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素质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心理素质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

篇1

关键词:素质 知识 基本功 能力

人才使用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培养,有计划、科学地培养人才,才能长期地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在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型的教师,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

一、职业道德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集中表现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认真负责,诲人不倦,诚实正直,庄重热情,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等方面。

在职业道德方面对教师的要求要比一般组织对其成员的要求要高得多,严格得多,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教师高尚的师德既是他本身工作的动力,更可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影响学生,因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他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他的思想品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随时随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而且这种影响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中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鲜明、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不仅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且直接证明着教师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能性。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因此,不加强

教师本身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就难担当教师的重任,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业务知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意味着他必须精通所授学科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要熟练地掌握教材、胜过教材,就不仅要掌握所授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对这门科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等,都要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所任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义,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在授课时做到化难为易,深刻生动并注入激情。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训练,作为主管部门或单位要积极引导教师采取多种途径,利用多样的形式,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光有专业知识还不够,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理论,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教育工作可以说是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一门是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一门就是教育工作本身的科学知识。这两门学科对教师来说是缺一不可的。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师教学,不是学者的效率和教育者的效率之和,而是二者之积。如果其中一个系数为零,那么结果必为零。”

四、教育能力

1、言语表达能力。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语传给学生,这些信息是否容易传给学生,经过学生头脑的筛选、整合转化成为他们自身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言语表达的能力和技巧。“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教师要善于运用精简扼要的讲述和适当中肯的譬喻,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2、观察能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您就应当首先全面地了解人。”观察力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只有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教育他们,而观察则是一种直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最有效的办法。

3、独创能力。如前所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在教育工作中开辟新途径。提高教师的独创性,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有意识地去加以训练,养成独立思考、善于钻研的习惯;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者也要为教师提供发展独创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篇2

辅导员工作 心理素质 班级管理

少先队辅导员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支主要力量,是学校所有教师群体中各方面都较为出色的一支队伍,他们是与队员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队员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可见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在学校之中的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学校中注重教学轻视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对少先队工作重视不足,学校对少先队的评价完全放在德育的范畴内进行,不能体现少先队工作的特点,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在考核、奖励中完全体现价值。另外,辅导员工作繁杂,辅导员疲于奔命。几乎所有的辅导员都要兼课,有的小校辅导员还要兼顾档案管理、卫生、图书等多种工作,辅导员感觉非常杂乱。另外,辅导员所搞的活动很多都是周六、周日、寒暑假,有的辅导员说:“人人都说过节好,辅导员的活动最难搞”。过多的活动严重影响辅导员的正常休息。

还有辅导员心理变化无人关注。辅导员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的心理或多或少的会产生变化,当辅导员说“累”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声音在说“你有什么事情呀,不就是组织些活动吗”,严重挫伤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情况,辅导员心理素质急待于培养。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应作为学校师资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应该针对辅导员,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心理测验与调查,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举行心理讲座或座谈会……以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促进辅导员的心理成长。

一、把好选聘辅导员心理素质考核关,确保少先队辅导员的质量

第一,要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对辅导员聘任者进行心理素质的考核选拔是培养德育人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的思想,为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素质考核选拔做好思想舆论准备。

第二,要建立对学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进行心理素质考核选拔的机制,形成不经心理测试不得上岗的制度。另外,在队员中普遍开展心理教育,定期对少先队员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使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成为队员的成才意识。学校还应建立队员心理档案,让辅导员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二、加强心理培训,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环境;二是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完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及社会活动;培养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培养与他人及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情绪情感;培养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挑战的勇气;培养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坚强意志。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由于此,以维护、促进辅导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为目的心理健康培训,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在工作中常常充当学生心理问题的输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因此辅导员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强化心理训练,掌握心理发展的规律,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完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定位,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会心理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渲泄方式,保持乐观的心态、沉着的情绪,提高抗干扰能力。

三、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不仅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知识结构,还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辅导员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同时要将心理教育能力以及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水平列为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

四、完善评价体系,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为目的,运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技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的特殊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康发展。在社会生活发生复杂而深刻变革的时期,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的领导没有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没有认识到精神、心理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没能给予此项工作必要的支持。主要表现为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等。

2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部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实际的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普遍缺乏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很多大学生有顾虑,不敢主动或不愿意去咨询。

3 教育队伍还比较薄弱,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校存在专职队伍人手少,兼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专兼职队伍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专兼职人员需要接受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在兼职队伍中,来自比较欠缺心理知识和咨询技能的教师、干部或其他职业的人员占有很大比例。对一些心理危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人员数量及专业化程度成为制约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高校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却因为缺少合适的教师,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存在单一化倾向

1 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在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方面,有的高校把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些心理学的理论课程当作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而没有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素质教育特色课程。

2 心理咨询内涵简单化。在心理咨询方面,有的高校把心理咨询等同于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或医院的心理治疗。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或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仅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或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意识行为的规范或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要。

3 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缺失。许多高校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不健全,没有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机制,只能被动地跟在问题或事故后面,不能主动地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有效减少心理疾病和不幸事故的发生。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机制尚未形成

1 心理素质课存在着课程化和孤独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实践性,更重要的是缺乏规范性,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仅仅是心理学课程、心理老师或咨询人员的事情,各方面尚未整合为一个系统,形成一股合力。

2 没有编制出适合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标准。目前,用来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量表全部是外国的,尽管经过了修订,但在本质上这些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标准是生活于西方文化环境下的心理特点的标尺,国内至今未编制出适合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标准,这是影响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根本因素。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生活过程的两端就面对两次新的适应和角色转变。一个是大学生生活的适应和实现从中学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另一个是适应社会需要从大学生角色向社会成员角色的转变。学业上要竞争,就业和工作也要竞争,优胜劣汰,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等等,都给现代青年造成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高等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研究和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已经成为高校在这场教育变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调查了社会各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能,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方面的能力。心理素质与大学生成才关系极大。健康的心理素质既是大学生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又是他们成才的保证。在人的整个素质系统中,由于人的一切活动都同时又是心理活动,所以心理素质是基础,它渗透到各个素质之中并影响和制约着素质的发展。大学生只有注重培养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才能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需要。心理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因为心理素质教育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运用成熟和合理的应对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健全的人格,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1 紧扣人才素质教育目标,明晰心理素质培养内涵,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来。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人格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它能帮助学生学会或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个性品质。(2)开

展挫折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挫折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帮助学生掌握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的基本方法,增强对挫折的排解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正常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教育应与整个素质教育协调互动,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全程渗透性,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相互促进,功能互补,从而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

2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一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之际进行心理状况普查非常必要。可利用各种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坚持追踪调查。二是建立跟踪调查制度。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心理危机多发季节、心理危机重点人群的排查工作。三是建立相关预警干预机制。预警干预机制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对大学生全员进行心理健康及心理保健教育。增强预防危机的意识,研究危机形成的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篇4

一、石油高等院校心理学学科建设现状

我国目前的十余所石油高等院校中,都是以石油勘探、开发、冶炼以及销售等相关的专业为骨干专业,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则相对薄弱,而心理学学科则多数还处于“零”水平。相比较,石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则建设的比较完善。除西安石油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隶属于人文学院外,其他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是隶属或挂靠于学生工作部门。心理咨询机构主要任务一般是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等。虽然心理咨询中心一般也开设心理学课程,也进行一些心理学相关的调查研究,但是它并不具有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职能。总的来看,石油高等院校心理学学科建设还是十分薄弱的,尚不能满足石油工业、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石油高等教育加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石油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生产一线员工一般性别比较单一,他们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通常较为恶劣,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较大。李莉(2007)等人对海洋石油工人的调查显示,83.12% 的石油工人感觉有压力,在他们最想了解的健康知识中,心理健康知识排在第三位,仅次于营养、运动 [2]。钟心(2009)通过 scl-90 问卷对石油一线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偏执等项目指标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显著(P<0.01),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国正常成人的水平 [3]。根据这些数据不难推断,石油工人因其职业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援助。但是,石油企业当前还比较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员,更缺少基于石油行业特色的心理学研究的支持。石油高等院校与石油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石油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学与石油工业相结合的研究,满足石油企业的需要。

三、石油高等教育加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可行性

石油高校进行心理学学科建设,一方面可以设在人文社科类院系之下,使之有比较合理的归属单位;另外一方面,人文社科类各专业的创建也为心理学学科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人文社科类学科中的教育学等与心理学专业相近的专业也可以部分的整合为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的工作是石油高校加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另外一个良好内部条件。石油高等院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心理教师一般都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如果能够建立心理学学科,强化现有心理咨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职能,增加心理学课程讲授和心理咨询教师,那么,石油高校心理学学科也可以取得与其他人文类学科同样的成就。

四、石油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

1、与石油行业发展相结合。只有紧密的与石油行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与石油行业已经形成的良好关系,才能够使石油高等院校的心理学学科具有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发展优势。具体而言:(1)石油高校可以与石油企业一起深入研究石油企业员工的心理特点,探索影响他们心理的因素,为他们提供及时到位的心理援助。(2)石油高校可以为石油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心理辅导能力的员工,让这些人完成石油企业员工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除了培养之外,石油高校还可以为这批心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和个人成长提供心理督导。(3)在其他方面的培训如石油干部培训、各类人才培训中,增设心理学内容,以提高参训人员的心理学素养,增强其心理素质。(4)石油高校还应结合石油行业特点,积极开展组织行为学、安全心理学以及环境心理学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深入的、持续的心理服务。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成才;心理健康;形成和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早日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培养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已成为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成才也有着重大影响。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大学生要成人、成才、成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基础。成人重在德育,有了心理健康的基础,他们才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明德尚美、遵纪守法的人,一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发展的人。成才重在实践磨炼。心理健康能促使大学生刻苦学习,勇于探索,成为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成功重在艰苦奋斗。心理健康能使他们认识什么是成功以及怎样才能成功的问题,认识到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只有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反复的实践训练、方法训练和典型人物学习等多种方式,在成人、成才的基础上具备成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具备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能够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才能达到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保持能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进入了大学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生活、学习和社会关系等一切都要从有依靠到自己独立完成和建立。他们入学前对大学有各种浪漫的想象和幻想,在上大学后,由于庞大的知识量、信息量,新的学习方法的适应,使得学习同样紧张;加上严格的纪律,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已进入市场调节的轨道,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摔、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是继续升学还是工作,如何选挥领域、职业?考研的竞争也不亚于高考,考上了还好,万一考不上耽误了找工作怎么办;如果考上了某个工作机会也许会让别人抢去;研究生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吗?面对新形势下的这些问题,大学生只有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才能作出选摔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国家给当代大学生提供的一个施展才能的社会舞台,检验所学知识的试验场。可以这样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一个很好的过渡阶段。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这样写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们选择了参加西部计划,锻炼自己的才干,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己的时代责任感。通过一年的服务,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世人,我们成功地转型了!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开个人坚实的第一步!”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个性是指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影响而形成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特征。个性是指反映人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即能表现人的基本精神风貌的心理特征。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这是心理健康的结果,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成才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

专家声称,大学生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引起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以上所提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进行避免和有效引导势在必行。所以,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心理教师是大学心理咨询机构的主体,他们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可求助于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教师或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高校内建立心理咨询点,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医生,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的进行个别咨询。另外,也可以聘请心理专家作为学校的心理咨询顾问。一方面可以不定期请专家来校举行心理知识讲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家辅导增强心理辅导人员的业务水平。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并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把心理素质教育列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指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并把学生“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作为具体的规格要求。同时,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德育内容之一。学校应该严格按照大纲中的要求,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如利用校园的广播、网页、宣传栏或者通过开展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特别是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援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潜移默化、持久扎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4)建立大学生心理统一档案。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通过心理测量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在案,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且有利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翟宏,林增学,孟庆茂.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结构的实证

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林丰勋,孟庆茂.培养人事智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

篇6

关键词: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状况心理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并不只是心理有缺陷的对象,而应是所有的学生。应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学习,面对工作,面对社会,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职业学校应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谈谈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一、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越来越多的职校老师感到,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单纯的说教往往并不奏效,尤其是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今天,说教、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反感。结合多年的实践,我感到在教育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应研究怎样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指导其进行合理的宣泄而非压抑,帮助其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冲击,以及网络发展带来的诱惑力,某些家长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物质至上和混张文凭的“投资理念”,这些都使他们迷失了方向。而离婚率的攀升则使越来越多的单亲孩子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与信任感。独生子女的比例呈直线增长,在溺爱、纵容、娇惯下养成的懒惰、责任感缺失、独立性差等,这些特征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尤为突出,境况令人担忧。与此同时,各种媒体对一些偶像明星的渲染,某些家长“拳头+枕头”的简单教育方式都冲击着这些单纯的心灵,让处在复杂多变环境中的孩子茫然不知所措。而学校这方“净土”更让其很早就深刻体会到了“竞争的激烈与压力的困扰”,面对现实,他们不知何去何从。既然找不到方向,那么干脆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这就让有些学生开始放纵自己。

无论我们所面对的孩子具有怎样的内心状态外显行为,都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因此,要改善这种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是各方“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绝不应只是学校行为,还应是政府行为、家庭行为、社会行为。

二、转变职业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与措施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非治疗心理疾病。很显然,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品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环境,健康成长,助其学业成功,实现自我。这就要法我们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预防并避免其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并帮助已经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恢复正常平衡的心理状态。

心理专家调查研究发现,能发挥或超水平发挥学习潜力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心情放松愉快、深入思考的忘我状态;而常常处于心烦意乱的焦虑状态,或无所事事状态的学生,往往不能专心于学习,也体会不到学习收获的乐趣,如此不仅学习搞不好,工作后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不适合脑力劳动。

因此,职业学校教育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较好地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做好这项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工作,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力图使学生自知、自信、自控、自律、自强、情绪稳定、承受力强、意志坚定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学生的成长问题,即怎样帮助学生积极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战胜内外挫折,确立明确目标,发挥潜能。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所谓大学生心理健康,即大学生具有完整内容和协调一致的基本心理活动。完整内容指对事物的情感、认识、行为、人格、意志的协调和完整,能与社会现状保持一致。心理健康属心理学研究范畴,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的研究和了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其适应新环境和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从而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追求大学生群体心理能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状态,是一项具有重要社会性意义的研究。

1、研究的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阶段,成才需要个体素质的全面、充分、综合的发展,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心理素质既是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综合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意义非凡。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刻板单一,致使大学生身心整体素质发育不良。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人,知识面窄,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差,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相匹配。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将提高整体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人的素质结构中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五类基本素质。这五类基本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就其心理品质而言,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虽说它与人的先天生理因素有关,但并不是生来具有的。换言之,它是教化的结果,可以经过后天培养、造就和提高。素质不等于知识,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就失去方向性和目标性素质是一种相对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来体现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大学是知识青年成才的关键时期,是知识青年自身发展具有突破性的黄金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更须倍加谨慎,使其向优良方向学习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吸收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保证。健康的心理教育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尚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种种困境,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范围不够广泛、分析不够具体深入、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方法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寻找对策,制定出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从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案、课程安排等方面一一着手,并对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但是否能有效实施,还有待考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前景

3.1、普及心理学知识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要把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科学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同时,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类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与角色转变教育、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等方面教育。并可运用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多种手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编辑一些专用的小册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心理调节,学会自我完善,逐步培养健康心理。

3.2、营造心理健康优良环境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经历的社会活动不同对他们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会随之不同。所以这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外在的客观因素从哲学的角度要可分为精神环境因素和物质环境因素。精神环境是指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比如意识形态、社会风气、传统观念等;物质环境是指各种物质因素的总和,比如金钱、所受教育等。

3.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

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非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到大成长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所遗留下来的。比如说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的社会,孩子从小受到过多的溺爱,缺少自主生活的能力,家长们更关心的是成绩,而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家不让孩子插手做一点点的家务,怕做这些影响孩子的学习。但家长的这些轻能力重成绩行为的问题,在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逐渐暴露出来,在一些国外资深的心理专家看来,这些行为,反应出学生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同步的矛盾,在该表现出独立的时候却还很依赖别人,在该表现出成熟的时候却还有孩提时的幼稚。因此,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年龄段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要根据子女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规律,对子女进行恰当的教育。

3.4、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可自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帮助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也为大学生和辅导老师交流沟通搭建了便捷的平台。社团可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中来,还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3.5、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又很复杂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去,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33]。我们既要加强心理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持续耐心地开展教育,才能产生实效,使学生心理素质真正提高。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人员的素质。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对兼职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34]。对专职教师,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等组成的精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知识、技能、时间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整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俄国教育家雪茄乌申斯基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4、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才华的发挥和应用。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关乎社会的发展,关乎祖国的建设。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寻求解决策略;对于工作优秀部分,应继续发扬。并在不断的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丁桂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柳忠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教育;思路探索

近年来,各种媒体不断报道高校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事件,现实中也不乏心理、精神存在问题的同学。新的形势下,“80后”、“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高校教师,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已经成为必须承担的责任。在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主动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途径。

一、增强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标。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顺利的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系到高校能否完成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新形势,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时代感,培养适应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多管齐下,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各种途径,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建立学生档案,详细了解记录学生信息。新生入学后,每个班级都要建立一份学生档案,里面详细记录学生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爱好、特长等基本信息,并且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把与学生本人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料做好记录,包括请假旷课情况、奖惩情况以及每次与学生谈心的内容。通过学生个人档案的记录和整理,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并加以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途径。学生档案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依据。

(2)设立心理联络员,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作用。由于学生数量众多,所以辅导员老师等很难靠个人的力量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全部信息。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可以挑选了部分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作为心理联络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培训,指导他们怎样发现同学中心理异常情况,怎样给同学作以简单的心理疏导。然后对全院、系学生以班级宿舍为单位进行划分,确定相应的心理联络员。心理联络员要与学生密切联系,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现象,要及时疏导并报告老师共同解决。通过确立心理联络员制度,能尽可能早的发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效的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合理把握和运用心理活动规律,难以进行科学的自我心理调适。针对这一状况,除学校开设的心理学等课程模块、心理的自我保健与调适等公选课程之外,可以联系教学与管理的实际,开办各种培训班、各种讲座,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每一名同学都能掌握心理自我调试的方法与技巧,自我减压、自我调控。

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讲授心理学基本知识以便使学生系统掌握人们心理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外,还应特别注意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开设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有实质性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讲解与其密切相关的具体心理问题,主要涉及学习、人格、情绪、就业、恋爱、人际交往等与学生关系非常密切的专题,让学生通过学习能较好的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克服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3、加强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1)与学生谈心,对其实行个别心理辅导。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仅仅通过课堂讲解很难达到缓和心理冲突、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为使工作更有效,我们会通过与学生谈心的方式,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共同探讨解决的途径,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忧和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实践证明,因同学关系、家庭原因、考试压力等原因所造成的心理困惑以致心理障碍,用这种方式都得以较好的缓解或解决。对于个别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地介绍他们到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相关医院进行治疗,较好的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设立心理论坛,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为了扩大心理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还需要特别开设心理论坛。在论坛上张贴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有关学生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自身存在的困惑发表于论坛上,具有相关资质的老师及时回答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论坛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这种方式能在保护咨询者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具有类似问题的学生看到论坛上的讨论,就能对自己的问题有个较好的把握。

三、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现实生活

除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需要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以达到二者相互促进的目的。

篇9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素质教育

军校学员是我军军官的主要来源,是军校培养的主体,也是未来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和精英。现代军事人才应具备四种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军事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目前,军校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上积极探索,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学员在知识积累、身体素质、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却探索不够,从而影响了学员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一、学员的心理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我军院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上看,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尽人意的,且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有所下降,和地方院校的同龄大学生相对比,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低于地方大学生,特别是在情绪抑郁焦虑等方面对比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与学员所处的青年期心理年龄阶段有关,也与学员所受的精神压力、训练和管理模式等因素有关。

1.学员心理疾病发生的客观因素

学员正好处在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青年中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趋势不稳定,极易出现生理、心理以及军人角色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在学习、训练、交友等方面不够顺心如意时,便会积累成心理障碍或思想方面的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调解,便会出现心理失衡、情绪低落、学习消极,个别人甚至离校出走,严重者会精神失常。军校学员的年龄层次属心理疾病高发区域,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也是青年学员承受着比社会同龄人更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疾病发生的客观因素。

2.学员心理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军校学员紧张有规律的生活节奏、高标准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以及严格的日常管理等现实与自己心目中的期望反差甚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扰着一些学员,失望感频频袭来。另外,学员承受的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日益增强的自我实现意识,过高的、脱离实际的、难以达到的期望值,又给学员增加了心理负担。这些都使一些学员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难以接受瞬息万变的现实,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少数学员队管理者缺乏心理学基本常识,管理方法简单粗暴,或者处事不公,也成为导致学员心里失衡、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

二、军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军校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将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保障纳入到全面素质教育之中,把提高心理素质当成强化军人品格的具体措施加以实施,应成为军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我院心理学实验室从新学员入学开始,就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心、情况分析等方法,运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学员人格健康调查表等心理学测量工具,对新学员进行心理测量,记录军人人格特质、心理操作能力、认知特点等内容,并将测得数据输入微机,建立了学员心理档案。通过跟踪调查和定期普查,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学员的心理状况,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员,我们深入到学员连进行座谈、心理咨询和行为指导,帮助他们调适、缓解各种心理问题,优化心理素质,解除心理疾患,开发心理潜能,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识和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设置心理服务机构

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机构,可以对学员在日常学习训练或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和矫正,使学员的烦恼、郁闷等不良情绪有宣泄和排遗的渠道。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员,还可以会同心理医生和专家进行会诊,对症下药。同时,进行专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加强心理行为训练

军校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员建立起有效的心理行为训练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根据未来战争的要求,特别是结合当前军校教育进行心理战战略、战术以及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设计,使学员亲身体验战场环境的刺激和战时心理状态,经受心理考验,逐步学会自我调节,以适应现代战争对军人能力、情绪、意志等心理素质的考验。如模拟高技术战场环境,营造战争氛围,可以有效地将心战能力的潜在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使学员产生接近实战的心理活动,感受和克服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信心,磨练其钢铁般的意志。

4. 结合心理教育与日常管理

作为学员队管理干部,要善于在日常管理中,从学员的言谈举止、习惯爱好、着装仪容、脾气情绪、学习态度和作风纪律等方面发现问题,并通过谈心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心理问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员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不同性格和特长的学员有发挥才干、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涉及诸如评先、入党、选拔骨干及毕业分配等敏感问题上,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并使其程序化、制度化。加强管理干部与学员的交流与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及帮助学员排除心理障碍,有效提高管理教育的针对性。

总之,把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军校德育工作和全面素质教育中,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军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面向21世纪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而作为军校全面素质教育之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只有不断寻找新规律、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才能在提高学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塑造军人品格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猛猛,龚文超,张小凯.国防生战斗精神培育途径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67―168.

篇10

[论文摘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却令人担忧。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方式外,还有现今应试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预防和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学家曾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青年取得成功应必备的要素之一。大学生作为青年优秀群体的代表,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却令人担忧。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世界的现状

心理素质百指人的意志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要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够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能进行正确的判断的推理;二是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挫折能力;四是要有正确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在当代社会中,完全心理健康的人很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些心理上的困扰,若不注意排除,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进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目前,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并不完全美妙,他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碍已是一个普遍现象。一项以全国12.6万多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间题。南开大学工处曾连续两次对人学的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权威部门统计,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经占总休、退学人数的比例近50 %。我国高校“少年班”学员中,约有1/3的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不能完成学业而被淘汰。在石家庄某高校,近几年休、退学的30几名学生中,48.65%是由于患某种心理疾病。随着社会变革和独生子女的大批涌人高校,近几年来,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在呈上升趋势,这不得不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心理调查显示: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因素心及学校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一)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始作佣者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他们经济上无私奉献,智力上高度重视,但却很少关心他们的心理世界。据调查,我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1. 32min,不及美国孩子的1/6,而家庭学习时间平均超过3小时,近乎美国孩子的5倍。在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矫宠放纵与教育的严厉要求下,孩子的学业有可能很出色。但如果他们一离开父母,自身的那种依赖性、以自我为中心等偏执型心理就暴露无遗,无法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再加上有些父母对子女有惩罚、归罪羞辱等不良的养育方式和行为,很容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害怕失败的被拒绝。同时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周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容易记仇报复。这些子女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可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后遗症。 (二)家庭环境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北京医科大学曾对某一重点理工大学全体一年级2205名新入学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关系不和睦的家庭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5.56%。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1.76%,为双亲家庭的5.9倍。

父母关系不和睦或父母离婚会使女子有残缺感,容易导致敏感多疑、自卑、敌意、偏执、焦虑,很难与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因此,易于发生心理障碍。家庭收人过低,也可能使女子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影响到父母的养育方式,从而成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矫治

相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如不尽快摆脱心理障碍,不仅会妨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还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者导致神经失调、精神分裂。这样,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无法适应未来国家建设的要求,恐怕在社会上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力都会消失。预防和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当前高校乃至社会都应高度重视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现阶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预防和矫治:

(一)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与咨询员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一种磋商行为。大学生心理障碍多数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矫正。

大学生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咨询得到改善和矫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克服不正确的养育方式,尽其所能的为孩子创造温馨、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应重点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世界的健康发展,从源头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隐患。鉴于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父母、教师和有关社会工作者应关心不和睦家庭和父母离层的家庭的青少年,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和社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