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

篇1

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区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组织,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组长对全区农业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负总责,副组长抓好分管工作业务范围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依照各自职责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工作。

1、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职责: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并配合有关站办加强农业生产过程质量安全关键技术控制措施监管培训;依据职责及权限,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信息;组织有关站办制定、修订农产品生产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规划、计划;制定禁止农产品生产区域和调整的建设规划;组织牵头相关站办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调查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查阅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有关记录及其他资料;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负责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事故处理,并负责与区食安办、技术质量监督局沟通信息。

2、区农技站、经作站职责:农技站负责粮油作物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经作站负责果蔬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负责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负责组织开展种植业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指导与推广,组织无公害种植业产品生产技术培训,配合处理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3、区食用菌办职责:负责组织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指导,指导食用菌生产企业和相关组织建立食用菌栽培环节的生产记录档案;负责配合处理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区植保站职责:负责组织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按农药安全使用的要求指导生产者科学使用农药,配合农业执法部门查处违禁农药和非标明成分的农药。

5、区土肥站职责:负责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配合农业执法部门的查处无证、套装的肥料产品。

6、区能源办职责:承担区农业生态环境监管职责,负责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工作。

7、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职责:负责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工作,牵头组织农资打假;负责组织开展全区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检查,假劣违禁农资产品的集中销毁等全区农资监管重大执法活动;负责组织开展农药行政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配合公安机关查处农药刑事违法案件。

8、区绿色食品办公室职责: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及审核,承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证后监管工作。

9、区农产品检测中心:负责农产品检测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对抽样和送达样品的检测,完成全年农产品抽样检测任务,并及时向上级部门上报检测结果。

二、强化工作措施

1、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和上级部署精神,认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工作,严格查处失职、渎职行为;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环节监管,共同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2、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完善监管手段,建立健全区、乡两级农产品监管机构,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的监管,加强农贸市场、超市产品质量抽样检测。

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在规模种植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推行生产档案管理,投入品使用记录等各种追溯制度,对生产违规行为,严肃追究生产者或经营者责任。

4、推行农产品产地与市场准入制度。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律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从产品认证,产地证明、产品检验等方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的相关制度。

篇2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还没有形成各级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无公害农产品建设的知晓率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不够,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还没有形成无公害农产品意识。

(二)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下降,形势不容乐观

工业的发展,严重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随着农业使用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激素等应用量的大幅增加,导致农产品产量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

(三)以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状况,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永城市整个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还未建立,使用安全、低毒的农业投入品缺少技术支撑,对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等不法行为的惩治手段不多,力度不大,保障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缺乏有效措施。

(五)农产品“三品”品牌的利用和推广力度还不够

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无法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对一些国家推广的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的农业投入品因其价格问题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广泛使用和推广。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对策

(一)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营造全民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向农民和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农产品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农业标准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工作,增强他们的质量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安全观念,提高种养加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2.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把农业面临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农民引进、使用优质高产抗性强的良种,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大力提倡有机肥料施用,搞好病虫测报和综合防治工作,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行非化学除草、非化学农药灭虫治病措施。

(二)加强农业投入品监控与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1.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要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种子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对农药、种子、肥料等加大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建立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进货、销售台账登记制度,尤其是做好蔬菜、果树禁用农药的进货、销售登记,严禁向菜农、果农销售禁用农药。

2.加大对违法违禁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的惩处力度。对高毒、高残留、有害农业投入品要加大处罚,营造生产、销售和使用安全农业投入品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大力倡导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措施来防治和控制病虫害,推广应用有机肥、生物肥和秸秆还田等生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栽培和家禽、家畜饲养中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投入品,积极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少污染的新型农业投入品,提高利用率。

(三)围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1.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建立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综合示范区,强化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生产技术普及与推广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国家现有农产品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并相应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运的标准化水平。

2.要积极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大力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一批新的名牌,实现名牌效益。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帮助企业获得认证。

(四)推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打造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市场环境

1.围绕市场准入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超市等农产品经营销售场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配置、配备专用检测仪器和专门检测人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要加强对重点食品质量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配送中心鲜活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检验。

2.推行追溯和承诺制度。要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产地编码管理,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3.要鼓励、支持品牌龙头企业进入超市开辟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区,引导市民消费无公害农产品。

(五)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力度,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支撑

1.加大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力度。重点是要完善市级、建立乡镇级检测体系,有的还要覆盖批发市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定期进行抽检,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要及时通过专门的信息渠道向社会公告检测结果,让市民知晓市场农产品的质量情况,引导消费。

篇3

[关键词] 无公害 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制度 响水县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64-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大众对上市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逐渐进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并对社会大众消费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成为消费者的最低消费需求。基于此,响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日渐加强了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的重视,尝试在本区域内建设多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促使本县域内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多种生产主体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粮油、蔬菜和水果等多种类型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认定,同时有很多企业并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全县近三年来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成本7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促使该地区农产品生产工作逐渐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日渐提升,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1 响水县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做出的努力

近几年,响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县农委在农业农村工作中逐渐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视,并注意将质量安全监管作为重要的为民办实事工程,严格开展“三品”认证和标准化生产等工作,并在此方面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监管措施,极大的推进了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具体来说,响水县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做出了如下努力:其一,集中整治,重抓源头。响水县农委在每年的春秋两个季节和农业投入品使用高峰期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集中整治,并且将整治重点延伸到田头、加工和农产品收储运过程中,严禁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和运输时使用高毒禁限用农药和各类型的添加剂,从源头上禁止非法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的行为,为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1]。其二,重视日常管理,将定期巡查监管和不定期监督检查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响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精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加工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就责令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治。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还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为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其三,加强制度建设,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一定的保障。响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积极加强制度建设,并结合本县域内各镇(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严格实行“一品一标”的管理规范,促使响水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得到显著的加强,为响水县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2]。

2 现行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长时间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以及农产品质量的维护,希望能够以高质量的生产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开发工作提供科学的支撑,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工作获得更为稳定的发展。现阶段,从世界农业经济的建设情况看,我国基本上已经赶上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质量,绿色食品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逐步的提升。无公害农产品正是我国农业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本质上就是对绿色农业生产的真实反映。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基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对农业生产工作加以规范,并组织各地区农业部门积极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希望能够切实推进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进程,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取得更大的进步。但是长时间以来,我国虽然保持着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然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并不理想,监管能力相对较低,无法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工作提供科学的支撑[3]。因此新时期十分有必要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视,对现行监督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促使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管工作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无公害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保障。

3 新时期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措施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工作主要集中在镇(区)村,基层监管力量削弱,所以县级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对无公害农产品实施科学的管理也应该从县级政府部门入手,借助健全的管理制度实施监督管理行为,促使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县级政府部门应该对农产品的基地监管体制加以完善,为基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相应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工作,制定可行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并加大宣传贯彻力度,积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监督管理,以技术指导引领科学生产,促使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质量得到逐步的提升,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最后,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群众认识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承担起农产品生产者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进而自觉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提升监管效果。

综上所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各地区农业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的重视,积极制定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思路和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工作加以规范,逐步提升生产质量,促使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取得更大的成效,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程。

参考文献

[1] 董发来.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J].天津人大,2013(11):34-35.

[2] 王健波,吴月霞,古燕翔等.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调查分析――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5(5):35-39.

篇4

在长春市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内,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省绿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环保站(省农产品质检中心)、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省农药质检站)、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春)、农业部人参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春)、长春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长春市绿办、长春市农产品质检中心等单位积极参加此次活动,精心准备了宣传展板和科普资料,向公众普及农产品安全实用知识。同时,还举办了“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监测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活动结束后,全体人员前往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永跃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省食安办副主任崔洪海、省农委副主任柳涛详细询问了基地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情况。

柳涛副主任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级农业部门在认真履行生产推动职能的同时,严格执法,监督管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抓好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今年上半年,我省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均达到97%以上。总体上看,我省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鲜活食用农产品是安全的,消费是有保障的。

柳涛副主任指出,推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围绕“标本兼治、依法监管”的工作思路,明确“两手抓”的工作策略,即一手抓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和消除安全隐患;一手抓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省连续几年开展蔬菜农残、农资产品专项整治,以蔬菜和高毒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实施集中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是从生产源头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可靠、保证生产行为遵规守法、保证上市农产品安全可靠。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全省每年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其中蔬菜、水果各3次,食用菌1次;对本省地产的棚膜蔬菜、露地蔬菜、秋菜、食用菌等开展专项抽检。通过监测,实施检打联动,有针对性地督促相关问题的整改和跟进落实,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预警处置的能力。

强化两个体系建设 重点开展了监管和质检两大体系建设,一方面是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目前,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初步构建,乡镇监管服务机构正在积极推进中;另一方面是全省构建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检体系。省级质检体系进一步充实提高,市、县质检体系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已获得编办批准设立的三级质检机构达73家,已有近40个质检站获得国家投资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措施。全省创建国家蔬菜标准园区30个,扶持建设蔬菜产业园区180个。新制定了一批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同时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省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达到3776个。

健全协调工作机制 全省上下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属地化监管职责。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将“12316”作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打假投诉电话,向社会公布。建立了省际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动机制,组建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

篇5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较低,法律意识不强

生产者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够;个别生产者经济利益至上,为使利益最大化,违规生产,不顾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生产过程中竭力降低成本,使用见效快、高毒高残留农药,施药未过间隔期就上市销售。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和配套设施薄弱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经费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要求。

1.3 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业投入品强制认证和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督抽查制度,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约束手段。对单个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初级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的监管等还难以有效到位。

2 措施

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 在技术培训方面

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

2.2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

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壮大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引导农民联户生产,规模生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打造优势品牌。为避免产销脱节现象,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超对接 。

2.3 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从源头抓起,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环节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肥料进行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

2.4 大力宣传,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广泛深入宣传,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强法制法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媒体报道等不断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5 优化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资源的配置

成立农业检测和农业执法两支队伍,争取资金,引进人才,完善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强化了检测与监管职能,通过不断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和配置先进仪器以增加检测范围,提高检测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了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加强了县、乡检测快速检测站和产地速测点的建设。

2.6 重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篇6

关键词:家庭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管理力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为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提高小规模的家庭经营的效益。所以人们特别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我通过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仔细调查后,认真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与小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

1.农民自身和生产方式方法,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极大地限制了提升安全生产的水平。农民科学知识掌握不多,文化程度低,安全技术基础差,不能更好的运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2.滥用化肥、农药使其残留严重。据调查发现,农业的化学药品的使用量逐年提高,这些农药化肥的残留物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3.生产加工农产品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化学添加剂。有些过量的加入会导致食物中毒,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4.农产品收到污染机会跟随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日益增多。这样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是慢性的,不易察觉,反而会更加严重。

5.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对外贸易,有些出现问题的会造成对外贸易的巨大损失,也会对国家的形象产生极大地负面影响,会使未来相关产品的价格的降低。也会降低农产品的信任度。

二、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

1.因为以前的认识只停留在温饱问题上,片面强调农产品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问题,只关注粮食的产量。同时生产的不管加工,加工的不问生产,两者相互分割,因此造成许多农产品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

2.因为农民的组织意识差,多采用小规模的、小型的家庭模式、分散的模式经营。难以实现统一规划、指导和管理。长此以往,会造成农民之间的竞争混乱,品种多而乱,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3.检查力度不够,检测标准很难统一,缺少相应的检查体系和评价手段。对于老百姓更加难以用眼睛进行检测。严格落实农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的监控管理,一定杜绝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发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小规模家庭经营下的农业生产存在的最大缺陷表现

1.获得经济信息的渠道闭塞,难以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浪费有效资源。

2.我国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投资大、效益低的产业,农业虽是基础,但是又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

3.因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和约束下,使得农业生产的范围逐渐减小,造成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工和销售严重脱节,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下,因为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低,多数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实行非农业转移,造成农业缺少资金和劳动力流失。在产供销之间形成不了保护农业的最大利益的良好局面。在市场运作中各自强调自己的经济利益。每当农产品的生产量大于人们所需要时,经营加工部门就会降价拒绝收购;每当生产品少但市场需求大时,加工经销商就会争先收购,而农民因为自己利益而得不到提高,也不愿出售,这样恶性循环,造成农产品危机,必定会农村经济的发展。

4.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 对科学技术的吸收、接纳的能力低,不敢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缺乏技术指导。

5.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使得农村大量的劳动生产力闲置,农村就业门路窄,提高了大量的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速度。

四、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策略

1.俗话说的好“独木不成林”,要想提高农户经营的组织性,就得把农户与农户连接起来。要求农户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为前提,自愿的原则,将各种生产要素联合起来,如:劳力、资金、技术等把农户与农户联接起来,提高农户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相关的合作组织,为农户的购买、生产、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农业生产走向以农业为本的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道路,开创发展创新的一种新局面。

2.为了提高农户于市场的参与意识,在他们之间搭建一座中介桥梁,有利于解决农 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中介组织可以及时提供最新产销信息,进行科学技术指导,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帮助形成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减少在交易过程中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学会运用法制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3.由于现在农产品存在销量小、交易规模小、成本代价高等特点,使得农民增产不增收,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定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的同时,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势在必行。以此来推动农业产品的市场经济化、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涵养等等。

4.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好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教育、学习培训。农民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水平。如果不加快步伐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要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将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带到田间地头,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现状。

总上所述,现今我国农村小规模家庭经营具有一些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化、现代化农业生产不适应的特性,正处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时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亟需进行完善和创新。 虽然我们不怀疑先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发展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因为过去的经济体制的约束和限制导致难以适应现今市场经济竞争的局面,也很难形成统一的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体系,要大量的、积极地吸收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的先进经验,找到符合我国国情和安全质量检测的要求,对加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有很大的好处,真正做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上”的全面整体的质量安全监管;更利于加强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推广,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规范化、销售科学化、标准化;让人民的身体更健康、生活真正绿色,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周鑫.论农业家庭经营的地位与发展趋势[J].2005(17).

篇7

关键词: 绿色食品; 蔬菜;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041-02

思茅区是普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昆曼公路的交通枢纽,总面积3928平方公里,聚居着彝族、傣族、哈尼族等26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达25.5万人。思茅以“绿色”彰显着迷人魅力,高达70.28%的森林覆盖率,使思茅享有了“绿海明珠”的美誉!思茅还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然而,这样一个中心城市,也是一个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在整个城市规划方案中,没有对关系民生的绿色食品蔬菜生产进行规划布局,这就值得我们为思茅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思路进行深思[1]。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识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规定,绿色食品蔬菜分两种:即AA级绿色食品蔬菜和A级绿色食品蔬菜。AA级绿色食品蔬菜除产地生态环境条件符合规定外,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合成的农药、激素等,这与国际上的有机食品是一致的,因此又称有机蔬菜。A级绿色食品蔬菜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即可以用磷、钾化肥和一些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硝酸盐化肥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这是目前国内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生产出的蔬菜又称无污染蔬菜、无公害蔬菜。[2]

一、思茅区发展绿色食品蔬菜存在的问题

古人曰“三日可无肉,一日不可无菜”,在思茅,蔬菜生产虽不是五大经济支柱之一,但它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的生活。近年来,笔者到集市上买菜时,常听到菜农说:“买菜要买虫咬菜,是因为不施农药,吃肉要吃过年猪,是因为不喂饲料,我们自家留着吃的,你们可放心吃”。可见,思茅区发展绿色食品蔬菜的重要性和存在着不同的蔬菜生产方式,而绿色食品蔬菜的安全生产在思茅之重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和经济利益等问题。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思茅区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的问题。

1. 思茅区绿色食品蔬菜的污染源

(1)农药污染

目前,思茅区绿色食品蔬菜的主要污染源是农药污染,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少数生产者因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的知识或防病虫心切,在蔬菜上施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剧毒高毒农药。二是超量、频繁使用低毒农药。三是无视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对一些可鲜食的蔬菜,如黄瓜、番茄、小青菜、小白菜、叶用莴苣等,常常是今天打药,明天即采摘上市,完全不考虑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

(2)化肥污染

生产者为获得高产,超量施入化肥,尤其是氮素化肥,使蔬菜体内硝酸盐大量积累,人们通过食用蔬菜使硝酸盐进入人体。硝酸盐在人体内还原成亚硝酸盐后,破坏血液吸收氧的能力,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亚硝酸盐与胃内的胺类物质结合生成的亚硝胺,可引起核酸代谢紊乱或突变,成为细胞癌变的诱因,常导致胃癌和食道癌。蔬菜作物易于富集硝酸盐,尤其绿叶蔬菜多施氮肥,其体内硝酸盐含量更高。此外,氮素化肥施用过多还能引起土壤酸化板结,破坏土壤结构,并污染水源。

(3)残膜污染

随着保护地蔬菜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废旧农膜残留在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大部分农膜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残留在菜田中,不但破坏了土壤的物理结构,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能析出铅、镉、酞酸酯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污染土壤进而污染蔬菜。

(4)微生物污染

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各种致病菌、病毒、寄生虫等,流入菜田就会污染蔬菜。有些菜田直接追施未经腐熟的人粪尿,使其中的有害微生物附着在蔬菜的可食部分上,人们食用后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2. 人们对绿色食品蔬菜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

上个世纪80~90年代,由于思茅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人口相对较少,思茅的蔬菜生产主要是靠城郊农户的零星种植和少量的从外地输入就可满足需求,蔬菜生产大多是无公害蔬菜。近年来,随着思茅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思茅的蔬菜生产就很难保障市民的需求。一方面是城郊菜地在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是城区居住人口在不断地增多,这样就造成了思茅的菜价比周围的城市(景洪市、宁洱县)菜价高的现象。就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政府对无公害蔬菜生产不够重视,对发展中心城市没有规划足够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或是建设、监管不力。二是人们对无公害蔬菜生产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施用过农药的蔬菜就不是无公害蔬菜。主要是由于宣传、研究和制定标准的片面性,消费者与管理部门在提到无公害蔬菜时往往只关注蔬菜中的化学污染,认为无公害蔬菜就是那些不使用农药与化肥的蔬菜。

3. 绿色食品蔬菜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等,但涉及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主要还是地方标准,普洱市在这方面相对滞后,目前还没有《普洱市无公害蔬菜安全标准》,这样就使得农民在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无法可依。

4. 绿色食品蔬菜检测技术手段落后

绿色食品蔬菜污染源主要是化学农药、病菌的污染,此类污染是一种隐形污染,肉眼基本看不见,主要依靠仪器设备进行检测。目前多数农药速测仪主要是针对高毒的有机磷,有机氯农药进行检测,而生产中使用较广的中、低毒农药必须通过大型仪器才能检测。思茅区在农产品检测的技术手段的还不够成熟,这样,就导致了农产品安全检测水平的落后,影响了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人们对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认识,也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难度。

二、发展思茅区绿色食品蔬菜的对策

1. 思茅区应重视无公害蔬菜生产

思茅区政府的各级领导应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提高对思茅区发展绿色食品蔬菜的认识,在经济发展思路上,修订思茅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把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纳入规划的范畴,对城郊的倚像镇、云仙乡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这两个乡镇率先建立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企业生产绿色食品蔬菜的宣传力度,普及绿色食品农业相关知识。第三是制定并不断完善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立法?强化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安全性控制系统,推动农产品行业实行保障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安全体系管理。

2. 制订思茅区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标准,完善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安全生产技术

在国家已制定的《农副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农药合理使用标准》《农药残留检测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依靠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和思茅思专两所高校的师资力量,组织制订《思茅区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思茅区无公害蔬菜产品检测标准》等地方标准,用以规范、指导思茅区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

3. 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

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是发展绿色食品蔬菜的安全保障措施,主要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建设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

思茅区应将城郊的思茅镇、南平镇、倚像镇、云仙乡纳入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规划范畴,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这四个乡、镇率先建立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

(2)加大对农贸市场监管

由区工商局牵头、会同农业局、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对所有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进行环评和资格确认,对经营农业投入品的人员根据我国农业部和劳动部的有关规定进行职业资格技能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获得技能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严格界定经营范围,在绿色食品蔬生产基地区域内不准销售、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对农药、兽药、鱼药、化肥、种子、饲料及添加剂等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通过日常打假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整顿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

(3)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实现生产、储存、产品流向有记录,可追踪查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库,及时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个人或企业和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品牌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从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的管理进程。

(4)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产品的例行检测

积极组织实施重点品种与一般品种相结合,定性检测与定量检测相结合,自检与依法抽检相结合的例行检测制度,切实加强基地待上市蔬菜的检验、检测力度,进一步提高检验检测快速应急能力,并建立农产品的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发现有问题的蔬菜应立即销毁,并同时追究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3]。

4. 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根除污染源

(1)加强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监管,把好源头关

思茅区工商局应对农药生产企业的进行定期检查,严把质量关,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同时要求农药企业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开发,生产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

(2)加强对农药流通市场的监管,把好流通关

思茅区的农药流通市场主要集中在边城西路“五一市场”,工商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件对经营单位发放农药经营执照。同时,要求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台帐,实现可追朔管理。并对所有农药销售门市、销售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核查、清理,对守法经营、信誉好、具备农药经营条件、核查合格的经营单位(户)给予继续经营,对诚信度低、唯利是图、损农坑农并造成严重后果、不具备农药经营条件、核查不合格的经营单位(户)予以取缔。

(3)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把好技术关

由普洱市、思茅区农业局组织或委托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思茅思专对从事农药销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经营者熟悉当地农作物和蔬菜的主要病虫草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熟练掌握常规农药的性能、防治对象、药效、副作用和安全使用技术,销售农药时要向农民详细介绍农药的性能、防治对象和注意事项等。

总之,发展思茅区绿色食品蔬菜要从提高全民对发展绿色食品蔬菜的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完善绿色食品蔬菜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制度,加强对蔬菜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督和检测,杜绝污染源等方面入手,使思茅区的全部上市蔬菜都能让市民放心地吃。

参考文献:

[1] 思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篇8

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依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渝府发〔〕72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渝办发〔〕244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保障食品安全财税扶持政策的通知》(渝办发〔〕24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目标;坚持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消费农产品安全、放心、满意。

(二)目标任务

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四大目标:

一是安全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着力打造“菜篮子”工程,加快建设10万亩蔬菜、10万亩商品鱼、10万亩茶叶、20万亩优质水果、20万亩绿色稻米、1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区域性、规模化、标准化的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菜、肉、禽蛋、鱼、奶等安全农产品基本自给。蔬菜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生猪年出栏100万头,肉类年产量12万吨;家禽年出栏3000万只,禽蛋年产量3万吨;水产品年产量3.5万吨;水果年产量30万吨,牛奶年产量0.56万吨。

二是监管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面完成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检验检测、执法检查和技术支撑四大体系建设,所有镇街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所有行政村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能够满足对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检测工作的需要。

三是安全农产品骨干产业链基本建成。大力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水果、茶叶、水产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等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100个(其中市级龙头企业30个),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建立蔬菜、生猪、禽蛋、渔业、水果、茶叶等六大骨干农产品安全产业链。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标准化率分别达到65%、70%和80%,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品牌100个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领先水平。

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一)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造安全骨干农产品产业链。重点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安全农产品流通、经营网络体系建设,实行全程冷链运输,保障物流环节安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等涉农资金,引进和培植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衔打造蔬菜、生猪、家禽、渔业、水果等骨干农产品.集中打造一批安全农产品骨干产业链。建成最大的商品鱼生产和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最大的早市名优茶旅游观光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的早熟梨基地、最大的晚熟龙眼基地、优质柑橘鲜销基地。

(二)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安全骨干农产品知名品牌。大力培育粮油、蔬菜、畜牧、水果、茶叶、水产等六大产业农产品品牌,积极引导特色农产品申请商标注册和原产地标识认证,着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信誉度和知名度,重点打造“水花”、“秀芽”、“黄瓜山梨”、“龙眼”、“梨橙”、“来苏再生稻米”等一大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开展黄瓜山梨、秀芽、水花、莲藕等地理标识认证10个,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群。

(三)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三园两场”创建活动,为全面推行实施农业标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立粮食、柑橘、无公害蔬菜、生猪、草食牲畜、家禽、生态鱼、有机茶、油菜等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投入品技术标准和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在五间瓜菜基地、金龙蔬菜基地、南大街莲藕基地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先行试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追溯系统,普及农产品生产档案,上市农产品实行身份登记制度。与农业品牌打造相结合,建立现代农业示范管理机制。到2015年,全区新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3个,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领先水平。

三、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监管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负总责,镇街有机构,监管到村社,检测全覆盖”的总体要求,建好四大体系。

一是行政监管体系。区农委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牌子,负责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农业标准化和“三品一标”等工作。各镇街要在农业服务中心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并相应赋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职能,各村社要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制度。

二是检验检测体系。整合农业检验检测资源,充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硬件和人员建设,检测能力达到农业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全覆盖。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中心、镇街检测室、基地市场速测点等各类终端检测室为延伸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三是执法检查体系。健全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切实改善装备条件,配强执法人员,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农业执法队伍。

四是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引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新技术。着力加强多形式、制度化的宣传培训,及时有效地向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标准、安全消费知识等信息技术服务。

(二)推行基地农产品准出制度

按照基地与市场质量对接的要求,建立“菜篮子”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实行农产品上市标识编码制度、不合格农产品退出制度、质量安全诚信公示制度,逐步引导和帮助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检测,建立产地准出制度。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基地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农产品生产主体为依托,率先开展以蔬菜为重点的基地准出制度。将质量安全巡查、监督检测、执法查处、责任追究等监管制度落实到生产单位和农户,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互监督和行业自律。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站在农产品上市前进行例行质量检测,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方可准予上市销售。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集检测、标识、追溯、管理于一体的“菜篮子”基地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体系。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能力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纳入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完善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管理权、检查权和处罚权。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包装标识、产地管理、生产记录等环节的执法监管工作,加强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添加剂、重金属、生物毒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评价和监管,推行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力推进部门联合执法和检打联动,从严打击农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的各种违法行为。坚持不懈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以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镇街、区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制、企业主体责任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部门协调、案件移送和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对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迅速介入、科学研判、沉着应对、果断处置。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对镇街和区级有关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评内容。依法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要严肃问责,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落实扶持政策

1.支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财政惠农资金,重点支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确保农副产品有效供给。

2.鼓励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从年起,区财政对新获准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3.支持检验检测硬件建设。加强对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硬件建设,在23个镇街农产品监管站配置速测仪2-3台,建立镇街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检验检测,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落实企业所得税补助政策。对市级以上(含市级)从事食品加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财政留成部分全额补助企业。

篇9

关键词:农户;农产品;安全生产;库尔勒市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008-05

在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们对其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要保证农产品安全就需要从源头抓起,从农产品的种植开始调控。农户是农产品种植的主要经济组织,其决策主导着农产品的生产,主观意愿影响着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只有得到农户的支持与参与,才能长足发展,因此通过分析农户个体以及其主观认知、行为等对农产品生产安全的影响,找出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结合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可行性建议是至关重要的。库尔勒市既连接着南北疆,又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其地理位置具有典型性,同时库尔勒市极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情况使得农户安全生产更具有代表性,为此,项目组选取库尔勒市农户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库尔勒市的农业生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库尔勒市农产品安全生产情况,以期为加强库尔勒市农业生产实力,促进库尔勒市的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增进农业信誉,同时对库尔勒市农产品的远销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1 文献回顾及评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农产品安全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农产品安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农产品安全的研究方向也很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农户生产行为现状及影响农户安全生产的因素等方面。国外研究方面,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理和法律规章制定是十分注重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强调全程性管理,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同时随着市场的要求不断地进行修订,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农产品安全生产。还有不少学者研究了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及生产意愿,如Just和Zilberman的研究表明,农场主的风险态度、生产技术、农场规模等对其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均会产生影响[1]。Kishor对尼泊尔农户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女性农户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具有较高风险的施药行为[2];P.C.Abhilash在农药施用行为方面认为政府严格实施各种不同法律法规能够起到规范农药生产、分配及施用的效果[3]。此外西方主要国家还十分注意发挥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及其联合组织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的作用。国内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法律法规、执法监管、检验监测标准化生产以及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威胁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薄弱环节。诸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杜斌、康积萍等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陕西眉县206户猕猴桃生产农户安全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得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变量对农户安全生产意愿均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4];杨子刚、宁艳波等对吉林省305个农户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农户的年龄、文化水平对安全生产有着直接影响[5];罗松远认为,中国广大小麦种植农户对化肥农药使用和田间管理技术的认知度会影响到农业技术进步[6]。

综合上述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农户安全生产的行为及影响生产者生产安全农产品的因素,但是国外学者研究针对的是大农场的生产者,这与中国广大分散的农户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国内学者对有关农户生产层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更多的研究还是集中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研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认证体系等方面,而且对农户生产行为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农户生产的影响因素上,目前从农户生产行为的角度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虽然己有涉足,但都不够系统和深入,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旨在从农户安全生产的认知、生产意愿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

2 库尔勒市农业发展概况

库尔勒市地处新疆中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目前市区总人口近100万人,境内有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以此孕育着市内农业的发展。市辖9乡、3镇、5个国有农牧园艺场、5个街道办事处,土地总面积70.902万hm2,其中耕地面积4.6万hm2,可垦耕地9.333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10.991万hm2。库尔勒市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光热水土资源十分丰富,特有的水土孕育了特有的农产品资源,良好的水土光热资源十分适宜香梨、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生长。该市2015年香梨种植面积已达1.767万hm2,结果面积0.36万hm2,生产香梨总产4.0万t,因盛产香梨而被称为梨城。同时库尔勒市也是传统产棉区,1995年被列为国家百强产棉市,到2015年棉花种植面积10.47万hm2,占库尔勒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3.06%,总产约161 767t,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 328.3元,年均增长11.9%。

3 数据调查来源

农户安全生产状况的基本数据资料来源于两条途径,一是实地调查获得,二是问卷走访调查获得。调查方式采取普查。调查开始前,项目组成员咨询了专业导师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并检验了问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问卷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修改。调查人员按项目要求进行了培训。调查共收回问卷300份,经由人工检查剔除无效问卷16份,有效问卷284份,占全部问卷的94.6%。因为库尔勒市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棉花、香梨为主,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3.21%,所以此次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种植棉花与香梨的农户为主。

4 调查分析

4.1 农户基本情况 该项内容是反映农户生产的基本特征状况,主要包括农户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种植作物等。由表1数据可知,库尔勒市农业生产中主要劳动力为男性,占比89.02%,极少数中青年女性也存在劳动行为。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0~50岁,基本为中年劳动力。少数民族农户占比较少14.37%,大部分仍为汉族农户85.98%,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9.77%。

根据被调查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情况看,见表2所示,棉花占比57.97%,香梨占比10.62%。可以看出库尔勒市农户农产品种植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较少。

4.2 农户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认知及意愿 这一部分主要从农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了解情况、农户对耕地与安全生产的理解、农户对农业发展效益情况以及政府政策的认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从农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理解程度来看,有92.69%的农户对于农产品安全的理解为: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种多,问及具体种植意愿时绝大多数则不太愿意种植,在种植过程中有43.91%的农户表示并不关注农产品安全生产情况,农产品是否安全生产无所谓,并将安全生产内涵与高成本挂钩,认为安全生产会导致成本上升,收益降低。

由于耕地质量与农产品的质量息息相关,在安全生产中作为最基础的环节对农产品安全生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农户对耕地质量与安全生产的认知来看,有64.57%的农户认为耕地质量下降了,主要原因是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农用废弃物的后续处理不完善、灌溉水的污染以及农机产品的不合理使用等方面,但由于前两者而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的占了70.47%,可见耕地的再生与持续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威胁(表3)。

从农业经济效益状况来看,68%的农户认为种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是下降的,10.86%的农户认为种植作物的收入没有明显变化,21.14%的农户认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究其下降原因的调查,数据显示,50.21%的农户认为与市场价格的变化有关,26.36%的农户认为消费者选择了及其他产品导致,只有23.43%的农户认为与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关,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农户并不认为农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有很大的相关性,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认知还有待加强。

此外,农户对政府规定关于农业安全生产的相关政策法规并不熟悉,也无心去关注。据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2.67%的农户了解国家关于农资使用的规定,会关注最新动态及信息,77.33%的农户对于安全生产的相关政策较为陌生甚至并不了解,表示政策的落实太遥远与自己无关。

4.3 农户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行为 这一部分主要从库尔勒市农户的农资购买途径、农药使用、农用品后续处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数据结果:库尔勒市农户购买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66.64%为自由购买,仅有11.29%的农户会到政府指定的地点购买;7.19%的农户选择根据龙头企业的导向进行购买;9.76%按照合作社要求进行购买;有5.13%的农户选择了其他购买方式,这样多渠道的购买方式特别是半数以上农户自由购买的行为,使得农产品参差不一,没有统一标准,加之农用品使用方式不规范、后续处理问题突出,则无法保证农产品质量。对农药的使用调查可知(见表4),农户在农药使用时更多的依据来源于个人经验,施药大多数选择在虫卵和幼虫期;调查中还了解到绝大多数农户对于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危害是有着清醒的认知的,依然有52.98%的农户使用过剧毒农药,主要原因是杀虫效果好,占比为58.98%,较少的农户关注价格,农户认为相比购买农药的成本来说,预期的后续经济效益要大。

此外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农药与农资的使用及后续处理情况也是重要环节。在使用农药时,有51.19%的农户在施用农用品时选择随意操作,48.81%的农户选择听取销售商或他人意见。而关于农资的后续处理,33.54%的农户对于使用过的农资进行了回收处理再利用,66.46%的农户选择随意丢掉,另有74.23%的农户认为影响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为农药、重金属的残留,表明农户虽然认识到但却没有积极性去妥善处理,使得农资等农产品生产的辅助资料后续处理不完善,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

5 影响库尔勒市农户安全生产的因素分析

5.1 农户安全生产认知不够 调查表明,虽然农户对农产品安全性有一定的认知,却在种植实施时将理论与现实分割,将农产品安全与农产品安全生产分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进行生产决策时以低成本高收益为原则。即使有部分农户正确认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却将农产品安全生产与高成本挂钩。图1中农户对于安全生产的理解反映了问题所在。农户认为在成本与收益、出售、政策建议、与处理等方面的困难与问题阻碍了安全生产的进行。有47%的农户认为安全生产农产品会带来高成本;二是农户在购买及使用农药时凭自己已有经验来推测,且使用后的善后问题也对农产品生产的安全造成了影响。库尔勒市农户购买农药的不同选择行为也说明库尔勒市农业生产方面既缺少政策规定等方面的指导,也没有龙头企业的强有力带动,没有生产方面的合作。三是农户方面虽然意识到了耕地质量的下降及其原因,却在种植过程中仍旧实施非安全生产的操作。调查中显示的农户对于农产品市场、耕地质量、农产品收益的不乐观预期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图1 农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表达

5.2 资金短缺使农产品安全生产行为受限 农业生产是在多种因素混合作用影响下进行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经济行为以增收为主要目的,经济因素依旧起着主导作用。库尔勒市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中,有66.25%是通过银行贷款与其他借贷款,而来自政府支持的资金仅为3.9%。因此库尔勒市农业安全生产受经济方面的影响较大。部分农户对于农业安全生产的理解方面将安全与高成本等经济内容相关联,拒绝进行所谓“高成本”的安全生产。倘若政府能在资金上加以支持,农户的安全生产意愿还是相当高的。由图2数据显示,农户对于政府的支持是持有乐观态度的,65.8%的农户愿意在政府的支持下从事安全农产品的生产,22.28%的农户会考虑补助金额因素。农户的态度也反映了农户对于政府支持力度的期待。

5.3 技术指导不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调查反映了库尔勒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技术水平落后,农产品投入产出效率低下。据2015年数据显示,库尔勒市农业机械总量为66 297台,人均机械拥有量仅0.066台,每hm2耕地上拥有机械14.4台。而且从上述图1中数据显示有34%的农户表示农产品安全生产无人指导,不清楚安全生产标准和技术,从表4中农药的使用情况也说明了库尔勒市农业种植过程中农用品技术的落后,农业种植中,对病虫害防治技术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农户施药方面的技术指导几乎空白,农户实施时仅凭借经验进行。以上表明了由于技术的局限使得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并未得到落实。虽然大部分农户意识到问题所在,被调查的农户也表示愿意努力生产安全农产品,但农户对于如何处理这类问题欠缺必要的技术指导。由表2农户情况可知,受专业教育的农户仅9.77%,农户对于安全生产技术十分陌生。这说明农户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方面技术的缺乏,农业技术人才比较匮乏。

5.4 农产品市场不规范 农产品市场是影响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导向会对农产品的种植与农户生产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市场若不规范也就无法为农户带来正确的导向。在调查中市场价格、需求等因素的波动对农产品的生产行为及收益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农产品销售困难,农资市场中假农资也影响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在农产品生产中遇到的,关于农资价格、农产品价格、销售困难方面的风险占45.3%。农户对于农业效益的预期也并不乐观。

5.5 政策推行落实不完善 据调查显示,无论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宣传推广、技术指导、政策支持、市场规范还是优惠与配套措施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都是急需加强的。由于政府资金支持力度过低,农户进行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并未得到充分调动。

6 对策建议

6.1 强化农户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并不是很高,对安全生产的理解有偏差,还需要强化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明确安全生产的内涵与重要性,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生产,明确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认识到安全农产品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让农户认识到生产安全农产品的重要性。建议政府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的普及与安全生产的宣传。如对农资的后续处理问题进行辅导,目前农户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是模仿周围人的行为进行生产,不愿去费心考虑如何能种植出更安全的农产品。如果农技推广部门能够针对农户的生产安全行为进行实地指导,使得农业生产活动有章可循,农户还是会很愿意接受并照做的,这不但减轻了农户的负担,也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还有对于农药的使用,应明确高毒性农药的危害性,明确农药残留和不安全农产品对健康造成的危害,提高鉴别农药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农户正确的选择与使用农药,同时还减少耕地污染,保护了生产环境,就保障了农产品的生产安全,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6.2 加强技术引导及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先进的技术能提高经济利益,农民就一定乐于采用。目前库尔勒市以种植棉花香梨等经济作物为主,而两种主打作物也由于品牌效应的带动,使得其对质量的要求就会较高,安全生产达标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进行安全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的技术指导,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加强科学研究,重视农产品检测,加强土壤改良,从生产源头把关,同时也要加强新品种推广力度,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提高农用机械的普及与使用效率。此外还要加强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加强教育资源的支援力度,通过指导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户的教育程度,提高农民专业操作能力,使农户能够很好地进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6.3 规范农产品市场 库尔勒市农产品市场的不规范也是影响质量安全的因素之一,为此要大力夯实农产品安全生产基础,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加大农产品市场维护力度,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正向引导,加大力度打击假冒农资产品,严格化肥农药的买卖规格,规范农用品的产销与后续处理,建立合理的规范化的农产品生产机制,完善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与此同时在保持库尔勒市棉花与香梨的市场优势同时,开拓更广阔的营销渠道,发展国内外市场,只有市场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

6.4 加大政府对优质农产品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户进行农产品安全生产 政策的支持对农户农产品安全生产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农户自愿生产安全农产品,而农户是否生产安全农产品又与其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库尔勒市政府采取优惠政策激励农户进行农产品安全生产。例如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强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农户购买优质农资,对优质农产品进行生产投入等。在农户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安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给予信息支持和补贴优惠政策。这样安全生产就有了确实的支持,实施才能指日可待。当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所需的成本被高经济效益所弥补,农户就会考虑经济效益和安全并重,而不是单纯地从收益方面考虑,从而也会尽力生产安全农产品。同时充分利用国内有关省、市的对口支援政策,加强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扶持。

参考文献

[1]Just,R.,D.Zilberman.Stochastic Structure,Farm Size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inDeveloping Agriculture[J]. Oxford Economics Papers.1983,35(2):307-328.

[2]Atreya K.Pesticide use knowledge and practices:A gender differences in Nepal[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7,104:305-311.

[3]P.C.Abhilash,Nandita singh.Pesticide Use and Application:An Indian Scenario[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5):1-12.

[4]杜斌,康积萍.农户安全生产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71-75.

[5]杨子刚,宁艳波.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的调研报告――基于吉林省305 个农户的调查[J].当代生态农业,2012,(3-4):31-35.

篇10

摘要:忻州市坚持“三品”农业的推动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今后要准确把握发展重心,优化服务,强化监管,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实施品牌战略,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作用。

关键词:“三品”农业;品牌;发展

农业“三品”是经国家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是当前国内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的发展重点。近年来,忻州市坚持“三品”农业的推动发展,通过政府扶持、部门努力,认证企业不断增加,认定产地,认证产品不断扩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忻州要准确把握“三品”事业发展重心,更加注重优质高效,积极采取措施,优化服务,强化监管,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实施品牌宣传战略,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1 忻州市“三品”农业发展现状

我市的“三品”农业从2002年开始起步,按照“围绕特色定产品,围绕产品定基地,围绕基地定龙头,支持龙头抓认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当前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

1.1.1 地理环境和产业结构各具优势。一是农业生产环境比较优越。我市地域辽阔,山地较多,工业又欠发达,所以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对农业的污染较轻,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发展“三品”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二是有机旱作农业面积广泛。由于农牧业结构协调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施有机肥多、施化肥少、施农药少,农业的物质投入对土壤没有造成大的危害,大部分农田符合“三品”生产的要求。三是产品结构形成了自身独特优势。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小杂粮、甜糯玉米、马铃薯、油料、中药材、瓜菜、酥梨等特色种植多分布在没有污染的土地上,特色生态畜牧业牛羊等养殖多数以天然牧场坡饲养为主,农牧生产形成了无污染、品质好、质量高的独特优势。

1.1.2 政府支持有力。资金投入是推进“三品”工作的强大助推力,近年来市政府加大了“三品”工作扶持力度:一是政策扶持。忻州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施意见》(忻政发〔2010〕9号)文件,极大地调动了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的积极性。二是资金扶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和对新认证“三品”及保持续认“三品”的企业(合作社)给予以奖代补。从2010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县级财政不低于20万元用于对获得“三品”认证的单位进行以奖代补。三是宣传营销。结合上级的农业项目建设投入,特别是针对实施项目的企业,开展“三品”认证的宣传和标准化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加强管理、宣传营销产品,改善生产条件。近年来,市、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名优产品参加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展示、展销等经贸洽谈活动。

1.2 “三品”认证数量稳定增加,产业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11年底,全市“三品”认证生产企业(合作社)96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认证39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0个、绿色食品19个、有机农产品254个,共申领无公害标识115.4万枚。认证产品主要集中在特色初级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其中水果、蔬菜、马铃薯、小杂粮、鸡蛋等初级农产品占67%;甜糯玉米、红芸豆、胡麻油、淀粉、黑豚猪肉等初级加工产品占27%。产、加、销一条龙,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基本形成,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基地面积近十万公顷,“三品”实物总量达八百多万吨。

1.3 各项基础性工作开展顺利。

1.3.1 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我市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载体,积极制定配套地方标准。先后制定并经市质监局了《优质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优质红芸豆等级标准》、《优质梨生产技术规程》、《优质葡萄生产技术规程》、《优质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和《优质杏生产技术规程》6项地方标准。编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4项,《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6项,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依据和考核指标。

1.3.2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于2008年11月经市编办批准成立,现有化验室100多平方米,2009年已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专项抽样监测工作。14个县级农业部门中,12个已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编办发文)。其中:忻府区、定襄、原平3个县市区的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2010年列入中央投资项目,现已建设完成;五台、岢岚两县的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2011年列入中央投资项目;代县、静乐、神池3县的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2012年列入中央投资项目;宁武、河曲、偏关3县的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已列入2013年中央投资项目。同时抓紧188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目前建设完成率11.7%,在建率38.8%。

2 今后的推进措施

目前,我市“三品”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三品”企业大多规模小,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比例很少,技术含量低,带动实力不强,没有享誉全国的著名品牌,质量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的推进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 强化质量监管。2012年农业部启动“着力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不断提升品牌公信力”为主题的“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山西省农业厅将2012年定为认证农产品监管年,因此,我们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把“三品”工作重点转移到质量监管上来。一是加强对认证企业的监督检查,尤其加强对生产记录档案、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和产品追溯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和督促获证单位落实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对每个获证单位组织开展产地环境及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要切实做到任务、责任到人,实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督促获证单位开展经常性自查。二是加大认证产品抽检覆盖率。突出蔬菜、水果、肉、蛋、奶等重点产品,特别加大节日供应产品的抽检力度。三是加强市场监察。范围尽可能覆盖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商场,甚至零售摊点,打击假冒和不规范用标行为。四是建立监管信息制度。利用媒体及时监管信息,对不合格产品、不诚信企业进行公开披露,提高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影响力。

2.2 提高基地建设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基地建设,有效解决生产标准的统一性问题和减轻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的风险,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全市特色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生产方式上,推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连片种植),统一种子种苗,统一农业投入品,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收获,统一品牌等,建立基地生产记录档案,对生产关键环节进行记载。在技术措施上,一要加快推广先进适用的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推广“三沼”综合利用,积极示范推广农业、生物、物理防治措施。合理搭配使用农药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二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三要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各项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做到技术服务到位,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