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于市场营销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对于市场营销的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外对于市场营销的研究

篇1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随着我国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市场营销学的课程以来,市场营销学一直作为为国家培养市场人才的重要学科,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表现来看,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教师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严重缺乏经验,对于学生市场经营知识的教学以及管理和培养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教学实践方法的应用也不正确,最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鉴于此,对于当前市场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当前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理论不完善

我国市场营销学的理念是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沉淀而积累形成的,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我国的市场营销学理念形成的历史相对较晚,会有很多相关的知识和理论都是从一些国外的优秀理念当中借鉴来的。而想要把这些教学的理论更加贴合的应用到我们国家的教学中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也不能够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市场的发展特点更好的相适应。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

(二)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理念不成熟

一直以来,我国很多的高校都是只注重对于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和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然而却忽略了每一个专业院校的特点以及国家市场对于该人才的需求标准,从而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很多的学校在进行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连贯性特点,不注重对于实践的方式和方法的教学,忽略对于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严重缺乏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很多不足不仅仅表现在课堂的教学上,对于市场营销学的考试内容也多是理论知识的考察,过分的强调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多关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通过这样的考试不仅没有对自身市场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反而还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三)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太陈旧

由于我国市场营销学的课本教材内容和理论体系多是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素材,因此很多教材中的案例研究多是对于国外成名企业的研究,由于不管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管理模式、还是在营销学的教学内容上都与其他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我们国家营销学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这和我们国家市场的实际情况也是不符的。课本教材的结构相对模糊,没有对学生的市场营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锻炼和实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改变,经济体制也是在不断的完善,我国传统的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已经完全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教学。

二、对于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改革创新

(一)“2+3”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所谓“2+3”的课程体系中的“2”指的就是两个专业课程的教学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以及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两个,该两个课程平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思想、文化、专业以及全身心的素质的训练及培训。主要对学生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的教学以及一些专业基本素养锻炼,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以及对于市场营销的专业程度。“3”就是三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分别是专业方向课程的模块、创新与创业教育教学的模块和个性化课程拓展的模块。这三个模块课程的训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可持续发展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以及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因素。

(二)加强对教学环节的实践,优化实践内容

对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是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对于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对学生基础专业的知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机、英语以及一些相关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进行。还有对于学生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一些模拟营销活动的开展来锻炼学生如何具备营销的能力以及进行营销策划等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有一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创新发散思维的锻炼,可以通过一些学习举办一些创业的大赛、营销策划比赛以及一些调研策划的活动等来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发散。

(三)学校积极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学校还要积极的开展与各大企业之间的合作教学,为一些企业定向的培养一些专业的技术性人才。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内参观学习、毕业之后实习的工作经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相关的课程也可以开展到企业的工作车间中,通过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学习,更好的掌握市场营销与管理的过程。综合的提升学生市场营销中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践工作能力等。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市场的不断开发,市场营销学的理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市场营销学一直作为为国家培养市场人才的重要学科,对于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是能够更好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对市场营销学基础知识进行更好的把握之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成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包月姣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 培养方案 能力

近几年随着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市场营销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应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这是新形势下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大量经管类人才的渴求,给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同时,也要求西部地区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要求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随着近几年西部社会经济较大幅度的增长,更加急需适应性强、综合素质全面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同样如此。市场营销方向学生的就业大多以企业为主,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对营销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应用性成为主要命题,尤其是对于地方类院校,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解行业趋势的新型应用型营销人才成为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剖析,重新审视市场营销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科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结合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对本科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与改革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明确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的问题

大学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目标的实现。西部高校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西部高校现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要求。为了更为深入贴切的了解其中问题,本专业从2009年起启动了针对贵阳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系列调研活动,发现如下问题:

1.基础理论薄弱,实践能力不高,后续发展乏力。长期以来,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明显表现出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重理论课程、轻实践实践,重定性课程、轻定量课程的倾向。从我国现有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专业课程设置较全面,而基础课程则存在着“缺位”现象(如民商法课程)。虽然,近几年各校都开始重视数学、计算机和外语课程,但要求各不相同,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计算机软件应用、应用文写作、专业双语课程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即使有学年和毕业实习,其效果之差也是教学双方心知肚明,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实践能力不高,后续发展乏力。这一点从我们对学生和企业的调查中都体现了相同的结果,在调查中大部分企业对应届大学生反映不佳,认为他们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实际转换能力也较差,不能吃苦都是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而企业用人单位则坦言,在实际人员使用中,他们认为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不够,而且就业心态也不够好,必修课里应有最实用的东西,一是营销专业的基础东西。现在不少大学生,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企业很反感;二是体现营销专业的血性。学生的责任心、敬业精神等更重要。

2.课程体系及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不合理。目前,各校主要自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有的教学方案体现了专才培养的特点,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专业设课多且细,课程体系过于狭窄;注重学生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少,而以具体理论讲解的课程多;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业务工作能力的交叉学科课程和适应市场营销工作需要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工具运用等课程少;必修课程多,学生自选课程少;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逻辑联系不协调,课程内容重叠性多等,例如市场营销与国际市场营销,营销沟通和商务谈判等。

3. 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相对封闭。现有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内容突出表现为重国内轻国外,自我封闭状态较严重。大多数课程采用的是国内自编教材,对于国外教材使用较少,甚至压根没有,对于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知之甚少,知识面狭窄,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尽管有不少学校已提出专业的主要课程要用国外原版教材,并采用双语教学,但由于师资和教材的严重缺乏,现在真正能做到的却是寥寥。

4.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现有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多数仍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课堂记、考试背的被动型教学模式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不足,偏重普遍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能力欠缺。虽然近几年教学装备的现代化已大大改善,已经基本具备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条件,但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兴趣不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仅有20%的学生对专业课感兴趣,抱着喜欢态度主动去学习,37%的学生是被动在学习,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混文凭,但76%的学生都希望增加实践学习应用的机会,拓展自身知识面增加对社会热点知识讲授。

5.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和就业心态培养不够,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于自身定位有偏差。在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应具备的能力的素质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现在企业对营销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该最应该具备能力有业务拓展能力,调研能力,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客户关系管理和渠道管理能力,而专业课中最为重要的课程分别是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而用人单位认为最重要的个人素质为:吃苦耐劳,沟通,团队工作,责任心,独立工作,协调,文字表达,执行以及学习能力。

二.从能力出发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 在营销专业的培养中,实践运用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成为当前企业需求的重点,而对于社会热点知识的及时更新也是培养中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高校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必要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从新梳理相关教学体系,增加相应实践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构建新的培养方案。究竟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们认为应该分成两个基本方面: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

1. 基本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发展的基础,他们应该学会如何选择性的学习并构建自己的基础知识体系。这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能力和素质,这其中包括学生们在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一些基层性的能力,如学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良好的基础职业道德和开拓创新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另一方面是基本技能,这是指对于所需相关工具的运用能力,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工具等。

2. 营销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事实上是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那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究竟什么样的专业能力是他们在未来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呢?这是我们设计的主要考量的内容。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以下专业能力:

(1)管理基础应用能力: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对学习资源与过程进行开发、设计、管理、运用、评价能力;

(2) 市场营销基本能力: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能力;

(3)市场分析能力:熟悉现代市场调研的操作技能和工作方法,具备组织和实施市场调研活动的能力;

(4)销售管理能力:能够运用市场营销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分析不同行业市场营销的普遍规律和策略技巧,树立市场营销的专业思维框架,具备运用营销管理的思维分析和解决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5)客户管理能力:具备根据消费者行为活动规律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工作,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的能力;

(6)营销策划能力:系统掌握营销策划的方法和技巧,能对企业的营销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制定相应市场推广方案的能力。

三.实现路径

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础能力的分析,从基础到专业,各项能力自下而上,逐步深入,构成了营销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基本能力框架。 培养方案的构建也在此基础上顺势而成。然而在实际设计中,除了课程设置本身,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设计中融合实践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社会热点问题的更新,这是市场营销培养中所必须解决的难题。笔者建议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来解决:

1. 增加综合性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专业知识不是独立的体系,相互间需要融会贯通,而这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在大学的最后阶段,可用适当减少专业课程的讲授,转向专业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例如,创业课程,竞赛课程;通过课程设置,让老师带动学生主动参加各类竞赛,,如广告大赛,大学生创业竞赛等,这些都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融会综合知识的好项目。

2. 在相应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性内容,减少理论性讲述,加强课堂互动

除了综合性实践课程外,实践内容应该贯穿整个培养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得以体现。例如,增加实践调查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逻辑分析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同时,在课堂中也需要着重强调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强课题互动,让大学教学从“教”转变为“学”。

3. 开设专业讲座,讨论社会热点问题

知识的及时更新,光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得以完成的。而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学习,这就需要通过系列讲座来完成。虽然专业讲座在每个学校都有开设,但效果并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建议在培养体系的设计中可以将这一内容纳入方案,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让专业讲座发挥更好地作用。(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战略意义

首先,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在办学观念、供给模式和运作机制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随着西方国家大幅度削减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高等教育已日益表现出非公共产品的一面,具有半完全或完全竞争的特性。高等教育市场已逐渐从区域性的个别市场,演变成全球市场。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趋势,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国家都纷纷制定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战略,使出不同的招数,利用各自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高等教育的对外营销活动。

其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规则正在成为我国教育规则系统的一部分,成为约束我国教育国际交往的制度体系。中国“入世”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必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求生存、谋发展。为此,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制定合适的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战略,开拓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市场环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环境。

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来看,作为教育服务承诺的国家之一,我国可以充分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外营销争取到更多的权利,使其在与外国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我国还可以利用透明度原则,使政府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及时了解其他成员国在高等教育市场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措施,并有针对性的向不同国外教育消费者宣传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发展制度、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发展状况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利用透明度原则直接参与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化新规则的制定,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争取更多权利和创造更好的条件。还有是GATS规定“一成员可承认在特定国家已获得的教育或经历、已满足的要求、或已给予的许可或证明”,并鼓励成员国之间通过谈判和其他方式互相承认学历。我国高校所颁发的文凭必将得到更多的国家或地区的承认,这将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由于不承认或无法获得学历所带来的市场障碍,为我国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在国外设立和创办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主要表现在各成员国对开放教育服务市场和贸易形式方面的具体承诺上。教育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跨境交付,指一个成员方在其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如通过网络教育、函授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方境内向来自另一成员方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如出国留学和培训;商业存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如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方的境内提供服务,如外籍教师来华任教、中国教师到国外任教。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来说,成员国对以上承诺越多对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就越有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的统计资料,截止2000年,对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有6个对四种贸易方式作出了全部承诺。从不同的贸易方式承诺来看,对境外消费全部承诺的有18个,部分承诺的1个,不承诺的只有2个,这也就是说在境外消费方面,如出国留学和培训贸易方式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在已作出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发达国家占将近一半(欧盟12国为一整体计算)。这也就意味着有能力支付境外教育消费的市场相当庞大,为我国开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提供了丰富的市场资源;在跨境交付方面,已作出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有16个作出了全部承诺,3个作出了部分承诺,也只有2个没有作出承诺,这表明在跨境交付方面,作出承诺的国家也占了大部分,这将使我国可以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以满足国外教育消费者对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需求。虽然目前承诺开放商业存在教育服务方式的国家不多,全部承诺的只有7个,部分承诺的有12个,没有承诺有2个,但总的看来对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是有利的。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和主打产品

如何利用以上有利宏观和微观环境,积极大力开展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要目标市场,从教育消费者角度来看,首先应该是海外华人、华侨,因为国外校友和华人、华侨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希望了解祖国的语言、传统文化和现在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教育市场。根据未来学家奈斯比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估计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有5700万人;其次是外国人才市场上,那些为适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需要而迫切要求获得中国高等教育消费者,近年来有这方面教育需求的消费者也日益增加;再次是对中国文化艺术以及语言感兴趣的外国教育消费者等等。从教育消费的地域角度来看,应该“加强周边,开拓欧美,兼顾亚非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方针。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所面对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考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要目标市场,并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我们应该考虑以汉语、中医药、武术和戏曲文学等传统文化科学以及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具有自身品牌自然科学优势学科教育为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打产品。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主要形式

为了积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不仅要有明确合理的目标市场和具有特色优势的主打产品,而且还要有积极有效的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形式。第一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形式,继续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了进一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我国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民间团体和企业界,以及高校内部相关单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留学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教育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解决我国由学校统包统管的、单一的、半封闭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已不能适应留学生教育快速增长的需要,如校外住宿、学生社团、勤工助学等问题。更好地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类别应该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学历教育的类别可以是进修生和研究学者。并应该对不同类别的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以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大规模发展。第二采取教育服务的跨境交付形式,积极有效地发展对外远程教育。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日益提高,汉语就会成为外国友人乐于修习的外语科目,从而汉语教学也会成为我国远程教育一只有力的重拳。而且,通过远程教育,传递的是正宗的、纯正的中国本土文化,相对于各种培训机构之类,会更有权威,更有竞争力。同时在许多学科领域,我国也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这些也应成为教育输出的重要部分。第三利用教育服务商业存在形式,鼓励国内一流大学在海外设立各种分支机构和依托汉语、中医药、武术和戏曲文学等传统文化科学,通过与外国高校合作,在这些国家设立诸如汉语教学中心、中医药教学中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等,直接在国外招收海外学生,为境外高等教育消费者提供服务。

篇4

内容摘要:在市场营销审计过程中,敏感性问题的信息收集准确度是影响营销审计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提出基于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随机变量和模型,以期解决上述问题,并给出实例分析。分析结论表明:此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除被访者顾虑,确保较高的信息准确度。

关键词:市场营销审计 敏感性问题 随机变量和模型 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审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从被访者处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这直接决定了最终审计结果的成败。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是被访者对敏感性问题的抵制。敏感性问题指的是在调查中涉及个人隐私,企业秘密等被调查者拒绝回答或不愿真实回答的问题。敏感性问题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而市场营销审计中的定性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定量问题,所以本文只讨论定量敏感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市场营销审计过程中的敏感性信息收集准确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随机量和模型,以解决这一能够对营销审计结果造成较大影响的问题,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提出阶段。国外营销审计提出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20世纪60年代。相关研究包括:在1959年,在美国管理协会的一份报告《控制和改善业绩》(AMA)中首次采纳了美国哥仑比亚大学的Shuchman提出的“营销审计(Marketing Audit)”的概念。1966年,Oxenfeldt也提出了营销审计定义。1967年,Philip•Kotler提出有必要对营销活动执行的方方面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而不是仅局限于已出现的问题。等等。

在国外营销审计提出阶段,国外学者对营销审计定义、作用的研究以及对营销审计内容框架、应用的初步探索。在该阶段,国外企业尚未开始重视和应用营销审计。

2.发展阶段。国外营销审计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1971年,Tinman提出:营销审计包括营销环境评价、营销系统评价和细节性营销活动评价三方面内容。1977年,Philip•Kotler发表了《营销审计时代的到来》一文,明确的提出了营销审计的定义。同年,Philip•Kotler等人提出营销审计的基本内容框架。Wilson在1982年,又对Philip•Kotler等人提出的营销审计内容框架进行了补充。Castle在1988年,将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外部效果评价引入营销审计的内容之中。Kotler等学者在1989年提出:成功地开展一项营销审计活动需经历二个阶段。Mokwa在1986提出:对于营销审计在一个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应有更广泛的视角。

在国外营销审计发展阶段,主要是营销审计的定义和内容框架的确立完善以及营销审计具体执行步骤方法的初步探索。在该阶段,美国一些跨国公司,逐步开始使用营销审计这一工具。

3.深化阶段。国外营销审计深化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1994年,Woodsidc等提出:在进行营销审计的具体执行信息收集时,应该将多种信急收集方法结合使用。Charles 在1998年指出,只有外部审计人员具有更丰富的针对不同行业的审计经验。Douglas在1999年指出:营销审计可能会引起管理者惊慌失措而不与合作。2002年,Neil等指出:营销审计在执行中需要各方面合作。1992年, Cynthia Webster提出了一个指导具体操作的服务型的公司营销文化审计表。1996年,哈尼科特等就销售训练审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Martin 于2003年提出:营销审计就是企业在市场方面所做的投入的一个检验过程。在1999年,Douglas提出了良好的营销行为模型,确定了标杆法在营销审计中的应用。等等。

在国外营销审计深化阶段,主要是营销审计执行步骤的完善确立、营销审计向更深入更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标杆法模型等的研究。在该阶段,营销审计在国外企业的应用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二)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引入国外理论维度。国内大部分学者主要是对国外营销审计理论和实践的介绍,大约有十几篇文章。韩睿于2004年4月发表的《西方营销审计的发展历程》,钱世政和陶婷芳在《外国经济管理》上发表的《营销审计细节谈》,兰苓在《北京商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营销审计刍议》,杨华峰等于2005年在《商业时论》发表的《如何科学审视和运用企业营销审计》。等等。

基础理论研究维度。武汉大学的谢获宝在2003年出版了《营销审计研究》一书,从人等多个角度对营销审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05年8月,重庆工商大学的熊本峰提出利益相关者营销审计的相关建议。2005年,严晨和彭娟发表了《管理期权度量方法与传统度量方法在营销审计中的比较研究》,提出将管理期权度量方法用于营销审计,以改进传统的营销审计度量方法等等。

初步定量研究维度。重庆大学的廖成林和汤亚莉于2002年发表了《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市场创新评价》,提出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营销管理及创新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市场创新的审计与评价方式。2005年9月,重庆大学的李少红提出用离差最大化法来进行营销审计。2007年,天津大学的富闽鲁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法。2006年,汤亚莉、韦俊提出了营销功能审计评价模型。等等。

(三)国内外学者营销审计研究未涉及的领域

国内外学者对营销审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营销审计的被访者信息收集环节,各位学者并未研究因被访者抵制敏感性问题所造成的信息失真问题。对于营销审计而言,这些信息的准确与否非常重要,后续所有工作都是以这些信息为基础的,因此,上述信息的准确度直接决定整个营销审计的成败。

模型提出及问题解决的思路

敏感性问题指的是在调查中涉及个人隐私,企业秘密等被调查者拒绝回答或不愿真实回答的问题。在营销审计的过程中,营销审计人员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本文引入标准正态分部函数,提出基于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随机变量和模型,以有效解决营销审计中的敏感性问题。

随机变量和模型原理是用一些无关的数据来掩饰真实的数据,使其他人无法从被访者的回答来确切地推断出其敏感性数值,从而达到保护被访者,使其做出真实回答的目的。对最终组合数据集,设计者却可以通过一系列计算公式从中提取出所需信息。

为了更好的还原真实的敏感性信息,要求无关数据的分布尽可能的接近敏感性信息的分布,而在收集信息数量较大时,事物的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故本文引入正态分布函数以产生随机信息。

首先,通过计算机编程,产生一组标准正态分布函数随机数。然后,将随机数列在一张表中,交给被访者,让被访者从中随机选取一数与自己给出的敏感性信息数值相加,将相加后的和告诉营销审计人员。接着,营销审计人员对收集的数据和求均值和方差。最后,营销审计人员运用公式求出敏感性信息的均值,即目标值,并可求出方差以确定变动范围。

基于正态分布函数的随机变量和模型

第一步,引入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y∈(-∞,+∞)

其中E(Y)=0,Var (Y)=1。

第二步,通过计算机编程生成一组标准正态分布函数随机数。

首先,用线性同余法产生两个独立的(0,1)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然后,用取舍法产生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函数随机数序列,过程如下:

实例分析

在市场营销审计过程中,要求被访者为部门主管业务能力打分,使用百分制。

首先生成一标准正态分布随机数表,具体算法如下:

用线性同余法产生两个独立的(0,1)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从exp(1) 中产生V1、V2;若V1

因生成的随机数数值较小(在-2.73 ~-1和1~2.73之间),故要求被访者将打分值乘0.01后,再与被访者任选的一随机数相加,将相加后的数值告诉营销审计人员。这样,营销审计人员只能得到被访者给出的和值,而无法得知被访者给出的真实数据。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完全打消被访者的顾虑,得到真实的敏感性问题数据。

营销审计人员汇总后得到表1。

则由式(a)

得:被访者将打分值乘0.01后的均值为0.725。故各被访者为部门主管业务能力打分值均值为0.725×100=72.5。

经验证,上述分值基本符合部门主管实际业务能力的实际情况。

国内外学者对营销审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营销审计的被访者信息收集环节,各位学者并未研究因被访者抵制敏感性问题所造成的信息失真问题。在市场营销审计过程中,敏感性问题的信息收集准确度是影响营销审计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随机变量和模型,以解决市场营销审计过程中敏感性问题准确度低的问题,并给出实例分析。分析结论表明:此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除被访者顾虑,确保较高的信息准确度,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Philip Kotler. The Marketing Audit Comes of Age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9

2.刘刚.敏感性问题调查方法的选择与分析[J].营销平台,2006

3.富闽鲁.制造业企业营销审计理论与应用研究[J],2007

4.Philip Kotler. Marketing Management[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谢获宝.市场营销审计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忻展红.系统建模与计算机模拟[M]. 2003

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金融数额也在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也迅速增加,国家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给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逐步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出口贸易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改正,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与进步。

    二、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步增长,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进行对对外贸易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充分的研究了进行国际贸易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充分的结合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相应的对外贸易策略的研究工作,采用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进行对对外贸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进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

    3.1时刻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向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国家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管理与营销,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对外贸易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国际贸易的命脉就必须时刻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实况,了解国际贸易的环境与情况,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实际贸易情况,有针对性的促进对外贸易效率的发展,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务。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与新闻更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自身出口产品结构与质量的优化,更全面地完善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结构。对于掌握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信息的手段,通过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调查,能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与营销策略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并选择出有效的改进手段。

    3.2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实行不同营销策略的细分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策略是应对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结构优化的手段与措施,而且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中,主要策略的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即重视国际贸易实务中对国际市场的正确定位与划分,“stp营销策略”通过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精确划分,决定实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并且根据“stp营销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也要做到充分地了解,所以对于出口国家的内部市场的微观细分应该做到更好的地步,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找出目标客源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特点,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来进行销售。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应该做到对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在进行对不同区域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过程之中,充分的注重选择的对外贸易策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则是要求相应的管理企业能够有效的找寻出相应的管理手段,尽可能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保证在后续的对外贸易进程之中,可以充分的保证对外贸易事务的正常运行。

    3.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市场是国际贸易进行的土壤与根基,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不断注意对新市场的开发,以及旧市场的稳固,保证市场营销渠道的通畅。在国际贸易中,不能光考虑自身国家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多下功夫,完善国际贸易对销售渠道的要求。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服务才是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国际贸易,将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往国外,需要自身过硬的质量与服务来拉拢客户的心,这代表的是自身国家的面子问题。完善国际贸易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适当的调价措施,都是加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争取国际市场份额的必要途径,出口贸易企业要认识到,产品出口国际后既是销售的结束,也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开始,稳定国际市场的份额与客户源,是当今国际贸易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6

关键词:洋中药;中医药营销;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33-01

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与“瑰宝”,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传统医学体系。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中医药市场与国际医药市场的全面接轨,国际医药需求向天然药物回归的趋势日益强劲,天然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中药体系也成为全球各国开发新药的“金矿”,对于我国中成药企业来说,是一个拓展国际市大好历史机遇[1]。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开展中医药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已是业内共识。目前,全世界使用中草药治病健身的人数达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中医中药,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亚洲、北美和欧洲已经成为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2]。然而,在我国积极开展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的同时,国际甚至国内的中药市场均不同程度受到国外自研自产的“洋中药”的冲击。近几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日本、韩国、东南业、欧洲、北美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军中药市场,“正宗”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性。日本厚生省批准的210个汉方制剂的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医要略》,其生产原料大部分从我国进口,甚至许多中医药品牌业成为口本人的专利产品[3]。即使欧美等曾经排斥中药的国家,如今却也全面参与其中,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严重冲击,国内中药企业正面临着恶劣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为应对“洋中药”带来的挑战,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必须有所调整。

一、“洋中药”的市场优势与局限性。(一)“洋中药”的优势分析。1、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开发“洋中药”产品的国家(除中国外),一般多为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财政支持,其医疗体系和医药市场制度较为完善,其国内的国际著名医药跨国公司吸收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以及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极强,国际市场化运作经验丰富,中药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高。2、用料考究。不少“洋中药”的用料和选材甚至要优于国产中成药,并不一味考虑原料成本,而是注重选择品质好的地道药材,大多进口于中国。3、临床应用指导性强。“洋中药”的品种多样,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出产,附有详尽的服用说明(包括注意事项、禁忌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是不少国产中成药产品所不具备的。4、市场营销方案完善。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洋中药”的市场营销经验极为丰富,均可针对不同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支撑的可操作性强的营销网络体系和一系列广告宣传活动。5、外观精美,附加值高。“洋中药”产品很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其包装都很精美,成为吸引购买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制药工艺和名贵的药材,使之成为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类产品。(二)“洋中药”产品的局限性。“洋中药”产品正是靠质量、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形成开展国际化营销和进军我国中药市场的实力,但仔细分析后也能够发现“洋中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不少“洋中药”产品的研制者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并非十分精通,尤其是年轻的研发人员,缺乏对中国中医药经典古书籍的深入钻研体悟,缺少中国本土“老中医”所拥有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因此很难深层次领悟中药组方中的“玄机”。2、性价比和消费市场的局限。“洋中药”的价格一般会高出国产中药的数倍或十数倍,但其实际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中国国产中成药,还普遍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证明。加上进口关税等,使得产品零售价格昂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缺乏针对大多数潜在低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刺激策略。3、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在相同产品、相同价格、相同疗效的前提下,左右消费者购买选择的不仅是营销策略,更包括消费者心理的好恶倾向,而“洋中药”生产国家多数不具备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在文化积淀与传统知名度上,“洋中药”的产品背景缺乏可信度,这种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很难通过短时间的营销策略来弥补。

二、应对“洋中药”挑战的国际化营销对策。“洋中药”严重影响我国中药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并对国内的中药市场冲击也很大,因此,为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并能占领国际先机,就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部署,积极地拓展市场,加强宣传和合作,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合法化和竞争力,加强国内中医药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生产转化,建立和完善国际公认的中药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中药产品的国际营销策略和水平,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从战略高度切实落实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就现阶段而言,国内中药企业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我国中药产品国际化营销策略。(一)重视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专有人才队伍培养,并做好人才保护工作,杜绝关键人才的大规模外流;加强对国外医药产业法律、法规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二)加强在WTO框架内和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的应对策略研究。重点开展国产中成药产品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的应对策略,按照国际化产业运作模式进行接轨,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性规则一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广使用进出口产品绿色标志,国内中药企业要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并按照国际化质量检测标准生产检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原产地域产品的保护策略,保证道地药材的国内使用。(三)开展改善国产中成药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性研究。科学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策略;运用品牌营销提升中药知名度,重塑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形象;改进产品包装,提高出口产品规范化,实现包装的国际标准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包装的民族化;拓展销售渠道,紧扣消费者心理取向,借助中国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全球营销策略。

结束语:面对目前“洋中药”对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市场冲击,我国实力雄厚的大型中成药企业在探索国际化经营方式、抢占国际市场、推动中药产业和文化站上国际化大舞台、使中医药造福于全人类等方面,责无旁贷。因此,只有将中医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才能成功实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增强国产中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夏红,康庭国,林秀玉.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02,(13).

篇7

关键词:高校;营销;课程;教学法;创新;研究

一、高校实施“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必要性

21世纪新的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进程,科技更新日益加快,信息传播高速进行,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也是非常之迅速。因此,21世纪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同样要求培养人才的高校,必须适应新的市场要求尽快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深入发展,高校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改进,特别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更加贴近市场实际,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人试图从我国市场的实际出发,结合入世后的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大胆提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法,试图解决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不能迅速动手做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知识的追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也就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做笔记。实践证明,即使老师备课认真,讲课精彩,而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一定好,学生将来的动手能力不一定高,这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二)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改革了课程教学方法,将课堂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逐渐开始注意案例教学,突破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社会实际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但也无法满足今天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案例教学虽然改变了传统的纯粹灌输式教学,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研究问题。但学生还是不能将自己融入到真正的企业活动中,去体会每一个营销角色。因而高校原有的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法,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要求。虽然通过案例教学能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通过教学实践

证明,仍然不能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大多数学生还只会说不会做。仍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无法满足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要,所以,要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探讨,根据其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要求、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等,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创新探讨,以保证市场营销专业及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前瞻性,保证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熟悉本国的市场情况,也要求熟悉国际市场的规则。不但要求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求有具体运作的能力。即既能说又能作,符合新世纪人才的要求。

(四)当前企业也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能迅速适应企业营销岗位的要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引进人才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迅速适应岗位角色的要求,不但能分析市场,而且能把握市场、运作市场。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五)当前就业的压力也要求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特别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要按照培养综合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高校市场营销专

业毕业的人才增强就业竞争的能力。

(六)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有操作市场的能力,反过来也会促进毕业生探索和总结市场营销规律,促进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促进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和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企业的营销水平。

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发展过程与教学现状

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国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至有、从引进到发展、从零散到系统的演变过程。在计划体制下,我国没有市场营销发展的基础,企业没有市场营销活动,高校也无需开设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渐渐开展起来,无论实业界还是理论界都借鉴国外市场营销理论,对营销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有益的探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从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校开设市场营销课程开始,国内一批财经商业院校和理工大学、综合性大学都引进或组织编写了第一批市场营销学教材,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开始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此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仅停留在课堂理论讲授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日益深入,不断扩展到新的领域,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市场营销的教学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少高校成立了市场营销系,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开大学等等,同时各高校不断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市场营销学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教育部在新的专业目录调整中将市场营销专业正式单列为二级管理学科工商管理类的一个重要专业,许多省教委都将市场营销专业列为重点专业、市场营销学教材列为重点教材。在新世纪的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进入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轨道,政治、经济、文化、市场、科技与人民生活等影响企业营销的环境因素将发生更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企业营销活动的新变化也要求高校市场营销学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必须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这样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于是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就显得迫切需要。另外,我国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还有一个教学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和深化问题。由于以前我国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是建立在引进西方市场营销学基础上的,即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自己市场营销学教学的特色,教学注重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但总的来说,我国的市场营销教学还是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存在差距。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世界企业进驻中国市场,既带来世界最为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也给国内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就要求我们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要采用更有效、更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而如何针对新世纪新经济形势进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与创新,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还是相当薄弱。

三、“三位一体”教学法的特点和创新性

“三位一体”教学法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对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系统与全面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个案分析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体现专业教学特色。并通过此教学法的研究来促进教师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探讨教学规律。另外,“三位一体”教学法强调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要以国内企业营销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为基础,增加模拟角色体验后的感受,增强学生亲临其境的体会,不主张教学案例一味西化,以形成本土化的特色。同时主张高校应革新教学手段,将自己采编的案例刻录成光盘,进行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进行模拟决策,训练学生的责任感,拓宽学生视野。紧跟新世纪的新形势,着眼适应21世纪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发展,结合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特色与企业营销活动的实际,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为市场营销的教学服务,为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服务。因此,“三位一体”教学法除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之外,增加了情景模拟角色体验,使学生更贴近实际,更能体会营销实践活动中的角色。这是“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创新之处。

四、“三位一体”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三位一体”教学法主要是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法基础上,加入情景模拟角色体验。也就是在课堂上,由老师确定一个主题,由若干学生来扮演营销活动中的角色,模拟完成营销活动的全过程,然后由老师和全班同学来评价。这样使学生有亲身感受营销活动的机会,有亲身感受营销角色的机会,并且通过对其他同学的评价来提高自己对营销活动的理解。学生通过课堂上理论的学习、案例的分析、情景模拟角色的体验,把自学到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到模拟的营销实际中,毫无疑问会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证明,这种“三位一体”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造精神,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对营销实践的了解,也就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就像欧美发达国家培养飞行员一样,通过一定时间的理论学习和飞行成败案例讲解,就在非常先进的模拟机上进行仿真模拟飞行实验,使学员有一种真实飞行的感觉。“三位一体”教学法中的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同样也是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有一种真实的感觉,使学生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目的使学生从学校毕业生以后能迅速适应企业营销岗位的要求,适应“入世”以后对营销人才市场的要求。

五、“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实施和注意事项

笔者认为“三位一体”教学法符合当前市场对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要求,但要实施贯彻该方法必须要做到:

(一)各级学校领导重视,这是实施新办法的重要保证。我们的教学改革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是无法实现的。

(二)实施“三位一体”教学法,也要求高校营销专业课的主讲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技巧。要求教师也要了解营销实践,熟悉企业市场运作。

(三)准备比较丰富的营销情景题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该分步走,第一步,将题材的要求告诉学生以后,让学生扮演营销活动中的角色完成营销任务,使学生亲临其境地去体会营销角色;第二步,让全班的学生来评价模拟的效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第三步,播放多媒体软件,加深理解。

(四)在实施“三位一体”教学法时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理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系统科学性。市场营销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营销理论的教学也必须适应营销实践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教学的内容上要进行系统科学的安排,保持内容的先进性,使学生学到最新的、适用的市场营销知识。

2.案例的本土化,即尽可能地使用我国自己的成败案例。本国企业的案例对于学生的理性感受要多一些,而对于国外的案例相对于学生感觉遥远。因而,我们在选择课堂案例时,要克服过去使用大量西方企业案例的做法,多选用国内企业的案例。同时使用本国的案例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些本国企业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观察、研究本国企业营销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责任意识、使命感。

3.老师准备的主题要有针对性、现实性。要针对当前营销市场的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提出讨论的主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对市场营销学这门科学的理解和重视。

4.注意学生模拟角色的轮换和涉及不同的行业,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色去理解企业营销的含义,增强真实感,能适应不同行业的要求。

目前国内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手段与方法问题,但这些专家、学者大多数只是强调案例的运用,而并未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营销岗位角色,以此增强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而我们知道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使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宽松的教学环境。通过对企业营销问题进行模拟决策,情景角色模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America, Fred M.Hechinger & Grace Hechinger, May 2000,McGraw_Hill Book Co.N.Y.

篇8

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市场营销教学受到不同力量的影响,开始发生了变化(Lamont and Friedman, 1997)。在影响的压力下,在美国有42%的高校商学院进行课程改革,并使用竞争性的结果导向的课程教育考核评价体系(Kimmell, et al., 1998)。对那些并不参加课程改革的院校,当然也会感到课程改革的压力,因为资源的分配是会减少的,例如预算的限制。在进入2000年后,对于课程改革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各个院校也都开展研究的步骤,在实际的施行当中检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当前的课程是否满足需要(Nicholson et al., 2005)。大量的课程改革的结果,转化了本科教育的思想方式。教育者通过对课程教学指标的重新设计,来进行课程改革。

近年来,对于课程改革的重新审慎的设计,一些理念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推开与实施。因为考虑到会有一些阻碍的因素需要排除,所以,课程改革也是一个持续的、需要循环反复的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再实施的一个循环的过程(Bateman, 2010)。例如,一些新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实施:

通过市场营销的课程,整体实施顾客价值的教学理念,为企业培育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顾客价值作为市场营销的核心知识进行传播(Baker et al., 2003);将市场营销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让学生了解整个课程设置的目的、了解连贯的课程项目,并且了解课程的结果(Baker et al., 2003);团队教学课程(Bartlett, 2002);市场模型的构建(Stringfellow et al., 2006);在市场营销中开设关系营销、数据挖掘、信息技术的课程,通过实际的学习,可以掌握营销的方法,帮助学生增加在市场竞争中的价值(Stanton, 2006);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更为强调实践的运用(Bateman, 2010)。

通过以上的分析,市场营销的课程改革是以思想的导入开始的,然后是课程结果的改变,接下来是教学行为的改变,最后是市场营销教学文化的改变。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改变教学行为、教学重点、课程分配、技术使用、以及教学中的合作以适应变化。市场营销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徒劳的,市场营销的课程改革能够更为清晰的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中的优先点,支持市场营销的知识发现与管理,认识教育的多面性,让市场营销的教学人员更为有责任的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Mooney C. J., Curriculum Update: Network to Help Colleges Benefit From Reform Project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1993, 39 (20):16

[2]Lamont, L. M. and Friedman K., Meeting the Challenges to Undergraduate Market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1997, 19 (3): 17-30

[3]Nicholson C. Y., Stephen T. B., and Paul E. D., Curriculum Assessment in Marketing Programs: Current Status and Examination of AACSB Core Standards at the Program Level, Marketing Education Review, 2005, 15 (2), Summer: 13-26

[4]Bateman C. R.,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uditing and planning for reform of an undergraduate marketing curriculum: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Boyer commission report, Academy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 2010, 14(1): 1-12

[5]Baker S. M., Susan S. K., and Mark B., What Do They Know? Integrating the Core Concept of Customer Value into the Undergraduate Marketing Curriculum and Its Assess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003, 25 (1): 79-89

[6]Bartlett T., Students Become Curriculum Guinea Pig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 48 (35): 12

[7] Stringfellow L., Sean E., Ross B., Michael J. H., and Glasgow S., Mind the Gap The Relevance of Marketing Education to Marketing Practice,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2006, 24 (3): 245-256

[8]Stanton A. D., Bridging the Academic/Practitioner Divide in Marketing: An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Data Mining,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Special Issue: Marketing Education: Constructing the Future, 2006, 24 (3): 233-244

篇9

[关键词]企业;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知名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68

[中图分类号]F274;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01

我国加入WTO,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更多贸易机会,也对其市场营销策略产生了很大影响。越来越多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企业的产品造成巨大冲击。国内企业要想摆脱目前面临的市场困境,就必须树立品牌管理意识,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空间。本文从两个方面简要探讨企业基于品牌管理做出的市场营销策略。

1 企业品牌管理的必要性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展现企业的价值内涵,是企业产品在对外做市场推广时展示形象的有力手段,对产品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造成国内企业市场营销困境的原因

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我国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营销状况并不乐观,造成这一不良现状的原因如下。

1.1.1 企业营销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受计划经济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的影响,市场营销观念落后,只是单纯地强调产品的推销与售出,忽视产品的售后服务,与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脱节,致使企业在产品市场营销中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1.1.2 品牌意识较弱

很多传统企业只注重产品的销量,而不重视企业的品牌管理,导致顾客流失,使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品牌管理的必要性,但由于起步较晚,缺少成熟的品牌管理体系,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与国外企业尤其是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1.1.3 营销观念具有局限性

企业高层在销售管理方面缺乏系统性,营销部门独占营销决策,忽视非营销部门的营销优势,致使非营销部门对企业产品的营销并不重视,导致决策缓慢,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1.2 品牌管理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重要意义

品牌管理是指针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品牌,综合运用企业资源,通过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来实现企业品牌管理的战略目标。品牌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步入市场经济后,市场环境存在多变性,跨国公司的进驻使竞争环境更为复杂,任何一个企业或品牌,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为延长这个周期,企业在品牌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策略。

此外,一个受市场欢迎的品牌要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有保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企业应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使消费者从因为品牌知名度购买,过渡到因质量水平较高而再次购买,增加“回头客”数量,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2 基于品牌管理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品牌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价值内涵管理活动,并不是独立于企业各项环节之外的,而是贯穿于企业各项产品生产环节中的,这也是企业品牌管理的价值所在。

2.1 产品定位

企业在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该产品的质量、功能、消费人群进行准确定位。一旦产品定位出现偏差,产品的品牌形象也就很难树立起来。因此,为扩大市场销售,首先应为产品找到合适的品牌切入点,使其充分满足该项产品消费人群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令消费者认为“这就是我想要的”,使产品真正融入市场。

2.2 价格定位

虽然消费者一直追求“物美价廉”,但不同层次的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大不同。因此,企业应合理定位产品价格。对于平民化、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如X牙膏,质优价廉,适合普通消费者,其市场空间就会相对广阔。

2.3 售后服务

对现代企业而言,销售不是企业推广产品的唯一目的,要完美呈现企业的品牌价值,还要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企业应在产品售出后,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主动与消费者联系,了解产品使用情况,让顾客在消费后仍然感受到企业的热情服务,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2.4 品牌宣传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不同媒体,在广告中融入品牌文化内涵,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企业的优秀文化及经营价值观,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农夫山泉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曾红遍大江南北,充分向消费者展现品牌理念,符合消费者追求天然的消费观念,大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由此可见,只有运用品牌管理来引领企业的市场营销,才能使产品更长久、更具吸引力,从而占领市场。

3 结 语

品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国内企业在品牌管理方面还比较落后,应积极从品牌定位、品牌服务、品牌宣传等方面努力,建设适合本企业的品牌管理体系,创造自身的品牌价值,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智.从国外企业品牌管理看我国企业品牌管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7).

[2]毛日N.贸易强国的中国路径[J].中国科技财富,2008(7).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市场营销 营销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充分认识国际贸易环境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国际市场充分的分析、对国际市场环境威胁充分的了解、对市场机会及时的把握是我国中小企业打入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首要条件。特别是那些实力及规模都较为弱小的中小企业,这点尤为重要。

一个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中小企业,必须要对贸易伙伴国家的各项商业法律、政策、政府如何干预、人文风俗及经济等多个方面,通过专业的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并据此制定相关对策,若是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则开拓,否则就放弃。让人感到惋惜的是,在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对贸易合作国现任政府的各项商业政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给国家及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例子数不胜数。

(二)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到真正的国际贸易相关人才。如果要做好国际贸易业务,就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素质人员 相互之间的配合,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的营运成本,对于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这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每每引进一个人才,既希望你能胜任翻译工作,又希望你能同时是法律和谈判的人才。只是一项商务活动的开展不可能是一个或者几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作为一名外贸人员,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就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充分导致一些无法预计的事情发生。

(三)对外贸易产品同质现象明显

多数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商品都是低档次、种类单一的同质产品,而且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缺乏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影响产品质量不稳定。此外,由于出口渠道狭窄,各个中小企业为推销而进行价格战争甚至低价倾销,这直接影响了出口市场的秩序,甚至招致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更加恶化了我国国际市场贸易环境。

此外,我国一些中小企业不太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旦见到市场上出现产品优于自身,就组织力量研究、嫁接、改进甚至模仿,缺乏申请专利意识。一件没有专利的产品就有可能使外商陷入纠纷,很难引起外商的兴趣。这也是限制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规模等方面,因此它们不得不选择同大型企业相似的营销战略模式,但是往往类似于自上而下等适应于大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模式在我国中小企业中难以实施,如果硬是套搬照用的话又容易被大公司吞并。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种营销策略来打开国际市场。

(一)利基营销

利基营销也可称为“补缺营销”,是指通过避免与力量较强的竞争对手正面竞争,利用灵活的营销方式,在国际市场中攫取利润的一种营销模式。我国中小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应避开与大型企业等强有劲的竞争对手正面交锋,因此,在进行营销策略选择的时候就应当以大企业无暇企及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同时集聚所有的力量专攻目标市场,合理利用区域产业集群和灵活的企业机制发挥规模效益,提供既具有成本优势又具有特色的小产品、配套产品或者半成品,由此来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最终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借力营销

作为一种“寄生”式的营销方法,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借助有利的区域优势,以灵活的机制、有效地管理及生产的专业化等特长,借助本地区大型企业的资源优势开展借力营销策略。其主要有以下几条方法:一是通过借助自身在某个行业里某些方面的特长,接受大型跨国公司或者采购集团的定点或者定牌生产,通过大公司的渠道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国外;二是通过技术合作或者合资与外商合资联合生产产品,通过外商的营销渠道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三是与外向型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建立起生产协作配套关系,从而能让我国中小企业的小产品、配件及半成品转嫁在它们的产品上打入国际市场。

(三)联合营销

现代市场营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营销方式、策略的不断变更导致投入也日益增加,致使企业营销成本不断提高。和大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因此在竞争时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每个中小企业都缺乏能够在较大范围内与大型企业进行营销竞争的实力。因此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中小企业应当以双赢为理念联合起来,合理利用各个企业在各个地域、领域的营销优势进行联合营销,寻找一些能够互补的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市场营销方式。

参考文献:

[1]孙学敏.中小企业营销问题研究[J].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邵海燕.浅析中小企业国际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