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篇1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手段都很难适应二十一实际人才培养的要求,出现了体育人才供需脱节的现象。如何从实际需要出发,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运动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浅析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体育运动是人类在自然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运动和竞技项目。任何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多少都涵盖了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形式,把体育运动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不仅锻炼价值较高,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竞技价值。体育运动是完善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人员意志、提高训练水平的主要手段,也是高校体育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服务内容与方式。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现状

1.1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是增加了部分当代竞技运动项目,丰富了较实用的健身教材,完善部分体育基础理论教材。它的实效性是加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基础以及应用广泛的体育知识技能,以训练为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打好全面的体育运动基础;它的趣味性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或者课程感兴趣的程度。这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知识和实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1.2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设置基础化

体育基础知识是最稳定持久且不易老化的部分。当代科技高速发展,一个高校学生在求学期要掌握全部现代体育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加强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适应能力。

1.3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育化

竞技体育项目起源人们生产劳动、生活和游戏,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在育人方面更深刻,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内涵,更全面地揭示人的本质规律。竞技体育运动在高校教学中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的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都是以竞技体育运动为基础进行创新教学,并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材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体育技术、体育教学、体育健身、体育竞赛组织和规则裁判方法等。但就广义的体育教学内容来讲,单纯的教材内容又缺乏动态性,不能体现体育终身教育思想和反映体育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具体内容。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把各个项目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全面系统的融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之中,开发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身体素质,教育学生在运动的特殊环境下去掌握不同时间、空间自身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多种能力。

2.2运用“教学—赛制”教学法

“教学—赛制”教学法就是掌握技战术并应用于学习生活中,这种教学方法是体育技能与学习两只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在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技术后才进行教学比赛的教学模式。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体育教师首先教授单个体育技术,然后再组合串联技术,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不断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文化知识认知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的思想。是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体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还需培养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激发学生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2.3逐步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

现有的体育教学设施能否满足办学条件和扩大招生的需要,不应盲目的制定招生计划。就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来讲,必须从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已是饱和状态,而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却非常缺乏。根据这种情况就应当组织研讨,面向社会,按需培养。

2.4优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现代体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结构优化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当前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线进行教学方法结构优化,就是指各种教学方法优选或者有机组合,使教学方法最优化。

3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竞技比赛中掌握体育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对体育运动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挖掘,教学内容知识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教实际用途,让学生学会技术反而却不会运用,导致“体育终身教育”思想不能落实。因此,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稳步推进,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作者:张晖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象迎.对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

篇2

关键词:网络教学;计算机;教育教学

1我国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现状和目标

目前,网络以其先进的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空前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极受教育领域重视[1]。而计算机教育在我们国家一般有三类,首先是普及教育,对于接受计算机普及教育的人来说,一般都是刚刚学习计算机,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还不足,我们国家现在总人口高大14多亿,但是会使用计算机的仍然很少,甚至不到总人口的一半,普及率相比较一些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其次是关于计算机使用技术方面的教育,使用计算机的目的,就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依靠对计算机熟练地解决问题。然后是专业计算机的教育,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全面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有关技术。我们国家的计算机技术和与之有关的产业都是靠计算机专业学生来发展。除了包括大学里面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还有使相关培训机构里面的学员。术业有专攻,这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都特别高。前两种的情况,是计算机普及教育的范围,其他专业的学生也都要学习。当今社会是计算机网络大数据时代,我们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加强网络教学的力量,因为根据以往社会的发展历史,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是科学技术的改革,如若不会改革创新,就会被社会前进的步伐所淘汰。

2网络教学的主要模式

网络教学属于依托当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进行各种教学的形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局域网或者是互联网实行,它能结合网络的优势,全面展示教学的内容,详细地说,有以下几种:

2.1相互协作式网络教学模式

何为相互协作式网络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若干个学生,经过沟通协调,强化对学习知识的了解。这个过程需要四个构成部分,其中包括成员、辅导教师和合作学习氛围。辅导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和监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合作学习氛围必须要优良,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可以说,这种网络教学模式最为普及,并在老师和学生的合作方面更加公正公平,可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释放。

2.2探索式网络教学模式

探究式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能力的教学方式,探究式网络教学在老师明确课题之后,可通过教师的帮助,让学生探索学习,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此种模式,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2.3讨论式网络教学模式

讨论式网络教学模式,是现阶段应用最广的网络教学方式,其指的是学生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自由发言,老师不会过多干涉,但是需要把握一定程度,此种模式可分为两种,包括同步讨论与异步讨论。选择哪种模式,取决于学生使用什么样的平台。

2.4板书网络教学模式

板书式网络教学模式顾名思义,主要是指把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内容,利用网络展现出来。但是和传统模式不一样的是,它所利用的传播方式不同,而且它投讲的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它的优点在于,不受上课时间、上课场所和学生人数的约束。举个例子,老师能通过一些方法把授课内容放在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方面有很好的优势。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在于,学生和老师缺乏更好的交流沟通。而同步模式就可以不受这方面的限制,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同学对所学的知识加强复习,加深印象,并且对于所学还可以查漏补缺。此种模式,老师能利用通信工具来讲课,讲课内容更容易理解,学生能更好得到领悟,老师还能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但是此种模式的弊端是,教学的主体依然是老师,学生处于被动位置。

2.5单独辅导网络教学模式

以前在教学授课的时候,因为学生的数量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缺乏对于学生的单独辅导。所以,针对此种现象网络教学出现新的单独教学方法。此种模式利用的是学习软件,学生可以自己学习,老师也可以利用软件单独对某个学生进行辅导,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并且节省人力和老师精力。

3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

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必须要有相应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资源得到全面的展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有目的性地对学习资源进行选择。相比较传统的教育模式,网络教学的优势更加突出:第一它能汇总不一样的学习信息,然后通过不同的形式网络工具来授课,同时学习资源可以得到多元化的随机利用与汇总。第二,通过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也可以针对多种不同的学习之间可以交流好的学习经验,从学习途径上来讲,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而计算机教育是建立在网络教学模式上,无论是通过局域网还是互联网,师生可以随意实现站点连接。同时,多媒体网络远程操作授课方式,相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增强老师的讲课效果,而且,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的普及与应用,学生可在学习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得到更好地掌握。可以说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且可通过师生之间计算机的连接,提高对学生管理效率。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不受时间、空间、资源和环境的束缚。

4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对于新时代教育发展,如果想要使互联网教学模式充分展现出它的优势和作用,并适应互联网教学这种模式,在教育改革方面一定要做好下面几点。

4.1网络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主导策略

在以前授课的时候,占据主动的是老师,上课的多数时间和课上的发展走向都是老师占据着,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位置,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相比较以前的这种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模式是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发挥和创新。它能展现出更多更佳的方式,让计算机教学达到好的效果。关于计算机教学,学生必须要做很多的练习,全面学习相关知识并能熟练掌握。由于在计算机教学模式下,课堂上的时间不是无限的,课堂上学到知识学生肯定不能一下子完全掌握,这样的话,学生能在课余之后,借助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巩固所学,而且更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和实践有效地结合。

4.2网络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引导策略

互联网教学模式开展的计算机教育,其特点主要是让过去单一枯燥的传统模式一去不复返。网络教学模式下老师能够利用网络多媒体平台来进行授课,在这种情况下,能把师生密切连为一体,建成一个完整的讲学机制,并且,老师能利用自己的计算机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还可以利用一些监管的程序,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学生也还可以利用电子举手工具和老师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方式的授课模式,不但可以给学生构建一个科学的学习环境,而且也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特别高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

4.3网络教学模式下评价策略

以前的授课模式关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就是依托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与考试成绩,此种考评方法太单一,并且考评出来的结果也不能达到百分百正确,同时以前的教学模式,老师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面对面逐一辅导,大大占据了老师很多的精力。而在进行计算机授课的时候,新的互联网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老师精力的消耗,如果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内容,可以进行投票,这样的话如果遇到普遍共性的问题,老师能一次性对全部学生进行讲解,减少老师所用精力。从这方面来讲,增强了教师辅导的效率。

4.4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比以前的计算机教育有更多的优势,首先对于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在很短时间时间达到共享。举个例子,学校能把一些好的授课内容放在互联网上,学生可以自行下载。在课余的时间,学生还能进入网络课堂再加深学习,学生通过网络能全面更好地利用这些好的学习资源。

篇3

元认知理论自提出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并扩展到语言学习领域,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对于元认知理论和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和研究,并意识到元认知理论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它对于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了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育;元认知理论;改革;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诞生的元认知概念及其理论,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为语言学习指明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元认知理论还开发出了不同的工具,可以对语言学习者的元认知状况加以测量,经过实践证实,元认知理论及其运用工具对于语言学习有极大的引领作用[1]。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中,元认知理论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并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效果。

一、元认知理论的涵义及其功能综述

元认知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它是个人对自我认知的了解以及把握自我认知过程的能力,也即个体对于自我思维和学习状态的调控过程[2]。它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对于个体认知的知识。它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能力的一种知识,是个体能够在不同的活动情境之下,采取适宜的认知策略,从而提升自身的水平的一种知识。(2)个体对认知的自我调节和把控。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自我调控机制,个体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要能够进行自我规划、自我检查和自我监控,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思维。元认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它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相互结合之下,可以帮助个体明晰自己的任务,并获得元认知体验,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

二、元认知理论对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意义

元认知可以协调个体的思维进程,在元认知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个体思维领域和智力领域的整体水准,高校英语学习主要是对英语语言知识进行辨识和再加工,这个语言学习进程主要受制于学生元认知进程的水准,如果大学生的元认知的整体水准越高,则说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也能够在其自身的掌控之内;如果大学生的元认知的整体水准越低,则说明其自主学习进程处于不可控的状态,无法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深悉于心[3]。为此,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要使大学生达到较高的元认知水准,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准,从而开发与启迪学生的语言潜能。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之中,英语阅读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入过程,英语口语的表达的自主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出的过程,要注重语言输入和输出学习进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并且能够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之中,要避免自主语言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水平[4]。

三、元认知理论对于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启示与探索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显现出其重要性,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高校英语教学需要转变思路,要引入先进的、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填充式的英语教学进行变革,如果没有实现对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质性突破,则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基于元认知理论进行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元认知知识进行有益的探索和体验,例如:语言信息的口头交际与互动、英语语义的深层把握与理解、语言阅读与写作等,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方式,从而提升语言学习效果,实现语言的习得与认知[5]。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为充裕,如何利用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实现自我的良好认知与自我控制,是大学生个体应当思考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个体存在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因而,要认识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调节,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体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认识提升。

1.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元认知知识

大学生要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语言接受程度,拟定适宜于自己的语言学习方法和策略,认识到自己在语言学习中的风格和能力,从而改进不合适的语言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英语语言方面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元认知知识水平,进行不同策略的英语语言教学,要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境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在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全方位地开发自身的语言思维能力,实施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等任务,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方式,如:国际服装节、国际航模展、大型表演活动等,融入到国际语言情境和氛围之中,感受到英语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己的元认知知识。

2.拟定明确而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体现出差异性和针对性

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层次和语言接受程度,拟定合情合理的语言学习计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师定制的语言学习目标,通过详细而周全的英语学习计划定制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步骤地、有计划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认知,这个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认知能力。例如:在英语语法中的“虚拟语气”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并熟练运用这一语法知识,需要拟定具体而详细的学习计划,并结合现实情境进行“虚拟语气”语法知识的运用,学习完成之后,教师还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逐渐累积对自身语言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并通过对自我学习过程的监控,分析自己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养成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自身认知能力的提升。

3.英语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运用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观点,学习者个体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操控,要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的监控,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个体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以自主为导向的学习,要遴选出适宜于自身实际状况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自主学习,管理好自己的语言学习活动。例如:在高校英语内容《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爱情诗歌中,要让学生自主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预习的内容可以是作者RobertBurns的生平、诗歌创作的背景等,还可以预习这首诗歌的歌曲演唱视频,通过元认知理论举措,使学生实现英语语言学习的自主评价和认知。

4.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合作导向策略运用

在高校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要采用以合作为导向的英语语言学习策略,在采用这一策略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心理、性格兴趣等因素,要以这些相关指标作为合作分组的有效依据,使其具有合情合理性,在这个科学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各个合作小组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合作探究和学习,这些合作探究和学习的任务要由学生自己决定和选择,在合作小组集体讨论和交流之下,确定合作小组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经过合作小组协同一致的商议和认真细致的研究,向教师提交自己小组的研究报告,展示并阐述合作小组的研究成果,在合作小组的共同参与和体验之下,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例如:在高校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教学课堂中,可以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进行情境对话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升英语语言学习效果。

5.注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新旧知识融合

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选取适宜的语言学习材料,将自身既有的英语知识体系与新英语知识相联系,在新旧知识融合的前提下,快速把握新的语言知识,了解新知识的具体用法,教师要巧妙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高校英语单词教学之中,对于新出现的单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单词之间的比较和对比,通过比较性的区分方式,可以增进对新单词的涵义理解,从而快速对新单词进行识记和认知。如:新单词“observation”,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既有的知识内容,了解它的既有涵义为“观察”,而在新课程内容中,这个单词的涵义又有了新的内容,表现为“评论”的涵义,再结合这两个不同的涵义,进行构词和造句,通过具体语言情境的比较性练习,从而可以快速实现对词义的理解。

6.增强学生对自我元认知的监控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观点,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和调节,要对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行监控,教师要在旁边适时点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习惯,对于知识点要加以记录,并在课后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养成写英语日记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欣赏一些英文原版电影或英语谈话类节目,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寻找出自己学习进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有效的调适,逐渐提升自己的语言认知水平。

7.运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引导学生生成元认知意识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引导学生生成元认知意识,这种评价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这些不同途径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弱点,这些评价策略各有其功能和效应,自我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评析能力,学生互评则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则具有鲜明的导向功用,并具有全面性和指导性。这些不同的评价策略,都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认知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元认知能力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能力,它的运用可以为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平台,对于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元认知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寻找到适合于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作者:管英杰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吴斐.元认知策略视域下的翻译实践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3).

[2]张,李黄川.元认知策略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

[3]王伟.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7).

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

2015年8月21日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学生真正喜爱的、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拓宽了职业教育未来的改革空间。当下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产业转型升级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是我省高职教育发展的亮点和特色,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但新形势下广东高职教育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何推动广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对高职教育的“双刃剑”效应日益凸显,伴随而来的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愈演愈烈。互联网时代的连接特征、大数据的预测与反馈功能都将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带来极大影响。如何适应当前教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把握当前高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和教学的力量去改革思想政治课程,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推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培养适合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有效接班人,已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软件(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网络化教学资源(包括泛在网上教学资源、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学科网站、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库等三大类型[2]。当前主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过往各级各类精品课、时下在建的资源共享课、视频开放课和当下流行的微课、慕课等。其中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资源库项目为代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例,其目的是为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目前互联网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国外有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台,英国的FutureLearn,德国的iversity,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国内有官方的中国大学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开放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都建设起来了各自的在线教育平台和资源。可见,目前已经建设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鉴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唯有爱课程网上有若干完整、开放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翻转课堂,也称反转课堂,于2012年兴起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经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而闻名全球。它是一种对传统课堂教学流程再造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提供教学微视频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答疑讨论探究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文献研究发现,从教师教学角度实施翻转课堂,其翻转教学特点为: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信息传递、吸收内化)、复习检测方便快捷;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参与翻转课堂,其翻转学习支持要素为:灵活的教学环境、学习文化、精心编辑的课程内容、专业的教师。综上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之于翻转课堂教学交互双主体中的定位,我们得出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传递、教学方法展示、教学流程改造的重要载体存在。其数量的多少、涉及知识点内容的大小,直接关联于翻转课堂的程度。因此,如微课类,基于个别知识点的微型教学资源,则可以实现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的翻转,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由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也可以是整门课程的翻转,如MOOC化的涵盖整门课程知识点的微型教学内容,可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交流或教师指导的形式开展教学;其内容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因此,结合教学交互双主体的需求特征,遵循“应用为主的原则”,我们在开展基于翻转课堂教学需要的思想政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采用了“自建为主,引入为辅”、“辅教辅学”的建设和使用思路。在数字化教学内容建设上,从理论、实践两个内容维度入手,课上课下两个时间维度布局,教师教授和学生自学两个主体维度分类的路径进行内容建设。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践案例

(一)建设内容

相比于传统课程,思政课承担的教学使命高于一般课程,它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同时,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政治性、时事性上要求更高。因此,如何开发适合当前教学需要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便成为课程资源建设之前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和对比研究,在结合爱课程网上本科、高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如表1)的基础上,课程组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学服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重于实践的知行合一、活泼立体的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理念,并明确了三门核心建设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同时,结合资源的运用实际,确定了相关资源应用的六大教学方法:专题讲授法、案例讨论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按照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要素,建立了课程资源类型,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授课计划表、实训指导书、单元设计、电子课件、资料库、习题库、教学录像、在线答疑等。为此,通过立足于应用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我校以校园网络平台为依托,对三门高职开设的思政课程进行了资源建设,网站定期维护、信息资料实时更新。

(二)实践路径

如何让思政课堂活跃,摆脱理论性强、枯燥、洗脑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课堂学习,这是所有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因此我校在充分了解和把握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找到翻转课堂与思政课程相通的契合点,制定思政课堂翻转方案和管理制度,精益求精地完善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吸引学生在“宜居”的学习生态中持续投入、取得进步。

1.课前在线学习实践设计

课下在线学习设计包括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按知识点制作优质的微视频、布置作业和项目、学生学习情况监测五个环节。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学习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表,组织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合作,搜集资料,明确教学信息,重构学习流程,制作短小精悍清晰的教学微视频,上传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制定任务项目,复习检测等。要考虑思政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不同专业班级的差异,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微视频,浏览学习资源。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平台并做好维护工作。教研室组织教师共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和课程学习网站,及时监测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在线答疑等。建议可先制作一门课程做试点,通过效果验证后再推广到其他课程。

2.课上合作交流设计

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帮助学生知识内化,这是翻转课堂的突出价值和关键所在。课上合作交流模块包括互动交流和评价反思两个环节。把翻转课堂与任务学习结合起来。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行动引导、探究学习,课堂上更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新闻播报、问题评论、小型辩论、时事课堂主题演讲,模拟法庭、讲座会议、角色扮演、个别辅导等,学生根据在线教学中老师布置的任务主题,课下完成除了参观学习、社会调研、暑期实践等传统的实践教学项目外,还给学生提供参与网络调研、网络交流评价等虚拟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反腐倡廉、十八届五中全会等社会热点话题制作海报、网页、微视频等在课堂展示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真正地实现课堂翻转。学生也可以建立学习团队,自己设计交流内容和互动话题,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把控能力,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翻转学习能力、行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提高学生政治敏锐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构建有成效的课堂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三、高职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翻转课堂的学科适应性和学生发展规律

思政课翻转课堂应慎重对待,要抓住翻转课堂的关键点,不能为了翻转而翻转,不可能任何学科都可以实现翻转。要在充分理解、研究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是否适应思政课堂后再进行实践操作,翻转课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适应性和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政课改革真正难啃的硬骨头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和能力,当然也涉及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的教学能力、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较强的责任意识提升,更关系到国家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或方法,都要先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2.转变观念,做好师生角色转换

除了课堂结构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要树立思政教育变革的坚定信念。做好师生角色转换。翻转课堂的模式是否真正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问题还有待观察,不能搞一刀切。翻转课堂虽然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但应针对我国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效调整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执教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会制作微课程、开发精品课程,还要站得稳讲台、hold得住学生。为更好地进行课堂翻转,教师要重新安排学习空间,创造灵活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教师还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课的时间致力于更深层次地探究问题和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对知识积极建构。教师要决定翻转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问题,利用设定的内容,将课堂时间最大化。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精心设计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思考、主动寻求答案,不断提升课堂把控能力,增强教育信息化素养。

3.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评价体系带动翻转课堂建设

翻转课堂的建设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是在线课堂采用微课教学视频制作,仅靠个别教师难以完成,效率不高,其次是教师要提高对课堂的把控能力。翻转课堂建设要充分发挥团队力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共建精品课网站,开发网络课程、微课资源、试题库资源,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等。其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集体培训和指导,做好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参加各项比赛以提高制作微课程的水平和课堂掌控能力,建立教师长效激励机制。

4.适合自己的才是做好,注重中国特色,不照搬照抄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网络信息化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还面临很多挑战,目前尚存在局限性,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实践。我们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的重构也需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改善。我们要以新思维应对网络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推广和发展,自然有适合它的土壤。翻转课堂能否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相契合,实现翻转课堂中国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但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建立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最重要的是学习国外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基础上,不断思考深化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为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为国家培养可靠人才,成就学生出彩人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文网,2015年8月26日.

[2]马贵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以网络课程《发动机原理》的开发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3]唐宽义.“翻转课堂”: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必然选择[J].文教资料,2014,(11):160-162.

篇5

 

职业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教学理念,这也给受教育者好的影响,让他们在无形中接受了新的思想和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其主要方向是以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实际作业能力为主。所以,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就要以增加培养学生实际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使用改变教学方针,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大胆突破,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教育方面有着不俗的成绩。并且在改革中使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改革成果。本文就对高职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化技术的应用做出一些研究。

 

一、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带给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掌握信息技术,也是未来公民和任何职业的基本生活环境。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教学设计中涉及的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与普通教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教学内容是表现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现场教学有一定难度,还有一些大型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维修等通过传统方法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境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硬件保障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和电子白板等设备,机房和实训中心安装了多媒体系统,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教学资源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信息时代,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形象、生动。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以及日常看不到或拍不到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得到理解和感知。通过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对一些不能实际操作的设备进行模拟操作,获得传统教学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广泛,随着后示范校建设的推进,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与利用,都将为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对象的变化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喜欢体验式学习,喜欢观看有意思的动画和视频,不愿意听老师讲课,在学习方式上,已不满足于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和看书获取知识和信息,环顾课堂,我们会遗憾的发现学生上课很少带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更加多样,这也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吸引学生回归课堂,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

 

二、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步骤

 

俗话说,教无定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没有唯一固定的方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还是有一些步骤可以参考的。

 

(一)收集软硬件教学资源

 

收集整理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利用网络或其他老师开发的资源,不一定每一个资源都亲自开发,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即使参加大赛,也可以选择已有资源,但要注明。若现有资源不足,或满足不了要求,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开发。

 

(二)根据课程类型选择教学环境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当课程类型确定后,就可以确定教学场所,如专业课程可能在实训中心,体育课可能在体育场,计算机类课程可能在机房,还有一些理论课程在多媒体教师等。确定好教学场地,对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要选择相对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要合理。我们不能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体育课选在教室上,也不能在为了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化,让学生来回在操场和教室穿梭。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体现了信息化,却是不合理的、经不起推敲的。

 

(三)分析教学对象

 

确定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对学习模式的适应性,学习的兴趣点,关注点,对学习的参与习惯,参与度,参与形式等。以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四)根据教学内容,判定教学设计类型。

 

通过教学内容来确定课程的类型,按课型一般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等不同类型,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也有所不同,即使都是基础课,语文课与体育课差别也很大。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手段是不同的。

 

(五)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确定重点难点,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化解,确定信息化的类型。

 

(六)确定教学策略并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有多种,如理实一体化策略、做中学做中教策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跟进策略等等。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两种即可,不宜过多。

 

一般除了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中还存在许多知识点、技巧点、技术点、能力点、互动点、考核点、演示点等等,分析这点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如何加入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练习技能,拓展视野、参与互动、激发兴趣、考核评价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数字资源及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是由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我们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利用网络,移动学习终端,进行课前预习;利用数字资源和投影设备,进行重点内容引入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耳麦、QQ群、论坛、微信等交流,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设计;利用网络,教学评价软件,进行学生学业评价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游戏软件等,进行课堂或课后练习、训练的设计;利用拍照、视频录像,进行现场评价和示范操作设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个人空间等进行个性化浏览学习资源设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基本观点,绝大多数职业教育课程,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说所有课程,或一门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哪些需要,借助何种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比例如何,都是要在教学设计之初进行分析论证的。这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就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谈几点建议。

 

(一)统一管理,通盘考虑全院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院校各部门开发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缺少一个专门机构对全院的信息系统统一规划,系统零散,生命周期短,降低了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统一布局,科学管理,分布实施,把这些功能分散的系统集中到一个独立平台,整体构建和应用一体化数字化教学与管理综合环境。

 

(二)信息化手段用来解决教学中的中重难点问题

 

信息化手段一般用来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这点比较好理解,尤其是投入很高的信息化手段,我们一般不会花很大力气解决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始终牢记,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三)强化评价环节,优化教育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资源的积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良莠不均。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信息化资源评价环节,强调建设,重视评价。制定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涵盖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信息化;涵盖课件建设、精品课资源建设。把优质的资源从众多的资源中提取出来,学习推广。对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队伍给予评价,并给予奖励。

 

(四)信息化的使用一定是必要的、恰当的、合理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切记,信息化教学设计绝不是多媒体素材的堆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在选择何种信息化手段时,首先应该是必要的,可有可无的宁可不用,否则可能会显得牵强。此外,应选择能够充分表现该段教学设计对象的最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也不是越先进或越贵越好。当然,如果两种媒体都可选,那就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体现先进性。

 

(五)更新高校教师的理念,全面加强数字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应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解决日常讲授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不容易讲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立体纵深层面来领会知识点。把教师传统的教书过程发展设计成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师辅导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教育,摒弃了复杂理论知识的推导,强调知识的经验积累,通过信息化辅助教学就能够更容易的实现教学目标。

 

(六)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建设教育信息化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课题,对于从教人员是全新的挑战,它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创新,还是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观点和教学思想的创新,没有了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再提高,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标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前职业院校热衷购买实训设备,上项目,实训室和实训资源在建成之后无后期跟进、后期维护。所以各高职院校的领导队伍应该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度来全局规划学院的信息化建设。

 

(七)信息化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化应立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等,这些都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如何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去实体现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帮助学生去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八)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加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建立鼓励机制,引导教师重视以专业为中心的教育资源建设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比赛。全方位提供教师参加先进教育技术讲座培训机会,根据每位教师不同的计算机基础,制定出不同的目标和方案,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加强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解,确保教师熟悉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认识和掌握各教学平台的功能。鼓励教师从事信息化建设科研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积累。只有全面的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学院的信息化才能全面进步,才能将教育技术作用全面的融入到教学管理和实践中。

 

结束语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支撑,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只有全面深化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更良好的质量。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自身内部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相应改革和完善。只要我们能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将成为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 研究方向 怎样让学生学

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事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至21世纪初基本确立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21世纪“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培训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战略发展思想。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形成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因此,各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来,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忽视的一个研究方向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各职业院校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只是其侧重点都体现在“教的研究方向”,如研究“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将教学的责任全部强加到教师身上,认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都是教师的责任,上课学生不遵守纪律是教师的责任,学生不愿意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学生不写作业是教师的责任,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也是教师的责任。至于教学的主体学生反而没什么责任,没什么错误,学生都是好学生,有错误都是教师的。甚至有人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以普通教育为例,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普通教育升不了学的学生都是不会教的老师教出来的学不会的学生,那中国普通院校还有会教的老师吗?教师该做的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诠释了教师的主要职责。至于学生学不好,则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个贤者,历史不因其余弟子未成贤者而否定孔子大教育家的定位。学生学不会,学生的责任应占大头。教学,教学,教是为学而教,学才能体现出教的效果,学才能出成绩。若是学生不学,任你教学手段多先进,任你教学方法多精彩,任你舌灿莲花,学生就是不会,教师做的都是无用功。

所以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忽视了一个研究方向,那就是“学的研究方向”。教学改革中教法的研究成果只有在学生肯学的前提下才有意义。笔者所提“学的研究方向”,不是站在学生学习时的角度去研究“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而是站在学校和教师的角度研究在学生不学的前提下“怎样让学生学”。

二、为什么会有不学习的学生

学生进职业学校不就是为了学习吗?其实不然,学生进职业学校的目的多种多样,不是所有的学生为学习而来。要说明这个问题,要先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来源及质量。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分高职、中职、高技、技师几个层次。可是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校的扩大规模,造成了职业院校的生源危机,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生源质量的下降体现在整体质量的下降,即普通高校学生、高中生、高职生、中职生的生源质量都下降。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校的扩大规模,进入大学的标准降低,使得进入大学的分数线降低或高考试题出得偏易,录取率提高。这一方面造成大学生源质量下降;另一方面造成剩余的高中生数量减少,而且都是学习成绩排在最后面的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或是根本不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中较好的一部分高中学生选择重读继续考大学,一部分直接走向社会上的工作岗位,而剩下的才是高技、技师生源。明显高技、技师生源中的高中毕业生是经过层层筛选剩下的质量最差的生源,或者说学习方面基础最差的生源。

第二,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校的扩大规模,使得大家看到了容易进入普通高校的希望,一方面使得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读高中,而普通高中借机扩大规模,生源鱼龙混杂,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使得高中生就读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得普通高校的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

第三,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校及普通高中的扩大规模,造成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使得高职录取分数线下降或者干脆允许部分学生“注册入学”。据江苏省教育厅介绍,2011年已正式启动高职注册入学试点工作,共有26所高职院校参加试点,通过注册直接录取部分学生,共安排招生计划3800人,主要从民办高职院校和少数公办高职院校开始试点。这意味着在不少中职学校中流行的“注册入学”,来到了高职身边,也意味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大大下降了。

第四,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中的扩大规模,以及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使得初中学生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成绩下降,使得初中起点的院校生源质量大大降低。这对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影响更大,因为更好一些的初中毕业生都进入了普通高中或者高职院校,剩下的最差的除了辍学就是进入中职院校学习,造成了中职院校生源质量更低。这些学生毕业后则成为了高技班的生源,质量明显高不了。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校的扩大规模,造成了职业院校的生源危机,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可以这么说,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不学、厌学、没有学习内驱力的学生。学生入学主要为了得到学历证书,而学生不学习就能达到自己入学的目的,使学生彻底失去了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了不学习的学生。

三、学生不学习给学校带来的危害

学生不学习给学校带来的危害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校期间,因为不学习,导致无所事事,结果无事生非,打架斗殴,抽烟酗酒,违反校纪校规,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大量的麻烦。

第二,学生毕业因不学习并未获得与学历证书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到企业后不胜任工作,致使企业对学校毕业生质量不满意,为以后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第三,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因学生不学习而未实现,结果对学校的教育能力产生了质疑。

第四,在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宣传下,给学校的名声带来负面的影响,对目前职业院校生源危机下招生竞争很不利,甚至会使学校因招不到学生从而导致学校办不下去的危险。

四、怎样让学生学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初衷是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不是教师教得好,教育质量就高,关键是看学生学的好不好,有成绩才有质量,学生不学,提高教育质量不过是一句空话。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没有生存危机压力的情况下,学生的惰性也展现出来,不愿学习而进入职业院校混学历的学生比比皆是。从长远的目光看,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打造出学校的品牌,靠正面的知名度才能提高职业院校的生存能力。所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学的研究方向”——“怎样让学生学”不容忽视。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呢?有人说,让老师劝劝学生、讲讲道理,学生就学了。笔者认为,劝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靠律法、靠规范来引导,让其知道有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否则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行。至于“怎样让学生学”笔者有些浅见阐述如下。

首先,分析学生入学的目的,明确学生要达到目的需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和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例如学生入校不是为了学习,只是为了混学历,那就让学生知道想拿到学历必须学习成绩过关,否则就不能获得学历,使学生产生为达目的而必须学习的外部动机。

其次,严肃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狠抓学生的真实成绩。有些学校的学生成绩过关了,但都是靠作弊得到的成绩,不是其学习的真实成绩,既然作弊能使成绩过关,还需要学习吗?通过严肃考试纪律使学生知道,要想成绩过关,必须靠自己学习才行,不学不行。

再次,根据学生基础,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可以浅显些,让学生只要学就能学会,然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尽力而学。考试时基础题可出70%左右,使学习的学生都有望过关,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最后,可以引进竞争机制,采用末位淘汰制。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差,规定几门课不及格重修或留级,不太现实。但可以规定每个班成绩最差的学生,如果一学期中有两门或三门课程不及格(当然可以酌情定几门课程都行),就要重修或留级;而即使排名最末但不及格课程未到规定门数的学生可不必重修或留级,但是补考成绩要通过。这样使学生之间有学习上的竞争,每个人都主动为摆脱最末一名而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笔者认为,做到以上几点,可以解决“怎样让学生学”的问题。在学生有了学习需要的前提下,再结合教学改革中的“教的方面”研究成果,必然可以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闫其顺,李晓芳,等.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资讯,2009(19).

篇7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39-02

一、前言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以综合型人才教育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基础,培养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学校教育和个性化为特色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胜任社会工作和创新社会事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师教育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突出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吸纳企业参与教育改革,最终为社会经济做出贡献。本文就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以期实现有效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教育界来说,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十分必要的。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教育者正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活跃的思维来思考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并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当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经营和利用,不断优化调整教育教学结构,使地方本科院校能够始终处在可持续发展状态中。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时代背景和多方面因素。

1.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对教育知识和技能素养的重要性和价值体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学成为了人们普遍的需求和渴望。同时,人们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个性化教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地方本科院校还没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能力素养,是师生普遍的心声和诉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急于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外部原因。

2.缺乏在各高等院校间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高等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高校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资源比例不均衡,竞争优势不明显,很少得到政府教育政策优待和教育经费申请等方面的帮助[2]。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自身的内在建设,突出优势,增强在各高校间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多政府政策支持以及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根据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来衡量,这在无形中给地方本科院校施加了压力。地方本科院校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的培养应用型社会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21世纪初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国内各领域的建设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也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提出了要率先发展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丰富强大的国家,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3]。

三、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培养人才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价值观。地方本科院校是地方性的高等学府,需要依托地方政治经济来求得发展,培养的综合性人才应该更好的为地方服务。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以培养一批有特色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人才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需要,而且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应遵循市场规律,利用地方经济为支撑点,结合社会多元化需求,依照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了解具体的产业结构,正确评价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合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优点和特色,优化支柱学科专业的结构,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吸取先进的思想精华,培养多元化的价值观。这样,地方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和学校专业人才的输送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能够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地方经济、市场的有机融合。

2.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人才特色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地方本科院校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类型,提高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品德素养能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3.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和实践中去。同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重视自主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武器,拥有知识不一定具备了能力,能力是在不断的锻炼和时间中积累起来的,学生需要把知识内化为动力,提高适应社会需要、胜任社会工作和创新社会事业的能力[5]。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把知识活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处理好与他人的分工、合作关系,提升处理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并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维力。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胜任工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敢于挑战自我,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自己,富有发现、创新的精神。

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1.变革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念是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改革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从根源上进行深刻的思想解放,开展思想观念的讨论,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重新认识和把握,利用新的思想观念来指导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学校领导者是教育理念的执行者,其思想观念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执行措施的制定。传统的教育教学机制和观念长期影响着领导者对管理和发展的认识,如果学校领导者不转变教育观念或观念变革不够深入,将影响到重大的教育决策,使广大教师无法正确认识改革创新,达不成一致观点,导致教育教学改革不能真正实行并取得成效。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领导者应认真学习国家出台的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以及一系列发展规划指导文件或理论,深入开展思想观念的讨论,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制订系统的教学研究方案,做好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型升级工作,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引路者。

2.体现师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地位。体现师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地位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教师是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的领导者,也是学校先进成果的创造者。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先进的思想观念起着指引作用,而具体推行教改思想的是教师,教师是教改的中坚力量,是教学主体也是教改学习的客体[6]。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更加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内容和理念更容易被接受。因此,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主体教育对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要求。

3.调整、优化专业学科结构。调整并优化专业学科结构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内容。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基础依据,把重点放在专业学科内涵建设上,调整学校的专业学科结构,优化优势学科和资源,谨慎进行专业改建,科学合理的增设社会所需的专业。与此同时,加强对基础性的专业学科建设,重视专业的发展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的人才要能够为地方经济服务。对那些社会需求量不大、就业率低下、缺乏竞争机制的专业进行限制和改造,增加一些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潮流的新型专业,明确专业目标和定位。根据工科类、文化类等各项专业对人才需求的不同,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整合课程资源,使专业能够突出地方特色,同时充分体现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学校与公司、企业的联系,使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融合,最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也需要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依从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指引,顺着教育教学的正确路径前行,并做好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及运作,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正常推进,使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李壮成.“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与地方本科院校改革[J].教育探索,2014,273(3):11-13.

[2]李学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14,8(3):21-23.

[3]王丽霞.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J].学园,2014,2(4):49-50.

[4]张欣韵.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2013,17(1):84-87.

篇8

【关键词】 机械制图 教学改革 探讨与研究

《机械制图》课程就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学习正投影的基本理论;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空间想像的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及工作态度。制图课中对空间分析和想象能力的要求是:在接受物体的二维和三维信息后,经过联想和判断、想象和推理等思维活动,确定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几何形状的能力。因此,该课程教学难度大,难就难在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以及机件表达方法的正确选择上。教学过程中如何打破课程的系统性、专业性、强调实用性、够用的原则,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益呢?下面就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制图课的教学上进行改革探讨与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制图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知识、投影作图、机械图样的表达和机械图样的识读,在教学中,不是泛泛的把书本知识从头到尾讲一遍。我们的教学要适应当前形势,应为生产第一线服务,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制图课的教学侧重点应在“技”而不在“理”,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装配图是制图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紧紧抓住机械制图课的主线---读图,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为读图(读懂零件图、装配图)服务。

为达到教学目标,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以“够用”和“必需”为原则,以投影理论为线索,国家标准规定贯穿始终,再附以各种绘图、看图所规定的表达、标注方法加以强化说明。避开一些难度大、学起来困难的部分,尽量使所学知识简单化,提高教学效果。如: 相贯线的画法,要讲的简单些,降低难度。我们知道,相贯线是在加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没有必要准确画出,可用简化画法代替。尺寸标注也是制图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没有加工实践,对标注认识不足,就应该将尺寸标注的教学从“标注”转移到“识读”。对投影部分应作为制图课的重点内容,必需反复讲解,并花费大量时间训练,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只有学生建立丰富的空间形象力以后,才能过渡到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要相互配合讲解,从装配图引出零件图,零件图和装配图采用同一部件,使零件图和装配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同学们体会到零件与相邻零件之间有尺寸、结构和工艺方面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提高读图能力。

二、关注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但长时间信息轰炸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听觉疲劳,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二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成了课件的欣赏者,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作者,没有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了,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三是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机械制图》,学生也会逐渐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单调,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加之多媒体教室光线暗淡,不便于学生用图纸绘图练习,学生容易养成“眼高手低”,不愿意动手绘图的不良学习习惯,造成上课能听懂,课后不会做作业的后果。四是制作一节多媒体课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大于传统教学备课所化的时间和精力等。

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机械制图》,通过教师的生动的讲解和详细的板图,学生容易掌握绘图的步骤和要点,完成作业质量较好。不足之处是教师教学费时费力,教学效率较低。基于以上两种教学手段的各自优缺点,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在近几个学期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进行《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二者互相取长补短,即在“鼠标”和“粉笔”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好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整合,摸索出一条解决这一新课题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并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如在上“直线的投影”这一课时,首先用棍子(代表空间直线)和课本(代表一个投影面)说明直线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共有三种关系:倾斜、平行与垂直。分析归纳其投影特性分别具有收缩性、真实性和积聚性。引出直线投影的画法:利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几何定理作图,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例图的作图过程并讲解作图过程中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课堂完成补画三图的课堂练习。从感性认识出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维,亲自动手模仿练习加深印象是传统教学手段的强项。然后讲到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直线的投影特性,内容多而杂,需要引入多媒体课件。这样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因对抽象复杂的视图无法展示,迫不得以叫学生尽量去“想象”,之后不了了之的缺点。作为专业基础课,在中职学校一般都是一年级开设机械制图,学生刚初中毕业,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头脑中的立体概念很少。因而在投影理论的学习中感到比较费劲。往往想不出形体的形状。现在我们利用课件演示其投影动画,既直观又形象。同时,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三视图的形成并掌握三视图的作图方法,最后,对本节的重点:画出投影面平行线和投影面垂直线共六种直线的三视图的教学,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本模拟三投影面体系和笔(代表直线),摆出各直线的图形;第二步:从三个视图方向进行投影分析;第三步:将结果画出。由于有了多媒体教学,节省了大量的辅助教学时间,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做课堂练习,教师可巡堂辅导,实现分层教学。学生做完课堂练习后,教师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练习的讲评,把备课时制作好的与练习有关的参考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自行解决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掌握绘制直线投影的方法。

三、改进考核方式,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

衡量学生的成绩好坏,不能只凭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定依据,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学生成绩评定制度,注重过程评价。长期以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而且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采用这种考试方式,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弊端,有些教师为了达到合格率的要求,给学生出复习题、出复习题答案等等。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根据教学目标,机械制图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可以分阶段进行测试。以章节为单元,每一章节学完后进行测试,这样即可以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每一章节的测试形式可以不同,有些章节可以用笔试完成,有的章节可以画张大作业完成,有的章节可以通过回答问题来完成。如:投影作图章节采用笔试形式,机件表达章节采用大作业形式,零件图、装配图章节采用老师学生一对一问答形式。对每学期的期末成绩,教师可以将每次的测试成绩加起来算出课程成绩。注重学习过程评价,这样即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机械制图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要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同时又能达到本学科教学目的、要求的教学改革方案。同时,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注重师生这间的合作、交往等人文性,保持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保证多媒体播放进程与学生思维进程的一致性。这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落到实处,使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熊小军,霍海成.关于《机械制图与CAD》教学的思考.江苏省经贸技师学院 2004

[2] 《机械制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4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1 积极推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1.1 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在高等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基础上逐步形成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课程体系,并先后成立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以指导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90年代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也在各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程。

最初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从计算机工具的视角,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90年代提出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升到普适性文化层面。当前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使原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重心下移,计算机基础课程受到很大冲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和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提出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和课程改革,拉开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我们认为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因有以下3个方面:

(1)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普及应用;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突破其专业层面,提升形成普适性的科学思维和行为方式;

(3)大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总体水平提高和发展不平衡、不规范并存。

1.2 总结大学计算机教育基本经验和规律

大学计算机教育已历经30多年,其间经历多次改革,其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以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有必要对迄今大学计算机教育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形成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它们反映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相对稳定和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面向应用的教育。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初衷就是要培养能够在各自专业中应用计算机工作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需求决定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存在、改革与发展。

(3)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以应用为目的,支持能力的培养。

(4)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分类指导的教育,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分类不仅要考虑学科专业,而且与正在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相关。

1.3 探索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征

大学计算机教育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较之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这些突破和发展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但重点是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规律中,其能力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发展,使能力突破了计算机学科专业领域层面,发展到普适性的计算思维和行动能力层面,提升了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能力内涵的变化本质上已使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超越了大学计算机教育仅解决计算机领域问题的局限,开创了运用源于计算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解决各类专业或社会生活问题的新功能,这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征,也是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的提出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新贡献。

2 需求导向是保持大学计算机教育生存活力的基础

多年的计算机教育实践和研究都表明、大学计算机教育必须面向应用选择其学习内容,面向应用的首要体现是需求导向,因此需求导向是保持大学计算机教育生存活力的基础。需求导向应包括目标需求和起点需求两个方面。

2.1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需求

目标需求包括以下5个方面:

(1)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

(2)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

(3)高等教育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

(4)学生生涯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

(5)大学计算机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2.2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需求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需求是指由于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出现和加强,大学新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起点相应调整。

确定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起点要从我国每年700万大学新生整体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出发,计算机教育教学要适应不同计算机基础学生的学习差异。

3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长效目标

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初期以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将计算机视为工具,培养计算机操作和编程能力;但时代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还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提出进一步将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到普适能力层面。在能力体系中计算机理论知识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不同层次的能力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内容、宽度和厚度会有不同的要求。

3.1 重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计算思维是美国学者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结果;本世纪初我国学者也有相关计算思维论述;2006年美国学者周以真教授全面定义和阐释了计算思维的内涵;近年在推动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的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了计算思维及其应用;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一线教师在了解计算思维的过程中,开始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教学。

计算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2 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根本标准,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标,也应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解决问题要由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体系中的诸多能力合作完成,必须统筹规划专业、思维、行动等能力在培养中的作用。学术性人才比较强调思维能力,应用型人才比较强调行动能力,大学计算机教育则更应强调以计算机专业能力为基础,将计算思维和科学行动相互结合,并按培养类型各有有侧重。

4 分类指导是实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始终是分类指导的,如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曾分为理工科和文科教指委,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下设有理工、文科、农林、师范等专业委员会,实施按学科专业的分类指导。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分类被最先提出,CDIO、卓越工程师等项目的实施开启了教育分类发展的进程;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明确要求建立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2013年成立的“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显示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在实践中的落实。这就要求大学计算机教育必须适应分类指导的新形势,要在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标准、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贯彻差别化、多样性和针对性的思路,实施在人才、教育和学校维度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分类指导。

5 构建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5.1 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包括专业和普适两个层面。专业层面(第一层面)分为基础、技术和综合应用3个层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将寓于该层面框架之中;普适层面(第二层面)为思维与行动融入提升层面,不建议单独开设课程,而应通过融入第一层面课程以提升培养。从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视角,将计算机技术分为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4个技术领域,要重视用最新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更新课程内容。

5.2 研究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式

落实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必须研究其教学方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大体有3种:第一种为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是在传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将学科概念升华为思维要素,通过问题、实验、练习等方式启发学生联想和思考,逐步建立思维方式;第二种为案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体案例,分析计算思维在案例中的应用,建立思维方式;第三种为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或任务实践,体验计算思维的应用,建立思维方式。

行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教学方法也是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而且追溯这些教学方法产生的历史渊源,主要是从培养行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开始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功能,提高教学法使用效率,实现大学计算机教育目标,值得研究和思考。

5.3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

实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从事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原计算机教育基础课程基于安排和给予型的教学管理形式,即靠学校规定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时的教学管理形式,而变为主动服务型的人才培养形式,即以学校安排学时和主动争取教学任务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形式。这就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开发一批使各专业切实感到需要,学生切实有兴趣的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吸引专业和学生选择。

大学计算机教育要敢于创新教学方式,带头运用混合教学方法,尝试网络在线学习,即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与现代的学生选课和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将网络学习、软件平台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体系,引领教学改革。

6 大力推动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6.1 高职同样面临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没有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专业的发展需要,都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其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类似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一般称为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有些相关专业还依据专业需要开设其他计算机类课程。

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动因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存在,所以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面临大学本科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因此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改革必然波及和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

6.2 构建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职业与技术教育经验基础上,走了一条与本科不同的改革路线,因此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不能照搬大学本科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经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同处在信息技术发展与迅速普及应用的环境中,同样受到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新形势的推动,高职教育可以借鉴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经验,在已取得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克服改革中的问题,完善高职改革成果,构建起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按课程使用的广泛程度可分为3个层次模块:第一层次模块是作为公共课程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所有专业都需开设,是使用最广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二层次模块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类所需要的计算机类课程模块,可设计多门课程供需要的高职专业类别选择使用;第三层次模块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类课程,与本科不同,高职专业目录包含有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细分为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通信类3个子类,除计算机类全部专业以及后两类中很多专业都可属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类。按如上3个层次模块,构建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每个层次模块可遵循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课程开发。

6.3 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开发理念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既要适应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特点,又要适应高职教育理念和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对于第一层次模块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要以信息素养为导向,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其中,支持其职业工作应用,但重点考虑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就其课程设置可以只设置一门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但应开发不同内容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编写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4》(中国铁道出版社预计2014年5月出版)将给出几种不同模式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典型案例。对于第二层次模块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平台课程,要采用改进的高职专业平台课程设计理念,设计相关专业可以共用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平台课程,将信息素养的养成融入专业平台课程中。第三层次模块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属专业问题,应按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设计开发。

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要考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实施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设计。

高职课程改革以能力为主导,重视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对于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应继续坚持,但也应学习和借鉴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经验,适当融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使行动与思维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0

梁丹阳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GG0604。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在21世纪发展下的今天,教

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近些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但是,在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对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知道,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是我国大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所以,今天本文就以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为线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途径;研究

本文就以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学教学改革进行详细探讨。

我们知道,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新

时代下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之一,所以,高职教育中心理学

的改革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整体素质。心理学是我国

现阶段高职教育中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是其他教育类

课程系列的重要基础,于培养学生生的素质,提高他们在日后的

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代下心

理学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体系、教材编写质量及教学方法和手

段等就成为影响这门课程能否实现其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下

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1.当前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念不清晰。就高职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而言,目

前就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

的心理学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很

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那些毕业生,其心理学知识却大多是毕业后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自学而来的,或在职期问参加各种培训或进修时学到的。教学理

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是这门课的课程

体系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直接原因。

1.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合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课程内容大多重认知而轻人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感觉、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讲授占了一半以上的课时,而人

格部分所占的课时比重相对较少第二,课程的实践性或体验性不

够。现行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础

知识阐述过多,而对这些概念、原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的操

作性知识介绍较少;对一般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的知识多,对教

育活动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以及调控的操作性知识

较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多,要求学生对一些个案进行体验和展开

讨论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较少。,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高职公共课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

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理论的讲授内容过多,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

际案例不够,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

氛不够活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目前,我国高校中多媒体在

教学中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粗糙,仅仅是

电子化的教科书,内容乏味,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达到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积极参与投入教学,最大限度地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效果。第三是在教学评价上,多采用“标

准化”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由

于全校参加该课程考试的学生数量较多,为“公平”起见,考试

方式多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内容出大多有标准答案,学生只需

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自

身人格状态的了解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调适,同时忽视了考查学

生将这些原理在实践中应用应用的能力,违背了心理学特殊的育

心规律与教育价值。

2.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2.1 明确教学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首

先要明确高职公共课心理学的课程功能和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

标。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知识、文化、观念等时刻都在发生

着深刻的变化,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

心理素质,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人

材,高职院校如果仍将心理学课程功能定位于传授书本知识,只

重视课程的育知功能,显然不合时宜。除了育知(传授知识)功

能外,公共课心理学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育能(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育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

因此,笔者认为,公共课心理学也应确立起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

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心理观;会运用

心理学的知识和观点去指导教学工作,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能

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理解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掌握

认识自我的方法,形成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

技能,完善自身人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

重讲授的多样性、科学性,同时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多将基本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案例结合起来,将基本理

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作为讲授重点。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

生积极参与课堂,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开展

一些专题讨论,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

心理现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进

一步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

施,发挥其视听优势,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调

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

学效果,增强心理学教学的吸引力;设计一些心理学的教学活动,

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让学生参与进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体验。教学评价时应尽可能减小只图省时省力的标准化考试办

法。而是将学生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

生对自己心理特征的了解、心理学对学生自身的启发以及日常教

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等作为考查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改进教学

方法和手段将公共课心理学的课堂转变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开放

式课堂。

参考文献:

[1]于淑云.论现代教师的反思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关

联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