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概况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专业概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采矿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66-02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为满足国家社会及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实践应用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而现行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沿用多年的单一“认知性”实践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2)现有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在本科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不明显;(3)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陈旧,阻碍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亟须探索适应当前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作为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的重点支持专业之一,本文就以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依托进行研究探索。
一、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及教学体系构建
系统、科学、层次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支撑。我校采矿工程专业以矿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根据现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与一线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座谈,多方面征集关于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见,并组织专家对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设置的优缺点及合理性进行分析,遵循“课程设置系统化、实践环节模块化、能力培养层次化”的原则,构建了符合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实际、层次结构合理、操作可行性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使专业整体实践教学环节更具系统化。见图1所示。
针对上述实验教学体系,专业实践课程、实践项目、能力培养实行了“模块化、多元化、层次化”的实验教学。
1.实践课程“模块化”。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将实践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工程训练、创新活动”三大模块,使学生在加深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事工程设计和科研活动。从教学组织上划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模块:课内模块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和包含在理论课中的实验课,并与所有主干理论课程相对应;课外模块包括现场实习、井下实训、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等。
2.实践项目“多元化”。按照“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引入科研成果,建立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演示与验证实验、综合与设计实验、创新与前沿实验”多元化项目体系,增加和拓展具有工程应用和学科前沿背景的实践项目。
3.能力培养“层次化”。通过模块化实验课程和多元化实践项目,实现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由基础实践、综合应用到研究创新的过程层次化,使学习过程自然过渡,从根本上实现由“教学实验”到“实验教学”的转变。
二、实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
1.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专业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建立适合采矿专业课程特点、能较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主张教师根据采矿专业的特点,坚持“以现场实习为主,校内实习、虚拟矿井为辅,充分利用实验平台”的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①针对专业初期开设的“认识实习”、“采煤概论”等课程,充分发挥校内教学实习矿井、三维虚拟仿真系统等资源,将理论与实体实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引导式”为主。教师简明扼要地讲解实验内容和要求,采取引导和个别辅导的方法,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点拨、探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②针对专业部分主干课程如“煤矿开采学”、“采煤工艺”、“矿井通风与安全”等课程,适当采用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安排学生走进实验室参观实体模型、动手操作等,也可针对部分内容增设“课程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到煤矿企业的现场进行短时间、少学时的井下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给定设计任务和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收集、方案拟定、撰写报告。这种面向任务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针对专业开设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长时间实践环节,可采取校外现场实训与校内循环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前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短时间的现场调研和实训,回校后,针对现场中发现的问题,走进实验室进行循环式多实验研究―验证式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协作式”较为恰当。允许学生自行组队,研究成果可作为毕业设计的专题部分,这样极大激发了学生从事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实践教学手段的选用。在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通过引入现代技术,融合教学方法,形成了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手段,活跃了实践教学气氛,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下面简要介绍目前在我校采矿工程专业较为典型的正在推广的实验教学方法。①实验现场授课与现场指导。这是目前显示效果较好的实验教学方法之一。其上课形式摆脱掉原来先课堂再进实验室的形式,直接将课堂移入实验室,使学生“听―说―想―做”的思维程序连贯起来,使知识更好的贯通,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②师生交互讨论式教学。针对专业开出的设计型、综合型或研究型实验,或在各类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小组的形式与教师进行互动讨论,指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亲身参与,引导学生讨论方案、方法等以求得较为合理妥善的解决。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往往能碰撞出很多新的思路火花,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③实验室开放式教学。实验室每周设有定期开放时间,学生通过提前预约,有计划地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活跃了实验室的研究氛围,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④网络形式教学。实现专业主干课程及部分选修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课程网站,进行课前学习、课后复习,通过实时交流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在现在网络盛行时代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⑤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定期组织科研成果较为突出的教师给出部分既定地实验内容和目标,由学生根据任务目标自行完成或以小组的形式组合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并按计划完成资料查找、实验方案设计、仪器调试、实验结果测量与处理等实验环节。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也为教师提供了部分可行数据,双面收益。⑥实验考核方法多元化。改变原有单一考核为从平时、结课、实验作品、实验报告、实验思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式的考核,特别是对有新颖的实验思路、新的自主设计方法的学生给以倾向性考核,这从很大程度上活跃了创新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以上所述实验教学模式及多样化实验教学方法,是以我校矿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在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探索也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值得在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音,樊克恭.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3):58-60.
[2]张东升,屠世浩,万志军,马文顶.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10-113.
篇2
一、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育概况
1978年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当时我国仅有5所院校开设法科,至今30多年时间,法学教育经历了“恢复期”、“扩张期”和“探索期”三个阶段。目前,几乎各类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民办院校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见证了国内法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民办院校受市场因素、经济效益等影响,亦纷纷开设法学专业,招收法科学生。1999年开始,我国法学教育进入大法学教学时代。伴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进程,民办院校的法学学科只能效仿公办高校的法学教学模式,照搬照抄公立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等,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缺少创新,不能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实际需求,造成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法学教育品牌意识不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堪忧,学习了4年法学知识的毕业生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手足无措,给整体的法学教育质量造成很大隐患。
二、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法学教育传承了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以讲授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为基本教学目标,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互动。然而,法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法律知识和开展学术研究,更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技能与技巧。正是由于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现有的多数院校在法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符合要求。法学毕业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的法学知识,还需要具备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言语表达、综合研判等能力的过程。诸多能力的培养需要他们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有锻炼的机会。因此,引进和丰富法学实践教学成了有效开展法学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民办院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法学课程体系与院校学科优势未能实现有机结合。从法学专业课程开设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开设突出院校自身学科优势或专业特色的法学课程。2.课时分配不尽合理,对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重视程度不够,课时分配较少,如商法、经济法等。3.忽略了专业选修课建设。法学知识的消化吸收需要一定的辅助课程,如开设金融法、保险法之前,可以先开设金融、保险相关知识的课程。
(二)法学实践教学面临诸多困难。1.实践教学的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法学教育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理论知识传授,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课后学生温习所讲内容。教师很少有时间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有效运用所学知识。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规范性与系统性。多数民办院校法学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即课堂讲授、案例简析、模拟法庭和毕业实习等形式,实践环节多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实践环节得不到有效监督,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3.实践教学模式简单,“一言堂”式的法学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虽然目前采用了课堂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辅的实践教学模式,但由于师资、学生的经验有限,学习及实践效果不明显。这些都制约与影响了法学实践教学成效。
(三)师资力量整体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民办院校的法学专业设置时间普遍较短,教师队伍比较年轻,执教时间不长,学历上多为硕士或本科,职称上,多属于讲师或助教。因民办院校的办学性质和注重经济效益等特点,缺少吸引高层次法律人才加入的激励机制,造成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匮乏。现有的教师多从事理论研究,较少接触应用型法律实践活动,容易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完善民办本科高校法学实践教学方式的建议
(一)实现法学专业与特色优势专业的有机结合。在开设14门核心课的基础上,借助院校自身的学科或专业优势,优化教学资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引入经济学、管理学模块,开设金融、保险、国际贸易选修课,加大商法、经济法的课时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养成法律思维模式的同时,加强对法律与经济、管理的理解,夯实专业功底,培养懂法律、知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破解教学难题,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充分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专业需求。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把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到一定高度,引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向实践教学倾斜;并将实践教学学时计入老师的工作量,按照一定的标准发放课时费或补助,提高老师上实践课的积极性。2.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完善模拟法庭的实战性,突出实践技能的锻炼。引入法律诊所教学,建立“诊所”,由教师指导学生对当事人的案例进行“诊断”,提出法律对策和解决方案。开展法律辩论赛,由校内或校外之间的法学专业学生组成“正方”与“反方”,对某一个有争议的法律议题或案件展开辩论。组织专业实习,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组织法学专业学生(含毕业生)利用假期或实习期到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或司法行政机关实习,建立实践平台,强化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
(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教师――律师双师型”教学队伍。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一支精通法学理论擅长法律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聘请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律师、法官等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老师。走上课堂,他们是授课能手;步入社会,他们是能够直接处理“疑难杂症”法律事务的高手。他们能够凭借大量的实践案例经验,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全面把握和分析个案,为学生正确掌握客观事实和适用法律提供指导。
篇3
关键词:环境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1、高职环境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概况
1.1 高职环境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环境法学作为众多部门法学和环境科学等的交叉学科更是如此,然而现阶段环境法学教育对实践环节的投入极其有限。目前国内的环境法学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不受重视、可有可无、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学生兴趣低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环境法学人才培养的质量[1]。
1.2 高职环境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教学体系欠缺
现有的环境法学教学体系很少有对实践环节进行专门系统的设计。其实践教学被理论教学所覆盖,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考核大纲,没有对实践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目标进行专门规定,这就使得实践教学具体实施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意愿。
1.2.2 教学方法有限、陈旧
目前国内环境法学实践环节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课堂案例分析,这依然是以教师为主的一种阐明性实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环境法学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二是法院旁听,在实践中会受到旁听时间、旁听案件和旁听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仅效果甚微而且学生依然只能被动接受;三是模拟法庭,这种方式依然会受到模拟次数、案例选取、点评质量等限制;四是毕业实习,这种方式原本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实践方式,但因为安排在毕业前夕,学生迫于就业、升学等压力也无法全身心投入,最终流于形式[2]。
1.2.3 教学条件有限
一方面目前的环境法学教育很少有专门实践时间,即使有,时间也很有限;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实践所需要的制度保障(教学大纲灵活)、场地保障、经费保障和师资保障目前都很缺乏。
2、国外环境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借鉴
2.1 英美国家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概况
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以英美两国最为突出。美国基于其职业化发展的战略,非常重视法学教育的实践环节,典型的做法是判例教学和诊所教学,通过真实的案件和学生且深办案的体会来促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英国除了上述实践方式外,将学生最后一年的学习,确定为职业教育,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3]。
2.2 我国实施环境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及面临的考验
可以看出,实施诊所式教育是目前环境法学教育突破实践瓶颈的有效路径,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法律应用能力和技巧,从2000年开始,国内法学专业陆续开始开展诊所教学,而环境法律诊所自2003年中山大学开始实施后,到目前为止仅有有限的几所院校在实施,积累了相应的运作经验,但由于国内法学教育改革的滞后、教学目的的模糊以及高昂成本也导致了环境法律诊所在运行中遇到了许多障碍[4]。
2.2.1 运作模式单一
目前仅有的几家环境法律诊所都主要依赖高校法学院系教师来指导办案过程,对高校的依赖性较强,很少与高校之外的企业、环保组织及其他团体合作。
2.2.2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与传统的课堂上的技能训练相比,环境法律诊所涉及多为各领域的公益案件,进行必要的调查、走访、联络所需经费较多,仅依赖高校财政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导致很多时候诊所教育变成了课堂讨论的翻版。
2.2.3社会影响不够
环境法律诊所基于其外来事物的特性和较强的专业属性,老百姓很少接触,加之环境法律诊所与外界合作有限,因而其社会影响力也就很小了。
2.2.4 学生参与不够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和升学压力,学生们很多时候不愿意参与到环境法律诊所这种公益性大于实用性的活动中来;同时向对于民法、刑法这些传统的法律学科而言,学生们认为环境法学鱼现实生活联系不密切,也没有其它部门法的内容生动有趣,更不是就业的热门,也就导致真正参与学生不多。
2.2.5 师资力量不够
目前从事环境法学教学研究的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本来就少,加之环境法律诊所对指导教师包括实践经验在内的和钻业水平的要求更高,符合要哦求得教师就更少了。
3、建立适应高职特色的环境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
3.1 建立多元化运作模式
我们要改变目前仅依赖高校的单一运作模式,加强与校外法律援助组织、环保组织、律师事务所以及其他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尤其是和法律援助组织和环保组织的长期合作。与地方法律援助组织的合作可以拓展我们的影响力和资金渠道;和环保组织的合作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师资和社会影响力。
3.2 积极拓展资金来源
鉴于目前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可以寻求企业的赞助,同时利用环保组织、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吸引资金;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我们可以将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与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对接,由法律援助中心带动诊所运行。这样环境法律诊所既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增加案源,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5]。
3.3 利用信息技术扩大社会影响力
由于资金的限制,环境法律诊所通过广告来宣传自己的做法不现实。但我们可以选择网络,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信息平台来宣传自己,将诊所的发展及业务范围等信息公布其中。这样既有利于及时收发各种信息,也有利于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3.4 建立学生参与激励机制
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主体主要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尽量提高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对参与的学生给与评优加分、减免毕业实习、优先推荐就业等奖励,来激励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诊所的活动中来。
3.5 扩充师资来源,提升师资水平
一方面,可以扩大指导教师范围,除了高校从事环境法教学的教师外,还可以邀请环保组织、律师事务所等部门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担任兼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可以将环境法律诊所与教师的专业进修计划结合起来,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培训。
参考文献
[1]王永刚.我国法学教育的窘境与出路[J].政法论丛,2013,02:116
[2]刘茜.谈环境法学教育模式革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3,04:125
[3]张渝.论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理念回归及创新机制改进[J].江西社会科学,2013,02:238
篇4
关键词:医事法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81-02
作为一门融合了医学原理与法学理念的新兴学科——医事法律,其诞生之初,就旨在适应国家法制建设和日益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综合性专门人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门新兴的学科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所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却也不断的凸显出来,尤为明显的是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正是基于此点,通过对医事法律专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以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医事法律专业发展概况
医事法律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最早创办该本科专业的是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该校于1996年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医事法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99年第一届毕业生出炉时,供求比例一度达到1:20,为国内医学界和法学界所高度关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律本科专业教育真正全面展开则是在2000年以后,像贵阳医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锦州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徐州医学院、南通医学院等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40余所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医事法律或相关专业。
医事法律专业作为医学与法学双学科的复合型专业,是为了应对日益激化的医患纠纷,有力解决医患矛盾,促进医事法治建设而设立的。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要培养既懂医又懂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适应面广,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司法机关及法律服务部门、政府机关及社会保险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二、医事法律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医事法律专业的设置目标和定位来看,非常贴合当前的形势。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卫生单位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维护生命健康权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这些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规范卫生行政管理,规范医疗行为,依法行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为人人享有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但实际情况却是目前从事卫生监督执法和医疗行政管理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执法过程中的许多困难和把握政策不严等许多问题。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事件频发,呈不断上升趋势,而解决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的从业者,大部分懂医不懂法,或是懂法不懂医。目前,全国现有医事法律人才严重不足,专任律师甚少。
因此,可以说,医事法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正是当前社会急需要的人才,非人才过剩,而是严重不足。但从相关的资料显示,许多医事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失业的危险,为什么一方面社会上需求这样的人才,而另一方面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又无处可去呢?也许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医事法律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并未真正做到与其培养目标相契合,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医事法律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对于教学培养方面,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目前医学法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加其横跨法学与医学两大领域,所以不同的院校在医学课程和法学课程的设置方面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学校注重医学知识的学习,医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极为全面。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由于当前医事法律专业招生的学生大多是文科生,理科基础较差,而在医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理科知识运用的较多,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医学课程中感到十分吃力,而且,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对医事法律专业设置的学制是四年,众所周知,单纯医学的学习就需要五年,而对于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四年当中学完其他人需要九年才能学完的课程,可想而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能达到的程度。有的学校正好相反,注重法学知识的学习,法学的课程占据了该专业全部课程的80%,这对于学生掌握法学知识而言是有好处的,但相应的学生在医学方面投入的精力就极其有限,四年学完之后,学生基本上没掌握什么医学知识,这类专业的学生的优势就无法体现出来。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法学知识不如专门法学院校的学生扎实,医学知识较医学专业学生薄弱很多,远远达不到医事法律专业设置的目的。
(二)医事法律专业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在教学方式上,目前的院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操作较少,尤其是在法学教学方面,这种问题更为明显,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而医事法律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则是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这就造成了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才造成了人才过剩的局面,基于此,对医事法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急。
三、医事法律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医事法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调整课程设置
各个院校在设置医事法律专业时,应将学习的时间延长至五年。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好专业知识。在医学课程与法学课程所占比例上应做到相对均衡,既不能片面重视法学知识,也不能片面重视医学知识。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不能与医学专业的学生完全同步,在课程的种类与难度上都应适当降低,要紧密结合医事法律专业的自身特点。此外,必须要重视医学与法。学的交叉课程的学习,这正是医事法律专业的特色所在,目前,大多数院校由于在师资力量方面的欠缺,对于这类课程的开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类课程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设计的旨在把学生训练成具备医和法两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设计的课程模块。通过特色课程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以法律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医学相关的法律问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能够充分地体现医事法学专业与普通的法学专业的优势。这部分应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医事法学’、卫生法学、卫生监督法、法医学、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医事诉讼与仲裁、医事案例与实践、司法精神病学等。专业特色课程在所有课时中应占到10%的比例。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与手段
医学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由于医事法律专业大多开设在医学院校内,对于医学的实践教学,这类学校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医学方面的实习一般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法学方面。故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介,加强学生在法学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法庭旁听
法庭旁听是学生见习的方式之一,是指带领学生到法院亲临庭审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针对低年级医事法律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结合所开设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我国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证社会有序性中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将在旁听过程中掌握法官、当事人、人的权利、义务及庭审程序,为今后自身从事模拟法庭的训练及就业经验积累打下基础。
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案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强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法学教研室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法学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加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即“以案说法”,与学生针对案情进行法学问题的讨论,为学生构建一个互动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提高学生对的法律适用能力。
3 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指为学生创建与个法庭场景,让学生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感受庭审过程的与种实践教学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看中学,学中看”,在学生经历见习阶段后,亲身感受庭审程序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的模拟法庭对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这是检验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案件处理,运用法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何在,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将法学和医药卫生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也熟悉了我国诉讼法中有关审判的具体规定,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4 法律援助
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教育;理工科;专利法;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51-02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就是财富”这样的观念逐渐得到认同,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在中国已全面展开。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分为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体系。高校理工科涉及专利法的教育即属于普及教育这一体系。虽经过多年发展,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理工科知识产权教育概述及现状
(一)高校理工科知识产权教育的概况
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是指向学生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并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形式出现,培养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2004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在《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增加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本科生、研究生单独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国内高校积极响应。目前许多高校把知识产权作为一门选修课程,非法学专业学生通过法律基础课、全校公选课等途径学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部分高校正筹备将其作为理工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上述措施,高校学生增强了知识产权法律观念,并在启迪和培养创新意识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整体看,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工作已基本展开。但目前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尤其是与理工科联系最为密切的专利法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远不能满足《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提及的“提升中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二)高校理工科专利法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现状。目前国内高校中对非法学专业有关知识产权的课程,大多仅限于知识产权观念的倡导和普法教育的定位。以笔者所在城市高校为例,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法律基础课中极为有限的相关章节,仅少数学生通过全校公选课、双学位学习系统了解知识产权法律,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在非法学专业学生中普及率低。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某省仅1/4的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教育课程;在接受过知识产权教育的学生中,68%以上是法学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在校生中,仅不到5%的学生接受过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学习[1]。具体到与理工科最为密切的专利法,除少数高校系统开设外(如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的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课程――《知识产权法律基础》作为该校本科生必修课程[2])多数高校也仅是在法律基础课知识产权章节中简单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法律条文,至于如何有效利用专利制度获取专利保护、进行技术创新、规避专利风险、解决技术争端等方面基本上是空白。这种教育状况和目前社会对具有创造性的研发人才和专利需求上有较大差距及欠缺。
2.原因分析。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对知识产权教育认识存在误区,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理念落后是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从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重点高校进行的知识产权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得知:高校中对知识产权教育普遍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其是法律概念,是法学专业的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生关系不大等等。在这种意识主导下,学校往往忽略知识产权教育,或者将其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如此一来,对专利法教育的忽视也是在所难免的。另外,很多教育者只注重对知识的简单传授,对创造性教育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萌发创新欲望。
第二,理工科知识产权教育针对性不足。知识产权是复杂开放的权利体系,专利权是从法律上赋予权利人一定期限内对特定发明创造的垄断权,其中发明创造专利被认为是知识产权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而目前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不能根据不同知识产权的特点和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的开展,缺乏针对性,仅局限于普法教育层次,难免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效果。
第三,理工科学生未认识到专利教育的重要性。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核心部分,其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如专利法律知识、申请、文献信息与检索、专利管理等方面,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对理工科学生是非常有益的。但目前很多理工科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的目的仅限于为增加知识,对该课程以后的使用并无明确方向。尤其对利用专利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利用专利文献获取技术信息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
第四,知识产权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基于知识产权的特点,该领域尤其是专利领域更多的是涉及技术问题,是技术与法律的结合,故需要有一定理工科基础才可更好理解相关技术、产品,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高校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多为本校法学教师或两课教师,专职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人员相对缺乏,且相当教师无理工科专业背景,多以法学理论教学为主,注重法律条文讲授,很少涉及知识产权管理等实务性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种状况,不仅很难担负起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任,对理工科学生的专利教育也难深入。
二、加强专利法教育之于理工科大学生的重要性、必要性
加强专利法教育之于理工科大学生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其原因如下:
(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国家对知识产权也给予高度重视。在知识产权体系中,专利制度是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如今的历史背景下,理工科学生是与科技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是未来知识创新的主体,更应该掌握好专利法律知识。
(二)掌握专利法律知识,对理工科学生的个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1.利于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提升个人及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利器,而专利则是其具体表现。理工科学生若能系统了解专利制度、专利申请程序及专利信息的内容,掌握发明创造方法、专利潜能开发、专利写作、统化的专利信息检索方法等一系列知识,从而培养相关能力,能将专利信息转换专利情报,对专利信息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更进一步的认知,对日后进入职场,从事研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的能力。专利文献中包含有相关的技术信息、法律信息和经济信息,而这些信息反映出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的经济利益趋向和市场占有量及趋势[3]。
基于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科研单位从事技术研发、管理工作,而专利信息的收集与服务是单位科研管理中最基础的一环。任何单位个人在从事新课题研究之前,若忽视专利信息的收集检索,将导致不良影响:
首先,可能造成重复研究。“专利文献是科学与生产之间的桥梁” [4],记载着全世界绝大部分的技术发明成果。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调查,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及进行技术改造时如果很好的利用专利信息,可节约60%的科研经费和40%的研发时间。其次可能导致盲目研究。在对相关研究项目决策之前,若缺乏对相关技术主题进行完善的检索和分析,评估其专利性,所研发的技术将因缺乏专利性而无法授以专利。再次,可能导致潜在的专利侵权或落入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陷阱,为所研发技术的利用埋下侵权隐患。而通过查找分析专利文献信息,可充分了解现有技术,缩短研发时间、节省研发成本,了解竞争对手,适时披露专利侵权警讯,降低因侵权所应付出的庞大成本。
3.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目前中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数严重不足,多数企业无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这与外国大型企业存在巨大差距。故从就业来看,企业科研单位特别需要有经验的专利工程师。因为其跨越科技法律领域,只有以理工科毕业之专长背景,加上相关法律事务与法律专业训练,方能与不同发明人联络讨论,以期完全了解案件的技术内容,再综合地将其表达出来。另外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应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专利法律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有专利则意味着学生是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企业聘用之则意味着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利润,更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三、在理工科学生中强化专利法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要改变现有知识产权教学模式。与其他法律比较, 其特征在于与商业科研实践联系紧密。而目前知识产权教学理论多而实践少,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故教学中应加强案例、专利检索等实践性课程训练,并加大专利法学习在理工科知识产权教学中的比重。第二,加强实验课教学、尤其加强学生创造性实能力的培养。第三,就专利申请、专利信息检索的途径与方法、计算机软件版权的保护等知识产权某一个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短期的专题培训。第四,高校与擅长知识产权业务的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部门等实务单位合作,鼓励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以接触知识产权的现实案例和实务操作,将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解决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能力[5]。
参考文献:
[1],2009-04-20.
[2],2009-04-20.
[3]朱雪忠.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43-48.
篇6
关键词:民族院校;环境法;教学方法;农林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91-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湖北武陵山区的生态建设空间进一步挤压,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维护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压力日益加大。据我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主要结果显示,2009-2013年期间,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面积年均超过200万亩,其中约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区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行政执法不到位等问题突出。在实际农林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暴露出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强化林业资源保护专业人才队伍法制化建设迫在眉睫。
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我校林学、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获批为第一批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这对于我校的农林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民族地区农林从业人员的环境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环境法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对环境法律意识强的农林人才的需求类型的客观变化。因此,立足现实,运用法律机制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应对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形势,成为农林专业环境法教学改革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优化环境法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点
1.高校环境法教学内容的现状。环境法涉及法理学、刑法等法学学科,还涵盖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环境法教材体系涵盖内容广泛,各高校开设该课程情况不一样,仅湖北民族学院,法学、环境工程、林学等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作为受众的本科生专业背景不同,针对农林等非法学专业环境法教材,与法学专业相比,应有所区别。目前,国内环境法教学内容大致包括法学理论(环境法基本原则、环境法基本制度等内容)和单项法律条文(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两个方面。对于法律理论部分,理论性强且较抽象,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学习热情不高,教师一般感觉不好把握。法律条文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如污染防治类法律,各种各样的术语和数据会让人感觉缺乏实际性,学习效果不佳。
2.环境法教学内容的完善建议。根据农林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选用环境法权威教材,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三版),汇聚了北京大学瑞林环境法研究团队的成果,吸收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教学改革成果和环境管理与司法实践新经验,在教材编排及内容方面适合非法学专业,其中“扩展阅读”和“案例讨论”涉及基础知识和案例,极大地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内容。[1]同时参考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其他教材,如钱水苗主编的《环境资源法》、韩德培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曹明德主编的《环境资源法》、吕忠梅著《环境法案例辨析》、蔡守秋主编的《环境资源法教程》。[2]由于我国新环境法于2015年开始施行,相关的环境法教材没有及时更新相关的内容,因此,在环境法教学内容上,通过查阅文献和时事评论,结合我国立法新动态,补充新环境法的亮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农林专业的学生,需及时补充污染防治的基础知识,加深理解人类同环境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污染物在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载体的迁移、转化和积累规律,探索其对有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将国内外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贯穿于污染防治法的讲解中,如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等。[3]抓住环境容量及自然资源利用行为的核心,突出生态承载力原则的重要性。通过了解这些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环境应和谐共处。在自然与资源保护法的教学内容中,农林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完整,已具备生态学、林学的基础知识,相对而言,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防风治沙法等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内容较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较好。在教学内容中,介绍我国自然资源储量及污染、破坏的严峻形势,强化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认识,真正担负起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当前已广泛用于环境法授课中。通过将实际事件的典型过程再现出来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环境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6]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一些单项法和综合法存在长期争议,为适应新形势的环保需求,一些单项法经历了多次修改,如在大气污染质量标准及相关防治法律方面,2012年,新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加强了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 2.5)和臭氧(O3)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2013年1月,全国出现4次较大范围雾霾过程,涉及30个省(区、市),多个城市PM 2.5指数“爆表”,2013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国十条”)以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两个重头文件。因此,案例教学法中存在案例时效性问题,对于案例分析,需考虑其依据的法律条文是否修改版本,尤其是新法和旧法变动较大时,需对比分析。在选择案例时,多引入当前的热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事件,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案例选择具有真实性。在金瑞林主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三版)教材中有些案例,很多可以找到其事件发生的原型,搜集媒体对于该事件的报道,讲解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通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1]另外,案例地域性问题,除了搜集全国典型案例外,多结合湖北恩施地区的环境问题,如环保局行政执法、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盗伐滥伐林木、侵占林地等,易引起学生的警觉,加强其环保意识。由于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普遍,构建多媒介形式、多样化的案例教学形式容易实现,以解决学生运用环境法律解决实际环境纠纷的操作技能不高的问题。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实录形式、列举形式和视频案例形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7]同时,为提高卓越农林人才的实践技能,必须循序渐进地实施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例如,2012年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的案例,涉及环境法内容较综合,如企业违法排污、环保监督管理人员失职、重大环境事故的应急响应、公众参与、渔民损失补偿法律救济、环保公益组织参与等。因此,该事件可贯穿于整个环境法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讲解其反映出来的环境法问题,不仅可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点,同时可提出新的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连续性较强、印象深刻,学习效果也较好。因此,结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从完善案例内容和案例教学方式出发,构建多媒介形式的、多样化适用的教学案例库,通过正确适用的案例库来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机制。
2.尝试“模拟法庭法”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民族院校农林专业师资水平的限制,要筹措环境法律诊所存在很大的现实困难。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环境纠纷的能力,模拟法庭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应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形式一直被法学院广泛采用,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态度。与法学专业相比,农林专业在法律基础理论上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模拟法庭的开展实质采用辩论的形式。例如,我们设计了一个模拟法庭,给出一个典型的案例,学生以“原告”或“被告”律师的身份出庭,“法官”由教师担任。[8]教师根据学生的临场表现点评,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学术理念内涵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锻炼口才,培育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全面、深刻、反向性和多维性思维的习惯,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一定基础。[9]案例的选择是实施“模拟法庭法”需注意的要点,对农林专业学生而言,这无疑是新鲜的尝试。除了参考经典的环境纠纷处理案件的案例,需强化学生对模拟法庭实践的理念,如亲临学校法学院模拟法庭的审判现场,关注《全国模拟环境法庭大赛》等。通过观摩学习模拟法庭,了解司法审判实务技能,举一反三,将实际案例进行必要的“学术加工”,使模拟法庭使用的案例兼具实践性、生动性和丰富的学术理念及法的精神的内涵。
3.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环保宣传才起步,一些环保公益组织已开始相关工作,民众的环保意识已有一定提高。由于农林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学生环保专业知识缺乏影响其对环境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学习。例如,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会对理解和接受环境法中环境标准制度较为容易,而农林专业学生会感到不习惯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除了讲解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还需要引导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从环境法学教育中领会法律批判精神以及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10]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被动式的灌输教授方式,加强学生自发学习的培养。一方面,通过积极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参与和过程的教学评价等,做到全方位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而使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得到保障与提升。[11]另一方面,采用“专题演讲讨论法”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专题演讲讨论法将演讲和讨论有效结合起来,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公开性的特征。[12]在教学中,应用专题演讲讨论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例如,针对教学内容或一些热点的环境事件,学生对此感兴趣,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PPT或口述等讲解形式,锻炼其从环境法学角度思维的能力,将学习兴趣与环境法教学内容和谐统一。对于环境法的法律责任内容,课前让学生集中练习典型案例,带着疑问到课堂,让“互动”落到实处,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法律意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
四、组织参观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环境法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和林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组织学生到恩施州林业局参观实习,培养学生实践和观察研究能力,通过参观实习将所学专业融入到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中,学生参观实习的积极性高,效果较好。通过林业局工作人员的专业和务实讲解,有助于学生系统、直观地认识目前林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形势:介绍了恩施市林业资源概况,森林、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等,讲解了对于违反《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实际执法难度和力度等情况,以及林业产权的认证工作。当前林木的盗伐和滥伐情况中很多涉及到采伐许可证以及林权制度的问题。重点介绍了目前恩施地区在明晰产权、核发林权证方面的工作,以及面对山林纠纷时,工作人员的行政调解效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开展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宣传和法律知识普及活动的形式和效果。
通过参观实践活动,学生更深刻感受到环境保护法律在林业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熟悉林业行业特点和自身专业技能要求,并充分把握专业学习与自身未来发展定位的关系。因此,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塑造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环保法律意识强的新型复合型农林人才,为我国林业资源保护储备力量。
五、结语
强化复合型的农林人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对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针对环境法课程特点,结合民族院校农林专业的具体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行之有效的卓越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主动适应资源环境保护现实需求以及就业多元化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第三版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谭柏平,谢清平.高校环境法本科教材评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47-151.
[3]周丽.关于完善环境法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88-89.
[4]冯嘉.负载有度:论环境法的生态承载力控制原则[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146-153.
[5]谢伟.案例教学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适用―以环境法为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10-111.
[6]朱利霞,张蓓.《环境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8,(5):208.
[7]魏静.试论法学素质教育在环境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4,62.
[8]王.《环境资源法》课程建设摭谈[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4):29.
[9]冯铁柱.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24):222-223.
[10]王燕.环境法教掌的困境及出路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0,(6):234-235.
篇7
高职法律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高职院校或任课教师笼统地认为法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没有针对高职学生及其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定。有的高职法律选修课就是要法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与“两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基础部分定位相同,有的与专业课中法律必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一致,而《法律基础》是带有普法性质的教学,受学时等因素的限制,其教学目标只能是让学生大致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概况;与专业相关的法律必修课强调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法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与此两者定位相同,不利于其素质教育功能的发挥。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轻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公选课的设置和教学仍偏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没有把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养成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课程设置上看,法律公选课程的学科痕迹比较明显,往往是选择法律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或某一个部门法学来作为公共选修课,然后按照专业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进行讲授。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教师通常采用单向的讲授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导致知识和素质的双重缺失。缺乏合适的法律选修课教材受学科体系的影响,现实中,高职法律选修课的教师往往选用法学专业的本科或高职教材,而这些教材对于大多数非法律专业的工科学生来说,其内容过于专业和抽象,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化,而缺少对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法律现象以及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律学习需求的关注,并不适合法律选修课的教学。由于缺少合适的教材,法律选修课的学生手里往往没有教材,信息的沟通方式受到限制,教学中有的学生忙于记录教师讲授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习效果。成绩评定随意性较大由于班级人数多,学生来自不同的系部和专业,教学组织实施难度大,学生成绩通常根据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成绩评定。课程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往往出现雷同的题目和内容;开卷考试由于缺乏教材和资料,考试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导致法律选修课的期末成绩评定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不仅影响了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也对教学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改进高职法律选修课教学的路径与措施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选修法律类课程的高职院校学生都不是法律专业学生,他们并不需要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也不需要多少法律事务的操作能力。法律公选课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的守法意识、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情感,对法律权威的信服和遵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需要传授具体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情感、法律信念。在教育过程创造一定条件,让大学生能切实体验法律、感悟法律,内心真正接受法律、信仰法律。”[2]在此基础上,适当强化学生法律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与其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力的培养。打破课程界限,构建法律公选课程体系高职法律选修课的设置要科学化、规范化。应该打破传统法律专业课程的束缚,根据非法律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着重开发有助于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素养,提高法律问题应对能力的课程。例如,对于法律意识和观念培养类的课程,可以开设《经典电影中的法律文化》、《经典文学中的法律精神》等课程;对于一些法律能力培养类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将本来分属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重新整合,开设系列法律公选课程,诸如《创业中不得不知的法律》、《职场中不得不知的法律》、《家庭生活中不得不知的法律》等课程,并精心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发校本教材,编写适合法律选修课教学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材。在选用教材时,“应注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适用,避免过于专业化。公选课不是专业课的重复,也不是专业课的简单压缩,自应有别于专业课理论知识的系统和全面。”[3]编写或选用合适的教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高职法律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法律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尤其在选修课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应用。所选案例应贴近生活,反映热点,真实可信,这样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法律知识的内化和法律意识的养成。可多发掘视频案例,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现,这种展示方式更为形象和生动。条件允许可以多组织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法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体验观摩教学,组织学生观摩法庭、仲裁庭的案件审理过程或调解中心的纠纷调解过程,亲身体验法律的适用过程。这样的教学哪怕只有一次,将会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过程考核,改进考核手段法律选修课必须加强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随意性。一方面要重视过程考核,如在平常的教学中多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多采用互动教学,记录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作业等方式,考查学生在课外的学习状态。尽管选修课有其特殊性,过程考核比必修课难度大,但仍然可以通过种种可能的手段,来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改进考核手段。目前,高职法律选修课采用课程论文和开卷考试方式的居多,采用课程论文方式的,论文字数宜少不宜多,且应坚决杜绝抄袭,以增强成绩评定的可操作性。开卷考试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页开卷”的方式[4],并注意难易适度。除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采用项目调查研究、现场答辩、法律实践总结报告等方式进行。
作者:徐升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篇8
任园园(1993—),男,汉族,河南省辉县市人,本科生,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研究方向:法学。
摘要:农村低龄事实婚姻是指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不到法定结婚年龄的青年男女相互结合为夫妻、共同生活的现象,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这种情况的出现常无法避免,其在存续期间上比狭义的事实婚姻多了“满足法定婚龄前”这一阶段。因此需要通过从法律层面探究低龄事实婚姻广泛存在于农村的种种原因,以及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此带来的各方面不利后果,发现必须对农村低龄事实婚姻者这一特殊群体加以法律调整,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此,可以考虑通过对农村低龄事实婚姻专门立法、进一步落实现行婚姻法律法规在广大地区的普及、降低法定婚龄等有效途径着手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使得农村低龄婚姻者的权益得到法律应有的保护。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农村低龄事实婚姻;法律视角;相关权益保护
前言:通俗的讲,低龄事实婚姻是指年龄尚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选择结婚的情况。随着年限的推移,低龄事实婚姻也逐渐转变为法律婚姻和事实婚姻两种情况,相关问题在法律界和学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本文研究农村低龄事实婚姻,则主要结合农村低龄事实婚姻的基本情况,同时参考学界对于事实婚姻等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沿着农村低龄事实婚姻的概况、农村低龄事实婚姻广泛存在的原因、农村低龄事实婚姻的不利后果以及根据当前市场经济条件解决这一现状的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具体详见下文。
一、农村低龄事实婚姻的概况
自我国现行婚姻法颁布实施至今,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然而,纵观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及相对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由于种种原因,低龄事实婚姻的情况仍然广泛存在。那么什么是低龄事实婚姻呢?事实婚姻是相对法律婚姻而言的,是指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公民以夫妻名义同居的现象。广泛存在的低龄事实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选择低龄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普遍选择先办理结婚仪式,待到法定结婚年龄再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此外,还有选择虚报年龄蒙混过关领到结婚证、代替结婚登记的、或者办理假结婚证的,有的日子过着过着就把这件事抛在脑后了,各种现象都有可能存在。
二、农村经济水平低下导致低龄事实婚姻广泛存在的原因
(一)男女比例失调的压力
在男女比例失调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造成很多地方的年轻男孩娶妻难。再加上由于农村经济情况长久未得到改善,适龄女孩到城市打工后多不愿再回到农村,转而嫁入城市,进一步加剧了严峻的“婚源”,老人生怕孩子打光棍,只要孩子一下学,早早的就帮孩子张罗婚事,生怕好姑娘都被人挑走了,自己孩子娶不到媳妇,打一辈子光棍。这一现象在穷困的边缘地区最明显,越来越多的光棍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青年一代“被结婚”
很多农村孩子选择低龄事实婚姻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意思表达,用流行的词汇叫“被结婚”,且大多体现为两种:
其一,成家立业是传统父母的想法,认为只要孩子一结婚,生活压力就会逼迫着着他们成熟懂事,慢慢丢下贪玩的习性和孩子气的作风,扛起自己的责任。所以,家人想让自己孩子早点成家,了却孩子的终身大事,老人们也就省心了。甚至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态度,一下学就把孩子的婚事办了。
其二,儿孙满堂是很多老人的心愿,看着同龄人都抱着孙子或外孙了,心里羡慕又着急,也赶紧催促自己的孩子早点结婚。有的年轻人即使想在更成熟稳重后再结婚,可是无奈父母的顽固与逼迫,实在抵挡不住耳提面命的催促,被迫选择低龄婚姻。
(三)落后的婚姻文化
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及相对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落后的婚姻文化根深蒂固,这是农村低龄事实婚姻广泛存在的最主要原因。首先,早婚早育在当地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如果你成了“大龄青年”还没有结婚,那么你可能会遭到嘲笑和各种猜测。其次,对农村人来说,结婚多数时候是传宗接代并产生劳动力的方式。父母辈总是有人丁兴旺的传统观念,轻度的包办婚姻自然避免不了。
三、农村低龄事实婚姻的不利后果
(一)对选择龄事实婚姻者自身的不利后果
低龄事实婚姻不受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其维系主要靠当事人的道德自律、社会伦理、舆论、双方共同生活体的内在“向心力”等非强制约束力。如果期间婚姻破裂,低龄事实婚姻只能以同居关系处理。这对于他们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
至于虚报年龄、蒙混过关领到结婚证,办理假结婚证的,其婚姻自然是会被宣告无效,依然属于低龄事实婚姻的范畴。那一部分日子过着过着就把结婚登记忘记这件事忘记的低龄婚姻者,一旦婚姻出现破裂,同样只能以同居关系进行处理。
(二)对低龄事实婚姻者父母辈的不利后果
新生代父母多半不能自立生活,尚不具备抚养能力,转而成为“啃老一族”,增加父母的责任和负担。十七八岁就开始谈婚论嫁,孩子满月也就20岁左右,奶粉钱都负担不起,更多的还是靠父母。这样一来,他们的父母就要承担抚养两代人的重任。
(三)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不利后果
农村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存在低龄事实婚姻状况,和我国的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的国策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加快了人口增长速度。并且低龄事实婚姻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早婚早育、甚至近亲结婚的出现。
四、解决农村低龄事实婚姻的对策
(一)就农村低龄事实婚姻专门立法
低龄事实婚姻作为不受婚姻法保护的对象,可以在《婚姻法》中以“事实婚姻”为名设定章程,另以“农村低龄事实婚姻”为名设定专节,集中规制农村低龄事实婚姻问题。首先对农村低龄事实婚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明确其构成要件。其次建立农村低龄事实婚姻准正制度和相应的农村低龄事实婚姻解除制度,对此带来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规定可以参照婚姻关系和狭义事实婚姻关系,进行详尽的规制。建立相应的经济补偿制度,既可以妥善处理双方关系,又不至于使弱势群体承担极为不利的负担。
(二)加大对婚姻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根据民政部颁发的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规定,婚姻登记机关负有宣传婚姻法律法规,倡导文明婚俗的职责。从当前农村婚姻登记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婚姻登记机关对婚姻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民对结婚登记缺乏应有的认识,不结婚登记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农村低龄结婚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和法律规定不相一致。这严重破坏了法律的权威,影响婚姻制度的贯彻,因此需要加大对婚姻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结语:低龄事实婚姻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农村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切实维护广大低龄事实婚姻者以及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也需要各个反方面的努力。在法律层面上,希望能够引起立法部门的重视,使得这一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有法可依。(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许莉.我国事实婚姻立法研究[J].东方论坛,2007,(1):105.
[2]李燕华,李婷婷.我国农村婚姻行为模式和生育文化的变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3]《婚姻登记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篇9
国家如此,学校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在竞争中胜出。作为母校,总希望你们的道路上多一些平坦,少一些坎坷,但是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单位、什么岗位工作,总会遇到困难、挫折,如果我们不想一蹶不振,就只有选择自强不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业典礼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结业典礼发言稿1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 我能作为学员代表在这次研修班结业典礼上发言。
在离开大学校园接近三年,我有幸再次走进课堂学习充电,感觉如沐春风。这周星期三我接到人力资源张部长的电话,说要我在这次结业典礼上发言。研修班学习的确收获很多新知识,更新了很多新的理念,但作为发言交流本身,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尽管这几天时时挂在心上,但是到了昨天晚上,我还没有想好该怎么来讲。工作任务还是要完成的,因此,我选择了两点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学习
学习应该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过程,仅靠书本是不够的,单靠学别人的也是不够的,学习和实践感悟结为一体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
浙江工业大学为我们研修班聘请的诸位名师,都讲得很好,而我则是当时感觉讲得很好,回来后感觉也不错,也曾有在工作留心实践的心理,但一旦进入工作,这不错的感觉,不知不觉地“烟消云散”。我想这就是因为管理是艺术,而不是科学,而这个艺术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产生,不可能在书本、课堂中学到,书本和课堂的作用,更多地在于启发和启迪。使其在具体实践中能更快、更好地形成艺术,而这又是不可替代的。所以通过书本和课堂学习,仍然是的,最有效的方法。研修班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把这次学到的东西跟实践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完成了学习。
二、创新
昨天x西博会杭州市西湖区创新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议介绍了西湖区概况及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相关情况,还表彰奖励了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等先进单位和个人。我们公司也被授予了“重点创新项目”荣誉称号。
前段时间刚刚结束了x大,在x大报告里,共有56处使用到“创新”的用语,如:实践创新、科研方法创新、自主创新、创新活动、创新发展观念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把创新工作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21世纪不变的是变化,这句话讲得很好。这次研修班专门有一课是讲创新管理,很多课程中也讲到了创新。鲤鱼之所以可爱是因为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鲤鱼不跳龙门是枉得虚名,我们不能面对挑战就要被淘汰。在竞争的社会里,时刻要迎接挑战,那么我们必须创新,必须不断的逆流而上。创新是无心和有心的结合,在工作中保持一颗创新的心,肯定能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当然,创新肯定会有失败,而且,很大一部分都会失败,希望各位领导能给予充分的宽容和支持。
公司就像一头牛,我就是放牛娃,牛放好了,我可以喝牛奶、领工钱。放牛娃只有通过学习和努力把牛放好了,产奶多了,放牛娃才有好生活。这里我祝愿我们的公司跟着中国的经济越来越牛。
最后,感谢各位名师,感谢公司,感谢吴总能给我这次机会参加培训,让我在这短暂的学习生活中获得了宝贵知识、留下了美好记忆。谢谢大家!
结业典礼发言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国培班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x市x县的x,很荣幸能代表所有学员在结业典礼上发言。在此,我首先代表国培小语班所有学员,向为我们提供本次培训机会的省教育厅,承担本次培训的周口师院,文学院,以及对我们关怀备至的领导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在这三个月中,我们认真聆听省内外专家的精彩讲座,感受一线名师的课堂魅力,领略周口名校的特色风采,参加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带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精神大餐,我们的教学思想得以洗礼,教学观念得以改变。短短三个月,我们能有这么多的收获,和周口师院精细化、人文化的管理分不开。学校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和研修内容,认真选聘专家教授和名师,开展一系列的教学观摩与实践活动,又安排置换生顶岗实习。这一切,岂是我们心中的一个“谢”字了得。
分别在即,三个月前的美丽相聚,还在眼前浮现。
x年的秋天里,我们在周师相遇,幸运的我们,遇到了周师这么多可亲可敬的老师,结识了小语班这么多亲密无间的朋友。三个月的时光,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相处,有太多的收获,太多的感慨,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美好。学术报告厅,有我们认真听课的集体身影;太昊陵景区,有我们开心游玩的欢乐笑声;才艺展示的舞台上,有我们诗词歌舞的激情魅力;东苑9舍的寝室,有我们朝夕相处的真挚友情。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请记住,记住这一段清新洁净的时光。正如x老师才艺展示的那首歌中所唱:“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儿是年轻的太阳,真诚也活泼……”愉快而充实的学习生活一晃而过,让我们感觉三个月是那么短暂。有太多的难忘,有太多的不舍。此时此刻,难说再见,却只能说再见!
x国培计划脱产置换学习,今天已全部结束。但我们相信,今天的结业典礼,绝对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要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归各自的工作岗位,去追寻和享受我们这辈子都热爱的幸福教育,让我们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成为一个火种,带动身边的同伴,一起点燃基础教育的希望,照亮基础教育的天空。同时我们坚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使背着行囊各奔东西,也挡不住我们真挚友情的继续。但愿每一位学员在之后的时光里,能回忆起这段温馨的日子,但愿每一位学员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成长!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代表所有学员,感谢省教育厅给予我们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感谢x师范学院为我们提供温馨的学习场所,感谢x老师x老师两位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感谢几位班长的热心组织和默默付出,感谢x老师x老师为我们的忙前忙后,感谢各位学员之间的团结协,更感谢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给了周师,把真诚友谊留给了大家,把信心和收获留给了自己。
最后,在元旦佳节即将来临之际,衷心祝愿所有领导、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家庭幸福,一切顺心如意!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结业典礼发言稿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我们又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寒假。回顾一学期的学习和工作,我们感慨颇多:每一天都有我们的奋斗,每一天都有我们的思索,每一天都有我们的收获,每一天都有我们的成长!早读时,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课堂上,同学们专注倾听,积极动脑,勇于发问;课间,文明休息,热情问好。本学期还增加了中午课前十分钟的习字,每周必有的读书日,每月必有的主题板报,使我们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特别是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后,晨跑成了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校师生精神振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增光添彩。
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各项丰富的活动和比赛,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精彩的校园生活:
九月份,为了展示我校学子的风采风貌,规范我们的广播操动作,提高广播操的质量。我校举行了广播操比赛,12个班的全体学生都参加了本次比赛。通过这次比赛,不但提高了学校广播操的整体质量,培养了我们挺拔的身姿和幽雅的气质,同时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以及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团结协作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是对我校教育教学成果的一次成功的检阅与展示。
十月份,我校又举行了国歌校歌比赛,同学们和老师都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刻苦排练,嘹亮的歌声在校园上空回荡。各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本次比赛增强了我们的爱国爱校情怀,又培养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
十一月份,我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三跳比赛,此次比赛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默契和团结合作的能力,让我们在运动中不但身体的得到了锻炼,还体会到了无尽的快乐。
十二月份,我校又举行了迎元旦校园小歌手比赛,这次比赛为我们忙碌压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为喜欢唱歌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本学期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科学展板、数学展板、美术展板和英语展板,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展示平台。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在此次期末测试中,有的同学取得了好的成绩,希望你们不要骄傲,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有的同学可能没有考好,送你们几句话用以共勉:一个人最可贵的就是不怨天尤人,不灰心丧气。即使暂时落后,或者是偶尔失败,也应以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拼搏,去奋斗!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想在新的一年里,同学们会有更多的进步。
快乐的寒假生活从明天起就要开始了,寒假既是过去学期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开始。祝同学们寒假过得有意义,春节愉快!也祝你们的爸爸妈妈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
结业典礼发言稿4各位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隆重举行x级法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典礼及毕业证书授予仪式。这是一个非同寻常、令人难以忘怀的重大节日。在此,我谨代表焦作广播电视大学向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圆满地完成了学业,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祝贺你们修满了法学本科专业所需的学分,顺利地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同时也祝贺你们圆了自己的上大学本科的梦想。这是你们人生历程的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为你们能够顺利实现这一次飞跃而感到由衷的骄傲。
学员们,三年前,你们满怀希望和憧憬,从全各单位来到焦作广播电视大学,成为了我校开放教育本科法学专业的首批学员。作为首批法学本科学员。可以说,能否把你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直接关系到学校开放教育的成功与否。你们的学习和生活,始终牵动着学校每一位领导、每一位老师的心。三年来,学校始终按照“以服务为本,学员第一”的理念,积极为大家提供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法理辨析室、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多种媒体教材的提供,高水平专业教师的聘请,网络资源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等。特别是前一段“非典”疫病流行时期,学校领导及时提出了“一手抓”非典“预防,一手抓教与学模式调整”、“一手抓”非典“预防,一手抓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转变教与学模式,通过网络课堂。E--mail、BBS讨论、电话、有线电视等方式实现教学,以弥补面授教学的不足。这一切都是学校针对开放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提供的力所能及的服务。
学员们,三年来,你们克服种种困难,较好地处理了工学矛盾,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三年来,你们刻苦学习,孜孜不倦,掌握了较高的法学知识;三年来,你们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熟悉,最终成为朋友,这不能不说是电大给你们提供了认识机会,不能不说是每学期的学员联欢会使你们成为朋友的结果;三年来,你们刻苦钻研,不懈努力,掌握了较高的计算机技能,目前有的同志以成为自己单位的计算机高手。这些都是令我们极其欣慰的。希望大家都能学以致用,成为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优秀工作者。
当前,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开放教育课堂学习,这样如何确保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学员管理等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学校将以你们首届法学本科毕业生为契机,找出不足,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和改进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手段和方法。争取使我校的开放教育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请学员们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当你们事业有成的时候,不要忘了向母校报喜,当你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母校会给予你们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再次祝贺你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拿到毕业证书。
篇10
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的调查报告一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6.4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平解决,甚至有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 ,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 ,所以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的调查报告二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法律上来说,公民年满18岁以后,父母的监护职责已经结束,不需再承担子女的生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基本都已经年满18岁,进入大学是其独立生活的开始,也是其学习承担责任、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开始。
大学对于学生来说,尤其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虽然还没有完全步入社会,但却需要独立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因此,在大学阶段,打工兼职,是很多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补贴微薄的生活费用的主要方式。据了解,约有10%到15%的在校学生有固定兼职,40%到60%的学生曾有兼职经历。1
大学生打工兼职的普遍,与他们劳动性质的尴尬处境形成鲜明对比。在没有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大学生兼职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而大学生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与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针对这些情况对在河北师范大学二学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形成了这份大学生兼职权益维护调查报告。
一、学校概况
韶关学院,位于韶关市浈江区,是一所重点大学。建校五十一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10万余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1573人,成人教育在校生8565人。建校五十一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10万余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1573人,成人教育在校生8565人。
二、调查方法
1、样本的抽取:由于本报告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我校大学生兼职时权益维护的情况,因此,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为曾有过兼职经历的大学生,没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不包括在调查范围之内。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报告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本校大学生,由于针对的是曾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本次调查选择在学校兼职信息集中的学校进行发放,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83份,回收率为8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该校大学生兼职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兼职权益受到侵害现象较为普遍,但最后权益得到维护的比重较低。在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在兼职过程权益受到侵害的占46.99%,其中33.73%的同学认为所受到的侵害较小,基本可以忽略,认为在兼职工作中经常受到权益侵害的同学有10.84%,而受到严重侵害甚至是被骗的同学占2.41%。
与权益受到侵害的普遍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权益侵害发生后,最后 得到维护的大学生在所有样本中仅占6.02%,在受侵害同学中占12.82%。 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比较普遍,需要 1 李建明.暑期要打明白工[EB/OL].记者观察.http: //people. com. cn/ GB/ paper53/ 6749/ 658415.htrn120xx. 5
学校和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和提出解决办法。
2、大学生兼职类型主要为家教和促销,类型比较单一。调查结构显示,选择家教 作为兼职的大学生比重最大,占36.14%。其次,选择促销的大学生比重仅次于家教,占25.3%。选择服务业作为兼职的大学生占9.63%,企事业单位ʵϰ占8.43%,而校园占4.82%,其他占6.02%。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大学生兼职的类型比较单一,即社会给予大学生业余兼职的选择途径较少,这一点可从企事业单位实习的人数较少看出,正规的企事业提供的兼职机会较为可靠,学生也可以从中得到锻炼,但是由于大学生本身也受到课业和时间安排的限制,难以从事全天候的工作,也会给企事业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大学生尽管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较高,却也较难受到企业青睐。
从事家教和促销的大学生之所以比重很大,首先因为家教和促销机会较多。其中,家教符合大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加上家教多以小时给付工资,在课余时间从事家教是学生较为理想的兼职工作。其次,因为大学生是比较廉价的劳动力,而促销无需工作经验,大学生形象青春活力,因此十分符合促销的要求,这方面的机会也比较多。
校内勤工助学的机会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上课时间,同时也更有保障,但是学校所能提供的机会较少,报酬也相对较少,所以所占比重并不大。
从大学生选择的兼职机会来看,大学生兼职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有46.99%的大学生在兼职中曾遭遇侵权。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大学生兼职类型以及从事何种兼职时遭遇侵权进行了交叉分析,发现从事促销兼职的大学生遭遇侵权比重最大,占侵权总人数的33.33%,家教次之,占30.76%。服务业占10.26%,企事业单位实习占7.96%,校园占5.13%,勤工助学占2.56%,其他占5.13%。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促销兼职机会虽然较多,但保障性低,容易遭遇侵权。家教和服务业的雇主一般都是个人或者商户,信誉程度不高,侵权情况也较为容易发生。勤工俭学的机会是由学校提供,保障性比较高,所以发生侵权的几率较低。
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兼职侵权类型主要是工作时间过长,待遇过低,但克扣 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所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兼职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大,而待遇相对来说较低,抱持这种想法的大学生比重约83.13%。遭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的情况占12.04%,人格或身体受到伤害的情况较少,只占1.2%,其他类型占3.61%。
经调查显示,家教是所有兼职类型中每小时收入最高,每小时平均收入为15元,但家教按小时算,一般一个下午是按2小时计算。其余兼职工作的每小时收入平均在6到8元不等。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收入水平较低,基本属于廉价劳动力,并且还存在拖欠和克扣工资的情况,这种情况并不合理。
4、维权方式单一,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面对权益遭受的侵害,43.37%的大学生 选择主动与对方交涉双方协商解决,24.1%的不采取任何措施忍气吞声,10.84% 的求助学校或政府相关部门,9.63%找家人或他人帮忙,有7.22%的采取其他途径解决,只有4.81%的提起仲裁或通过司法解决。
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主动找雇主协商解决,但是问题是否解决决定于雇主一方的态度。由于大学生兼职的雇主多为个人或者商户,他们考虑到自身经济利益一般会让协商难以达成。
但是大学生能够采取维护自己利益的措施很少,加之对此不熟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面对雇主的强硬态度只好忍气吞声,不采取任何措施。如果采取法律程序解决问题,大学生需要面对诉讼周期长、成本高、法律程序繁琐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让很多大学生望而却步。
四、原因分析
1、难以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劳动法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与雇佣方签订合同的 劳动者,而大学生只是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不属于就业,一般以口头协议为主,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不属于劳动法保护范围。
2、由于大学生兼职方式的特殊性,其雇主多为个人或者私人商户、企业。无 论是安全保障还是劳动保障,都可能由于雇主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而难以得到保障。
3、教育系统的保护不利。大学生兼职已经是校园里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当 大学生在校外兼职权益受到侵害时,劳动纠察部门难以管辖,而学校也没有相关部门替学生主张。同时,对学生兼职最低小时工资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8元的收入水平限定过低,校外兼职以此为参照,也尽力压低大学生的兼职收入。
4、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对于如何避免被侵权以及在侵权有哪些途径可以选 择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在自己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往往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
(二)建议意见
1、修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大学生兼职的权益。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无论是缓解其经济压力还是锻炼其工作能力,都对其成长有很大帮助。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顺应社会发展,修改想干法律法规,对大学生的兼职劳动予以承认,并进行切实的保护,比如在政府或政府下属机构成立专门的保护大学生兼职的权益机构,制定相关条例,规范兼职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