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篇1

【关键词】精品课程 资源建设 措施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是推进现代教学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工作,以课程信息化带动课程教学现代化,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和不同的呈现方式,加强立体化教材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脱离教学

现在精品课程网站虽然不少,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精品课程而应急建设的,没有充分考虑网站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很多网站的制作者和课程的授课者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实现网络资源建设技术和内容的统一,以致师生很难有效利用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一些精品课程成了学校的品牌装饰,与教学过程“脱节”。

(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从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现有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还仅限于课程的教案PPT、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指导、教学录像、习题试题等,基本是按照传统教学的方法将资源堆积在网上,内容较粗浅且浮于表面。其中教学方法较多,但学习方法鲜有;有教师教学计划,但缺少学生学习计划;教学指导书齐全,但学习指导书空缺,涉及信息交互的内容不足,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不理想

有调查显示,73.7%的职业学校教师经常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但是只有30.5%的学生使用过网站和光盘等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可见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人数偏少。而且学生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时使用最多的设备是手机,因此,在开发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时应针对师生的不同习惯,开发网页版和手机版等多种版本的教学资源。

(四)信息更新不及时,维护少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大多为立项而建,建设周期短,一次建设即告完毕,许多课程长期缺乏维护,资源内容陈旧,难以成为优质资源。因此,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要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后续建设情况。只有持续改进课程资源,才能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时效性,才能减少“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从而切实提高精品课程的质量。

二、“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旨在培养中高职机电、数控类学生构建三维实体造型和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的应用能力。在新环境下,如何科学设置、合理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是现阶段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在“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宜兴八家企业进行专业市场调研,对数控加工行业中UG软件的使用情况、产品要求等进行调研,选取基本能反映学生就业后在工作中涉及的软件使用环境及遇到的问题。依据“数控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典型工作所需职业能力设置课程标准,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业能力。

其次,以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将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形成项目式训练,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使职业能力的培养融于平时的教学训练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用UG软件进行一般复杂程度零件的建模、零件的装配、工程图的绘制以及一般模具零件的自动编程等。

三、“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资源教学实施

(一)项目化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教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解并设计成若干个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指导教学,围绕“能力本位、任务驱动、学生主体”十二字课改方针,深化改革传统课堂,通过典型案例,把相关的基础理论、设计思路和加工方法等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形象、直观地掌握零件设计和加工的基本方法。把企业产品引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典型产品项目实践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深刻印象、牢固记忆,对相同类型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加工能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案例演示过程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将整个过程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上,让学生课后观看,特别是一些步骤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或分段观看模仿。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补充传统课堂

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除使用国家、省规划教材以外,还依据整体化项目设计开发丰富的教学案例、操作视频、采集优秀教程、课件以及习题试题库,全方位、多渠道地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让学生从单一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开辟新的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形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资源上网便于学生自学。利用网络教学,可达到课堂面授与网上教学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网络课程不仅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还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方便,学生可以把自己做好的案例、作品上传到网站分享,通过与其他同学相互比较、讨论,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这种交流形式突破课堂时间和校园空间的限制,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机制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将促进学生全面平衡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宗旨,消除现有学生评价制度的弊端,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根据“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平时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现场操作、作品制作、改进案例、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将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评价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师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个性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全面多元化的评价,多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后的思考

篇2

关键词:网络资源;钢结构;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曾聪(198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贾玉琢(196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资助规划项目“112”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C11088)、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钢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016)、东北电力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27-02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教育部组织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质量工程”项目的带动和促进下,吉林省制订了《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省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全面落实发展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东北电力大学也在2012年制订了《东北电力大学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在建设校级精品课的基础上,着力培育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钢结构”课程相继在2012年和2013年被评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是精品课建设目标的核心,[1]因此,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建成具有可学性和可持续性的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并向着国家级精品课的建设目标迈进,课程组针对网络资源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

一、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资源建设的目标和思路有误

课程网站建设是各级精品课评价指标的一个重点,比如吉林省精品课的评价指标中关于网络资源建设就做了如下规定:“建立了此门课程网站,课程网站至少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内容,提供至少3位主讲教师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同时该网站已开展课程的辅导教学。”很多课程的网站建设都是以该规定作为网站的设计蓝本,规定上需要什么,网站就设立相应模块,共享相应内容。这就造成当前精品课网站的建设是以应付课程评估和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为导向。这种思路成为了目前制约我国精品课网站建设进步的一个严重瓶颈。

2.网络资源的可学性缺失

可学性主要包括三个属性,即愉快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和快速的学习。针对精品课网络资源在可学性方面的缺失,有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王佑镁[2,3]的研究表明,现有精品课网络资源很难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愉快和满足感,学生学习时间短、积极性差、对网络资源的应用水平低,以上都导致了网络资源可学性的缺失。

3.网络资源的可持续性建设和应用较差

很多课程的网站都是在申报精品课时临时做出来应付评估的,申报结束后既没有后续建设,也没有学生去应用,很多网站出现链接失效甚至整个网站都无法打开的现象。这是目前精品课网络资源“重申报、轻建设”的一个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网络资源建设者对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认识不足。网络资源的建设应该是课程教师对于优质教学成果的一次整合,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对于网络资源的建设思路不能模式化,课程的网络资源不能仅仅是文本、课件、图片和录像的简单罗列,每门课程的网络资源都应该是有灵魂、有特色的,应该能够体现教学者对于课程的理解和设计,比如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出、教学环节的设计、新的教学方法的体现、作业和讨论主题的布置意图以及教学经验和体会等。按照以上思路建设的网络资源,才是独具特色的,是具备可学性的,是可以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只有明确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网络资源建设目标,精品课的网络资源才是真的“精品”,精品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和落实。

二、网络资源建设的改革和实践

1.将混合教学模式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网络资源具有生命力的前提是其必须要被广泛应用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钢结构”课程具有信息量大、课时紧张、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联系多、部分课程内容抽象等特点,采用传统学习方式难以满足课程学习的需要。因此,课程组提出了一种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把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与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4]该教学模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同时网络资源在教学中也要扮演重要角色。其核心是做到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同步,本课程组在课程网站中创新性加入了一个“混合教学”模块,该模块与每次课堂教学实行同步更新。

“混合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六个子模块,下面分别介绍:

(1)“温旧”模块。在该模块中对本次课程涉及的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比如在讲授“焊缝连接强度计算”时,用到了材料力学中求惯性矩的知识,有部分学生已经忘了,通过“温旧”模块即可以强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节省上课复习的时间,提高授课效果。

(2)“知新”模块。介绍一些工程背景,设置一些小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本次课学习的内容意义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来上课。比如在讲授“轴心受压构件”一课之前,给出一些工程图片,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些构件是轴心受压构件,然后问一下学生,在没学本课程之前,认为轴心受压构件应该如何设计?这样很多学生会从材料力学的角度给出答案,而学生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发现是稳定起控制作用时,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

(3)“复习”模块。将本次课所讲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复习。

(4)“作业”模块。布置作业。

(5)“自学”模块。一些在课上不讲的章节,可以通过该模块让学生自学。

(6)“签到”模块。作为督促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一种手段,其签到情况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考量依据。

以上模块中,(1)和(2)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登陆学习,(3)和(4)要求学生在课后登陆学习。

通过在网络资源中设置“混合学习”模块,实现了“钢结构”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和监督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保证了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也显著提高了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性和可持续性。

2.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致力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5]东北电力大学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之一,并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班,网络资源作为“钢结构”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课程组在本课程网站中专门设计了“卓越钢结构工程师”模块,将实际工程和注册工程师等元素融入其中,设置了3个子模块,分别是“工程赏析”、“注册工程师”和“工程论坛”。

在“工程赏析”模块中,搜集了一些国内国际的著名钢结构工程的多媒体资料和一些实际钢结构工程的施工图纸,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走近工程;在“注册工程师”模块中,将历年国家一级和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与钢结构相关的题目摘录下来,供学生作答和讨论;“工程论坛”模块直接链接到了国内最大的钢结构工程师讨论平台——中华钢结构论坛(),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工程师,与工程师交流。

3.将“深层次学习”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王佑镁[3]的调查表明,当前精品课网站的模块类别还处于“浅表学习”层次,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教案等下载的“教学资源下载”类模块在网站设计和使用中都占到了统治地位。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具有交互性、自主学习性、科研性、工程性的模块则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和设计。针对此问题,课程组在本课程网站中专门设计了“走近科研”模块和基于google工具套件的“云服务”技术的“交流互动”模块。

在“走近科研”模块中,网络资源建设者会不断从国内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中下载一些与钢结构相关又较为通俗易懂的学术论文,在该模块中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上做简短的阅读体会汇报,以此加强师生交流、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走近科研,接触一些书本中接触不到的新知识、新想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授钢结构节点连接时,给学生分享了一些半刚性节点的科技论文,让学生对于钢结构节点的连接方式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云技术的“交流互动”模块使学生可以更方便实现基于手机终端的交流互动。除了网站上的“交流互动”模块外,课程组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博客等多种交流方式,做到与时俱进。通过以上两个模块的设置,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资源使用的层次,真正做到“深层次学习”。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正在经历一个从重视资源共享到重视用户学习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途径就是网络资源建设者必须要将课程教学和网络资源建设有机整合在一起,把课程的网络资源做出特色,做出灵魂。通过设计一些独具匠心的功能模块,切实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性,通过课程组教师长期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实现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学生越来越喜欢用,真正提高精品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5):53-56.

[2]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习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59-62.

[3]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篇3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课程资源建设;教师教育

一、基于课程群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所言:课程论是教育理论的实质,因为它是研究如何占有这个学习世界的[1]。为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以及横向互补性,形成课程群: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群组进行建设,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能力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2]。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与教学具有专业性,需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最终具备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因此,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以及内在联系如何建立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次序安排为院系的培养方案所决定,一般不会有太多的波动。课程之间不会主动发生关联,需要教师秉持课程群的思想,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建立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看到先修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奠基作用,在心智结构中形成学科脉络、学科思想发生发展的完整图式;还要在开发精品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学科科学方法论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华中师范大学以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为例,探索在课程群思想的指引下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定位、课程间内在联系的建立、师范生认知结构的优化、科学精神素养提升的具体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在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意义。

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定位

对一个专业而言,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应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结构有序的整体,共同形成其在人才培养中的整体效应。除一些公共的通选通识课程之外,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Ⅰ)以纯粹数学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Ⅱ)以应用数学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Ⅲ)以数学教育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比如,分析类课程,几何类课程,代数类课程等是第(Ⅰ)类课程群的主体;运筹学、组合数学等课程是第(Ⅱ)类课程群的主体;数学学科教学论,数学史等课程是第(Ⅲ)类课程群的主体。上述三类课程群构成一种多维度、多层次、错综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体系,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师范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及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养成提供了教学制度上的保障。

课程资源开发不仅要重视课程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更要重视课程在性质上的关联性。学术类、应用类课程是数学专业比较“硬”且“难啃”的课程,也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基础成分,然而,不少师范生把这些课程仅当作数学结果在学习,看不到数学教学结果背后数学家思想的跃动以及背后的艰难困苦。如此学习数学,固然可以得一个可观的考试成绩,但对于数学观念的提升、数学素养的形成,乃至教育观念的生成作用甚微。囿于学时的限制,在专业课程中讲授数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往往落不到实处,虽然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曾说:“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科学思想发展的故事更有魅力了”。基于此,把数学史课程定位于“为数学而历史,为教育而历史”有助于加强师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师范技能的持续发展。数学史课程追溯了自古希腊以来各个时代所发现与发展起来的概念、方法与结果,揭示了人类心智发展过程中的犹豫、徘徊、艰难曲折甚至危机,了解这些有助于理解封装于形式化符号公式后面的数学实质,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数学。教学不唯是知识结果的传承,更应是人类思想文化的薪火相传。师范生若清楚了数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以“演义”的方式传递人类思想文化。数学史课程记载了中学数学、大学数学课程内容背后的历史,有助于解构数学课程的精神,建立各数学分支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专业课程在质上的关联性,使师范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数学史课程应通过有效的措施落实课程群的思想,在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完成这样的使命。

课程资源开发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中记载的数学成果,还要揭示隐性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也不例外,它是历代科学家苦心孤诣,不断求索的过程。在其间,不仅需要有超人之智,能披荆斩棘,开辟一条前人没有走过或没有走通的路;还需要有远见卓识,不为陈规陋矩所囿,不为世俗传统所缚,敢于进行观念革新;还需要有坚韧不拔之志,贫贱不移其心,富贵不能夺其志,能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向前。科学家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作为隐性课程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滋润师范生,使之能在日后的基础教育工作中能更好地理解基础教育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精品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数学史课程的主干内容包括初等数学的历史、近代数学的兴起、现代数学的发展等。了解初等数学的历史有助于解读中学数学课程,为基础教育服务;了解近现代数学史有助于掌握大学数学课程,提高师范生的数学专业素养,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1. 围绕大学数学课程内容,选定开发主题,提高师范生数学专业素养

如,在介绍古代数学时,要求师范生收集资料介绍阿基米德的工作,有学生介绍了阿基米德三角形,并根据蒙特卡罗算法用Matlab实现了抛物线弓形的面积。这充分体现了阿基米德的工作之风,善于从物理的角度解决数学问题,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这种思想。如,在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的成就时,教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组合数学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生产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不能找到杨辉纵横图的构造规律,并用计算机实现?在两位师范生的接力下,一位找到了纵横图的构造算法,一位用Matlab实现了任意阶数纵横图的构造。通过上述实例,使师范生看到数学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主题,解决这些主题要用到多种数学工具,和他们所学的“组合数学”、“数学建模”等课程有互补之效。如,在介绍近现代数学史之后,就围绕纯粹数学的三大分支,分析、几何、代数布置主题,师范生或是收集这些主题产生的背景,或是阐述学科奠基人的思想观念及其对问题的解决之道。例如,在介绍微积分的产生时,有学生介绍了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哲学倾向和牛顿微积分的物理背景,比较了两种微积分的异同点。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科内的竞争性观点正是这门学科的灵魂和赖以发展的动力,只有了解这些才算真正理解一门学科。通过这样的活动,师范生学到了鲜活的思想,看到符号、公式背后的数学真谛。

2. 以服务基础教育为目的,选定主题,开发课堂资源,提高师范生解读基础教育课程的能力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很有市场,有很多人认为学习了那么多大学数学课程,对中学数学根本没有指导作用,教高中数学只要有高中水平的数学就行了。究竟是所学无所用,还是根本没有理解大学数学课程的实质,而找不到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接榫点?应从源头上矫正这种观念。如,在讲授古代记数法和各种进位制时,介绍二进制的广泛应用,并选择典型高考试题、竞赛数学试题说明问题解决的高妙之法不在于题海之中,而在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在讲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形数”观念时,补充了自然数一次、二次、三次幂和的几何表示,并用丰富的实例让师范生看到了一些高考试题的题源;在学习近代数学的兴起时,介绍从透视学到射影几何的发展变迁过程,然后布置主题,要求师范生收集资料,介绍射影几何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中的主要观点,着重于思想理论方面;还布置一些主题,要求师范生从技术上介绍一些用射影几何的观点解决有关平面几何、解析几何问题的实例。师范生虽然选修了高等几何这门课程,但对其精神实质及其服务指向不一定有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了对大学数学课程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师范生处理基础教育课程的能力。通过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旨在让师范生更新观念:即使是应对选拔性的考试,也需要有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

3. 开发课程资源,师范生了解了鲜活的历史人物,受到了数学家人格魅力及学科科学方法论的熏陶

如从巴罗让贤于牛顿,欧拉扶植拉格朗日变分法的著名事例中,体会到数学家提携后学的博大情怀,如见贤思齐,就会在以后的教育事业中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如从不畏“波哀提亚人的叫嚣”,面对世俗的偏见,敢于坚持真理的、有几何学中“哥白尼”之誉的罗巴切夫斯基,从虽患眼疾不能视物仍在黑暗中努力开拓数学领域的欧拉的悲壮事例中,感受到数学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伟大风范,如见贤思齐,必会对自己的做事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不盲从,敢于独辟蹊径推动学科发展,是数学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方法论特质。如,在庞斯列的综合影几何如日中天之时,默比乌斯和普吕克开创了射影几何研究的解析途径,就是庞斯列本人也是与其师蒙日不同,采用中心投射而不是平行投影,并将其发展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爱我师,我更真理”,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给师范生以极大的触动,有助于他们教育理念的形成。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学生也不能俯首帖耳、唯教师是从。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思考,不能把课堂变成“一言堂”,而应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路径。教学是一种教化行为,要把历史上数学家做研究的经验以通俗的、演义的方式绘声绘色地传承。脱离学科背景的教学方法虽是普适的,但也可能是低效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方法本质的理解。

4. 让师范生报告开发的课程资源,还课于学生,有助于发展师范生的多种能力

数学史课程不是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孤立的史实,而是要学生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能阐发史论,增长史识。同一主题往往有多个学生做报告,在无形的比较之中,学生的选材、组织材料的能力、制作课件的能力、表述讲演能力得到了磨砺和提高。他们学习热情高涨,每次准备做报告的同学有十来人之多,由于只有一小时的报告时间,每人只能做十分钟的报告,每次总有些同学不能做报告,但这并没有妨碍同学们准备报告的积极性。在准备报告、做报告的过程中,暴露了师范技能训练的问题。如,在选材时,有同学过于着重技术性问题,忽略了思想方法的介绍,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同学在PPT中堆砌了太多的内容,字号又小,又记不住,做报告变成了念PPT;有同学把受众当成了高中生,把做报告当成了上课。教师在每个师范生做完报告之后,或是从内容方面,或是从教法方面,指出做得好的地方或不足的地方。通过现场点评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无论是做报告的,还是听报告的同学,都从中受益。

四、教育意义

国家正在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旨在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大学要强调学术性,学好纯粹数学类、应用数学类课程群,为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要强调师范性,为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还要强调两类课程群间的协同。这两类课程群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发挥它们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搭建课程体系互补、相互支撑的数学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平台是专业改革的终极目标。

根据面向教学的知识,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夯基固本,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教育教学上的见解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基于此,我们以“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为突破口,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小论文等方式,进行了成效检验,发现师范生对高等数学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其理解也更深入了,有的还能对基础数学教育阐述一些见解。这表明上述做法是有成效的。

专业综合改革要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把观念落在实处的工程化本领。在和一线教师的深度访谈中,有一些教师总是说,教育理论说的不是不好,也不是我们不愿意改革,但我们担心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这和农民怕影响收成,不愿采用还没有见成效的农业技术的心理是一样的。但应理解教师的这种“担忧”。在“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师范生看到了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处理基础教育课程的能力,“艺高人胆大”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至于被违背教育本质的各种不良做法所同化,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冷余生,解飞厚. 高等教育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2] 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 定量方法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39-142.

篇4

关键词 教育资源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共享;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17-02

一、引言

上世纪末,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点、热点。在此背景下,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带动和促进了各地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这些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为载体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共享,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推动了整个高等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每年25%以上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适应新型电子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人员需求,缩短企业用人培训周期,使精品课程发挥更大的覆盖作用,使更多人受益,学院提出了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该课程是在2007年完成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2009年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9年度高校精品课程检查的通知》(川教函〔2009〕708号)的相关要求,四川省教育厅对我院2006年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进行了复核检查,结果合格。

二、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在形式上已十分先进,大多数都采用了立体化教材,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没有充分理解,存在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等情况,而且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网站部分教学内容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不及时更新资源使得课程网站无人问津。

2.互动性不好。学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很难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而知道的学生也很少去用或者不知道怎么用,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3.共享应用性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是在校学生,使得学习对象太局限;二是由于省、校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高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共享应用性差。

4.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关注度低,导致课程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造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没有被师生有效应用。

对于我院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精品课程资源,有多少派上了用场,又有多少用户从中受益,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是我院于1977年开始开设的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的开课历程。该课程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复查检查合格;课程教学软、硬件均较成熟;该课程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群,目前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产品制造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学院、省级、国家级的技能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获益非浅。

在课程建设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思路,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行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使课程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更高的关注度、更好的互动性,以提高课程的共享应用性。考虑该门课程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建议从以下几个面进行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内容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分析,电子生产企业的工艺员、品质检验员、生产管理是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也是电子企业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岗位。为使课程能被不同层次的人所学习和利用,使我们的教学资源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对象,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第1层次主要面向中职教学和新员工的培训;第2层次主要面向高职学生和企业工艺管理人员;第3层次主要针对学生能力的扩展和企业工艺设计人员。在教学内容中将《无线电装接工(初级、中级、高级)》、《无线电调试工(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内容,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课程的学习之后,能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达到课程实施的覆盖面广,适用于不同层次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实现双向教学。针对学院已有的电子工艺实训室、SMT实训室,引进现代电子制造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器件、新标准、电子企业5S规范和ESD防护等职业素养,引进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教学,实训室对外开放,可供兄弟院校、企业、社会共用;同时增加校外对口实训基地,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操作,以达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接触;同时教师也可进入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其次,在整个教学设计上,结合现代电子制造业新技术,更新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引入不同难易程度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对应了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眼界,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3.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的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同时构建一个快捷流畅的网络交互式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为教师分享教学心得、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有力帮助,同时为学生的工程实践锻炼和就业提供更多机缘。

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成果与特色

通过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的全面建设,使课程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适用范围宽。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注重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之后即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通过企业运作与学校教学相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的方式,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三是交互式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构建了供学校、企业、社会选用的交互式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方便,为就业、企业选才等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通过对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教学覆盖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企业、社会培训及各类教师教学,达到课程适用于多层次人群的教学与学习的目的。从而为学校、企业、社会相关岗位培养技术过硬的从业人员,为市区及周边地区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为本区域内相关院校开展师资培训,促进地区相关教育的协调发展,为西部地区相关教育发展等提供资源。以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业气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本科教学;建设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90-02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1]。2011年10月,教育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出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因此,“优质+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灵魂,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关键[4]。在新形势下,精品是基础,转型是关键,共享是目标[5]。2012年我校农业气象学课程向江西省教育厅申报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并获批准。三年来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建成了合理教学团队、新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推广。

一、合理的教学团队

提高课程质量,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关键。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小到一个学科、大到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团队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奠基石。一支知识和技能相并的智能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1.课程团队结构。课程组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着力抓好师资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由农业气象教研室和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8位教师组成,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实验师1人;年龄结构:55岁以上1人,40岁以上5人,35岁以下1人。师资力量雄厚,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课程团队的成效。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包括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仪器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科学是源,教学是流”,课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善于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研究中进步。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培育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中青年教师巳成为教学骨干。近5年,教学团队成员巳发表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20多篇,自然科学类论文80多篇,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出版教材2部,获优秀教材一等将1次、二等奖1次。

二、教学内容建设

《农业气象学》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也是气象学、农学、农业生物学和农业生态学的边缘学科,与现代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具有复杂的知识体系。《农业气象学》是我校大农学类专业包括林学、农学、植保、园林、园艺、资环、土管、环保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已有50多年的开设历史。我校《农业气象学》2003年批准为省、校两级精品课程,2008年申报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转型升级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气象要素光、温、水、气的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和调节措施;天气的形成、变化原理及灾害性天气发生规律,地区特征和防御途径;气候形成、区划,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等。

1.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教师对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制定了总体思路、具体计划和实施措施,编写了一本有指导学生学习意义的《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内容不是简单的章节堆砌,而是考虑了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各章有重点、难点、思考题和参考文献等。该大纲早在2000年就获得了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2008年、2010和2012年进行了四次修订。充分体现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在网上开放后,得到学生和校外同行的好评。

2.注重教材建设,保证课程质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2000年主编出版了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教材――《农业气象学》(2000年8月江西高校出版社),该教材列为江西“金光工程”(即致富工程),2004年获得江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编写配套《农业气象实习指导书和教学实习指导》一书,突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和调查观测技能的培养,且研制《农业气象学CAI》配套课件,获得江西省教育厅首届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2009年主编出版了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农业气象学》(2009年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获得江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已出版2万多册;2014年主编出版了《气象学》教材(2014年2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三、深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和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手段逐步转化为“电化教学”手段。

篇7

关键词:酶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38-03

酶工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工业、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方面利用酶高效、专一的催化性能的应用工程技术,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并称为现代生物技术四大工程[1]。进入21世纪,随着酶学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推广,《酶工程》已成为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医学及农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对学生完整了解生物学科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十分重要课程[2-4]。华南农业大学《酶工程》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2013年立项作为精品资源课重点建设。三年多来,课程建设团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改革,力求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考核的公平性和多样性,提高酶工程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

21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酶工程理论知识不断更新,实验技术不断改进[5]。原有的教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课程的系统化、模块化建设势在必行。

1.加强课程的系统化、模块化建设。围绕着“产酶―分离酶―改造酶―用酶”主线,配合学院学分制改革,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重点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实践教学与要求、学时安排、参考教材、课程类别、学分、考核方式。理论课实施模块教学,以酶制剂的生产与应用为教学主轴,循序渐进,不断扩展与深入,构架起酶工程的理论体系。所有的教学章节调整为四大模块:一是“产酶”模块,包括微生物发酵产酶、细胞工程产酶和现代分子技术产酶等;二是“分离酶”模块,包括酶的酶学性质、酶的分离纯化等;三是“改造酶”模块,包括酶的分子修饰、酶的固定化和酶的有机催化等;四是“用酶”模块,包括酶反应器和酶传感器,酶在医药、食品、轻化工、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实验课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由产酶菌株的快速筛选、鸡蛋清溶菌酶的磁性亲和分离、鸡蛋清溶菌酶的纯度分析、鸡蛋清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分析、木瓜蛋白酶的制备、壳聚糖颗粒固定化木瓜蛋白酶、酶反应器设计及酪蛋白水解物的制备、酶试纸法检测消毒液中过氧化氢含量、邻苯二酚双加氧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重组表达等九个实验组成,形成完整的“酶源的选取―酶的分离纯化―酶的纯度鉴定―酶学性质分析―酶的体外改造―酶制剂的应用”实验教学体系。

2.书本教材与互联网资源相辅相成。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对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强烈。为了顺应这一需求,在教材选用方面,我们以王金胜主编的《酶工程》为核心,参考了众多的《酶工程》、《酶与酶工程及其应用》、《酶学原理与酶工程》、《酶制剂的生产技术》等教材,集众家之长,取其精华之作,在不影响酶学与酶工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大了对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等技术的介绍和讲解。在酶工程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我们用教材而非单纯用教材,在课程序言中,引入电子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酶学与酶工程相关网站,如、、.并提议学生关注“酶制剂网”、“酶好生活”等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及时了解酶工程的发展前沿与动态,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建成了酶工程精品课程学习网站(http:///mgc/),将教学大纲、教学进程、教案、习题、课件讲义、实验指导、课堂教学视频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提供渠道。

3.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酶工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酶工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实验教学又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积极思考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因此,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围绕巩固理论知识展开,才能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酶工程的原理、实验方法和技能,树立创新意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不断完善,形成了由九个实验组成的《酶工程实验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涵盖了酶源筛选、酶制剂制备、酶制剂的改造、酶制剂的应用,与理论课的“产酶―分离酶―改造酶―用酶”四大模块遥相呼应。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酶的生产方法、酶分离纯化方案的设计、酶的化学修饰和固定化以及生物酶工程的操作,并能根据需要改良酶和设计酶。

4.校企协同,增加酶工程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校企协同是以校企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的最新态势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途径,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校企协同,创造条件让主讲老师主动到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协助企业开办“酶制剂检测技术培训班”,所获得的信息和心得在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学生分享,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还邀请相关企业的技术负责人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酶的应用教学环节,我们邀请了广州博仕奥公司技术负责人,讲解了该公司在甘露聚糖酶、支链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木聚糖酶等主要饲用和食品用酶的研发和市场拓展经历,以详细的数据和具体的示例介绍了酶制剂及其固定化、化学修饰、分子改造、酶和生物反应器等在饲料生产、食品加工、污水处理、资源再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并且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对酶的生产应用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建设

1.启发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强调以学为中心,要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发挥创造条件。在酶工程理论教学部分,包括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指导的原理讲解部分,任课教师通过设计和安排思考题、综合题、小论文等方式,从之前的课堂“灌输”知识,转变为让学生带着问题想和学,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坚持启发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首先,老师的“讲”要有艺术,是启发式的讲解,而不是“填鸭式”的“灌”;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且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情况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学习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

2.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是现实趋势,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炼和深加工课程内容,使课件版面设计简洁并能与丰富的讲授内容有机结合,图文并茂,减少视觉疲劳,直观形象生动地解释教学难点;其次是制作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软件,形象直观地展现酶的结构特征以及运用这些结构特征进行分离纯化酶的原理和操作过程;最后,结合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建设酶工程知识题库,利用“扫码”答题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摸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实验教学引入导生制,实现个性化的及时指导。伴随着高校扩招,学校仪器设备、师资等实验教学资源日趋紧缺。仪器设备等硬件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逐步缓解,但师资受制于人才的招录和人事制度的制约,很难短时间内解决。导生制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学模式引入实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过程中师资不足,而扩招情境下的在读研究生具有热情高、知识面广、发现力和创造力强等优势,是“导生”的首选来源。在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导生制。借助导生,实验课教师从原来的讲解员、辅导员、纪管员等多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实验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善;学生在实验教学动手环节产生的疑问能够得到及时解答,并且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和个性化的评价。此外,导生还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督促学生在实验中主动思考,变盲目照搬实验指导书为积极有意义的实验学习、探索,使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均得以提高[6]。

三、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建设

1.增加理论课的平时考核比例,构建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课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考核评定、质量区分、教学预测、教学反馈、激励导向等功能。期末考试在课程终结时给予结论性的评价,仅能发挥考核评定和质量区分的功能,而教学预测、教学反馈和激励导向的功能得不到体现。因此,在酶工程课程考核中,我们增加了平时考核的权重,将平时考核由原来占总评成绩的30%提高到50%,并且改变了单一的课程考核形式(表1),综合采用随堂对教学知识的测验、课堂主题讨论、课程小论文、课后习题作业等方式,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优化教学模式。

2.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改变单一的实验课程考核。生物学实验由于课时长、知识涉及面广、师生比大,如何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公平合理评价一直是难题。在酶工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的单向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建立了更为客观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学生实验成绩由知识考查、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三部分组成。其中:知识考查占总评成绩的30%,根据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以及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定;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30%,分组进行评价,组长人选由各组推选,由组长组织实验开展,并根据实验实施情况对组员进行评价,指导老师根据课堂情况酌情扣分;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40%,由指导老师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情况、实验结果分析的认真程度评价,根据实验难易程度各次实验加权平均。这样,既解决了实验评价单纯由老师进行而导致的单一片面,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其公平合理性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通过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和参与性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校内教学督导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是:酶工程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新颖,能跟踪时代最新理论,课程教案和多媒体技术运用娴熟,PPT质量好,实验教学基础好,实践教学条件成熟;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始终突出教学重点,既重视理论知识传播,又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效果。而学生及相关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评价是:《酶工程》及《酶工程实验技术》课程设计合理,注重实用性,修读了该课程的学生能在生产实践中独立地从事酶的开发生产及酶活性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黎高翔.中国酶工程的兴旺与崛起[J].微生物学通报,2015,31(6):805-819.

[2]冯飞,梁佳勇,张雅君.酶工程课程的教学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08,28(5):154-156.

[3]宋根娣.高校转型发展新形势下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山东化工,2015,(44):117-119.

[4]孔维宝,杨红,曾家豫,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生物学杂志,2015,32(5):101-104.

[5]窦世娟,侯春燕,侯名语,等.生命科学世纪呼唤酶工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3):326-328.

[6]龚慧,徐超,黄九九.生物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3):88-90.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r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Enzyme Engineering

HUANG Jiu-jiu,LIU E-e,GONG Hui,HOU Xue-we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outh-China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China)

篇8

关键词: 美国开放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策略 建设做法

一、引言

开放教育资源始于2001年,对全球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网络获取高质学习资源已成为当前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免费使用优秀教育资源已成急需。近年来美国网络共享课程资源风起云涌,以开放共享为宗旨的开放课程将是推动全球教育资源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我国网络公开课资源建设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本文分析美国大型公开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和开放课程(OCW,Open Course Ware)的先进理念,结合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相关文件,并以我院建成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控编程与零件加工》为例,探索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与做法。

二、美国开放课程的先进建设思路及成功经验

1.美国的开放课程的起源

将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观点早在2001年在美国就已出现,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MIT OCW)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大型公开在线课程(MOOC)起步最早,取得巨大成功,并积累丰富的建设思路和成果。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MITOCW”项目,将学院所有课程面向大众免费开放,2005年,开放课程联盟成立,包括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协会在内的20个学校和机构展开合作,以传播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宗旨。目前全球已有200多家机构和学校加入,该联盟将巨大的教育资源译成不同语言。在应用与推广时,需要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也就是在使用时相关素材时需要注明取自何处,并且仅能用于教育和研究之用,不能用于商业目的。

2.MITOCW项目的先进思路

麻省理工学院最早进行开放课程,并影响世界开放课程的发展,其推出的MITOCW项目积累了优秀的经验和思路,特点如下:

(1)信息量大,学习人群广。目前麻省理工学院已将2000余门课程相关资源开放,不仅包括授课动画、视频、音频,还包括各种文本教材资源。学习者遍及全世界,据访问记录,有56%来自美国之外的国家地区,其中学生占45%,教师占9%,其他占42%。

(2)课程检索方便。在MITOCW网站上,可非常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课程主题或编号及开设课程的单位等多种搜索方式查找。

(3)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者可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获取资源。不仅可以在线通过网页学习,而且可以用iTunes U客户端访问学习;学习者还可以下载相关素材通过其他设备随时随地地学习;除了自学外,也可通过网站和其他学习者交流。

(4)为在职教师服务。项目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可极大地方便教师备课,教师可将其充实到教学中,同时也可将该项目推广给更多的学习者,MITOCW也提供给广大教师合适的教学软件工具。

三、原国家精品课程的成功与不足

教育部启动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十年不断建设,形成国家、省、校三级资源体系,众多学校制作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使学习者可得到非常多的各类网络资源,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免费共享教学资源的热潮,奠定我国开放课程的坚实基础,给学习者尤其是广大教师提供诸多资源,众多精品课程都详尽展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精品课程网站都由各学校自行建立,普遍网站技术落后、资源共享性差、资源交互性差,且各个学校的精品课网站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评审为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为成功申报而迎合评审指标,主要以展示课程建设团队的实力与成果,忽略最核心的资源建设,并且申报成功后便不再更新与使用,资源针对性差、网站利用率不高是通病。国家并未给精品课资源建设给出统一标准和规范,造成精品课程网站资源五花八门,甚至仅仅是一堆word类型的文档的罗列。对于视频类资源,多数是课程授课的课堂实录,时间长,针对性差。

通过现实情况分析还可发现,美国先进开放课程理念为:主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构建开放资源,我国的精品课程基本上做成面向教师展示教学理念的平台,面向学习者的有效资源非常少。

四、美国开放课程观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与做法

针对原精品课的弊端,2012年国家开始持续大力开展将原精品课程升级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同时新建一大批新精品资源共享课,不是对精品课程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它的完善与改良。笔者所在学院响应国家号召,在2012年大力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控编程与零件加工》课程,并于2013年在爱课程网全面开放。

1.主要建设策略

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其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好衔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设成果,避免资源浪费;根据时展需要在原精品课程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尤其要充分领会并渗透目前广受欢迎的美国MOOC建设理念,应力求多建设一些利于实现学习者和课程(或主讲教师)间互动的有益素材元素。

2.资源类型的选取

在原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完整教学过程最急需的部分,包括关键性视频、动画、考核内容、文本、教案、作业等,最主要的是为学习者服务的视频、动画和文本。各类素材不仅要实现系统化,更要实现资源的“碎片化”,将各资源设置关键词,有利于学习者搜索。

3.教学视频制作经验

(1)时长。教学视频应小巧精炼,不是课堂教学实录,而是经过精心编排提炼的微视频,可借鉴目前广为流行的微课视频,笔者认为时长应根据不同门类及特点的课程进行灵活确定,但不宜超过半小时。

(2)视频编辑。如课程团队教师中有擅长视频编辑的人员,建议视频拍摄与编辑自行完成,对于工科类等较为专业的课程,不建议委托专业公司完成,因为专业公司往往无法与课程要求达到完美融合,比如对于数控现场加工中的取景侧重点不能良好捕捉等。

(3)字幕。对于操作演示类视频,强烈建议添加关键提示性字幕,在不同阶段要加入关键字幕帧。

(4)视频格式。应将拍摄编辑的视频转为规定格式文件,转换中要注意码流大小。

五、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一直让一种一切为了学习者便利搜索便利学习的理念贯穿始终,尽可能地建设更多系统性但“碎片化”的资源,让学习者不论何时何地用何种设备登录网站学习,都非常方便且“开网有益”。

参考文献:

[1]MIT.MIT OCW help[EB/OL].[2008-09-10].

[2]王海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

篇9

一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本思路

1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特色介绍

通过讲授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发展动态的讲授和研究,使学生把握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及理论的演变和新发展;并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中的某些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现状及其案例分析,了解和借鉴农产品市场营销现实,加强感性认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已有的案例库资料的基础上追踪典型案例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新发展,通过对其不断完善筛选形成案例库更新;同时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新案例引入课堂。运用音像案例的观摩、文本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性案例的操作来进行教学。

初步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解决企业在农产品营销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调研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企业的农产品营销活动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诊断,并提出农产品市场营销改进方案。

2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创新性

农产品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既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又兼有营销业务能力,既懂营销技术又懂营销管理基本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受教学生能够掌握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区域分布以及营销特性,了解国内外农产品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前沿热点。能够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性、实践能力以及开拓精神的适用型人才,为未来参加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与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及存在的不足

1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在内容设计上要有较高的独立性,又富有弹性,每一章的内容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模板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课时和教学需要,选取任意章节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以及可拼凑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详见下表1.

2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即贯穿一条主线、实施两个教学方法、把握三个重点、联系四个实际、抓好五个环节。

(1)贯穿一条主线,着重强调在教学中要强调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路、观念、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强调一个“度”的把握;

(2)实施两个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一是互动教学;

(3)把握三个重点,即:营销环境分析、农产品市场调研与预测、4PS的分析;

(4)联系四个实际:国内外实际、企业成功实际、学校实际、个人成功实际;

(5)抓好五个环节:笔记、作业、讨论、论文、演讲。

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结合国内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开启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听课兴趣,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并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等能力和团队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在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教育,提倡创新精神。

3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运用于具体逼真营销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市场营销理论运用于营销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头脑风暴法。不定期组地织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交流讨论,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开放性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独立思考以及流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学生独立讲授。通过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情景模拟。由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解决的管理问题,置身管理实践中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5)小组讨论。分别划分不同的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

(6)企业实地训练。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选定一定企业进行农产品市场营销相应环节的实践操作。在学生现场实践中,邀请企业职能部门给予指点。

(7)调查与访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各相关环节,访问企业家与管理者,再由学生写出调研报告。

三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资源特色

1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使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能力,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职能的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者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二是创新发展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手段的掌握。

培养学生六大关键能力。按照农产品市场营销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六大关键能力,即环境分析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市场预测能力、4PS分析能力、相关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六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农产品市场营销所需的实用技能上。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课程的主要网络资源详见表2,

我们从2006年开始,每学期都举行2周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实践,从感知到感悟,从表象概念到实际的深入了解。

2强化“双师素质”,重点培养青年教师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一直致力于加强团队的建设,特别是教学梯队的凝聚力和团结互助,形成团队力量,通过改善学历和学缘结构,注意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并为其成为学科骨干教师尽量提供环境条件。落实与组织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参与,经常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讨活动。

3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落实培养规划,为他们聘任思想作风好,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基本的教学关。并创造一定条件让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出一批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踏实,有献身精神的教学骨干教师。

4教学与科研建设

(1)课程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适时邀请外校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我们的经验交流。

(2)鼓励和要求课程组教师加强教学方法和管理研究。鼓励课程组教师撰写和发表与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鼓励课程组老师开展与课程建设有关的专项课题研究。

5课程建设的主要步骤

(1)按“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的要求进行本课程的建设,同时引进、补充新的课程组成员,优化课程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2)修订和完善配套教材建设,特别是要出版实践性教材,完善教学文件的管理。建立齐全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习题集、讲义、试题库等教学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制作或完善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库、模拟实验等。

(3)补充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站中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和教学,并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学。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变过去“课程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和知识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转换与迁移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营销经营决策能力。按照建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要求,系统扎实地对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整合,提高学生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实验实践以及“双创”能力。学会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农产品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3.

[2]杨辉.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的联动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9):19-20.

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责任导向;特色导向;需求导向;建设导向

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5年来,已评选出了约2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出的精品课程以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为示范点,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等学校新一轮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但综观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从精品课程的布点、课程网站构建、资源的共享等方面来看,精品课程应有的导向功能、共享功能、示范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应有功能的缺失,不仅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质量与成效,还影响着各高等学校“十一五”期间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与思路。本研究从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坚持精品课程正确的建设导向进行剖析,以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应有作用与功能。

一、精品课程问题剖析

通过网上浏览、查询2003~2007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结合教育部2003年以来下发的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各类文件和通知要求,发现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还存在以下一些影响精品课程后续发展的问题:

(一)网站功能定位局限于申报功能

国家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通过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拉动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及相关教学基本建设。从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来看,虽然国家、省、学校都配套了后续建设经费,但绝大多数课程网站还仅仅是依据评审指标而设计的申报网站。网站的资源建设。还停留在逐一根据指标内涵回答问题上。特色与亮点不明显:网站的功能也还局限在申报功能的定位上,还没有从申报网站过渡到自主学习资源网站的建设上:网站的开放性、互动性不强,可借鉴、可参考的资源少,没有充分发挥课程专题网站对教师教学,学生自学,社会人士职前职后提升的功能。专题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展示课程的重要媒介。要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从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及下拨专项经费进行后续建设的目的来看,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必须站在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示范的角度,设计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学习网站,引导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的建设方向,承担起规范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的责任。

(二)课程的带动力、拉动面有限

这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的布点上。精品课程布点过于集中在部分高校、地区。既反映了高校、某个地区对精品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其课程建设的成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精品课程的带动力有限,说明了其辐射与带动的功能还仅局限于对本校、本地区的带动。这可以从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要分布的高校与地区得到体现。

现有的近2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1550门归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有447门课程归属于高职高专院校。从精品课程分布的学校来看,在普通高校的1550门课程中,有近1/3以上的课程集中在一些知名高校,本科精品课程数第一的高校,其精品课占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课总数的4%左右:而在高职高专院校的447门课程中,职校精品课程第一的高职院校则占了整个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总数的5%左右。透过4%与5%这两个比例,再研究精品课程数第一的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连续5年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获有量,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高校的精品课程数量明显地体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同时,其他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数较多的高校,也基本上是每年都有课程进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行列。从精品课程分布的地区来看,已有的普通高校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地区,三个地区每年的精品课程总量表现出逐年递增趋势。而高职高专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则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华南等四大地区,5年来四个地区每年的精品课程总量也呈现出递增趋势。

5年来精品课程学校和地区布点主要集中在部分学校与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和辐射功能,使其由于多种原因仅局限于对本学校、本地区课程的带动与示范,造成原本精品课程相对集中的学校与地区其精品课程数量更加集中,享有的优质资源和得到的支持政策更多,在精品课程评审、经费资助、其它教学改革项目审批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同时,也使国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原本应实现的高校间的互帮互助机制,逐步转变为高校间的竞争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共享功能体现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的有限和网站构建技术的不完善方面。精品课程的辐射与带动功能,主要依托于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从现有公布的2003~2007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来看,绝大多数课程的共享是很有限的。一是在资源的建设上,绝大多数课程经过几年的后续建设,还没有根据后续建设要求丰富课程的资源,可共享的资源有限,尤其是可供自主学习的资源有限。还有部分国家级精品课程,对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重要资源则采取了保护措施。不能下载、复制、保存与打印等。二是在网站的建设与完善上,一方面有近1/3的课程网站不通:另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在课程成为精品课程后,设置了登陆密码与用户名限制访问等。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并下拨专项经费,旨在通过后续建设,确保不同人群不受时空限制、地域限制共享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但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功能的缺失,背离了国家建设精品课程的初衷,也与精品课程应具有的共享性、示范性特点相违背。

二、精品课程建设导向的理性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效。为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应有的导向功能、共享功能、示范功能,反映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必须坚持精品课程正确的建设导向。

(一)坚持责任导向而非荣誉导向

精品课程,既是一种荣誉,但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引领高等学校课程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的责任,一种在全国起示范,促推动的责任。这种责任,应是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学校、课程负责人及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的责任。因此,在引导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上,在评价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上,应改变以某个学校、某个地区精品课程的数量为主要考核标准的思路,确立包含课程教学团队对他校课程的指导与服务面、课程的点击率、资源的共享率、课程改革的

力度等因素在内的年度检查与考核制度,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感,突出精品课程应有的建设目的与功能,把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相对丰富的院校下一步的精品课程建设方向,从以提高本校的精品课程数量,增强本校的办学成效方面,引导到指导他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上来,引导到如何提高辐射面,如何增强带动力上来,以整体推动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特色导向而非标准导向

从2003年到2007年,每年都出台相应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以规范精品课程的评审与建设工作。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给的不是标准模板,它体现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与思路,反映的是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向及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它回答并指明了高等学校的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建什么、怎么建,专家评什么,怎么评等重大问题。基于此,从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的应有之义来看,它并不要求所有的课程都按照一个标准模板进行建设,而是引导被推荐的精品课程按照标准中寓含的方向、思路去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其它的课程也参照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去改革。同时,由于各课程类型不一、性质不一,其特色与优势也不一样,按照一个标准模板进行建设不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因此。在精品课程的评审上,各高等学校在建设精品课程上,应在认真分析评审标准以把握建设方向的同时,要根据课程性质与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确保入选的精品课程其整体建设水平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确保其能在某个点、某个方面起到示范,起到榜样带动作用。确保国家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各有示范点与亮点。

(三)坚持需求导向而非自我定位导向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都是以课程为媒介来实现的,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应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精品课程也不能只服务于本校师生,它还有带动其它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社会需求。因此,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要坚持需求导向而非自我定位导向。一方面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考虑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真实工作任务与任职要求的一致性,改变以经验为依据,以教师自我定位为主的建设导向:另一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共享性方面。要确立开放的思想,确保不同地区的教师、学生、社会人士,能共享到与本校师生一样的优质资源,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第三,在课程的评审上,由于现有精品课程在带动力、辐射面方面的局限性,评审专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课程类别的布点需要,有针对性地扶持一些精品课程相对占有量较少的地区与学校,支持其形成精品课程的建设机制。

(四)坚持建设导向而非申报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