[1-5]。
早在2005年“工程结构设计原理”与2006年“建筑结构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期间,东南大学就开始组建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实验室,此后结合“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合同管理”、“结构力学”及“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几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又相继成立了土木工程施工虚拟仿真实验室、土木工程管理信息化等实验室。2013年通过资源整合,依托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形成了“三层次、四模块、五结合”的教学体系。
(1)三层次:按照人才培养需求与教学规律,将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和创新训练;
(2)四模块:按专业知识体系与工程实践规律,搭建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创新实践4个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3)五结合: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与实体实验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其中,四模块的18门实验课程支撑8门专业主干课程与12门实体实验实践课程,辐射其他16门专业课程,基本覆盖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
2.1土木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虚拟仿真模块
模块主要包括:(1)基本构件虚拟仿真、楼盖设计虚拟仿真及单层工业厂房设计虚拟仿真等基础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建筑结构抗震虚拟仿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虚拟仿真、大跨空间结构设计虚拟仿真及桥梁结构设计虚拟仿真等提高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复杂结构虚拟仿真、基于MTS混合实验、大跨桥梁抗风虚拟仿真、结构构件抗火虚拟仿真等创新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这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建设内容。
结构分析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充分体现了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6-7],是从工程的构思到概念设计,再进行仿真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概念设计进行优化调整,最后按优化后结构进行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实现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
以特色实验项目“基于MTS系统混合模拟实验平台”为例,传统的建筑物抗震防灾实验大多数是对整个结构进行的,由于整体实验成本较高且实验项目较多,导致实验场地和实验时间安排紧张。为了提高实验项目的实际效果和设备的有效利用,将结构的大部分替换为数值子结构并采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而只有小部分结构在实验室进行足尺实验(见图1)。仿真实验具有参数可调、实验方案可扩展、不存在硬件损耗的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实体实验具有真实可靠、直观性强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实时混合实验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抗震防灾实验手段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术水平。
2.2土木工程施工虚拟仿真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含基本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复杂工程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及关键施工技术仿真分析3部分。基本施工技术虚拟仿真主要包括土方、桩基础、模板、钢筋工程等施工过程的虚拟仿真,是模块的基础训练部分;复杂工程施工技术虚拟仿真主要是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空间结构、大跨桥梁结构等典型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虚拟仿真,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施工技术和复杂工程的施工组织,它是模块的提高训练部分;关键施工技术仿真分析部分主要针对全新的施工技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关键部分的仿真分析,确保施工的顺利和安全,它是模块的创新训练部分。
以典型实验项目“大跨桥梁结构施工虚拟仿真”为例,该实验项目以铜陵长江大桥工程为案例,与中铁大桥局集团和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对该工程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虚拟仿真,包含桩基础施工、沉井施工、主塔施工、钢桁梁吊装施工、斜拉索施工等子系统(见图2)。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大跨斜拉桥施工的主要步骤、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等。
2.3土木工程管理虚拟仿真模块
该模块包含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管理BIM综合4个部分。传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注重信息系统管理知识的介绍和基础软件操作,但是存在信息技术类知识体系在不同部分之间的割裂问题,使学生难以形成结构化、模块化的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和素质。土木工程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传统课程设置模式进行了改革,根据多学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信息技术类实验课程平台。
以典型实验项目“工程管理BIM综合虚拟仿真”为例,该项目根据给定的工程项目设计(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等)方案、相应的城市规划条件以及有关的地理环境数据,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或咨询单位的角度进行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的多维可视化仿真(见图3),并利用BIM模型进行辅助施工管理,包括项目的日照分析、建筑能耗分析、绿色建筑评价、建筑体量计算等。
2.4土木工程创新实践虚拟仿真模块
本模块主要分为基于创新训练计划的虚拟仿真和基于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虚拟仿真两部分,以满足学生课外研学课程的需要,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体现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利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对结构进行概念设计,然后运用仿真分析软件进行模型计算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模型设计进行优化,完成实体模型的制作,将制作好的模型进行加载或让其完成特定功能。通过本模块实验项目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结构体系、设计分析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8-9]。
以典型实验项目“创新结构体系虚拟仿真实验”为例(见图4),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创新结构模型,以反映学生的力学概念、结构概念和创新思维。实验项目鼓励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创新思路,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对结构概念设计、基本构件受力状态、空间结构体系及特点、典型工程案例分析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与思考,并动手制作结构模型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结构整体上把握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及受力特点,并通过学习报告、制作模型及加载体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特色
3.1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长期坚持实体实验项目建设和虚拟仿真项目建设相结合,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规划,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学生实验训练的学时数比例由总学时的19%增加到25%。中心依托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进行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有力地支撑了6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提升了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水平。2013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秀成绩第4次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在2012年的全国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三。
3.2来源于科研项目,面向创新能力培养
中心依托“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中心”、“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基地,不断地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把科研方法融入实验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价值,使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启发科研思维,培养科研道德,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
3.3来源于工程实践,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中心的大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来自于真实的工程实例,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实战型”项目。通过真实项目的演练,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来之能战”的毕业生。
已将典型重大工程转化为实验项目的实例有:
(1)山东博物馆屋盖薄壁箱型结构虚拟仿真;
(2)广州南站大跨空间结构温度应力虚拟仿真;
(3)广州白云机场复杂铸钢节点虚拟仿真;
(4)润扬长江大桥大跨桥梁抗风虚拟仿真;
(5)深圳大运会体育馆钢结构安装施工虚拟仿真;
(6)沪通长江大桥桥梁沉井施工全过程虚拟仿真。
3.4面向防灾减灾,开展灾害虚拟仿真
现代土木工程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地震、台风、海啸、火灾、爆炸、泥石流等。各种灾害因其巨大的时空尺度而难以再现,因其复杂的生成原因而无法重复,所以要借助现代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演示。中心依托云计算中心每秒37万亿次峰值浮点计算能力,运用大型虚拟仿真分析软件,开展地震、台风、火灾及爆炸等灾害的模拟,提升学生防灾意识和减灾水平。
篇2
[关键词]实验室技术和方法;教学方法;仿生学;计算机通信网络
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建设任务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含2个方面:(1)具有智能发展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要根据学科的发展规划以及学科建设的新要求,在当前现有的资源基础上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手段[3]。(2)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即保证发展的长远性和不间断性,这就要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要立足学校的高度,打破学科的局限,整合各学科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发挥企业开发实力强、支持服务能力好的优势,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综合实验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成本和风险,开展绿色实验教学[4]。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管理平台的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不是单一学科专业的封闭式实验室,而应该是多学科、多学校、多地区的实验教学资源平台,需要一个兼容性强,且具备扩展性和前瞻性的共享管理平台来管理实验教学资源,以实现校内外、本地区及更广范围内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2)保障持续性运行经费的投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与软件的不断开发、维护与更新,必须要有持续性的经费支持,没有持续性的经费支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不可能得到良好持续的发展。(3)建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合理的运行机制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高效运转的前提,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资源融合平台需要有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确保各项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5]。(4)探索校企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
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的“一专多能”高素质检验人才离不开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是针对医学实验的现象及过程,通过仿真、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技术及相关设备将操作实践与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步骤等相互结合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对象,学生能在高仿真度的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教学效果[6]。而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临床检验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常用检验仪器的实验原理与操作技能,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这需要经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长期以来,检验专业的教学常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及进行常规的实验操作和课后看书复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实验条件的限制[7]。因此,可依托虚拟临床实验室系统与虚拟实验操作流程,让操作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的实验环境,摆脱传统实验的种种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操作虚拟仪器和其他实验器材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模拟操作过程,通过对虚拟世界的体验和交互作用加快熟悉检验的相关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与学习效果。虚拟仿真教学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有段可有效解决过去医学检验教学的难题:(1)为解决医学检验技术高、精、昂贵仪器培训难的困扰提供了条件。医学检验离不开高、精、昂贵的仪器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精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然而在学生上实操课、见习及各级各类培训过程中不可能拆分仪器和实时亲手操作这些仪器设备,而通过虚拟的仪器设备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实现对高、精、昂贵的仪器设备的操作,达到医学检验实验机能与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思维的目的[8]。(2)规范检验技术的标准化操作培训。通过模拟操作检验过程(如细菌接种培养、静脉血标本和骨髓标本的采集等)规范学生的临床检验实验操作,掌握相关技术的标准化操作程序,提高临床实践能力。(3)规避检验技术培训的生物安全问题。在虚拟环境下进行仿真仪器操作与实验项目训练不需要接触真实的设备和疾病标本,避免了受感染、受伤的危险性。(4)节约检验技术培训的实验器械、试剂等耗材成本。在虚拟实验室中学习及操作虚拟实验可反复多次训练,不存在实验器械、耗材与试剂(如昂贵的抗体)的消耗,节省使用、维护成本。(5)解决临床检验中疑难罕见形态学资源短缺问题。在虚拟形态学图片库中可随时搜索并学习到一些在临床工作中少见的细菌(红斑丹毒丝状菌)、病毒(汉坦病毒)、寄生虫(环孢子虫)、白血病细胞及一些罕见的实验现象、结果等,可达到实际实验难以实现的效果,使操作者的学习事半功倍,大大缩短了学生进入临床检验工作的适应期。(6)增加学生对检验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在逼真的软件系统与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中自由寻觅,远比枯燥的课本、笨重的仪器、漫长的实验等待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7)临床检验人员的再教育也可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让临床检验人员在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逼真的软件系统与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中自由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达到再次提升技能的目的。(8)在课余时间,学生可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科研设计和预实验。学生进入虚拟场景,根据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构思和设计能力,且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
3制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从2013年启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工作至今已有数年,全国已有300余家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但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尚不尽完善,存在一些问题:(1)资源利用不高及浪费严重。部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利用率不高,加上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资源的折旧率很高。应将每个高校各自不同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利用率[9]。(2)后续投入的经费不足。大部分高校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模式为一次性建设,在建设完成后很少有经费的持续性投入,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性过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的增设、软件的更新均需要后续的扩展与完善,均需要持续性的经费投入。(3)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够完善。部分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无法发挥多学科的优势,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在资源整合方面做得不够细致,从而导致利用率不高[10]。(4)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过程中每一个新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与实验软件的开发均是工作人员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应该对其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奖励。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仅将此当作其工作职责与工作义务看待。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建设人员的效益激励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11]。
篇3
一、引言
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以实物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与时俱进拓展实验教学技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特殊专业如核工程与核技术,由于部分实验课程涉及到高成本、高危险等因素。因此,选择一种节约成本、安全便捷的实验教学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大量用于科学研究,还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结合核类专业特点,积极开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核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建设。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实验教学师资力量弱、实验课程体系不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提出“巩固基础、加强实践、开拓创新”的发展思路,即依托现有核类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坚持积极发展、科学建设的指导方针,积极建设实验教学团队,科学设置实验课程,推动核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开发。
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师资建设方面。实验教学师资是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然而,在部分高校中,由于受实验教学地位、人才引进政策、师资建设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实验教学师资建设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影响,在高校中实验人员认可度始终低于理论教师,导致多数应聘者或已在职的实验人员不能安心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人员变换流动快,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多数高校提升了招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条件,许多高校要求应聘实验岗位者须具有博士学位。然而,由于实验岗位社会认可度低、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往往是岗位无人应聘,最终不了了之。再者,高校实验教学师资建设得不到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实验教学人员始终处于教学辅助地位,实验师资建设缺少资金和政策支持,导致实验教学人员培训、交流机会少,实验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以南华大学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例,现有专职实验人员8人,需分别管理并承担核电子学、核辐射探测、辐射防护与剂量、核技术应用、核物理、核燃料化工、核反应堆工程等七个方向的实验教学及管理工作,尽管有部分理论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但始终无法解决实验教学师资匮乏的问题,无法满足“多层次、全天候”实验教学的开放要求。
2.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方面。实验课程建设是实验教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目前,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种类少,无法满足不同核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课程建设中,往往重视软硬件的采购,很少投入资金进行实验项目开发,仅仅开展软硬件的学习应用,未能充分发挥虚拟仿真软件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2)缺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方面的辅助讲义和教材。尽管高校核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开展近20年,但由于高校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发展中,未能及时做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加上缺少实验教材建设规划以及必要的建设资金投入,造成至今国内核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讲义及教材缺乏,因此积极投入开发实验教材已成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南华大学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安全、核物理、核燃料化工等核类专业,是全国核类专业最齐全的高校之一。然而,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仅针对核工程与核技术开设了核电厂运行仿真实验课程及核专业课程设计等,对其他专业如核燃料化工、核物理、辐射防护等专业尚未开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无法满足高水平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方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涉及到软件、硬件等多个方面,管理较为复杂。一方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需以网络建设为依托,但当前多数专业实验人员对网络建设缺少认识,缺乏建设能力;另一方面,现有虚拟仿真教学硬件管理混乱,部分设备存在重复采购,且使用频率低,无法发挥其价值;此外,在实验教学建设中,由于实验课程受学分限制,实验课程往往比理论课时数少,无法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锻炼学生实验能力。以南华大学核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为例,目前该课程只能依托实验室局域网开展,学生需要学习FORTRAN语言、数值计算方法及反应堆热工设计等知识,仅36个课时,无法使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课程知识。
三、改进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对策
1.加强教学师资建设,提升教学队伍水平。(1)提升实验教学地位。建立实验教学改革课题专项申报制度,正确引导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提升实验教学地位;明确实验教学建设方案,适当提高实验课程的学分比例,增加实验课时数量,确保实验教学拥有充分的实验。(2)建立实验教学团队。健全实验人员引进政策,积极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健全实验人才队伍;建立实验室人才建设资金,建立健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利用学校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实验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学术和业务水平。
2.完善??验课程体系,创新实验教学内容。(1)加强实验项目开发。软件是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多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采购教学软件,开展实验教学。然而,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加之实验人员少、任务重,开展的实验项目通常是单一的或验证性的,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项目较少。因此,在现有实验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是十分必要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项目开发支持制度,通过改进实验软件教学条件,实现高水平实验项目的储备。(2)建设精品虚拟仿真实验教材。通过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中不断整理归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料,编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教材,借助学校教材专项资金,出版实验教材,力争高效率、高质量的建设好实验教材资源,精益求精。同时,依据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实验教材。
3.改?M教学管理机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1)完善虚拟仿真教学网络。良好的网络环境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率的教学管理,也为实现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方便。以现有局域网为基础,扩展网络范围,实现全国范围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使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开展虚拟仿真实验,以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2)优化实验教学管理。优化实验教学管理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设施,保障实验教学良好运行的重要方式。应利用教学管理软件,管理软硬件教学资源。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师生互动、成绩管理等教学环节,实现虚拟仿真资源的充分利用。完善实验教学管理网站的功能,全面推行立体化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篇4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要遵循以下建设原则:第一,工学结合原则,即按照“工学结合”理念组织资源库素材,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第二,标准化原则,即必须有可依的规范和可参照标准,保证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和互换,便于对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管理;第三,结构化原则,即确保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方便操作和使用;第四,科学化原则,即专业教学资源库设计、开发、组织要科学,从根本上保证资源库的建设质量。鉴于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总体思路是:“调研需求,循证设计;统筹规划,科学建设;多元合作,机制保障;开放运营,持续发展”,遵循“设计-制作-集成-应用”的技术路线开发,旨在建成一个内容丰富、实用快捷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2]。基本思路如下:1.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充分调研基础上,系统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结合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构建出资源库的总体框架。2.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对岗位技能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建设基于职业化、面向岗位任务的课程资源;并搜集包括文本类、图片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等课程中单元及关键知识点对应的素材。3.将搜集和开发的资源,围绕课标进行科学整合,确定资源库结构,设计页面和导航,资源入库,边制作边修改边调整。4.建立资源库推广应用中心,收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资源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予以调整与改进。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库运营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虚拟工作场所,通过虚拟工作场所开展实训项目,降低开展实训教学的成本。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框架与具体内容
基于学校、企业、社会学习者多方需求,结合共享型教与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就业服务与管理、技术交流推广等功能的实际需要,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整合企业和专业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专业建设标准子库”是在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标准的指导下,以职业岗位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开发,主要包括:专业介绍、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标准、专业办学条件配置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教字团队信息、专业建设成果等。“课程资源子库”是以《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等7门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以课程项目或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课程资源,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方案、课件、授课录像、学习手册、在线测试、工程案例、试题库、课程评价方案、技术资料和参考资料等。“专业基础素材子库”是专业教学资源和课程教学资源的素材提供地。主要的素材形式有:文本文件库、图片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按应用类型分类,主要有:机械与电气相关技术标准、产品与零件工程图、工艺文件、作业规范、操作说明书等技术文本;企业生产用的各类机床、刀具、夹具、量具、企业产品与零件、生产场景等图片;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实习实训、课程录像等影音视频;各类机械机构和机电设备内部结构、工作过程等动画;企业工作项目案例、企业网站链接;课程习题库、试题库及在线测试系统;数字化教材、各类教学课件、校企合作编写的培训教材。
“虚拟仿真资源子库”由仿真动画集、典型机电—体化产品仿真学习包、编程及仿真软件包、自动线安装调试仿真工厂虚拟场景、机电—体化竞赛虚拟平台等5个特色资源包组成。学习者可在一个仿真平台下,建立机电应用系统搭建、程序编制及调试的虚拟环境,根据要求完成仿真训练,以降低实训成本。“自主学习与专业拓展子库”包括精品课程及相关网站链接、校企合作案例、工学结合教学案例、在线测试平台、科技创新与国际交流等。该模块主要为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师备课教学、高职在校学生及毕业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教学录像等多种资源完成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通过虚拟车间、虚拟设备、虚拟实训等资源完成实践阶段的训练,最后通过在线测试平成理论与实践的考核,从而构建“学、练、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与考核体系。“职业培训资源子库”由职业信息、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企业员工专项培训、技能大赛平台四部分组成。“职业信息”包含机电行业、各个职业的全部信息内容,分别按照行业分类和职业分类来对每个职业做具体分析。还包括企业人才求职信息与个人求职信息、就业咨询。“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包含中、高级车铣工、数控车铣床操作工、钳工、维修电工、工艺员与CAD职业资格取证培训和学习资源。“企业员工专项培训”为机电行业企业生产及相关领域在岗从业人员、高职毕业生提高和更新专业技能,为农民工、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提供的专项培训。“技能大赛平台”为全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师生提供专业技能赛事服务,展示比赛场景和参赛选手的风采。“合作企业资源子库”以合作企业为主,通过校企业合作的方式,汇集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标准、典型工程解决方案等,为同业单位在岗员工或其他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更新、专业技能提高提供全面的企业学习资源,此资源库主要由企业培训教程、行业企业标准、企业解决方案和产品技术资料组成。根据机电行业企业的特点和人员培训需求,企业培训教程可以分为两大类:机电设备制造企业、机电设备使用企业等单位的员工技术培训。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生产和应用企业的生产标准、使用标准、操作规范等组成相应行业企业标准集合。以校企合作完成的典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案例和行业领先企业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企业所做的典型解决方案组成企业解决方案,为企业、社会学习者和师生提供实际的企业解决方案,提高学习者的工程应用能力。“职教立交桥资源子库”的建设,有利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职教立交桥的构建,有利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本科的衔接贯通,有利于各层次人才的成长和终身学习,有利于加工制造类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主要由职业教育各学习层次的课程标准、衔接课程标准、教学共享课程和机电专业对口单招考试等部分组成。
三、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体会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体会可概括为“特色、规范、完善、服务”。首先,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体现高职院校和专业特色。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如项目化教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策略与教学的方式方法更注重实用性、互动性和动手性。因此,高职教学资源的设计应围绕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拓展知识,之后将这些知识与行业企业相关知识信息加以融合,形成校企合作、实训实践等课程内容,设计制作出更多普通教学资源库不具备的特色资源。其次,要规范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和要求。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严格制定相应的质量技术标准、归类属性标准、教学资源评价标准以及开发技术标准,规定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框架和基本功能,避免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资源高度共享。然后,教学资源库内容要不断完善、持续更新。新形势下知识技术的变更,要求教学课程必然紧跟更新步伐。教学资源库要利用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及时获得前沿信息,提高库内教学资源的更新频率。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确保专业教学资源库内教学资源优质、先进,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篇5
关键词 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仿真技术;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64-03
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远程控制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将实训基地的各类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等有效重组,实施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实现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的现代化、开放化和高效化[1]。
一、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模式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重点是“一个平台、两种实验室”,即打造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远程控制实验室,从而加强基地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基地管理水平,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全面发展。
(一)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管理平台
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管理平台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将实践教学基地中的各项教学资源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并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进行开放式管理与使用,使得实训基地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性的、共享性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1.实训基地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是实训基地日常管理和教学信息,内容包括实训基地功能与组成介绍、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变动公告,以及与实训基地相关的规章制度、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建设情况、师资力量等信息。实训基地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了实训基地的各类信息与资源,教师和学生通过浏览,能够全面地了解实训基地的情况,并可以查询所需信息,促进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系统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信息管理平台,集合项目申报、论证、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过程管理于一体,具有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网络申报、网上审批,确认书管理、合同备案、货款支付等模块,实现了项目建设过程数据的自动统计与汇总,各种信息的灵活查询和共享,以及建设状态实时监控等功能。该系统的应用使得实训基地建设效率明显改善,建设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学校监管部门可以全程跟踪建设过程的各环节,实现网上监督。
3.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系统
设备管理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和实训室建设的快速发展,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教学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由于受分散管理、封闭使用的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造成大量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信息封闭等问题[2]。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开发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实践教学基地仪器设备的资源配置及运行情况,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达到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最大化[3]。
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学校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的相关政策,公布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技术指标、服务领域、安装地点、技术管理人员及联系方式、收费标准、开放时间等各类信息,为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
4.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资源进行信息管理,实现远程教学互动、网络沟通的平台[4]。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可以查询教师、课程、实训项目、仪器设备等信息,还可以进行网上实训预习、实训预约、提交报告等活动;教师可以在网上制订教学计划,进行日常教务管理、成绩管理、查询预约结果、实训项目管理等活动。
(二)虚拟仿真实验室
虚拟仿真实验室是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技术而产生和发展的开放式实验平台[5],采用JAVA编程语言、NET技术、VRML技术等进行开发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具有沉浸性、交互性、自主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能够降低认知难度,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虚拟仿真实验室解决了危险性大、费用高、仪器设备数量少、环境污染等实践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适合难以实现实际操作的航天航空、化工、热处理、高压电工、工业医药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但虚拟仿真实验室并不能完全代替实际动手操作,学生要具有扎实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仍需要现场操作仪器设备,只有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远程控制实验室
远程控制实验室将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贵重仪器设备接连到远程控制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计算机、软件进行远程控制与互动,实现仪器设备的远程操作,从而进行远程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远程控制实践教学平台允许多用户、多任务同时进行,实时远程操作真实的物理仪器设备,操作结果实时反馈,借助软件可实现对操作数据的实时分析,达到与现场操作相同的实验效果。与传统实验室相比,远程控制实验室具有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资源共享,避免贵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等优点。
二、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实践效果
(一)信息管理平台开发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开放式实践教学的需求,探索开发了高职院校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管理平台。管理系统平台采用实训基地四级管理模式,即学校—院(系)—实训基地—实训室,从实训基地的信息化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充分实现了对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实验实训设备、教学课件、教学活动的高效管理。
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管理平台为实训室开放管理提供了安全、有序、便捷的管理模式,改变传统实训室管理工作繁重和复杂的局面,减轻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也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二)虚拟仿真技术应用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双闭环直流调速实验教学中,采用Matlab环境中的Simulink仿真工具箱的仿真功能,实现了双闭环晶闸管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虚拟仿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趣味性,使学生对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环节及各主要单元部件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6],从而更好地理解双闭环的工作原理、调速过程以及速度调节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三)构建数字化制造实训车间
为了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学校启动建设了数字化制造实训车间。数字化制造实训车间采用以太网接口将数控机床与互联网相连,利用数控系统中的远程控制系统,实现数控机床加工的远程控制、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功能,建成了数控加工远程控制教学系统。学生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实时采集数控机床的运行状态、程序跟踪和加工仿真等数据,实现对数控机床的远程控制。通过数字化制造实训车间,培养学生对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远程故障诊断的技能,学习数控机床远程维修与操作的前沿技术,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信息化管理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发展趋势,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将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纳入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体系中,才能推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朝着现代化、信息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7]。
参考文献:
[1]唐捷,张进.浅析实训基地信息化环境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6):142-144.
[2]赵醒文.高校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6-7.
[3]刁叔钧.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网络化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54-156.
[4]王岩,徐金荣,高珍,等.实验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82-85.
[5]岳浩.以数字化为依托 创办高职院校虚拟实训基地[J].中国市场,2010(49):232-233.
[6]尚丽,崔鸣,陈杰.Matlab/Simulink仿真技术在双闭环直流调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81-184.
[7]周翔.职业学校实验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0(7):82-83.
Exploration on the Inform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pen Practice Teaching Base
——The Case of Zhejiang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ANG Zhao-peng
(Zhejiang Mechanical & Electron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alized management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 can be achieved by re-organizing various resources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s using network communication, database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alized practice training base, Zhejiang Mechanical & Electron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s develop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applied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built numerical manufacturing practice training workshop, which created conducive condition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skills and enhancing benefits of teaching resources.
Key words openness; practice training base; informationalization; simulation technolog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2-02-11
作者简介:王召鹏(1977- ),男,山东莱州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篇6
关键词: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实验中心建设
实验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打造创新型国家的基石,国家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在不同时期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提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评审》,“十二五”期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问题》,“十三五”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可见着力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2013年8月13日,教育部高教司了《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科学规划、共享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20字指导思想[1]。自此开启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国共评建了300个虚拟仿真中心。
1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建设分布情况
近年来,高等教育实验中心的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由最初的管理系统到中心工作网站,到网络监控系统,再到信息化教学系统,直至发展到虚拟仿真系统。虚拟仿真中心建设集中在华东、华北地区,2013年到2015年3年2个地区共建设虚拟仿真中心160个,占据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半壁江山,仅北京一地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47个,占全国的15.7%,其中2013和2014年各17个,2015年13个。江苏省,3年共建虚拟仿真中心31个,山东省、上海市各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20个(如图1所示)。截止到2015年,生物和食品学科组共评建12个国家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其中6个中心是“一体两翼”即同一个中心拥有虚拟中心和实体中心。
2生物学虚拟仿真中心建设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2]。教育部还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如何构建学习型社会?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如何共建共享?这些都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生物学虚拟仿真中心在秉承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共享资源、服务全局、深化应用、提高效益等几方面不断探索。
2.1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虚拟仿真是对实体中心的一个很好的补充,生物学科在建设时应依据学校和地域的不同,根据学校学科特点、专业特色等进行自我设计与规划,突出重点,突破制约实体实验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制约生物实体实验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是六方面[3],归纳为:极端环境或高危实验,微观层面的实验,不可逆的实验,高成本、高消耗的实验,受条件制约的大型综合实训,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安全防御等方面。如部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的蛇毒提取与冻干品制备虚拟实验、蛋白质模拟与设计、植物野外调查与标本采集、生产工艺等虚拟仿真实验均是填补了实体实验的不足。生物学科应着力建设能够反映虚拟仿真实验特点,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成实验项目的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更具有先进性和原创性的虚拟实验。
2.2共享资源服务全局
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依据实验性质可分为认知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4]。对于认知性实验除了服务于大学生,也可以在固定时间面向中小学生和一般的社会团体开放,开展通识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主要是面向大学生和行业人员以及研究生,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与使用这类虚拟仿真实验;而创新性实验主要面向大学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进行开放使用。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在资源共享、公益培训等方面一直努力前行,探索资源共享,服务全局。2015年12月12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就提出了“成立虚拟仿真中心联席会,共谋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理念。2016年10月29日,“第二届全国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成立“生物和食品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联盟”,有来自全国35个虚拟仿真中心加入。同时部分中心尝试以二维动画、数字化课程等先期施行共享,探索共享模式与方法。只有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扩大覆盖面,构建完整的共享平台,才能真正做到共享资源、服务全局,才能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5]。
2.3深化应用提高效益
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通过应用带动环境营造,支撑核心业务,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部分高校探索将虚拟实验细化分工,以项目分小组建设,学生深度参与,加强院系联手,在建设中全方位培养人才。生物学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虚拟实验方案,分设不同的小组,由学生自由组合,搜集素材,参与项目完成;同时以院系联手方式,联合计算机学院、动漫或艺术学院的教师共同完成,这些教师也以此形式组织学生参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形成任务小组,共同完成项目中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在这种组合中教师将科研项目更好地转化为实验教学,学生深度参与,缓解了教师在精力体力方面的不足,使教师科研与教学改革得以兼顾。同时学生在项目的开展中加深了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并丰富了学生交叉学科知识,达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
3结束语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实验中心建设的核心,建设固然重要,但管理是中心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化的管理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功效。做好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管理工作,利用好、保护好大数据是网络管理的重点,确保网络安全,营造绿色环保、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现在的大学生是以“95后”为主体,他们生长在网络时代,网络平台众多,如何增加虚拟仿真实验资源的趣味性、实用性,是虚拟仿真中心建设的最大问题。师资队伍的组建,共享机制的建立,管理工作的加强,都是制约虚拟仿真中心发展的关键问题。让我们携手共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94号[Z].2013-08-13.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Z].2016-06-07.
[3]刘亚丰,余龙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理念及发展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4):108-110,114.
[4]罗昊,张晓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共享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0):232-236.
篇7
【摘要】建设含虚拟医院及SNS(社会性网络服务)模块的教学资源平台,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拟建设的该平台主体包括:虚拟医院、在线课堂、互动空间三个部分,可以达成在线模拟医学操作、在线自学及考试、师生互动交流等教学目标,拓展医学教育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虚拟医院 虚拟医学操作SN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医学教育多是利用标本挂图等传统教学载体.受到出版周期、资源来源等因素影响.资源的数量和更新速度受到限制。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能熟练运用电脑、手机、平板智能设备获取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互联网无线高速接入也成为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流方向。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平台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1]。
1 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
本平台按功能分类包括:虚拟医院、在线课堂、互动空间三部分。虚拟医院主要由FLASH交互式动画开发,绘制出医院结构,学生可以点击各个科室查看相关的内容。我们还开发临床操作的模拟动画,学生可以进行交互式的操作,学习各项临床操作的基本步骤。在线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资源的上传和分享。互动空间参考SNS类网站,构建师生间互动交流平台。所有模块都将提供手机等多种接入方式。
本资源平台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精品课程网站不同。传统的精品课程网站仅仅提供教学资源的存放和下载,展示内容相当有限,无法实现师生交流互动,更新周期长,后期维护困难,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本资源平台强调互动,仿真,在学生参观虚拟医院、进行模拟操作同时可以随时向在线的老师提问,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2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
2.1 虚拟医院开发
虚拟医院前期的构建考虑使用FLASH技术开发,绘制出医院全貌,包括住院部、门诊、手术室、病房等,再往这些虚拟房间中加入基于FLASH的互动动画模拟操作。这些医学操作主要参考《中国大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中的操作步骤而制作。后期考虑引入3D建模虚拟人体,以求更加贴近真实的操作体验。虚拟医院建设完成后,学生可以在仿真的医疗环境中漫游,并参与仿真诊疗活动。
2.2 在线课堂的开发
在线课堂开发拟采用.NET十SQL Sever数据库技术构建,主要目的是为了共享各类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课件等,设计按照科目进行分类,并且教师和学生都有权限上传和下载各类资源。针对专科层次学生,我们拟添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相关的试题系统,以供学生们练习。
2.3 基于SNS技术的互动空间的开发
SNS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会性网络”。 1967年,哈佛大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ArtComb 等[2]。
引入SNS作为本教学资源平台的特色板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可以自由分享学习经验、教学资源,而且经管理员审批后还可导入在线课堂的资源库中以供其他同学和老师使用,是本资源平台的一个资料来源的宝库。
2.4 教学资源平台后台管理系统开发
本资源平台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站,所有内容均可自由修改,就需要开发后台管理系统。具体包括了会员管理,资源内容的审核、编辑、上传,通知公告等等功能。
3 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前景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传统的医学教育是采用学徒式教育,即“See one, Do one, and Teach one”,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经验式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理论上最好的学习对象是病人或真实的人体,但是就目前的医疗环境,在病人身上演练临床技能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困难。因此,我们开发出模拟操作动画,以及虚拟医院,能让学生对行医环境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并且规避医疗风险。
既往很多学生提出,医学操作仅凭有限的实验课时间练习,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我们开发虚拟医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登陆虚拟医院,进行各种医学操作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医学操作的具体步骤,对学生将来顺利进入临床环境有着很好的衔接作用。
我校教学均已使用多媒体。但其中存在各种不足。医学课程之间存在互相联系和内容交叉,但是教师间缺乏交流沟通,课件无法互相参考,造成重复劳动,甚至某些内容存在矛盾。因此,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就能随时调用课件,互相参考,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3]。在线考试功能的建设,为学生的复习迎考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基于无线互联技术的资源平台,让学生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登陆在线课堂模块,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4]。
互动空间板块参考目前社会上流行的SNS类网站的思路,建立了师生为主体的社交类模块。在互动空间中,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上传学习资料,布置学习任务,而学生可以在教师主页探讨专业问题,还能通过@功能请求其他师生加入讨论,其应用前景非常新颖独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4 结语
本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尚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予以支持。因此,希望在开发过程中能够调动起多方的力量,努力将我们的教学资源平台打造成一个高水平的医学教育技术网站。
待本教学资源平台相关板块建设完成后,我们将对平台的运行情况及学生的反馈做进一步调研,以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彭才洪等.医学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63-164
[2]李萌.SNS的经济学分析.科技资讯.2007.6.229.23
[3]余远波,黄民慧.基于Web的医学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3). 21-22
篇8
关键词:教学资源;信息化;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承担着特殊的人才培养使命。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其教育目标与法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政法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即能够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需要加强实践训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传统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如何解决文科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如何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期间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等问题,亟待探索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破解文科高职实践教学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和条件。
1 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有效推进教学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进程
专业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先进的管理平台、管理技术和手段。可以实现为教师教学提供信息化服务,使其成为教学资源检索、教学成果展示、教学经验交流与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等教学活动的开放平台。
1.2 实现教学督导与评价信息化
为教学督导搭建平台,积极探索“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新模式改革,可以实现网络在线方式的教学督导与教学评价,使之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1.3 实现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信息化
专业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自主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模拟仿真训练、自主学习、职业技能测试等搭建了开放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可以为实现各专业开展认知实习、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有效支撑。建设岗位综合技能模拟培训软件,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尤其是对如何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期间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对顶岗学生来说,至少可以实现以下几个学习的便利:(1)在线学习资源检索;(2)在线学习;(3)学习成果展示平台;(4)在线问题解答;(5)在线考试。
2 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类型
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遵循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三原则。从职业特点出发,我院依据政法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建立应用法律类、仿真实境类、司法实践类专业教学资源库,以自主开发为主体,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资源,建设一个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我们从以下几类教学资源着手建设。
2.1 仿真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类型
2.1.1 多媒体全景式庭审案例
多媒体全景式庭审案例库通过政法系统内部交流获取真实的法院卷宗及案发现场视频,或定时录制“中国法庭”“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节目,选取典型性、疑难性、代表性的真实案例,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以音频、视频、动画、文本等多种表现形式全景重放庭审过程。“一审”“二审”“终审”层层递进,过程完整,小结、点评合理穿插,即时互动适时出现,重放和节选播放自由,最终打造案例鲜活、操作方便、表现生动的模拟庭审案例库。
2.1.2 仿真工作流程模拟软件
以行业专家为指导,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仿真一线工作流程,打造仿真工作流程模拟软件。仿真工作流程模拟软件一方面通过实际工作流程的仿真明晰何时该由谁去完成什么任务,加强学生工作流程(程序)意识的确立,同时以音频、视频、动画、文本等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多维度、多视角地展现工作任务完成过程,进而强化培养学生完成关键任务的能力。
仿真工作流程模拟软件使用方便、针对性强、流程清晰、形式多样、表现新颖、互动性强。通过此类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兼顾职业礼仪、职业道德的养成,减少学生对职场的陌生感,进而逐步实现从“学生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软件的开发与使用为政法类高职文科实践教学做出了新尝试,开创了新方法,拓展了新途径。
2.1.3 情境再现教学课件
结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依据课程建设需要,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再现实际工作情境课件。针对工作场景展现的工作任务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辅以必要的正确答案、注意事项及关键知识点评,培养学生完成某项独立任务的能力,或对某个理论知识点理解、掌握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2.1.4 虚拟工作项目资源库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普遍认同与实践,但任何一所学校由于成本、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均无法构建每一个需要的工作项目,但虚拟工作项目可以克服了这个缺点,它不仅不受以上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具有成本低、教学效果好、与市场结合紧的特点。此处虚拟的含义在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或虚构某些情境,供学生观察、操纵、建构其中的对象,使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
学院依据教学的需要,积极探索虚拟工作项目的建设思路与方法,积极开展虚拟工作项目资源库建设,为学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虚拟工作项目建设,一方面以真实的项目为蓝本,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虚拟实际工作项目;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虚拟实训软件,依据教学的需要,构建虚拟实训项目。
2.1.5 岗位综合技能模拟培训软件
通过与政法行业的密切合作,获取典型综合性案例为切入点,以法院、检察院专家为指导,以解决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以任务完成的流程(程序)为主线,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按工作角色模拟工作任务整体完成过程。通过该系统的开发与使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不同工作角色在同一案例处理过程中的工作任务及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综合案例的处理,深化法律基本知识向法律适用能力转变,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专业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类型
2.2.1 公共类应用法学教学资源
整合学院图书馆引进的CNKI、北大法意等多家数据库以及电子图书、多媒体资料,为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提供所需的教学课件、案例、教学参考书、图像、音视频等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一站式获取。公共类应用法学教学资源建设采用自建、合作共建、引进三种方式,整合了教学课件、案例、习题、课程数字化资源等实践教学资源。文件类型涵盖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电子演示文稿等。
(1)教学课件库
教学课件子库是应用法律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核心资源。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切入点是对传统教学课件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为提高课件的质量,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课件加工基地。课件库的建成不但便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还有利于讲授同一课程的教师互相学习交流。同时,课件库还相当于网络U盘的功能,教师可以在办公室备课上传课件,在教室多媒体下载课件授课。开放式的课件资源管理平台,全面支持基于校园网及广域网对课件库的授权访问,全面实现教师的远程备课和授课。
(2)教学案例库
精选来自法院并且已经审结的案件,所选案件要求程序完整、典型、新颖、真实。案例库资料可分为文本案例和视频案例两类,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点评。
(3)教学参考资料库
依托数字图书馆的海量资源,通过引进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整合适用于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授课录像、作业、习题、教学参考书、论文、图片、试题、光盘等资料。资源库既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基础的文献资料,又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方便了学生学习,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2.2.2 开发校本特色教学资源
即时动态反映我院专业建设进程,及时反映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状况,为教学资源共享、教研成果展示搭建平台,为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各方面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依据示范建设要求,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标准,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机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专兼结合教学团队、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入手,加强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在线检查督导教学进程,实现平台的考核评价功能;通过教学成果示范,实现平台的展示交流功能。
2.2.3 高职资讯类教学资源
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传达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标准方法等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汇总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汇总国家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兄弟院校示范校建设的经验及成果;了解全国政法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2.3 司法实践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
2.3.1 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
结合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以“首都政法综治网”栏目建设与维护为依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共同开发适合教学需要的实训课程及教材,校外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与学生深度参与,从而实现在真实的环境中教,在真实的环境中学,在真实的环境中做,在真实的环境中用的“教、学、做、训”一体化实质融合,真正实现“首都政法综治网”和学院教学工作的紧密融合。其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包含:(1)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梳理与完善;(2)实训项目开发机制的完善;(3)拓展实训项目覆盖的范围,实训项目内容包含网站的开发与设计、数据库的开发设计、网页美工、网站编辑、网络系统的安全与维护、数据备份与恢复等。
2.3.2 法律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
面向行业服务,结合“首都政法综治网”栏目建设与维护,结合法律类专业建设,围绕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改革,打造一流的法律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法律文书类信息收集与处理
通过参加实训参与精品裁判文书、法律文书、司法政务公开等内容的采集、整理、分类与录入,提高学生信息采集与加工、文书撰写、档案分类整理等职业技能。
(2)实现学生实习实训在线互动
一方面,依托“首都政法综治网”实现学生与专家的网络互动、法律咨询,网友与实训学生的解答互动。同时,通过开设法律咨询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实习实训论坛,通过论坛维护及在线答疑,一方面为广大网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平台答辩形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
2.3.3 应用法学资源
以网站为平台,面向法律类专业教学,以最新的法律法规数据库、精品裁判文书、法律文书、法治动态,真实案例、法治视频节目等资源共享为目标,打造应用法学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资源全天候开放,不设置任何密码和权限,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网站查询他们需要的有关资料,从而使教师教学、学生实训融入到真实法治环境中,进而了解业界动态、学习法律知识、感悟经典案例、体验法律文化,丰富教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借助统一检索功能,师生可以即时获取丰富的应用法学教学资源。
(1)构建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将在原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实训项目开发机制,明晰岗位职责,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按信息技术类专业需求,结合网站开发任务,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探索设计适合教学的实训项目及教材。
在完善原有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教学的实习实训项目及教材。
(2)整合政法行业信息资源,建设法律类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公文电子化的信息收集与处理。“首都政法综治网”为服务学院司法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空间,便于数据的优化整理。开设公文电子化
(下转页)
(上接页)
实践教学课程,指导学生对各类印刷版法律文书进行电子化的转化,并识别校对,在教师的指导下筛选出内容完整、有典型意义的法律文书,录入到数据库中,进一步丰富原数据库的内容。通过与全市法院系统以及其他单位深度合作,学生参与实训活动,进一步完善精品案例、法律文书、法学研究等数据库资源,形成真正海量数据检索,并把这项工作转化为常态工作。
二是法律咨询解答模式的在线互动。互动形式主要以论坛和留言为主,积极开发建设在线法律咨询解答模式的互动平台。开展学生的网络互动实践,在指导教师组织下,学生首先对每天的留言进行分类整理,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先行回答,对于大部分比较复杂的问题将在律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解答咨询,并在网络中回复内容。进一步丰富平台功能,使学生除了可以接受律师的指导,还可与栏目邀请的专家、学者、资深法律工作者等进行交流、互动、请教、学习。同时,学生还将在他们的指导下回答社会公众通过各种形式提出的各类法律问题。
3 结束语
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是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景荪,陈勇,李伟.破解文科高职实践教学难题 创新应用法律虚拟实训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12):64-65.
[2] 陈玉峰.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交流平台建设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0):173-174.
[3] 侯建平,康建军,梁时英,于欣.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调查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1-33.
[4] 王凤基.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3):31-33.
[5] 张文金,许爱军.高职特色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6):1-4.
[6]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 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美]奥兹门・克莱威尔.教育的哲学基础[M].石中英,邓敏娜,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篇9
一、数字资源建设必要性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课程现状如下。
现有的教材以学科知识系统化为课程教学逻辑主线,学问化的课程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不适宜自主学习和项目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所以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根据课程教学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开发课程项目,以任务引领引导学生完成整个学习活动。
缺乏与一体化教材相配套的数字资源,大部分仍局限于文字材料、图片库以及习题库等,虽然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通过动画、仿真或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来讲解一些知识和技能点,但大多不成系列,未能形成一套与教材完全配套的数字资源,且校际资源难以互联共享,缺少整合与合作,利用率低。
现代职业教育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素材,还应具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当前课程教学存在仅能从课本及线路图上进行理解和分析,辅以模拟教具来配合进行机床电气线路检修的教、学、做的现象,无法较好地培养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机床电气设备检修的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必要结合机床检修课程特色,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整合相应知识、技能,图文、声像并茂,语言风格更贴近学生实际的,具有明显特色的立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本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二、如何有效构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1.广泛调研、统筹规划、科学论证,构建资源建设框架
调研工作在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不同区域的中职院校中展开,以明晰行业企业发展背景与趋势、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等。通过调研,企业和同类职业院校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基本代表着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认识,为本课程建设提出了来自生产和教学第一线的可行性依据。结合大量行业、企业调研结果,课程资源建设组最终确定了五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每个工作任务分解若干学习情境,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容体系。如项目三任务设置如下。
项目三: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
任务一:X62W型万能铣床的初识;
任务二:X62W型万能铣床主轴电动机运行故障的检修;
任务三:X62W型万能铣床进给电动机运行故障的检修;
任务四:冷却泵电动机和照明电路常见故障的检修:
与企业深度合作分析了职业岗位能力,设计了课程资源建设框架。其中主框架由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工作页、技术手册、项目考核、教学评价9大部分构成。
2.分工f作、对接企业、信息技术支撑,实现资源建设创新
资源体系中,教材处于核心地位,在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教材编写思路,教师执笔写作,遇到技术问题随时与企业技术专家探讨,编写完成并讨论定稿后,请企业专家终审。在设计理念上,突出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内容设计完全按照当前机床设备管理所面向的岗位定位、岗位工作任务定位和任务的职业能力定位,展开项目课程的开发。教材结构以CA6140型卧式车床、M7130型平面磨床、X62W型万能铣床、T68型卧式镗床、Z3050型摇臂钻床等5个具体项目为中心,从“企业真实任务”着手,通过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步骤,使学生在一个个贴近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境中学习并完成“任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的目标。
围绕教材开发的数字资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数字形式将教科书相关内容呈现出来,并通过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使用的课程资源。为了使数字资源能够在资源内容、表现形式、使用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教学应用效果,课题组搭建了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训平台。采用 “脚本设计、资源制作、资源整合”三段式的开发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动画、三维模型、虚拟仿真等多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以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为载体的电路分析、调试、检修、考核等工作过程,使本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得到立体化的演示。学习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进行虚拟训练,使技能得到标准化、智能化的模拟训练,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了实际教学需求。
3.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多元评价,促进资源时效性
利用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训平台,坚持边建边用,通过建用结合促进资源的建设和资源的不断提升与更新,并建立有效机制,鼓励教师使用数字资源进行备课和课堂教学,实现线上教学互动、自主学习,线下实践、巩固、提高,以促进教学改革。
三、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成效
1.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次研究,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采用了“任务驱动”“情景体验”“分组竞赛”“仿真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专业教学活动的情境。
情景体验案例: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工作环境,把学习任务视为维修工作,模拟角色扮演,重现现场勘查、维修进度分配、调度、维修调试、维修记录等环节。
2.立体式教学框架,为教学增加新的维度和方向
本次研究,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形式设计教学过程,以“理实一体”和“加强实训”为目标,建立了立体式教学框架。教学在一体化教室、模拟设备、虚拟实训平台和真实环境四个层次进行,打造动手能力逐步提高、技能不断完善的学习链节。特别是虚拟实训项目的开发和使用,如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完成X62W型万能铣床的模拟操作、调试检修、训练考核和评价反馈等教学环节,为教和学增加新的维度和方向,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多通道、全方位。
3.校企合作,建立了相关校外实训基地
本次研究,院校和企业紧密接触,校企合作的力度被最大化。通过校企的联动合作,建立了相关校外实训基地,为中职院校引进企业的新技术和优秀人才,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小结
数字化资源建设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创造了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环境,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仿真教学
1前言
大专高职院校中的汽车相关专业培养学生将主要从事汽车生产和汽车售后维修,测验,修护等汽车售后服务工作。作为专业辅助教学方法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的汽车模拟训练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当代大专高职院校中大学生自身的学习气氛和发展特点规律,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学校中的汽车模拟训练。
2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意义
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传播手段是虚拟仿真技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和必不可少的实际设备建设课堂进行教学工作。各种实地景观由虚拟训练教与学环境所创造,使用三维立体电子动画,融入许多色彩和音乐,学生的学习乐趣更能够通过实践与理论相交替的学习环境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虚拟系统建立成模型能够直接观察双方两种所产生的一样的结果,使实验教学模式有进一步的发展,具有生动形象的反应等特点,促进学生思想方面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学生利用自己不借助他人的帮助而进行学习活动是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的功劳,提高了对职业岗位技能的水岸掌握[1]。2.2降低教学成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想提高技能则要一定的附加条件,例如现实资源和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否可靠。为了使教学技术发展有一定的进步,学校通常会淘汰一些落后的硬件设备和教学仪器。对老设备全部淘汰的情况造成了有限教学资源的浪费,因为资金问题学校也不能立即投资购进新设备,使得教学改革不能继续,教育教学的进程处于因旧循环的状态。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则可以使新旧实验设备循环利用,实验室创新也仅取决于计算机和软件的改造和创新升级,使以前的老旧设备等硬件资源也可以继续使用。减少钱财成本的投入以及重复进行教与学的内容和不浪费实验材料,这是虚拟仿真系统最有效的特点,虚拟仿真实验先进,共享,易扩展,易于改进,虚拟环境实现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改革实验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为了跟上潮流,学生的培养目的也应有较大改变和发展[1]。2.3高职学生学习习惯与汽车仿真实训相契合。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普遍强于抽象思维。汽车仿真实训真实,高效,操作力强,适合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作为一种新一类的教学辅助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发挥到极致。2.4学生可以有着重地学习。大专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利用汽车仿真实训在计算机上着重地重复操作了解和掌握汽车造构、部件等结构构成,以及拆卸、装配、调节的程序方法和技能技巧,及出现故障时不同类别及排除方法技巧。学生在课堂上弄不明白的问题,在课下可以根据需要查缺补漏,这是传统的课堂是教学方法无法实施的[2]。
3广辟蹊径,建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设施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是同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设计的虚拟加工室、实验室、工艺等等,对客观难题的解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人才培养的网络化,高效化,智能化。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是进行虚拟仿真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条件。3.1购买及引进。这个决定是基于:所需的软件已被类似机构的专业机构广泛认可和应用,效果很好,特别是那些需要高端教学产品的人,应该采用这种购买引进的模式。3.2合作及开发。这个决定是根据所需软件没有成熟的产品,探索创造高水平的合作模式,引进优秀企业力量,密切合作,互利互惠,同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技能培训,软件产品开发水平。事实表明,虚拟仿真设备是要靠教学设计和IT公司的相互帮助加工。虚拟仿真学校软件的开发与相关企业的帮助密不可分,虚拟软件的设计制作应该由多为软件相关的行家一同努力开发研究,经过一系列的设计制作,才能开发设计出与实际教学中相符合的虚拟软件。3.3建立汽车商务实训中心。之所以建立汽车商务实训中心,对汽车商务和服务的实训教学有重大促进作用,培养汽车后市场急切需要的、具有一定综合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资源。在学校的政策财力支持下建设成功了汽车实训模拟中心,提高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汽车业务流程的认知,对理论教学与实际业务的距离也有了大距离的缩短,并且也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4结语
培养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职业教育的重大课题研究。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要领,使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理论和现实操作基本技能有前提的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对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技术工人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操作水平。与老一代教方法相比,教学理性整合能促进实现培养技术工种的目标,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
作者:王超群 韩昶 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