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改革建议

篇1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在大多数高中学校中,老教师占据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他们中大部分人依然保留着陈旧的教学观念,习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式的上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将重心放在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上,从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理论知识枯燥而乏味,导致学生课堂上的效率并不高,老师们不得不再另外花时间将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进行反复强调,借课后布置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学生也只能机械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牢记教师特别强调的重点知识,因此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只能通过教室布置的大量课后习题来达到学习要求。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不仅让教师教授知识时费心费力,学生学习过程中也比较吃力且效率低下。

2.教师教学方式呆板,不会进行灵活地改变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进行,很多教师积极配合教改,在教学上创新出许多成功的教学方式,随之也掌握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模式,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重大。然而很多期望改变的教师却不懂得如何灵活的运用这些方式和模式,只知照搬别人创新的方法到自己的教学中,没有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导致课堂教学生硬呆板,再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二、推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由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现状中可以发现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打破陈规,引入新的教学观念和方式

很多高中老教师还是习惯于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化学教师迫切需要解放思想,转换教学观念。如今,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已经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情,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将很多复杂难懂的抽象知识通过电脑动画或者其他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化学是理工学科,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加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单调乏味的缺陷,教师要学会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将板书与之相互结合,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在课堂上接收到的信息,激发他们无限的创新思维。

2.注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学习时间紧张,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多而复杂,教师若是只知“照本宣科”的向学生传授各个知识点,很容易遭到学生的反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不能满足社会所需,为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灵活人才。究其根本,高中教师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阻碍学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改变原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通过问问题、课堂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印象,同时,及时地解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些简单有趣的课堂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课堂上教师还能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跃原来沉闷的教学氛围。各种课堂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互动中不知不觉便达到教学的目标。

3.注重实验教学

很多高中化学教师注重理论的教学,忽略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些老师甚至占用实验课程的时间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易把学生培养成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并且动手能力差的考试机器。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意识到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知识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结合起来,为学生演示化学反应发生的瞬间,或是在实验课上辅导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这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很好地锻炼,比课后做更多的习题来巩固理论知识效率更高。

4.课后习题解答要及时

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完化学理论知识通常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但很多学生反应,习题做了很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疑问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问题一个一个累积下来,对后面的学习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布置完课后作业后要及时进行批改和解答,或是在班级里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遇到问题时互相讨论得到解决的方法,不仅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班级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教学改革 建议成长

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我国对初中美术教学进行了改革。新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由于初中美术课的重要性,其在初中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笔者分析了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思考对初中美术教学改革提出了有效建议。

一、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偏向于单一专业知识传授。

大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学如今仍局限于课本上枯燥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课,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忽视美术教学中的趣味实践,只要求学生理解课本内容,造成学生对美术课提不起兴趣,从而对美术学习敷衍了事。

(二)重视程度低。

由于我国教学中普遍存在“应试教育”问题,学校和家长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应试科目而忽略其他学科。因此,美术这一门科目不能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具体表现为学校不对美术教学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及美术实践场地,家长不允许子女在美术学科上投入过多的时间,认为学美术是不务正业,不支持子女发展美术能力等。正是学校和家长的干涉,许多尚未成年的初中生放弃了美术这门学科。

(三)美术课教学随意性较强。

传统教学中美术就不受重视,而且由于学校对美术教学的随意性,致使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中缺乏规划性,在准备美术课件时只以课本为主,不做实践课题准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只传授给学生技巧性知识,而忽略美术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二、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提高美术教学在整个初中教学中的地位。

初中美术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美术学科在初中整体学科内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国家应该大力倡导提高美术教学的地位,并在群众中普及美术的未来发展和美术对学生成长的有益影响。在美术教学方面,应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为培养美术人才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通过美术课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我国现阶段仍缺乏美术人才,而美术是一种艺术表现,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初中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接受能力较强,可塑造性也强。因此,为了培养更多的美术人才,以及提高美术对学生有益影响的程度,必须发展初中美术教学,重视美术教学,以此通过初中美术课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而发展美术特长。

(三)让学生深入了解美术,扩大美术知识范围。

美术学科蕴含了许多方面的知识,且如今许多专业学习都需要学生有美术功底。比如建筑学、室内设计学、广告设计等艺术专业都与美术挂钩,美术是一门范围较广的学科,它对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短期成绩,还能影响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革极其重要,必须让学生了解美术,并且深入美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美术,并且在了解美术的重要性后,通过美术看到大千世界。

(四)提高学校和学生家长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学校和家长的态度能极大地影响未成年初中学生的态度。因此,改革美术教学必须改变学校和家长对美术的不重视态度。这样才能让学校对美术教学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让学生家长对美术教学持有正确的态度,支持子女往美术方面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美术教学的改革发展。

三、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意义

美术教育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初中生的智力水平。

(一)有助于初中生的心智发育。

美术学科蕴含许多不同方面的知识,通过美术启蒙,初中生能接触更多方面的知识,达到促进心智发展的目的。

(二)培养美术特长生。

艺术特长生是世界各国都需要的人才,而对初中美术学科进行改革后,能让更多的初中生通过美术课喜欢上美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是培养美术人才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改革后,美术课增加了更多的课堂实践,通过这些实践,学生能真正地接触美术,并从美术实践中获得知识和乐趣。这样,学生在缓解了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能给人以视觉享受,在美术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各种美的事物,美术教学改革给学生生增加了更多的能感受美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可以说,美术是提高人审美能力的重要捷径。

四、结语

美术教学改革是突破我国“应试教育”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有效方法。在初中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学校及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总之,参与美术教学改革的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美术教学,并且正视美术改革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初中美术教学改革之中。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合班;交叉式教学;优势;弊端;改进思路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经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已经形成,高校学生人数的激增与其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不相匹配,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学校为解决这一难题,推出了大学英语合班交叉教学的试点改革。

一、大学英语合班交叉式教学的涵义及授课方式

合班教学指在单个教学班中包含两个及以上的自然班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交叉式授课,是指多名教师对英语教学的内容进行分工,比如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等,然后分别进行讲授。大学英语合班交叉教学就是将这两者相结合,对于教学班进行合并,对于教师进行明细的分工。学校于2011年9月开始实施改革,在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中选取8个班做为试点,每个班大约45人,由4个老师共同参与完成。精读保留小班授课,由1名教师专职讲授,其余3个部分进行合班交叉式授课,由其他教师轮流执教。

经过1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授课模式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有帮助,但帮助不大。教师也反映合班交叉教学存在学生参与度低,课堂秩序不好管理等诸多问题。此外,学生的随堂测试及考试成绩也没有明显的提升。显然,合班交叉教学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故对其优劣势进行分析。

二、合班交叉式教学的优势

1、扩展学生视野,感受多元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英语合班交叉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同一门英语课让不同的教师给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感受教师不同的风格,方法,经验甚至语音语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多维度的方法,多角度的讲授,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互动沟通,促进相互学习

与小班教学相比,合班交叉教学聚集了更多的学生资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增加了互相学习的机会,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学习技巧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带动其他学生起到楷模的作用。

3、推动专业化教学,提高效率,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能力

合班交叉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推动教师向专业化转型,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放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形成和其他教师的比较和评比,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三、合班交叉式教学的弊端

1、学生人数增加,生源水平良莠不齐,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果学生英语水平都较高且相对均衡,能够起到增强沟通,促进学习的作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发现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非但没有被带动,依然我行我素,甚至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师生间互动性差

师生互动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然而合班交叉教学导致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变换,学生课堂参与度降低,没有充足的时间,宽广的舞台让他们诠释自己的想法。

3、教学硬件配套设施不匹配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合班交叉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硬件配套设施,比如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的普及等等。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否则,合班交叉教学就无法推行。

4、交叉式教学限制了教师知识面的拓展,影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交叉式教学让学生对教师进行横向的对比和评判,要求教师在专业方面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但胜任教学,更要成为专业领域的开拓者。然而受制于专业的局限性阻碍了教师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最终可能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合班交叉式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建议

综上所述,合班交叉教学借鉴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分,交叉讲授,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建立在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的基础上,受到生源水平、硬件设施、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简单的细分教学内容和交叉讲授的方式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现阶段,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稳步推进。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开展教学方法的探索,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1、建议对大学英语教学对象进行细分,多维度组合成为英语教学班

大学英语教学的划分可以打破班级的限制,从英语水平和专业特点,按照不同的纬度进行区分,比如在原有院系的基础上打破专业的设置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分类,再按照已区分的不同纬度进行跨班级的组合,英语综合水平达到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班,水平较差的组成另一个班,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这样,不同纬度,不同水平学生的英语成绩都分别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提升。

2、英语教学应坚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在合班交叉教学改革试点中,没有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层级及专业特点进行区分,只是简单的按照英语教学的模块分类,不针对受众的分类是没有意义的。建议对于不同水平层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是听力课程,对于水平不同的班级,讲授的内容和方式以及达到的教学效果都应该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掌握英语专业的同时,还要扩展延伸到其它学科领域。为不同水平层级的学生群“量身定制”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教学的针对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英语教学改革要有配套的硬件设施作为物质基础

比如网络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和学习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单纯讲授的传统模式,让学生通过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形式全方位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没有技术的支撑,任何英语教学改革都是要受到局限的。

4、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

学生和教师才是教学改革的推动者,践行者和受益者,所以应该更多的从主体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和教师来主导英语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革。学生希望具备什么样的英语能力,教师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可以采用问卷、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有用的信息,这样英语教学改革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通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合班交叉教学的改革,我们取得了些许成绩然而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今后还需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艳. 合班授课制下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重大转型。作为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新一轮的更深层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英语改革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并根据《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指导性意见,对大学英语的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转型期;大学英语改革;《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阶段,急需高层次英语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的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但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明,办学管理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经费不足等原因,在培养人才上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社会的公认度不高,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升级,地方本科院校面临重大转型,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师资培训等方面将发生深层次的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要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变,向职业教育转型。”[1]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正在向职业教育的转变中,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与一般高职、高专的技工不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具有高水平职业素养、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很明显,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重体现在了“高水平”“应用型”和“与国际接轨”上。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是承载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作为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3年大学英语就开始启动改革,14年来,英语改革成效明显,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建立基于计算机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其改革主要目标是英语语言现象本身的提高。[2]但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需求,改革也相对滞后,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大学英语势必迎来新一轮的、更深层次、更具革命性的改革。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面临的问题

1.学生生源质量低,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

地方本科院校近几年扩大招生,学生的入学成绩是通过各科总分来划线,这样学生的英语单科成绩被忽略了,即使英语成绩20或30分,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笔者对福建省的一所于2004年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的2015年大学新生13个专业(90%是理科专业)824人做了一项高考英语成绩的调查。统计显示:高考英语成绩120分以上的占5.9%,110~119分的占10%,100~109分的占26.3%,90~99分的占20.7%,90分以下的占68.9%,也就是说,2015级的入学新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有一半多是在及格分以下。可见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良莠不齐,总体水平相当薄弱。而且,学生觉得英语不重要,没必要,看不到英语对他们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的情况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配套设备不齐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还是重视学生的英文知识灌输和通过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只有综合和听说课程,特别是听说课程,两周才上一次课。自主学习模式没有建立或建立了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听、说、写技能提高缓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在硬件设施上,地方本科院校语音实验室少,多媒体资源匮乏,设备缺少保养、维修和更新,无疑也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都是英语专业院校毕业,只掌握了英语教学一门教学技能,而在大学英语改革中势必要有教师担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这就涉及英语教师的再培训问题,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外出进修等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启动和落实。教师培训的阶段性、培训的内容、如何考核,都是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的具体措施

南京大学的王守仁教授在2015年3月武汉的会议上做了《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成果总结,总结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新一轮改革的高屋建瓴的指导,笔者认真阅读《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后,归纳出《指南》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改革特别重要的几项内容:一是教学目标提出: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需要。二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简称EGP)、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简称ESP)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专门用途英语由基础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和提高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组成。三是为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各高校应控制口语与写作课程班级规模,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四是各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具体要求与指标做出适当的调整。近年来,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其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笔者针对以上几项内容,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采取自然班授课的模式

目前,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大学英语授课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授课,大班人数可以达到80~110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的最近几年的大学扩招,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跟不上节奏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这样的规模对于语言知识点的教授、特别是语言活动的开展、语言的交流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活动参与率低,语言交流机会少,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难度大。因此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我们应该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采取自然班授课,人数应该控制在30-50人之间,这样才能保证语言的课堂有效开展。

2.优化大学英语学分与课程设置的比例

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了适应转型,已着手大学英语的改革,其内容包括减少整体英语学科的学分。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育制度,它以学生取得的相应学分来衡量和界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一门课程学分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学分的设置上,更应注重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鉴于大学英语的重要性,笔者不建议采取减学分的方法。特别是地方性本科学校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不高,良莠不齐,英语底子薄弱,加强基础英语的学习应仍是地方性本科学校英语教学的重点。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建议细分为基础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网络授课自主学习三类,具体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建议如下:表1所示的基础通用英语是注重学生的词汇量、语法,听力和写作能力。“从逻辑上说,学习学术(EAP)英语之前,学生需要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语音知识,这是通用英语基础阶段的任务。”[3]鉴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弱,所以建议在基础英语的学习应贯穿于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就当前的大学英语的学习情况来看,每周一次3小时上课,每学期18周,总学习时间仅54小时,而英语的学习属于知识积累型的学习过程,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特别是学生课后的学习时间。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可以很好地补充学习时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答疑。专门用途英语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句式和口语学习。“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在英语与学科学习之间建立起联系,以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使大学英语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内容驱动(Content-driven)教学而非形式驱动(Form-driven)教学”。[4]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的添加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便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更能体现出其实践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高年级开设拓展类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其中选修课程有商务英语、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等。

3.建构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其实践环节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基本上是“纸上谈兵”,这也是为什么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没有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前的英语教学,实践环节只限于句型操练,有目的、有设计的任务型语言交流,人物角色扮演的模拟交流,其语言的发生是有预设、有准备的。而语言的交流应是在自然环境中随时发生。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开设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主持的模拟英语实践基地,大一下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写作能力,大二学期主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职业水平,鼓励学生用英语作相关专业的报告、相关专业的英语交流,模拟自然条件中进行实践检测。

4.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培养

“双师型”教师“外语教师不能总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强调自我。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培训去适应学生的新需求及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5]大学外语教师是改革的践行者,而目前高校里的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单纯的英语语言知识,没有任何专业的背景知识。这是我们在新一轮改革中开展职业英语教育的最大障碍,如果没有这样的师资力量做保障,一切改革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加大在职教师的专业英语知识的培训,并需要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的相互学习,促进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效果。

5.现代化的配套设备的投入与保障

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设备跟不上语言教学的要求。据笔者调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可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语音教室只有三四间,教师的多媒体设备落后,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平台无法构建,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办学经费不足,而改革后的小规模授课要求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增加,搭建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平台和更新多媒体设施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改革,需要有学校、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及财政投入,这样改革才切实可行。

四、结论

篇5

关键字: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元素观;氧气;二氧化碳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03–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从化学元素观说起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元素组成的。虽然中外哲学家提出的元素并不相同,但是把复杂的物质归结为有限数目的元素,他们的哲学思想却是一致的,而且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尽管如此,古代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元素论并不能成为化学科学的基础,因为他们所提出的元素,不仅本身无法量化,而且在解释具体物质的性质及变化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化学元素则专指组成化学物质的基本单元,本身有着确定的物理意义。因为元素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词,在学习初等化学时,应当有助于建立化学元素的概念。但是仅仅认识到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不够的,只有对化学元素的多种存在形式,如自由态―原子、离子态(包括不同价态)、结合态―单质,以及以化学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的可迁移性、组合方式的可变性和化学元素本身的不变性有所认识,才算是对化学元素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有通过化学的学习才能形成。虽然初等化学涉及的化学元素不多,涉及的元素形态也不多,但是对于形成比较全面的化学元素概念,却是可以而且应该能够做到的。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把握住这个最基本的学科基础。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尽管我们也承认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实验的作用往往只体现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几种简单仪器的基本操作、了解把仪器组合成能够完成某个化学过程的装置时的要点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当课时紧张时,实验现象的观察改为多媒体演示,仪器装置改为图示,化学过程被简化为相关的化学反应式等,就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应对方法。考核方式则着重于背诵某些实验事实、名词定义、各式各样的化学计算题、脱离化学本身的推理题、和那些只适合化学专业学习阶段才能够正确回答的所谓探究性试题。

初等化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学习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元素符号为基础的化学语言体系、以原子相对质量(分子相对质量)为基础的化学计量关系、以及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和以培育科学素养为首要任务的学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把握住核心的化学基本观念,从而能够从化学视角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和恰如其分地评价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起的作用。

化学元素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即使在人们已经知道,于特定条件下,对于为数不多的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同位素而言,原子核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亦即在这类体系中,化学元素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这种认识并没有违背化学元素观,因为就所生成的化学物质而言,化学元素观仍然是认识其变化途径和确定产物的基础,而且都可以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它们的归宿。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化学变化中,反应体系内化学元素的存在形态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可以变化,但是化学元素的种类不变(即原子核不变),以各种形态存在于物质体系中的(元素)微粒数量不变,却是经过大量实验证实了的事实,并已成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因为原子核不变,所以化学体系中物质总质量不变,化学反应体系必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在这个前提下,化学反应式的完成和化学计量关系的建立,以及依据化学反应式进行化学计算的规则和方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道会比一般的四则运算题更难吗?

2 实验体系的特点和应当可以学到的化学

为了便于讨论,先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的原理和有关的化学概念分别加以介绍,然后再把它们整合起来,试图阐明通过这两个实验应当并能够学到什么。

2.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这是一个利用化学方法从含氧化合物中分离出氧元素并制备氧单质的实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利用化学变化以制取某种物质为目标的这类科学实验可能是第一次。实验所选择的化学体系和所用到的仪器及基本操都比较简单,但却是最能体现化学特色(可惜过去在这方面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

从含氧化合物中获取单质氧的实验,是对化学倚为基础的化学元素论的有力佐证。直接加热或同时加入某种催化剂的方法对于其他含氧化合物并非都可以奏效,表明在不同的含氧化合物中,氧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即结合的方式和强度不同),所以结果可以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包含在化学性质不同的含义之中。元素在化合物中存在形态(或环境)的差别,是引申到对化学结构理论的最好铺垫。所以仅仅关注排水集气法的装置原理和相关操作,对实验体系中所包含化学本身的思考和探究的缺失,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加深对上述论述的理解,选取一些不能用类似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体系进行对比,这是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其间的相似及差异的发现和比较,是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这种认知过程虽然偏于感性,但是却生动而具体,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简单的选择莫过于参照实验中用于加热和作为反应容器之用的玻璃仪器,只要想到,以二氧化硅为主要组分的玻璃,其中也包含有氧,却能够经历整个反应过程而安全无恙!二者之间的差别所形成的鲜明对照,可以使得学生在物质性质取决于它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物质的变化可以用外界条件来控制这两个方面有了实际的体验,从而体现出初中化学的启蒙作用。如果把探究的视角扩展到水、石英砂和陶瓷,内涵就更丰富了。

在书写反应方程、绘制仪器装置简图、叙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讨以下的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对氧气性质的探究,你对氧气的性质有了哪些认识?和你此前对氧气的认识相比,是否基本一致?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有了把氧从含氧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和通过反应(如氧化、燃烧)使氧进入生成的含氧化合物两个方面的体验,你对化学元素论是否有了新的体会?

(3)如果有人说,只要化学物质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就一定可以从它制得氧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不完全同意,请试着给出一个你认为更合理的说法。

(4)带火星的木条、细细的铁丝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氧化(或燃烧)时,发生反应的物质相同(化学反应式也相同),为什么现象并不相同?

(5)类似于上面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你能够举出几个实例吗?

(6)综合(3)和(4)的事例,你能够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吗?试一试,好吗?

2.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这是又一个用实验室方法制备气体物质的化学实验。因为气体性质不同,所以收集方法也有所不同。故尔在学习化学时,应当着重于发现和利用物质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无论是基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都可以成为选取对化学物质进行制取、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的基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氧气制备时相同之处,在于产物取自含有所需元素的反应物;它们之间的不同,则在于所用的大理石或石灰石来自自然界,而非化学试剂(可视为纯净物),组成比较复杂,通常含有钙、碳和氧三种元素(碳酸钙是主要成分)以外的其他元素(如硅、铝等)。如果以它们为原料直接制备二氧化碳气体,需要采用高温焙烧的方法,但是利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则在常温下就可以制得。从而说明在实现物质转化时,化学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所用方法可以不同,但是依据的最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因为化学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会改变,所以通过物质间元素的转移、交换、或重新组合,就有可能实现所期望的物质转化。如果把实验中二氧化碳的生成和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仅仅当成两个孤立的化学事例,而不是引导学生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体会其中包括的化学元素观和对化学元素观的运用,也就达不到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预期。二氧化碳和氧化钙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在实验室中用最简单的仪器和普通的试剂就可以实现,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化学难道不是非常有趣吗?

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动植物的代谢产物中也含有二氧化碳,但是依靠化石燃料作为动力的生产与生活过程是目前排向大气的二氧化碳的主体。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所以“减碳”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现有的措施中,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和增加地表植被面积已达成共识。因为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所承受的压力(你在生活中有此体验吗?),所以在高压下将二氧化碳溶入深层海水中;利用化学反应使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塑料;利用人工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利用太阳能使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化合物等方案,都成为化学家的热门研究课题。有些设想看来有点匪夷所思,其实它们都有相同的科学依据,那就是化学元素论和物质的性质决定于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化学原理。所以学了化学你便有了进入复杂的物质世界之门的钥匙,你的奇思妙想将有理可循也将更加符合实际,因而行动更为有效。

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或探究以下问题:

(1)实验证明,由石灰石得到的石灰,制成石灰水或石灰浆后,可以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并生成固态沉淀。这个方法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吗?

(2)这个实验也可以成为由并不纯净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为原料,制备纯净的碳酸钙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一种可用以提纯碳酸钙的化学方法。从所依据的原理和化学基本概念着眼,和粗盐提纯相比,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又各有什么特点?

(3)二氧化碳中含有氧,也含有碳,为什么反而可以用来灭火?可是镁条不仅能够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从这两件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的事实,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4)有人建议利用太阳能来实现如下的反应:式中hν代表光子。

2CO2+4H2O+hν---2CH3OH+3O2

2CO2+3H2O+hν--- C2H5OH+3O2

CO2+2H2O+hν--- CH4+2O2

……等等。燃烧产物在吸收光子的能量之后,又可以转化成为燃料,这是多么有趣的设想!但是从原理上看,不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另一种模拟方案而已。这是化学家在了解自然现象的化学本质之后受到的启发,向大自然学习,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究思维方式。

①你认为这些设想合理吗?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不同于永动机设计(后者被认为是违背科学原理的)?

②通过上面的这个设想,你对在可持续发展中能源的重要性和对科学技术的评价,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③这是一个利用化学反应式和化学计量关系进行方案可能性探究的例子。有人认为它体现了学习和运用化学语言的必要性和意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3 从这两个化学实验还可以学到什么

上述两个实验有助于初步认识四类基本反应,也有助于初步建立化学元素观和微粒观。这两个实验虽然比较简单,如果加上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的演示实验(或多媒体放映),已经涵盖了课标要求的分解、化合、置换和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在完成实验报告时,由学生自己分别指认,四类反应的特点和反应式前后有关元素的迁移(石灰石的热分解和加酸后的复分解反应,可以视为组成中CO2的整体迁移)、结合态和自由态的相互转化、镁对二氧化碳中碳的置换,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化学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获得新的体验。因为以化学元素符号组合而成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式,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微观视角。只要把化学式中的每个符号视为某个元素的微粒,化学变化的过程与结果看成是有关微粒的迁移、交换、化合和分解,就可以形成这种认识。实验中观察到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差别(此外,还有严格的化学计量关系)、变化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例如气体的产生,发热发光、体系颜色的变化,固体反应物表面的变化等),都可以成为上述微观过程的生动而直接的证明,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预期目标由此可以落在实处。

四类基本反应大致概括了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转化和元素迁移的具体思路。亦即利用原料物质制备简单的新物质这一化学合成途径的基本思路。

通过化学途径使氧和二氧化碳由结合态转化为自由态,再通过化学途径使它们由自由态转化为结合态,和学生已经知道的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过程很相似,可以看成体现后者基本特点的最简化学模型。从而更有力地证明了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认识。初中化学的教育价值也由此得到体现。

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保持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化学体系的总质量保持恒定),由此可以想到,所有的化学物质,包括废弃物在内,都有可能视为通过化学转化获取新物质时的资源。虽然由可能性进而成为现实,不仅决定于化学,还要受到能源、环境、成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已成为纳米科技的理论依据)。这是化学为人们看待和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时提供的新视角,也是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44

近年来,电子技术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项热门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中职教育教学体系中,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等。但是在目前的中职学校教育中电子技术教学却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理论讲授过多、动手实践少等,这些都会造成在进行电子技术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兴趣寥寥,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样的教学状况,切实推行教学改革是迫切的需要,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改革进程中,有哪些方面可以进行改善呢?笔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一、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只有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在陈旧教学思想影响下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教学,反而对课堂教学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在对电子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首先要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践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当选择。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减少直接讲授法的使用,单一的讲解方法容易使课堂变得沉闷,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教师可以把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式如提问法、讨论法交叉运用。在学习教材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获取知识,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普遍遇到困难时,对某个知识点进行集中性的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上的内容。其他如课堂讨论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师要注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继而使之更加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更多的电子类应用型人才。

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要做到生动、丰富、多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电子技术专业来说,教材的知识性和专业性很强,如果教师仍然照本宣科,不进行任何加工的话,学生很容易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静态的知识中进行挖掘,找到与学生契合的切入点,以一种简明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补充教学内容。例如除了教材中的知识,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生活实例等,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期待和兴趣。

其次,教师要对课堂活动进行丰富。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电子技术专业的特点,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的直接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部分。对此教师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思考和优化,加强教学中的互动性,除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增加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设计中专门设置课前讨论环节,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教师解答,或者由学生自问自答,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穿插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用一些课堂小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可以举行一些小竞赛、实践比赛等,以此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另外,学校和教师也要重视电子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培养电子应用人才做好保障。教师要做到高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做好教学计划,善于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要加强投资,建设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为电子技术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理论能力,也要让学生在实际中灵活运用电子类的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善这一点,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有这个意识,把知识讲解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单纯的知识讲解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对此教师可以把讲解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实际操作的时候进行重点和难点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并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学生理解知识降低了难度。

其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将授课的地点从课堂转移到实训室,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比重,并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设备,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过程、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做好实验记录等,逐渐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篇7

1.1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教学过程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成本会计课程的章节较多、理论性很强且各个章节前后联系紧密,因而需要将各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系统掌握。成本会计是联系实际较强的一门课程,其中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取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产品品种种类、产品的批次、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这些都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教材中提供的案例非常有限,学生很难身临其境的体会到成本会计计算方法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1.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已经从单一的板书教学向多媒体过渡,从教学过程来看,板书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成本计算工作,而板书教学就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若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学工作将会变得事半功倍。但是,很多高校却存在多媒体教室资源不充足的现状,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多便利,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但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课件制作中,很多生产费用分配表计算过程不如板书教学讲授清晰明了,还有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1.3缺乏系统性教学,不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

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系统性教学,日常的课程讲授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完全忽视或不够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相对于日常理论教学更能增加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知识的兴趣,通过成本会计实训演练还可以反映学生对前面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查漏补缺。但是很多高校只注重成本会计的理论教学,而对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不够重视,这将导致该课程的讲授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4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践性很强,既需要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丰富的成本会计实践经验。因此,对成本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要求都比较高。目前担任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老师,虽然学历都较高,但是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很多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必将影响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2.改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

2.1增加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即通过列举、讲解案例并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法通过角色转换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企业相关产品成本核算,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学会正确运用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技能,懂得如何结合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流程选择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2完善多媒体教学方法,引进情景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已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发展到了多媒体教学,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总体来说多媒体教学方法相对板书教学是一种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仅限于PPT教学,利用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在情境教学法下,多媒体教学法不仅包括PPT教学,还包括影像和视听,例如播放工业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把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手段运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还可以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2.3构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成本会计实训部分内容的教学:

经过近几年的调研发现,完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验吸引同学的参与,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将原先被动的数字计算工作变得主动有趣。要做好成本计算工作,成本核算人员必须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到核算流程规范的工业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原材料是经过怎样的一步一步加工程序最终生产成产成品,这样成本会计课程才不至于讲得枯燥与空洞。

2.4教师应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篇8

摘要:如何让技工院校的语文课教学变得实惠有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转变教学思维,并针对新问题新情况施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注重细节引导,切实做好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教学实施;细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06-01

随着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已逐渐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使得文本内容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被逐渐弱化了,即:师生课堂活动与文本渐行渐远,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外内容拓展和趣味活动设计,甚至学生所学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的训练环节上。这实际上已经偏离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既定轨道,不但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令他们对语文课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定位。

因此,如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仍然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现实难题。而加强和创新的目标和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寻求传统教学与改革之间的平衡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施和创新的良性互动中逐渐完善。

一、在教学实施上的建议

(一)以人为本,立足人文性和工具性本质,突出职业性特质,正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研究语言,而是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是它的基本性质,而技工院校的语文课程还应当具有一定的职业特色,而在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语文还要代表时代精神的主流。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培养作为合格公民和合格职业人最基本的人文素质和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注重口语与礼仪、应用与写作等功能性内容的教学。根据生源实际的语文状况,而不是其应然状况,在教材内容的使用和学材案例资料等的选取上,应适当强化活动,浅化理论;突出教化,淡化文体;简化内容,降低难度。力求“宽、浅、实、新”,避免“繁、难、艰、深”。

(二)将教材学材化,追求呈现方式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学习理论,结合现代教育和课程理念,应当在教学中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文素养为灵魂”的理念。不把学生当容器,充分尊重学生的全员、全程参与的主体地位,以技校生实际具备的态度状况、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基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做人、处世、做事、求知的心理需求为归宿,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大胆打破文体循环、知识中心、讲读中心等老面孔。要以内容带动形式,使学生在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文教化活动中,将人文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自然融合,以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素质的提高带动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努力与时俱进,授课过程和课堂组织力求做到时代性、典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特点,不仅在于诉诸理性、诉诸思维,更在于诉诸情感、诉诸心灵。我们要走出经典崇拜,重视“爱教乐学”,采用更为亲切活泼的语体风格展开教学。而在课堂组织上更要坚决打破传统,切实提供一个开放交流互动的学习空间,将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能力,令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民主、个性和人性,将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二、在教学细节上的实施建议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上述教学建议得以实施需要多个重要细节组成。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细节很有可能就是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点,需要教师用心发觉,注重思考和总结;同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以促成某些“细节”的产生从而进一步推进教学,顺利完成授课任务,收到“四两拨千斤”“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具体而言:

第一,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而且要在“善导”上下功夫。例如,在现行的全国技工学校语文通用新教材中,很多课文都不再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还有很多摘自网络的短文或故事,看似欠缺知名度或完整性,对于这些选文背景或未引用完整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挖掘这段空白,让他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或续写或改写,补上这段“空白”,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第二,重视教学中的提示、引导与点拨,以及注意适时、适度和巧妙性、启发性问题。提示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整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纠正学生认知马虎,培养认真学习习惯的一种方法。有时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智力越过“波峰”逐渐向“波谷”回落时,难免会出现探究中的“走调”和“跑题”现象。此时通过教师适时适度的提示,能够使学生思维得以收拢,保持思维的紧张度。比如,授课中如果发现有学生眉头紧锁、精神恍惚, 可以将教学稍停,用“激励”的语言进行“精练”的提示(即不要停顿太长时间),起到“向心力”加速旋转的作用即可。

引是指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它可以是行为、动作上的,也可以是思想、技术上的;而点拨则是进行指点或启发。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在于带领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描写春天漫天的飞花美景时,大家都认为“美”但“美”在哪儿却一时说不上来。此时,教师巧妙一点:花瓣像什么在飞舞?学生便能马上联想到: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则补充:像黄蝴蝶、红蝴蝶……而有的学生则领悟到:树叶活了!这是有生命力的美……

三、结语

语文既是一门传承先进文化和担当塑造现代人格重任的重要基础学科,又起到丰富德育形式和内容的积极作用。只有那些符合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又文质兼美的文字才能真正拨动他们的心灵之弦,引起情感的共鸣。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思路才可能是真正具有价值的,也才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的努力方向,需要我们在此指引下针对新问题新情况施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做好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计算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需的数学知识和计算工具.在生源多元化趋势下,我们对文、理科各专业教学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以往经验,找出我院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

一、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多元化,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我院学生来源分两类:一类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另一类是普通高考生,分文科生和理科生.高中文科、理科数学内容有差异,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内容及其难度又有较大差别,而进入我院的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链脱节,缺乏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数学能力.

一方面,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使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是高等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高等数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只顾讲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忽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只重视结果,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学手段单一,不能使用有关数学软件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很少使用其他辅助方法,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很少贴近生活.

3.缺乏教学研究的氛围

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将重心转移到教学上,重管理轻科研;另一方面,学校对教育科研的激励不够,教师不愿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还有个别教师在教学上投入不够,也影响到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水平.

4.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突出

教学内容随教学时数不断变化,但始终没有对学生应该掌握知识的多少有统一的考核标准;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没有区分度.教师只是为了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教学进度,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难以精讲细讲,很多内容只能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讲不清,讲不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5.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

现有教材难度偏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关注数学理论,没有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到底哪些内容是对专业有用的没有明确规定,没有体现出以“够用”为度,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也没有标准;章节内容不能很好地为专业服务,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用到的高等数学知识没有讲,讲了的又没用;教材中例题容易,个别习题偏难,习题量少,类型单一,缺乏开放性、应用性和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6.数学教师缺乏专业课知识

数学教师只是从数学专业的角度讲授数学,缺乏高等数学的应用知识,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进行讲解.

二、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

1.修订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针对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整合部分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灵活选用教学内容,达到数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学到较多的实用知识.所以,先要编写符合专业特点的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2.编写适合不同专业学生实际的高等数学教材

考虑到文、理科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相同专业文、理科学生分开编班.近年来,我院组织有关专业教师和承担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一起商议,了解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及各专业对高等数学内容的需求,分别编写了文、理科高等数学教材.

3.结合专业,突出应用

高等数学内容要与专业课紧密相联,每个专业挑选本专业需要的学习模块,这样教学有针对性.尽可能地选取接近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问题作为概念教学的引例,多选一些典型的案例,把数学内化到生产过程.在教学上要掌握够用的原则,一个知识点讲到什么程度要从专业教学的要求出发,高等数学教学为专业教师教学提供够用的数学知识.

4.引入数学实验,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

高等数学教学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减少对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及运算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学中充分挖掘和揭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极限法、以直代曲法、微元法等,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应用于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

6.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处理好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过渡与衔接

高等数学老师要了解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对中学没讲的内容补充讲,如复数、极坐标及坐标方程都要专门介绍.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院既要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又要对现有教师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

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听课、评课、案例教学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督促与共同提高.

篇10

关键词:大学物理 现状分析 教学管理 教改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46-02

大学物理是针对理工科院校非物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他们入校后较早接触的一门自然基础性课程。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培养他们基本的自然科学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物理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理工科院系还是存在着重视该院的专业课程,轻视公共基础课程的现象;而对于公共基础课而言,有些院系还会根据考研的指挥棒,重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而轻视大学物理。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大纲高度统一,教师的教学安排基也基本统一,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也存在着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正确认知和重视,无疑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最优教学效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现在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管理上的改革,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达成该学科的最佳教学效果。

1 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所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来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或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知识体系。但是,目前理工科大学物理的管理与教学等方面还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出于对于整个物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考虑,绝大多数大学物理教材都是以经典物理为主,近代物理为辅。经典物理又主要分为力学、振动和波、热学、光学、电磁学等部分。这些内容各自独立成章节,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教材内容比例分配上,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差距很大,经典物理占到八成左右或更多,而且大多是21世纪以前的科研成果,很少从当代物理学的角度出发,用现代的知识体系组织传统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和思维大多还是停留在中学阶段,使学生错误的认为大学物理相对于中学物理只是多了微积分。有些高校还存在着压缩大学物理课时量的现象,导致近代物理部分没有时间讲授,使学生对近代物理的相关知识了解的更少,与现代物理和现代科技发展严重脱节,而缺失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2)教学内容机械统一,课时量有限,教师支配课时的自由度不高。

目前由于教学考试的要求,高校对于公共课程的考试采取的都是全校统一考试,这样就必须要求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内容、难点和重点和课时都是统一的。在大学物理教师讲述与所教班级专业相关的知识点时,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老师在这些知识点上加以详细阐述,但这样势必影响其他知识点的课时量,给任课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困惑与不便。例如:笔者在给采矿专业的学生讲述光学的时候,光的折射与反射是主要的知识体系,而光的散射部分一般不讲或者仅作简要介绍,但是作为教师,笔者提醒他们以后会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研究粉尘的空间分布与浓度需要利用光的散射知识点时,同学们还是希望详细的讲解这部分的内容;在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述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及成像等知识点时,笔者展示了利用Matlab语言编写程序生成的相关动画与物理图像,同学们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希望能够具体的讲解一下程序。这些都需要额外的课时量,势必影响整个课程的课时分配。

(3)国内大部分的大学物理教程较多地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介绍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得教材语言风格学术性较强,缺乏趣味性。又由于物理知识体系和全校对公共课管理的机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课,教学手段也很单一,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横向的联系及对比,学生很容易把课程内容按照力学、电磁学、热学等几个独立部分来学习,让学生感觉课程内容很杂,公式多、定理定律多,学习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就不高,从而降低学习期望与热情。

2 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对经典物理部分进行适当处理,删去陈旧部分的内容,与中学物理内容重复的知识点在讲授时一笔带过,将经典物理与近代科技发展联系紧密的知识作为重点讲解。增添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的近现代物理知识,把科学技术成就和前沿课题的相关内容作为学生阅读材料融入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现代科技发展最新发展。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也可适当增加一些教材来不及更新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在应用上也与时俱进。这些都将势必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从大学物理非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出发,对理工科中不同专业的班级采取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注重各部分知识的联系,以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为主导,完整而系统的讲述物理学的基本内容。给予教师一定的课时支配权,以更好的满足所教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引导能力的培养。

(3)国内教材应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很好地联系起来,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时候适当的引入这些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讲授动量和角动量守恒时,可以引入火箭发射的例子,更可以扩展地球卫星的发射与在太空中运行的情况;在讲述光的偏振时,可以引入偏光镜和3D电影的例子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觉得课程既有生动性又具实用性。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很多老师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还有待加强。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探索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以便能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为了达到更好的上课效果,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些视频资料需要教师自己编辑生成,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的加入动画、演示实验和图示说明等,即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又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掌握所讲授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图像,达到一种很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该文从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大学物理教学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由于物理学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大学物理课程的管理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所以,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尊重教学规律,针对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学生的诉求,及时调研并采取相关措施;任课教师应该教学与科研并重,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的能力,让学生在学好大学物理的同时,对现代科技也有一定的了解。学校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施教方,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红辉,徐军,沈晓芳.大学物理教学理念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