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酸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酸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印染污水,有机污染,污水处理,水质
1 印染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印染行业所排放的废水占工业废水的比重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印染废水日排放量约为3×106~4×106m3,而全国所有印染厂年排放废水量约6.5×108t,占据整个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0%。印染废水因具备产生量大、污染物组分复杂且含量高、色度深、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均高等诸多特点,成为国内外工业废水处理的难题,因而其处理技术得到了国内外水处理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当前,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
1.1 物理法处理印染污水技术
应用最多物理处理法是吸附法。吸附法是将粘土、活性炭等多孔物质的粉末或颗粒与废水进行混合,或让废水通过由其颗粒状物质组成的过滤床,从而实现去除的目的。当前,国外主要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该法可以有效去除水溶液中的有机污染物,但无法去除水中的疏水性染料和胶体,而且它只对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等水溶性染料有不错的吸附能力。吸附处理可选择的吸附剂有很多种,工程应用中需根据废水水质来选择吸附剂。实验表明,在pH值为12的印染废水中,用硅聚物作吸附剂,阴离子染料的去除率可达95% 甚至100%。高岭土也是常见的吸附剂,研究表明,经长链有机阳离子处理的高岭土可以有效吸附废水中的黄色染料。国内也应用煤渣和活性硅藻土处理印染废水,优点是费用低,效果好,缺点是泥渣产生量大,难以进一步处理。
1.2 化学法处理印染污水技术
一种研究比较成熟的化学法治理印染污水技术是化学氧化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选取适当的氧化剂断开染料分子中存在的不饱和基团,使之形成更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从而消除染料所具备的发色能力。Fenton(Fe2+,H2O2)试剂、臭氧、次氯酸钠等是人们常见的氧化剂,在PH值为4的环境中,Fenton试剂可以依靠催化H2O2生成・OH,而使染料被氧化失色。近几年,紫外光[UV]、草酸盐等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Fenton 法的氧化能力。此外,为了强化处理印染废水,朱洪涛教授发明了均相 Fenton 氧化-混凝法。对于酸性玫瑰红印染废水,顾晓扬教授提出了一种具有反应速度快、反应完全、无二次污染等优点的处理方法,即O3-Fenton 试剂化学氧化法,该氧化法可以有效增大难生化降解的染料废水的 BOD5/COD值,从而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1.3 生物法处理印染污水技术
微生物酶可以对染料分子进行氧化或还原,从而破坏染料分子的发色基团和不饱和键,利用该原理对印染污水进行处理的方法称为生物法处理技术。按微生物的类型,生物处理法又可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都属于好养法,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是,使废水流过表面长满生物膜的支撑物,利用各相间的物质交换以及生物氧化作用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法需要向废水之中加入空气进程曝气,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形成由大量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絮凝体,从而通过沉淀分离将使处理的废水变清澈。除了可以分解大量的有机物,还可同时去除一部分的色度,和调整pH值。这是一种特别适合处理含有机物量高的污水,其治理废水效率高、水质好。寇晓芳等人采用活性污泥和白腐真菌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染料废水,最终可以得到99%的脱色率,接近94.4%COD去除率。然而,好氧生物处理法具有仅能去除较易降解的有机物、且色度去除率不高的缺点。厌氧-好氧新型处理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好氧法的不足。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难降解的有机染料分子及其助剂可进行水解酸化,形成小分子有机物,之后在好氧型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小分子。这种治理方法可以获得80%~90%左右的COD去除率,以及90%左右总色度去除率。
2 印染污水处理技术前景
目前印染废水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微生物方法与其他处理技术相结合,许多环境工程师正致力于筛选高效降解菌和构建基因工程菌,主要包括生物强化技术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这也是未来印染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2.1 生物强化技术
针对特定的污染物,在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中增加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菌去污,就是所谓的生物强化技术。从上世纪的80年代开始,强化脱色印染污水中经常使用白腐真菌。高达文教授曾经开展了白腐真菌降解实验,他是在限氮和限碳液体培养基中完成的,实验统计结果表明,这种培养基(碳氮摩尔比为56/2・2)会抑制细菌的生长,而且针对活性艳红色利用白腐真菌可以获得90%的脱色率。要完成生物强化技术从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转变,当前这项技术的瓶颈是那些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容易流失或者被其它微生物吞噬。
2.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把微生物固定培养在特定载体上,从而获得高活性高密度的技术就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与悬浮生物处理技术比较,该技术具备运行稳定 、 效率高 、 可纯化和保持高效优势菌种、污泥产量少 、 反应器生物量大以及固液分离效果好等优点。Chen等以PVA凝胶小球固定高效菌,降解偶氮染料(RED RBN),在摇瓶培养实验中,12h内对RED RBN (500mg/L)的脱色率达75%;在CSTR反应器中,HRT为10h,对RED RBN(100mg/L)的脱色率达90%以上。除此之外,在强化生物吸附作用的研究方面,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同生物强化技术有一些类似,固定化生物技术当前依旧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必须解决好微生物在抗毒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等技术难题,同时还需降低固定化载体的生产及运营成本,该技术可以在未来的工业生产中得到推广运用。
3 结语
我国的工业生产采用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因此,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才是最佳的选择。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提倡从优化生态-经济大系统的角度出发,从战略的高度,不断提高物质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严禁对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雁鹏.论述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J].资源与环境,2007,103(6):76-78
篇2
微生物酶可以对染料分子进行氧化或还原,从而破坏染料分子的发色基团和不饱和键,利用该原理对印染污水进行处理的方法称为生物法处理技术。按微生物的类型,生物处理法又可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都属于好养法,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是,使废水流过表面长满生物膜的支撑物,利用各相间的物质交换以及生物氧化作用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法需要向废水之中加入空气进程曝气,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形成由大量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絮凝体,从而通过沉淀分离将使处理的废水变清澈。除了可以分解大量的有机物,还可同时去除一部分的色度,和调整pH值。这是一种特别适合处理含有机物量高的污水,其治理废水效率高、水质好。寇晓芳等人采用活性污泥和白腐真菌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染料废水,最终可以得到99%的脱色率,接近94.4%COD去除率。然而,好氧生物处理法具有仅能去除较易降解的有机物、且色度去除率不高的缺点。厌氧-好氧新型处理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好氧法的不足。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难降解的有机染料分子及其助剂可进行水解酸化,形成小分子有机物,之后在好氧型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小分子。这种治理方法可以获得80%~90%左右的COD去除率,以及90%左右总色度去除率。
目前印染废水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微生物方法与其他处理技术相结合,许多环境工程师正致力于筛选高效降解菌和构建基因工程菌,主要包括生物强化技术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这也是未来印染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1生物强化技术
针对特定的污染物,在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中增加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菌去污,就是所谓的生物强化技术。从上世纪的80年代开始,强化脱色印染污水中经常使用白腐真菌。高达文教授曾经开展了白腐真菌降解实验,他是在限氮和限碳液体培养基中完成的,实验统计结果表明,这种培养基(碳氮摩尔比为56/2•2)会抑制细菌的生长,而且针对活性艳红色利用白腐真菌可以获得90%的脱色率。要完成生物强化技术从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转变,当前这项技术的瓶颈是那些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容易流失或者被其它微生物吞噬。
2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篇3
[关键词]锅炉;腐蚀;缓蚀剂
中图分类号:P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86-01
1 锅炉腐蚀特征与现状
1.1 锅炉腐蚀的原因
腐蚀一词是指材料在周围环境介质的化学或电化学作用下发生的破坏。从腐蚀的观点来看,锅炉仅仅是一层钢支承着的磁性氧化铁薄膜。锅炉腐蚀控制主要取决于这层薄的、均匀的、附着牢固的保护膜的生成和维持。水中溶解过多的氧及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均能部分或全部破坏已生成的保护膜使金属发生严重腐蚀。
1.2 锅炉腐蚀的危害性
腐蚀会严重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其主要危害为:
第一、产生腐蚀后,锅炉的省煤器、水冷壁、对流管束、锅筒等金属构件遭到破坏而变薄,或局部点状腐蚀而凹陷甚至穿孔。严重的腐蚀会使金属内部结构破坏而强度显著降低发生爆管。这都会缩短锅炉的使用年限,或需停炉停产进行修复。
第二、若锅筒发生苛性脆化,会引起锅炉爆炸。
第三、金属腐蚀产物转入水中,使水中杂质增多,又加剧受热面上的结垢过程。含有高价铁的水垢,容易引起垢下金属铁的腐蚀,而铁的腐蚀又容易重新结成水垢。这种恶性循环会迅速导致爆管事故。
1.3 锅炉防腐技术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在用锅炉总台数54.41万台。因此,控制锅炉腐蚀提高设备安全性的任务格外艰巨。通过对锅炉腐蚀的研究,特别是氧气对腐蚀影响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解决锅炉腐蚀的方式方法。通常可以分为除氧器法,除氧剂法和缓蚀剂法。
2 除氧器法和除氧剂法防腐技术
2.1 除氧器是一类能够从水中除去氧气的设备,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气体融解定律为基础的热力除氧器、真空除氧器、解析除氧器,类似于离子交换的氧化还原除氧器,利用氧和铁发生腐蚀反应的钢屑除氧器等。
2.2 除氧剂是一类能够从水中除去溶解氧的物质。作为有代表性的腐蚀控制方法之一,除氧剂广泛用于锅炉水处理、油田水处理、污水处理以及许多化工过程的工艺用水处理中,以防止水中溶解氧对金属的腐蚀。
最常用的除氧剂是亚硫酸盐。亚硫酸钠不但可作为运行锅炉除氧剂,而且还可作为停用锅炉保护剂。
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另一种化学除氧剂是水合联氨。水合联氨能与溶解氧反应生成氮气和水,除氧效果优于亚硫酸钠,广泛用于高压锅炉给水除氧,作为机械除氧的辅助措施。
3 缓蚀剂法防腐技术
3.1 缓蚀剂的定义
缓蚀剂是用于腐蚀环境中抑制金属腐蚀的添加剂,又称腐蚀抑制剂或阻蚀剂。目前缓蚀剂尚无统一的定义,美国实验与材料协会《关于腐蚀和腐蚀术语的标准定义》(ASTM-G15:76)对缓蚀剂的定义为:“缓蚀剂是一种当它以适当的浓度和形式存在于环境(介质)时,可以防止或减缓腐蚀的化学物质或复合物。”
3.2 缓蚀剂的特点:
第一、基本上不改变腐蚀环境,就可获得良好的防腐蚀效果。
第二、可基本不增加设备投资,操作简便,见效快。
第三、对于腐蚀环境的变化,可以通过相应改变缓蚀剂的种类或浓度来保证防腐蚀效果。
第四、同一配方的缓蚀组分有时可以同时防止多种金属在不同腐蚀环境中的腐蚀破坏。
第五、缓蚀剂可以作为一种化学品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添加剂使用。
3.3 缓蚀剂在锅炉贮运过程中的应用
在锅炉贮运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大气中水分、氧气和腐蚀性气体的作用而遭受大气腐蚀。金属结构、机械、工具、仪器等都会遭受大气腐蚀。缓蚀剂法是最重要的防止金属大气腐蚀的方法。防止铁基合金的腐蚀又称防锈,铁基合金的缓蚀剂又称防锈剂。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缓蚀剂既可直接使用,又可以其他材料为载体,制成防锈纸、防锈油、防锈脂、防锈漆等使用。
3.4 缓蚀剂在锅炉运行期间的应用
3.4.1 氧腐蚀缓蚀剂
高压锅炉一般使用联氨类物质。联氨的优点在于热分解产物和除氧反应产物都是挥发性的,既不会增加水中固态物含量,也不会在蒸汽冷凝时造成腐蚀。联氨在水中和氧的反应非常缓慢,一部分联氨和氧共存,可以采用加入催化剂的方法加速联氨和氧的反应。
重铬酸盐和亚硝酸钠也曾被采用来防止运行锅炉的氧腐蚀。它们的作用是使金属表面钝化,能在不除氧的情况下防止锅炉的腐蚀。但是,由于它们在高温下能引起金属严重局部腐蚀以及加量不足时可能引起孔蚀而没有继续采用。
3.4.2 碱腐蚀缓蚀剂
碱腐蚀曾是锅炉的一大危害,特别是胀接和铆接锅炉,破坏事例很多。随着水处理方法和锅炉设计的改进,由碱引起的应力腐蚀破裂事故已大大减少。但由于碱在垢下、水线等处浓缩所引起的腐蚀仍然存在。一种获得广泛应用的防止碱腐蚀的方法是调和磷酸盐法。该法是根据磷酸三钠的水解反应: Na3PO4+H2ONa2HPO4+NaOH调整锅水的化学成分,消除游离氢氧化钠而防止碱腐蚀。
3.4.3 蒸汽凝结水系统缓蚀剂
常见的蒸汽凝结水系统中钢和铜的腐蚀是由二氧化碳和氧引起的,可用环己胺、吗琳等挥发性缓蚀剂。将环己胺或吗琳投入锅炉给水中,它们就会和蒸汽一道挥发,溶解于凝结水中。当凝结水中含有缓蚀剂1~2mg/L时,钢和铜的腐蚀会大大减轻。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缓蚀剂的浓度保持较低不会加速铜的腐蚀,其中尤以吗琳为好。两种胺都是钢的阳极性缓蚀剂,能够中和二氧化碳、提高凝结水的 pH 值,因而习惯上称它们为“中和胺”。
更有效的凝结水系统缓蚀剂是一些分子量大的直链烷基胺,最常用的是十八烷胺。将其加入蒸汽管线中,使之在凝结水中的含量为 1mg/L,即可有效地保护钢和铜免遭腐蚀。这类胺是吸附型缓蚀剂,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疏水性的吸附膜,将金属与腐蚀介质隔开。因此.这类胺习惯上称为“膜胺”。
3.5 缓蚀剂在锅炉停用备用期间的应用
普遍认为,锅炉设备在停用和备用期间的腐蚀甚至比运行时的腐蚀更严重。传统的停用备用保护方法是干法和湿法。前者是从系统中除去水,后者是从系统中除去氧。但是,由于实施过程比较复杂难以达到技术条件,实行了保护而仍然发生腐蚀的事例很多。中国近年来用 TH901法对停用备用锅炉进行防腐。TH901是一种专用缓蚀剂,只要按一定工艺将其放入设备,它就能挥发到整个金属表面使干净金属和垢下金属都得到有效保护。
3.6 缓蚀剂在锅炉清洗过程中的应用
锅炉使用前和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往往需要清洗,缓蚀剂是保证化学清洗安全的关键。中性清洗剂由具有湿润、分散、乳化和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缓蚀剂及水等组成。碱性清洗剂由氢氧化钠、碳酸钠、硅酸钠、磷酸三钠等碱性化合物及表面活性剂、缓蚀剂和水等组成。酸性清洗药剂由盐酸、硫酸、磷酸、硝酸、氯氟酸、氨基磺酸、草酸、柠檬酸、羟基乙酸等无机酸或有机酸及缓蚀剂和水等组成。鳌合清洗剂由 EDTA 等鳌合剂、缓蚀剂和水组成,溶液多为中性或碱性。有机溶剂包括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二甲苯、汽油、煤油、柴油、松节油、丙酮、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等,向其中加人缓蚀剂即可制成清洗剂。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理论支持,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课缺乏探究性的内容,只注重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全面参与到实验教学中,严重影响了实验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当前,由于升学压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被削弱,化学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卷面分数,重理论而轻实践。部分高中化学教师错误的认为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只是教导学生如何使用教学仪器,忽视了学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提高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发了了改革,强化了只有通过化学实验才能全面提高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应用,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一、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对基础化学概念的理解,使得抽象的化学方程式更加具体和生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模式。实验教学不仅向高中生传授了基础的化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通过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动脑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了新课标下的化学实验教学目标。
二、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分析
1.转变化学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需要转变实验教学模式,从老师讲解新的化学基础知识到向学生演示实验或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最终得出相关结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采用实验教学的模式,可以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演示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目标正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验。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实验协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配合,锻炼高中生的观察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化学探究性实验,处理好符合化学教学课程的实验内容。
2.强化实验教学模块
高中生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因此可以强化实验教学模块,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立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学习,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化学成绩的提升。例如,教师可带学生外出采集工厂废水样本,通过实验的方式,根据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检测出废水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探讨出如何处理工业废水,保护环境,化学教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设计出污水处理方案,并在实验室内验证学生的思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促进实验教学生活化
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实验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给生活带来的好处。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出发,利用学科的优势,拓宽学生的视野。当学生遇到生活问题时,可以巧妙的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高中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化学问题,例如,草酸钙沉淀易产生结石,菠菜、竹笋等不能和豆腐混合食用;用小苏打清洗锅碗上的污渍;水果可用于解酒;自来水煮沸3-5分钟再熄火,开水中含有的亚硝酸盐和氯化物等物质处于最低值,适合饮用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4.展开绿色化学实验
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展开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绿色化学实验是对化学发展的新要求,其指设计出对环境没有或产生极小副作用的实验,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中,高中化学教师要向学生强调保护环境,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养。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的排放,可以进行密闭实验,如遇无法进行密闭操作的实验,加强回收和通风,避免对师生健康的危害。高中化学实验方案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具有完善的保护措施之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减少大气污染,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学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转变化学教学模式、强化实验教学模块、促进实验教学生活化、展开绿色化学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雅荣.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神州,2012(28):168-168.
篇5
关键词:煤化工业;“十二五”时期;产能过剩
中图分类号:F264.省略
一、引 言
我国是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截止2010年底,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高达54%,对天然气的依存度为5%。如果单纯将石油化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将会直接威胁国家的能源安全。所以,发展煤化工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保持与国民经济相同的步伐,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逐年上升,企业规模和资产实力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然而,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即传统煤化工行业产能过剩与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不成熟共存。从传统煤化工来看,我国传统煤化工行业面临着普遍的产能过剩,如焦炭、电石等行业,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降低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从现代煤化工来看,近年来,国内发展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石油代替产品的现代煤化工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现代煤化工行业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和示范建设阶段,关键技术和装备亟待国产化,且对资源、环境等方面要求较高,产业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但出于地方财政和税收的考虑,一些地方政府急于进入该行业,产业布局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给煤化工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健康发展埋下新一轮产能过剩的隐患。为了推动煤化工产业按照“十二五”规划健康地发展,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避免重蹈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覆辙,有必要探索新时期防范煤化工行业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告及网站公布数据。
二、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传统煤化工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煤化工产品种类多、生产规模较大。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电石和焦炭的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也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采用电石法路线生产聚氯乙烯的国家。
(1)供给状况。我国传统煤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焦炭、电石、合成氨和甲醇等四种产品(见表1所示)。由于国内煤多油少气贫的资源禀赋,传统煤化工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主要产品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煤化工行业中焦炭产量累计为3.88亿吨,同比增长9.13%;电石产量为2 029.3万吨,同比增长34.99%。合成氨、甲醇产量分别为4 963.12万吨和1 573.98万吨。
从国内焦炭的各省区生产情况看,山西依然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生产区域,2010年,山西省焦炭产量8 476.30万吨,同比增长11.10%,占全国产量比重是21.87%,产量保持全国第一,但产量比重在下滑。产量仅次于山西省的是河北省,2010年的产量达到4 988.10万吨,占全国产量比重是12.87%,产量比重也在下降;另外,山东、河南和内蒙古的焦炭产量也较多,占全国的产量比重分别是8.68%、6.63%和5.46%。
表12005―2010年传统煤化工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告及网站公布数据。
在生产能力上,2009年我国焦炭产能高达4亿吨/年以上。2010年,由于《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已成为国内焦化企业自觉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炼焦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开展较好。截至2010年底,我国先后有五批(257家)焦化企业符合《焦化行业准入条件》。
2009年我国电石产能达到2 200万吨/年,合成氨产能6 000万吨/年,甲醇产能2 600万吨/年以上。2009年9月出台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38号文)中曾明确指出,“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30%,在进口产品的冲击下,2009年上半年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40%左右”。2010年,甲醇产能已经达到3 840万吨/年。通过对比发现,单纯从产量和产能对比角度考虑,电石、合成氨和甲醇的开工率分别为48.73%、82.72%和40.99%,传统煤化工行业的开工率相对较低,产能利用率相对不足。可以说,煤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醋酸是煤气化后的主要副产品。2005年我国醋酸产量为137万吨,2010年达到383.9万吨,增长非常迅速。目前我国醋酸企业超过20家,产能达到480万吨。虽然国内产能明显过剩,但不少产能仍在建设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拟在建醋酸产能达到300多万吨,预计到2011年底仅江苏省的醋酸就将超过340万吨。需求增长无法跟上产能增加,2010年国内醋酸开工率仅6成左右,产能过剩的情况未来一两年内仍难以扭转。
(2)需求状况。2009年,我国焦炭表观消费量3.526亿吨,同比增长约3 700万吨,增长11.78%;2010年,焦炭表观消费量达到3.843亿吨,增长8.99%,是我国焦炭消费历史上消费最多的一年。2010年合成氨实物量为4 963.2万吨,同比下降2.4%。氮肥是合成氨最重要的下游产品,氮肥的产销情况影响相关煤化工产品的需求。2009年氮肥行业的表观消费量是4 663.78万吨,同比增长14.4%。2010年,氮肥产量出现下降,产量为4 666.3万吨,主要是因为上半年价格过低,而下半年遭遇节能减排政策,导致氮肥企业开工率下降[1](见表2所示)。
表22003―2010年氮肥产量和消费情况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告及网站公布数据。
2.现代煤化工产业处于示范建设的起步阶段
相对于传统煤化工,现代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和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它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因此,现代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和煤制甲烷等。目前,全国拟建及规划的煤制烯烃项目规模达到2 590万吨、煤制油项目规模达到3 37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规模达到369万吨。
(1)煤制油。中国煤制油行业已经领跑世界,目前有6个项目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发展速度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在建和拟建煤制油装置的公司,主要包括神华集团、兖矿集团、潞安矿业集团和内蒙古伊泰集团。其中兖矿、潞安和伊泰采用煤间接液化技术,神华集团采用煤炭直接液化工艺,并在宁夏宁东项目采用间接液化工艺。具体来看,伊泰集团的煤制油项目2009年2月开车投产,设计产能480吨/天,当年实际能达到450―460吨/天,接近达产,截至目前能达到500吨/天以上。山西潞安集团16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的产能利用率约60%―65%。2010年,神华集团的直接液化和中科合成油公司的间接液化自主知识产权煤制油技术得到验证。截至2010年12月,神华煤直接液化装置累计投煤超过6 200小时,开工率超过70%,主要工艺参数基本达到了设计值,产品达到了设计要求。
在煤制油生产进入长周期运行的同时,产品销售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2010年2月,内蒙古伊泰成品油销售有限公司获得商务部赋予的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这是继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获得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后,我国煤制油行业再次获得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
随着运行数据的积累,煤制油示范装置的成本已经得到确认,而未来建设的大规模商业化煤制油装置成本将更低。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趋势和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使煤制油的经济性更加可观。
(2)煤制烯烃。2010年我国三个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已经先后建成,并进入试车阶段。其中神华包头煤制聚烯烃项目于5月建成,8月投料试车成功,实现平稳运行。大唐多伦煤制聚丙烯项目和神华宁煤集团煤制聚丙烯项目都已建成,并全力进行全流程试车工作。随着上述三个项目在2011年进入商业化运营,我国可以形成158万吨的煤制聚烯烃产能,其中聚乙烯为30万吨,聚丙烯为128万吨,约占中国聚烯烃总产能的7%左右。
煤制烯烃项目的成功验证了甲醇制烯烃技术的可行性,技术进步带来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我国沿海地区企业计划利用港口物流条件好、靠近消费市场的优势,开发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宁波禾元、大连大化福佳、浙江兴兴新能源科技、江苏盛虹集团、正大能源化工等宣布了类似计划。其中宁波禾元180万吨甲醇制60万吨烯烃项目已经得到银行贷款支持,并已开工建设,计划于2012年投产。
目前,我国计划建设的煤制烯烃(含甲醇制烯烃)项目超过20个,总产能超过千万吨。中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制烯烃的成本竞争力将改变我国烯烃生产的原料结构,对中国的聚烯烃生产,以及东北亚(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以石脑油为原料的聚烯烃工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3)煤制乙二醇。近年来我国聚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对主要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的需求,我国乙二醇的巨大供需缺口和良好的盈利前景使煤制乙二醇成为煤化工发展的新热点。采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技术的通辽金煤的煤制乙二醇项目于2009年底打通流程,后通过调整产品方案具备了联产10万吨/年草酸的能力,并于2010年5月产出合格的草酸产品。2010年3月,河南煤业与丹化科技等签订了排他性合作协议,在洛阳孟津、商丘永城、新乡获嘉、濮阳、安阳五地分别建设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装置,预计将在两年内率先形成10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产能。目前,国内有近20个煤制乙二醇项目处于计划中,总产能近400万吨/年。一旦煤制乙二醇技术在商业化装置上示范成功,和煤制烯烃一样,煤制乙二醇也将大幅改变我国乙二醇生产的原料结构。
虽然我国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示范建设阶段,但是某些新兴产业,比如二甲醚、碳酸二甲酯等产业表现出典型的阶段性过剩的特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碳酸二甲酯为例,其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为最具发展前途的绿色环保产品,但是有关企业应用研究力度不够,下游市场开发程度不深,使得潜在的市场无法如期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经营惨淡。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
三、 煤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产能过剩原因分析
1.煤化工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产业结构初级化,资产回报率分化明显。我国煤化工产业结构相对低级,规模与效益不相匹配,资产回报差异明显。以山西省为例,尿素、甲醇、氯碱等传统产业占山西省化工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且生产技术装置相对落后,具有领先水平的大装置比例偏低。粗苯、焦油加工产品的深度加工不足,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力度不大,产业结构初级化特征明显。2010年山西省化工行业资产占全国化工行业2.3%,列第12位,利润仅占全国化工行业利润0.28%,列第27位,资产回报率仅为0.81%,而与山西省产业结构类似的内蒙古化工产业资产回报率达3.8%[2]。
(2)传统煤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自200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曾经在2006年7月和9月、2008年10月及2009年9月四次紧急叫停煤化工项目,但是这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2]。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焦炭生产国,焦炭行业总产能明显过剩。尽管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持续进行,小型焦化企业逐步淘汰。但是因为大型焦化项目不断投产,焦炭产量降不下来,过剩现象仍十分严重[3]。产能过剩,加上焦炭处于煤炭行业的下游和钢铁行业的上游,受到上游煤炭成本高企和下游钢铁价格低迷的双重挤压,利润空间狭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电石产量仅为204万吨,6年时间产量增长了10倍,2010年产量跃升到2 029.3万吨。但由于需求量有限,造成了电石产能过剩。而电石的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等都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传统煤化工业的产能过剩多表现为结构性过剩的特点,氮肥产业是结构性过剩特征最为明显的一个产业,目前我国氮肥产业仅尿素产能就过剩1 000万吨/年以上,接近20套大氮肥装置,但是一方面我国仍存在数百家规模较小、物耗较高的小氮肥企业;另一方面,我国的氮肥通用肥多、专用肥少,速效肥多、缓控释肥少,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
(3)园区化水平不高,配套性管理欠缺。目前,我国很多省区已经形成数个集中连片发展的产业集群,建立了一批工业园区,但大多数仅仅是产业简单集聚,没有真正形成一体化,园区公用工程、辅助设施不完备。工业基地和生活服务区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仍需不断完善,诸如,内部路网框架、配套管网设施、绿化亮化工程、配套项目取水口、净水厂、高压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统一灰渣场、特勤消防站和自备铁路等工程,造成园区基地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使其发展潜力受到制约。同时,很多园区的规模及产品结构雷同,合作少、竞争多。各地政府在政策引导、园区建设和管理等综合配套制度方面还需要进行大量工作。
(4)现代煤化工业发展受到制约。现代煤化工是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工程,对环境、资源、水资源和交通运输承载能力等要求极高;此外,对技术、投资、资金和外部的配套条件要求也比较高,其面临几大制约因素:一是现代煤化工技术研发处于小规模试验,刚刚进入产业化的阶段,大规模发展在工程技术方面受到限制;二是现代煤化工的投资强度大,例如煤制烯烃是石油路线制烯烃投资的两倍以上,经济风险巨大;三是煤化工是高耗水的行业,目前的示范项目年耗水在都在2 000―3 000万吨,而我国煤资源又集中在中西部,中西部发展煤化工面临水资源匮乏的窘境;四是现代煤化工煤炭消耗多,需要靠近西部地区的煤资源地,而下游一些轻工、纺织产品市场却都在中东部,产品运输压力大,远距离运输存在安全隐患,如果煤化工作为主要化工产业,那么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五是煤化工产品的转化率不高,技术仍不成熟;六是现代煤化工碳排放巨大,其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2.煤化工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1)国内煤多油少气贫的资源禀赋,传统煤化工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市场都比较成熟,投资又相对较低,易成为追求增长的热点。同时,由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存在着比较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系统风险,一旦上马一个项目,投资可以达到100―200亿元,因此出于风险考虑,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传统技术较为成熟的省区偏好于大力发展传统煤化工行业,造成产能过剩现象的加剧[4]。
(2)国际油价波动起伏、总体上升,替代石油产品的技术有所突破。为占领制高点和圈占煤矿资源,现代煤化工颇受投资者的追逐。以内蒙古为例,很多大型企业进入对于内蒙地区财政税收以及当地就业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却带走了大量的本地资源,增加了污染。鉴于此,政府于“十一五”期间提出,外来企业和当地企业如希望进入内蒙古开发煤炭资源,均须将其中的50%就地转化。这样可以解决就业,能够提高煤化工项目的附加值。政策出台后,难以避免一些企业进入内蒙发展煤化工的真实目的在于划拨资源。如鄂尔多斯地方政府规定投资20亿元配给1亿吨煤炭资源,这样导致了一些央企和地方大型企业进入到鄂尔多斯投资煤化工项目,如:淄博矿业、兖州煤业、神华集团以及中国烟草等。鄂尔多斯地区的煤炭埋藏比较浅,发热值非常高,低硫分、低灰分。这些企业进入煤化工项目,其目的更多在于煤炭资源。就目前的市场行情分析,煤炭直接销售的利润远远高于做煤化工项目所得到的利润。
(3)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全面招商引资,一味地追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我国规划将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省份接近20个,其中不乏一些煤炭资源调入大省和一些已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的地区。38号文以后,仍有神华陶氏榆林百万吨煤制烯烃项目、中电投新能察布查尔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山西安泽200万吨二甲醚项目、中煤能源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以及中电投霍城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等一批煤化工项目奠基或者开工。此外,神宁3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等若干特大型煤化工项目也紧随其后[3]。
国内现代煤化工产品的规划产能更是已达天文数字。目前,煤基二甲醚项目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达到4 000万吨/年,大约是2008年全年二甲醚表观消费量的20倍;虽然国内尚无煤制烯烃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经验,但是国内煤制烯烃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也已经达到2 000万吨/年;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不过4个,产能110亿立方米/年左右,但是闻风而起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达到14个,产能接近550亿立方米/年。
四、“十二五”防范煤化工业产能过剩的政策取向和实施对策
1.煤化工业政策取向
在煤化工产业政策选择和制定上必须充分考虑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和煤化工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治理和防范。目前,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工信部等部门正在联合制定《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这一文件被市场视为是煤化工行业的“十二五”规划。据了解,按照《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煤化工领域主要还是以试验为主。在审批上,项目审批权以投资规模为界,较大的依旧由国家发改委核准或备案,部分审批权被下放地方,而国家能源局和工信部分别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做相关的行业规划引导工作。同时,缺水省份或地方将首先被限制上马煤化工项目,而煤炭净调入的地区也会被严格控制发展煤化工产业。同时还将规定,新上煤化工项目,必须严格核算从煤炭到最终产品成本和转换效率,煤价一律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同时新项目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减碳措施。新的规划鼓励更大和更长链条的煤化工项目。要求煤化工产业实行园区化,建在煤炭和水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上马煤化工的企业和地方必须有资金、有技术和有资源。原则上,一个企业承担一个示范项目,有条件发展煤化工的地区在产品和示范项目上也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工程建成后要严格考核验收总结。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煤化工在“十二五”期间核心任务就是理顺行业的发展秩序。在传统煤化工方面,开展行业内的重组整合,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鼓励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行业的整体产能,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深挖产业链的下游,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在现代煤化工方面,则应该以示范为主,消化和吸收现代煤化工的关键性技术,加快行业装备的国产化程度,通过大量的示范试点工程来验证项目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对于国家规划的煤炭调入区严格限制煤化工的发展,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综合考虑资金、技术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有规划的发展现代煤化工。
2.实施对策
(1)从严实施产业准入标准政策。按照煤化工业“十二五”规划,应切实做到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项目严格限制,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焦炭、电石项目禁止立项,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加快淘汰焦炭、电石落后产能;对合成氨和甲醇实施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提高竞争力。对于本身就属淘汰之列的项目,即使已经在建,若达不到立项要求,一律禁止开工建设。同时,应强化市场机制,提高准入门槛,辅以资源禀赋差异化措施,加强环境安全监管,加快淘汰无法达到标准、市场竞争能力差的落后产能。
对于现代煤化工项目的产业准入标准严格限制,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示范项目建设要按照相关产业布局原则,实现园区化,建在煤炭和水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项目投资方应同时具有资本、技术和资源等方面优势,工程建设方案和市场开发方案必须做到资源利用合理、竞争能力强,并经过充分比选论证。
(2)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必须控制产能规模。“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煤化工是处于“商业示范与有序推广相结合的稳步发展阶段”。“十二五”行业发展的控制目标是,甲醇产能5 000万吨;二甲醚产能1 0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400―500万吨,新建4―5套装置;煤制油产能500―600万吨,新建3―4套装置;煤制天然气产能250―300亿立方米,新建1―2套装置;煤制乙二醇产能100万吨左右,新建2―3套装置。因此,在控制现代煤化工业整体产能规模的同时,应合理考虑各个子行业和子项目的产能规模问题。可以考虑采取资源投入额度管理的方式进行控制,如以投煤量为基准,每年批准的主要产品项目的规模总量需要有一个上限,接近上限或超过上限时,一律停止审批同类项目。同时,应该对煤炭使用中碳、硫以及渣等主要资源制定利用率考核标准,以经济手段促进资源利用的同时也可节能减排[5]。
(3)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资源配置。“十二五”期间,煤炭净调入地区要严格控制煤化工产业,煤炭净调出地区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总量控制。重点布局在煤炭调出地区,如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宁夏、甘肃和贵州等调出大省。新上的示范项目要与淘汰传统落后的煤化工产能相结合,尽可能不增加新的煤炭消费量。同时,应适应区域水资源平衡,坚持“量水而行”的原则。批准煤化工项目立项时,应规定其单位产品的最高能耗和水耗,并作为设计依据和装置开工后验收的决定性指标。还应适应市场需求和运输能力平衡。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原则。合理配置煤资源。尽量做到煤化工用煤不与发电、民用等其他产业争夺煤炭资源,尽量利用褐煤、高硫煤等劣质煤为原料[6]。
同时,各省区不应各自为政,合理解决资源区域内水、煤、市场资源的冲突,结合现代煤化工发展趋势,前瞻性提出煤、电、化综合一体化的超大型煤化工产业群,严格控制新布设独立的大型火电厂,最终解决能源替代产品与基础化工产品需求,做到资源充分利用、节能减排,避免因盲目发展导致区域性不可逆的生态环境破坏。
(4)走园区化发展道路,实现规模效益和协同效益。“十二五”时期,煤化工行业抑制产能过剩,实现集约化发展,应坚持走园区化发展道路。走园区化发展道路是确保现代煤化工业健康发展,解决和防范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内蒙古准格尔大路煤化工园区为例,大路煤化工基地是规划的重点工业园区之一,是按照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的原则及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理念开发建设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规划控制面积23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87平方公里,分为“一区三基地”。北部20平方公里重点为产学研基地及金融商务区和为企业配套的生活服务区,南部35平方公里为煤制油、甲醇、二甲醚和烯烃产业基地,东部15平方公里为精细化工及三废综合利用产业基地,西部17平方公里为煤制天然气及下游深加工产业基地。大路煤化工园区计划在5年内建设煤制油、天然气、烯烃、甲醇、二甲醚、乙二醇、尿素合成氨以及煤化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形成年转化原煤1.5亿吨的深加工能力,建成年产600万吨煤制油、220万吨烯烃、200亿立方米天然气、100万吨二甲醚、100万吨乙二醇、52万吨尿素、30万吨合成氨,以及后续产品、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由目前园区建设及各项目运转上看,大路煤化工园区很好地实现了规模效益和协同效益的结合。
(5)重视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引进效率。“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化工行业应继续优化、完善已成功的工程化技术,实现长周期、满负荷运行。对引进技术进行宏观调控,对于同一种比较复杂的煤化工技术,全国应先引进1―2套,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引进。同时不断加强下游产品链开发。继续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保持技术的全球领先性。同时,应控制关键技术的重复引进,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推广与使用。集中技术与资金力量,开发关键技术,如经济可接受的制氢技术,突破煤化工的氢来源制约,将实现煤化工中包括碳在内的主要元素利用和单位产能倍增,达到环保与经济的双赢,实现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
(6)开展战略规划环评,完善环评审批监督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规划应进行战略环评,解决规划布点、水资源分布与利用、生态环境冲突、环境承载力等问题,对煤炭资源区划分不宜发展、适度发展、大规模发展等三类区域,明确煤化工发展方向,避免误导地方。原则上优先在富煤和富水区域,建设坑口煤化工基地,延长煤化工产业链,尽可能延伸到市场终端产品,减轻化学品运输压力和环境风险;在有一定水资源的富煤区域,量水而行,鼓励建设大型煤制甲醇项目,可采用甲醇管道运输至市场区域进行深加工;水资源不丰富的富煤区域,明确不宜发展煤化工行业。从政策层面指导地方健康发展煤化工,确保煤化工发展不挤占居民、农业和生态用水,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同时,进一步完善环评的审批监管机制。现执行的环发函[2004]164号文,未详细明确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相关煤化工审批权限,致使目前煤化工行业的环评审批存在漏洞,造成地方加速审批煤化工项目,推高了产能过剩风险。对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缺少工程实例的技术,应严格限制各地盲目发展。
(7)建立统一的煤化工行业信息平台。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统一的、专门的、全国性的煤化工行业信息平台,使行业内各企业及时掌握各类煤化工行业产品产量、产能、销量、库存、在建项目、在建产能、拟建项目、拟建产能等多项关键指标,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从而造成重复建设,加重产能过剩问题。
(8)将治理产能过剩与兼并重组联系起来,提高煤化工产业集中度。“十二五”时期,应推动我国煤化工行业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当前煤化工行业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小而分散,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集团。而产业集中度低的直接后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重复研发、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提高。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改进管理和服务,如兼并重组企业在税收、土地、债务处理和职工安置等方面。同时应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参与兼并重组[7]。
参考文献:
[1] 李宁宁,袁隆华. 剖析产能过剩,解读政策导向[J]. 化工管理,2010,(4):45-48.
[2] 曹建海. 重工企业难过“产能过剩”关[J]. 中国投资,2006,(4):16.
[3] 李江涛.“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5):32-35.
[4] 茅于轼. 质疑“产能过剩”说[J]. 上海经济,2006,(7):4-5.
[5] 胡迁林. 新型煤化工要控制产能规模[N]. 中国化工报,2011-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