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篇1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78-1

1 大豆病害

大豆病害种类很多,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目前已发现100多种,其中影响产量的有30余种,为害较大的只有几种。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个主要病害:

1.1 大豆花叶病毒病

本病是由大豆花叶病毒(SMV)、大豆矮化病毒(SSV)、花生条纹病毒(PSV)多种病毒单独或混合侵染所引起,受害植株豆荚数量减少,百粒重降低,褐斑粒增多,常年减产5%~7%,重病年减产10%~25%,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减产可达95%,甚至绝收。并且病株豆粒蛋白质含量及油含量减少,影响种子商品价值。防治方法:主要采取药剂防治蚜虫,消灭传毒介体。常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25%蚜螨清乳油2000倍液,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菊马乳油(氰戊菊酯十马拉硫磷)1000~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1.2 大豆胞囊线虫病

本病由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寄生所引起。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30%~50%,甚至绝收,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多种豆科作物。主要根部受害,影响地上部植株生育不良,矮小,茎叶发黄,花器群生,结实少或不结实。农业防治措施:轮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l~2年;增施磷肥,适时灌水。药剂防治;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2~4千克,在播种沟内施药,施药后覆土。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亩5~6千克,沟施,施药后覆土。

1.3 大豆根腐病

多发生在土壤潮湿或有积水的地方。幼苗的根及茎基部产生褐色或红褐色长条不规则病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片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小。发病轻时,后期可恢复正常,病重时使病株萎焉,幼苗枯死。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下列农药浇灌。(1)农抗120水剂150~300倍液;(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4)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5)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1.4 大豆叶斑病

叶上病斑淡褐色至灰白色,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子囊腔,最后叶片枯死脱落。防治措施:清除病株残体,深翻土地;发病期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1.5 大豆缺铁症状

是大豆上一种缺铁(Fe)元素的生理病害。一般不常发生,苗期受雨渍或种植在钙质土壤(富含碳酸钙土壤)的大豆发病较为明显。发病初期,上部叶片变黄色,但叶脉仍保持绿色。后期叶片呈黄白色。防治措施:精耕细作,多施有机肥;发病初期,喷1%硫酸亚铁,经过3~7天,黄化现象即可消除。

1.6 大豆细菌斑点病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柄、荚、种子上也能发生。初期叶上出现黄绿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成淡褐色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中心干枯呈暗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分泌出白色菌脓,干燥后呈膜状。茎和叶柄上病斑长条形、褐色,荚上病斑与叶部相似。种子上病斑不规则形、褐色,常覆一层菌脓。农业防治措施: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或采用无病种子;清除田间病残体,实行2~3年以上轮作。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1:1:200波尔多液。

2 大豆虫害

危害大豆的害虫种类很多,主要害虫有:大豆蚜虫,卷叶螟,豆天蛾,大豆食心虫,豆荚螟,二条叶甲,豆秆黑潜蝇等。

2.1 豆天蛾

幼虫食叶成缺刻,严重时将豆株吃成光秆。防治措施:A、诱杀成虫;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可减少发生量。B、药剂防治;在幼虫l~3龄期,用50%马拉硫磷、50%敌敌畏、50%辛效磷1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2%西维因粉剂或3%敌百虫粉剂喷粉防治。C、生物防治: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幼虫l~3龄期,可用苏芸金杆菌生物制剂(含活孢子100亿个/克)稀释800倍液喷雾防治。

2.2 大豆食心虫

以幼虫蛀入大豆荚内食害豆粒,降低大豆产量和商品性。 A.农业措施选种抗虫、耐虫优良品种;化蛹期在豆茬地增加中耕次数,豆茬麦地收割后立即深翻细耙,杀死幼虫和蛹。B.药剂防治成虫产卵盛期,每亩,喷施5%敌百虫粉剂2千克,不仅能毒杀成虫,而且能杀死一部分卵和初孵幼虫;幼虫入荚盛期之前,每亩施2%杀螟松粉剂2.5千克,杀螟松粉剂有一定的内吸渗透作用,还能杀死大部分入荚的幼虫。

2.3 豆秆黑潜蝇

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以及南方等大豆产区。以幼虫在大豆的主茎、侧枝和叶柄内蛀食,在茎内形成弯弯曲曲的隧道。农业防治措施:采取豆田深翻、提早播种、轮作换茬等措施,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学防治:北方夏大豆开花期,平均每株有1头时,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用90%万灵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

2.4 大豆卷叶螟

篇2

关键词大豆叶部病害;症状;影响因素;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190-01

大豆主要叶部病害有大豆灰斑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和大豆花叶病毒病等。对于广大大豆种植户来说,了解掌握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提高和保证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症状

1.1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名蛙眼病,可侵染大豆叶片、幼苗、茎、荚和种子,其中叶片是其主要危害对象。由病粒萌发的幼苗,其子叶上的症状表现为有半圆形或圆形褐色病斑。该病主要发生在成株叶片上,症状为着生边缘褐色的病斑,且病斑中央呈灰色或灰褐色蛙眼状,遇潮湿天气时叶背处病斑的中间部位会密生霉层。重发时的症状表现为病斑合并一起、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特点为呈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特点为呈圆形或椭圆形,籽粒病斑比较明显,与叶斑一样呈圆形蛙眼状,轻病粒只表现为褐色小点[1]。

1.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可以侵染大豆叶片、幼苗、叶柄、茎、豆荚和籽粒,其主要危害对象是叶片。叶片症状特点为病斑初为褪绿的小斑点,呈半透明的水渍状;然后转为黄色至淡褐色,扩大成直径3~4 mm、红褐色至黑褐色的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且边缘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同时在病斑背面有白色的菌脓溢出;病斑常汇合成枯死的大斑块,一般在老病斑中央处撕裂脱落,造成下部的叶片早期脱落。豆荚上的病斑特点为初呈红褐色小点,后变成黑褐色,大部分集中在豆荚的合缝处。籽粒上病斑特点为不规则形、褐色,上面覆有1层细菌菌脓。茎和叶柄上病斑特点为黑褐色、水渍状条斑[2]。

1.3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轻花叶、皱缩、沿脉疱斑、卷叶、黄斑花叶、叶脉坏死及顶枯等,轻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严重者使植株矮化。病株种子常产生斑驳,颜色与脐色一致,褐脐豆上形成褐斑,常称褐斑粒,斑纹为放射状或云纹状。由于气候及品种对种皮斑驳的形成影响很大,病株种子不一定都产生斑驳,但无病植株不能产生斑驳种子。

2影响因素

2.1大豆灰斑病

一是气候条件。大豆灰斑病为真菌性病害,其病菌在温度25~28℃条件下最适于生长繁殖。一般东北地区的发病时间为6月上中旬,如果7月下旬遇温度偏高、湿度偏大、多雨天气,则该病发生较重,如果8―9月遇多雨天气,则种子的带病率比较高。如果苗期天气低温多雨,土壤潮湿、地温低,则会造成幼苗出土困难,发病重[3]。大豆开花结荚后如果天气为多雨,相对湿度大,则该病会快速流行。二是品种。品种抗病性对该病的发生流行有很大影响,高感品种发生早,传播快,着生大量病斑,形成大量孢子;抗灰斑病品种则发病晚,着生少量病斑,形成少量孢子。大豆品种资源中抗源丰富,容易获得抗病品种,但病菌适应性较强,导致品种保持抗性的时间有限。三是其他因素。田间菌量大时该病一般重发,如大豆种子带菌率高、病株残体未清理彻底以及大豆连作等都会加大菌源量;另外,低温高湿地较岗地的发病率要高。

2.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层的病株残体中越冬,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物特别敏感,土壤中病组织腐烂后病菌很快死亡。土壤湿度越大、土层越深,病菌死亡越快。因此,病菌在北方土壤内的残株中可越冬,而在南方则不能在残体中越冬。病菌可由雨滴反溅带到叶片,也可在叶面潮湿时通过田间作业或收获而传播。暴风雨有利于该病的传播和侵染[4]。

2.3大豆花叶病毒病

一是种子传毒率。带毒种子在田间形成的病苗是东北春大豆地区花叶病的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一般栽培品种种子传毒率多在5%以下,少数能达15%~30%。种传率在0.5%以下,不易造成危害。二是介体蚜虫发生时期、数量及迁飞距离和着落频次。在田间存在毒源的前提下,介体蚜虫的发生直接影响田间病害的蔓延速度、早迟和距离,即流行和危害程度。介体蚜虫发生越早,数量越大,病害流行越重。蚜量与日侵染率呈正相关。三是大豆植株感病时的生长发育期。感病越早,种传率越高,危害越大。一般开花期为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关键时期。四是气候条件。气温直接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病害的潜育期。最适温度25 ℃时潜育期5~6 d, 20 ℃时为7~10 d,10~15 ℃时为15~24 d或更长。潜育期越短,发病速度越快。温度和降雨也影响介体蚜虫的发生时期、数量和迁飞活动,从而影响病害流行。五是品种抗性。抗花叶病毒病品种发病程度轻,种子传毒率和种子斑驳率低,病害潜育期长,产量损失小,我国各地栽培品种大多数为高感品种,少数地区种植了抗病品种,但也很容易失去抗性。

(下转第192页)

(上接第190页)

3防治方法

3.1大豆灰斑病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二是避免重、迎茬,实行合理轮作;三是在大豆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60%多福合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4%;四是在大豆花荚期,采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选用40%多菌灵胶悬剂对水喷雾防治,7~10 d后再喷1次,以控制籽粒病害;五是清除病株残体,并带出田外,收获后及时翻耕,以减少越冬菌量[5]。

3.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特别是重病区切忌种植感病品种;二是精选无病种子,播种前可选用50%福美双拌种消毒,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三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轮作年限要达3年以上;四是在该病发生初期用药剂防治,可选用12%绿乳铜乳油8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7~10 d喷1次,连喷3~4次;五是及时收集田间的病株落叶,用作燃料或堆肥,秋翻土地时将病株残体深埋,以消灭菌源。

3.3大豆花叶病毒病

一是选用无毒或低毒大豆种子,选育抗病品种;二是在蚜虫发生前,结合铲地清除病苗;三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可以选用2%菌克毒克水剂1.65~2.25 kg/hm2,对水450 kg喷雾,确保喷匀,无漏喷,连续喷2次,间隔7~10 d;四是在7―8月,结合治蚜喷施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的药剂。

4参考文献

[1] 马成云,于永梅,马淑梅.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化农业,2008(1):46-48.

[2] 宋淑云.大豆花叶病毒(SMV)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天地,2002(9):30-31.

[3] 于继红,谢志民.大豆灰斑病发生与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3):35.

篇3

[关键词] 横山 大明绿豆 病害及防治

陕西横山县绿豆种植历史悠久,是出口日本、东南亚国家的主要绿豆基地。近10年来横山县山旱地绿豆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3333.33hm2左右,绿豆生产已经成为横山县的优势、主导产业,是种植区域内农民的主要收入。但绿豆各种病害发生日趋严重,轻发生田块病株率20%~30%,重病田块病株率70%,农民防治意识差、防治措施又不当,严重影响绿豆生产安全。现将横山县山旱地绿豆常见病害的症状识别、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绿豆轮纹叶斑病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荚和豆粒。出苗后即可染病,但后期发病多。叶部症状初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略凹陷,深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展,形成中央灰褐色、边缘红褐色病斑,有时具有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颗粒状分生孢子器。随着病情发展,一些病斑逐渐相连而成为大型不规则的黑色斑块;干燥时,发病部位破裂、穿孔或枯死,发病严重的叶片早期脱落。

2.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或种子中越冬,条件适宜时,病残体中分生孢子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生长季节,如天气冷凉潮湿、大雾,或种植过密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偏施氮肥种植长势过旺或肥料不足种植长势衰弱,引致寄住抗病力下降,发病重。

3.防治方法

3.1农业防治。生长季节结束时要彻底清除病残体,坚持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适时播种,采用髙垄栽培,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降低发病率。

3.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隔7~10d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绿豆白粉病

1.症状识别

在绿豆生育后期发生,为害叶片、茎和荚。发病初期为点状褪绿,逐渐在病部表面产生一层白色粉状物,开始点片发生,后扩展到全叶。发生严重时,叶片变黄,提早脱落。

2.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散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植株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产生再侵染,经多次重复侵染,扩大为害。病害可以在一个较宽的环境条件范围发生,但中等温度(21℃)和相对较低的湿度(65%)有利于侵染和病害发生。

3.防治方法

3.1农业防治。秋季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次年初侵染源。坚持2~3年与非豆科作物轮作。种植抗病品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管理,合理密植,提高抗病力。2.3.2 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施40%氟硅唑(福星)乳油5000~80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重病田隔7~10d再喷一次。另外可采用诱导抗性,在发病前连续喷施硅酸钾、硫胺素、碳酸氢钾等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三、绿豆枯萎病

1.症状识别

病菌首先侵染小根和须根,然后向主根蔓延。侵染由根部分别向根冠和茎基部扩展,病部腐烂,后期侧根和主根大部分干缩,植株容易拔起。叶片叶脉间褪绿变黄,叶尖和叶缘焦枯,叶片由下而上逐渐枯萎但不脱落;根和茎部皮层组织及维管束变褐。早期侵染导致植株严重矮化。

2.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腐生多年,土壤带菌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田间,病菌通过雨水、农具及人畜活动等传播。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的地块,病害发生严重。

3.防治方法

3.1农业防治。收获后深埋病残体,坚持3~5年与非豆科作物轮作,种植抗病品种。播种前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不要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增施磷肥、钾肥和石灰,减少病害发生。

3.2药剂防治。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或35%多克福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在发病初期喷施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d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四、绿豆细菌性晕疫病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豆荚和种子。最初,较下部叶片表面出现小的水浸斑,随后坏死,变为淡黄色到棕褐色。围绕病斑产生一个宽的黄绿色晕圈,病斑通常保持直径1~2mm,晕圈直径可以达1cm左右。后期,病斑在叶脉间扩展,有时连接成片,病斑黑色,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白色的菌脓。荚被侵染产生水浸状病斑,潮湿时有白色菌脓产生。被侵染种子比正常种子小,种皮皱缩,变色。在严重侵染情况下,染病植株可以产生系统褪绿症状,植株矮化,叶片向下卷曲。

2.发生规律

病原菌种传播,能在病组织内存活1年,种子带菌是主要初次侵染源。在田间,病原菌通过气孔或机械伤口侵入,通过风雨、水溅、农事操作等传播。冷凉、潮湿地区易发病。在18~22 ℃ 温度利于病害流行,潜伏期2~3d。在28~32℃条件下潜伏期6~10d,症状较轻,晕圈消失,但寄住内病原菌数量较多。

3.防治方法

3.1农业防治。收获后翻耕深埋病残体,避免在植株潮湿时进行农事操作。坚持2~3年与非豆科作物轮作。利用抗病、合格的无病种子。播种始用45℃温水浸种15min,捞出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或用农用链霉素5000倍液浸种25h,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2药剂防治。病症初现时,喷施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粉粒剂(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隔7~10d1次,防治1~2次。

参考文献

[1]林黎奋,程绪珍.要重视绿豆的生产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1982年06期.

篇4

关键词 大豆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河南商丘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128-02

商丘市地处河南省东部,常年大豆种植面积6.67万hm2左右,是我国夏大豆的主产区之一。但近年来,大豆产量品质受病害影响严重,主要原因是种植品种过于单一及秸秆还田和密植技术的推广[1]。因此,2009—2011年对商丘市大豆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全市9个县市区230个乡镇,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 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各地大豆的重要病害,普遍发生于我国各大豆产区,大豆产量和品质受其影响严重。大豆受害后,一般减产25%以上,常造成少结荚或不结荚,减产最高可达95%,将近绝收。其发病症状还因气温、生育期、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致表现为黄斑型、芽枯型、重花叶型、皱缩花叶型、轻花叶型、褐斑粒等几种症状。商丘市这几年不同症状的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比例不同,以黄斑型、皱缩花叶型、轻花叶型为主,三者占调查比例的65.7%[2]。

2 大豆霜霉病

霜霉病可对大豆的幼苗、叶片、豆荚和籽粒进行危害,发病率一般为10%~30%,减产6%~15%,种子被害率约10%,严重达26%以上,含油率降低2.7%~7.5%。种子感病后将病菌侵染至幼苗。幼苗受害后,初在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后逐渐扩大,当外界湿度大时,叶背密生灰白色霉层。成株期受害,叶片初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绿色斑点,后逐渐变褐,叶背生灰白霉层。病斑常汇合成大的斑块,病叶干枯死亡。病株常矮化,叶皱缩。严重时叶片凋萎早落,整株枯死。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2009年和2011年大豆霜霉病较重,主要因为这2年高温多雨。

3 大豆灰斑病

感病品种百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5%以上,品质变劣。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子叶、幼苗、茎、荚和种子。带病的种子产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稍微下陷的病斑。气候干旱时,病斑停止蔓延发展;低温多雨时,病斑继续蔓延至生长点,致使幼苗枯死。叶上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5 mm,病斑中央为灰色,边缘呈红褐色,有灰色霉层着生于叶背,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密布病斑。茎上病斑呈椭圆形,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细微的黑点。荚上病斑为圆形、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为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暗褐色,状似蛙眼[3]。

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严格精选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用50%福美双+50%多菌灵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3%,可提高保苗率,降低苗期危害。三是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及时秋耕,将病株残体深埋,及时中耕除草,排除田间积水。四是实行3年轮作,建立科学的群体结构。五是在发病盛期以前,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5~1.50 kg/hm2对水喷雾,也可稀释成1 000倍液喷雾,花荚期各喷1次,可保粒重,并减少粒部感染,或用2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2 kg/hm2,防治1次效果可达70%~90%。

4 紫斑病

紫斑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豆产区。感病籽粒除表现紫斑外,有时龟裂、瘪小,严重影响大豆籽粒质量,但对产量影响不明显。感病品种的紫斑粒率一般为15%~20%,严重时达50%以上。

症状:主要危害豆粒和豆荚,也侵染茎和叶片。豆粒上症状多呈紫红色。病轻时在种脐周围形成放射状淡紫色斑纹,严重时种皮大部变紫色,常龟裂粗糙。紫斑病的另一特征是形成黑霉豆,豆粒呈紫、褐或黑褐色,干缩有裂纹。 豆荚上病斑呈圆形至不规则形,灰黑色,干后变黑色。叶上病斑多呈圆形或多角形,多沿叶中脉或侧脉两侧发生,褐色或红褐色病斑上生黑色霉层。茎上病斑多梭形,红褐色病斑上生微细小黑点[4]。

防治措施:一是采用抗病品种。二是药剂拌种。一般抗病毒的品种也抗紫斑病。精选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用种子量0.3%~0.8%的50%福美双粉剂或种子量0.3%的70%敌克松进行种子拌种。三是实行合理轮作,及时秋耕将病株深埋土里,减少侵染病源。四是结荚期进行药剂防治,可减轻发病。可用65%代森锌400~500倍液,或160~200倍等量波尔多液在开花期、结荚期各喷1次。也可在发病初期用50%苯来特1 000倍液在夏大豆结荚期喷雾。以上药剂一般喷药液1 125~1 500 kg/hm2,注意要喷在豆荚上。

5 大豆根腐病

我国东北及黄淮夏大豆产区均有根腐病的发生,因主要发生在根部而得名。苗期受害,幼苗的生长发育受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从而减少了田间保苗数。成株期发病,使根部不能结根瘤或根瘤减少,导致地上部分生长受阻,出现矮化,影响结荚数和粒重,而导致产量下降[5]。

篇5

    关键词:玉米间套大豆; 病害控制; 种植技术

    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玉米间套大豆控制玉米病害的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是对我国玉米间套大豆的技术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玉米与大豆间套控制玉米病害的栽培技术。

    据报道,近些年我国某些地区的玉米灰斑病暴发成灾,不同程度地造成玉米产量、质量的严重损失。玉米灰斑病主要在玉米抽雄后感染玉米株的叶鞘、叶片以及包叶,从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1 种植土块的选择

    在选择种植土块时,应该尽量选择土壤肥力均衡、地势较为平坦以及土层较厚的梯田或者旱川地,只有种植土块选取地当才能为所种植的玉米、大豆的产量提供保障。同时,所选土地的前茬一般以米谷、马铃薯、玉米等茬口为佳。

    2 选用良种

    玉米种子要选择抗逆性强、种粒饱满、可口性好、矮健、株形紧凑、生育期为120~128 d的长城799、海禾l号以及海禾2号等。同时,大豆品种则要选用优质大粒饱满型品种改良8157,该品种株高36~45 cm,生育期约为100~110 d,主茎结荚,结荚密,种皮黄色,分枝约为两个,籽粒圆形的品种。

    3 施肥整地与起垄覆膜

    3.1 整地施肥  在种植玉米和大豆之前,比较对土地进行深翻整地施肥,尤其要做好秋季机耕和深翻工作,确保土地的耕深度约为25cm,使之有利于土壤保墒、熟化以及冻死部分害虫。而对于春季的整地,务必做到随耙平、随翻地、随整地,切实耙实、耙透、耙平,从而使整片土地达到上松下实的效果,同时还要结合耕翻整地施足基肥。

    3.2 起垄覆膜  在进行间套种植时,应该采用2行玉米与6行大豆的带型间作,选用宽80cm的地膜,用玉米垄作覆膜,确保垄间距在3m左右。同时,在起垄时保证垄面平整、均匀,垄高10cm,垄面宽60 cm,种2行玉米,并做好相关的覆膜前准备工作。此外,在玉米地起垄后务必采用50%乙草胺乳油45 kg对水9.0~10.5t每公顷对其进行均匀喷雾,然后将地膜覆盖完好。

    4 播种要适时,株间距离要合理

    1)要选定适宜的日子来播种玉米,同时,播种时必须在垄上在一定的间距间进行打孔播种,也就是通过打孔播种器打孔,提出垄上的土壤,然后通过孔内点种,又将提出的土覆盖掉,并重复此过程。这样,播种时不仅对地膜破坏影响较小,还能够使得地膜表面干净,同时又能确保播种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均匀。2)根据传统的耕种经验可知,大豆播期为每年5月10日,采用条播的方法,并要确保株间的距离,使之能够充分吸收养分,大豆播种完成后,应该及时采用50%乙草胺乳油每公顷45kg,对水9.0~lO.5 t/hm2,对其进行均匀喷雾。

    5 病虫害控制

    由于玉米主要是以鲜食为主,而玉米螟的出现又直接影响到玉米的食用性,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玉米的产值。因而,在玉米开花抽雄期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玉米螟的产生,确保玉米的正常生长。防治时需要使用高效并且无残留的农药,尽可能地选择生物农药,例如,可选用Bt乳剂制成颗粒剂撒施或者5%阿维菌素l 500倍液喷雾在玉米心叶中防治,同时还要用吡虫啉2500倍液喷雾两三次防治蚜虫。在大豆开花初期,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2 000倍、5%阿维菌素l 500倍液喷雾防治大豆豆荚螟、食心虫;在大豆生长中期,除了做好以上病虫防治外,要加强霜霉病的防治,霜霉病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者是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

    6 适时收获

    因为,玉米以鲜食为主,因此在采收时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既不能太晚也不能太早,才能确保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从而不仅能够达到增产的效果,还将通过采用间套大豆的种植方法来控制玉米病害的目的。同时,大豆成熟后也要及时收获,避免大豆因太熟而出现落粒、落荚等导致大豆减产的现象,进而保证大豆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关键词黑豆病害;症状;防治方法

论文摘要总结了黑豆主要病害,如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霜霉病、锈病和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症状,并提出防治方法。

我国大豆病害以真菌性病害最多,有23种以上,如霜霉病、锈病等;细菌性病害只有2种,即细菌性斑点病和细菌性斑疹病;病毒类病害以大豆花叶病生理病为主;线虫病主要是大豆孢囊线虫病;还有一些缺素症和生理病。

1大豆花叶病毒病

1.1症状

受花叶病毒感染的植株叶、荚、豆粒或全株变形。病荚畸形,主要特征是无毛。病粒粗糙无光泽。叶片症状有以下5种类型:一是轻花叶型,叶片有轻微淡黄色斑驳,抗病品种或生育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有这种表现。二是皱缩花叶型,病叶黄绿相间而皱缩,叶脉褐色而弯曲,后期叶脉变赤褐色坏死;结荚稀少并弯曲无毛。三是芽枯型,病株茎尖变赤褐色且萎缩卷曲,最后枯死;一般在开花后期出现症状,发病急,蔓延快,严重矮化;结荚极少,多为畸形。四是矮化型,病株叶片皱缩,节间缩短,结荚少或为畸形荚。五是黄斑型,常与轻花叶型和皱缩花叶型混生;下部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呈不规则形,叶色变褐。

1.2防治方法

目前生产上尚无有效农药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传播特点(种子带毒、田间蚜虫传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较大差异,较抗病毒病的品种有山西省的岚县天鹅蛋和繁峙大八仙黑豆等。

(2)播种前严格选种,剔除带毒种子。带毒种子表面粗糙,无光泽,有褐斑。

(3)建立无病留种田,严格管理,彻底拔除病株并深埋。

(4)及时喷药防治蚜虫,特别是防治有翅飞蚜,这对切断田间传播途径十分重要。

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2.1症状

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幼苗、叶柄、豆荚和种子。叶上病斑起初为褪绿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斑,病斑背面常溢出白色菌液。一般是植株下层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层叶片发展,病斑中央部分坏死,叶片干枯脱落。病株茎和荚上也生出红色小点,形状不规则,以后变为黑褐色。种子被侵染后,出现半圆形淡褐色斑点,斑点处凹陷,有明显痕迹。

2.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2)播前严格选种,剔除带病斑的种子,并用药剂处理。

(3)收获后及时处理带病植株,实行轮作,以减少病源。

(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70%四基托布津或50%退菌特800倍液喷雾,有一定效果。

3霜霉病

3.1症状

成株叶片上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绿色斑点,以后逐渐变为褐色,散生或连生在一起。病叶背面有灰霉(病菌的孢子囊梗及及孢子囊)。病斑连接成大斑无块后,叶片干枯死亡。染病植株矮化。病粒表面附着有不规则形、灰白色的霜层,是病菌的菌丝和卵孢子。

3.2防治方法

(1)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高抗霜霉病的黑豆品种有:黑龙江省的尚志黑豆、吉林省的安图黑大豆、内蒙古的哲里木盟黑秣豆等。

(2)严格选种,清除病粒。选用无病菌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100g药剂可拌50kg种子。

(3)采取综合性农业防治措施。深耕能深埋潜伏在残株落叶上越冬的病菌,减少翌年侵染源;实行3年以上轮作,同时前作不能选择带病菌的寄主作物。

(4)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农药。可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喷药2次,用配制好的药液2250L/hm2。

4锈病4.1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和茎。染病部位初为红褐色小斑点,后呈圆形或多角形。散生,夏孢子堆稍隆起,破裂后散出茶褐色粉末状夏孢子。严重时叶片变黄、枯焦、脱落。

4.2防治方法

推广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抗病品种有江苏省的泰兴黑豆,河南省的延药豆、登药豆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天等黑豆。因为大豆锈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有关,部分发病严重的地区可通过改变种植方式的方法减轻病害,如将秋播改为春播,即可避开适宜锈病流

行的环境。调节播种期也可以减轻锈病发生。锈病寄生主要是大豆及其他豆科植物,应尽量避免重茬和迎茬,实行合理轮作。化学防治要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用75%百菌清750倍液或25%磷酰胺250倍液,每隔7d喷药1次,连喷2~3次。使用粉锈宁,按每3g药剂加10L水的比例配制药液,喷1次效果就很好。

5大豆孢囊线虫病

5.1症状

大豆孢囊线虫病在黑豆生育期间均可发生。侵染植株后主要危害根部,致使植株生长缓慢、矮小,新叶变黄。第2片复叶出现时,根部开始显囊。典型症状是:根上生有白色或米黄色球状小孢囊,为线虫的雌虫。成熟的孢囊为深褐色或黑色。植株受害严重时,侧根脱落,荚和种子变小或不结荚,甚至整株死亡。

5.2防治方法

(1)黑豆品种之间对孢囊线虫的抗性有明显差别,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经多年试验,较好的抗病品种有:山西省农家品种应县布支黑豆、五寨黑豆、赤不流黑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培育的晋品78号新品系兼抗1号、3号、4号、5号生理小种,以及北京市的北京小黑豆,河北省的蠡县小黑豆高抗1号及3号生理小种。种植抗病品种不但当年不发病,第2年土壤中孢囊线虫可减少75%,连续种植2年,孢囊线虫可减少80%以上。

(2)实行轮作,避免重茬、迎茬。

(3)孢囊线虫需要良好的通气环境,通过灌溉,增加土壤湿度,可使孢囊线虫窒死,减轻危害;同时灌水还可以促进作物根系重新发育,使病株恢复正常生长。

篇7

1. 大豆灰斑病

1.1危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主要为害大豆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生出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形或圆形褐色病斑。此病主要为害成株叶片,病斑的边缘褐色,中央现灰色或灰褐色蛙眼状斑,潮湿时叶背病斑中央部分密生霉层。病重时,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圆形或椭圆形,籽粒病斑明显与叶斑相似,为圆形蛙眼状,轻病粒仅产生褐色小点。

1.2影响因素

1.2.1气候条件:大豆灰斑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在北方,一般6月上中旬发病,7月下旬温度偏高,湿度偏大、多雨的年份,此病发病重,8、9月多雨的年份,种子带病率高。苗期遇低温多雨,土壤潮湿,地温低,幼苗出土困难,发病重。大豆开花结荚后如遇多雨天气,相对湿度大,病害会很快流行。

1.2.2其他因素:大豆种子带菌率高,病株残体未清理彻底以及大豆连作等使田间菌量大,发病也较重;低温高湿地发病率常常高于岗地。

1.2.3品种:品种抗病性明显影响病害在田间的流行,高感品种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的孢子量大;抗病品种则发病晚、病斑少、孢子量小。

1.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前,用60%多福合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避免重、迎茬,合理轮作,清除病株残体,收获后及时翻耕,减少越冬菌量。在大豆花荚期,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kg/hm2对水30kg/hm2,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喷雾防治,7~10d后再喷1次,以控制籽粒病害。

2.大豆疫病

2.1发病条件

2.1.1温度湿度和土壤

大豆疫霉只能以游动孢子直接侵染寄主发病,而游动孢子的释放和运动必须具有流动水,因此,土壤水分是影响发病和严重度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2.1.2寄主的抗病性

无论是抗病品种、耐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大豆疫霉均可浸染并在根或茎组织内形成卵孢子,但在抗病品种上,大豆疫霉侵染24小时便停止扩展,且形成的卵孢子较少。

2.2危害症状

大豆疫病为毁灭性病害,一般发病田块减产30%―50%,高感品种损失达50%―70%。严重地块绝产。大豆疫霉可侵染任何生育阶段的大豆寄主,包括幼苗出土前的烂种,烂苗和出土后的幼苗,造成猝死、缺苗、断垄,在成熟前的侵染,造成植株矮化,甚至枯萎死亡。大豆种子萌发产生根及下胚轴时即可被大豆疫霉侵染,受侵染的根及下胚轴呈棕褐色。出土后至二叶期,主根受侵染时也呈棕褐色。三叶期到成熟前,在感病品种上,光是下部叶片黄化并向上部叶片扩展,茎基有棕褐色条纹状病斑,然后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叶片不脱落,内部病状为木质部和锥管束变色,在耐病和抗病品种上,病状常仅限于侧根腐烂,有时茎部有狭长的棕色、凹陷条斑,植株不死亡,仅矮化和轻度失绿,但仍可造成产量损失,有时可达40%。大豆疫霉一般不侵染大豆叶片,但因大风暴雨病原飞溅至幼嫩叶片上时,可侵染叶片,造成叶片黄化枯萎;湿度大量,病害可向叶柄和茎部扩展。大豆疫霉是典型的土壤真菌,只能以抗逆性很强的卵孢子在土壤中和土壤中的寄生残体内越冬并长期生存,其菌丝、孢子囊、游动孢子、休止孢等无性繁殖器官则不能在土壤中长期生存。

当春季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卵孢子即打破休眠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在田间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随流水在田间作较远距离的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源。游动孢子受寄主根系分泌物的吸引,朝根系游动并在根组织上休止、萌发,产生压力胞穿透寄主表皮,在寄主细胞间通过吸器作寄生生长,同时在受侵染根系的表面形成大量孢囊,并将游动孢子释放到土壤中,随流水传播,成为二次浸染源。其实,由于土壤中始终存在卵孢子,只要条件合适,卵孢子即可萌发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造成侵染发生,所以田间发病时,并无明显的初次浸染发病和二次侵染发病的界限。

2.3防治措施

2.3.1化学防治

用瑞多霉作种子处理时可有效抑制苗期猝倒。瑞多霉是内吸性杀真菌剂,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保护根系的能力较弱。此外,瑞多霉还可用做土壤处理,尤其是和耐病品种结合应用时效果较好。

2.3.2综合防治

篇8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发病规律;影响因素;防治、

大豆灰斑病分布很广泛,遍及世界各大豆栽培区。在国内各大豆区均有分布,不同的地区和年份发病程度不同,尤以黑龙江省东部发生程度较重。一般可是大豆减产13 %左右,严重的可减产30 %。

1 病原

大豆灰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大豆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分生孢子为棍棒状或圆柱形,具隔膜1~11个,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具0~3个隔膜病菌的寄主范围窄,只能侵染栽培大豆、野生和半野生大豆。

2 病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及种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和子叶片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气候干燥时,病斑扩展缓慢。当气候适宜、低温多雨时,病斑可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后,初现褪绿色小圆斑,逐渐发展成为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状斑,大小1~5 mm,有的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叶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发病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脱落。茎部染病后产生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或黑色,中部稍凹陷,后又变成淡灰色,从皮孔中又长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使病斑处密布小黑点荚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豆粒上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也有的呈现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轻病粒上仅产生褐色小点。

3 发病规律及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大豆灰斑病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高温高湿条件下,子叶上病斑处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分生孢子2 d后侵染力下降26 %,6 d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该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等很易大发生。

4 影响因素

4.1栽培因素

大豆种植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导致局部温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增大发病几率。在田间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大豆灰斑病发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因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围窄,若连年种植大豆会使病原菌积累,感病品种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灰斑病的大发生。

4.2大豆品种抗性

品种对发病影响很大,高感病品种在田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孢子量大。耐病品种即使在该病流行年份,叶部病斑也很少。灰斑病生理小种容易变异,使大豆品种抗性丧失。2008年调查发现,有的地块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品种间反应差别较大。品种试验田中病情指数为4.3~85.7,可能是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发生了变化。

4.3环境因素

大豆灰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 ℃,以21 ℃~26 ℃为适,超过35 ℃萌发率显著降低。在大豆生长季节。我国北方大豆主产区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5 ℃,且7~8月平均温度都在20 ℃左右,因此温度不会成为大豆灰斑病流行的限制条件。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该病在当年能否流行的关键因素。田间湿度越大,孢子萌发率越高,发病越严重。在河南省,如果7月上旬至8月中旬雨量大、雨天多,则导致相对湿度增大。当相对湿度超过82 %以上,斑病发病重,此期若干旱少雨,则病害发生轻。

5 防治方法

5.1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菌源,秋收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时翻地,把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翻入地下,使其腐烂,可减少越冬菌源。进行大面积轮作,及时中耕除草,排除田间积水,对减轻病害作用很大。

5.2选种和种子处理 可用种子重量0.3 %的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能达到防病保苗的效果,但对成株期病害的发生和防治的作用不大。不同药剂对灰斑病拌种的保苗效果是不同的。福美双、克菌丹的保苗效果较好。

篇9

1.大豆根腐病

1.1发病原因

1.1.1土壤温度的影响。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温为20-25℃温度低于9℃,出苗则受严重影响,因此播期土壤温度低发病重。

1.1.2根腐病菌属土壤习居菌,可在土壤中腐生,在连作条件下病菌生育良好繁殖快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大豆连作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使土壤环境恶化破坏根部正常生理活动降低根系生理活力破坏共生固氮系统,抑制根吸收能力。

1.1.3土壤湿度的影响。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块,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容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1.2防治方法

1.2.1避免连作,科学轮作。解决重迎茬危害的根本途径是坚持3年以上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重茬适当迎茬,重迎茬时,建议选择有机质含量高的平川地种植大豆,重茬也只能重一年。

1.2.2通过科学的测土配方技术进行平衡施肥,合理补充氮,磷钾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可显著提高大豆对根腐病害的抵抗能力。

1.2.3精细耕作,大豆重迎茬地块,尤其是连年重茬导致土壤紧实板结,缺少合理团粒结构,肥力下降。进行精细土壤耕作可破坏板结层。精耕细作。进行精细的土壤耕作,可以破坏板结层,为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1.2.4防治害虫,减少病菌从虫口浸入的机会。一般根部有潜根蝇危害,有利根腐病害发生,虫株率越高发病越重,反之则轻。

2.大豆菌核病

2.1发生原因

2.1.1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

2.1.2栽培管理对发病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2.2发病特点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菌核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大豆菌核病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茎上形成的菌核圆柱形或鼠粪状,不规则形。外部黑色,内部白色,切面呈薄壁组织状。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形成子囊盘。病原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环境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来源。

2.3防治方法

2.3.1农业防治

大豆菌核病只传播危害大豆、向日葵、油菜,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因此,要改革耕作制度,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向日葵、油菜地相邻,以控制大豆菌核病的传播蔓延。合理密植、排淤治涝、平整土地、开沟排水,防止积水和流水传播,在大豆封垄前及时铲趟,消灭萌发的菌核和子囊盘。发病严重地块大豆收获后要深翻,将病残体和菌核翻入地下,勿施用过多氮肥,以减轻发病。合理密植,采用垄三栽培的方式,保苗25万~31万株/hm2;采用45 cm小垄密栽培,保苗33万~35万株/hm2;采用110 cm大垄密植栽培,保苗达38万~40万株/hm2为宜。

2.3.2化学防治

篇10

[关键词]大豆 病虫害防治 问题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04-01

前言: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而且种植比较容易。因此,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大豆的原产地就是中国。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随着病虫害问题的加重,大豆的产量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为了提高我国的大豆经济产量,必须对大豆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制定出科学的应对方法和措施。

1.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1 农民的防治意识浅薄

由于农民的综合素养比较低,知识量不足学习能力比较低,导致农民在大豆病虫害防治问题上没有深刻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在浅层方面对此有较少的认识。对大豆病虫害防治知识掌握的不够好,对于怎样进行大豆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将病虫害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并不是很了解,同时在思想上又不是很重视,进而导致病虫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大豆无法正常地生长。除此之外,农民疏于对大豆病虫害加以防治,即使采取了防治措施,也会由于防治措施不科学导致防治没有起到很大效果。因此,农民的知识素养是大豆病虫害防治问题得到改善的必要条件,农民有了更多的对大豆病虫害防治的知识了解,更容易自己研发出新的方法和措施对大豆病虫害防治问题进行解决。

1.2 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落后

大豆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大豆食心虫和地下害虫等主要问题。现在我国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防治的时间把握不当,用药用量都不够准确,这些都使得大豆病虫害防治问题得不到解决。同时也不能结合当时的环境条件制定出合适的防治措施,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病虫害问题。例如,农民们很少会对病虫害采取预防措施,通常总是等病虫害发展起来后再进行治理,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还没能从本质上对大豆的病虫害问题进行解决。因此为了防止损失的再次发生,就应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对大豆病虫害问题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大豆病虫害问题发生之前进行有效合适的预防。但仅是预防还是不够的,它只是达到了治标不治本的作用,为了解决根本问题,还要进行治疗。为了使得大豆病虫害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农民需要对药品进行明确的辨识,并且拥有鉴别真药的能力。同时,在对大豆进行喷药的时候也要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杀害掉最大比例的大豆虫害。

2.解决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2.1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防治病虫害

如果从大豆种植初期就开始进行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病虫害对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首先,在大豆农作物的种子的选择上入手,农民可以选择有抵抗性的大豆转基因种子,这些种子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大豆病虫害问题产生的概率。在大豆的具体种植中,对大豆种植土地的土壤质量做好检测工作,对营养不良的土地进行改良,最简单经济的方法就是采用科学轮作方式来种植农作物,并且在换种期间对土地进行翻整。同时,注意对土地进行适量的施肥,保障土壤非有机物含量。而肥料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文章,农民要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环境和土壤条件的肥料,使得肥料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大豆生长得到更多的营养。当然,在种植过程中,还要加强田间管理,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将病残体深埋地下,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勿多施用氮肥,可减轻发病。同时还要及时进行科学地灌溉,满足大豆对水量的需求。

2.2 采取科学的方法防治大豆病虫害

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地通过科学试验的方法研究出大豆病虫害问题的解决办法,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经验和传统方法的不足,使得大豆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据可依,而不再凭靠经验碰运气,以提升大豆产量和品质。随着科学的进步,在大豆病虫害的防治上不仅仅局限于药物防治,更多的采用生物物理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通过化学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如应用除草剂来抑制大豆田间的杂草生长,或是研发预防大豆病虫害的农药,在用药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用药量,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升农药的使用效率;生物防治通过基因更改进行防治;物理防治则通过声音气味颜色等引诱大豆虫害的天敌对其进行捕杀。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响应国家保护环境的政策,我国在大豆病虫害防治上一般采用物理或者生物方法进行防治,这样对环境污染最小。

2.3 针对不同病虫害选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比较常见的大豆病虫害问题是根腐病,根腐病已成为制约大豆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预防大豆根腐病,要对大豆种植土地的土壤环境进行调整,要采用科学的轮作方式,通过不同植物间的互补作用,减少田间虫子蚕蛹的存活率,减少大豆病虫害的危害。对大豆蚜虫和红蜘蛛采用具有内吸作用的种衣剂拌种,也可用吡虫啉、氧化乐果、来福灵、艾美乐、多面手、啶虫咪等药剂进行防治。对于大豆霜霉病的防治,要在大豆选种上下功夫,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大豆品种,能提升大豆产量。对大豆灰斑病和褐斑病等真菌病害在大豆花荚期初见病斑时用多菌灵胶、可杀得2000 选择晴天进行喷雾防治。大豆花叶病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农药对该病害有彻底的防治效果,其主要通过蚜虫来传播病毒,危害性较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选择没有病毒的大豆进行种植是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方法。

3.结语

我国在大豆种植的历史中一直稳步向前,大豆这种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也为人们提供了营养和经济的益处,但是我国在大豆病虫害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大豆病虫害问题进行防治,综合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在防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大豆病虫害问题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病虫害的伤害,提高大豆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