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篇1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青少年由于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时期,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往往思想偏激,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能正确解决好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致引起心理冲突和挫折,形成消极情绪。同时,由于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导向能力较差,对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能自觉抵制,往往对人生产生一些消极认识,苦恼、彷徨以致消沉。对于以上种种心理问题,教师应以多种形式,诸如主题班会、影视评论、专题演讲、典型事例和案例分析会、辩论会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理解人生的价值。要经常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各种心理偏颇的发生。中学生一旦心理偏颇,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就难以改正。所以,教师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理解学生,特别是才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一定要正确诱导,教育他们走到正路上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

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与环境的交往变得复杂起来,情绪也随之日益丰富。良好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高兴、愉快、欢欣等积极情绪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人格健全;而愤怒、恐惧、焦虑、忧伤等消极情绪则会使青少年失去心理平衡,长期积累还会形成神经活动功能失调和机体的某些病变。“怒伤肝,忧伤肺”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创设教育和教学适宜的紧张度,在紧张的学习中辅之以健康愉快的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避免由于在管理过程中的急于求成而经常斥责、处罚和否定学生,使学生因“情绪饥饿”而形成冷漠、孤僻、自卑的性格特征,应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下学习和生活。同时,还应该不断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法自觉调节自己情绪的紧张程度,克服消极情绪,培养健康情绪。教学要适度,作业要适中,要让学生适当放松,这样他们才能有良好的心态,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才有兴趣学习,否则将会劳而无功。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该放的假期就放假,适当放松,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学习,才愿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并在引导他们正确交往时注重遵循以下原则: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和隐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有各种心理疾病和适应不良的学生,应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机会。此外,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协调。因为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会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教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心理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同时,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他们发展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和乐观性格。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会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社会知识,即做人的道理,所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定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不能让学生成才,也一定要让学生成人,这是老师一定要做到的,也是最起码的标准。

4.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

篇2

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健康心理因素的原因

1.化学学科学习和高考的难度,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我们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时,要正确把握学生_的学习心理,指出只要认真学习,即使现在基础较差,同样是能够学好的,使他们产生一定能够学好化学的必胜信心,才能真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材内容过度的深化延伸,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我们在教学中对知识深度、广度的把握要有分寸,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学,更要严格按照新大纲要求,不宜过度拓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把化学知识融会贯通,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难度过大,会使学生产生化学知识易掌握,而化学知识的应用却很复杂的畏难心理,不仅对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是一个打击,对中等水平的学生也是不利的,大多数学生只能“望洋兴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逐渐提高,因此,我们在设计思考题和练习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正确解答,对个别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成立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方法重点培养,把这些难度大的试题提供给他们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内容

1.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如,做银镜反应和氯气实验室制法等实验,先布置阅读实验内容,学生兴备不已,一旦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时,又担心自己实验的失败,这就要紧扣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及时讲解和启发有关化学反应原理,操作要求,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听讲后,自己动手,克服了心理障碍,激起兴趣。

2.运用直观教学,克服对抽象概念的模糊理解,为了适应高中学生形象思维较强这一特点,高中化学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矿物标本和各种模型及动画课件等,如:分子结构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工业生产设备模型,核外电子排布动画的课件等,这些教具和模型直观地展现或呈现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或其关键特点,给学生在探索微观世界(或不能展现在眼前的宏观世界)的奥秘时提供了生动的形象,也为知识的再现提供了思维的表象,因此,我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增强感性认识,逐渐强化无意识记。

3.利用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发展学生的心理兴趣,只有被实践认识和验证了的知识,才能显示出它的真正价值并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化学学科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是其它自然学科无法比拟的,这就为教师利用学生对生活生产的需求心理进行化学兴趣的心理培养提供了又一重要条件,如,当学生们使用自己自制的肥皂时,高兴得洗个不停,他们从洗涤中体味和享受到了化学知识通过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在制乙酸乙酯、雕刻玻璃、配漂白剂、发酵乙醇等活动中,对同学们了解化学学科,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

三、化学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养的途径

1.利用师生情感培养热爱化学的心理,学生对教师的冷热与疏密总是和对所教学科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感情投资乃是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一环,为此,我们对自己的学生要关心、爱护,启发鼓励,不能斥责、厌弃、体罚和伤害,学生对我们投入的感情非常敏感,如,在实验操作中给予细心指导、提问时微笑启发和肯定,单元考试中的成绩评定,课堂练习时轻声细语的个别辅导,都会在课堂、作业、生活接触中有所反馈,为创造一个形成良好心理兴趣的感情基础。

2.培养学生兴趣心理,人们的认识兴趣,是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其中包括教育的作用,先天的遗传因素,只能提供兴趣的发展可能性,而并不决定兴趣发展的结果,这就是从理论上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心理兴趣提供了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看到,化学教师队伍基础较好的中学,高考总是有较好的化学成绩,人才中总是有较多学习与化学专业有关的学生,这就证明了学生的学科兴趣对教育有着很大的依赖性,比如:我们这所职业中专,每年的毕业生报考大学的专业中,都与物理有关(计算机网络、电子电器等),很少有人报化学专业,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家庭环境决定学习兴趣爱好的典型例证。

3.要因材施教,学生个体来自社会不同的具体家庭和周围环境,他们对化学学科有着各自不同的兴趣差异,在学习中,只有我们的教育方向、内容和方法符合他们各自心理发展的需求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科兴趣尽管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但毕竟是人各有志,国家和社会又不只需要化学人才,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应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消除因学科兴趣不同而产生的学习及心理情感上的障碍,无论对本学科教学还是总体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教师,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奋和喜悦,同时优秀的班级和学生也同样能给教师带来鼓舞和促进,这种相互促进和依赖的教与学的心理,既体现了教学心理中的师生相辅作用,又体现了心理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学科心理兴趣开辟了又一条新的理论途径。

参考文献:

[1]

盛开琼.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1(1-2).

篇3

一、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产生心理状态不佳的原因

1.歌唱的表现欲不强。歌唱的表现欲会直接影响到歌唱的质量,是一种歌唱心理的外在表现。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有的学生性格积极开朗,一站到舞台上就兴奋,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而有的学生性格很内向,缺乏或者没有表现的欲望,导致歌唱状态不够兴奋,不能很好地调动身体机能,歌唱的水准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2.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或过于盲目自信。部分学生因各种客观原因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勇气,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大声歌唱,对作品缺乏情感的表达;还有的学生则因为家庭的溺爱而产生盲目自信,夸大自己的能力,从而在课堂上或演出时由于过分表现自己,出现过度激动而无法放松以至于大声喊叫等情况,影响正常发挥。

3.缺乏对歌唱技巧的掌握。在声乐学习的初中级阶段,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规范的发声技巧,对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不够到位。歌唱技巧不够成熟、紧张焦虑的心理障碍等都是影响学生能否自如进行歌曲演唱的重要因素。

4.过于片面追求歌唱技巧。有些学生酷爱声乐艺术,总爱模仿很多著名歌唱家和大师们的演唱方法和声音,结果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往往因为没有切实掌握规范正确的发声方法而导致心理状态的紊乱,出现歌唱时扯着嗓子拼命喊叫的现象。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因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着手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感表达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演唱情绪。

1.提升学生声乐学习的认知能力。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关于歌唱的发声技巧以及训练方法也是百花齐放。如果不顾自身条件,运用不恰当的歌唱技巧和方法,就会影响声乐学习和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声乐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征,予以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帮助学生选择一种最适合自身条件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选择真正合适自己的发声方法并潜心钻研。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绎者健康良好、端正平和的心态。有些学生正是因为在歌唱过程中存在较重的心理负担,过于重视演唱的效果和他人的看法,导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从而引发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声音、发声状态不够积极、对歌曲缺乏情感表达等系列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歌唱中,将个人得失置于身外,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用心用情去表达作品的内涵,自然就能获得好的歌唱效果。

3.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整和调动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成功经历表明,孩提时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随着对这一事物的不断深入了解,兴趣得以升华,最终发展成对该事物的执著追求和毕生信念。这种由低到高的情感层次发展,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真正爱上声乐,才会执著地追求它的真谛。

篇4

一、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看见这样的情境:在上文化课时,学生总是早早就到了,但在体育课上,总是姗姗来迟,甚至上课好几分钟了还无法集合,这就是学生纪律观念缺乏的表现。纪律观念缺乏,还表现在进行集体活动时插科打诨、迟到早退等。究其原因,既有来自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有的体育教师本身对体育课的纪律看的不是很重要,在心里就没有把体育课当成一回事;学生更是把体育课看成是“休息课”“放松课”。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不重视造成的。

良好的纪律素质对人的一生有着莫大的积极影响,它是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初中学生心理素质还未定型,尚具有非常大的可塑空间。因此,体育课更要重视纪律,帮助学生从小塑造良好的品质。

作为体育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上课时不能等铃声都响了还没到课上。上课铃声一响,教师就要准时站在上课位置,集合学生、整理队伍、师生互相问好、听学生报数等,在强调学生的纪律时,要以身作则。同时,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很成熟,这就需要教师时常提醒学生注意纪律问题,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时刻保驾护航。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意识

竞争和团结不是并立的,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作用,共同孕育着成功的花朵。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喜欢争强好胜又把集体利益置之脑后,不愿意把成果与他人分享,不懂得团结。在激烈的比赛中输掉一点就垂头丧气的,提不起精神。这些都是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竞争与团体合作关系的原因。初中学生尚不能完全把小我与大我融合在一起。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在比赛中输掉了一场比赛就灰头土脸、垂头丧气、乱绪;体育教师组织了一个小游戏,但是某个学生因为一些个人原因而不参加,从而导致无法分组或无法进行等情况。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又要保证团结的社会,缺乏积极进取的竞争精神和精诚之至合作意识,就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此,初中教师要组织体育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富有激烈个人竞争的比赛,如短跑、立定跳远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活动,又不能忽略一些团体运动,以增加学生的团队荣誉感以及合作意识,比如接力赛、足球比赛等需要学生团结合作的运动,锻炼学生把自我荣誉融入集体成绩当中,把自己当做集体的一部分,并在团结和谐的氛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优点为集体的团结增光添彩。

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的培养也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自己抑或社会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来,校园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凸现出来了。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发育还不成熟,对于一些危害还不能及时地避免,加上实践经验的缺乏,所以对一些隐患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些都要求初中体育教师要时时不忘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提高警惕,把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1.在课前集合或者在某些动作示范之前,体育教师要事先把可能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故的一些错误动作给学生指出来。

2.鼓励学生发扬团结、和谐、互助的精神,对于在体育课上发生的一些磕磕绊绊、碰碰撞撞,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共铸优秀班集体。

3.在赛后或运动后,及时帮助学生做一些放松动作,防止运动后不必要的损伤。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安全意识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三五天就有成效的,教师要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上,不断向学生灌输安全理念,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篇5

【关键词】 声乐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声乐表演者只有将声音、情感和动作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才能充分体现出声乐艺术的魅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心理素质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其演绎作品的完整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还需要了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声乐技巧的培养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演唱者在演绎歌曲的时候充分发挥个人水平,获得成功。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在课堂上、在表演中采用一些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高校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健康的最新定义中提出了健康的三要素,分别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这个新的定义再一次突出了“心理健康”与“适应力”的重要性。纵观现今的高校生活,绝大多数的学生存在着无法适应社会或集体生活的问题或者不能承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种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虽小,但是其影响却不容忽视。

高校学子,在经历了中学时期激烈的学业竞争,可以说是在“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下度过了高中三年。当学子们走进大学,一方面生活上脱离了家长的“过度保护”;一方面学业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无法很快地适应高校的授课模式与学习方法。这样的生活学习状态导致不少学生在大一上学期甚至一学年都处于“磨合期”。如何更快地帮助学生们度过“磨合期”,适应大学学习节奏,是这一时期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度过“磨合期”后,学生们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学业上的竞争和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从事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压力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化成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时候,会对表演的完整性带来不小的影响。而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如何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如何把课堂所学化成生存或者是求职的技能这又是要面临的又一“难题”。

声乐教学在专业院校教学中是重要的学科,教师们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还需要对教学的思想、内容以及方法进行提高与更新。在教学中必须以人为中心,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演唱演员。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科学的演唱技能和发声方法,更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唱歌状态与演唱水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发声的训练、共鸣、咬字吐字等各种技巧,以及如何更有情感地诠释和演绎声乐作品。当学生们熟练掌握这些声乐技巧后,为了能在上台演唱时更完整地诠释作品和展示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日常注重对学生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二、技能训练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伊・卡・那查连柯曾说过:“歌唱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之一。”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唱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内容和目的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在练唱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精神不振,缺乏演唱激情,那么这个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正常发挥的。因此,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们的声乐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演唱过程中,从表面上来看是在用喉咙唱歌,事实上是在用大脑和心智来唱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让学生明白只有在精神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呼吸器官和喉头、口咽腔等各种发声器官才能处于踊跃并且协调一致的兴奋状态,从而使发声能够畅通;才能将歌曲演绎得自然、优美从而感染所有的观众。

高校声乐教学也要从思想上让学生对声乐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声乐技巧提升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知道“动机”是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也是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率的因素。因此,在让学生进行声乐学习中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声乐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明白心理素质是为演唱技巧服务。教师要正确地运用动机强化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另外,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知意识,科学联系声乐技巧。“意识”是心理的一种体现,不同的心理实际上是反映出不同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是教学成功的保障。要让学生们了解到,好的学习意识才能对声乐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意识一定会对学生的声乐学习造成阻碍。高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可以采用暗示法、节奏调节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意识。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可以从创建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及用美好的事物来启感等方面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创建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了特殊的师生关系。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真正放松,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用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对学生充满宽容、忍耐、热情,教师还要用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声乐技巧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演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良好的情商,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们多加鼓励,帮助学生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和培养顽强的意志。教师要用赞赏和肯定学生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用激励来安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信。除此之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程 中还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好事物。情是音乐的灵魂,最感染人的也是歌曲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比如在教《满江红》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范唱,将音乐中美好的东西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对歌词的理解和表达也要融入相应的场景,演唱者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是英雄救亡兴国的悲壮。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就不能很好地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之中,其演唱便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歌曲的风格和呈现优美的风貌。

三、在演唱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练兵先练心”,这是我国的一句充满哲理的古话,说明心理素质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条件。这里的“练心”就是指通过日常声乐课上的学习、练习以及演唱实践与自我修养,以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们在教学中在鼓励学生用听觉去判断声音好坏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观察学生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是否都达到了唱歌的最佳水平。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唯一的主导作用,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差异与相互关系,并在这种日常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教学思路以及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很多演唱实践活动都是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机会。最常见的演唱活动是比赛、演出、微课等各种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采用比赛、演出等展示自我演唱能力,不同的演唱规格和表演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同。比如让学生先倾听其他同学的演唱,找到别人身上的很多不足之处,在自己演唱过程中尽量避免和别人一样的缺点和毛病,让自己的演唱更加完美。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的小毛病自己是看不到的,如果通过避免别人身上的毛病来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足,对声乐学习来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演出的机会,高校有很多活动机会,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无论演出、比赛的规模大小,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锻炼机会和展示的舞台,都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信,积累经验。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演唱,舞台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会逐渐增加。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用竞争机制,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可以通过分组学习、团队竞争的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强调了竞争的重要性。有了想争第一的想法,才会有敢争第一的实力。

歌唱艺术是与听众面对面的艺术,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的方式有很多种,增强舞台适应能力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都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不管教师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学,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郑兰.心理因素在演唱教学中的作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李莎.浅析歌唱心理在声乐实践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1(15).

篇6

关键词:中职校 数学教学 心理素质 培养

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而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中职生由于受到年龄、数学基础等的限制,他们进入中职校就读后,其思维很大程度取决于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的因素。

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和兴趣,成为激励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他就会不知疲倦地勤奋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意志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功夫,学而不厌,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性格是个性的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是支配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及独立思维的性格是中职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心理因素。

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在数学教学中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激发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是保证学生持久地、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根本所在。

教学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意志行为,意志行为的特点是自觉确定目的。目的是创造思维的动机,是指导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教学目的一经被学生掌握,就会激发学生一定要达到目的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的实质就是一定的学习需要,并常常以理想、前途、愿望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教学活动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推动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树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的学习目的,这是保证学生能够持久地、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根本所在。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对于中职生来说,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和接触某种事的意识倾向;教学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思维发展的前提。不理想的成绩,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舆论,家长的责难,不仅会阻碍学生智能的发展,还会造成学生学习数学情感的淡漠,甚至铸成学生一种自卑、厌恶、恐惧的心理,而降低学习兴趣,形成畏缩不前的个性。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一般情况下,这几种心理因素都不同程度参与认识活动。要想对知识理解得准确、深刻,就必须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包揽一切,要尽量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创造、发现和成功的喜悦。哪怕他们的创造和发现,只不过是顺利解决了不很复杂的问题,学生也会像自己完成了一个重大的课题研究那样感到心情舒畅。调动各种器官参与认识活动的最好办法就是发展“自我活动”。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自编习题,课堂讨论,做数学游戏,进行实习操作,动手实验等,总之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学习数学心理素质的前提,是探索、创造的原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古今中外数学史实、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数学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对数学不断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由好奇心产生好知的愿望,进而养成良好习惯,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三、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的艺术性不在于授课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精炼、生动、准确、风趣、富于启发性。要善于以语言的情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富于语言魅力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事物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乐学不倦,从而激励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知识。一个教师,不是把知识的内容及其结论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在关键问题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观察与思考,开启学生的思路,增长学生的智慧。要做到这一点,新课导引和直观演示十分关键。有时一两句话或一件实物也会引起学生极大求知欲和好奇心,而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尽量多选编一些生动的例题,多收集一些有趣的图片、数据以及简洁而生动的故事,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激发积极情绪,提高教学质量

篇7

一、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活动有助于解决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要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1、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3、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要把学生的“身”、“心”统一到体育课上来,从而使体育课能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肌肉及体力均在逐年增长,骨骼尚在发育之中,因此,对学生要开展多种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显著差异。因此,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及进度的安排都应分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我们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心理素质;培养;课堂氛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我们发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不够。课后,我们进行了调查并探讨,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原因。现在,农村学生,也大多数生于二孩家庭,不少还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部分学生存在自卑、逆反、冷漠、自私、懒惰厌学、社交困难等问题。学生在与他人有不同想法时,会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一、构建轻松和谐、积极有序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提倡“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的理念。在开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的身份仍不可改变,创造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调控课堂的方式或手段可以是多样的,但教师必须遵守两个理念并去力行之。

1.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

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既是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主动践行这个理念,使自己的课堂多一点亲切的“温情”,使学生尤其是本来不够自信、不够从容的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得到更多的鼓励与理解,使学生能感受到合作学习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与课堂环境,从而消除压力感,以轻松的心境去探讨语文问题。

2.教师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课堂调节与掌控的艺术家

教师能艺术性地调控一节课,对语文合作学习的课堂能营造出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合作欲望更强的氛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的课堂,其实教师更应该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跟踪得更紧密,要处处留心、时时注意,适时及时、点拨引导,从而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在这个方面,教师进行点拨提醒,通过巧设问题,采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使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具备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人格品质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都会重视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而合作学习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合作上。这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倾听他人、与他们沟通的过程。因此,在看似与德育无关的语文合作学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是一项不可小视的任务。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单个力量与小组力量的比对,进行小组之间或小组内阶段性比较,从而切身感受到小组团队精诚合作的力量是伟大的,使他们真正明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对学习产生一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收获合作、沟通与倾听给学习带来的乐趣。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的习惯与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让学生清楚,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的道理。在合作学习中,要尊重他人先从学会做一位倾听者做起。合作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看似放任自由般,但实质上要求教师做一个暗中调控高手,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明白:学会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它能使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发言里,吸取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博采众长,以弥补自己思考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在倾听中触发思维灵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倾听的明确要求:细心认真,耐心虚心,听思同步。特别是强调学生有听才有思,边听边思考,从而发现别人发言中的不足与可取之处,为善于举一反三、注意辨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培养更强的探讨能力打基础。

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重视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因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最终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才能进行的。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那么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成为小组合作的主宰,而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基础薄弱,缺乏参与小组合作的主动性,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自己的见解,放弃了思考、表现的机会,就只好盲从别人的见解,或者对别人的观点漠不关心。这样的合作讨论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与发展。

四、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

1.建立激励性评估机制,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调查表明,激励性评估机制是培养学习合作精神、增进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全体化而较少考虑个性差异。在对合作学习评价时我们要避免这么一个做法,那就是认为合作学习是集体合作的智慧结晶,所以,就认为对合作学习评价应该以合作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也是正确的,但教师如果仅仅在教学时把评价和赞赏过多地放在合作学习小组整体上,就会导致忽视个体的发展。只有把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结合起来,在注重整体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多了解单个学生的学情,考虑不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差异、参与情况等表现,依据学生差异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发展性评价。既要引导优秀学生乘风破浪,又要帮助学困生翻越学习巅峰,尤其学困生在组内可安排他们优先发言,

培养或呵护他们的自信心,多一些鼓励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对学困生每次进步要加以肯定,只有合作学习中的个体得到参与成功的喜悦,整体的评价才是真实的,合作学习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

3.过程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习惯于终结性评价,习惯用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不适合语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质强调“促进全面但非均衡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差异,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都能够超越自我,获得进步,就应予以较高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终结性的水平认定,而应是一种激励、一种反思、一种改进,它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得到增强,从而进一步学好语文,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因此,合作学习过程性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总之,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日可以成功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与总结,不断地去渗透于课堂,从而逐步实现。

篇9

自信心是一个人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古今中外存在很多有关自信心的成功案例,他们的成功无不诠释着自信心在一个人成长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抬起头走路,成了现如今教育中广大教育工作者热衷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我提倡通过奖赏式的正面激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事实上,中学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更是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奖赏式的教学模式重在关注学生的进步点,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部分,很多时候教师的一句本没有多大意义的言语都会成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前进的动力。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多说一些“你做得很好。”、“你的回答非常的精彩。”、“你又进步啦!”等鼓励性的语言,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简单的鼓励语言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来对课文中某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分析胡屠夫这一人物形象时多以势力、爱财等贬义的词语来形容他,学生热烈的讨论几乎同出一口,这时我听到了一个小小的声音:“其实我觉得胡屠夫并没有那么的令人可恨。”这是一个在平时都不怎么发表观点的学生,为了鼓励他我让他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胡屠夫每一次骂范进并不全然是势力的原因,范进是他的女婿,但是结婚以来范进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不起,要时常依仗自己的老丈人,胡屠夫骂他也是想促使范进的学习和进步。”这个学生的回答不禁让所有人眼前一亮,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我看到这个学生在坐下时露出了充满自信的笑容。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我发现这个一向内向的学生逐渐变成了大家口中的“话唠”,可见自信心的建立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二、锻炼学生积极的竞争心理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学生想要在未来的社会里有所成就,就要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我觉得作为中学重要的课程之一,我们有必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来锻炼学生积极的竞争心理,掌握正确的竞争方法,坦然面对竞争的结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在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分别涉及到了“走上辩论台”和“如何收集资料”两个专题,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两个专题的学习,也为了借机锻炼学生的竞争心理,我在教学中精心准备了几场辩论赛。在辩论中我首先将要辩论的题目和要收集的材料分配下去,然后选择8名能言善辩的学生组成正反两个辩论方,然后让其余的学生做各自辩论方的后备团,他们可以帮助辩论方收集资料,也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递小纸条。

在第一场辩论中我发现学生在收集资料和辩论依据的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我鼓励学生在课后多看一些辩论的视频,以备在下一次的辩论中表现的更加精彩。果然在之后组织的几场辩论赛中,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好。通过辩论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的竞争心理,同时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另外,由于在初中阶段涉及到了大量诗词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学生的诗词感悟,我也特意组织了几场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诗词比赛中拿出自己最拿手的诗词,诗词朗诵比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我颁布了“最佳朗诵手”和“最佳参与奖”等多种奖项,以此来鼓励学生优异的表现,促使他们在以后的竞赛中有着更为优异的表现。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意志力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对于那些有着坚强意志力的人来说,所谓的困难不过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垫脚石,而对于意志力薄弱的人来说,所谓的困难很容易就成为其生命中一次重大的挫折。因此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就成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会通过教材中课文的讲解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了大量具有超凡意志力的典型案例,尤其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有名的诗人,他们坎坷的人生便是学生意志力学习最有力的典范。如在中学教材中录入了很多苏轼的诗词作品,每每讲到苏轼的作品时,我都会让学生主动去收集苏轼的生平事迹,在了解到苏轼一生如此坎坷的生涯之后,我想学生的意志力也会随之变得同样的坚强。

篇10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培养方法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认为:“成功的体验可以给小学生带来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体能方面的长处,让他们在体育训练中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如有的学生体能好,就让他参加跑步。对弹跳能力强的学生就让他跳高、跳远,有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中的技巧性动作掌握得快的就让其经常参加一些比赛等。在练习“快速跑”这个项目时,进行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让每个人记住自己在运动中的名次,将跑在前面的人的起点往后退一些,反之,就向前一点。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同学的起点不同,但是终点是一样的。那些跑得慢的学生很有可能与跑得快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那些速度较慢的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在心目中树立成功的坚定信念。

二、通过榜样激励,熏陶学生情感

教育心理学认为:“榜样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而且小学生倾向于模仿自己崇拜的人,因此班级中那些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形本身就是对其他学生的诱惑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通过在班级中树立榜样熏陶其他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例如:在教学中举例说明本班某同学在体育比赛中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讲述中外著名体育明星是如何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果的典型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学习运动员们为了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的精神,从而形成刻苦锻炼的意志,增强自己将来为国争光的责任感等。小学体育中训练体能方面的练习较多,而这些练习往往让学生感觉单调、乏味。如在训练“耐久跑”时,因为这个项目确实枯燥无味,而且消耗体能多。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取得理想成绩,虽然在教学中很难进行,但是通过练习让学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三、增强交往愿望,学会调适人际关系

未来社会需要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才。体育教学中很多任务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自尊的获得一般依赖于他人评价,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轻轻赞赏的话语,也能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次,要学会倾听。在人际交往中,会倾听是一种素养。只有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人,才能了解他人的真实感受与内心想法。例如:在开展体育游戏“找骆驼”时,等到游戏结束时就让学生集体讨论:这个商人为什么能找到骆驼?老人的话对商人有什么启示?经过大家的交流与讨论得出,原来这个商人能找到自己的骆驼的原因是商人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他在询问过程中认真听取老人的正确分析,相互之间建立了和谐人际关系,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找到了自己的骆驼。

四、根据个性差异,培养抗挫折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分析他们的言行判断学生的性格。然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特点,开展说服教育,再提出更高要求。创设一些困难与挫折的情境,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情绪。对那些少数有抑郁情绪的学生,可以采取由简到繁或由易到难的练习项目,如让他们在参与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中需要相互配合的体育项目,可加强他们相互之间的配合;也可以参加游泳、登山等项目,可以培养他们在运动过程中处理困难的能力。还有跳高、跳远、接力赛等项目,这些都可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五、树立克服困难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让学生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多地积累成功经验,从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单脚跳接力”的比赛中,有一组学生能力比较强,他们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胜。这时,就故意在他们的路线上加设一些障碍,目的就是让他们先受到一点挫折,培养其坚毅品质;还可以让他们接受更大挑战,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活动中故意不表扬这组学生,让他们在受挫中磨炼自己。教学中经常遇到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甚至有时感到虽然经过了很大努力,但仍然事与愿违。因此,学生遭受挫折在所难免。但关键的是要能正确对待挫折。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学的使命。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瞿利业.游戏性和比赛性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