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培训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专长培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专长培训教育

篇1

民族医考试和开考后存在的问题

民族医考核存在的问题1999年5月《执业医师法》实施以后,考虑到中医和民族医的特殊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出台了一些补充规定,如1999年7月出台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2006年11月27日,又对上述文件进行了修订,出台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针对师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师承人员的条件是必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人员。带教老师的条件是必须具有中医、民族医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中医、民族医临床工作十五年以上或具有中医、民族医医学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师承人员跟师学习满3年后,可以向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申请参加出师考核。针对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依法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实践5年以上,掌握独具特色、安全有效的传统医学诊疗技术的人员,可以申请参加确有专长考核。《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实施后,对民族医的考试和考核有了参照的标准。但这个《办法》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承考核门槛过高师承考核文件规定必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者具有同等学历”这项规定对民族医而言不易实现,许多从业人员没有中医、西医基础,汉语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学历要求;同时家传或跟师学习时,师生关系松散而无契约,难以满足“跟师学习满3年”的条件;再者,文件规定指导老师必须具有“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具有民族医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而现有指导老师一般也没有学历,不具备带教资格。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标准也不适用于民族医药人员对“确有专长”的考核,要求“依法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实践5年以上”。但实际上大多数民族医一直是“非法执业”的身份,因此,依法从事临床实践而且要达到5年的时间要求,目前看来是有很大困难的。准备开考的民族医面临的困境对于已经开始院校培养的民族医药而言,开考标准的制订问题是当务之急。如哈医2011年已经开始培养民族医本科生,如果不能尽快确定开考标准,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就业无门的困境。苗医虽然没有自己的医学体系,但苗药产值逐年增高,从业人员众多,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人员资质认证。以云南省为例,在民族医学方面,存在傣医、彝医、藏医等多种医学,从业人员较多。除了藏医、傣医已经开考,彝医如何考试迫在眉睫。

开考标准

其它民族医药待时机成熟可以申请开考。建议应满足以下条件作为开考标准:一是有广泛医疗需求;二是从业人员队伍达到一定规模;三是民族医药基本理论体系基本完善,临床实践经验和诊疗技术方法成熟丰富并且证明确有疗效;四是有独立设置的本民族医医疗机构,并且在部分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有本民族医科室;五是有本民族医药教育,可在医学院校和中等医学专业技术学校中开设有本民族医专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可获得本科及以上或大中专学历。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已设壮瑶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正在建立苗医、彝医的相关专业,今后的毕业生也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进行考试;六是有本民族医药研究机构,开展本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七是至少经过2年省内医师资格考试试点,初步建立命题专家队伍、考官队伍和题库;八是对民族医药的继承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经费保证,对民族医药人员的执业有对应的政策。根据调查,符合上述条件的民族医药有壮、傣、彝、朝、哈、苗、瑶等。鉴于壮、傣、朝医药已经开考,当前开考的重点是苗、彝、瑶、哈四种民族医药。

不具备开考条件的民族医考核及执业建议

篇2

一)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基础条件建设

1确保已经设置的政府举办的县级中医医院不撤销、不合并、不改变中医医院性质。

2.开展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一期和二期工程县中医医院建设。未纳入国家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安排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

2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督导检查。重点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临床科室基础条件建设。环境形象和内部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争取中央财政对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设置

3.贯彻实施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制定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确保将中医科的设置及业务开展情况纳入乡镇卫生院评审工作中予以考评。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力争到年底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都按照《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中医科室应集中设置。

4.实施国债项目乡镇卫生院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纳入统一规划。按照标准配置中医诊疗设备,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协调卫生厅局规划部门。开展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至少包括:针灸器具、火罐、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等。

三)加强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条件建设

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开展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建设:5.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各级财政支持。

1配置好村卫生室中医诊疗设备。至少包括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箱)内含针灸器具、刮痧板、罐具、艾条等)等。

2配置中药柜。有条件的村卫生室中药饮片柜(药斗)配置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定品种在内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

3设置中医药文化和科普知识宣传栏。倡导村卫生室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

四)加强县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

6.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按照《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把县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纳入到整个农村中医药工作中。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总后卫生部继续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五)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

8.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中医在农村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

9.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二、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六)提高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10.开展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等建设。

1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等项目建设。中央财政将继续组织安排中西部地区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以及急诊急救等项目建设。

2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财政支持。再选择1-2个中医专科开展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在开展国家级项目的同时。力争省级财政补助经费额度达到每个县级中医医院50万元以上。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推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并开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

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定《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对县级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提出具体要求。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争取省级财政支持。特别注重加强中医诊疗设备配置。按照《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为县级中医医院配置必要的诊疗设备。

七)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水平

12.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业务协作督促县级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业务指导。1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通过医院评审等工作。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

2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县乡中医药业务管理一体化模式。

3对尚未设立中医科的乡镇卫生院。对下派到乡镇卫生院的医师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上予以倾斜。县级中医医院可以通过轮流下派等方式予以援建。

13.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成药应用水平。

14.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通过项目等方式。积极引导乡镇卫生院突出中医药特色。建成一批以中医药服务为特点的乡镇卫生院。并逐步形成专科(专病)优势。

三、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八)多途径开展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

15.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农村中医药人才岗位需求。协调教育等部门实施定单定岗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

16.实施农村在职、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项目。开展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项目。针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低学历的中医药人员。并将继续争取教育部支持。

17.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加大实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令52号)力度。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培养实用性中医药人才。通过师带徒的方式。

18.探索开展农村中药从业人员岗位培训。

九)开展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

1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每县至少5名。提高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的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强化中医理论培训和临床各科培训。

十)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配备和水平提高

20.实施国家和地方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计划中。

21.与卫生部联合开展临床和中医类别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点。

22.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继续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每个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均有1名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的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力争到年底。

23.大力推广从民营医疗机构中招聘中医药人员、西医学习中医、带编定向培养中医人员、对口支援等经验。

十一)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2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印发《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方案》通过考核和农民评议等程序将一技之长中医民族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25.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协调卫生行政部门。将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纳入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和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按照《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纲》要求。

十二)建设一批农村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

2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全国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建设相应的省级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基地。利用当地中医药教育资源加强农村中医药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基地条件建设。

四、加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十三)进一步实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2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每个乡镇卫生院推广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1针对西医人员。重点推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力争做到每个适用对象人手一册。推广临床广泛应用的简易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2针对中医人员。重点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包括毫针刺法、艾灸疗法、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针等,推广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力争做到每个适用对象人手一册。

28.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地市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考核标准及评分细则》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考核。年和年安排项目的县(市、区)考核工作于年7月底前完成。

五、贯彻落实新农合各项中医药政策措施

十四)研究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服务具体的补偿比例

29.全面贯彻落实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局年印发的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中提出的统筹补偿方案要重点提高在县、乡、村级医疗机构医药费用和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的补偿比例。

1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补偿比例。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和年以督导检查等方式。推动所有的参合县落实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积极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政策。

十五)继续研究制定降低中医医院和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病种起付线等其他补偿政策

30.大力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给予财政补贴或提高补偿比例;县级中医医院享受与乡镇卫生院相同补偿政策等。如对中医医院降低起付线或对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病种降低起付线;对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门诊费用可享受住院补偿比例;对中医服务项目特别是中医药适宜技术。

充分借鉴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引导农民选择运用中医药诊疗疾病,各级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研究确定适合的补偿政策。特别是中医药在费用和疗效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六、公立中医医院对口支援

十六)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协作关系

31.建立三级中医医院与县级中医医院对口支援协作关系。

1城市三级中医医院主要与县级中医医院建立协作关系。

2对口支援工作中。将农村中医药人员技术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技术推广班,通过组派城市中医医师到农村基层临床带教。安排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进修学习及人员结对、跟师学习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农村中医药人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2.开展省际对口支援工作。东部地区的三级中医医院在完成本省(市)范围内对口支援任务的同时。承担一定的支援西部地区县级中医医院的任务。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

十七)开展农村中医药工作评价

33.研究制定农村中医药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以县为单位开展农村中医药工作评价。年底力争80%县达标。将县级中医医院设置、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设置、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提供以及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列为关键指标予以评价。

34.将农村中医药工作纳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将农村中医药工作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设置、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提供纳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予以考核。

3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医院评价标准》重点考核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年完成所有县级中医医院考核评价工作。逐步建立鼓励中医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考核评价制度。

十八)组织开展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3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开展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篇3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124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

年,成功创建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到2015年,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立与“健康”建设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方便有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市中上水平。

二、发展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任务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1.科学规划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县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布局中医医疗资源,科学确定功能定位,构建“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和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2.加快县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在县中医院整体搬迁的基础上,加快县中医院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真正发挥县中医院在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年,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成为全县集教学、科研、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中心;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3.加快县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和中药库房,配备与功能、任务相适应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到2015年,县人民医院建成30张病床以上的中医病房,力争建成市级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达到规范化标准;所有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1.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实施国家和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加强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着力提升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县中医院建成1个市级重点专科(专病)或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3个特色专科(专病);县人民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

2.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防治重大疾病以及多发传染病。县中医院年建立“治未病”中心;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发中医药保健产品,开展药浴、药膳、保健按摩等传统养生保健服务项目。

3.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一步促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以县中医院推广基地为基础,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的指导,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至少掌握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至少掌握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培养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1.加快中医药教育机构建设。根据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以县卫生培训中心和县中医院为中医药教育培训基地,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强化中医药经典和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基本实践技能培养。

2.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实施县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项目、县级“师带徒”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理论学术功底深厚、临床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10名在全县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3至8名。定期开展“名中医”评选工作,扩大中医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开展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和执业中药师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在职中医药人员;建立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和中医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稳定和壮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四)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县中医院科研基地建设,推进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县中医院科研基地建设,填补全县中医药科研的空白。组织开展2至3个重大疾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力争在临床疗效方面有重大突破;支持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发;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2.做好中医药理论与技术传承。组织开展全县近代名中医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研究和医案整理工作。县中医院设立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积极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独特技术。

3.加强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利用。鼓励将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中药制剂,支持医疗机构委托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加工配制中药制剂,支持中药制剂在全县医疗机构中调剂使用。

(五)大力发展中药产业

1.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开展全县中药资源普查,加快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加大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品种保护力度,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和繁育基地进行重点保护和研究,促进中药资源恢复与增长。

2.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实施“中药种植万元增收科技示范工程”,助推农户万元增收。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采用“公司+基地+科研+农户”、“订单药业”、“股田制”、“县校合作”等模式,建立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产业化种植基地,提升全县中药材种植水平和中药材质量。重点支持黄连、紫菀、前胡、茯苓、丹皮、金银花等特色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到2015年,力争建成优质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40万亩、实现中药产值4亿元;建立2个通过GAP认证的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

3.培育壮大中药产业。制定《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加快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壮大中药村生产基地,努力形成现代化中药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中药产业链。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优势明显、能带动全县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大中型中药集团。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打造知名中药品牌。

4.构建新型中药流通体系。以黄水黄连交易市场为中心,以“避暑消夏节”等大型活动为载体,加强中药流通体系建设。鼓励中药企业相互参股、控股或联合,推进中药流通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构建规范、高效和安全的中药物流体系,力争将我县建成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现代中药物流配送中心。

(六)弘扬中医药文化

1.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积极搜集整理我县中医药文化资源,县中医院成立中医药文化及民间医药陈列室,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2.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深入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科普宣传活动;借助“避暑消夏节”等大型节会,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与特色优势,丰富我县旅游产业内涵,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3.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充分发挥我县中医药传统优势和中药资源、产业优势,以文化促经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拓展黄连等道地药材的出口贸易。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医药工作的认识,切实优化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要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科学编制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促进全县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中医药投入倾斜政策。县财政局要按照每人每年0.5元以上的标准,设立中医药专项发展资金,并逐年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要落实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的补助政策,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县物价部门要积极研究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价格政策,在制定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时,要结合全县医疗保障水平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县发改委要将县中医院二期扩建工程及基层中医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配合县卫生局做好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县科技部门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科技的发展。

(三)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要在现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目录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要鼓励患者就诊中医,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就诊中医的住院治疗和门诊慢病治疗起付标准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

篇4

第二条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中医和壮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中医药和壮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壮族聚居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还应当将壮医药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壮医药事业,根据中医药、壮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合理安排中医药、壮医药事业专项经费,并逐步增加对中医药、壮医药事业的投入。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将中医药、壮医药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统筹安排中医、壮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医药、壮医药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中医药、壮医药发展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置中医科或者中西医结合科以及中药房;壮族聚居区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壮医专科建设。

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有条件的,应当提供壮医医疗服务。鼓励村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壮医药服务。

第八条开办中医、壮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以及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医疗机构设置标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依法办理其他相关手续后,方可开展相应的诊疗活动。

合并、撤销各级人民政府开办的中医、壮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性质的,应当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备案。

第九条中医、壮医从业人员,应当按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壮医医疗活动。

未取得医师资格的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壮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学历或者经培训达到中等医学专业水平的,可以经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后,进入村医疗机构执业。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条开展中医药、壮医药服务活动,应当遵守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壮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第十一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中医、壮医诊疗技术、医疗服务设施和药品,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药品目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壮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服务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有条件的,应当将壮医药服务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材、壮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具有资源优势、疗效确切、原创性强的中药、壮药的开发与利用;支持药用动、植物人工饲养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鼓励建设中药材、壮药材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

乡村中医药、壮医药技术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民族草药。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重视中药、壮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做好中药、壮药资源普查和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收集圃建设以及濒危品种、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保护其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种源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药材种质资源;加强药材人工种养品种的标准化研究与推广;加强药材野生品种科学种养和新品种的研究,开展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人工种养和替代品研究。

第十四条鼓励发掘与推广有独特疗效的中医、壮医诊疗技术,鼓励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医疗机构研制安全、简便、有效和多样化的中药、壮药制剂。

医疗机构中药、壮药制剂的配制、使用和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医疗机构配制的依法取得批准文号的中药、壮药制剂,经自治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

第十五条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中药、壮药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

第十六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中医药、壮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规模适度、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壮医药教育体系,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鼓励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立壮医药专业。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民族特点加强中医药、壮医药人才培养。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或者采取相关措施,鼓励高等中医药、壮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和贫困地区从事中医药、壮医药工作,鼓励城镇医疗机构支援和帮助农村中医、壮医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鼓励有经验的执业医师、药师到农村开展中医药、壮医药服务。

第十九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中医药、壮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和名老中医药、壮医药专家评审制度,做好名老中医药、壮医药专家学术理论、临床经验、技术专长的总结和传承工作,鼓励名老中医药、壮医药专家带徒授业。

第二十条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推进中药、壮药的研究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采取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研究和创制中药、壮药新产品,提升中药、壮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十一条下列事项的评审、鉴定人员应当以中医药或者壮医药专家为主:

(一)中医药和壮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成果鉴定和评奖;

(二)中医药和壮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推荐和评审;

(三)中医和壮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评估;

(四)其他中医药、壮医药相关项目的评审或者鉴定。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中医药、壮医药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帮助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申请中医药和壮医药专利、地理标志产品、植物新品种、注册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壮医药的知识产权,包括秘方、验方、专有技术和科研成果等,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作价出资,参与开发和分配。

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披露、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权利人的中医药、壮医药秘方、验方、专有技术和未经公开的科研成果。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中医药、壮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保护有价值的中医药、壮医药文献。

第二十四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利用境外资金,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参加中医药、壮医药产业开发。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资助或者其他方式支持中医药、壮医药事业发展,享受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优惠政策。

支持中医药和壮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等有关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境外或者其他地区开展中医药、壮医药技术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产品的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国际传播和地区交流。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一款规定,中医、壮医医疗机构的设立不符合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以及未依法办理其他相关手续擅自执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未取得执业证书或者超出规定的执业范围从事中医、壮医医疗活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医疗机构未经批准擅自将其配制的中药、壮药制剂调剂给其他医疗机构使用的,以及未经批准擅自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的中药、壮药制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职责分工责令改正,没收违法调剂的制剂,并处违法调剂制剂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机构给制剂使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侵犯他人中医药、壮医药知识产权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九条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中医药、壮医药管理工作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5

[关键词] 健康教育;社区;老年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062-02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 。其核心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也逐渐延长,使我国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2002年,据联合国的资料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2005年11月1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且绝大多数老年人住在社区,其中低收入、低文化的老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社区老年人护理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人群之一。为此,我们漯河医专三附院双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现将具体做法报道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内容

1.1 群体教育

每月举办慢性病学习班1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专家到居民区主持健康教育义务讲座,分别组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等患者参加,利用讲课、放录像、幻灯片等形式向社区老年人讲授慢性病的病因、治疗及保健常识等一整套系统知识,指导他们了解、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1.2 小组教育

在普及慢性病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每周1次的“健康角“针对个体差异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有无并发症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分成小组,使其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这是群体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避免了群体教育所不能顾及的个体差异。

1.3 个别指导、电话随访、家庭随访

根据所掌握病人的情况,定期对病人进行各种适时的指导。对初发病的老年人着重讲解饮食、运动、用药及自我护理知识;对慢性病患者则给予定期家庭随访和电话随访,指导他们及时进行相关监测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则每月来中心就诊一次,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对病情较重、行动不便、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我们则定期到家中随访指导,患者也可以直接拨打中心健康热线电话,随时得到免费的咨询服务。

1.4 组织病人交流会

邀请一些密切配合治疗、病情控制较为理想的同种疾患病人进行座谈和交流,介绍成功的经验;也请饱受并发症之苦的患者谈切身体会和经验教训。病友之间交流最直接、最实际,对患者影响较大,也容易接受好的建议,病友的现身说教也增进了病友之间的友谊。

1.5 形象教育

利用制作的幻灯片、图片、漫画等进行形象教育,这样更直接和生动。患者可从幽默可爱的图片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深受老年人喜爱。

1.6 利用宣传、义诊活动筛查亚健康人群

定期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居民需要进行专题宣传活动,如“预防高血压、治疗高血压、远离高血压”“远离糖尿病健康伴你行”“一滴血测血糖”等活动,通过填写健康知识问答表、测血压、测血糖等,筛查出存在有危险因素的亚健康人群,并对亚健康人群发放社区慢性病干预手册,定期进行动态随访。

1.7 其他方式

在每年的糖尿病日、高血压日、爱牙日、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都要到居民区、公共活动场所举行大规模的义诊、健康咨询、发放教育宣传单等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宣传图片、资料等对广大居民群众及老年人进行健康宣传和咨询服务。

2 实施效果

一年来,社区健康教育受益人群达4 000多人,家庭随访300多人次,电话随访200多人次,个别指导100多人次,发放教育手册400多册,健康教育处方2 000多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的知晓率上升,满意度提高,深受广大居民特别是老人的欢迎。例如:社区刘某,女,74岁,经常心慌、失眠、抽筋,经检查患有冠心病、骨质疏松、低钙等多种疾病。通过健康教育进行知识宣传,老人积极参加健身锻炼、改变饮食结构、合理休息、补充钙片、保持良好心态,提高了生活质量,以上症状基本消失。老人们纷纷表示以后会在饮食起居等方面按正确的方式坚持下去。还有很多老人了解到冠心病猝死的诱因是情绪激动、便秘、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饱餐等因素以后,主动调整情绪、保持大小便通畅,适当活动、劳逸结合,少食多餐、进清淡易消化的平衡膳食、戒烟限酒等,改变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自觉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 讨论

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对改变社区老年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不健康行为及对健康知识的普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展健康教育,还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健康老龄化:

3.1 社区健康教育应纳入政府工作规划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下,建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形成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公共卫生、中医药、护理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职责分明、分工协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同时重视社区居委会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内制定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职责、人员分工,把健康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一部分,在年度工作计划中要明确健康教育是社区居委会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3.2 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开展全科医学规划培训;完善继续教育;推进培养能力建设和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社区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3 加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目前护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没有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这是极需要解决的问题。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现有的资源,请医院从事老年病研究的专家讲课,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心理、老年护理等各个方面。鼓励长期从事老年护理的护理人员总结临床经验,通过传、帮、带来培养一批热爱老年护理事业的队伍,在临床上发挥骨干作用。培训老年照料者如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其中的大多数人缺乏照料老年人日常生活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对护工可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

3.4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

稳定老年护理队伍,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对老年护理照料人员要制定有关培训和管理制度,规范他们的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还要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制定相应政策,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护理人员队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和老年护理专长,能独立解决老年专科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可指导其他护士的老年护理专科护士迫在眉睫[3]。21世纪的老年护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加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树立新型的老年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健康,预防致病、致残,发展社区老年护理工作,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4 体会

4.1 加强群体教育,注重专题讲座与个体答疑相结合

通过群体教育,有利于慢性病患者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所患疾病的系列知识和健康常识。调查显示95%的患者认为受益很大。

4.2 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教育,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健意识增强,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正确认识,不再轻易相信一些不正当的广告宣传,更注意和社区医生进行密切配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测、控制,掌握平衡膳食、合理摄取营养,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活动。

4.3 对“亚健康人群”及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做相关因素的监测

建议该人群每半年到1年复查1次,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尽可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4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以“居民为中心” 的服务宗旨的真正体现

该项工作既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自身发展,又能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但应注意其教育内容要以满足广大居民身心健康需要为目标。

4.5 社区健康教育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果在社区内开办健康教育网站、电台广播、教育阅览室及区域化健康教育有线电视等,则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疾患的居民健康教育的需求,从而使健康教育就像可口的“个人套餐”,老少皆宜。

4.6 帮助老年人树立健康理念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让普通人形成“大病上医院、小病上社区、无病要保健”的观念,进一步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行为,预防疾病发生,改善群体的预期健康寿命,达到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健康的良好状态,从而提高老年期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已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还应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2]王艳梅.浅谈老年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培训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