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融资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租赁 销售毛利 销售型租赁 直接融资租赁
2006年2月15日,众人关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正式颁布(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准则)。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大面积使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租赁准则中原采用账面价值核算,现均改为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不难看出,我国为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做出了不懈努力,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的趋同取得突破性进展,其颁布将极大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主要是针对2006年新修订的租赁准则进行分析,首先对修订后的租赁准则与原准则进行了比较;然后就我国的租赁准则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修订后的租赁准则与原准则相比的变化
修订后的准则与原准则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变化:
1.原准则未区分租赁开始日和租赁期开始日,新准则对此做了区分,规定租赁开始日即是租赁被分类的时点;而租赁期开始日则是租赁的初始确认日,即对租赁引起的资产、负债、收益或费用进行合理确认的时点。
2.在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对于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存在差别。原准则规定:承租人通常应当将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但是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新准则规定,承租人应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新准则用公允价值代替了账面价值。并且取消了原有的例外规定。
3.在融资租赁中,对于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原准则规定均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准则要求将其计入租入资产的价值。同样对于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原准则规定也是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准则规定将其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4.新准则对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原准则将其定义为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账面价值的折现率;新准则将其定义为,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5.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对于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方法存在区别。原准则规定: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新准则规定只能用实际利率法,取消了其他的备选方法。此外,新旧准则关于出租人对未确认融资收益的分配方法的规定也不同。原准则规定: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在与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结果无重大差异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而新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实际利率法。
二、租赁准则的中外比较
1.租赁的分类
根据我国2006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规定,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资产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企业在对租赁进行分类时,应当全面考虑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所有权是否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是否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比例等各种因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在第1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也对租赁进行了分类,从承租人的角度和我国的分类标准相似,但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从出租人角度根据租赁资产是否产生制造商或经销商损益,将融资租赁分为直接融资租赁和销售型租赁。凡融资租赁产生制造商或经销商损益,即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售价大于或小于租赁资产的成本或账面价值的,为销售型租赁。制造商或经销商出售商品(租赁物)通常均赚取一定的利润(也可能有亏损),如以长期租赁方式出租,其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通常等于其现金售价,现金售价与资产成本的差额即为损益。凡融资租赁不产生制造商或经销商损益,即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等于出租人的成本或账面价值的,为直接融资租赁。若是租赁公司向制造商或经销商购买租赁物出租,租赁物的成本就等于其公允价值,因此在出租时已无利润可赚。国际会计准则对租赁的分类与我国相类似,也是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但国际会计准则同时又将融资租赁的出租人中的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单独划为一类,在这点上与我国是有所不同的。
当然,有人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主要是针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融资租赁而制定的,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之外的企业从事类似融资租赁业务并没有做出相应规定。但笔者以为《租赁》准则从使用权转让和租金获取两方面界定何为租赁,并没有强调必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的租赁。因此,销售型租赁符合《租赁》准则中融资租赁的定义。但我国新修订的租赁准则并未规定对销售型租赁如何处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若对出租人而言为直接融资租赁,由于直接融资租赁不产生销售毛利,因此,原则上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两者的现值等于租赁资产的账面价值。若对出租人而言为销售型租赁,出租人将获得两种收入:销售毛利或损失及未实现融资收益。
2004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制造商或经销商常常向顾客提供购买或者租赁一项资产的选择权。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出租的融资租赁资产,会产生两种收益:(1)与以正常售价(已扣除所有适用的数量折扣或商业折扣)立即销售用于出租的资产所形成的利润或亏损金额相当的利润或损失;(2)租赁期间的融资收益。可见,国际会计准则虽并未将融资租赁分为直接融资租赁和销售型租赁,但却将融资租赁的出租人中的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单独划为一类,对这类出租人的会计处理与美国的销售型租赁的会计处理几乎是一样的。对于不涉及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的融资租赁,其规定与美国会计准则对于直接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的相似的。
2.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
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规定,对于直接融资租赁,出租人应将初始直接费用计入租赁的净投资。对于销售型租赁,出租人应将初始直接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即在销售利润确认的年度内作为费用。
2004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在定义初始直接费用时明确指出不包括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发生的此类成本,并规定:对于不涉及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的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包括在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初始计量中,并减少租赁期内确认的收益金额。而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发生的与协商和安排融资租赁相关的成本(也即初始直接费用),在租赁期开始日应确认为一项费用,因为它们主要与制造商或经销商赚取的销售利润有关。由此可见,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与美国的规定是类似的。
对于融资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我国新修订的租赁准则不区分是否为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也不区分直接融资租赁和销售型租赁,均列入应收融资租赁款。笔者以为此处不尽合理。因为对于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而言,由于他在出租时要赚取一定的销售毛利,因此,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计入赚取利润的会计期间进行配比,而不应当资本化。只有对不涉及制造商或经销商的出租人的融资租赁,该初始直接费用才调整增加租赁的净投资额。
三、建议
综上,笔者以为,我国新修订的租赁准则在重大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这势必会极大的提高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但就租赁的分类而言,我国的租赁准则未将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单独划为一类,也未将融资租赁细分为直接融资租赁和销售型租赁。也就是说,我国的租赁准则仅仅考虑了不涉及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的融资租赁,未考虑到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的会计处理问题,有欠全面。如对于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所产生的制造商或经销商损益未做出规定,那么具体到实务当中,难免会出现有的企业将其计入销售毛利,而有的企业采用类似与非货币易的处理,作为资产转让收益的情形,为避免增加企业的随意,因此,建议在租赁准则中应区分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与不涉及制造商或经销商的出租人,明确规定对于制造商或经销商损益的会计处理。
此外,对于融资租赁中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笔者以为不应“一刀切”全部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也应区分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与不涉及制造商或经销商的出租人进行处理。对于不涉及制造商或经销商的出租人的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调整增加租赁的净投资额;对于制造商或经销商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1]IASB.国际会计准则2004[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方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35-02
外源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其中,直接融资主要指不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与资本所有者协商融通资金的融资方式。根据各发达国家的经验,创业板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私募股权基金和天使投资是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中最重要的几种直接融资方式。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因此,本文首先阐述各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建议。
1 我国直接融资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创业板市场尚未成熟
创业板市场是指专门协助高成长的新兴创新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筹资并进行资本运作的市场。创业板市场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渠道,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从国际范围来看,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属于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之一。我国创业板市场起始于2009年10月30日,至2011年上市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00家,募集资金总额超过10000亿元。创业板一年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途径,同时也带动了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民间资本的活跃。但是,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我国创业板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表现为制度设计方面;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定位方面。
制度设计方面,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存在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在于入市和退市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由此导致的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要得到监管层的层层审批,这是人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结果。[1]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退市制度却迟迟未建立。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很多企业募集到的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据统计,创业板募集资金的使用率仅为21.85%,大量闲置资金被存放在银行或用于其他投资,真正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却因为资金缺乏而得不到发展。相较之下,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纳斯达克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其富有弹性的入市标准有关,这个入市标准包括可以选择的三套标准,为各种类型企业上市提供可能。[2]而且,在纳斯达克,创业板市场退市是十分普遍的,平均每年有8%退市率。
定位方面,创业板成立之初,中国对创业板市场抱有极高的期望,并认为它将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起到基础性作用。但创业板市场参与数量200多个,中小企业规模却达到1000万以上。因此,创业板市场不可能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
1.2 风险投资市场发展极为落后
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3]风险投资的期限一般是3~5年,投资方式为股权投资,目的是通过投资和提供增值服务把企业做大,再通过IPO等方式退出,在产权流动中实现资本回报。
我国的风险投资产业起始于1985年,至今仍处于初级孕育阶段。从目前来看,我国风险投资产业中存在的一些特征特别值得我们留意。例如:在风险投资主体方面,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财政拨款,这种模式抑制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资金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方面,我国目前虽然对风险投资的高科技企业有一定的税率优惠,但相关的风险投资产业法一直未出台,且风险投资在市场进入、税收优惠、投融资管理等方面没有成文的扶持性政策法规。
从国际范围内看,美国的风险投资成果有目共睹,研究其发展过程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美国政府于1958年推出“小型企业投资公司计划”,允许私营投资公司向政府贷款相当于自身3倍的款项,并同时享受利率和税率方面的优惠来。1978年,美国将对风险投资企业的税率从49%下调到28%,1981年将税率调整到20%。在法律体系方面,美国通过立法加强风险投资的管理和监督,如《小企业发展法》、《银行法》等。在上述一系列财政、税收和立法的优惠政策下,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同时,完善的证券市场提供了风险资本增值后的安全出口,解决了风险资本的退出问题。
如果说上述问题还可以在服务性政府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问题带来的影响则可能是深远而持久的。
1.3 私募股权基金亟待规范
私募股权基金(PE)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我国国内私募股权基金每年的交易额现在仅占GDP渗透率的千分之三,但是在美国和印度这一比率高达百分之一,这其中的比率差额预示着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仍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我们在观察到成长空间巨大的同时,也应关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础性偏误。
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出现了火热发展的趋势,在深交所上市的创业板企业有超过65%的部分在上市前都获得了PE融资,PE融资成为资本市场上的热门词汇。但这种繁荣背后,私募股权基金已经从一种长期投资手段蜕变为短期投机行为了。究其本质来说,私募股权基金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投资对象是基金公司看好的行业和企业,但在当前我国大量的基金公司并不是在充分了解被投资企业的发展潜力后对其进行长期的投资,而只是在其即将上市前投入资本,通过资本市场的炒作赚取差价获得短期利益。
1.4 天使投资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天使投资是指富有的个人出资协助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的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在美国,天使投资是早期创业创新的主要支柱。2008年,美国共有26万多个活跃的天使投资人,他们为创业企业提供了192亿美元的投资。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总额高达30万亿人民币,这表明我国存在大量潜在的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的发展空间极为宽阔。但未来天使投资的发展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天使投资文化氛围的缺失,大量潜在的天使投资人不愿意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中小企业,而且也很少有人熟悉天使投资的运作模式;二是创业者诚信的缺失,擅自调整资金用途、隐瞒公司利润以及减少分红等问题的客观存在都将影响投资的积极性;三是投资市场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我国至今也没有专门建立关于私人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2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建议
未来我国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一定是多方位的,它不应仅仅包括成熟的中小板市场,还应包括多元的风险投资市场、规范的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丰富的天使投资。在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2.1 摆脱过度关注创业板市场的思维定势
创业板市场是指专门协助高成长的新兴创新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筹资并进行资本运作的市场。可以说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国际范围来看,作为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培养了一大批像微软、因特尔、思科一样成功的高科技企业。
但即便是像纳斯达克市场这样的创业板市场,其上市公司的数量也极为有限。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规模就更小。相较于我国的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规模,创业板绝不可能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
2.2 培育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市场
从目前来看,我国风险投资产业中存在的一些实践抑制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资金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对风险投资的高科技企业有一定的税率优惠,但相关的风险投资产业法一直未出台,且风险投资在市场进入、税收优惠、投融资管理等方面没有成文的扶持性政策法规。
此外,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也存在问题。风险投资的本质是资本流动,有效的退出机制涉及最终利润的实现,具有关键性作用。一般来说,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有公开上市、出售、场外市场退出、产权转让和破产清算,但在中国,退出机制以公开上市为主。但正如前文所述,上市不可能是规模众多的中小企业的主要选择,这种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将极大限制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壮大。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退出机制。
2.3 加大对天使投资市场的培育力度
天使投资是指“富人”投资,对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的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从国际范围来看,天使投资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融资方式。在美国,它甚至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最主要支柱。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总额高达30万亿人民币,这表明我国存在大量潜在的天使投资人。但未来天使投资的发展,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直接融资的本质是企业与资金持有者直接协商的结果,因而融资的效率高,且融资风险较小。而我国目前的直接融资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板市场刚起步,风险投资等因缺少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持发展也很落后,天使投资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提高直接融资效率,应该积极从创业板市场、风险投资市场和天使投资三个方面加强直接融资渠道的建设,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更多选择。
参考文献:
[1]周民源.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运作及启示[J].金融论坛,2010(3).
[2]张岭松,夏雪冰.美、德创业板市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9(9).
[3]李丽霞,徐海俊,孟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5]肖焯东.天使投资——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9(2).
[6]杨锦之,姬福松.私募股权及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2010(7).
篇3
关键词:企业;融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三板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体系,我国企业融资方式不断创新,但部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出现风险意识不强、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融资后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给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探讨新形势下企业融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
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可以从传统的融资方式和按照现实需求创造的融资方式,在金融创新日趋活跃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方式不断更新。
1.传统的融资方式
传统的融资方式可以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维度来考察,从直接融资的视角来看,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票、债券融资,如上市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发现债券的方式获取资金,此外,还包括发行商业票据等融资模式。此外,按照直接融资的定义,民间融资也可以作为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统计显示,2013年,A股再筹资,发行可转债、可分离债、公司债分别筹集2803亿元、4082亿元。从间接融资的视角来看,主要是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企业获取资金,这是我国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融资模式,统计显示,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7.3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6.6万亿元、71.9万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加9.3万亿元、8.9万亿元。可见我国企业融资规模之大。
2.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市场都积极推出各种新的融资工具。从直接融资来看,近年来我国相继提供了创业板、三板市场等融资渠道,从三板市场来看,2013年12月底新三板市场扩容至全国,2014年5月,新的交易结算系统正式上线,截止到2014年5月21日,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已有近700家,三板市场企业融资规模也不断增大。此外,中小企业私募债等融资方式也不断推出,这进一步扩充了融资渠道。其次,从间接融资方式来看,各种新的融资工具也不断出现,如当前各地政府积极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再如银行为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提供服务等。
二、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短期来看,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难以彻底根治,必须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当前这种创新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小的挑战。
1.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的历史机遇
首先,政策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这为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实际上,近年来,企业融资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国家积极出台各种鼓励、支持企业融资的政策,如最近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直接的支持。特别是,国家对金融创新活动的支持与监管的放松为创新融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其次,市场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国家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大量的中介服务机构开始成熟并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对于推动融资方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其他机遇,包括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等也为融资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机遇。
2.企业融资方式创新面临的挑战
首先,资金供给不足带来的挑战,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资金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大量的资金资本脱离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供需矛盾,这种资金相对短缺导致融资方式缺乏“活力”支持。其次,市场不完善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企业要从资本市场中获取资金支持需要经过大量的审批,甚至需要付出较大的交易成本,此外,市场中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问题,这都给融资方式创新带来了挑战。
三、促进企业融资方式多元化的思考
总体来看,企业要发展,必须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以此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可以从加强分析与研究,明确融资战略,完善公司治理,以此为融资方式多元化提供支持。
1.加强分析与研究
首先,要加强对企业本身的分析与研究,包括对企业资金需求分析,通过需求分析了解融资额度、时间等方面的要求;企业资金流动特征等的分析,明确资金流动的季节性特征等特性,为确定融资方案提供信息支持。其次,要加强市场环境分析,包括对利率变动情况及其变动趋势分析、资金供给松紧情况等的分析与研究,了解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特别是,要动态的跟踪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创新活动,探讨企业参与这种创新的可行性。这一过程中,企业要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构建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为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明确融资战略
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即企业在融资活动中要遵循什么样的思路,一般而言,企业要根据发展需要、风险可控、成本节约等原则,积极开展各种融资活动。其次,要明确战略目标与战略任务,即要明确企业融资的目标,包括融资额度、融资方式等方面的目标,如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成本可控化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融资的战略任务,即要通过哪些资产、哪些项目为依托开展融资活动。再次,要明确战略路径,即要明确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资本市场融资等融资渠道的应用明确融资战略。
3.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能力是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健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在对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保障组织机构的完整性,为控制融资风险,提高融资能力,创新融资方式提供基础和前提。其次,要规范决策流程,企业内部要通过流程重组与优化,提高融资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企业竞争的激烈,使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融资环境的首要问题,尤其在2011年体现明显。由于中小企业资质差,经营风险和违约率高,银行在贷款倾向上宁愿选择资质良好的大企业,这给亟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施加了沉重压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是以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两手”一起抓。在融资环境方面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心的直接融资体系和以关系型融资为中心的间接融资体系。如图1所示。
一、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提高
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必须根据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自主改造,以提高企业信用等级、融资条件和融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态势的中小企业,才能在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下顺利融资,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
2.规范和完善企业资金内部控制。企业融资时要提供企业相关的财务信息,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不完善,财务人员水平有限,提供相应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企业要积极完善内部的资金管理制度,做到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以确保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建立中小企业产业联盟
毋庸置疑,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除了要健全政府资金支持系统、完善法律环境与市场环境以及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以外,还要积极寻求其他的途径。这就是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用集体的力量来弥补个体的弱势地位。这种联盟可以是生产的联盟、销售的联盟,也可以是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二、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中心的直接融资体系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是一个多赢的格局,资本市场的现实发展也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一)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所谓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就是说到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可以有多方面的选择。首先,可以选择到股票市场,也可以选择到债券市场;其次,到股票市场,可以选择在主板上市,也可以选择在中小板上市,还可以选择到创业板上市或到三板市场上市。再次,到债券市场,可以选择资产证券化,还可以选择企业债、公司债、可转债、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另外,在发行方式上,可以选择发A股,也可以选择发H股,还可以选择A+H股同发。
(二)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模式
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已经具备了发行的市场要素,在企业债券的定价上有技术保证。另外,随着经济见底和通胀回落,今年以来,市场的投资风险偏好整体有所抬升,尽管房地产信托、地方融资平台以及主要产业的经营压力等基本面因素并未出现实质性好转,但中低评级债券的信用利差却回落明显,高收益债券发行日渐走俏。因此,可以说投资者投资企业债券的意愿是非常强烈,这些对中小企业债券直接融资都是利好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如下债券融资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中小企业:由多家企业组建中小企业联盟,再作为单一主体共同发行企业债券。根据中小企业的类型,考虑地域、发展阶段相近、成长性也比较好的一些企业结盟,为了便于管理,各成员共同选举一家或几家中小企业作为联盟的主席,主席也可以轮流担任。联盟统一对外,通过联盟形式来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
通过中小企业联盟发行债券,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首先,中小企业联盟的规模就会扩大,可以达到国家对发债企业规模的要求。其次,联盟内部也会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中小企业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方可加入,会员每年要交纳一定数额的会费和保证金,每年选派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作为轮值主席。在联盟对外发行企业债券后,由联盟的轮值主席根据各成员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实际资金需求等方面灵活分配筹集资金。联盟轮值主席还要负责和担保公司、商业银行、债券承销商进行沟通和联系,从而完成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企业债券利息完全按照市场化运营,根据市场利率和银行同期存贷利率相应进行调整,由于所筹集资金也按照前述所考虑的因素分配给多家中小企业,这样也会使资金风险分散。以联盟为整体进行融资可以负担更大比例的负债,可以融通更多的资金。
2011年11月3日的《证券时报》刊登了科技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进一步完善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机制、简化发行流程。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探索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高收益债券融资。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与财务结构,鼓励中介机构加强对其辅导力度,以促进其直接债务融资。由此来看,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债券市场的正在发展和完善,这对中小企业融资是良性的循环和推动,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三、以关系型融资为中心的间接融资体系
(一)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可行性
关系型融资是20世纪90年代引起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实践重视的理论。Boot(2000)提出了一个关系型融资的定义,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的融资活动属于关系型融资,应该满足三个特征:1.金融中介机构拥有企业的业主专有性信息,这些信息是普通公众所无法获得的;2.金融机构所拥有的业主专有性信息是通过与同一客户的长期、或者多种金融服务交易而得到的;3.内部信息对于局外人自始至终具有机密性,仅仅为关系型融资双方所特有。而另一个经济学家Elsas(2005)把关系融资定义为“一个银行与其借款者之间长期的隐含而默契的契约”。
在我国,由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使得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关系型融资拥有先天的信息优势。关系型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关系型银行对本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逐渐了解和熟悉,可以拥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有或只能通过高成本才拥有的信息,例如借款人的信誉、企业状况、行业发展、市场、企业产品、以及企业不公开的有关决策和许多重要的软信息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替企业的财务数据等硬信息,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缺少合格财务信息和实物抵押而受到的融资约束。凭借与当地企业和社区之间长期密切联系所积累的相关信息对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的问题。此外,我国还颁布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法规,这些都为关系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融资关系铺平了道路。我国还出台了允许商业银行股份多元化的政策,这意味着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下中小企业关系融资的实现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二)关系型融资的对策建议
首先,完善硬件设施。要建立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必须有相应的、数量充足的中小企业评级机构、中小企业互保圈以及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的目标顾客要锁定在中小企业,这样有利于这些机构了解中小企业运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民间非法集资的发生。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选择大型银行忽略或不愿意开展的业务,弥补他们的金融产品的缺乏,从而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活跃金融市场的氛围。中小企业评级机构既可以从大型的评级机构分离出来,也可以在大型的评级机构中单独设置中小企业评级部门。这些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评级机构可以从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营运资金周转水平、还款能力以及资信水平等方面制定标准来对中小企业做出合理的评价,而不能用评价大企业的标准来对中小企业评级,这样对中小企业才公平,也会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机会。另外,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担保,或者以集群的名义进行整体担保,当前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津京唐等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已经呈现出了较多的中小企业集群。
其次,提高相关人员素质。根据前述定义,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从中小企业获取相关的“软信息”,然后根据这些“软信息”来进行放贷前的风险评估、放贷过程中和放贷后的管理,这就要求这些环节的参与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风险评估人员要能够区别出放贷给中小企业所具有的风险大小,另外,在整个过程中还要监督中小企业的运营管理,与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相关财务人员建立密切的关系。这样才能在企业运营状况良好时及时放贷,分享企业成长的受益;而在企业出现风险的时候快速做出反应和理性的判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外,个人诚信教育对风险评估人员与信贷管理人员来说也很重要,因为他们会接触到中小企业不为外人所知的一些“软信息”,能够做到不外泄这些信息是基本的职责,也是对中小企业负责。
再次,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工具。目前,银行对大企业的信用评估的方法和工具比较多,但银行仍然无法控制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贷款定价的合理性,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银行更难做出合理的评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借鉴先进贷款定价模型设计方法以及风险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评价模式和方法。
最后,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关系型融资较多地依赖于意会信息,而不是数字信息,这就会存在软预算约束过度的问题,并且救助困难企业的一切不利后果都将由商业银行自己来承担。如何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贷款率并有效控制风险,是商业银行长期需要面对的问题。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贷款中存在的问题,银行不但在放贷前要仔细审核中小企业的信息,还要通过授信后的监控手段,及时将小企业违约信息记录到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里,让相关参与人员了解这些信息,对那些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中小企业还要进行联合制裁或公开披露相关企业的信息。这样才能维护整个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另外,在关系型融资中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相对比较透明,因此在建立关系型融资的初期,双方的关系是比较脆弱的。任何的极小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造成关系破裂或浪费资源,这样就发挥不出关系融资的优势来,相反还有可能对信贷市场的资源配置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建立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融资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中小企业的股权控制问题。关系型融资中,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增加,加之国家放开银行对企业的持股限制,中小企业的控制权就有可能变成关系银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进行资源转移或其他活动造成的损失就不能被银行与中小企业拥有共有信息所带来的优势所弥补,关系融资因此破裂。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中小企业既要从自身出发,提升盈利能力,加强与银行谈判的博弈能力,同时也要与多家银行建立关系,从而制约关系银行的垄断地位的形成。
2.银行的坏账风险问题。在关系型融资中,中小企业面临来自银行方面的风险,银行业承担着来自中小企业的风险,这就是坏账风险。在对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中,银行应该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来增进对中小企业的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了解,并及时评估自身坏账提取的合理性,使银行自身能够在良好的资产负债水平下经营。
参考文献:
1.张捷.结构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篇5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非常快,尤其是移动支付、网上购物、云闪付等技术,与先前网上银行支付的传统金融模式大为不同,对我国传统金融业造成了相当大程度的冲击,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借鉴刘倩对金融本质剖析,是对复杂的环境下进行配置优化。而传统金融业资金配置较单一,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依靠资本市场进行“面对面”融资,像资本发展程度极高的国家都是如此,间接融资是借助中介(银行、民间借贷、P2P等第三方机构)来完成资金从供给方到达需求方的过程,供求双方并未形成直接的交易关系,而以此为主要融资方式的国家总是会形成较强的银行金融系统,降低风险对金融来说是重中之重,金融主体应做到大大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减少恶意拒付的道德问题,来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金融中介(第三方金融等)具有减少交易成本专业与规模优势的特点,对中小企业等其他个人融资更能降低成本,相比与“面对面”融资方式,有利于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两种方式,不同的金融主体需要的方式不一样,择适者而为之。
二、互联网金融定义及分类
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学者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并且权威的看法,本文采用吴晓求所给出的定义:对互联网金融看法,指的是具有互联网精神,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云数据整合为基础而构建的具有相应金融功能链的新金融业态,也称第三金融业态。
对互联网金融实用性进行分类,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分为以下四类:第一为第三方支付,主要包括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第二类为网络融资,主要包括平台贷款和小微贷款;第三类为网络投资,一是P2P等平台融资的资金提供者,二是网上货币市场基金。
三、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选择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利用自身原有优势,制定适合大形势下的发展战略,顺利度过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进银行支付结算体系
1、积极推进网络支付,传统商业银行应着重加强网上支付的建设,拓展相关技术,因为21世纪是处于快时代的,支付必须趋于便捷、安全、迅速的特点。商业银行想要占领移动支付的壁垒,必须实现零交易费,现有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尽管是第三方软件,但却无交易费用,也很方便快捷,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也必须满足这些条件,再加上自身良好的名誉,定会跻身移动支付前列。
2、重视移动支付业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也成为人们新的支付形式,商业银行必须创新,开拓新的支付方式,例如虹膜支付,2013年我国已经掌握了虹膜技术,由于虹膜的唯一性,将其作为支付验证的方式,最合适不过,吸引客户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移动支付,并且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大型商场、连锁店、高档酒店、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客户选择移动支付,并给与适当的优惠,免去刷卡、现金支付的烦恼。还要重视手机银行的服务功能开发,保证客户资金安全是重中之重,确保每个步骤都按部就班的完成。
(二)建设智能网络银行
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必须将传统网点转型,传统网点由于其高昂的费用而降低银行的利润,不再是拓展业务最优势的方式,应加快将网点像智能化方向转型,减少服务人员,降低管理费用,推进智能化服务,通过自助服务,提高工作效率,致力于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民程度。
2、加强对直销银行发展,商业银行扩展自己的业务,不应把主要业务放在拓展网点,鼓励客户通过直销银行来进行操作,例如购买电子债券、国债、理财产品、基金等。银行利用互联网渠道为客户实时更新最新的产品,使客户使用起来更加快捷,还大大减少了银行因建立网点而产生的成本。国内已有不少商业银行成立直销银行,但由于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等原因,直销银行必须加大投资知识资本,达到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像平安银行客户增长量巨大,较年初达到833%,是一种先进的直销银行方式,值得借鉴。
(三)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提高营销能力业务
1、利用数据搜索提高银行精准营销能力,银行拥有特别巨大的客户资源,但是并没有很好的挖掘出来,使资源闲置,这大大影响营销的效率。现如今大数据时代到临,云技术、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亟需引进专业人才。人力资源在任何企业都是核心资源,商业银行与客户配对式系统需要高端人才维护,所以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引进各方各面的人才,为商业银行保驾护航。同时积极探索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移动服务提供商等互联网平台的战略合作,获得客户更点对点的交易数据,进而通过对市场和客户的智能分析,提升商业银行智能化决策水平发展,引领大数据时代。
2、扩展资管业务,由于国家政策不断调整,银行业利率、存款准备金不断下降,故而商业银行必须拓展资产管理业务,开展新的业务,使的流动资金更好的利用,节约资金占用度。而且可以吸引新的客户,扩大银行自身规模,提升理财市场占有率,实现财富最大化。鉴于目前,大多数银行的资管业务存在与自营业务项目模糊,产生风险。可以尝试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分拆为子公司的模式,以此来完善资管业务的转型,提高效率。
(四)实施综合经营策略
1、走多重发展道路,针对需求细分市场。日前我国金融理财已区分市场,针对不同投资者设立不同项目,比如针对大学生设立小额风险偏高的项目,贫困人群设立风险低的,中产阶级设立中风险收益可观的项目,准确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设立适合的项目,细分市场,扩大银行发展道路。随着利率市场化制度推进,银行业利润不断下降,故而商业银行应推进混合经营发展道路,整合银行业资源,合并发展,建立该金融领军公司,使商业银行繁荣发展。
2、着重发展投行业务,互联网冲击巨大,商业银行资产增速放缓,信贷资产风险上升,商业银行发展遇到了挑战。互联网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网贷平台更应该优化服务、勇于创新,使银行业蓬勃发展。在我国资本市场现状下,建立投行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转型,实现财富最大化目标。
四、结论
篇6
何谓金融脱媒
传统上,金融市场是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银行作为资金的供应方与资金的需求方之间的媒介,从而实现社会的闲散资金向实体经济的转移,而银行本身就是依靠存贷利差而生存。而金融脱媒,就是指资金的供应方,不再通过银行中介,而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资金。金融脱媒,导致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角色和盈利模式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交易对手转变为经纪人,从利差收入转变成收费收入。
1979年1月美国圣路易斯联储局的一份研究报告记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美国的短期国债的收益率一旦高于银行的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时,银行机构的存款资金就会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以及各类资本市场工具的创新,银行的存款大量流失,出现了所谓“脱媒”的现象。
可见,金融脱媒的出现是与货币市场相伴而生的。而三十多年来,金融脱媒成为全球性的现象,更是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根本而言,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取代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体现了从银行主导的经济向市场主导的经济的转型。
金融脱媒会带来怎样的社会融资结构变局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金融脱媒对社会融资结构带来的深刻变化。一方面,社会的融资体系趋向市场化,也就是说非金融企业越来越多地依赖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另一方面,居民户的金融资产构成中,传统的银行存款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持有的资本市场工具越来越多。
我们以加拿大为例,来观察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加拿大的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外部融资构成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从上世纪80 年代的约60%,下降至目前的40%左右;债券融资的比重从15%上升至25%;权益融资从25%上升至35%。我们再以美国为例,来观察居民户的金融资产构成变化:存款占住户部门金融资产比例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约25%下降至15%左右,而权益资产(股票和基金)和保险资产(含养老金资产)在家庭户部门金融资产中占比的大幅上升。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从三十年的视角观察,可以确认金融脱媒的趋势性变化,但各项比率的此消彼长并不是直线式的。一般来说,当经济陷入衰退、股票市场下跌、通货紧缩出现时,企业无法在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占比就会反弹;同样,居民户的资产构成中,银行存款占比也会上升;反之亦然。
中国金融脱媒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脱媒的程度,与欧美发展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尽管如此,过去十年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脱媒的现象已呈加快之势。从社会融资结构看,人民币贷款占比大幅回落。2002年到2011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 万亿元扩大到12.83 万亿元,年均增长22.9%。而这期间,间接融资(人民币贷款)占比从91.9%下降至58.2%;直接融资发展迅速,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4.9%上升至14.0%。
从家庭户金融资产的构成看,银行存款占比下降,而居民在股票、基金、保险、理财产品上的投资占比进一步增加,逐渐形成了银行负债端的金融脱媒。据统计,2010 年末,我国住户部门金融资产达到49.5 万亿;其中,存款占比63.8%,比2004 年末下降8 个百分点;而证券、基金占比14.4%,比2004 年末上升4.2 个百分点。
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在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的同时,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要提高至15%以上。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进取的目标,仍然具有浓厚的银行贷款主导社会融资的色彩。不过,我相信直接融资的比重将达到20%的水平,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金融行业的构成将更趋合理。
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现代的货币政策理论,受弗里德曼的影响颇深。我们这里略去累赘的叙述,简单而言,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思想的根基,它是建立在货币流通速度(V=GDP/M2)的稳定和可预测性基础上,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实现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主张。
然而,金融脱媒与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对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脱媒和金融创新使得各国对广义货币(特别是M2)的相关定义和统计口径变得混乱不堪,货币供应量的准确计量变得几乎不可能。究其原因,正是因为金融脱媒使得基于银行存款的货币存在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银行“脱媒”出来的资金以全新的面目出现,超出了传统货币指标的统计范围。正因为如此,近来一些国内学者总是拿中国的M2 与美国的M2 进行比较,其荒谬无异于“关公战秦琼”!
金融脱媒的结果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流通速度不再稳定,货币供应量指标也无法得到准确计量,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不确定。弗里德曼提出了“单一货币规则”失去了神奇的效力。1993 年7 月22 日,美联储宣布放弃货币供应量这一中间货币政策目标,转而根据利率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表明金融深化过程中金融脱媒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重大的挑战。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得资金在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突破了原有的限制,削弱了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加大了政策调控的难度。从全球趋势看,随着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推进,各国的货币政策将逐渐从数量型(货币供应量)调控向价格型(利率水平)调控转型。
从我国过去十年的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看,我国的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对货币政策指标的冲击尤为明显。从2001年至2010年,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实际值在绝大多数年份均超过年度目标值,且M2 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关系基本趋同。但情况在2011年发生了变化,该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 万亿,超过年初7 万亿的年度目标值;然而,同期M2 实际增速为13.6%,低于年初16%的年度目标值。央行在2011年10月调整扩大了M2 的统计口径,使得M2 增速得以小幅提升。M2 的增长放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脱媒使得银行存款增速的下降。
篇7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原因,也有金融制度和政策限制的因素。
首先,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形象欠佳,使银行对民营企业态度冷淡。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很多是政策催生,他们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执行的是家族垄断的产权制度、隐私式的财务会计制度、任人惟亲的人事制度和家长式的治理制度,企业形象先天不足。从财务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料不全、数据失真、信息失实的问题;从抵押来看,明显薄弱;从经营手段审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为急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从而失去诚信,败坏了民企整体信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60%以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3B或者3B以下的等级,银行难免对其谨小慎微,贷款自然举步维艰。
其次,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国现行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问题,入市门槛较高。2005年10月通过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一般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现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仍然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无疑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工具。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所以说它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的迅速壮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消除了各类私募股权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更加透明,以及创业板即将设立,使大批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到直接股权投资市场中来。目前,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仅有凯雷、软银、鼎辉、清科等国内外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也开始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甚至丰富的民间资本也积极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暴发性增长,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资金规模已经很大,大规模的资金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篇8
【关键词】微型企业;融资;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32-02
一、微型企业的概念
无论从相关制度,还是学术研究等方面,我们对于微型企业尚无标准定义。大家主要通过三方面对微型企业的定义进行阐述。首先是2003年《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的文件,它有对我国大中小企业的标准进行了阐述,按此标准,可认为微型企业从属于小企业,且是小企业中最低端的那类;其次是相关学者对微型企业的阐述。相关学者指出微型企业是由一般家庭或个人建立的、员工不超过7人的小型企业;再次是国外学者对微型企业定义的阐述。美国国会在《微型企业自力更生法》中规定,微型企业既是由低产家庭创立、经营的员工人数低于10人的小型企业。据上述对微型企业的界定,再结合中国实际,文章可将微型企业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雇员在15人以下且资产总额在200万元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个人或家庭集体的经济组织。这类企业具有产销高度统一,雇员少,自主经营,家族管理为主,在国民经济中不占垄断地位等特征。
二、微型企业融资的概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发展的环境已经迅速随之改变。虽然我国中小微型企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里极具发展潜力的力量,可作为企业壮大关键之一的融资问题一直束缚着企业核心的更好发展。2011年,在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会上,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指出,中国微型企业经营相当困难,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融资难是我国四千万中小微型企业正遭遇的主要问题。七成以上受访的中小微型企业预计在未来六个月内将基本无利润甚至可能小幅亏损。中国四千万中小微企业创造商品总值大约占我国GDP的六成左右。可工信部的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2.9年,相当于每分钟平均有两家中小微型企业倒闭。大多中小微型企业都有长期贷款没着落、短期贷款缺口较大等困难。可见,融资不畅早已成为微型企业发展的短板。
三、微型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微型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各级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也在不断加大对微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融资难的问题有一定缓解,但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融资途径不足
相关调研显示,微型企业的融资途径一般由银行信贷、民间借贷两大类,多数企业以银行信贷为主。七成企业拥有两种或以上的融资途径。五成微型企业将民间借贷当做第二种选择,仅有少数企业以股票发行,外部自然人或企业入股的途径直接融资。有九成微型企业指出,现在仍然以银行贷款当做主要的融资途径,且银行信贷资金占其所有资金的比重还将会有一定提高。在向银行贷款难的背景下,三成调查者表示对短期的小额融资将会先从亲朋好友那借用,约五成的微型企业采取民间借贷的途径。
(二)融资代价过大
我国大银行对微型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会上浮30%上下;中小银行的上浮比例大约在30%至50%不等;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大约在50%到100%;若微型企业无抵押品,它们通常要向担保公司支出3%至5%的操作费,且原本要由担保公司向银行支付的20%的风险保证金,也会被转嫁到微型企业身上,使其只能获得申请贷款额的80%的融资资金,还要向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若微型企业办理抵押,就要支付抵押评估及登记的费用。所有融资成本并起来,综合成本大约达到15%到20%。据《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表明,2011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率只有6.05%,何况小微型企业的利润率只有3%左右,可见微型企业融资成本之巨。
(三)微型企业自身的不足
微型企业的管理基础较薄弱,一般普通缺乏较好的公司治理环境,自有资金不足,资产负债比例失衡,内部管理混乱,信息不够透明,资信度较低,财务制度不足,可抵押资产不多,盈利模式不健全,经营风险较大,技术水平较低,它们往往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这些都降低了微型企业直接向银行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还受其本身经营决策的约束,譬如微型企业还受到楼市、股市、石油和煤炭市场及黄金白银市场等投机行为的驱使,将资金挪去投机,进而导致其实体经济缺乏资金。
四、对微型企业融资方案的思考
(一)拓展微型企业融资渠道
我国应不断扩大微型企业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的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相关融资工具,继续推动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建设,优化微型企业股权质押的融资环境,以及积极发展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与此同时,还应紧抓国家推出创业板这一良机,踏实加强上市培育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之引导作用,充分利用财政扶持企业上市专项引导资金,鼓励并扶持一批优质微型企业到创业板直接融资。
(二)加大资金供给量
我国应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微型企业融资的补助资金,以用于微型企业融资信用增进及融资费用的补助,尽量让微型企业融资成本与大中型企业相当。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一百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及予以定期考核。对微型企业贷款的余额与客户数量超过相应比例的金融机构,在网点设置、机构准入、不良率考核等方面适当放宽标准。建立并逐渐完善银行新增微型企业贷款的激励体系,定期考核微型企业的贷款增量,对收效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奖励,促进金融机构增大对微型企业贷款的资金投放量。
篇9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区域差异;贷款余额;保费收入;上市公司
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区域发展中,已经成为决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二的喜人成绩下,我国区域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现象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中国经济学家白钦先率先提出金融资源概念及金融资源理论。在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原因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有李兴江、赵峰(2003)发现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呈现显著的非均衡特征,是由于我国改革发展中造成的区域差异使得金融资源配置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特点;金融发展政策环境的矛盾性使金融区域发展呈现梯度格局。丁文丽(2006)认为,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特性是由区域经济非均衡引起的,这种差异性直接造成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失效,并呈现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杨东亮、陈守东、赵晓力(2008)认为,影响我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政府出台的金融支持优惠政策和地方财政实力、对外开放程度、“马太效应”、区域性信贷规模的差异和证券类金融市场的空间分布差异等。安烨、刘力臻、周蓉蓉(2010)指出,造成国内金融区域差异的深层原因包括政府制定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为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根源;“一刀切”的金融调控政策没有考虑到区域消化政策的差异性,导致进一步扩大金融差距。累积因果效应使区域金融差距不断扩大。王佳(2012)通过对安徽省17个地市的金融资源分布和结构进行比较,并运用SPSS软件对17个地市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安徽省金融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非均衡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经济初始条件差异、政府干预及政策因素、金融生态环境地区差异、金融组织体系安排不合理等。罗玉冰(2016)对金融资源配置赋予新的界定和内涵,并从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结构、金融效率、普惠金融四个维度对2000~2013年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状况进行动态与系统分析。本文在上述文献基础上,从省际角度分析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区域差异现状及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选择
本文从省际角度出发,对我国31个省2009~2014年的金融统计数据进行整理,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个方面去分析各省区的发展现状;选取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值来衡量金融资源在地区间的分布情况;选取社会融资规模中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占比来分析各省份金融融资的结构情况;选取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资源在各省份的产出效率。
二、数据统计与差异比较
(一)各省区发展现状分析
1、银行业。本文从各省区金融机构数量和资产总额两个方面比较各省份金融资源在银行业分布差异。(1)各省份金融机构数量比较。2009~2014年,江苏、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的金融机构数量都超过10,000家,河北2013年超过10,000家,浙江2010年超过10,000家。2009~2014年海南、、宁夏、青海的金融机构数量在全国一直处于最少,到2014年也没有超过2,000家。(2)各省份金融资源总额。各个省份在金融资源总量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截至2014年,广东的金融资源总量达到175,296亿元,而只有3,311亿元。2009~2014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金融资产总额每年都超过5万亿元,2011年山东超过5万亿元,辽宁2013年超过5万亿元,河北、福建、河南2014年超过5万亿元。2009~2014年,海南、、青海、宁夏的金融资产总额低于1万亿元,贵州、甘肃2009年和2010年低于1万亿元,2011年开始超过1万亿元,贵州2014年达到20,186亿元,甘肃2014年达到19,140亿元。新疆2009年低于1万亿元,2014年达到21,982亿元。
2、证券业。本文从各地区上市公司数(家)和股票市价总值两个方面比较各省份金融资源在证券业的分布差异。(1)各省份上市公司数(家)比较。2009~2014年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是广东,2009~2011年上市公司数量最少的是,2012~2014年上市公司数量最少的是青海。广东、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北京2009~2011年的上市公司数都超过100家,2012~2014年以后年份全部超过200家,四川2011年超过100家,河南2012年超过100家;贵州、、甘肃、青海、宁夏2009~2014年上市公司数量不超过26家,海南2009年和2010年也少于26家,2014年达到29家,内蒙古2009年也少于26家,2014年达到33家。云南、江西、新疆、陕西、重庆、海南、广西上市公司数量也相对较少。(2)各省份股票市价总值比较。北京2009~2014年的股票市价总值一直超过10万亿元,在31个省份中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宁夏2009~2014年股票市价总值最低,低于1,000亿元。北京、上海、广东2009~2014年股票市价总值都在1万亿元以上,江苏、浙江2010年之后也达到1万亿元以上,山东只有2010年和2014年超过1万亿元,其他年份低于1万亿元,福建2014年超过1万亿元;海南、甘肃、广西2009~2013年股票市价总值在1,000亿元~2,000亿元之间,2014年在2,000亿元~3,000亿元之间,2009年重庆、江西、黑龙江在1,000亿元~2,000亿元之间,黑龙江2011~2013年在1,000亿元~2,000亿元之间,吉林2013年在1,000亿元~2,000亿元之间。青海2012~2014年股票市价总值小于1,000亿元。可以看出,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省份上市公司数量、股票市价总值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是最高的,在这些省份资金充足,市场占有率高,证券机构向社会提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些省区较完善的证券市场,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东部各省区资本市场使用效率、扩大了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加剧了这些省区与其他各省区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非均衡性。而贵州、、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上市公司数量和股票市价总值在全国是最低的,这些省份资金短缺,融资能力不强,导致了这些省份的资金外流,加剧了与其他省份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非均衡性。
3、保险业。本文从保费收入方面比较各省区保险业的差异。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是指区域内所有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而向投保人收取的保险费总和。由于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保险公司履行保险义务的资金保障,区域内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反映了该省份保险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广东、江苏2009~2014年保费收入一直最高,2009~2014年保费收入一直最低;北京、山西、上海、江苏、山东、广东2009~2014年保费收入在600亿元以上,浙江、河南、四川2010年之后超过600亿元,辽宁只在2013年超过600亿元;海南、、青海、宁夏、贵州、甘肃2009~2014年保费收入小于210亿元,广西、新疆2009年和2010年也小于210亿元,天津、内蒙古、吉林、江西、云南2009年也小于210亿元。
(二)各省区金融资源规模比较。本文选取贷款余额占总贷款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来衡量金融资源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哪个省份的比值越大说明金融资源集中在哪个省份。广东占比在2009~2014年都是最高的,有个别省份占比是0(四舍五入造成,实际数值接近0)。广东、浙江、江苏、北京、山东、上海2009~2014年占比一直高于6%,五省占比加总在50%左右,说明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这五个省份。、青海、新疆、宁夏、甘肃、海南2009~2014年占比都不超过1%,五省占比加总在4%左右,说明金融资源在这五个省份很少。贵州2009~2013年占比都是1%,2014年占比达到2%。其他省份占比在2%~5%,金融资源规模相对比较合理。
(三)各省区金融资源结构比较。本文从融资结构方面来说明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的差异。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实现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的资金融资行为。间接融资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直接融资是指没有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的借贷双方直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融资的行为。直接融资包括企业债券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本文将各省市的直接融资占社会总融资规模的比重与全国水平进行比较发现,2009~2014年北京、山西、辽宁、浙江、河北、广东、安徽等省份直接融资比例在全国排名靠前,而且这些省份融资结构较合理,融资渠道广泛。2009~2014年宁夏、青海、宁夏、广西、贵州等省份排名靠后,而且这些省份融资结构单一,主要以人民币贷款为主。
(四)各省区金融资源效率比较。本文用贷款产出比来评价各省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贷款产出比=各省区贷款余额/各省区地区生产总值。由于省份较多,数据较多,所以对贷款产出比进行划分:贷款产出比值不超过1的省份定义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高的省份,贷款产出比值在1~1.5之间的省份定义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中等的省份,贷款产出比值大于等于1.5的省份定义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的省份。2009~2014年北京、上海、浙江三个省份的贷款产出比值大于1.5,说明这三个省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青海、宁夏2009~2012年比值在1~1.5之间,2013年和2014年比值超过1.5,说明这两个省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变低;海南、甘肃、青海2009~2013年比值在1~1.5之间,2014年比值超过1.5,说明这四个省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变低。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2009~2014年比值一直小于1,说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高;江西、广西2009~2013年比值小于1,2014年超过1,说明这两个省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安徽2009~2012年比值小于1,2013年和2014年比值超过1,说明安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新疆2009~2010年比值小于1,2011~2014年比值超过1,说明新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2009~2012年比值小于1,2013年比值超过1,2014年比值超过1.5,说明金融配置效率下降严重。其他省份2009~2014年贷款产出比值一直在1~1.5之间,说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变化很小。
三、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原因分析
(一)政策原因。政府前期推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效果显现,支持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政策对省际差距开始产生重大影响。每个特区的建立,对其他地区而言就意味着丧失公平。沿海地区早期的“经济特区”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奠定了其先发优势,订单和市场份额又使其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结果必然是沿海与内陆省份的经济差距被逐步拉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必然要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流动,由于沿海各省区金融体系更加完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更高,社会信用程度更高,致使这种不均衡更加严重。
(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
1、银行业。由上文银行业差异比较可以看出,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四川等省份金融数量、金融资产总额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是最高的,在这些省份金融组织体系较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明显优于其他省份。各个省份在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质量,进而影响金融资源的回报与收益。不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得金融机构对该地区惜贷,从而导致金融资源从该地区流出。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由于市场参与主体对余融生态环境的认知度较高,法律环境较健全,更易吸引域外金融资源流入。这也使得上述省份与其他各省份在资源配置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加剧了各省份之间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非均衡性。
2、证券业。由上文证券业差异比较可以看出,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省份上市公司数量、股票市价总值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是最高的,在这些省份资金充足,市场占有率高,证券机构向社会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些省区较完善的证券市场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东部各省区资本市场使用效率、扩大了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加剧了这些省区与其他各省区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非均衡性。
3、保险业。由上文保险业差异比较可以看出,北京、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省份保费收入在全国所有省份是最高的,在这些省份保险业比其他省份发达。这些省份较发达的保险产业能够分散及降低风险,这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也加剧了各省份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非均衡性。
(三)金融创新能力的差异。综合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上述分析指标可以得出,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等省份金融创新能力比其他省份都强,而相比较而言,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的金融创新能力较差。一个省份的金融创新能力,体现的是包括或受其影响的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等要素在内的金融业整体实力。创新能力强,意味着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各个省份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四)融资结构的差异。由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统计分析指标可以得出,北京、山西、辽宁、浙江、河北、广东、安徽等省份融资结构较合理,而相对而言,宁夏、青海、宁夏、广西、贵州等省份融资结构不太合理。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由于国家20世纪末政策倾斜,加上这20多年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个省份金融创新能力的差异,使得目前金融资源在各个省份间存在非均衡性,这对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本文就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政策建议
1、鼓励落后省份积极引进外资,努力扩大金融资产总量。要想解决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拓宽金融资源来源渠道,努力扩大金融资源总量。政府应当鼓励东部发达省份向中西部发达省份投资;适当降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地方性、社区性、民营性中小金融机构,尽快扭转各区域金融机构数量相差悬殊的客观局面。研究设立区域股权投资发展基金,利用股权投资方式吸引资金流入。
2、转化政府角色,实行差异化金融调控政策。金融资源要想实现合理流动,应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政府调控为辅助的协调机制。所以,政府应合理开展行政管理的改革,使政府行为更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
3、提升欠发达省份金融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增长极。不断完善金融组织机构,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促进金融业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利用地方政府财政、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等资本,探索成立政策性较强的区域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运用社会资金,重点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发展等提供资金支持,切实解决地区金融弱化问题,进一步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从而推动金融与经济更好地发展。
4、拓宽融资渠道。由于欠发达省份金融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融资需求都是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方式实现,直接融资比例很小。而银行贷款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来说,其形式不够灵活,且审批环节复杂,审批较为严格,不能完全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因此,要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加大区域金融市场的培育力度,完善区域金融体系,积极发展区域证券、票据、保险市场,增强融资灵活性和便利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兴江,赵峰.我国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与中西部区域金融成长[J].甘肃金融,2003.11.
[2]丁文丽.统一货币政策须关注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5.
[3]安烨,刘力臻,周蓉蓉.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动因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11.
[4]李智媛.我国区域金融业非均衡发展的度量及原因分解[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篇10
关键词;金融工具;金融机构;资金配置;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6-0022-02
一、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金融结构不平衡
1.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包括债权证券和股权证券,本文仅分析银行贷款 (银行债权)政府和企业债券以及股票,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问题。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和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比例,从有效配置资源角度看,短期融资以银行信贷为主,中长期融资以证券市场为主比较适宜。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在0.4:1左右,而美国企业和政府部门外源融资中20%左右是银行信贷,80%左右是证券融资,直接融资比例更高。2007年,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为0.3:1,直接融资比例依然偏低。在直接融资内部,股票融资额远远高于债券融资额,2007年股票融资是债券融资的3.6倍,
而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直接融资中固定收益工具一般占市场份额的2/3,权益类工具一般只占1/3,与我国情况正好相反。
2.金融机构。
本文借用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的金融中介比率指标来分析我国金融业的机构化程度,该指标可以定义为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为进一步分析不同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可将金融中介比率指标细分为银行金融中介比率。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中介比率。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比率,该比率可用各金融机构持有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来表示。下表列出了2007年末我国金融中介比率各项指标,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我国金融机构种类和数目不断增加,但仍然没有改变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而国有商业银行又占据银行体系半数以上金融资产,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和市场竞争力相对有限。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11.1万个,占全国总量的57%,但30%以上集中在县城,乡镇银行营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有33.2个乡镇未设任何银行营业网点,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较低,平均每万人拥有网点数只有1.26个,而城市则达到2个。
2.农村金融服务匮乏。
在我国,城市金融创新步伐较快,金融工具较为丰富,电子银行、网上银行、银行卡、金融衍生产品。理财服务等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基本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十分匮乏,金融工具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而且只能从事基本的存贷款服务,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以及高科技含量的银行卡、网上银行等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同时,落后地
区农村金融机构结算手段落后,手工仍为其主要操作方式,侧重于现金结算,耗时长、效率低。
(三)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
1.资金配置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整体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的差距却呈不断扩大趋势,这种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金配置的不平衡,而社会资金配置不平衡又是区域金融发展失衡的结果。本文仅以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来反映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情况。截至2007年末,东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都在60%以上,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只占15%
左右,东北地区则在8%以下。
2.金融机构分布不平衡。
东部地区聚集了全国所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和 30%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聚集了89.9%的保险公司,60%的证券公司和 63%的期货公司。同时,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人民币业务逐步放开,这些机构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将会更大,这将进一步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金融机构云集加剧了东部地区的金融竞争,而竞争也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造成各区域间金融效率差距拉大。
二、实现我国金融业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规范发展证券市场,调整融资模式
一方面,要规范发展股票市场。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对违法者予以严惩,让市场投资者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下运作。其次,要严把上市公司质量,防止审批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同时建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让经营效益差甚至亏损的企业及时推出市场。第三,要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和标准,,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监督力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在债券市场各子市场间,要重点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并打破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做法,向其适当开放短期融资市场。同时,要加大债券市场金融创新力度,丰富产品结构,可适时推出地方债券、市政债券。资产抵押债券等债券品种,并探索建立债券产品远期交易机制,为投资者提供市场风险规避工具。
(二)优化金融组织休系,实现金融机构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
根据我国金融机构布局“东多西少”的现实情况,应制定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机构准入标准,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设立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限制,推动该地区各类金融机构发展,提高金融效率。同时,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应考虑制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向该区域发展分支机构,加大区域内金融竟争力度。
(三)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保持区域间资金投入的适度平衡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分文机构设置采取的是大区行制,这为实施独立的区域性货币政策提供了可能。因此,可考虑按照不同区域设定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发达地区可以高一些,欠发达地区则低一些,并给予各分行一定的存款准备金率浮动权限,允许其根据本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确定合理的准备金比率,从而起到平衡区域间资金投入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应配合中央银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实施,相应降低欠发达地区分文机构上存资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