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情况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融资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直接融资情况

篇1

关键词:直接融资,上市

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4256家企业中,绝大多数(81.5%)的企业暂无上市计划,而拟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上市公司共占18.5%(见表8)。调查表明,由于上市仍然属于比较稀缺的资源,门槛相对较高,多数企业还是很难通过这一直接融资途径来获取经营发展所需资金的。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样本中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差别很大。其中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有7.7%的小型企业拟上市或已上市,而在大型企业中这一比重已达到52.5%。调查表明,目前小型企业很难通过上市这一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取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资金。随着全国统一、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逐步完善,这一问题将有所缓解(见表8)。

表8企业上市情况(%)

 

 

 

暂无

上市计划

拟上市

公司

上市公司

的母公司

上市公司

的子公司

上市公司

总体

81.5

13.1

1.0

3.1

1.3

东部地区企业

82.0

12.0

1.3

3.3

1.4

中部地区企业

79.1

16.1

0.7

3.2

0.9

西部地区企业

81.8

13.1

0.8

3.3

1.1

东北地区企业

83.9

13.2

 

 

1.5

1.5

大型企业

47.5

22.1

10.1

12.6

7.8

中型企业

75.8

19.0

0.4

3.6

1.2

小型企业

92.3

6.5

0.0

0.9

0.1

国有独资企业

77.4

7.3

7.6

6.6

1.0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81.7

13.6

0.5

2.9

1.3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69.2

12.0

5.2

10.4

3.1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86.2

12.1

0.4

0.8

0.5

农林牧渔业

83.3

15.6

 

 

1.1

 

 

采矿业

70.9

14.5

3.6

9.1

1.8

制造业

80.9

14.1

1.1

2.8

1.2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0.3

15.6

 

 

12.5

1.6

建筑业

84.4

7.8

1.8

3.6

2.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1.4

16.5

2.2

5.5

4.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8.8

22.1

 

 

5.2

3.9

批发和零售业

88.8

5.6

0.4

4.6

0.7

住宿和餐饮业

75.7

24.3

 

 

 

 

 

 

房地产业

87.5

7.8

 

 

3.9

0.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92.3

7.7

 

 

 

 

篇2

关键词:直接融资;优化资本结构;中国式构想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113-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著名财务学家詹姆斯・范霍恩教授等曾断言: “我们有无数的理由相信,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资本结构。根据各人对不同资本结构和行为缺陷的理解差异,这种预期中的最优资本结构迟早会伴随着可能的债务股本比率出现。”上市公司的投融资活动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许多投融资活动均在资本市场中完成的,具有一定的通过资本市场调节资本结构的能力,而资本市场的波动,将会导致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重大变化。资本市场是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的金融平台,在资本市场中,直接融资市场即证券市场发挥着银行信贷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市公司之所以成为上市公司,直接融资市场扮演着重要角色,没有直接融资市场就无所谓公司上市。直接融资市场以其独有的融通资金、资产定价、投资获利、资源配置、产权界定、监督警示、约束管理、信息激励、风险规避等功能组合作用于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探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促进直接融资市场的良性发展,使中国公司较为理性地筹集公司所需资本,为最终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便是本选题的目的。

二、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分析

笔者以2007年沪市上市的制造业共计459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的样本,为消除异常数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先对这些样本进行筛选,排除本年度上市的样本37个,排除ST与*ST的样本33个;又由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复杂,为不受市场分割等问题的影响,排除发行A股的同时发行B股或专发B股的样本公司29个。对最终余下的360个样本公司,笔者将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来分析这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资金来源的总体情况。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这些上市公司2007年的财务报告,共采集样本数据360组。笔者首先对所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按照负债融资、保留盈余、股权融资的计算公式分别求出各样本公司各年度的负债融资、保留盈余、股权融资的数额,在此基础上,求得本年度各样本公司的融资结构,公式为:Yi k =

式中:Yi k为第k家公司2007年的第i个融资指标占该公司当年融资总额的比重;Xi k为第k家公司2007年的第i个融资指标绝对数额;q为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构成要素的要素数目。

1.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特征

为了系统反映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总体特征,我们利用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处理。

由于某些异常数据得到有效删除,较好地消除了资本结构的异常现象,从标准误差、标准偏差、峰值、偏斜度等指标数值来看,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正常状态得到客观反映。负债融资为76.54%,占公司全部融资比重的绝大多数,其次为保留盈余20.77%,股权融资所占的比重最低,为2.66%,根据我们对公司融资项目的概念界定,这一结果意味着上市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债务,同时公司的留存收益成为另一融资渠道。

2.上市公司现行资本结构的症结

从笔者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症结在于:

(1)赢利能力低下导致内源融资过低

在发达国家成熟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下,内源融资在公司融资结构中占50%以上。而中国公司则是以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而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公司几乎是完全依赖外源融资。造成中国公司内源性融资比例过低的主要原因是:自我积累和赢利能力差,内源性融资来源匮乏。

(2)公司规模扩张推动资产负债率上升

在上市公司纷纷追求规模效益的今天,保留盈余的内在不足,企业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的外在约束,限制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企业规模扩张的融资渠道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银行信贷融资的肩上。其结果是企业规模的扩张伴随着负债水平的上升。

(3)资产负债率过高且行业变化幅度小

我们一般认为公司保守的资产负债率应不大于50%,马苏里思(Masulis,1983)认为,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应该在23%~45%之间,而样本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60%,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具有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因此具有过大的财务风险。

(4)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

分析样本公司的负债结构,发现流动负债过多,占了86.40%;长期负债较少,仅占13.60%,即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具有期限短但风险大的特点,过多的流动负债直接造成公司很大的还债压力及很高的偿还风险。

三、中国公司融资模式对资本结构理论的偏离

分析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没有遵循优序融资模型,上市公司的全部融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一条腿短,一条腿长”,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上市公司在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困难,直接融资成“短腿”;另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公司更加依赖间接融资。统计显示,近年国内非金融企业的贷款融资比重接近90%,而股票融资不超过5%,企业债券融资更是微乎其微,不超过1%。

导致上市公司现有的资本结构非优的原因很多,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不理想等直接原因,更主要的是直接融资市场的不规范不完善。分析中国直接融资的现状和上市公司的融资条件,可以看到,上市公司与其他非上市企业相比,虽然有更多的融资渠道,但不规范的直接融资市场,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使上市公司不能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

四、中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效率分析

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许多问题和矛盾,其市场机制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行政干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等。这些问题,有的是中国特殊国情和转型经济的特定条件引起的,有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遇到的共同的问题,还有的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共同问题。

1.量方面的效率分析: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与构成

(1)直接融资市场规模偏小

虽然近几年来中国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但中国直接融资占社会总融资的比重仅为25%,扣除国债部分,直接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只占10%左右。而在美国,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高达50%以上,日本也在50%左右,由此可见,中国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还是过小。

(2)直接融资市场结构失衡

直接融资市场内部,股票市场发展较快,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过慢。从1987―2007年这二十年来,企业债券市场虽在初期经历过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仅增长1倍多,而股票市场规模增长210多倍,结果使到2007年企业债券融资的规模只有股票融资规模的4%。

2.质方面的效率分析:直接融资市场的运行

中国直接融资市场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尚未达到真正意义的弱型效率,这主要体现:第一,市场交易信息质量差,价格波动明显;第二,市场结构不协调,融资成本高;第三,市场竞争水平低,约束力弱;第四,产出弹性小,与间接融资变动相背离,没有发挥经济活动“晴雨表”的作用;第五,出现了资本流动的“体内循环”。

五、以直接融资为突破口,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根源在于传统的经济体制,要解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只能通过市场经济的途径即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来解决。利用直接融资渠道,上市公司可以大规模地筹集债权资金和股权资金,自主确定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直接融资具有内源融资和间接融资不可比拟的优点,完善、发达、高效的直接融资市场是上市公司形成和调整资本结构的基础,上市公司要实现较佳的资本结构,必须要以高度发达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为依托。只有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建立一个高效的直接融资市场,公司融资才能真正地比较判断融资成本、选择融资方式;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真实的社会成本,才能更好地选择资本结构,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

可以说,中国的直接融资市场正在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肩负着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经济改革的重任,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中的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而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内部联系,对于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中效益和治理相对较好的一部分,直接融资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直接融资市场的规范完善,不仅可以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而且可以较好地解决困扰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许多问题,从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来考虑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才能使上市公司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正飞,等.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与融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一、实施“双推双增”融资工程的重要意义

实施“双推双增”融资工程,是根据当前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扩大直接融资工具运用,保持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双推双增”融资工程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供需矛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实现经济金融和谐发展。

二、组织机构

我市“双推双增”融资工程由市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国资委、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共同组织实施。为确保融资工程顺利有序推进,成立市“双推双增”融资工程领导小组。

市“双推双增”融资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行市中心支行,负责融资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刘立民同志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各成员单位业务负责同志组成。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一)市金融办:负责与人行市中心支行拟定“双推双增”融资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全市“双推双增”融资工程动员大会;组织召开全市直接融资工具运用培训班;协助省证监局对全市拟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拟发行公司债券进行审核筛选和对接;与人行市中心支行对遴选的企业名单进行金融政策把关,确定银企对接签约名单;研究制定“双推双增”绩效奖励机制;对在“双推双增”融资工程中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与人行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落实“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合作框架协议”;协调有关部门主动了解发债企业守法经营情况,加强突发事件处置,维护全市债务融资市场的良好秩序。

(二)人行市中心支行:负责与市金融办拟定“双推双增”融资工程实施方案;协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相关服务支持工作;对全市拟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的企业进行审核筛选和对接;与市金融办对遴选的企业名单进行金融政策把关,确定银企对接签约名单;与市金融办、市财政局落实“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合作框架协议”;协助市财政局制定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做好基金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定期调查发债企业经营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扎实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夯实优质中小企业参与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基础。

(三)市财政局:负责与市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落实“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市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规模不低于1亿元;制定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协调发债企业在成功发行后,按照一定比例缴存相应基金;制定并实施对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或反担保公司)的专项财税扶持政策。

(四)市工信局、国资委、科技局:负责参照发债基本条件,根据市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组织对全市企业和发债主体进行遴选;建立全市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或规模以上的企业、优质小企业名录,每年进行实时更新;负责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推荐上报工作。

(五)市发改委:负责对全市拟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进行审核筛选和对接。

三、服务对象、实施年限和主要目标

(一)服务对象:

全市范围内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或规模以上的企业、优质小企业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同时要具备以下条件: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

2.具有稳定的偿债资金来源,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盈利;

3.流动性良好,具有较强的到期偿债能力;

4.发行融资券募集的资金用于本企业生产经营;

5.近三年没有违法和重大违规行为;

6.近三年发行的融资券没有延迟支付本息的情形;

7.具有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募集资金的使用偿付管理制度;

8.待偿还融资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

(二)实施年限:

整个“十二五”期间,即:自现在开始,到2015年结束,共5年时间。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5年末,全市有100家以上企业达到直接融资条件,有30家(期)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成功融资。

四、年度目标和活动内容

(一)年度目标:

“双推双增”融资工程的启动之年,年内争取使全市潜在直接融资企业后备库基本建成,直接融资知识在入库企业实现基本普及,与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合作框架协议”,“双推双增”融资工程成效显现。

(二)步骤及内容:

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层层推进、总结表彰”的方式进行,共由四个阶段十一项活动组成。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动员启动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内容:下发关于在全市实施“双推双增”融资工程的文件,并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一次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双推双增”融资工程。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阶段。由两项活动组成:一是对全市范围内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优质小企业直接融资能力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由市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牵头组织,市工信局、国资委、科技局具体实施,自下而上,全面调查,分类排出即期融资企业、近期培训企业、远期辅导关注名单,实行名单式管理,责任到具体部门;二是“双推双增”融资工程领导小组将符合使用直接融资工具的企业与人行西安分行组织对接。其中,筛选10—15家优质企业,将30—50家具备直接融资条件的企业上报人行西安分行,作为全省第一期培训班备选企业。

篇4

信贷成本主要是指银行与贷款企业交易时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包括搜索材料、谈判交易、监督实行等相关费用。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对整体的成本进行预算,实现成本的合理化。银行在对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信贷的同时,可以将信贷过程中的多重材料收集进行省略,大大降低了原本对同样数量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通过这种集体贷款实现对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了银行对回笼资金的利用效率。

企业的信贷成本受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人为因素方面主要是机会主义和人为活动中的限理性。环境因素主要为不确定的贷款风险和复杂的环境整体。这些对银行的信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银行对企业信贷的主要考虑条件。银行在进行信贷时,往往因为中小型企业的预算成本过高,交易时间、人力、资源等浪费程度严重而终止信贷行为,给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直接融资的效应

1拓宽融资通道

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中小型企业的直接融资效益,通过拓宽企业融资的通道实现企业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在人与人之间或企业和企业之前等直接进行融资,实现资金的借贷。通过对企业和个人的相关不动财产进行抵押进行相关的融资行为,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这种融资的主要代表是民间融资。在双方建立良好的融资沟通的情况下,进行中小型企业创业资本的流动,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进入资本市场产业集群

帮助中小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对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在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的情况下,将资本市场中的资金吸引到企业中,解决企业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改善企业的资金现状,完善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实现企业高速运转,扩大企业的效益。这样才能提高融资的成功率,实现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3促进政府融资

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力度也会加大。政府会选取降低税收、减少税费、企业补贴、基金补助等多种形式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带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融资的广泛效益,带动了企业的高端发展,实现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促进我国的经济进步。

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发展,对这些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帮助。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的信誉,减少了政府对企业融资产生空洞的情况,提高了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信任度。在产业集群中,政府的融资可以很好地被使用,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总结

篇5

一、明确目标任务

到2020年末,全市直接融资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融资结构明显优化,全市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不低于35%,在全省的排名超过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名,国民资产证券化率达到30%,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交易,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50%以上规上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新增主板或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1户,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户,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累计达到80户。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全力推动股权融资。

1.推动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大力实施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四年行动计划”,自2017年起,每年改制比例不低于10%,努力做到应改尽改。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对改制企业“一户一策”给予指导,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改制企业提供财务、投资及法律顾问等方面的服务,或根据地方财力给予完成改制的企业适当费用补助,积极推动企业加快改制步伐。

2.做大做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依托省上“五千四百计划”和“创业板行动计划”,健全充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筛选推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强、龙头引领作用明显、运行机制健全、财务管理规范的重点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每年对重点培育企业进行补充、调整和更新,实行一年一报、动态筛选、重点跟踪、动态管理,确保全市重点培育企业数量长期保持在150家以上。

3.鼓励重点培育企业多渠道上市挂牌融资。支持重点培育企业选择合适上市途径,引导其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对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实行“一户一策”精准帮助,力争更多企业纳入全省“五千四百”计划。鼓励和支持资产规模大、盈利水平高的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上市;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支持上市挂牌企业公开转让股份,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并购重组,促进股权与资本对接;支持有意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国际资本的企业境外上市。

4.支持上市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上市企业充分依托资本市场,通过公司债、可转债、定向增发、配股和优先股等多种方式实现再融资,扩大企业融资规模、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提高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并购重组海外产业链核心资产以及研发、品牌与技术资源。

5.着力提升资产证券化率。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市属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推进有条件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全力推进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利用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

(二)大力推动债券融资。实施债券优先战略,扩大债券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改善我市直接融资结构,力争到2020年末,50%以上市县两级国有企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在AA+以上的上市企业及其大股东实施债券发行计划,发行规模累计达150亿元以上。鼓励企业综合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推动优质企业发行公司债、可转债、集合债、私募债等。各区市县、园区要加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债券承销机构与发债企业无缝对接,为企业发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驻市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各自法定经营范围内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和结算业务,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申请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资格。

(三)加快推动基金组建。鼓励和支持小平故里发展基金采取“1+N”模式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实做大小平故里发展基金,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动我市基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2017年底基金授信总规模达50亿元、提款达12亿元,2018年底基金授信总规模达100亿元。加大与央企、省属国企合作力度,积极对接系列基金等省级基金,合作设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等基金。加强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接,积极引入保险、银行理财等资金投入到全市经济发展建设。市本级设立3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参照设立。鼓励重点产业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并购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业型和创新型企业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着力优化我市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环境,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到我市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类基金,开展各类投资合作,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强化工作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依托上市公司与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工作组,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直接融资协调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上市、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各区市县政府、园区管委会以及市级相关部门要主动与重点培育企业沟通对接,优化行政服务,特别是在重点培育企业实施改制、资产重组、上市挂牌、发债等过程中,要建立“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制度,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政府金融办要加强对重点企业培育和提升直接融资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挂牌、直接融资等工作落到实处。

篇6

 

一、引言

 

伴随我国投资率的不断攀升,近年来我国宏观投资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已经对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形成制约。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呈现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投资率从1978年的38.22%攀升至2014年的46.04%,36年间提高了7.82个百分点。特别是在2000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增长更快,15年间攀升了10.76个百分点。但从我国的宏观投资效率看,近年来却有明显下降。边际资本产出比(ICOR1,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从1994的0.65开始下降,最低点为1999年的0.14,次低点为2014年的0.18,其间虽有上升,但总体呈现下行趋势。随着宏观投资效率进入波动下行期,我国投资增速显著放缓,特别是2011年后进入持续的下降通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1年的27.9%降至2014年的15.7%。随着投资增速的放缓,经济增速也随之持续放缓,GDP增速从2010年的9.6%放缓至2014年的7.4%。可见,资本产出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固定资产投资的下滑,并拉低经济增速。金融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密切,而宏观投资效率又是目前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探寻金融发展促进投资效率提升的路径,从而为金融引导我国投资效率的提升和促进投资稳步增长提供参考。

 

二、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的理论框架

 

(一)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的经典理论

 

金融发展是指金融规模的扩大、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效率的提高及金融制度的完善。随着金融的发展,以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为依托,金融系统将充分发挥其信息收集、风险分担、金融创新等功能,并通过利率、汇率等杠杆使储蓄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转化,从而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转化的角度看,金融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通过改变居民的储蓄水平影响一国的潜在资本供给。二是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善资本投资的质量和效率。由此,在金融发展视角下,宏观投资效率的内涵囊括了储蓄率、储蓄转化投资比率、资本配置效率、资本利用率及产出效率等方面内容,这些也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从理论研究方面看,主要包括哈罗德-多马模型、内生增长模型以及新古典增长理论。

 

(二)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关系的相关论述

 

西方学者对金融发展与投资效率及经济增长的关系持不同看法。古典经济学家大多认为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赵振全、薛丰慧,2004)。如熊彼特认为,金融中介所提供的服务对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Schumpeter,1911)。又如,希克斯发现技术革命本身不足以推动18世纪英国的长期持续增长,金融创新对工业革命的作用与技术进步同等重要(Hicks,1969)。自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s,1973)创立了金融发展理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金融发展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原因之一,同时它也受经济增长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信息经济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为金融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以赫尔曼、穆尔多可和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不完全信息市场出发,提出“金融约束理论”。他们认为,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主张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实行“温和的金融抑制”,但也没有否定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在投资效率方面,斯蒂格利茨和韦斯以信息不完全为基础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Stigliz和Weiss,1987)。他们认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存在使信贷资金只能被低效率地分配,进而主张应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贷市场的不足,并与信贷市场共同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金和莱文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入手,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金融中介的规模和功能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资本形成,而且刺激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King和Levine,1993)。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研究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为了通过发展金融来提升宏观投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发展与投资效率关系的国际比较。最后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结论,并给出以金融市场化推动投资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三、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金融发展在我国突出地表现为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并由此带来融资结构的变化。因此,我国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可以转化为研究金融市场化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本文在构建金融市场化指数和宏观投资效率指标的基础上,分析金融市场化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市场化指数构建

 

金融市场化指数,是反映金融市场化的综合性指数,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金融市场化的内部结构与发展状况。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化指数的构建需要全面、准确反映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在构建金融市场化指数时,需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构建全面反映我国金融市场化发展的指标体系。二是要科学选择金融市场化指数合成的权重。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金融市场化分解为金融机构市场化、融资市场化、金融对外开放和政府行为市场化四个方面,并参照冯梅等(2014)的做法,围绕这四个方面建立金融市场化指标体系。在对各个指标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选择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分别计算相应的市场化指数。

 

(二)宏观投资效率和衡量

 

在构建了金融市场化指数后,还需要对宏观投资效率进行量化,进而研究金融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衡量宏观投资效益的指标,通常有边际资本产出比(ICOR2,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和资本回报率(ROC3,Return On Capita1)两种。由于边际资本产出比计算方便,而且在宏观投资效率研究中也得到广泛使用,因此本文以边际资本产出比指标来衡量我国宏观投资效率的变化情况。从ICOR的变化情况看,1978年以来,我国的增量投资产出比大致呈现“两升两降”四个阶段。第一个上升阶段(1980-1994),这一时期的投资效率呈现波动上升,ICOR指数从1980年的0.31升至1994年的0.65,在此期间1989年和1990年两个年份有显著下降。第一个下降阶段(1995-1999),受经济体制转型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这一时期的投资效率呈现快速直线下降,ICOR指数从1995年0.51降至1999年的0.14。第二个上升阶段(2000-2007),我国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的发展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效率逐步回升,ICOR指数从2000年的0.22升至2007年的0.40。第二个下降阶段(2008-2014),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转型影响,投资效率呈现波动下降,ICOR指数从2008年的0.36降至2014年的0.18。

 

(三)实证分析

 

进一步比较发现,在金融市场化的各类指数中,融资市场化指数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接下来的实证分析中主要研究融资市场化指数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

 

1、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从不同阶段来看,两者的关系又不尽相同。本文将1978年至2014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分别计算各个阶段融资市场化指数与宏观投资效率指标的相关系数,结果如下:

 

分阶段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多数年份中,我国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在四个阶段中,在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两者呈现绝对负相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两者呈现弱负相关;其他时间较长的两个阶段中,两者均呈现正相关。

 

2、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

 

对于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关系。二是研究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在不同时期的因果关系。

 

协整模型结果显示,剔除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之前融资市场化发展对于投资效率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1978年至1996年,融资市场化对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这一时期融资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推动投资效率提升2.360个百分点;1999年至2008年,融资市场化对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有所减弱,这一时期融资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推动投资效率提升0.343个百分点。2009年之后,融资市场化对投资效率存在负效应,但这种数量关系并不显著。

 

为进一步研究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对不同阶段的融资市场化指数与宏观投资效率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1978年至1996年以及2009年至2014年,融资市场化是宏观投资效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而在1999年至2008年,融资市场化和宏观投资效率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融资市场化与投资效率关系的国际比较

 

直接融资占比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融资市场化发展程度。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于融资市场化的定量描述,主要是通过增量法和存量法计算的直接融资占比来反映。增量法主要是从融资增量角度出发,计算一定时期内新增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股票和债券)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存量法选取股市市值、债券余额和银行贷款余额等几个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直接融资比重或资本市场规模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是目前国际上研究金融结构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认为存量法更适合进行国际间的比较。

 

(一)从国际范围看,我国的融资市场化发展缓慢

 

在过去的20多年里,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融资的市场化程度上升,直接融资占比均呈现上升趋势。我国的融资市场化发展较快,但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并一直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直接融资占比。另外,从直接融资占比的稳定性看,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逐渐稳定在60%附近,而我国的直接融资占比波动性较大,与上述国家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一是高收入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比逐渐趋于稳定。按照存量法计算,在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比就达到了60%的水平,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金融体系结构趋于稳定。此后,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比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最高达到64%的水平。二是中等收入国家融资市场化发展加快,相比高收入国家波动性较大。中等收入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按照存量法计算,直接融资比重处于40-50%之间,这既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其中一些国家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较短有关。但此后稳步攀升,近年也达到了60-70%的水平,一度超过高收入国家水平。三是中国融资呈现快速发展,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持续下降,与中等收入国家融资市场化发展过程类似。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融资市场化高速发展。按照存量法计算,直接融资占比从不足10%攀升至2000年的30%附近。此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融资市场化发展停滞不前。2005年,经历一系列改革后,我国直接融资占比快速攀升至2007年的58.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直接融资占比持续下降至2012年的36.9%。

 

(二)通过国别比较,各国宏观投资效率普遍下降

 

一是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宏观投资效率都呈现回落趋势,我国宏观投资效率的均值也在下移。美国和日本的宏观投资效率从20世纪70年代呈现下降趋势,美国的宏观投资效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稳定在20%附近,而日本的宏观投资效率则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低于10%,而且一度还出现负值。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宏观投资效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且与美国投资效率的关联性增强。

 

(三)从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看,融资市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宏观投资效率逐步趋于稳定

 

从美国和日本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看,在直接融资占比超过60%后,宏观投资逐渐趋于稳定。1990年至2012年,美国的直接融资占比超过76%,相应的宏观投资效率表现较为稳定,剔除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这一时期的宏观投资效率稳定在20%-25%之间的水平上。同期,日本的宏观投资效率则表现为先下降,而后逐渐趋于平稳。数据显示,2001年之前,日本的直接融资占比均在60%以下,宏观投资效率呈现持续下降,2002年之后日本的直接融资占比超过60%,剔除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投资效率稳定在1%的水平上。同期,我国的直接融资占比均没有超过60%。按照存量法计算的直接融资占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2000年之后的波动性明显增大。图像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直接融资占比提高,宏观投资效率也出现大幅提升,但20世纪90年代末期两者出现了明显背离。2000年之后,我国的直接融资占比超过20%,直接融资占比与宏观投资效率的走势更为接近,这一时期的直接融资占比和宏观投资效率的峰值均出现在2007年,从2008年开始两者均呈现下降趋势。

 

五、我国金融发展促进投资效率提升的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金融结构的优化促进投资效率的提升,增强金融发展对经济的推动力。鉴于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金融发展对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改善融资结构,协同发展场内和场外、公募和私募、股票、债券和期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一是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大对于创新型和中小型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二是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强化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约束机制,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三是发展信贷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从而实现增加直接融资、有效盘活存量、改善金融结构和分散金融风险。

 

积极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发挥多方力量共同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很多国家的直接融资比重普遍提高,金融结构得以改善,宏观投资效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提升。建议我国紧抓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协同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放松资本管制、资本市场审批简化等一系列金融改革,实现市场化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直接融资业务,提高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并实现风险的分散。

 

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新兴金融模式,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资金来源。一方面,探索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模式对直接融资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畅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加快形成可以在全国推广的PPP项目融资标准模式,为银行投放贷款提供承贷主体,也为民间资本的介入畅通渠道。

篇7

一般来说,利率提高对于商业银行是有益处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银行可获得的收益将增加。但是,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银行的获益演变也需加以分析。

由于监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企业直接融资,因此,商业银行只得去追随市场变化,不能单纯固守信贷业务这一传统业务。举例来说,允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使企业改变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传统需求方式,这种直接融资方式可以使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事实证明,企业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券后,首先会尽可能偿还利率水平较高的银行贷款。又如:有实力的企业收购上市公司,也可以从证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通道。另外,利用信托公司融资平台发行信托产品获得信托贷款,利率也大大低于银行贷款。此类直接和间接融资途径的转变,都使商业银行利用信贷获取收益的传统方式面临极大挑战,加之因银行同业融资成本差异而引发的同业竞争,使银行高利率的信贷业务必须面对考验。

市场经济模式推动了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的更新。虽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支持企业融资的创新所带来的收入,并不一定比向好企业发放贷款来得稳定,但是,市场已经出现了对新型融资产品的强烈需求,廉价的融资成本是企业的追求,商业银行必须适应企业的需要改变经营模式。否则,其他竞争对手不会对机遇视而不见。

从银行信贷的总体规模分析,我国企业目前仍以间接融资作为主流方式,因此,从银行业整体看,贷款利率提高后,商业银行受益也是不争的事实。直接融资渠道对于实力强、信誉好的大企业是一条新型融资手段,但绝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受到认知度、信誉、融资规模等各方面条件限制,靠商业银行贷款仍为主要资金来源。

如果说一年多以来,融资渠道管制的松动给企业融资带来了新思路,利率的提高则以经济杠杆作用撬动企业进入直接融资渠道,寻求便宜的资金来源以降低融资成本,这一变化也仅是一个开始。有关部门鼓励创新的引导作用,将使商业银行对传统信贷业务进行重新认识。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将“强调开展中间业务作为部分代替传统的信贷业务收入”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如果单纯从提高存贷款利率考虑,银行资产负债相关部分的利率水平是同方向变动的,而并非单边的变化。因此,提高存贷款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较之企业要小。

从普遍意义上讲,此次升息对个人的影响不大。虽然储蓄利率提高与储户利益相关,但由于提高的比率十分有限,大多数储户对此并不敏感。利率变化与几个月来基金、股市的火暴场景相比,显得黯然失色。因此,在银行转存款的客户像一阵微风,反响不大。这与发行国债时,银行门前排队争购场面大相径庭。

篇8

关键词:GDP;SAS;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一、引言

融资方式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融资方式基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供给者直接将资金融通给资金需求者,不需要通过中介机构,众所周知的是证券市场。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保险和信托等中介机构进行资金的融通。在一般发达国家中,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比例比较持平。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的各种机制以及监管等方面不是很成熟,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上是一种失衡的状态。

在我国现有的状况下,为了对融资方式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有一定了解,将融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影响国家经济的因素,同时用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因变量,来衡量国家的经济情况指标。本文通过实证的分析方法,使用SAS工具论证分析了GDP与直接融资(DIRECT)、间接融资(INDIRECT)和价格指数(PRICE)的关系,试图了解这几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呈现何种方向的影响。在建立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尽量定量来分析因变量(GDP)是如何受直接融资(DIRECT)和间接融资(INDIRECT)这两个指标的影响的。

二、数据来源和经济变量

1.数据来源

(1)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包括GDP、INDIRET、DIRECT、PRICE连续31年的数据(1983年-2013年),并然后利用SAS统计软件将收集的几个变量的数据整理成一个数据集便于分析。

(2)同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原始数据不是很均匀,为了消除异方差及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偏差,所以本文将原始数据取了对数,以便减小数据带来的偏误,使后面的回归分析更加贴近真实值。

2.经济变量说明

(1)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是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在一段时期内(一年或者一个季度中),一国或者一个地区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通常被看做是表明一国经济状况的不错的指标。

(2)PRICE:价格指数是衡量不同时期物价水平的变化方向,一般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数值进行比较。

(3)RGDP(real gdp):描述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即从名义GDP中剔除了价格变化的影响同时用固定价格来表示的GDP。公式为RGDP=GDP/PRICE。

(4)DIRCET:间接融资,是资金供给者通过存款或者银行、信托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闲置资金提供个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再以贴现或者购买资金需求方发行的证券等方式将资金提供给需求方。

(5)INDIRECT:直接融资是资金盈余方直接将最近提供给市场上的资金需求方,一般会通过购买资金需求方发行的证券等方式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

三、相关分析

1.绘制散点图,考察RGDP,INDIRECT和RIRECT之间的关系

图2描述的是INRIRECT和RGDP之间的关系系,明显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总的来说这些观测点随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增加,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应增加,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计算相关系数

上述的散点图能够大致反映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正向关系,为了更加量化前两者分别与后者的关系,可在SAS软件中生成相关系数矩阵表如表1。可以看出变量RGDP和INDIRECT的相关系数R=0.8814,RGDP和DERECT的相关系数R=0.9001,INDIRECT和DIRECT的相关系数R=0.7984.均为正值说明变量之间呈现正向的关系。另外由于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与1接近,说明两组变量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其中RGDP和DERECT的相关度更高。

该输出结果表明序列X的自相关函数是缓慢衰减的,这暗示该序列可能不平稳,序列不平稳的另外两个特征是滞后一期逆函数的绝对值与0.5非常接近,其他的接近0;而滞后一期的偏自关函数非常接近于1,其他接近0(偏自关图示未在此处显示),序列X的逆自相关和偏自相关与判断非平稳的这些特征非常吻合,这暗示序列X可能非平稳,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差分。自变量INDIRECT和DIRECT的自相关函数与之类似。下面还是关于因变量RGDP的一阶差分后序列的自相关函数:

如表3输出结果,显示该函数此时是迅速收尾的,且除了一阶自相关系数显著不为0外,其他的系数都在两倍标准差之内,说明这些系数同0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得出差分后序列自相关函数是具有一步截尾的性质。至于差分后序列的偏自相关函数(此处未给出图示),发现该函数具有拖尾性质。因此差分后序列是平稳序列。

4.回归分析

(1)回归模型

通过上述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RGDP与INDIRECT,DIRECT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都比较紧密,为了更加具化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建立其多元回归模型为:

Log(RGDP)=β0+β1+Log(NDIRECT)+β2Log(DIRECT)+ε

其中,RGDP是y变量(自变量),INDIRECT和DIRECT是x变量(因变量)。运用SAS可生成具有拟合忧度的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则线性回归方程为:

RGDP=-1.3606+0.1699INDIRECT+0.4196DIRECT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直接投资变量因素保持不变时,当间接投资变动1个百分点时,国内生产总值会变动约17个百分点,;当间接资本固定,直接资本变动1%时,国内生产总值变动0.42%。上述回归的F统计量的P值在5%的显著水平上是显著的。

(2)显著性检验

①拟合优度检验

从上述表4的拟合直线回归可知统计量决定系数(R-square)是0.8102,这表明RGDP变量的变异中的81.02%能够用INDIRECT和DIRECT两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由于R2接近于1,这也说明其拟合优度比较高。

②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从下表5的方差分析中可以看出F统计量的数值为105.92,与之对应的的P值小于0.0001,这说明原假成立的的概率只有0.0001

(3)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依上述1的步骤系统将自动生成参数估计表,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3个参数β0、β1、、β2的T统计量分别为3.5212,4.1847,5.0554。与T统计量相应的P-值分别为0.0015,0.0003和小于0.0001,表明原假设(参数为零)成立的概率均小于0.05=a,应该拒绝原假设,及参数非零,直接投资(DIRECT)和间接投资(INDIRECT)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DGP)的影响是显著的。

回归诊断:

①是否符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中,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相同的方差,而在经济问题分析中有能违反这种假设。SAS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依上述1的步骤)会自动生成残差-预测值的散点图(如图3)。从图中可看出残差有大体相同的散布,它表明等方差的假设没有问题。

图 3

②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由于经济变量往往随时间存在共同的变化趋势,就使得它们之间容易出现共线性,即自变量之间有着严重的线性关系。具体可计算DIRECT和INDIRECT之间的可决系数R2以及方差膨胀因子(var inflation)来判定。进入SAS/INSIGHT环境下,打开该数据集,选择菜单analyzefit(x,y)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变量INDIRECT作为y变量,选择DIRECT作为x变量。可生成表6,从中可以得到R2=0.8833,接近于1;在表2中可以得到方差膨胀因子为2.7586,说明两者之间多重共线性问题不严重。

三、评价及经济解释

从SAS的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都会存在较大的影响。间接融资的增长会带来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较大的提高;而直接融资在不考虑间接融资的因素时,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正相关的,但如果同时考虑间接融资的影响,从拟合的多元回归方程系数来看却成负相关。从经济理论来解释,可能是由于我国市场体制相对落后,资市场很容易出现过度投机行为,导致大量资金游离于实物经济之外,对实物经济的发展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统计方法来看,主要原因是:(1)采集的样本数太少(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无法采集更多的样本);(2)选择的变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存在较强的共线性问题;(3)未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由于上述统计方法过程和客观条件存在的缺陷,拟合的多元回归方程虽然在统计上能通过检验,但可能并不能用来正确解释客观的经济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吉利,张尧庭.SAS软件与应用统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张文彤.SAS.12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胡良平.现代统计学与SAS应用[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产业集群 中小企业 融资

1.产业集群的优势

产业集群促进了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进程,便利了企业间的融资效益,实现了企业融资的一体化、合理化、完整化。产业集群增加了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优势,增加了企业信贷的效益。中小型企业将企业群落化,建立产业集群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在产业集群中,中小型企业连成集群,形成整体,给企业增添了竞争活力,降低了企业信贷的危险。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贷款成本,使企业的负担减轻,实现资金的正常运转和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倾向也会随之上升。

2.产业集群对信贷融资的效应

2.1 提高信贷融资效益

产业集群效应可以实现中小型企业贷款金额的上涨,提高企业的信誉,帮助银行提高信贷收益。其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产业集群实现了银行贷款的规模经营。现在很多银行在贷款时都是通过多渠道、多连接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导致银行的工作量加大,银行的贷款项目增多,造成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浪费。通过产业集群模式,银行可以由集群内的一个企业向多个企业进行贷款,减少了贷款中的线径,实现了工作的优化。在此之上,银行还可以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利率的综合管理,防止出现因中小型企业贷款利率过多导致的工作失误。第二,采用企业集群贷款方式促进了银行的双重乘数效益,提高了银行的收益。中小型企业的产业集群后,整体的企业效益也会随之增长。增大投资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很快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行整体调整。

2.2 降低信贷融资成本

信贷成本主要是指银行与贷款企业交易时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包括搜索材料、谈判交易、监督实行等相关费用。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对整体的成本进行预算,实现成本的合理化。银行在对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信贷的同时,可以将信贷过程中的多重材料收集进行省略,大大降低了原本对同样数量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通过这种集体贷款实现对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了银行对回笼资金的利用效率。

企业的信贷成本受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人为因素方面主要是机会主义和人为活动中的限理性。环境因素主要为不确定的贷款风险和复杂的环境整体。这些对银行的信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银行对企业信贷的主要考虑条件。银行在进行信贷时,往往因为中小型企业的预算成本过高,交易时间、人力、资源等浪费程度严重而终止信贷行为,给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3.产业集群对直接融资的效应

3.1 拓宽融资通道

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中小型企业的直接融资效益,通过拓宽企业融资的通道实现企业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在人与人之间或企业和企业之前等直接进行融资,实现资金的借贷。通过对企业和个人的相关不动财产进行抵押进行相关的融资行为,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这种融资的主要代表是民间融资。在双方建立良好的融资沟通的情况下,进行中小型企业创业资本的流动,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2 进入资本市场

产业集群帮助中小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对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在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的情况下,将资本市场中的资金吸引到企业中,解决企业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改善企业的资金现状,完善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实现企业高速运转,扩大企业的效益。这样才能提高融资的成功率,实现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3.3 促进政府融资

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力度也会加大。政府会选取降低税收、减少税费、企业补贴、基金补助等多种形式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带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融资的广泛效益,带动了企业的高端发展,实现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促进我国的经济进步。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发展,对这些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帮助。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的信誉,减少了政府对企业融资产生空洞的情况,提高了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信任度。在产业集群中,政府的融资可以很好地被使用,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总结

随着经济模式不断改变,产业集群给中小型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给中小型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产业集群帮助企业提高了企业的信贷信誉,实现了企业直接融资的可能性,帮助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和接受政府融资的机会,促进了企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书强.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3(5):82-83

[2] 李艳辉.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2.1(5):47-48

[3] 庞加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的模式选择[J].价值工程,2012.1:29-30

篇10

关键词:企业融资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11-02

安徽省融资体系发展时间不长,比照其他省份,晚了一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着手建立,市场还在发展完善中。但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非常迅速,2013年以来,全省新增贷款及直接融资额合计为1149.33亿元,同比多增368.83亿元。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的融资体系发展仍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安徽融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主要问题及分析

融资问题已成为影响安徽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存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制约安徽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间接融资方面。①问题表现。间接融资仍占据主体地位,今年以来安徽省新增本外币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为871.8亿元,同比多增267.6亿元,约占总融资额的75.9%。间接融资金额距离企业资金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能从银行顺利融资。这主要是由于安徽省信贷双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整个市场效率低下。近年来,各申贷企业的资信度普遍有所下降,而且原有的资信较优的合作企业部分现已退出信贷市场。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明显偏低。近年来,安徽省优质资源大部分集中到了大型骨干企业,在中小企业贷款投入方面明显差距较远。二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支持不够。许多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支持不够,把信贷资金逐渐转向其他领域。三是金融机构对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偏低。②原因分析。按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企业融资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尤其是中小企业,产品大多为技术和市场已比较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经营发展中的不可预见性较大,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二是企业缺少金融机构认可的抵质押物。目前银行对企业贷款基本没有信用贷款,常见的担保方式为抵押和保证,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满足抵押保证资质的固定资产有限,缺少金融机构认可的厂房、土地或有较高价值的机器设备抵押。三是大部分私营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不规范,机构不健全。银行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对于风险控制的要求。随着安徽省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加强了信贷风险的控制,责任风险管理制度日益强化,银行贷款的门槛逐渐抬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明显低于大企业信用等级;另一方面,企业不良贷款率高现实存在,据安徽省金融办统计,截至2013年5月,全省企业不良贷款率为4.1%,约为江苏省的两倍。二是银行对于效益的要求。银行是个以盈利为目的商业企业,对待每一笔业务首先要考虑自身的效益问题,贷款额小的业务,其单位贷款成本明显偏高,贷款量大的业务,其单位贷款成本相对较低;而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企业因实际营运需要,贷款在账户沉淀比例较小,难以达到银行内部的贷存比要求。由于这种内在的经济利益驱动,在贷款规模偏紧的情况下,银行更愿意为大额业务发放贷款,对小额贷款的积极性难以满足。

2.直接融资方面。①问题表现。安徽省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2013年以来直接融资额仅占总融资额的24.1%。直接融资的发展不足,限制了安徽省的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宽、规模的扩大,体现了安徽省融资体系的不完善,极度缺少多元化。其发展滞后的体现如下。一是直接融资企业数量小、金额少。2013年以来,安徽省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8.73亿元,债券(包括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及集合债券)融资218.8亿元。安徽省共有5家企业增发新股,1家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5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7家企业发行中期票据,2家企业发行企业债,3家企业发行公司债,1家企业发行金融债。与江浙同期比较,安徽省直接融资企业数、总金额均相差较大。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季度,合肥、蚌埠、淮南、马鞍山、芜湖四市直接融资总额为261.97亿元,占全省融资总额的94%,其他12个市总融资额仅占6%。②原因分析。直接融资发展滞后的原因如下。一是大量企业不具备股票融资的条件。股票融资的上市要求中规定了上市公司的规模(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最低公众持股量(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的比例为15%以上)、个人股东的最低人数限制及个人最低持股量、三年连续盈利记录等条件。这样的要求就已将大量企业剔除主板市场,使得企业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难度很大。二是债券融资途径狭窄。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的准入条件更为苛刻,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6000万元人民币。三是民间借贷抬高了筹资成本,增加了经营风险;社会闲置资金的增加及资金趋利性倾向,为民间借贷的生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市场自发产生的民间借贷,先天缺乏规范的行为准则,同时政府又没有完善的监管机制,金融部门不能对民间借贷活动进行监管,使得在经济运作中产生了大量的经济纠纷,不可避免地给安徽省的金融运行以及经济活动带来许多问题,限制了安徽省民间直接融资的扩大。

二、有关对策

融资的发展,将极大带动安徽省经济的发展。我省各有关单位应予以重视,加大融资的改革力度。

1.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数据平台,扩大间接融资贷款规模。企业征信数据平台是指关于企业信息的数据共享平台,其征信的过程是对企业有关信息的征集、评估,浙江、广东等省已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征信体系。而现阶段安徽省的征信体系还未建立,亟需建立征信数据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该平台在各银行、担保机构等有关管理部门开通用户窗口,直接登录征信系统即可实现所需信息获取。在前期,开展征信、核对信息并完善平台建设需要相当大的工作量,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防范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2.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扩大间接融资资金渠道。各商业银行应发挥其在融资金融产品方面的技术、效率及资源优势,创新产品,为企业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如通过积极的信贷政策,为企业发行“短期债券”等方法为企业融资,同时为企业节省利息支出。或采用“无抵押无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由3家或3家以上企业组成一个联合体,共同申请贷款。这3家企业可能是非常亲密的合作伙伴,或者是上下游的供应商等重要的关联关系,由此实现互相之间的信用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