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专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学专业方向

篇1

关键词:农业中职学校 农机专业 汽车方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78-02

我国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提高教学人员业务水平、完善教学功能室的设置及职能、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加快和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掌握适用于农村各业机械化生产和汽车修理应用技术且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强的中级人才,自身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同时,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农村汽修行业也提出了很高要求。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育发展很快,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农业中职学校相继组建了农机专业(汽车方向),并为之培养了大批农机专业(汽车方向)人才。现在,他们已成为我国农机事业和农村汽修行业的骨干力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只搞单一种植业机械化,农机专业中职教育只局限于农田机械化,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应变能力差,已适应不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汽修行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包括农林牧渔各业,主副产品加工、贮藏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用的各种机槭和成套设备。农业机械化已不仅仅是农田机械化。世界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正在向农业工厂化和自动化迈进。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也发展很快,例如塑料薄膜的大量应用(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成套设备),推广水稻工厂化育苗及配套机具,多种食用菌生产线,机械化养鸡、养猪,农副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增值成套设备,等等,不胜枚举。另外,从2008年之后, 随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私人汽车拥有量逐年增加,农村汽车修理行业发展迅猛。这些现代农业生产机械的出现和农村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迫使农业中职学校农机和汽车修理专业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我们认为,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加快和深化改革,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特点及其人才规格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间层次的生产现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必须突出掌握本专业应用技术。中职教育主要是应用技术教育,要引导学生掌握有实效、最先进的应用技术,学而能用,用而有效。

根据中职教育特点,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人才规格应是:掌握适用于农村各业机械化生产和汽车修理应用技术且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强的中级人才。这些人才既能组织和指挥农村各业机械生产、汽车修理,又具有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的出色专业本领。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寻找一种机制,使本专业培养学生的全过程都始终能与农业生产实践,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保持密切的联系。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汽车修理行业实际,加强校内外试验和生产基地建设,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办出专业特色。

三、对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想设

1.提高本专业教学人员的业务水平

要使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的改革与提高适应农村各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汽修行业的发展速度,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的需求,就必须提高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本专业相当部分教学人员从未从事过生产一线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水平都有限。所以,具有这样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结构的教学人员不可能培养出满足当今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所以,要多途径提高教学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使之适应培养掌握先进应用技术的中职人才的需要。第一,教师、实验人员除承担课程、完成教学辅助工作之外,还应经常在实验和生产基地(农村、厂场等)参与实际生产和试验,不断丰富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的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技术技能,创造性地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生产服务。第二,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一些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水平都较高的校外人员来校任教,带动本专业全体教学人员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水平。第三,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本专业教学人员定期进行技能与理论的培训,接受本专业技术专家的指导,让本专业教学人员有一个学习使用先进设备的机会。总之,对于本专业教学人员的培训,应当结合各个农业中职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安排。

2.完善本专业教学功能室的设置及职能

按知识体系或相关学科组成的教学功能室是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培养学生掌握应用技术的基本单元。为适应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车修理行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功能室应具备推广与教学有关的应用技术或进行与教学有关的应用技能服务的功能。它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生产基地,有对外联合和独立工作权力,掌握一定资金(学校按计划拨给和通过有偿技术服务收入)和一定人事安排权。

根据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车修理行业发展对应用技术的需要,考虑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特点,设置五个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功能室。

篇2

关键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就业;专业改革

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校农学专业概述农学专业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实力不断提高,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专业。2.农学专业教学模式分析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提出,要结合当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趋势,为农学专业设立更为细致的方向,在专业下设立了三个方向,即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同时实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在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涉及通识课及专业课,即农学专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上总体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在技能方面,农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进行作物高产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种、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经营管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比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2)导师制培养方式。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相关文件规定,农学专业学生大二即启用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毕业论文,每位学生选择导师一般是先考虑本院系内老师,若是对其他院系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亦可跨系选择导师,甚至可以跨学院跨学校选择导师。(3)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3年的项目审批情况来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已超过82项,参与人数约350人,结题率高达98%,投入金额约10万元。对比往年数据,每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人数都在递增,在专业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学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形势好转《2008-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资料显示,农学专业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广东省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农学类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经统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两年排在同类专业的前列,2011年农学院三个不同方向的农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农学专业有5名本科毕业生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而出国深造。2.就业流向多样调查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的就业率依次为96%、97%、97%、99%。针对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进入国企相关机构的所占比例连续三年维持在的10%左右,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升学深造占农学类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8%、12.2%、31.9%、23.4%,农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职业发展,考研成为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毕业去向。3.就业对口率低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近四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中,30%迫于家庭压力,28.3%对农业不感兴趣。

三、农学类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

1.人才供给分析通过对2013年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农学院2013届毕业生318人,约64%的人认为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实际能力,有20%的人的认为是所学的专业,接着是计算机技能、英语能力、学校社会声誉、家庭背景等。因此,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对农学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重要筹码。有6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4%的毕业生认为是信息严重不足。因此,多方面发展自己,增加就业技能,重视拓展就业信息,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农学院毕业生必须考虑的。2.人才需求分析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学和过去农学有许多不同。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测试设备和仪器,从而能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吸收农学专业人才相关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各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中考虑问题的星级指数,可看出,综合素质与学生专业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所以,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是最大的。

四、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培养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进行整合改革后,构建了“四模块”的教学体系。因此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结合市场实际人才需求开展特色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毕业生反映的专业面太窄这一问题,研讨出具有广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培养能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培养应该提供较多高质量的课程实践,使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学习平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能力。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日趋严重,因此应对施教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通过设立论坛演讲答辩、讨论解析、师生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3.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从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相对于长时间待在学校“编制”内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农学类人才的特点,利用本校本地区学科与教学优势,学校可以开展与动植物生产、电子商务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关的特色创业培训。在国家农业创业政策、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生产技术环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五、对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新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华南农业大学调整了农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上多次进行创新,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统筹起来。通过建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适度、适量地增设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并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聘请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栽培、育种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2.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及学校双方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不仅限于毕业实习,部分课程实习亦可在企业完成。首先,整个农业行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能提前发掘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农学专业学生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教学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也起着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能巩固农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圆,陈霄.近两年广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N].羊城晚报,2014-11-09.

[4]朱冬莲.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刘向东,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5).

篇3

【关键词】农学专业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0-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进步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农业向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轻简化发展。农业人才培养是农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保证。未来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人才。

农学专业是我院的传统优势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首批品牌专业、我校植物生产类省重点专业类的核心专业与校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承担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根据2015年1月31日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的2015版中国大学分专业排名结果,我院农学专业排名全国第六,属4星级专业水平,位次百分比为8.8%(第6名/全国68所开此专业学校)。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学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卓越农林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本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反映学生应掌握知识的领域与范围,反映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和与专业前沿的接轨程度[1]。作为地方性农业院校,本院农学专业定位于面向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应对新形势,本专业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力和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研究与生产、推广与开发、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与之前培养目标相比,强调了基础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学院、学科和专业前期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加强学生基础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基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围绕现有课程体系和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按整体优化原则,本专业将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按培养目标和“三农”需要和科技发展方向重新组合课程,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和适应社会发展方向。与2010年的培养方案相比,新的课程体系中对主要课程进行了调整,将本专业总学分由165学分降至160学分,学科基础课由48学分降至45.5学分,专业课由42.5学分降至37学分,实践课由32学分增至35学分;去掉了《农业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两门课程,增添了《植物保护通论》和《农业信息技术》两门主要课程。同时增加了选修课门类,有利于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相应课程。

三、更新教学内容,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

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益,按原有的既定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学生无法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就业后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研究性教学是以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实践活动[2]。自2014年起,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多数通修课与所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将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要求各任课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学术发展,前沿动态,技术革新和发展方向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掌握主要的专业技能。以本专业主要课程《作物栽培学》为例,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械化、轻简化、信息化种植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来的栽培理论、技术和评价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这要求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四、全面推进实践性教学体系

农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农业科技工作者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使本专业学生能成为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人才,本专业自2014年开始设立张謇班(卓越农学人才班),聘请24位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53名2014级学生自进校起即进入导师课题组,跟随导师从事本专业的科研实践。本科生导师制为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导师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应用实践和就业成长进行指导,亦利用言传身教进行熏陶,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统一。同时,这一制度的推行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进到了促进作用[3]。本专业推行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体系,即专业实践教育(第1学期)-专业劳动(第2-3学期)-专业实践(第2-4学期)-作物学实验(第5-7学期)-科研实习(第6-7学期)-毕业实习(论文,第8学期)等,改变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让实践教学贯穿整个课程体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应变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牟善积, 刘惠芬, 齐成喜.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构思. 天津农学院学报, 1999, 6(3): 51-55.

篇4

关键词:都市型农业;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95-02

都市型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已在国内外各大城市兴起。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各专业的发展,特别是农学类专业的发展,对都市型农业的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农学类专业是农业高等院校的传统专业,因此,探索和研究与都市型农业相适应的农学类专业改革策略,是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的特色定位

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多以“服务三农”定位,内容空泛,缺乏特色。“定位”就是指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色。不同农业院校的服务对象应有所不同,倘若都相同,就无所谓特色,亦无所谓“定位”。目前,我国现有农业高等院校60多所,其中一部分高校可选择以都市农业为其服务目标,另一部分高校则可选择其优势学科为都市农业服务,发挥学科的优势作用,并有所侧重,逐渐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定位[1,2]。高等农业院校在都市型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高校提供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支持,并且这种支持是大量的、长期的,因此,不同层次的高校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次,设立于大都市的农业高等院校,特别是都市直属农业院校,其首要任务就是为该地区农业服务,促进其农业的发展。再次,高等农业高校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相应调整和改革,将促进其自身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办学特色以及专业特色的形成[3]。天津市地理位置优越,为华北地区的经济核心,其都市农业的基础很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农学院就开始探讨如何为天津都市农业服务的问题,并得到中央有关部委领导的认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讨,为适应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要求,我校确定了发展目标,即以服务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农业大学。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我校还根据本地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适应都市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定位。根据我校做出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农学类专业在各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其中,“农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此外,国内其他都市型农业院校也进行了改革。例如,上海农学院在并入上海交大后做出了全面服务定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都市园艺特色定位等。由此可见,各农业高等院校只有实现专业特色定位,才能对都市型农业,甚至对整个现代化农业以及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教学改革

都市型高等农业高校农学类专业,应根据都市型农业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调整农学类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与都市型农业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农学类专业教学改革与调整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据都市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首先,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产学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其次,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品德、能力和身心的培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再次,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习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

2.加强学科建设。众所周知,“农科”是农业高校的立校之本。目前,高校竞争日趋激烈,都市型农业院校应正确定位,发挥其农科优势。一方面,加强传统学科建设,比如农学、园艺、动科及水产等学科,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应适应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学科建设应打破过去“大一统”的做法,使其更适合于都市农业型农业发展的需要,突出都市型农业的特色、发挥优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其他农学学科应集中整合优质高端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研究基地,提高知识创新以及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水平,并与传统学科形成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调整教学内容。适应都市型农业人才需求特点,全面调整教学内容。我院的农学类专业课程应根据天津市的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在“特用作物栽培和育种”、“耐盐碱植物品种选育”、“绿化观赏植物选育”、“设施农业”、“蔬菜无公害生产”、“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应用”、“园林规划”、“环境监测和改造”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特色[4]。应按照都市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专业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创新,专业课程做到精、新、实、特。此外,还应注重基础课和实践课的建设。

三、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都市型高校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大都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培养优秀农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规范教学管理,优化课堂结构。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建立井然有序的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应健全教学文件,修订教学大纲,使教学质量检查做到有据可依。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讨活动,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不断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完善,对实验教学的教材、内容和方法进行更新和改进。由于农学类专业课程大多数都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易激发,且实践性较强,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索式”、“观摩式”等。摈弃“注入式”而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农学类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利用部分学时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其科研工作情况及该领域的科研动态,锻炼其科研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部分课程采取“观摩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其对方法和原理掌握得更透彻。

2.规范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首先,搞好实验教材建设,应撰写出适合天津地区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用的实验教材。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优秀教材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次,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将各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及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参加到实验教学中,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技术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圆满地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形成专兼结合、核心稳定、技术能力和水平较高的实验教师队伍。因此,我们建议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加科研工作,接受科研训练,开展创新实验,尽早完成毕业论文,这样可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再次,建立规范的实验评分标准与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动手操作能力、仪器使用情况、数据记录及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期末按照实验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准参加相应理论考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实验的操作技术要点,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后,建立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的场所,学生可进行各种农业实践,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革考试方法,运用多种形式。改革以往考试采用期末一锤定音的制度,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同时,采用撰写论文、期中考试、期末题库抽题考试及操作技能测试等多种形式的考评方式,不局限传统的考试模式。这样可以打破学生以往考试死记硬背的习惯,更强调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巩固,而且提高了其动手能力。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的可信度,可对历年考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构建覆盖范围广、不断更新的试题库。

四、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就天津而言,近年来随着天津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一半以上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难以适应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专业要求。农学类专业中,以粮、棉、油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知识滞后的状况,而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园林园艺、动植物防疫检疫、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人员却明显不足[5]。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建造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的状况,对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6]。首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思想。增强学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及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信心。其次,改革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利用各种条件,实现产学研结合,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开设各类选修课及第二学位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挖掘其潜能,使其成为素质全面的人才。再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向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多适应”的方向发展,培养出理想远大、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天懿,金彦平.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1,(2):9-10.

篇5

茶学专业:淡淡青茗,悠悠我心 楼碧冰

很小的时候,小到上街时母亲还牵着我的手。那个晚上,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今天节日,有一件礼物送你。我悄悄地看去,是一听茶叶。我不关心那茶叶,却急切地盼着那茶快快被母亲喝完,好将那漂亮的茶盒送我。可等我长大到了早已不稀罕那盒子的年龄,空了的茶盒却依旧藏在母亲身边,伴她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我感慨千万,一直想找个机缘真正品那茶的味道。

高考结束后填志愿时,我填报了云南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填完志愿回到家里,我没有许多同学那种等待中的焦虑和不安。我的心情有种莫名的温馨和恬淡。我的家在江南,四边茶树成林,朦胧的雾霭和微燃的朝霞中,那些新鲜的叶片被大颗大颗的露珠冲洗一新,你能想象那种景色有多美!

九月,我走进了位于昆明市黑龙潭的云南农业大学,开始了我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品茶”时光。茶学作为农学类专业的一个小分支,好像没什么学问。但是随着对茶学的逐步了解,我才发现很多知识都需要我去学习和探索。

一般高校开设与茶有关的专业主要是茶学和茶艺学两个,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在种一个在品:前者培养的是“种茶小伙”和“采茶姑娘”,授予的大多是农学学士学位:后者培养的是能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茶艺师,授予的是文学学士学位,而我的茶学专业则是农学学位专业。

我们的课程几乎涵益了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所有环节。比如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评审、营销与管理,还有茶艺,茶文化等。在学习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的同时,我主要学习茶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茶树栽培育种和茶叶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我每天的时光欢乐而充实。

有一次,我随几位老师和同学去湖北黄石采风,和他们去了一次西塞山。一位博学的老师站在江边徐徐吟唱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意兴阑珊的他告诉我们,公元722年,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湖洲刺史时,常邀陆羽、张志和等友人品茗吟诗。这首诗据说就是在他们品茗吟诗的时候写的。多么和平美丽的景象,仿佛弥散着清茶温润的水气和令人心醉的友情。

穷困潦倒的杜甫在乡间草堂“检书烧烛短,煎茗引杯长”,表达的是生活本来之乐:苏轼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人夜瓶”,写于流放海南,远离中原之时,却豪气不减。这都是心智何等健全之人!他们爱茶煎茶饮茶,不过是借茶明心净性,滋润精神。我常常想:我们之所以还能在茶的淡淡清香中感动不已,是因为它连接着土地的血脉,代表着清白高尚的生存状态,彰显着高贵无言的大地意愿,而我如此钟情茶文艺学,如诗歌、楹联、茶歌舞、茶迷、绘画、甚至塑像剪纸,大约也是这个原因罢。

院校推荐

茶学作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多在产茶大省,其茶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怡人。目前开设茶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

不同高校的茶学学科设置不同。在浙江大学,茶学属于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它是全国高等院校茶学学科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在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属食品系;在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茶学专业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一个方向划分出来;在安徽农业大学,它是茶与食品科学学院下设的专业,含茶学和机械制茶两个方向:华南农业大学的茶叶专业,属农学系。

烟草学:吸烟有害,烟草无价 朱丹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吸烟是亿万烟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国家和地方财税的重要经济来源。根据2012年的数据,烟草行业是为国家实现税收最多的行业之一,因此,“烟草”因为成熟的颜色和它巨大的经济价值被人们称为“金色”产业。

尽管每个人都知道烟草行业,但却未必了解“烟草专业”。我高中时代的同学一听到我就读“烟草专业”就大惑不解,问我烟草专业是学来干什么呢?还有人甚至问我“你们学吸烟么”“你们天天都在吸烟么”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烟草学专业的学生每天都在学习和“烟草”有关的知识,但不一定会吸烟,相反的,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和吸烟比例比普通人低。

既然烟草危害大,那为什么不完全废止烟草呢?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烟草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降低烟草的危害,在人类社会还不能完全消除吸烟习惯的情况下,用科技来降低烟草的坏处,是很有意义的。

在学习中我知道,烟草不仅仅有害,作用也非常广大。烟叶富含蛋白质,烟叶提取的蛋白可制作多种食品,有广泛用途,烟叶残余物仍可用作卷烟的原料。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制成医药可防治人们的病患。瑞典科学家将人体基因注入烟草植株,从收获的烟叶中提出血液蛋白质活化剂,可医治心脏病等。由此看出,烟草有益于健康的潜在作用也十分出色。此外,烟草还可制成农药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特别的,从烟叶中还能提取香精油,用作食品香料,其前景同样可观。

作为一所农业大学里的专业学科,烟草学的老师们除了要求我们掌握基础的农业生物科学知识之外,还要讲授烟草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对农业生产科学和工业生产科学的影响。老师们都是烟草行业的专家,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们从来不会照本宣科,从来不机械照搬理论。我总是能听到他们将那些复杂高深的理论同形象可感的教学实例联系起来,用自己妙趣横生的语言将那些高深的理论阐释得通晓易懂,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烟草种植作为一门生产应用型学科,除了课堂中的学习,我们还要参加多次田间实习。老师会为我们选好课题,我们带着课题到达农村的烟草站,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我们参观烟叶合作社、烤房、烟水烟路的建设现场,了解烟草怎么耕地、播种、田间管理、何时收获等等。我们的实习期很长,通常都是好几个月,在几个月的实习中,我们要完成烟叶田间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与管理,从而对烟叶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烟叶的采收与烘烤工艺与流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巩固了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

我们烟草学专业的学子的就业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大学四年仅针对于烟草这一作物进行研究,学习范围窄,相应的就业领域也偏窄。除各省、市、县的烟草商业系统和烟草工业系统录用烟草学专业的人才外,其他就业领域要求的专业能挂上钩的,只有农学专业。从我这届的毕业生来看,差不多40%应聘在烟草系统内,剩下40%攻读研究生:烟草学研究生的就业去向比较一致,基本上都可以进入烟草系统。

院校推荐

烟草学专业是农学专业的一类,农学专业分类庞杂,但是研究某特定作物的农学专业,除了茶学专业,就是烟草学专业了。在我国,具有烟草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其中,培养本科和硕士生的院校,按照创立专业的时间顺序,分别为河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只培养硕士生的科研机构为郑州烟草研究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这5所院校,每年培养的烟草本科生仅300-400人,培养的研究生不足200人。烟草学属于农学的分支之一,不像农学的其他专业研究的作物种类多,涉及的领域范围大,而是仅针对烟草这一种作物进行相关研究,相比之下专一性强。

草学专业:小草大事业 赵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人人都会背的诗句。但草学专业本身作为一门科学起步比较晚,真正第一本关于草的比较完整的著作发表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以立草为业”,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草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全国陆陆续续也有30余所大学开设了草学相关专业。

草学属于大农学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育部本科生教育体系中属于一级学科。这门学科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开设这门学科较早的大学是农业、林业、畜牧类的大学,还有综合类大学的植物、动物等相关学科也接触草业的知识。

随着科技进步与生存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人们开始注重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因而草业知识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泛。以草业为核心的产业也远远不是畜牧和饲料了,于是,这门大农学中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细化派生出新的专业。例如:草坪与花卉学、草地生态与环境学、草地资源与保护学、草产品加工学、草业经营与管理学等。目前,草业经济结构已形成三元化格局,草地畜牧、环境保护、草坪绿化。总之,草业学科的发展和应用非常快的。

草业科学的本科生课程除公共基础课外,专业课也必不可少。除了植物学的基本课程,草地管理学、牧草栽培学、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牧草与草坪草种子学等学科也需广泛涉猎。当然,草学专业和其他任何农业专业一样,野外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草和其他作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具有双重功能。草一方面可以作为家畜的粗饲料,同时它还具有生态作用。草的功能,比如城市的园林绿化、草坪建设,我们的生态屏障的建设,现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也主要是以牧草覆盖地面。减少沙尘为主,当然它更主要的功能是作为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小草大事业”。

草学专业大有可为。中国草资源丰富,但问题也多,超采过牧,非法开垦等等,我们国家9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自然灾害日益增多,北方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基本上每年都会来捣乱一次的沙尘暴。沙尘暴的沙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地面上没有覆盖植被。而草和树的区别是,草的覆盖是完全而不留空隙的,草的根系密集地分布在草原的浅表层,所以它能够巩固住沙子,不让它变成沙尘扬到空中。当草地植被覆盖到30%以上的时候。一定意义上沙尘就不有了,到60%基本上就不起扬尘了。

草业科学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本学科的本科毕业生,有一部分读研、读博继续深造:有一部进入科研单位从事研究工作:有一部分被一些外资公司、草业集团、农产品企业、高薪聘请:许多毕业生到草原站、牧场、草业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从事草地与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也有很大一部分到城市城建部门、园林部门及草坪公司从事草坪绿地的规划、建植、养护等工作。从整体上看,草业科学人才就业情况非常良好。

篇6

Abstract: The talent resourc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in the building of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alent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ized English course.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some detailed teaching strategy and analyses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electing and arranging proper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eaching mode, enriching teaching means, reforming assessment method etc.

关键词: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Key words: agronomy;specialized English;teaching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26-02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日趋国际化,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际合作项目策划、农产品出口、国际学术交流以及国外仪器设备使用等都不可避免地需与英文资料接触。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农业要想与世界接轨,要想融入世界经济就必须掌握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农学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大学的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延续、交叉与融合,具有“科技英语”的特征[1-2],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同时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并运用专业英语的有效途径是在系统学学英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熟悉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掌握文献阅读技能及多种方式获取专业资料的方法。我校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学生基础、教学设施、教学理念等方面与重点本科大学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农学专业英语教学尚需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自2008年起,笔者开始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手段选取、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近年来开展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国内同行分享,以期进行共同探讨,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1 优化教学内容

专业英语是通过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知识,进而获取专业知识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查找和阅读所需要的专业英文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或获取相应的专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专业英语基本知识点的讲授,选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郭丽华等人编著的基础性与系统性较强的《English Course for Agronomy》为授课用书,从该教材中选择部分与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的科技文献,系统地讲授专业英语的基本知识点。同时,通过上网检索或者到图书馆查阅选择最新专业研究热点的英文专业文献,从专业知识、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让学生熟悉专业英文文献的语言特点和篇章结构的安排,结合中文专业知识,学习相应地表达方式,让学生从全局上了解相关的专业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另外,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出发,针对其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写作和就业、研究生面试等场合所需要的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在有限的计划学时下,适量的增加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结合专业情况的英文自我介绍、研究方向介绍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2 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指从传统教学方式向新型教学方式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而是要强调、突出“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找回它们在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中心位置,即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向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方向转化,从讲解、灌输的方式向以学生自主的任务式、功能式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式教学转化。

2.1 小组合作与课堂展示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时,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保障组与组之间相对平衡,并适当兼顾组内同学之间的可接受性。小组以4-6人为宜,并选出各组的组长,负责学习情况的报告。合作小组就老师给定的学习项目(任务)进行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点的互合作学习与交流活动[3]。学生通过组内合作与小组间的交流,按照分工完成小组的项目活动,然后根据主题和完成的情况制作成可以展示的作品。如在学习“Carbon dioxide is nature’s hidden yield enhancer”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Learning by Doing 板块,教师首先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使学生获取基本信息,为进一步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以“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 on crop's yield and quality”为主题,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获取相关信息,把所查资料和获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综合到一起,集中讨论并增减相关内容,使其内容条理化,小组同学再一起完成汇报PPT的制作,然后以课堂展示的形式进行陈述。教师根据每个小组ppt制作情况和展示情况,给每个小组打分,每个小组的得分作为每位成员的平时成绩并记录下来,这种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组课堂展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对小组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专业知识检索与文献研究锻炼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上的小组演讲,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2 教师讲授与小组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探究性教学 在每一次新课开始前,教师设计具体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提前预习,预习的目的是在阅读之前构建学生关于某一话题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结构性的内容预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通过讲授有关段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的基础上,夯实专业知识。因此,小组讨论贯穿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在确定好课文的结构划分后,让小组成员需要就每部分的内容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首先,教师需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即根据每部分内容提出与课文理解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通过做出猜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解决问题。其次,教师把可能会影响学生理解内容的难点、重点句子、短语及单词展示出来,作适当的释疑,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以便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所有这些活动结束后,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进行重点讲解剖析。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机被激发,创造出一种师生交流、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3 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丰富、具体、生动、直观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将使学生较好地建立牢固的感性认识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可采用多媒体、互联网、实物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侧重点是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展开,在专业英文知识点的学习上,通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形象生动地了解相关专业英语词汇所对应的专业过程,增加信息容量,培养学生用英文准确描述专业问题的能力。利用互联网手段可以将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国际著名大学农学专业的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教师可对其近期学术报告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国外著名大学和英文专业期刊网站,可以让他们学习到原汁原味的专业英文表达方式,又可对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英文摘要的写作提供最切实可行的指导。根据教材内容,准备一些实物、照片等教具在课堂上演示,也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愉快、积极学习兴趣的一种常用教学手段,例如,在讲到“flower”这一节时,把教室模拟成花卉种植园,展示出不同种类的花卉实物或图片,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英语介绍花的结构和特征等。利用这些实物或图片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境相结合,能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再强化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

4 改进考核方式

针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改变,我们对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也相应做了调整: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进行综合评价,并增加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我们注重课程平时考核,使平时成绩构成多样化,平时成绩由合作小组课堂展示情况、课堂参加讨论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构成,注重考察学生运用英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期末考试主要由专业词汇、专业文献翻译、摘要写作等构成,注重考察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评定得到,实践证明,采取这一考核方式可以保证成绩统计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专业英语教育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强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是我国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农科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工作者应当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充分考虑农科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农科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瑛.科技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15-116.

[2]郭宁生.关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50-52.

[3]郭书法,曹凤龙,严发萍,熊春华,明泽.合作学习在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 (10): 50-51.

[4]王亦兵,黄岩,承欣红.专业英语阅读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外语系教学改革立项初探(下)[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3):91-93.

[5]孙茉莉,马莹.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403.

[6]王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2) : 90-92.

篇7

关键词:本科教育;课题组活动;体会;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80-2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形势下,我国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包括其他专业本科教育都面临着培养出的人才就业难的考验,尤其是面临着中专与专科教育层次人才的竞争与挑战,因为多数涉农企业与非研发企业不需要高学历人才,而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中专或专科毕业生。在不利的条件下如何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改以往本科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牢靠而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的缺憾,突显出本科毕业生的优势与竞争力,提升本科人才的就业率和创业能力,这将是新形势下本科教育从业人员首应考验和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延边大学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过程中开展课题组活动的成功范例为例,详细阐述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对课题组活动进行的改革、完善与思考,期待为其他学科、专业的本科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和高校合校浪潮的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实施,以及畜牧与兽医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的逐步深入,对人才需求有了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多数企业单位不想人才高消费,更倾向于专业基础知识一般,而动手能力强的中专或专科的动物医学人才。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出现了人员饱和或过饱和的局面,动物医学系本科毕业生想进入事业单位更是难上加难,这要求我们农业高校动物医学系要适应新的局面与挑战,及时做出合理化调整,无论在专业方向与专业软硬件配备上,还是在具体的教育与教学环节的改革上,都要下大力气进行调查研究与合理化整改,这将是我们继续开展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针对不利的新局面与新挑战,动物医学系选派资深人士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经召开全系大会进行研讨,最终总结出三点共识。一是专业名称过于老化,专业方向过于单一;二是我们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盲区;三是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相对薄弱,进入企业需要较长时间培训与适应才能进入角色。

基于经调查研究形成的三点共识,延边大学农学院兽医系(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前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改,具体归纳为三大整改举措。首先将兽医系的名称改为动物医学系,将兽医专业名称改为动物医学专业,将卫生检疫专业停办,增加生物技术新专业方向;其次将以往应用的较为陈旧的教材换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其他国家级教材;再次充分利用动物医学系的现有资源,开展以导师制为基础的课题组活动。

1.2 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可行性

早在1999年,动物医学系就提出了开展课题组活动的设想,当时尚属新鲜事物,难免会遭到其他系或专业的质疑和非议,但经过多年的实践,事实证明在农业高校开展课题组活动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当时动物医学系现有的教育与教学资源基础上,开展课题组活动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

动物医学系属于延边大学农学院传统老系,办学实力和科研实力较为雄厚,拥有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等两个办学层次,硕士专业包括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三个专业方向,并拥有对内兼对外的教学实习基地——延边大学动物医院;在科研方面,约95%以上的教师均有校级以上科研课题,多年科研总经费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以上的软件与硬件条件为我们实施本科课题组活动提供了可行性支撑与保障。具体讲,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开展本科课题组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硕士专业的研究生所开展的科研课题为本科课题组活动提供了科研平台;延边大学动物医院对外服务社会业务为本科学生接触动物病例提供了机会。可见,无论在资金、平台,还是在基地上对为开展本科生课题组活动提供了可行性保障。

2 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实施办法

2.1 做好动员工作

首先是对教师的动员。通过召开全系教师大会,向大家介绍当前国家教育形势、专业生存现状、学生就业形势和课题组活动初衷等思考,使全体教师能认清新形势、新需求,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以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办学目标,充分认识开展课题组活动的重要性。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课题组指导教师的职责,将课题组活动效果与年终教师等级评定和年终奖金相挂钩,激励指导教师参与活动的认同感与积极性。

其次要做好学生动员工作。从新生开学教育到大二课题组活动正式开始的全过程,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经学前教育、就业培训、模拟招聘会等多种渠道,使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明确本科毕业生与中专毕业生以及专科毕业生相比存在动手能力差的弱点,想缓解我们的弱点,发挥我们的优势,就要从大学二年级投入到能锻炼我们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课题组活动之中,将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和总结,以此再指导实践工作与课堂学习的良性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发地意识到,只有参与课题组活动才能使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和生存本领。

2.2 做好申报课题组的协调工作

学生申报课题组应采取自愿和双向选择相结合的申报制度。即以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基础,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也要考虑指导教师的科研需要,使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达到默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题组活动顺利实施与开展。为此,系里采取墙报、板报、专题介绍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了解全系教师的研究领域、科研方向、项目资金等情况,在此前提下学生向指导教师提交课题组活动申请表,指导教师将按照自己的需求从中遴选本科课题生,对于未被选中的学生,以采取第二轮、第三轮等自愿申报,直到课题组分组完成。

2.3 做好课题组活动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合工作

延边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远高于其他一般性院校,尤其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对于动物医学系两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延边大学要求学生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实践与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三项工作,短短一学期时间完成三项如此繁重的内容很难实现。课题组活动为此提供了可能,因为本科学生在第八学期之前的时间里,可以利用课题组活动对本专业的科研前沿、科研内容、科研手段、选题领域和试验设计等有个深刻的领悟与认知,避免了第八学期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手足无措的尴尬局面。

课题组活动与本科毕业论文紧密结合的具体实施办法如下:首先本科学生在大学二年级进驻指导教师的课题组后,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实验室、实验设施和实验仪器,以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向学生介绍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构想,让学生逐步熟悉实验室的日常运转流程,期间负责一些简单的实验准备工作;其次在熟悉实验室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后,指导教师与学生深入沟通,确定本科学生课题组活动研究内容,并制定研究计划;第三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与观察下,发现本科学生在课题组活动中能基本独立完成相关研究工作,且对所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体会和理解后,由指导教师为本科学生拟定毕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试验方案和实施细则,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实践与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三项工作。

3 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3.1 开展课题组活动的收效

近些年,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本科生课题组活动,在本科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独立完成科学研究内容、应对临床病例等能力培养方面收效显著。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从2007年的85%升到2011年的94%;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从2007年的71%升到2011年的90%。用人单位的反馈显示,多数企业和个体单位认为,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培养出的本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能很快掌握本职工作的关键技术,很多本科毕业生在几年内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和技术能手。多数事业单位认为,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在文字处理与文章撰写方面,以及协调各级关系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方面能力极为突出,以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一改以往对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积极性不够等怨言。

3.2 开展课题组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在新形势与新挑战下,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培养出的本科学生之所以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与好评,都得益于我们在办学过程中能与时俱进,能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适时推出开展课题组活动这一新举措。

在开展课题组活动过程中我们的收获是喜人的,是显著的,也是值得在其他学科与专业进行推广的。但在实施课题组活动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实施初期制定的方案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甚至需要大幅修改的地方;用人单位不仅对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有好的赞誉,还存在不满意的方面,如对集体协作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等。这都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淑玲,高旭.开展课题组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2003,10:27-28.

[2] 张默,张艳,周明亮.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2-3,3:25-28.

[3] 于娜,张航.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4,4:57-59.

篇8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

一、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 且档次较低,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动手。

(2)专业建设经费不足, 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 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 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 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 基础设施不完善, 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 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 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4)生源不足,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 生源质量较差, 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 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 生产力水平低, 农村经济落后, 农业工作条件艰苦, 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 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 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 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 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 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 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 如何扩大生源, 提高生源质量, 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 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 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 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 搞好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正确看待农业产业的发展, 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 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 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 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 课堂上提, 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 出息在何处? 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 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2)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坚持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大生产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沿着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轨道发展。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教学效率实践教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强,学校培养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中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一定量的知识,更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都进行了很大幅度的调整,每一门课程都面临着教学改革,农学专业更是如此,那在农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改革教学,提高农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实用性呢?

一、灵活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它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等特点。但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不应只是教材的执行者,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农学类专业的快速发展,农学专业相关书籍如雨后春笋,许多教材是东拼西凑而成的;有的书内容写了一大堆,有用的东西只有一点点;有的书还会把读者带入误区,许多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用不上。作为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教师不应把学校的教材教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应当在拿到新的教材时以专业带头人的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究,通读教材,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增加书本上没有却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备课。

二、强化知识体系,精心组织教学

如《作物栽培技术》涵盖了我国主要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而且零碎,课程深讲和细讲一方面受学时限制,另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枯躁乏味。

新时期农业生产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其教育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将深刻地变革,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阐述了农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实现课程体系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进行了探讨。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农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又丰富的表观力和交互性,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由平面走向了立体,由静态变成了动态,使抽象变得具体。大大增加了教学容量,并把教学效果化难为易,删繁为简,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可信性。从而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加强现代教育观念,灌输现代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农学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素材丰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和改善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不断追求和研究的方向。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进行农学教学,有增加教学信息量,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利于知识的交流、共享等诸多优点。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教学准备和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四、重视实践和实习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少或不完善的作物栽培实践教学,就失去了职高专业教学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作物栽培课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现、探讨、解决农村作物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服务于农村,使学生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技术型人才。为此,要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通过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实习等多种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合理安排生产实习的时间

农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研究对象是作物,作物生长的周期长,北方地区一年一般只能种植一季作物,所以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只能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内进行,而一季作物从备耕、春播到秋收,需要近6个月的时间。将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定为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是最为理想,但是在学制为4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这么长的生产实习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多长时间,什么季节才合适呢?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季节,所以我们把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在春季,春季里土壤的耕翻耙压,作物的布局,品种的选择,播种、育苗,肥料的选择与施用,除草剂的选择与喷施,等等,旱田从备耕、播种到出苗大约需40多天,水田从播种到插秧约需50天,我们安排8周毕业生产实习,可以完成春播生产的全过程。余下的作物生长期的田间管理实习,则安排在学校的试验田中进行,这样就可以完成作物整个生产周期的实习过程。

(二)认识农村

让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农村去考察实际情况,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并要写出社会实践活动的考察报告。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看到了农村富裕的典型,又看到了农村落后贫穷的一面,使他们对我国农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在座谈中,同学们深有体会地说,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些偏远的农村还很落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业、农村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将来为农业服务,报效祖国和人民。

(三)认识作物

篇10

1 农学类研究生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 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步泛深入,各学科门类不断与世界接轨,外语成为国际交流的必备手段。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只有专业背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能够顺利地进行对外交流。因此,农学类研究生加强双语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1.2 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研究生能做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据统计,目前权威的论文和著作90%以上用英文发表, 70%以上的信息由英语传播。只有具有较好的学术背景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读懂并领会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和期刊,才能学习到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才能找出研究的空白点。另外,国外设备的使用说明与技术软件的更新大多通过英语或其他外语进行。因此,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外语,加强双语教学对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农学类研究生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上不够重视

农学类研究生主要以科研为主,主要学习和工作地点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大量的科研任务挤占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时间和查阅国外文献的时间。对农学类研究生来说,老师们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科研进展,考核注重的是科研成果,对学生外语的学习关心不够。由于农学类学科的特殊性,一些导师最看重的是实验与技术,客观上导致对双语教学反应迟缓,在研究生教学中未给予足够重视,甚至未把双语教学提上议事日程。有些院校虽然设立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只是注重形式,走过场,以应付检查为目的。

2.2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目前一些农科院校的双语教学师资匮乏,一些院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双语教学师资。一些院校尽管配备师资,但教师英语水平低,自己未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口语不标准,语法混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还有一些院校认为,双语教学就是专业英语课,有较高英语水平的老师就能上,忽略了教师的专业背景。

2.3 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目前,农学类双语教学的课堂虽然有些突破,初步改变了以往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引入了多媒体、动画等教学道具,但本质上并未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仅仅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完善教学,通过普通的动画形式来引导学生的兴趣,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于研究生教学而言,这种方式远远落伍,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2.4 管理不够规范

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受到重视,双语教学的开展势在必行。但大部分农科院校急于求成,在现有的资源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纷纷设立双语教学课程,推广双语教学,导致管理不规范。在师资配备、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授课效果等方面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考核体制。师资配备急功近利,部分双语教学教师英语基础不扎实,专业背景欠缺,无法按照英语思维习惯去理解和传授专业知识。

3 对策建议

3.1 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对农学类研究生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开设农学类研究生双语教学课程首先要统一思想,形成整体认知,要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导师过分重视实验室实验和田间操作,忽略学生通过外语掌握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现状。尤其是老一辈的农业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只有更好地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找出自身不足,找准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3.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双语教学的保障。由于我国缺乏英语教学环境,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又能随心所欲地在母语和英语之间进行切换。优秀的双语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而且需要具有丰富的农学专业知识,能够用英语表达农学专业相关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通过教与学的结合,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以及农学专业学科知识。同时,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实施优秀教师资源共享。

3.3 改革双语教学方式

目前在双语教学方式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交互式教学、对话型教学和阅读型教学等教学方式。无论哪种模式,最关键的都是要提高教和学的自由度,促进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双语连接,逐步减少两种语言间的隔阂,实现两种语言在专业领域间的自由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