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专题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专题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题的确定
无锡市小学英语课程从1975年在全市开设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发展比较 平稳,教育质量比较稳定,在省内外有较好的影响。为了总结经验,认真推广,发现缺漏,及时弥补,我们对 92年所听的100节课进行了分析(见表二)。
调查情况分析显示,我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总体情况尚好,课堂教学方法好、较好占58%;课堂教学效果 好、较好占52%;教师素质基本功好、较好占67%。有值得推广的经验,但也不容乐观。因为事实上还有40% 的课教学效果一般,另有8%教学效果为差。 这说明在当时我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表象后面,还有相当比例 的教学成绩的获得是依赖于课后师生的加班加点。另外,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的基本功一项尚有31%属于一般 ,甚至有2%属于较差。显然教师素质的差异,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鉴于国家教委和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的指示,我们确定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一个专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标
1.理论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教学理论的角度解决如下认识问题:(1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2 )提高课堂 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系,(3)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4)优化课堂教学与实施英 语素质教育的关系。
2.实践研究
总结筛选出我市小学英语教学中已有的成功经验。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从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制定出 可供操作的教学工作常规以及主要教学方法的模式,例如:(1)小学英语教学常规(修订稿),(2)小学生 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3 )探索出适应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种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式,(4 )总结推广 一些学法指导的经验和方法。
三、研究过程
1.成立专题研究组。研究小组由市教研室吴建琛书记、李振权主任以及市、区教研员、直属学校英语学科 组长组成。各区根据研究总课题,结合各自的子课题,确定实验学校,挑选实验教师组成相应的专题研究小组 。
2.确立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 素的制约和影响,为此本课题的研究分设以下8个子课题:(1)优化教学目标,(2)优化教学内容,(3)优 化教学过程(环节),(4)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5 )优化学法指导,(6)优化教学评估与反馈,(7)优 化作业布置,(8 )修订教学常规。
3.分阶段分层次探索实践各子课题。各区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组织实验学校教师按照总课题研究的要求,先 从学习《课堂教学理论选编》、《英语教育学》以及《英语教学新概念》等教学理论书籍开始,提高对本课题 研究的认识,增强积极参与实验的自觉性;从调查分析课堂教学现状着手,总结出教学中比较成功的经验,在 实验学校实践,并从教学理论的高度去再认识,从实践中探索出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样式,并在向面上学校推 广的过程中,求得完善。
4.修订完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我们认真贯彻实施《小学英语教学常规》(试行 稿),以此确保课堂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在这过程中,我们又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情 况,修订完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使修订后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更好地体现新的教育观,适应新教材 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等诸方面的教学要求。
5.制定《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 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通过调查分 析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的关系,从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上课习惯、作业习惯、预习与复习 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习惯等四个方面制定《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在试点学校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向面上推广。
6.定期小结。五年来我们组织了10次市级专题研讨会,开了42节市级研究课,各区还结合子课题共开了约 180节示范课、研究课。 教师从听课、说课、评课、议课中去思考自己怎样改进课堂教学,及时总结,从而使 这一省级课题的研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四、研究的成效
1.确立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率观。
教学质量高不等于课堂教学效率高。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要把握好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单位时间 内输出信息量的多少。 一般说来,一节课内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课堂教学效率越高。(2 )单位时间内学生接 受的信息量的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接收的信息量越多,课堂教学效率越高。一般说来,只有当学生接收的信息 量与输出的信息量的比值达到70%以上,才算高效率的课。(3 )单位时间内学生受益面的大小。一般说来只 有当70%的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比较高的。总之,一堂教学效率高的课,应 达到两个70%:即70%以上的学生获得70%以上的信息量。也就是说: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让尽可能多的 学生在课堂上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这是我们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努力方向。
2.修订了《小学英语教学常规》,使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常规中的规范要求,推进课题研究健康发展。
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是根据教学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出的关于英语教学的规范要求。在本专题的研究过程 中,为了使我市在91年制订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更好地反映新大纲新教材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常规》 成为每一位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对原有的《常规》进行了认真的 修订。修订后的常规充分体现了现代外语教学的新观念,对小学英语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 。尤其在认真上课方面,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操练的密 度、广度、深度等方面,作出更为科学具体的规范要求。
3.制定了《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
在本专题的子课题优化学法指导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认真分析和总结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研究,从上课习惯、作业习惯、 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习惯等四个至为重要的方面,制定了《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并 通过反复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可供操作的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因学习得法而在课堂教学中表现 得积极主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逐步显现,请见表一。
表一 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调查
(锡师附小)
时间 95年 96年 97年
等级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调查项目 每天听录音和自觉朗 读不少于15分钟 53% 45% 2% 75% 23% 2% 78% 20% 2% 在老师进行教学示范 时, 做到认真听老师 的读音, 仔细看老师 的口型, 不急于插嘴 模仿 74% 20% 6% 76% 18% 6% 80% 15% 5% 能按老师要求进行复 习 48% 45% 7% 63% 32% 5% 75% 21% 4% 初步学会制作学习卡 60% 34% 6% 67% 28% 5% 70% 25% 5% 收看英语电视节目或 收集生活日用品上的 英文商标等 74% 80% 90%
4.形成了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操作简表。
几年来,我们先后在河埒中心小学、塘南中心小学、花园弄中心小学、沁园小学、泗堡桥小学等10所小学 对情趣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简笔画教学法、五步教学法等5 种小学英语学科中最常用的教学方 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充分领悟各种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探索其操作原则,拓展了可供广大教师在 教学中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操作简表。这些操作简表以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为纵向系列,以教学目的、 教学形式、对学生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为参照要点,明确了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中的操作细则,这样帮助教师 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愿望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知 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之中,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5.初步总结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
五年来,各区子课题组以及试点学校的全体老师通力协作,归纳出以下几点主要经验:
(1)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它既要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又要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要建立在由英语学习态度、语言知识和智能三方面组成的目标体系上,使每一堂课 都有培养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要求。同时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所教班级学生的接 受程度,将传授语言知识以及训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目标具体化,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语言能力的目 标也要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实行科学的组合,并按一定的程序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和能力结构,使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意义,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和关键,要加强知识间的相互有机的联系,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化、技能训练的程序化,并且科学地安排教学 顺序和层次,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3)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和 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不知 不觉地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执教,激励 学生积极学习;以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以清晰、准确到位的示范帮助学生 理解、模仿、操练和活用语言;以教学活动的变化为依据,变换自身的角色;以紧凑合理、过渡自然的教学环 节以及科学有序的训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中扎实地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能力,尝试成功,乐 学会学,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4)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 学英语的认识规律和一般教学原则;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创造各种语言情景,让学生利用各种感 官参与英语学习的实践活动,加速语言材料的吸收和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恰当合理地运用多样化 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积极 地学习与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游戏活动中喜学爱学。
(5)优化学法指导
优化学法指导要从研究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方法、习惯等方面着手,把学法研究与教法研究结合起来并 将学法指导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为了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传授知识、指导学法和学生接受知识、学习技 能、掌握学法的过程,就要保证课堂结构的整体性、科学性、有序性。即从教学内容整体、课堂教学结构整体 出发,设计一个科学有序的学法结构,在各个环节上设计学法“点”,并把学法“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环环 相联,以利于学生循序领悟,掌握学法,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自主地学习。
(6)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反馈
课堂教学中的评估应根据教学目标,对语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 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时既要评估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也要注重对教学方法、过程和 效果的评估,评估时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估的指标要明确具体,语句表达力求精练、准确,既简单易行、 便于操作,又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课堂教学的反馈要适时、具体。学生练习正确时,表扬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练习出错时,要讲出原因 ,并提供同类练习,及时强化训练;对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多提供参与机会,多鼓励,多表扬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努力方向。总之,教学评估与反馈必须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优化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要体现巩固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要反映英语学科的特点,因此英语作业应包括书面、口头和听 力三部分。作业内容要紧扣所学的语言知识,作业的形式要精心设计,作业的要求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作业总量要控制;作业时间要合理(一般不超过30分钟。其中听力约5分钟,口头作业约10分钟,书面作业约1 5 分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自我提高的过程。
通过五年来由点到面的研究与实践,我市小学英语教师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识大大增 强,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对在1997年中所听的100节课进行统计分析, 教学效果 好和较好的由实验前(1992年)的52%提高到71%,研究成效显著(见表二)。
表二 实验前后100节课情况分析表
时间 1992年 1997年
类别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项目 教学目标 19 42 30 9 25 50 21 4 教学结构 17 40 33 10 21 51 25 3 教学方法 12 46 35 7 18 50 28 4 基础训练 13 27 52 8 20 49 26 5 能力培养 14 36 41 9 21 50 23 6 教师基本功 18 49 31 2 21 53 25 1 教学效果 15 37 40 8 20 51 26 3
6.促进了教研员和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
五年的研究与实验,促进了教研员和广大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体现在:(1)更新了教育观念。(2)学 习了教学理论,积累了教育科研的经验。(3)教研员、 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能力以及撰写文章和 实验报告的能力有所提高。先后有5位教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有14位教师被评为青年教学能手,有40余篇教学 经验论文被评为市级优秀论文,其中有些论文在《无锡教育》、《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刊登。
五、启示
1.优化学法指导与优化教法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努力确保学生在课堂 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数教师往往在研究教法方面功夫下得较多,而 对学生是如何学的研究甚少,甚至不重视。外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作 用。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教法时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法为基本点,即根据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方法、习 惯研究制定教的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练习的设计、教学手 段的运用等都符合学生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 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法,并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使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从而使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优化和谐的结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
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素质直接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五年来 的研究与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因此 ,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对实验后100节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还有25 %的教师基本功一般。所以建立一支合格的新型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 保证。
3.树立永远追求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培养为交际初步 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 优劣,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 统。也就是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如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结构、过程、方法、评价以及课堂 教学的情景、语言和教学技能等。在本课题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等七个方 面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五年来的研究实践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 工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而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通过了鉴定,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研究与实践不能就此止步,形势要求我们把已经总 结出来的经验有计划地向面上推广,并进一步完善已经形成的情趣教学法教学模式和五步教学法等操作简表, 争取更大的成效。
1.章兼中 《小学英语教育学》
2.凌国伟 “让所有的学生都扬起前进的风帆”
3.江坤才 “集体教育操作的实验研究报告”
篇2
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分定向班和统招班,其中统招班入学分数较小教、英语专业低,且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女生,男生人数寥寥,仅0-5人不等。学生普遍畏惧理科的学习,尤以物理为甚。问卷调查显示,入学时约50%的学生不希望开设物理课,对物理有兴趣的不足10%。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且对他们没用,心理上排斥物理课程,给日后的物理教学带来相当的困难。由于男女学生的思维特征及物理学科本身的思维特点,理论上男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应该是较有热忱和期待的,但学前教育专业仅有的几个男生的实际情况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学前期儿童,学前期是人格发展的奠基期,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等将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作为科学课程之一的物理学课程,它的研究范围、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等科学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科学课程的学习和科学思想的熏陶。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学生物理学习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寻找提高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有效对策,期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真正成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蒙者。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持久稳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物理学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教学艺术去持续的激发;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
(二)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维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一种良好行为状态,而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也就可以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激励机制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情绪振奋,对知识的渴求、期待的情感保持恒定,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说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十分重要。
(四)科学类
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好处,他们之所以要研究它,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乐趣,而他们之所以得到乐趣,是因为它们美。”同样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美,他们的学习自会乐在其中。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1.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专门研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物理学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物理学课程指的便是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物理学课程目前选用的教材是高中物理必修和选修1系列。
3.对策
对付的办法或应对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结合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间接兴趣出发,使学生领悟物理课程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亲近物理的情感;从直接兴趣入手,寻找让学生“感觉到科学中美好东西”的方法,体会到物理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
2.研究内容与重点
(1)现代学前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要求的研究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3)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现状分析研究
(4)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研究
其中重点是探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将“有用”和“有趣”有机结合,提出有效化解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
2.研究的过程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阶段
主要是通过文献搜集、理论思考、酝酿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
(2)实践研究阶段
深入学前教育专业及幼儿园等教育实践的第一现场,运用观察、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获得资料,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提高学习兴趣的策略,依托本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实验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更加有效、更加可行的策略,践行“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研究模式,突出行动研究的特色。
(3)总结阶段
总结实践、研究得失,撰写研究报告、理论研究论文。
3.研究方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梳理教材,优化教材结构
1.补充幼师教材亮点,凸显专业性
2.适当调整教材的编排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3.重新定位难、重点,适当降低数学要求
(二)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1)加强竞争意识教育,增加学生的紧迫感
(2)强化目标意识教育,激发间接兴趣
(3)利用幼教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注重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1)利用序言课的积极影响
(2)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3)挖掘玩具的教育功能
(4)增强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三)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降低入门门槛
(四)遵循教学原则,着眼全体学生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因材施教,尝试分层作业
3.加强个别辅导,解决实际困难
五、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老师们进一步更新了观念,统一了认识,尤其从冠中过来的老师很快完成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认识到相对于高中生缺少压力和动力的师范专业学生而言,紧扣物理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学生兴趣乃第一要义。以下是教师的一些研究成果:
论文《学前教育中的物理科学色彩》通过实例折射了幼儿教师的物理知识、科学情怀、科学方法等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现代学前科学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初探》从“目前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尽如人意”这个现象出发,探讨了新时代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让大家看到了学前教学专业开设物理等科学课程重视科学课程的必要性,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论文《紧扣目标教学,成就良好开端》则是抓住课堂教学的起点――序言课,通过创设情境、强化目标教学、明确要求等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亲近物理课程的情感,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化解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物理学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发表于《高等函授学报》2012年第3期。
(二)学生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实施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后学前专业的学生对开设物理学课程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85%的学生认识到此课程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和“为将来从事科学活动课程打基础”的需要,认识提高了,行为也就积极了,学前2013级的问卷显示,“课上一点也听不懂”仅占0.1%,“听得懂”和“基本能听懂”的从2012级的17%(定向,对照班)提高到69%,学生课堂面貌和学习热情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上课没听懂,课后谁也不问,随它去”的学生从40%降到10.8%,学习态度明显端正。
六、遗憾和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状态研究是本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确定这一研究内容是基于当时(2012年前)的状况,即每个班约50人中间大约只有0~5名男生,这寥寥数名的男生智力状况不错,可是学习状态普遍糟糕。但从2012年开始,学校招收定向男幼师生,在男幼师班中男生占大多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并不明显,因此我们意识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除了男生贪玩不够勤奋、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因素外,还应该有“几片绿叶淹没在百花丛中”的心理劣势等环境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以便谨慎地得出结论。
实施“化解困难的策略”的研究实践我们分两步走,2012级利用学前4、5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研究,取得进展后在学前2013级全面铺开,从序言课开始就启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全面实施策略后,学生物理学课程的学习面貌发生了很积极的变化,但是利用“目标教学法”等激发的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从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它的持续性不够。如何在教学中钻研教学内容和学情,使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充分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且被物理课程深深吸引是需要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去长期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电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鄂州职业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以下简称应电)专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在示范建设中,围绕专业发展需求,不断建立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监控、质量评价与反馈于一体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1.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一是建立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标准及实践教学标准为主体的教学标准体系;二是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评价标准体系;三是建立以各类岗位工作规范为基本内容的工作标准体系。并作为对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依据,贯彻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原则。
2.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校、系两级督导制度等,加大选聘电子行业企业专家作为专、兼职督导员的工作力度,坚持说课及听评课制度,广泛吸收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质量监控,重点加强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预警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质量监控体系。
3.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融入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全过程;把行业企业满意度和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起薪水平、岗位稳定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吸纳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并及时反馈信息,逐步形成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二、建立长效教学监控机制,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1.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要使质量提升惠及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
2.成立了两级级督导机构。根据高职的教育目标,我们成立了校、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学校设立督导室,院系设立督导组,明确各自责任和任务,建立了教学质量预警机制,旨在加强教学过程控制。
3.采取的具体措施。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督导室、系教学督导组和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室主要采取教学巡查、随机听课(重点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师生座谈等方式进行督查,并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师德师风等进行监督、考察、评价和反馈;系教学督导组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和教学巡查、督导及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汇总等;教研室主要负责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进度监控、教研教改活动等。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有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教学检查、督导听课,教师相互听课:师生座谈,说课(专业)比赛等。校外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间的评价反馈和专业调研等。建立教学质量提升机制,通过召开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座谈会、实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措施,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新生入学教育时,跟他们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新生素质测评,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每年举办一次电子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建立“双导师制”。即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区域与实习内容,安排专业教师驻岗指导,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和顶岗中学生思想稳定工作,协调学生与企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工作任务,完成技能培养工作。逐步形成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方便学生、教师、辅导员、学校、企业相互交流,也为学校的管理、企业评价提供便利。顶岗实习考核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取得的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新生入学即进行入学教育并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学风。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技能大赛、创新科技活动。学生通过三年学习,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动手能力较高,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各种技能大赛获得各种奖项二十余个。
2.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对口,主要分布在武汉富士康科技公司、TCL集团公司、精诚科技电子(东莞)有限公司及深圳莱特光电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起薪较高且工作较稳定,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评价高,对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大于95%。“鄂州职业大学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很有特色,特别是实训教学的方式,完全模拟现场生产环境,教学内容也紧贴现场。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基本功比较扎实,从学校到企业过渡很快,到岗马上就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企业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深圳莱特光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光典先生这样评价本专业学生。
3.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提高。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为鄂州市供电公司、鄂州电信分公司等企业职工和鄂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280人次/年;发挥专业的技术优势,与湖北大为电子、武汉市中夏无线电厂等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对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新疆博州技校等中西部职业院校进行对口支援,使被支持院校在专业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受到兄弟院校的好评。专业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湖北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本专业教师多次在湖北省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获奖;2012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授予“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带头人被评为鄂州市人民政府享受专项津贴人员。
参考文献:
[1]王瑞,田勤,宋柏艳,曲杰.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2011.
篇4
关键词:光纤通信;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95-02
在高校推行研究性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献专题研究性教学就是把“研究”引入教学中,将学习过程与研究过程有机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某个研究课题,通过文献的检索和利用进行自主探究,完成对科学事实认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光纤通信是一个发展迅猛的领域,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但是由于长期受灌输式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只用一本教材学习,不会利用各种文献数据库了解光纤通信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动态,不知道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在“光纤通信”课程中开展文献专题研究性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还可以通过文献专题研究性教学,了解光纤通信的最新发展状况,提高文献检索和利用的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和经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许多高校都购买了各类文献数据库,而且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学生一般都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检索技能和方法,这为“光纤通信”课程开展文献专题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一、文献专题研究性教学的组织
首先是分组,在学期的开始向学生公布文献专题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意义和实施办法,按照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光纤传输”、“光源与光发送机”、“光检测器与光接收机”、“光纤通信系统”、“光缆接续与测试”五个专题,按照专题把学生分为五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开展文献专题研究性教学,每个小组的任务是在本专题范围内自定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例如“光纤传输”小组可以选择“光子晶体光纤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分组的时候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哪个小组,教师再根据报名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照顾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每个组之间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大致相同。其次是时间安排,每个文献专题研究性教学与相应的正常课程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只不过一个是课外进行,另一个是在课内进行,持续时间与相应的正常课程教学内容一样,在每个专题的正常课程教学内容结束时安排1课时由进行文献专题研究成果汇报交流,这样五个文献专题研究性教学均匀安排在一学期里进行,既可以使研究性教学维持一种常态,教师在精力上也容易照顾得过来。
二、研究课题的选择
研究课题的选择一般都要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而此时的学生恰恰还没有经过文献调研的训练,所以尽管我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但是教师要加强指导。一般来说学生自定的研究题目往往过于空泛,例如选择“光纤通信的研究进展”、“光检测器的研究进展”等,或者超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范围太多,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研究题目加以改造,既要使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更为深入,又要使研究的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以适合于学生利用文献进行研究,例如,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偏振模色散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多波长掺铒光纤激光器的研究进展、多信道动态色散补偿技术的研究进展等。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应当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深化研究题目,因为意义建构的效果与学生的自主程度密切相关。另外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课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学生会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整理文献进行科学研究,这种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如果题目学生比较感兴趣,只要适合研究,就不要过分拘泥于教学专题范围的限制。实际上,文献专题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开展科学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研究的经验,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个时候研究的题目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三、文献的选择、搜集和整理
确定研究题目以后,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文献的选择、搜集和整理,不占用上课时间。学生利用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全面了解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获取同类研究的文献总数量、同类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同类研究已经达到的技术参数、潜在的应用范围和前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同类研究采用的各种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技术等重要的一次文献。当收集到大量的一次文献之后,小组中的学生要分工合作,互相交流,进行分类、整理、阅读、学习和总结。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尚未学习过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对其中的某些难点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为最后形成研究成果扫清障碍。在文献的选择、搜集和整理阶段,要注意提醒学生养成记录整理、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记录可以帮助记忆、锻炼思维、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把通过阅读、听讲、讨论找到的有价值的资料记录下来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之用。
四、文献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汇报交流
在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后,要进一步提炼成为较系统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以文献综述为主,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也鼓励把文献综述进一步提炼成为科研论文。学生的研究成果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问题的提出。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二是研究方法。说明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法来搜集文献资料的。三是正文部分。这是文献综述的重点。归纳文献中研究问题的历史发展,找出其特征或者主要的观点,总结通过研究得到的启发以及该项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四是主要参考文献的目录。列出文献的目录既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也便于其他对这项研究感兴趣的人做进一步研究。在完成文献研究报告之后,由学生把研究报告制作成幻灯片,并选出一名学生代表用1节课的时间上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成果汇报,与全体学生分享研究成果。
文献研究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基本功。文献专题研究性教学对于教学的硬件条件要求不高,便于开展,而且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光纤通信领域中某个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接触最前沿的研究信息,还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由于长期灌输式教学养成的只靠一本教材进行学习的陋习,养成利用文献数据库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龙慧灵,熊黎,龙海明.论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社会科学家,2010,(8):119-122.
篇5
一、教师专业发展呼唤精品而深邃的校本教研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校本教研的发展也有了可喜的成就,出现了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形式。如“一题一课”式的校本教研形式,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将结果以展示课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教研形式仍有不足之处,其以问题为开始,展示课为结束,好像圆满结束,实则丢失了宝贵的提升机会,在深度上欠缺了一个环节,即展示课后的评议、反思和交流,从而实现成果的再提升。如能够一步一步深入,集中力量彻底辨明、解决一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具有示范效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我们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一题―一课―一议―再课―再议―升华突破”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即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以科研引领教研的实践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以小课题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专项研究,取得成果后,用展示课的形式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展示课后开展专项研讨、反思,如果研讨反思后引出新的教学思路,则以新的教学思路再次用展示课的形式进行展示;再研讨、反思,撰写专题总结文章,使研讨的过程既是推广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总结、反思、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正确认识课题成果、有效消化吸收、开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教学问题的及时深入研究和总结、及时推广,短、平、快,见实效。教师普遍反映,要想通过校本教研获得专业发展,需要这样的精品而深邃的校本教研活动。
二、学校资源建设需要物化的校本教研成果
如何获取深受教师喜爱而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校本教研成果的物化是学校教学资源供给的一个极好途径。校本教研成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质量有保障,并具有四个特点:一是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二是依托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有效;三是展示课现身说法具有示范效应;四是问题背景、教学反思、专题研究报告等相关的资料,利于教师从多角度去深入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样好的教学资源正是广大教师所急需的,也是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中获取优质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三、校本教研的成果需要物化为教学资源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些好的校本教研活动,对参与其中的教师来说确实是受益匪浅,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活动的结束,成果资料尘封入库,成果的效益到此为止,未免有些惋惜。如何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延伸其影响,将校本教研的成果进行物化处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实践中,我们尽量保留校本教研的电子文稿资料,将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究报告以专题资源的形式上传到校园网,一为愿作更加深入研究的教师提供基础平台,二为广大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系列资料。这样对是否参加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有一个后续研究和学习借鉴的作用,较好地提高了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篇6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冲压模具
作者简介:代洪庆(1977-),男,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大庆 163319)张福刚(1976-),男,黑龙江绥棱人,烟台宏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山东 烟台 26467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00-02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其课堂教学多数由教师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课为主,此教学方法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学生对模具设计只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遇到实际模具设计问题的时候,时常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换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了课本内的有限知识,缺乏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科素质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不会用正确的学科思维解决问题。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授课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本文对开展研究性教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训练载体和实施过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冲压工艺的基本技能,具有模具设计的初步能力,能够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具备冲压设备、模具材料选择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生产中常见的产品质量和模具方面的技术问题。而更高的要求是对冷冲压成形的新工艺及新技术发展动态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创新设计能力进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根据近几年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对各地的调查回访结果来看,用人单位的用工要求是除了毕业生要具备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以外,同时要求能独立开展工作和尽快适应本岗位要求的能力;特别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能力。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学生,仅仅具备设计简单的冲压模具能力,并不具备一些创新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笔者重新把“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目标定位于:面向各类型企业和培训学校,培养爱岗敬业,具备各类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既能承担在模具生产第一线从事中等复杂模具工艺和结构设计任务,又会用正确的学科思维、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人才。从社会的用人需求和笔者制订的培养目标来看,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2.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那套做法,遵循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具体到教学上,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3]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冲裁模具设计、弯曲模具设计和拉深模具设计。其中冲裁模具设计部分,模具的标准化程度高,模具设计规律性比较强,适合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由于大多数学生刚刚接触模具,对模具工作原理和加工特点认识不深,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让其自主学习这部分内容势必会对其造成很多困难,所以笔者采用了提问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课堂“理论”教学要着重突出普遍性、典型性,理论分析则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某个题目进行工艺分析、工艺计算和模具结构设计,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扎实的知识结构。
弯曲模具设计和拉深模具设计这两部分,由于模具结构简单,但弯曲、拉深工艺复杂,而且学生对模具工作原理和模具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笔者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通过课前布置的专题研究任务,让学生主动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
3.设计训练载体
训练载体的设计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环节,它依据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策略下,为传递教学内容而设计编制的教学内容的组合形式和形态。
笔者在冲裁模具设计部分,通过垫圈的级进模设计和止动件的复合设计两个设计实例,使学生掌握冲裁件的工艺分析、工艺方案的确定、模具的工艺计算、压力设备的选择以及冲压模具结构的设计,培养学生模具设计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对模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弯曲模具设计部分,弯曲模具的结构设计简单,但弯曲在成型工艺上,弯曲毛坯尺寸计算和弯曲回弹值的确定是个难点。所以笔者设计了“基于Dynaform软件的弯曲件毛坯尺寸计算方法”和“基于Dynaform软件的弯曲件回弹尺寸的确定”两个专题任务。这两个专题主要通过CAE软件对毛坯件进行数值模拟,从而得到毛坯尺寸和回弹数值。在这个专题任务中,并不要求学生懂得有限元原理,只是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目前先进的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兴趣,同时也激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拉深模具设计部分: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是拉裂和起皱,笔者通过“基于CAE圆筒件的质量分析与优化”这个任务,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拉深和起皱的影响因素,并对起皱的板料厚度、拉深系数、压边力、模具工作部分的尺寸等因素及解决拉深和起皱的措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方案实施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实施是对教学方案设计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其中包括教学实施过程进程表、教学组织安排、课程考核等内容。
1.教学实施过程进程表
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课堂讲授、课外布置研究报告、项目练习、学生分组讨论等内容进行统筹规划。
2.教学组织安排
在授课前,教师安排好学生分组。每个专题研究要求3~4人一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研讨,相互合作。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要交一份研究报告或设计说明书。一些涉及到较深的研究领域,教师首先提出选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总结,最后形成报告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或项目训练之后,让每个学生分别陈述研究报告,并提出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教师对学生研究报告的内容及陈述进行点评。
3.课程的考核
考核包括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等级。以往采用的闭卷考试,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内容,并不能真正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体现学生真实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在评价方式别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这部分成绩所占的比例应加大。本课程采用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来进行考核,其中期末笔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中项目训练、研究报告成绩占30%,出勤、作业、课堂提问、学习主动性等占10%。
三、结束语
通过对设计09级、10级学生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在掌握基本冲压工艺设计和模具结构设计的同时,及时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理解,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用正确的学科思维解决问题,为今后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胤.研究者――学习者:高校研究性学习之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4,(7):63-65.
篇7
数学专研学习指的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站在数学层面处理其他学科与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专研学习应当以数学教材要求的知识为基础,并且主动同生产生活实际发生联系,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使学生体验问题解决过程;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使学生了解用研究报告体现研究成果的方法。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已经要求了一部分专研学习的课题以供师生参考,师生也可以按照本校、本班情况自主拟题。大纲中要求的题目适用范围较广,如分期付款中的数列问题、向量同物理学的关系问题、发现多面体欧拉定理问题等。自主拟题则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自主拟题可以遵照如下类型进行设计,如以抛物线焦点弦性质探索为代表的知识探究型,以洗衣机水设计原理为代表的社会调查型等,此外,像学术交流型与创造发明型则层次更高,对学生素质的考验也更强。
二、问题的寻找途径
途径一是在教材中寻找问题,教材是获取知识的直接资源,其具有高度典型性特点,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基础内容的延伸,使之成为专项研究课题。比如学习完数列知识之后,有些学生可能会设想出等和数列与等积数列这样的概念,研究性课题便就此形成:对等和数列与等积数列可能性的研究。对于教师来说,只要认真备课,教材中的资源是可以无限挖掘的。途径二是在解题过程中寻找问题,实践中存在很多学生没有明确是否掌握知识意识的情况,恰好解题过程可以让学生树立此种意识,通过解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已经弄清楚了,哪些题还没有弄清楚,为挑选专题划定范围。途径三是在生活环境中寻找问题,华罗庚说:从宇宙之大,到粒子之微,从地球之变,到日用之繁,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源起自生活中的学问,也是最终要回归到生活的学问。生活中看似普通的现象也可能挖掘出深刻的数学原理,例如日用器皿陈设皆与立体几何有关,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之、思考之。
三、问题的解决角度
(一)课堂渗透
学生的求知欲望越强,他们就会具备越强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悬念、设疑、讨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欲望,让学生的自主专研心理得到升华。专研是指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而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本身就可以成为专研课题的一部分,学生对某一新发生章节产生兴趣,或者仅仅是遇到某一新公式、新概念时,实际上已经遇到了一个专题任务,例如学习对直线斜率的研究、对直线同抛物线关系的研究等等均是如此。而如果教师有专题研究的引导意识时,任一数学定理都可以成为设计专题的依据,并带领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完成探索、发现规律,体验到这种学习方法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
(二)问题引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包括问题,而新型课堂教学则是问题包括教学过程,让课堂变为问题的展示平台,是对学生专研学习能力形成的一大促进,教师把研究学习的理论同方法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数学同科技、经济、文化的联系探索精神,并据此发展学生特长,增强其问题意识,可以给专题研究带来更大方便,拓宽专题视角宽度、深刻专题深入层次。
(三)实践参与
篇8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实践 创新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SGH10095)。西安文理学院教育改革项目(08C001)。
前 言
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与堆积,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之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成为充满现代思维和智慧且具有扎实基础和强劲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研究性学习是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综合实践课程板块的一项内容,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21世纪的今天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师资。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充分调研、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在数学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传统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学习方式。而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现实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完成专题研究的学习活动。说通俗点,就是“学生做课题”。我们所进行的正是这种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其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态度和社会使命感。它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类型,强调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交流协作。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且成长很快,由于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肯定,也成为教育改革的亮点、热点和难点。
研究性学习实践方案
我们具体采用“专题研究+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育学》、《数学解题研究》等课程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立题。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学生实际情况,与学生充分研讨,制订出合理、科学、适合学生实际的研究性课题。并针对每一个课题写出了课题价值判断、课题推行步骤。②查找资料。学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充分调研、搜集资料。③研究讨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本课题,探讨出初步结论。④形成报告。学生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一份较为规范的研究报告。⑤成果交流。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例如文献资料的检索、筛选、归类;研究问题的切入点,方法,思路等等。教师只有给学生适时地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才能使学生永葆研究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也是保证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实践总结与反思
通过“专题研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与应用知识和技能,多方面思考、研究并解决问题,使其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得到强化与巩固,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使其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在终身教育思潮和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学习,亲自实践,自主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独特个性和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尊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发现和欣赏他人优点,形成团队协作意识;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自然与社会问题,培养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学生的回访,学生普遍认为,研究性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变化是:①挖掘了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②沟通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③收集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④培养了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想法的科学态度;⑤获得了亲身参与科研的情感体验。
当然,实践的同时也产生出一些新问题,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怎样做才能够给学生以积极有效的指导,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彭贤智.高师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4):53-57.
[2]李子建,等.研究性学习实施论纲[J].课程・教材・教法,2004,(3):22-31.
篇9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至少在目前仍然以班级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条件之下。可是我们却惊人的发现目前关于这个方面至少存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两个问题:第一是部分教师有忽视课堂教学片面强调实践教学的现象,以为一实践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因此,也就导致了第二问题的存在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可以从近几年这个方面的论文数得到论证。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学模式呢?“教学模式是程式比较稳定的,特殊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模式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它比一般教学方法层次高,她把教学方法模式花了”【1】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多采用片面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忽视教学对象主体性的单向线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片面强调教育主体对对象的改造,忽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而要扭转这一模式就必须正确把握对象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遵循接受心理规律,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要进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要使学生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而且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将知识“外化”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重视“情境”教学,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不仅全球化背景要求我们创新教学模式,而且当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改革。为此,我们认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1、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是创设与学习内容(目标)相适应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会从网上摘录、保存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研究的专题。
2、自主探索的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在某个方面掌握的信息完全有可能比教师多。因此教师必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指导学生围绕研究问题,利用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起“导航”作用,介绍一些信息源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告诉学生哪些知识点还需要进一步查找材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实践体验专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围绕研究的问题分析、处理信息。
3、协作学习的策略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现代各种教学资源,利用BBS、网上论坛或电子信箱与他人开展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来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对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在这一阶段通过协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应当认识到协作学习是思想政治课形成成果的最重要的阶段,协作学习得好,就能获得良好的成果,教师在其中应起到指导作用。
4、成果展示、交流、效果评价的策略
注重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创新和取得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一环。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其进行评价。成果交流可以通过网上论坛或多媒体软件开展,内容包括:学生发表的观点、形成的课题研究报告;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的评价,例如,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能力评价,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程度,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等;学生是否最终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如学生的研究报告的质量,是否达到了研究的目的等。通过展示交流,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使学生对自己所研究的成功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10
香港通识教育科
在香港高中课程中,有一个备受瞩目的特别学科,那就是“通识教育科”。这个科目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自身、社会、国家和人文世界及物质环境的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使其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与终身学习有关的能力。该科目使学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思维开阔,善于处理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通识教育科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杂”。这是一个横跨政治、地理、历史、文化、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由于通识科所探讨的议题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的,学生不可能仅仅依赖单一的教科书,但凡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网络信息乃至学生的个人经历都可成为学习的材料,教科书只是作为学科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在教学中也不会完全拘泥于教科书,单纯讲授教科书的内容是教不好通识科的。
通识科的第二个特点是“教法活”。这个科目的日常教学一般采用“议题探究法”,提倡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会选取一些当前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话题,例如“政府是否应该增加建设公租房”等。一般来说,“议题探究法”包括如下步骤:从不同渠道搜集相关资料,筛选议题;组织材料,分析不同看法背后的价值观,评估看法是否合理,建议是否可行;在此基础上决定支持哪些说法或选择什么解决方案;最后进行小组汇报,小组汇报可以采用撰写书面报告或制作影片等多种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有朋辈合作和课后搜集资料的机会。
通识科的第三个特点是参考借鉴了国际上成熟的经验。由于该科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在初中不开设,从高中一年级才开始开设。设计此科目时,参考借鉴了不少国家在思维技能训练、生命教育、价值教育和公民教育等方面的经验,与当今风靡国际的IB课程也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但并不完全照搬国外模式。
通识科的第四个特点是“虚实结合”。所谓“实”,即引导学生关注并探究的都是他们身边的事物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所谓“虚”,则指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始终保持开放和客观的态度,注重证据,在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立场的基础上与他人讨论,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因此通识科既务实,也务虚。
通识科的考试方式独特,它将公开评核与校本评核相结合。通识科与中文、英文、数学并列为香港高中四大核心科目,是中学文凭考试(相当于内地的高考)的必考科目,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该科在高中学习阶段的课程中约占10%的课时,三年共约270小时。通识科的公开评核包括公开考试及校本评核两部分,公开考试内容分为卷一:资料回应题,分数占总分的50%,考试时间为2小时;卷二为延伸回应题,分数占总分的30%,时间为75分钟。这两份试卷主要评核考生在识别应用和分析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展示学生较高阶的能力(如深入剖析社会上不同人士的观点,良好的表达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校本评核占20%。校本评核就是将部分评核权下放到学校,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通识科后所撰写的个人独立专题研究报告进行评分。“独立专题研究”是一份每个学生都需独立完成的专题研究报告,每个学生都要自主选择一个探究题目,自行进行研究,在独立研究中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在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对通识科教学,香港各界历来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部分受访教师认为通识科范围太广太深,而学生能力有差异,使得通识科教学出现困难。也有学校认为教师人手不够,课室不足,令通识科难以推行。还有社会知名人士质疑:在通识科教学中,有的教师选用的议题过于宽泛,例如“民主制度能否改善民生?”等,令学生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教学流于肤浅,难以真正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无论如何,通识科教育的推行,其正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香港代课教师
香港的代课教师与内地代课教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内地教育界,“代课教师”曾经是一个令人感到心酸的名词,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一个教师群体,是指在广大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他们无法享受与正式在编教师一样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福利等,默默无闻地为教育事业作奉献。随着部分代课教师已经转为公办教师,“代课教师”这一名词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而在香港教育界,除了学位教师(GM)、文凭教师(CM)、常约教师与合约教师,还有一部分流动性较大的代课教师,他们主要由注册了教师合格证书且有本科学位的半自由职业者组成。据笔者观察,香港代课教师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学校有充足的专门经费聘请代课教师,填补了正式教师因病请假或因公出差出现的空缺。
香港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负担较重,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普通教师每周课时少则20节,多则30节,不少教师还要跨年级、跨学科上课,有的还要承担一些行政管理工作。在教师出现生病等无法正常上课的状况时,他们的教学任务怎么安排呢?在内地学校,通常的做法是请该教师的同事临时代课,但无形中增加了代课教师的工作量,遇上某些老师缺课时间比较长的时候,代课教师就会觉得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而在香港中小学,通过聘请社会上的代课教师,这个难题就被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原因很简单,香港学校得到的教育经费很充足,各校都有一笔专门费用聘请代课教师。而且如果教师参加了教育局的计划和项目,那么这笔聘请代课教师的费用就由教育局的计划和项目来开支。举例而言,某校有两位教师参加了教育局“普通话教授”计划,每学期有5天要到内地学校听课学习,他们出差学习时,就由学校聘请社会上的代课教师来上,聘请代课教师的费用不是由学校出,而是由教育局相关计划和项目来开支。所以,有充足的经费保证是香港聘请中小学代课教师的一个鲜明特点。
第二,教育局和相关的教育团体为学校和代课教师免费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节约了聘用成本。
教育局和香港的一些教育团体在自己的网站上有专门的网页全港各学校所空缺的临时教席的信息,为各校提供信息平台,需临时聘用代课教师的学校会详细列出对代课教师学科、学位、教学经历的要求,同时也列出聘用的时间、课时、薪酬;代课教师可提供自己的材料,自行与学校联系。如果审查通过,学校会通知代课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到校上课。上完课领取课酬后,代课教师就与学校没有什么瓜葛了,学校也无需为他们提供其他福利。招聘资料定期更新,如果学校已经找到合适的代课教师,学校负责人会通知网站及时删除所的招聘信息。这种做法体现了教育局和教育团体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性质,也为供需双方节约了聘用成本。
第三,在现代信用社会体系下,严密的法制充分保障了学校与代课教师双方的合法权益。
香港社会是高度文明的法治社会,日常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都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教育局及有关教育团体提供信息平台时,要求校方真实准确的信息,而应聘的代课教师向学校提出申请时也要保证所提供的个人材料的真实性。教育局还规定,在聘用程序的最后阶段,必须对准代课教师进行性罪行定罪纪录查核。查核纪录的申请须由准雇员自愿提交。也就是说,有性犯罪前科的人是不可能被聘用为代课教师的。由此可见,香港对师德的要求相当严格。这样从制度上提高了代课教师的聘用门槛,从而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品行不良甚至有犯罪前科的人混入代课教师队伍。此外,教育局还不定期地修正代课教师的日薪。例如《教育局通函第125/2011号》就将代课教师的日薪作了小幅度调整。以中学学位教师为例,代课教师日薪由1107元调至1175元,并要求各校按《雇佣条例》有关支付工资的条款,尽快将薪酬支付给代课教师及代职人员。所以,在香港,绝对不会存在拖欠代课教师工资的现象。代课教师的权益得到了很好地保障。
第四,代课教师的存在反映出香港教师职位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香港教育界用工制度的灵活性。
由于学校空缺的教师职位较少,而社会上有合格学历并经过教师专业培训且注册了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士较多,因此,一部分有资格担任教师的人只能选择做代课教师。在香港工作期间,笔者曾接触过不少代课教师,有的代课教师经常东奔西走却乐此不疲,因为代课教师的工作压力没有正式的全职教师那么大,还可做其他兼职,如果自身教学水平高,有办学机构聘请去做补习教师,收入就更加可观。香港某知名补习学校的创办人就透露,在香港补习界月薪高达百万港元的教师就有8至10人。当然也有代课教师乐意被学校正式收编,转为全职教师的例子。
- 上一篇:循证医学定义
- 下一篇: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