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投资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投资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投资分析

篇1

1林业集团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在现行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下,商品林业投资效益低下已是一个众所共认的事实。而投资效益低下的状强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获取较大收益的合理预期,对更高收益预期的产生又会导致对现存以及新的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强化对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期望。因此,林业集团自然是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对林业经营者而言,新制度的实施,将增强他们对从事林业经营的预期和偏好,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热情。对潜在投资者而言,新制度为他们提供了直接投资于商品林业的渠道和方式,使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成为可能,从而成为投资组合多元化、风险分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林业集团是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最大受益者,由他们发起的需求诱致性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必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制度的需求。但是,由于林业集团的大集团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导致制度供给的速度太慢,组织、协调与谈判的成本太高。

首先,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有一个新制度安排的“发明者”或“创新者”自发组织实施。这个发明者类似于制度创新的熊彼得式的“企业家”(能发现制度不均衡及其潜在的获得机会),他们是整个制度创新的“初级行动团体”和“发明创造者”。但是,由于林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加之林农的意识形态落后,难以产生制度创新的发明者与创新者。一方面,较小的私人收益不足以激励林主参与集体行动。林业集团成员规模庞大,即使制度创新的收益可预期,但单个林主荻得的份额可能很小,该利益甚至难以弥补他们参与集体行动的个人成本,于是林业经营参与集体行动的激励自然也不足。另一方面,林农在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中的序位靠后,在社会潜意识和人们思想深处,农民总是与贫穷和愚昧联系在一起,林农自然更不例外,如此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使林业成为一个弱势压力集团。而林农自身的意识形态障碍,也使他们难以认识到集体行动的利益所在,认识不到自身对制度变迁可能施加的影响,他们只是受制度的影响,而非积极地去影响制度,这也弱化了林业集团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

第二,林业集团主导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全局的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的成本较高。而林业集团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又进一步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成本。首先,林业集团规模庞大,制约了其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当许多人组织起来一起行动和捍卫自身利益时,其组织成本远高于少数人做同样事的成本。林业人力资源庞大,仅林农就数以亿计,将林主有效组织起来一致行动的组织协调成本人高。其次,林业经营特点制约了其较低的组织化程度。林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林农生产地点分散,林主生产的地理集中度偏低,从地理位置上讲,林主联合须跨越更大的障碍。再次,林主之间在地区、职业等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但是林主之间缺乏有效的社会联系,他们对集体行动必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使林主聚合起来,建立有效联盟,以强化其共同利益的难度骤增。总之,松散的林业集团高度组织化并非易事,其组织、监督、运行的成本太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利益共同体,无法在制度变迁中表达自己的看法,难以直接影响制度变迁的过程。

第三,由林业集团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仅其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较高,而且面临着普遍的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由于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强外部性,收益将为集体所有成员分享。每个林主的个人行动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性,理性的林主更愿意保持沉默,让他人去奋斗,由别人去承担创立成本,自己“搭便车”分享制度创新的利益。越是大集团越是会受到“搭便车”问题的困扰。林业是名副其实的大集团,集团成员规模庞大。2000年末,仅我国林农人力资源总量就达104万人,2002年退耕还林在全国铺开后,林农人数数以亿计。如此之大的集团规模,又缺乏类似的强大约束以对林主的“搭便车”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故“搭便车”行为在林业集团内很容易发生,这极大地降低了林业集团集体行动的效率。

第四,诱致性制度变迁依据的只是共同利益和经济原则,它要受制于制度环境(如宪法秩序和法律制度)和其他外部条件(如知识、意识形态),给新制度所留下了空间和边界的制约。如果新的制度安排超出了制度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即使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制度变迁也不大可能发生,新的制度安排也难以出现。

2政府部门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作为垄断者(国家在提供制度产品上具有自然垄断优势),国家可以比林业集团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国家在制度供给上除了规模经济的优势外,在制度实施和组织成本方面也极具优势,可以对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的合法性问题加以保护,这是其他经济和社会主体所不具备的,也是政府提供制度安排的重要原因。因此,制度的确立和保障需要强制性的力量。正如诺思所指出的,“虽然我们可以没想资源的组织可以在有限范围内保护所有权,但是很难想象没有政府权威而可以推广这种所有权的实施”。

在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下,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完全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发动和组织的制度变迁所遇到的阻力,一方面来自其他主体和利益集团,取决于支持变革的主体:阳利益集团与反对变革的主体和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关系及其变化;另一方面来自政府自身,取决于政府的偏好和政府机构的官僚化程度。这些都可能会对制度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双重的,一是经济目标,即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二是政治目标,即通过为不同利益集团设定不同的产权,使其自身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收益最大化,以赢得最大化的政治支持。具体到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而言,政府要实现的经济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商品林业的投资效益,提高林农经营林业的收益。而政治目标则是实施对林业的控制,实现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经济目标同社会目标常常是会发生冲突的,当经济日标与政治目标冲突时,政府的政治目标通常支配着经济目标,即预期政治收益大于政治成本,是政府实施制度创新,包括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先决条件。事实上在现行的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下,导致商品林业投资交易成本高的多个要素:如林地非流转性、采伐限额限制等,均是由于政府在资产所有制属性的规定和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所造成的,这也正好验证了经济目标与政治目标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政治目标的结论。

其次,尽管供给主导型商品林业制度创新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节约制度选择和推广的时间,但由于它可能违背一致性同意原则。地方政府为其自身利益会“修正”“曲解”上级意愿的制度供给,或者以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实施新规则,容易出现“改头换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增大制度变迁的“阻滞成本”。这样不仅不能保证法治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而且会使制度变迁扭曲变形。如改革开放后,南方集体林区木材市场放开后导致的滥砍滥伐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在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政府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特殊利益和权威显示偏好而实行过度的行政管制性制度供给,导致政府行为的越位和制度供给的“过剩”。例如为了生态安全我国政府觇定了严格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却没有给予林业经营者应有的经济补偿,使林主蒙受了经济损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森林采伐进行约束和限制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对于林业经营者财产权的约束是应有一定限制的,要依照法律规定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无所限制地行使公权而侵犯私权。

第四,由于国家总是通过政府来行政的,而政府则是由人组成的,政府官员本身也是“经济人”,他们的私人净收益并不等于国家净收益(或社会净收益),因此社会净收益的存在不一定能导致制度的有效供给,或者他们供给的制度只是为了获得垄断租金的最大化(寻租空间的最大化),从而导致低效制度供给。例如在森林采伐限额的分配上,政府的操作缺乏某种程度的透明度,这给地方和部门行政权力“寻租”提供了极好的土壤和机会。采伐指标的发放依据的往往不是林木生长、成熟的状况,而是权力大小、人情关系远近等因素。因此,采伐限额制度的实施常常以牺牲山林产权者的利益,特别是当地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从而最大程度地遏制了市场主体投资于林业的积极性。

篇2

关键词:农户;增加林业投资意愿;影响因素

收稿日期:20120323

作者简介:聂文昌(1974—),男,江西靖安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程规划设与林业生态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4202

1引言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确权工作完成后,农户已成为林业经营的主体,但随之而来的是林地的分散经营和林地经营资金投入规模的下降。由于资金可以转化成经营中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因此林业资金的投入是当今林业经济发展的第一启动力[1]。所以,评价江西的林改成效的关键对象是对林地具有经营决策权的林农,核心内容是林农林业经营中的投资行为[2]。本研究以江西省宜春市林农为研究对象,考察林农在产权界定后的林业投资状况及影响其增加林业生产性投资意愿的因素,探析江西省林改的成效,为深化林权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2农户增加林业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

假设

调动农户培育森林的积极性应成为集体林权改革的目标之一,而农户林业经营的积极性来自于林业投资后预期的收益情况。理性的农户在内外部约束条件下进行资金投入改变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较后,决定是否改变林业资金投入行为。假定农户的预期收益是纯收入最大化,那么其目标函数是:农户的预期收益=产品销售收入-生产成本-交易费用[3]。林产品价格水平受到国内外林产品供求关系的制约,虽然目前国内外竹木需求市场旺盛,农户对竹木产品的价格水平普遍存在将来价格提高或持平的预期,但提高的空间不大,加之在木材销售中,很多农户以活立木的方式一次性销售给木材经销商或直接销售给用材企业,交易频率和交易的机会成本等带来的交易费用在这里的份额并不大(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户在交易中的损失可能存在)。因此,决定农户收益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生产成本,在货币表现上就是对林业的资金投入。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对农户林业投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不多。曹建华[4]认为影响林业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交通、土壤肥沃程度、税费、投入、技术与管理水平等。黄安胜等[5]通过实证认为经营用材林、经济林和毛竹林的农户其资金投入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影响因素各自发生作用的大小也不尽相同。

上述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并不是研究农户增加林业生产性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假设影响农户增加林业投资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这些,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有待于通过实证来检验。

(1)农户户主及家庭人口特征。主要用户主文化程度、在家劳动力人数来反映。

(2)林业生产资金特征。主要用资金来源渠道、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家庭收入来自林业的比重等来反映。

(3)户主对政策的认知特征。主要用农户对政策稳定性的认知来反映。

3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笔者组织调查人员于2009年1月和2月就农户林业投资行为对江西省宜春市多个县市的林农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的地区类别包括平原、丘陵和山区;涉及的林种包括用材林、经济林、毛竹林等。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和典型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样本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243份,其中愿意增加投资的占63%。

根据对已有相关文献的回顾,结合本研究目的,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其中以农户是否意愿增加林业投资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的6个解释变量如下(表1)。二元Logistic模型,是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1]的范围内。将“以后是否愿意增加林业生产性投资”中“愿意增加生产性投资”定义为Y=1,“不愿意”定义为Y=0。那么,农户投资意愿Logistic模型可以表达为:Logit[pi/(1-pi)]=β0+β1X1+β2X2+……+β6X6

式中β0为常数项,Xi表示表1中各变量。

表1模型的变量说明及回归结果

变量名称变量定义均值模型回归结果解释变量系数BWald值户主文化程度X11=小学及以下;2=初中;

3=高中及以上 1.656.947***0.719投入资金来源X20=借贷,政府补贴及其他;1=自有资金0.78————资金获得难易X31=很难;2=较难,3=一般;

4=较易;5=很易2.339.907***0.536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X41=10%以下;2=10-15%;

3=15-20%;4=20-25%;5=25%以上2.9936.206***1.001政策稳定性认知X50=认为不稳定;1=认为稳定 0.8722.416***3.081在家劳动力人数X60=2人及以下;1=3人及以上0.49————常数项47.448***-7.284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

4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243个样本的截面数据进行了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用后向筛选法。这样,一共有3种计量估计结果。从各种模型的计量结果看,模型整体检验显著,不同统计模型的计量结果相似和相对稳定。对于最后一步模型的整体检验,Nagelkerke R2=0.510,-2 对数似然值=207.387,卡方检验值=114.005,并在1%显著性上显著,因此,模型总体上是显著的。表1给出了结果中最后一步模型的回归系数B、wald值。根据这些指标,分析归纳如下。

(1)户主文化程度对农户增加林业投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系数B在1%水平上显著,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增加投资的意愿越强。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林业生产的收益也越大,在接受林业科技培训、林地经营管理、各项交易谈判等林业经营过程中,具有更好的知识技能接受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这些优势最终将体现在林地的收益上。依此,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其投资林业的程度也会越高[6]。

(2)资金获得的难易程度对农户增加投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系数B在1%水平上显著,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容易获得资金将使农户增加投入资金的意愿增强。因此,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借贷、政府补贴等渠道资金,获得林业投资资金的便利性将影响到农户林业投资的积极性。

(3)家庭收入来自林业的比重对农户增加投资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系数B在1%水平上显著,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农户家庭总收入来自林业的收入比重越大,将使农户增加投入资金的意愿增强。反之,家庭收入中林业外比重的增多会使林业对于农户来说相对不重要,因而投入的资金将会减少,甚至退出林业生产。

(4)农户对政策的稳定性认知对农户增加投资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系数B在1%水平上显著,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农户认为林业政策稳定,将使农户增加投入资金的意愿增强。

5结语

本文以宜春林农为例,分析了农户增加林业投资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户主文化程度、资金获得难易程度、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户主对林业政策稳定性的认知等对增加投资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本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组织和加强农民林业经营技能培训。通过地方林业机构和林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培训,使农户掌握林业经营的技能,增加农民林业经营效益。

(2)全面深化配套改革,放活林业经营。进一步健全林业公共财政制度,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资源培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加大国家补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规范抵押贷款行为,扩大抵押贷款范围,激发更多的农户投资林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魏远竹.资金投入: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第一启动力[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0(5):9~10.

[2] 张小迎,冷小黑,郭锦墉.林业经营中农户资金投入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4):59~61.

[3] 郭锦墉,冷小黑.农户营销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4):1~5.

[4] 曹建华,王红英.商品林经营:环境与经济分析及政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市场经济;措施

引言:以往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忽略财务管理方面,但作为医院管理过程中核心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开始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医院作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如何形成良好的体制与顺利健康发展,都是值得我们讨论研究的。为了广大群众有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为了使其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下面我们通过了解市场经济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通过分析进而提出对应的措施,旨在为医院财务管理提出对应建议,进而更好的适应如今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一、当今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医院投资分析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部分医院对于投资分析机制认识出现偏颇等情况,院领导往往单一的重视内部财务管理,对于投资分析方面有所忽视,存在不考虑经济效益,单一强调社会效益等情况。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分配机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作用,并且用于其他方面的经费严重超支。另外,医院中也往往缺少专业的投资分析与经济管理相关方面人才,这些都是导致医院分析机制存在问题的因素。

2、风险意识比较淡薄

部分医院会受到过去计划经济思维制约,作为医院内部管理人员,由于工作环境安逸,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虽然对于医院来说没有倒闭的危险,但是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必然会阻碍医院工作效率的提升。

3、医院没有健全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医院成本核算形式不完善也是主要问题,若单一的注重核算物价以及奖金等方面是不可行的,这也导致了医院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时对于各类项目核算的不全面问题,核算的时候也存在方法过于简单,不考虑经济效益等问题。目前来看虽然也有所转变,但对于医院完全成本核算进程还是比较慢,这也是长期思想观念与固定模式影响所致。有突破但是仍然存在问题。

4、资产管理不科学

部分医院近来年专项物资耗材的采购比例逐渐增加,在采购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手续不齐全、招标资格不完备以及没有走法定的招标程序。同时也存在设备找不到实物以及设备记账手续不完善等情况,这样在管理上就缺乏一定的自,这样就会使得投资决策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完全按照领导的意图办事,因此使医院的资产产生了极大的浪费。

二、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财务管理要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有必要进行有利的改革与完善。通过结合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能力。下面具体提出几点措施:

1、加强财务人员的自身管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在于对人才管理能力的提高,通过把人力资源作为医院财务管理与发展的重点,利用多方面培训与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综合素质,加强管理人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相关方面的人员也要要充分的掌握会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让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更复杂的工作环境,并可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而有效节约医院财务成本。提高廉政建设,准确的做到杜绝虚假财务等问题发生。

2、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问题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重要考虑因素。无论是那家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会遇到,但通过建立科学与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防范医院财务风险问题,进而进一步增强相关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医院在财务活动中也要加强分析和评价力度,把建立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而控制财务上出现的风险点,通过风险的预警机制,进一步把培训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作为重点。进而全面掌握医院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医院收支情况,以及有效评估医院的经济运行整体质量,进而可以有效对其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预防规避,把控并进行分散财务风险,把降低财务风险问题做到即细致又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3、建立科学的分析机制

医院财务管理在医院整体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做到财务管理上的科学与合理,首先考虑的是医院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因此,为了准确把握医院经营与市场发展状况,必须要分析财务数据,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水平,所以要建立科学的分析机制。通过分析认识医院财务管理活动规律,可以有效掌握医院管理中的不足,了解医院收支,资产运用能力,通过分析也可以总结医药费用控制能力,质量变动情况。通过分析和建立评价机制,综合了医院财务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医院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与其密切相关,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同时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复杂,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通过本文分析,我们可以结合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市场经济的助力作用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方法,进而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张艳.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适应市场经济[J].新经济,2013,23:74.

[2]肖粮.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适应市场经济[J].时代金融,2013,27:67.

[3]牛喆.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J].财经界(学术版),2012,09:184.

篇4

公用事业连遭下调

医疗保健显著回升

潘 祥

沪深300成份股09年盈利预测增长率(3个月数据)为19.02%,较上期小幅下降1.42%,这些公司08年盈利增长率为-15.09%。

09年预测盈利增长前三位是食品生产与加工、汽车零配件和建筑工程,分别为305%、127%和109%。

09年增长率较08年增长率上升幅度最大的行业是食品生产与加工、汽车零配件和电子设备与仪器,分别上升362%、183%和143%(绝对值)。

所有9大产业的3个月盈利预测调整比率均小于1,上市公司业绩上升压力依旧存在。

公用事业本期继续被大幅调低,这也是公用事业在本年的第五次调低。截止本期,公用事业成为唯一一个自今年来连续被调低的产业。

从3个月盈利预测调整比率数据看,能源、原材料和酌情消费品处于价值链上。游、定价能力强的行业被分析师所看好。

1 整体盈利预测下降

根据今日投资对国内70多家券商研究所1800余位研究员盈利预测数据的最新统计,分析师对上市公司和沪深300成份股09年的整体盈利预测有所调低。

1.1 有分析师跟踪的上市公司(近1000家)

有分析师给出盈利预测值的上市公司09年对08年的整体盈利预测增长率为23.78%,与上月相比下降1.22%,这些上市公司08年较07年的增长率为-16.11%。

1.2 沪深300预测增长率小幅下降

沪深300成份股09年盈利预测增长率为19.02%,较上期下降1.42%,这些公司08年盈利增长率为-15.09%。图2给出了分析师对沪深300预测增长率(08年和09年)变化趋势。

2 盈利预期整体有所下调

在我们统计的41个行业中,本期预测增长率数据上调个数为15,下调个数为26,上市公司盈利预期整体有所下调。

09年预测盈利增长前三位是食品生产与加工、汽车零配件和建筑工程,分别为305%、127%和109%。其它进入前十名的还有计算机硬件与设备、汽车零配件、建筑材料,汽车制造、电力设备、批发和建筑原材料(详见图3)。

09年盈利预测增长最低的3个行业为航空、水运、和煤炭,分别为-112%、-92%和-4%,其它09年预测增长较低的行业分别是运输基础设施、银行、自来水、证券经纪、石油与天然气、公路与铁路运输和林业与纸制品和(详见图4)。

09年增长率较08年增长率上升幅度最大的行业是食品生产与加工、汽车零配件和电子设备与仪器,分别上升362%、183%和143%(绝对值)。其它相对增长率较高的还有汽车制造、建筑工程、金属与采矿、计算机硬件与设备、建筑材料、半导体、电力设备(详见图5)。

在有统计数据的41个行业中,仅有4个行业的09年业绩增长率较08年增长率有所下降,其他均有所提升。这些下降的行业分别为:水运、煤炭、银行和航天与国防,降幅分别为59%、56%、27%和16%。其它提升幅度较小的行业有饮料生产、批发、运输基础设施、通讯设备、自来水和制药(详见图6)。

3 公用事业连遭下调 医疗保健显著回升

本期各产业09年盈利预测调整比率(3个月)均小于1,上市公司业绩上升的压力仍然存在。而结合1个月和3个月的数据看,公用事业本期继续被大幅调低,这也是公用事业本年的第5次调低,截止本期,公用事业成为唯

一的自今年来连续被调低的产业,而上期被大幅调低的医疗保健本期则被显著调高且数值达到今年的新高(详见表1、图7和图8)。

图7统计的是09年盈利预测调整比率(3个月)的最新变动情况。与1个月前的数值相比,除公用事业外,其他产业均有所上调,其中医疗保健、酌情消费品能源的上调幅度较大。

图8统计的是09年盈利预测调整比率(1个月)的最新变动情况。与1个月前的数值相比,除公用事业被小幅下调外,其他产业均被凋高,而医疗保健、信息技术上谰幅度较大。

4 调整比率数据齐创新高

对除了通讯服务产业外的其它9个产业,我们在每个月底分别统计了1个月的盈利预测调整比率和3个月的盈利预测调整比率。1(3)个月的盈利预测调整比率为1(3)个月内盈利预测上调数量除以1(3)个月内盈利预测下调数量。

篇5

摘 要: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是当前生态建设任务中的重要一环,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压力,仅仅依靠政府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能否构建行之有效的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机制,利用市场力量为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提供持久资金动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湿地生态服务投资的概念界定入手,指出构建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机制的驱动力,运用相关经济学知识对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机制构建的具体做法。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关于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机制构建的理论,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5-0001-03

1 引 言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系统交互接壤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蓄积营养物质、存储碳元素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1]。然而,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以及人类对湿地功能价值的浅见,湿地遭受了过度开发和破坏。以北京为例,20世纪80年代,北京湿地面积尚有7.5万hm2,到2003年只有不到2万hm2。

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任务艰巨,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能否构建行之有效的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机制,利用市场力量为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提供持久的资金动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2 湿地生态服务投资的定义及内涵

借鉴一般实业投资的定义,对湿地生态服务投资的概念作如下界定:湿地生态服务投资,就是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于湿地生态服务产业的资产投入阶段,通过湿地生态服务过程使资金增值、获取收益的经济活动过程。按投资主体的行为特征来看,有公益性政府投资和私利性市场投资两种类型。从研究宗旨出发,本文研究对象只限于私利性市场投资,公益性政府投资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同一般投资目的一样,湿地生态服务投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然而,湿地生态服务的特别属性,使得这一投资行为具有特别的内涵:

2.1 一种公共品的私人提供行为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是一种公共品的私人提供行为。公共品私人提供理论认为,公共品排他程度的不同、排他技术的出现以及利他主义的存在等原因,使得私人同样可以提供公共品,且比政府供给效率更高[2]。湿地生态服务投资就是由私人投资者以社会资金承担服务成本、并通过收费等方式取得投资回报的公共品提供行为。

2.2 一种自然资本投资

从资源与生态角度看,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是一种自然资本投资[3]。人类对自然资本的过度索取,使自然资本成为比人造资本更加稀缺的经济要素。对于可再生性自然资源,以投资的方式维持自然资本存量不变甚至于增加,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其生态意义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2.3 一种产业投资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是一种产业投资。生态服务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人类的承认,其经济价值实现的途径与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中,这使得生态服务很有可能成为本世纪极具投资价值的 “绿色产业”。作为一个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湿地生态服务投资需要得到政府的更多产业优惠政策。

3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机制构建的驱动力分析

(1)政府对市场投资力量的兴趣。作为公共财产的政府财政,即便富足,也常常因使用的免费性而导致分配紧张。湿地生态破坏严重,仅仅依靠政府力量进行湿地恢复与保护,会给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而且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来是遭到怀疑的,这也使政府对高效市场资金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2)社会资金对新兴获利途径的兴趣。在竞争激烈的微利经济时代,社会资金始终在寻求着新的投资获利机会。新兴产业常常是富有吸引力的,敏感的投资者可以从新兴产业投资中获得市场先机,抢占市场份额并依赖先行经验获得竞争优势。作为短缺资源,湿地生态服务产业化运行趋势日益明显,把握时机,构建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机制,引导感兴趣的社会资金进入湿地恢复与保护领域,可以形成投资方与政府双赢的局面。

(3)社会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总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经济增长常常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以生态服务的市场化为运行前提,把湿地生态服务作为投资对象,通过生态服务获得价值增值,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获得生态收益,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4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4.1 湿地生态服务产权制度缺失

投资想要顺利获得回报,投资者必须对所投资的对象有确定排他性、单纯经济性质的权利,最好还是可分解、可交易的法权[4]。湿地生态服务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在人类生活不致影响地球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是一种并不稀缺的自然资源。因此,长期以来,人类习惯于将湿地生态服务当作大自然的免费馈赠,湿地生态服务产权处于未被界定的公共领域,产权制度缺失。湿地生态服务产权制度缺失,意味着投资者没有通过湿地生态服务而获得经济回报的法律依据,这从根本上阻碍着投资者的投资动机。

4.2 湿地生态服务收费难

投资的根本动机在于获得预期利益回报,湿地生产的直接有形产品往往不足以弥补全部投资,通过无形生态服务获利是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机制构建的根本。然而,与一般有形实体商品不同的是,湿地生态服务从自然属性看,具有无形、不可分割、不可计量等特性,从经济属性看,又具有 “不排他、不竞争”的公共品属性。这些特殊属性使得如何对湿地生态服务进行收费成为一个难题:谁是服务消费者?消费者得到的是何种服务?怎样计量、分割并进行交易?交易价格如何确定?以何种方式进行支付?如何保证支付后的服务质量等等。以何种方式实现湿地生态服务收费,使投资者能够通过提供这种公共品获得预期利润,成为投资机制构建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为艰难的一环。

4.3 资本需求额巨大导致投资风险高

投资决策所要考虑的因素中,除投资收益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投资风险。湿地投资其实是综合性开发项目,湿地占地面积大,所需资金多,一个占地面积200 hm2的湿地投资总额要超过10亿,一些更大型的湿地则需要的资金更大,可能达到20亿甚至更多。过高的投资总额使得投资风险变大,对于市场逐利性的资金而言无疑是一个障碍,如何减少投资方的投资风险,是政府在构建投资机制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5 湿地生态服务投资机制的构建

5.1 明确界定湿地生态服务产权

界定湿地生态服务产权,是投资者获得利益的前提。首先,要从理念上接受这种生态服务的财产属性。人们更习惯于把有形物品当成财产,事实上,湿地生态系统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着虽然无形、但是有用且必不可少的各种生态服务,就如同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是一种财产;第二,需要明确界定湿地生态服务初始产权的所有者。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湿地生态服务应该与湿地资源的财产所有权保持一致,遵循“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明确投资人因提供生态服务而获取利益的法律地位;第三,还要明确湿地生态服务使用者的义务。根据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规定两种生态服务使用者的付费义务,形成生态服务的市场需求。

5.2 形成市场化的投资利益回流渠道

市场化的投资需要市场化的利益回流渠道,为投资回收足够资金并提供持续投资动力。对于日益稀缺的湿地生态服务,人们的支付意愿也在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市场化运行的盈利空间,促使湿地生态服务市场产生。借鉴国际国内生态服务市场化实践经验,从湿地生态服务自身特点出发,有以下几种市场方式可以明确服务付费者、交易对象,建立排他性收费手段,形成投资者的利益回流渠道。

5.2.1 湿地生态旅游市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消费需求。作为一种重要的景观资源,湿地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色,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群,朴实无华的原住民以及多年沉积的文化,对国内外游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建立湿地公园,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市场,通过有效的排他性门票收费,是投资利益回流的有效手段。

5.2.2 直接贸易市场

湿地生态服务的受益者如果数目较少且比较明确,就可以形成受益者与提供者的直接贸易市场。比如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市场[5]: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水、农业径流、酸性矿坑水等污水,与工业方法相比有低成本、去污能力强、管理简单方便、节约能源等优点。通过向居民及排污企业收取排污费,湿地投资者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补偿。

5.2.3 新型生态服务市场

生态失衡逼迫人类不断进行生态保护的制度创新,因此催生了新型市场为湿地生态服务提供交易平台,已有或者潜在的市场有以下3种:首先是碳汇市场。《京都议定书》已经催生了国际碳汇市场,作为有效的碳控制手段,我国也应该出台类似的减碳政策,届时将形成国内的碳汇市场,碳排放企业及个人都是碳汇市场的主要买家;第二是生态信用市场。类似美国的湿地银行补偿,为减轻企业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作用,规定其可以向生态服务提供者购买所需要的生态信用,这样就形成生态服务信用市场;第三是遗传资源市场。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是生物遗传资源,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遗传资源的需求,并促使遗传资源市场的形成。湿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加强遗传资源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可以从市场上获得利益回报。

5.2.4 间接产品市场

湿地生态服务投资者还可以通过间接产品市场获得利益回报,生态标记就是这样一种间接的生态服务支付方式。所谓生态标记,就是对以环境友好方式生产出来的有机产品进行认证,经过认证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卖到更高一点的价钱,这种比一般产品高出来的价钱,实际上就是对生态服务提供的一种间接支付。间接支付方式的关键,是能赢得消费者信赖的认证体系。

5.2.5 政府生态购买市场

对于公益程度高、无法确立排他性支付者的湿地生态服务,如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服务,就可以由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出钱购买,由此形成由政府独家垄断的买方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湿地生态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竞标等方式获得政府资金。

5.3 采取财税扶持政策

针对资金投入巨大带来的投资风险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增加产业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市场资金。可以采取直接财政贴息贷款制度,这种制度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而不影响投资资金的市场化运作效率,具有政策性融资的杠杆功能,起到发挥拉动社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的“引致投资效果”;同时还可以采取低税赋政策,从税基、税目、税率各个方面合理建立税制,使这种公益性产业具有明显的低税赋优势,增加湿地生态服务产业的吸引力。

5.4 政府在机制构建中的角色定位

湿地生态服务市场化投资机制的构建,虽然依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但是政府在机制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首先,政府是机制构建的推动者。作为湿地投资的一种制度创新,政府在掌控政治资源、配置经济资源与界定产权制度诸多方面具有优势,因而,由政府承担机制构建的推动者,可以缩短制度变迁时间,节约制度创新成本;第二,政府是湿地生态服务市场机制的完善者。投资利益回流依赖的是湿地生态服务的市场化运行,但是作为一种不完善的公共品市场,湿地生态服务市场化运行需要政府不断提供相关制度因素,如市场交易主体、客体、交易规则、竞争规则等,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第三,政府是投资运行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参与主体。一方面,在公共性程度高无法排他的公益市场中,如具有潜在科研价值的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政府要充当直接的购买者;另一方面,在交易双方人数分散时,政府是理所当然的中介,需要担负起连接市场供需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傅娇艳,丁振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价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3):681~686.

[2] 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2~118.

[3] 朱洪革.基于自然资本投资观的林业长线及短线投资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7(2):112~116.

[4] 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58~261.

[5] 刘子钢.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市场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07(2):120~123.

Study on Building the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Ecosystem Service of Wetland

ZhangY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P. R. of China)

篇6

Abstract: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in the early stage can be said to be a very important content, and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project cost control. But in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many projects, it has not got sufficient research, which resulted in the subsequent investment i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more than expected,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lso bringing about a wast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investment estimation method will be used to take the cost control in the engineering design stage and investment analysis stage, and the cost management will be carried out in the early stage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obtain better social and investment benefits.

关键词: 发电工程;项目建设;前期造价控制

Key words: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project construction;cost control in the early stage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073-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力需求的持续增涨使发电工程的发展规模不断拓展。在发电工程建设中,其在建设前期主要有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项目决策以及准备阶段。根据以往工程案例以及资料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施工以及验收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一般在13%左右,而项目前期的设计、决策以及招投标阶段则将对整体工程造价产生很大的的影响,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工程整体造价。而就目前很多工程而言,其在工程建设中主要在施工阶段开展造价控制,而对施工前阶段却没有形成充分的重视,获得的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三超情况较为严重。

本文基于发电工程建设特点,针对工程设计阶段和投资分析阶段采用投资估算方法进行造价控制,在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开展造价管理,以获得更好的社会以及投资效益。

1 发电工程项目建设前期造价控制的必要性

发电工程是一项较为系统、且规模较大的工程,在工程当中,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造价控制因素有很多,且在不同建设阶段,也将对工程整体造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工程初步设计以及决策阶段在工程造价当中具有较大的决定以及影响面。而在以往很多工程建设中,很多工程却没有对该阶段的造价控制引起充分的重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程施工以及竣工结算阶段,并对工程造价控制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表面看来,在施工阶段将投入较多的人财物,但这却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只有项目前期阶段对工程造价具有最大的影响,对此,就需要工程建设方能够积极转变观念,在该环节中对可能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的因素实现充分了解,在科学设计、投资决策方案作出的基础上做好招投标关的把握,以此在实现工程造价降低的同时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

2 建设前期造价控制的现状及缺陷

在目前发电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前期阶段重视不足。在发电工程建设中,前期工作可以说是具有艰难、复杂的工作阶段,而在目前工作开展中,很多建设方往往因各方面因素的存在而没有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仅仅认为只有在工程实施阶段以及竣工结算阶段才需要做好造价控制,并因此将更多的人、财、物资源投入到这个阶段工作当中。可以说,要实现造价的控制,防患于未然可以说是重要的内容,通过工程前期阶段对造价的控制,将对整个项目造价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是最为有效的造价控制方式。目前,很多单位在工程的前期调查工作当中更多的走形式,其开展该项工作的目的仅仅为了通过审批,并没有在充分联系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细致研究,并因导致技术方案选择、决策失误问题的存在导致资源同资金的浪费。

第二,市场调查分析不够。目前,我国电力建设市场向着全球化以及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项目建设当中,不仅具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具有非常大的投资风险。对此,就需要能够做好建设市场的前期调查工作,在做好以往经验吸取的基础上实现造价的节约以及风险的规避。而就目前来说,很多单位并没有对市场调研这项工作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不足,并没有按照全面的调查研究进行解决,更多的是依靠经验。该种情况的存在,则会明显提升项目建设成本,在项目建成后甚至会出现亏损情况,更不用提造价控制,对此,就需要在未来工作当中将市场情况调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开展,在作为造价控制基本依据的基础上实现造价控制工作的指导。

第三,管理方式不够严谨。在投资决策阶段,部分企业在资金获取方案方面也没有做好全面的比较以及计算,在资金结构、成本分析计算方面存在不够充分的情况,在后续工作当中也没有以此为依据实现方案的判断。该种情况的存在,则使其在决策阶段不能够完全、充分的开展造价控制研究,进而导致所选择的方案并非为最佳、或者成本最低的方案。对于工程设计而言,很多人都认为其仅仅是一项纯技术工作,认为在实际管理中,仅仅需要做好工程量清单以及设计图纸的注重即可,而在造价管理方面却没有形成充分的重视,在后续工作开展中也没有以科学方式实现控制与管理。对于这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协调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存在专业壁垒,概预算人员大部分只会按图纸套定额进行概预算的编制,对设计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且在工作开展中缺乏沟通协调,进而导致超标现象的发生。

3 基于投资估算法前期造价控制的理论探析

3.1 投资估算深度

投资估算是指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依据现有的资料和特定的方法,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数额进行的估计。它是项目建设前期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投资估算的准确程度不仅影响可研工作的质量和经济评价结果,也直接关系到下一阶段的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电厂扩建项目的投资估算深度:

项目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按项目规划的要求,粗略地估算投资额,精度要求:允许误差大于士30%;

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按照项目的产品方案、建设规模、生产工艺等估算投资额,要求误差控制在士30%以内;

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要求误差控制在士20%以内;

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估算非常重要,估算结果经批准后即是工程设计任务书的项目投资限额,一般精度要求为士10%。

3.2 项目估算总投资的构成

建设项目总投资应包括拟建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部建设资金。电力建设项目估算的总投资由建设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预备费),而工程概算中通常分为第一部分工程费用、第二部分其它费用和第三部分预备费用,投资估算中的流动资金通常是指全额流动资金,而按有关规定,工程概算投资中只计入30%的铺底流动资金。

4 基于投资估算法前期造价控制策略的实施

4.1 加强投资决策阶段控制

在发电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报告研究中,要对多个厂址的建设方案进行全面的经济比较,保证在经济以及技术方面都具有经济以及合理的特征。在做好全面的调查以及分析之后,则需要做好项目投资估算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保证报告在编写时具有详尽、全面的特征,且投资估算能够保证准确,在做足投资的基础上避免出现高估冒算情况,充分发挥其在项目建设总投资控制方面的作用,且为发电工程决策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在具体项目决策工作中,内容是必须重点把握的一项因素,其涉及到的内容有:资源优化配置、市场项目投资战略分析、建设方案设计、项目融资、国民经济评价、资源条件评价以及环境社会评价等。在该项工作开展中,为了能够对投资估算以及项目决策的合理性进行提升,则需要积极做好项目法人投资责任制的建设,以此使项目决策责任在实现良好落实的基础上使用逻辑化、科学的方式实现项目多方案的优化以及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在该阶段对投资估算进行确定时,要避免仅仅依靠决策者以及专家的经验估算,作为造价人员,需要全面参与到项目的全程管理当中,做好投资估算的审核,保证投资估算具有准确、合理以及全面的特征,在科学基础上做好项目投资决策工作落实。

4.2 加强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在发电工程项目建设当中,设计可以说是对经济同技术进行综合实现的过程。在项目决策完毕后,设计就成为了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将对工程设备选型、技术方案、建筑标准、建设规模以及使用功能等确定,形成初步的设计概算。在完成投资限额以及施工图设计后,则能够以较为准确的方式实现工程造价的计算,分析该设计方案是否能够满足工程设计功能、要求以及质量。

可以说,该环节是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项目一次性投资的数量,且将对工程建设后的运行效益产生影响,而通过该阶段对施工技术的确定,不仅能够实现工程工期的缩短、实现现时投资的节约,且能够在经营费用以及生产成本实现降低的同时获得长远效益的提升。根据很多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在工程建设当中,设计费仅仅占据工程整体费用的10%,但却会对工程的85%造价产生影响,对此,就需要保证设计能够在满足工程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不同方案的比较、经济分析以及优化设计,做好经济合理、先进以及安全可靠设计思想的运用。在方案优化方面,价值工程分析法是较好的一种方式,能够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降低。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相互间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同阶段工程造价具有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相互补充控制,共同实现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

对此,在正式开始设计工作后,投资方以及设计人员则需要做好工程造价的确定,在该基础上做好功能水平以及设计标准的确定,而为了避免在施工当中因设计变更、图纸修改等问题的出现增加工程造价,则需要在设计阶段做深做细,避免在设计阶段造价失控而对整个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严重影响。

4.3 加强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

在现今发电工程建设中,通过招投标制的实行则使工程形成了由市场定价的机制,在竞争方式实现价格确定的情况下使价格有所下降、更为合理,以此利于工程效益以及投资的节约。电力工程项目在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后,在质量保证、造价降低以及工期缩短方面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实现不正之风的抵制,以此实现招投标人合法权益的保证。

目前,工程量清单计价是现今建筑市场中普遍应用的招投标方式,在该方式中,由招标单位实现工程量清单、图纸以及招标文件的提供,在投标过程中,各单位则会在联系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综合单价法报价,并由经济、技术专家以综合、合理低价方式评审,在提出评审报告后由招标人确定中标单位。

在现今工程建设中,工程标底可以说是招标人实现投资控制、造价确定的重要手段,需要保证实际操作的准确、科学以及合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造价人员需要充分联系现行文件、市场信息、规范标准、工期要求以及施工图纸等做好标底的编制工作,保证其处于预算范围当中。

5 实证研究

河北某电厂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辖的县城境内。该县现辖4镇7乡273个行政村,总人口24.6万人,国土面积1692.5平方公里。该电厂拟建设2×300MW空冷供热机组,留有扩建余地。拟选厂址为二道台厂址或崛仑屯厂址。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按二道台厂址进行测算。

5.1 投资估算依据

①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电规经 【1998】17 号文印发的《关于当前估(概)算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②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计投资【1993】530号文印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③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电规经【1994】2号文印发的《电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实施细则(试行)》;

④电力工业部电计【1997】321号文印发的《火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内容深度要求(试行)》;

⑤国家电力公司规划设计总院电规经【1999】9号文印发的《关于估概预算编制有关问题的规定》。

5.2 定额、指标

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15号文的《电力工程建设概算定额――建筑工程、热力设备安装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程(2001年修订本)》;

中国电力联合会中电联技经【2002】48号文的《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第六册调试》。

不足部分,依据下列标准予以补充:

中国电力联合会2002年的《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第一册建筑工程、第二册热力设备安装工程、第三册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火电 送电 变电工程限额设计参考造价指标》(2004年水平)。

5.3 指标计算

5.3.1 设备价格

主设备价格如下:

锅 炉 15099 万元/台 1065t/h亚临界中间再热自然循环汽包炉

汽轮机 8500 万元/台 300MW空冷、双抽凝汽

发电机 4600 万元/台 300MW

主要辅助设备参考《火电、送电、变电工程限额设计参考造价指标(2004年水平)》,不足部分设备参考同类型工程近期价格或设计询价。

5.3.2 基本预备费

可行性研究阶段,基本预备费费率按照8%计列。

5.3.3 价差预备费

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计投资【1999】1340号“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对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概算中价差预备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物价指数为零。

5.3.4 其他

脱硫工程按照当前脱硫市场的合理造价水平,暂按14000万元(233元/kW)计列。

5.4 投资估算

按照上述编制依据及原则编制本工程投资估算。

工程动态总投资为279631万元,单位投资为4661元/kW;

其中:静态总投资为269219万元;单位投资为4487元/kW。

项目的计划总资金为281061万元。

5.5 综合经济评价结论

本工程为热电联产项目。通过上述评价和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装机方案各项经济指标均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工程经济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的的竞价上网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6 结束语

前期造价控制是发电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在上文中,我们对发电工程项目建设前期造价控制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工程建设中,需要做好常见问题把握,以科学造价控制方式的应用合理降低项目成本。

参考文献:

[1]刘兴胜.浅谈工程施工招标阶段造价控制的策略[J].江西建材,2016(20):44-45.

[2]高跃春.建筑施工造价管理控制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山西建筑,2016(21):111-113.

[3]王哲宇.建筑施工阶段影响造价控制的因素及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16(21):66-67.

[4]张林.建设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分析[J].科技展望,2016(24):222-223.

篇7

1我国中小型建材企业的财务管理

1.1我国中小型建材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面临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劣,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洪流中,因财务危机而宣告破产的企业不计其数。而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其影响因素范围很广,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国家相关经济法规的完善程度、市场的供需平衡和企业自身的生产状况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我国中小型建材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比如:

1.1.1普通员工的文化素养偏低

大多数为中途辍学的青年或者多年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的老员工,受教育程度偏低,他们都缺乏理财的概念,中小型建材企业为节约成本,往往不考虑他们的理财能力就任职他们为高管,结果可想而知。

1.1.2长期缺乏优秀的管理层精英

正是因为多数中小型企业领导不作长远投资,导致企业内部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普遍专业技能一般,这些人都不具备过硬的会计知识和财务管理能力,缺乏对市场产品需求及国家政策的分析意识,在做企业投资及预算时,无法站在稳定分析市场经济状况和企业自身资金条件及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作出正确可靠、对企业而言能获得最大利益的决策。他们预见与预测未来经济状况的能力有待提高。

1.1.3企业内部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内部人员不够团结,员工跳槽率大

对中小型建材企业而言,过于频繁过于大幅度的更替员工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更阻碍了企业管理的有效统一管理,增大了中小型建材企业的管理风险,员工的工作激情不高、工作效益不明显,企业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1.1.4对企业资金的利用不当

财务管理的三大重点即如何筹资、如何投资及如何融资,这三项紧密相关,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者,不仅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等大环境下通过各种筹资方式筹集资金,并对企业进行投资,以此来实现有效的企业生产,并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从而获取企业应得利益。随着市场的国际化,在建材市场常常出现一个工程项目面对数十个品牌疯狂竞争的现象,而目前的大多数中小型建材企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市场分析与评估研究不能形成一套严谨的规范,缺乏市场分析与投资分析、无法全面考虑投资风险和分析资金回转周期,使企业时常忙于徒劳项目之中,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消磨了企业信心,使企业得不偿失。从以上不难看出,财务管理的不得当使得中小型建材企业资金严重短缺,导致最终的破产。

1.2财务管理在中小型建材企业中彰显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一个好的企业离不开好的领导。领导管理的能力体现在领导的一言一行中,而企业良好的经营能力则体现在财务管理状况及产品销售状况中。规范的财务管理不仅能有条不紊地利用企业每一笔资金,更能为社会作贡献,促进国家税收的制度完善。企业拥有良好的财务管理,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使工作的成效透明化,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企业信任度,在竞争中也会脱颖而出,打败竞争对手,赢得最终胜利。这是中小型建材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手段。

2改变中小型建材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对策

2.1调整内部人员职能结构

调整内部人员职能结构,雇佣具备国家认证的相关财务管理资质的管理人员。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为社会效益献出一份力。拥有优良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更是中小型建材企业中的“潜力股”,针对员工素养偏低的现状,中小型建材企业应加大力度,调整内部员工职能结构,在招聘员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财务管理的政策,如《会计法》、财务管理制度等,选用具有合格资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严禁违法操作,目前国家也在出台一些相关政策,防止违法获取个人从业资格证书资质的行径,雇佣有正规资格证书的员工更利于优化企业内部人员智能结构,提高员工素养。中小型建材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在企业内部成立技能考核机制,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对企业员工做技能考核,促进员工不断学习、不断与时俱进,也能起到对企业员工的监督作用。

2.2在企业内部成立激励机制

鼓励会让人激发自己的潜能,去完成本以为自己无法完成的事。面临中小型建材企业易受市场冲击而濒临破产的现状,企业应该在内部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从精神、工资及个人荣誉方面鼓励员工,让员工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挖掘自己的潜能。特别是针对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成立高级财务后监督中心,并设立总监有区别待遇的职务,既有高薪高难度的工作岗位,也有薪金一般但任务也比较常规化的职位,让普通财务管理员工设定个人职位追求,在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后,员工必然会更加努力地奋斗,工作也更加具有目的性,从而更加有激情和热心。另外,对中小型建材企业而言,要留住优秀员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企业也应该提升自身魅力,让员工深爱自己所在的企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引以为豪。例如,中小型建材企业顺应我国对建筑类有专业的注册资格认证,在企业内部成立国家认证的相关资格证书的员工培训,并帮助他们报名考试,在这一阶段中,员工们在一起学习、工作,增强了凝聚力,也在无形中孕育了企业独特魅力的企业文化。个人价值的实现会让员工看到自己对企业的重要性和企业对自己而言的必要性,这将更容易让员工爱上自己所在的企业,并预见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员工的跳槽率。从长远考虑,这对企业而言,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企业都渴求愿意永远为之工作的员工。

2.3增强企业投资、融资能力及预见能力

企业如果缺乏投资能力及其管理,将会导致许多漏洞,致使企业出现许多问题。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建材企业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达到一致,将投资人变成企业管理者,而管理者往往并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方法,且不参与市场财务调查,导致管理者并不能正确应用投资,这是管理模式不严格造成的问题。企业需要将投资与管理分开运作,积极参与市场调研,跟随时代变迁的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听取财务人员的意见,纳百家之言,才能做出正确决策。我国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建材企业中标后必须缴纳一定的履约保证金,如果不能及时上缴,建设单位会认为建材企业自动放弃了建材合同。这对于中小型建材企业同样适用。当中小企业缴纳履约金以后,因为工程周期太长,会导致企业的周转资金发生问题,这也会变成中小企业的财务漏洞之一。企业必须严格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大部分中小型建材企业只关注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应该正确处理公司投资和债务风险,企业的管理不应该仅仅依靠管理者的经验之谈,而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斟酌该管理方法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中小型建材企业规模小、周转资金不足,面临的风险对公司也会造成很大困难,在进行风险投资时应认真考虑自身特点与局限将资金投到风险小、较稳定的工程中去。企业应该做好两方面打算:一方面想办法增加企业资本积累,在公司资金规模扩大后才能参与更多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财务规划,每一项开支都应该用在关键之处,增强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企业的预见能力包括财务分析和风险预警能力,财务风险预警能力关系到整个公司未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环节,管理者应提高财务管理的决策能力,且提高战略策划能力。考虑全面问题,应结合市场、经济、政策等各种信息体系建设,合理运用财务分析和风险预警方法。

2.4与时俱进,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