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转贴于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篇2
虽然中日两种文化体系都把“间”所指向的文化关系和原则看成是重要的标准,但中国和日本却在最终的实践性表达和执行中呈现出本质性的差别。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思维认知系统和文化概念中把“间”视为确立位置关系的标准和原则,“间”更多时候被理解成具体的原则和标准,以及可把握的位置关系。中国人的空间观强调位置和空间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这充分反应在中国传统空间设计和室内表达上,亭、台、楼、阁、廊都处在一种延续性的整体关系中,人们从一个空间进入,从另一空间穿出,空间的转折递换和人的运动构成空间的意义。因此,这种场所的精神和美学状态也特别强调主体的介入,只有主体的介入,场所的精神和美学表达才具备了前提和可能性。
日本文化体系中的空间观则强调纯粹,强调充分保证每个空间的纯粹性、原则性和特性是关键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空间之间的关联性才被予以考虑。这种“间”的世界观有一种禅的意境,就像日本的枯山水、能剧、茶道和花道等艺术门类所表现出的一样,这种纯粹的禅学状态是日本文化心理的独特价值体系。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用“菊”象征的极致的阴柔和雅趣,以及刀所代表的极致的暴力和武性来理解日本的文化心理和国家性格。这其实也是日本“间”的文化观的具体表达。
在西方的现代哲学系统,人们则用“主体间性”来理解中国和日本文化系统发展出的这种“间”的哲学观,这种看法强调主体的立场,把主体之间的关系的获得和明确看作核心,并以突出主体之间的关系作为原则和中心。
其实,“间”字源于中国,这个象形文字来源于造物者观察到的一种完美的画面。“门打开一条缝,一束光线照进来”,这就是早期中国智人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和总结。因此,这个字首先呈现的是一种美学状态,其次才是关系、位置和空间尺度的描述。“间”的造字过程本身就反映出以象为景,取象自然,所谓仰观俯察的认知和创作方式。从光线照射进门缝而获得的启发代表了古代智人捕捉生活美学的一种能力和情趣,这也反映了这个词在我们今天讨论室内设计美学时的一种本质性基础。
“间”首先是一种美学状态,既包括空间本身所追求的纯粹之美和极致之美,也包括每一种事物独立存在的美学特性。日本设计师一直致力于把间的美学极致化,从而达到一种禅化设计的境界,这不仅反映在日本室内设计师,也反映在日本建筑师、平面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的作品和实践中。类似于深则直人、三宅一生、原研哉、安腾忠雄等,“间”的设计哲学不仅是作为美学表达的基础,更作为设计方法论和设计价值的本质基础。安腾忠雄的名作“光的教堂”在纯粹的“间”的哲学中达到了空间场所功能、美学和精神的极致。在美学之外,“间”指向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中国传统思维逻辑和认识论系统,它又被表达为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致广大,尽精微。”即要求人们无论在理解,还是处理问题和关系时都能够同时做到对宏大的格局和微小的局部和细节形成有效控制和把握。
作为位置和关系的设计,“间”是一种对于如何理解把握位置与关系的原则和标准。在原则层面,“间”指向主体之间的存在状态,即如何保持主体的独立性;作为关系立场,“间”预设了一种对于不同位置和角色的关系建构和设计的要求,即如何保持在流动和空间转换过程中,每一处位置、每一种状态和每一个主体都能够保持充分的美学性。
篇3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地域传统文化;功能表现;结合特征;文化演变
地域传统文化根植于国家历史文化土壤中,是历史演变的印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传统文化是必然会存在的重要元素,它的应用与否决定了园林景观设计的总体品质。因此我们说,园林景观本身对地域传统文化都是具有继承与发扬作用的。
一、地域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一)关系阐述
园林景观设计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精神,反言之,地域传统文化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重组的文化理论依据,所以二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明显的优势互补关系。但如果单纯以地域传统文化及园林景观设计对比来看,地域传统文化就是基本,园林景观设计则是基于基本之上的可视化立体表现,它有意无意地概括了地域传统文化的整体概念,是一种相互的集中体现关系。如果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讲,园林景观的设计都是来源于地域传统文化的,如果没有地域性做基础,园林景观设计就失去了其深刻内涵和表现意义,变得毫无审美与文化价值可言。当然,也并非是说园林景观设计就是要单纯继承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是发扬,以创新变革的视角去改变它,然后发扬它,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变化,形成更深刻的文化记忆。对中国人而言,其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讲求“含蓄内敛、不露锋芒、博大精深”,因此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以人文思想为基础意向载体的哲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它融入了更多儒道、释道和道教精神,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精神境界所在。对园林而言,这种精神方面的抽象寄托完全以园林设计建筑中的实像内容表现出来,促成最终虚实结合的中国式园林美景,所以园林景观不但是对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寄托,也传达了中国人所向往的意境与精神,中国人应该珍惜二者之间的融合关系。
(二)地域传统文化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发展窥探
现如今是信息互联时代,媒体传播体系发达,高速的人口流动与信息流动也无形中缩小了各地之间地域性文化的差异,削弱了园林景观对于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实际上,地域特点表现并非可以追求某一种结果,它只是客观存在于某些符号体系代码排列中。换言之,它的设计符号应该与地域传统文化精神合拍,实现地域精神与地域特点的有效体现,最终体现地域中人的文化取向,促成园林景观整体体验的完整形成。在我国深圳,万科第五园就是目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比较出色的一例,它的设计整体不但融入了东方传统文化雕刻,还融入了西方罗马柱艺术设计。人们能够看到第五园在园林设计系统中吸收了大量的徽派及晋派建筑元素,这种设计基本抛弃了传统的复古手法,而是采用批判式的全方位继承与创新,将传统元素非常自然地嫁接到现代中西方景观设计体系中,迎合了现代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也营造了颇有艺术情调的人居环境,受到了广泛好评[1]。
二、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功能表现分析
(一)理表现分析
地域传统文化具有其独有的文化资源,它以礼为根基。长期以来,人们地域形成了固化的精神追求与生活习惯,这也是对地域文化综合表现的有效丰富。因此可以说,园林景观设计是融入了更多感性与理性因素的,它与地域传统文化所依附的历史、自然及风俗因素都有作用关系,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及地域主体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所以,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功能表现应该以理性与感性作为出发点与回归点。
(二)感表现分析
景观园林设计集中展现地域传统文化,而这种传统文化特色之中是蕴含着民族情感融合机制的,它代表了地方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劳动创造与历史沉淀,让文化贯穿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景观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俗在人类发展中的过程,也能看到人类的传承轨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并随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演变。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这种民风民俗之美的充分体现就是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统一关系。可以说现代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所体现的是和谐之美,它注重形式也更注重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突破界限,希望实现地域传统文化与园林建筑形式的完美统一。在园林景观的整体营造布局过程中,每一处设计都能体现它与自然之间的浑然天成,也讲求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合理布局。根据每个地区地域传统文化的不同,园林景观设计还会体现出不同的内涵,也就是说,园林景观设计能够隐性体现地域人民的精神寄托与信仰崇拜,这种感性的地域精神文化融入造就了人造景观的自然效果,被人们称之为“鬼斧神工”。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辩证观,其空间的营造不仅仅代表静止的画面,也代表一种感性的审美节奏韵律。设计师通常通过移步异景来展现动静结合的空间串联层次感,这种虚实相生、若隐若现的感性意境只有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才有体现[2]。
三、地域传统文化在绿博园景观设计中的生动延伸
(一)绿博园景观设计中地域传统文化的体现概述
绿博园景观在当地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文化表现特征,它将当地传统文化诸如皮影、刺绣、窗花等都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再配合自然元素融合设计传递了一种深刻的精神力量,让欣赏者看到它时就有一种强烈的地域归属感。如果从哲学视角来分析,绿博园景观在地域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方面作用明显,它的直观表现元素与隐性深层元素都体现了一种形而上学思维。首先说表现元素,它就包括对本地自然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古迹以及民俗民风的生动体现,可以看到在园林的每一个地方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特色标志性事物,比如社火、马勺等,这些都是绿博园景观所在地域所独有的文化元素;在深层元素表现方面,它则主要体现了当地人淳朴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世界观等重要价值观念。例如三秦文化中人们简约率直的性格都体现在了绿博园景观的设计灵感当中,展现了一种文化元素基于视觉效果融合的强大冲击力。从整体来看,绿博园景观在设计方面时刻不忘对地域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入,一方面希望展现“天人合一”的感性设计理念,一方面也希望迎合现代社会发展,体现迎合人居环境的美化理性观感。总结来说,从初步设计来看,绿博园景观就是古典与现代、理性与感性、自然与人文的有效融合,它结合现代建筑技术,真正代表了当地地域传统文化,成为了地域景观设计的巅峰之作。
(二)绿博园景观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结合特征分析
景观的设计塑造永远无法离开地域的特征,无论是文化特征还是自然特征。绿博园景观在设计中不但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也展现出显性与隐性两面性。首先说显性特征,绿博园景观的显性地域特征体现在景观的造型形式表现上,它的设计让人们直接感知它的外在形象,比如自然中地理因素的表现、水文地质因素的表现、动物植被因素的表现,等等。绿博园景观在显性地域特征表现方面主要体现在“再现”二字,它从生物学的角度表现了一种生命机体从损坏到脱离躯体最后重新再生的过程,这也充分强调了绿博园景观中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当然这种景观再生也不仅仅体现在景观实体上,它也是在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景观的完整性,因此从绿博园景观的整体设计来看,它遵循一种改旧换新的景观模式,它的设计与改造也基本迎合了现代人审美的现实需求。其次是隐性特征,绿博园设计巧妙地将皮影、社火、马勺、刺绣等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深度萃取,将它们最为经典的造型最终经过改造,基于现代手法并结合现代材质就形成了新的自然景观,并辅以植物造景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季节性把握。观赏者可能不会直观发现这些被改造景观的真正文化内涵,但通过景观中文字的讲解,他们就能明白这些景观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绿色植被的季节性变化来暗示人类文明社会及文化社会的自然演变规律、发展规律,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人类审美方式的时代变革趋势。
(三)绿博园景观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文化演变特征分析
绿博园景观设计在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演变形式上分为两种:首先是对精神层面的深度演变,因为景观艺术设计的主题是“生境、画境与意境”,它们代表对地域文化深度不同层次的有效划分,例如它的表层山水就代表了一种自然意境,深层林木代表了一种禅宗意境,而园林周围建筑则体现了一种境外意境,它展现的是现代文化与地域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这种复合式设计就说明了绿博园景观设计非常注重文化意境与整体园林建筑特性的完美融合,它将景观立体表现作为最基本介质,体现了一种景观意境的心物融合特质,代表了一种地域民族文化心态在长期历史文化熏陶中所形成的独特审美体现。它的表现形式演变独特,民族文化背景也相对独立,绿博园景观设计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文化演变过程,将景观设计、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三者融为一体,以时空作为媒介,实现了对历史文化及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在变化中逐渐独善其身,成为地方标志性建筑[3]。
四、结语
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也充分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由于地域差异、人们生活习俗及审美习惯的不同,这种地域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地方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融入了这一独特元素,真实反映了地方民族特色,将其传承发扬,这是人类对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追求与向往。
参考文献:
[1]周宇.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以温水镇二期园林景观设计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71-79.
[2]尹晓堃,薛瑨.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4,(16):107.
篇4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运用到现代设计工作中去,是存在其深刻的原因的。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结为:传统文化在造型特征方面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并且在很多领域都具备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这与现代设计的个性化,艺术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具体来讲,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特征可以从如下角度来探析:其一,从传统文化造型特征的角度入手,我国传统历史时期的传统图形,都集中体现出艺术造型方面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传统瓷器为例,在自然事物母体的基础上,将东西方传统纹样附着其上,充分展现出中国民族特色造型;其二,从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角度来看,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图形,还是传统文化中的装饰,或者是传统文化的文字,都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比如,比如君权神授思维等,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象征载体;其三,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角度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深的烙印在古代艺术作品上,而古代艺术作品中对于人精神和道德的追求,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精神世界和文化素养。
二、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跨领域的。无论是在园林设计中的对称,还是在室内空间布置的色彩图案选择,或者是平面网页设计中的图示布局,都有可能运用到传统文化元素。详细来讲,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探析:
1.从现代设计民族性塑造展现的角度来看为了能够满足现代人审美情趣,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是当前设计师普遍的理念。简单来讲,就是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意义的传统文化图形图案,实现再次造型设计,以更加浅显的展现出其民族性的特点。比如我国唐装服饰上的龙纹刺绣或者其他绣花,都集中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服装上的效能,由此塑造和展现出来的服装民族性,也是当前唐装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可以彰显出现代设计作品的民族性,这不仅仅提升了设计作品的文化价值,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现代设计民族性塑造和展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对于意境表达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进行设计创新的时候,要以特殊的手段去进行处理,以保证能够找到传统文化的神韵和精华,以此为切入点去开展设计,既保证了传统形式美感,也能够展现其民族性的特点。
2.从现代设计情感性追求满足的角度来看随着消费者需求朝着个性化和价值化方向发展,人们的购买设计产品的动机更多的是从情感因素上去考量,这也符合传统美学情理统一的理念。这里的情,是指具备一种真挚的情感;理,是指礼仪。本着现代设计情感性追求满足的目的,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因素的利用。具体来讲,积极关注以下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树立人文关怀设计理念,在展现设计作品实用性的同时,充分体现出人性关怀,使得消费者感受到设计作品的情感。其二,充分考量消费者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和环境变化因素,保证其展现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创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其三,注重产品颜色,造型,材料创新设计,适当的将感情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产品的意义得以不断升级,这也是实现设计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重要思路。
3.从现代设计可持续理念体现的角度来看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源泉。从美学角度来讲,要求对于自然描绘的时候融入人的品格,情操,使得其成为人性的载体,这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共荣。现代设计可持续理念就是这样去要求的:其一,树立设计绿色观念,使用环保性材料,在创意设计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工艺,以保证尽可能的缩减成本;其二,坚持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处理好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人,产品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其三,树立可持续设计理念,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充分考量其再利用性,保证在进行初次利用之后,可以再次将其纳入到实际的设计实践中去,以实现实际设计成本的降低。
三、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日本设计;主体间性;哲学
一、“主体间性”的概念阐释
所谓主体间性,就是指主体间沟通合理性的获得需要交流双方既能够保持自身的差异性,又在差异性中寻求交流与认同。主体间性概念的最基本的涵义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主体间性的意义是有差异的,这一概念的形成历史过程主要反映在三个领域,从而也形成了三种涵义不同的概念,即: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解释学)的主体间性。本文对日本设计哲学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意指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它不是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系。它关涉到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从根本上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用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看待设计艺术中人与物、人与环境以及各主体之间关系的问题。
二、日本设计的哲学特性
自古至今的亚洲民族,虽然都有着各自精深的传统,呈现出的文化样态风格各异,但因其文化的同源,形成了一个迥然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生态圈。也正是这种强调自然万物生命本质的东方精神,主张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具有着“同一”生命共性的态度,在“主体间性”的哲学逻辑中找到了共鸣。日本的设计哲学正是根植于这样的文化语境,深深地烙上了东方文明的特色印记。
(一)“主-客”对立关系的消解
日本的设计哲学消解了“人-物”之间,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而走向了一种“中和”的和谐状态。他们强调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人生境界,主张在微小而具体的事物和操行中体现出人性的尊严,用混沌和更为细腻的态度对二极之间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状态的寻求最佳的描述。
(二)“人-物”同一关系的建立
先哲们设法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之后,采取了各种“和”的方式,使自我的“人”与客观的“物”走向和谐统一。如禅宗思想中的通过“自我调心” 来达到主体自我与客体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与安宁;中国阴阳宇宙论通过主张利用对立的两个元素取得和谐的理想状态,极力避免对立的状态的产生。这种思维方式足以显现他们对“人与世界同一性”的真正理解和阐释。
三、日本设计中 “主体间性”设计哲学的体现
设计中的主体间性,首先在于厘清人与人、与物、与环境、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才是他们之间对等关系与平等对话的前提,在此之上的关系探讨才显得合理。日本的设计观中,总是存在着温润的,不激烈的,模糊的,或者说难于言表的魅力。
(一)黑川雅之——有无之“间”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和谐美学境界,超越了“有”与“无”的对立的“绝对有”和“绝对无”而存在的状态,即“无”是最大的“有”,“无”是产生“有”的精神本源。例如一个“间”字,对日本独特的美学观的展现,它所诠释的暖昧,朦胧的格调,留待观赏者思维自由游走的空间,产生无尽地冥思余地。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先生也试图让人们用最纯粹的心态去体验生存的本真,他曾用八个极度概括的词语表达了他对人与物以及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即素材、群体、破绽、气场、偶然、沉默、暧昧和原型。
图1 墨滴在宣纸上的形成的效果
他用滴在白纸上的墨滴侵润形成的过程状态,来形容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他重视的是墨与纸相互侵染之后“多变的灰色”地带,不是单向性的看待白纸上黑点、墨滴覆盖白纸那么直接和绝对,而是二者之间的那种相互存在的状态,间于“有”与“无”之间。黑川雅之曾说:“设计师眼光要向内看,多看看自己,往里挖掘自己——第一眼看到自己是日本人,但再挖下去,东方人的共同点会被挖掘出来,再挖下去,你会发现人类共同点,最终,你会发现:生命体都是一致的。换而言之,设计是不断挖掘、不断寻找自己能感动的点,去发现什么东西能让自己感动,在某种程度上,发现比设计更重要”。
(二)深泽直人——直觉设计
我们从“直觉”行为的角度来看,它表现出的是人类求生存的原始能力。直觉开发专家费雪尔解释,在人类会使用语言去推理和归纳之前,只能依靠感官和非语言的直觉来分辨危险。说明直觉这是一种退去了“理性”控制欲望的自然行为,是人在环境氛围的影响中最真实和自然体现。
日本人的性格不重理性而重直觉,对事物的观察常常直接诉诸感觉。日本文化形态的很多方面,都是从感性出发,但是又以“感觉的制约”作为原则,着力表现主观的内在感情,具有很强的设计实践的方法论意义。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曾经做过主题为《意识的核心》的讲座,其中便指出“设计其实就是去寻找意识的核心,当人与物、环境达到完美的和谐的时候,就是找到了一种意识的核心。”他强调人在一个环境中人无意识行为是与环境最好的融合方式,而设计则可以从这种无意识行为中找到突破口。
图2 方形的牛奶盒放在方形的铁栏杆上
如上图,铁栏杆上放置的牛奶盒,栏杆的方形和牛奶盒的形状一样,能够促成人们习惯性的行为。虽然这不见得是一种好的行为,但是它却又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人的无意识行为可以是一种与环境友好对话的恰当形式,这也和老子所述“物顺自然,为所当为”的观点不谋而合。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细节并不少见,少见的则是人们的这种观察视角。一种从切身的人与环境,人与物之间和谐关系的视角。从深泽直人的设计哲学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对比分析,实际上他是将设计主体的人退出了主导其他事物的位置,而与他们放置于同一个平台,人与环境被置于同一个交流的平台中,不是单向或者“粗鲁地”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改造,在这种前提下,去寻找二者之间最为和谐的交流方式。
在设计中,设计师的创造性仍然重要,只是这种“创造性”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微体察,建立在与“物”、环境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并且时刻以生活的本真作为导向,而避免误入歧途。设计中的人与物同时成为“主体”,肯定物与人的同一,让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有了实现的可能,日本的设计哲学用实践验证了与西方的“主体间性”概念的不谋而合,无论是在对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方法的探索,东方的设计哲学都将这种主体间平等和谐交流变成可能。
参考文献
[1] 闫青会.论主体性思想的发展[D].山西大学,2005.
[2]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 许平.青山见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景观
目前全球有半数人口居住在都市区,到2050年,预计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区。就中国的情形看,无论是大都市,还是中小城市,其人口都在“爆炸”性的增长,来自四面八方的流动人口正在急速地向都市迁移。这种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市迅速地向其四周的郊区扩张,而且是一种盲目的无序的不计后果的扩张。这种由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化运动,还将继续发展下去。据估计,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有可能将达到60%。
这种人口不断向都市区集聚的潮流,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需要空气、阳光、水、食物、能量、衣服、住房、道路等来维持,同时产生排泄物和各种垃圾,所有这一切的背后隐含着巨大的环境成本,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人类的生存空间将会怎样?人类的生命依然能够健康的延续吗?
透过欧美发展历史和经验教训,不难看出,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必将落在风景园林工作者身上,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1风景园林及生态设计的概念
1.1景观概念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斯坦纳提出,景观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是形成场所的时间和文化的叠加与融合,是自然与文化断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种元素的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荒漠、水体及居住区等。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认为,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1.2风景园林概念
风景园林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科学。
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的定义是:风景园林是一种包括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
加拿大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的定义是:风景园林是一门关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专业,它涉及与其相关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恢复等。
笔者认为风景园林至少可以从以下9个层面来考察:
(1)风景园林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土地和地上空间及物体进行布置的艺术。
(2)风景园林是对自然和人为环境以及人本身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分析、规划和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3)风景园林最注重的是艺术、美学、科学、自然、人类五者之间的直接的相互关系。其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一科学文化的新领域中,风景园林与设计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风景园林又是一种文化,一个历史时代的缩影和代表。
(4)风景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互矛盾的哲学学说的支配,如日本的园林贯穿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概念,而文艺复兴时的园林则体现了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思想。
(5)在风景园林与园林设计中,艺术、科学和自然在观赏园艺学的某些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例如新的草本和木本植物品种的培育,对园林景观形成极为重要的园艺栽培、修剪整形技艺等。
(6)风景园林与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美学方面的问题,如空间,包括物质要素、人和人的视觉感受所形成的氛围和环境;体量,空间的对立面,对于视觉实体来说,空间与体量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其转化在于,观赏者置身其中时产生空间感,置身其外产生体量感;线条轮廓、色彩、色调、声音等。
(7)园林是城市建筑景观与开阔的乡村景观的过渡,从而形成一种空间的连续性。
(8)由于树木花草等植物不断生长和四季周期性的繁茂凋谢,形成构建物和雕塑等静态物所无法表达的一种连续性。
(9)风景园林要解决技术和功能问题。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现代风景园林的核心是要研究和处理好艺术、美学、科学、自然与人类五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1.3景观生态设计概念
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它注重的是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
2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悠久历史之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另一极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Mozingo,1997)。这种由来已久的分野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人类的持续。如果把生态设计理解为远离城市的丛林中或自然保护地的设计,或是环保主义者在其后院的一种实验,或是认为只能在城市中的样板区的一种摆设,那是对生态设计的偏见,至少是对现代和未来生态设计概念的不理解。
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一种“道”,而不是由专业人员提供一种产品(Cunha,1997)。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熟悉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从而参与到生态化的环境和社区的建设中。生态设计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它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是每个设计师的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已故景观设计专业泰斗Sassakii说过,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样,他也可能陶醉在乐衷于鸡毛蒜皮般的艺术的自我表现之中。有了对社会和土地的责任感,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选择前者。
生态设计是经济的,生态和经济本质上是同一的,生态学就是自然的经济学(Nature's economy)。两者之所以会有当今的矛盾,原因在于我们对经济的理解的不完全性和衡量经济的以当代人和以人类中心的价值偏差(俞孔坚,1998).生态设计则强调多目标的、完全的经济性。
景观生态设计,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它是把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虑。景观是―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的综合体。在―切景观生态系统中,至少存在如下几个层次的生态关系。
2.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我认为,任一场地都必须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必须根据该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
2.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包括动物和植物)、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继而改变和调整景气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2.3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均具有自身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个三面上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手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具体到设计的手法上,如在城市中,一个水体的四周用宽阔的硬质道路围合封闭,称为湖边休闲游步道。这种全封闭的硬质道路布局就会切断湖泊生态系统与其相邻的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两者的能流就会中断,这样的设计就不符合生态原则。
2.4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个层面的生态关系包含植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司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人也是景观生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虑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5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实质上,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大到整个地球、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小到一个公园、一座校园、一幢房子的花园,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质上,上面所述的4个层面上的生态关系中,均包含着这一生态关系。
3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程序
景观生态设计的核心原则可以这样来描述:对于任何生物、人工、自然与社会系统,能够提供维持其健康与幸福所必需的环境,就是这个系统最适宜的环境。这一原则并不受尺度的限制,它既适用于一家后花园的植物种植,也可以指导一个国家的发展。
风景园林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过程可分为如下步骤。
第一步:探求设计场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机遇。人类面临众多的社会、经济、政治及环境等问题和机遇。景观规划与设计要解决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第二步:确立规划设计目标。目标是对未来景观的清晰的描述,目标一经确立,意味着相关人员或机构己对第一步中确认的问题和机遇给予了确认。目标的确定是解决问题的组成部分。目标的确定依赖于文化和政治系统,但应尽可能使与目标有关的人参与到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来。”’
第三步:景观分析,确定区域尺度。这一步包含各种尺度等级,如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场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级的组织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级尺度的整体即为更高等级的组成部分。
第四步:景观分析,地方尺度。对更为具体的规划与设计的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和活动的认识,包括对区域内的物理、生物及社会元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第五步:目标场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这一步需要针对目标场地建立景观概念,并围绕这些景观概念提出多种预景方案,对其做进一步的景观分析。在通常情况下,设计师运用自身拥有的各种知识、技巧和经验,对调查和分析阶段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性的逻辑思考和丰富的想象,从而形成规划区的景观概念。
第六步: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将最优秀的景观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这一步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景观规划强调对自然与社会的综合考虑。一个景观规划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与本景观规划的人员和机构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单位、某一房地产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项目的规划方案或规划设计方案,该规划方案事先未同关系紧密的有关人员协商和探讨,结果常常会遭到激烈的反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关人员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将好的意见融入到规划方案之中。这样做可能会使前期规划耗时更长,但却能使规划方案成功率比较高,为景观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七步: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在已定的景观概念方案下,运用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人类与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进行景观设计。
篇7
1产品设计中注入的人文理念
设计的任务是解决人、环境、社会之间存在的问题,其设计要从人出发,利用物质手段把设计者得思维中的虚体物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以达到解决生活各种需求的目的。因此,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产品更合理化,以达到人与生存环境和谐相处。
在谈及人性化设计时,产品设计还应注意文化理念的渗透,一方面注重民族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还要与时代同步,体现时代性,与大众的需求理念相一致,甚至要传达出大众对民主精神生活的追求,来增强产品内涵的延续。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的生活的文化氛围,甚至引导促进新生文化形态的形成。作为新时代的设计者要善于利用合适的物质材料,创造出适应某种文化环境的艺术产品。
1.1 何谓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符合人们的物质要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它综合了产品设计的安全性和社会性,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内环境的扩展和深化。“人性化设计”作为当今设计界与消费者孜孜追求的目标,带有明显的后工业时代特色,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仅从工业设计这一范畴来看,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联系的物,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首要的条件来考虑。
1.2 人性化设计观念
工业设计在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现在的成熟期以后而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哲学—— 人性化的设计观。它要求设计师积极考虑经过设计的产品将在人们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以及对周围各种环境的影响程度,而不要像过去那样,只重视产品的功能与造型。因此,现代设计师要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用主动、积极的方式去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而且要善于运用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把需求、人机工程学、美学及环境因素等有机的融合,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立产品设计的目标。
产品设计不仅着眼于产品本身,还必须研究人的生活方式,重点体现了人与产品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导致的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如人的孤独感、造型的失落感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本质原因并不在于物质技术的本身,而在于没有把人性化的理念系统的贯穿于人类的一切创造和设计活动中。因此,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设计思想、强调人、产品、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作为设计中的造型要素是人们对设计关注点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
1.3 产品设计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文化来源于人类社会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但又因其地域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可见文化是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中,有形的物理环境和无形的文化环境共同对产品设计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使产品在无形中成了共同和交流的桥梁。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来临,使得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大,也即是产品隐藏的文化内涵。因此,设计应顺应文化的时代性及全球信息化地特性,展示不同文化传承下来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托夫勒这样说到:“人类需要高技术,更需要搞情调,人们的购物过程不仅满足的是物质需要,还有文化上的需要。产品一旦被赋予某种美好的情感,就会缩短人与产品在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购买行为上的文化认同。”同时,文化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是隐性的。如法律、道德、习俗、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就是如此。产品设计应符合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文化,甚至导致一种新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
2产品的情感设计
产品的功能是重要的,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即产品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理性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情感以往被看作是人之间的行为,但根据情感论点,人与物质是可以产生感情的,并可以把这种情感覆盖在人类的行为活动中,让产品具有“人的情感”。
人们在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同于物质层次上的满足感,它往往难以言喻和察觉,甚至于连许多的使用者自己也无法说清楚为什么会对某些产品情有独钟。最直接的原因是“产品自身充满了情感,而人又是有情感的”,是产品从情感上打动使用者,引起使用者的视觉好感。当设计使产品在外观、肌理、触觉对使用者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使用者就会有好的情绪感觉,进而使用者在操作产品时就会大大减少差错,而且会使使用者的内在感情趋于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平静、安全等等有意味的心理活动。
3产品的和谐化设计
和谐化设计是指在处理人、产品和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时,使各个对立因素在动态的发展中求得平衡,并将具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建构成一个有机的、谐调的整体,最大化地满足人们功能和情感的双重需求。
3.1 使用者与产品的协调
设计不仅要使产品具有实用功能性,还要表现为体量适中、使用舒适、气氛愉悦。为此,在设计中就要求整合加工工艺、材料等要素,依据人机工学原理,使产品与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协调,重点考究在使用过程中好拿、好放、好用以及使用时的心理体验,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赋予使用者美好的情感体验,真正实现使用者与产品的和谐。
3.2 产品之间的协调
首先是单件产品自身各零件、部件所构成系统的协调,包括形状、大小及彼此间的连接关系,其中又包含各零件问的线型风格、比例关系以及色彩搭配等。其次是单件产品与构成相互关系的其它产品的协调。
3.3 产品与环境的协调
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接受产品设计的使用者进行工作时所处的空间,每个产品都是要放到一定的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然环境的色彩与灯光,共同营造一种典雅、宁静、安全、温馨的气氛,使使用者紧张、惶恐的心灵有一个充分放松的空间。
篇8
关键词:校园环境 艺术设计 总体规划
如今的校园环境不仅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条件,也是他们寻求自我、展现自我的一个大舞台。而不同的校园有着自己发展方向以及文化背景,因而所呈现出来的校园环境特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及质量。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存在着校园环境与艺术设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校园环境建设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校园环境建设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校园环境”有两层重要的含义;其一,是指校园的外在存在的自然环境的构建;其二;是指对校园内在存在的校园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多个内涵的展现,因此可见,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外在的自然环境将校园内在的人文精神展现出来,以此来彰显出校园的各种种文化特征。
(一)艺术设计是校园环境构建的一个重要基础
通过专业的艺术设计,可以对整个校园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学校历史、校园环境、校风、管理机制以及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而这样的一个整体式构建也是为了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与学习,为他们个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优越的环境。同时,这样一个专业性的规划设计可以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运用于校园的环境建设中,从而构建出“校园之美”,为学生以及老师们都提供了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二)校园环境建设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实践基础
艺术设计是一个专业型的设计手段,通过很多不同的相关理论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共同打造出事物的外在美感。但是,针对校园环境的艺术设计就应该具有校园环境建设的特点,从而从各种艺术设计当中脱颖而出。校园环境建设就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实践基础,只有将专业型的艺术设计自己相关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校园文化、校园特点当中才能够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透过艺术设计的创造打造出不同的校园魅力,通过不同的校园文化造就不同的艺术设计形式。
二、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对环境构建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如今,特别是各大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已经是校园文化在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与学习带来很多影响。但是从目前各校园环境的构建上来看,却不理想,艺术设计与校园环境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从而使得整个校园环境没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一)盲目目跟风,缺乏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风气也在不断恶化之中,而这种不良风气也逐渐渗入到我过校园之中。在经济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入到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整改中。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学校之所以决定整改现有的校园环境并不是从师生角度出发,而是为了个人的“面子工程”。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校园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做大、做好”。做大,即为校园环境尽可能的大;做好,即为校园环境看上去尽可能的豪华。
(二)思考不足,缺乏全局思想
对于校园环境建设而言,不仅需要对校园环境进行改善和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要结合校园教育及工作,协调个部门与校园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形式上营造出一个优雅、整洁、自由与活泼的校园氛围,在深层次上还要便于师生员工在思想、道德、纪律以及修养等方式上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激发师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然而,目前的艺术设计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只是解决了学校环境的外观,而没有从一个制高点上进行全局思考,不能够有效协调学校各个不同的工作机构,进而造成设计上的很多不足。
三、校园艺术设计改善的措施
艺术设计种类中,校园艺术设计针对性很强,同时对于校园自身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方式。现在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上还存在着问题,对于学校发展以及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为今后校园艺术设计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显得十分必要。
(一)以师生发展为前提,合理规划学校建设
学校任何改变都应该建立在有利师生成长这一思想之上,而不能一个人为中心。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是如此,如果校园环境的整改以及改善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并没有任何促进作用,那么这样的校园环境设计是失败的,是不可行的。
(二)认真斟酌设计方案
校园环境一旦进行建设就很难在很大程度上变动,因而在建设之前须反复斟酌。从校园建设角度出发,站在全局的视觉思考,协调学校自身发展中各部门与校园环境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也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对于校园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就应该着重考虑校园环境与校园哪些事物存在必然联系,同时这些联系对校园环境又有哪些影响,用这样的方式分析,可有效降低设计中的不足,以完善校园环境建设。
四、小结
校园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工作部门,而这些部门也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校园环境建设。因此,在对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着两者之间的作用与联系,从而将校园环境与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社区文化包装 环境包装 空间包装设计
1 自然环境下包装空间
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自然要素,住宅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设施和其它多种多样人工设施等要素,这些构建成了一个社区的整体环境。就社区的整体设计而言,正是这些各构成要素互为依存和交互作用体现了与城市整体环境的联系,同时也是城市空间在社区的延续。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社区环境整体包装不仅要维持和发展城市秩序、表现城市格局、体现城市景观的脉络,同时与社区周围环境系统相互联系,遵循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道法自然”包装整体空间,而不是模仿自然。社区的自然环境给社区在包装上提出了限制性的条件,社区文化包装下的综合体建筑应尽量反映和表现社区的自然特征,使社区空间形态的包装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和。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体现在文化包装下的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上,同时还体现在内部空间的组织安排上,把社区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引入到社区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室内进行整体空间包装的统一。包装了社区文化的同时有助于社区居民领域感、归属感、场所感的形成。
2 人文环境中传承空间
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社区文化综合体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建筑与居民生活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而这对于包装出整个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和建构是极为重要的。
在包装整个社区文化综合体空间时,不仅是感官的审美设计而且是精神文化的审美设计。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包装传承来看,只有用社区所在地域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包装社区,做到建筑与人文环境达到有机的理性的统一,使社区文化综合体充分体现地域历史人文色彩,才能重新唤起城市环境中社区潜藏着的文化内涵。这是在人文环境传承包装下让社区文化综合体具有生命力,是用文化综合体来延续人文和地域文化。
社区文化综合体是现代城市社区灵魂的空间,体现现代社区的文化性,我们的社区不需要徒有其表的文化建筑,结合文化和周边环境进行包装的社区应是适合居民使用的。
3 整体包装与城市交融
日本建筑师桢文彦说:“一座建筑犹如一座城市,一座城市是一座建筑。”寥寥片语指明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空间环境是动态发展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体现,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会有新的内容增加到原有的城市结构上,以保持城市面貌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而社区是构建城市的主要单元,它不仅为建筑服务,还担负着实现人们生活交往和城市形态的包装功能,社区中的文化综合体空间作为居民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间,适当利用空间设计包装规整社区周围零乱的,看似毫无关联的城市空间环境,从而加强了这一社区在城市中的整体性。
4 社区居民的交互包装
在社区中,不是单个设施的设计,而是建筑、道路、阳光、绿化、场地,还有无形的居民的心理、行为、交往等,社区居民选择一个地方长期居住,就如同选择了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社区内的文化综合体的包装形式不仅形成视觉、心理上的亲切认同感,而且与外部的景观、内部的空间由内及外达到包装设计上顺畅过渡;文化综合体包装在构架上融入景观要素,对社区的特点扬长避短,在整个文化综合体空间包装设计上应该关注内外空间设计的完整性。
社区文化综合体在整体空间包装设计上所服务的主体是社区的居民,设计中必须注重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交互性”,通过视觉感受与心理效果来衡量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界面转换的各种关系,文化综合体空间是从公共环境中包装出来的缓冲空间,它为人提供了一个活动的空间。例如,在采光上运用场景渲染氛围,这是可以酝酿感情基础的LED情调照明的新思路,它是以人情感为出发点,可以对人的情感在特定的场景予以特殊的表达。还有建筑从声学的角度考虑与使用者之间产生互动;或者从结构上与人的互动装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拥抱墙(HUG)”,意在给行人提供一个临时的较为私密的空间。
篇10
汉字字体设计这门基础课程在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仅仅要思考汉字字体设计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更要充分研究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展开对汉字字体设计怎样融入到民族文化这样一个大文化背景中的探索。
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一种,也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文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同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朮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金文是雕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的重要阶段。隶书的出现和发展有着一段较长的时间演变过程,种类繁多,但它是当时人们喜爱而又得到长期使用之文字。楷书,其笔画端庄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印刷朮发明后,为适应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版镌刻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几百年来,在宋体字的基础上又衍生出长宋、扁宋、仿宋等多种变体。这些新生的字体,都是应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活字印刷的需要诞生的。近代西方印刷朮传入后,在西文字体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朮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然而,由于宋体字即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一直沿用至今,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二、汉字与民族文化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而民族文化又包括各种类型的文化。汉字与民族文化的各类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多种形式的关联。
民族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语言的发展对人的思维和各种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汉语方言众多,这对以方言为基础的地区性艺术作品的形成、发展和极大的丰富提供了条件。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其它文化事项的产生和发展。
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去理解有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宏观的,是把汉字也看成是一个文化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微观的,是把汉字字符作为文化的载体,来探讨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2]汉字承载的文化信息是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动向,它以各种的载体形式广泛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要素。
所以说汉字在每个历史发展时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影响,是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基本保障。
三、汉字与汉字字体设计
在汉字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字体演变同样可以说是一种字体设计过程,它在人们的设计思维中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巩固。
时代赋予我们崭新的形式美,所以我们对民族文字的形式美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时也来自经济发展的需要,新时代的汉字应出现更多的字体设计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要,使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信息载体更充分的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去,这也是汉字与汉字字体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关系。
- 上一篇:海拔高对农作物的好处
- 下一篇:动物防疫实行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