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小麦;生长期;病虫害;防治措施;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41-01
小麦在中国已有5 000多年种植历史,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粮食作物之冠。目前,主要产于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安徽等省。其中,山东省小麦总产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8%[1],是山东省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常会出现病虫害问题,从而影响到其质量和品质。为了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应多种措施举头并进,实现在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前提下,尽量保护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目标。小麦常见病害有38种、虫害37种[2-3],其中山东产区容易发生的病虫害一般包括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麦蜘蛛、白粉病、黏虫、蚜虫、地下害虫、吸浆虫等。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控制其扩散,提高小麦商品性,进一步实现优质小麦的高产、高效,增加经济效益,要根据小麦种植产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小麦不同生长期的病虫害,做好单独防治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协调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调控等措施来控制病虫害。现主要根据山东产区小麦不同生长期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介绍,并对其防治措施加以阐述,为广大的农户提供参考。
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在此期间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防治的效果也很好,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4]。因此,在该有利时机,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争取病虫害防治的主动权。对于农业防治而言,要推行秸秆还田、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合理排灌、适期晚播、合理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等技术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以及增加麦苗的抵抗力。同时采用高抗病虫害优良品种。
在小麦播种期间,需要重点防治纹枯病、地下虫害、吸浆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可通过对土壤进行处理、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措施来防治病虫害。对于地下病虫害应该进行土壤处理,如纹枯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可利用25%三唑酮乳油15 kg/hm2对水1 500 kg/hm2,稀释后直接喷于地表再进行深耕翻地;而对于治理地下害虫而言,可用40%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者50%辛硫磷颗粒剂,拌细沙土或者煤渣300 kg/hm2,然后加水45 kg/hm2制成毒土,在进行犁地之前均匀地撒在地面上。此外,小麦播种前的种子处理也是有效防病治虫的好办法主要包括药剂拌种和包衣。对纹枯病、锈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可分别选用苯醚甲环唑、三唑酮、戊唑醇、咯菌腈、吡虫啉、啶虫脒、毒死蜱、辛硫磷等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5-7]。
2 返青拔节期
在小麦返青拔节时期,纹枯病、麦蜘蛛、吸浆虫以及地下虫害是防治的重点。2014年山东省小麦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237.33万hm2,其中麦蜘蛛的发生面积69.33万hm2,纹枯病的发生面积78.67万hm2,地下害虫的发生面积56.67万hm2。对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要把握好防治适期。防治小麦纹枯病,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等杀菌剂加水喷施麦苗茎基部,每隔7~10 d喷药1次,连喷3次,此种方法可兼治白粉病和条锈病;防治地下害虫,可用进行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750 mL/hm2左右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时,可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对于吸浆虫重发区,要利用返青期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地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对入适量的水分,拌入适量的细土制成毒土,沿麦垄撒施均匀,后用锄头将药剂翻到土中。
3 穗期
穗期是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害的多发时期和危害盛期。一般来说,穗期是影响小麦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时期,因此,要保证小麦的产量,就要及时有效地治理各种病虫害。防治白粉病与锈病,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氟环唑、腈菌唑等高效杀菌剂及时喷药防治[8-9]。赤霉病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才能做到经济有效。在推广种植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 d以上,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农业防治主要是利用合理的田间整理、地块布局、合理用肥等手段。药剂防治主要是根据小麦的发育期以及天气状况合理进行,可选用氰烯菌酯、多菌灵、咪鲜胺、戊唑醇等,要用足药量,如在施药后3~6 h内遇雨,则雨后应及时补治[10-11]。小麦抽穗期是麦蚜大量迁入发生期,麦蚜的天敌种类较多,应注意保护利用瓢虫、蚜茧蜂等天敌资源,加强生物防治。除此之外,可用40%乐果乳油6 000~8 000倍液。防治吸浆虫成虫期,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 125 mL/hm2喷雾[12]。
4 灌浆期
小麦灌浆期病虫害主要包括麦穗蚜、锈病、白粉病等。对于麦穗蚜的防治,可使用25%快杀灵乳油375~525 mL/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洒于田中[13]。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麦耕种之前,应选育优质、抗病能力强的良种进行耕种。耕种之时,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合理排灌、适期晚播、合理轮作,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小麦抗性,促进麦株生长健康。同时,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在同一区域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的小麦。
6 参考文献
[1] 王东,鞠正春.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2):99-103.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51-437.
[3] 陈万权.图说小麦病虫草鼠害防治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宋玉立.2009 年春季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09(3):13-14.
[5] 曹雅忠,李克斌,尹姣.浅析我国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现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89-393.
[6] 何振贤,郭更博,刘子卓.沟金针虫成灾因素分析及综合治理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63-64.
[7] 陈杨林,陈万权,谢水仙,等.三唑醇与粉锈宁对小麦几种重要病害的药效比较[J].植物保护,1990,16(1):23-24.
[8] 陈万权.小麦锈病发生与防治彩色图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9] 周益林,段霞瑜,盛宝钦.植物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1,3(2):12-18.
[10] 刁亚梅,倪珏萍,马亚芳,等.创制杀菌剂氰烯菌酯的应用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4):121-123.
[11] 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50(5):385-389.
篇2
[关键词] 小麦 病虫 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63-01
在小麦种植生产过程中,病虫害严重阻碍了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的直接原因。做好麦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小麦产量的损失,促进小麦增产增收。
一、红蜘蛛
近年来,小麦红蜘蛛基数的不断增多使其由麦田的次要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主要通过吸取小麦叶片、叶鞘及嫩苗上的汁液为害麦田。小麦红蜘蛛又分为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麦田温度在15oC~20oC、相对湿度在50%以下时最适合麦长腿蜘蛛的生长与繁殖,温度杂8oC~15oC、湿度在80%以上时最适合麦圆蜘蛛的生长与繁殖。被侵害的植株,叶片上出现黄白色小点,叶片变白或变黄,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还会导致不能正常抽穗甚至枯死,严重降低小麦的产量。种子播种前用75%的甲拌磷乳油按照种子量的04%拌种,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20%的灭扫利2000倍稀释液、25%的杀螨光2000倍稀释液、20%的扫螨净300倍稀释液等药剂都可以有效防治小麦红蜘蛛。
二、蚜虫
小麦蚜虫是麦田中的主要虫害,以吸食穗部、叶片汁液为生,在损害小麦植株的同时还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者。被侵害的小麦植株叶片会出现黄色的斑点,严重时将导致小麦叶片发黑枯死,影响光合作用,降低麦粒质量。穗部蚜虫吸食穗部汁液,致使麦粒干重下降,麦粒品质也降低。防治小麦蚜虫时,可以选用5%的蚜虱净按照30g/亩~40g/亩的量、20%的吡虫啉2500倍稀释液、25%的抗蚜威300倍稀释液等进行喷雾,喷雾时需量足、均匀,可以达到较高的防治效果。
三、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对小麦的花器产生危害及吸食麦粒的浆液,导致麦粒干重和质量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吸浆虫在小麦孕穗时化蛹,小麦抽穗时羽化产卵,虫卵主要集中在外颖与护颖、穗轴与小穗柄处,孵化后钻入麦壳,在小麦灌浆时期进行为害,应及时采取防治。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撒施在麦田中,再进行浇水,可以有效防治蛹期吸浆虫。在小麦抽穗期,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药剂进行喷药,或用2.5%的功夫乳油、40%的甲基异柳磷、50%的辛硫磷乳油等都可以有效防治小麦吸浆虫。
四、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主要对小麦的叶片、叶鞘和茎杆产生危害。患病植株叶片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长条状椭圆形鲜黄色斑,加重后整个叶片出现铁锈颜色的粉堆,甚至危害叶鞘和茎杆。防治小麦条锈病时,需注意小麦品种的轮换,防止氮肥的多施和晚施。大面积麦田出现发病现象时,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照75g/亩~100g/亩的量喷施,或用15%的三唑酮粉剂按照80/亩~100g/亩的量喷施,可以高效防治。
五、白粉病
小麦叶片、茎杆和麦穗常遭遇白粉病的侵害,患病植株叶片上起初形成黄色的小斑点,继而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患病部位表面有白色粉状的霉层,故称为白粉病。发病严重时,整片叶片都会覆盖上白粉,叶片甚至枯萎死亡,不仅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还干扰小麦的正常新陈代谢,造成小麦早衰及麦粒营养不足。小麦麦秆和叶鞘受到侵害时,植株整体承受能力变弱,有风等情况下很容易倒伏,造成麦田减收。田间发现有发病情况,且病叶率达到10%以上时,应及时进行防治。15%的三唑酮、25%的丙环唑乳油、12.5%的烯唑醇等,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六、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又称为乌麦、枪杆、黑疸,是小麦穗部常见病害,病原为裸黑粉菌,传播的唯一途径是带病种子。患病小麦穗部完全被裸黑粉菌破坏,果实全部成为黑粉,黑粉被吹散后只剩余麦轴,严重降低麦田的产量。由于其传播的唯一途径是带病种子,所以在种子播种前做好相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遏制这一病害的发生。用适量无渣滓的生石灰浸泡种子,一段时间后直接摊开凉种,或把麦种置于50℃~55℃的热水中,立刻搅拌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浸泡3小时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可以。有效防治黑穗病。使用药剂拌种时,可以选用75%的萎锈灵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量的63%进行拌种,或选用20%的三唑酮乳油以种子量的0.08%~0.1%进行拌种。
七、小麦赤霉病
小麦在抽穗期,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就是小麦赤霉病,又称红麦头、麦穗枯、烂麦头。该病病原为多种镰刀菌,气流、风雨等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病原很容易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通过花丝侵染小麦穗。小麦穗被侵染后,通常会迅速扩散到整个麦轴,小麦颖片呈淡褐色水渍状的斑点,基部出现红色、胶粘的霉层,影响小麦水分和养分的运输,从而导致麦穗不能结出果实或结出干瘪果实。对于该疾病的防治,应选择在小麦抽穗到扬花期间进行喷药防治,错过这一时期防治效果将大大降低。在药剂的选择上,8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和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了解当地小麦种植品种及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保障小麦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8):20.
篇3
[关键词] 临夏县 玉米 常见病 玉米螟 黑穗病 防治技术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58-01
临夏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1735-4636米之间,年日照时数2030.5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降水量640.5毫米,农业播种面积达50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中药材、蔬菜等农作物。玉米作物是全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全县玉米面积达1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4%,占粮食面积的46%,玉米作物病虫害防治不但关系玉米的丰欠,还关系全县粮食产量的高低。
1 临夏县种植玉米现状
临夏县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域可分为北塬灌区、干旱半干旱区、高寒阴湿区三种类型,全县现辖25乡(镇),219个行政村,玉米种植遍布全县各乡(镇)。目前,种植玉米17万亩,其中,旱作区乡镇全膜双垄覆沟播玉米11.14万亩。种植的玉米品种主要有金穗3号、4号、酒单4号、预玉22号、等品种,其中金穗3号、4号,酒单4号等中早熟品种主要在西南片乡(镇)种植;豫玉22号中晚熟品种主要在北塬片灌区、中部川区乡(镇)种植。
2 玉米常见病及其防治
玉米作为临夏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见病也较为普遍,主要集中反应的病害主要为玉米螟、玉米黑穗病等,虫害主要是粘虫危害。
2.1 玉米螟
2.1.1 玉米螟。玉米螟又Q玉米钻心虫,是世界农业大害虫,幼虫群聚食心叶,嫩叶;稍大即蛀茎蛀果,一生经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
2.1.2 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严重危害玉米的正常生长,受害的玉米苞商品价值下降,经济损失大于产量损失。其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风折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 防治技术
2.2.1 化学防治
2.2.1.1 心叶期是玉米生长的旺盛时期,也是螟虫危害的盛期,可与心叶中期和心叶末期防治。防治以1%幸硫磷颗粒剂,1%1605颗粒剂,0.5%林丹粒剂等施药,亩施药4-5kg。
2.2.1.2 穗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可用50%敌敌畏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滴穗,每穗滴2ml;也可在雌穗顶端,穗上2个叶腋,穗下1个叶腋和雌穗着生叶腋撒施1%幸硫磷颗粒剂。
2.2.1.3 药物不定期喷施:可用18%杀虫双400ml加8%敌敌畏200ml兑水喷施,也可用3%乐尔颗粒剂0.5kg,施与喇叭口或玉米花丝吐出处。
2.2.2 其他防治
2.2.2.1 推广秸秆还田或用作沤肥、饲料、燃料等,以减少或压低玉米螟越冬基数。
2.2.2.2 实行轮作、间作等耕作方式,采收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及叶片等措施,减少虫源。
2.3 黑穗病
2.3.1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狗尿胎”、“灰包”等,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小花雄花的全部或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瘤,呈灰褐色破裂后散出大量灰粉,受病重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黑穗受病外观短粗,苞叶叶舌长而肥大,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内混有许多丝状物。
2.3.2 病害症状:黑穗病一般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重植株在苗期可表现各种症状。幼苗分蘖增多呈丝生状,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颜色暗绿挺直,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黑穗病从侵染玉米幼苗到成苗,具有来年传染性,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2.3.3 黑穗病传播途径
2.3.3.1 主子传播。黑穗病病原菌为孢堆黑粉,该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土壤带菌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2.3.3.2 土壤传播。黑穗病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土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
2.3.4 黑穗病发病原因
玉米黑穗病无再侵染,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的抗性,菌源数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
2.3.4.1 品种抗性:品种间抗性差异大(但无免疫品种)。
2.3.4.2 菌源数量:连着地发病重,因连作土壤中的菌量会迅速增加。
2.3.4.3 环境条件: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病菌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土壤含水量20%时最宜侵染。
2.3.5 黑穗病防治措施
2.3.5.1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根本措施。选择种子时,应选择抗病性强的杂交种。
2.3.5.2 种子处理:用药剂处理种子是玉米黑穗病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种子处理方法主要有拌种、侵种和种衣剂处理三种方式。一般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较好。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7%用量拌种。选用包衣种子也是一种很好的防治方法。
2.3.5.3 及时拔出病株:玉米黑穗病在苗期已表现症状,随叶龄增加,特征也愈加明显。可结合间苗、定苗及中耕除草拔除病苗、可疑苗。拔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末散落前拔除病株,彻底扫残。拔出的病株要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
2.3.5.4 合理耕作、轮作。可间作、套作,忌玉米多年连作,可与蚕豆、小麦、马铃薯、油菜等作物合理轮作。
2.3.5.5 适期播种。忌过早种植,一般在土壤墒情好,清明前后可播种,播种宜深浅一致,覆土薄厚适宜。
2.3.5.6 推广新技术。可运用地膜半膜覆盖侧边种植,也可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也可用宽膜覆盖一膜三行种植
篇4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识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67
1水稻病害
水稻病害种类较多,本文主要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水稻病害的识别与防治,分别是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
1.1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为害水稻部分也比较多,同时根据为害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又分为很多种。比如为害水稻幼苗,就称其为苗瘟,为害叶片就称为叶瘟等,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等。苗瘟主要表现:稻瘟病发生在苗期,一般都是在水稻幼苗3叶之前,症状表现是发生幼苗根部往上变成黑色,叶片颜色逐渐变深,慢慢变成红褐色,最后导致整株幼苗死亡。苗期发生稻瘟病如果防治不及时后果非常严重,一旦整株幼苗发生死亡,就会直接造成水稻减产。水稻叶瘟表现:叶瘟肯定是表现在叶片上,叶片发生稻瘟病的时期可以从幼苗开始,一直到水稻抽穗之后都有可能发生,该病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少数侵害叶鞘,其症状主要是叶片出现病斑,有的出现梭子型的病斑,有的则出现不规则病斑,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发现不规则病斑出现,一般应该是发生了急性叶瘟,要及时防治;穗颈瘟表现:穗颈瘟主要发生在穗颈部,发病后水稻穗颈变成黑褐色,严重的导致水稻穗颈干枯腐烂。穗颈病极容易导致水稻减产,并且影响水稻商品性。
防治方法:要选用抗病能力强及生命力强且具备高产能力的良种,选用良种后要进行必要的种子处理,降低种子后期发病的几率。
药剂防治:每亩建议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公斤对水50~60公斤,或40%富士1号乳油0.1~0.15公斤对水50~60公斤,或30%稻瘟灵0.15~0.2公斤对水50~60公斤喷洒。
1.2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也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以为害水稻叶片为主。一般患病初期水稻叶片边缘出现斑点,而后逐渐沿着叶脉变得苍白,最后变成灰白色枯死。白叶枯病一旦发生,特别容易影响水稻结穗,从而影响水稻产量及质量。该病主要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多数以叶枯型为主。
防治措施:除了选用抗病品种,还应该加强肥水管理,科学用水,合理施肥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降低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药剂防治:20%“噻森铜”或20%“噻菌铜”悬浮剂,按亩用量对水进行叶面喷雾,亩用药液量不低于45公斤。一般为发病初期施用第一次,7~10天后施用第二次,连续防治2~3次。
1.3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也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有人称该病为花脚秆,该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是以南方发病几率最高,这和南方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纹枯病发生初期主要表现是,在接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绿色斑点,斑点较小,慢慢地病斑逐渐变大,最后变成灰白色,但是病斑边缘呈褐色。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要注重水稻的合理排灌,不要长期深灌,同时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增加磷、钾肥施用量,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尽量做好各项水稻田间管理工作。
药剂防治:每亩用10%井冈・蜡芽菌(真乐)悬浮剂150毫升,或25%井冈・蜡芽菌(真乐)可湿性粉剂80克,或20%井冈霉素粉剂100克;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乳油20毫升,或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20毫升。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对水40公斤对准稻基部发病部位喷雾。
2水稻虫害
水稻常见虫害主要介绍一下稻飞虱、稻苞虫、稻纵卷叶螟。
2.1稻飞虱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玉米等作物的病毒。
防治方法:选用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同时注意因地制宜选种。
药剂防治:前期用药以长效杀虫剂为主。火电(70%吡虫啉)、阿达克5号(20%啶虫脒)前期使用不仅能防治灰飞虱、白背飞虱,还能兼治稻蓟马,防效15~20天。
2.2稻苞虫
稻苞虫又名稻弄蝶、苞叶虫,属鳞翅目,弄蝶科。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多种禾本科杂草。幼虫吐丝缀叶成苞,并蚕食,轻则造成缺刻,重则吃光叶片。严重发生时,可将全田,甚至成片稻田的稻叶吃完。
防治方法:以选用抗虫害能力强和抗逆行强的品种为主。再者建议要及时清理掉越冬稻苞虫寄主,针对杂草可以进行焚烧处理。
药剂防治:掌握低龄幼虫盛期,每百丛水稻有10~20头时喷药,亩用90%晶体敌百虫75~100克,或50%杀螟松乳油100~250毫升,或BT乳剂150~200毫升,任选一种,对水75~100公斤常规喷雾,或对水5~7.5公斤低量喷雾。
2.3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分布非常广泛,其幼虫主要以侵蚀水稻为主,该虫害还可危及大麦、小麦等作物。水稻受到该虫害侵蚀往往导致开花结实困难,千粒重下降。
篇5
关键词:农业;种子;高产;栽培
化隆县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涉及小麦、油菜、青稞、玉米、马铃薯等,其种子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种植的产量,也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近年来,农业部门的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更加重视农业种子高产培育技术的研究,旨在通过培育高产的种子,让农业种植的产量不断提升,从而让青海地区的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1影响种子产量的若干因素在整个农业种植产业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业种植者认识
到农业种子选择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实际的影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调查研究总结出,影响种子产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种植密度。在很多农业种植者的观念里,他们认识在单位面积中种植的种子数目越多,其收获的产量则越高。因此,在种植过程中,他们往往加大种植密度。为了确保产量真正的提升,则必须让农业种植者明白,只有合适的种植密度才能切实的确保单位面积的产量达标,过高的种植密度不仅不能提高产量,有时还会降低产量。第二,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种类和时机是否合理。不同的农作物种子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肥料不同,其施肥的时机也不尽相同。但是农业种植者在种植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种植经验,多种农作物同时施相同的肥料,这种施肥方式,不仅造成肥料的浪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种子的损伤和农作物产量的降低。第三,灌溉问题。在青海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多方面影响,灌溉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普及,这就需要在选种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到这一因素,让灌溉尽可能小的影响农作物生长。
2农业种子高产培育技术
2.1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种植
不同的农作物其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光照、气候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农业产量的提升,首要任务是要因地制宜做好农业种植工作。有关农业种子选择有三方面。第一,要让农业种植者明白小麦、青稞、土豆等农作物在种植的时候所合适的最佳土壤,这样农业种植者可根据自家不同的土壤环境,去做最佳的安排,既可以保证土地不被荒废,又可以保证自己家的土地能够达到种植的最佳产量。第二,需要让农业种植者明白不同地区的土壤酸碱度、营养成分等,更加了解自己的土地,不仅在播种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种子,同时也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及时施肥,从而全方位地保证农作物产量提高。第三,让农业种植者了解相关的农业技术,再结合自己的种植习惯开展种植,不仅可以确保整个种植过程的顺利开展,同时又可以达到高产量。
2.2做好土地处理工作
土壤是农业种子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长环境,要想农业种子种在土壤中达到良好的产量,做好土地的处理工作十分必要。首先,需要对种植种子的区域做出选择,评估这片区域是否适合种植这种农作物。然后,需要对土壤环境进行土质、酸碱度以及肥力的检验,如果其各方面的条件都可以达标,则可开展农业种植,如果某一方面的条件还存在欠缺,则需要通过整地、翻耕、施肥等方式,让整个土壤环境达到最佳。在最佳的土壤环境下开展农业种植,一方面有利于种子的初期发芽率提高,同时也可以保证种子整个生长周期长势良好。最后,土壤的整地和翻耕工作,是每一次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都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土壤不产生板结,同时,也能保证土壤的吸排水能力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这一工作还有助于部分病虫害的防治。
2.3科学施肥
多年的农业种植现状显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合理科学的施肥既能保证种植产量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土壤环境的快速恢复。因此,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做好科学施肥工作必不可少。农业种植者一方面需要对市场流通的肥料进行学习与研究,充分掌握不同肥料的功效和其适宜的种子类型以及土壤类型,有助于农业种植者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土壤选择最合适的肥料,保证农作物在合适的肥料的促进下达到高产量,同时也让农业种植者在这一方面的投资效果达到最佳。另一方面,农业种植者还需充分了解不同农作物施肥的时机,正确把握施肥时机,保证肥料达到真正地促进产量的作用,同时也确保肥料的效力不产生浪费。
2.4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篇6
1玉米主要虫害的危害情况
1.1玉米钻蛀性害虫
1.1.1亚洲玉米螟。2009年对部分田块后期玉米螟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玉米雌穗被害率90%以上,百株虫量达300头以上;2010年河南省调查玉米穗期有虫株率平均达80%以上,严重地块近100%。不同玉米品种抗玉米螟能力有所差异,新单23、浚单22前期抗螟性强而后期较弱;滑丰9号前期抗螟性较弱但后期抗螟性较强,浚单20、郑农7278茎秆的螟害程度较轻但雌穗的螟害程度较重[1],滑丰986、郑单958、张玉9号和浚单18整个玉米生育期的抗螟性都较好。
1.1.2桃蛀螟。桃蛀螟在一些夏玉米种植区危害,呈不断加重趋势,尤其在河南、安徽和山东等省,在有些地区或年份,桃蛀螟已经上升为玉米的主要害虫,危害程度甚至超过玉米螟。桃蛀螟主要危害玉米穗,取食玉米粒,同时可蛀茎,造成植株倒折。
1.1.3棉铃虫。自转基因抗虫棉花推广种植以来,黄淮夏玉米区棉铃虫危害玉米有加重趋势。7月第2代棉铃虫危害玉米苗期叶片,常与甜菜夜蛾等食叶害虫混合发生,但虫口较少;但8―9月第4代棉铃虫在玉米穗期危害十分严重,幼虫多危害夏玉米雌穗,除取食玉米籽粒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同时还加重了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其对玉米穗的危害甚至超过玉米螟。
1.2玉米刺吸性害虫
1.2.1玉米蓟马。蓟马以锉吸式口器刺破幼苗叶片表皮,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出现断续的银白色斑点,严重时玉米心叶呈蔫状展不开,造成植株畸形甚至烂心[2],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据最新调查,2011年6月中旬睢阳区夏玉米平均虫田率70.6%,平均虫株率67.4%,最高100%,平均百株虫量644头。原因是6月中下旬气温持续偏高少雨,玉米处于幼苗期,极有利于玉米蓟马的发生危害。
1.2.2玉米蚜。玉米蚜是一种偶发性害虫,近几年危害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玉米抽雄期,玉米蚜多集中在雄穗及顶部叶片基部刺吸汁液,发生严重时虫体及其分泌的蜜露黏附雄穗,影响散粉,并引起霉污病,影响光合作用。
1.2.3叶螨。玉米叶螨是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6―7月干旱少雨和气温偏高时,对叶螨的发生蔓延十分有利。叶螨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严重,吸食玉米汁液的能力强,可在短时间内暴发。常从玉米下部叶片开始危害,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受害叶片初现黄白色,严重时干枯死亡。
1.3玉米食叶性害虫
甜菜夜蛾是一种抗药性强、间歇性暴发危害的多食性害虫。该虫原为农作物上的次要害虫,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其危害地区逐渐扩大,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危害有加重趋势,有些地区已成为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甜菜夜蛾幼虫食叶造成缺刻或孔洞,甚至把叶片吃光,仅剩下叶柄、叶脉,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产量损失。
1.4玉米地下害虫
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和玉米免耕播种面积不断增加,造成玉米田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疏松。该种耕作方式既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也为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近年来玉米田地下害虫发生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地下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的种子、根、幼苗等部位,严重时可造成缺苗,影响产量。
2重发原因
2.1品种因素
黄淮产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很多,并且每年都会推出一批新的品种。尽管品种审定对抗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玉米品种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新的抗源,总体品种综合抗性较差。部分地区对中科4号、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等主推品种进行大面积单一种植,而且经过长期种植而引发抗性退化及病虫变异等,导致不少地区病虫害发生严重,给玉米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2.2气候因素
近年黄淮玉米产区气候多呈现冬季气温偏高、春夏少雨干旱、秋季降雨集中等特点,比较有利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2.3虫源因素
近年来,秸秆还田技术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虽然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避免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但也造成田间害虫基数大幅度增加[3],为虫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4人为因素
由于玉米植株高大,后期施药困难,加上生长期又遇高温季节,各地普遍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调查显示,不少地区玉米种植密度达到7.5万株/hm2以上,有些地块甚至高达10.5万株/hm2,十分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适宜的农艺措施可有效减轻病虫危害,而且成本低,无污染,易操作,应大力推广。具体措施有:选择良种、合理密植、推行轮作、调整播期、清洁田园、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时应充分粉碎并深翻,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推广使用秸秆腐熟剂,加速秸秆腐烂,减少病虫积累。
3.2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今后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推广利用赤眼蜂和Bt乳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统一组织释放赤眼蜂,设置释放点15~45个/hm2,将放蜂器具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即可。也可以在玉米螟卵孵化率达到30%时喷洒Bt制剂,或在玉米喇叭口期,采用Bt、白僵菌液灌心。另外,大面积实施灯光或性诱剂诱杀技术也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方法,可有效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害虫。
3.3化学防治
3.3.1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可以较好地防控种传病害、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而且用药少、成本低、易操作,关键是要根据病虫种类选好高质量的种衣剂。防治蓟马、灰飞虱和玉米病毒病可用70%吡虫啉拌种,或70%吡虫啉与辛硫磷混合拌种。
3.3.2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害虫防治适宜时期及时施用高效、低毒防治药剂,将病虫控制在萌芽状态,以免造成严重危害[4];如苗期蓟马可用锐胜种衣剂包衣,或出苗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在有虫株率5%时进行喷药防治;苗期食叶害虫(甜菜夜蛾、黏虫)在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施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或毒死蜱等高效农药,最好在早晨或傍晚施药,而且喷洒药剂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和用水量,确保喷匀喷透;玉米螟应在喇叭口期采用辛硫磷或乙酰甲胺磷颗粒剂丢心,或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福戈)悬浮剂90 mL/hm2对水900 kg喷雾灌心。
4参考文献
[1] 刘大有,庄铁成.玉米病虫害防治专家系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1):36-41.
[2] 马树庆,王琪,郭建平,等.东北地区玉米地膜覆盖增温增产效应的地域变化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07(8):6.
篇7
关键词高职;植物保护学;教学改革
AbstractThe focus of teaching reform in Plant Prot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as to set a proper target and reform its teaching contents,styles and methods based on students’backgrounds.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the practical parts in teaching and the evaluation modes should be changed in order to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ith the teaching reform,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could be strengthened,practical skills,self-taught abilities and their innovative awareness could be promoted and teaching effect c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lant protection;teaching reform
《植物保护学》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研究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学好这门课程对高职学生顺利适应专业岗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好这门课程也是植物保护教师不懈的追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体现高职教学的特点,培养技能型人才,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对涉农专业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涉农专业的植物保护课教学进行了探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经初步尝试,反映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高职教学的目的。
1立足高职生源现状,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
高职学生是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录取分数更低,多数学生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学生理论基础差,自学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教学难度较大。与本科生相比,他们感到自卑,面对“高职”二字他们感到迷惑,心理压力和困惑较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1]。
高职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较差,但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和社会的认可,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赏[2]。加之植物保护课程为了结合植物生长的季节特点和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多数专业都设在第4学期授课,此时的高职学生入校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逐步适应了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及学院的管理模式,也脱离了高考的阴影,独立人格基本定型,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专业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定位,通过对高年级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了解,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预期,也开始感受到未来就业的压力,明白自己应当如何去面对,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欲望,这对进行植物保护课教学很有好处。且涉农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对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有感性上的认识,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性强,记忆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即使理论基础稍差,对学好该门课程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就为植物保护课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性,确定较为适宜的教学目标,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经营第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技术高超、手艺娴熟的高技能操作人员为目标,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2紧扣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改进授课形式,讲活每一节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带着兴趣去学。
2.1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
在3—5月不定期带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老师跟随指导解疑。如针对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病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黑穗在田间是成丛出现的,为什么非留种田在发病期不进行施药防治。最后让学生明白,小麦散黑穗病是种子带菌,系统侵染,所以发病是成丛的,因为该病只有初侵染,不发生再侵染,所以在非留种田不需要施药防治。通过此过程,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常见病害和害虫,如小麦的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油菜霜霉病、柑橘炭疽病、水稻烂秧病等,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活跃课堂气氛,穿插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老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往往形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实践证明,这种费时、费力的教学方法是讲累了教师,听烦了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组织,启发学生经过自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问题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互动式学习和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变“死记”为“活学”。讨论式教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涉农类高职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相对表现得比较矜持、拘束,不太敢于表达。在讨论中必须营造宽松的讨论环境,使学生突破心理上的障碍。为了防止冷堂或跑题,在讨论前1周老师给学生安排讨论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如在讲授昆虫的习性时,以常见昆虫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式教学,讨论昆虫之间的形态区别、生活环境、食性等,许多学生根据自己少年时代捕蝉、捉蝈蝈、养蛐蛐等亲身经历分析这些昆虫生活的场所、生活的习性等,勾起同学们对儿时往事的回忆,也弄清了其中的缘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讨论式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变“学会”为“会学”。课后学生还经常自发进行讨论,邀请老师参加“裁判”。
3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非常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课程[3],在该课程中要给学生讲授昆虫及天敌的形态、生物学特性、昆虫的分类、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生物等等,涉及大量的挂图、标本和实物,尤其是病原生物属于微生物的范畴,传统板书形式的植物保护教学难以有效表达这些相关的内容,教学效果差。采用课件教学后,把抽象、微观的东西明了化,把书本上静止的插图动态化,使学生轻松理解,牢记在心。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做好课件,老师必须亲自动手搜集素材,使课件的内容丰富,图像逼真。要防止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课件,生搬硬套,也要防止把课件做成电子版的教案。为了使教学生动直观,笔者对植物保护课程系统地制作了课件,收集了大量的该学科最清晰、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600多张,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加工;并利用Allok VideoSplitter 1.4.4软件将收集的专业方面的影视资料分割成小的片段插入课件中,或将分割的视频片段再用Ulead GIF Animator 5软件制作成Gif动态图片,插入课件中,如昆虫的孵化、昆虫的羽化、瓢虫捕食蚜虫、食叶性害虫取食、蝗虫的迁飞、病原菌孢子的形成和传播等等,使课件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其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课件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并获三等奖。
4组建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针对部分学生对植物保护课有浓厚兴趣这一特点,结合老师承担的的科研课题等。可在班上组建课外科技兴趣小组。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病虫害发生的特点等拟定2~3个题目,如对校园周边的油菜菌核病的发病规律调查、对当地异色瓢虫色斑变化的调查、蝗霉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等,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定调查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由老师具体指导,利用课余时间实施,期末写出总结报告。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共同研究,相互配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4]。也培养了学生的吃苦精神,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这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能顺利地适应新的专业岗位,短期内都能成为技术骨干。
5改进考核方法,强化技能培养
高技能、应用型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典型特征,用人单位的反馈也表明,注重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动手能力的提高是依靠实践环节教学管理中的训练和培养,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动手能力的检验,对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试卷成绩为主要依据考评学生学习效果,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理论化、考试结果分数化,学生考前死记硬背、考后抛之脑后。这种应试观念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很难检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培育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对原有的考试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了植物保护课程考试模式。将该门课程的成绩分成3个部分:平时学习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实践技能考核占40%。建立实践技能考核试题库,由学生随机抽签,每人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4个操作项目,每个项目10分。如在10 min内完成等量式波尔多液的配制,在5 min内在显微镜下找到某种病害的病原生物等。使学生对平时的实习实验课更加重视,操作能力明显增强,不少同学都拿到了植物保护高级工证书。
通过对高职《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受到学生和学校的充分肯定。但《植物保护学》课程涉及面广,又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和季节条件限制等,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长期过程,为此要不懈努力,以探索出《植物保护学》教学的最好方法。
6参考文献
[1] 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26-27.
[2] 曾金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及其培养[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9-71.
篇8
1.1种子发芽出苗
在种子整个发芽出苗时期,生长环境的温度、水分、氧气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出苗。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保持小麦发芽的最适宜温度,即15~20℃,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保持在60.0%~70.0%,同时保证氧气充足。
1.2小麦的分蘖
小麦分蘖是发生在分蘖节上,一般在幼苗长出3片真叶时,小麦胚芽鞘腋芽长出胚芽鞘分蘖,一般播种过深该分蘖不易出土。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小麦分蘖活动会经历增长期、高峰期和消亡期,具体为小麦在分蘖增长的冬前、越冬与返青后的一段时间到达高峰期,随后开始大蘖成穗、小蘖消亡。
1.3小麦根叶的生长
小麦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组成,尤其是次生根生长在冬前分蘖盛期、拔节始期2个时期达到高峰。小麦叶的生长依据其生长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2类,即近根叶组和茎生叶组。小麦根叶生长会受到温度、养分、水分及空气等因素的影响,管理时应做好相关措施。
2前期大田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做好查漏补苗,剔苗移栽
在小麦发芽出苗过后,麦苗就会陆续出土,这时就要及时监察,如果发现田间缺苗断垄10.0cm以上的,应在麦苗2叶期前及时浸种催芽,做好补种,充分保证基本苗数。而对于田间零星缺苗的情况,可在3叶期后进行剔苗移栽,在移栽过程中,要做到“上不压心叶,下不露白根”,及时浇水,保证成活率。
2.2追施分蘖肥,浇好盘根水
由于土壤地质情况或播种时间偏晚而导致的小麦弱苗,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冬前温度较高、有利于分蘖的时间段,在小麦分蘖开始时追施分蘖肥,浇好盘根水,促使弱苗长势转好。
2.3冬灌应做到适时适量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空气干燥,土壤中水分蒸发量大,冬旱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适时适量的冬灌对于保证小麦生长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冬灌时间上,有谚语云:“不冻不消,灌溉过早;只冻不消,灌溉晚了;夜冻昼消,灌溉正好”,这就形象说明了冬灌应适时。而适量则是指冬灌水量不能过大,以免造成冻害。
2.4小麦的冬季中耕
对小麦进行冬季中耕,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壤透气状况,减少病虫害;提高地温,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肥的分解,帮助小麦分蘖和根系生长。而冬前小麦根系生长较浅,中耕不宜过深;在冬灌之后及时中耕,则可以破除土壤板结,防止裂缝。
2.5严禁放牧啃青
对于放牧啃青,民间有一种“畜嘴有粪,越啃越嫩”的说法,但这是完全错误的。据调查显示,啃青会造成麦株高降低8.0cm,穗长缩短0.5cm,穗粒数减少2.4粒,造成十分明显的减产。因此,应严禁放牧啃青,保证小麦的绿叶面积。
3小麦常见病害的防治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病害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根据实际情况,下面列举几种常见小麦病害的防治方法。
3.1小麦土传花叶病的防治
小麦土传花叶病是一类病害的总称,是由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引起的,主要包括土传花叶病、黄花叶病和梭条斑花叶病,一般病田会因此减产20.0%~30.0%,而发病田减产率会达到30.0%~70.0%。防治方法:
1)轮作倒茬,连续3~5a与油菜、薯类、大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2)选用抗病品种,并适当晚播;
3)增施肥料,在发病初期应追施速效氮肥和磷肥,促进植株生长,并做好田间卫生,清除病株、残株;
4)选用适合的药剂进行防治,如溴甲烷、焦木酸原液等进行一定比例稀释,利用喷雾喷洒的形式对田间土壤、小麦株进行消毒灭菌。
3.2小麦锈病的防治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该病为气体病害,在早春低温的条件下持续时间较长,特别是在春雨情况下,发病比较严重。发病小麦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养分、水分吸收,导致小麦叶秆干枯,麦穗小、空粒减产。防治方法:防治锈病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早期出现的发病田块要进行集中防治,控制其传播感染健康麦田;一般情况下,大田病叶率达0.5%~1.0%时就要立即进行普遍治疗,667m2可用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35g、20%三唑酮乳剂45~60g进行喷雾防治。
4结语
篇9
关键词 大豆;小麦秸秆还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035-02
皖北地区农作物种植多为一年两熟的复种制度,冬季作物一般为小麦,夏季作物通常为大豆、玉米、甘薯、芝麻等。随着小麦产量的逐年增加,小麦的秸秆量也在不断增长,机械化收割的普及使得秸秆很多被直接抛弃在田间。大量的秸秆在田间不便于下茬作物的耕种,且秸秆收集费时费力,经济价值低,利用效率不高。为尽快抢时种植,前些年多采用秸秆焚烧方式,但秸秆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近年来,政府组织秸秆禁烧的力度连年加大,秸秆如何处理成了一个农业生产的大问题。人工清秸和机械化打捆虽然可行,但效率低,在人力紧张和时间紧迫的情形下,不易完成,且人工清出的大量秸秆存放在田间地头或沟渠中,造成下雨时水流不畅和水源污染等问题。权衡利弊和生态效益,认为当前最实用的秸秆处理方式应为还田。秸秆还田包括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和堆沤还田等形式,其中最经济的属直接还田,主要是粉碎后均匀覆盖于土表或者留在背垄处,此法占小麦秸秆总量的80%以上。经过一个夏季,小麦秸秆充分腐解,触之即碎,不会影响小麦种植时整地,秸秆大量还田,补充了土壤有机质,对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大有益处。秸秆还田使得田间秸秆量大增,传统的大豆播种工具和栽培方式已不再适用,需要改进播种方式和配套适宜的栽培技术。
小麦秸秆还田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下茬作物的安全播种,尤其对于大豆的传统播种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皖北地区大豆播种应用的多是前茬小麦播种机,行距20 cm左右,在小麦秸秆清理较干净、留茬较低的情况下,无论是旋耕播种,还是板茬播种通过性均较好。虽然出苗匀度差,存在缺苗断垄和成簇苗现象,但是在行距较小、人工间定苗的情况下,仍能保证一定的丰产性。但是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由于耧腿间距小,会出现秸秆拥堵而无法正常播种的情况。而且,机械化植保技术近年发展较快,窄行距大豆田在花期封行后,植保机械即无法进地作业,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本文总结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大豆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 选用高产、抗病、抗倒大豆品种
大豆要高产,品种是关键。市场上大豆品种繁多,要选择通过国家或省审定的适宜于本地区生产的正规品种,其籽粒不宜过大或过小,种子质量要好。正规品种纯度高,生长整齐,一般高产、稳产,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和根腐病等常见病害。注意选择耐密、抗倒伏、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也可选择高蛋白质含量的优质大豆品种,面积较大时可联系大豆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订单生产。
2 播种
2.1 加大播种行距
秸秆还田对大豆生产的最大影响是播种困难,要克服这一困难,首先,要从过去应用小麦播种机改为应用大豆专用播种机械,其行距,即耧腿间距在35~40 cm,而且分前后2排交错排列,以有效防止秸秆拥堵。其次,要贴茬直播,节约动力能源,使秸秆覆盖于地表,以防止耕翻后土壤与麦秸混在一起而跑墒,保证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提高出苗率。
2.2 实行精量播种
精量播种就是用最少量的种子达到最佳的出苗质量,与传统条播相比,节本增效,出苗质量更高。但精量播种的重要前提是种子发芽率要高,要达到95%以上才能有良好效果。实行精量播种可以保证大豆行距加大后出苗的密度和均匀度,保障和提高群体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大幅节约种子用量,节省间苗定苗用工,实现集约高效的大豆机械化生产方式。
3 肥水管理
由于秸秆主要成分是碳,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腐解时需要消耗土壤中一定量的氮元素,与大豆幼苗生长存在争氮现象。因此,为保证大豆根瘤尚未形成前生长需氮,播种时要增施一定量的氮肥,人为调节土壤环境中的碳氮比,保证大豆生长不受限制。可以在播种时随播种机械播施含氮肥料,一般施尿素75 kg/hm2或复合肥150~225 kg/hm2。
大豆宜足墒播种;苗期喜轻旱,利于根系生长发育;花期喜水,遇雨则结荚多;荚期不缺水而光照充分时,利于干物质积累,籽粒饱满而高产。因此,总体上应把握苗期注意防涝防渍,花荚期注意防旱即可基本保证丰收。
4 病虫草害防控
由于秸秆还田,大豆田间病原菌和害虫卵量等增多,对病虫害的防控要求更高。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多发,该病菌也能够侵染大豆根部而致根部病害加重。农业防治措施通常为选用抗病品种,提前清理沟渠,增强田间排水能力,防止田间长时间积水或受渍。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是种衣剂拌种,防效较好的常用试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施保功等。还要根据田间病原菌种类选择种衣剂,如大豆根腐病常是多种病原菌混合发生,可选用2.5%适乐时+35%金阿普隆一起施用效果较好。
同时,田间害虫基数也较先前增加,特别是地下害虫,如蛴螬和地老虎等。地下害虫较多时,可在播种前撒施克百威等颗粒药剂,或者用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按药、种比为1∶50拌种防治。大豆苗期要注意防治红蜘蛛和大豆蚜等,花荚期要注意防治叶蝉、烟粉虱、豆秆蝇、造桥虫、斜纹夜蛾、豆天蛾、卷叶螟、大豆食心x、豆荚螟和蝗虫等,根据虫情监测,及时进行有效防治,不到防治指标,尽量不施用化学农药防治。建议应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和粘虫板等生物防治方法,以减轻大豆产品的农药残留和保护农作物生长环境。
由于秸秆覆盖,苗前封闭除草剂无法直接喷到土壤表面,除草效果普遍较差,建议应用苗后除草剂喷雾防除。待杂草长出,大豆苗3~5片复叶时,可适时选用精禾草克加氟磺胺草醚等按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兑足水进行茎叶喷雾除草。其中精禾草克主要防除尖叶杂草,氟磺胺草醚则主要防除阔叶杂草。大豆封行后,杂草生长受限,此时如有大草,可在早晨或傍晚或天气不太炎热时进行人工拔除。同时,秸秆均匀覆盖于土表,还可起到抑制杂草生长和保持土壤墒情的作用。
5 及时收获
及时收获是大豆丰产丰收的保证,待大豆荚皮呈成熟时颜色,叶片全部落下,手摇豆株听到响声时,即可准备机械收获或人工收获。人工收获时宜在早晨或无太阳时进行,以减少豆荚的开裂。机械收获宜在晨露褪去豆株干燥后进行,以保持籽粒的光洁,防止商品性降低。收获后及时晾晒,在籽粒水分降至13%的安全水分以下时再入仓储存。
6 参考文献
[1] 王兴于.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夏玉米及夏大豆播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7):61.
[2] 杨滨娟,钱海燕,黄国勤,等.秸秆还田及其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2,2(5):1-4.
[3] 季陆鹰,葛胜,郭静,等.作物秸秆还田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6):342-344.
[4] 宋学堂.颍州区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9):101-102.
篇10
关键词 芹菜;黑腐病;软腐病;症状识别;防治方法;高海拔冷凉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3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162-02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 200~3 000 m之间。海拔在2 500~3 000 m之间的浅山和脑山生态区冬春季严寒漫长,夏秋季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制约了很多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夏季栽培的露地芹菜产量高,品质优,商品性好,具有天然环保无污染的优势。近年来,在露地芹菜生产过程中,部分生产者对芹菜黑腐病和软腐病的症状识别不清,防治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芹菜的产量与品质。现将2种病害的识别方法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芹菜黑腐病
芹菜黑腐病又称基腐病,各地均有发生。病田一般减产10%,重病年份可达30%。
1.1 典型症状
芹菜黑腐病主要发生在近地面根茎部和叶柄基部。有时也侵染根。发病初期病部呈灰褐色,扩展后变成暗绿色至黑褐色,严重时受害部位变黑腐烂,腐烂处一般不向上、下扩展,病部常生出许多小黑点(图1、图2)。
1.2 发病原因
病原为芹菜茎点霉(Phoma apiicola Kleb),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3 发病条件
发病最适温度在18 ℃左右,多雨潮湿情况下发病重。移栽病苗易引起该病流行。高湿地、连作地、黏土地发病均重。
1.4 传播途径
病原以菌丝黏附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播种带病的种子,长出幼苗即猝倒枯死,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
1.5 防治方法
一是种子消毒。用48 ℃温水浸种20~30 min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播种[1-3]。二是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3年轮作;采用高畦栽培,开好排水沟,避免畦沟积水,勤浇浅灌,防止大水漫灌及雨后田间积水;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安排栽培密度,防止茎叶郁蔽;栽培过程中及时摘除病株,结合深翻,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清除病原。三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1.0∶0.5∶200.0的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 d喷1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效果好。保护地于傍晚关闭大棚用45%百菌清烟雾剂进行熏治。
2 芹菜软腐病
芹菜软腐病又称腐烂病,是芹菜的一种常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重病地块发病株率可达30%以上,明显影响产量。
2.1 典型症状
芹菜软腐病主要发生于叶柄基部或茎上,一般先从柔嫩的叶柄组织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柄基部出现水浸状纺锤形或不规则形凹陷斑,以后病斑呈黄褐色或黑褐色腐烂,病部散发出腐臭味。干燥后呈黑褐色,最后只剩维管束,严重时生长点烂掉,甚至全株枯死。苗期主要表现是心叶腐烂坏死,呈“烧心”状[4-6](图3~5)。
2.2 发病原因
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r et al.]。
2.3 发病条件
夏、秋露地栽培较常见,冬季保护地发病更为严重。种植密度和土壤湿度过大,连作或与十字花科、茄科等蔬菜轮作,机械损伤或昆虫为害,容易发生芹菜软腐病。
2.4 传播途径
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留种株和保护地的植株上越冬,借雨水或灌溉水、昆虫、夹杂着病残体的肥料等传播。
2.5 防治方法
2.5.1 农业防治。实行2年以上轮作,可以适当与以大麦、小麦、豆类和葱蒜类植物轮作,但是不可以与十字花科、茄科及瓜类等蔬菜轮作。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做宽垄,以便于灌排水;发病期要减少浇水的次数或暂停浇水。播种前或定植前平整土地,促进病残体腐解。田间管理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防止出现伤口感染病菌。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并撒入石灰消毒。
2.5.2 药剂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新植霉素3 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5% CT杀菌剂水剂500倍液,或敌克松原粉500~1 000倍液,每7~10 d施1次,连续2~3次,重点喷植株基部及邻近地面。注意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效果好。
3 结语
芹菜黑腐病与芹菜软腐病是截然不同的2种病害。首先,病原菌不同。芹菜黑腐病的病原是真菌,而芹菜软腐病的病原是细菌。其次,危害部位不同。芹菜黑腐病主要发生在近地面根茎部和叶柄基部,而芹菜软腐病主要发生于叶柄基部或茎部。当然,由于侵染的病菌不同,防治方法也各异。正因为2种病害发生部位相近,症状区别不太明显,才导致生产者对病害的防治效果不好而造成损失。
4 参考文献
[1] 高丽萍.兰州市七里河区露地无公害毛芹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2008(3):47-48.
[2] 宋继昌.高海拔冷凉地区西兰花露地无公害栽培技术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4(7):12-14.
[3] 孙晓梅.浅议芹菜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38.
[4] 王文瑞,陈文燕,康胜海,等.芹菜烧心咋回事 分清原因对症治[J].蔬菜,2005(9):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