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训练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训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训练总结

篇1

关键词:创客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4-02

1 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 课程纲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 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 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 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 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 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 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 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 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 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 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 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2] 夏小刚.创客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篇2

关键词:工程应用能力 实践 创新

一、引言

高等工程教育与训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重任,同时现代工程的本质在于创新, 因此探讨基于工程训练平台的大学生系列竞赛与综合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深远的意义。首先,该课题的探索能够充分的利用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的综合性资源,更好的体现工程教育与训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通过竞赛与教、练、学、建相结合、相促进的模式的探索过程和经验总结可以提升学生工程训练的效果和工程训练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通过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增强广大教师工程教育和训练的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有利于我校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效果和水平;第四,该课题的探索总结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能够更加充分利用我校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兴趣。

二、综合性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

工程训练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了以工程认知实习、工程技能基础训练、现代工程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的金字塔式教学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平台,其结构如图1所示:

目前已构建的工程训练与实践创新平台由校级大学生“知行杯”系列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三个模块构成,各模块间贯彻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中心思想。其中,大学生“知行杯”系列竞赛自2008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累计参赛人数9000余人次,检验了学生参加工程训练的实践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指导教师自身的授课和操作水平,同时通过比赛中学生实训效果的总结不断的促进教学实践改革,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结束语

工程训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南昌航空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基本工程训练为基础,以现代工程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工程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为特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具有时代特征、本校特色的融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产品制造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以综合性工程训练为核心的工程训练与实践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工程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现有的资源,使得学生竞赛与“ 学、练、教、建”相结合、相促进,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工程训练始终,使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在地区高校,乃至全国高校中真正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参考文献:

[1]胡大超,程亦鸣,黄云明,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模式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33-36.

[2]江筱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工科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57):121-123.

[3]徐岩,陈彦国.基于创业教育在工程综合实践训练中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9(33).

[4]马鹏举,王亮,胡殿明,等.综合创新训练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

[5]周郴知,丁洪生,冯俊,等.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6]王家宣,徐长英.突出工程特色 实现“知行合一”[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

篇3

关键词:讲解知识;示范指导;操作训练;总结评价

一、烹饪专业技能课的模式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更要有娴熟、过硬的操作技能。尤其是烹饪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上,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鉴于烹饪专业具有以上这个特点,为此,将烹饪专业技能课的模式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讲解知识、示范指导、操作训练、总结评价。

1.在向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前,讲解与技能相关的内容。例,适用范围,技术要领和方法,注意事项,以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烹调菜肴时不致发生顺序上的混乱,同时还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操作时的关键,便于突击难点,避免失误。但由于是专业技能课,要求教师应简明地讲清与专业技能相应的基础理论,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需要知其所以然。特别要向学生讲清楚烹饪中常用工具的名称、使用方法、用途、保养常识等。而对于所用到的原材料,有些也需要在专业技能课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对于容易发生事故的技能(如刀技)应强调安全操作规程,严明操作纪律。

2.进行示范、模仿指导。教师必须发挥示范性,对每一个菜肴、每一个步骤甚至每一个动作都力争做到操作娴熟、规范,并注意使实践操作技术和方法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观察、模仿,使学生能把操作技术真正学到手,也就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训练,教师通过示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该菜肴的制作过程,明确操作顺序和动手要领,同时在演示(示范)过程中,必须把语言指导和操作示范结合起来,做到边做边讲,告诉学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该怎样做,启发引导学生在烹制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情况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他们必须进行观察的事物上去,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起到示范教学,达到更好效果,对于关键的动作应把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并对相似动作加以区别。而对于学生在模仿过程中,教者应跟踪指导,发现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3.操作训练,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教师要求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自行完成某个菜肴的全过程。操作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分解动作到连贯动作,由单一动作到综合动作,都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对各操作环节中的重点地方进行强调,以便形成熟练、准确、规范的动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学生的操作水平不可能完全相同,应针对技术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动作要规范,发现问题应给予及时

纠正。

4.对学生的实际操作逐一评价总结。即在实践课结束之前,教师应对学生在操作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训练的达标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指出薄弱环节,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校正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

学生的实践技能需要经过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形成技艺的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都能有所提高。并能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现象灵活自如地解决处理,这在实践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实践教学是衔接知识运用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教学环节。即从讲解知识、示范指导、操作训练、总结评价的高度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原有的教育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需要,推行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创新教育已经为跨世纪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为此,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总结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具体表现在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学。

1.课堂内教学是启发、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未来一代专门人才与劳动者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主要根植于今天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若每一节课我们都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并注意相应的能力训练,那么,今天在校的学生一届届升入高校或进入工农业的科技领域时,他们必定在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方式、能力训练和人性发展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而有可能尽快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过程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因此,课堂教学的创新是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我觉得最活跃的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组织形式,这也是教师能够控制的主要变量。在实践教学中我采取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突出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完美能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2.课堂外教学,即走出来、带进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实践课的课堂教学固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主导方面,而积极的课外教学也是挖掘和培养人才资源及学生潜能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实践课的课堂,与大自然常接触、勤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

能力。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烹饪行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对烹饪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烹饪专业实践课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应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实践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文忠.职业中学烹饪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学苑教育,2010(10).

篇4

[关键词] 机器人 创新活动 实践教学

机器人综合应用了多门学科的最新成就,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机器人竞赛活动和训练涉及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通讯技术、传感器应用、机械传动和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各级各类机器人大赛在全国各个地区广泛开展,该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大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创新的舞台,使得一批高素质的学生脱颖而出。笔者作为盐城工学院机器人参赛队的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了两届“广茂达杯”全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分别取得了Robocup中型组足球比赛大学组冠军和季军;参加了两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机器人灭火、Robocup中型组足球、机器人游江苏项目上取得了一等奖、二等奖的比赛成绩。本文从机器人创新训练基地的建设、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机器人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器人创新训练基地的建设

1.机器人创新训练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机器人创新训练基地作为工科院校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可以直接为电子、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类等专业的学生提供服务,其应用除了组队参加机器人竞赛外,还可以为大学生毕业设计、学生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等提供必要的条件,机器人以其技术先进性、综合性、可开发性、趣味性成为综合的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基于机器人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

2.机器人的选择

在机器人的选型上,我们考虑了几个因素:一是机器人的资源开放性,作为教学型机器人,其硬件资源要具有开放性,在机器人本体的电路主板上能够进行硬件扩充,为此,要求机器人提供一定数量的可扩充接口,实现以机器人本体为基础的硬件功能扩展,特别是便于外接各种传感器;机械方面要便于改造和扩充,实现机器人不同的作用需求。二是机器人的软件开发平台,应该能够用高级语言(如C或者C++)进行机器人的软件编程。能力风暴智能机器人提供的图形化交互式C语言(简称VJC)软件开发系统,不仅可以用直观流程图编程,也可以使用交互式C语言(简称JC语言,具有C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编写机器人程序,从而为机器人的编程提供了方便。三是兼顾机器人比赛的需要,对于机器人比赛项目,不仅要求机器人能够完成特定的任务,还要求运行速度快,稳定性好。对机器人CPU的运行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践证明,早期的采用以68HC11单片机为核心的机器人在运行比较复杂的程序时(例如PID算法)速度较慢。对于Robocup中型组足球比赛用的机器人,全向轮结构的机器人以其运动控制灵活和反应快捷逐步取代过去的双轮结构。

二、机器人竞赛和创新活动的开展

机器人竞赛是一项很好的科技创新活动,机器人的趣味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同时将竞争引入训练过程,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以竞赛项目为训练课题,将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竞赛小组,同学们在研究竞赛规则、制定策略方案、设计调试程序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这种在探索中学习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实现的。通过几次组队参加机器人大赛,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1.报名与组队

我校机器人大赛的报名与组织工作由教务处统一领导,由工程训练中心具体承办。为了做好机器人竞赛的报名与组织工作,我们在学生中成立了大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由相关专业的学生会干部负责,志愿报名,机器人兴趣小组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机器人创新活动(包括机器人开发环境的学习与实践、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研究、机器人通信的实现、各种传感器的功能及其应用实验等等)。目前参加机器人兴趣小组的学生数已经有近30名同学,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年级。在组成参赛队时,以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大四的学生作为每个参赛队骨干,以老带新,形成梯队。同时根据比赛项目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例如,机器人灭火比赛项目和机器人游江苏比赛项目,以电气、电子、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为主,计算机和机械专业学生配合,对于中型组足球比赛项目,因为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MFC编程技术等,则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主。机器人兴趣小组的成立和平时的实践活动,为学校参加机器人大赛组队提供了保证,同时,在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下,我们尽量多组参赛队,安排机器人兴趣小组的同学参与机器人比赛,从而也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机器人兴趣小组。

2.集中训练

机器人竞赛训练的过程实际上是综合了机械、电气、信息、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的一项综合性实践训练环节,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制定粗线条的训练计划和进度,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教师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基础知识的培训。我们认为,竞赛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赛前的训练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途径。由于竞赛的竞争性,同学们对训练热情很高,把课余时间都用在训练上,营造出了良好的学术和学习气氛。在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训练期间,我校的一个机器人灭火参赛小组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自学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自己设计电路、制作电路板、购置元器件、进行机器人的安装调试,在机器人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同学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这样一个设计制作的训练过程就是一个工程实践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达到的。机器人竞赛是一个真正创新的平台,学生的训练成果在大赛中得以展示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3.赛后总结

每次参赛结束,无论成绩如何,我们都要求学生及时写出书面总结,这些参赛队的总结,既为下一届的参赛同学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是学生工程实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训练过程。在2004年我校夺得第五届“广茂达杯”全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型组足球比赛项目冠军后,同学们在总结中感慨地说:“在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比赛中,不论出现什么问题,都得现场调试、现场解决,让我们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也希望学校能在校园里推广这类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得到锻炼。”

三、机器人在大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高校机器人创新活动和竞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借助于机器人创新训练基地,近两年,我校有4个工科毕业设计课题在工程训练中心完成,成功申报了两项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项目。但是,机器人竞赛活动和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毕竟是少数同学参与,就机器人平台来说,其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智能机器人是技术前言之一,集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子、材料、能源、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众多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知识,没有一种技术平台比智能机器人更综合,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验中增加以移动机器人为平台的综合性实验内容是可行的,比如《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的PID控制算法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的PWM直流电机控制、A/D、D/A实验等。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引入机器人平台。开展校内机器人竞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将有力地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从而推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机器人实践创新训练基地的建设和以机器人竞赛活动为切入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的激情,培养了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同时,机器人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践平台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将有力推动大学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云洲等.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实践.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116-119.

篇5

1 教学设计的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体现法律职业教育的特色,在遵循本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坚持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培养;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按照以上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以项目为载体,将不同的知识点,技能点分布在精心选择的学生容易理解又感兴趣的项目上。“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教师通过项目的设计,拟制出司法职业岗位所需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操练、示范、训练,以此来实现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2 改革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以课程项目任务的需要为主要依据,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角度进行新的、系统化的改造。具体步骤是:第一步,依据职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及时增补,以达到完成项目实践教学任务需要;第二步,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为:告知(教学内容、目的);引入(项目引入);实施(任务驱动);深化(加深对基本能力的认识与体会);归纳(知识、能力、素质);创新(拓展);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3 教学设计的创新点

篇6

1.对课程目标理解失衡,片面追求技能的掌握

第一,强调步骤训练,忽视方法的掌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极易陷入按步骤教学的怪圈,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影响,更谈不上思维的高度了。思维的灵活性得不到体现,儿童只能靠已有的经验去识记,这样容易导致有些儿童能够记住而有些儿童则很快忘记的情况的发生。

第二,强调知识本体,弱化知识结构。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指导上的缺失使得儿童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对类似或相近的软件无法实现自主学习。

第三,强调结果呈现,缺乏总结评价。课堂总结是一节课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表现为教师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任务的环节,至于怎么完成,通过什么方法完成,有什么独特的方法,有什么改进措施等,这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良好途径,我们却往往忽视了。

2.对主体地位理解失衡,缺少对学生的引导

在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点的认识上,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往往对“自主学习”的尺度把握得不好,形成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形式主体,缺少主动。这一点是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会犯的错误,教师只注意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该探究的东西都让教师代替了,学生被教师强制成了主体。

第二,过分强调主体,缺乏概括总结。没有教师的引导,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完全掌握知识的要领,另一方面也是教师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囫囵吞枣,对所学的知识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概,用不了多久,这些知识和技能将会很快被遗忘。

二、儿童技能训练中平衡策略研究

1.理解技能目标,完善儿童的知识体系

第一,理解知识技能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要了解课程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了解这样的目标对儿童的方法养成有哪些好处,同时,还要了解这样的目标对后期的学习目标是否有帮助。

第二,深挖过程方法目标。这是儿童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但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特征,不能出现“被引导”的现象。

第三,重视行为创新目标。行为与创新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这是很重要的,有好的习惯才有好的品德。而创新能力则是一个人能够取得更大成就的决定力量。

2.优化探究过程,整体调控儿童主体地位

第一,任务设置有理、有效、有深度。教师在任务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想让儿童掌握什么,是方法还是某一项技能,儿童在掌握了这个方法或技能后有什么作用或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带来什么。教师只要能够带着这样的深度去设计学习任务,儿童的学习一定会很深广。

第二,任务总结有意、有法、有新意。“意”指儿童想要达到的目标,“法”指实现目标所通过的方法或途径。教师要在儿童完成布置的任务前引导他们去给自己设问:我想实现什么,怎么实现,用老师的方法可以吗?进行拓展时,我还能怎么做?在给自己设问的过程中,儿童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意识。

3.重视总结评价,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丰富总结内容,让儿童感受创造的神奇。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总结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还要让儿童说出他们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想法,感受其他人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想法,使他们感受到新奇,提高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篇7

关键词:包装设计 创新思维 设计素描 现代教学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它在无关的事物之间发挥思维的作用,在根本没有关系的事物之间试图寻找可能的解释如创造性思维,所以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设计素描不再以单纯的再现客观对象,培养学生的绘画写生技巧为目的,而是更侧重培养学生设计所需要创新意识。而创新能力又是设计素描的灵魂所在,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衡量艺术设计人才素质最重要的条件。但是一直以来,中国设计基础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生活好奇心的培养,对事物的怀疑精神的培养,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艺术学科,如果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能有`机的结合,则会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理想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设计思维方法,因此中国的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汲取艺术的创造精神。为此,近年来我们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坚持教学探索改革,尤其是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方面摆在教学首位,通过各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化他们的思维观念,使学生把握符合设计需求的多种思维方式,形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其教学效果显著,现择要作一总结。

1创新中的思维方法与积累

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是第一位的。在造型艺术的世界里,创新的空间同样也是无限的。前人通过思维实践总结出了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其中发散性思维方法最见效果。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即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任意辐射到各点进行联系和想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创新理论中的精华,可以通过它去寻找突破口,去原有的条条框框,它也是创新思维的发散方向,以事物的功能、方法、组合、因果、形态、材料、结构关系等七个基本发散点,来思考创新思维的发散方向:(1)以载体功能为发散方向。改变一般的平面性载体,尝试各种实物作为载体。(2)以表现方法为发散方向。改变传统表现方法,借用生活中其他非绘画性的造型方法来创造新鲜的视觉样式。(3)以形象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各种“起因”到“结果”为发散方向(内容材料、形式内容材料)与(展示的形式、空间环境、接受的对象)。探索各种形式材料的重新组合,如画面尺寸、构图样式、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等并试想接受对象对展示效果的反映。

2创新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准备设计素描课题

(1)课题一:用草图表达思想过程。课题训练目的:本课题突出“理性思维与形象表达相结合”的特征,使学生进行自我审视,体现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创意的原创性与新颖性,进而扩展,并通过作业体现出来。课题训练提示:草图的记录方式有文本和图形两种,要求图文结合。课题训练方法:前期通过讲座揭示思维的多样性和活跃性,放映幻灯片进行思维的基本要素分析,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作业构思讨论,随后倡导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的创意,然后教师对作业集体讲评。课题训练意义:讨论促使学生更加开放自己的思维状态,激发思维的风暴;草图能够帮助学生思考深化,体现思维的轨迹;学生上台讲授锻炼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严谨的意识;教师作业评述进一步把思维引向深入。

(2)课题二:中国汉字设计。课题训练目的:本课题偏重于思维的理性分析,旨在以文字设计来分析符号化的设计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全新的、多维的的思维方式并认识自己思维的特点和局限性。课题训练提示:以偏旁义符为基础构字。

课题训练方法:随机选择金、木、水、火、土五个字,然后以其中一字为基本偏旁,和另外一个文字加以结合,创造一个字典里没有的“字”。二者的结合是创意所在,要求字体结构符合基本的构字法,在3小时内完成。课题训练意义:在设计素描中,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是理性分析思维。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此训练通过以文字设计为例来分析符号化的设计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将抽象的理念与形象的思维密切结合,让创意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关,进一步去发现与题目相关的生活现象,并从生活现象中进一步分析、联想、想象,再提炼主题,最后形成完整的设计,促进学生拓展思维的逻辑性、延展性、开放性。

3转变教学方式,用现代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素描教学

设计素描课程中创新思维的训练虽然立足点仍然在造型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但的确是设计人才培养的开始。因此,课程开始前教师进行备课,进行教学讨论,在课上提出基本的教学设想,对思维的方式确定针对性的快题训练,集中对理性思维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教师分工进行艺术与设计图片的搜集,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分析。并且,随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审视,以期保持活跃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将优秀的日用品设计作为范例,以启发学生从关心身边的生活开始。我们知道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团队式教学,这个团队组织教学现场的讨论,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基本构想,使得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方案更加周全。既有大班讲座、作业总体讲评,也有小班辅导,针对个别学生的交谈,而集体授课的方式也能集中老师的不同知识经验,避免个别指导的局限性。

对于学生而言,创造物的构想不可能凭空而来,它有一个观察学习积累的准备过程,那些头脑中偶发的灵感也是源于平时一点一滴的观察、学习、积累的基础上的,应当去观察大自然中动植物巧妙的构造,去学习前人创造物中的奇思妙想,用手中的笔将观察记录在纸面上,也记录在头脑中;改变单向的视角为多向视角,从习惯于“唯一”到“怎么都行”。 通过不断地积累与消化变为想象的基础、创造的能量。如果教与学都能够保持一种自由开放的状态,活跃的课堂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场,一个各种设计思想的集散地,各种火花和道理将在此碰撞产生。

结语

素描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造型艺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着各种思潮的冲击,也发生着各种变化。当下恰逢创新年代,素描活动将成为创新训练的开始。在设计素描课程中进行创新尝试,毫无疑问素描自身就成为尝试创新的对象,我们要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重点放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懂得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灵活地将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遇到问题时试着从多角度来思考;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勤于动手实践,因为没有一项创新是靠凭空想象得到的。总而言之,思维创新的道路是没有终点的,新的尝试还需不断地进行。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5GHB0180);兰州交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059)。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唐鼎华.素描基础[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唐鼎华.设计素描[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附录

姓名:张丽丽

出生年月:1982.10

性别:女

籍贯:甘肃省兰州市

职称:讲师

学位:硕士

工作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邮编:730070

研究方向:美术学

联系电话:13919130085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实践 体会

课 题:科研项目资助单位:江苏省教育厅。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类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12688007Y。项目启动时间:2014年。课题组成员:郭珍、刘宇、侯亚丹、王江景、冯钰钦,指导老师:沈敏、胡毅。

江苏省教育厅推行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一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的活动。它的意义在于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学院也非常支持和鼓励学生借助这个平台去参与、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基于上述政策的激励,课题组成员汇聚在一起,组织申报了课题《中药香囊古方整理及文化推广》,并获立项。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自主完成了课题的申报、管理与执行。在此过程中,收获和体会颇多,现根据研究流程,总结如下。

一、申报

1.根据兴趣,选择课题研究方向

很多学生对于科研训练计划非常感兴趣,但面对选题时往往会很迷茫,不知该选什么好。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卢姆曾说过“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根据这样的原则,笔者课题组选择了“中药香囊”这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

事实证明,根据兴趣选择课题研究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大家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在兴趣的推动下,面对困难,大家没有退缩,反而是迎难而上。课题完成后,大家收获了许多感兴趣的知识:“中药香囊”的处方、功效、制作、使用注意事项等,非常有成就感。

2.查阅文献,制订课题的研究内容计划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计划非常重要,涉及整个课题的可操作性和研究意义,因此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在社会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份具有研究意义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是获得课题立项的关键。

在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后,笔者课题组成员分头查阅了相关文献了解中药香囊的渊源,根据目前国内中药香囊的研究及市场销售情况,制订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进度安排、成员分工、经费预算、预期成果的项目研究计划,使整个课题有章可循。

3.选择导师,确保课题完成的可能性

导师在大学生课题中的作用是“指路明灯”,当课题进展遇到阻碍时,专业知识扎实的导师会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学生走出困境。但是,过度依赖导师的指引,也会使大学生课题失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能力的意义。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能简单地进行“师教生从”的模式,而是应该更多地发挥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主导作用。

本课题在选择导师时,亦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笔者课题组选择了科研经验丰富的中药学专业教师,教授本课题所需中药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使研究有专业的指导;但始终把控好课题研究的主动权,并不完全依附与导师,努力自我解决问题,使科研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实施

1.按部就班,绝不拖沓

许多学生在申请课题是总是满怀热情,盼望着课题能够立项,自己能在课题研究中大显身手;但当课题立项后,却常会以事务繁忙为借口来搪塞自己,使得课题进展受到影响。

笔者课题组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立项后,虽按照原定计划,分配了各成员的任务,但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践考核、见习、实习、毕业找单位等事情接踵而至,自然而然,它们成为了研究任务拖沓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导师的引导下,笔者课题组找到了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定期举行课题组会议,并把汇报阶段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会议中固定议题,以此督促成员按部就班完成相关任务,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2.遇到问题,灵活解决

在课题申报书中设计课题研究的过程,组织两次调研,一次面对消费者,一次面对商家,根据调研结果,走访相关专家,查阅资料,总结成果。预计在此流程中,调研对象配合度好,实施过程顺畅。在具体实施中,笔者课题组却遇到了各种问题。例如对市场的预估不足,销售中药香囊的实体店数量没有预计的多,不能满足调研统计的需求;鉴于商业保密的原因,许多商家对于涉及商业利益的问题予以回避,市场方的调研阻碍较大,课题实施受到较大的影响。为了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成员们积极讨论,寻求解决方案:更新拓宽调研范围,增加网店为调研对象;重新设置调查问卷,加强与调查对象的沟通。在大家的灵活调整下,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3.团队协作,有效沟通

课题的完成需要课题组的成员通力合作,各自发挥自我优势。每位成员专长不同,每个人出份力,出个想法,都能对课题的进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擅长沟通的同学负责外联工作,擅长计算机操作的同学负责数据处理,擅长班级管理的同学负责课题统筹,擅长写作的同学负责撰写各类报告等等。分工宗旨是各尽其才,互相协作,完成预定目标。

团队协作除了需要分工明确,还需要有效沟通。在课题的研究中,任务分配、阶段汇总、课题推进等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咨询、汇报需要与导师进行沟通;获取研究数据需要与研究对象进行沟通。因此有效沟通是推动课题的必备条件。成员们根据本课题的完成情况,总结了有效沟通的几个要点:讨论议题要明确,讨论不可跑题,讨论要点须及时记录,讨论结果需具体实施。

4.耐心细心,统计结果

课题研究的后期是对调研结果的数据处理,获得研究结果。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包含了两项调查问卷,第一份问卷调查共计507份,第二份问卷调查共计302份。成员们利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工具,设置问卷模板,根据纸质问卷调研结果,输入调研数据并进行核对。汇总数据后,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完成调研报告。

对于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的成员们而言,这么多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过程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数据一旦输入有误,统计一旦出错,整个研究结果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因此,耐心、细心是完成这项工作唯一关键。

三、体会

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对于课题组成员而言,是难忘而珍贵的经历。第一次自己设计研究计划;第一次亲密接触各种统计软件;第一次埋头于学术论文中……在此过程中,大家不断成长,收获满满:沟通能力增强了,计算机操作水平进步了,责任心和执行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同时也真正明白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深刻涵义。

然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在本课题汇报时,面对评审专家的提问,成员们情绪紧张,随机应变能力有待加强,需要多参加这类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是一项在科学创新研究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参加,依托平台提供的机会,锻炼和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9

一、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

(1)基点性原则。学法指导首先应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学习心理与非智力因素的情况,调查研究学生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和已有的学习方法的情况,调查研究学生智力因素与学生学习水平的情况,以便创设学法指导的最近区域,加强学法指导的针对性,这是学法指导的起点与前提条件。

(2)渐进性原则.学法指导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一步一步推进,一环一环夯实,体现年段特点,针对学生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消除随意性与盲目性,严防“灌学法”式的拔苗助长与急于求成。正如巴甫洛夫指出的规律“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

(3)学生性原则。教师心中始终要有学生,要注意克服“重教轻学”,“管教不管学”与“灌学”的现象,树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意识,着力在“教”与“学”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这种最佳结合点要求以学生自己参与教学过程,研究学法,总结学法,创新学法为主,突出教师给学生学法指导上的导,并在学生直接参与中逐渐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意识,逐渐让学生形成习惯,逐渐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点金术”。

(4)层次性原则。由于学生间学习方法的差异的永恒性,形成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层次的永恒性.因此应把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资源来开发,在开发中分别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不同的指导,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并逐渐让学生领悟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这既是学生“能学—会学—善学”的关键,也是学习方法创新发展和形成学生个性特长的途径。

二、学法指导的基本策略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学法指导意识,而且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以促进学生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实现“学会与能学”向“会学与乐学”转化。

1.在常规教学中指导学法

(1)领悟学习方法。叶老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在常规教学中指导学法,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例子”,通过引导学生对“例子”的认识剖析实施学法指导.比如地理教材中,有很多节教材本身就揭示着学习方法,教与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从中领悟,观察,比较,归纳与总结等一系列的地理学习方法。

(2)揭示学习规律。在教材处理,教法选取,课堂设计与课堂教学,练习与作业等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注重“学法指导”,都要渗透学法指导,这是“学法指导”的主体渠道。

在教学过程中,由表及里,揭示学习的通理通法,这样才利于学生执简驭繁,指导学习实践。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五种基本习惯,既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指导学生专心听课,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科学复习,养成良好复习的习惯;指导学

转贴于

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养成课外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

2.在诊断失误中指导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误是常有的事,关键在于如何从平时答问,课堂上,课外作业,考试的失误中找到“基础”上的失误,找到学习方法上的失误,看到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的失误,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失误程度,采取或集体或个别的指导方式,给以学生方法上的矫正指导,以帮助其真正懂方法,补缺漏,促提高。

3.在总结推广中指导学法

有的学生,尤其是优生,他们在平时的答问,课堂练习,课外作业,考试中,总会出现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或创新的因素,教师要善于并及时抓住这些好的方法或创新因素,不仅要对学生给以表扬,鼓励,而且要注意帮助其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还应在班级或学校或更大范围内推广,在推广中进一步完善创新学习方法,让不同层面上的学生都能真正获得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方法。

篇10

关键词:专业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28-03

湖南文理学院是湖南省确定的两所专业转型试点高校之一。2014年10月,湖南文理学院确定了首批5个转型试点专业。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幸作为我校首批5个转型试点专业之一,一年多来,根据学校整体方案的要求,按照《试点专业综合改革、深度转型发展建设任务申报书》目标任务,在我院已开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展了转型专业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转型效果。

一、理清专业转型工作思路,全面谋划专业转型发展

转变思想观念,理清转型思路,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方法模式,开拓创新,主动转型。化学化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究竟转型为什么(转型的实际内容)?怎么转型(转型的方式与方法)?专业转型的路障在哪里(转型工作关键点)?经过反复调研、探讨,确立了“1234”材料专业转型改革与探索新模式,即“一条主线”、“二个主体”、“三个对接”、“四个共建”。

“一条主线”,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主线;“二个主体”指学校和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责任,即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三个对接”,即践行“专业教学与行业产业对接”、“专业方向教学与企业对接”、“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对接”;“四个共建”,即校企紧密结合,形成“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师资队伍、共建人才培养计划与实践教学模式、共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高校专业转型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专业转型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转型工作需要全面谋划、设计目标,不断推进、总结和完善。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转型工作重点突出“二个阶段、三个建设”。“二个阶段”,即为初创阶段与提质阶段。初创阶段时间是2014年到2016年,在此阶段,按目标和要求,使专业转型工作初具成效,保证转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为深度转型发展谋篇布局,并为后续工作的推进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提质阶段时间为从2017年起一段较长的时间,做好补缺增强、精益求精工作,使转型工作趋于成熟、趋于常态。“三个建设”是指在专业转型工作进行过程中,要坚持抓好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强化教学与管理制度建设。硬件建设。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建设校内外创新实验室(实验室、研究所、科技园)、中试基地(孵化器)、实践教学基地群(实践教学基地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训基地。为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个层面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落实和完成创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软件建设。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技能知识会用”的原则,合理安排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及其比例。制订符合材料转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类文本材料。强化教学与管理制度建设。在专业转型过程中,需要对完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各环节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探索,同时,还要不断地总结和提炼经验,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合作教育管理等制度建设,从而使专业转型工作更加卓有成效。

二、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主线,做实专业转型工作

1.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为突出“应用”与“创新”两要素,确立了“3+1”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我院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3+1”模式分配教学时间,即一学年的时间为实践教学时间,且集中实践训练时间为40周,其中,校内训练12周,校外训练28周。校内训练的12周,主要完成生产实践模拟训练(生产实践虚拟模拟、生产实践中试模拟)、基础创新训练;校外训练的28周,主要完成生产实践技能训练、应用性技术研究与开发训练。通过组织、实施这些训练,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强化了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效果。①制订较为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大纲。按实践教学模块制订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包括实践基础训练教学大纲、生产实践模拟训练教学大纲、创新训练教学大纲、生产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大纲、以及应用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教学大纲。以生产实践技能训练模块为例,每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分别在四个实践基地训练,每个实践基地训练7周,共计28周。学生在每个基地的实践教学训练为280学时,其教学大纲与学时分配包括:三级安全教育(4学时,包括安全案例学习);企业基本情况与企业所在行业情况(2学时,另外,行业情况课外查阅、总结4学时);企业文化理念教育(2学时);企业组织与经营管理(2学时);生产工艺学习(6学时);生产设备、生产辅助设备与设施(4学时);原材料、产品的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4学时);产品生产配方(4学时);原材料与产品标准(4学时);各工序及设备的操作规程(160学时,包括操作训练);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技术革新(10学时,另外安排60学时创新研究);质量控制体系(4学时);企业发展探讨(10学时)。②拟定规范的、健全的、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上述实践教学大纲,结合每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情况,分别拟定各基地的实践教学内容。③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模块属性,结合各实践教学基地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拟定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指标体系。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评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考评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态度、纪律、表现情况;根据各基地实践教学内容,从应知什么、应会什么、应熟悉什么、应理解什么、应掌握什么等方面,考评学生实践教学训练效果;考评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考与创新的成效。

2.加大课程群的建设力度,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人才培养实际条件,设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和有机高分子材料方向。每个专业都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群、专业课群、专业方向课群和专业选修课群。在专业方向课群、专业选修课群中,加入了针对地方企业生产方面的课程或章节内容。实际上,我院编印的转型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书包括基础综合部分、创新训练部分、行业产业实践部分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已基本完成,行业产业实践部分,针对各基地的具体情况,正一一组织编写,每个实践教学基地的编写内容分为基地简介、公司管理与经营、生产工艺与技术、生产设施与设备、产品标准与检验、质量控制与环境保护、产品研究与开发几大部分。强力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创建创新训练基地及实践教学基地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型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需要有相应的环境和条件,需要有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创新训练基地。近几年,我院利用学校转型试点资金(16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490万元)、学科建设及国家项目奖励经费(200万元)、社会投入与社会资产并入(250万元)共计1100万元经费,来加强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创新训练基地(中试基地、创新实验室)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我院材料工程专业分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两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基地尽可能选择与专业理论课内容相匹配的生产企业,使实践教学训练的内容尽可能地“对接”专业理论课内容,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与用相脱离的问题,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以满足“三对接”的人才培养要求。这样,也就形成了每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基地群,即打造出了“实践教学基地链”。以我院材料工程专业有机高分子材料方向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例,我们按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分类,重点创建了以下四类实践教学基地:“湖南金帛化纤有限公司”、“湖南美华尼龙有限公司”化纤树脂生产与化纤生产即化纤类基地;“临澧安富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湖南邓权塑业有限公司”塑料制品生产即塑料类基地;“湖南太子化工有限公司”、“常德市博大化工有限公司”涂料树脂生产与涂料生产即涂料类基地;“湖南中锂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电池隔膜材料生产即功能材料类基地。每个基地按“标准化”建设:一是设有实践教学专门的组织与管理机构;二是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三是建有实践教学专用办公场地、教师与学生专用生活场地;四是有统一的标示、规范的档案。

4.打造“教练式”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适应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我院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由五年前的20%上升到目前的60%。通过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和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在职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使本院专任教师既熟悉实际生产,又能不断地解决生产实践中各类工程技术问题,同时实现本院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由“领队式”向“教练式”转变。从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几个层面聘任基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作实践教学现场指导教师,通过明确其职责、规范其任务与要求,提高其指导水平,以壮大和完善“教练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三、坚持专业转型探索,力求专业转型实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深度转型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只有通过变换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才能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内容之一,只有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当然,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都要针对社会现实,对于工科专业来讲,就是要针对行业企业、面向各行业企业。要较好地做到这点,就要加大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以便更好地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