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

篇1

1 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过程和建设过程

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过程和建设过程的首要步骤如何获取网络教学资源,针对各院校的实际情况,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1 “数字化”转换现有的教学资源。例如针对现有的文字资源和参考材料以及各种类型的图片等,可以使用数字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将其转换为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加工以及传输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备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或网络教学资源库中使用。

1.2 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处理。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高校的一些资源库中的资源绝大多数从开发商手中所购买得来,没有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再开发处理,因此这部分资源不贴近院校的实际需求和真实需要,致使资源的可用性不高。并且部分资源的建设不完全符合资源建设的规范,因此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处理是网络教学资源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

1.3 鼓励教师自主制作。通过对教师的宣传和动员,鼓励教师把日常教学中积累、整理的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归纳总结的学生平时作业的错误以及整理的日常测试的试卷等日积月累的资料共享出来,这些资源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总结的经验,是精华的积累,这些资源的共享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类教学资源是最切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并且对于其他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有着不可估算的重要影响,所以应该在积累教学资源和获取教学资源时要主动地、积极地争取到这部分内容。

1.4 学生的毕业、实习产品或作品也是网络教学资源获取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就目前来讲教师自主制作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毕业、实习产品或作品在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来看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欠缺,但是却是真正的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和日常学习的需要,其在实用性和适用性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资源都无法具备的。但是这类资源的数量所占比例很少,主要受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时间的限制。还有一部分教师出于个人考虑或其他因个人因素,不希望自己制作的优秀教学资源与他人共同分享。这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例如可以给予那些愿意共同分享教育、教学资源的教师和学生一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等来解决这些问题。

1.5 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制作。院校的专业技术部门或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学校特点和教师教学的需求、学生学习的需要来进行自主开发制作网络教学资源,这也是网络教学资源的来源之一,这种途径获得的网络教学资源在实用性化和适用性方面往往会更好。

1.6 从专业开发处购买。这种方式是日前网络教学教学资源获得的最有效的途径。院校完全可以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选择、购置符合教学和学习的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增加网络教学资源的数量。

1.7 从开放的互联网络上获取教学资源。现在大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教学资源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从互联网上搜索、收集有用的教学资源用来充实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采用:一是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检索所需要的内容或资料。二是可以选择提供下载功能的专业教学资源类网站进行固定栏目的下载,这些教育资源类网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全方位的沟通和共享,如分享教学课件、课后习题和测验试卷等。目前此类网站很多而且完全免费、资源类别丰富、操作相对也比较方便但是更新速度、更新内容却大多滞后。三是利用社会性程序、软件,如twitter、维基等。可以通过这些社会性软件平台获得或者分享各学科、各领域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从而大幅度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效率。

2 在网络教学资源组织和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2.1 要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集中检索功能和分布式存储。网络教学资源一应俱全,内容繁多,而且分布无序,要把这些巨大丰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就应该完成网络教学资源的集中检索功能和分布式存储。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使用检索功能迅速地把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资源搜寻出来。

2.2 要充分思考教师和学生需求的原则。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最终目标就是更好的服务教师和学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网络教学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和素材,都必须充分思考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以利于教师和学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能及时方便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否则,再好的教学资源如果不被广泛的利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篇2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模式发展的一大趋势,且逐渐成为当前教育模式的主流。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受到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学资源也从传统的纸质资源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资源。因此,为迎合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大潮流,做好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至关重要。

1.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现状

近几年,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信息模型》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覆盖,部分高校建设了拥有自己特设的IPV6网站,如六维空间、北邮人、饮水思源、山大之家等;我国高校几乎全部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际标准多媒体建设。随着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的提高,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置也逐渐正规化。但是,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我国高校还存在技术不规范,平台建设不统一,资源安全性低,而且在集成性、开放性等方面建设不够科学合理[1]。

随着近几年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在各个方面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由于现代社会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教师都能够熟练的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且能够利用校园教学资源平台获取教学资源;有些老师还利用校园网络组建学习讨论小组,改变传统教学辅导方式,拉近了教师和学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校园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完善,学生学习、生活好多方面都能通过高校网络平成,利用校园卡这一媒介能够做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如吃饭、洗澡、打水、选课、成绩查询、借还书、信息查询等等。但是,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还不够充分。有研究部门统计: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感兴趣的教师只占46.1%[2]。有些教师思维模式固化,不愿意打破传统工作和思维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只是具有浏览网页、使用办公软件、收发邮件等简单的网络运用能力,对于更高深的网络资源开发、整合等信息技术不能熟练的运用,导致他们不愿意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2.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1完善、学资源技术规范

由于教学资源种类多、属性不同,因此在教学资源分类、命名、编码等技术方面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资源技术建设有利于降低教学资源管理难度,减少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等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查询、共享等功能的实现;有利于简化操作,让教师能够更有效的获得有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2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统一化

为了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就应该具有立体、互动、开放等特点。统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能够让师生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在统一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最大程度地开放,针对该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建设统一平台,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体系,完善的分类体系有助于对信息查找提供有效指导,能够让使用者快速的链接到目标信息;由于学科专业种类繁多,因此科学化的分类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制定标准化的分类体系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科专业的个性和特色。其次,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还要进行一体化及可选择性设计,在媒体形式的选择方面,要让需求和课程特点相结合,同时教学资源也要对学习对象、目标和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确保教学资源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2.3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和保障建设

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光要注重其规则、内容、平台的建设,还要加强资源管理和保障建设。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并配备专门的人员对教学资源进行后期的管理和维护,要定期对系统、资源进行升级、更新。由于教学资源的管理需要网络、教学等不同专业人员的协同工作,因此要注重教学资源管理团队建设。再者,管理部门为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和资源更新速度,要设立激励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考核,对于先进的教师给以一定的物质和福利待遇奖励。对于保障性建设,主要是设置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对教学资源和网络环境的安全提供保障,让师生在使用时没有后顾之忧。

2.4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集成性、扩展性、安全性和开放性

随着网络发展,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呈现种类内容多、规模数量大,如果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集成化处理,将会加大资源管理的难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要注重后期的系统的维护升级和资源内容的更新,确保教学资源与时展保持同步,同时能够做到去伪存真。为保障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和长效性,就应注重资源平台的可扩展性。开放性是保障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吸纳优质改进建议的前提;在保证开放性的同时为防止教学资源被滥用、盗用、破坏等问题的发生,因此还要注重资源平台安全性建设。

3.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

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完成后,为提高其应用率,实现其应用价值,要对其应用加强推广,要通过大力的宣传工作让师生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包含的内容,认识到使用该平台的便捷性;通过普及系统使用方法和使用规范,让师生能够更加快速便捷的查找到自己所需的目标资源,然后才能让师生将信息化资源应用到教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为了让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师生中普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利用校园网,建立专门的教学资源板块;二、开展专门的培训讲座;三、校园海报、电子屏宣传。

4.结束语

迎合信息技术发展大潮,加强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一定能够使高校信息化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3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对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开展“组合课堂”,以期为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可操作性策略.

1从建构主义知识观看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组合”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内容或答案,而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动态性,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知识也在不断革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获取内容也更为丰富.同时,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人们所获取的教学资源也在不断革新.教学资源的不断变化对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可利用教学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皮亚杰认为,认识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之中,是一个主动解释并构建个体知识表征的过程.为有效的“构建个体知识表征”,信息技g与教学资源的融合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所选择的推演方法、实例等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第二,有效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最终为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是有效的.第三,主体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所以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作为依据来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组合,并非简单的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当然,获取教学资源是合理使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但并非将所下载的资源直接使用.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资源比较繁杂、真伪难辨,所以对获得的教学资源首先需要甄别其是否正确合理,是否符合教学资源选择的科学性原则;其次,尽多的收集同一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根据有效性原则,选择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资源使用,对所选出要使用的资源,也并非照搬照用,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修改、有效组合;最后,确定所选则的教学资源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教育对象,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适当对教学内容完善补充.

2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组合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性和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协作学习,同时还特别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认为学习的情境为学习者知识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知识、构建知识和运用知识.可见,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重要作用的.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组合也应该力求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的接受知识.

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组合渗透在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巩固提升等的方方面面.课前预习方面,物理学科具有抽象性,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在形成物理概念、验证物理规律的过程中不少感性材料不能在课堂上提供,但对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却有重要作用,那么就可在课前安排给学生完成.这些内容可以是书面材料、也可以是视听材料,但应该力求由浅入深,学生可自主完成.当前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实现教师通过网络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并通过相关教育平台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反馈到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运用.课堂讲授方面,充分利用视听材料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比如在学习卫星运行规律时,可将轨道半径不同的卫星的运行情况通过flas展示,来加深学生对“高规低速长周期”的理解.对于重难点内容,要当堂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比如在学习了“动能定理”的内容之后,通过选择题及时检测学生对定理内容的理解情况,通过网络平台统计正确率、错误率,根据答题情况获得的反馈信息决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的实施.课后巩固方面,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也可录制相关的微视频,使学生课后观看,以达到深化重难点内容的目的.

3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看信息技术与教师信息素养的“组合”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知识观和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知识观的动态特点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教师激发学习者的原有经验,使学习者更好的构建知识.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力求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建构知识的理想环境.简而言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就是要从多个方面以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根据建构主义对教学观的阐述,不难发现,物理教学活动的设计最终还是要促进学生主体形成物理规律概念、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在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时,教师要能够从多个方面以多种手段实现这一目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习情境的创设与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物理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要充分发挥其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则需要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有一定要求.

篇4

目前,网络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发达的网络水平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在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可否认,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不加以控制则会危害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青少年还不具备成熟的判断能力,面对形形的信息,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平时上网时、备课时应该注意对教学资源的收集、筛选、分类、整合,并且多收藏有用的网址,推荐给学生,方便学生使用。同时,单纯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准备课件的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在课堂上使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接受教师教授的内容,开始学习时比较简单,但是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同学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可能针对每个同学的问题做详细的解释,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上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并且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可以采用划分小组的方式。一般来说,划分小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学生们自己划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相处,学生们对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当遇到问题时,学生们可以在网络平台的讨论区写下自己的问题,并且寻找相同兴趣或有着共同问题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在讨论区内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第二种方法则是由教师来划分。教师有义务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一般性格、能力较为接近的学生分配在不同小组,这样才能在各个小组间公平地展开竞争。小组内成员或者小组间的交流均可以在网络平台的讨论区、聊天室内进行,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为同学们解答较为普遍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们进行双向交流,真正实现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三、通过网络平台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和教师进行交流,然而,长久以来,多数的教学课堂均由教师主导,学生很难有机会训练自己的交流能力。在课外,许多学生偏向于和自己的亲密朋友相处,往往是三五成群,这样的形式也不能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当前的社会,不仅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更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在网络平台中,教师可以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在讨论区内的互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共同的话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享有对信息进行交流控制的权利,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进行自我控制,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度。

教学中利用网络平台不仅仅局限于资源的获取,还包括资源的传递、信息的,等等。当然,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交流也不仅仅局限于谈论区、聊天室,还包括电子邮件、公告板等。使用网络平台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网络平台促进评价的及时性

以往,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期测评总结,要经过对学生测试、对测试结果的整理、写评价语和反馈给学生等步骤,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延迟了学生等待测评结果的时间。网络平台应用于教学后,学生的学期测评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很快地知道测评结果,通过在线分析,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个学生的成绩,从而及时有效地做出评价与反馈。

许多学校仍然通过定期的教师例会来获取教师的教学进度与教学情况,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时间,也得不到明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技术,学校可以与教师建立起互动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获取教师教学情况,通过在线指导,教师可以及时地做出调整与修改。这种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测评程序得到简单化。

五、通过网络平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当前,多数教师采用课件形式给学生上课,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必须加快课堂节奏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后,必定存在有些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教师不可能一一针对这些学生重新进行教学,因此,这些学生就不能及时获得复习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后将教学课件上传到公共邮箱中,以供这些学生课后自行下载进行学习和复习。另外,在作品展示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公共平台上,每位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并且给出评价,同时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学生通过这种互评模式可以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

篇5

一、教育学颠覆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实际需要

第一,契合学习者的学习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学习开始从线下向线上迁移,就现代学生而言,其更倾向于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既能从网络上便捷的获取学习资源,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完成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得书本和教师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当前多种互联网媒体大量的出现在教育教学之中,再加上学习者对互联网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所以使用各种互联网媒体进行学习和交流成为了一种习惯,这在不知不觉间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生活,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使得学习者开始厌恶甚至是抵触教师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时对教师的教是极度依赖的,他们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往往是通过别人的教来被动的获取经验,使学习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在学习中绕过了教师教这一环节,直接进入了学习之中,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因此,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学的颠覆式创新契合了当前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使其更习惯于在不教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第二,锲合学校的教学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远程视频教学等,都被运用到了现在的教学之中。在传统的教学之中,教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向学生提供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内容,知识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学到多少东西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够教多少东西,或者教师自己掌握多少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极为被动的。而在现在的互联网+背景下,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网络云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出现,这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学校对学习方式的绝对话语权不复存在,学习者可以相对自由的选择学习方式并获取学习资源,这也使得教育的主动权从教师的手中释放出来,逐渐向学生个人回归。正是这种教育主体的回归,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教师开始从教学主体转变为教学引导者,这是锲合了学校当前的教学需要。

第三,契合教师教学的创新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和学习方法的采用,都是通过教师来进行决定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是传统学习的主流。当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后,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在互联网上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开始从互联网中获取教学资源,选择学习方法,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教师的绝对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创新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颠覆式创新,让教师的职能从根本上得到了转变,教师逐渐成为了教学的参与者,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更为灵活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发挥。

二、互联网+时代教育学颠覆式创新带来的启示

第一,教育学颠覆式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教学中过渡的供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句古语,这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如果一味的向学生传输知识,那么学生就只能掌握所学习知识的本身,而不能掌握到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从短期来看,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成绩;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学生日后学习的持续发展。就传统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是长期处于一种过渡供给的状态的,这是因为教学信息不对等造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进行简单粗暴的教学,根本不去对学生进行分析,教学安排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问题,只考虑了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的问题。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教师进行高强度的教学,学生无法吸收转化相关的知识,使得教学目标无法达到,教师继续提高教学强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之中。互联网+时代下,学生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更为丰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被弱化,现在的教学更趋于一种不教的状态,这样过渡供给的情形已经一去不复返,所以说教育学颠覆式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教学中过渡的供给。

篇6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 资源整合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23-02

数字化学习(E?鄄learning)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组成了数字化学习的三要素。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配合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优质、适量的技术人才,为职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增进个人的学习潜能。可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远比科研学术能力更重要。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各职业院校将数字化学习引入了学生在校整个期间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数字化学习的教学资源整合问题

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就是数字化学习的教学资源。包括数字视频音频、异步自主学习教材、同步在线虚拟教室、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单机计算机辅助训练、录像带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以及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很多高职院校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投资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新建多媒体教室、开发教学管理系统等等,但是设备的简单堆砌、在多媒体教室用同步学习教材的学习,学生课余时间使用互联网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学习。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学习,是将上述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即数字化学习的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整合就是以整合理论为基础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们所具有的效益。

随着科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教学资源的内涵丰富起来了,人们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也变多了。由于不是一次性建设起来的教学资源,存在标准不同、侧重点不同、内容重复的问题,难以共享共用。例如,单机计算机辅助训练的资源侧重点可能是测验检查;异步自主学习教材的侧重点是知识点的过程学习;因特网或局域网络之联网学习,侧重点是其他院校教师的讲授等等。我们利用网络、通讯、信息组织管理技术,以开放式的架构、模块化的设计,集合多种媒体和新教学工具,建成一个能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交流极为通畅、可进行跨平台操作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模式如下图所示:

1.日常教务管理:具有学生注册、学生成绩统计、学生评教基本功能。

2.教学过程管理:教师利用多种媒体编辑工具进行编辑、更新教学内容,在线授课、在线测验等操作。传统面对面讲授和网络课堂同时进行,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环境,提高他们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学习过程管理:同步的面授讲解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掌握的情况,在平台上自主选择复习、练习,也可以选择测试整理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学习资源。

4.学习效果评测:通过在线测试、沟通,检验学习的效果。教师通过学生的测试数据,结合他的学习记录,数据分析统计,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一个检测,并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做适度调整,以达到更好效果。

5.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教学所需的一切软硬件资源:以电子信息的方式集成所有资源,为师生提供一个统一接口,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为师生提供便捷的资源利用途径。

6.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电子邮件、留言、论坛、学习主题小组交流工具,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提供了一个通畅的交流渠道,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问题

数字化学习是借助于网络技术将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学习资料的者、浏览者,也可能是学习者。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数字化学习环境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整个数字化学习环境一般由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组成。在这个学习环境中,知识的表征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倾向多媒体化。整个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下完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面对面讲授变为教师、学生及其他管理者一起构建学习。无疑,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推出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NETG.THE)》。NETG.THE列出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的多种知识和技能。

1.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但运用数字化媒体工具,将自身的创作内容、文档、图片、视频资料有效的链接在一起,还能够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创作,进而对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过程评价,便于制作有效学习资源。

2.有效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找到学生难点疑点。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延伸学习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数字化学习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它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以问题为中心、交流协商的学习过程等特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学习习惯、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自我组织学习的能力:关注教师提供的课程实施计划,明确每个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坚持浏览自己的学习记录,这样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和学习内容,才能有效的保证数字化学习的进行。

2.培养信息素养的能力:所谓信息素养,就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熟悉各种媒体的表现形式。在熟悉它们的功能后,选择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媒体,便于提供学习效率。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师将多种教学资源重构优化,建构成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平台;将教学内容以生动的、形象的形态呈现,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师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资源实现对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解决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而学生主动地参与线上线下活动活动,印证、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通过有步骤目标学习、消化、吸收新知识,形成信息获取、甄别、加工和组织的能力,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自我组织学习的能力。可见,高职院校中运用好数字化学习需要注意教学资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生自我组织学习能力三个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费奎明 基于E?鄄Learning平台的教学资源整合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6

[2]齐振国 汪琼 E?鄄Learning给我国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 电化教育研究 2009.7

[3]邢秀芳 全 基于模块化网络的职业技术教育主题式教学设计构想 电化教育研究 2009.12

篇7

关键词:校园网;教学资源库;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2

University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Building

on College Campus

Liu Dongxu,Li Enze

(Henan Quality Polytechnic,Pingdingshan467000,China)

Abstract:Teaching Resources build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is a need for long-term adherence and accumul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ampus-based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architecture,the key issues and technical solutions.

Keywords:Campus network;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Architecture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校园网为平台,各个院校都组织开展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开发建设了一大批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学科网站等。但总体来讲,教学资源分散,利用率低,缺乏整体规划,资源库建设标准不统一,成为制约教学效率的重大难题。目前,如何使分散的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如何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建立规范、丰富、实用、可广泛共享的高校教学资源库,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家对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予高度重视,“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大力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利用网络环境以及网络教学资源,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改革传统的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向不明确

网络教学资源最终是要为学生和教师服务,但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往往是由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承担,比如图书馆,网络中心等。对于实际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来说,参与建设的程度较低,很难实现面向用户,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建设。这样势必影响网络教学资源的正确性、分类的精确性,容易引起重复建设,也给学生和老师的资源查询带来不便。

(二)重量不重质,只追求外表,不注重内涵

虽然有些学校也建设了网络教学资源库,但只是一些简单的习题、课件,教学视频的简单堆积,只为了应付一些检查工作,华而不实。教师和学生对于此类缺乏科学性设计,并和实际联系不深的教学资源使用积极性不高。相反,由本校老师根据学情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少之又少,许多老师通过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的教学素材,讲义等切合实际的教学资源只能在所带班级的小范围内使用,不能及时放到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使用。

二、资源库建设原则

校园网的建设是硬件的建设,而资源库的建设是软件的建设,作为校园网的软件部分,教育资源库制约着校园网硬件部分的应用。有了信息资源,才能提供服务,才能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方便学校的规划管理,方便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库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便于师生随时随地浏览查询;资源库要实用也要适用,资源库的内容该紧贴教学大纲,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教学辅助作用,紧贴教学;使之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参考,学生学习参考;资源库的建设要易于使用,要易于教师教学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互自学;资源库的规划建设要具有扩充性和兼容性,还要有点前瞻性,有利于资源库的充实及各种现成资源的集成,便于集中管理。

三、教学资源分类

根据建库原则,首先应明确建设网络资源库的目的是要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服务,因而无论在内容还是功能上都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求,使学生、教师,甚至其他教育工作者能方便及时的获取所需信息,具有可利用性。所以,我们对资源库的资源按照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求进行分类。

在目前情况下,按照教学资源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用于教师进行备课的优秀教案、教学参考、练习、试题及相关的辅导材料与辅助资料。

(2)用于制作教学课件的各种图片图像、音效、视频、动画片段等素材。

(3)用于课堂教学或网络教学的课件等。

(4)用于学生课外学习以拓展知识面的学科知识博览和第二课堂活动的科普知识。

四、教学资源内容建设及来源

(一)内容建设

1.课件案例库:包括教师的电子教案库,电子图书库,在推行案例教学的前提下,在资源库中整合各种与课程相关案例以及对于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教学素材库:也包括多媒体素材库,如音频、视频、动画演示等以及试题库,文献资料库。教师可以使用这些素材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当中,使自己的授课过程更加丰富,更加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度。

3.网络课程库:包括精品课程库,远程教育库、课程教学库。年轻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类精品课程不断吸取好的教学方法,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通过网络精品课程的学习,可以实现课下对于重点难点的反复学习,并能自主选择和权威教师进行问答交流。课程教学资源指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进度,围绕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课程中主要包括课程知识点、课程课件、教学计划、实验实训、作业、辅导答疑、师生交流等,为学习者提供在网络条件下的最方便的支持。

(二)资源来源

1.上级配发资源。由上级教育部门配发了各类教学光盘资源,通过卫星接收,以及远程教育的资源等等,通过整理可以加入到资源库中。

2.网上整合。随着互联网上的信息不断膨胀,其中不乏大量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众多的教育网站和个人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信息也是建设资源库的资源来源。每位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查找并下载与我们教学相关的优质资源,通过修改、整理后可以成为适合自己学校教学环境的教学资源并加入资源库中。

3.自创特色。这是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方式,也是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资源库建设的主要途径。各个学校的学科骨干教师是资源库建设的主力军,应积极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中来,把自己在多年教学中整理总结出的好的教学资源加入到资源库中,到达和同事之间的经验共享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通过学校有关单位的逐层评优、筛选,最终由资源库管理人员对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总结、分类、修改处理后添加到教学资源库中。

4.外部采购。按照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可以根据学科和教育的需要,选择实用性比较强的资料购买,充实到教育教学资源库中。

五、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架构

教学资源库不是资源的简单集合,应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面向广大师生,遵循国家颁布的标准化规范,经过周密的设计而开发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教学资源库应该具备以下功能:能够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根据用户划分权限管理;师生可以自行添加资源、管理资源;资源种类齐全、科学;系统安全可靠,维护简单。系统概况如下:

(1)系统由资源管理和系统管理2个模块组成,其中登陆用户身份分为三种: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不同身份用户对系统授予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权限设置、分配,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教师可以、管理、审核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检索和教学资源。资源管理模块负责管理各类资源,其中包括媒体素材库的管理、题库管理、案例库的管理、课件库管理、文献库管理、常见问题解答库管理、资源目录索引库管理和网络课程的管理等。主要功能是让有权限的用户可以方便的根据资源分类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上传、维护、利用等管理。

(2)学科课程资源管理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学校应组织同一学科所有的专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教学需要,统一思想和工作方式,分成几个资源库建设小组,对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分割成几块,相应地落实到各个小组,然后借助小组的集体力量,去搜集相应的所有资源,来完成包括课件的制作、作业和试题的命题等任务,待所有组均完成任务后,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起来,提出修改意见和方案,待所有的教师对修改后的结果均无异议时,然后交给专业管理员,由他上传到相关的模块中去。

(3)系统采用B/S架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与传统的C/S方式相比,B/S结构的系统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它运行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之上,系统升级或维护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软件即可,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

(4)数据库服务器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可以使用oRACLE或SQL Sever进行数据的管理,包括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源库等的管理,还可以管理用户信息、访问记录等。

六、搞好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议

(1)学科资源建设应以学科一线学科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难点为出发点,由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为建设依据,并由教师团队对以上工作的讨论分析、汇总整理结果为主干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网络中心的任务只是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建设平台与技术服务,而不是代替教师去建设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只有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资源建设才能取得快速的进展。只有教师自己建设的资源才能保证质量,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能否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资源建设成败的关键。

(2)高校应制定相应奖励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的资源建设热情,对教师自主创作的个人教学资源库与精品课程提供一定的经费给教师进行建设与维护,并能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联接起来逐步形成一个大型网上资源,进而逐步形成一个大家建、大家管、大家用、大家评的良好局面。

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树立服务于教学的建设理念。把资源库建设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问题,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搞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用和服务,必将推动学校的整体改革,使学校的校园网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向继平.基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

篇8

关键词:泛在学习;“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53-02

1背景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泛在学习已是当今人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所谓泛在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智能终端,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下,现在的中等职业院校基本具备了移动互联网的教学环境,正在迈入泛在学习的时代。基于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正在变革着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衍生出依托互联网传播的“互联网+”教学,正在引领着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潮流。

2“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革命

众所周知,时代的信息传播技术决定着时代的教学方式。传统工业化时代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基于印刷技术传授知识的集体教学活动,实施传统课堂教学;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式,将是以学生、问题、活动为中心,依托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的协同教学活动,实现“互联网+”教学。这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革命,也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开端。何谓“互联网+”?是指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整合融汇,衍生出新领域的新生态。“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在变革着我们的学习和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趋势,正在引领着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常态。

3“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技能,注重学用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所谓的“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网络技术与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深度融合,衍生的“互联网+”教学模式。

3.1“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即基于互联网的传播,通过教学视频的理论教学和现实课堂的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交替、直观与抽象的教学交错,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呈现出教学时空、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价值优势,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最有应用前景的教学模式,也是中等职业院校教学创新的热点和教学实践的重点。

3.2“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创新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催生了教学的跨越时空,实现了课堂的即时交互,与传统理实一体化教学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2.1教学形式多样化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虚拟现实课堂相交替、在线离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媒体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跨越时空,还能即时交互,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3.2.2教学资源富集化

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云计算技术,可以富集网上教学资源。“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依托互联网,获取教学所需的在线资源,包括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服务于教学活动,不但资源丰富,而且与时俱进。

3.2.3教学互动多元化

在“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互动交流,除了传统的师生交互途径,在线交互便是主要渠道。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分布在生产现场的设备和仪器,都能快捷地连接到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师、学生和学习对象既能随时连接、即时交互,又能多向连接、多元交互。

3.2.4教学要素动态化

在“互联网+”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过程所形成的大数据,可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评价形式等教学要素,使得教学要素动态化,做到因课制宜、因材施教。

3.3“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价值优势

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将有价值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会产生更有价值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互联网传播技术与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具有课堂教学的价值优势:一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在线理论教学,内容少、数量小、时间短,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符合视觉的驻留规律;针对知识点、关注小问题、聚焦小策略,目标明确,易于教学,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理论教学的高效性。二是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课堂实践教学,由于将理论教学前置于课前的视频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延长了课堂的实践教学时间,不但能有效地组织项目任务的技能操作,而且还能高效地运作项目实施的交互体验,具有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4“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构建过程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按照知识内化的基本原理,根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学情分析,针对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的知识技能,进行选择性的碎片化处理,分别设计为视频教学的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的技能操作。在教学活动中,秉承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突出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利用教学视频,在课前完成知识技能的理论教学;通过项目实施,在课堂完成技能操作的实践教学;构建理论实践相交替、直观抽象相交错、在线离线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生成“互联网+”理一体化的教学课堂。

3.5“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环境支持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云计算技术,获取网上相关的所需资源,把在线学习资源和离线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将课堂的教学活动由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多向的知识获取。利用云计算的大数据技术,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将课堂的决策评价,由经验主观化转变为数据智能化。因此,组织实施“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支持。

F在的职业院校,基本具备了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教学环境,当今的中职学生基本普及了智能手机网络化的日常应用,为“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应用实践创造了先决条件。依托微信或QQ交互平台,即可实现虚拟现实课堂的教学交替,生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课堂。况且,在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热潮下,一种集管理、建设、应用、研究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创造了“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一站式服务环境,许多职业院校都已具备了教学平台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这为开展“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环境支持。

4“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为了探讨“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中的“整流电路”为课例,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期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教学案例。

4.1教学视频的理论教学

课前,教师根据“整流电路”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知识点和重难点,针对教学知识点,创建教学视频且配以任务指导文,内容包括表1的视频素材,并将有关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和整流电路工作原理的教学视频,推送教学平台或班级微信、QQ群。学生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在线点播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或进入班级微信、QQ群,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通过在线理论学习,完成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论学习。

4.2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

课中,首先在理实一体的教室中,在线重播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用动画的方式,模拟了二极管PN结的单向导电过程;用图像的方式,描述了二极管整流电路的整流原理。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后,组织分组讨论和教学交互。师生间通过微信或QQ,利用智能终端进行在线交互,解决教学问题。学生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化解学习瓶颈。教师在检阅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突破“空穴”导电、单向导电性、交流电变直流电的教学重难点。

然后,开展学生的分组实验,内容包括发光二极管演示的单向导电实验和示波器演示的半波、全波整流实验。教师结合实验操作,演示操作关键;学生分工合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其间,教师巡查指导、现场评价;学生交换操作、互相评价。完成实验后,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提交实验结果。

最后,学生按组汇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教师结合实验评价和实验结论,总结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知识要点,归纳半波、全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提供在线学习资源。

4.3多向交互的复习巩固

课后,通过创建的班级微信、QQ群,进行多向交互的复习巩固。学生可将拓展性学习任务的作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线上传或拍照提交。教师可在线答疑、点拨关键;学生可在线讨论、分享方法,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还可在课后点播教学视频,温故知新,拾遗补漏;甚至反复点播,融会贯通,创新应用,做到个性化按需复习巩固。

4.4教学效果的评价总结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课程教学应用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4.1提升了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在线理论教学以教学视频为载体,跨越时空,不受时空场所的限制,且有暂停、重放和永久存档的教学功能,有效地弥补了学生个体学习进度和认知能力的差异,促进了学习效果,提升了教学效率。

4.4.2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说明,在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虚拟、现实课堂的优势互补,不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连接生产,而且实践对应市场、技能对应岗位。降低了学习的认知负荷,激活了学习动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4.4.3优化了课堂结构

教学实践表明,在“互联网+”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由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多向的知识获取过程,课堂成为多向连接、多元交互、多样体验的教学空间。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作用和地位,优化了课堂结构。

篇9

关键词:学分银行;职业认证;学分转换;慕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241-02

在电脑逐渐普及的的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面,整个人类的知识传承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题知识传授体系逐渐崩塌,知识开始不再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资源也不再局限于一个个图书馆的藏书当中,信息化的发展,导致资源的井喷式增长;数字资源的易获得性,使得教育不再是一件需要被局限于学校范围内的行为,而逐步地走向了随手可得,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当中,各种大学公开课、慕课、微课乃至于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方兴未艾,在线培训和在线教育平台发展迅速,都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 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化

当前教学早已经不再是学校的专利,各种企业主导的行业化培训、培训机构主导的技能证书培训、在线平台引起的在线教育、慕课/微课平台引发的知识技能体系重组,各种学习途径的扩展,使得学生的可选学习途径越来越多,教育的时间越来越灵活,场地越来越自由,学习内容越来越自主可定制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的获取学习资源;传统学校所具备的魅力和吸引力逐渐丧失,单纯地从知识获取的层面上来说,传统教育并不占太大的优势,如果不能跟上这一潮流,僵化的在校教育机制将逐步的变成在线教育的补充,逐渐被社会所淘汰。

2 传统教育形式的没落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效果逐渐展现,自2012年开始,高等院校适龄教育人口的逐步缩小,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渐萎缩,高职院校首当其冲,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出现高招零投档,为了开发生源,各种非高招录取途径逐渐替代高招成为招生的主力,由此带来的就是生源质量和生源构成的不断变化,要求高校必须逐步地开展更灵活的教学体制来适应学生需求。

传统学校教育有着许多致命的缺陷,除了上述招生人数萎缩之外,普通高校还存在教学成本更高,教学模式较为呆板,教学内容较为固定,缺少足够的更新等缺陷。以基本的实验室为例,一个传统的高校实验室的投入至少在一百五十万至三百万之间,但是实验室的使用率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可能不足百分之五十,甚至部分设备的使用率不超过百分之三十,大量的实验室设备在非使用期间属于闲置状态,但是又不可能供给其他需要的用户使用,导致实验室设备的成本极高,而且很多实验室设备因为缺少专业维护,耗损率很高。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受制于培养计划和实训环境的影响,较为固定,缺少更多的创新,重视在课内的教学,而轻忽在课堂外的教育交流,考核方式也较为传统,缺少现代化信息化手段的参与。在教学内容上来说,缺少企业行业的参与是传统高校的致命伤,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大多数都是由校内的教师完成,校外教师的参与一般集中于兼职教师上课,整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较少,行业参与度不高。

3 国际成型的慕课体系的冲击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入慕课平台,不论是国外优秀的大学,还是中国的一流大学,越来越将慕课作为课内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并将自身的优秀课程至慕课平台,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降低单位培养成本。常见的慕课平台包括清华大学慕课平台,慕课网,慕课中国,中国大学慕课,慕课世界等各种学习平台。平台集中了全国乃至于全世界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以远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成本的方式获取学分。

随着受教育人口观念的逐步转变,学生越来越不需要去高校获取教学,慕课平台有着远高于传统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在这一形势的冲击下,传统的高校体系越来越显得僵硬,学分的积累途径也显得越来越不够灵活,必须逐步的适应这一体系的发展,以本校为例,学生每学期可通过慕课平台获得的学分数量不少于2学分,最多可获取10个学分。

4 职业认证培训体系的冲击

随着企业对技能需求越来越高,单纯的学位证书体系越来越显示出先天性不足,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导致了企业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进行员工的二次培训,高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首次超过了高学历人群。

企业招聘时,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职业证书的要求,甚至所占比重不低于学历证书。而各大厂商也竞相提供自身的职业认证体系,如全球致命的思科认证体系,红帽认证体系,微软认证体系,华为认证体系等等,各种职业认证体系紧紧围绕自身的设备产品和技术,注重实践动手,注重操作,针对性很强,而且能力提升体系明确,有着比高校教育更专业的技能体系划分。

在方便快捷、针对性极强的职业认证培训体系的冲击下,高校教育变得越来越宽泛,缺少实践性和职业性,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通过企业培训,获得二次培训证书,以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竞争力。

5 教学体系解构的压力

传统的知识传承体系被结构,快餐式的文化带来了快餐式的学习体验,学生越来越不耐与传统的面面俱到的知识传授体系,个性化开始凸显。学生开始追求简单快捷的知识体系,追求所见即所得的技能体验,追求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逐步推崇做中学的学习体验,学习者自身的体验越来越重要,高校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体验越来越被学生所抛弃。

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转变,微课的教学体系开始被逐步推广,各个知识技能体系被逐步解构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技能点,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其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选择性学习,而传统的高校教育依然有着严格的教学培养模式体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投入到整体素养的提高,而这一部分正是学生所厌恶反感的,导致学生在上课学习时的效果较差,大量的逃课、上课睡觉、玩游戏等课堂管理难题。

6 职业人口的快速迁移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社会架构稳定,人口迁移速度慢,所以各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与之相匹配,都不太适应于快速迁移。

在21世纪,人口快速迁移,一个大学的学生人口构成涵盖有全国各个省份,在毕业之后,就业方向也是天南地北变化极快。各个岗位的人口流动极快,办公地点快速迁移,办公方式多种多样,职业人口的快速流动带来了对教育体系的快速变更需求,学生需要一种快速的、可以在全国各地随处可得、可以互相认证转换的教育体系,而这一体系正是传统的高校教育所不具备的。

7 信息化带来的考核便利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了极大的更新,其中一个更新来自于考核方式的更新,早期的在线教育由于无法很好地完成在线的技能考核,一定程度制约了考核目标的实现,学生在完成了在线的学习之后,缺少一种足够有效的方式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于学生的在线学习本身也变成了不可考核,导致早期的在线教育认可度不够高。

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配合下,学生的考核方式逐步完成了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在线考核方式的认证方式逐步完善,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变得可考核可认证,在线考试学分的获取更有认可度,提高了整个在线学习体系的接受度,虽然和目前线下考试的认可度还略有差异,但是随着视频传输技术、视频监控技术、考试认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线考核必将变成一种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的考核方式。

8 信息化带来的知识爆炸

在信息化时代之前,高校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承点和教育枢纽,其中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高校掌握了知识的存储,大量的知识被存储于高校的图书馆,大量的技能被存储于高校教师,大量的实验设备被存储于高校实验室,高校的优点在于和学生资源获取的不对称性。而在信息化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数字化资源的已获得性和复制成本变得十分低廉,学生不再受制于知识的不对称,而是走向了另外的一个极端:知识大爆炸带来的选择困难症,学生开始可以在各种途径,包括自学的途径获取相应的知识技能需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校学习资源,如果学生能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传统高校的教育将变得可有可无,传统教育的末日为时不远。

在这样的一个情形下,为了能适应学生学习体系的变化需求,学分的获取途径必须相应的灵活多变,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之外,需要引入各种线上的教育资源作为学分的构成体系;同时,还需要引入各种职业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等非学历化的学习学分,否则,将必然被迅速变化的社会所淘汰。为了能沟通协调各种不同的学分传承和转化体系,学分银行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手段。

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统一的学分银行,学习者具备唯一的账号和密码,学习者所获取的各种学分,包括自学学分、实践学分、企业实习/见习学分、职业认证学分、国内/国外慕课平台学分、微课平台学分、不同高校学分等统一存入此平台,通过平台的审核和调度,以实现各种学分之间的转换,从而从真正的意义上发挥各种教学体系的特点,方便快捷的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隐性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44-01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关注课堂教学显性和隐性课程资源。所谓显性课程资源,是指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实物、多媒体等。而隐性课程资源,是指潜在的教育教学因素,对课堂形成重要影响。如教师课堂组织艺术、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生成、教师教学经验、学生学习积累和生活经历等。实践证明,课堂教学隐性资源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往往是剧烈的、显性的。

一、科学分组,挖掘合作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资源非常丰富,关键要看教师是不是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敢于发现、善于发现,如此才能赢得课堂教学主动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悟性等方面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差异性其实就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隐性资源。教师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分组,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群体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小组划分有众多可参考标准,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自由组合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个性特点选择分类标准,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品质。

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一个单细胞生物,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否都一样呢?DNA和染色质、染色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将学生按照同质分组原则进行分组,每五个人一个小组展开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负责整理成员意见和建议。讨论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讨论热烈,学习效果显著。教师将学生按照同质分组标准进行分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交流比较充分,对问题的探究进入核心,这说明课堂教学资源利用到位高效。

二、捕捉生成,获取教学即时资源

课堂教学生成有即时性、多元性特征,教师要注意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契机,获取课堂教学资源。教学中的互动机会很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可以随时呈现教学生成,教师要对这些动态的教学生成进行有效把握,要善于捕捉,因势利导,有效利用。高中生有一定思维认知能力,对学习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发现切入点,形成重要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特别是学生的感悟、发现、体验等信息,往往包含重要教学契机,教师要通过倾听、分析、比对、筛选,形成教学新视角。

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教师提出系列问题:什么是被动运输?什么是主动运输?列举逆浓度或者逆电化学浓度进行跨膜物质运输的例子,这些物质怎样进行跨膜运输,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对问题发表见解。有学生提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有学生提出质疑:被动运输也需要其他载体介入,这样判断是不科学的。教师针对学生争议话题设计课堂辩论,让学生将个人见解提出来,大家通过辩论达成共识。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意见分歧推出课堂辩论,就是及时发现了课程资源,并通过整合应用,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形成重要课堂教学契机,有效渲染了课堂学习探究氛围。

三、联系实际,生成生活经验资源

生物学与学生生活有众多契合点,特别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要涉及卫生、医疗、保健、环境、生态保护等话题。这些生活经历中都有大量的有关生物学的知识和现象。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生活认知和教材思维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提出更多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生活经验经历是重要课程资源,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经历具有个性特征,课程资源自然呈现隐性特征。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认知积累进行适度挖掘,充分激活学生认知积累体系,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

在学习《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列举实例进行解读说明。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说:光合作用的反应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叫光合色素,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有学生说:光合作用的意义主要是制造有机物、转化并储存太阳能、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让学生根据平时学习认知积累展示认知,很多学生都会将自己通过其他途径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给其他学生以启迪和借鉴。学生生活认知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只要教师适度挖掘,一定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帮助。

课堂教学涉及众多显性资源因素,教师注重隐性资源开发,不仅可以为教学顺利进行提供重要支撑力量,还能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形成重要学力,为打造高效课堂创造良好条件。隐性课程资源呈现多元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潜在的隐性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通过针对性挖掘整合,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