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实行的方针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防疫实行的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动物;疫病;预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动物疫病的预防在保障畜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过程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畜牧业经营方式已由传统的粗方式向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农区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针,依法进行计划免疫是畜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畜牧业增收的有效措施。
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
动物疫病包括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它严重危害养殖业和人体健康。当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搓伤农民的积极性;发生人畜共患病时还会威胁人类的健康,影响社会的稳定。
各级人民政府和兽医卫生防疫部门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组织本地区的动物疫病的预防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动物防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履行好“双轨”目标责任制,形成动物防疫工作由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责任到人的工作格局。把动物防疫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签订县、乡、村三级防疫目标责任书,明确防疫目标和任务,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治,果断处置”的方针,强力推行计划免疫和强制性免疫,使动物防疫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正规化。
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2.1 生物药品的管理制度
生物药品对动物疫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疫苗则是用病毒制成的生物药品,贮藏不当就会造成疫苗失去应有的效价,给动物接种后不会产生抗体,若发生重大疫情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各级动物防疫机构要制定《生物药品管理制度》,县级动物防疫部门对生物药品的贮藏要做到专人、专库管理,严格按照生物药品的贮藏使用说明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使用。乡级畜牧兽医站要有专用贮藏室贮藏疫苗,疫苗的发放领用要按照《生物药品管理制度》规定的要求进行登记造册,严防疫苗的浪费和流失,以及胡乱丢弃造成环境污染。村级防疫员是疫苗贮藏的最后一道环节,也是目前疫苗贮藏管理最薄弱的环节,保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疫苗的效价,对村级防疫员应该配备疫苗专用贮藏箱,在疫苗注射过程中保证疫苗的有效接种。
2.2 防疫器械的管理制度
各级动物防疫部门要建立建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组织供应防疫器械,保证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贮备一定数量的器械以备应急。乡镇畜牧兽医站对村级防疫员要配备足够的注射器、针头和消毒器械,并进行不定期检查,及时更换不能正常使用的器械,保证防疫质量。
2.3 防疫登记管理制度
随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深化和工作的需要,在防疫期间,各级畜牧兽医站对各村的畜禽都要进行详细的登记,建立防疫登记簿,实行一户一卡,以村成册,做到谁防疫、谁登记、谁负责,从而有据可查,防止弄虚作假。
2.4 防疫经费的管理
各级管理部门要及时下拨防疫经费,不得以种种理由拖延、截留和挪用用于动物防疫工作的各项经费,要按照专项资金使用要求的规定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动物防疫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拿出切实可行的防疫费统收统筹办法,解决防疫收费门题;对收缴的防疫费要专户管理,用于开展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等工作。
3 提高人员素质,严格操作规程
加强对县、乡、村三级防疫队伍素质建设,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通过请专家授课、现场操作等形式对防疫员进行防疫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轮训,切实提高防疫人员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做到安全接种,确保防疫质量。
篇2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的兽医工作方针,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动物产品安全为目的,以健全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为重点,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动物疫病防治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和兽医技术支持机构,逐步建立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稳定基层队伍,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市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我市动物卫生和动物产品安全水平。
二、我市兽医工作机构设置方案
(一)市级兽医机构
1、市级兽医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机构。成立酒泉市兽医局(加挂市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办公室牌子),为县级建制,隶属市农牧局,内设防疫科、监督科(加挂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市兽药饲料监察所的牌子),履行动物疫病防制、动物防疫免疫监督、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动物检疫监督、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监督、饲料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局长由市农牧局主管兽医工作的副局长(市畜牧中心主任)兼任,设专职副局长(副县级)1名。
2、市级兽医技术支持机构。整合酒泉市动物检疫站和兽医站,组建酒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隶属市兽医局,内设检疫科、防疫科、动物疫病检测室3个科室。履行动物防疫检疫技术支持、技术培训、兽药饲料和动物产品质量检验等技术服务职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市畜牧中心加挂牌子,市畜牧中心现有建制、编制不变。
(二)县(市、区)级兽医机构
县(市、区)参照市兽医工作机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县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兽医技术支持机构。
(三)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l、按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实行乡镇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根据经营性业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公益性职能,剥离兽药饲料经营、诊疗等非公益性职能。
2、根据预防免疫工作需要和畜禽饲养量配备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由村民委员会推荐,乡镇政府初审,经县(市、区)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和核发“动物防疫员证”后,由乡镇政府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在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监督指导下,承担预防免疫、疫情报告等防疫基础工作,并协助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产地检疫和畜牧兽医技术服务。
3、大中型养殖企业、国有农牧场和其他动物养殖、屠宰、诊疗等相关单位配备的兽医、动物防疫员须经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认证,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指导下,负责本企业动物防疫工作。
三、兽医队伍建设
(一)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各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培训、考核、认证辖区内动物卫生监督员、动物卫生检疫员、动物防疫员和兽医执业人员,努力提高动物防疫人员和兽医执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服务水平。
(二)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各级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机构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经资格认可、法律授权或政府任命,逐步进入官方兽医队伍。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凡从事经营性兽医诊疗和动物保健的兽医人员,在具备规定的学历和专业经历的基础上,经培训考核,取得执业兽医资格后从业。
(三)加强各级兽医工作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各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持机构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具体编制员额,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人事、财政和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兽医工作的任务核定。其中,乡镇畜牧兽医站按每站2—3人配备,以保证工作需要。乡镇畜牧兽医站在编的非专业人员要通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分流,退出财政供给。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流出来的兽医人员和非专业人员,要依法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已参保的分流人员,要按规定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四、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兽医设施、设备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有效的动物防疫体系。按照国家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对兽医工作的投入,重点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和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
(二)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以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认真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动物疫病防控5-10年规划,确定各类动物疫病控制消灭计划和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科学有效地指导和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工作经费及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各级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机构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报酬纳入财政预算,劳务报酬补贴标准由县(市、区)财政、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承担的工作任务核定。疫苗购置、疫情监测、疫病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兽药、饲料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及时拨付。根据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设立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
(四)强化收费管理。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规定依法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严格执行核定的项目和标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额上缴财政。
(五)积极推行保险服务。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推动开展养殖业和动物疫病商业保险,并协调督促保险机构及时按规定进行保险服务。
篇3
一、科学设置机构,明确工作职能
当前,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市级畜牧兽医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理顺工作关系,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进一步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市农林水产局改建为市农林渔牧局,原行使的全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调整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拟定畜牧业发展和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指导畜牧业发展;监督和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和药政管理、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二)进一步规范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职能。从我市农林渔牧业系统已组建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的实际出发,将市农林渔业执法大队更名为市农林渔牧业行政执法大队;将原在农林渔业执法大队保留使用的市动物防疫监督所牌子变更为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法行使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药监管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工作。
(三)进一步理顺技术支持机构及其职能。按照“整合资源、明确职责、综合设置”的原则,将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改建为市畜牲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增挂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畜牧兽医技术开发、引进、推广、服务;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防疫、检疫检验、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负责对市畜牧兽医联站及所属乡镇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机构的指导管理。
(四)实行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制度。按照机构主体在市、工作在乡镇的原则,由市农林渔牧局对乡镇实施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制度。派驻人员的编制关系落实在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关系落实在乡镇(街道)农技信息中心;行政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受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农林渔牧局领导;业务上受市农林渔牧业行政执法大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管理;党团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监督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兽药监督管理;承担畜牧、饲料等公益性事业工作;协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动物免疫和疫病扑灭工作。
派驻人员的经费保障办法参照乡镇行政人员执行。
二、科学核定编制,严把人员素质关
(一)编制核定。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根据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消费量情况,按照确保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等工作的需要,参照省政府下发的畜牧兽医监管人员配备参考意见测算。按每4万头猪牛羊等大牲畜饲养量配1人、每50万羽家禽饲养量配1人、每10万人口配1人的标准和市统计局提供的20*年度全市动物饲养量和人口数(猪53.58万头、牛0.45万头、羊13.37万头、家禽1194.*万羽,人口77.42万人),全市可核定畜牧兽医监管人员编制48名(在乡镇和市级有关事业单位中实行总量调剂)。其中:市农林渔牧业执法大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5名,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5名,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人员28名。
(二)人员录用。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和派驻人员缺编的,采取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等程序,从现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中优先招聘符合具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助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聘用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的人员。不足部分,按照现行人事制度的规定在畜牧兽医类大专以上毕业生中公开招考。上述新招聘人员按浙政发〔20*〕31号文件规定均实行聘任制,两年一聘,连续两年考核为不合格的,不得继续聘用。
篇4
关键词动物疾病防控;现状;对策;云南镇沅;勐大镇
中图分类号 S85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3-0346-02
勐大镇位于镇沅县境西部,地处无量山南麓,座落在海拔为1 088m以上的勐统河中游两岸。镇政府驻地勐统村,距县城78km,全镇辖区有24个村民委员会,353个村民小组,11 284户,41 278人。2007年末,全镇牲畜存栏91 354头,其中猪存栏59 500头,牛存栏16 300头,山羊存栏15 554只。全年注射猪瘟疫苗66 516头,注射猪口蹄疫疫苗36 935头,注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2 130头,注射牛蹄疫疫苗9 521头,注射山羊口蹄疫疫苗3 818只。
畜牧业是勐大镇的传统产业,被列在全镇“五大支柱产业”之首。发展畜牧业,搞好动物防疫是第一保障。近年来,勐大镇动物防疫体系得到了强化,综合防治工作得到了加强,县、乡、村3级防疫体系逐步得以巩固和完善。镇畜牧兽医站把动物疫病防控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认真组织实施“免、检、驱、治、改、监、灭”的综合防制措施,严格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及流行[1]。但由于勐大镇属于典型的农业大镇,农民文化、科技意识差别较大,加上邻县、邻乡对动物防疫所采取的方法方式不尽相同等原因,给勐大镇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动物防疫效果和质量与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现将其防控现状与对策介绍如下。
1勐大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现状
1.1畜禽疫病预防注射工作存在的问题
1.1.1农民对畜禽疫病预防注射工作意识淡薄。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养殖方式方面。勐大镇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养殖方式主要是一家一户家庭式散养为主,养殖数量少,管理粗放,养殖水平低,防疫意识差,规模化程度、饲养技术力量、疫病防范能力等参差不齐。因此,全面实施免疫等最基本的防控技术措施在勐大镇面临以下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面广量大,且操作不便,特别是大牲畜的防疫注射,如果防疫时间正赶上春耕和秋季,则免疫密度降低,因为畜主担心注射疫苗后的耕牛不能使役;养殖者接受程度差,技术措施实施阻力较大;从实际生产情况来看,改变家庭粗放式养殖模式,全面走规模化养殖,短时间内还很难实现。二是认识程度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动物疫病防控都处在封闭、保密状态,致使社会整体防疫意识淡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公共卫生意义未得到充分认识,出现了畜禽生产、经营者尤其是散养户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主动性不够,畜牧产业内各自为政,共同防范动物疫病风险责任意识匮乏等现象。三是养殖观念方面。长期受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思维的影响,在家庭散农户的观念中,畜禽养殖仅仅是副业,而有些注重短期追赶市场行情养殖的农户注重的也只是当前的经济效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养殖者“重养轻防,轻防重治”的思想严重,有的随意抛弃病死畜禽,甚至对无法医治的畜禽宰杀食用,影响了动物疫病整体防控,农村动物防疫非常被动。
1.1.2基层兽医队伍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全站的职工各项工作虽已定人定岗、责任到人,但由于工作和家庭的特殊性,没有把精力和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岗位上,有的注重经营创收或做其他的工作而忽略了防疫工作。对本职工作责任心不强或完不成单位分给的任务。另外,2006年,全镇先后有34名村兽医员参加了全国“百万农民培训班”的学习,镇沅县畜牧局、县兽医站的授课教师结合行业实际对他们进行了《畜牧基础》《兽医基础》等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经培训考试,成绩合格,取得了由“镇沅县绿色证书办公室”颁发的《农民技术资格书》。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同,加之家庭负担过重、补助费低,注射费难收等原因,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全镇的防疫注射工作质量和进度。每次开展动物防疫注射前都组织全站职工和各村动物防疫员进行培训,对疫苗的保存、使用方法进行了强调,对开展时间和完成时间作了具体规定,但部分村兽医将疫苗领回家后放置一边,等忙完家中的农活才开展防疫,工作不够耐心细致,宣传和动员群众不到位,注射密度低,个别村兽医出现一人兼多职现象,不能及时有效开展防疫工作,拖长了全镇防疫的结束时间,影响了各类防疫报表的统计上报。同时,由于体制、编制等原因,正规专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不了防疫队伍,导致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出现老龄化、文化层次低等断层现象,很难适应日趋严峻的动物防疫形势。
1.2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存在的问题
1.2.1活畜市场检疫。2003年起,全县范围内开始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全镇共设有6个畜禽产地检疫点。由于县与县之间的做法不统一,相关执法部门配合不到位,致使有无产地检疫证明的畜禽都能正常贩运和上市交易,免疫标识制度也无法推行,畜禽产地检疫报检点无人来报检,形同虚设。随着《绿色通行证》的办理,使得贩运户所贩运的畜禽检疫证明都不用办理,增大了监管的难度,加大了疫病传入传出的危险性。现在能做到的仅仅是活畜交易市场上的市场检疫。因活畜贩运活动范围广,市场流通性大,上市的活畜无相关的检疫证明,检疫工作人员能做的只是询问产地,有没有接种过疫苗,对转过几次手的动物连贩运户也不清楚。在实施检疫过程中只能做一些常规的临床检查,处于疫病潜伏期的动物无法检出,从而加大了检疫的风险性。2007年5月,勐大镇发生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因贩运户直接到外县收购无检疫合格证明的生猪,运到活畜市场交易,而镇活畜市场检疫人员被抽调到村上去参加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当天市场检疫出现空白,而上市的猪(外县贩入)已经感染或正处在潜伏期,致使当天农户买回家的生猪呈零星散发的发病趋势。由于市场检疫出现空白,对疫情发现较晚;加上普通疫苗不起免疫作用,新的疫苗当时尚未研制出来,无法开展紧急防疫注射工作,发病猪只能做一些常规治疗。农户对病死猪只没有全部做深埋处理等无害化处理,由于点多、面广,兽医部门无法全程监管,最后导致全镇有12个村委会,65个村民小组,1 316户农户的6 758头猪发病,被贩运户降价收购外拉3 255头,死亡1 273头,治疗和自愈2 230头。
1.2.2动物产品检验方面存在的问题。勐大镇目前开展的是猪和牛的宰前、宰后兽医检疫,即屠宰检疫,宰前的猪和牛,一般只能做测量体温和肉眼观察的方法。猪的传染病监诊检查的病种主要有口蹄疫、传染性水泡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牛的传染病监诊检查病种有口蹄疫、炭疽。宰后检疫猪主要的病种有人畜共患病,如旋毛虫病、猪囊虫病、炭疽病和其他猪群间传染的口蹄疫、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传染性水泡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现在镇上定点屠宰场检疫人员只有2人,检疫室的设备只有显微镜和投影仪,能开展的只是旋毛虫的检验,其他的疫病只能是实践加经验的方式检疫,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加盖“高温”或“销毁”处理的印章后,由于缺少工商、公安、卫生等部门的配合,处理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有的屠户有强行拉出场外串户销售的现象,加大了肉食品的危险性,也会造成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里崴上片现在还没有定点屠宰的场所,私屠滥宰的现象比较严重,潜在的危险性更大。据统计,勐大镇范围内从事动物屠宰行业的屠宰户共有82人,现在已参加过培训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只有2人,严格地讲,有80人还没有接受过动物防疫知识及其他行业法律法规的培训,还在进行着动物产品的非法经营。另外,不到屠宰场屠宰的羊、驴、禽类及从外地调入的禽类分割产品就无法实施检疫,潜在的危险性也是很大的。
2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是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和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措施,是一项公益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应按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确定每年动物防疫所需经费并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加以落实;同时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储务制度和动物防疫奖励机制,提高各级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工作责任制,将行政领导与技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乡与村、村与组之间签订动物防疫责任书,成立领导小组,组成动物防疫工作队,深入村组开展工作,提高防疫密度,确保防疫质量[2]。
2.2认真开展畜禽免疫注射工作
畜禽疫病的免疫工作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镇兽医站要根据县级业务部门制订的畜禽防疫计划,拿出切实可行的免疫注射工作方案,争取党委、政府行政力量的支持,严格按照国家“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总体要求,以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为免疫注射的重点,同时加强鸡新城疫及禽出败和山羊痘的防疫注射和监测监控工作,认真落实县级下达的免疫任务,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落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注射要做到应免则免,千方百计使免疫密度达到上级的要求。对规模养禽户的监督管理应责任到人,挂钩到户,做好鸡苗的来源登记、证明查验,结合合理的免疫程序监督或直接帮助注射禽流感疫苗,建立好免疫档案,登记造册。畜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应从疫苗的保管储存、使用方法、注射剂量等方面入手,要狠抓免疫注射质量,确保免疫工作取得真正的效果[3]。
2.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动物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
村兽医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只打预防针,同时也要负责辖区内的牧医科技推广和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兽医站要管好用好村兽医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必要时开展现场实际操作培训,提高防疫队伍整体的业务水平。县级下拨的各项防疫物资和经费,要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不折不扣地发放到防疫员的手中,争取财政等部门落实有关的文件精神,提高防疫员的补助标准,千方百计稳住村级防疫队伍;做好行政方面的帮助协调工作,能放手做的工作让他们大胆去做,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从而打开工作局面,使他们能在自己的辖区内更好地开展工作。
2.4落实动物防疫合格证制度
对规模养殖户及从事动物和动物产品贩运、屠宰、销售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认真进行有关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依法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等相关证照,服从行业管理,依法经营,在最大范围内规范防疫的基础条件和生产、经营者承担的防疫义务。
2.5加强检疫,以检促防
一是严格开展产地检疫工作。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继续把全镇内的6个畜禽产地检疫检点的工作开展起来。农户所饲养的动物,特别是猪和牛在免疫注射时必须佩戴耳标和填发相对应的免疫证明,其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售或调运离开产地前,畜主要依法向动物防疫部门所在村的产地检疫报检点提前申报检疫。接到报检后检疫员要对其畜主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严格实施产地检疫。产地检疫工作要到场到户,严肃认真,逐头检查,严格查证验物,严禁出现“隔山开证”的现象。凭有效的动物免疫证明方可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对外县、外乡镇贩入的动物必须4证齐全才能上市交易,杜绝患病畜禽进入流通环节,以检促防,以防保检,防检结合,达到无病健康的全程监管目的。二是强化屠宰检疫。进入屠宰场的动物,在宰前检疫中,应严格进行查证验物和临床健康检查,检查畜禽来源,佩戴免疫耳标情况和证物是否相符等,检疫合格无病的才准予入场屠宰。对疑似患病动物要结合检疫结果进行急宰、隔离观察或禁止屠宰等处理。对病死动物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宰后检疫时,认真按照检疫规程来进行,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并在动物胴体上加盖检疫合格验印章,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要结合检疫结果,联合工商、公安等执法部门,按规定监督屠宰户作无害化处理,对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给予销毁,严禁出现由于监管不到位或措施不力而使不合格动物产品流入市场影响肉食品安全或引起动物疫病传播、流行事件的发生[4]。
2.6加强动物疫情监测报告,提高预警预报能力
动物疫病基本上都是从市场流通环节中发生传播和流行的,严格来讲是属于“流通病”。对此,在搞好各类动物疫病免疫注射工作的前提下,要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管,准确掌握疫情动态,提高预警预报能力。镇畜牧兽医站要充分利用村级动物防疫队伍,认真做好动物疫情观测和监测工作。要以畜禽养殖大户、活畜交易市场、定点屠宰场、与外县、外乡镇接壤的村组及集镇和公路沿线为重点,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在每次防疫注射工作结束后,有代表性地采一些受免动物的血清送检,检测其抗体滴度,从而来判断疫苗对该疫病的实际保护率;平时有计划地抽样采集一些不同畜别的全血或血清送检,用来监测国家和地方重点监测的对人畜危害较大的一些人畜共患疫病。要逐步健全和完善疫情监测网络,严格疫情报告制度,落实畜牧兽医防疫人员岗位责任制。站内职工分片挂钩到村,责任到人,负责动物防疫的督促、指导和协调工作,一旦发生疫情,不得瞒报、迟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严防发生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2.7完善疫病预防控制体系
基层畜牧兽医站要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和防控体系,健全疫病控制应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将疫情处置在萌芽状态的能力,真正做到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反应,坚决把疫情消灭在疫点上,把疫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要加快改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和畜禽饲养方式,鼓励兴办家庭式养殖场和规模饲养场,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同时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和兽医技术支撑机构,加强县、乡、村3级防疫队伍建设。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人员,今后有可能就是职业兽医,必须取得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发放的《动物诊疗许可证》,并掌握动物防疫的相关知识,履行有关防疫义务,严格掌握无菌操作,不要由于工作马虎而造成动物疫病的人为传播和流行。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速测报体系,提高动物重大疫病的监测监控能力[5]。
2.8加强宣传培训,走群防群控路线
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提高免疫注射密度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壮大动物疫病监测防控力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基层兽医防疫队伍是搞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力军,要充分利用门诊售药、出诊串户和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画、宣传单、标语、黑板报以及举办科普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新《动物防疫法》和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培训,使全社会更广泛、深入了解畜牧兽医部门承担的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的职责和重要性,使其认识到这一工作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能自觉接受防疫注射,更好地参与到疫病监测和防控中来,形成重大动物疫病群防群控,提高整个社会防病意识,减轻动物防疫工作的压力和阻力,为全镇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3参考文献
[1] 胡兴盛.动物防疫应落实好10项制度[J].中国牧业通讯,2001(11):33-34.
[2] 范正华,沈林松,王生良.如何搞好动物检疫工作[J].中国牧业通讯,2002(7):42.
[3] 郭进安,郭红星,李晶.防检结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牧业通讯,2004(13):44.
篇5
一)、上半年亮剑精神与企业文化宣贯、行动与实施情况
20__年上半年,猪价行情低迷,养殖者积极性降低,牲猪存栏量减少,饲料需求量减少,但湖南事业部以“坚定信心、咬死目标、搞准方法、强化执行”的指导方针,发扬亮剑精神,虽未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具体措施如下:
1、落实亮剑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宣贯,提高文化执行力
湖南事业部就亮剑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宣贯作了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属各单位严格按事业部的要求,组织员工观看《亮剑》,要求每位员工每两月写篇心得体会,组织以亮剑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由湖南事业部统一命题,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考试。通过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有效地提高文化的执行力。每月对落实非常到位的标杆进行表彰,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亮剑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学习氛围。
2、采取一系列营销策略应对行情低迷
以“强化预混料、突破动保、有效经营配合料”为产品发展方针,为更专注、更专一、更有效地突破预混料销售,实施营销组织裂变,成立专门的预混料、动保销售队伍。针对行情低迷的现状,各销售单位积极应对,自主创新,探索出了一些非常优秀的营销模式,如湖南大北农鱼料销售部充分悟透市场,为精干人员,有效整合资源,创立了本地科普员“员工化”的营销模式;郴州大北农、长沙分公司召开招商会,整合收猪贩,扩大预混料销量,湖南大北农猪料销售部创立了“1151推广模式”和“135市场调查、客户开发模式”。
3、切实改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安全度
杜绝货款赊销,提高存货周转速度,进一步精干产品,精少成品库存数量。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按照有关优惠政策,郴州大北农与湖南大北农积极争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目前各项材料已准备好,正在审批阶段。长沙大北农与中国农业银行联系,贷款200万元到位,另100万元贷款也即将到位。
4、克服一切困难,奋战湖南大北农工程建设
因气候、地基等原因,使湖南大北农工程建设难度大。但是湖南大北农基建组克服一切困难,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只要有时间,就日夜加班,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同时严格搞好统筹安排,严格核算基建成本,控制各项费用,小到一块磁砖,为大北农集团节省了近50万元费用。
5、强化员工的招聘和培训,打造一支具有狼性的团队
根据需求,加强与湖南农业大学、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安化职业中专等农业院校的联系,多渠道进行员工招聘,招聘后勤员工20余人,营销员40余人,生产工人40余人,其中骨干人员10人,确保了湖南事业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以干部培养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工作,培养8位总经理,充分信任,授权到位,靠舞台加强责任,靠实践提高能力,靠干部培养带动员工培养。进行新员工培训两期,拓展训练一期,开办中南大学MBA研修班,并每月月底进行营销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打造了一支能吃苦的狼性团队。
6、加强事业部发展规划工作,提升公司品牌形象
为引进资金,瞄准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和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目标,湖南事业部通过反复研究和推广,开发了低磷环保型高效小猪阶段浓缩料6302,该产品已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得到了鉴定专家的一致好评,该产品居国内同类行业领先水平。加强与省乡镇企业局、省畜牧水产局、省饲料工业办等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参加了省农办组织的“农资三下乡”等活动,湖南省副省长徐宪平视察了湖南,公司品牌形象有效地得到了提升。
7、加强技术服务工作,促进产品销量的上升
销售单位指定专门的技术服务专家,更专一,更到位。加强市场服务,举办各类科普讲座,深入农村进行科技服务,为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针对疾病流行情况,印刷了各种疾病防治资料,特别是服务专家做好了大猪场的技术服务工作及疑难猪病的诊断工作,解决了许多生产实践问题,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并使一些大猪场用上了我们公司的预混料,如长沙分公司服务专家孙灿华一季度成功开发了9个大型猪场,有效地促进了产品销量的上升。
8、控制各项成本,做到节支增收
针对行业形势严峻,为树立全员危机,降低差旅费、手机费报销费用,人员招聘方面,尽量招聘地方科普员,减少开资。对营销员实行末位淘汰制,做到压力与动力并存。减人不减薪,加薪不加人,提高人均效率。优化配方,降低成本。加强成品保管,减少破损现象,节约每度电、每滴水、每张纸。
9、举办郴州乡村动物防疫员专科班与养殖班,培养农村优秀创业人才。
为培养有志农村青年成长,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国
际化发展,组织50名乡村动物防疫员,与郴州市畜牧水产局、中国农民大学合办郴州乡村动物防疫员专科班、养殖专科班,对学员进行动物免疫法规条例、传染病知识、免疫学等养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农村优秀创业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贡献。二)、上半年目标完成情况(对照年初制定目标)
预混料销量3620吨,完成计划59;配合料销量28210吨,完成计划56;兽药销售额187万,完成计划32;利润(估计)528万元完成计划40。
三)、对照年初制定目标找出差距及原因分析
主观原因:1、营销员人员素质和服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2、基础管理、基本流程有待进一步清晰;3、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有待加强;4、动保行业规范给我公司动保销量造成较大影响;动保产品与市场对接不到位,反应速度慢。
客观原因:1、猪价低迷,牲猪存栏量减少,饲料需求量减少;2、湖南瘦肉精事件导致猪出口广东受到影响;
二、下半年工作规划
一)、下半年亮剑精神与企业文化宣贯、行动与实施计划
继续做好亮剑精神与企业文化宣贯,多种形式,强化执行,将其落实到位,并树立标杆,通过标杆示范作用,落实到位,确保干部深刻认知大北农文化,普通员工认同大北农文化。
二)、年度预算纠偏,调整下半年工作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下半年目标为:预混料销量目标5610吨;兽药销售额目标330万元;配合料销量目标:61640吨。
三)、下半年工作规划
继续以“坚定信心、咬死目标、搞准方法、强化执行”为指导方针,发扬亮剑精神,争取完成06年工作目标,具体规划为:
1、继续加强员工企业文化和亮剑精神的学习,提高执行力文化;
2、坚持“强化预混料、突破动保、有效经营配合料”为产品发展方针,争取更大市场占有率;
3、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基本技能和素养;
4、做好湖南大北农开业工作,确保顺利投产;
5、继续加大阶段浓缩料的研发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篇6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全市畜牧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扶持生猪生产加快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扶持生猪生产加快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以转变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有效促进了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2007年,在全国生猪生产下滑、猪肉供应偏紧的形势下,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生猪生产的部署要求,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使生猪生产得到了有效恢复,保障了猪肉市场供应,维护了社会稳定。2007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8万吨,畜牧业产值实现19.79亿元。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卫生质量和食用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同时,生猪生产事关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城镇居民“菜篮子”的稳定,具有“猪粮安天下”的战略意义。20*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价格不大涨、不大落。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扶持生猪生产、加快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全面促进我市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加快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以加快推进畜牧规模养殖、健康养殖、生态养殖为主线,以增加供给、保障安全、调优结构、促进转型为重点,强化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和动物防疫手段,努力提高生猪等畜禽生产总量、规模养殖比重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全市畜牧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二)任务目标。20*年,全市畜牧工作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体系,完成两个一百”,即:建立健全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新建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100个,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到100%,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全年出栏标准化畜禽6000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2万吨。到2010年底,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70%以上,现代化养殖小区达到500个,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无公害畜产品达到100个,绿色畜产品达到10个,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0个,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等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三、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生猪生产
发展生猪生产是稳定市场供应的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明电[2007]53号文)要求,全面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养猪积极性,稳定和加快全市生猪生产。
(一)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抓好能繁母猪生产是保持生猪生产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按照国家实行的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对能繁母猪每头补贴增加到100元。市畜牧、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强化监督,确保补贴资金兑现到养殖户手中。
(二)继续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坚持实施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对母猪保险实行单独核算,保额、保费和政府补助标准暂不调整。财政部门要保证配套保险补助资金落实到位。畜牧部门和有关保险机构要加大宣传,开展规模养猪场单独入保、养猪协会入保和养猪农户联保等多种形式的能繁母猪保险业务,动员养猪户积极参保,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力争能繁母猪“应保尽保”。
(三)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生猪生产发展的趋势。2007年,我市经农业部批复实施了7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总投资565万元。20*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这一扶持政策,引导农民转变生猪饲养方式,加快生猪标准化建设,努力提高生猪生产综合水平。
(四)落实生猪良种补贴政策。20*年,国家和省财政将对我市落实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资金168万元,对生猪良种场建设和开展人工授精所需的良种猪给予补贴,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市畜牧、财政部门要结合我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际,认真抓好项目建设的组织落实工作,引导种猪生产企业扩大养殖规模,新建、扩建原良种猪繁殖场,以满足我市生猪生产对种猪的需求,提高生猪良种覆盖率。
四、加快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一)加快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方针,引导饲养者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环保型畜牧业的要求,积极发展畜牧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加快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20*年全市新建各类畜牧小区100个(牛10个,生猪40个,家禽50个)。采取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和利用沼气处理、制作有机肥料等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实现畜牧业生产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发展。
(二)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生猪生产,稳定家禽生产,突出发展牛、羊等节粮型家畜。发挥山区、平原、沿湖区域的不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大力发展生猪、肉牛、肉鸡、肉兔、水禽、蛋鸡及特种养殖业,不断优化畜牧业品种和区域结构,促进各类畜禽平衡发展。
(三)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强化畜牧业科技教育和培训,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和饲养者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加畜牧业科技含量,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效。
(四)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盈泰集团、春藤公司、龙海松花、张汪名鸭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畜牧龙头企业,不断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发挥田园绿色肉牛养殖合作社、民族力源肉牛养殖合作社、春蕴生猪养殖协会等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扶持发展各类畜牧合作社、养殖协会,紧密组织饲养场(户)、加工运销企业、投入供应企业、技术信息单位,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带动农民参与合作养殖,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五、建立健全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
(一)加强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扎实做好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增配移动智能识读器、电脑等信息器材,不断强化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手段。进一步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狠抓免疫基础,加强消毒灭源,确保防疫密度达到100%。严格落实动物疫病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应急演练和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不断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能力,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强化动物检疫监督,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进一步健全依法防疫、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多层次防控责任体系,明确政府、职能部门、防疫人员和养殖场(户)的责任和义务,切实推进依法防疫工作。强化对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收购加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大对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假劣、违禁和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投入饲养环节,确保畜禽饲养安全和畜产品质量。
(三)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畜牧兽医工作体系。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扎实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和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充实完善兽医工作机构,逐步建立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技术培训,稳定基层防疫队伍,保证防疫工作需要。全面实施《国家级动物疫情测报站续建项目》和《基层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化防疫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畜牧兽医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扶持生猪生产加快畜牧标准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典型,创新发展模式,并落实相关政策,大力加快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市里成立加快畜牧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的规划制定、组织协调、督导考核等工作。各镇街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明确专人负责,强化责任落实,加快推进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不折不扣地落实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解决好标准化畜牧养殖场(小区)建设用地、资金融通、技术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畜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7
关键词 规模化猪场; 生物安全; 概念;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1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62-03
随着养猪事业的发展,不少地区的养猪生产已由传统家庭养殖发展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养猪饲养的猪数量大、饲养密度高、运动范围小、应激因素多,给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旦发生疫情,其损失要比一般散养或小型猪场大得多,因此规模化猪场不能忽视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是规模化养猪防控疫病新的理论,鉴于目前不少基层兽医和养殖业主还比较陌生,笔者通过学习文献和实际工作中的总结,获得了不少知识,现就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作一探讨,以供参考。
1 生物安全的概念
李增光[1]论述:生物安全是一个综合性控制疾病发生的体系,即将可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和害虫排除在外的所有的有效安全措施的总称。控制好病原微生物、昆虫、野鸟和啮齿动物,并使鸡有好的抗体水平,由于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科学的营养供给条件下,鸡群可发挥最大的遗传潜力。
丁伯良[2]论述:生物安全是近年来国外提出的有关集约化生产过程中保护和提高畜禽群体健康状况的新理论,生物安全的中心思想是隔离、消毒和防疫。关键控制点是对人和环境的控制,最后达到建立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的目的。生物安全还包括控制疫病在猪场中的传播、减少和消除疫病的发生。因此,对一个猪场而言,生物安全包括2个方面:一是外部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菌水平传入,将场外的病原微生物带入场内的可能降至最低。二是内部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菌水平传播,降低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从病猪向易感猪传播的可能。
吴增坚[3]指出:猪场的生物学安全体系,是以猪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以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畜群)为根据,要求规模化猪场在生产过程中,对猪群建立一系列的保健和提高生产力的措施。这也可以看作是传统的综合防治或兽医卫生监督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的延生和发展。
2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具体措施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内容包括:猪场场址选择;猪场布局和设施;隔离;加强消毒净化环境;灭蚊、灭蝇、灭鼠和防野鸟;实施科学的饲养方式;科学饲养;定期驱虫;搞好免疫接种;加强管理防应激;紧急接种疫苗;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
2.1 猪场场址选择
规模化猪场需要有良好的隔离条件,要远离城镇、村庄(1 km),远离可能运输生猪的主干道(500 m),远离农贸市场、屠宰场、肉类和皮毛加工厂等染病可能性多的单位。尽量避免外部环境外源性的病原菌侵入。猪场还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向阳、排水通畅的地方,最好有自来水、具备用电条件的地方。如果猪场四周有大片农田或蔬菜地或鱼塘,可就地应用猪粪肥料。不能选在国家政策或地方政府限制养殖的区域内。
2.2 猪场布局
规模化猪场一般可分为4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4],4个功能区要严格分开。其中生活区应设在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方,四周要用围墙或铁丝围与生产区隔开,以利防疫。管理区应建在生产区的上风向和生产区进出口的外面。生产区是猪场的主要部分,包括各类猪群的猪舍、消毒舍、兽医室、药房、饲料加工和调剂车间、仓库及人工授精室、配种室等。该区位于生活区的下风向和隔离区的上风向。整个生产区周围,应建筑高度在2 m以上的隔离围墙。隔离区包括隔离猪舍、尸体剖检和处理设施、粪污处理及贮存设施、填埋井等,应设在整个生产区的下风向、地势较低处并远离生产区至少100 m以上。
2.3 猪场设施
生产区大门口设车辆消毒池,消毒池长度与1.5周大型机动车车轮等长,大门旁的边门通道要垫上脚踏消毒垫。生产区入口处设有门卫和淋浴更衣消毒室,内设淋浴器。各栋猪舍入口也要设有脚踏消毒垫。猪场主要道路和猪舍内及运动场地面应作硬化管理,便于清扫、消毒。场内道路应分设净道和污道。净道正对猪场大门,是人员行走和运输饲料的道路。污道靠猪场边墙,是出粪和处理病死猪的通道,由侧后门与场外相通。净道和污道应严格分开,避免相互交叉。为了避免运输车辆进入生产区,装猪台应放在肥猪舍外附近的道路上。饲料仓库应靠近墙外道路,并在墙上设卸料窗,饲料由卸料窗入库。猪场应采用自来水或自建机井、水塔,输水管道直通各幢猪舍,不用场外的河塘水,以防饮水污染。生产区的雨、污水管道要进行分流,完善排水系统。冲舍污水流入粪尿池或发酵池。粪尿池和发酵池应设在围墙外的下风头。猪舍走向应以东西走向向东南方向偏离15°建造,这样才能保证夏季太阳不会直射舍内的猪只,冬季不会受西北风的侵袭。猪舍屋面和外墙涂以白色,可防热辐射。猪舍内需备有排风扇、吹风机、喷雾降温系统等通风、降温设备,用于通风换气和夏季防暑降温。还要有红外线灯、远红外发热器、自动恒温电热板、各种保温箱等保温设备,用于冬季保暖。场区绿化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许道军等[5]指出:猪舍外周的植被配置,不宜紧临猪舍四周种植树型较高的乔木,主要原因是乔木常造成通风不良,影响光照,而且容易吸引飞鸟,不利于猪舍疫病的防疫。猪舍之间一般种植草坪即可,并定期修剪,防止杂草丛生。对此,笔者也有相同观点。
2.4 隔离
隔离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场外病原微生物传入场内而引起疫病。根据隔离的对象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引种猪的检疫、隔离。猪场引进外来公、母猪必须从非疫区引猪。选好的猪群应做主要传染病(如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等)的检测,为阴性的猪群须在当地隔离观察30 d,隔离期完后回到本猪场还须隔离观察30~45 d,经补注疫苗、驱虫、带猪喷雾消毒后并入生产区。二是人员隔离。严禁非本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兽医不到外场出诊,不收治病猪,严禁外人进生产区挑选、屠宰生猪,饲养人员不相互串栋。三是其他隔离。生产区内不应饲养其他动物,特别是猫、狗之类的动物。严禁从市场购买活畜、生肉进入生产区进行屠宰、加工后食用,猪场职工食用的猪肉应由本场猪屠宰提供。已出场的猪不准再返回生产区,不喂食堂饭店的泔水、下脚饲料。固定使用工具、物品,外来车辆不得进入生产区[2,6]。
2.5 加强消毒净化环境
消毒是杀灭和消除停留在媒介物上的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是实施猪场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规模化猪场的消毒,首先要明确消毒对象,然后选用不同的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进行消毒。一是猪场大门口的消毒池。选用2%的苛性钠溶液(7 d更换1次),消毒对象主要是养殖场车辆的轮胎。所有工作人员进入边门时,都要双脚踩入消毒垫,进行鞋底消毒。二是环境消毒。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的地面道路应经常清扫,保持清洁,选用5%~10%漂白粉澄清液或2%~3%苛性钠溶液喷洒1遍或几遍,每30 d喷洒消毒1次。三是饲养人员消毒。饲养人员与猪群接触机会特别多,因此搞好消毒尤为重要。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在更衣室全身淋浴后,更换场内工作服、工作鞋后方可进入自己管理的猪舍,在进入猪舍门口时,双脚鞋底仍要踩入消毒垫进行消毒。四是猪舍消毒。饲养中猪舍的消毒:猪舍地面和运动场要每天清扫;饲槽、饮水器(或水槽)要定期清洗污垢;猪体可用带猪消毒,选用0.2%~0.3%的过氧乙酸喷洒。空猪舍的消毒:在建立多点式或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猪场,在转群或引进新猪种前应将空猪舍全面彻底清扫消毒。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顶棚、墙壁、门窗、地面(包括运动场),干燥后用2%的苛性钠溶液或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空圈15 d后接纳新猪群。五是运输车辆消毒。猪场运输车辆经常装运饲料和生猪,特别是装运出售肥猪至屠宰场,由此运输车辆存在很大的生物安全风险。因此,运输车辆回来后,应对车箱内外和车底部要全面清扫和洗刷(设在生产区外专用消毒场地),最好用温水冲刷,有助于有机物质的清除。待干燥后,选用2%~5%漂白粉澄清液喷雾消毒,10 min后用抹布擦干,贴上“已消毒”字样标签,并停在指定的停车区。
2.6 灭蚊蝇、老鼠和防野鸟
蚊子在夜间叮咬猪身并吸血,闹得猪群不得安宁,影响正常生长,还能传播乙型脑炎、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瘟疫病。苍蝇在猪圈里飞来飞去,在猪身上爬来爬去,在饲料和粪便之间吃来吃去,也使猪群不得安宁。苍蝇能携带60多种病原菌[1],所以极易传播某些病原体和寄生虫虫卵,如猪瘟、副伤寒、蛔虫等。老鼠在猪场咬伤仔猪,盗食饲料,毁坏器物。老鼠传播疫病有直接和间接2个方面。直接传播是感染某些疾病或机械携带某些病原体的老鼠,在盗食猪饲料时,病原污染了饲料,可造成某些疫病的流行,如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猪瘟、钩端螺旋体病等。间接传播是老鼠借其体外寄生虫如蚤、虱等吸血昆虫,吸血时将疫病传播开来,这类疫病有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猪丹毒等[3]。野鸟能携带异地或疫区的病原体飞来猪场传播疫病。
灭蚊蝇:一是经常性整治好舍内外环境,要疏通排水道、填平污水沟,及时清除积粪,猪舍要保持通风良好,地面要干燥。铲除猪舍内外垃圾、乱草堆,防止蚊蝇孽生。二是用捕蚊器、捕蝇器捕蚊、捕蝇。三是使用山东潍坊诺洁卫生消杀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养殖场专用“蝇蚊通灭”。防治对象:苍蝇、蚊、虱、跳蚤、蟑螂、蚂蚁、臭虫等害虫。喷雾于各种墙面、地面、天棚、门窗、笼舍表面,可保持3~6个月无蚊蝇[7]。
灭老鼠:在猪场建设时就要考虑到墙基、地面、门窗等方面都要力求坚固,平时出现洞穴立即堵塞;使用鼠笼、鼠夹之类工具捕鼠;猪场应每个季度定期除鼠1次,使用敌鼠钠盐作毒饵,此法安全有效。
防野鸟:宜用孔径
2.7 科学饲养
一是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规模化猪场生产肉猪数量多,自繁苗猪自养肉猪,可防止从外地购买苗猪而带进疫病。二是采用“全进全出”和“多点式”饲养方式。为了适应“全进全出”,繁殖母猪要调整配种日期或实行同期,做到集中配种,集中产仔,以便于产房和哺乳母猪舍的消毒。仔猪断奶以后应集中进入育成猪舍或肥猪舍,同时出栏。猪群离舍后,猪舍应彻底消毒后再接纳新的猪群[7]。多点式饲养方式实际上是将种母猪、保育猪、肥育猪或断奶—肥育猪饲养在各自独立的场所,是执行“全进全出”的流动模式。这样在第1批保育猪、肥育猪舍在下一批猪到达之前全部离开,猪场在第1批猪离开和第2批猪到达这段时间内,猪场可以得到彻底的清理和消毒。这段时间上的间隔可以打破疾病循环[8]。三是科学饲喂。猪场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生猪,以其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饲喂不同的优质配合饲料。饲料原料要确保质量,达到无杂质、不发芽、无霉变、无虫鼠害等。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有目的地科学使用保健药(维生素等),推广试用有机酸、益生素、酶制剂和植物性添加剂(牛至油、黄芪多糖等)。
2.8 定期驱虫
由于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密度大、环境适宜,寄生虫的繁殖、传播也迅速。在病猪排出少量虫卵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全群感染。猪群感染寄生虫后,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缓慢,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与某种传染病并发时危害会更大。特别是患有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球虫等寄生虫病时,会侵入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拢。所以猪场不能忽视定期驱虫工作。猪场中种公母猪饲养年限较长,寄生虫感染机会多,因此种猪是猪场主要的带虫者,是传播寄生虫的源头,也是猪场控制寄生虫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因为常见的寄生虫连续生活周期长达75~90 d,所以科学的驱虫模式为“四加一”驱虫模式。所谓“四”是指猪场中的种公母猪,每隔3个月驱虫1次,一年驱虫4次。“一”则是指新生仔猪在保育舍或进入生长舍时驱虫1次,以及引进种猪并群前驱虫1次。该驱虫模式要求选用低毒、安全、驱虫谱广、能驱杀线虫的幼虫、使用方便的驱虫药,并且还必须保证不引起母猪流产、死胎。一般体内寄生虫选择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左旋米唑;体外寄生虫主要使用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对全场驱虫后,要马上进行粪便清理并消毒,要有专人清扫粪便并作无害化处理,避免虫卵重复感染[9]。
2.9 搞好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能激发猪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猪转化为不易感猪的一种手段。因此,猪场开展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如何搞好规模化猪场的免疫接种,笔者认为:一是重视猪病毒性疫病的疫苗接种。猪病毒性疫病发病后缺乏有效治疗药物而难于治愈,死亡率高。因此,规模化猪场必需要搞好猪病毒性疫病的疫苗接种工作。以下为猪场必需要免疫接种的病种: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主要疾病。种公(母)猪配种前应做好猪细小病毒和萎缩性鼻炎的免疫。每年3—4月全群免疫猪乙型脑炎疫苗,每年10—11月进行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免疫。其他如猪喘气病、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仔猪大肠杆菌病(黄白痢、水肿病)、猪链球菌等病种,可作选择性免疫[10]。二是确保疫苗质量。疫苗要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产品,或到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商店购买。疫苗怕热,需要低温保存,购买、运输、保藏和使用时一定要有冷链设备,湿苗贮藏温度为4 ℃左右,冻干苗应冻结保存。昆山市对猪、禽主要病种的疫苗,由市(县)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发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是制订好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规模化猪场必需和选择性免疫的病种,与其疫苗的性质、免疫期的长短,再结合猪场猪的用途、日龄等生产情况,在接种疫苗的对象、数量、时间和次序上应作科学的安排,制订全场免疫程序,有计划地适时免疫接种。四是定期检测猪群免疫抗体水平和疫病检测制度。规模化猪场应与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建立紧密联系。猪场自繁仔锗的免疫,一般在28~30日龄首免,70日龄再次免疫。但最好对28日龄之前的仔猪做1次母源抗体的检测。因为仔猪的母源抗体的滴度在1∶32以下(1∶16)注射疫苗,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在1∶32以上则免疫效果很差。因此,仔猪的首免日龄,应根据母源抗体测定的结果来确定。与此同时,要定期对场内猪病进行监测,重点检测猪的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伪狂犬病等,检出阳性病猪坚决扑杀、净化猪场,防止疫病发生和流行。五是做好免疫接种操作。接种前要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健康猪群才可免疫接种。对使用的疫苗要逐瓶检查,注意瓶子是否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签是否完整、有效期是否过期,如有1项不合格均不能使用。免疫接种的器材,如注射器、针头、镊子等,都要洗净并经煮沸消毒后方可使用。稀释后的疫苗瓶盖上要固定一个注射针头,不拔出,裹以挤干的酒精棉球,专供吸取疫苗用,避免反复吸取疫苗污染瓶内疫苗。要求一猪或一圈更换1次针头。注射部位要严密消毒,打准部位,不打飞针。稀释好的疫苗瓶要放在盛有冰块的冷藏箱(包)内,限在3 h内用完。用过的器具、针头要及时洗净、消毒。用过的疫苗空瓶或未用完的疫苗以及消毒过的棉球均不能任意丢弃。特别是弱毒疫苗,因为它们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会增强毒性,返回其致病能力,成为野毒。六是紧急接种疫苗。当发生可用疫苗预防的疫病时,应立即对全场其他健康猪进行全面紧急接种相应疫苗,使健康猪迅速获得相应的抗病力,减少猪只发病。接种顺序应先按健康猪群开始,即立即从发病猪舍最远的健康猪舍开始,接种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技术,坚持一猪一针。
2.10 加强管理防应激
规模化猪场的猪,常因受到不良因素即应激原的刺激下,如惊吓、驱赶、拥挤、混群、斗殴、捕捉、保定、运输、噪声、闷热、寒冷、空气污染、环境突变、外科手术、创伤感染、疫苗接种等都可引起应激反应。由于应激的刺激过强而会引起猪只急性死亡或应激综合症:如应激性肌病(白猪肉、水猪肉、暗猪肉)、大肠杆菌病、胃溃疡、咬尾症、母猪炎等[3]。应激会影响淋巴细胞的活性,造成免疫抑制。预防应激:应该加强饲养管理,尽量避免或减少各种应激原。做好猪舍清洁卫生、防暑降温、取暖防寒、通风换气、适中饲养密度、防止噪音、不能过猛驱赶等。对于应激敏感猪,在可能发生应激前数小时,先给予镇静剂、如氯丙嗪、安定等,同时补充硒和维生素E,有助于降低疫病的发生和死亡[3]。
2.11 无害化处理
平时猪粪应运往场外隔离区的堆粪场,挖坑堆积,并在上面覆盖泥土密封发酵。42 d后可出肥清坑。患口蹄疫、猪瘟、炭疽等烈性传染病的病猪及带毒猪必须扑杀。病死猪和扑杀猪以及被污染的垫料、剩料、粪尿、垃圾等,要挖坑并撒上消毒剂深埋,或浇上柴油焚烧。深埋或焚烧必须要在隔离区较远的地方。
2.12 建立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从生产到销售,从场内到场外,以及到全场的全体工作人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如门卫登记制度、进出人员消毒制度、饲养人员更衣换鞋洗手制度、运输车辆消毒制度、猪场各项消毒对象消毒制度、计划免疫制度、防疫技术操作制度、不养其他动物制度以及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制度制定后要公示于众,使之人人遵守执行。
3 结语
以上是笔者归纳的规模化猪场有关生物安全的措施,但并不完整,还需进一步摸索。笔者认为,依据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控制好危及猪场生物安全的因素,使至猪场疫
病降至最低或不发生疫病,猪场必将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物安全是防控畜禽疫病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建议有关动物防疫部门领导将其列为防控畜禽疫病一项重要议事日程来抓。要对业主筹建新场和老场布局、设施的改造进行技术指导,向投资者及工作人员、饲养人员和基层兽医(乡、镇动物防疫站的兽医)有关生物安全的技术知识进行培训。规模化猪场的免疫抗体检测、主要疫病的监测,要列入市(县)动物防疫实验室工作内容,帮助猪场指导免疫和控制疫病。
4 参考文献
[1] 李增光.现代大型家禽养殖企业的生物安全管理[J].兽医导刊,2011(5):24-26.
[2] 丁伯良.猪场综合防控的新理念——生物安全[J].兽医导刊,2011(2):13-14.
[3] 吴增坚.养猪场猪病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37-48,146-149.
[4] 武英.肉猪健康养殖新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2-84.
[5] 许道军.猪病防控应首要重视环境问题[J].兽医导刊,2012(1):24.
[6] 吴金先,徐士清.规模养猪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0.
[7] 蔡宝祥,郑明球.猪病诊断和防治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8] 亚力桑德罗·拉米雷斯.猪场的生物安全——生物风险管理[J].兽医导刊,2011(12):19-20.
篇8
继20xx年3月2日下午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电视电话会结束后,XX县县委、县府于3月6日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电视电话会议精神,XX县林业局认真对待,积极布置,按XX县府办发[20xx]16号文件的通知要求,全局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在林业局党委领导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扎实有效、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使防控禽流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主要做到:一是领导重视责任明确1、强化组织领导,确保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稳步运行在禽流感疫情发生后,林业局立即成立了以X局长为组长的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禽流感疫情防控预案、疫情监测网络和快速反应机制。全面开展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对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贯彻落实,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的防控工作体系。局党委召开防控专题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
2、强化责任落实,确保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扎实推进
局党委确定了各部门人员具体任务和责任,突出强调全体党员干部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从指挥,严格程序,提高效率,做到政令畅通。我们制发了《XX县林业局禽流感防控工作方案》、确立报告制度、督查制度、举报制度,规范了各项工作程序,增强了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可操作性。实行领导干部包片,机关干部包林场,各科室包联系乡镇,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检查指导,靠前指挥,安排部署,保证了禽流感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建立了局领导、科室、直属单位各级责任制,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报告,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设立热线咨询电话和专职预报员,发现情况及时报告,确保了信息渠道畅通,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快反应、严处理”,促进了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是组织到位措施得当
1、注重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宣传教育是防控禽流感的重要措施,以禽流感防控知识、动物防疫法、传染病防治常识等为内容,开展了逐层分级覆盖式的宣传教育,营造了浓厚的防控禽流感舆论氛围。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全方位、大密度、广覆盖的宣传教育,使干部职工、人民群众认识禽流感,了解禽流感,增强防控意识。组织防控宣传活动,印发宣传资料,引导林业职工、林区群众相信科学,从而稳定情绪,消除恐慌心理,形成人人参与、个个预防、干群一心防控禽流感的良好氛围。为了防止遗漏,我们进行反复宣传。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使广大职工和林区群众防控禽流感的意识全面形成。
2、注重防控细节,减少禽流感发生的机率
XX县XXXX相邻,与XXX相接,防控面积宽、任务大,林业局党委按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迅速召开机关干部参加防控禽流感会议,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迅速行动,对全县林区进行全面摸底,认真分析,努力减少家禽与候鸟、野禽的接触,降低疫情风险;对林场及林区农户的养禽场地、圈舍进行全面消毒,在林区发现死禽病鸟要按照“早、快、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处置技术规范及时处理,避免疫情发生,严格疫情监测,及时准确掌握疫情信息。要求木材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车辆人员进行严格检查,严禁野生动物及相关制品流通。
3、注重防止人禽共患,保证群众生命安全
建立起逐级负责的报告网络,实行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发现可疑症状立即逐级上报。充分发挥基层辐射作用,广泛动员社员群众,增强了群众的防护意识,确保禽流感防控工作的万无一失。
4、注重环境整治,切断禽流感传播途径
在防控的同时,立足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需要,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对居住环境、饮水环境等进行重点消毒处理,消灭病菌孳生的环境和场所,提高了防控禽流感的能力,降低了禽流感疫情传播的可能,消除了卫生环境中的死角和盲区。
5、密切部门配合,实行联防联控
林业应与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科技、财政等部门之间密切协调,建立和完善长效防控合作机制,联防联控。在流通环节严厉查处逃避检疫,以及运输、加工、贩卖病死禽只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严禁捕捉野鸟,减少野生候鸟与家禽和人的接触,降低禽流感病毒向人传播的风险。完善合作机制,交流动物疫情信息和监测结论等技术资料、数据,资源共享,提高突发疫情应对能力。
三是齐心协力真抓实干
1、领导班子发挥了主心骨的作用
第2页 /(共2页)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材料第2页
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林业局领导班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靠前指挥,班子成员亲自到基层林场护林点、管护站、乡镇林业组指导布置防控工作,直面困难,勇上一线,勇担重任,在防控工作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以果敢的精神,高昂的斗志,在防控禽流感工作中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团结力量,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践行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机关干部展示了冲锋陷阵的风釆。
防控期间,局机关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防控一线打头阵、当先锋,带头发动林业职工,带头落实防控措施,充分展现了机关干部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牢记宗旨、报效人民的时代风采。
3、党员干部体现了扎实奉献的工作精神
篇9
一、整合六支党建工作队伍,汇集党建工作力量。
第一支队伍是党委书记。党委书记认真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重点抓好“五个一”,即指导每村发展一名党员、联系建成一个“五好村”党支部”、总结一项党建工作经验、组织一次现场观摩活动、联系实际精讲一堂党课。
第二支队伍是党委委员。通过与每个党委委员签订责任状,落实了乡党委委员联系支部抓党建示范点制度。具体做到了:联系支部抓党建、联系党员抓党建、联系分管工作抓党建。充分调动了班子成员抓党建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党委委员抓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三支队伍是支部书记。支部书记是基层党支部的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把党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牢固树立“不抓党建就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的观念。
第四支队伍是各驻村干部。夯实驻村干部党建工作责任,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
第五支队伍是党建工作组。明确党建工作组的具体职责,将任务细化到人、到月、到天。
第六支队伍是全乡党员队伍。
通过党委书记亲自上手抓,党委委员落实党建示范点,支部书记落实具体责任,驻村干部协助支部抓,党建工作组具体指导,全乡党员共同抓,聚集了党建工作合力,为全乡党建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突出“五好杯”争先创优,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
今年,我乡始终把“五好杯”创建作为党建工作的重头戏,坚持创建责任明、措施硬、出实招、重实效,着力于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杯”乡党委、村支部,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惧进,开拓创新,全力构建“民主开放、科学合理、充满活力、文明富裕”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1.农村党员“双联双定双带”工作水平明显提高。结合各支部实际广泛开展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分类定责、联系群众包户定责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双联双定双带”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农村经济与党建协调发展,较好的发挥了示范带着作用。全乡共培养“双联双定双带”典型示范户70户。全乡132名党员参与“双联双定双带”,其中联系村务的党员69名,联系9类村务,联系困难群众包户定责的党员93名,联系122名困难群众。*年确定的“双联双定”示范村是兴隆村支部,示范效果明显。
2.推进“双培双带”,抓好队伍建设促进“五好杯”争先创优。各村支部要进一步加大“双培”工作力度,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具体可行的培养措施,真正把年轻有为、文化程度较高、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有固定致富项目、市场经济意识强的党员培养成农村的致富能手和科技带头人。同时,要积极把那些致富带富能力强、懂科技、会管理、群众口碑好的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带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村支部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推行村干部制度,党员电化教育经常化。全乡6个进行了规范化建设,硬件建设有显著变化,在县委组织部的关心支持下,新建桃园村活动室已乔迁新居,各种硬件设施正逐步完善。各支部落实了“双联双定”工作责任落实一览表、“五好杯”创优公示牌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工作一面墙。制定了以“”、村民议事、财务管理制度等为主的制度专栏。建立了10个记录薄,3项考勤记录,健全了月督促,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工作机制。随时收集、更新、整理、保存好党建工作的资料。有效的推进了村级规范化建设。统一制作了村支部值班牌,落实了村干部值班日志,通过村干部轮流坐班和定期联合办公,提高了村办事效率,及时、有效的解决了群众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树立了村支部整体形象。
4.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严把“入口关”,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有重点地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及预备党员,壮大了党员队伍。“七一”前夕,全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名,纳新党员3名,近期转正2名。
5.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在流动党员管理中,严格坚持《*乡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对流动党员管理实行“四到位”即:发放活动证到位、经济性联系教育到位、流动党员思想工作汇报到位、人性化管理到位。
三、创新载体活动,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
半年以来,我乡按照“三级联创”的要求,结合“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在全乡广泛开展“三帮四定五联”主题特色活动,在创新载体上狠下功夫,以激发党员干部队伍活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帮四定五联”。“三帮”:乡村党员干部每人每年帮助输出十名剩余劳动力,帮助1户计划生育困难户,帮助培养10户农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四定”:党委委员抓党建确定联系一个支部、确定联系一项产业、确定联系一名困难党员、确定联系发展一名党员。“五联”:一是支部书记每人每年联系上一次党课。二是乡村党员干部每人每年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三是支部委员每人每年联系发展一名党员。四是乡村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一名致富党员。五是乡村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一名流动党员。
通过“三帮四定五联”载体活动,制定了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目标任务,让乡村党员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有压力,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以定量考核判断干部是否尽到责任,衡量党员是否合格。用党员作用发挥的程度,判断村支部领导水平;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全乡党建工作成效。一种抢工作、要工作、干工作、干好工作的良好风气初步形成。
四、推进“五送一建”工程,建立党内关怀长效机制。
1.在政府机关党员中广泛开展“一带一”的帮扶活动。具体做到“五个一”:即机关党员100%参与帮扶;每一名贫困党员都有一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每季度上门联系、走访一次;每年为贫困党员送温暖一次;每年为每个帮扶对象在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办一件实事。
2.筹措资金,解决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乡党委设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领导小组,采取向上级争取、政府自筹、社会募捐等办法,在政府机关党员中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一日工资,奉献一片爱心”等活动,多方面筹措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因病、因残、因灾、因祸或年老体弱等特殊情况困难的党员,通过关爱帮扶,使他们在被关爱和帮扶过程中体会到做为党员的荣誉感,积极创业实现自身价值中,不断强化自信心,最终从困难群众中的优秀份子发展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锋模范,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开展机关“十星级”党员评选活动,建立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为目的,乡机关开展了“十星级”党员评选活动。在全乡党员的生活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确定由乡机关21党员率先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实现了帮扶工作覆盖面达100%。对有致富项目和致富能力的贫困党员,采取“小额信贷”模式,实行贴息借贷,从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同时,还建立了困难党员结对帮扶、生产帮扶,保建帮扶、定期走访慰问等制度,为全乡20户贫困党员建立台账,对帮扶过程详细记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至目前,为17多名贫困党员送去慰问金1100元,解决实际问题7件。通过机关“十星级”党员评选活动,健全了让机关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逐步构建机关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六、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互动双赢。
乡党委在抓党建工作中,不仅仅就党建抓党建,而是与产业建设做到了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抓好党建促经济,抓好经济促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党建示范点作用,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使党建促经济效果明显,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互动双赢。
1.药畜产业蓬勃发展。一是突破发展药材产业。抓好以玄参为主的地道短生药材规范化种植,全乡药材面积达到6621亩。其中魔芋1580亩,玄参3600亩。10亩以上魔芋种植大户107户,大户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新发展20亩以上以玄参为主的短生地道药材大户126户,大户面积达到3050亩。全乡药材产业科学种植规模和水平大为改观。二是狠抓畜牧产业发展。畜牧产业以生猪养殖为重点,以培育壮大生猪养殖大户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作用,畜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截至6月底,全乡生猪饲养量达到1.8万头,出栏达到0.9万头,养家禽出栏1.5万只,养牛300头,山羊出栏2000只。春季动物防疫密度达到95%以上。
2.示范点亮点纷呈。全乡建80亩以上集中连片药材示范点9个,其中100亩以上玄参示范点5个;新建*模式圈舍89户,其中新建128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模式圈舍16户,1个*模式仔猪繁育场。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98户。年饲养基础母猪5头以上的养殖户80户,母猪存栏达到1100头,为自繁自育体系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存在的问题:
1.党建基础性工作不够规范。个别支部对党建工作的规范要求不甚明确,党建工作记录不全,支部活动、村干部值班记录不规范,党员电化教育开展还不够深入,多停留在表面上。
2.典型培养推介力度不大,不善于发现培养典型,典型宣传不积极。对各类先进典型都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不善于去发现典型,不去大力宣传,致使一些好的典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引导作用。
下半年工作要点:
1.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任务。“认真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进一步强化落实的意识,以“三级联创”统揽基层党建工作全局,以“五好杯”争先创优为载体,细化到每项具体工作,量化到各个任务指标,考核到具体责任人,促进党建工作的有效落实。
2.进一步加强指导,力促规范。按照县委“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的总体要求,修定完善本支部的“五好杯”争先创优实施方案。
篇10
一、农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过渡的步伐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也拉开了大幕。种植业的发展可以说又快又好。农区畜牧业的增长速度惊人,草原(牧区)畜牧业保持优质稳定,林草业、渔业也有所拓展:农业部门结构、种养业等的内部结构趋向合理。农牧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农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内蒙古2005年、2006年农牧业增加值分别为589.6亿元、641.72亿元,2006年比2005年增长6%;全区农牧业增加值“十五”年平均增长6.6%,比“九五”快了0.2个百分点。
农牧业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内蒙古农业部门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演进,从2000年到2005年。种植业的比重由56.8%下降到48.3%,畜牧业的比重由37.8%上升到45.4%,林业和渔业的比重也有所增加。种植业内部粮、经、草结构协调。集约化、优质化水平有所提高;草原畜牧业特色化、绿色化的优势明显,农区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有所拓展,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了70%左右。
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农畜产品的数量大幅度增长,品质也有所改善。2006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704.94万吨,人均粮食产量达到713公斤,比全国平均的379公斤高出334公斤;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0282.22万头(只),比重为93.04%,比上年同期提高2.36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57万吨、比上年增长11.8%,牛奶产量880.45万吨、增长27.4%,山羊绒产量6792吨、增长2.2%;牛奶、羊肉、羊绒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目前,全区无公害农畜水产品达到900个。产品生产总量达到46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424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912万亩;有机食品产品达到145个。全区动物防疫监测预警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20家,销售收入达到1159.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2.6%,位居全国前列。一批龙头企业相继涌现并迅速壮大,如以伊利和蒙牛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业,以小肥羊为代表的肉类产品加工企业和餐饮连锁企业。以鄂尔多斯、鹿王为代表的绒纺制品加工业等。这些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全自治区约有42%以上的农牧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当中,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纯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6.5%。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成就显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逐步推开。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乡镇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乡财县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已经确立并逐步推进,对乡村债务成因分析解剖、有条件的地区已开始着手债务化解工作;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开始形成并逐渐完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逐步扩大,全区试点旗县扩大到39个,覆盖了47%的农村牧区人口;农村牧区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5%。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产业特征和农牧民收入水平,内蒙古共选定了100个新牧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其中示范点12个、联系点88个,特别是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巴音图嘎嘎查被列为全国唯一的一个新牧区建设试点。
由于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牧区的全面进步。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647元、2000年为2038元、2006年是3342元。2006比2005年实际增长10%;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的比重有所上升。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6年为2772元,比上年增长13.3%。农民恩格尔系数,1995年为59.7%、2005年为45.1%、2006年为41.0%,2006比2005年下降4.1个百分点;牧民恩格尔系数,1995年为48.1%、2005年为34.3%、2006年为30.8%,2006比2005年下降3.5个百分点。
二、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第一产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农牧业及农村牧区的资金投入仍非常短缺
2006年,内蒙古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8.5%、23.5%、32.1%,第一产业增长幅度最小。我国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980年为12.20%、1990年为9.98%、2004年为9.67%、2006年为7.85%,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内蒙古地方财政支出中农牧业支出所占的比重,1980年为21.56%、1990年为13.16%、2000年为8.25%、2003年为7.55%,2005年为9.80%、2006年为9.58%,2003年以前逐年下降。2005、2006年比2000、2003年有所提高。但还没有达到1990年的水平。总的来看。财政对农牧业支持的力度还是较小的。
金融体系对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调整。除农业银行外,其它几家国有大商业银行基本不向农村发放贷款;农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也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商业,除发放部分农业开发与扶贫贷款,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有所下降;作为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比较单一,主要在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的流通部门。农业信用社就成为向农村及农业贷款的主要、垄断性的机构,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重。由2001年的不足77%增加到2003年的84%左右。然而,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对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的资金支持能力不强。尽管政府鼓励在农村牧区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但想见到实效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据统计。2004年,我国农业贷款需求总量为17048亿元,农业贷款余额9843.1亿元,农村金融供需缺口为7204.9亿元;2005年,我国农业贷款需求总量
为19216.5亿元,农业贷款余额为11529.9亿元。农村金融供需缺口为7686.6亿元。近10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缺口每年都在5000亿元以上,有四成贷款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供给。
(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没能有效地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
乡村就业、农牧业就业比重上升,城镇就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下降,农牧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履艰难。人口对草原、耕地的压力在增加,农村牧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内蒙古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2006年达到48.6%,比2000年高出6.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城镇就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从2000年到2005年,城镇就业比重由40.5%下降到33.6%,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由47.8%下降到46.2%;同时,从2000年到2005年,乡村就业比重由59.5%提高到66.4%,提高了6.9百分点,农牧业就业比重由52.2%提高到53.8%、提高了1.6百分点。
(三)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均呈扩大的趋势,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
内蒙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牧民纯收入的比,2000年为2.52:1,2005年为3.06:1,2006年为3.1: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待遇等。实际上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牧民收入的5倍、甚至5倍以上。 2006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2771.9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66.61元,前者比后者少4894.64元。2006年,内蒙古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3%,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1.0%,前者比后者低10.7百分点。说明农牧民消费水平、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还较大。
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1990年我区比全国低39元,2000年我区比全国低215元,2005年我区比全国低266元。2006年我区比全国低245元。
(四)调整农村牧区产业结构与农牧业内部结构对农牧民增收的效果有限
一是,内蒙古农村牧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缓,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赖于农村牧区总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对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生产安全与产品质量缺乏保障等企业的限制。内蒙古刚刚起步的乡镇企业就陷入了衰退的境地。这样,想通过农村牧区第二、第三产业的拓展来大幅度地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可谓难上加难。二是。就目前情况看,输出劳务还是我区农牧民增收比较立竿见影的途径,但由于文化程度低、技能训练弱以及思想观念落后等,输出劳务的农牧民工占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比重也较先进地区低得多,这样总体上对农牧民增收的贡献就不会太大。三是,农业结构的调整有所起色,农区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的发展速度加快,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也随农畜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波动。然而,农业本身就是弱质产业,就是比较利益较低的产业;加之近年来水、油、电、化肥、农药与雇工等农牧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导致农牧业生产成本增加;再则由于广大农牧民信息不灵、视野不阔等。种植结构、养殖结构的调整存在盲目性、短期性,往往随波逐流、一哄而起,结果就能步入“种什么、什么降价”、“养什么、什么赔钱”的怪圈,农牧业种养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增收效果也就会令人失望。
(五)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动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2007年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价格上涨较快。1-6月,农村牧区价格指数为104.2,城市价格指数为102.3,农村牧区价格指数比城市高出1.91-8月,我区CPI同比上涨3.6%;农村牧区价格上涨明显高于城镇,前5个月至前8个月城镇消费价格分别上涨了1.9%、2.3%、2.7%、3.1%,而农村牧区分别上涨了4.1%、4.2%、4.4%、4.5%。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饲料价格涨幅更大,1-5月我区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3%,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6.3%、成品油价格上涨10.8%、种子价格上涨8%;过去三年玉米饲料价格基本翻了一番。2007上半年的销售价格又上涨了19.4%,使养殖业尤其是奶牛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尽管粮食、肉类、禽蛋等价格的上升有利于农牧民现金收入的增长,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的农牧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加之食品、日用品等农村牧区生活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等,会使广大农牧民面临收入增长有限而支出增加更多的困扰。
(六)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较低,集约化、技术化水平不高
内蒙古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缓慢爬升,由“八五”期末的34%逐渐增加到“九五”期末的39%、“十五”期末45%左右。然而,我国“十五”期末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38%,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升到了60%-80%的水平。相比之下。内蒙古农业的科技进步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科技研发机制、服务机制、推广机制及创新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要重续农牧民、农牧业与农牧业技术、农牧业科技人员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由于内蒙古农牧业的基本建设水平、科技水平等都相对低下,农牧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所以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2006年,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全国为5322公斤/公顷、内蒙古为4980公斤/公顷,内蒙古比全国低342公斤。内蒙古主要农产品的质量也较低,玉米含油、赖氨酸、蛋白质不高,花色品种欠丰富;小麦出粉率仅为60%上下,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5%左右。
(七)农牧民文化素质低下,各类人才严重缺乏
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严重短缺,阻碍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据内蒙古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内蒙古主要从事农业的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1407535人、占19%,小学文化程度3078485人、占41.54%。初中文化程度2547881人、占34.37%,其余高文化层次的人也大部分集中在城镇,真正到基层从事农牧业等生产经营的寥寥无几。
(八)农村牧区基层政府财政收支困难,债务负担较重
内蒙古农村牧区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农牧业税原本是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取消农牧业税后,其基层政府特别是乡、苏木的“吃饭财政”更
加捉襟见肘。为了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新的税源。招商引资成了相当一部分乡、苏木干部的中心工作。这样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给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生态总体的长远的发展带来损害。
农村牧区基层政府与乡村企业等的债务负担较重。如,内蒙古全自治区县乡两级政府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3.1亿元,村委会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3.4亿元,县乡村企业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2.2亿元等。
(九)不合理的开矿、办厂,高污染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已造成农村牧区一定程度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
不适当地开矿、建厂、修路以及城镇建设等对农村牧区特别是草原及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如七五期间,陕晋蒙三角区能源基地建设。仅铁路与公路施工、煤矿开发与建设就造成近300平方公里的草原沙漠化。内蒙古的霍林河煤田、神府煤田、准格尔煤田等的开发过程中。也造成了较大面积的绿色植被的破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部分旗近年来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开矿、建厂愈来愈多,但所引起的草原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
在油田建设、煤田开采、电场建设及采金活动中。普遍存在对周围草原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轻者使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化、功能衰退、草原生产力下降,重者草原植被完全消失。如,二连油田开发区,开发前草地生产力为21105公斤/公顷,开发后变为1095公斤/公顷左右,盖度由原来的45-55%降为28-38%,严重地段仅为10%左右。托克托电场和准格尔煤田建设都有草原沙化问题。据有关专家估算。准格尔煤田建设区的沙化面积以每年大约4%的速度增长。
三、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对策
(一)继续增加农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公共事业,确保农牧民纯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
切实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农牧业及农村牧区的投入,是实现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走出农牧民增收难困境的基本保障。各级政府要继续增加对农牧业基本建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财政投资,且随着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用于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的财政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要以一个科学合理的速度不断增大,而不是减少。加速推进农村牧区信用社的改革完善,增强其生机活力特别是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支持能力,同时规范特别是增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农牧业与农村牧区服务的职能,开拓农村牧区、农牧业、农牧民的保险业务,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商业性与政策性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从而大幅度增加农牧业与农村牧区金融资金、信贷资金的投入。使农牧业与农村牧区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不良局面有所改观。吸引社会各界对农村牧区进行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鼓励其到农村牧区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第一产业。引导、激励农牧户自身增加生产性的投入。提高其发家致富的积极性。
继续完善现有农牧业补贴政策。保持农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除了粮食的直接补贴等,还可以尝试根据农户与牧户承包经营的耕地、草场的面积,按亩制定标准定额(如一亩多少元人民币),由政府给予农民家庭与牧民家庭直接的现金补贴。
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各种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牧民的最低社会保障率。农村牧区居民要普遍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要逐渐缩小。要统筹城乡的发展,加快农村牧区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农村牧区科教事业,提高教育质量,重视科技普及。
加强农村牧区卫生医疗基础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强化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和人畜共息疾病。改善医疗条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兴建村(嘎查)、乡(苏木)、县(旗)三级卫生网络,提高农村牧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保健水平。
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牧区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牧区电网。逐步解决人以及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二)发展生态文明,创建生态技术体系,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从而有效地提高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使得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牧区生态资源环境得到改善。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就要加快实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自然资源的有偿开发使用制度与污染物的有偿排放制度;就要加快传统技术向生态技术转变的步伐,逐步建立完备的生态技术体系。以作为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技术基础与支撑。
要研究、建立、完善现代生态技术体系,并要用现代生态技术、现代物质条件改造农牧业、装备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现代科技知识培育的新型农牧民来发展农牧业。从而大大提高农牧业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农牧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牧业的素质、效益等。
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加强农牧业设施建设,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大力增强农村牧区的发展创新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牧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牧场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草原。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牧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农畜产品市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三)保持特色、追求绿色,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有效提高农牧业及农畜产品的竞争力
发展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是内蒙古建设现代农牧业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内蒙古绿色环境优势和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加强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和认证。
- 上一篇: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下一篇:应用化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