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改革趋势

篇1

【摘要】新世纪需要复合型人才,许多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对各自国家的外语教学逐步进行调整和改革,逐渐地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出现了“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形成了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和浸没法。 笔者以为,以下凡个方面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加深对外语学习目的认识;2)要充分意识到语域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3)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4)实施“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要兼顾学科内容和语言形式。 一、改革背景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地对外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外语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新要求、新需要,这一矛盾就会推动外语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不断地向前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许多国家对21世纪的人才在外语方面的需求作出预测,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对各自国家的外语教学逐步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外的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逐渐地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出现了“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learning)。这里所指的内容既包括学生在校所学的学科内容,也包括学生感兴趣的非学科内容。 除了时代对外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之外,这一外语教学的逐步调整和改革也是外语教学本身发展使然,是与外语教学相关学科,诸如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的发展密不可分。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外语学习目的的新认识、外语学习的基础、语言与人的认知和社会意识发展的关系、语域理论。 这四个方面都与交际功能法教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交际功能法的语言理论基础又主要来自于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针对乔姆斯基(Ch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乔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语法句子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由此他首次提出了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的交际能力。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有七个: 1.工具功能:用语言获取他物; 2.调节功能:用语言控制他人的行为; 3.互动功能:用语言与他人交往; 4. 人际功能:用语言表达个人感情和意义; 5.启发功能:用语言学习和发现; 6.想象功能:用语言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 7.表达功能:用语言交流信息。 交际功能法自从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的目标。 交际功能法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它以通用外语教学为主,即教学内容以日常使用的语言为主,培养人们获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外语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而当今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具备能在专业领域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掌握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实施将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的改革实验,从而产生了“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出现这一改革趋势是因为外语教学界对外语学习的认识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 1.对外语学习目的的认识: 自从世界上出现外语教学以来,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外语学习的目的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认识过程。人们的认识水平一方面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受制于与外语教学相关的一些学科的发展水平,尤其是语言学的发展水平。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由各种小的语言单位根据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结构系统,因此,学习语言就意味着掌握从音位到句子的语言基本单位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则。20世纪40年代,以此作为语言学理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一听说法,以语言形式为纲,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把掌握语言结构作为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而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自动化他说出某种句型,但却不善于结合情景进行交际活动。 听说法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外语人才,这就迫使外语教学界努力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逐渐为外语教学界所接受。功能语言学把人看成是社会的一员,并调查研究人是如何学会语言的以及如何利用学会的语言去同周围的人进行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本质功能。20世纪70年代,以它们作为理论基础的交际功能法把培养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外语教学。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对外语学习又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发现,当人们意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有意义的、重要的社会情景中进行交际时,这时的语言学习是最有成效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来交流他们已知的和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交流他们的情感和愿望。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是有差异的。对在校学习的中小学生而言,在学校环境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是他们交流的主要内容。因此,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内容就为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外语学习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语言学习的基础。 研究还发现,当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外语语言本身时,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常常缺乏学习动机。但当外语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时,学习外语意义就大不相同了。理解用外语编写的学科内容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有效的动机,但前提必须是学科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基于对外语学习目的的新认识,许多国家对外语教学方式作了一些调整,开始实施“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中的内容既包括中小学所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包括学生感兴趣或他们认为重要的任何内容。 2.外语学习的基础 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结合,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重要的、有趣的内容,不论是学科领域的还是其他方面的,都为学生理解和习得新的语言结构和句型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同样,在真实的课堂交际环境中,学生就学科内容进行交流,就他们感兴趣的其他话题或题目进行交流,也为学习新语言的交际功能提供了一个交际目的明确、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境。在缺乏重要交际内容的环境中,在不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语言只能被当作一个空洞的或毫无实际交际内容的、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学习。很少学生会对这种没有任何实际功能意义的语言学习感兴趣。 3.语言与人的认知和社会意识发展的关系 母语习得是自然而然地与人的认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龄前儿童和年龄尚小的在枝学生,在语言、认知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语言是认知和社会意识得以正常发展的重要媒介。孤立地教授外语或第二语言是将语言与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割裂开来。而“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能将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机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语言学习就成为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在认知发展和社会意识发展方面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语域理论 把语言教学与真实内容和真实交际结合在一起,也是语言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虽然有些语言学家,如乔姆斯基继续强调各个民族的语言有其共同点,但是其他语言学家却指出,语言还是各有其特性的。专门从事语境语言研究的专家强调指出,在不同语境中所使用的语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许多研究者发现,学校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与非学校环境中使用的语言有差异。 研究还表明,在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于在其他学科领域所使用的语言。例如,机械学英语不同于生物学英语。机械学主要介绍机器构造、机械原理等,这些都属于事实性信息。用语言反映这些事实性信息时,就多使用一般现在时。在讲解机器构造、机械原理时,没有必要引出施动者,因此,被动语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机械学英语中使用得比较多的语法现象。然而,当使用生物学英语来介绍动植物的进化时,就会出现各种时态的变化;而且,许多情况下生物是动作的执行者,那么,被动语态就不会象在机械学英语中使用得那样多。因此,各学科中使用的语言,除了词汇有差别外,其语法现象和句子结构也会有差异。那么,出现下列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即在一种情景下懂得如何使用语言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懂得如何在另一种情景中使用语言。“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认识这些反映不同学科内容的语言使用功能,并在交流中,根据各具体学科的特点,自觉地遵守这些语言使用规则。

转贴于 二、两种“语言与内容融台”的学习方式 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这种逐渐地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结合的改革,也促使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形成了两种“语言与内容融合”的学习方式: 1. 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外语被作为教学语言来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经常用于中学阶段,因为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选用的外语各不相同。 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的学校使用英语来教诸如地理、历史、音乐或体育课。也有的学校使用英语教一些职业技术课。 荷兰有些规模较大的职业学校,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旅馆管理,使用法语或西班牙语来教授一些课程。 在卢森堡,德语和法语都是教授学科知识的教学语言。 作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手段,芬兰在20世纪90年代初采用了“内容语言融合学习”(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方式。在较短时间内,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得到迅速传播。90年代中期针对“内容语言融合学习”所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内容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在1996年对中小学的调研中发现,有5%的小学(1~6年级)、15%的初级中学(7~9年级)和25%高级中学也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内容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在大多数学校,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英语。采用“内容语言融合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规模不尽相同,从少量、有限的英语接触(如一个短期课程或十几节课)到课程的大部分都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在澳大利亚,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有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计划。这些学校使用的外语包括汉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日语、高棉语/柬埔寨语、马来-印尼语、波兰语、西班牙语和土耳其语。这些教学计划分布在各个教学阶段上,但大多数是在小学阶段。这些教学计划与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授一些学科的教学计划被一起使用。 2.浸没法(immersion) 浸没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法。其教学目的主要是掌握学科内容。学生是通过掌握符合他们所在年级水平的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的。 加拿大从1965年就开始进行浸没法双语教学实验,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对讲英语的学生实施法语教学。自那时起,浸没法在北美许多地方被采用,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浸没法。 在美国,浸没法教学所涉及到的语言包括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和汉语。 在这三十多年里,除了在美国有很大的影响之外,浸没法也陆续被其他国家进行研究和实验,现已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外语教学方法之一。许多西欧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浸没法。 在奥地利和荷兰,越来越多的学校实施了类似于加拿大的浸没法进行教学,它们称之为“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大多数教学计划涉及到的第二语言是英语。 在德国,许多学校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实施所谓的“通过外语来学习”(learning through a foreign language)的教学计划,半天使用德语学习,半天使用外语学习。这些学校使用的外语包括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俄语、现代希腊语和土耳其语。 浸没法是比较成功的外语教学法,它给了外语教学界很多的启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当外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时,学习外语的效率要比孤立的、纯粹的学习语言的方式高,因为只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使用语言来实施真实的交际行为,才能使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第二,能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机会的教学方式对语言学习有益。 研究表明,参与浸没法教学的学生在法语阅读和听力测试中的成绩与母语是法语的学生一样好,但他们很少能在说和写的输出方面取得与听和读输入理解方面同样好的成绩。 对学生口笔头输出技能所做的详细分析表明,尽管他们所掌握的口笔头技能能保证他们有效地完成交际任务,但还是存在弱点。例如,与母语使用者相比,他们所使用的语言里的语法结构简单,冗余现象少。母语使用者有许多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而浸没法学生的表达方式较少,经常只有一个。他们的语法学习和使用,容易受英语语法的干扰。浸没法学生使用法语时,少用习惯用语。虽然学生所使用的语法和句法正确无误,但常常不符合母语使用者使用语言的常规。尽管学生能达到交际目的,但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上还是有欠缺。导致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是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进行广泛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言。即便是发言,也经常是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应。 要想弥补浸没法学生在表达方面存在的缺陷,就要在教学中使用能把形式训练与交际活动结合起来的各种方法。所选择使用的各种教学活动要达到交际法教授语言的四个标准:即目的性、交互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 第三,课程设计时要兼顾学科内容和语言形式。 Swain(1988)搜集和分析了浸没法教师使用法语教不同学科的材料。他发现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法语句型种类很有限,纠正学生的错误更多地集中在学科内容上,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各科教师在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时,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各学科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学科内容,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与学生沟通的交际策略常常以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技能、语言水平为准,因此,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方面,很少遇到来自语言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无益。 为了更充分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浸没法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提供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比较复杂的语言,并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使用比较复杂的语言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必须仔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任务,以便帮助学生学会和使用语言的某个形式。如果没有系统的计划,各学科教师各自为政,会提供不系统的、甚至零散的语言形式。而如果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各学科协调一致,有系统地将教学重点分阶段集中在某些语言结构上,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法水平。有一点必须要注意,提高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力,并不意味着忽视语言交际和语言意义。 三、几点思考 为了满足新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许多国家对外语教学作出了调整和改革,采用了“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教学方式。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或许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要加深对外语学习目的的认识 人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真正的交际场合进行有实际内容、有实际意义的交际。外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这种交际能力。 我国许多中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持久的兴趣。这里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初一到高三的六年中,学生很少有机会把英语当作一个有用的交际工具在真实的场合来使用。他们学习英语的唯一用途就是考试。 我国缺乏使用英语的环境。我们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练习所创设的情景也大多是人为的。我们可否借鉴“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方式,在电脑、物理和化学等科目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给学生提供一个在真实的交际场合,有意义地使用英语的机会,让英语真正变成一个交际工具。 2.要充分意识到语域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不同的学科有自己使用语言的独特之处,它们在形式和功能上都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在外语课上习得这些差异,他们只能在相关学科的学习中去体验、去模仿、去学习。在交际中自觉地去遵守相应的语言使用规则。 3.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国外的实验证明,当外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时,学习外语的效率要比孤立地、纯粹地学习语言的方式高,因为只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使用语言来实施真实的交际行为,才能使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尽管我国的英语教学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少慢差费”依然非常突出。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少慢差费”,这是我国外语教学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难题。我们可否借鉴“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方式,在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学校,尝试既开设英语课,又在电脑、物理、化学等学科用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使一批各门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尽快地脱颖而出。 4.实施“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要兼顾学科内容和语言形式 实施“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学科内容,但也不能忽视这一教学方式的另一个目的一语言学习。因此,除了外语课制订的语言教学计划外,各门学科也应有符合学科特点的语言教学计划。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就不会迁就学生的语言水平,仅仅在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范围内使用教学语言,而会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与外语课教学形成互动效应。 在语言教学方面,各门学科之间还应根据教学计划,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齐心协力共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另外,我国许多大学招收的外语专业的本、专科生,基本上是偏重文科的高中毕业生。在大学外语系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语言文学类的。他们毕业后,到中学任教,教英语尚可,用外语教某些理科的课程很困难。因此,大学外语系招生是否可考虑招收一些高中学理科的学生,或文理科兼收。这样可满足我国部分中学对双语教师的需求。

转贴于

篇2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发展趋势

1.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

1.1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现代教育提出,教学中应该加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很多高校引进篮球运动项目时间较短,学生对篮球知识、技巧知之甚微,因此,教师在学生篮球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建设一支专业的素质型教师团队,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存在年轻化,年轻教学富含丰富的教学激情,是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然而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浅薄、教学方式还未形成思维定式。针对这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未来专业教师团队的建立。对于那些年级较大的教师,他们本就拥有深厚的教学经验,教学改革中他们可以根据经验进行建议、指导。从目前高校现状可以看出,在高校中教师团队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据一大部分,博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教师学生构成不协调容易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展开造成不利影响,也是改革的薄弱点。

1.2篮球场地、设备短缺

篮球项目是一门实践性项目,需要特定的运动场所和运动设备。篮球运动场、设备的好坏对于篮球教学质量、学生兴趣具有关键性影响。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发现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篮球运动场地比较稀缺。很多高校没有标准的篮球运动场地,都是在户外展开篮球教学。篮球运动场地的不完善、不标准便造成了教师教学的局限,教师在教学中很多关键动作、技巧无法展开,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完善的运动场地也要学生们失去了对教学的兴趣,学生主动性差、教学效率低下。篮球教学设备的改进是篮球教学改革应该重视的一点。

1.3教学教材适合度差

教学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指导资料。篮球教材富含丰富是篮球背景、知识、技巧的讲解,对于培养学生专业篮球运动知识具有重要促进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很多高校篮球教学教材落后。篮球运动有着长久的历史。随时代的发展,篮球的规则、技巧不断地改进,市面上篮球教材也在不断的更新,但高校由于信息的短缺或是教材购买者不专业等原因,造成购进教学教材落后。二是教材不统一。很多高校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教材,而不是统一购买教材。教学教材不统一,教材上很多知识,技巧存在偏差,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消极影响。教材是教师与学生的专业指导资料,教材对于教师良性教学、学生良性学习具有明显的作用。近些年来,很多高校提出对体育教材进性改革。教材的选取应该满足时效性与统一性。

1.4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篮球教学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忽视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模式中注重基础知识,基础技巧的指导,一般采取的教学方式为示范型教学、重复演练教学、交互演练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多方位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引入先进的教学指导方法,如比赛教学、团队协作教学、综合速成法教学等。教师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主要影响,因此,促进篮球教学方式改革对于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2.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

2.1篮球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篮球教学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力资源;另一种是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可分为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目前我们高校篮球教学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师生比例失调。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学生数量存在上升的趋势,而教师增长比率比学生低,长此以往,师生比例失调将会越发明显。在人力资源中,教师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随时代进步,素质化教育被提出。素质化教育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全面素养为目标,教学目标的提高对于教师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很多高校教师普遍年轻化,教学经验低,在教学上存在很大不足。物力资源是指学校投入到篮球课堂教学中的场地和器材等。篮球教学场地缺乏、教学器材陈旧、教学课本落后等问题是很多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想要改进篮球教学质量,需要提高篮球教学完善的教学资源,学校应该从人力、物力两个方面进行完善。只有同时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才能真正解决篮球教学资源短缺问题。

2.2体育教学规章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体育教学中应该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指出,强化体育课、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体育课作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重视。国家与教育界根据现代教学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规章、策略。规章、策略是学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指导。

2.3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形式对于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内涵修养;有趣的教学形式能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动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中以教学教材为引导,对学生进行单向知识输送形式教学。传统教学教学内容被局限于教材,无法丰富学生知识含量;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篮球作为一门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学科,更加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培养。篮球是一项被全世界所认可的运动项目,每一天都会围绕篮球产生很多新的话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适当引进课外知识,深化学生对篮球的认识;教师应该注重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3.高校篮球教学的发展趋势

素质教育推进带来教学的变革。篮球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促进篮球教学改革是体育教学关注的重点。以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促进学校篮球教学的突破与发展是我们体育教育变革的热点。我们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教学教育制度对未来高校篮球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

3.1形成终生体育理念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关于体育课程的五项要求中,其中一条提到,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并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体育课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基本,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体育课被设置为一门学校课程,但并不是只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课实际上是为学生养成自我锻炼,自我发展意识而开展的课程。快节奏生活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生活常态,由于生活、工作的压力增加,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现代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养成终身体育理念是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的,终身体育是每个现代人应该具有的理念。篮球是一门运动与玩并存的项目,篮球运动不仅适用于教学中,也是学生生活中随时可以开展的项目。

3.2休闲体育普遍应用

经济迅速发展,现代人很多时间皆放在了事业发展上,大量的工作占据了现代人的运动时间,没有时间锻炼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休闲体育是一种通过简单的运动场地设置,现代人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运动的一种体育模式。篮球是休闲体育展开的主要运动项目,篮球对运动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很适合在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狭小空间开展。例如,在卧室墙上安一个篮框,在闲暇时便可以随时进行投篮运动。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49-02

[作者简介]张丹丹,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一、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伴随着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2010年全球贸易报告》,2010年全球贸易出口比2009年增长了145%,是世界贸易组织自1950年开始这项统计以来的最高增速,是全球GDP增速36%的4倍多,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明显,对全球经济复苏功不可没。在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共同作用下,全球贸易高速增长,同时又促进了世界生产。

(二)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

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国际贸易结构逐渐走向高级化,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近年来,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业占全球GDP比重一直保持在60%左右。服务型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1980—2012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43万亿美元。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据统计,在1976年的全球国际贸易中,以资源为基础的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占67%,高技术产品仅占11%;到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上升到了18%,目前这一比重更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还会不断提高。

(三)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

(四)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2004年8月1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框架达成了协议,但是各方在一些关键性领域的分歧仍未消除。主要集中在农业补贴、知识产权、乌拉圭回合协定的实施、环境与贸易、投资规则、竞争政策和反倾销等问题上。而且,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这给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3月,世贸组织成员累计向GATF/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共有364个,其中,193个还在生效。欧洲是区域贸易协定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球已实施数量的50%以上。美洲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最快的地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完成,如果协定能够顺利实施,整个美洲大陆将成为统一的自由贸易区。近年来,亚太地区各种形式的双多边、次区域、跨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如东盟自贸区建设,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的“10+1”和“10+3”合作,东亚国家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等,这些合作将有利于亚太地区建设成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的引擎。

(五)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

自2004年起,在有利于全球投资增长因素的主导下,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期。结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相关统计数据,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规模在2005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之后,2006年便迅即达到142万亿美元。2011年,尽管世界经济出现动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仍超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平均值,达到15万亿美元。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放缓,流量在16万亿美元左右。

(六)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

与资本流动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8万家,分公司达到80万家。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与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使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急需国际型、应用型人才,这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形势,国贸专业教育教学应积极采取改革措施,培养合格的外贸人才。

(一)采取双语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的理论发展及国际贸易业务的完成都具有涉外性,在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使用外语这一语言工具来完成交易。因此,在国际贸易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外语训练。国际贸易课程既包括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商品运输和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相对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等操作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知识部分,可以以外语授课为主,课件辅以母语解释和说明;对于重点难点章节,则可尝试实行外语课件、母语授课的形式。教学中,在对一些重要的合同条款、信用证条款、发盘还盘的案例等用中文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外文写信函、签合同、看懂外方询盘还盘等,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

(二)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世界贸易组织时,可以将世界贸易组织发展历程的图片、中国加入WTO的录像资料等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教师的讲解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多媒体教学增大了信息量,能够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授需要引用大量最新的数据和案例,适用于多媒体教学。

网络化和电子化是新时期国际贸易实务的显著特征。国际贸易网络资源涉及业务环节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供求信息、外汇牌价、航运信息等业务环节,还包括国际贸易协调机构,各国贸易政策法规和管理机构等。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相关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首先,应密切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开设基础性实训课程,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报关、报验等内容仅掌握理论概念是不够的,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要求把国际贸易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其次,开展国际贸易综合业务实训。要求学生通过相关实训具备包括搜集信息、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拟定函电以及与客户交流和应变的能力。例如,当讲解到“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某种商品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的作用在日益弱化;而对于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现状,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第三,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根植于外贸业务实践,对于抽象的贸易术语、支付方式、运输保险、贸易纠纷等重点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无法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跃雪国际贸易发展呼唤教育教学改革[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6)

[2]唐娟“实践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9)

[3]丰华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3)

篇4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改革趋势

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主阵地。在全国自上而下都倡导课程改革的今天,一线教师更要牢牢把握住课堂这块“主战场”,不断思考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的方法。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师也应如此,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取得大面积丰收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高中英语教师就应该清楚地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究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规律,不断研究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为促进高中英语成绩、提升学生英语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教师定位准确,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英馆’

很多英语老师认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让学生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让学生不断地听。诚然,这种沉浸式教学氛围的创建,对于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升非常有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它存在的弊端,那就是教师过多地说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只看到了自己教学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学生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样的“一言堂”貌似纪律严明,课堂教学有条不紊,殊不知,大多数学生早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根本没在教师的讲解上、没在课堂上。这样的课堂沉闷、压抑,学生被动、消沉,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这些英语一线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英语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能力。基于此,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对自己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就像课标中提到的那样“既要重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努力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上做到讲解少而精,要做到只在学生疑难处、重点突、难点理解处进行适当地点拨、引导和讲解,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语境不断地进行说话练习,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练习场”、“表演馆”。

二、教案设计巧妙,变分崩离析的“板块式”为完整统一的“整体式”

高中英语教学一般由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部分共同组成。一直以来,英语老师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总是会设计“学习新单词――学习新句型,指导、讲解语法――通篇翻译全文”三大板块;有的教师干脆就按照课文呈现的段落,每一个段落都来一遍学单词、学句型、翻译句子,反反复复,没有新意,不但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而且把学生搞得烦闷无比,兴趣全无。其实,现在我们用课标一衡量,这种“板块式”的教学设计方式完全偏离了学生课标的要求。那么,在大课改的今天,我们的高中英语教案到底应该怎样设计呢?我想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怎样设计,英语教师都要有通篇意识,要“从篇入手”,即“整体式”设计。简单地说,就是英语教师要将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基础知识融为一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每次都是一个整体,又各有侧重,层层深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英语课文的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保持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性。

三、听说读写平衡,变残缺不全的“文盲英语”为能说会写的“合格英语”

学习一门语言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听读和说写脱节的现象。很多英语教师带出来的学生听一点英语对话、读一段英语片段还可以,但是要是让他们围绕一个话题自己组织词汇说一说、写一写就“露怯”了。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为“文盲英语”,说孩子们这是患了英语上的“半身不遂”。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作为英语教师,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师,当然不希望这样的状况出现在自己学生的身上,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达到能说会写的“合格英语”层次。那么,英语教师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来使听说读写这相互依存的四方面平衡发展、相互促进呢?

1.语言基础知识获取与听说能写训练并重。知识和能力是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高中英语教学要做到语言基础知识获取与听说能写训练并重,因为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也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2.遵循英语教学原则。英语学习与我们的母语学习虽然都属于语言文字的习得,但是英语教学在处理方式上与母语教学有着不同。它本身特有的属性要求英语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站在大英语的角度去对待、分析教学现象。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篮球作为一项备受瞩目的运动,已经得到了各大高校的青睐。也逐渐将篮球作为一项新的教学项目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由于篮球本身的灵活性和运动性也深得高校学生的喜爱。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下,已经限制了篮球教育的发展。所以,要求我们要结合实际,更好的发挥篮球教育对学生的各项体能培养,逐渐发展成有意义的教学项目。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篮球教育的改革的相关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来阐述。

一、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对篮球项目资源的限制

要想篮球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对高校学生的教学效果,那么先进的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措施。这里的资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力资源,一方面是物质资源。关于人力资源,就是所谓的与教学相关的参与者,包括体育老师和学生。关于物质资源,就是指投入到篮球教学项目中的相关设施和器材等。只有两者都能很好的应用,那么篮球教学的发展也会很好。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在逐渐增多,但对高校篮球的投入资源已经在逐步落后,所以这也是限制高校篮球发展的重要因素[1]。

(二)相关体育规定对篮球教育的约束

随着篮球作为高校的一项教育,着重培养一些运动型人才,体能较优良型的人才已经一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积极的意义。所以,为了高校篮球能更好的作为教学项目的改革,颁布相关的教育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以促进篮球教育改革的发展。

(三)高校篮球教育教学内容的欠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篮球运动也有了很多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赛制。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水平来看,高校对学生的篮球运动相关设计还是存在不足[2]。形式单一的限制,已经不能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所以,对教学内容应该适当选择多形式化和自主选择性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要给学生多积极参与的平台来继续深造学习,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来增强对篮球的了解。

二、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对高校学生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通过向学生渗透相关的素质教育,来提高高校篮球在学校的发展,使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锻炼学生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对高校篮球教育的改革有更积极的意义。

(二)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观念中来,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也是重要的方式。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将体育锻炼当作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得以充分发挥高校篮球教育的发展[3]。

(三)高校?@球教育融入娱乐化发展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已经在不断向娱乐化进军,人们对相关教育也已经有了更深的要求,希望得到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来满足对锻炼的需要。对高校学生的篮球教育也是如此。学生日渐增多,对娱乐项目的要求也是千奇百怪,更多的是希望身心得到更有趣的培养和锻炼,所以对篮球的教育应该更贴近学生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篮球教育的目的。使用更多娱乐化的方式吸引更多高校学生的参与,所以,将篮球教育融入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是满足学生要求和教育水平进步发展的必要手段。另外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规范的动作示范也是对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措施。做出规范的动作,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接受学习,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相关动作的规范示教是对教育者的一项基本能力,示范的动作的规范性严密决定了学生受教育的效果。所以,规范的动作示范也是对高校篮球教育发展的基本措施。

篇6

关键词:材料力学实验 工程教育认证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39

我国是世界工科教育人才培养大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工科毕业生被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输入社会。可是,虽然我国的工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在培养人数上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在对世界工程教育的影响力上却并非最大。为提高我国工科人才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从2006年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汪试点,到2013年6月19日,我国已成为《华盛顿协议》第21个成员。这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开始走出国门,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时期的到来。专业教育的改革必导致课程教学的改革,反过来课程教学的改革同样要遵循专业教育改革的特点。

《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渚多工科专业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改革的浪潮下,基础课程的改革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课程改革是整个专业教学改革的其中一环,是为专业教学改革服务的,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有意义的改革首先就要准确把握工程教育认汪对我国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有什么影响。

1 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中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与我国传统的工科专业教学评估不同,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其自身的特点。

1.1 培养目标更具体

在工程认证体制中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明确指出学生毕业时要达到的要求,其中除了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外,还有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程度的具体要求。例如:经常见到很多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写某某专业是培养怎样的专门高级人才。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含糊其辞,目标达成与否也不可估量。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中这种教育目标是不可取的,目标的确定也必须满足SMART原则,即Specific具体的,Measurahle可计量的,Attainment可以达成的,Reasonahle合理的,Time有时间性的。以吉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在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改进之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为学生不仅能很好的掌握水、气、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很好的设计和综合规划能力,最终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家长和老师期望的毕业生标准。当然这种培养目标比前一种培养目标更能体现SMART原则。但是仍有改进空间。

1.2 知识和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由于在专业的新评价模式上,学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评估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要求上,还体现在各种能力和技术上。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人才培养要求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固然与现有高等专业教育的要求相去不远,但是在人才的能力上面要求就大不一样了,如要求学生有团队协作能力,这意味着只知自己读书与同学关系不好的学霸并非高校培养的合格人才;又例如要求学生有运用现有课堂知识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也就意味着中国式教育中通常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的教条式教育需要改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仅是记忆,还要会运用,并且能够有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一个较复杂的工程问题转变成自己可以解决的各个知识点的集合。此外还有人文素养、运用现代工具和手段等等一系列的能力都有相应的要求,

1.3 人才培养与工程实际结合更紧密

工程人才培养出来是干什么的?绝大多数人才都是在各个工程行业当中从事工程相关工作的。这就意味着人才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的,既然是面向社会,面向各个工程行业,就必须与工程行业发展和需求相结合。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为增强工程教育与行业的紧密度,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师都有区别于以前的要求。首先人才培养针对学生不仅仅是完善的学习指导还需要完善的针对学生专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其次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都需要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再就是,毕业生要求需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能力且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教师中除了要有专业教师还需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1.4 强调学生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现有的高等教育是学生出了校门就和学校没关系了,以后能不能在行业内有发展全凭个人本事,但是新的教育评价中不仅要评价学生毕业时的状态,还要能反应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这就好比高等教育要从商品售出概不负责的时代,转变成一切商品免费质保5年的时代。这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大大提高。

1.5 以普通学生评价代替优秀学生评价

办教育的都知道,好的学校有差学生,差的学校也有好学生。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往往拿着金字塔最顶端的学生说事,通过证明我有好的学生来说明我的办学质量符合要求。这种评价方式本身就不符合概率学的理论,因为这些优秀的学生对你教育的专业来讲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并不能代表平均水准。但是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需以刚刚满足毕业要求的普通学生为评价标准,而能够满足毕业要求的学生为绝大多数,也就意味着这绝大多数学生比评价时能看到的更优秀,这样的评价模式更能体现学校某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2 《材料力学实验》课程可以提供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的培养

在对工程教育认证体制的人才培养的特点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反过来看看《材料力学实验》课程可以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的培养。首先,当然是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如巩固材料在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情况下的变形特点、应力分布特点、应力应变关系等。其次是熟悉工程测试中常用仪器的操作和常用实验方法如扭转仪、万能试验机、千分表、静态电阻应变仪等。最后是对学生一些能力的培养,如与实验直接相关的如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的总结能力及动手能力等,与实验无直接关系的团队协作能力等。显然,一门小小的实验课程涉及到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

3 现有课程教学及教改中与工程教育认证中人才培养特点相悖的地方

正是由于课程涉及的学生知识能力培养方面非常多,同时开设这门实验课的专业也非常多,所以开设课程的学校多、教学的老师多,大家总结的教学特点及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意见也多。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有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很多与工程教育认证中人才培养的特色相背离。这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3.1 与现有行业发展不符,学校教育明显滞后

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行业内涉及到的材料试验种类较以前增多,同时测试仪器、工具和方法不断更新,然而看看现有的材料力学教材和课程要求,很多毕业了十多年的大学生会发现,实验项目基本不变,很多工程界已经很少使用的仪器设备或测试方法学校还在用,而一些当下在工程界常用的设备和仪器,学生没听过,老师没见过,学校更不会主动更新。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人才培养与时代与工程界可以说是完全脱节的,更不要说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了。

3.2 学生动手机会减少

学生进行材料力学实验,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但是现有的很多实验教学改革中却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降至最少。举个例子来说明,电测法是材料力学实验中一个重要内容,电测法实际上是将应变片贴在测试物体上,通过物体的变形使得应变片上电阻产生变化,通过不同的电桥接线方法,经应变仪把信号放大读出贴片位置处材料的应变情况。这样一套实验如果要完整的操作下了,其难点有两处,一是应变片的粘贴,二是电桥搭接。尤其是应变片粘贴时对学生耐心、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如果是处理不当,应变片就作废了,应变片得重新粘贴。但是为了节约教学成本、为了提高教学速率,很多学校在课程实验教学中是将应变片贴在固定的实验构件上,电线也焊好,一批学生用过后,下一批学生接着用。学生知道应变片怎么选择了吗?实验指导书上写了。知道应变片怎么粘贴了吗?实验指导书上也写了。在工程中能自己实施类似的实验,自己贴好应变片吗?不会。这样的实验过程,无异于纸上谈兵。更有一些好心的老师干脆将电桥线路也搭接好,学生来了直接加载,读数,走人,实验数据得到的又快又准,皆大欢喜。但是如此设置的实验,已经没有开设实验的必要了。

3.3 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训练太少

在中小学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所有操作步骤教师都会有严格的标准的说明。到了大学,很多学生做实验时总习惯性的问老师,实验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实验数据怎么记录,有没有表格,要记录几组,哪些实验数据是需要的,实验数据处理用哪个公式等等。一些教师为了避免过多的类似问题,于是在实验前总是将实验的所有细节通过课件、教学参考书等多种形式直接塞给学生。老师好吗?好。学生还要动脑子吗?不用了。于是乎课程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不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而是展示老师的实验设计能力。而这样的老师还往往是学生口中的好老师,各种教学竞赛的佼佼者。为什么?细节处理到位啊。实际上学生在这种课程中顶多是学会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和处理,但是实验设计的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和养成,毕业后遇到很多工程问题,没有固定的实验方法提供,没有老师帮忙,只能干瞪眼了。

4 《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趋势

对于《材料力学实验》课程而言,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的教育改革重点之处应该就是以上的相悖点所在。同样着重三点。

4.1 提高与工程行业结合度

实验课程中学习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应及时更新,关注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实验的仪器设备和方法可领先于行业发展但不应落后于行业发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时效性。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每隔数年进行实验项目设置的调整,遛免实验课程项目设置时的换汤不换药现象。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工具也应做到除了折旧、损坏原因的淘汰之外也应存在技术原因的淘汰。

4.2 增加学生实验操作中动手机会

在实验教学时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主动性学习,而非被动性的听听课,看看书的学习。学生应熟悉重要实验操作过程,熟悉重要及常用测试仪器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而且,实验操作应以培养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实验小组成员不易过多,以防止很多实验操作训练只能惠及极少部分学生的情况存在。

4.3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

高校老师不是保姆和奶妈,没必要将所以实验的细节都送到学生面前,高校教育应更强调方法、能力的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会一个实验也仅仅是一个实验,学会实验设计的能力则使得学生在社会中和以后工作中有着更强的行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实验课程的教学导向也有必要改进,不应把将所有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作为评价标准,而应该以学生是否基本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作为教师教学好坏的评价标准。

总之,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工程专业教学目标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作为专业支持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也应顺应时展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迟子芳.工程教育认证环境下环境工程教改初探――以吉林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1,3.

【2】修开喜,朱泓.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对我国专业认证的启示【J】.吉林教育,2013,(13):43-44.

篇7

服装设计浪漫主义风格教学改革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一、服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搭配焦点

服装设计涉及到美学、文化学、心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市场学,色彩学等要素。时装的产生并不是由时装设计师个人行为导致的,它反映出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状况。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新型布料的出现,人们开始追求更多新奇的东西,从而推进时装的发展。

1、现代时装的浪漫主义风格

设计中回归了优雅华丽的感觉,并把浪漫主义所有的形式美观念与装饰手法运用在了服饰设计中,充满了娇柔的女性化味道。对自然色彩的追求、工艺的要求、曲线的多样型,个性化的塑造等丰富着时装界的变化。然而所有这些元素无一例外都诠释着现代服装设计者对欧洲古典华美的向往,给人以充满强烈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奢华印象。新浪漫主义保留了传统浪漫主义的基本元素,如服装的流动和韵律,又适当加入后现代的速幻,以及嬉皮的颓废与都市实用,再加上艺术夸张和变异,使得服装展现出既简洁、美观,又出人意料的面貌。怀旧不是将过去的旧事物重新演绎,而是将其中的元素引入到现代设计中,即将历史、地域、民族中符合现代人品位的元素引入设计中,让人们在过去中揭示未来,从传统中寻找现代。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在古物中徘徊不前,而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创造。

2、现代时装的怀旧风格

现在时装的怀旧不是将过去的旧事物重新演绎,而是将其中的元素引入到现代设计中,即将历史、地域、民族中符合现代人品位的元素引入设计中,让人们在过去中揭示未来,从传统中寻找现代。所以我们往往可以从最时尚的物品中看到传统的影子,这是人们审美意识中“喜新怀旧”、“喜新寻旧”的心理反应,这种时尚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性兴趣。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在古物中徘徊不前,而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创造。怀旧的形式通过精心构思,巧妙借鉴,用现代材料、加工手法对其进行提炼、简化、改造和创新,已经是一种新的创造性呈现。

二、服装设计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课程内容

结合服装设计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既强调在实验实习中验证理论,更强调在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巩固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要及时更新实验内容,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增加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

教师不能囿于教科书,应该把基础课与实际操作,实际服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形象更具体的让学生一目了然,把握好所学内容。

2、改进和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要求教师在实验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学术交流式教学方法。对于难以完成的实验项目,采取课程实习的方式在室外组织教学。开发多媒体课件并上网,使学生在课后能用课件、视频等手段反复播放实验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达到强化基本操作和安全意识的训练。

3、加大实验室开放,增加开放性实验内容

一是制定基础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二是建立开放实验室和实验项目的预约登记制度,学生可以通过“中心”网站预约实验项目、时间、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等;三是增加本科生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室数量,同时制定激励措施,扩大教师科研实验室的开放面,采取本科生科技创新立项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方法,申请进入本科生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科研实验室工作。

对于教师方面,应该不断的充电,不断的扩大眼界和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升华自我,才能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紧密联系实际,延续和深化课堂实验教学

服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应用性)是设装设计学科的特色之一,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心必须充分利用好服装设计基地活动的延续和深入。实践证明实践实习也是服装设计理论实验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实践实习,至少可以达到如下教学效果:可以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可以得到现场验证;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服装设计学科的实践教学必须坚持课堂理论和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原则,方能真正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所以,在教学改革中要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为学校在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冯泽民,齐志家.服装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22-25.

[2]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4-56.

篇8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新媒体技术;教学改革;演变形式

一、传统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注重对人员外在形象的重视而忽视表达

基于播音主持人员的工作性质来说,其大多会面向大众,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大多数的播音主持人专业的学生会一“个人形象为第一”的错误观点进行学习。然而,对于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而言,其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特别要注意到听众的情感,与之形成有效的交流,才能够更加深入人心。而在很多相关的节目当中,例如新闻、评论性节目等等,虽然在播音的现场并没有观众的存在,但是在播音过程当中,播音人员依旧不能够自由、任意、随意的进行播放,仍旧应当注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虽然现场没有观众,但是后期的播放依旧会让大家所熟知。而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将要进行出境播音时间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的注意力过渡的专项自己的个人造型以及衣着的搭配之上,而忽视了对周围环境以及听众的情感交流,所以在对自我的体态语言进行表现的时候,会出现一种“装腔作势”的现象,面对镜头的微笑,则会非常的僵硬,而且坐姿也会表现出一种不安的倾向。男生就是僵化地端坐,马上就端起来了,女生就是面具式的微笑。这些导致信息传递有形无魂,目的漂移,出现了唱调、保险调和拖拉腔调。所以,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个人形象与语言表达相和谐是播音中的第一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始终贯穿表达这根红线,首先让学生从对形象的关注过渡到对稿件内容和表现方式的思考上来,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发声时围绕表达这根主线,让形象为成功有效的表达而服务,形象要与表达内容相辅相成,要为表达锦上添花,形成加分效果。

(二)对实践的重视而忽视理论的学习

对于播音主持课程教学来说,语言表现这是作为播音主持人员所必备的基础,因此,课程设置上则会将普通话语音表现以及播音发生作为对播音主持专业进行学习的最主要的入门课程,而对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一直都会有着一个错误的误区,将播音表现和主持理论看作是其最为基本的技能特点。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这种错误的观念表现则最为突出,很多人都会存在一种错误的理念“播音主持也就是在现场动动自己的嘴皮子,只要自己会说,对这方面的课程学不学都没有很大的影响”,这种错误的认识进而致使学生在对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理论学习上不够重视,进而很难发现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仅仅知识对实践操作进行重视,然而这种发展方式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后期学员的发展,也会因为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在后期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就会难以进行应对,甚至没有自身理论的知道,使得自己的实践盲目跟风,缺乏内涵以及自己的播音风格。

(三)缺乏对学生新闻敏感度的培养

在进行播音主持课程教育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在面向学生提到有关新闻时事或者相关问题的时候,许多学生则会出现一种躲闪的情况,甚至于运用各种理由来对自己播不好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辩解,进而逃避此方向的发展。然而,随着不同传播理念的发展,在最近的纪念当中,西方的传播理念对中国传播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多学生的传播理念当中,总是认为外界的方式、理念都是最新和最好的,从而过渡的进行模仿和运用,而这种发展方式,进而使之忘却了国内的基本国情,忘却了我们国内应当予以保留和需要发扬的珍贵东西,因此,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问题。在播音的过程当中,缺乏良好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全新的观点,将所有事情都看作是与自己无关,进而有所排斥的去进行播音,这也是学生对新闻时事方面播音难以深入,难以更好的进行实践的最为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学生如果对新闻专业一直保持一种排斥的心理状态,没有足够的热情和激情去对当前的热点予以发现和研究,也会降低其对这方面的时间效果,从而忽视许多最新的新闻热点,导致播音缺乏内容、特点和时事性,进而显得无趣。

二、新媒体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价值体现

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具备价值特点的信息载体形式,而对于这种载体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要具有相关的手中群体以及信息传递的时间、传递的条件或者是手中因为传递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等等。基于这些种种因素,进而形成了媒体最为主要的价值体现,而对于这个载体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然后赋予其对信息进行传递之后进而形成的自身所拥有的价值,共同完成了新媒体在现当代存在的主要价值。而对于这一种特殊的媒体所存在的价值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理念上的形式表现以及新科技的进步会一直对受众的体验产生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以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新媒体中的“新”,即表现的“原创性”特点

对于新媒体来说,“新”所凸显的这是其“原创性”的特点,而对于新媒体当中所应当具有的原创性特点,他与一般意义当中个人所创造出来的或者是通过群体进行创作的原创性具有明显的区别,其所表现的应当是在特定的时间之内,或者是在特定的r展之下所演变出来的一种对新的内容进行创新的主要表现,是一种与前者的演变内容、形式表现或者是相关理念上的全面革新和创造,更具备广泛意义的创新。比如,分众传媒就是一种新媒体,具备原创性,它之所以可以称为原创是因为它把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却是原创。但是那时的聚众或者当下更多家类似媒体,都是新媒体典范,他们或者是不谋而合或者是复制,这个原创是这个特定的时间内时代的原创,仍可称其为具备原创性的一面。而这个原创是理念上创新的典范。

(三)新媒体所具有的独特“效应”

“效应”主要是在一定特定的环境之下,结合周围的相关因素以及必要结果进而构建成的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而对于新媒体的发展来说,其必须要具备这种能够形成特定效应的方式和特性。或者说是,对于新媒体的发展来说,其更应该表现出一种更为全新的“效应”特性。而新媒体的这种特殊的“效应”,则应该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这一区域当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视觉体验以及听觉反应、情感表现等具有极为强烈的影响,进而使之产生良好的效果。就例如网络而言,其主要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才逐渐进入到我国国内,在当时属于一种全新的、最为特殊的信息媒介、载体,而且在当时产生很大的效应,网络的引入和发展在这一时间之内甚至于将国人的生活方式彻底的进行了转变,因而,对于这种效应来说,必定产生了非常大的效果,而由于这种特殊的效应逐渐得到发展和演变,也成为了当时最为主流的形式之一,新媒体亦是如此,由于其特殊性,以及其在特定时间所带来的的影响,其所展现出来的效应特点以及今后的变化,我们,不排除新媒体可以发展成为主流媒体的可能,也就是新媒体在一定的时机也可以脱离新媒体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随着发展而变化。

(四)新媒体所具有的“特性”

对于新媒体所具有的特性来说,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其次,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然后,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最后,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三、新媒体背景下对播音主持专业实施改革的重要性

(一)促进播音主持的艺术表现更具实践性特点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晚年的艺术思想则主要受到苏联美学涅陀希文的重要影响,在其思想理念当中,主要讲马克思所提出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实践精神的方式。”这一理论当中的重点在于实践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它要求把艺术提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轮廓里去看,要求把艺术看作人改造自然,也改造自己的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得出劳动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 而对于新媒体的发展来说,其与当今的信息传播、形式转变以及人们各个不同方面的实践都有所关联,因次,在将播音主持与之进行结合发展,更会使其艺术表现产生实践性的重要特点。

(二)促进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显得尤为特殊,而在这当中最为重点的内容这是讲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展现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实践性是艺术教学的基本特性。也是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不二法门。天津美院院长姜陆教授在谈到艺术实践课的重要性时如是说“一方面,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艺术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心境和审美素质古今中外不少美学论著都认为美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美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而新媒体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产物,于此发展同样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四、新媒体发展趋势下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形成的转变

(一)促使真实情景的模拟教学变成了现实

对于新媒体来说,其作为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形式下所产生的第四媒体,其在表现形式上逐渐凸显一种多元化的特点,微博、电子书籍以及手机网站等等都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传统的媒体环境发展当中,原本的播音主持主要以其声音作为时间的主要载体,而对于这种声音传播来说,存留的时间较短,稍纵即逝,从而很难进行记忆或者是存留,而对于听众来说,也仅仅知识依据电台的顺序选择被动的接听相关的信息,并不能依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是当时的需要及时、反复的对想要听取的信息进行回顾。而新媒体的发展则使得这一弊端得到了很大的弥补,播音员可以把录制好的节目通过网络上传到可以播放音频或视频的网站上,形式多样,程序简单,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内容,不受时间限制,同时,播音员可以通过受众的留言得到对节目质量的反馈。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与成熟,为高年级播音主持学生开辟一个模拟真实广播、电视频道实践的平台提供了可能。

(二)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多元化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其将来的发展规划看,缺乏明确清晰的针对性,这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说是不利的。很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可是学生毕业之后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正是由于观念上的薄弱,促使许多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虽然掌握了良好的实践技能,但是却对理论知识较为缺乏,而大大阻碍了其像更高层次的发展和拓展。 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融入,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对于全新的学习理念以及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获取途径逐渐的增多,一些有趣的理论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播音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对其理论缺失这一方向进行弥补,从而将这种理论与现实当中的实践进行有效的发展,有效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期在后期进入工作岗位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

(三)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艺术教育工作者本身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观念的形成及未来的发展。但是,我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情况,从而使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脱节、滞后。在国内,一些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是在一个“学科带头人”的率领下建立起来的。学科带头人的专业认知不足再加上播音主持专业教师人员不足,致使专业教学目的含糊,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除此之外,很多权威教师,讲课教案从来不变,在新媒体时代下没有危机感,产生了惰性,使得播音主持理论与新媒体时论脱节与停滞不前。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播音主持理论的时候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很多矛盾,进行的不顺畅。而科技的发展为播音主持专业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播音主持专业教学革命是必然的,我们只要站在新媒体时代的高度,把握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趋势,不失时机地对国内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就可以使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燕立娜.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1(Z1).

[2]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创新[J].中国记者,2011(03).

[3]乔新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教育(中旬),2011(02).

[4]苏凡博.综合性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刍议[J].文教资料,2011(03).

[5]吴晓东,刘建宏,尚峰.关于全媒体的探索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12).

[6]王蓉,李. 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科技信息,2010(34).

[7]金叶.新媒体在推动播音主持艺术开放式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传播,2010(21).

[8]张慧鑫.“学研产合作”教学模式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0(31).

[9]刘琼.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反思――基于用人角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篇9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民族地区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快速普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对计算机人才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计算机专业在未来几年内的发展重点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注重专业实践,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1]。

我校地处西北民族地区,计算机专业于1988年招收第一届专科生,199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6年招收第一届蒙语授课本科生。办学历史虽不长,但我们不断调整专业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明确针对社会及自治区当前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办学过程中,一方面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我们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张,而另一方面,却出现了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实际需要,毕业生由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而被企业拒之门外。

因此,无论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还是从地区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应该改革目前的实践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从民族地区计算机专业的实际出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切实改善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认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总结目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制定完善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改革计算机实践教学[2]。

首先,分析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无论是教学人员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所以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严格。同时,实践教学在安排落实上也很随意,教学内容随意、教学时间随意等。二是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方面的组织管理跟不上、管理制度不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直接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教好教坏一个样。除了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外,在我们民族地区还存在其他突出问题,如实践教学起步较晚,经济落后使得硬件条件跟不上,特别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几乎为零,学生参与实训的机会少,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缺失等。

其次,跟踪和关注国内外关于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发展动向。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长期关注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联合推出的计算机教学计划参考方案CC2001、CC2005和CS2008,长期跟踪研究国内外十多所一流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民族地区计算机专业实际出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课程体系中,按照基础验证类实验、课内综合设计类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创新实践4个层次,贯穿整个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综合化、多样化的实现途径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实施效果决定了人才的素质和质量。要将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有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应从实践教学环境、实验内容、实践教材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及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1) 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CCC2002提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以下几种专业能力:计算机思维能力、算法设计能力、程序实现能力和系统实现能力,而这四大基本专业能力都需要以程序设计课程为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方面,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要提高学生的上机时数和编程量,本科生至少要达到10万行/年。为了达到该目标,我们针对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提供了Windows和Linux两种系统平台作为实践教学环境[3]。Windows平台适合进行图形界面程序的开发,将面向对象和可视化编程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开发稍大规模的程序。Linux平台适合进行字符界面程序的开发,从初学者阶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层出不穷,实验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实验题目的选题和设计上,应以“学以致用”为目标[4],尽可能与实际应用挂钩,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题目,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3) 加强实践教材建设。

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我们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按照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据实践教学体系思想编写相关的教材和实验手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兼顾基本概念和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

4) 开展实践创新活动。

从2006年开始,我们结合自治区和我校实际,将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率先引入到自治区的大学校园。通过举办学校、自治区的程序设计大赛,我们以学科知识竞赛为切入点,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大胆探索,涉及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学生历次参赛的成绩来看,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尤其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认真分析了学科竞赛和日常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做了相应调整,更加重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教学模式从“简单验证”向“科学验证、分析设计、综合训练相结合”方向转变;为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程序设计类的选修课程,把原有赛前培训的那种小范围、短期突击行为逐渐转化为日常教学规范内容,使更多的学生可以系统地接受实际技能的锻炼。因此,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使大学生们得以自主学习和实践,其锻炼的广度和强度是任何其他日常实践教学环节无法比拟的,真正做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课结合”。

5) 建立新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程序设计类课程与传统的理论课程不同,其实践性很强。如果使用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显然不够客观、准确,难以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采用程序的在线评测系统(Online Judge,OJ)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该系统可以适用于C、C++、Java、数据结构等多门课程。如果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对除了编程题之外的理论试题进行考核的话,则可以使用网上考试系统进行考核,同样可以实现自动抽题、自动阅卷。

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那就是即使在一些学风良好的大学,上机考试或平时作业中互相抄袭程序代码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所以,为了发现抄袭并对抄袭的学生起到震慑的作用,我们还自主开发了抄袭检测系统,既能有效督促学生学习,又能帮助学生树立和维持诚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通过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5-6],我们认识到,针对不同的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形式也不同,因此,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这对于客观评价实践教学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6) 加强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

由于师资不足,我们的理论课教学团队同时也是实践课的教学团队,我们经常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统一实践教学内容、进度和要求,克服了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同时培养自己的实践教学梯队,安排新教师进行实践课试讲,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以传帮带为优良传统的教学团队;在科研方面,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并结合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展开科学研究,尤其在程序代码的自动评测、程序代码抄袭检测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相关立项的资助,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在更高的起点上钻研教学。此外,教学团队中有3名教师长期担任学院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和机器人相关比赛的教练,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民族地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质量

近几年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我们的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大赛,成绩突出,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至今保持着自治区各高校的最好成绩(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分区赛中曾获得铜牌、自治区挑战杯决赛金奖)。此外,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切实改善了教学效果,我们自主研发的程序代码在线评测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先进,可靠性好,经过8年使用,完全适应无纸化考试的要求。从收集的数据来看,这种考试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区分度,能考查出学生真实的编程水平,并在全校的程序设计语言公共课中推广使用。此外,程序代码抄袭检测技术成功运用于教学实际,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同时大大减轻了教师进行人工判别抄袭的工作负担。另外,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促进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我们将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并在程序代码抄袭检测方面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的资助、省级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并先后获得4项教学成果奖。

5结语

我们深入分析民族地区计算机专业的社会环境和特点,总结目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已有的教学改革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获得良好成果经验的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完善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创造性思维,从而满足民族地区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石晶瑜,刘东升,张丽萍.“课程体系―实验―课外科技活动”三位一体提升程序设计类课程质量[J]. 计算机教育,2010(7):98-100.

[3] 张丽萍,刘东升. 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09-111.

[4] 张丽萍,刘东升,王春晖.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数据结构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5):21-23.

[5] 张丽萍,刘东升,王春晖. 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2):17-20.

[6] 张丽萍,刘东升,李彦臣. 基于语法树的程序代码复制检测方法及其评价机制的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41(5):594-599.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n Computer in Ethnic Regions

ZHANG Liping, LIU Dongsheng, GE Xiangwei

(Computer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篇10

关键词:曲式公共课教学改革对接

一名优秀的演奏(唱)者必须充分理解作曲家的基本构思,把握作品的风格、情绪和意境的要求,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要揭示的音乐内容和音乐发展的逻辑,从而在作曲家界定的框架内进行二度创作。音乐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正是使演奏(唱)者理解作曲家基本意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沈阳音乐学院本科公共课的音乐理论课程,都是由作曲系担任的,它包括曲式、复调、和声、乐理和视唱练耳5门课程。因此,作曲系的音乐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院整体教学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所讲授的曲式公共课程,采取了理论讲授——音响感觉——谱例分析的结构形式,在讲授这门公共课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以相同的教学内容与谱例分析应用于不同专业各系的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一、“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予改革

目前曲式公共课分析的绝大部分曲目都是以欧洲经典钢琴曲为主的。按照一个课程模式,以同样的要求、相同的谱例、相同的深度来教授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妨碍了他们掌握自己专业所需要的更多、更深的知识,结果在演唱、演奏中,学过的用不上,用得上的又没有学,甚至是简单分析一下曲式结构,也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

例如,钢琴系的学生,接触了许多大型独奏和协奏作品,有许多是协奏性奏鸣曲式结构、边缘曲式结构和大型复杂自由曲式结构,在教学中仅仅要求他们掌握到常规奏鸣曲式,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学声乐的学生来说,分析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也是不合适的,应以分析声乐作品为主,以分析钢琴作品为辅。特别是学习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演奏的学生,应当针对其“民族”的特点,加大民族声乐曲和民族器乐曲的分析比重。

民族器乐曲在曲式结构和陈述结构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西欧传统曲式有一定的区别。在民族器乐曲的整体曲式结构方面,并不总是应用所谓的“三段体”形式。特别是对于小型民族器乐曲来说,四部再现曲式或多部再现曲式是十分独特的,这在西方传统音乐中为数不多。我国的散——慢——快的程式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区别于西欧传统曲式结构的传统艺术手法。在曲式部分内部特有的复合呈示手法,以及各种乐思陈述的结构形式等都说明了民族器乐曲在曲式结构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创造力。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手法,都应在民乐系学生的曲式公共课的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而不应没有针对性地,把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硬要按照一个课程模式按部就班地学习,那样不仅难以达到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还会因此而牵制课程的进度,妨碍他们掌握自己专业所需要的更多、更深的知识。一个学期跟下来,结业成绩虽然能及格,但在自己的实际演唱演奏中,学过的用不上,用得上的又没学,即便是简单分析一下曲式结构,也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

二、因“才”施教、学有所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改革应针对不同系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以部分典型的钢琴作品为核心并各有侧重的教学大纲和谱例。讲授及分析的内容应根据各系相应的情况而定。如钢琴系、电子琴系可用相同的大纲和谱例,以西方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和中国现代的钢琴作品为主,旁及印象派之后的作品,以声乐作品为辅,并对于部分复调作品进行分析与讲解。曲式范围可延伸至协奏性奏鸣曲式、边缘曲式以及自由曲式。声乐系的学生,应以分析中外艺术歌曲、歌剧为主,辅之以典型钢琴作品分析。民族器乐演奏的学生应以分析民族器乐曲为主,以分析钢琴作品为辅,掌握民族器乐曲式及陈述结构特点。只有这样以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谱例,来教授不同专业的学生,才能做到因“才”施教,针对性强,才可以更多、更广泛地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音乐文献,做到学有所用,有利于学生专业课水平的提高,增强学习积极性。

以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谱例,教授不同专业学生,有如下好处:

1.针对性强,可以更多、更广泛地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音乐文献,学有所用。

2.增强了公共课的学术性,能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

3.因“才”施教,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基础差跟不上、基础好不解渴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与学生的专业联系密切,有利于自己专业课的提高。

三、应加强曲式课与和声课、乐理课的对接关系

笔者在教授曲式公共课时,深深体会到曲式课与和声课、乐理课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和声课,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首先,在曲式课的实际分析中,学生不能熟练地分析出和弦功能以及调式调性;其次,曲式课中所涉及到的和声远远不止和声公共课讲授的一级关系转调的范畴;再次,单纯的四部和声写作已很难适应曲式课的需要。因此衔接好这三门课程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把三门课程衔接好,达到最佳效果呢?

首先,这三课应该由一位老师来贯穿讲授,这样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兼顾其他两门课。如在乐理课的讲授中,对于调式调性的分析,除了单声部旋律外,还应加强由旋律与和声结合而成的主调音乐的分析。同时还可以把曲式课中,涉及到的重复、再现、模进等发展音乐的基本手法,在乐理课中讲解、分析。而和声的学习,应以谱面的和声分析为主,并且一定要结合曲式结构分析。

其次,应该把这三门课的课时重新调整分配。目前沈阳音乐学院乐理课、和声课和曲式课这三门课,由以前的2.5学年变为2学年,其目的就是要把这三门课融为一个整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学习效果达到最高。但就目前学时分配,笔者认为不太合适,乐理课36学时、和声课72学时、曲式课36学时,乐理课学时过长,而曲式课学时过短。把乐理课的学时减缩为16学时左右即可。因为在入学前,学生都系统地学习过乐理,有的学生学过若干遍,而入学后再让学生重新学习,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没有热情。如果一味地加深乐理的难度,可能会出现死钻牛角尖并且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不实用,要么就是涉及到了和声、曲式其他学科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用16学时把乐理复习一遍,足矣。

在和声课的72学时中,用36学时学习四部和声写作,范围到一级关系转调的程度,虽然时间比较紧,但还是可以做到。在后36学时的学习中,主要是和声分析的学习,分析的深度可扩大到和弦外音及远关系转调,曲式结构掌握到单三部曲式的程度,并且分析的谱例尽量以完整乐谱为主。这样经过72学时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小型曲式的结构分析、和声分析、调式调性布局及发展音乐的基本手法等,为大型曲式的掌握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在曲式课的学习中,能够适应授课的难度及节奏。由于曲式课涉及的内容多,难度较大,把乐理课剩余的课时,加入到曲式中,使曲式课的学时扩展到60学时左右,这样时间就比较充裕了。通过学时的调整,把乐理、和声、曲式三门课程的讲授真正地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对独立,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也为研究生入学及读研期间曲式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然而,要真正去实施曲式公共课的改革并非易事。改变多年上课的模式,一下子恐怕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还有,新的理论体系的确定、新的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订、谱例的选择、分析的范围都需要一个重新梳理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对教师的知识也要求提高。

四、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

曲式公共课教学改革,还要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分析谱例,通常要说在多少小节,是谁的重复、变奏、模进、减缩、倒影等;在多少小节处,第几拍,是什么音,和弦是什么,这样分析起来特别麻烦,而且有些学生经常不能及时地找到谱例位置,久而久之,学生便对这门课失去了兴趣及信心。通过课件及展示台把谱例、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方便、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一改大家普遍认为呆板、机械、缺乏启发性、缺乏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把枯燥乏味、被动学习的习惯变为主动,并且教师利用先进的备课工具进行备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而且教案还可以永久保存,方便了教案的再利用和教师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