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
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随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普及以及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基层电信企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这些网络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并且,随着移动网络“基站”的建立使得无线信号无死角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普及率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为他们上网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我们选取了地处云南边陲的红河哈尼族彝族州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和河口瑶族自治县的七所学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部分学校的学生和社会青年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并辅之以半结构式访谈。共发放问卷974份,收回有效问卷902份,在这90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459人,占总人数的50.9%,女生443人,占总人数的49.1%。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及部分社会青年,年龄在11-21岁之间。调查的民族也相当广泛,根据收回的问卷统计,除汉族外,瑶族有127人,占总人数的14.1%,哈尼族126人,占总人数的14%,苗族91人,占总人数的10.1%,彝族70人,占总人数的7.8%,傣族49人,占总人数的5.4%,还有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回族、壮族、佤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布依族的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性别比例合理,年龄处于青少年时期,民族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
由于受教育程度所限,青少年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的主要力量,通过调查分析,他们的网络行为现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网设备。随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上网设备出现多元化的现象,除了台式电脑之外,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也成为上网的主要工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庭都拥有手机,902名调查者中,只有3名家里没有手机,手机拥有率达到了99.7%,其中,家里拥有三台及以上手机的有679名,占调查总人数的75.3%,715名受访者拥有自己的手机,占总人数的79.3%。家庭配备电脑的有647名,电脑配备率达到了71.7%,其中,拥有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有192名,占电脑拥有者的29.7%,占调查总人数的21.3%。
(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来讲,学校老师的宣讲、电视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780名青少年经常上网,从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占总人数的86.5%,说明网络已经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平台和渠道。
(三)以网络信息传播来展示自我。利用QQ、微博、博客、微信开辟自己的天地,QQ空间、QQ相册、博文、微信好友圈等方便地记录着生活的细节,成为青少年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展示自我的主要平台。在调查者中,有742人使用QQ,383人使用微信,317人使用微博。使用QQ的人数明显高于使用微信和微博的人。
(四)上网时间相对固定。上网时间无节制 由于受访者大多都是学生,所以他们的上网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主要集中在假期、周末和课余时间,选择周末上网的有640人,假期上网的有254人,课余时间上网的有193人,遗憾的是,也有5人会逃课上网。在上网时间上,有209人每天都会上网,267人每个星期上网一次,有184人每1-2天上网一次,这三类人占了绝大多数。在每次上网时间上,就显得很无节制,每次上网半小时以内的有158人,小时以间的有253人,这是相对科学合理的上网时间,但上网达到三小时的仍有219人,四小时以上的有171人。
(五)存在着不良的网络行为。网络上的各种诱惑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抵御的,出于青春期的好奇心,他们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网络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103人浏览过,有279人在网上使用过攻击性语言,有121人曾经发不过虚假信息,有306人抄袭过网上的文章,有55人参加过或者想参加人肉搜索。
(六)对网络的认识比较全面。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从调查结果看,大家都有这样的认同,在网络的积极影响方面,有511人认为网络可以开拓视野,187人认为可以了解外面的信息,99人认为可以休闲娱乐,33人认为能够促进学习,13人认为能够增加交往,有11人认为可以缓解压力。在网络的消极影响方面,有303人认为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影响判断,370人认为会影响身心健康,126人认为会形成网瘾,50人认为会产生网络孤独症,53人认为会产生网络犯罪,35人认为会影响工作学习。
二、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原因的分析
对于目前的这种网络现状,究其原因,是青少年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因素。首先,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期,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强的探知欲和好奇心,而地处云南边疆地区的他们,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外面世界的方式有限,而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优越性自然就成为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其次,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对网络上的信息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网络的某些诱惑难以抵抗,因此就会造成一些列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再次,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奋斗期,受到学业和生活的压力,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来满足自己感情交往和获得尊重的需要,利用网络的随意发挥性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
(二)客观因素。社会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已经大面积覆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电脑和手机,而且,很多家庭不但配备有台式电脑,而且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也很常见。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高配置和低成本,拥有手机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手机也就自然成为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双方的职业大多是农民,而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调查统计显示,80%家长的文化水平时初中和小学,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养家糊口,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上的时间投入较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欠缺,使得大多数的青少年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以上网的方式度过。学校方面,现在的中小学基本都已经开通了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这就为青少年上网奠定了技术基础。网络自身方面,网络确实有其吸引青少年的诸多优势,网络中精良的画面制作满足了青少年的视觉需要。网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更是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对于经常联络朋友的青少年来讲,网络确实要比电话便宜,而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网络留言不用对方在线就可以完成,电子邮件比写信更加快捷和便宜。这些优点,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成为广大网民中的一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青少年已经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主体的现实,他们的网络行为已不可避免。那么,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唯有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构建良好的网络素养体系,才是正确出路。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共同努力。
(一)青少年自身网络素养的培养。所谓青少年网络素养,是指青少年借助网络接近、分析、评估、创新信息,以及构建和扩展虚拟社会关系网络的综合能力。作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身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与相邻国家本民族同胞的交流和往来的重任。同时,也要和其他名族进行融合,实现民族大团结。在目前的环境下,网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就刻不容缓。具体来讲,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应包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接近和使用网络的能力,分析、评估和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对网络使用行为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借助网络发展自我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的能力,利用网络与他人将进行社会互动、共享的能力,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这些网络素养的培养,将会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希望和主力军,通过网络,加强人们对他们的了解,尤其是少数民族里那些神秘文化的了解,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研究,推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投资。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好多少数民族都具有国际性,如哈尼族、彝族、傣族等,他们民族意识相当强烈,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民族意识已经超越了国家意识。因此,培养好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对加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二)政府方面。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大都属于民族自治,在政府管理层面上,政府要完善整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这是开展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政府要和教育部门、电信企业、IT相关产业部门等和网络素养培养相关部门达成协议,降低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训的成本,减少经济压力。另外,政府要联合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环境,也可以成立专门的青少年网络管理部门,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对有些网络游戏产品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打造青少年专属的网络平台。考虑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建设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网站或者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相对照的网站,这样一则可以全方位宣传国家政策法规、政府相关决定,使他们更方面了解政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他们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网络行业方面。地区性的计算机网络协会等行业组织,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加快针对网络监控软件的开发,针对不同的上网工具,开发相应版本的监控软件,就像现在好多软件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样,有针对电脑的Windows版,适应手机的Android版、和专门针对苹果手机的Iphone版。网吧加强自身管理,切实落实上网实名制制度,严谨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于可以进入网吧的十八岁以上的青少年,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通过网络信息过滤软件、信息分级制度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截断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链条,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四)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充分发挥家庭培育的作用。具体讲,就是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入手,训练他们如何恰当使用网络。家长要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和孩子保持互动。对于一些不好当面交流的问题,可以利用QQ和孩子进行聊天交心,了解孩子的近况。关注并阅读孩子的QQ空间、博客和微信朋友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回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浏览,不玩暴力性的网络游戏,避免不良网络行为,以自己良好的网络素养给青少年做出榜样。
(五)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在开设了网络基础教育课程之外,还应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共享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管理制度和行为的认同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网络道德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我意识,以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这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青少年网络行为社会控制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其影响是双向的,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扬长避短,未雨绸缪,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来加快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吴彩虹.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及其干预措施[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6).
[2] 刘永涛,尚旭光,齐小娟,任丽娟.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6).
[3] 薛彦华,黄承芳.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影响的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
[4] 黄鹏进,王学梦.当代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感研究[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
篇2
>> 青少年数字游戏消费的娱乐化现状 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现状及对策:多案例研究 青少年数字化阅读推广浅议 浅谈青少年数字化阅读及其推广 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青少年公民教育与品德教育关系的思考 新疆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新进展 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 论青少年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现状与建议 网“瘾”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公民教育内容的完善与整合 数字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同一性危机与媒体素养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的促进 网络时代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 日本青少年食育的内容与特征 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大家谈 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生态素养培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2]Cyberbullying: A whole-school community issue[DB/OL].http:///downloads/cyberbullying Overview.pdf.
[13]Cyberbullying[EB/OL].https://esafety.gov.au/esafety-information/esafety-issues/cyberbullying.
[14]Digital Literacy, Libraries and Public Policy: Report of the Offic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s Digital Literacy Task Force[DB/OL].http:///wp-content/uploads/2013/01/2012_OITP_digilitreport_1_22_13.pdf.
[15]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DB/OL].http:///storage/documents/docs/P21_Framework_Definitions_New_Logo_2015.pdf.
[16]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Framework document[DB/OL].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335116/Master_final_national_curriculum_220714.pdf.
篇3
[关键词]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网络;建设;犯罪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6-0184-03
一、网络安全问题与计算机信息系统
网络安全技术不但要求防治计算机病毒,而且要提高系统抵抗黑客非法入侵的能力,还要提高对远程数据传输的保密性,避免在传输途中遭受非法窃取。网络安全产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网络安全来源于安全策略与技术的多样化,如果采用一种统一的技术和策略也就不安全了;第二,网络的安全机制与技术要不断地变化;第三,随着网络在社会各方面的延伸,进入网络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及其拥有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系统在应用中需要进行安全保护,因此,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总是围绕着信息系统进行。
1.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问题。Internet的开放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隐患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要有程序,就可能存在漏洞。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漏洞被发现和公布,程序设计者在修改已知漏洞的同时又可能使它产生新的漏洞。此外,系统的漏洞经常被黑客攻击,而且这种攻击通常不会产生日志,几乎无据可查。二是黑客的攻击手段在不断更新。安全工具的更新速度太慢,绝大多数情况需要人为参与才能发现以前未知的安全问题,这就使得他们对新出现的安全问题总是反应太慢。因此,黑客总是可以找到漏洞进行攻击。三是传统安全工具难于保护系统的后门。防火墙很难考虑到这类安全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这类入侵行为可以堂而皇之地绕过防火墙而很难被察觉。四是安全工具的使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个安全工具能不能实现期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包括系统管理者和普通用户。五是每一种安全机制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和环境。防火墙是一种有效的安全工具,它可以隐蔽内部网络结构,限制外部网络到内部网络的访问,但对于内部网络之间的访问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2.增强网络安全的防护力。首先是网络内部,即个人电脑。我们不能保证电脑用户每一次操作都是正确与安全的。由于如今流行的操作系统或多或少地存在漏洞和缺陷,并且新的漏洞与利用各种漏洞的蠕虫变种层出不穷,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安装防病毒软件来防御病毒的威胁。但是,面对蠕虫、木马程序、后门程序等,防病毒软件并不能起到很显著的作用,因此,一旦个人电脑遭到攻击,就很可能威胁到整个内部网络和核心区域。
其次是网络结构的安全性。通过部署多层交换机,实现多个VLAN和快速收敛的路由,是保证网络结构可靠性的最佳方法。在划分了多个逻辑网络和建立符合应用的ACL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能收集和归纳出整个网络的更多安全信息,包括流量的管理、入侵行为和用户访问信息。仅通过网络设备提供的日志、SNMP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现今的方法是通过部署IDS/IPS来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在核心的节点部署IDS/IPS探点,采集和汇总数据包的完整信息,然后提供给网络管-理人员分析,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3.如何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现阶段,为了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防范网络病毒。网络病毒传播扩散快,仅用单机防病毒产品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必须有适合于局域网的全方位防病毒产品。校园网是一个内部局域网,就需要一个基于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的防病毒软件和针对各种桌面操作系统的防病毒软件。所以,最好使用全方位的防病毒产品,针对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点设置对应的防病毒软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的配置,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动升级,使网络免受病毒的侵袭。二是设置防火墙。利用防火墙在网络通信时执行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允许防火墙同意访问的人与数据进入自己的内部网络,同时将不允许的用户与数据拒之门外,以此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自己的网络,防止他们随意更改、移动甚至删除网络上的重要信息。三是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能够识别出任何不希望有的活动,并限制这些活动,以保护系统的安全。内部局域网采用入侵检测技术时,最好采用混合入侵检测,在网络中同时采用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构架成一套完整的主动防御体系。四是建立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在网络的www服务器、E-mall服务器中使用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实时跟踪、监视网络,截获网上传输的内容,并将其还原成完整的www、E-mail、FTP、Teluet应用的内容,同时建立保存相应记录的数据库,一旦发现在网络上传输的非法内容,及时向上级安全网管中心报告。五是解决IP盗用问题。在路由器上捆绑IP和MAC地址,当某个IP通过路由器访问Internet时,路由器要检查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的MAC是否与路由器上的MAC地址表相符,相符,则放行。否则,不允许通过路由器。同时,给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返回一个警告信息。六是利用网络监听并维护子网系统安全。对于网络内部的侵袭,可以采用对各个子网建立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过滤文件,为管理人员分析自己的网络运作状态提供依据。设计一个子网专用的监听程序,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是长期监听子网络内计算机间相互联系的情况,为系统中各个服务器的过滤文件提供备份。
总之,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防火墙等单个系统,而需要全面考虑系统的安全需求,将密码技术等多种安全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网络系统。
二、网络犯罪及防范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被互联网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然而,网络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网络犯罪问题也如影随形,各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犯罪行为滋生蔓延,愈演愈烈,成为一个超越技术范围的社会问题。目前,对网络犯罪的立法工作还远远跟不上网络及其技术发展的速度,特别是一些法律规定对这类罪犯的处罚很轻,有的不过是在一段时间内被禁止离开住宅或处以罚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犯罪者的气焰。其实在当今社会,要想在电脑网络上从事犯罪行为,并不一定要掌握高深的技术,因为一些黑客(Hacker)专用软件已相当先进。对此一位美国调查官员称:“就算你从来没见过电脑,只需教你按几下鼠标,你便可以侵入到网络中
去。”当然,此话不免有些言过其实。不过先进的黑客软件着实令现今的黑客们如鱼得水,叫人防不胜防。因此,加强对网络犯罪的认识、预防及惩罚力度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青少年明辨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泊,以及受青春期特有的反叛心理和追求新奇思想的影响,极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在互联网络这个复杂的虚拟世界中,容易被人利用,也容易受到侵害。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计算机网络犯罪都是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差所造成的。因此,要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本着疏导和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原则,多管齐下,多方面开辟途径,从客观社会环境和主观因素等方面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净化网络空间。涉网犯罪和网络侵权,不仅是法制问题的表现,更是道德问题的集中体现。涉网犯罪与网络道德的不健全有很大关系。解决网络问题,离不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首先应明确网络道德的基本标准,并使青少年自觉增强网络道德意识。网上交往的虚拟性,往往淡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削弱人们的道德意识,导致人格虚伪。爱国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调整个人与国家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价值关系的人生价值准则。这一准则体现在网络道德上就是指不在网络上有关损害集体、国家和民族的言论;不做任何危害集体、国家和民族的事情;自觉守法,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网络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遵守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不对网络系统功能或储存、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等破坏;不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他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网络文明,培养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是预防网络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力度。互联网的立法严重滞后,是造成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并且是一个无国界、无时空的虚拟世界,现行《刑法》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许多方面跟不上这个发展的虚拟世界。就我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关于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专门法律。虽然有一些互联网的规范性文件,但绝大多数属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远未涉及当今计算机网络发展及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网络上的隐私权与网络监察管制冲突问题,司法规则与现实执行问题等等,都需要不断地完善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加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所以,遏制网络犯罪,必须加快这些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网络立法十分必要。
3.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提高维护网络安全水平。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加强网络系统规范化,完善网络秩序,除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外,网络安全管理也是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措施。公安机关必须建立高素质的网络警察队伍,强化网络日常的维护、监督和安全管理。同时,国家、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投入与研发,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由于互联网犯罪的高智力性、隐蔽性和远程性的特点,致使网络犯罪较传统犯罪难对付,不易侦破。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提高侦破能力。同时,要根据网络犯罪的特点,提高对付网络犯罪的技术水平,为网络犯罪设置障碍。
4、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教给学生必要的上网常识,指导和教育青少年正确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高尚上网。在引导青少年学习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引入网络安全法律意识教育和职业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受挫能力及职业素质。培养出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复合型网络人才,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更要求具备出色的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将相关防病毒知识纳入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病毒解码能力。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对于家庭入网者,家长可以在电脑端加过滤软件,提取精华,剔除糟粕。家长还应重视青少年青春期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过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5.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和经济相关的活动。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网络化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逐步开放和适度监管来利用世界上成熟的技术成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以促进自身经济增长。网络经济,可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信息产业界人士所宣扬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其交易额几乎每百天增加一倍。由于网络用户普遍看好这一市场,随着网络的扩大,网络企业的股票市值不断飙升。
篇4
[关键词]网络、网上引导、网络素养、网络道德教育
当今网络音讯高速开展,给人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便利和享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广宽的视野,上网的时尚性符合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追求时尚的心理;网络的自主性、开发性也恰好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自由的心理特征。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如何培养学生准确利用网络,特别是如何教育和转变那些上网成瘾的学生,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学生上网缺乏正确的引导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上网都缺乏正确的引导,家庭和学校要么一味的不准学生上网,要么放任不管。加上网吧以谋利为目的,纵容学生上网。大多数学生上网的知识都是从其它同学或社会上的“朋友”那里得到的。这就造成了他们对网络认识的片面性,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普及网络知识,正确使用网络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关键。
二、如何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一)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上网活动特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
学生上网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呢?不同年龄的学生,电脑网络活动有所不同,所受的教育指导也不同。“儿童网上指导”将2~18岁的孩子分为6个年龄段,提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2~3岁:不要让孩子自己玩电脑和互联网。但可以看父母使用电脑。父母操作电脑时,可向孩子演示鼠标,并让他们尝试键盘。
3~5岁:让孩子使用电脑完成学习任务是不适宜的。这个年龄段,孩子最适合玩电脑游戏及使用教育娱乐软件,看动画片和适合他们兴趣的电子出版物。
6~9岁:父母或许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很快熟悉网络,但是不能让孩子单独上网,他们必须在父母或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此时教师的指导要点是,在课堂上可以与同学间互发电子邮件或卡片,培养对网络的兴趣。
9~11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拥有较多的电脑使用经验。为了完成一些特殊的学习要求,他们会在网上查阅资料、下载有关数据和图片。他们也开始与同学及远方的亲友通信甚至交笔友。此时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渴望独立、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期,我们要非常关心孩子使用电脑的情况,应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进行。其指导要点是,建立明确的使用规则:不允许学生单独在网上购物或发出有关自己及家庭的任何信息;发现不寻常的信息应立即告诉父母或教师;培养他使用电脑的时间观念;与家长联络,常检查家里的电话费和信用卡,取得在家上网的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常与学生讨论网络文化现象。
12~14岁:孩子在网上会相当活跃,他们能调用大批感兴趣的信息资源,浏览大学图书馆、网上报刊等。他们会与网上伙伴一起工作,并敢于向权威人士提问。同时他们也开始进入闲聊小组,与其他人分享经验和兴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点是,向孩子明确网络法律和规则的内容,并严格规定上网和使用电脑的时间限制;尽可能和孩子一起上网;和孩子讨论怎样做才能被各种讨论组织所接受;监督孩子下载的电子游戏。
15~18岁: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网络世界有无限的资源。他们开始利用这些资源解决现实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要点是,将学习中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孩子,让他们在网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孩子学习使用电脑和网络,不只是要他们学一门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永远保持好奇心,并有信心和能力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二)给学生正确的上网知识和教育
如何系统的指导学生上网,提高上网效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呢?正确指导学生上网,首先需让学生了解以下知识:
一是了解什么是Internet,上网能干什么,这是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端正上网态度,明确上网目的首要任务;二是学会浏览。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IE浏览器进行网上冲浪。三是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指导学生如何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四是学会使用搜索引擎。重点介绍几个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五是学会文件下载。可介绍常用下载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更为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三、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一)提高学生网络素养
1、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增强对网上信息的判断选择和处理能力,教育学生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己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信息,做信息的主人。
2、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抵制诱惑,避免在精神和身体上受到侵犯和损害。
3、搜集和推荐健康的网站给学生。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健康向上的青少年网站的网址,推荐给学生,这样学生在网上不但汲取了知识,获得了快乐,避免毫无目地在网上乱逛,而且,自然也减少一些不适宜孩子的。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造成了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所以在当前,我们更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使其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再回头来矫正。那么,我们应从那些方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道德呢?
1、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
2、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在教学中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危害。
3、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加强培养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的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方面的意识,使学生明白,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4、纠正学生不道德的上网心态。随着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强,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钻研各种网上编织技术。如果不加强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环境的破坏者。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拥有更高的信息素养,从网络中发现更多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激发起学生终身不断的学习动力,使其最终成为一名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耀威“不要谈网色变”《中国教育报》浅谈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2002-5-17
[2]孩子们的网上生活省略 2000-07-02
篇5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道德教育;互联网
一、青少年网络运用现状
本学期,笔者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对兴东初级中学一年级6个班的新生做了一项“因特网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80%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过网络,其中有一大半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打网络游戏或者去聊天室聊天:1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更有3%的学生经常接触到一些不良的网站。如黄色或者暴力网站:还有部分学生对“网络黑客”非常崇拜调查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这说明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是摆在全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青少年正处在情感的高峰阶段。他们需要有自我情感的流露和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但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情感并不能自由地表露,总是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匡正,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就可以毫无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高谈阔论,挥洒自如。
有学生认为:“在网上,我是绝对自由的,想干啥就干啥。”他们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在BBS论坛上发表议论时毫无顾忌,观点偏激,甚至会发表一些越轨的言论。这主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信息接受、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避害就利的心理又促使青少年将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长此以往,青少年会逐渐丧失现实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情感更趋向于冷漠。在网络世界里,一切都比现实世界自由,容易放纵自己,而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也就是所谓的“网络孤独症”。另外,由于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因而对青少年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产生“网络强迫症”,欲罢不能。
第二,对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影响。互联网带来大量的不良信息,使喜欢猎奇、缺乏免疫力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腐蚀,渐渐地抛弃原有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受到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盲目模仿、追求,导致种种畸形行为方式的形成。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挥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导致青少年在思想上对网络形成了“无规则、无道德空间”的错觉。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学生.在网上生龙活虎,但在现实生活中交往却很少。这是因为有的学生喜欢崇尚自我、喜欢标新立异、喜欢通过网络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形式的交往丢掉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现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有的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等症状。
第三,埘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有少数学生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如黄色网站和暴力网站。这主要是凶为部分学生好奇心强,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弱,抵御网络糟粕的能力较弱,不能主动地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网络自护的教育,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并提高思想认识。还要利用在学校课堂教育的主阵地,控制引导学生上网。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为学生在学校接触网络的主要引导人,在立足本课堂的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我们可以从“育”、“疏”、“控”、“建”等方面人手.以期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
1.育
所谓育.就是教育,说服。在学生上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时,就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使用规范教育.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让学生知道我们操作的对象虽然没有生命力,但是仍然需要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遵守使用计算机的安全制度,未经许可不擅自使用他人的计算机,拒绝不健康和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盗版软件,不制作和有意传播计算机病毒。要同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在学生开始上网之前,首先要学习《全国青少年文明公约》。
要善于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还要对学生进行慎独教育,教会学生不逾越道德的底线,抵御来自网络的有害信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健全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品格。否则,我们如果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小节无害,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的行为.甘为欲望所驱使.很可能就会像吸食一样,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最终落得害人害己。
对于网络中缺乏他律性的监督网络主体享有自由的同时,如果忘记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缺乏内省的自我监督.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不管在何时何地,要时刻反省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2.疏
这里我所提到的疏.其实就是指使用好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学中来。在具体学科内容教学中,网德教育可以和学科内容结合起来,譬如文件的下载,教师可以预先制作一个专题网站.让学生掌握常见文件类型的下载技能.同时教育学生,在下载之前要了解该文件会不会对自己的计算机造成破坏,学会保护好自己的计算机。譬如信息的搜索,可以和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布置给学生具体研究课题,比如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功过.家乡有哪些特产等等,有了具体的任务,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再譬如在讲信息的交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学校局域网内安装腾讯企业版,指派给每位学生一个号码,同时公布一个聊天主题。让学生通过QQ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评选出最佳观点,这样学生既体验了网络聊天.又引导了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论。
3.控
所谓控,即用技术的手段控制学生上网的内容,上网的范围可以在每台学生机上安装防毒、防黄软件,譬如“网络爸爸”,可以过滤不良网站.推荐健康网站.记录上网历史等等。还有在信息技术教学和机房的日常管理中,并不是希望学生时时都能上网。那么如何对学生机实时上网进行控制?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使每个机房都自成一个局域网,再加上一个合适的服务器,让学生机通过教师机才能连接到校园服务器,然后连接]nternet.在教师机上实现控制学生上网的功能。需要额外准备的设备硬件是一块网卡,软件是服务器Winroute。
第一步,更改机房的设置,在教师机上安装两块网卡.一块用于连接到校园网(如将IP地址设为219.6O.124.76),通过校园网连接到Internet,另一块用于本机房内部网络(如将IP地址设为192.168.1.250)。将学生机的组名设为一个组(如都是iifang1),IP地址设成唯一的,并且互不冲突(如:192.168.1.1、192.168.1-2……)。
为了使学生机能上网,还要进行IE设置。先打开IE的“Internet选项”对话框(即在IE丁具下拉菜单中选择“Internet选项”命令),进入该对话框中的“连接”标签.单击“连接”标签中的“局域网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地址”为教师机的内部IP地址(在这里是192.168.1.250,端口为3128)。完成计算机设置之后,机房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教师机可以正常上网.二是学生机可以正常通过TCP/IP协议与教师机相连(即通过网上邻居可以找到教师机)。
第二步,安装合适的服务器,我们选择的是WinRoute软件。WinRoute是一个免费的软件(在华军软件园可以下载),它提供防火墙功能,可使多台机器使用同一个IP地址访问Internet:而且只需要在教师机上安装WinRoute软件即可,学生机上无需安装。
WinRoute的安装过程非常简单,双击安装程序后只需按照提示点击按钮,当出现对话框时,先选择“Networkadapterf局域网)”,再点击下面的小三角,选择具有外部IP地址的网卡(如:219.60.124.761.再点击“OK”按钮就可以了。之后,重新启动计算机.会发现在任务栏上多了一个小圆球图标,这说明Winroute安装成功了。
第三步,对WinRoute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双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图标(小圆球图标),将会看到一个要求输入WinRoute管理员密码的对话框,因为我们还是第一次进入WinRoute,还没有为WinRoute设置管理密码,所以直接单击“OK”按钮就可以进入WinRoute的管理界面了。单击WinRoute的“Settings”菜单下的“ProxyServer”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General”标签中勾选上“ProxyServerEnabl”复选框。由于教师机是先与校园网连接,再连接到Internet上。所以要设置二级。这里在“Advanced”标签中输入“Patentproxy”为219.60.124.76.端口是3128即可。此时,教师机就可以对学生上网实行控制了。
方法是右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小圆球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StopWinRouteEngine”命令,则学生机就不能上Internet了,而教师机还可以正常上网。如果想让学生机上网,右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小圆球图标.然后单击“StartWinRouteEngine”命令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简单的设置就实现了在课堂上教师机控制学生机上网的功能。
4.建
所谓建,就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联合各个学科教师,努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形成正确的网络教学文化氛围.加强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成为学生的网上乐园。校园网是否有生命力,关键要看网络信息是否丰富.对学生教师是否有吸引力,信息资源匮乏的网络是一个空网、死网,没有存在的价值。怎样搞好信息资源的建设,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富有价值,这需要看信息资源服务的对象是谁,他们需要什么信息。所以在校园网数字资源建设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网络服务的对象性原则,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为学生服务,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第一步,我们把收集到的大量适合于学生浏览的优秀国内外网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以绿色通道的形式放在校园网上.这样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方便多了,绿色通道链接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科资源”、“网上学校”、“外语教学”、“软件天地”、“搜索网站”等一系列的网站,并注有相关的说明和链接。有了这样的网络导航,学生上网就安全了,目的也明确了。从而让学生逐渐把校园网当作自己的信息中心、渴望访问的网站。
第二步。校园网信息完善阶段,以师生共建为主。以信息技术竞赛为突破口。让有能力的学生先行一步,掌握网页制作技术与应用,建立个人网站、班级网站、专题网站,个人网站具有强烈的个性化,为个人资料收集整理、网上宣传交流、主体探究服务:班级网站具有体现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设立班级相册、荣誉榜、学生作品、团队生活和具有班级特色等方面内容的栏目:专题网站以学科内容为主题,深入探讨学习社会中的某一个问题.形成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这样全体师生行动起来了,建立起了对教学有用的网站、信息,从而让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得以实现。
第三步,互动网站的创建。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了较强的用网、建网能力。如何让静止的信息互动起来呢?如何让学生在用网、建网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网风呢?如何让校外家长、同行的信息集中到校园网中来呢?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互动网站的建设开展,设立信箱、聊天室、论坛,校园网上每条信息均设立评论,收集网上的各种建议、反馈信息,最终让网上所有信息都有了生命并能推陈出新。我们的重点是建设校园论坛,即一个能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舞台,也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一个有效方式。在选题方面,让学生自发地以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或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或心理上的心理问题为主题创建论坛:在管理方面,我们先动员各科科代表、有论坛使用经验兴趣的学生做版主,并让他们组织学生建成一个管理团队(或叫兴趣小组),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与管理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及时整理与总结,我们只是告诉学生:“要自己多提供资料,对网友发上来的帖子要及时回复,要善于总结,充分利用奖励、置顶等方式激发网友参与讨论;学期结束时对论坛成果要以电子报刊或网页形式总结.让学生版主提高编辑能力,对成果反思,进而提高信息素养。”
篇6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道德教育途径方法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膨胀,网络中也出现了大量不道德信息和获取他人信息的不道德行为,如黄色信息的泛滥,肆意刹窃文章,传播歪理邪说,计算机犯罪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既严重影响了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也严重影响了网络活动者的道德建设。
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早已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运用网络道德对计算机活动进行控制,将影响其进一步健康发展。由此,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对推动网络活动起着积极作用,其专业的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重视和做好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能够给这些学生正确的专业价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培养,也能够给社会普遍的网络道德教育以启示和借鉴。
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谈以下粗浅看法。
一、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提高针对性,必须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对计算机与网络的兴趣浓厚,有较好的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具有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知识服务与创造的技能。但它是一柄“双刃剑”,也可以把学生引向消极的道德人生方向。
(二)网络道德问题明显。1.网络上言行随意放纵。据调查,有61.8%的学生上网时使用过脏话或不文明语言。2.网络上价值观念模糊。据调查,有66.1%的学生上网时不诚实守信。3人格冲突突出。45.6%的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和现实中表现不一致,部分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
(三)网络心理问题突出。1.迷恋网络,沉溺于游戏、聊天,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等。2.追逐不良信息,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3.人情关系疏远,交际能力下降,与人不易沟通。
掌握了这样一些特点,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之更具有效性。
二、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操作,具备计算机与网络安装、维护、管理和开发等服务能力的人才。要施展服务才能,做好社会服务,就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中应当重视并结合做好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与法律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强调对计算机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计算机专业与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当然,更不是欺骗别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职业道德的基础。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求职技巧,完善自我,提升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
三、在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也应采取这一重要途径。
在具体的渗透教学中,可通过“两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规范教育,可通过操作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诚信教育,可通过计算机信息安全、数据库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课对学生进行预防网络犯罪教育,可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网络职业道德教育。例如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课,通过讲解网络的起源和发展,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向学生揭示网络的本质是利用互连的物理设备,通过电子信号传递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一套人工信息系统。让学生理解到网络从物理设备到信息服务都是技术人员为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为人提供便利,并进一步指出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网络上的信息同样有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提醒学生注意加以识别,提高警惕,防止伤害,预防犯罪。
四、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渗透教学是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方式,但开设专门的课程也不失为一种可探索的有益的教育途径。
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计算机院系可开发《网络道德教育》教材,在计算机专业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以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的重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用网规范的正面教育。应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结合实际给学生讲解《网民应遵守的基本规范))(美国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的瑞诺迪(A"H"Rinaldi)教授提出的电脑伦理十诫》《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网络媒体公约》《青少年网络文明规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生上机道德))等,促使学生建立健康的用网规范。
五、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一)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专业课学习的需要,设定一些积极、健康的用网“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使用网络,在健康用网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自觉形成健康用网的习惯。
容许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有益身心的娱乐、休闲活动。从而提高审美素养,增加生活情趣,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
在学生用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搜集、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敲响瞥钟,引起学生的警惕,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用网行为。
(二)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院系社团可组织开展服务上网、指导上网、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可开展校内外不文明上网的检查和调查活动、中小学生文明上网指导活动、社区网络维护与使用指导活动等。
六、开展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网络道德水准
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外部的教育是一个方面,最根本的是学生自身要受到触动,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要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网络道德水准。
(一)提高自我认识
互联网为人们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但是,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网络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的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二)培养“慎独”精神
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僻居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自己的一举一动,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在网络活动中自觉遵守网络活动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危害他人利益,不骚扰他人工作,在自身受到骚扰时也能正确对待。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网络活动参与者应做到,在网络活动中不该自己知道的不去探究,不该进人的范围坚决不进,不为低级趣味所诱惑而窥视他人隐私,不为金钱所引诱而陷人计算机犯罪的泥潭,不因为要表现自己的能力而制造病毒来恶作剧等。
通过自我教育,使学生建立起自尊意识,能够自律行为,从我做起,带动他人,上文明网,文明上网。
七、用先进技术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面对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良芳不齐的网络信息,仅仅依靠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一定的技术约束也是帮助学生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针对外来信息的人侵上。
篇7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引导;人文情怀;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志曾经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与社会形式复杂多变,各类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荡,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也相应的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广大青少年思想品格的整体状况有其积极健康的一面:崇尚奋斗、追求平等、思维活跃、协作互助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然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制约社会的进步。因此,思考并实施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
青少年崇尚“自我”,即以自我中心,是对自我独特性和能力的夸大感知现象。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容易产生自我贬损和自我服务性的认知偏差,缺乏“同感能力”,即不懂得推己及人、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缺乏与人协调、沟通、合作的能力。有调查发现,在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的排在第一位,“脚踏实地,讲究实际”排在第二位,“能有个好工作”排在第三位,“能为国家做贡献”排在了最后。可见,大部分青少年把实现个人理想当成人生的目标,而把为国家做贡献排在后面,明显表现出自我情绪。这使得许多青少年信仰缺失,盲目地以自我为中心来面对周围的一切,成为引发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重要源头。这是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虚荣心强,享乐思想严重
在新形势下,受社会、家庭以及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少青少年不清楚品德、人格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不清楚优秀品质和知识的重要性,而是把消费档次的高低当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于是不少青少年以通过夸耀自己家庭的富有等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平衡。他们崇尚穿戴名牌,一味追求享乐,甚至攀比消费水平,进行奢侈消费。他们讲排场,好逸恶劳,对学业、工作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结交一些酒肉朋友,经常吃喝玩乐,以至于思想品德水平低下,抛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一些青少年的毕业留言中,“愿你将来做大官,发大财”、“愿你腰缠万贯,泡小蜜,包二奶”之类的不健康留言处处可见,其享乐思想由此可见一斑。更有甚者,因为作为青少年经济尚未独立,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有限,当他们日益膨胀的享乐需求与有限的经济条件之间产生矛盾,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来满足个人的消费欲望时,一些人就会不顾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变得冲动而贪婪,从而采用不正当的、非法的途径来满足自身的欲望,以至于跌入犯罪的深渊,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缺乏人文教育,精神生活贫乏
人文情怀是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支柱,一个缺少人文情怀的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是贫乏的。在当今以应试为指挥棒的教育中,青少年所受到的人文教育是相对缺失的。有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购买图书的情况,“不经常买书”和“根本不买书”的人数占了近三成,可见青少年的读书情况不容乐观,他们的文化生活单一。由于精神生活贫乏,一些青少年生活在梦幻般的空想世界里,往往会为了一个自己也搞不明白的“目标”而挣扎、苦恼,盲目崇拜影视偶像,追逐前卫时尚,视粗俗为潇洒,视浅薄为时尚,视自我为个性。缺少回报意识、担当意识,造成责任感缺失;缺少同情心、同理心、宽容心淡漠等,造成情感缺失;缺少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世界和追求,缺少健康丰富的生活情趣:直接表现为上网成瘾,甚至吸毒成瘾等。
(四)缺乏理想,思想行为功利化
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在青少年思想引导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使青少年是非善恶观念模糊,思想行为趋向功利化。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青少年都十分现实,以经济收入的多少和工作舒适成度的作为衡量标准,相对缺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其思想行为功利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理想与信念,人生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爱国精神、对中国革命及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的了解,民族团结精神淡薄;缺乏尊老爱幼的观念,缺乏感恩意识,懒惰任性,自私自利,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二、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探析
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式、等密切相关。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度地溺爱、迁就子女,使其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同时,由于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其在思想引导方法上或简单粗暴,或自以为是,与孩子缺乏正确的沟通,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影响,致使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妨碍或误导着青少年正确思想的形成及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得力
在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的学校,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同样显得乏力。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和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较少顾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导致思想教育在广大青少年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导致青少年心目中只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做衡量“好学生”、“坏学生”的唯一标准,最终只是为学习而学习。这样长期下来,就会造成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教育等思想品德方面所受到的引导和教育严重缺失。
(三)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
首先,受市场经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增长速度的负面影响,青少年难以在经济大潮中把握自己,失去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其次,科技高度发达,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首当其冲地被深深影响和改变着。第三,成年社会价值标准的混乱、成年人行为的偏离、成年人评价标准的自相矛盾或是自身行为的表现不一,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第四,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元,使得青少年被社会发展的洪流簇拥着、催促着向前,在来不及成长、来不及回味、来不及体验的过程中长大,注定要失去自己成长的精神家园。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及载体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青少年萌芽思想的引导者,家庭是青少年思想形成的最初的养育所,因此,家庭在青少年思想引导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家长无时无刻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影响,家长的举止言行、人生观点、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都像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青少年对是与非,善与恶的最初判断,直接受制于父母。所以,父母时刻要注意让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榜样,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把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善于与孩子和谐沟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与分辨是非的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行为举止。
(二)强化学校的思想引导作用
1.重视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文化素质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巨大,甚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未来。而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立文化素质的重要地位,使教育得到优秀文化的不断烘托,使青少年不断受到优秀文化的滋养,将文化素质教育和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紧密相连,并且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青少年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2.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思想教育不能忽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性,如: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特征、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青少年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能力。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健全专门机构,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3.开展阅读活动以塑造优秀品格
文学经典作品,大多都思考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和人类的生存与意识等问题,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品格和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以民族责任感为核心,坚持个人思想的探索性、反省性,思考未来,呼唤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爱国主义意识,同时浓重的人情味、情感性又成为文学作品一道独特而亮丽的审美风景……凡此种种,皆可对青少年优秀品格的的塑造产生良好的熏陶和影响,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向善向上意识和崇高感,建构青少年真善美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优秀品格,最终“把人对生命的追思与探寻引向深处,孕育人透彻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他者的同情,拓宽人的生命情怀,丰富人的生命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为学校和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使他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读好书”的活动,营造一个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阅读氛围,以此丰富和升华学生的精神层面。
(三)充分运用新闻舆论对青少年的思想的引导
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信息丰富,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颓废的。新闻舆论监督要引导青少年追求光明美好积极的主流,又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黑暗、丑陋、消极、虚假等现象。要紧紧围绕当代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考虑当前青少年的行为动态和心理特点,开设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各种特色主题讲坛,让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交流、评论、讨论和辩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最后达到分析问题,澄清某些错误的思想和认识,端正态度,设法改正,提高觉悟。当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中出现某一方面的危机和风险的萌芽时,新闻舆论要及时发出警报,以便于社会快速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所在,果断采取措施,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危机和风险爆发之前。另一方面,要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抓准问题,增强社会效果,善于掌握舆论监督的适度、密度、温度和力度,防止过热过冷。
(四)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首先,规范网络语言,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语言。从立法上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通过编纂辞书来促进网络语言规范化,制定网络语言使用的道德规范。第二,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促进自我教育。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认识,通过教育来提高青少年的网络信息素养,提高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限制网络不道德行为。第三,家长以身作则,文明上网,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加强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促进青少年绿色上网。第四,加强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第五,政府加强网站管理,敦促网站自律,提升对网络语言的监控技术,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第六,政府加快网络立法,促进网络健康发展。
篇8
1.我国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文化教育是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此后,社区文化教育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普遍增强。世界各国也都日益重视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现代意义的社区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率先成立,使社区文化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发展。2002年,辽宁省沈阳市首创“社区科普大学”。十多年来,沈阳社区科普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迄今为止已创办分校275所,市级重点分校总数已逾百所,在校学员1.3万人,讲师团教师1200名,组织课堂教学8.9万课时,培训学员222.6万人次,开展第二课堂科普活动3000余次,参加科普活动人数达60万人次。志愿者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社区科普大学已经成为全市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2011年6月1日,“沈阳社区大讲堂———百万市民数字化在线学习惠民教育工程”启动。此次活动着力打造十个国家级学习型社区示范点,建设百个网站,实现了同时视频学习1000人,在线学习10000人的工作目标,每年社区教育覆盖百万人次。通过社区大讲堂,沈阳将构建全市社区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巩固沈阳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素质。
2.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在我国推进科普文化教育的进程中,青少年的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学校教育范围内的课堂教学为主的科普文化教育;二是以校外教育为主的各级各类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其具体内容是通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课外学习计划、非正规教育项目、科技馆活动、科学调查体验、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形式开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动。而全国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作为主体承担了关于青少年的各种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任务。(1)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动中心)是中国科协所属社会公益性机构,从事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传播科学,开展示范性、导向性科学普及活动,组织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工作,是中国科协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公众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2)辽宁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是辽宁省科协所属的社会公益性机构。该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是辽宁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青少年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心设置专门机构,常年组织“大手拉小手”、百名专家进社区、科普大篷车巡展,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航模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科普知识内容。
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普教育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公众接受科学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我国目前尚处于“公众接受科学”阶段。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基本处于专家对公众的科学知识传播普及,公众被动接受的阶段。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更是存在着种种不足。
1.青少年科技竞赛类活动多,科技活动缺乏创新形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于青少年的科普活动除了学校课堂教学设置的科技课程之外,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青少年科技类竞赛。国际国内的科技创新大赛、夏令营、冬令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形成了一些效果显著的品牌活动,但科技竞赛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以国家科技部门主导、各地科技部门承办实施的形式在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索、提高青少年科技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是我国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传播的成功方式。但存在的比较显著的问题是:一是太过于依赖这种形式,难以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种科普形式有效衔接、形成系统;二是缺乏创新形式,青少年科技活动数量多,但多数活动方式雷同,形式陈旧,大多是学科竞赛、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三是功利性比较强,学校和学生参加竞赛往往带有功利性目的,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反倒没有突出。
2.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对象倾向于中老年人群体
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沈阳市首创的科普大学1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沈阳市科协与沈阳市科技局对市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沈阳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5.8%,比沈阳2001年的2.4%增长了3.4个百分点,比2004年增长了1.93个百分点,呈快速增长态势。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实践参与活动,如在“节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沈阳市有150个活动小组,5万多名青少年在中国科协网上申报体验数据,申报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但通过刘娇在2009年针对沈阳市大东区黎明社区等两个街道五个社区的一项社区科普调查数据来看,在207名调查对象中,41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人数占91%,25岁以下的占2.9%,说明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基本被忽略。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如何把社区科普大学的教育资源利用到青少年群体,是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
3.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形式上缺乏有效衔接机制
在当前我国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轰轰烈烈,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难以融入;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科技竞赛如火如荼,却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学校与校外相关机构的活动。两者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没有形成整体科普教育系统,导致社区科普教育的资源青少年群体无法更好的利用。即使有针对青少年的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也随意性较强,缺乏长效机制。虽然在有些地区出现了由学校牵头组建的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课外科普活动的协调与管理,形成了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模式。但是,学校在调动社区资源方面存在组织层面的不便,难以调动社区各方面资源的积极性,究竟以学校为主体还是社区教育为主体,需要有关部门予以协调和平衡。
4.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与目标性
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更利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在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大多数都集中在医疗、饮食、公德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围绕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比较少。二是内容上缺乏目标性。由于对象的不同以及对象接受科学技术普及的途径和方式的差异,在科普文化教育的目标上,有不同的倾向。
三、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打造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缓。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国家科技部门为主导的统一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同时成为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领域。这些活动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现在已经把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活动领域扩大到所有社会公众,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群体。因此,应该建立起一个统筹协调的全民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完善社区科普大学教育模式
从2002年开始,社区科普大学作为开展十多年的科普工程,不仅在沈阳市区内得到迅猛发展,还开辟了沈北新区等分校,在铁岭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但目前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性太强,难以兼顾其他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因此,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若想得到深化与发展就必须完善已有的社区科普大学模式。比如社区科普大学的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群体应有意识地兼顾整个群体,而不是只注重中老年群体。社区科普大学也应该是分类、分阶段的教育体系,可以扩展成为社区科普学校,分为青少年部、中年部、老年部等,使得各部之间资源共享、活动与课程有针对性,做到协调统一、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3.针对青少年群体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有效衔接机制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处在学校教育的发展阶段,使得青少年有了更多的渠道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首先要抓好学校科普教育,利用学校的师资、课堂、各种实验设备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学校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达到对科学思想、方法、精神和知识的训练;其次,要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文化生活的引导,建立现代文明家庭概念;再次,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系统,把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大力深入开展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活动,利用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带动其他群体,共同促进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最后,要有系统性思维,将家庭、学校和社区整合起来,如青少年群体要利用社区科普大学的资源,老年人群体要利用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社区内的所有科普场馆要共同利用等。总之,要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既不重复,又突出特色,形成完整的有机的教育体系,完善“校外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即校外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终身教育机制。
4.在科普内容上分类,做到针对性和目标性相统一
科普内容由于对象群体的不用,其目标自然不相统一,事实上在当前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老年人群体虽然与青少年群体有所不同,但仅仅是从受众的接受内容上的不同,而不是建立在科普文化教育的对象特征不同的基础上。比如在青少年群体中科学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相比,科学知识反倒不是那么紧迫。一般而言,青少年群体掌握的科学知识量往往比老年人要多。因此,在老年人群体中,应着重对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弘扬,然后才是科学方法的运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其正在接受学校教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会比老年人接受更多的科学知识,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应着重对其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普及,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判断。这样才能与学校科普教育做到有效的衔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
5.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青少年网络科普教育
篇9
关键词:网络技术 中小学生 引导 信息素养
在我国,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与迅猛发展,互联网以其势不可挡的影响力,将触角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给人类社会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中小学生一族,影响更是深远。
无疑,学生上网,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又可以学到许多在日常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可以利用QQ等聊天软件结识一些新朋友,增进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习成绩也相应的提高了等等。但随之而来,令人担心的事情就出现了。
由于自控能力较差,中小学生上网给自己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伤害:
1、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中小学生上网经常是去网吧,由于经济的限制,他们一般只能去一些价格低廉、环境较差的网吧。这些网吧地方狭小,吸烟的人很多,学生成为被动的吸烟者;还有一些学生玩起来电脑,就什么都忘了,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眼睛坏了、胃坏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也打破了。身体出现了一系列的疾病。
2、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网络的虚拟匿名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和不良情绪宣泄的新途径。在这里,他们自认为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更不愿意和他人接触,甚至患上“电脑自闭症”,心理产生了极大的障碍。
3、学业受到了影响。由于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中小学生上网一般还只停留在打游戏、聊天等,这些娱乐形式比起平时学习的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好多学生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慢慢的,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只能退学。
4、中小学生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家里给的生活费总是有限的,那怎能够他们上网所用的开销。时间久了,会有学生以学校收取费用为由,向家长要钱;有的还抢劫小学生钱物;还有的学生借了高利贷。
网络作为一个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否认它,也不能消除它。作为教育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正确引导:
第一、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网络的好与坏。
网络作为一个信息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好平台。首先,网络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学习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也可以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难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无拘无束的交流,从中体验到沟通的简单与快乐,一些内向的学生,通过网络"聊天"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际交际能力。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中的各种信息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首先,长期的上网常常会导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不能集中精神,记忆力衰退,对生活缺乏兴趣,为人冷漠,情绪低落。在身体方面,由于生物钟被打破,不上网时出现头痛、厌食等症状。同时,会导致视力下降,颈椎难受等症状。在行为方面,会出现崇尚暴力行为,打架斗殴现象越来越多。其次,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使得中小学生的伦理道德失控。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还在形成阶段,判断是非能力还不成熟,抵制诱惑的意志力也不坚强,网上的游戏和聊天往往使他们情不自禁,沉溺其中,很容易造成"信息污染",接受不健康的信息,造成道德上的失控。
第二、引导学生上网,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首先,增强学生的自控意识,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我们必须帮助青少年明确网络的工具性质,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监督,使他们健康地使用网络。除了监督以外,加强对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管理,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提高中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质量,是防止中小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减少网络给中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我们相信,通过正确的上网教育,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成为网络技术的主人,让网络活跃在学生生活中,而不是学生沉溺在网络生活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其次,培养学生信息辨别能力。信息技术教科书中讲到:我们在使用各类信息时要学会分析和鉴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善于动脑、善于学习,多掌握一些信息知识,谨防上当受骗。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的有害信息,避免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中迷失自己。
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些健康、有意义的网站。现在,五花八门的网站太多了。多数中小学生喜欢上网,但是没有明确的目的,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歌占用了他们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选择上网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有益有趣的适合学生进入的网站。并鼓励他们利用教育网站寻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让他们介绍“电脑知识网”、“电脑爱好者”等等;对文化课感兴趣,想提高文化课成绩的同学,可以让他们上“高考资源网”、“21世纪教育网”等;对文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家或者作品,让他们在网上阅读和学习......这些网站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要利用这些网站上健康精彩内容吸引学生,让他们的思想道德走向正道。
创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引导中学生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中,提取有效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文明上网是老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强化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认清网络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鼓励、支持能正确利用网络学习的学生;帮助、引导不能正确对待网络的学生。让所有中小学生都文明上网,从而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天堂。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德育 素质教育
目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已为整个社会所关注。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出现,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冷静思考和全方位分析,才能寻找出摆脱德育困境,切实提高德育效果,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就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的德育工作?
一、学校德育观念和内容要向现代型转变
1.全员抓德育,全面育人
广大德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工作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凡超越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德育内容要坚决压缩,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德育工作者要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有健康的人格,有角色的艺术,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智能素质,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引导和激励学生不迷信盲从、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创造进取,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好、特长,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教育和人格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加强德育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思想建设的主旋律,从校长到普通教职员工,人人抓德育,事事讲育人。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去。当然,领导者和教育者言行一致的品德,对于各种教育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在各种教育途径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高校的“两课”更以主渠道地位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学校德育要以“两课”为核心,配合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两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从理论上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各科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传授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如文科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的熏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等;理科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等;艺术课程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等。
二、德育活动社会化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不断向家庭、社会延伸。德育思想的树立,全民德育意识的强化,给学校德育带来勃勃生机。但是,学校、家庭、社会灌输的思想经常撞车。家庭、社会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上与学校还缺乏和谐统一。学校教育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努力成为“四有”新人,而相当一部分家庭的家长们在孩子面前谈赚钱,议当官,论消费;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中的精神污染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给学校德育造成了困难,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效果。就学校内部而言,不少学校未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环境和氛围,未能真正将德育工作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各种教育因素、各种教育力量,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全员德育意识,树立德育观念,使学校德育活动进一步向社会延伸,向家庭渗透,构建德育活动社会化模式,合作育人,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形成全方位德育格局。
就社会教育而言,要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领域,创建德育基地,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逐步建立与社会相互协作的教育形式,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和各种力量的支持。要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群众监督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的管理。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变主动地去掌握(领会、巩固、运用)社会道德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改变过去学校德育孤军奋战的局面,为德育活动社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面向全国九大城市的青少年开展的一次调查中,问及上网的主要目的时,47.9%的孩子选择了聊天,56.3%的孩子选择了游戏。统计表明,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由于网络具有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学生以字符为中介进行网上交流,所表现出的是难以控制的虚拟人格,容易使其忘记现实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要求;而网上各种良莠混杂的信息,也增加了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的难度。因此,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德育管理科学化
1.优化德育队伍结构
首先,要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理论水平、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强的德育教师队伍,依靠教师的群体力量,抓学科渗透,寓德于教。第二,建立一支有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德育队伍,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保证学校德育工作不偏离方向。第三,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要求班主任积极、主动地围绕着育人的目标展开工作,把班级建成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
2.德育评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