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体育志愿者;场校对接;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4―4590(2011)06―0033―0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次数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作为新时代的体育产业,志愿者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以及自身的特殊情况,使之成为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一个显著特征。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我国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下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同世界大部分其它国家一样,我国把体育志愿者划分为“社区体育志愿者”和“运动会体育志愿者”两大类别。一类是社区体育志愿者,指利用日常生活时间定期地为社区体育社团、体育少年团、棒球队等进行体育指导服务以及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提供帮助的志愿者。另一类是运动会体育志愿者,指利用自己的时间不定期地为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运动会和地区运动会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他们又分为“非专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本文研究的“体育志愿者”,是指在举办运动会的期间向大会提供自己的时间和技术,为大会服务的志愿者。

随着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体育志愿者的发展速度极为迅速,从1990年北京亚运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短短20年,从人员数目、组织规模与产生效应等方面都呈现出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我们逐渐形成一定的志愿者培养、组织与管理模式,其中体现了我国政府体制形成的优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组织化的表现,引起人们一些抵触情绪。志愿服务既然为志愿行为,组织化和行政化是否是一种扭曲和异化?针对这些不足,希望对我国现行的志愿者培养模式的弊端进行矫正,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培养运行模式。

1 我国现行体育志愿者培养模式分析

经过这些大型体育赛事的洗礼,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已初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以政府为主导的双轨来源输入,少量来自社会,大量使用高校,形成依托高校,以大学生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主体力量,把志愿者的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采用“场校对接”的志愿者培训管理模式,以竞赛场馆为中心,学校参与共同对志愿者进行管理。

但是,在实施这一模式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进步,我国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管理工作上,并不只是以完成好志愿者服务为目的,而是通过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逐步形成我国的志愿者队伍建设,长期营造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氛围。因此,应该根据我们所了解到的具体情况,修正志愿者培养管理模式中一些不足,不断完善并继续将志愿者培养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1.2 现行培养模式行为分析

1.2.1 宣传与招募

志愿者组织,由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协调,以场馆为中心,启动对接院校与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者共同建立志愿者招募机构,协同管理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一切事物。招募志愿者的第一个环节是宣传动员。宣传动员是吸引人们参加志愿活动的一个动力所在。宣传工作的具体实施是运用新闻媒体宣传、举办相关奥运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标语与贴画等手段,向社会大众进行宣传和教育,使更多的人支持体育赛事,愿意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宣传具有广泛性,招募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选拔、安置、确定志愿者岗位。“场校对接”模式以“区域相近,专业职能相近”为原则,在选择对接高校时,主要考虑的是区域布局和专业两方面内容。进行志愿者的输送和管理,并将专业对口的高校作为志愿者输送资源,使高校与竞赛场馆连接起来。

1.2.2 培训教育与使用

目前,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培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作为第一个阶段的通用培训,其内容包括大型体育赛事的基本知识、赛事概况、主办国家及城市历史及文化生活、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礼仪规范、医学常识及急救技能等。培训工作完全是由高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承担,并且将培训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课的形式展开。专业培训由招募机构组织实施,竞赛组委会各部门将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师资队伍,根据志愿者服务内容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专业授课,每个志愿者将接受外事工作常识、媒体宣传与沟通技巧、应急处理基本知识与技能等知识。2007年4月,北京体育大学对四百多名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977名高校体育教师获得骨干培训师资格证书,根据学校状况和培训的基本要求,承担高校的奥运志愿培训工作。岗位培训将由组委会竞赛人员组织实施,志愿者将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下熟悉岗位职责和服务区域,志愿者将进入场馆进行赛前演练,届时,志愿者工作也将进入场馆化运行阶段。

赛事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志愿者的服务工作,对志愿者的使用,原则是依据志愿者的知识和专业特点,以及比赛的实际需要来实施。具体而言,大部分的志愿者是根据专业特长和事先设立的岗位需求进行分配任务,把某些比较集中的任务分配给来自一个高校的志愿者,使志愿者与各个设立岗位对接,让学校参与志愿者的管理。同时,在志愿者使用过程中,是以在校时的团队组织进行展开,由高校团委下达至学生会、班级来传达赛事组织者的相关信息,并传递到每一名志愿者。

1.2.3 绩效评估与激励

体育志愿者绩效评估来自多个方面。对组织而言,就是对体育志愿者在完成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情况的评价;对员工个人而言,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大型体育赛事是在志愿者完成服务任务后进行绩效评估:包括赛事工作人员对志愿者的主观评价,和对志愿者工作“小时数”的客观评价两个方面。但一般而言,社会或大型体育赛事组委会对于志愿者绩效应当制定一个客观的评估标准,对志愿者在服务时数、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有一套量化标准,以便于绩效评估时的实际操作。另外,志愿者绩效评估的核心,应是肯定志愿者的贡献,奖励志愿者的职能行为,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总结,但责任主要由上级组织机构承担。

对志愿者的奖励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应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其主要内容有:除了给志愿者发放赛事纪念章、纪念品等方式,最直接的就是将志愿服务工作的绩效评估与在校表现挂钩,进一步强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同时,由各个对接高校制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考核评价标准,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评优表彰、学期鉴定、就业指导的重要参考。

1.2.4 风险控制与保障

组委会方面,人员多少的测算与实际到岗人数差异,志愿者的专业水平是否达到要求,以及招募专业志愿者的数量不足等风险,“场校对接”模式大大降低了这些风险,并且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规避与转移,因此,也使得这些风险在控制上更加容易。而志愿者在履行职能期间,在其工作和生活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人身与财产等风险,是可以提前提出对策控制的。因此,这就需要在赛事组织过程,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志愿者生活、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合法权益给予解决和保护,即保障。

其实,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各地一直呼吁政府为志愿者立法。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前,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志愿者协会就曾经向市人大提交有关为志愿者立法的议案。除此之外,山东省、上海市、深圳市的相关部门也都曾出台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但这些相对于越来越复杂的志愿者活动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对于这些无偿的公民服务,国家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志愿者建立相关的全国性、普适性的法律体系以消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去。美国就有着完善的志愿者保障体系。美国政府为了建立规范有序的志愿服务实施环境,出台了多项相关法规,如《国内志愿服务法》、《全国暨社区服务法》、《国家与社区服务信托法》等。这些法规为志愿服务提供了一个安全、规范、良好的环境。

事实上,志愿者在职能执行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志愿者在正式进入工作之前,都会与赛事组委会签订一份合同性质的协议书,上面对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一些行为、义务与职责都明确做出了规定。同时,组委会也会采取给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

1.3 现行培养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1.3.1 优点

1.3.1.1 有利于选拔招募

由于志愿者需求数量较多,层层选拔招募工作是巨大的,从笔试到面试的操作难度可见一斑,而社会阶层招收志愿者,涉及面广,层层选拔招募方式工作量大,招募成本高,并且所招募的志愿者候选梯队可能在素质和能力上不一定理想。而实行高校为主体的招募方式,由于学校对于申请志愿者工作的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方面较为理想且较为整齐,使招募人员的质量较为容易控制,加上招募的面较宽,招募成本较低,因此,在志愿者招募工作上采用场馆与高校对接方式成为必然选择。

1.3.1.2 便于组织培训与管理

志愿者培训内容与学校教育结合,合理利用高校教师资源组织培训工作,即先由学校体育专业老师、理论老师进行通用培训,再将志愿者分配到场馆进行专业培训与岗位培训。此外,将志愿者招募工作集中于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利于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统一调动和调配,便于开展服务工作。与此同时,高校承担了志愿者管理的一部分工作,由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对志愿者进行系统的调配,有利于推动赛事的各项工作。如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主要在北京地区招募,以北京高校学生为主要来源,同时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居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人招募一定数量的赛会志愿者。这样不仅便于组织,而且还可以节省经费,并避免可能给交通、住宿等带来的不便。

1.3.1.3 有利于激励志愿者服务

赛事组委会对志愿者进行绩效评估的同时,各高校也参与制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考核评价标准,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评优表彰、推优入党、学期鉴定、就业指导、免试推研的重要参考指标。将志愿者的服务表现与在校学习、生活挂钩,可以更好地激励志愿者的服务工作。

1.3.1.4 有利于高校体育与教育发展

大型体育赛事是对在校学生进行宣传与教育、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的最好的平台。志愿者走进大型体育赛事,通过参与服务比赛,“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理解体育比赛精神,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做法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育社会服务活动中来,推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如在北京奥运会中,北京高校就开展多种奥运志愿者教育活动,把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参与的活动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志愿精神和检验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深化了学校教育改革,拓宽了教育方式。

1.3.1 缺点

1.3.1.1 来源资本薄弱性

志愿者的来源较为单一,即资本的输入较为薄弱,志愿者的来源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且仅局限在与场馆对接的高校,来源资本薄弱。根据志愿者分类分为通用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而大型体育赛事中的专业志愿工作基本都是由当地体育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承担,志愿者来源单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1.3.1.2 资本输出单一性

志愿者经过选拔招募与培训之后即可输出,即分配到各自岗位,作为通用志愿者的去向,一般根据所学专业对接相关业务口。而当没有业务口与涉及专业对接时,没有考虑到志愿者的意向,而是随机分配至各个岗位,一定程度影响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志愿者的流失。例如,亚特兰大奥运会中约10%、悉尼奥运会中约4%的志愿者由于各种原因而退出。这些志愿者大都并非从正式的志愿者组织而来的,他们的退出没有组织约束和各种相应的惩罚措施,完全出于自身的主观意愿。针对这种状况体育志愿者组织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及其反馈,依据体育志愿者的供求关系定出科学的招聘和培养规划,才能有的放矢,既能提高志愿者的工作效率,又能有效地避免体育志愿者的流失。同时,由于志愿者专业化水平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

1.3.1.3 志愿服务短暂性

参与了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在离开学校后,很多人不再会参与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活动;而有多次机会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在岗位分配时并没有分配在以前从事过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每一次大型体育赛事招募的志愿者对象都是不同的,必须对志愿者从头进行培训。然而日本就采用多种渠道培养与临时培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并建立体育志愿者人才库。在日本许多县、镇政府里都建立了体育志愿者人才数据库,以备大型体育运动会调用及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1.3.1.4 主办城市局限性

志愿者来源于主办城市附近的不同高校,限制了志愿者的来源,一些参与积极性较高的志愿者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参与其中。经历了志愿活动的志愿者们总是想把志愿精神发扬光大,但由于主办城市的局限性,使得志愿精神的传播范围有限,也显得势单力薄。

2 建立持续服务、多元型、个性化志愿者培养模式

2.1 在志愿服务观念上,注重培养持续志愿服务意识

志愿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和存在,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志愿服务行为,作为一种公益性活动、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并不应是短暂的、一次性的行为,而应作为一种长期活动。这就需要志愿组织的正确引导,通过志愿服务的经历,为将来持续从事志愿活动打下基础,继续发扬志愿精神。

因此,我们在志愿者的宣传招募活动中,主动宣传志愿者品牌,在培训活动中寻求志愿者多元化、个性化的素质培训,注重志愿者的个人发展,考虑到志愿者的未来价值,以培育志愿者持续服务意识。

2.2 在组织招募工作上,多元化、国际化丰富资源

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较强广泛性的活动,体育精神的高层境界就是重在参与,而这种参与不仅体现在竞赛上。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它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的人。因此,志愿者的来源绝不只是某一种途径,而应该多元化、国际化。例如: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主办方在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的同时广泛吸纳哈尔滨市民、全国各地各民族群众、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等各界人士及志愿服务集体参加招募,充实大冬会志愿者队伍。

具体来说,专业志愿者最适当的人选不足。在我们的大型体育赛事中,专业志愿者大多是由体育院校学生为主,而从事本专业的人群没有强烈的志愿服务意识,从而,志愿服务的专业程度就差了一些。因此,我们应从宣传人手,发动起有效的人力资源。

作为我们的志愿服务,虽然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人从来就是热情好客的民族,但是,作为高质量的志愿者服务,更不应忽视志愿者国际化的益处,也应将国际志愿者吸收进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以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2.3 在志愿者培养管理上,个性化输出、人性化管理

在志愿者的培训活动中我们努力做到,使每一位志愿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继而寻求志愿者多元化、个性化的素质培训;使每一位志愿者能够在服务中提供专业化、优良的服务的同时,注重志愿者的个人发展,考虑到志愿者的未来价值,以培育志愿者持续服务意识。

人性化管理,表现为不同志愿者提供满意的服务项目,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管理工作上,作为管理者应人性化服务。不仅要使志愿者服务的客户群满意、工作人员满意,更应强调的是让志愿者自己对志愿服务满意。例如,组委会可以在官方网站上开辟志愿者在线培训的专栏,在接受了线上培训后,报名者还可接受线上考核。除此之外,根据志愿者培训结果和各自需求进行岗位对接。以及通过志愿者的反馈意见,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工作进行评价,及时改进赛事志愿者组织工作。

2.4 在对志愿者奖励上。制定有效激励、鞭策机制

志愿者的激励策略,对于宣传志愿精神、招募足够数量的志愿者以及保持他们在整个赛事期间的工作热情非常重要。这需要在赛事活动的一开始就制定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激励措施并对外公布,让志愿者从开始就感受到自己的志愿服务行为的价值所在。而激励手段各有不同,例如,广州亚运会在志愿者激励方面采取了一项别有意义的方式,志愿者在亚运会服务期间的时间将被量化,广州亚运会结束后,赛事组委会除了为他们颁发统一的志愿者证书外,在志愿者证书上还增加了“工作时长”项目。就像义务献血者拥有献血证一样,激励志愿者的荣誉感。例如美国对志愿者的奖励制度就非常发达。为了鼓励和表彰杰出的志愿者和青少年学生志愿者的培养,美国特别设立了国家“志愿者总统奖”,该奖分为四种:(1)对14岁及以下每年完成50个小时志愿服务或以上;(2)15岁及以上每年完成100个小时或以上的志愿服务;(3)家庭或团体每年完成200个小时或以上的志愿服务;(4)一生中贡献志愿服务超过4000个小时。同样,也要根据不同志愿人群分别制定有效的政府奖励机制,通过政府奖励的力量来吸引社会的更多关注。例如,将志愿服务经历作为各类考录的参照标准,在应聘就业时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等。

2.5 政府应重视对志愿服务社会机构的建设,设立相关机构。健全政策法规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者 招募与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发凸显,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绿色环保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也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志愿者招募、高素质志愿者培养、志愿者服务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筹集、安全问题等方面。

一、大学生志愿者招募途径与方法

1.招募大学新生志愿者。

大学新生入校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幅增加,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进行社会历练的想法不断加强,此时为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活动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要坚持“自由”、“自愿”的原则,不能过于“官方化”,不能让新生“被选为”或“被安排为”志愿者,而要让他们自愿成为志愿者。招募工作最好由高校志愿者组织负责实施,为加深新生对志愿组织及志愿服务的认识,要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可组织专题宣讲会,设立宣传服务站点,发放宣传资料,也可在新生军训期间开展各类宣传工作。同时要注意招募志愿者不是“选美”、“选才子”,不能设置“门槛”,只要真心想加入志愿者组织、想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都应该积极、热情地吸纳进来。

2.随时接纳零散志愿者。

高校志愿者组织要做好准备工作,随时接纳零散的志愿者加入组织。要设置固定办公地点,安排人员值班,随时接收大学生的咨询,及时为新进志愿者办理相关手续。要建立通过网站、QQ、微信等新媒体接收志愿者的渠道和途径,方便广大同学随时加入组织。同时,有经验的老队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为身边的同学介绍志愿服务活动,增进他们对志愿服务的了解,鼓励同学们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3.招募临时性志愿者。

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如大型体育赛事、大型节日活动等,可招募临时性志愿者。招募临时性志愿者,一般需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性质、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定向招募,最好在招募前对活动进行全面宣传,同时请学校团学组织充分动员、发动,让同学们首先了解此项活动,明白通过参与此项志愿服务活动能体验到什么东西,进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虽然临时性志愿者只针对某一次活动,但很多同学通过这一次的参与体验,会对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兴趣,主动申请加入到志愿者组织中。

4.招募体验性志愿者。

为加深广大同学们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志愿者组织可以专门安排一些体验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此类活动可集公益服务、娱乐活动、竞赛评比、评优表彰等因素于一体,鼓励广大同学们加入其中,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体验志愿服务的快乐。开展体验性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有效宣传形式,也是对志愿者组织本身的有效宣传途径,体验性志愿者是志愿者组织发展志愿者的有效对象。

二、大学生志愿者培养内容

1.服务业务能力培养。

服务业务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基点。服务业务能力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技能及知识,没有它,志愿服务活动将不能很好地进行。比如文明交通劝导活动需要志愿者熟悉道路交通法规及交通文明安全知识,并掌握基本的交通手势;旅游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志愿者熟悉旅游地的交通地图、景区景点、住宿餐饮等与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相关的基本情况;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志愿者了解整个赛事活动的时间安排、比赛组织、赛场布置、联系方式、运动员进出场安排等相关情况,同时要对比赛运动项目的内容、规则有基本了解。

2.服务意识培养。

服务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难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多是以“试试看”、“玩一玩”、“参加社会实践”等心态参与其中,所以,志愿者组织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识的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培养可与服务礼仪训练相结合,服务礼仪包括仪容、着装、日常礼仪规范、基本行为规范等内容,是所有志愿者的必修课。要使大学生志愿者具备良好的服务礼仪,除了要多开展礼仪培训,多加强监督管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平时的养成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参与志愿服务时自然能做到礼仪规范,有利于服务意识的形成。

3.安全防范意识培养。

安全防范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重点。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困难就是志愿者的安全问题,高校也往往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因素,对部分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限制,这给志愿服务活动造成了极大困扰。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主要是加强安全常识教育,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人际交往安全、恶劣气候安全、防火防盗防骗安全及突发安全事故处理等。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终点。如何让大学生志愿者真正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仅让他(她)们感受到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能锻炼自我,做的事情既有意义,又乐在其中,而且培养他(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有了责任自然就有了动力,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方可长久。

三、大学生志愿者培养途径

1.常规学习。

高校志愿者组织要经常性地、定期地开展志愿者培训、教育及学习活动,加强常规学习。一是要建立合适的常规学习制度,对学习的时间、地点、人员组织、考勤、纪律要求、奖励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二是要安排好学习内容,包括服务意识、服务礼仪、安全意识、安全常识、业务知识、典型经验学习等,同时要考虑到新老志愿者在学习内容上的区别对待,每次都让志愿者们学有所得。三是要设计好学习形式,打破传统的授课形式,多开展讨论、交流、观看教学片、分组学习、室外学习等形式的活动,以提高志愿者们的积极性。

2.专家讲座。

有计划地邀请相关专家为志愿者开展专题讲座。高校志愿者组织本身就是为志愿者们提供的一个学习平台,邀请相关专家为志愿者们授业解惑,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志愿者中开展专家讲座,一般分两种类型,一是针对全体志愿者开展的基础知识讲座,比如实用礼仪、人际交流、安全常识等。二是在组织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前开展的专题讲座,比如为“文明交通劝导员”活动开展的交通法规及知识专题讲座,为“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旅游知识专题讲座,等等。

3.现场实训。

对大学生志愿者最好的培养途径,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和参与性十分强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只有通过参与其中,体验活动现场氛围,才能真正产生兴趣,进而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和内涵。志愿者组织要充分利用志愿活动加强对志愿者的实训,可通过“以老带新”、“现学现用”、“现场交流讨论”、“检查评比”等多种形式,提高志愿者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4.素质拓展。

大学生志愿者来自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彼此互不熟识,平时交流的机会也不多,在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可能因为性格、性别、不熟识等原因影响团队合作。高校志愿者组织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素质拓展类活动(游戏),可有效培养志愿者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106-110.

[2]邵振刚,钟婉仪.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发展模式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92(6):24-29.

[3]陶然.基于现代大学发展的大学生志愿者培养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33-135.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对策

志愿服务,是指青年志愿者组织和青年志愿者自愿、无偿地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促进社会文明与发展的志愿服务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奥运会、世博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功利化,社会认同度低、缺乏专业培训、缺乏激励反馈机制。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向正确的轨道发展。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意义

1、锻炼自我,促进自身能力提高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提高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再者,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克服困难,锻炼自己坚强意志的过程;最后,志愿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

2、展示自我,促进校园文化形成

志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在志愿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特长,专业来发挥才能。大学生志愿者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因而促成同学们建立互助互爱的理念,同时也能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建设的积极性。

3、奉献自我,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给志愿者回信:青年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人际关系功利化、世俗化的今天,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促进互助互爱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

自1993年12月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一直成为这项活动的重要力量。总的来说,我国志愿者活动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大学生志愿者的总体参与度高。据统计,截至2013年11月底,已有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显示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学生高达81.93%;第二,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地域范围广。从农村到城市、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区,从广袤的中国到遥远的非洲,都有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足迹;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多。扶贫济困,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在不断地拓展。第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果大。如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中,我国志愿者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为奥运会、世博会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存在的问题

1、存在功利性心理

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素质普遍是健康的,但在大学校园中,有些志愿者的动机存在功利性。例如:有些大学生就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以获得奖学金,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有些学生热衷于参加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活动,如奥运会、残奥运等,他们参与志愿活动只是为了近距离接触自己喜欢的运动员,或是为了拿到纪念品。以上列举的例子都是大学生参与自愿活动存在功利性心理的体现,必须引起警惕。

2、缺少社会化认同

新时期大学生志愿者随处可见,社会上很多人也对大学生的志愿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广大群众对志愿者、志愿组织的认识还不够,有的甚至存在误解。一方面,部分人本身对大学生志愿者认识不到位。有些人没有看到志愿者活动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宣传不到位。由于社会、媒体等对于志愿精神、志愿文化宣传不够,这样不利于激发志愿者的志愿活动热情。

3、欠缺专业化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志愿者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但是由于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对志愿者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存在着非专业性、低层次性、成效性低的问题,使得志愿者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大众对于志愿活动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大学生志愿者应该了解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提高专业化的服务,才能更好的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4、亟需激励反馈机制

由于社会普遍认为志愿活动本来就是无偿性的,不应该要求回报,因此高校、社会也不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如较少对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给予表彰;再者,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松散,有些志愿群体是通过自己组织的,因此大部分没有建立志愿者反馈机制,开展志愿服务缺乏完整计划,也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降低了志愿服务的成效。

四、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现存问题的有效途径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志愿精神

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志愿者端正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更加真诚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高校可以借助思想道德课或形势政策教育课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使大学生树立志愿服务的自豪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更好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如华南农业大学在进行列车乘务员志愿者培训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志愿者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使志愿者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认真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改变对大学生的加分奖励政策,重点奖励做出突出贡献、得到社会好评的志愿者,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大学生志愿者的楷模作用,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中,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摆正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志愿活动动机。

2、加大社会化宣传,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应当走品牌化的道路,这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化宣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通过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力量来进行宣传。通过“建立一套志愿服务的视觉、听觉识别系统,包括服装、胸卡、队旗、手册、地图、海报等硬件,也要包括口号、歌曲等软件,形成理性共识与情感冲击力的结合”,同时还可以在平时的志愿活动中提供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人士的认同;第二,可以通过媒体的力量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宣传,大力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如:微博、微信、论坛、手机app等网络媒体,这种方式能够更广泛、更有效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宣传。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爱心包裹劝募志愿者通过海报、网络等传播途径,在2014年11月1日至12月14日每周六、日,64个城市、117个高校公益社团组织了超过50000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公益体验站开展活动。

3、与大学生专业衔接,完善志愿培训体系

为了提高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质量,应建立完善志愿培训体系,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优势就是其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因此,应该把大学生专业与志愿活动衔接,使大学生志愿者在热情参与,奉献自我的过程中,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获得更大的志愿满足感。西部计划是一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服务的重点项目。自2003年在新疆正式实施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8226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新疆从事支教、支医、支农、法律援助等14类志愿服务项目,以实际行动和骄人业绩赢得了基层各族群众的普遍欢迎。另一方面应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体系。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大学生志愿者才能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华南农业大学连续七年积极参与广州客运段的列车乘务工作,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每年春运开始之前都会对志愿者进行列车乘务员工作理论和业务知识操作培训,有效的提高了列车乘务员志愿者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这一点值得各高校借鉴。

4、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反馈机制

为增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应该建立激励和反馈机制。一方面,要根据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真实反馈情况,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如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进行“杰出青年志愿者”评选活动。同时学校领导可以走访大学生志愿者,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关怀;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情感激励反馈法,通过组织志愿者进行交流和学习,记录志愿者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让志愿者们一起讨论,交流经验,在增进感情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华南农业大学春运列车员志愿者通过新年游园、观看新年节目以及撰写列车乘务员工作心得体会的形式,促进勤工助学中心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勤工助学中心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列车乘务员志愿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高效地帮助列车乘务员志愿者排忧解难。

五、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切入点,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也为推进中国志愿者服务制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服务条例.2005.3.

[2] .青年一代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

http:///content/2013-12/06/content_9412488.htm.

[3] 王敏.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崛起与发展[J].理论学刊,2008(12).

篇4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特征

志愿服务虽然是经常谈到的词语,但有关它的定义却有很多不同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志愿服务定义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指人们正式(非私人)场合中,在一段时期内自愿、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术。”[6]《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将志愿服务明确规定为:“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7]笔者认为,志愿服务指志愿者基于不索取报酬的初衷,坚持自主自愿原则,借助自己的现实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财富等)而心甘情愿从事助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社会实践。其中,自愿、无偿、公益、实践等性质构成志愿服务的内在特征。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在可触碰到的合理范围之内自主自愿向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无偿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行为。在兼顾志愿服务一般特征基础上,大学生志愿服务还有四个方面的内在特质。

第一,动机的纯真性。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大多数是自愿报名参加,由于久居学校,受校园纯洁美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来源于纯净的心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作为,不涉及索取任何物质报酬。

第二,内容的多样性。当代大学生大多为“90”后群体,他们的思想较为开放灵活,兴趣和特长比较有新意和个性,服务内容涉及社区建设、服务西部、大型社会活动,如义务献血、大型车展和体育赛事等项目。此外,有结合自己专业开展的服务,例如环保宣传、计算机维护等,这些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给大学生带来很大乐趣。

第三,范围的广泛性。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接触国内大小社区、偏远山区、体育馆、福利院、地铁站、聋哑学校等,甚至还跨越国界远赴海外服务。

第四,价值的指引性。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潜移默化地把较为先进和高尚的“三观”带给他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含义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志愿行动上向来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以与众不同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核。志愿服务积极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奉献力量、服务社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时代风气。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实践场域内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夯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体系。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在现实社会中,实践育人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不仅常常被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和掌握,而且也被大学生志愿服务所采纳、吸收和运用,并在促进大学生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无时无刻不将实践育人的思想渗透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超越成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方法。

大学生志愿服务崇尚在服务过程中教育人,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理念。志愿服务在社会中进行,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所以,人是构成社会的重要元素,一切社会活动实际上是人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适应当今时代和现实社会的需要,还及时关注大学生健康成长,并给予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造、自我提升的空间,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陈万柏、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8]考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和育人效果,我们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在内容上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要求,而且其丰富多样的形式更是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增添了亮丽色彩。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状况的研究,结果发现,近八成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活动,学生群体在志愿者类型中所占比重达46.1%。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占比例达47.6%,这一结果表征志愿服务成为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载体。[9]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贯彻了实践与教育的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得以深化。在服务西部、扶贫开发、环境保护等志愿活动中,大学生们亲力亲为的参与不仅实现了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目标,同时还获得社会的认可,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中得以实现。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操等都有提升,也逐步向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靠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得以提升。志愿服务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一定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检验。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10]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检验志愿服务的理论价值、发挥志愿服务的现实作用。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凝聚大学生力量,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看重并考察大学生的社会践行能力下有针对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其实效光芒四射。

大学生志愿服务强化了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在自主自愿原则指导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主体意识慢慢增强,不再消极被动的采取行动,行为角色逐渐由客体转变为主体。在志愿活动中,主客体的灵活转换将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良性互动,扮演提升实效性的催化剂角色。

三、努力发掘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价值

大学生志愿服务表现出正反两面性。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要努力克服弊端,深入发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价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目标要求。

(一)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视

第一,政府、社会等相关部门应提供所能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现实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否顺利进行,离不开国家提供的各类社会资源,离不开社会管理部门的合理有效治理。对此,政府、社会等相关部门不仅要在财政方面给予一定帮助,解决志愿服务经费难题,还要制定相关法规条例,既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又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第二,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要重视和配合大学生志愿服务。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顺利进行方面,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提供合乎志愿服务开展需要的规定保障和设施支持,包括成立、管理志愿者团队,还要同时整合全校相关部门的力量,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壮大志愿者队伍,促进志愿服务事业蒸蒸日上。

第三,大学生个体也要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自我学习并提高志愿服务本领。志愿服务不仅会给他们进入社会提供个适应的平台,还给他们改正错误和再次学习的机会,对个人的思想、道德、知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有巨大价值。

(二)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系

完善志愿服务注册登记。合理方便的注册登记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成本,还可以方便志愿者,提高团队成员吸引力。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QQ、微博、微信等电子方式越来越受欢迎,为此采取网络渠道以完成注册登记是再合适不过,不过传统的注册登记也不能完全抛弃。而且,针对服务项目的性质,可采取实名或非实名制。

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和方式。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还不是特别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应该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花费功夫。首先,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各类有效资源,增设志愿服务平台和服务基地;其次,提升项目策划能力,通过有效宣传提高吸引力;再次,努力消除区域格局的局限,加强跨区域下志愿组织之间、志愿者之间、志愿组织和志愿者之间的联系;最后,挖掘大学生专业潜能和优势,建立专业高效的志愿者队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互补合作,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会; 学生管理;重要性

“水本无波,相荡而起涟猗,石本无华,相撞而起火花”。随着时展,学生会做为现代学校重要的组织结构之一,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日渐突出,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尤为突出。学生会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学校的领导下,团结、教育全体同学,反映同学的意见和诉求,协助学校各部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文体、娱乐活动(如迎新春晚会),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一、学生会的建设

在大力提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完备的学生会队伍,无疑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校的学生会组织已发展完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

(一)指导思想:

我校学生会是由我校优秀学生组成的,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从众多学生中选择德才兼备的学生组成学生会,协助老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习惯进行监督和管理。学生会干部要有公仆意识,积极投身于学校公益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怕苦,不怕累;学生会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规范履行职责,品学兼优,不卑不亢,自觉接受校领导和广大学生的监督、考察、考核;同时,学生会干部还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管理技巧,有胆魄、有威信、有人缘,能够很好的处理与学生处老师、与普通同学的关系,从而形成严格而不严厉、无为而治的和谐友好的管理模式。

(二)组织机构:

我校学生会直属于政教处,是联系政教处、班主任和学生的纽带,每天从事着大量而又繁重的工作。目前,学生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下设学习部、组织部、宣传部、体育部、安全部、生活部和文艺部7个部分。按着以老带新,分工协作的原则,把整个学生会分为两个组,每天轮流检查。

(三)干部聘用:

凡我校学生会成员必须保证学习成绩优良,无任何不及格现象发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先同学之忧而忧,后同学之乐而乐。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模范作用去感化、影响、帮助周围的同学。能够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上级组织和学生委员会交给的任务,能够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开拓创新。组织各类学生活动。学生会新成员在满足以上学习、思想、工作条件下由学生会通过纳新或竞聘产生。

(四)运行模式: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保证学生会能够行之有效的发挥作用,就必须形成完整的运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①例会制度:我校学生会实行每周一次例会制度,总结上周工作情况,同时布置本周工作重点,及时发现和弥补工作中的漏洞,以保证各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行。做好会议记录工作,以严肃纪律,提高效率。

②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量化的管理标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由于各部门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不尽相同,故本制度由实施各部门灵活掌握。

(五)监督和考核:

①建档。政教处为每一名学生会成员建立一份工作档案,对其工作履历加以登记,以确认其工作任务。

②监督。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会各部门工作的严谨性、系统性,政教处将对各部门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记录、监督和考评,具体考评由政教处负责实施。尤其注重对学生干部思想、学习、工作等各方面加强培养和监督,要鼓励学生干部多学习、会学习,鼓励他们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型”人才,提高他们的使命感和危机意识,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如网上培训、参观考察、交学习论文等,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学生会的作用

我校学生会自成立以来,便在学生日常管理、各项体育赛事、大型文娱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在学生的晨读、午睡和晚自习纪律检查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监督作用,为我校的校园管理,校园卫生文明建设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全体师生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一)导向作用

学生会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得力助手,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监督、管理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堂,正确对待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如,由学生会成员组织学生集体练习打字技巧、组织日语课后补习班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蝴蝶效应”。

(二)沟通作用

学生会是由学生自己建立的学校团体,他们是学校有关政策、方针和规章制度的主要传达者和执行者,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学生利益的代表,通过深入学生群体中,他们可以及时了解和反映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可以在最有效的时间里向学校反映和汇报学生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情况,随时与老师沟通,以便学校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我们教学、管理的效率,充分发挥学生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塑造和谐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条件。

三、关于我校学生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监管

由于我校是中专教育,所以,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这就在所难免的造成学生会成员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上还不成熟,这就需要政教处加强对学生会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在给学生会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的同时,引导学生会独立开展各项工作。

(二)增强学生会成员自身素质建设

学生会成员是学校教育的标杆,自然会对广大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加强学生会成员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会工作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所以学生会建设要“与时俱进”,要在“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年级、特长等因素更新、完善学生会,并在每学年根据工作的需要和学生干部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建立一支高效、精干,领导满意、同学信服的学生干部队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做好学生会的“传、帮、带”,完善学生干部梯队建设,加强新进入学生会的干部的培养。

(三)丰富学生会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要在继承原有学生会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学生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增长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可以结合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以纪念会、座谈会、报告会、唱红歌、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或者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各大晚会等文艺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艺术修养和团队意识。但是学生会的活动始终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点。

(四)完善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