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7 22:5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育管理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教育;管理模式

中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阶段,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过程的实施效果和后续步骤,加强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和素质教育的实践开展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这一课题的开展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在素质教育下推进中学教育管理模式革新,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参加自我管理,注重发挥自我管理。

一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建设是符合国家人才战略要求的。教育投资和经济投资相比,具有投资回馈慢、投资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等特点,但是教育投资的成效也相当巨大,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在相当长的一个周期中持续稳定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全体适龄青少年为受众,密切关注其潜能开发和素质拓展,通过增大普及面积和实施广度,从源头提升国民素质。

(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

在素质教育中,讲求“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智力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在中学学习期间,这些品质刚刚萌芽或者初步形成,有着较大的空间改变和提升,因此采取恰当的方法是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同学习成绩的培养相比难度更大,并且培养周期也相对较长,其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但是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以及日后个人发展而言也有着较大的裨益,因此培养综合素质需要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下。

(二)发挥“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教育环节围绕学生展开,发挥学生的本位作用和核心作用,这一方面是要求学校坚持重视中学生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在教学环节中要坚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既要将个人教育上升到素质教育的整体,又要将素质教育这一大课题落实到个人教育的细微环节之上。以人为本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教师要认识到在管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价值,学生更要在管理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从而调动自己的主观积极性。

二当下中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在国内的改革已经推行了近二十年,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发现,我国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缺失的地方,特别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法还不够先进,培养过程缺乏一定的耐心,还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管理僵硬死板

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下了精准的定义,即“传道授业解惑”,可见授业只是教师的职责的一个部分,而在现代的中学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被狭隘化,教师的日常工作和教学行为全部围绕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展开,教学管理看似严格理性,但是却缺少了一些弹性的空间和人性的温情,这样的教育管理有可能导致学生个性和活力的丧失,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缺乏和学生的互动

教学本身是一个师生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过程,而教学管理更是一个师生互相沟通、互相磨合的过程,即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调整管理方法,学生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理念和特质,但是这一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沟通,只有及时沟通互动,才能深化彼此的共识,消除彼此的误会,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和学生开展互动。

(三)教师缺乏自身特色

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都比较强,教师的优良品质则会直接的影响他们的最初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但是很多中学的教师在学生面前都是严肃刻板的管理者形象,缺乏自己独特的特色和人格魅力,教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或是活泼积极,或是仁慈温和,或者稳重敦厚,或是热情洋溢,这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教育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推进中学管理改革要坚持两方面,一是要贯彻素质教学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要考虑到中学的现状,考虑到中学生以及家长的实际接收状况,实践策略一定要坚持动态化、弹性化,同时要不断的在实践中调整,防止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一)坚持发挥教师的管理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重在引导,既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加强素质建设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教师投身于素质教育当中不断学习。因此素质教育要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一方面要注重对教师的激励,即鼓励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创新,对待思想先进、方法科学、成效突出的教师要予以奖励,同时也要推广他们的教学方法[1]。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定期反馈教学报告,按时组织理论知识学习的方法,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和个人教技进步,这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同步成长。一个需要值得区分的概念是“主体”与“管理主体”,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学生是受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开展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但是“管理主体”则是教师,因为学生的世界观还处于养成阶段,同时自控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还不强,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疏导。在教师发挥主体管理作用时,要坚持“一碗水端平”即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公开”,这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威信和管理模式的执行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管理的稳定开展,利于其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模式。

(二)坚持课堂教学为管理的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沟通和双向交流的一个契机,教师应该坚持以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并行的实践方法,在课堂上加深对学生的了解,采用情景激励法、小组学习法、探究实践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发掘出学生的优势所在。只有把握住学生的优势和性格,才能在管理中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进行疏导式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个人能力[2]。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学习方法决定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高年级学习成绩的上限,因此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学习方法和管理方法的渗透应该坚持双管齐下,协调促进。

(三)尝试推进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管理实践活动中延伸,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切实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应该注重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学生干部同学校应该开展紧密的合作,既能够及时沟通反馈问题,协助教师工作,另一方面也能独当一面,成为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得力帮手[3]。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和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被重视的快乐,同时营造出和谐公平的氛围。

四结语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素质教育是推进教育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化,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中学管理模式改革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中学阶段的教学效果和中学实践,另一方面也为初高中素质教学和人本管理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是符合我国当下教育现状的积极尝试。素质教育的推进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该戒骄戒躁,不断尝试,勇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有助于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践的推进,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有利于人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利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雪.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管理[J].商业故事,2015,23:58-59.

[2]王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教学世界(学术版),2016,11:162.

篇2

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师生沟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若教师能在教育管理中维持有效的师生沟通方式,则能了解学生心理、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可以促进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所以,为了促进中学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应及时发现师生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对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应试教育

大部分中学教育管理工作均出现管理目标单一的情况,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仅对学生考试成绩、学习情况给予重视,对于学生素质教育、心理教育有所忽略。教师与学生之间均是在学习方面集中沟通,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且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缺乏管理理念

少数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仅重视自己的主观想法,对于学生人格形成以及自尊形成的重要意义缺乏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产生忽略,导致教师与学生在实际的沟通中产生隔阂,从而降低师生沟通的整体质量。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会对教师产生害怕的心理,不但不敢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实需求告知教师,还会不利于提高中学教育管理效果。另外,教师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较为重视,并未重视与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的沟通工作,对学生均衡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缺乏合理的管理方法

大部分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没有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这种管理方式无法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对于学生在情感、心理方面的需求没有给予重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厌学的心理,对学生学习质量、学习热情产生影响。教师缺乏合理的管理方法,会限制学生个性以及个人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学生闪光点、潜力的发掘有一定的难度。

二、完善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的相关措施

1.合理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期间不但要重视传授课本知识,还需要重视教导学生如何提升学习能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开展教学不但使为了让学生获得优秀的成绩,还需要帮助学生了解针对性的技能以及知识,加快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速度[2]。所以,教师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开展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可以使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师与学生应该改变为了考试成绩进行沟通的方式,并对学生内心思考方式以及想法进行关注,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让教师了解到教学期间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较为明确,需要教师在教育期间对学生个性给予尊重,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将自己管理理念全面转变,禁止出现自己便是权威的想法,且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给予充分尊重。教师在师生沟通中尽量避免出现高高在上、严厉的形象,应该通过和蔼的语气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确保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有效拉近,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全面了解,找到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合理的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习自信心明显增强。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优秀以及努力进行合理肯定,且鼓励其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积极帮助学习。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尽量不要采用一味指责的方式进行沟通,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优点,并对其潜能进行激发,有助于学生共同进步。

3.帮助学生健全认识结构

一方面,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在不同过程、不同阶段观察世界、解释世界的方法均有不同的特征[3]。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认知特点的区别,全面创新学科结构,确保能与此阶段中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互相符合。教师还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能与学生自身认知发展水平互相符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达到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还可促进高效沟通得以实现,使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中学的学习中主要是为了实现学习内容的内化,通过此来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改善,采用改组原有知识结构的方式,构成全新的认知结构。此过程的教育管理,可以让学生理解教材的情况明显加深,有助于学生知识内化的实现,还能促进学生自身学习技能明显提高,构成内在素养,为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提供帮助。

篇3

关键词:教育管理;人本管理;理论知识

为了贯彻落实人本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挖掘教育教学参与者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当前中学教育管理现状出发,简要论述教育管理人本化管理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增进对教育管理人本化管理的认知,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1中学教育管理中人本管理理念的不足

教育管理的任何政策和措施都是针对人制定的,不论是教学管理还是调研都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的展现各项活动的真正目的,这是人本管理的宗旨。教育管理者应以人为主,更好的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灵动性和创造性,明确自身职责和目标,积极开展深入教育研究,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就当前教育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量化管理危害、教育管理现状进行阐述。

1.1教育管理体系滞后

学校的教育方针决定一个学校的教育制度,经常有学校因小失大、过分追求短期目标,放弃长远和人性化目标。从现阶段部分院校的管理制度上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弊端:中学规章制度不完善、沿用传统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落后等,很难建立学校教育体系的威信,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1.2量化管理手段不利于树立师生的价值观

学校量化管理,包括信息收集、整理、比较均以数量进行衡量的。例如:学生成绩的好坏、师生获奖数目、教师教学成绩等等全部采取数量化评估与管理。但是,过分的追求量化管理必然会造成对人的忽视,让教师产生教学理念误差。差别待遇让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造成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学生以作弊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学生很难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形成教学中的恶性循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味地以成绩衡量学生优劣,学校教育已经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信任。量化管理是不合理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它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量化管理培养出来的人才并非社会需要的,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十分不利。

2中学教学人本化管理现状

我国中学教育管理方式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不利于教育教学事业的长期稳步发展。第一,中学教育理念扭曲,校方以量化为主,无视人本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落后陈旧的,思想是僵化腐朽的。以当前中学教育管理体系为例,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看知识传播数量,而非质量,强加式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完全没有贯彻落实人本管理理念。这样的教育管理方式造成了中学教育管理方式的滞后,不利于教育管理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中学教育管理中的人本化管理发展途径

3.1尊师重教,调动教师教学的主动性

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倡导者和发起人,是为学生答疑解惑的人,他们也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赏识。精神上的满足更能让教职人员欣慰,但是,学生和家长的不信任、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会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因此,教育管理中一定要以人为本,真正了解教师的内心需求,给予教师以尊重和重视,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空间、环境,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适当对教师的行为予以肯定、表扬或奖励,增加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教学便利条件,满足其教学需求,更好的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3.2完善人本化管理制度

中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建立标准化、全面化、可行性的现代化管理体制,真正做到教育理念创新,并通过情感互动、业务学习、思想交流等方式加深与教职人员的联系,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让教职人员体会到学校的重视和关心,提高学校的核心凝聚力,让中学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中学教育管理应当实施人性化管理,明确各项规章制度,以人性化态度去进行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威信。从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角度去衡量教学工作情况,重视工作成效,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和教师为主,营造积极、轻松、愉悦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公正、严明、完善、合理的中学教育评估体系,科学合理的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综合全面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将评估结果与教师的日常工作情况一起作为管理工作内容,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构建和谐、友好的教学环境。

3.3完善学校领导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建设

中学教学管理者是人本管理的主要推动者和监督者,在教学管理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管理者的基本素养、人格魅力、管理思想等都会对人本管理实施情况造成直接影响,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也决定着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关注着管理者的一举一动,管理者的知识水平、自身修养、道德品质决定着一个学校的风气和教学情况、教职工的工作态度,等等。因此,教育管理者责任重大,他们要在处理繁杂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品质、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努力开阔自身视野,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教育管理者还要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品质素养,以此来树立领导者的威信。教育管理者应放眼大局,以校方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主,学会换位思考、不,体谅员工,得到教职工的认可和推崇。

3.4构建人本课程体系

学校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课程科目安排,合理的课程安排能够发挥教师教学水平,反之会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影响教学水平。从人本管理的角度合理安排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进行课程规划安排,这也是常被师生所忽视而又对其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该项内容的重视。例如开设综合性英语实验室,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积极组织课外练习。利用多种手段不断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学课程,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多方面、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开发,配合学生发展需求开展课程教学。

3.5尊重教育,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积极发扬人本教学管理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爱护、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4结语

中学教育管理中的人本化管理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只有明确教育管理发展方向,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才能全面提升中学教育水平。教育发展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切实做好人本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推动中学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8):68-69.

[2]刘丽.中学教育管理中对于人本化管理方法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4):82-84.

[3]王景忠,高明杰,梁艳玲,等.试论中学教育管理人本化管理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47-48.

[4]刘维华.中学教师人本化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篇4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军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可以更有效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及服务学生;促进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管理的同时,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培养相对应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以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学生主体式教育,应当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权利与价值诉求,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由此形成相对应的教育理念与管理体系。

1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培养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同样注重,这就跟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区别,也使新时期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冲突。

1.1传统教育管理中的学生管理模式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职教育价值观以社会本位价值观为主;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为个人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个人需要由社会需要决定,作为被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社会本位价值观过于强调社会集体价值,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个人本位价值观对个人的尊严与价值高度推崇。何为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将个人当做目的,而不只是把个人当做满足社会群体意识及其余人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反面观点主张个人微不足道,个人在社会中只属于一个无关紧要的零部件或分子。个人本位价值观过于强调个人价值,不利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人才。不论是在社会本位价值观还是个人本位价值观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培养都具有不利的一面,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进行统一,才是科学的学生管理模式。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个性与思想得到解放,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及模式已远远不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无法满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2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不适应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

新时期的高职学生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特征鲜明,对新鲜事物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且接受能力较强。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较强。然而,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发展成型,因此他们的是非判断力较差,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在学习中,高职学生体现出颇强的情绪化色彩,对于自身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往往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对于比较枯燥的内容,则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具有可塑性,面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的诸多特征,高职教育管理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的道路,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诉求,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此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管理效率,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3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人本思想的发挥

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技术性人才,注重实战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双重培养,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仍然会到处看到“应试教育”留下的痕迹。17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初,“传统教育”派别提出的“三中心论”(将课堂教学、教科书及教师当成中心)与“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至今还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教师工作主要为向学生传送知识,学生个体化在最后被“成绩一刀切”,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办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管理与培养。这类单向授课的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而不是主动学习,师生缺少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及平等对话。这类教育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与“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而且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并没有以学生的能力当做标准,而是将学生成绩当做考核教师绩效的主要根据。

2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2.1符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是90后,表现出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区与家庭差异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特长突出;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上述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为实施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了主观条件:要求高职院校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与实现自我发展提供相应的机会与平台。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重视与保障时,就能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

2.2“大众化教育”管理理念为其提供客观条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转变,这一转变为高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高职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办学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这给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降低了招生门槛,所以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各高职院校在生源上就有了更大的竞争压力。随着高职招录人数的增多,生源范围的扩大化,学生呈现出来的差异性也更加突出,这同样意味着高职教育管理压力的加大。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高职立足的根本在于开设的专业、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以及这些能否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需要掌握过硬的知识与技能,用以立足社会、谋求职业与发展。相对应的,高职院校则需要开发出适应与满足学生需要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这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产生了冲突,为实施学生主体化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3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创新点

3.1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从而达到使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目标,也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1.1高职教育管理者

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当转变原有的管理观念,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机会与空间。同时,高职教育管理者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与管理,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3.1.2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双重角色,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作为管理者,高职学生应当有意识地改变原有的被管理的局面,对自身的自主地位与自主价值有一个自觉的认识,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够推动他们的行为自主化、合理化,进而确定自我实现的目标。

3.2管理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确定实践知识,再根据实践内容引申出专业知识。因此,高职教育管理应当运用启发式、探索式与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获取学习内容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主体性建构。教师应当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阅读、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补充与巩固已有的知识结构,并且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3.3管理体制

高职教育管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培养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管理目标。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实践能力强、思维也较活跃的特点,高职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凭借班级与各种学生团体组织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应当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与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例如充当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教学与业务水平等进行评估,以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等;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各种实际操作类技能竞赛,以此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同时,还应当建立一个规范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来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其更为规范化,例如自律委员会、纪监会、学生评议联席会等。

3.4评价方式

3.4.1考核体系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其核心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为目标,并将其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管理成效的主要标准。高职教育管理的评价核心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体系应当多元化。一般情况下,考核可分为闭卷、半开卷与开卷3种形式;考核内容既要包括知识性题目,又要包括应用性题目,做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答题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

3.4.2发展性的评价

实施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应当以发展性的眼光评价学生,不拘泥于当下,而是将评价的眼光面向未来,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状况,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差异:一方面,采用适当的方法肯定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以此获得改进。评价不仅需要立足于现阶段,也需要面向未来,既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又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多予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得到扩充。

4结语

篇5

【关键词】柔性管理;中学学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一、柔性化管理概述

柔性化管理的管理理念是堅持以人为中心,体现出“人性化”。它的建立形成是以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规律为基础,为迎合人类心理应用了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的管理手段,让其将组织的意志力自主地向个人的自主行动力转化。柔性化管理处于高级管理阶段,通过对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可以激发出他们的内在动力。柔性化管理中一直坚持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重点体现个人价值,以此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确保为他们创造的环境是和谐的、友善的,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顺畅传递出重要信息。

二、中学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管理缺乏灵活性,只注重追求量化标准

中学学校很多时候在对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果考核时,普遍采用了数字化量化考核方式,该方式是根据学校的考核规则、程序等,对各方面管理内容进行量化考核。此类考核方式本身存在一定弊端,完全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刚性管理追求的是量化考核标准,所以不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这种考核方式就制约着师生的创造性发展,教育过程变得呆板,缺少创造性,缺乏活力。

(二)学校教育管理缺乏人本性和情感性

长期以来,刚性管理模式是中学学校的主要管理模式,由管理者制定严密的组织秩序,并且教育管理T作的开展以硬性监督体制、管理制度为前提,使学校组织的权威性、规范性更突出,但是完全忽视了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尤其是师生的情感需要、情感激励与感召。正是因为柔性因素的缺失,才导致中学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处于冲突中,教育管理效果也并不理想。刚性管理忽视人性的重要性,民主与平等的管理制度也未引入其中,师生一直处于被管制的地位。

(三)学校教育管理不重视人的个性化差异

长期以来,中学学校管理者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采取的都是刚性管理模式,建立程序化管理体系,制定公式化的管理制度,对所有人都采取统一的制度约束,对他们的个性差异不重视,没有根据人的不同个性去调整制度,这种管理模式就使组织目标很难实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能力、情感、智力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但是刚性管理并不重视个体差异,只是强调对统一制度的服从,由此就压制了被管理者的个性,最终人就只会遵循制度,限制了个人的发展能力。

(四)学校教育管理有很强的功利性

为了有效开展中学学校教育工作,重点是实现人的发展,只有远离功利性,才能达到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目的。目前,有的教师将精力用于应试教育上,为的是评优评先,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严重,学生们也是花费很多心思想要考出一个好成绩,更严重的是还经常出现作弊事件,不注重自己内在素养的提升。由于中学学校教育体现出的功利性很强,教育管理中还出现恶性竞争现象,所以对推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造成阻碍,也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柔性管理在中学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重视人的尊严,并且人的个性需要尤为突出。在中学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确保人的管理主体地位的突出,而柔性管理的实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出教师的集体效能,以便能够顺利实现学校的科研目标以及教育目标。从教师管理方面来看,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尊重教师的有力体现,既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发展需要,而且对教师的自我教育、管理也给予更多的重视,使教师逐渐向管理的主体转变。其次,突出学生管理的主体地位是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重点,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对学生不断进行激励,利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再对学生加以引导,注重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二)柔性化的教学模式

所谓的柔性化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中对多元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合理应用,从而使课堂气氛被激活,加强师生间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教、学生记,而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向的、缺乏必要的互动,再加上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被带动起来。因此,在教育管理中应该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真正落实柔性化管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最终形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素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所以,中学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柔性化管理策略。而中学学校最终的教育管理目标就是充分利用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培养全面发展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基于此,制定教育管理政策时就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得将学生视为被管制的对象,而应该将其看作是平等的主体。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融人人文关怀,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他们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教育管理氛围,必须尊重他们的个人生活以及情感需要。在课程专业教育方面,应该使学生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在教育管理学习中学生就有了发言权,对自己的观点可以自由表达。总之,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各项潜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学校教育管理中,为了进一步落实好柔性管理理念,要积极引导师生自觉去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使组织的真正意志得以实现。事实上,柔性管理就是自我管理,所以该管理方式更有效。中学学校要想落实好柔性管理理念,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重视起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就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有着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师生在行为上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不断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师生的思想行为有很大程度的改進。因此,在中学学校教育管理中,必须重视起校园文化建设,严格落实柔性管理理念,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必须突出,营造出有利于师生学习成长的环境。

篇6

关键词:中学生;挑战;引导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2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79

中学生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字眼,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叛逆。它不同于小学生跟高中生,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同时又对教师比较敬畏,所以对教师说的话言听计从。而能考上高中的学生肯定是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的,也对自己未来有一定的规划,所以教师不用太费心对学生的管理方面。然而学生在初中这个时期,因受生理、心理以及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同时又开始迷茫。虽说中学生的心智不是特别成熟,但是他们对基本的道德认识还是知道的,只是他们在行为上怎么做还是有些模糊。教师在遇到有这些问题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引导。

一、当代中学生的“模样”

如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长辈的疼爱下长大,给他们足够的宽容成了长辈对孩子宠爱的一种标志。这样的环境下令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格外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他们极其希望成年人可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一般对待。他们希望可以平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而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都是他人替他们决定,一旦有人采用命令式语气,他们就会立马出现反感叛逆的情绪。

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兴趣爱好随着学习范围的增大而变得更为广泛,唱歌、跳舞、绘画等活动成为了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他们追求个性,一味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

二、中学生给教师带来种种问题,教师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以网上授课、网上辅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学习资料,处在信息环境下的初中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科技的发展,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但是另外一方面,网上的信息混杂,初中生的内心比较单纯,对于这些信息缺乏足够的分辨力,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误导,误入歧途。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沉迷网络游戏,初中生自制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引导,他们容易沉迷游戏,无法自拔。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

2.自理能力差。生活变得好了,加上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有的中学生可能在家里什么家务都不用操心,这样在家里养成的习惯可能会带到学校,虽然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基本的生活能力缺乏的学生也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此外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可能过分地追求物质生活,在学校互相攀比,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3.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的变化,学生之间对异性产生好感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心里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对异性产生好奇。但是如果对于异性之间关系认识错误,会导致初中生早恋。初中生年纪小,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还不成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三、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走向正确的道路成为了教师一项艰巨的任务

1.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作为教师,理解学生,给他们适当的宽容,比用责骂的语句会更容易让他们改正。

学生本性是善良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耐心地听一下学生的解释,给他们一次改正的机会,不要动不动就是惩罚,那样只会加深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程度,也会给教师下一步教学带来阻碍。

另外教师的宽容并不等于纵容,改正的机会可以给,但是学生不以为然且屡教不改者教师就应该采取一些方法对其惩罚。比如,根据学生的特点,让他做一件既对其他学生有益又是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样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也让他自信心提升。这样学生就会从潜意识里往好学生的路上发展。

2.教师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解决“早恋”问题。中学时期也是学生情感懵懂的开始,学生受各方面的影响对异性会有好感,但这种好感还不算教师所认为的“早恋”,教师应该知道中学生男女有互动是正常的现象,而且也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不能一开始就认定学生已经早恋,正常交往也要严加阻拦,并且加以训斥,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会让事情适得其反。

教师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公开与学生进行交谈。尊重学生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面思考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正常交往。对对方有好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怎么样做才是对对方好,才是为对方考虑,然后转化这种情感成为学习上的动力,双方可以公开正常交往,把对方当成自己学习上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健康顺利地渡过这段青春期。

篇7

关键词:中学教育;教育管理;沟通艺术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心理与生理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他们的个性心理有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此容易出现叛逆心理与行为,所以,身为初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增强和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唯有借助有效的交流方式,方能够走入初中生的心里,方能了解他们的想法。

一、运用表扬艺术,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在初中阶段,为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表扬则是沟通里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表扬作为一种促进性的强化方法,可以使学生保持心情的良好,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进取心。但是需要教师引起重视的是,教师不要过多的对某一位同学进行表扬,如此容易导致其产生自大狂妄的心理,而起反作用。此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当学生有进步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在表扬中充实自己、壮大自己。

此外,教师表扬初中生的时候,应该做到客观、真实,做到不夸张,也不忽视,做到实事求是、适度、及时。初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尤其是对于后进生而言,表扬对于他们而言显得更加的重要。因此在后进生有了进步的时候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送上自己的关心话语及表扬,让他们在情感上有所依托,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运用沟通艺术,增强批评的实效性

以表扬为主的教学方法显然是积极的,但是教师也应避免走进“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的误区。我国当代教育家孙云晓曾经提到: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可见批评这一沟通方式在教育中也有着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里所说的批评是要讲究艺术性的,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中学生而言,这里的艺术性就显得更重要了。那么我们的教师应该怎样做呢?第一,不要直接地严厉的加以批评,否则会收到事与愿违的结果,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第二,批评要讲究策略,避免采用简单且粗暴的批评手段,可以由间接批评取代直接批评,这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能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

在初中生产生错误行为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文学典故与名人轶事进行说理,或者利用类似的批评现象,促使学生联想到自己的身上,从而进行对比,还可讲一些反映批评目的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反思。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发现有一位学生利用书本的掩护,掏出手机来上网,老师在发现之后,不直接点名加以批评,使其脸面扫地,而是换一种喻意方式,对全体同学说道:“平时我很喜欢用手机上网来浏览我感兴趣的网页,可是如果我在为同学们上课的时候也不放弃这一爱好,请问我这一行为大家认为妥当否?”让同学们可以稍加发言,教师再加以观念的表达。接下来这位用手机上网的学生也会默默地收起手机,认真听课了。这就达到了应有的目的。

三、应用谈话艺术,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

1、巧用“闲聊”艺术,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所谓的“闲聊”指的是老师灵巧地把交流的主题加以淡化,让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进行交流沟通。在闲聊的时候,教师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营造轻松环境的原则。老师可选择学生“闲聊”正酣时,借机的加入他们的闲聊中,最好先默默倾听,摸清楚学生的聊天内容,做到尊重初中生的闲聊;第二,扮演普通聊天者身份的原则。在加入学生聊天行列时,老师应该作为一名普通聊天者,同时要注意借学生的“话”加以发挥,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有效的点拨和启示,让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达到“形闲而神不闲”;第三,教育性的原则。老师应该注意让闲聊的变为可以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的一种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达到师生间的一种情感沟通,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2、应用谈心艺术,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

谈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谈心和演讲不一样,演讲大多是一人在表达,谈心则是双方畅所欲言、各自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念。在学习与生活当中,初中生不免要遇到各色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谈心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了。所谓的谈心并非是那种刻板、严肃谈,有时的无拘束性的聊天、聚会与娱乐中的笑谈,这些都是极富效果的谈心办法。当初中生觉得教师变得可爱、随和与亲切,与自己非常投机的时候,便会放下戒备之心,向你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疑惑,使教师了解到他们的一些看法与观点,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的融洽。

四、结语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一个思想、心理和个性等成长的转型关键期,身为一名初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增强和学生间的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初中生的内心想法,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初中生解决困难,树立信心,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更好的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蒋士会,欧阳修俊.课程与教师的关系考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2]贾小丽.教师与学生用心沟通[J].学周刊,2011(25).

[3]张辉.教师与学生沟通艺术探讨[J].新余高专学报.2009(03)

篇8

大家下午好!

秋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金色季节,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收获季节。今天新学期的第2天,首先,祝全体新老同学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上学期,在校领导、老师及全体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成绩终究属于过去,在新学期,我们要有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希望。在此,就学校德育工作,我向同学们提一些要求:

1、在仪表、仪容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化装、不染发、不佩带首饰、男生不留长发、怪发,女生不烫发、不染指甲、不穿高跟鞋。禁止穿奇装异服、披衣散怀、歪带帽子、穿拖鞋入校等。总之,不适合学生的仪表、仪容要坚决杜绝,学校在本学期要不定期的检查,违纪的学生除扣班级量化分外,对本人还要严肃处理。

2、在安全与卫生方面:一定要按学校的要求做,听从老师的管理,上楼下楼、出操、课间活动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珍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同时注意交通安全,做到不闯红灯,不坐违规车辆,不违规骑车。卫生是文明的标志。坚决禁止乱扔垃圾,如纸屑、包装袋、果壳、瓜子皮等杂物。水房内不得冲洗拖布、倒脏水、倒杂物。做到见纸就拣,见脏就扫、拖。讲究个人卫生,比一比,哪个班卫生工作好,哪个同学卫生习惯好。

3、在校规校纪方面: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争做文明向上的好学生。学校是一个大集体,班级是一个小集体。在集体中,我们谁也离不开谁。班里有人干了坏事,有的同学不守纪,让班级扣了分,整个班级都会受到影响。班级里有同学得了荣誉,我们全班同学都会感到光荣。希望同学们自觉自愿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在学校里,见到老师恭恭敬敬地说一句:老师好,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学习勤奋,这是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的表现。见到同学说一声:你好,这是与同学友好的表现。在公共场合,举止文明,不争不抢,这是对他人尊重和关爱的表现。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主动帮助小同学解决困难,这是文明的体现。在这些方面,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同学都会做得不错。但也有个别同学满口脏话粗话、不跟老师打招呼,拿别人的东西,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等,这都是一些不文明的表现。所以本学期,要求全体同学做到:

“三个随手”(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笼头、随手捡拾废纸)

“四个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取放物品轻)

“五个不”(不趴窗台、不串班级楼层、不乱涂乱画、不追逐打闹、不进网吧游戏厅)

“六个禁止”(禁止迟到、早退、旷课、私自离校;禁止吸烟、喝酒、赌博;禁止服用麻醉、兴奋等药剂;禁止携带匕首、管制刀具等入校;禁止以大欺小、敲诈勒索、打架斗殴;禁止早恋、拉帮结伙与社会人员勾结)

同学们,学校里多数是小事,但又没有小事,说它小,比如:弯腰捡起校园内的一张纸屑,听到铃声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整理好学习用品等,事情都很小,但都关系到同学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是大事。

篇9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教育改革与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的增强,政府加大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加之的关心和支持,都对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Intel公司前总裁葛鲁夫所说“在当今世界上,一切能做到的,终将做成。技术的力量不可阻挡,无论人们在它的前进路上设置何种阻碍,它仍然继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计算机教育本身也是一项重要而有力的支持。因此,我认为,难得的机遇已悄然到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进一步坚定信念,加快教育改革步伐,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建设、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评估等方面作出整体性改革,并结合“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教育思想,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用的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21世纪世界预测》一书提到“迅猛惊人的变化震撼着今天的社会,它迫使课堂内的教师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事实: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化知识,出口之间也许就已过时;那些需要一套解读术(注释)的艰涩的古书和出了学校一辈子也不会去用的冷僻刁钻的数学难题,在徒然耗损着年轻人的生命和热情,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利获得在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还需了解各种未来社会的真实图景”。因此,课程结构改革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面向未来,就变化中的因材施教。纵观我国学校教育,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不得不与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思路有关。因此,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我国各省区中学计算机教材大多与社会实际脱节,教材中充积着过多的计算机术语,缺乏形象直观的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鉴于目前学生负担已很重的情况下,学校计算机课时安排也不可能太多。因此,计算机课程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初一、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劳动技术课程逐步发展成为基础文化课程。在教学中加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渗透,重视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教材编排上注意遵循由浅入深,年级之间课程内容的衔接,做到知识趣味性强和科学性严谨,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同时,我们也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计算机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去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写作文、做实验或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等等,效果较好。例如上学期高二1班学生自发组织利用计算机编辑排版他们自己的一本诗集,题为《荷叶尖尖》,很有创意。这种做法,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又发挥了他们自主创造性的劳动。我校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增设了第二课堂、学科竞赛辅导,对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拔尖人才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此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我们已进行了多年的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做到主动具体落实,基本适应当今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的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我校计算机课程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初一年级我们主要安排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发展史、键盘指法强化训练、磁盘操作系统以及UCDOS汉字系统等。考虑到我校高中学生有来自市区的也有从各县区学校来的,水平层次不同。高一年级我们在初中课程基础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设计,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二年级主要选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命令的操作,学会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课题。此外,我们还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如WINDOS95、Internet通信等,注重学生实践训练,以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我们也注重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心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的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鉴于此,我们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精心培养这些尖子人才,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特长。这一做法在我校学生计算机竞赛中有了很好例证。这两年来,我校学生参加计算机竞赛,有25人次获得省级奖励。

四、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我认为,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教学,是明智之举。大量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完全被摒弃,学生是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的,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正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才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体现教学互动性。这样,教育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都获得与科学家们一起参与课题研究,去挖掘考古,去探索星体奥秘等过程的喜悦。我们的经验也表明,这样得来的结果比耳提面命的讲授深刻得多、鲜明得多,更多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五、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是在塑造人,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劳动者。学校应该拥有一批热心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也要大力宣传在计算机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使教师们都认识到,普及计算机教育已刻不容缓,培养拔尖人才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奉献,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自觉主动完成教学任务。

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计算机教师一方面要朝一专多能方面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水平,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我校十分重视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定期或不定期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学习参观活动。几年来,我校计算机教师参加过由广东省电教馆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研讨班”的专题学习。先后多次组织教师参观深圳、广州、珠海、广西等地的计算机教学情况。今年初,我校又颁发了《关于全校行政领导、教师、职工计算机培训试行方案》,组织了3次计算机知识培训活动,至今全校已有120多人接受培训,学校出现了“学电脑,用电脑”的热潮,学校领导科技意识进一步明确提高,广大教职工对计算机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明显增强。

六、加强学科德育目标渗透,注重学生实践。

应当明确,我们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他们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才的质量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校重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思想教育点,实现德育目标渗透,从而体现“德育为首,五育并兴”的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分年级按照教学目标详细制订了我校《计算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实施细则》,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两年前,我曾要求学生们做一个课题设计实验,题为“学生成绩统计管理系统”。学生们便三四人为一组动手设计。到学期末检查时,大多数课题小组已完成课题实验,而且质量较高。这次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们分工合作、集体研究、协同创造精神的机会。

七、中学机实施素质的培养方向。

中学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今后适应生活、生活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我校提出要培养学生“九种能力”,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自教能力、应变能力、耐挫能力、预见能力。我们更着重于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三年前,我要求初一年级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目:“结合实际,谈谈你想象中的未来计算机会是什么样子的?”。两位学生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已:回答1.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类去太空探索星球,那一定很刺激。回答2.今后计算机只需用光照着就可以工作,能说、能听、能想,能做我们想做的一切事情,那实在美妙极了。

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我校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五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更加注意锻炼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使他们认识到宽厚、自信、坚毅、乐观等因素在造就成功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八、制定各类评估制度,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评估体制。必须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制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估标准,对学生作出科学全面考核,对教师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评定学生学习时,我们坚持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占50%),结合基础性知识(占40%)和平时表现(占10%),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对参加竞赛获奖、第二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嘉奖,以利于尖子生的成长,激励他们进取向上。

在教师教学评价方面,我校注重教师教学实绩,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和发表教学论文,主动热情投入到课题教改实验,对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学校对竞赛辅导教师除了平时的物质补贴外,还对辅导学生获奖的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学校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改革评优、评职称制度,实行责任合同聘任制,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科教师,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深化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化人才作出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

2.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2000年)》,1996年12月20日

3.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纲要》,1996年7月

4.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素质教育丛书》·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5.杨燊·《试谈“三个面向”与中学培养规格目标》·《湛江教育》期刊1996年第1期

篇10

【论文摘要】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通过科学评价,实现中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近年来,不少教育管理中都提出了要“以人为本”,明确指出了人的作用乃是管理的根本。“以人为本”所说的“人”是多元的,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还包括管理的人文环境。就学校而言,“以人为本”涉及到的“人”有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还有家长、社会群众等,在这儿笔者要提到的是作为学校领导者,如何才能做到人性化管理,让教师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呢?

一、对教师的日常管理要体现灵活性特点

教师的劳动是高智力的,需要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有“临时处置权”。首先应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较大自主权,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研究课题和讲授内容而不必受制度框架的限制;让教师有权力决定课程的基本进度,决定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内容的设定、教材的选择、考核的标准和方式及安排教学时间甚至教学场所的自由。其次,要保障教师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有了学术自由才有真正的教学自由。

二、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参与性特点

当前的教师管理中,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失衡,教师没有充分的决策、监督与参与的权力。为了使学校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学校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民主氛围,让管理者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服务和引导。其次,应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营造重视教学和教书育人的氛围。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学管理一定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作用,应积极征求广大教师对教学质量工作及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三、赋予教师挑战性工作

与一般工作人员相比,教师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克服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要使工作富有挑战性,除了下放决策权外,还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工作丰富化来实现。

当教师觉得现有工作已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学校领导就可以把他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相近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去。在实施充实工作内容过程中,应遵从下列五个原则:

1.增加工作的责任和难度;2.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3.赋予教师自主权;4.将有关工作业绩及时反馈给教师;5.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四、构建柔性的评价机制

尽管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些学校却毫不迟疑地将评价结果记入教师教学档案,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挂钩。这样不但损害了评价的公正原则,也严重挫伤了教师认真教学的积极性。要使教学评价相对公正,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在教师的绩效评价上,既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但又不能仅仅以此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评判依据,还应听取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其他教师的意见,将几个方面的意见结合起来考虑。第二,在评价的标准上,不能仅仅强调教学形式是否具有多样化的手段,还应考虑教师教学是否具有前瞻意识,是否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教师的教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性思维,是否尊重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第三,评价体系应避免主观因素的误导。不要出现是否平易近人、是否关心学生之类的评价项目,尽可能使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第四,要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客观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水平,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五、关心教师,让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

首先,学校应该关心教师的健康状况。由于教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缺乏应有的锻炼和娱乐,因此,长期下来健康状况就会受到威胁。

其次,学校应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状况,要尽力帮助教师达到工作和家庭相互平衡。这样,学校教师就可以在工作之前、当中或者之后高效率地干完自己的“私事”,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集中的精力从事工作。还需在教代会上向教师解释教师工作的艰辛,并希望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个人及其整个家庭对学校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特别快,教师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化。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培训和开发的投资,为教师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我们应该从校本出发,开发好教师资源,真正做到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徐联仓.管理心理学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6-89.

[2]李水山.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观[OL].

[3]论人本管理[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