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4:4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

篇1

第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的专业研究非常欠缺。根据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从1979至今以“学籍管理”为主题的文章和论文共计1327篇,其中以“成人学籍管理”为关键词的只有100篇,仅占13.27%。而近10年的学籍管理类论文中以学籍管理文献就有933篇,其中以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为核心的论文期刊205篇,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205篇文献中只有8篇是特别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系统研究的文献。这充分说明,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一线教育管理教师,对成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研究有待加强。第二,成人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举步维艰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许多传统高校对成人学生的管理工作重视不足,没有在思想意识上充分重视成人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由于成人教育学生不同于普通全日制学生,他们家庭事务多,工学矛盾大,人员流动性大,而受教育时间主要在周末和晚上的业余时间,平时不在学校,人事等相关档案并不归学校管理。所以,成人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成人学生的学籍档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保存价值。它不仅包括学生个人的详细信息,还包括学生在学期间形成的学业成绩、操行评语。可以说,成人学生的学籍是学生学习的原始性和凭证性的重要依据。学校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成人学籍的管理工作,把其放到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对管理工作进行决策、监督、执法、调控的力度,真正使大家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教师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新生入学与入学资格复核、学籍电子注册、考核与成绩评定、学籍异动(转学、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纪律与考勤、奖励与处分、毕业与结业学位资格审核、学历学位电子注、打印发放相应证书、及时各种学籍信息等[1]。可想而知,把这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实现信息化,需要的团队必须既具备高层次的教育管理水平,又要有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多忽视了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学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并且随着近几年成人学生的大量扩招,管理人员的配备明显不足。

2如何实现成人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首先,实现成人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的关键不仅在于思想上重视成人学生的学籍管理问题,更要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问题建设一套适合成人学生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以满足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各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成人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的,给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积极鼓励自主研发先进的学籍管理软件。各高校要结合新形式,不断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的规章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保证各级学籍管理人员的稳定性。使每位管理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各种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熟练掌握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2]。其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学籍管理工作者职业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一线管理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技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灵活运用计算机教学技术进行成人的学籍管理工作,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系统。所以,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能忽视,要多给一线管理工作者创造学习的机会,并对其定期进行相关职业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素质。学校应鼓励成教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坚持参加继续教育和本专业业务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以获得新知识、跟上新形势,具有坚实的业务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3]。

3实现成人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3.1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选拔高层次的学籍管理人员

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成人学籍管理工作从最初的手工管理,逐步过渡到现在的网上录取、计算机管理学生学籍,毕业数据网上交验等,这一系列成人学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特征,促使对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加强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学籍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不仅需要对在岗人员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还需要严格把好入职选拔工作,保证人员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从入职之处就提高对成教学籍管理工作的思想重视。

3.2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各高校可以把新生电子注册和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学籍管理平台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加大开发力度,进行功能优化,根据本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包含学生信息管理、课程注册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审核等功能模块的学籍管理系统。结合天津市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相关文件的要求,充分利用计算机查询和统计功能,设计教学计划、安排在校考试,灵活适应成人学生对学习信息的分类查询,教师对相关工作上午统计报表、导入导出、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运用,在提高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服务水平与质量的同时,加快成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步伐。

3.3和其他高校的合作

篇2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篇3

【关键词】中职生;主观幸福感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多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又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和就业问题,其心理社会问题相比普通中学生更加严重。吸烟、游戏、网络等成瘾问题,抑郁、焦虑、精神分裂、自杀倾向等内部问题和行为、青少年犯罪等外部失调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关注中等职业中专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

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它不仅包括认知成分,也包括情感体验。其中,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

2.调查问卷分析

抽取大连地区两所职业中专的8个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每两个年级选取两个班级。发放3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290份。采用由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量表包括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六个分量表,36个题项。以及 由Dineer2002年编制的《快乐感量表》,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共14道题项。调查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中职生生活满意度得分151.75,说明他们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得分20.45,说明中职生的积极情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消极情感得分29.81说明职校生有较高的消极情感。

由表2可发现,中职生具有较高的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而在家庭满意度方面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综合以上调查表明,大连地区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较高。尤其是家庭、学校、朋友三个方面对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是清晰可见的。而这三方面又是中职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可见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为了探究其他因素对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影响,又经过多次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将其他因素总结如下。

三、影响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人口学变量因素

国外学者Dew与Huebner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与性别、年级无关,但是却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亚裔学生的满意度要低于白人学生。而国内丁新华发现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逐渐降低,同时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在本次关于中职生的调查中,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与年级方面没有出现明显差异。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的稳定、温暖、理解、成员间相互关心,关系密切、愉快与幸福感呈高度正相关;与父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偏爱、母亲的拒绝等均有显著负相关。通过对中专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单亲的中职生家庭占总数的40%左右,这也是家庭满意度降低的数据来源根据。

3.生活事件因素

国外学者Suh研究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包括正性和负性)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 与同学或是老师发生矛盾、或是考试压力影响等类似事件的影响也造成了中职生自卑、抑郁、焦虑、疏离感等多种不良心理问题,使其主观的幸福感下降。

(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 人格因素

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比较认同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和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相关。外倾性对主观幸福感具有增值作用,神经质则与之相反。就人格类型来看,稳定外向型中职生的幸福感分数最高,幸福感分数最低的是内向不稳定型的中职生。

2. 应对方式

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较多地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类应对方式的中职生幸福感水平高,反之较多使用退避、不良情绪和发泄应对方式的中职生幸福感水平低。

3. 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回避目标的追求、较少的目标发展与低幸福观都有关系,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

综上所述,影响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外在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又有人的内在心理特点因素,那么要提高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就可以针对以上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

通过对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和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可供参考的提升中职生幸福感的建议。

1.培养学生积极情绪

积极的情绪会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耐性和持久性,更倾向于使事物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经常思考一些积极的事件或事件的积极面就会使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快乐,而变得更为乐观。因此,提醒学生要积极地看待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学会让自己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经常去听、看、经历一些能够激起积极情绪的美好事物,多看自己的成就与优点,感激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等等。.

2.帮助学生建立维系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

建立与家人、朋友、老师等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职校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学校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引导职校生不断调整和改善认知结构,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在交往中感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使自身在交往中获得积极的幸福感体验。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从不同侧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职校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而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4.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合作

父母是学生重要的心理和感情的交流对象,来自家庭的支持、父母的支持是提升中职生幸福感的重要方面之一。建立与学生家庭的紧密联系网络,和家长共同探讨研究改善或形成和谐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尤其要关注其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让家长与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职校生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指导课程如:心理卫生、青春期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以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的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从而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以提高职校生的社会生存和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关于职业中专学生的问题研究,不仅是学校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关注职业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这个群体在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为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同时,培养职业中专学生健康的心理,让学生从学校适应过度到社会适应,预防出现一系列社会的问题出现更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ChineseJournalofeliniealPsyehoz"gy, 2002,10(4):316一320.

[3]韩爽.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其培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篇4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定义、识别标准与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面入手,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可行且有效的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因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而有可能偏离社会发展的方向,出现心理异常。一项面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受访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如何有效识别并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及时干预成为高校心理健康下作者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常见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障碍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其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问题之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认知偏见,情绪冲动,不合群,孤傲,不能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等问题,有的学生还存在交际方法不得当,不善于表达等问题,从而导致人际上的冲突或没有朋友等人际障碍。

(二)学习障碍

由于大学的学习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式,没有了老师一天到晚的督促,没有了大量的习题与作业,许多大学生开始由高三的高度紧张一下转人了极为放松的环境,部分大学生开始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影响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懒惰、学习动机过强,忽视张弛之道、消极归因、注意力不集中等学习障碍。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具有精神疾病的行为或带有精神疾病发病的倾向而导致人格结构的破坏,形成人格缺陷。各种人格障碍在大学生的身上都有着鲜明、集中的表现,其行为虽然够不上心理疾病的程度,但同样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进而影响到校园文化和社会风尚。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有:

偏执型人格,如固执己见;情感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化无常;分裂型人格,主要表现为过分内向,孤僻胆怯;爆发型人格,主要表现为自控能力严重不足,对事物的反应带有强烈的冲动性,微弱刺激常可引起过强的反应,采取过激行为,不顾后果;强迫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固执迁腐,刻板保守,不问客观情况是否许可与必要,都把大量精力与时间用于反复检查核对,不允许有半点错误;悖德型人格,主要表现为道德意识及道德障碍,感情冷漠,以个人满足为最高目标,缺乏道德观念和罪恶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行为目标和同情心,缺少社会责任感。

人格的成长不是直线发展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很深刻,这些影响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本人。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

(一)识别标准

从表面上看,理解心理障碍似乎十分简单。可是,实际上要准确掌握心理障碍的标准,却非常困难。心理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主要有主观体验标准、社会规范标准、心理测量标准和统计常模标准。

1.主观体验标准。指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体验来判断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发生障碍。这里的主观经验和体验既包括障碍者,也包括咨询者。咨询者可以根据自己长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经验来判断来访者是否有心理障碍,咨询者也可以根据来访者的主诉体验来判断其是否有心理障碍。在一般情况下,心理障碍会引起个体的不适反应,感受到心烦、紧张、不安、苦恼,甚至痛苦的体验。

2.社会规范标准。指根据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者往往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不和谐,与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格格不人,因此以通行的社会行为准则为标准来确定心理障碍,应该是极具可操作性的。

3.心理测量标准。指主张以心理测量的客观数据为标准来确定心理障碍。心理测量运用心理学家通过科学手段编制出来的心理测验量表来诊断心理问题。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有自陈测验和投射测验两大类,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卡特尔16因素测验(16PF)、贝克抑郁问卷等都是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测验量表。

4.统计常模标准。统计常模的立足点是认为人的心理表现在人群中是呈常态分布的,即通常所说的两头小、中间大。目前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主张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心理障碍。但问题是不少心理现象的两极端表现中,常常有一个极端是优秀的表现,比如智力常态分布的一个极端就是智力优秀的表现,绝不是智力障碍的表现。

以上判断标准都有其不足之处,最好结合多种方法联合判断,以避误诊。

(二)识别方法

心理障碍的早期表现症状轻不典型,往往不易被亲人或同事发现,以至耽误患者的治疗,给病人带来不利的后果。“有病早医”是治疗疾病的一条基本原则。早期识别心理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生活规律改变。如以前很讲究个人卫生、注意清洁的人,突然间变得不知更换衣褥,不愿理发洗澡,甚至满面污垢,物品随手乱放,工作拖拉,劳动纪律松懈,经常旷工、迟到;或原来生活节约的人变得挥霍无度。

脾气改变。脾气改变是许多心理障碍早期症状之一。如原先热情合群的人变得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待亲友冷淡,甚至避而不见,与父母、妻子和孩子不谈家事,很少关心家人的生活和工作,或原来很有礼貌的人变得出言不逊,对人无礼。

情绪变化。当一个人的情绪突然有较大改变时,就要留意其是否最近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以便及时干预。

记忆力下降,丢三拉四,工作效率降低,‘这种情况如发生在中、青年,应引起高度重视。

家庭突发事件。大学生生活阅历短,当他们面临一些突发的生活事件时会出现无助、无措、无望的心理反应,在“危机”面前可能会有出格的反应;些尽管在当时并未出现一些异常反应,但“危机”却一直隐性地干扰着学生的生活。

以上各种表现是某些心理障碍常见的早期症状,如与患者的过去情况不同,又无原因可解释,或者虽事出有因,但已事过境迁,应想到患心理障碍的可能。但要确定是否患有心理障碍,或属于哪种类型的心理障碍,尚需到专科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方法

(一)自预

1.挫折应对策略。挫折是人的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它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应对挫折的正确方法是,首先要正确面对挫折,要意识到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不是逃避挫折,而是在挫折来临时正确面对挫折。其次,要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制定恰当的抱负水平,一般来说,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目标。年轻人往往容易好高鹜远、急功近利,所以会经常遇到不必要的挫折。因此,制定不高不低的抱负水平对于应对挫折十分必要。最后,要从以往的挫折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不断总结,不断认识自己,一个对己对人对事有正确认识的人是一个坚强的人。

2.情绪调控策略。情绪失控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又一个重要根源。超越心理障碍,就得掌握调控情绪的策略。首先,保证情绪指向对象正确。任何一种情绪都有二定的对象。有的同学没有评上一等奖学金就认为是被别的同学抢走矛,将愤怒的情绪指向朋友雇大吵一架而断终交往。淇愤怒的指向对象显然是不对的。其次,是维持良好的心境。当消极情绪占优势的时候,要善于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任何事情总有两面,我们不只要看到其消极的么面,更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最后是降低心理压力。大学生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当压力来临时,不要选择将其压抑到内心深处,而是应该将压力或挫折体验宣泄于外。有了心理压力,要善于利用朋友、日记、电台热线和心理咨询等途诉。

3.读书疗法。“读书疗法怡旨够治病疗伤,主要取决于阅读过程和图书的内容。通过阅读,可以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沉浸在书中内容的相矣部分或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并由此引起对与自己有关问题的思考、对过去的回忆、对相似事件的联想和对主人公的认同,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使患者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间题所在,实现心理转变,进而从焦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达到自我调适、加速病情缓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图书的内容是引发患者产生共鸣的关键,只有那些能够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产生美的享受、喻悦患者身心、陶冶患者情操、激发患者想像·引导患者积极向上的图书读物,才是患者最需要的。

4:体育锻炼疗法。

体育对人的影和改造已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运动,而是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并对身都有影响的一个学科。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渝悦身心,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通过体育锻炼,能够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对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在困难中勇于奋斗的坚毅品质的形成和自信心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支持

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及感情诸多方面的压力,会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克服这些心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调节,从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一的。

1.建立多层次的心理保障体系。学校应成立以院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键康教育委员会厂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保健网络。

2.从新生人学教育着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同,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作好思想准备。如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以便新生更快适应新环境、消除陌生感和紧张心理,更好地投人到学习生活中。向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篇5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46-03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0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师范院校对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确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总体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了心理学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偏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实习见习的场所多在中小学;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多延续了师范学校的讲课、说课方式。正是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这种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趋于饱和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带有浓重师范性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广泛的心理学就业的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就业难,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热情空前高涨,在课程设置别重视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数比例较大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等对该校心理学系1986年以来的历届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且学生期待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应占52.38%,基本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应占47.62%。可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应加大重视力度。

(三)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考试考查为手段,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近年来,由于心理学专业就业需要拓宽了就业范围,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局限,也开始不断地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还有心理咨询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及临床心理学方向。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最终实现的是知识上的积累,而非能力上的转化,很难达到实践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标。

(四)见习实习时间相对短暂

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教育见习一般选在第四学期的第七周,中小学已经接近期中考试,学生在见习期间中小学生正在复习;教育实习虽然预计是14周,但实际在中小学的时间仅为四周,其余的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课练习并参与学校组织的统一考核。在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量都很少,学生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二、确立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心理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如下改动:

(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有重要帮助,对于学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具体体现在,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规划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开课学期,保证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重,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二)突出实践类课程设置

心理学的实践类课程是依据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共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团体心理辅导、认知矫正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又增开了沙盘游戏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课程,如管理心理学、人事与领导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关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职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临床心理学方向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等,结合心理学最新热点,在这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就一个方向选课,也可以分别从不同方向选课。

(三)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本科专业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心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修满38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2学分,教育实习、见习由原来8学分增至1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由原来4学分增至6学分,专题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增至4学分,具体课程除原来的专业需求与就业、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增开了一门青少年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为2学分。

三、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辅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目的,但学生一是由于脱离具体情境,二是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三是由于学习和实践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未所用。可以依据心理学具体学科的实际特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地将所学转化为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学生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由于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时曾对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在其遇到实际问题时重新启动,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决,而非经验解决,对未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益处。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考核制度的转变。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方向引导,如仍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重视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仍无法走出应试思维带来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实行教考分离,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小组,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口试、面试、笔试、心理测验、专业实验、角色表演、情境模拟等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检验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要重视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能用心理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理增加见习实习时间

目前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在这14周中,在学校实习期仅为四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可以适当增加。尤其是实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本来就小,并且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得到的锻炼远远超过在大学模拟课堂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可高效利用这14周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

(四)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篇6

关键词:高职生;网络学习;调查研究

G715

一、引言

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方式,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网络学习便是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网络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网络及其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特c是灵活、便捷、交互性强、无时空限制、资源丰富等,是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目前高校学生电脑使用率较高,如何提高学生有效利用网络,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是许多高校都在认真研究并实践的工作。例如,我院近年来就不断加强教师的慕课、微课制作培训,学生网络学习任务划分等方面的改革。本文对我院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现状进行调查,认真分析,旨在对学院推广学生网络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大三学生多外出实训,故不纳入调查范围),对会计系、艺术系等文科系部及建筑系、机械系等理科系部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39份。其中男生118人,女生121人;大一学生123人,大二学生116人,分布比较均匀。

2.调查内容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除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外,还涉及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态度、网络学习的现状、网络学习的制约因素等方面。问卷初稿确定后,还请教务处网络教育方面的教师,进行了修改,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为现状分析,不涉及关系研究和因果分析。故对数据用SPSS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高职生网络学习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239名学生中,有电脑的学生占69.5%,没有电脑的学生占30.5%。这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硬件条件。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分布如表1,由此可见,学生上网超过1个钟头的占了82.4%。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上网过程中,用50%以上时间来经行网络学习的学生却只占5.9%。而且调查学生中,42.3%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微课、93.6%的学生没有听说过慕课。可见,学生上网的时间虽然比较长,但是用于网络学习的时间却是相当少的,对网络学习的相关知识和方式也非常欠缺。

2.高职生网络学习态度

在学生网络学习的态度调查上发现,学生虽然较少进行网络学习,但是对网络学习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比如71%的同学认为,网络信息量大,更新更快,能够适应课程学习和专业前言学习的需要。如果条件允许,70.7%的学生会通过网络学习来选修某些公共课,23.8%选择看情况而定,只有5.4%的学生选择不会。42%的学生愿意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微视频学习,76.4%的学生觉得目前的网上课程对自己还是很有用的,79.6%的学生非常愿意在网上系统的学习一门课程,并取得相应证书。

3.制约高职生网络学习的因素

(1)网络上信息过杂,干扰信息多

网络的开放性给网络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的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真是由于这种开放性,使网络上的信息变得鱼龙混杂。57.3%的学生认为对自身学习有帮助的各类网络学习资源不容易搜寻。57.7%的学生认为网上有学习资源,但是辅助专业课程学习使用的不多。

(2)电脑普及率不够

网络学习要求学生每人都需配备一台电脑,而调查的学生中,只有69.5%的学生有自己的电脑,这就限制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随时进行网络学习。而且学校除了学生的上课用机房,没有提供学生自由学习的网络学习室,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条件。

(3)对学校数字教育平台的要求更高

为了提升学生的网络学习效果,学校要提供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这包括手机上的即时学习平台如微信、微博、QQ等,也包括相应的学习论坛和网站。根据学院近期正准备引进的网络学习平台来看,推行网络学习,一是需要较多的支持用以购买平台和相应教学资源;二是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如监督学生学习,制作和上传优秀的教学资源。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许多教师不太愿意改变已有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对新的教学手段有所排斥。另外,网络学习需要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学习许多新的视频制作软件,对每个老师都是一个挑战。

(4)教师宣传力度不够,可供选择的课程较少

网络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如最近正在大力推行的微课教学制作等,就让许多老师力不从心。由于本身对多媒体制作抱着排斥态度,许多教师对学生的网络学习宣传就不会那么用心。此外,我校现在推行的网络学习课程中,多数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如国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规划之类,而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课程却较少,以至于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四、推进高职生网络学习的建议

(1)提高学生学习意识

在此次调查中,74.1%的学生认为,在网络学习中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的主观意愿和能力。70.1%的学生认为,带着学习任务去上网,会有限进行网络学习,再进行其它网上娱乐活动。另外,65.1%的学生认为,和同学朋友一起进行网络学习,可以增强大家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网络网络学习的优势,以教师监督和布置网络学习任务的、提供学生共同学习场所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提供有效学习平台

学生的电脑普及率没有达到100%,但是每个同学却都有自己的手机。在此次调查中,71.5%的学生选择的最喜欢的网络学习交流方式是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所以我们在推广网络学习的时候,可更多考虑学生现状,方便学生学习。例如现在学校推广的微信公共平台,可将教师制作的或学校购买的较好的微课视频,发送到相应的微信公共平台,学生可以在随时随地在手机上观看学习。此外,30%的学生还喜欢通过相关教学微博和教学网站进行学习。所以我们可以设立相应的教学网站,替学生筛选掉网络上复杂的干扰信息,给学生提供科学完善的学习资料。比如学校正在筹备引进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包含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还设置教师监督功能,都是很好的学习平台。

此外,学校设置相应的网络课程学习室。由于我们学校刚搬到新校区不久,配套设施不是很全面,许多大一新生办公都要到周围的网吧去,网吧的吵杂氛围会给学生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我们可以学习其它高校,设置相应的机房,配置管理员,只收取较少的维护费,供学生完成网络学习课程和日常办公。

(3)加强教师的宣传力度和参与度

从我校推进学生网络学习的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可能连学生必修的网络课程名称都不是很了解,认为那是学生课后的自学课程,与自己的教学无关。此次调查结果显示,71.5%的学生认为,有教师的监督和陪伴,能够很好的促进网络学习的热情和效果。所以在推进学生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如在网络学习室里面监督学生学习,随时为学生解疑答惑。或在课堂教学中,共同讨论网络学习部分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可给教师设立相应的课时,将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纳入教师考核范围。

(4)设置相关学分或证书

根据前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9.6%的学生非常愿意在网上系统的学习一门课程,并取得相应证书。目前,我们学校网络学习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将网络课程设置了学分,纳入必修课范围。但是目前学校引进的网络学习课程多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切针对性不是很强。由于职业技术学院的特殊性,我们学校规定每位学生必须获得相应专业的技能证书才能毕业。所以,各个系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与技能证书相关的网络学习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学习相应课程。如果学习的课程与证书相关,相信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网络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林秀满,谢舒潇,吴芸,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0。

[2]《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李玉斌, 武书宁,姚巧红, 褚芸芸,电化教育研究,2013.10.

[3]《基于慕课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徐伟强,江西师范大学T士学位论文,2015

[4]《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以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为例》高丹,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30].

[5]《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研究》徐红娇,电化教育研究,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