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发展对策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信息技术的学习则是培养人才首要完成的一项任务。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育也要做出相对应的改变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下的现状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际上是属于一种技术课程,其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合理使用技术的思维模式,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了解技术本身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刺激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
在新的课程改革实行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为高一阶段的必修课,主要是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针对于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另一部分为高二阶段的选修课,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运用、网络技术运用、数据库管理等多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方法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加强了过程和方法上的指导,由学生选择性学习。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了解,又不妨碍学生兴趣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
从总体来说,新的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正在往一个好的方向在发展,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然避免不了出现一些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下存在的问题
自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个科目的教师都有在全新的教育标准下认真分析、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培养学生优秀的信息素质和能力为目的,在实践过程中也多多少少遇到一些如下文中提到的问题。
(一)注重形式忽视了目的
新课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类似于多媒体教学、合作学习等知识方法和手段,很多教师在使用这些手段的时候往往效果不尽人意,就是因为在使用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忘记了根本目的,从而在课堂上无法选择有效的引导方式,也无法培养到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老师对于新课改认识不够
在新的课程改革里,像关于课程目标、师生交流、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等内容一般都是一环套一环出现的,相互之间存在深刻联系,如果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涉及其中某一部分是突显不出作用的,甚至起到相反作用。这就需要老师深刻地去分析新课改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实施教学。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相配
新的课程改革推出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改革和教育方式上的改革,而对于教育本身的内容方面依旧是根据以前古板、程序化的教材,这就造成了教学内容跟不上教学形式,课本上的内容和老师教导的内容出现完全没有关系的情况,给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造成了困扰。
(四)高中信息技术与初中知识难以衔接
因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一阶段作为必修课出现,但是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是必修课,所以很多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初中教育,相对于在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上就会变得困难许多,这样导致部分学生因为与其他同学差距过大而失去信心。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发展对策
针对于新的课程改革下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发展策略,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更加完善。
(一)从教育方式上入手
无论是信息技术课程还是其他课程,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是在“应试教育”下应运而生的,大部分偏向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能记住知识但是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在新的课程改革下,针对于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而发展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有老师指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这种模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实现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也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成熟。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非是“听”、“写”、“练”三个方面,相对于难以理解的信息技术应用,如果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就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出现一些实际操作、通过动手、洞口、动脑、参观,包括给学生分组教学、合作学习让他们自主讨论研究等等灵活的方式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相对于这种方式下,学生学习环境更为多变,避免了单调乏味的教学流程,从而也减少了因为这样的环境而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等情况的发生,更在更加轻松的情况下将课堂知识吸收消化。
(三)提升老师综合素质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对于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传统教学内容外,还需要营造更加适合学习的课堂环境,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小实验、小游戏促进学生理解,然后善于反思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和失误,总结原因并且改进。另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都是由老师来讲,学生来听,长此以往很容易养成了老师固定的思维,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在新的课程教育改革下,为了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重视起来,只有尊重到学生,了解到学生心里的想法才能真正为学生解决难题,找出更好的教育方法。
四、总结语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除了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其他课程一样会遇到这样和那样不同的问题,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新课改并不仅仅是将教学形式做了一个改变,最主要是针对于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简要分析,提出一些发展策略,希望对于新课改下教育体系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全军.谈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现状误区和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
[2]张桂霞.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2(13).
篇2
一、保障有效
这里所说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有效和学的有效。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要注意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的各种方法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
2、学的有效性,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效,并不是与这个人的一些外在表现相关联。那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呢?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的体验学习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把知识都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
掌握学习方法,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把学习的内容作为重点,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重中之重。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采取了“先学后教,当堂过关”的教学模式。
二、抓实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传统教学中的“双基”问题,好像只要一谈到“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可以说,这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曲解。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层面的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使得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形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因此,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那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
三、注重运用
加强语文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篇3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首先是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的,从以往的传授者、讲解者转变成了现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更多的是引导、点拨式教学,而不是以往的一味地教师说,学生听的这么一种模式。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到现在的学生为主体,我们成为了主导者。而我发觉确实有了质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尤其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由过去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了,热情高涨了,思维活跃了,高效课堂自然形成了。
其次是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想我们上学时,老师就是天老师的话、老师说的一切就是我们的最高行为准则。课堂上总是老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的说,我们在下面认认真真的听。就是这种模式的传授占了绝大多数。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等阶之差,即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而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传统一样。教师们都放下在自身的权威、架子,现在和学生们都成为了朋友。这样也必然会令学生更加的想与老师亲近,学生们不知不觉就能更加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老师讲。而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单调、死板。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等不一而列。从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再是以往的“师要他学”,而是成为了“他要学”。
这些都是我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切身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中的变化,当然这只是令我感到最大的变化之处。还有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喜人的进步、也有了不小的收获。
三、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
但既然是改革,那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因而总会有一些不足之处。
当前,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学校内部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和工资总额包干。再加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已制度化,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促使了教师评价的工作必须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如果没有对教师的比较客观、比较科学的评价,那么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及对教师的奖惩就会成为问题。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三大主体是教师、学生、教材,而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在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中的第二条: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而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成长一块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说是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忽略了。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师,本来新课改之后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对教材的适应难度较大,而又普遍存在资源不足和缺乏师资培训的状况。导致课改工作在农村小学的推进中造成较大的困惑、难题。其中较大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成长跟不上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必须科学化。在学校诸多的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能够科学地、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实现对教师管理科学化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随着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者就愈加感到教师评价工作的重要。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参加工作已经六年了。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组织学习培训也参加几次了,但是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学多都是停留在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上。而为数不多的专题(如: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学习培训普及面又实在是太窄了。这就导致教师理论娴熟,但缺乏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虽较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有了更高的效率,也更注重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贯穿,但也仅仅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因此还需大大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及农村小学资源配备的投入。
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与我们的理想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现在的现状就是:虽然有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指标,但是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教师的教学成绩来作评价标准教师的优秀与否。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上级主管部门向学校要成绩,而学校向教师要成绩,而我们作为教师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掺杂成绩观,成了教师就会向学生要成绩。而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就会缺乏足够的重视。毕竟绩效的着重点都在学生的成绩上。这样一来新课程改革在最后,虽然在过程中有了较大的转变,可在本质上却仍然与应试教育殊途同归了。最终目标只是需要学生的学业成绩好就可以了。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能力;途径
在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化的时候,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由于老师们在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准备不足,在新课程面前的不适应性也逐渐凸现出来。因此,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从我校的情况来看,在刚进入新课程实验时,教师对新课程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不适应,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以学科为本;教学方式不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意识不强,满堂灌还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不适应,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分数为主要标准。另外,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创新意识等方面也有明显不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无疑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极好机遇。为此,学校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重点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把“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水平”作为提升教师素养的主要内容,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的一件大事。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需要;提高我国教育科学水平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一个教育改革政策。新课改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我们下一代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以课改主人翁的思想自觉把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学工作中落到实处。我们基层教师应当是课改的先锋,应是课改阵地上冲到最前的勇士。在课改实践中,我们要讲求奉献,积极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及时总结经验。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他的“立教之本”。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一种落后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一种落后的教育;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提高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和提升新的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确立把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审美、艺术放到同一水平线上,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知与情相统一、学习品质与心理品质以及身体素质并进的素质育人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教师既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又要正确处理好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从学生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学习目标确立的前瞻性,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教材使用的合理性,课外延伸的创新性,学习评价的综合性、发展性,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等方面都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这是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重要举措。如果说学习培训是帮助老师转变教育观念的话,那么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促进老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园地,因此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必要途径。我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推行的“3+X”六模块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刻地讨论,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地方,变成师生情感交融、信息交流的地方,变成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和增强自信的地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了快乐,体验了成功,增长了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教材的改革。与旧的教材相比,新型教材的知识的范围更广更新更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加上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给教材带来了无限生机。还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加强,学习空间更大,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将更多更深。还有新教材里知识的外延不断扩展扩深,课外的知识、信息的来源的广度加大与深度加深,再加上新教育资源的不断开发,教师需要的新知识将会越多越新。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一本通书教到老”的思想;如果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将无法指导好学生的学习。过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应更改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不断鲜活的泉水。
五、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顾名思义就是在“新”字上做文章。有许多新的东西需要我们教师去尝试。过去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的财富,但我们不能死抱住经验不放。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就告诉我们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就要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新的教材与使用,新的师生关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评价方式和策略等方面都须要我们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去创新,去总结。教师作为一位文化的传播使者,作为一位学生灵魂的缔造者,首先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没有教师创新的教,就没有学生创新的学。”我们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挑起新课程改革这一具有强大创新空间的担子,为新课程改革添上五彩缤纷。
篇5
一、新课程改革中家校互动的必要性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这句话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起到的实质性作用。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要将家长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来,协调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教育,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铺平道路。
二、专家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周丹认为,现代“家校合作”的必要性表现为: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至今仍都是育人的需要,两者共同发挥效能是现代素质教育培养“完整人”的需要;②现时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均面临着困难,家校合作是解决两者困难的良策;③目前我国家庭联系水平较低,需倡导新型的“家校合作”来提高。
任学宾认为,家校合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提高社会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支持;②可以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③能够优化教育环境;④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⑤指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的意义表现在三方面:①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②促进“教育社会”之诞生;③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
三、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本着以德为首、智育为主、体育为重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方式的选择以整体为重,特别是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育。教师要面临整个班级的发展,“一刀切”是不可取,但做到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也是不现实的。
李朝辉等认为,在“新课改”中,家长的角色应从支持者转向参与者与决策者。面对自己的孩子,家长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子女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健全发展,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也完全能够做到注意结合子女的性格特征。因为家长对自己子女的兴趣特长、性格特征等更为熟悉,若家长能及时跟学校教师互动,让教师尽可能了解自己的子女,也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四、家长施教的特殊性
1.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开始最早,持续最长。除少数特殊情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影响最早持续最长的是其父母。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受其家长的教育影响,而其他成员的教育都是发生在父母以后,如教师的教育是不断替代的,当今社会极少存在由同一个教师持续将学生从小培养至成人的现象。而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范围广、程度深。对于教师而言,尤其是学科教师,教授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文化是其主要任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单个教师而言,要顾及到方方面面是不现实的,而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则实施范围面大。
五、家校互动的途径与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所有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没有接受过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有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如果司机匆匆上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一个健全完善的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手段让家长获得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因此要改善目前家校合作的现状可采取以下方法:
1.举办家长学校。①培训内容集中,贴近家长。为家长提供较为完整的有关新课程的说明材料,并与他们一起讨论新课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改革目标,宣传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减少功利主义对家长的影响,回归到教育的本质。鼓励家长多读书、多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家教水平。②培训方式多样,提高实效。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向家长介绍新课改的有关情况,提高他们对新课程的认识;也可以请家长代表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与学校沟通的体验,发挥主流家长的引领作用;还可以请学生当场表达他们对爸爸妈妈们说的心里话,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孩子。
2.让沟通多样化。①利用网络系统互动。“校讯通”是融合了电脑电话合成、手机短信和移动通信等多种技术的沟通平台,它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可以通过电脑网络发送手机短信,与家长建立联系。内容可以是孩子一天中各方面的表现,也可以针对孩子的情况,指出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既可以向家长发送家教方法,也可以回复家长的咨询,交流教育工作;既可以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也可以向家长发送孩子的获奖情况、有关通知等。大家既可以在网上即时讨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访谈(视频聊天),也可以留言回复,深入讨论。这种交流突破了时空限制,利于家长有效利用校园网资源,能极大地帮助家长树立新课程理念,提高家教水平。②家校联系手册。“家校联系手册”既可以将家校联系卡与学生的成长记录册合二为一,也可以是单纯的联系卡。它的主要内容有学生在校完成作业、上课听讲、自我意识、团结同学、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也有教师给学生的适当评价以及给学生和家长的指导性建议。手册由学生带给家长,家长填写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后,反馈给老师。
3.平时性互访。互访一方面指教师的家访,也包含家长到学校的“校访”。教师要勤家访,同时更要鼓励家长勤“校访”,这种互访可以是随机性的,随到随访,互通情况,也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情况进行的特定性访问。平时性互访以面对面为好,但有特殊情况时也可以以电话交流的形式进行。
篇6
1.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教学的新要求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我们发现,在农村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切实可行的。而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一点,是先决条件,这一点做不到,新课程改革就会是一句空话。
农村教师角色的转变确实是一个问题。尽管许多农村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城市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农村老师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由其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道德、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能力等几个方面构成。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意味着要强化其教育科研意识,完善教育科研道德丰富其教育科研知识,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社会和家长对教育要求的提高,要求中小学教师不断加强修养和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卓有成效,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在农村,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淡薄,一般全凭自己原有的文化底子和教育实践指导教学工作。他们并没有正确意识到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之间的重要联系。在他们看来,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活动是各自独立的。在实际工作中兼顾二者是比较困难的。这实际上是缺乏教育智慧的一种表现。教育是一项使人聪明和睿智的工作,自己都缺乏智慧的人,怎能使人聪明起来呢?所以说,教育教学工作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更不是某种程式化成年累月的无效重复,而是一种日日教,日日新,时时充满活力的创新。
2.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对策
2.1 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或一到底的满堂问等陈旧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探讨好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2.2 结对帮扶,指导新教师,促进老教师
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虽然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但角色意识,教学经验不足,学校应首先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要特别重视对新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学校有必要制定一些措施,帮助新教师迅速而顺利地走上教学之路,走好教学之路。通过老教师或给各年级配备骨干教师来辅助新教师,促使新教师尽早尽快地适应教师这个角色。学校要有计划地让新老教师结成帮扶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安排老教师指导和辅助新教师。要帮助新教师上好第一堂课,上课前要试教。试教时,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其组内的全体成员要一起来听课,课后大家一起给予评点,指教。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要坚持经常听新教师的课,并鼓励、帮助新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使新教师尽快进入教学角色,尽快成长成合格教师。
2.3 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而转变教育观念必须要加强培训,学校要支持和鼓励积极参加州、市各级培训,认真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把握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对比原有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函授、网络教育、自考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在职进修机会,努力造就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个性各异,要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有成效,教师必须要有一套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
3.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建议
我国每年培养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不少,但农村音乐教师却是如此匮乏,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我国基本上每一个地级市都设立了一所师范学院或师范专科学校,这些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其中本市的农村生源占主要份额。因此,笔者认為,加快培养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实行定向招生,地方师范院校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也能快速成长起来。另外,在全国范围内的地方师范院校中实行音乐师范生免费制度,为农村输送专门音乐教师。享受免费教育的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将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这笔经费将由中央财政安排。免费师范生需回到生源所在地的农村中小学任教音乐8年以上。实行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愿意为家乡的农村教育服务的学生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音乐教育师资匮乏的困境。此外,要建立长期的农村音乐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在职农村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可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研讨班等形式,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满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导学案 高效课堂
“导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我校自从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式,从学校实际出发,借鉴隆盛中学的课堂改革模式。推出了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导学案”教学,现已初具规模,并约见成效。
一、边远山区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地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探索新课程实施的途径,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状况依然存在,教师一言堂,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老实被动地听;教师满堂问,学生机械地答;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教学效益差,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困境中;一些教师担心学生学习新课程获得的知识少,不能应对考试的需要,在课堂上盲目地添加一些知识内容,这就使得正常的教学时间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从而导致课时增加,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的,面对这种局面,教师、学生都感到十分困惑。
由此,改革课堂教学中重复率高、教学效益差、学生被动学习、学习负担重的这一现状,已成为当前深入推进新课程、进一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综上所述问题,实际上就是没有落实新课程理念,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学生能当堂学,当堂会,当堂巩固,做到高质量、轻负担。我校在实施课程改革中,正在努力地探索一条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属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新途径。
二、“四优教学”(导学案),突破山区数学教学的瓶颈
依据我们对新课程的思考和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际,我校数学组全体老师在新课程教学方式上做出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借鉴隆盛中学的教学模式,推出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方式。
“导学案”教学就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的内容,根据学案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中,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和改进学案的设计。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探索,我校的“导学案”教学的主要内容被确定为“四个优化”的做法。
1、优化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用内部心理活动状态来表达的,比如现在的所谓的“三维目标”等,有的表达往往是模糊的、笼统的,没有能够结合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在实际教学中难于把握学生也很难于去理解。而在“导学案”教学中,教师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优化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导学案”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向学生明确具体地呈现出来,并强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学生拿到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从而清晰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并且还在“导学案”上写下了激励语言,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优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向学生灌输的一种思想是“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主动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之中,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数学,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要根据其学科特点以及所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同时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导学案”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课前、课后的自学与课堂上的教学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必须懂得如何指导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利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引导、点拨学生探究新知。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篇8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有效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自2001年推出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玉林市玉州区在实验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师资、地域等原因的影响,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手执新教材但传统教学方法不摒弃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从以下方面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课堂有效教育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一、持续更新理念,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新课改实施十三年来,虽然很多教师的教育已经更新,但还有部分老师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背景下实施课堂的有效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特别是自从2004年MS-EEPO有效教育在玉州区推广以来,迫切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我们的调查,在学科教学中,66%的教师会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活动进行科学研究;77%的学生认为所在班级的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是比较积极。可见,我区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一)按照“边推进、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玉州区的学校能加强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对新课程师资培训要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规划,学校各级领导进行分工负责,教研室具体实施,有目标、有计划、阶段地逐步推进,保证新课程改革中师资培训工作能够全面顺利展开。
(二)各相关学校和教育部门,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已培训,再强化;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相关事项归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
(三)以“面向全体、骨干先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全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培训,把对教育管理者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摆在显著位置,循序渐进。 经抽样调查,玉州区农村小学主要开展了多形式的活动来促进教师的成长:有23%对教师进行学科新课程的校本培训,26%是按计划定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34%的学校支持教师参加区、市、县等有关的学科教研活动或培训活动;有4%会请专家来校进行学科新课程的教学指导;13%会鼓励教师在职进修。通过教师主动地学习,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更有利于有效教育课堂的开展。
(四)适度调配师资力量。新课改背景下实施课堂有效教育的步伐,无论是力度还是速度,城区学校都比农村学校快,这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师资力量紧缺与流动性大;所以合理地对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适度调配和安排势在必行。玉州区有“名校、村小教师交流”的举措,让城区名校的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组织边远山区的教师多到名校进行交流学习,以缩小了城乡的距离。
三、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投入
根据现有的条件,不断对教学资源进行改善和完善,积极整合、开发多种有效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有效教育课堂改革实验。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有效教育的课堂,各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农村大部分学校还依然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进行教育教学。调查显示:玉州区农村的小学70%以上没有多功能室、73%闲置实验室、35%的学校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较差,农村教学设备的落后局面,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所以各级教育行政和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课堂有效教育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调查中,有46%的群众认为学校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源不够。另外,调查显示,关于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整合成学科课程资源,注重为学科新课程教学服务的学校,非常注重的占14%,较注重的占30%,一般注重的占39%,不注重的占17%,作为学校和教师,应当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周边的资源优势,全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只有规范了教学行为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提高备课的质量。新课改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被教材所束缚,围绕着教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提高备课的质量,就要 科学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其次,提高教学艺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始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景,使学生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相互帮助,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只有45%的教师采取了创设问题情景,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分层次布置作业,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作业分层布置是从我们教学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因为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业效率就高,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这样,通过分层次对学生布置作业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
五、完善评价制度,实施评价多元化
总理曾经说过: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解,80%的家长认为应该强化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79%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过去那种应试教育为主的评价模式必须发生转变,应转向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快乐成长,而不能让应试教育毁了孩子的无限可能。所以,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途径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让他们增强成就感,使其个性得到张扬、才能得到展示。
六、多途径开发教材,突出教材的教育性
在教师问卷调查中,按照学科新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40%教师能按时完成,42%基本能按时完成,14%不能按时完成,认为需要补课才能完成的占4%。不少教师认为现编教材有些课文过多,针对部分农村孩子来说,学起来在时间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困难。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在编写和设计上应该突出教育性,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这样才有利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新教材应运用新的理念,能体现国家对新课改的要求,反映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具备人文性、简洁性、新颖性、时代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践性,这是课改的大体方向,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来编排教材。
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农村教育发展;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39-01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我们发现,在农村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切实可行的。而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一点,是先决条件,这一点做不到,新课程改革就会是一句空话。
农村教师角色的转变确实是一个问题。尽管许多农村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城市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农村老师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由其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道德、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能力等几个方面构成。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意味着要强化其教育科研意识,完善教育科研道德丰富其教育科研知识,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社会和家长对教育要求的提高,要求中小学教师不断加强修养和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卓有成效,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在农村,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淡薄,一般全凭自己原有的文化底子和教育实践指导教学工作。他们并没有正确意识到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之间的重要联系。在他们看来,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活动是各自独立的。在实际工作中兼顾二者是比较困难的。这实际上是缺乏教育智慧的一种表现。教育是一项使人聪明和睿智的工作,自己都缺乏智慧的人,怎能使人聪明起来呢?所以说,教育教学工作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更不是某种程式化成年累月的无效重复,而是一种日日教,日日新,时时充满活力的创新。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要求教师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有全新的发展,重塑面向中国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真正保持与新世纪课程同步成长,大力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具体要求如下:
1 教师由课程体系的顺从者变为参与者
在旧的课程模式中,处于国家意志之下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之间陷于各自疏离,缺乏互补的隔膜状态。本应作为课程主体之一的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被动地执行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其中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步骤直至课程考评方法等。而这次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课程表达的权利,其中包括参与新课程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课程知识,增强主动参与新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意味着在课程的动态展开中,教师要从"教无定法"的基本法则出发而对新课程做出适度调适,新课程是以开放性和创造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师应标举新的课程价值观,即从激发学生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出发,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段都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而焕发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情。
2 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合作者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也不是采纳课程知识的容器,正如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为此,教师要转变传统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学生学会学习的指导者,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认为没有合作的教学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支。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教师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做学生之间合作的组织者和交流的沟通者,使课堂成为支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长期以来,教师只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只重视教法,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也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不仅看重学生"学会",更看重让学生"会学"。教师作为学生"会学"的指导者,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能力和实际效果,为自己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放到自己意识的监控之中,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 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纲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标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由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纲要》具体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要求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为此,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实践原则。
3.1 发展性原则。即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
3.2 多样性原则。课程评价理应当尊重学生个体的个体差异和基础差异,进而激励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位置上逐渐发展和升华。可以说,这样建立在共同的基础层面上的多样性评价尺度,正是学习主体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篇10
摘 要 近些年,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在取得了诸多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遇到了诸多的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教改的成效。鉴于此,本文就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和突破策略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然后又据此进一步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中学体育 教学改革 改革困境 突破策略
近些年,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但使得中学体育的课程体系取得了新的突破,而且也使得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更高。但是,在肯定上述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遇到了诸多的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教改的成效。鉴于此,本文就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和突破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亦是如此。概况而言,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如下:
首先,教学改革的理念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虽然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中学体育任课教师的认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任课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新课改的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据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是因为很多中学体育任课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了解不够全面、理解不够深刻,再加上没有现实的案例可以做参考,以至于在教学改革理念的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例如:将放任自流误作自主学习,将师生问答误作师生互动等等,从而影响了新课改理念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其次,教学内容的改革滞后。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层面一直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虽然体育课程的内容在近些年开始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仍然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有助于实现多元课程目标的有机整合、能够充分体现体育教学多种价值和多种功能的教学内容仍然较为少见。另外,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多数任课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活动,至于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中学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实际的体育学习需求、是否契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些问题很少去积极思考、主动创新,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内容改革的有效推进。
最后,学校现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条件无法满足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的需要。新一轮的基础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之后,中小学体育课时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相较于以往而言得到了大幅的增加,但是对于很多中学来说,由于学校体育经费的短缺在短时间内无法拨出大量的资金用于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设施的购置,以至于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条件得不到保证,成为了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顺利有效推进一大障碍。 二、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困境的突破策略
首先,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改革的理念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要注意加强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宣传和培训工作的开展加深中学体育任课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从源头上避免教学改革理念频出误解的状况。
其次,针对教学内容改革滞后的问题,一是要注意改变传统中学体育课程按照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的方式,结合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多维健康观和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出发,来构建符合中学学生身心特点的、相互衔接且逐步递进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二是,注意学生、任课教师和学科主体三者之间的平衡性。传统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多是偏向于以任课教师为中心或者是以体育学科为中心,而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改变教学内容改革滞后的情况,就要注意平衡学生、任课教师和学科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以确保新课改理念在教学内容层面的有效落实。
最后,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学条件无法满足体育教学改革实施需要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在充分考察本地中学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以此来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必备的物质保障。 三、结语
改革的道路不是平坦的,虽然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却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改革的成绩也验证了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因此,在开展后续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继续沿着教学改革的方向,积极寻求突破困境的方法与策略,以确保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