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

篇1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素质、心理特质有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由此,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显得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本文对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因素做出分析,并据此提出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文关怀;对策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5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75所,拥有一定规模。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着不普通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而独立学院因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较差,师资力量较弱,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亟待加强和改进。

一、 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亟待加强

大学生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和满足大学生现实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他们,关怀和爱护他们,以人文精神丰富大学生们的心灵,提升大学生们的人文道德素养,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以及全面发展。然而独立学院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其大学生人文关怀现状不容乐观。

1.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

独立学院经过多年实践已进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不同于其它高校的一些特点。首先,在办学经费来源上,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投资方的投资以及所收取的学生学费,它的民办属性决定了它没有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投入。其次,在办学场所上,独立学院从依附于举办高校到逐步地剥离,建立独立的校区。三是在师资队伍上,独立学院自身所拥有的老师较少,要么是吸纳的举办高校的离退休教师,要么是招聘的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对举办高校的依赖程度较高。最后,人文环境底蕴不足。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等都要体现出学校的人文精神,但很多独立学院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不足。此外,很多独立学院在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软环境”方面也存在不足。

2.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本三,他们的社会认可度与其他本一、本二高校的学生相比较低,因而他们的心理压力要大于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表现在:学习基础弱,学习能力欠佳;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自信不够,造成心理压力大;学生综合素质偏弱,就业竞争力不强。人文关怀就要从独立学院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注重大学生们的个性差异。

3.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情况堪忧

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我们不能看出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现实反差性。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人文关怀呼声很高,他们十分需要人文关怀,但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感受不到学院的人文关怀。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师生间缺乏交流、教师的人文关怀难以到位,人文关怀的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影响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亟待加强。

二、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因素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说这项工程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只有客观地分析,准确地研判其各项影响因素,才能为针对性寻求对策找到有价值的依据。

1.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

独立学院原本是拥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普通本科高校参与举办的,因此独立学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举办高校共用一些教学资源,如师资、图书馆、实验实训室等。在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上也沿用举办高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这一状况长期延续则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也就是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2.独立学院人文关怀的保障措施

人文关怀能够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确保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展开需要将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但是目前很多独立学院人文关怀的队伍保障、经费保障、执行保障等都存在不少问题。(1)机构设置不健全。独立学院按规定都要有独立的校区、独立的机构设置,但事实上根据学院规模的不同,很多独立学院的机构设置比较简单。(2)人员配备不合理。很多独立学院为了开源节流,并没有做到按1:200的师生比来配备辅导员。而在教学工作上,独立学院自己招聘的专任教师很少,很多课程都依靠母校的教师以及一些外聘的兼职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3)资金投入不足。独立学院因为没有国家财政拨款,主要依靠投资方的投资及所收取的学费收入来维持办学。所以不管是投资方还是举办高校,他们是难以从一开始就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人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来的。

3. 独立学院人文教育队伍

独立学院发展十几年来,所拥有的师资队伍虽然提高很快,但离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文教育师资队伍不足比较严重,很多独立学院缺少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缺少足够数量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缺少专职心理咨询老师。而这支人文师资队伍是否配备齐全,教师们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影响独立学院人文关怀工作的开展。

4.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独立学院的发展时间不长,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很多独立学院已经认识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这方面还没有制定具体目标和措施,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院建设中缺乏对学院精神文化的挖掘,精神文化建设常常缺位。此外,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中又常常出现过于注重商业回报的问题。

三、 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对策

独立学院要做好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必须要立足于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人文关怀的途径。

首先,从学院的顶层设计而言,学院要根据其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特色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独立学院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及当今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从思想观念上引起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分量,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引进和设立独立学院人文关怀的专项经费。人文关怀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独立学院应该要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人文关怀的专项经费。学院要加强与举办高校、政府、当地企业的联系,吸引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来投入到独立学院人文关怀工作上。这些专项经费的支出、使用都应该要有一个明确规定,保证“专款专用”。

三是要加强独立学院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独立学院要做好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必须拥有一支相对健全的人文师资队伍,包括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师、配备充足数量的辅导员及班主任、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老师。这支人文师资队伍不仅要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思想品德、人文素质教育,还要充当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是人文关怀工作的实施者,独立学院要做好人文关怀工作就必须要提高老师们自身的人文素养,使其思想境界及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成为大学生最信赖的榜样。

最后,推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影响是无形且深远的。独立学院因为成立时间较短,不管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建设上都存在不足,要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要不断推进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建设校园精神文化载体,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质。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独立学院要通过制度建设,将精神文化建设成果,尤其是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以学院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要科学规划学院的校园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学院标志性建筑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根据校园规划的不同功能分区,来营造相应的文化景观。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念已被高校所接受,但是如何实施,如何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人文关怀,独立学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这方面努力做功课。

[参考文献]

[1]王朝腾.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问题探讨[J].市场论坛,2012,09:88-89.

[2]刘莉.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学理论,2013,29:379-380.

篇2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开发环境课程,优化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爱国、爱校、爱家的责任感。同时,通过营造浓郁的环境保护氛围,以学校带动家庭,促进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契机,推动学校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工作。

二、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我校办学总目标中的“环境优美”,是指“校园建筑规范,校园绿化怡人,校园环境整洁,校园文化浓郁,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人格,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的学校文化氛围”。这也是我们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具体而言,包括六大指标,即:绿美净健的生态环境、修德美性的人文环境、以生为本的课程环境、亲善宽和的人际环境、横宽纵深的信息环境、自律自善的法治环境。

三.创建绿色学校的策略

1.把创建绿色学校与创建现代化小学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创建现代化小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办学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使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融入学校的总体工作中。

2.把创建绿色学校与德育工作、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坚持以德育和课程作为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支柱,以创建绿色学校夯实德育工作,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建绿色学校的步骤

我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分三步实施:

**年——重在完成创建规划中的“环境建设”工作,即创建绿美净健的生态环境。

**年——初步达成创建规划中的“四大指标”。

**年——在总结近年来创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整改薄弱环节,全面达成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四.创建绿色学校的措施

1.构建组织网络

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总务处主任、少先队和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

同时,学校将依靠三支队伍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各项工作,即:班主任队伍;少先队、班干部队伍;有关教师、班级卫生委员队伍。

2.提供保障措施

(1)课程保障

学校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建设中,并确保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中得到体现。

(2)经费保障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保障,学校拟将创建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3)其他保障

学校每周一次全校性“健康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选送相关人员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培训进修。

3、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1)校园:内外环境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清净舒适的感觉。

(2)家园:培养师生“爱校如家”的意识。注重教室、办公室的基本建设。整个学校整洁美观、环境幽雅,使师生倍感家庭的亲切和温馨。

(3)学园: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不仅要营造优美的环境,更要有人文气息,使学校成为学园,成为艺术氛围浓厚的学府。

(4)乐园:学习是艰苦的劳动,需要适时调节,要建设好健身娱乐等活动场地,供师生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到身心愉悦。

4、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1)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人风范。

(2)以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营造良好学风、校风为宗旨,开展以“文明、健康、温馨”为主题的文化建设和“追求卓越,创造未来”为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3)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和理性思考水平。

(4)创设舞台,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充分利用网络、黑板报、升旗仪式、校班会等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五.创建绿色学校效果预测

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以下六个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

1.环保意识方面:师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使环保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2.环保行动方面:通过“绿色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使师生的环境意识和校园的环境质量达到新的层次。

3.人文精神方面:“绿色”不仅指环境绿化、学生坏保意识、环保行为的培养,还包括团结协作、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氛围的建立。

4.环境教育课程化方面:课程化的教育才能持久有效,这是“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将通过创建活动,将有关“绿色教育”的内容加以整合,使这项工作达到课程化的要求。

篇3

中学生社团问题发展对策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中学学生社团是团组织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学校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深入了解裕华区内各中学学生社团运行状况及社团活动对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教育效果,近期,我们对区属七所中学的学生社团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裕华区中学生社团开展得有声有色,涌现了一批如25中美术社、27中摄影社、40中校园梨园春、43中模拟联合国等有特色的优秀社团,在提高学习质量、丰富课余生活、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调查中,各学校的学生社团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中学生社团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缺少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由于中学有升学率的压力,学生社团不属于硬性指标,加之学校办学理念的差异与重成绩、轻素质教育观念的束缚,学生社团重要的育人功能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重视不够,相关政策、活动经费、激励和保障措施就更无从谈起了。由于缺少经费支撑,社团活动的规模较小,难以走出去和外界加强交流联系,达不到社团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效果。因此,大部分学生社团多处于由兴而起,随时可止的状态,拓展和提高的空间有限。

2.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不健全,运行不顺畅。健全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对于社团的运行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也正是中学生社团所缺少的。通过调查,学生社团大都由学校团委统一管理,由于人员限制,又是兼职管理,难免出现力不从心、管理松懈的现象。调查中,只有一所学校制定了管理制度,大部分学校缺少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更难提及章程和制度的科学性、严谨性、执行力。没有建立对社团的审核、考评、监督机制,有制度的也基本停留在纸面上。25中、27中的社团运行比较顺畅,大部分社团有较好的运行经验,27中甚至将参加社团活动纳入了校本课程,实行学分制,对学生有较为合理的考核标准。有的学校的新建社团较多,还没有完整的运行周期,很多社团创立之初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由于没有制度作保障,通常是搞个活动之后,成员之间彼此再无联系、更无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销声匿迹了。社团的建立、运行、取消随意性比较大。

3.缺乏专业指导教师,社团活动质量层次难提高。辅导师资的建设和管理是社团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调查中,中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力量配备不足、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偏低是一个是困扰大部分社团发展的普遍问题。现在,一般学校的学生社团生指导教师来自于本校,或是团委老师直接带社团,或是在某项目上有一定基础、特长的教师兼任。由于有本职工作,而社团及成员需要的是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加之指导社团多是义务性质的,不计算工作量,也没有明确劳动报酬(走访中,只有27中表示从今年开始,指导教师将按课时给予一定的课时补助),指导教师大多凭着对社团的热心和对学生的热情指导社团活动,从而极大的削弱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再者,指导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没有引起上级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导致指导教师对于先进知识掌握和技能、能力再提高存在难度,从而也制约了社团的发展。

4.社团活动时间没保障,场地不固定,效果难保证。中学生由于有中高考的升学压力,精力和时间有限,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不能得到保障。调查中,25中、27中有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25中为每周四第八、九节课,27中每两周不少于一次活动并建立了学生参加活动的考勤制度)。随着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深入,社团的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校舍资源相对紧张,导致社团活动场地不固定。有些学校虽然有固定社团活动室,但大部分是很多社团共用一地(只能错时使用)。社团组织一次活动,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活动效果难以保证。

基于上述因素,我们认为大部分中学生社团存在学校建立一下、老师指导一下、学生参与一下、活动热闹一下的现象,社团开展仅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社团发展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

二、促进学生社团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观念传输,形成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绝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补充和学生生活的点缀,它具有文化、创新、发展、凝聚、交流、实践等多方面功能,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挖掘学生潜能至关重要。其次,基于认识程度的提高,在区级层面,共青团组织、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将社团建设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体系当中,加快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形成政策性文件,建立评比表彰机制,树立先进典型,使一批优秀社团脱颖而出,进一步促进学校社团文化的全面繁荣。

篇4

一、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和特点

1.从学生社团的数量和人数、类别变化来看,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2.从社团类别的角度分析,文艺、体育等传统意义上的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尤其以文学艺术类社团近年来增加较快,而一些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和新兴的志愿服务类社团也正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瞩目。

3.从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看,呈现出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学生社团是由志向、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这种在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形成的社团组织,能促使学生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探寻新的未知领域。

4.从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来看,社团内外部管理正日益成熟,良好的管理给予了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更大保障。

5.从学生社团的物质保障方面看,社团正在尝试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逐渐由单靠学校划拨资金发展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与社会企业联合共同进行活动。职业院校学生社团也积极与一些企业联系,利用自身专业技能优势,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目前,一些文艺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社团由于具有这方面较强的优势,已经率先在尝试将这种方式固化为社团资金来源的经常渠道。

二、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挥的重要作用

1.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社团的参与机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运行机制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机制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机制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职业院校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社团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社团让学生们拥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获得了经常性的成功体验,除了兴趣之外,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认同感和理解,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其独立人格的不断完善。

2.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是拓展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有力抓手。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向往的群众组织,利用自身特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承担起引导和管理社团并使之健康发展的重任,将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组织纳入共青团的工作体系,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使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成为学校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抓手,逐步形成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职业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3.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力量。学校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学校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地发展。同时,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也可以通过社团加以传承。

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基本思路

几年来,学生社团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等。以下是笔者对社团发展的浅见:

1.明确重要性,努力把握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客观规律。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走出校园、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如果学生社团活动能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努力营造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更多地融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不仅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会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挥重要作用。

2.突出保障性,积极营造职业院校社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实践证明,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指导教师和社团干部。为此,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一批热心社团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社团骨干,坚持走资源本土化道路,选配和聘用一批热心学生工作、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要把学生社团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中,在宏观指导、综合管理方面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长期性的指导原则和保障措施;学校团组织要对优秀社团直接予以重点扶持,善于协调各方,在社团场地使用、活动开展方面为社团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为学生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学生社团本身也应与社会接轨,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社团发展提供保障。

3.探索创新性,着力培育职业院校社团发展的个性特色。学生社团只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育人功能,才能更好地展现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学生社团应该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在提高活动质量上下功夫,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学校团组织要积极引导学生社团鼓励创新,注意培育特色,提升学生社团的层次和活动的水平,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应当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在互联网上充分展示中学生社团的风采,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活动内涵。

篇5

【关键词】 校园电视台;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构建

校园电视台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各个高校一直将校园电视台作为发挥校园文化建设职能的重要阵地,其主旨在于传播校园文化、传递校内新闻动态、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及搭建师生之间沟通桥梁的重要窗口。但与此同时,高校校园电视台由于功能定位等历史的原因,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忽略了校园电视台服务教学的育人功能。如何利用校园电视台的种种优势,结合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内实践基地,为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一、校园电视台的发展现状及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由于高校教学与新闻宣传工作的需要,校园电视台在各个高校中应运而生,高校一直将校园电视台作为校园新闻传播、宣传舆论和有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红河学院校园电视台创办于2010年,采用教师指导依托学生团队的模式开展校园电视台的摄、录、编、播等工作。在应用层面主要是录制学校内部各学院开展的重大会议、学术讲座及文艺活动,制作校园新闻或协作教师拍摄制作教学视频等内容。而校园网络电视台作为学校对内对外宣传和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目前的发展阶段只是处于对重要资料和信息的数字化保存的阶段上,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对这些庞杂的信息进行合理分类归类,多渠道、全方位展示,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随着我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服务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将高校校园电视台纳入学生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把校园电视台建设成为集摄、录、编、播等一体化功能的校内实践基地,同时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如何充分发挥和深入应用校园电视台的资源和功能,物尽其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是我们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依托校园电视台构建校内实践基地的前提

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校园电视台的发展方向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电视台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育人作用。对校园电视台的功能定位不能仅限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外宣传学校的方针政策及校园文化建设上,而是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台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教育功能。整合校内资源、社会资源形成一个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技术平台和视频资源平台,提高师生的实战能力,启发学生在技术、策划、音乐、美术及设计等方面潜在的创造力,为学生综合才能的发挥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校园电视台的工作流程

校园电视台采用教师指导依托学生团队的模式,学生团队来自学校各学院各专业,其中既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也有其他非专业的学生,人员组成复杂、知识层次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加上制作人员较高的流动频率使得校园电视台的正常运转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涉及管理制度、实践计划、实施方案、保障措施、评价等方面,明确校园电视台工作人员职责范围,从政策和机制上确保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转。学校应当从经费、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将其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实践计划中,使实践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其提高实战技能的综合实效。

3、创办特色栏目,注重节目质量,贴近师生校园生活

校园电视台作为学校对内对外宣传和信息的特殊校园媒体,其受众是校园内的广大师生,因而在创办节目选择专题的时候要源于学生、鼓励和教育学生,本着寓教于乐的同时,注重节目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结合学校的实际设置了《每周要闻》:关注校园百态,传递校园信息;《校园人物》:品味校园生活,讲述你的故事;《友鸣谈》:聚焦校园热点,关注身边话题;《明理生活》:关注吃穿住行,体验明理生活;《文源笔记》:抒写文源笔记,奏响青春乐章;《我要去红河》:以在校大学生的角度诠释红河州的人文旅游景点等栏目,并根据实时、因事的需求创办一些特色机动栏目。所有节目从策划、录制、后期都是由学生团队自行完成的,校园电视台的教师从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都经过层层审核,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时代风采。

三、高校校园电视台服务教学构建校内实践基地的策略

鉴于校园电视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学校已经将校园电视台申报为校级的视频教育资源和实践实训基地,使其不仅能够为新闻、广播电视、广告、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学生提供校内专业实践实训平台,同时也能够为其他专业的对电视新闻制作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和校内观摩实践场所。

1、完善组织机构,加强校园电视台学生队伍建设

完善校园电视台机构设置,下设办公室、新闻部、编辑部、制作部、《校园人物》栏目组、《文源笔记》栏目组、《明理生活》栏目组、《友鸣谈》栏目组、《我要去红河》栏目组、影视创作部、播音部、外联部、广告部等部门,整合学校各个专业对新闻媒体感兴趣的优势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文案策划、新闻采编等文字处理优势和专业摄录、后期编辑设计优势,提高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的质量。每年通过初试、面试等环节从全校13个学院39个专业中选拨出一批品学兼优且热爱电视台事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校园媒体团队,从新闻报道到各个栏目的制作,都让学生独立策划、摄制、编辑制作,实现校园电视台的运行和管理完全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并通过校园网平台进行播出检验其成果,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使校园电视台成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摄像技巧、沟通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后期编辑能力全面提高的重要基地。

2、开展相关培训,提高新进校园电视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

校园电视台面向的主体是学生,在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成员相互影响下,通过自主的、创造性的完成各项实践实训节目内容来实现的。因此,每学年开学校园电视台动员全校新闻媒体方面的优秀师资力量开展媒体设备使用操作、稿本编写、节目策划、影视后期编辑制作等内容的专题讲座,使新进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在校园电视台各组织机构内部,建立“学长制”,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带新进的低年级学生,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带动其他非专业的学生。让新进学生从一开始进入校园电视台就开始接触新闻媒体、熟悉节目的制作流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长的影响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自主学习、观察与沟通等探究性活动获得专业知识、技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服务学校的校内实践实训项目

校园电视台结合学校教学情况和发展需要编排电视栏目以及相应的实践实训项目以适应学生实践的需要。通过《每周要闻》栏目每周一期关注校园百态,传递校内最新资讯,设计一系列的采访报道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有播出任务的压力下,要求电视台新闻部负责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各学院甚至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寻找新闻素材,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及时报道校园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也正是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活跃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教学科研实践课程,给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充分利用电视媒体技术,积极参与到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制作优秀教师的视频公开课、教学案例、教学试验,协作教师完成重点课程的摄像工作,将学校每年开设的各类学术讲座、会议、专家论坛拍摄制作为视频专题服务教学,让教师可以借鉴观摩,学生也可以利用校园网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访谈实践课程计划,以座谈的形式安排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或优秀学生代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学生进行主持,就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文艺活动实践课程计划,面向学校服务,录制高校每年开展的开学典礼、毕业晚会、颁奖典礼、运动会等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电视文艺实践课程计划,每年举办一届原创DV大赛,让全校学生从自己关注的视角出发,拍摄制作公益广告、纪录片、剧情片等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参赛。

4、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校园电视台进行校内实践的学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每个节目的策划、主持、拍摄、后期、合成、展播等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完整掌握节目制作的流程,实现“实践――专业反思――在实践”的自我管理。这样能使师生明确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使校园电视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综合时间技能的重要校内实习场所。

5、依托数字化校园,扩展校园电视台的校内外影响力

校园电视台依托已经建成的数字化校园,在信息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展播平台。实现了各类节目的在线点播和下载,所有的栏目都可以实现实时的网上观看,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利用校园网进行随时随地的观看学习,提高了校园电视台节目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制作校园电视台节目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小结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依托校园电视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校内实践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校园电视台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是一条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高校校园电视台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在传播校园文化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重新定位校园电视台的校内育人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校各专业学生进行校内实践实训的良好氛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手段,灵活设置栏目,设计开放性的实践实训计划,搭建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内实践基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坤.高校电视台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以西北大学电视台为例[J].新西部,2009(04).

[2] 张翠玲,闫利雅,符方进.基于个性发展的高职校园电视台人才培养 [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12).

篇6

强化责任:党政领导带头,部门分工协作

画外音:“教育事业事关全局,把农村义务教育搞好,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合山市委书记曾广斌这样强调。

经验观察:合山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教育、发改、财政等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首要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同时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镇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了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蒙山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规划和方案,明确各级部门的工作职责,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纳入政府相关部门、乡镇政府、中小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龙胜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步骤及保障措施,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县教育发展规划。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目标责任制,依法履行教育职责。

总结延伸: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龙胜、蒙山、合山不断强化政府责任,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带头抓、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经费保障:“小财政办大教育”

画外音:“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协调,教育困难优先解决。”蒙山县县长宋彤宇说。

经验观察:蒙山用好每年400多万元的财政转移支付教育资金,同时足额征收教育附加、地方附加、土地收益计提等资金,全部用于教育。近年来,该县共统筹上级各项专项资金和县财政转移支付教育资金、教育附加等各项资金近3亿元,全部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龙胜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90%用于义务教育,县级财政每年投入近4 000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上上级专项建设资金,近五年该县共投入2.5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合山倾力投入,近五年用于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资金达1.02亿元,其中本级财政资金6 300多万元,校均投入近1 300万元,生均投入约1万元。

总结延伸:龙胜是国家重点扶持开发的少数民族贫困县;蒙山是自治区贫困县;合山是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享受国家级贫困县待遇。以2012年为例,龙胜财政收入4.13亿元,蒙山财政收入4.04亿元,合山财政收入3.00亿元,三者都属于较为贫困的县份,但他们“舍得花钱办教育”,走出了一条“小财政办大教育”的路子。

布局调整:注重规划,先建设后撤并

画外音:“能在这么美丽的校园读书,我真是好幸运。”龙胜初级中学初二学生沈菊敏是第一批进入县城最美校园读书的学生之一。沈菊敏的父母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山里娃读初中,也可以跟城里人一样有这么好的条件,娃崽有福气啊!”

经验观察:龙胜在进行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按照“先建设,后撤并”的思路,用新建成的学校吸引生源,化解群众对“撤并”的误解。该县投资1.2亿元在县城新建了龙胜初级中学,投资5 000万元改扩建了龙胜民族中学,两所学校建成后,全县10个乡镇的学生可前往就读,从而使全县“小学集中乡镇办,中学集中县城办”的布局调整规划得以顺利推进。

蒙山也有类似做法。该县根据县域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状况,扩大县城初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在县城新建初中、小学各1所,新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民办)1所,整合城乡接合部村级小学4所,使城乡教育资源实现最大优化,逐步形成了符合该县实际的义务教育整体布局。

合山注重规划,实施的是“11266”教育整合工程:全市办好1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将原有的14所初中优化整合为2所初中;将原有的31所村级小学和69个教学点优化整合为6所完全小学,每个乡镇只办1所寄宿制中心小学;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通过改扩建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将公办幼儿园由1所扩大到6所。由此盘活了全市的教育资源。

总结延伸:龙胜、蒙山、合山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坚持规划先行、群众认可、先建后撤等原则,有计划地撤并部分规模小、办学条件简陋的初中、村级小学及部分教学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集中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硬件建设:按标准化的要求改善办学条件

画外音:2012年,合山市岭南小学教师唐月铭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请求把自己调到最远的河里乡中心小学。面对不解,唐老师笑言:“我到河里中心校(即河里乡中心小学)支教后,和那里的孩子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再说,现在河里中心校的条件也这么好,在哪教书不一样!”

经验观察:合山在完善校舍建设的基础上,近年来重点解决教育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为全市的义务教育学校近170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设备,所有班级都建立了藏书近千册的班级图书角,尤其是投入600多万元,在农村的学校建起了标准的塑胶跑道,让农村的学生也能享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

龙胜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2011―2013年,全县投入1.3亿多元,新建校舍6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 500万元,为中小学添置了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和图书,目前全县的小学和初中学校都用上了先进的电子白板,实现了“班班通”,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校舍建设及技术装备等硬件建设任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蒙山狠抓学校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近年来共投入资金近5 000万元,改扩建校舍119栋,校园设施完善率由2005年前的52%提高到2013年的99%;投入资金近3 000万元,用于改造实验室、装备多媒体教室、购置计算机、更新课桌椅等,使全县村级完小以上的教学设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总结延伸:在龙胜、蒙山、合山,“农村学校条件变好了”是大家共同的感受,这三县(市)将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实施,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标准,遵循“均衡发展、缩小差距、抬高底部”的原则,全面改善本县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

师资均衡:多渠道提升教师素质

画外音:“竞争上岗,是一种公平的选拔方式,同时也(让我)挑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龙胜初级中学校长梁结说。2011年,梁结通过竞争上岗,担任了龙胜初级中学校长。他告诉记者,布局调整后,共有240名教师通过竞聘到龙胜初级中学工作,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经验观察:龙胜推行校长公开竞聘制,在县直学校、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实行岗位竞聘制度,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该县同时按照自治区相关文件的要求,科学均衡教师的编制配置,目前全县小学的生师比为10.07∶1,初中的生师比为10.14∶1,基本满足了山区学校对教师数量的需求。

蒙山完善农村教师激励机制,率先在全区实行边远山区教师津贴制度,向边远山区教师每人每年发放1 200元津贴,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每年确保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的5%以上。近年来,该县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00万元,实施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教育高端培训和全员培训,并为此聘请了6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蒙山讲学和培训,派出教师到省外参加课改研修培训达1 000多人次,县内培训达2万多人次,使全县教师受训率达到了100%。

合山建立健全了教师补充机制,2011年以来,按编制向社会公开招录教师和录用特岗教师,使农村学校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等学科紧缺教师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五年来共有470名教师参与交流,交流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8%,高于自治区标准0.8个百分点。

总结延伸:龙胜、蒙山、合山均制定了相应的教师交流机制、激励机制、补充机制和素质提升计划,不断拓宽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确保公平:构筑特殊群体关爱体系

画外音:“妈妈,我在学校很好,您不用担心我!”在合山市河里乡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家园”里,一名学生正与在外地打工的妈妈通电话。该校是离合山市最远的一个乡镇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全校1 330名学生中有512名留守儿童,是合山市留守儿童最多的小学。为此,该校设立了“留守儿童家园”,黄色的墙体、可爱的卡通图案、五台崭新的电脑、一部电话,简单的陈设中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在这里,留守儿童不仅可以给妈妈打电话,还可以通过电脑和妈妈视频聊天。

经验观察:合山早在2005年就下发相关文件,制定了关爱特殊群体制度,几乎所有的义务教育学校都为特殊群体配备了关爱设施;多所学校设立了留守儿童“亲情驿站”,开通了亲情电话,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专职教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此外,该县还全面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平等入学,通过规范寄宿管理、丰富集体生活等方式,为这些孩子构建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龙胜在县城附近新建了一所既能容纳本辖区生源又兼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的龙胜镇小学,并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了三类残疾儿童接纳班级,目前全县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1%以上;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200万元,用于对所有家校距离较远的学生发放路费补助,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蒙山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残疾儿童少年的确认、登记和入学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多年来,该县“三残”儿童入学率均达85%以上。

总结延伸:龙胜、蒙山、合山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要求,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将其作为民生工程和爱心工程,构筑了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家庭贫困学生四个关爱体系。

提升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画外音:“以往的学习是各学各的,是竞争不是合作。现在的课堂则体现了团队精神,我喜欢这样的课堂。”蒙山县蒙山镇第三小学的学生谭谅说。

经验观察:蒙山县的课改早已在区内闻名,由此带动了该县的“教育旅游”。该县2009年开始探索中小学教学改革,采取了全面动员、出台方案、强化培训、试点探索、典型引领等措施,统筹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该县所有中学的所有班级和所有小学80%以上的班级都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导入目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点评、总结拓展、反馈提升”6步为基本流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生命教育之高效化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同时,该县狠抓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通过推进教育理念、办学方针、常规管理、督导评估、工作机制“五个一”管理体系,使城乡学校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合山近年来按照自治区相关文件的要求,淡化升学竞争,不下达升学指标,不公布升学率信息,不依据升学考试成绩进行排名,不以升学考试成绩奖惩学校和教师,坚决不设重点学校、窗口学校或示范学校,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按照公开透明、全面覆盖、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划定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服务范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龙胜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方案,开足、开齐、开好三级课程,抓好学校第二课堂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该县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将草龙草狮制作、推竹杠、踩石轮、民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课堂,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不断深化民族文化教育内涵,不仅提升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力,还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延伸:龙胜、蒙山、合山紧紧围绕以质量为核心、以育人为目标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学校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升育人水平,逐渐走上了内涵式发展道路。

结束语

篇7

本校05年底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07年评为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06年-08年,连续三年被渭南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职业培训先进单位”;2010获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现申请开设涉农专业。

一.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政府主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涉农专业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占地面积64亩,总建筑面积1. 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824人,现开设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校对口单招、果蔬花卉栽培、禽畜养殖等专业,专业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规范,职教特色鲜明。学校坐落在合阳县城凤凰东路,环境幽雅,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47人,其中专职教师108人,省、市级教学能手7人,高级教师27人,本科以上学历98人,双师型教师36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注重因材施教,积极钻研现代教学理论,编写教材、教参,撰写论文,制作课件,探讨和实践各类课型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面向市场,定向培养,精心铸造“洽川技工”品牌,形成了“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走出了一条具有“宽、实、活”特色的办学之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合阳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对我校办学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就业培训定点机构”,“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台达电子厂(东莞)有限责任公司合阳技工培训基地”,“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陕西省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定向培训基地”。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与开设涉农专业的必要性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谋划发展方略,以建设“西部果畜强县、煤炭工业重县、生态旅游名县、品牌教育大县、文明和谐新县”的五县战略为目标,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发展为农服务经济,为农民增收拓宽收入渠道,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与培训,夯实农村劳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为满足我县优势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等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县委、县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和谐合阳的重点战略之一。在全县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基础上,以大手笔办大职教,全面推进“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成人教育与就业”培训工程,为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建设。县委书记樊存弟、县长陈振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在全县科级干部会上大讲职业教育,统一全县党政干部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明确了“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点。为将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成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了由副县长冯西英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措施,明确将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

畅通专业教师引进渠道,落实了教师保障措施。从2008年开始,按照“政府给编、财政出钱、学校选人”原则,由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自主选聘非师范类应届

毕业生充实专业教师队伍。2008年引进专业教师5人,2009年引进专业教师4人,2011年计划引进专业教师5人。近三年来,我校挖掘办学潜力,发挥职教职能,先后开展了“人人技能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及再就业培训工程,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 三、办学的质量效益与特色

涉农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其中专职教师20人,兼职教师5人;专职教师中专业技术类教师5名,文化辅导教师2名,基本达到省示范农校具备的条件,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培训、示范、推广”的模式服务“三农”,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1.立足本地实际,以“培训、推广”为重点,发挥涉农专业的服务作用。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农民本人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按需施教,不断改进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农民学习的实用性。2009年到2010年,我们举办了果树栽培、奶牛养殖、奶羊养殖等技术培训班,共培训了2240多人次,通过培训种养专业户掌握和提高了种养技术,并成功地带动了本乡16个行政村经济的发展。此外我们还举办了生猪养殖、药材栽培、花卉种植等培训班25期。农技服务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免费为农民提供科技图书,通过培训及上门服务,农民普遍受益,避免了农民因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让农民增产增收增效,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

2.抓重点项目,发挥涉农专业的示范作用。

为达到培训效果,扩大影响,带动农民致富,促进本县经济发展,学校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建设生猪养殖场、肉牛养殖场、自辟示范菜园。生猪养殖场年出栏 300头以上,年创收3万元以上。巩固并扩大了原有的香菇生产场地,依据本县特色,兴建了红提葡萄示范园地,每年正月技术人员对葡萄苗的培植进行现场示范,中途对葡萄管理和施肥进行指导,保证了葡农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了全县农民的积极性,使全县种植面积上升到目前的2100亩,种植户128户,亩收入由以前的1000元上升至1600元以上,其他示范园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充分发展,农民仅此一项增收达100万元以上。

此外,我们还结合本县生产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对务工农民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为本乡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争创省示范性涉农专业,办农民满意的学校。

几年来,合阳职教中心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深地感到,对照学校建设的要求,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将涉农专业做大做强,使之更好地满足本县农民日益增长的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我们经研究决定,申请开设涉农专业。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强调实施科教兴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这个关键时期,农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合阳职教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合阳职教中心一定能成为一所全县农民满意的名副其实的县级示范性农校。

综上所述,现申请开设涉农专业,敬请批复。

申请学校:

篇8

一、统一思想,健全机构,规范发展

为切实将教育教学工作抓在实处,学校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为教育干部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融会、提高的平台。

一是广泛宣传,统一思想。学校以会代训,进行了广泛宣传,使教育干部、教师充分认识到以专业化发展为根本要务的队伍建设对于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办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促进素质再提升、优化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做到人人重视,全员参与,广泛受益。

二是健全机构,完善机制。在学校整体层面和各个级部,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日常管理机构,制定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一揽子工作计划,构架起“施受互动、共同提高”的“传、帮、带”一体的运行机制和长效机制。

三是建章立制,保障规范。学校及时研究并制定了队伍建设系列制度,如《统一考核制度》《问询问责制度》《民主考讲制度》《个案反思制度》《包组调研制度》《定期评教制度》《督查评估制度》等,使工作的全程管理始终有章可循,严谨规范。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学校确定了以建设和健全“四个系统”为核心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即以加强学习为先导,努力建设“学习型”系统;以提升道德境界为着力点,努力建设“和谐型”系统;以加快教育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创新型”系统;以优化服务为核心,努力建设“服务型”系统。通过抓规划促规范、抓管理促落实、抓过程促实效、抓反馈促交流和抓反思促提高的“五抓战略”,形成了有力的抓手,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人尽其才,注重反思,提高素质

为抓学习促反思,抓反思促提高,学校具体落实了“三个环节”,确保“八个到位”,开展“联谊对接”,实施“一个认定”。

一是落实“三个环节”。在学习环节,加强集中培训,包括“读、看、学”,即“读理论书籍、看培训光盘、学先进经验”。在思考环节,着重反思积累,包括“议、写、谈”,即“议一议读书心得、写一写实录观后感、谈一谈学习体会”。在实践环节,强化理论升华,包括“备、说、模”,即“备备”――备一例风格独特和特色鲜明的管理案;“说说”――适时召开专题会进行“说案”并当众进行自评和他评;“模拟”――组织教育管理专题模拟演练,进行直接体验。

二是确保“八个到位”。即“领导责任、培训时间、内容、形式、措施、制度和经费”等八个到位,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将每周五下午定为固定的培训学习时间,由各教务处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成立督导组,定期进行协调、督查和指导,同时设立了培训学习账户,人均每学期不低于100元,以确保工作规范运转。

三是开展“联谊对接”。本着“双赢”的原则,加强了与联谊学校的对接,积极开展“大村、六汪、胶河、黄山和宝山西北五乡镇区大学区大教研”,就初三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有效课堂研究及展示、学区学科大集备活动等,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校际间教育干部、教师联谊和业务交流活动,要求每名教育干部每学期至少参加两次联谊活动,就所学到的新经验或心得体会等加强反思积累并写出理论文章,向大家汇报传授,实现了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拓展。

四是实施“一个认定”。实施教育干部民主生活会和“考讲”制度,每季度一次,每次一个专项,每次一个认定,每次撰写3000字的分析材料,并做到“三个对照”,即“对照上级的要求具体查、对照师生的要求马上查、对照职责范围全面查”,限期加以解决。同时建立干部考讲档案,将考讲结果纳入考核和使用档案。

基于这四方面的工作,学校广大教育干部、教师在学校的整体引领下,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热情不断高涨,仅就2016年上半年,教师所撰写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获青岛市市级以上奖励的有66篇,在市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的近30篇,从而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的教科研和校本研训之路。

三、把握核心,强化实践,全面发展

樽シ蠢〈俳涣鳎抓交流促实践,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教育干部、教师素质的提升搭建实践平台。

一是政治上,重在发展观。认真落实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交流制度,主要是针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教育干部作风建设、教育软环境建设等文件精神要求,在教师中适时开展了“三个一”活动:“一次汇报”,就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向大家汇报传授;“一次议论”,就存在的疑虑展开议论,统一认识;“一次整改”,就存在的问题集思广义,加以整改。以此确保广大教育干部、教师树立“三种意识”,即增强保底意识、增强优化意识、强化效率意识。

二是能力上,重在开拓性。由干部举办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适时开展了“三个教育反思专题讲座”:一个教学常规反思――注重学习研究,实现教学常规的再完善;一个教育管理反思――注重实践反馈,实现管理理论的再提升;一个心理案例反思――强化心理干预,开拓和谐的心理空间。以此为基础,在教师层面上配套开展了“个人发展规划工程”“读书工程”“青蓝工程”“中老年素质再提升工程”四项工程。

三是业务上,重在专业化。实施传经布道“12345”工程:“1”即“一个对子”――与一名青年教师结对子;“2”即“两个个案”――锻造一个精品教学案和指导个案;“3”即“三节授课”――上好一节新课改公开课、一节指导研究课和一节教研汇报课;“4”即“四个展览”――一个落实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的教学成果心得展、一个以校本研训为主题的教研经验展、一个教育教学前瞻性管理反思个案展、一个心理干预或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展;“5”即“五个评议”――学期末开展“领导评议、教研组评议、教师评议、学生评议、家长电话访评”的五评活动。

基于这三方面的重点强化,学校广大教育干部、教师在政治素质、业务技能、开拓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并起到了“排头兵、领头雁”的先锋模范作用,其中英语、化学、政治等学科教研组,多次被市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评为先进教研组。自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后,已有16名教师提前成长为教学骨干。

四、立足人本,构建和谐,长远发展

为抓管理促实效,抓过程促管理,学校立足人本化和人文化,采取了强化理念、改善环境、健全制度等保障措施。

1.强化服务理念,以此内化外在行为

一是引领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将工作中的重难点和薄弱处,细化到每个环节、步骤,坚持“精准把握、精细筹划、精确落实”,力求“三清”,即具体情况清、矛盾问题清、思路方法清,并建立精细过程跟踪记录档案,形成完整的跟踪服务体系。

二是引领树立感应化教育的理念。加强“以校为家”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家的氛围,以底蕴深厚的校本文化,实现“心灵谐振”和“和谐认同”,在情感交融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引领树立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和人文化的管理理念,用“一站式”服务,提高师生的满意度和受益度。

2.强化以人为本,以此营造和谐空间

一是关心教育干部的工作。要求学校主要负责人和中层干部经常与他们座谈交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做到以心交心,以真情换实意。

二是关注教育干部的发展。建立了教育干部“发展登记录”,对他们的学习、教学、听评课、管理、考讲、个案反思情况及问题等进行登记,定期给予综合分析并及时指导,促进他们成长。

三是关心教育干部的心理。学校将关心、疏导、转化心理压力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为他们营造出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工作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

3.化考评督评,以此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实施“多元考核制”。“按比性”――考核小组按“德能勤绩”等情况先行考核,按70%计入,考核委员会进行复查审核后,进行再考核,按30%计入;“加减性”――年度内受表彰的加分,受问询问责的减分;“多元性”――健全并实施了“年度考核总分=工作政绩+教师评价+社会评价+领导评价+加减分项”评价机制。

二是实施“问询问责制”。制定了《教育干部教师问询问责制》,实施“三级联问”:由中层干部、副校长、校长、分级按不同性质进行问询问责。问“德”,学校适时规整了“教育干部教师作风建设――十要十不”以及“教育干部教师限制用酒的规定”,并大力开展了“三讲三树”活动――“讲学习、讲奉献、讲政治,树事业心、树责任心、树进取心”;问“能”,强化实施教育干部的政治业务“每季考讲制”,并将考讲结果纳入年度考核;问“绩”,适时出台了“多元考核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