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主要资金来源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主要资金来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公司主要资金来源

篇1

一、保险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筹资环节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在保?U公司的财务管理中,筹资环节的重要性对于保险公司的发展不言而喻。在保险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如果在筹资环节出现问题,必将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而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一些因素引发的。例如:在保险公司内部存在筹资规模好投资规模不相吻合的状况。这将大大增加保险公司的运行风险。一般而言,公司的筹资规模主要是由公司的具体经营情况来确定的,但是有时候有的保险公司会出现投资规模与筹资规模比例不协调的状况,从而造成资金来源于运行效率之间的不协调。再如:没有合理的筹资结构安排。有的保险公司自财务管理中缺乏科学的、合理的分析过程导致公司的领导在不了解公司运营情况的前提下盲目进性增资、扩资,不仅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更为公司的经营带来了

风险。

(二)投资环节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保险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依赖于投保人的保费。保险公司将客户的保费收上来后会进行统一管理,当出现保险理赔事项后,保险公公司会适当地根据用户的需要,并按照保险公司相关条例的规定进行赔付。但是,目前有的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属于负债经营的模式,这就造成当保险公司的整体财务资金全部返还给投保人后,公司财务状况发生危机。因此,当保险公司在运用这些资金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些资金的安全性、合理性,同时还必须保证公司自身的安全和收益情况。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必须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投资过程的财务评估,从而使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更加合理,以此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在投资前一定要对投资方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对投资方向进行准确把握、对投资的方式进行合理选择。

(三)理赔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保险业务也得到了不断扩大,很多保费的覆盖面变得更宽。例如:近年来比较风靡的车险、意外险、人身意外险、农业保险等。这些保险已经成为保险公司主要资金来源。而合理的资金来源是支撑保险公司正常运营的基础,更是保证保险公司今后业务扩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上述这些增加的保险赔案数量逐渐增加,并且保险客户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之这些保险项目的出现区域比较分散,这就导致在理赔过程中由于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的原因产生客户大量流失的情况。例如:有的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发生的风险缺乏专业性勘察,从而使得保险公司多支付保险金额问题

的发生。

(四)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完善的、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保证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正常运行的基础。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很多保险公司还缺乏完善性。如:近年来保险行业的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财务管理制度中的不完善逐渐显现出来;有的保险公司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地方存在着管理上的大漏洞,这也为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稳定性埋下了隐患。

二、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保险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保险公司筹资环节的管理

为了保证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公司内部的一些筹资活动是首要环节。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对筹资过程加强管理,合理配置公司的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之间的比例。例如:随着保险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种误差,那么必然会使这种误差不断积累、逐渐变大,这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是致命的打击,严重的还会使保险公司资金链断裂。

(二)加强对投资环节的控制

为了保证保险公司投资环节的顺利进行,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合理把控投资的金额,以此来降低投资风险的发生。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必须根据自设的财务管理状况、公司的实际情况等确定整体的投资方向,特别是对于投资项目的数量、金额、投资方向等必须做到清晰、透明、合理、科学。保险公司还必须认真分析进行证券投资的风险、投资的收益率等内容,降低正确投资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对承保理赔过程环节的控制

保险公司应该根据目前的市场运作模式、彻底改变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内部的发展情况开拓一些具有盈利趋势的业务,并以此为契机来赢得更多的优质客户资源,从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不仅能实现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业务结构优化,还能为保险公司的盈利奠定基础。关于保险公司在理赔环节中的问题,保险公司应做到:提升理赔核心能力、确定理赔方向,不断完善理赔管理模式、加大对赔付成本的管控力度。

(四)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篇2

证券公司主要有三大业务项目,一是通道业务,主要包括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期货业务等;二是资本中介业务,主要包括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和做市商业务等;三是资本业务,主要包括自营业务、直接投资业务以及另类投资业务等。在金融控股的背景下,证券公司在上述业务上可以积极加强与金融控股集团下的兄弟公司及业务部门的业务合作,尤其是加强与银行、保险公司等兄弟机构的业务合作。未来证券公司通道业务将依托金融控股背景,将充分发挥金控优势,凭借金控集团下各兄弟公司的渠道资源、营业网点以及整体的品牌效应,证券公司未来的通道业务发展值得期待。1.营业网点的全新布局一般而言,银行和保险公司拥有庞大的营业网点体系,尤其是银行,其营业网点覆盖面更是广大。证券公司可利用兄弟公司中的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庞大的网点优势实现通道业务营业网点的全新布局。未来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可依托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营业网点实现配套建设,从而可以发挥范围经济效应。同时,证券公司可积极分享兄弟公司中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客户资源,实现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尤其可以扩大其经纪业务、期货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群体。2.“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发展证券公司可利用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兄弟机构为个人客户进行投资服务所提供的综合性的金融解决方案的契机,积极促进经纪业务和期货业务等业务的扩张。在这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过程中,参与为客户提供储蓄、信贷、信用卡、保险、基金、股票、期货等多种金融交易服务方案设计及具体服务中去,从而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3.投行业务的发展一般而言,银行和具有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这些中小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具有强烈的融资需求和愿望。证券公司可以利用这样的兄弟关系,积极吸收这些客户资源,可以依托银行和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关系,获得这些中小企业的中小项目保荐和承销方面的业务。尤其是在有关部门鼓励中小企业私募债发展的背景下,证券公司应积极加强这方面的业务发展,充分挖掘兄弟公司中具有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客户资源,从而实现公司在投行业务的新发展。4.包销业务风险的降低证券公司在包销股票和债券时存在着比较大的包销风险。可是,在金融控股背景下,这样的包销风险可以大大地降低。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证券公司可依托金融控股的背景,将自己未完成的股票包销和债券包销部分转让给银行,从而降低公司自身的包销风险。

随着银证合作和证保合作的开展和加深,未来公司的资本中介业务将会凭借金控背景,运用兄弟公司的各方面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1.客户资源的扩大依附金控集团庞大的客户群体,证券公司的资本中介业务的客户群体有望得到进一步放大,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客户,比如说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业务将可以吸收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兄弟机构的客户,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2.资产管理产品销售渠道的扩大依靠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庞大的营业网点体系,证券公司的集合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等资产管理产品的销售将会更容易和便捷。从国外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历程来看,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将是金融控股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因而,证券公司在金融控股背景下可积极运用“交叉销售”的模式,积极扩大资产管理产品的销售渠道。3.提高获得资金便捷度和降低拆借资本成本未来证券公司在资本中介方面的资金来源将以前主要来源于外部的多个资金池逐渐转变为变成一个资金池,即内部的资金池。内部资金池主要是指银行这个资金池。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证券公司的资本中介业务发展资金将逐渐转向于自己的兄弟公司——银行。未来证券公司进行资本中介业务的时候,将更多地依托与兄弟公司——银行的关系,以较低的成本便捷地获得拆借资本。这同时也会增加资本的流动安全系数,降低集团内部的资金消耗成本。4.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为证券公司带来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随着以信托、融资租赁为代表的类银行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以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行为代表的银行自身资产表外化趋势的加速,目前无论是信贷资产还是企业资产都部分的实现了变相的资产证券化,并且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这一方面说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客观结果,另一方面显现了监管层对于这类业务开展默许式的鼓励态度。资产证券化尤其以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要内容。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又以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合作方式表现出来。央行、银监会、财政部于2012年5月份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停滞已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首期信贷资产的额度为500亿元。随着国开行101亿元规模的“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正式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重启进入了实质性阶段。2012年是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集中爆发的一年,从年初的不到2000亿元迅速增加到年末的1.2万亿元。依托金融控股背景,证券公司和控股集团下的银行的通道业务合作有望得到扩张性的发展。通过这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银行把受到额度限制和高度监管的表内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从而逃避信贷规模限制,而证券公司则从中收取一定的通道费用。银行资产表外化将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会给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带来大发展。

在金融控股集团建设的浪潮下,证券公司的资本业务也将受到推动和发展。一方面,随着证券公司和金控集团下银行的合作的加深,证券公司资本业务的所需资金来源将会被进一步的拓宽。另一方面,证券公司的直投业务将吸收金融控股集团下庞大的机构客户群,从而得以获得安全性和收益性良好的直投项目。最后,证券公司可吸收兄弟公司,尤其是银行的优秀的资本业务的操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公司资本业务的更加专业化。四、结语本文提到的证券公司在金融控股背景下业务发展,这既是未来证券公司在金控背景下的机遇,又是挑战和改革发展的目标。毫无疑问的是,未来有金控背景的证券公司的各项业务将会依托金融控股的背景,实现重大的突破。

本文作者:郭登辉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篇3

保险投资是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和给付过程中,将积聚的闲散资金合理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由资本金和保费收入构成,其中可用于保险投资的基本上是资本金、准备金〔按比例从保费收入计提〕和承保盈余三部分。由于保费收支所存在的时间差和数量差,使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暂时闲置资金,为保险资金投资创造了可能;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及自身职能的履行,使保险资金投资成为必然。

(一)保险投资发展的内在动因

1.保险投资可以减少保险市场因竞争加剧,而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的程度。

保险公司的业务大致分为两部分:承保、投资。从发达国家成熟保险业的情况看,承保利润为基本持平或亏损,主要作用是吸纳资金;而投资利润决定了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在1975~1992年间,除日本和德国以外,其余几国平均承保利润均为负数,保险公司主要利润来自投资收益。

2.保险投资可以加快保险资金积累,提高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由资本金和公积金构成。保险投资获得的利润,一方面可以按比例计提公积金,成为保险公积金积累的间接源泉,提高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做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在保险公司认许资产和负债之差不满足保监会要求的数额时,保险投资利润的一定余额可以转为扩充资本金,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壮大提供了资金准备。

3.有效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过高的费率,无疑会影响投保人的投保积极性。通过保险投资活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赢利能力,为降低保险费率提供物质条件。这样既能发展壮大保险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提高其收益,也能降低保费,提高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保险投资发展的外在动因——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得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以及股票发行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使保险投资有了更多可选择的客体;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占有率也稳步上升,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不仅了扩大的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还降低了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二、我国保险投资现存的问题

我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了平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9122.84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亦存。投资收益率下降是保险投资中最突出的问题。

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表现:

第一,保险可用资金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矛盾突出。

从国际保险市场看,保险投资采用了多种保险投资方式,具体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安全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投资方式,按照收益性、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基金进行投资组合。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同业拆借和保监会同意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虽然保险基金能进入国债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但受到交易品种、交易额、交易环节及市场本身发展程度的制约,难以进行现券交易,缺乏流动性,也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

第二,保险资金利用率低且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发达国家,保险投资率一般位于80%以上,寿险的投资率可达到97%。以美国为例(见表2),而我国保险投资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限于银行存款,资金投资运用率很低,结构单一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经整理得到1.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3-1997年这5年间,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中,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达70%。其中,政府债券在投资比例中呈减少趋势,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抵押贷款比例下降,保单贷款和不动产保持稳定。1997年,资产结构比重依次为:公司债券、股票、政府债券、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

2.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保险投资所占比重不到50%。在保险投资中,国债投资的比重较大,在投资比例中呈逐年减少趋势;证券投资基金比重较小,基本保持稳定,其他形式的投资在逐渐增加。

3.两表对比分析可见,美国寿险公司以证券投资为主;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其资金运用的一半以上。这种保险投资结构使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与国外产生很大差距:美国、英国等西方保险公司1975—1992年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在8%—12%之间;而2002年我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2.97%,投资收益率很低。

由于资金无法充分利用,巨大的资金余额正处于低效益的空转状态。同时,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比例过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比重过小的投资结构,也不利于保险资金分散投资风险和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

第三,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严重不匹配。

资产与负债的匹配一般是指投资资产与对投保人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配比关系,包括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资产匹配的最基本要求是构造一种资产结构,保证在任何时候资产的现金流入与负债的现金流出相对应。如果这种对应不能实现,就会产生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风险,导致保单偿付发生困难或资产预期收益受到影响。

寿险资金一般具有保险期限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因而在我国现今这部分资金比较适于投资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财险资金期限相对较短,流动性要求较强,比较适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收益高的投资品种。目前,由于我国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使得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四,保险公司资金受到银行利率影响,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

由于我国保险投资中利率产品的比例过大,利率变化对保险投资收益影响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来,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银行存款利率,使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高于存款利率。目前5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88%,而保险资金平均成本高达6.5%,保险资金大量存于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利差损。这使得我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三、充分利用外在动因,使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结合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保险投资,从各国保险业的投资结构来看,证券投资在保险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保险投资也成为联系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

(一)我国已从宏观层面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

保险投资的渠道狭窄,限制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也影响了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从各国保险监管机构对资金运用渠道的规定来看,一般对保险资金入市的限制比较宽松。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践看,我国也正在开始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1999年10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间接入市。根据当前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规模,确定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规模为5%。新《保险法》将原法第104条第三款,修改为第105条第三款“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公司以外的企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留下了空间。2004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表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方向和趋势已非常明确。

(二)资本市场提供多种信用形式,为保险投资结构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而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工具的选择,使保险投资可用空间增大。保险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可选择不同期限、不同性质、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证券组合。既能满足不同性质和期限保险资金的需要,达到资产负债匹配;又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结构,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三)保险投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保险业务的特性使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长期稳定的投资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业通过吸收长期性的储蓄资金,并按照资产匹配的原理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实行集中使用,专家管理,组合投资,可以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即增加了资本市场资金供给,又刺激了资本市场筹资主体的资金需求,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保险公司通过承购、包销、购买参与一级市场的发行和做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的流通,以其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经常性的调整投资资产组合,实现受益最大化。这不仅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削弱投资者操纵市场的能力,降低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且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市场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本市场发展和保险投资收益提高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总之,中国保险业要发展,不仅要发挥好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还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好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把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大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力度。资本市场要利用保险投资的有利条件,盘活资金,产生效益。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最终达到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双赢”的目的。

参考书目:

《新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运用:开放与投资安全》作者:张洪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6月第1版

《现代保险企业管理》作者:董昭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作者:魏巧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

篇4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4.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改善保险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

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在不断下降,甚至有的险种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如何合理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合理使用和安排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运用的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结果,提高公司竞争实力和企业价值。

三、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及原则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包括以负债为主导和以资产为主导两种模式。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从负债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负债的特点安排资产的期限、结构比例等,针对不同保险产品的负债要求,包括期限、风险、出险频率、流动性等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投资组合。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模式,强调的是从资产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资金运用的情况调整负债结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调整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等。

由于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家保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保险的特性决定了保险公司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成本的滞后意味着资金的滞留,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保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险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保险公司应更加关注主营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原则上要求资金运用满足保险发展和保险负债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负债为主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保险产品或保险业务的整体风险状况来决定资产配置情况。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根据保险公司资产的特点,充分考虑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充分考虑财产保险行业的特点。

1.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产保险公司与其他很多公司一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总量平衡的原则。就是要求资金的来源与资金运用在规模上的相对平衡和对称,保持资产与负债总量上的相对平衡,这里要求的平衡是资产负债总量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结构对称是一种动态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即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差异进行布局,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的投资,而短期负债中的长期稳定部分也可以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并根据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营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结构调整。

(3)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又称资产分配原则或速度对称原则,其主要内容为:资金运用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最好是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完全一致。

(4)目标替代,总体效用平衡的原则。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但这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安全性越高往往伴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流动性较高往往盈利能力较弱,但安全性较高。目标替代原则是指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或方针上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相互替代,尽可能实现三者的均衡,而使总效用最优。这里的总效用是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方面效用综合构成的。

2.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及意外健康险业务,保险期限较短,保险事故发生较为频繁,使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下特殊因素:

(1)财产保险公司负债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为主,为保证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必须具备较高的流动性。

(2)险种结构及不同业务的现金净流量。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在具体险种上包括财产保险、车辆保险、责任险、建工险等,不同险种由于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不同,其风险状况、出险频率及损失可能产生的金额大小也不一样,对赔付资金的需求也不同。如车辆险业务对赔付资金的要求相对其他财产险业务高,因为车辆属于移动的标的,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出险的频率较高,导致赔付的频率也高,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高。而普通的财产保险业务的出险频率低,但由于保险金额大,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要求的赔偿金额大。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的业务结构、险种类别,以保证偿付责任的及时兑现。

(3)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中国保监会通过认可净资产与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的比较结果,来判断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否充足。由于保险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偿付能力水平高低不同,对资产的认可率的要求也不同,公司对资产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能够满足监管的需要。

四、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的组成及投资的重要性

从产业性质来看,财产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属于第三产业,同时属于金融企业。第三产业从资产结构上看,具有固定资产占比相对小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也一样,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不高。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又属于金融企业,金融业的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积聚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对资金运用的要求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资产(银行存款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人保60.49%,太平洋77.32%,大地74.34%,太平65.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所占的比重高,资金运用的需求旺盛。资金运用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中与保险业务经营同样重要的经营活动,客观要求保险公司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加强投资资产的管理,关注其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为财产保险公司及财产保险行业整体实力提升做出贡献。

五、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与资产负债管理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快,但由于保险主体的增加,竞争特别激烈,承保利润率在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同时,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本身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高。财产保险公司实力的提高,取决于保险业务经营和资金运用两方面,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是符合国际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的。在国外,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赔付率均接近100%,利润主要来自保费资金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资金运用方面的研究,合理、有效地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对公司的贡献,提高经济实力。为使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公司负债进行深入的分析,紧密联系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品种等。

(一)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久期

财产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公司,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前,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在考虑负债资金占比的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应预测公司盈利能力,并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预测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能力时,意味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公司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同时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以保证公司履行保险责任的及时性。

(二)充分分析公司的业务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状况、出险频率配置投资

如前所述,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多,且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出险频率及对赔付金额的要求等特点,因此,同一收入规模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以车险经营为主的公司,要求投资的流动性高;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公司,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对金额的要求可能较大,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对资金总量要求较大,要求投资的整体变现能力强。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投资,合理确定投资组合及投资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险种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单一险种债务平均偿还期,进而计算出公司险种所要求的整体保险业务负债的偿还期,并根据偿还期对称的原则的要求,配置投资资产的偿还期限。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流动率来判断投资配置是否合理,平均流动率等于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的比值,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表示资产的运用过度,应根据负债的具体类别,缩短投资的期限;反之,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应适当提高长期资产的比重,以保证平均流动率维持在1的水平。但在使用平均流动率时,最好对时间进行分段处理,如将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分段越多,计算结果的运用越合理,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越匹配。

(三)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认可率的投资组合

根据中国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认可比率是不一样的,认可比率的不同,对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法定的偿付能力要求与公司的业务规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司投资资产的认可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公司业务的起步阶段,由于公司资本金充足,基本不需要考虑公司资产的认可率,可以只考虑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去配置投资。但当公司业务规模较大,资本金处于不十分充足的时候,就必须将投资配置在认可率高的资产上。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篇5

中美银行信贷在企业并购中应用方式比较

银行信贷在美国企业并购中应用较为普通

美国企业并购的数量和规模始终处于世界最高水平,美国参与企业并购融资的金融机构包括存款机构、投资性中介机构、合约性储蓄机构;主要融资方式包括贷款、票据、股票、债券等。其中,存款机构中,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中长期贷款、银行票据、周转信用贷款、次级贷款;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协会主要采取抵押贷款(不动产);信用社采取提供消费贷款。投资性中介机构中,共同基金主要采取普通股、优先股、公司债券、可转化债券;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主要采取商业票据、银行票据及其他货币市场短期融资工具;金融公司主要采取消费贷款;风险投资公司主要采取权益投资、普通股、优先股和公司债;证券公司主要采取搭桥贷款、普通股。合约性储蓄机构中,人寿保险公司主要采取公司债券、抵押贷款;私人养老基金、公共养老基金和财产保险公司主要采取公司债券、抵押贷款、普通股、优先股。

虽然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参与并购融资的投资机构众多,不同风险收益结构的融资工具齐全,企业并购融资的资金结构较为合理,但银行信贷在企业并购融资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几乎在所有重大并购活动中都有银行信贷资金的参与。从总体上看,美国并购融资活动中,商业银行贷款占20%以上,发行新股(包括换股)占50%多,其他为企业债券等,占20%~30%;从具体项目的并购融资安排上看,金额巨大的并购行为,一定有银行信贷的参与,要么是并购贷款,要么是搭桥贷款。在杠杆收购中,收购方企业用于收购的自有资金只占收购总金额的很小部分,通常在10%左右,其余大部分通过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及发行垃圾债券筹得。一般地,从事杠杆收购的美国公司的资本结构大致为:股本5%~20%,垃圾债券10%~40%,银行贷款40%~80%。

银行贷款是企业取得并购资金的主要融资工具,但是由于企业取得银行贷款需要向银行提供财务、经营方面的信息,约束相对严格,为了保障债务的安全性,商业银行还可能通过股权参与的形式,对并购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对并购实施持续的影响。此外,收购方企业为了并购融资顺利完成,会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搭桥贷款,但利率较高,搭桥贷款由收购方企业在并购完成后公开发行新的高利率、高风险债券所得款项,或以并购完成后主并购方以较高的股利政策进行偿还。以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为例,收购总金额为17.5亿美元,其中现金6.5美元,股票6亿美元,负债5亿美元。在17.5亿元的总收购资金中,以银团抵押贷款形式提供的五年期并购贷款占6亿元;以搭桥贷款形式提供的并购贷款占5亿元。

银行信贷在国内企业并购中应用相对有限

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新兴尚未转轨阶段,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在建立之中,银行信贷是我国金融市场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2008年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融资结构中,贷款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为85.2%(参见下表)。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收购方式为协议收购,收购时以现金直接支付为主,换股并购的方式较为少用。并购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内部融资,其来源有内部盈余留存、首次公开发行和增发配股时筹集的资金。就现金收购而言,容易受到公司现金头寸制约,并购交易规模也会受到较大限制;采用证券收购主要有定向增发股票、配股或发行债券几种方式,也只限定在上市公司。

由于我国制度等环境的限制较多,银行信贷方式在并购融资中应用较少。人民银行1996年制定的《贷款通则》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实际操作中,国有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需向银监会“一事一报”,经特批后才能放行,借款人仅限于政府投资公司或拥有财务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不受《贷款通则》约束的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可发放并购贷款,但也多用于央企的海外并购。证监会2006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也规定收购方企业必须就“收购人的收购资金来源及其合法性,是否存在利用本次收购的股份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质押取得融资的情形”明确表示意见,限制了收购方企业从银行信贷中获取并购资金。

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交易中利用银行信贷融资的成功案例主要是中国移动通讯公司以五次并购实现先分拆、后整体上市中的第三次并购活动中。2000年10月,中国移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在收购以328.4亿美元的代价向母公司收购北京移动、上海移动、天津移动、河北移动、辽宁移动、山东移动及广西移动等7省市移动电话业务时,主要的融资安排是:内部资金、人民币银团贷款、发行可转债、发行股票、向中国移动BVI公司发放对价股票。

我国并购贷款业务面临的难点

第一,对涉及上市公司股权并购的收购方企业发放贷款能否界定为利用银行资金买卖股票。银监会《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贷款给企业和个人买卖股票。”但在上市公司股权并购行为中,并购的标的物就是被收购方企业的股票,那么能否对收购方企业发放并购贷款或者搭桥贷款。

第二,并购贷款的发放对象可否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下,由于销售不畅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回笼,房地产行业并购重组现象日益增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并购贷款也寄予了较大的期望。关于房地产贷款,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指出,“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的贷款只能以房地产开发贷款科目发放”;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有关企业或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银监会《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没有具体说明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否发放并购贷款或者搭桥贷款,如果可以,应该采取何种形式。

第三,银行自身来讲缺乏能够进行融资并购贷款业务的专业性人员。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应具有与其并购贷款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足够数量的熟悉并购相关法律、财务、行业等知识的专业人员,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以前几乎没有开展过并购贷款业务,也没有现有的模式和规则,还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地、审慎地进入企业并购领域。

我国并购贷款业务面临的机遇

在我国的企业并购活动中,并购的资金来源问题是制约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主要瓶颈。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并购活动日益频繁。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市场交易金额从2005年的37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11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72%。在中国既往的银行业法规框架中,银行信贷资金都被禁止用于企业兼并收购,但监管机构对并购贷款的控制在2008开始有所松动。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并购贷款业务”;2008年11月,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要求加大对“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12月3日,国务院九大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中,要求“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等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1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允许商业银行对境内外企业发放并购贷款。研究完善企业并购税收政策,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12月9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正式对并购贷款开闸。

具体到我国的企业并购市场,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银行业并购贷款业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一,银行信贷资金突破《贷款通则》限制,可以用于企业并购活动,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即用于支持我国境内并购方企业通过受让现有股权、认购新增股权,或收购资产、承接债务等方式以实现合并或实际控制已设立并持续经营的目标企业的并购交易。企业在从事并购过程中,将获得银行贷款的大力辅佐。以搭桥贷款或者并购贷款形式出现的银行信贷资金可以资本市场,势必对未来股市企业购并重组等活动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对股市长期稳定发展、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并购是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重要方式,银行信贷资金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好、有效益、有技术含量、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兼并重组,有利于以市场化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行业整合,改变当前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拉郎配”现象,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可以预见,随着《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将纷纷制定各自的《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和《过桥贷款管理办法》,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并将改变当前国内企业并购融资市场的现状,支持大规模和战略性的企业并购活动,增加国内企业获得新的融资渠道以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同时使银行信贷业务突破到新的领域,优化银行资产结构,使低收益的储蓄资金能够抓住高收益的并购机会。

篇6

追讨过程

谈判初期,B公司提出由于其经营不善,为继续维系经营将要把公司整体出售并引入新的融资方,但新融资方希望B公司将旧债压缩至原先的25%。为此,B公司提出,如果全体无担保债权人同意以债权金额的25%来了结债务,将立刻支付和解款项;如果无法取得无担保债权人的一致同意,将无力偿债。在评估了债务人的财务数据后,A公司同意接受25%的和解方案,但由于其他部分债权人未意识到B公司的财务问题已非常严重,仍坚持要求B公司支付全额欠款,导致谈判破裂。

鉴于众债权人对还款方案分歧很大,且B公司经营越来越差,A公司在中国信保的帮助下联合另外两家债权人,在美国对B公司提起了非自愿第七章破产清算。B公司起初不愿进行清算,仍希望进行破产重组。但随着B公司主要融资来源CIT集团财务严重恶化,导致B公司无法提出重组方案,最终还是走向了破产清算。最终,所有无担保债权人获得了10%的清偿。

本案启示

联合追讨至关重要多数情况下,债权人在债务人提出大幅折扣还款的和解方案时,本能地不愿意接受折扣和解。但是,许多案例表明,债务人一开始提出的还款计划,可能恰恰是债权人的最优选择。对债务人财务状况了解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债权人错过减少损失的良机。

要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理想化的解决方法是所有债权人联合起来,要求由专业的财务咨询公司核查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并与债务人进行统一谈判。但在现实中,由于每个债权人都是利益相关方,经常会有利益冲突,由单个债权人牵头组织联合追讨会受到其他债权人的质疑,加上债务人可能会设置各种阻碍。因此有组织的债权人联合追讨往往困难重重。

美国非自愿破产是债权人联合追讨的有效方式美国非自愿破产是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债权人提出的,要求通过破产清算来偿还所欠金额的破产形式。美国这一法律规定,使得在债务人无力还款而又不愿意自愿破产的情况下,债权人有了联合采取行动的选择。非自愿破产,可以有效地防止债务人转移资产或者进行偏颇性情偿。同时,破产程序也保证了分配的公平合理性,是多数债权人能够接受的一种联合追讨方案。

然而,美国非自愿破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一,债务人持续经营与破产清算两者,孰能为债权人带来更大利益存在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经济风险。第二,非自愿破产的本质是诉讼,存在诉讼风险。另外,债务人如有能力还款,还可能以损害其名誉为由对非自愿破产提起方提出反诉。

篇7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制;借鉴;完善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1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广西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06LX8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晓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税金融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金融,广西 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010-0004一、国外的农村金融体制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体制

美国的农村金融体制以农村商业性金融为基础,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导,以农村政策性金融为辅,三者共同发展。

1.政府色彩浓厚。美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商品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农民家计局、小企业管理局)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合作银行、联邦土地银行及土地银行合作社)都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出资组建。而且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规定合作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免交存款准备金、不交税,对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进行利差补贴。

2.金融机构分工合理明确,形成优势互补。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生产性的短期贷款和一些期限不长的中期贷款,在中短期农贷方面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则在长期贷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专门向农场主提供长期不动产贷款的联邦土地银行;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办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的投资。

3.农村金融市场化融资程度高。美国金融市场非常发达,农村金融机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金融市场,比如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等来筹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

4.农业保险体系层次分明。美国现行的农业保险体系主要包括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私营保险公司、农作物保险的人三个层次。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制定全国性险种条款、控制风险以及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私营保险公司则按承诺遵循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规定具体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并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费补贴;农作物保险的人主要负责销售保险单及具体业务的实施。

5.信用担保体系健全。美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全方位地为农村金融提供信用担保支持。一是由农场主的实物资产提供抵押;二是由政府建立的中小企业管理公司对农户和农业小企业提供担保;三是由资产管理公司对农业小企业提供担保。

6.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美国有专门的农村金融方面的法案,比如《联邦农业信贷法案》、《农业信用法案》、《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等,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法国和德国的农村金融体制

法国和德国的农村金融体制以国家控制式合作金融为主导,拥有发达的农村合作金融。

1.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包括地方、区域和中央三个层次,且各层次的合作金融机构都具有法人资格,不存在隶属关系。(1)法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由三个层次(国家农业信贷银行、地区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构成。国家农业信贷银行为最高层,除了审议政策、对地区农业信贷互助银行进行监管,还向企业发放贷款,并为另两个层次的信贷银行提供资金融通和清算服务;地区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为中间一层,其业务包括筹集资金和发放农业贷款等,还要向国家农业信贷银行缴存存款;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则为基层机构。(2)德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是由三个层次的合作银行即中央合作银行、区域性合作银行和地方合作银行构成。其中,中央合作银行为最高一层的机构,它由另两个层次的合作银行入股组成,并且主要向它们提供资金调剂、支付结算和其他金融服务;区域性合作银行为中间一层的机构,有3家,由地方合作银行入股组成;地方合作银行为基层机构,由地方的农民、城市居民、个体私营企业、合作社企业以及其他中小企业入股组成。

2.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区域从农村扩大到城市,业务范围日益扩大。法国和德国的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最初的金融服务对象都仅限于社员,但后来业务经营区域不断扩大,从农村扩大到城市,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日益多样化,业务范围涵盖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诸多领域,越来越具有全能银行的特征,两国的农村金融也由“以农业支持农业”逐步发展为“以非农业支持农业”。

3.注重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两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皆注重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这有效地促进了两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比如,批准就近的商业店铺设立银行服务点,提供“绿点”服务,逐渐代替传统的银行网点。

4.政府扶持力度大。法国、德国两国政府都通过对农村金融组织实行利息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有效支持农业发展。比如,法国政府就从农业预算中拨付了大量贴息资金给农业信贷银行,补贴贷款利息差额。

5.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完善。两国都既有专门、详尽的农村金融法律,又将其有效融合到其他相关的法律体系中,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完备的法律制度环境。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体制

日本的农村金融体制主要由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组成,并且以具有民间合作性质的农村合作金融为主,政府主导型的政策性金融为补充。

1.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是一个三级体系。(1)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农业协同组合系统中具有独立融资功能的信用事业部,相当于其子系统。(2)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包括三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层次。1)市町村一级的基层农业协同组合的信用组织。它是基层的组织,直接与农户发生信贷关系。2)都、道、府、县一级的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它是中间层次的组织,帮助会员即基层农业协同组合进行资金管理。3)中央一级的农林中央金库。它是最高层次的组织,资金主要用于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并对全国的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协调和清算。

2.政策性金融积极发挥支农作用。日本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它主要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商业金融机构不能或不愿提供资金支持的周转时间长、风险较高的领域开展业务。其发放的贷款期限长,平均贷款期限为20年,贷款利率低。

3.开展金融业务按照行业分别办理,服务领域广。比如,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按照农协和渔协分别开展信用业务,且各行业分别划定了经营的范围,专业化运作,服务领域涵盖生产、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丧葬服务。

4.农村资金使用由“支农”转向“富农”。农村金融机构除了向成员发放低息贷款支持农业生产,主要业务转为向系统外其他部门提供资金,以帮助农民开拓富余资金的出路。比如,基层农业协同组合的信用组织将部分资金转投于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通过它向社会中其他组织提供金融服务。

5.建立了“三级制”的村民共济制度和对农村合作金融的存款保险制度。(1)农村保险建立了“三级制”的村民共济制度。1)在各个村镇设立以当地农民为会员的村一级农业共济组合。农民参加农业共济组合,并非完全自愿,常常带有“强制性”。2)在府、县一级设立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该府(县)内的农业共济组合是其成员,并向其分保。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则向其成员进行防灾防损等方面的指导。3)设立国家级的农业共济组合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它主要经营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并采取超额赔款再保险的方式。(2)建立了对农村合作金融的存款保险制度。在该存款保险制度中,被保险者只限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存款者。

(四)印度的农村金融体制

在印度,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多层次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

1.各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分工明确。(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1)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主要负责农业和农村地区经济活动信贷领域的政策、计划和经营等,同时也是印度最高再融资机构。2)区域农村银行,主要是向小农、无地农民和农村小手工业者等贫穷农民发放贷款。3)印度工业信贷和投资公司,主要业务有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中长期贷款、投资和租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2)农村合作信贷机构。1)农村合作银行,只为社员提供中短期贷款,包括初级农业信用社、中心合作银行和邦合作银行三级组织机构。2)土地开发合作银行,专门提供长期贷款服务,包括初级土地开发银行和中心土地开发银行。(3)私人农贷组织。主要是提供短期或中期贷款,该组织往往由农村中的富农、商人和职业放债人组成。(4)农业保险公司。其由政府出资设立,印度的各项农业保险业务均由印度农业保险公司办理。1999年印度中央政府推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保险项目“国家农业保险计划”就是由印度农业保险总公司执行。

2.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实行“领头银行”的计划。按照该计划,每一地区必须由一个领头银行来负责该地区的发展开发工作,这家银行要对农业和棉花工业等国家规定的优先发展行业提供金融支持。

3.推行“自助团体联系计划”。“自助团体联系计划”是1992年开始推行的,采用团体担保代替抵押,由银行贷款给农户贷款自助团体,再由其转贷给农户,并且银行还对农户自助团体进行技术培训,为其提供发展计划,有效地分散了信用风险。

4.农村金融法律健全。印度出台了各种农村金融的相关法规,比如《印度储备银行法案》、《农村信用合作社法》、《地区农村银行法》、《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法》等,为确保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五)孟加拉的农村金融体制

在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体制中,包含了正规金融、半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

1.农村金融机构多层次。包括:国有银行及金融发展机构,比如BKB,RKUB,Sonali,Janata,Aggrani等;乡村银行,比如格莱珉银行;微型金融非政府组织。

2.建立了成熟的小额信贷模式,即“格莱珉银行”模式。格莱珉银行的客户定位是贫困人口,对其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该银行实行小组联保贷款制度,贷款分期还贷,贷款期限灵活,通过规定各借款小组的信贷额度大小由其信贷记录的优劣决定来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格莱珉银行还向借款小组的成员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物资,给予周到健全的服务。

二、国外农村金融体制可借鉴的经验

1.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多层次发展,并且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导,而且各层次的金融机构分工合理明确,形成优势互补。这点以美国最为典型。

2.政府支持力度大。以上国家的农村金融体制中,政府通过出资组建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对农村金融机构在税收、利差补贴等方面实施各种优惠政策,进行了大力扶持。

3.农村金融法律健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都制订了专门的农村金融方面的法案,为其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4.农村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的融资。比如,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等来筹集其信贷资金。

5.为农民开拓富余资金使用的渠道。比如,日本基层农业协同组合的信用组织就通过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向社会中其他组织提供金融服务,为农民的富余资金开拓投资渠道。

6.农业保险体系及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健全。比如,日本的农村保险建立了“三级制”的村民共济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印度推行的“自助团体联系计划”就是采用团体担保代替抵押,从而有效地分散了信用风险。

7.注重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比如,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批准就近的商业店铺设立银行服务点,提供“绿点”服务;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对贫困人口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小组联保贷款制度。

三、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

(一)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方面的法律

我国应根据“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尽快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涵盖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农业保险等方面,为各种农村金融组织的规范运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规范我国农村金融的运作,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订,形成规范有效的法律体系,以促进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

(二)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1. 拓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调整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积极拓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满足“三农”对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

2.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合作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合作金融在各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都占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应借鉴国外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经验,以明晰产权和完善信用社管理体制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其不断完善,发挥农村合作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主力作用。

3. 强化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效能。要强化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社会责任。可通过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等办法引导其加大向农村投放资金,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扶持力度,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并与其他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合理分工支农社会责任,形成优势互补,强化对农村金融的服务效能。

4. 强化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政策性金融是纠正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一种重要手段。要鼓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开放和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及农村地区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服务,并扩大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资金来源,进一步增强其资金实力,强化其支农功能。

5. 健全农村非银行金融组织体系。(1)健全农村担保组织体系。可设立政策性的地方级别的信用担保机构,及省级和全国性的再担保机构;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发展农村担保业务或在农村设立其分支机构;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自发组织成立一些合作性担保机构。(2)健全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由国家出资建设农业再保险公司,加大政策性保险公司建设的力度;引导国有控股商业保险公司加大对农村保险的支持力度;强化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服务“三农”的作用;积极建立村镇保险公司、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保险机构。(3)建立农村金融不良贷款管理机构。可为农村金融机构成立专门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优化其信贷资产质量,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信用评级

截止2006年6月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5 808亿元,较2005年底增长12.17%。其中银行存款为5 667亿元,较年初增长9.71%,占比35.85%,较年初下降0.8个百分点。债券投资8 657亿元,较年初增长16.67%,占比 54.77%,较年初上升2.11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基金782亿元,较年初下降29.30%,占比4.95%,较年初下降2.9个百分点。股票投资434亿元,较年初增长173.62%,占比 2.75%,较年初上升1.62个百分点。”在资金运用余额快速增加、投资压力和资产配置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如何在资金运用过程中,既能保持资金的快速增值,又能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摆在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是保险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根据美国保险业1996年至2000年的测算,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保险风险20%,信用风险1%,利率风险11%,商业风险4%,保险分支机构投资风险23%,保险资金投资风险41%。可以说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是保险公司最大的风险源。

从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情况看,运用的方向不同,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不完全一致。银行存款主要风险总体上有两类: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在我国,由于我国存款市场利率还未放开,而且保险公司通常与银行达成大额存款协议来确定存款利率,因而其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是比较小的。对于国债投资,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基本不用考虑,而公司债券投资,则既面临利率风险,也面临公司的信用风险,特别一些竞争性行业的公司债券,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对于股票投资,不仅面临非系统性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也面临系统性的风险,因而股票市场整体的波动对保险资金股票投资造成的市场风险相当大。

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尽合理,不能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使保险投资难以成为保险公司与保险业务并重的主导业务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保险公司主要依靠投资组合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弥补承保亏损,取得经营利润,其投资业务已成为与保险业务并重的两大主导业务之一。比如在美国,寿险资产于1997年的分布情况大体是政府债券占 15.8%,公司债券占41.1%,股票占23.2%,其它20.6%。在英国,1996年保险资金运用情况大体是股票54%,债券19.8%,共同基金6.8%,其它19.4%。在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过多集中于银行存款,尽管近两年我国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了新的规定,但整体资金运用结构仍不能起到保险资金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也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收益(见表1)。

2.与保险资金运用相匹配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保险资金在运用过程中,能否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在实现投资收益的同时,满足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与使用,是保险公司能否稳健经营的关键。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则是基于保险业务的负债与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合理匹配的风险管理方式。

资产负债管理主要起源于利率自由化之后利率波动所引发利率风险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发生了数家大型保险公司因为没有适当的利率风险管理而导致破产的情况。为了反映承保利率所产生的风险,监管机构开始要求保险公司提供基本的年度分析,以检验其利率风险管理。同时,保险业也开始整合利率风险以外的问题,包括承保问题、市场风险问题等等,从而使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作为衡量产品相关风险与公司整体风险的一种重要管理工具,为保险公司所广泛采用。

从我国保险业情况看,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与保险业务的负债之间结合得并不是很紧密,一般仅是从产险、寿险公司内部资金来源不同,强调产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相对短期性和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相对长期性,但对于保险公司内部由于各保险产品性质的不同,赔付速度的差异,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比例的不同,而对保险资金运用过程的更细致的资产结构要求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仍需进一步完善。

3.保险企业信用评级机制仍末完善,未能对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约束,影响保险资金风险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信用评级指对特定企业按一定要求进行从高到低的评级排列,一般都有专门的简单对应符号,如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采用aaa到c的代号来表示企业的评级水平,而另一家全球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则采用aaa到d的代号来表示。我国目前信用评级采用的代号基本类似,如目前我国最大的评级机构之一——中国诚信评估有限公司就采取了aaa到d的代号来表示。

通过保险企业信用评级,保险企业将会承担一定压力,因为它们需要一个较高级别的评级结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司形象,而且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如果保险公司对其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不到位,或存在严重缺陷,则在评级过程中自然会反映出来,其评级结果就会较低,从而破坏保险公司在市场上的形象,影响其长远发展。

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中,已正式评级的有35家,进行公开信息评级的有12家,未进行评级的只有3家。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还没有进行信用评级。

我国保险企业普遍对信用评级不重视,同时由于信息公开程度不够,也很难对其进行真实的评级。此外,从信用评级机构角度看,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大都和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有着密切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并不能完全为市场所认可。

4.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内部风险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从保险业资金运用的管理模式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采用外部委托投资的方式,即保险公司自己不直接从事投资运作,而将全部的保险资金委托外部的专业投资公司管理;二是采用公司内设投资部门的方式,即保险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并在投资部门内按分工和投资业务的不同,分成多个分部或小组,具体负责本公司的保险资金投资活动;三是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方式,即在保险公司之下设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由其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运作。

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的3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有80%以上的公司是采取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模式对其保险资金进行运用管理。国际保险业发展经验表明,采取完全依靠外部委托管理保险资产的管理模式很难有效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而采取内设部门的管理模式则对保险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构成了较大的限制,相形之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模式比较有效地增强了保险资产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

从理论上讲,一个有效的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体制应该形成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考核监控系统三个方面有机统一的保险资金运用分权制衡系统,这是保险公司内部极为重要的风险管理环节。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等已建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为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保险公司未建立专门资产管理公司,而且即使是已经成立专门管理公司的保险公司,在公司内部其相互制衡约束的风险管控仍显不足,决策、执行、监控之间的有效协调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优化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

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就加快保险产品开发、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等进行了明确,这是保险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政策利好,为保险业跨跃式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可能会对保险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必须针对目前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优化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制。

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应考虑建立多层级的风险管理体制,即建立由宏观风险管理机制、中观风险管理机制、微观风险管理机制三个层面构成的整体风险管理体制。宏观层面以政府监管机构为主体,从法律法规入手,辅之以行政手段方式进行;中观层面则是以社会角度,包括信用评级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约束规范保险业资金运用;微观层面则从保险公司内部风险防范与控制角度入手,加强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具体来说,合理的路径选择包括以下方面:

1.从宏观层面上加强保险资金的风险管理体制,确保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更多是从政府监管机构角度进行的。当前,金融混业经营已是金融业发展的趋势,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应密切合作,依法监管,研究保险资金风险管理情况,协调立场,共同筑起防范风险、保障资金运用安全的防线。

从保险监管来看,保险监管可参照国外先进有效的监管手段,建立起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方式,包括通过制定综合性比率、盈利性比率、流动性比率、准备金比率、资金运用结构等具体定量分析指标,为偿付能力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从政府层面规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政策,研究如何确定保费储备金,如何将投资资金与保费收入在政策上把握相当的比例,以确保保险公司未来的偿付能力。

从证券监管来看,由于保险资金运用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证券市场,包括股票、企业债券等,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完善证券市场对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是相当重要的。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对资本市场实施风险监管也是理论界和监管机构重点研究的课题。证券监管部门可以利用保险公司进入资本市场之契机,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完善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功能,为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从中观层面上发挥信用评级等社会机构力量,加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监督能力

要确保信用评级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的作用,首先是要完善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将之运用于保险企业。目前,我国在信用评级制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解决信用评级机构与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方面的关系,使信用评级机构的人员及资金方面与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脱离开来,从而实现信用评级机构的真正独立性。只有实现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才可考虑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过程的公正性、中立性;二是在信用评级市场准人方面,必须严格信用评级机构的数量,防止过度竞争,以利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的建立和维护。从世界各国的评级市场来看,全球性的评级机构有三家,即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惠誉国际公司(其总部均在美国)。我国目前有九家许可准入的信用评级机构,但我国评级市场非常小,很难容纳这么多的评级机构生存。为树立评级业的声誉,从而被社会所认可,有必要严格市场准入,将评级机构数量限制在几家之内,然后由这几家机构进行市场竞争:三是由于信用评级在保险资金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考虑信用评级在各个法律法规中的衔接问题,逐步完善保险企业信用评级业立法。由于保险企业评级主要面向社会大众,因而保险企业信用评级可以中国保监会为主对保险企业信用评级机构予以监管。

此外,要利用保险行业协会的力量,制定一系列的保险同业公约,规范入市资金的运用和日常操作,以规范其成员的风险约束。行业协会虽然不具备法律力量,但它从道德和公司声誉出发去约束其成员的投资行为,可以减少败德行为和暗箱操作。另外,借助于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使保险行业协会及时获得其成员的各种交易信息,使同业监管更为方便,及时发挥行业监督的作用。

3.从微观层面上优化保险资金风险管控,使保险公司内部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与优化

首先,在保险公司层面上要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化运作。尽管目前已有部分大型保险公司专门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但仍有相当部分保险公司仍处于内设部门或外部委托方式进行管理,这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投资效率的提升及风险的管控。因此,要进一步加快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规范建立工作,新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在保险公司现有的资金运用部、投资管理中心等内设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形成,但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其次,在保险公司内部要构建投资决策、业务运作与风险控制三位一体的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一是要树立健康的投资理念并贯穿于资金运用战略决策过程,通过组成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公司经营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公司中长期投资政策,对保险资产进行战略性分配。

投资决策委员会可以下设投资决策支持部门或小组,分别负责对若干专项投资决策前的重新分析、论证,并对已决策的资金运用项目进行追踪。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执行系统,即由投资公司根据投资决策委员会决策进行具体操作;三是要建立资金运用的考核监控系统,设立资金运用绩效评估和风险控制部门,监控资金运用执行部门的行为,及时发现与控制资金运用风险,考核执行系统的业绩,并将各种结果反馈至投资决策委员会。通过这三个子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保证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准确性,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第三,要加强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工作。保险公司在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一是要在负债管理上,实行理性的产品定价,要求根据资本市场的长期预期,合理进行产品定价;二是在资产管理上,要求投资组合的证券选择和期限结构必须符合负债的特点。此外,资产负债管理可以通过资金流动性和偿付能力控制、持续期管理、总风险限额控制等手段的运用而加强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皖平.保险资金的有效管理与运用[j].中国保险,2003,(9).

[2]苏宁华.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3]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

篇9

【论文关键词】证券公司;专业融资模式;借鉴

1专业化融资模式特点

专业化证券融资模式,是日本、台湾等地区早期社会信用薄弱、分业经营等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模式主要特点在于证券金融公司存在,证券金融公司是一种为有价证券发行、流通和信用交易结算提供资金和证券借贷的专业机构,主要目的是疏通分业经营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流动,同时通过垄断融资融券业务控制信用交易规模,防止金融风险。

1.1专业化融资机构特点

证券金融公司一般采用股份制形式,股东大多是商业银行、交易所等各类金融机构,还包括部分上市公司和企业;除自有注册资本外,债务资金来源主要从货币市场融取,包括发行商业票据,吸收特定存款,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向银行贷款等。公司主要业务是开展信用交易转融资融券。在机制设计上,日本实行单轨制,即投资者通过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然后证券公司向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融券,投资者不能直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证券商可以部分参与货币市场融资,但不能直接从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融券;这些金融机构如需借出证券,需要先转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单轨制特点是融资融券活动传递链单一化,机制上比较容易理顺,但垄断性较高。台湾采用对证券公司和一般投资者同时融资融券的“双轨制”,在“双轨制”结构中,部分获得许可的证券公司可以直接对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然后通过证券抵押的方式从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也可以将不动产作抵押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融资。而没有许可的证券公司,只能接受客户的委托,代客户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融资融券。这样证券金融公司实际上既为证券公司办理资券转融通,又直接为一般投资者提供融资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业务朝多元化发展,但机制较烦琐。除信用交易业务外,证券金融公司还为证券公司证券承销、新股发行等业务提供短期周转资金,及为证券公司并购、项目融资等业务提供过桥贷款等。

1.2风险管理模式

在风险管理上,专业化模式主要通过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进行管理。日本大藏省负责批准和审核证券金融公司成立条件和资格,并制定初始保证金等具体规则;证券交易所主要制定相关规章,对融资融券保证金比率进行动态监控。此外,监管机构对市场参与主体进行严格规定,如证券商不得在保证金规定比率之下对客户融资,不得将投资人保证金挪为己用;证券金融公司根据市场和公司财务信用状况对各证券公司分配不同信用业务额度等。相比之下,台湾证券公司更注重市场运作与风险控制,如日本证券金融公司资本金充足率为2.5%左右;而台湾要求最低资本金充足率达到8%,并规定证券金融公司对投资者融资融券总额与其资本净值最高倍率为250%,规定公司从银行的融资不得超过其资本净值6倍,对任何一家证券公司的融资额度不能超过其净值的l5%等。

2专业融资模式市场效应和借鉴

专业化融资模式产生,使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资金借贷上分隔开,贯彻了银行与证券分业管理原则;同时证券金融公司可从货币市场吸取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使资金得到更高层次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流动性和效率,促进证券市场交易价格合理形成;同时政府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协调和控制信用交易乘数效应,如在市场偏软时,可以增加资券供给,以活跃市场;当市场泡沫过多时,可以减少资券供给,以稳定市场。

公司大量临时资金需求,支持证券公司新投资银行业务拓展。当然垄断交易也会损害效率,随着市场逐步成熟,证券融资模式职能也逐渐转变。目前日本证券金融公司主要在转融券业务中占主导地位;台湾证券金融公司更多转向直接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资券融通,逐步变成了市场化融资公司。

篇10

【关键词】消费金融公司 征信系统 市场准入

一、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概况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而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辆马车”之一,受到了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以往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无法支持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缓解这种影响就必须靠提高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扩大内需成为了当务之急。2009年8月,银监会推出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这一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个时期的发展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着重强调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提出要把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点。

二、欧盟消费金融公司模式

欧盟消费金融公司将市场定位于收入不高但有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客户群,以年轻人为主,由于缺少相应的担保抵押条件,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的机率较小或者金额限制较大,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因此更倾向于向消费金融公司获取贷款,08年欧盟27个国家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1亿万欧元,占总贷款额的比重达32%,并且近年来逐年上涨。

欧盟消费金融公司的信贷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直接销售模式,其二是以产品批发商或产品零售商为主体的间接销售模式。欧盟消费金融公司对信贷资金的发放有着严格的审批程序以及贷款成功后的追踪管理机制。消费信贷的资金发放后,消费金融公司会对贷款客户与此次业务有关的帐户进行适时适度的监控,持续更新客户的资料库,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户地最新动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贷款的风险。

三、泉州消费金融调研情况

(一)样本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问卷200份,回收199份,回收率高达99.5%,其中有效问卷197份,问卷有效率达98.5%。

本次调查分别在丰泽区、鲤城区、洛江区三个地方进行,由于问卷题量偏多以及稍具专业知识。因此,问卷发放量较少。

(二)调查总结及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泉州市民,调查内容包含了居民的基本情况、消费理念、及选择贷款的相关因素,并从三方面对泉州消费金融发展状况及潜力进行研究。

由于本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因此所得数据能较好地反应泉州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

(1)年龄结构。年龄在18以下、18-29、30-39、40-49、50以上的人数分布百分比分别为4.06%、62.44%、24.87%、6.09%、2.54%;其中18-29年龄段的占比接近2/3。

这说明我国依然是一个消费缺乏的国家,如何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依然是一大问题;而消费的主力军是中年与青年居民,所以对此年龄段进行调查所得数据更能代表泉州消费金融发展现状。

(2)哪方面的需求会让我们申请贷款(可多选)。会在旅游、购房、购车、教育、婚庆、装修、投资、购物、医疗、其他上选择贷款的人数分别是10、126、74、15、6、20、53、10、25、27。购房购车是我国居民选择贷款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与全国居民个人贷款理由一致,泉州也不例外。我国现在处于年轻人居多的时段,而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年轻一代开始走向投资、创业的道路,使得投资的人数紧跟购车之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医疗也是一个居民贷款的重要动机;而旅游、教育、婚庆、装修、购物及其他用途所占比例较小。

四、对泉州发展消费金融公司的建议

(一)加强建设工作

(1)加强银监会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风险非常高,如果借款人盲目贷款,监管机构监管不严,发生大量逾期贷款和坏账,将会对其经营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我国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为消费金融公司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2)逐渐降低消费金融公司的准入门槛。目前来看,符合这样的设立条件的机构大多是商业银行。因此,泉州可以在加强消费金融公司法律责任规定的前提下考虑降低消费金融公司的准入门槛。可以考虑引进民间资本来较低门槛,此举还能扩大我国的民间资本,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泉州消费金融公司的自身建设

(1)促进产品的创新。目前,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是针对实际商品进行贷款,而服务性贷款仅涉及旅游、装修、婚庆和教育等少数行业消费支出较低。根据问卷统计,泉州地区与全国大抵相同。泉州居民主要愿意在购房、购车和房贷上贷款,而极少愿意在旅游、婚庆、医疗、装修等方面贷款。在此基础上,泉州的消费金融试点可以尝试创新性的增大对居民养老、医疗等服务性消费的贷款力度。这也可以更大限度的方便泉州居民生活。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根据美国模式的经验,可以依靠货币市场来拓宽融资渠道指的是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贷款、同业拆借、向保险公司借款等方式来融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健全,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必须将这种融资方式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以避免风险。

(3)加强风险防护管理。建立商业化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通过各方面的合作,将各银行、金融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电脑全面联网,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系统,形成全面的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贷款流程和要求,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流程应包括对贷款进行贷款受理、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后管理流程,对各个环节的业务风险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