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1 10:1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情绪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情绪管理

篇1

Abstract: Emotional problem is the core problem in our study、job and the daily life.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the necessity and the strategies of the management of emotion. In order to reasonably control our emotion.

关键词:情绪管理 情绪认知 情绪表达 情绪控制

Keywords: emotional management; emotional cogni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emotion control

作者简介:赵静,1982年1月,女,河南南阳人,工作单位:上海电机学院;职称:助教,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成冠弟,1955年6月,男,上海人,工作单位:上海电机学院;职称:政工师;田仲,1987年9月, 女,上海人,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97-02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一)国外对情绪管理的定义1

国外对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适应性管理,即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行为反应。Thompson (1994)指出,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它要求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和适度性,以使人们能以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方式,迅速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社会情景;第二类是功效性管理,即突出情绪调节旨在服务于个人目的。Master(1991)指出,情绪管理是一种服务于个人目的、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活动。人们在进行情绪管理前,会对社会情景与自身关系的主观意义以及自身应付能力进行认知评价,最终决定如何对自身情绪进行管理;第三类是特征性地界定情绪管理。Cicchetti、Ackerman和Izard(1995)从情绪管理的动力特征角度认为情绪管理是发生在意识内外的、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特定环境。

(二)国内对情绪管理的定义

徐元红认为2,所谓情绪管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区分等能力和对他人情绪认识与适度的反应能力。王泽华认为3,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情绪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体察自己的情绪;二是适当表达情绪;三是以合宜的方式纤解情绪。而师曙光将情绪管理界定为4,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王飞飞在综合国内外情绪管理研究的基础上认为5,情绪管理是个体在遇到与个体发展不利的情绪时,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的方式解决情绪不适的能力。

笔者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情绪管理是个体有意识地觉察、表达、控制自我情绪的行为,从而达到个体身心适应良好的状态。情绪管理包含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三个部分。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必要性

(一)合理进行情绪管理是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其中80%左右的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状是情绪障碍。[1]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的“情绪管理工作坊”在针对学生个人发展心理训练的意向调查中发现[2],在18个备选项目中,420位参加调查的同学最感兴趣而又最觉无力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情绪困扰是一个应当引起教育者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情绪起伏波动大,情感体验丰富和复杂,容易陷入情绪困扰。这一特点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长期持续的不良情绪还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3]情绪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异常的先兆。从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水平入手,能有效防止他们情绪异常的出现,防患于未然,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科学进行情绪管理是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日益得到教育者的认可,“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对人的各个方面、各种需要给予关注:要求我们不但要关心大学生的智商,还要关注大学生的情商;不但要关注大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和结果,还要关注大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和情绪波动;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波动,还要交给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途径和办法,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的能力。[4]关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科学分析自己的情绪成因,合理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

(三)有效进行情绪管理是保持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从广义上来讲,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协调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促进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完满生活的享受,反之,则会使得个体因与社会对立或消极的适应受到社会的遗弃或制裁。从狭义上来讲,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大学生情绪的健康发展是保证人际关系良好与社会和谐的基础。学校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投身入社会、服务于社会,只有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提高个体社会适应的能力,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基本策略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关涉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涉到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最终落实,关涉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对大学生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加强情绪管理教育

社会心理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情绪。因而,一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健康温馨的校风、班风、舍风,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下,于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情绪。同时可通过征文、板报、文艺活动等形式,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管理的重要性进行适时的传教。另一方面,健康情绪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情绪教育,通过“情绪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能自我觉察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状况,并用适当的词汇表达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5]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心理情绪,学会察言观色,能从言谈举止中读懂他人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驾驭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二)掌握情绪管理技巧,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改变认知法: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辛格及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状态(生理因素)、认知过程(认知因素)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的关键因素。[6]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困扰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对诱发事件的非理性的解释与评价引起的,如果改变了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知,消极情绪就会改变,就会达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效果。因而,分析自己不良情绪产生的动因,有意识调整对诱因的认识,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2.合理表达法:情绪表达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时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合理表达情绪,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察觉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只有先察觉自己的各种情绪,才能精确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要进一步能做到觉察他人的情绪,从细微处觉察识别他人的情绪,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其次要适时适度表达情绪。了解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后, 要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要如亚里士多德所强调“适时适所表达情绪”,不要当众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愤怒情绪, 在适当的场所以不伤人的方式适度表达内心的不满。

3.控制法:注意转移是控制情绪的基本方法,可以有意识的将注意力从当前对象转至其他对象,从而使情绪得到调节,如当遇到不愉快的事物时,可以听听音乐、与朋友散步或做些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除此之外,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调节情绪的办法,通过倾诉(直接与人倾诉或写日记间接倾诉)、高喊、哭泣等方式宣泄不快的情绪,从而使情绪恢复平静。

参考文献:

[1][6] 陈少华.情绪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8.P12

[2] [4]王学红.浅议大学生的情绪管理[J].科学创新导报,2007,36.

[3] 冯维,吴晓雷.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与问题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5] 林文.试论当代大学生情绪管理[J].科学教育论坛,2005,3.

[7] 徐元红.学生中常见的不良情绪的管理与调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8]许若兰.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情绪教育[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注释:

1转引自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5.

2徐元红.学生中常见的不良情绪的管理与调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3王泽华.论大学生要加强情绪管理[J].科教论丛,2006.5.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负面情绪;情绪管理。

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沮丧、失落、焦虑、空虚、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冲动失控的举动,丧失理性,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负面情绪的特点、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方式,希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的情绪及其特点。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做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1]。由于是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因此,若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则会有兴奋、愉快、满意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正面情绪;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沮丧、愤怒、悲伤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负面情绪。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比较单纯的世界里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固定,交往范围较窄,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2],因此,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情绪表达会很直接,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掩饰,情绪表达一般会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具有冲动性、直接性的特点。同时,与之前相比,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自己的感情、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也逐渐的学着调适自己的情绪,情绪及其表达开始逐渐趋于成熟。

通过心理普测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情绪困扰有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孤僻、焦虑、抑郁、易怒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危害。

1.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情绪是一种包含生理的心理过程,情绪上的每一次变化都能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激动时会有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变大、胃肠蠕动减弱、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面部潮红等变化。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与情绪有关,“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中,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的紊乱”[3],如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的人就容易患高血压等疾病。我国传统的中医也认为情志过极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五脏气机紊乱而生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另外,情绪还与某些疾病的转化有关,正面情绪对某些疾病如癌症的好转有辅助作用,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疾病的恶化。

2.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负面情绪会干扰大脑正常的活动,破坏人的正常判断力,甚至导致各种神经和精神病,据调查,常见的而焦虑、抑郁病、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大多数与负面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状态中缺乏良好的调节,就很容易沉浸在过分痛苦、空虚、无聊的状态中不可自拔,为了寻找心理上的寄托,就会在酗酒、吸毒、网络游戏、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中沉沦,“这些事物都让我们的情绪变得冷漠或麻木,在我们低潮时,为我们带来舒服、愉快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另一方面,借着沉溺于这些事务也可以免除忧郁和失落感、寂寞和孤独感,使我们不须面对真实的痛苦,因而也就觉察不到任何与伤害有关的情绪”[4]。用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来逃避痛苦无疑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不但无法根治不愉,而且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3.导致大学生学业不良。

进入大学后,面对教师授课方式、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学生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问题,“如果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是在伴随着消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中产生的,那么学生通常会将之视为一种痛苦、难受的差使和负担,甚至视为对自尊心和安全感的障碍和威胁,因而他们会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至多尽义务式地或应付性地进行一下意志努力”[5]。作为大学生,他们从道理上完全明白学习的目标指向,他们也会为自己的逃课等不良行为而感到会后,但是一部分同学自制力、意志力差,不能及时调整情绪状态,出现不及格现象,进而通过沉迷网络游戏等进行自我麻痹,从而逃避学习不良给自己情绪带来的不适。

4.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社会归属感,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使人从感官上感受到轻松愉快,更是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所不可或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融洽的双方情绪基础之上的;易发怒、缺乏同理心、不能以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看不到他人长处、斤斤计较,而且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很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人充满敌意,长此以往,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冷漠,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更不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精力都浪费在不良情绪的消耗上,也会成为学业进步的绊脚石。

5.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无益的,只要是能在适度的时候及时调整,就会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不能及时调整,则会形成情绪恒常性,即“个体从小表现和养成的经常出现的情绪色调。这种经常性往往镶嵌在成长中的人的个性之中,成为一个人个性的情绪特征,情绪特征是构成个性的主要成分”[6],长期稳定的情绪表现,被看做是相应的人格特质,如多疑的、忧郁的、悲观的等,这些以负面情绪占主导的人格特质不仅对身心、学习、工作都是不利的,而且经常以此种心态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往往是经过掩饰、伪装的,这样,就妨碍了我们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情绪,缺少了真正的“症”,也就难以对症下药。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并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才有可能谈管理情绪。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和常见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困扰,加强对情绪调适能力较差的同学的关注,做好相关建档管理,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加强对情绪等心理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对自己学习、生活、感情的重要性以及正确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

2.指导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情绪,学习情绪调节的技巧来缓和、转移情绪,从而提高情绪智力。

情绪宣泄:大学生的情绪十分丰富,负面的情绪需要及时的释放,如果不及时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最终的爆发,后果会更严重。大学生在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情绪宣泄,如选择朋友、老师、咨询专家、网络等进行倾诉;通过写日记等发泄并整理自己的情绪。

以记录为例,“有丰富的经验性证据证明,在悲伤或创伤性事件的情境下,记录情绪反应能对身体健康产生长期有益的影响”[7]。在记录情绪反应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冷静下来组织自己混乱的情绪,并结合自己的原有的认知结构,认清事情的本质,并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过激的情绪对身体和人际关系等的伤害。

情绪转移:顾名思义,大学生在遭遇负面情绪时,可以选择离开当时的情境,转移注意力,如听听曲调高雅、旋律优美的音乐,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旅游等。

情绪升华: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个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若一味的沉浸于自己弱点,可能会在一些不良行为中寻找安慰,从而导致无法自拔。大学生应该扬长避短,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弥补不足,将理想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实现升华。

理智疗法:宣泄和转移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情绪管理的方法,升华也很难认识到情绪的本质,abc理论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a是指引发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到的事实;b是我们对a事件所持的观点。c则是b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

3.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稳定学生情绪。

习惯了高中紧张生活节奏的大学生往往难以短时间适应大学生活,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安排课余时间,经常感到郁闷空虚,他们要么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等到毕业时才后悔莫及;要么将自己托付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创设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而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同学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生活变得充实,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大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4.重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干预。

情绪虽然是对事物的短暂的反应,但若不能及时进行调控,长期积存,容易导致抑郁、焦虑、强迫、自卑等心理问题。学生对单独的心理辅导会比较排斥,而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的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控;自我管理;关系

一. 前言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较为特殊的阶段。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进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高中生或者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其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很难管理好自己相关的各种问题。这两者可以相铺相成,共同提高。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在当前这个社会节点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 情绪调控与自我管理

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每个人每一天都一定会经历和体验各种情绪变化带给我们的冲击,而情绪是冲动的,也是可控的。因此,了解情绪、合理调节情绪成为每一个体应该具备的能力,而理解情绪调节的内涵和特点,对我们学会调节自身情绪而言更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一个人若没有七情六欲,那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调控情绪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非常深远。情绪调控的内涵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和识别、接纳他人的情绪。把握了情绪调控的内涵,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调控自己的情绪。

自我管理是自身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自我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时间自我管理技能、团队自我管理技能、潜能开发自我管理技能、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学习力自我管理技能、情商管理自我管理技能等。这些方面都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能力的重要体现,很难想象一个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人如何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做出较大的成就。

三.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与管理能力的缺少

前文已经提到,大学生有其独特的情绪特点,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九零后”,这群大部分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在成为大学生之后,其群体的情绪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而言,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具有强烈的自我尊重感,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何定位影响着他们的发展。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亟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且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自己的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从不同的时间看同一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结论。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与之相当的是其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很多九零后入学后往往容易放纵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爱情世界等,荒废学业,浪费时间,学习力减弱,团队管理能力基本消失,基本不会注意自己潜能的开发,身体素质也由于各种“夜生活”大大削弱,更重要的是很多大学生情绪波动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敏感的神经容易受到各种事情的影响,从而让自己的工作学习陷入管理缺失的状态。

四. 调控情绪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与分析

篇4

【关键词】团体辅导;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觉察,进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理解和运用,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控,最后表现出来的过程[1]P3。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与矛盾性并存的阶段,特别需要情绪管理。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常常是大学生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却也是颇感无力的问题[2]。在面对情绪问题时,有近两成的学生会以消极的方式来对待[3]。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开展对帮助大学生学会使用合理、科学的情绪应对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共选取20名民族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对其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前后进行实测,以考察团体辅导活动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前期对招募而来的大学生进行筛选,选出2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9名,女生11名,汉族学生13人,少数民族学生7名。

1.2 测试工具

本研究采用孟佳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为测试工具,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包含5个因子: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辨别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1]P20。

1.3 研究程序和内容

采用成长性和结构性的团体辅导,每周一期共6期,每期持续时间2小时,活动内容如表1。

表1 团体辅导活动的程序和内容

阶段

单元

次序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团体

开始

1

相逢是

首歌

放松心情,相互认识,

建立团队,制定规范等

2

情绪知

多少

认识情绪,了解情绪,

理解情绪管理,讨论情绪管理方式

团体

过程

3

快乐老家

愉快情绪的唤起,活跃气氛,

发现快乐,积极的自我谈话

4

哭吧不

是罪

愤怒情绪的管理,

觉察愤怒和反省练习

5

情绪ABC

讲解情绪ABC理论,

识别发现不合理信念,情绪调节

团体

结束

6

路长情

更长

回顾与巩固,分享,

处理离别情绪

2 结果

2.1 辅导前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在团体辅导前情绪管理能力总体情况如表2,得分最高的是情绪表现能力(3.06±0.39),其次是情绪觉察能力(3.03±0.36),其它依次为情绪理解能力(2.87±0.47),情绪辨别能力(2.80±0.48),最低的是情绪控制能力(2.77±0.51)。男生除了在情绪辨别能力得分上高于女生,其它四个因子得分都低于女生,但所有5个方面的得分男女生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方面,汉族大学生在情绪理解能力上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其它四个因子得分都比少数民族学生得分低,但所有5个方面的得分民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辅导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变量

N=20

男生(n=9)

女生(n=11)

t1

汉族(n=13)

少数民族(n=7)

t2

情绪觉察能力

3.03±0.36

2.94±0.27

3.09±042

-0.896

2.99±0.37

3.11±0.35

-0.736

情绪理解能力

2.87±0.47

2.83±0.53

2.91±0.45

-0.346

2.90±0.46

2.83±0.54

0.280

情绪辨别能力

2.80±0.48

2.82±0.62

2.79±0.37

0.162

2.72±0.52

2.95±0.41

-1.004

情绪控制能力

2.77±0.51

2.67±0.47

2.86±0.54

-0.826

2.67±0.58

2.96±0.27

-1.270

情绪表现能力

3.06±0.39

3.11±0.47

3.02±0.32

0.541

3.04±0.37

3.10±0.45

-0.305

2.2 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如表3和图1所示,大学生经过团体辅导后在情绪管理能力的5个方面得分分别为3.83±0.62,3.77±0.75,3.52±0.67,3.58±0.49,3.73±0.56,与辅导前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3 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情况

变量

前测

后测

t1

情绪觉察能力

3.03±0.36

3.83±0.62

-6.327***

情绪理解能力

2.87±0.47

3.77±0.75

-5.265***

情绪辨别能力

2.80±0.48

3.52±0.67

-3.866**

情绪控制能力

2.77±0.51

3.58±0.49

-4.837***

情绪表现能力

3.06±0.39

3.73±0.56

-4.021**

注:** P<0.01,*** P<0.001

图1 团体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变化情况

3 讨论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是帮助大学生发展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情绪的类别,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掌握发现快乐的方法,学会恰当表达愤怒的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节情绪,并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团体辅导具有与其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团体辅导活动为成员提供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多元价值观与信息交流的平台、探索和成长的机会[4]。在本次研究中,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前,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不佳,情绪表现能力和情绪觉察能力得分在3分以上,介于“不确定”到“比较符合”之间,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辨别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都在不确定以下。经过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性改变。本次团体辅导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佳.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3-24.

[2]安静.ABC理论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启发―基于一项调查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8,(4):103-106.

[3]解小青.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06:82-84.

篇5

论文关键词:情绪管理ABC理论;大学生;情绪障碍;化解

大学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顺利、安全,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稳定和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快速变化,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其思想和心绪也处于异常波动的阶段,情绪很容易体现出复杂多变、左右不稳的状态,如何把握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在前面,化解大学生的情绪障碍,实现大学生情绪优化管理及校园稳定和谐,不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良心,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能力。

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通过研究人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认识,从而培养协调、控制、驾驭情绪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情绪管理的理论方法已经在企业当中被高度重视并运用,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还处于尚未被大力开发的状态。情绪管理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即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B即Belief,是指人们对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它决定了人们对A事件的反应情况;C即Consequence,是指人们用不同的观点(B)对事件(A)发生后产生的反应,也就是常常讲的情绪。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由什么样的环境引发的事件(A)以及有什么样的观念(B),就有什么样的反应(C)。

我们在做学生工作当中发现,大学生的很多情绪障碍成因正来自于如情绪ABC理论所总结的A与B的不良和不正确,换而言之就是外部的困境和自身内部的困念使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

一、大学生情绪障碍的产生与外部困境和自身困念有关

(一)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部困境

1、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眼花缭乱,各种突发事件、争议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便能捕捉到各类信息,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上追求个性,崇尚另类,不走寻常路的心理,使大学生们对积极的、高尚的、正义的事件容易视而不见,自动屏蔽甚至故意抵触,而对消极的、低俗的、价值观指向不明的事件容易模仿、类比和接受。当他们看到一些事件当中与自身条件差不多的人能轻易获得成功,而自己在现实中却常常碰壁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当他们看到一些富二代在父辈的光环下轻而易举成功,而自己条件与之天壤之别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当他们看到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想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就容易对整个社会失望,或者走上另一种极端,认为要成功就得走歪路,就得不择手段。

2、学校环境的造就和影响

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可谓直接而迅速。学校的影响因素包括:

(1)学校忽视对大学生情绪的有效疏导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对大学生的情绪做有效的疏通,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机械化、生硬化,靠硬性的规定和缺少弹性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的行为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合理诉求采取简单的禁止或不予理会的做法,而不是因势利导,疏通化解。如此不仅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渠道宣泄,还会使学生工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而收不到最好的效果。

(2)学校缺乏一套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机制

首先,从学生管理人员到教师,对于如何识别大学生情绪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教育缺乏认识和处理方法。不少教师,甚至是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学工人员在工作中不太顾及学生的情绪,工作方法简单,教育艺术欠缺,对待学生的态度生硬,沟通渠道狭窄,对话精神缺失,这样不仅不能对大学生不良情绪做有效的管理,而且还可能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这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没有重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再好的情绪管理理论都需要经过自我学习和体验,大学生很少自觉地或有意地去接触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他们通常处理自我情绪的方法比较简单、随意、粗放,学校也很少为学生学习情绪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营造氛围。

3、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离家求学,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情绪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和谐度、父母是否关心子女、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子女的期望值等等。往往家庭的因素是诱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例如不少学生刚入学便陷入家长要求其选择的专业与自己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徘徊,由于就读的专业是家长的期待而非自己的选择,一开始便存在逆反和厌学的情绪;还有不少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与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导致内向、离群、极端等性格,情绪上更容易波动;一些家庭家长制观念严重的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害怕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不好而被家长训斥,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如意或犯了一些小错误便惴惴不安;还有一些家庭“情绪负债”或“经济负债”严重的学生,成天生活在父母“逼债”的状态下,笔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学生,父母时常将“你的学费是借来的,将来要还”,“找不到好工作赚钱还债就别读了”挂在嘴边,于是造成了学生的不自信、自我能力怀疑、就业压力等等。

(二)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自身困念

情绪管理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C)的激发事件(A)只是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对此外部激发事件(A)的认知观念(B)。可见,自身观念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对于最终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后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产生情绪障碍与他们采取不正确的观念(Belief)有关。

1、绝对化的观念

认为某些事情必定会发生或者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观念通常绝对化地要求事情必须得向自己期待和预想的结果发展,然而客观的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为人的意志掌控,一旦结果与自己的期待和预想不一样,便会产生情绪困扰。大学生若有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就会常常预设自己一定要成功,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拿几等奖学金,大家必须公平地对待我,所有的人必须做得让我开心满意,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无意中使自我中心化、理想化,采取这种绝对化观念看待事情,就会导致情绪的不平,挫败感、压抑感、焦虑感随之而来。

2、片面化的思维方式

对一些特例加以放大,一叶障目导致不合理地以偏概全。例如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放大,将社会阴暗面放大到整个社会,由此产生恐惧、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对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耿耿于怀,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期否定自我,放弃自我,于是产生自卑、自责、耻辱等消极情绪;对别人的一些缺点进行放大,以别人的某一缺点作为判断其人所有方面的切入点,造成对他人的不合理判断,于是产生沟通障碍、无端猜疑甚至自设假想敌,容易使情绪变得嫉妒、愤怒、不满等等。

3、定式化的看法

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定式化的看法,会使人对某一类事件形成固定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例如以前做过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便认为相似的事情自己再怎么做也不会理想,逐渐形成放弃、淡漠、无所谓、不思进取、不敢于尝试等等畏惧和退缩的心理;认为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很难改变的,胳膊总是拗不过大腿,弱小总是被强大欺负,创新总是受到挫折,勇气总是会付出代价,这样也会产生悲观、冷漠、抑郁、逆反的情绪。

二、高校化解大学生情绪障碍的策略

既然我们知道,大学生不良情绪基本来自于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念这两大因素,那么作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的高校就应该从这两大方面的改变入手,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心理和情绪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造就健康的内部环境,运用合理的方法实现情绪自我管理。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高校必须同样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这个小环境承受的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发因素可能性多,而且直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学生与制度规章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冲突,并且有可能成为不良情绪的导火线。因此,高校为学生健康情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

1、构筑社会不良影响的屏障

所谓构筑屏障并不是要高校与社会隔绝,而是需要高校一方面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地疏化,另一方面创造积极健康的参与社会活动方式。对于社会的不利因子,高校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甄别,采取正确的看待方式,把握正确的是非观念。所谓构筑屏障不是一味地堵、封,而是正视各种社会现象,可以采取讨论、辩论、宣传、竞赛、演讲、情感体验等学生活动方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端正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判断力。积极的活动此涨,消极的信息自然彼消。不要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猎奇行为的不接纳不作为,而将他们推向社会染缸的深渊。 转贴于

2、建立大学生情绪管理机制

(1)树立人本观念,重视大学生情绪管理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尤其做学生工作,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仅是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思想,也是保障大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就没有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没有校园的稳定和谐。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各个部门,从学生工作人员到教师员工,从学习到生活,从设施到制度等等各方各面都要以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情绪为出发点,都要以避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为要求。

(2)改进工作方法,反思学生工作作风

学生工作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秉持热情高效的工作作风,才是高校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长效保证。首先,学生工作的常规事务要形成规范,形成固定流程,要考虑成熟,设想周到之后执行,切忌朝令夕改,时常反复,否则不仅引起执行单位的连锁反应,也会造成学生的情绪反感,致使往后工作难以展开。其次,一些可灵活控制,有操作性改动可能的事务,应当适当有弹性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人性化原则,给予综合考虑,使事情处理达到圆满的效果,学生开心舒心,学校安心放心,何乐不为。第三,保持学生工作队伍的热情高效,用激励措施,监督机制,考核标准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培养和任用,保证以热情和关爱对待学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

(3)增强教职员工情绪管理知识

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要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首先必须自己先掌握情绪管理知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走上情绪的良性发展道路,才能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关怀和干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情绪管理讲座、知识宣传,集中学习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鼓励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或进修相关专业。要让所有教职员工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健康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的事,而是所有面对学生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

(4)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长期以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不太重视大学生情感、情绪以及心理方面的变化,更没有形成这些方面的系统的教育。学生在遇到情绪起伏的时候不懂得科学地有效地应对,因此,学校有必要提供条件,对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教育。包括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开展相关的宣传、咨询、互动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举办游艺、情境模拟等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在遇到与自身发展不利的情绪时懂得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方式解决情绪不适应,突破情绪障碍。

3、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心学生情绪健康

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重视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通过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其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能从家庭环境掌握学生的情绪成因,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缓解学生与家长(家庭)之间的冲突和情感错位。

(1)定期与家长对话,无论是通过电话方式还是书信方式,或者借每学期寄发成绩单的机会,与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尽量向家长陈述学生的优点,树立家长和学生双方的信心。

(3)尽量转变家长对于成功成才的观念,减少对学生的“情绪负债”。

(4)强调良好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

(5)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建学生心理、情绪的重要性,双方的作用缺一不可,不能将学生的成长一味的寄托和依赖于学校。

(二)帮助学生走出自身困念

任何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人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有研究表明,当前的中国大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多数情况下调控情绪主要是通过发泄方式,但是在积极补救方面能力较低。要让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化解不良情绪,不仅需要合理宣泄,关键是要他们形成正确的合理的观念、信念(Belief),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1、情绪可改变,观念是钥匙

很多没有接触过情绪管理的人都会认为,情绪所发不可控制,一味地将导致恶劣情绪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实际上情绪管理理论认为,外在的事件不容易控制和改变,但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当观念发生变化,情绪也会有不同表现。学校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观念。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采取正确的观念就会有相对正确的结果,采取错误的观念就会有相对错误的行为。同样一个人,看法和观念改变了,情绪就会改变,因此要常常训练自己的信念,锻炼自己的意志,更新自己的观念,才会在事件发生的时候,用正确的观念去理解和分析,从而使情绪平和稳定。

2、警惕非理性思维,树立理性观念

目前高校培养人才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少哲学思维的培养,道德观念的强化,是非价值的判断,因而学生不懂得科学地形成自己的观念,从而科学地调节情绪。因此,学校应当开设或有效利用哲学及人文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分清理性和非理性的思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绝对化片面化的观念。作为人师,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非理性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和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3、寻找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

要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些情绪无法避免地产生了,也不必烦恼,只要适当合理地宣泄也不是坏事。

(1)学校可以尝试性地提供一些情绪宣泄途径,如效仿国外一些学校设置“宣泄墙”,或者通过学校网络信箱、校园论坛,让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辅导员、班主任多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对话释缓和安抚学生的情绪。

(2)建立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正确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有严重的障碍才去的地方,因而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应当纠正这种观点,并鼓励他们在心绪不安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将不良情绪化解于萌芽状态。

(3)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效果往往更直接更明显,提倡学生交知心朋友,适当倾诉隐藏的心事。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愤怒情绪;愤怒管理

愤怒情绪因其对人际关系的重要破坏作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Koop & Lundberg,1992)。随着近些年来愤怒研究的开展,研究者发现人们的愤怒反应往往是抑郁情绪的先兆(Perlis et al.,2004),人们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又常常与愤怒压抑相关(Koh,Kim,Kim,Park,& Han,2008)。然而,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学生的愤怒情绪极易被忽视,愤怒反应通常在失去控制时才会引人关注,但此时已经给学生甚至老师带来了伤害。相反,学生工作者和大学生都特别重视抑郁和焦虑情绪。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倘若要想真正帮助大学生管理其抑郁和焦虑情绪,那么我们亟需关注大学生的愤怒情绪及其管理。

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愤怒情绪,90年代尝试对少年犯等特殊人群开展愤怒管理项目(Beck & Fernandez,1998),如今国内愤怒研究及其管理仍较少见。本文将依据大学生愤怒情绪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愤怒管理方法以供学生工作者、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大学生管理愤怒情绪时参照。

一、愤怒情绪概念和分类

(一)愤怒情绪的概念

愤怒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Shokoohi-Yekta,Behpajooh,Bonab,Zamani,& Parand,2010),它是个体的一种内在状态,调节个体与环境间的一系列相互作用(邵阳,谢斌,&张明岛,2010)。愤怒通常由紧张和敌意引起,或者由真实或想象的失败、伤害、威胁、或遭遇不公正所引起。愤怒可能会引起诸如高血压、心跳加快、流汗等自主生理反应。

(二)愤怒情绪的分类

1.状态愤怒(state anger)和特质愤怒(trait anger)。Spielberger按照愤怒的组成将愤怒分成状态愤怒和特质愤怒两种成分(Spielberger,Reheiser,& Sydeman,1995)。状态愤怒把愤怒视为一种情绪状态,聚焦于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愤怒的感觉。通常我们会用不同愤怒强度来表述状态愤怒的感觉,比如从烦恼、生气到暴怒。特质愤怒是把愤怒视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着眼于个体对不同情境的普遍反应倾向。人们通常用愤怒易感素质来表述个体的愤怒特质,通过个体对愤怒情绪的控制能力强弱来了解个体的愤怒特质。

2.外向愤怒(anger-out)和内向愤怒(anger-in)。Spielberger按照愤怒表达的指向性将愤怒分为外向愤怒和内向愤怒(Spielberger,et al.,1995)。外向愤怒是指个体的愤怒反应通常指向外界,包括阻止愤怒源的言语和行为攻击,外向愤怒表达者通常认为自己的愤怒是由周围环境中的他人、事或物引起的。相反,内向愤怒是指个体将愤怒反应指向自身,通过压抑愤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因为他们认为愤怒是由自己引起的。

3.积极愤怒(positive anger)和消极愤怒(negative anger)。Schafer根据愤怒对个体影响的性质将愤怒分为积极愤怒和消极愤怒。愤怒作为一种情绪反应,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危险的。有研究表明,愤怒可以产生积极的功能,比如说增强工作动机,改善人际关系和增进相互理解等。积极愤怒是指帮助个体产生积极变化的愤怒,又被称作建设性愤怒。相反,对于那些影响甚至破坏个体正常社会功能发挥的愤怒称作消极愤怒。例如,愤怒失去控制后,个体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质量下降。

二、大学生的愤怒情绪特点

(一)大学生的状态愤怒普遍存在且愤怒强度较低

陈翠等使用修订的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STAXI-2)调查了248名在校大学生的愤怒情绪,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状态愤怒(刘惠军&朱丽雯,2010),与人们持有的“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怒”的认识不一致。笔者通过对102名在校大一学生的调查发现,请他们回忆进入大学半年以来愤怒发生的次数和强度。其中,愤怒强度按照1-10等级评估,1代表轻微,10代表剧烈,1-3级的愤怒体验可以用“不悦”或烦躁”来描述,4-6级可以用“愤怒”或“生气”来描述,7-10级可以用“暴怒”或“大怒”来描述。结果表明,大学生半年的平均愤怒次数为9.54,男女大学生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与陈翠的调查结果一致。偶发性不悦在大学生中最为普遍,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7.21%,约18.67%大学生存在特质愤怒倾向,他们报告自己很容易生气。

(二)大学生的外向愤怒多于内向愤怒

同学、老师和家人是大学生交往的主要对象,因此,他们也成为大学生愤怒的主要对象。然而,本科院校的同学愤怒对象与高职院校存在一定差异性。与高职类院校大学生相比,本科院校大学生愤怒既包括外向愤怒也存在内向愤怒,而高职院校大学生愤怒都是外向愤怒。据唐岚等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46.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他们的愤怒对象是老师(唐岚&徐畅,2009)。排在第二位的愤怒对象来自同学,3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同学的无礼、恃强凌弱让他们感到愤怒。然而,笔者通过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72.9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同学或朋友是他们的愤怒对象,排在引起愤怒对象的首位,有27.16%的同学选择家人是自己的愤怒对象,有24.71%的同学选择自己为愤怒对象,只有一位同学选择老师是自己的愤怒对象。根据刘惠军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的内向愤怒高于女生(刘惠军&朱丽雯,2010),本调查未发现未发现此差异。

(三)大学生的消极愤怒多于积极愤怒

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大学生的消极愤怒远远多于积极愤怒。大学生消极愤怒的具体表现包括哭、摔东西、购物、吃东西、指责令其生气的人、争吵、辱骂令其生气的人、吼叫、嘲笑使其生气的人、打游戏泄气、沉默、回避令其生气的对象等,报告有消极愤怒的大学生占总调查对象的82.35%,其中女生消极愤怒的表现主要为哭、购物、吃东西、沉默、回避,而男生以指责、争吵、辱骂、吼叫、嘲笑、摔东西、打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调查还发现有25.49%大学生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愤怒情绪,主要包括向他人倾诉、运动、自省、保持冷静、出去转转等自我调节方式。

三、对大学生愤怒情绪的管理

(一)愤怒管理

愤怒管理是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个体改变其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Stern,1999),具体做法包括思维重构、行为挑战、情绪监控等。愤怒管理最初应用在监狱服刑人员、虐待儿童的父母、少年犯等特殊人群(Beck & Fernandez,1998),后来愤怒管理作为压力管理的一部分应用到一般人群中。愤怒管理的宗旨并不是企图消灭愤怒或压抑愤怒情绪,而是帮助个体提高与愤怒相关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自我监控能力(Iwaniec,2006),从而达到帮助个体自我调节愤怒表达的方式、频率、强度等,减少人际间的敌意性反应。

(二)愤怒管理的步骤

1.评估愤怒。评估愤怒是为了更好地监控愤怒情绪。通过数量化方法对愤怒情绪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进行比较客观的估算(金特里,2008),消除个体主观体验的差异性,达到帮助人们初步确定愤怒情绪的是否属于正常健康范围的自我监控。

评估愤怒频率愤怒发生的频率评估方法如下:请你回忆在过去一个月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星期里,你有几次感到不悦、生气或愤怒?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愤怒体验并不要达到勃然大怒的时候才计算在内,只要你感到生气,不管多轻微,都要计算在内。如果你的回答是“一周在五次以内”,说明你的愤怒情绪属于“间歇式愤怒”或“偶发性愤怒”,从愤怒发生频率维度来看,你的愤怒情绪仍处在正常健康范围内;如果你的回答是“每天至少一次或以上”,说明你的愤怒情绪出现过度频繁了,属于“习惯性愤怒”。

评估愤怒强度是指愤怒体验的强烈程度,其评估依照如下简易等级判断法:我们假设愤怒体验强度在1-10级之间变化,1级代表轻微,10级代表剧烈,请你在1-10之间选择一个数字表示你愤怒时所体验到的强度。1-3级的愤怒体验可以用“不悦”或“烦恼”来描述,4-6级可以用“愤怒”或“生气”来描述,7-10级可以用“暴怒”或“大怒”来描述。从愤怒强度的一维标准来判断,如果你的愤怒强度等级在6级或6级以下,我们认为你的愤怒体验在健康的正常范围内,但是如果你的愤怒强度等级在7级及以上,说明你可能存在愤怒方面的问题。

综合评估愤怒上述我们分别通过愤怒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单一维度评估愤怒情绪的正常健康与否,但单一维度评估法确实存在问题。如果仅仅从频率单一维度判断来看,我们认为偶发性愤怒是正常的、健康的,但如果“偶发性愤怒”强度超过7级或以上的愤怒显然是有害的;如果仅仅从强度单一维度判断,如果仅仅在6级或6级以下则认为是健康、正常的,然而如果是“习惯性不悦”或“习惯性愤怒”则是不健康的愤怒。综合评估方法通过综合评定频率和强度两维标准将愤怒分成六种类型,分别是“偶发性不悦”、“偶发性愤怒”、“偶发性暴怒”、“习惯性不悦”、“习惯性愤怒”和“习惯性暴怒”。根据愤怒的健康、正常与否,将六类愤怒分成三种性质,正常愤怒、问题愤怒和毒性愤怒。具体详见下表:

调查所知,大学生的愤怒情绪大部分属于“偶发性的不悦”和“偶发性愤怒”这两类正常愤怒范围内,同时也存在少部分同学的愤怒情绪属于“问题愤怒”和“毒性愤怒”,主要表现为“偶发性暴怒”、“习惯性不悦”和“习惯性愤怒”。

2.理解愤怒。理解愤怒是对愤怒表现的自我挑战。通过愤怒评估,我们虽然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愤怒体验是否处在正常值范围内,但我们并非十分了解自己愤怒的原因、愤怒的对象、动机等重要信息。事实上,根据笔者调查,大学生对愤怒的动机并不清楚。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理解愤怒,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六问法”来实现。

问一:令我生气的对象是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愤怒情绪指向的对象并不一定是真正引起自己愤怒情绪的人。比如,大学生中回答较多的是“不尊重自己的人”,似乎应该是“刚才那位打断自己讲话的同学”。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其实真正令其生气的对象,或令其生气的始作俑者是经常打断其讲话、不能倾听其讲话的父母,同学只不过是其父母的替罪羊而已。

问二:我为什么要生气?愤怒是个体一种常见的冲动反应,但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我们通常不知道愤怒背后的真正缘由。当我们的自尊受到威胁、得不到尊重时,我们会生气;当我们感到无助、孤立无援时,我们会生气;当我们的公正感、公平感等道德标准受到挑战时,我们会生气;当我们目标受阻不能达到自己期望时,我们会生气;这几种情况是引起我们愤怒的最常见的原因。比如,大学生J生气的原因就是“因为室友总是忘记关门,多次提醒也无果”,J开始认为自己愤怒的原因是由于室友没道德、不尊重他,但通过访谈讨论,才发现真正引起他愤怒的原因是自己无力改变这种状况的那份无助。

问三:生气能达到我的目的吗?

问四:生气的场合、强度合适吗?

问五:生气的代价或后果可能是怎样的?

问六:是否存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过上述自我提问的六个问题,愤怒者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愤怒,为自我调节愤怒做十分重要的准备工作。

3.建设性地表达愤怒。心理学家乔治・巴赫认为建设性表达愤怒,应该达到传递自己愤怒信息的目的,而不是展示自己的敌意(金特里,2008)。消极愤怒表达者会通过发泄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然而,亚瑟・博哈特博士的实验研究发现发泄愤怒并不能有效地减轻愤怒。因为发泄愤怒者表达愤怒的消极方式通常会使愤怒升级,甚至导致攻击性的增强。建设性表达愤怒的方式尽可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不是用攻击行为。用言语表达时应当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1)第一人称原则。这个原则的目的是要帮助愤怒者学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确定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对对方的评价。比如,用“我感到恼火”替代常见的“你简直讨厌透了”。

(2)就事论事原则。客观描述原则是指帮助愤怒者“就事论事”,将愤怒聚焦于“我感到恼火”的特定情境。通常用“我感到恼火,因为……”或者“当发生……情况时,我就会感到恼火”这样的句式结构。通过使用这样的结构客观地将愤怒者的愤怒限定在特殊的情境下,而不是将愤怒转变成对特定的人或人的其他稳定的特质进行评判。

(3)问题解决导向原则。问题解决导向原则宗旨是帮助愤怒者表达自己消除生气状态的期望行为或状态,对愤怒者或愤怒指向对象来说都具有导向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愤怒的大学生们通常会用指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例如一位大学生对室友进门后不关门行为的愤怒表达,“……你为什么不为别人着想,总是让我吹冷风……”,结果其室友因为其指责他是个“不为别人着想的人”而更加抵触,由于对方的抵触会使愤怒者的愤怒更加强烈。如果愤怒者能够清晰地表达能够让自己高兴的期望,说“如果下次你进宿舍门后,能顺手关上门,我将会感到很高兴”。倘若在愤怒的情况下,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应对行为,可以暂时避开引起烦恼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要记得回来处理这份愤怒。比如,可以告诉对方目前这样的情况无法消除愤怒,我们都暂时冷静一下,然后我们再来讨论如何面对引起愤怒的问题。

4.预防愤怒。预防愤怒是愤怒管理的重要目标,包括减少消极愤怒的出现频率和降低消极愤怒体验强度。预防消极愤怒的方式很多,根据大学生愤怒情绪的特点及笔者工作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大学生可以尝试下列4种方式预防消极愤怒。

(1)积极地自我对话。积极地自我对话是指有意识地自我暗示进行认知调节的一种方法(Helmstetter,1988)。下面列举的是常见的积极自我对话:“面对这样的事情我可以保持冷静”、“这样的事情值得我如此愤怒吗?”、“我以前经常采用的愤怒反应方式有用吗?”、“我最好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可以接纳与我观点不一致的部分”、“他人的行为和观点一定是有原因的”、“不管发生什么,我可以让自己保持较好的状态”、“面对难以应对的人,我可以平静、客观地对待他们”等等。

(2)自我角色扮演。自我角色扮演是帮助人们诚实地面对过去的愤怒、积极地处理愤怒体验,从而达到降低消极愤怒表达和累积的风险(金特里,2008)。面对愤怒情境保持沉默或暂时离开的大学生特别适合进行自我角色扮演方法,该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表达愤怒情绪。大学生进行愤怒的自我角色扮演可以依照下列步骤:第一步,找到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地方,回想需要处理的愤怒经历;第二步,尽可能地把当时的情况详细写下来;第三步,朗读自己写出来的文字;第四步,写下你当时的感受;第五步,写下有此感受的原因;第六步,写下你当时想对令你愤怒的人说的话;第六步,写下自己现在的感觉;第七步,总结自己通过该方法表达真实感觉的好处。定期进行自我角色扮演不仅减少愤怒情绪的慢性积累,还可以增强个体对消极愤怒的自我控制能力。

(3)认知重构。乔治・凯利提出的“认知重构”是一种矫正固有思维的方法,该方法要求愤怒者对当前的情境中尝试考虑多种可能发生的观点和行为(Kelly,1991)。仍以前面提到的大学生因为室友不关门行为而愤怒为例,他的固有思维是“室友故意不关门”。当笔者与他讨论“对室友这样的行为是否有其他的观点”后,结果他发现其实可以进行更多的认知,比如“他可能没有这个习惯,习惯的改变不是几天就能做到的”、“他可能觉得集体宿舍保持通风会有利大家健康”、“他的床铺靠在里面,可能不知道不关门带来的不方便”等等。当愤怒者有多种解释令其愤怒的情境时,他的愤怒情绪可能会自动消失,或许即使仍有愤怒,但也不会有那么强烈的体验了。

(4)建设性利用愤怒。笔者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应对愤怒常用方式之一就是回避。大学生之所以采取回避措施,认为愤怒是一种负面情绪。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建设性地利用愤怒,那么愤怒发生的机会会大大减少。建设性利用愤怒的具体方法如下(金特里,2008):第一,询问自己希望通过愤怒达到什么目的;第二,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处于愤怒状态及其愤怒的原因;第三,努力从对方的角度解读令其愤怒的行为;第四,寻找愤怒以外的双方可以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及时反馈对方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第六,如果没有进展,可以暂时休息,以后接着讨论。通过建设性利用愤怒,则会减少使用愤怒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的可能性。

元分析和叙事文献证明愤怒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但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大学生对愤怒管理的真正意愿,因为有研究表明缺乏准备的愤怒管理是影响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问题(Howells & Day,2003)。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我们迫切需要向大学生宣传愤怒情绪及其管理的相关知识,增强他们自我控制愤怒情绪的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愤怒情绪,及时地处理自己的消极愤怒,减少愤怒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伤害风险。

参考文献:

[1] Howells,K.,& Day,A.(2003).Readiness for anger management:clinic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3(2):319-337.

[2] Iwaniec,D.(2006).The emotionally abused and neglected child:identifica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a practice handbook:John Wiley.

[3] Koh,K.B.,Kim,D.K.,Kim,S.Y.,Park,J.K.,& Han,M.(2008).The relation between anger management style,mood and somatic symptoms in anxiety disorders and somatoform disorders.Psychiatry Research,160(3):372-379.

[4] Novaco,R.W.,Ramm,M.,& Black,L.(2001).Anger treatment with offenders.Handbook of offende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281-296.

[5] Perlis,R.H.,Smoller,J.W.,Fava,M.,Rosenbaum,J.F.,Nierenberg,A.A.,& Sachs,G.S.(2004).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of anger attacks during depressive episodes in bipolar disorder.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79(1-3):291-295.

[6] Shokoohi-Yekta,M.,Behpajooh,A.,Bonab,B.G.,Zamani,N.,& Parand,A.(2010).10Instructing anger management skills for mothers of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effects on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5):1438-1441.

[7] 邵阳,谢斌,张明岛.“状态-特质愤怒”理论概念及其临床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10,(2):109-111.

[8] 唐岚,徐畅.高职院校学生情绪情感问题调查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23-126.

篇7

【关键词】 运动活动;情绪;自我概念;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8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792-03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 Mood, Self-efficac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LIU Hai-yan*, KONG Qing-xiang, WU Xin-le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225009),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pact of sport on mood,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and to develop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MethodsThe inventory of POWS, GSES and SCL-90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mood,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of 468 female-collegians.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ood,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group and non-physical exercise group(P

【Key words】 Motor activity; Emotions; Self concept; Mental health; Regression analysis; Students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日益下降。研究表明,情绪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3]。自我效能感因其在人类动机和很多情境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已成为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变量[4]。该研究旨在探讨运动、心理健康与情绪、自我效能感之间是否有更深的内在联系。如果能证明运动既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又能通过影响其主要诱因(情绪、自我效能感)间接促进心理健康,将会为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拓思路,为更具针对性地制定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扬州大学在校女大学生,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专业心理学教师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测前指导,问卷填写完后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回收问卷512份,有效问卷468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1.41%。在468份被试样本中,一年级学生占20.94%,二年级学生占27.14%,三年级学生占24.79%,四年级学生占27.13%。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5]。心理健康水平的测定选用王征宇修订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该表共90个题目,包含10个因子。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评价时常用总均分和因子均分,SCL-90总均分分值小,表明心理状况较好,同样,因子均分分值小,表明某因子的不良症状较轻,健康状况较好。(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6]。由王才康等编制修订,该量表为单维量表,评价时只统计总量表,即把所有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分值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较高。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60~0.77之间,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3)心境状态量表(POMS)[7]。采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祝蓓里教授1994年修订的心境量表(POMS),其信度在0.60~0.82之间,平均为0.71;问卷共分7个维度: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采用5级量表的形式(几乎没有=0分,有一点=1分,适中=2分,相当多=3分,非常多=4分),问卷的总分,即情绪状态总估价(TMD),其计算方法是:5种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得分的总分减去2种积极情绪(精力、自尊感)得分,最后加100。总分越高,表示情绪越差。 POMS是一种研究情绪状态以及情绪与运动效能之间的良好工具[8]。

1.2.2 运动群体的界定 运动群体定义为:除体育课之外,每周参加运动的频次为2次或2次以上,每次运动的时间为30~60 min,每次运动达到中等强度,此运动情况持续10周或10周以上。不能满足这个特点的即非运动群体[9]。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与非运动组女大学生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从表1中可知,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均显著好于非运动群体(P值均

2.2 运动组女大学生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运动群体女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与SCL-90总均分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值均

2.3 运动、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相互关系,以心理健康(用y代替)为因变量,根据温忠麟等人建议的关于中介效应的程序[8],以运动(用x代替)、情绪(用G代替)、自我效能感(用Z代替)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3显示,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受到运动的影响效果非常显著(P值均

综合上述结果,使用标准化系数绘制出分析图。见图1。

2.4 情绪、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的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正效应;另一方面情绪、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即运动通过改善情绪状态、提高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有间接正效应,为了探索情绪、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多大的中介效应,哪个因素的中介效应最大。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ab/(c+ab)可以衡量中介效应的大小(a,b,c分别代表情绪、自我效能感、运动的标准化系数)[10]。依次计算了情绪、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中起的中介效应大小:情绪的中介效应=0.395×0.245/(0.456+0.395×0.245)=17.51%。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0.367×0.217/(0.456+0.367×0.217)=14.87%。结果显示,情绪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的中介效应稍大于自我效能感,但差异不大。

3 讨论

3.1 运动对女大学生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情绪状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非运动群体。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是人格系统中的动力源泉,受环境、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等因素的影响。运动对调节情绪有积极的作用[11]。因为运动本身蕴含着许多对人的各种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结果、达到目标、控制、成功、挫折等,这些也相应地引起人的各种情绪体验,同时还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性情绪的作用。人们通过身体的活动,释放的不仅仅是能量,同时也释放了积压的负性情绪,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了人的心境状态水平。体育锻炼活动具有平衡效益,可产生“情绪改善”现象,即愤怒、抑郁、紧张、疲劳、慌乱(POMS)情绪降低,精力比原来充沛。在心境状态方面,愉悦性提高,愤怒性和抑郁性降低,因此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较少存在情绪状态方面的困扰。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情绪状态;其次,经常参与运动的女大学生有较强自我效能感,因为运动促使她们的脂肪减少,肌力增强、弹性提高,体型改善;另外随着运动能力的提高,受到同伴的认可、鼓励,内外因素的影响促使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12-15]。已有大量研究证明,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明显促进作用,与本研究完全一致[16-19]。

3.2 运动、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情绪与SCL-90总均分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女大学生情绪状态越积极,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情绪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当3个指标同时预测时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情绪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稳定的情绪及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悲伤、抑郁、焦虑、恐惧、愤怒、暴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给心理健康带来危害[20]。而运动通过缓解抑郁、降低慌乱、增强精力、提升自尊,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对非运动群体女大学生,应引导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周至少活动2次,每次30 min以上),经常性地参加运动以提高精力、增强自尊感、缓解抑郁、降低慌乱,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研究结果还显示,GSES总均分与SCL-90总均分以及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将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减少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等。这与钱铭怡等[21]的研究成果相一致。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运动通过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这种较高的自信心会使个体更可能以乐观、求助和问题解决等积极的认知或行为方式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减少焦虑情绪,产生良好心态。提示应引导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多参与一些比赛项目,让她们展示自己,多次的成功经历和来自同伴的肯定、鼓励,能够有助于自我效能感提高,更好地改善运动者的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1] 侯洋,李施漫,李毕琴,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情绪管理团体咨询效果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9,30(3):219-221.

[2] 李年红,章建成,夏文.内部和外部表象训练对篮球熟练者与初学者投篮技能学习的影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63-66.

[3] LANG PJ.A Bio-inform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al imagery. Psychophysiology, 1979, 16:495-512.

[4] BANDRU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6.

[5]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6]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应用心理学,2001, 7(1):37-40.

[7] 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8] 黄晓东,黄永良.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2):33-34.

[9] 殷恒婵,卢敏,王新利.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007,27(5):41-47.

[10]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11]卢敏,殷恒婵,薛红.情绪在运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1):51-55.

[12]WEINBERG R, BUTT J, KNIGHT B,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agery: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 Appl Sport Psychol, 2003,15(1):26-40.

[13]HALL CR, MACK DB, PAIVIO A, et al. Imagery use by athletes: Development of the aport imary questionnaire. Int J Sport Psychol, 1998,29(1):73-88.

[14]PAVIO A. Dual coding throry: Retrospectand current status. Can J Psychol, 1992(45):255-287.

[15]周秀军.不同目标设置对男大学生篮球个人技术和心境状态的影响.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0-311.

[16]付奕,于芳,刘定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20-125.

[17]喻坚.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福建体育科技,1997,16(2):52-54.

[18]李薇,陈莉萍,魏秀云.健心运动处方对提高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44-146.

[19]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 117-119.

[20]朱风书,颜军,陈爱国.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39-141.

篇8

【关键词】 情绪;智力;社会支持;自我评价(心理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08-03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由美国心理学家Salover和Mayer在1990年首次正式提出[1]。Goleman在1995年出版了“Emotional Intelligence”[2]一书,对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现在情绪智力已广为人们熟悉,一般被定义为个体适应性地知觉、理解、调节和利用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3]。情绪智力对于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4]。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主要指社会各方面给予个体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因素具有一定关系[5-6]。而社会支持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自我效能指个人有关适应环境、完成某种活动的自我信念,是对自己能否从事某种活动及对该活动可能做到的完善程度的主观评价[7]。自我效能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有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成就动机较强,常常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面临困难或挑战时会投入更多的努力,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较长[8]。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相互关系,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某高校的大学生325名,被试年龄在18~23岁之间。收回有效问卷299份,问卷有效率为92%。其中,男生141名,女生158名。

1.2 工具

1.2.1 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EIS) 共有33个项目,采用5点记分。包括4个因子:感知情绪、自我调控情绪、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α系数为0.84)和效度[9]。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因子[10]。笔者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总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77。

1.2.3 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等于1981年编制而成,用于测量总体性的自我效能感[8],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1]。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情绪智力差异 从表1可知,在总体情绪智力和运用情绪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感知情绪、自我调控情绪和调控他人情绪上,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调控他人情绪外,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总体情绪智力和其他3个因子上的平均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运用情绪外,独生子女在总体情绪智力和其他3个因子上的平均分都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表2表明,总体情绪智力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在情绪智力的4个因子中,感知情绪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调控情绪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调控他人情绪智力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运用情绪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2.3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自我效能感等作为自变量,以情绪智力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和客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见表3。

自我效能感和客观支持的多元相关系数累积为0.434,其联合解释变异为0.190,即自我效能感和客观支持能联合预测情绪智力19%的变异量。为更清楚直观地说明情绪智力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特进行路径分析,见图1。

3 讨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总体情绪智力和运用情绪智力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与国外有关研究结果类似[12-14]。但王才康[15]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并无性别差异。笔者认为,造成这些结果差异可能与取样不同和所使用的测验量表不同有关。

对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进行比较,来自城镇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情绪智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研究表明,中学生情绪智力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16]。其原因可能是城镇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及人际交往环境的差异造成。但经过高考的筛选之后,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身处的环境、交往的对象、经历的事件都大致相同,此时的情绪智力就不存在显著差异。

情绪智力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客观上获得的支持、主观上体验到的支持及充分利用所得到的支持越多的个体,其情绪智力越高。这与竺培梁[17]的研究结果一致。国外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显著[18]。

情绪智力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显著,这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19]一致。表明情绪智力高的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也较高。即与情绪智力较低者相比,情绪智力较高者更加安详沉着,有更好的情感控制力和稳定性,也能更好地做到知己知彼,对自己也更具自信心。

4 参考文献

[1] SALOVER P, MAYER J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 Cogn Personal, 1990,9(3): 185-211.

[2] 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5.

[3] SCHUTTE NS, MALOUFF JM.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related constructs. NY: Edwin Mellen Press, 1999.

[4] BAR-ON. 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Technical manual. Multi-Health Systems Ins, 1997.

[5] SCHUTTE NS, MALOUFF JM.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J Soc Psychol, 2001,141(4): 523-536.

[6] LOPES PN. Emotional ability and the 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ci Eng, 2004,65(3-B): 1 597.

[7] BANDRU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 Rev, 1977,84(2): 191-215.

[8] SCHWARZER R, ARISTI B. Optimistic self beliefs: 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ree cultures. World Psychol,1997,3(1-2): 177-190.

[9] 王才康,何智雯.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 781-782.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27-131.

[11]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 229-230.

[12]MAYER JD, CARUSO DR, SALOVEY P.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ets traditional standards for an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1999,27(4): 267-298.

[13]SCHUTTE NS, MALOUF JM.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 terpersonal relations.J Soc Psycho1, 2001,141(4): 523-536.

[14]CIARROCHI JV, CHAN YC, CAPUTI P.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nstruct.Person Indiv Differ, 2000,28: 539-561.

[15]王才康.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 298-299.

[16]张秋艳,张卫,岳颂华,等.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 544-546.

[17]竺培梁.重点高中生情绪智力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 1 215-1 218.

[18]JOSEPH C, AMY YC, JANE B.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adolescents. Pers Indiv Differ, 2001,31(7): 1 105-1 119.

篇9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挫折承受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发生了改变,社会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的问题越来越关注。积极情绪和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健康重要的保护形式之一,具备抗压和减压的作用。研究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生活、学习以及日后工作中的逆境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防治个人悲剧或社会悲剧发生。对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反弹和挫折承受能力进行逐个分析和研究,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作为辅导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开展科学的高校心理教育课程,便于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目前针对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反弹和挫折承受力三者关系的研究还在发展阶段,有待完善。

一、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绪

(一)积极情绪的含义

积极情绪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具有正效价的正性、积极的情绪,通俗的说就是积极的、正面的心理变化或心情,用罗素的理念来说“积极的情绪就是微笑时产生的美好感觉”。积极情绪是一种愉悦的主观情绪,能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提高个体的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适当的提高大脑兴奋程度。根据实验调查显示,常常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容易实现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绪一般表现为满意、自信、高兴、自豪、爱和感恩等正面的情感表达。大学生作为有活力的人群,积极情绪是较为容易产生的,但是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机制,积极情绪极不稳定,这和个体的性格、境遇等紧密相关。

(二)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作用

1.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积极情绪主要表现为自信、愉快、满意等正面的情绪,积极、正面的情绪和个人的幸福感有着直接关系,幸福感作为主观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由于积极情绪有利于活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间接的增强人的免疫功能,“爱笑的人长寿”就是源于积极情绪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和生活学习造成的压力,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2. 提高大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实践表明,积极情绪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大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能保证思维的活跃程度,调动身体各个机能的全面运作,及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创造等。消极情绪会影响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通过拓展人际资源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促进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

(一)心理弹性的含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弹性源于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影响,主要是指心理和意识受到外界刺激时,主观上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个体受到刺激时自我修复能力功能。

(二)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弹性具备意识性、互动性、整合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在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心理弹性的强弱和个人的性格和机遇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心理弹性的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弹性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大学生只要学会自我情绪调节,通过心理弹性的作用,有利于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三、高校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一)挫折承受力的含义

挫折承受能力属于基础心理活动之一,是构成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新一代大学生的压力和挑战与他们获得机遇成正比,改革开放、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予高校大学生更多的机会,但也伴随着竞争和挑战。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困难时的心态和自我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强的大学生能尽快从生活的困难中调整消极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处理问题。

(二)挫折承受力的作用

心理学者在对挫折承受能力进行试验和研究时发现,挫折承受能力主要包含了情感和行为,坑挫折能力的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情感上更易接受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更有冒险精神;相对的是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在困难面前很难做出正确的认知态度,甚至造成心灵的伤害。

四、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力的关系

(一)高校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强弱与积极情绪、心理弹性能力成正比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都是属于正面情绪,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心理弹性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愉快的情况下面对挫折时,心灵受到冲击时相对有一个缓冲的过程,根据心理弹性的缓解,淡化挫折对情绪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挫折承受能力。乐观的学生会自动调节消极情绪的影响,保证自身情绪在一个较为平和、稳定的状态;而悲观的同学,积极情绪少、心理弹性差,遇到挫折时极易形成心理伤害,显示出较差的挫折承受能力。

(二)积极情绪是心理弹性影响挫折承受能力的中介

根据二十世纪末研究者对儿童心理实验显示:积极情绪在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弹性能力之间起到专递的效果。乐观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强,在面对挫折时能用积极、正面的心态进行处理;悲观的大学生缺乏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差,面对挫折时会习惯性的选择逃避,害怕面对,从而造成长期的心理负担积累,形成恶性循环。正确认识积极情绪作为心理弹性和抗挫折能力之间的媒介,在对大学生进行辅导时提出更科学、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大学生营造积极情绪的方式,提高心理弹性,从而促进挫折承受能力的加强。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的有效措施

1. 心理教育引导

高校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学校给予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情绪调整。青年期的大学生渴望情感的宣泄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学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正面情绪。

第一,通过心理辅导或课堂心理教学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需求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之一是未能的到满足,基本是由于目标制定过高等原因造成的。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做有意义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用正面的积极情绪增强心理弹性和抗挫折能力。

第二,通过多种情景帮助大学生体验不同的情绪,从而调节学生的心理。相关实验表明,通过不同的情景体验多样的情绪,有利于调动个人的思维能力,参与舞台剧表演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已达到活跃思维,调节情绪的方法。

第三,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优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积极、正面的情绪,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是通过科学的外力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2. 自我情绪调节

高校大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式有很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情况,进行积极正面的情绪引导。

第一,选择对情绪有积极影响的书进行阅读,如励志类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人传》等,通过了解别人的故事激励大学生积极思考,给予大学生更多勇气和希望。或者可以选择哲学类的书籍,如中外哲学史等书籍,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大学生用积极乐观的积极情绪面对生活和学习。

第二,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和校园活动,青年期正是精力旺盛的时期,富有创造力和活力,鼓励学生参与人际交往中,寻找成就感和自信。

第三,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积极情绪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保持愉快的情绪。

第四,客观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易盲目自大或自卑自怜,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是获得自信的前提,实践表明,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更容易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式有很多,积极情绪作为一种主观的情绪,还是需要大学生自己进行正确的调节,才能保持稳定的积极情绪,从而增加心理弹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含义和作用进行简单分析,可了解到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属于正面的心理活动。通过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强弱与积极情绪、心理弹性能力成正比,积极情绪是心理弹性影响挫折承受能力的中介。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均属于大学生正面的心理活动,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科学心理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情绪调节,营造积极的情绪,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保持乐观心态的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心理恢复能力更好,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彭李.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认知偏向特点及心理弹性训练的影响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2] 左昕.心理弹性训练对水面舰艇军人心理弹性、应激、心理健康与作业疲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3] 王永杰.“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支持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4] 张佳佳,李敏,彭李,韩爱华,等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03).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情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情商培养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把情商培养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促进大学生顺利成才、实现大学生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进步日新月异,人力资源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情商培养。情商反映的是一个人做人的表现,在职场竞争中“书呆子”往往难以融入社会,而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能更快的融入职场。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要想占据优势,就必须注重多元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情商培养,充分展现自我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信任。现代求职过程中无法避免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这一点在面试中显得尤为重要。情商低的人,语无伦次,办事鲁莽,思维迟钝,很难获得招聘方的欣赏,必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情商高的人,言语恰当,办事稳妥,思维敏捷,逻辑性强,容易获得招聘方的青睐,必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注重情商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以利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

1.2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内容,而情商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一是情商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智商的发展,为其从事复杂、艰巨的智力活动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情商高的大学生可以持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利智商的充分发挥;二是情商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其实质就是处理围绕本人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能力。情商高的人可以与身边的人形成和谐关系,体现了其道德品格;三是情商培养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使大学生的情绪得到良好控制。情商高的人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人,往往生活美满、事业成功、社会适应能力较强。总之,情商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有利于构建和谐幸福美满人生

情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其高低决定着家庭能否幸福、事业能够成功、人生能否和谐。一是情商培养有助于家庭和谐。加强情商培养,能够使大学生准确评价自身,诚恳接受其他家庭成员的长处和不足,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在家庭中的责任感,从而维持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二是情商培养有助于事业成功。加强情商培养,能够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意志更加坚定;三是情商培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情商培养,能够使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彼此间的感情更加融合,孤独感和自卑感逐渐消除,从而形成优秀品格。

2 当前我国大学生情商发展现状分析

2.1 情绪管理能力较弱

情绪具有正反两方面属性,是指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反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这就需要较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但是,不少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生活比较安逸,社会阅历较浅,对人生和社会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成熟,缺乏抵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主要表现为:对看不惯的事物横加抨击;对喜爱的事物钟爱有加、不容诋毁;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怨天尤人。情绪的明显两极性,反映了大学生情绪控制力不强。集中表现为:一些人情感表达趋于内向,即他们的外在表现和内心情感往往不一致,对外人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部分人情感起伏较大,常常大喜大悲,容易感情用事,不能合理对待得失;少部分人不能正确管理自我负面情绪,进而采取极端方式来宣泄内心的不满,终酿成悲剧。

2.2 心理调适能力不足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迷失了方向,不能持续努力学习,过度放松自己,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影响学业。这充分表明,当前大学生自我激励缺乏,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该时期其心理发展并未成熟。主要特点是:心理起伏较大,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心态较为浮躁,容易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满怀理想和激情,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对成功极其渴望。但是,不少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产生恐惧、逃避等消极思想,甚至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这就使得其不能激励自己战胜困难,改变行为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调适能力不足,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选择逃避,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报复社会。这些年来接二连三的高学历人才自杀,足以证明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有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2.3 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完成学业和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企业和社会团体,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欠缺。一是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肯听取他人的意见,不愿与他人交流合作;二是一些大学生集体意识薄弱,团队意识欠缺,在学习和工作中只顾及自身,而忽略伙伴的感受。在此情况下,他们会刻意远离集体,做事特立独行,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这就使得不少大学生面临社交障碍。伴随着自身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特别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自身的需求,而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当前大学生中谈恋爱的很多,但是恋爱的成功率却极低,一些人因为恋爱失败而荒唐颓废、报复社会。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情商培养的基本对策

3.1 牢固树立培养大学生情商理念

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是今后教育的重点,高校应转变观念,把加强大学生的情商培养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办学理念。

一是扎实推进情商培养理论研究。要创新培养内容、方法和机制,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社会实际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理论,努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二是注重情商培养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开展情商培养讲座,深入普及情商理论,增强教师和大学生对情商的认识,激发他们培养情商的积极性;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积极扩大情商培养的影响范围,构建情商培养网络平台,增强情商培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促进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情商素质;努力在校园中营造情商培养良好氛围,发挥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品格的教育、陶冶和导向功能,使其自觉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把思想提高到新的层次和高度,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3.2 努力构筑大学生情商培养新载体

情商培养能否落到实处、起到明显效果,载体的运用起关键作用。大学生情商培养载体指的是承载并传递情商培养内容,与情商培养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活动方式,其包括物质形态和活动方式载体。

一是创新理论教育载体。高校应把情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根据实际把情商、人际交往和心理学等课程当作公共课程,引导大学生管理自身情绪、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二是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载体。高校要把情商教育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实现情商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想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大学生就业中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优势。三是创新实践活动载体。要把实践作为大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积极举办创先争优校园活动,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有益学术探讨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3.3 着力构建大学生情商培养长效机制

大学生情商培养是事关人才培养、民族未来的大事,要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此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建立情商培养机构。校级应考虑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大学生情商培养工作,可以考虑挂靠工作部,下设情商理论研究室、职业生涯规划室、心理教育室等;院级应成立情商教育工作组,采取集中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把情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去,提高情商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引导大学生成立情商培养协会,带领全校师生积极学习情商理论知识,创造良好的情商培养氛围。二是加强情商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专职情商培养工作教师,加强情商理论研究,提高情商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情商培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系统开展情商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大学生处理各种复杂心理问题的能力,养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三是加强情商培养的制度保障。着手制定《大学生情商教育实施办法》、《大学生情商教育考核评价办法》等,建立健全预警和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加强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帮助问题学生走出困境;建立情商教育激励机制,根据学校实际设立情商奖学金,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大学生践行情商培养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周红云,崔媛媛.就业导向的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3(1).

[2] 赵普庆,闫丽,马志宏.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