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

篇1

关键字:医学影像技术 毕业考核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法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和新设备的快速发展而建立的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获取、处理和分析医学影像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的新专业。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在内容、项目上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往传统的理论笔试存在很多弊端, 这种考试重知识轻能力,只能检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检查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概念始于1975 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Harden 博士倡导,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应用[ 2] 。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医学院校采用了OSCE模式来评价医学生或护理专业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力[3,4]。自2010年开始, 我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考核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 采取了OSCE 模式的综合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我院2010~ 2014 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分别为2010 届48人;2011届30人;2012 届33人;2013届21人;2014 届36人。其中男生91名、女生77名;年龄21~ 24岁,平均( 22±0.8) 岁。所有学生都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并取得合格的实习成绩,同时取得参加毕业考核资格。

2 考核方法

2.1考核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综合笔试(时间120min)

综合笔试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命题,采用100 分制,按40%纳入毕业考核总成绩。综合笔试含基本理论考核( 占60 分) 和病例分析( 占40 分) 两部分。

综合考试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基本理论考核主要由5 门主干基础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x线摄影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组成,病例分析由1 例骨科病例和选做1 例相关专业病例组成。

第二部分:临床实践考核

毕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时间一般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第2 周进行,采取三站式方法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按60%纳入毕业考核成绩。

第一站: X线片阅片( 时间10 min, 占30分):考试采用笔试,利用交互式阅片系统提供十个选择题,内容为x线诊断病例,每个病例提供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临床表现,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要求学生选择最可能的诊断。

第二站:CT、MR片阅片( 时间25 min, 占40分):考试采用现场胶片阅片,考生根据胶片所见书写诊断报告,提出可能诊断。

第三站:x线摄影摆放(时间5 min, 占30分):选择难易度相差不大的临床常用X线摄影操作40题 ,采用抽签制,每人抽选1 题。两人一组,互为模拟病人,要求考生边摆放边讲解,考官在考生进行操作时或操作后,提出相关问题。

2.2组织实施

每一站考核题目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员命题,实行考教分离。考官由各教研室选派,要求为讲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我院教学部负责审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第一站统一进行,第二、三站由学生抽选题目,每一站考核都安排2名考官,一名为主考官。学生则由教务干事及班干部组织,按抽签顺序参加考核。

2.3 成绩评定

临床技能学生每站考完后,考核教师当场给予打分。 X线片阅片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CT、MR片阅片满分为40 分,24分以上为合格;x线摄影摆放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每站考核分数低于相应合格线者,须进行该站的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须补实习1~2 周后再行补考。第二次补考不通过者不予以毕业。每站考核成绩之和便是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最终考核得分。

3 讨论

3.1促进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经过连续五年实施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习中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操作,更加注重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3.2以“考”促“教”

通过分站考核,可以发现我们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如我们充分利用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加强对见习、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能力;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说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待加强。

3.3 解决“一元化”的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多站式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毕业成绩的做法,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医学教育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做法。使学生由被动的应付考试,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技能操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经过对多站式考核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我们将会建立一套符合专业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将教学目的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径及考核原则等要素形成有机的组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操作性强的结构系统。使其既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要求,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影像技术多站式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白波, 李伟, 王家富. 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 15- 17.

[2]景汇泉, 张训巍, 于晓松. 影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因素分析[ J] . 中国考试: 研究版, 2005, 7( 1) : 22-23.

篇2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理论素养,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符合临床医师要求的临床实践能力及医学素养,即“理论、技能、人文”三大住院医师核心能力,两者的出发点有所不同[5]。不可避免的是部分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期间还要根据各自导师安排兼顾临床研究甚至是基础研究,在时间上会发生较大冲突。再加上核医学知晓率有限,部分学生对核医学专业不了解,在规培期间部分担负科研任务的专科硕士研究生会直接将核医学科轮转的部分时间用在科研上,进而导致其核医学科轮转学习不认真甚至失去轮转学习的机会。两种身份间的定位比较模糊。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带教老师们可将各专业内容与核医学内容相互融合,引导研究生们从核医学角度去发现新的问题,挖掘新的研究思路,为他们开辟一条新的科研之路。在保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轮转计划的要求下,也保证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使其在有限的3年时间内,于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找准平衡点,全面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如内分泌科学生可以将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的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作为研究思路;心内科学生可以试图从心肌血流灌注显像中去挖掘新的研究内容。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带教理念有待转变

上述内容中提及的“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双重身份的定位,与导师的带教理念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过去十几年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医疗环境评价机制中,科研成果占了较大的权重,研究生水平的高低几乎以科研能力决定[6]。因此很多专业学位导师可能还沿用以往传统的带教方式,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对核医学的了解不够到位,认为其在医疗过程中的地位无足轻重,故在此期间占用部分时间来用于科研,忽视了从不同角度来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导师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临床轮转期间多思考、多发现,激励学生多与自己交流及反馈意见,可以轮转期间任一科室中发现的与自身所学内容相融合的临床问题为研究方向,尽量做到从临床实践转化到临床研究,再将临床研究应用到临床实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转化。

3培训方案过于笼统,缺乏个体化体现

不论是属于何类二级学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核医学科的轮转时间均为1个月,特别是对于与核医学科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分泌科及普外科等科室而言,这样的安排略欠妥当。如对于内分泌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其需要了解涉及的内容包括门诊、住院病房、显像及功能检查等。主要包括:第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辅助用药种类,以及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与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各自的优缺点及相应的治疗前准备与后期随访问题。第二,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甲状腺平面显像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应的注意事项。第三,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用药的异同。了解上述内容后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会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但若时间与仅要求对核医学内容略有知晓的神经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样的话,其能掌握的知识必定有限,了解的深度也仅限于表面,不够透彻。因此可制订个性化的轮转计划,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出现,适当延长与核医学科联系相对紧密的部分科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轮转时间,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核医学的理解度,于未来的医学实践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学生学习积极性欠佳

核医学专业作为影像医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辅助科室,建科时间短,目前未引起充分的认识,而且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接触较少,了解知识甚少。但要在短短1个月内,不仅要了解课本知识,还需要学习影像图片的阅读,如此重的学习任务及略有无聊的学习内容都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整体学习积极性欠佳。面对此类问题,带教老师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如采用基于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的三基培训﹙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联合应用;以循证为基础的教学法为中心的科研能力培养[7]。带教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等网络电子平台,推送各类讲座通知及提醒、理论授课和疑难病例讨论会讲课课件,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提供大范围的互动式教学平台,以便于学生有选择性地对各自感兴趣的内容或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能[8]。另外科室可以制定一些日常管理考核制度及出科考核制度:如在岗情况督查、自我学习评价、相关专业常见疾病报告书写质量考核、所涉及相关专业核医学知识的理论考核等,来适当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6]。

5带教老师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计划

在科室进行培训的医师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几类规培生,学历知识层次不齐,同时轮转时间长短不同,而带教老师日常医务工作繁忙,常身兼数职,在已有相对熟悉的学生或轮转时间较长的学生的情况下,对不熟悉或轮转时间短的学生的重视程度会有一定差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个月的轮转时间较影像学专业或核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时间明显短,这可能是造成“放羊”教学状态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带教老师应尽可能地根据规培研究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因材施教,对其该轮转时间的安排进行个性化的制订。如内分泌科研究生多安排去门诊及病房;肿瘤科及骨科研究生多对其讲解骨扫描相关知识;泌尿外科及肾内科应多涉及肾动态显像;心血管内科多讲解心肌灌注及代谢显像内容;呼吸科多讲解肺通气/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图像解读内容。要尽量做到使学生们各自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核医学检查、治疗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等,实现学有所用。与此同时在授予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以保证其心理健康,培养其具有良好医患沟通能力。这对学生们以后的临床工作的生活都可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篇3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实验课程

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对学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临床各科以及“医学辅助诊断”的课程,还需要掌握“预防医学”的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等课程。预防医学的课程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疾病三级预防观念,且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们在大学和以后工作中从事科研设计和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与这些预防医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课程体系存在把重点放在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会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积极性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通过总结他人的成果,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制订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对临床医学学生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数据处理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3]。

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中,教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找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计算,巩固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计算好数据,不关心自己做的结果有何意义,更没有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去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这样的大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做事只看结果,对结果怎样,以后需要如何改进并不清楚。临床医学系学生最终要走向临床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病人,而这些病人中有很多症状相似,重复看病,不会总结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增加医生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国内外医学上很多著名的发现,都是基于医院的医生会总结,总结后再加工。医学上前人实践累积的数据和经验很重要,因此重复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要学会适时总结,及时发现不足,进行自身改进。“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就是教大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将数据进行再加工,从中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看问题。循证医学的统计软件REVIEWMANAGER也应该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进行介绍,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使方法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流行病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临床流行病的实验课上存在着给学生讲解一个案例,让学生计算相关的指标,掌握一些指标的计算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利用所得的实验数据怎样系统的论证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等问题,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思考。因此,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尤其是循证医学的思想并没有融会贯通到各种流行病学方法中,造成学生看问题单一片面,不会总结,无法通过已有的证据总结新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某一项结果用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得出很多的结果,那么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同一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不同,为何结果不同;这些方法间有何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到底如何取舍这些结果。传统的医学模式由于缺乏总结这些结果,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性,不能科学合理地解答这些结果是否适用当前的病人,教师只能根据经验和书本来讲授,其结论往往缺乏科学性。

3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生产、生活实践,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指导合理营养,预防营养相关疾病,并且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然而,在目前的实验课中存在简单教学生配餐的原理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基本不让学生发问。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但是营养和食品问题是存在争议的,标准也是时刻在改变的,应该用循证医学的观点看问题,及时总结更新自己知识。循证营养被定义为:“系统收集来的现有最佳证据,在制定营养政策和营养实践中的应用”。循证营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其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所有可获得的证据都被收集和评价,从而帮助制定营养政策与建议,并且有可能为那些存在争议的营养问题提供决定性的证据。在“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食谱编制和各类食物卫生检测是重点实验课内容,但是既往的食谱编制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有没有证据去证明确实需要改进。如: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阜阳奶粉事件对于奶制品卫生问题的检测,现有的三聚氰胺检测的证据到底准确性如何?奶企业是否已经不添加三聚氰胺,而去添加目前人们忽略的二聚氰胺。由于方法的缺陷,检测不出,及时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检测方法的不足,并为新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将循证医学应用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可以让临床专业的学生树立起时刻更新知识理念,改进一成不变的思想。

4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现有的“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程内容在设置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一些在实验室内进行的模拟实验、验证分析或形成物质检测等;对实际存在的现场实验内容设置很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实验检测对象现场的环境基本资料等方面的获取能力培养受限[4-5]。在以往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造成临床专业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实验课极不重视。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实验”课中的运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环境卫生学实验课大气采样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不同地点采样,将每个地点采样的结果作为一个证据,收集整理证据,最后总结比较不同地点空气污染状况的差别,发现问题,为具有争议的相关问题提供依据。例如在“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中余氯量和需氯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碘量法,滴定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二者使用碘量法差别在哪里,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总结发问,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

5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其主要以职业人群及其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的“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重结果、重演示,轻设计、轻培养,仅仅在实验室内对传统检测项且按已有的方法开展验证性实验,得到预想的实验数据,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满足不了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如:开展劳动现场空气质量检测、按国际标准进行气象条件测定、大气中SO2浓度测定、空气中铅浓度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等项目,并且强调一定要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现场,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紧张因素及工效学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等,开展实验。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就可以很好让临床专业学生去发现和收集很多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课上的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区别,分析整合这些数据发现相同厂房可能由于暴露地点不一样,不同地区职业有害因素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很好的应用。通过循证医学思想在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学生可以掌握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寻找科研证据、解决问题和进行证据评价的必要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循证医学的理念真正得到了灌输,并且能够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应用于解决临床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6]。

作者:穆敏 刘国礼 佟媛 白明杰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殷朝阳,钟才高,易露芮.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9-230.

[2]韩知峡,甘仲霖,熊炜,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868-1872.

[3]李幼平.循证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万伟,李晓红,贺圣文,等.《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20-123.

篇4

1目前国内外输血医学发展现状

近年来临床输血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从输全血到成分输血、替补性输血到治疗性输血、输异体血到自体输血、人源性血液制品到基因工程技术制品。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HLA组织配型、血液病的治疗、器官脏器移植、血液干细胞筛选等技术,均与输血安全密切相关。全球紧张的血液资源形势和严峻的输血安全现状,引起了人们对于安全输血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及时将输血医学教育纳入了常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系统开设了输血医学专业专门的必修课程。输血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需要接受正规的输血专业教育和各类继续教育,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输血技术知识。而我国的输血医学起步虽不晚,但发展缓慢,近年来虽已在输血理念及仪器设备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但相比之下,输血医学教育还相对滞后,落后于时展。究其原因,这其中既有医学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另外高素质输血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我国输血医学教育向更高目标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有效保障临床安全、科学、有效用血,全面加强医学生的输血医学教育势在必行,尽快培养高层次输血医学专门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2我院输血专业方向建设现状

我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方向)本科生,学制五年,至今已经招收了八届学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制定了科学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科学、合理、全面的课程计划;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及教师知识更新。对于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制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建设了输血实验室,依据要开设的实验项目,购置仪器设备及试剂;分批选派老师到市中心血站、附院输血科进修学习,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及教师知识更新;拍摄大量的仪器及相关操作的照片和录像,充实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学生到血站参观见习,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自编并逐步扩充专业课程的习题集;定期召开输血专业师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经过五届学生的完整教学,目前输血专业课程已步入正轨。

3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相对薄弱和落后,输血医学依旧未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伴随着现代输血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临床对输血医学及输血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输血技术专业人员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尽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高学历输血医学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否则,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拉越大,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加大对输血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起系统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基于此,我们创建了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工作、学习。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实施教学改革等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集中式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要,短暂的课堂讲授使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要想学有所长,更多地需要学生课后不断地进行钻研、巩固和复习。而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可以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系统的指导,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满足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的需要。网络资源库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时间随时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的特色

构建的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系统兼容性、稳定性、扩展性优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课外自学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师生提供一个互动交流、智能化的网络教学环境。

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包含丰富教学资源的自学资源库,学生可以从课程网络资源库中了解本专业所涉及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大纲、授课教师以及该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内容、学时安排等。通过网络自学资源库,学生可以反复观看CAI课件或教学录像,掌握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以便更好地复习。该网络还是经验交流、教学互动的平台,由于网络教学平台有非常好的开放性,可以提供一个群体交流空间,使得大家的学习信息和学习心得都得到共享和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直接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程讨论等。学生通过网页提供的链接或在网页的导向下,可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以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网络平台上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加强主动思考意识,开阔视野,也培养了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创建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之后,学生可以在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深入、系统地自学输血专业知识,深化对输血医学的认识,此外可以进行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并通过课程学习、病历讨论、网上自由讲坛、医学情报站、链接等信息点,最终成长为基础扎实的输血医学专门人才。

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的建设还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该资源库不仅面对我院输血专业方向学生开放,其他专业包括检验、临床、护理以及对输血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利用该资源库,全面加强临床医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输血医学教育,改善传统学校教育因受时间、空间限制而使教学资源无法得到最大优化的问题,大大加速输血医学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普及,不断拓展输血医学的新理论,推动输血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和输血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全面人才。

5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的模块

5. 1课程介绍对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相关阐述。

5. 2师资队伍介绍负责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包括主讲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情况及科研、教学成果。

5. 3课程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进度和考核办法。

5.4学习指导分章节介绍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对每门课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介绍,以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重点。

5. 5理论教学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及中英文文本资料,便于学生课后复习,也可以将部分课堂上来不及讲解的内容放到网站上供学生自学。

5. 6视频、图片提供与课程有关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视频及图片资料。

5.7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课件、所用仪器、试剂、操作步骤等。

5. 8课后练习包括配套教材每一章节的习题,与知识点同步的测试。同时提供作业上交系统,学生在线注册提交作业,教师通过邮箱反馈信息,该成绩作为考核参考指标。

5.9交流园地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可以将平时遇到的问题到论坛上,教师可以直接解答。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对共性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并做出解答,以FAQ的形式到网上。针对2010级学生的提问以永久通知的形式保留,这样,今后的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应如何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形成了本课程学习的FAQ。FAQ的可避免学生提问重复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5. 10在线测试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在线测试可以了解自己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分析自己现有的能力和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弱项反复学习、思考,提升能力。

5. 11典型案例对输血典型案例及疑难配血病例进行分析。

5. 12新知新闻主要介绍医疗法规、输血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最新科研进展等。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延展,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不易解决的问题。

5. 13参考书目介绍该课程教学过程有关的参考书籍。

5. 14友情链接提供相关网站的链接,主要包括全国大中城市中心血站及输血研究所网站。

篇5

1.1方法

参考组实习生在临床教学中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观察组在麻醉临床教学中采用循证医学教育,具体如下:实习生在临床麻醉中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验证,查寻证据,并分级对证据进行评价,筛选证据,最后充分的运用证据。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针对循证医学的不同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系统的训练。学生与教师共同诊察患者,根据患者的体征、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需要解决问题进行问询,并给出相应的诊治意见,提出问题(针对治疗及依据的合理性询问学生)将具体资料库的使用告知学生,引导其正确评价所查阅的文献,指导学生将相关信息运用到临床中去,学生通过查阅课本、相关文献及咨询教师等,对其相类似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询问,观察其可行性及可靠性。综合分析提出问题的答案,并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遇到上述问题能够准确的分析及运用。两组实习生实习结束时,均接受麻醉相关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的考核,分别为100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

1.2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理论评分

≥90分41例(82%),60-89分9例(18%),平均分为(96.32±3.01)分,参考组患者理论评分≥90分26例(52%),60-89分19例(38%),<60分5例(10%),平均分为(80.19±2.56)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者实践评分

≥90分38例(76%),60-89分11例(22%),<60分1例(2%),平均分为(92.88±5.19)分,参考组患者实践分≥90分22例(44%),60-89分20例(40%),<60分8例(16%),平均分为(69.65±6.78)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6

 

在中医院校,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渐壮大相比较,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则逐步萎缩,给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7]。而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学科的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特点,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保障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设置的意义及其研究生培养特点

 

1.1临床医学专业设置学术学位的重要意义

 

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不仅有赖于高水平临床执业医师的培养,更有赖于医学理论研究的突破及临床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两者之间互为支撑、互为依托。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主要来源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学术创新研究是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即培养具有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中医临床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科研能力培养,注重中医临床理论和临床诊疗的科学探索及从诊疗、保健方面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的开发与创新研究。简而言之,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学术与研究素养不仅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考核指标,更是学科学术水平、学科导师队伍水平乃至整个医学院校综合学术实力的直接检验和体现。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机整合中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资源,有利于改善学科结构,有利于跨学科学术交流,催产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中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学科学术活力的需要,也是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1.2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其培养有明显的中医气息。中医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与中医学息息相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有中医学的学习经历,研究生阶段又在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生活、学习,从事科研和临床工作,研究生指导教师虽从西医院校获得学位,但在中医院校从事科教研工作多年,对中医理论体系也具备一定的熟悉度,这些都给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打上了深刻的中医烙印。

 

其培养不能脱离中医临床实践。从西医西药的发展模式来看,借助于发达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技术,其基础研究往往是先行于临床实践,且独立于临床实践之外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则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的,其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孕育离不开中医临床的土壤,两者难以分割。对中医学来说,某一理论不能被自然科学证明,其概念模型不能在实验室中复制并不重要,关键是该理论所表达的信息有何临床指导价值,以及如何临床运用。因此,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应紧贴中医临床,应设置_定的中医临床诊疗实践和规范的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培训要求。

 

其培养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本质和核心。中医临床医学是技能学科,也是经验科学,但不能仅仅理解为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地“思考”,学会对临床现象信息的认知、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总结、推陈出新。因此,其研究生培养改革措施须围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来开展,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2010年获准新增临床医学_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首批开展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收培养工作的中医院校。作为该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示范单位之_,其第一临床医学院目前有临床医学_级学科项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二级学科,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7名,招收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5名。

 

研究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培养特点,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围绕“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为核心进行了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2.1注重学科内涵建设,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学科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主体。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必要支持。构建学科体系。通过专家论证,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形成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通过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遴选,强化学科师资队伍力量,制定并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遴选和考核机制,强调导师“三导”职责即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实施导师指导问责制,导师是研究生临床和科研活动的第_责任人,在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须由导师承担相应责任;组织研究生导师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

 

构建学术平台,强化学科队伍。整合优势资源,培养以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和人才梯队;学术交流促学术的发展创新,促进研究生导师学术知识结构紧跟学术前沿动态更新,活跃学科学术氛围,进_步促进了学科学术科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近三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共取得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7项,可支配项目经费达166.3万,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教学论文32篇;其中临床医学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经费25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教学论文4篇。

 

2.2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系统规范的研究生培训和考核制度

 

研究生培养确立了“三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学科专业教研室、临床科室和实验室为培养载体,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轮训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规范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为辅,涵括了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习内容;编写出版了研究生选修教材《现代中医内科研究》。

 

修订和完善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科研工作与学位论文、培养方式与方法、医疗、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德育、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要求;研究生第一学年集中学习公共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教研室(研究室),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准备工作;第二、三学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

 

制定了各专业方向的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借鉴卫生部普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包含了思想品德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专业临床要求等方面,建立了合理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训考核量化指标,实施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轮科考核与阶段考核、毕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考核小组评价与专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注重科研能力培训和考核。制定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管理办法(试行)》,针对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科研培训和实验技术培训,让研究生熟悉或了解临床研究的基本要求、质量保证以及专项实验技术,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相关科研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动态跟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情况。实施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查阅文献与综述报告情况、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情况、实验课操作能力以及研究进展及情况考核。形成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研究生临床轮训管理规定》等,汇编成册,利于规范管理。

 

2.3创新学术环境建设,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

 

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科研探索精神,除了需要在直接参与具体的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更需要一种氛围和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啕和影响。创新学术环境建设,是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及实现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积极推动临床医学各二级学科专业,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做到“定期、系列、优质”,如每月一次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列学术沙龙,肿瘤学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科专业扩大学科学术影响力,主办或承办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近三年各临床医学专业共组织举办院内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共30场,省级专科学术年会4场,如《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高研班暨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的学术会议4场,如《麻醉科主任困难气道处理培训交流会》、《全国小儿麻醉暨第三届中美小儿麻醉暨南方麻醉学术交流会》等,为专科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个视野宽阔、气氛浓厚的学术平台,以学科学术建设带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研究生自主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以研究生管理部门主办,各年级研究生或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团体承办的方式,定期就研究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在读博士生发表SCI论文经验谈”、“博士生出国学习交流经验分享”等,邀请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院内外专家、研究生导师、在科研或临床上有突出成绩的在读或毕业研究生前来交流,活跃了学科学术氛围,强化了研究生理论探索、自主创新意识,也促进了研究生学术讨论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等交流活动,借助其他高校和学科的学术资源开阔学术视野,促进跨学科培养和学术创新;鼓励研究生以联合培养的形式到国际知名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和短期交流,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如麻醉学专业研究生已于2012年7月赴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

 

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是新生学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其在跨学科学术交流、学术资源优化与共享、学科建设发展空间上享有很大的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有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植根于中医药的大环境,与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其相近之处,两者均涵括了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其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则不同,前者注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科医生,而后者注重科研素养,为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高素质师资和科研人员。

 

该研究以探索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主线,围绕学科内涵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学术平台建设等要素,注重和突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管理制度和科研技能培训制度,形成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和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以临床和科研实践带动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的不断提高;研究始终围绕实践开展,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较大的推广价值,有利于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发挥效益,在实践中完善提高,通过实践反馈不断完善提升,有利于保证各项培养改革措施按计划实施。

 

目前该研究项目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已在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各二级学科中全面应用,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学科内涵建设逐步完善,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逐年提高,专业思想曰益牢固,专业学习兴趣不断增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掌握得到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2014年首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看好。前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大多偏重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求授课教师逐步摆脱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行研讨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为此,研究生院大幅增设了诸如《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技术及应用》、《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质谱分析》等为代表的实验技术类、医学前沿动态以及跨学科应用类课程,使研究生的知识视野、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强化。

 

3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的思索与探讨进一步推进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构建合理的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结合作者所在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和经验,笔者认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强调跨学科培养研究生,重视相关学科课程研究生教育模式应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应大力提倡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应特别包含新兴学科,重视边缘学科,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的专家应至少有一个来自交叉学科,避免学生专业视野狭窄。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部分交叉的学科进行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并逐步过渡为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培养平台进行研究生培养。

 

3.2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教材质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的师资与教材建设,培养_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学术上有新思想、勇于创新的研究生课程教师队伍。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管理,特别是对研究生课程的开设要把好“准入关”,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改变目前部分单位存在的因人设课的现象,促进研究生课程的正规化建设,体现出研究生教材专、精、深和前沿性的特点,使硕士生课程教学与本科生拉开档次。

 

3.3调动研究生主观能动性,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研究生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本科阶段那种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上。应针对不同类型培养研究生,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法,如PBL教学互动,计算机模拟,问题式研讨等非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4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重视实践类课程紧跟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即时修订更新课程设置,尽可能多地开设实验技术类、医学前沿进展类课程,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为研究生与医学领域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创造交流平台,使研究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研究动态,培养研究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3.5加强研究生思政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通过进行党课培训、时事政策教育和专业讲座等,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社会需要与自身价值取向相统_,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寻找实现个人价值的结合点,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等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_系列集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_体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篇7

作者:史锐 张晓丽 吴品昌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内容涉及浓度计算、结构理论、热力学初步等等,涵盖了多个化学学科知识,但像结构理论等知识主要以描述性介绍为主。这种浅、全,但内容繁多的内容很难符合现代教学要求,也不符合现代化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容与实用性联系较少。内容中对知识在医药学上的应用介绍较少,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如缓冲溶液中只介绍简单的浓度计算方法,而在医药学上常用的溶液介绍非常少。(3)课程内容对不同专业无明显区别,授课无侧重点。因此需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力求少而精。因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不同,对所学课程要求也不同,而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对学生整体目标的培养质量。因此《无机化学》怎样适应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实施教学,是无机化学教学工作者们探讨和研究的时代命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构想。构建面向不同专业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本校无机化学教研室承担全校药学相关专业、护理学等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并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拟增加无机化学和现代无机化学课程作为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为其后续课程学习提供良好的铺垫,并为今后的科研工作起到引领作用。

因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不同,对所学课程要求也不同。因此,根据本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1条主线和3个分支”课程体系,以适应全校不同专业对无机化学教学的需要。“1条主线”包括无机化学和现代无机化学2门课程,分别适用于药学和临床专业本科生必修和选修,体现无机化学对于药学和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引导作用“;3个分支”包括无机化学(护理学专用)、基础化学和医用化学基础(中专护士专用),以加强非临床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相关无机化学知识的学习。(1)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重点阐述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元素周期律、化学基本定律、气体、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酸碱理论、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等。通过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将为医药学各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将来的实际工作。无机化学是药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计划新开的临床专业公共选修课,但不同的专业对无机化学教学有不同的要求,药学专业学习重点为化学相关理论及药物制备合成相关知识;临床专业学习重点为后续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做铺垫,以及元素性质和其前沿应用的知识。因此,在上述专业的《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始终坚持突出专业特色、满足专业需求、体现专业水平的原则,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2)《现代无机化学》是药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了无机化学及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学习的一门计划新开选修课,其内容概括地总结无机化学中常用的经典理论成果,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工具,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对无机化学领域最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把握无机化学学科前沿的能力及其在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应用,为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无机化学》(护理学专用)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在护理学相关方面应用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重点研究酸碱理论、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等理论及相关技能,对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4)《基础化学》是非临床医学专业计划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简述无机化学四大平衡理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光谱分析、薄层层析、电化学分析等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为其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医用化学基础》(中专护士专用)是研究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概括阐述化学相关知识以及化学技能在护士专业的重要应用。对护士专业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整合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整合非常必要,整合后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特色。(1)满足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无机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日益交叉、渗透、融合,学科领域不断扩展,从内容看,实用化和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增开现代无机化学选修课,才能跟上形势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2)提高授课效率。目前教学要求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突出,其中教学内容重复和衔接不畅是主要原因之一。整合后,精炼、流畅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授课效率,减缓缩课时与增内容之间的矛盾。(3)通过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整合与改革,不仅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减少实验教学的重复建设,有效利用资源,缓解扩大招生与教学投入不足的矛盾,而且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

探索创新性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原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更新及实验考试方式的改革,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探索性的改革。(1)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动态,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吸收融合到实验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按基础(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探索性实验3个层次展开。并按照改革要求,编写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2)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改革单纯操作性实验考试模式。实验考试内容上实行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和论文撰写,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论文答辩和技术考核,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开辟无机化学实验第二课堂:定期举行无机化学学术讲座和文献读书报告会;提倡药学专业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和实验室开放项目,撰写综述和论文等方法进一步充实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涵,促进本科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发展。随着高校教改形势向纵深发展,中医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而慎重地进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逐步加强无机化学在高等化学教育中的基础和母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时展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

篇8

关键词: 医学检验 实习 带教体会

医学检验是利用实验室各种工具,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提供重要、有效的信息的一门学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了系统的医学检验操作技能训练,是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实习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走向临床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我们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过渡期,成为适应新形势需求的医学检验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下面我就谈谈在临床检验实习带教中的体会。

1.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先做人后做事”,再加上现阶段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医学检验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强调作为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强调组织纪律,明确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实习学生爱岗敬业的思想[1],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特别是在如今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时期。又由于医学检验的特殊性,其在医疗机构中仍处于辅助地位,被动地为患者提供服务,所以又要消除检验专业实习同学的自卑心理,强调临床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工作中时刻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不偷懒取巧,不弄虚作假,培养严谨的作风。

2.树立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临床实验室属于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BSL)二级水平,要求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再加上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高流行区,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也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而实验室的标本都具有潜在危险性,提高检验专业实习生的生物安全意识迫在眉睫。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培训,要求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进行生物安全防范,了解应急事件的处理流程,杜绝侥幸心理,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2]。

针对免疫室、微生物室等高危区域,结合各实验室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物安全教育与操作培训,同时熟练掌握传染性标本溢洒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程序,防患于未然。在采血中心实习时,要让学生了解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流程,强调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

3.加强检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由于学生在学校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学习上,再加上我国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差,操作不正规,而医学检验又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从最基础的基本操作着手,不管抽血技术还是各项检验步骤,不管是手工操作还是仪器管理运行,都应该以各项常规检测为主导,重点掌握基本理论的运用,掌握基本操作的技能,对其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都加以详细讲解和示范,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操作的机会,切实做到“放手不放眼”[3]。特别是对于形态学等“硬功夫”则要求其多加练习、反复辨认,指派有经验的带教老师逐一指导,直至掌握。同时以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小组根据其实际情况,编写实习带教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该计划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执行。完成每个专业组的实习任务后,应进行相关专业的操作能力考核,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各专业组可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分析,适时调整带教计划与方式。

4.培养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

质量是检验工作的核心,质量控制涵盖了检验的全过程,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是医学检验建设的核心[4]。要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分析前标本的采集,还是分析中质量的控制,以及分析后结果的审查、咨询服务都与检验质量密切相关,特别是分析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尤为重要。要让学生知道最薄弱环节是最能影响检验结果的环节,ISO15189的评审、示范实验室的建立,都是为了使检验结果更准确、更具有可比性。因此,从进入各专业小组一开始就要让学生了解质量管理程序,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切身体会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培养全面的质量控制意识,不仅包括让学生参与室内质控,熟悉室间质评,还应经常举行专业讲座和范例分析。专题知识讲座,既能使学生将分散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总结,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更加深刻地使其认识到检验质量的重要性。

5.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满足当代社会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工作中养成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态度,在科研工作中也同样重要。“强化基础、注重综合,谋求创新”是我们的目标,要让同学在工作中积极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勇于创新的能力。要让他们意识到临床工作也能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科室的业务讲座和读书报告也要求他们积极参与,业务讲座是为了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读书报告是让他们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方向,两者相互促进。选派高级职称、科研能力强的高年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论文指导。科研论文立项前要求学生查阅近五年的资料,撰写综述,进行开题报告,指出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课题的选题、设计到实验、论文的撰写均要求对学生进行正规的训练。论文结束后进行预答辩,指出文论撰写中、答辩演讲中存在的缺陷,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深造与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

6.解决新形势下存在的矛盾

现阶段临床检验专业的实习学生最突出的矛盾是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同学们进入临床实习抱着很高的热情,渴望最大限度地参与临床工作,而当今比较紧张的医患矛盾,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又限制了实习同学的动手机会,同学只能参加一些辅的工作。由于现在就业形势的紧张,又促使学生把更多的经历与时间投入到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去[5]。另外由于实习医院多为三级医院,医院规模较大、设备先进,同学们耳闻目睹,不愿意选择到基层医院工作。而对于要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要进行大量课程的复习,又加大了与实习的矛盾。带教老师要协调好学生实习与就业、考研的关系,努力给予学生帮助、创造机会,将矛盾降到最低,营造和谐的氛围。

综上所述,在医学检验学生的实习带教工作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医者仁心”,又要密切考虑当今社会的需求,紧扣发展趋势,加强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与科研能力,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旭常,张木坤,余小青.医学检验实习生的带教体会.哈尔滨医学,2012,36(2):142-143.

[2]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8(1):81.

[3]徐文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前教育的探讨.检验医学教育,2010,17(2):9-10.

篇9

关键词:微信平台;儿科教学;混合式教学法;医学基础知识

1引言

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医学基础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接触并认识各种临床症状及基本的临床诊治技能。儿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学科,因而探讨有效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对加强医学生儿科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1]。常规的临床实践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内容,但该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由于临床学生往往缺少实践经验,导致带教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很多时候都是以听为主;②实践效果差,导致学生无法思考病例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病例的方法,也未对临床病种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达不到临床实践的目的;③受实践时间的限制,不能全面展开临床实践。因此,理想的临床实践方式可进一步提高儿科专业临床医学教育水平,提升临床实践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能力。

2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的特点

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是以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教学目标,让医学生带着实际病例问题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法(CBL)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强调将理论教学融于临床病例分析中,通过相互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CBL教学法可对PBL教学法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补充[2]。将PBL和CBL结合起来,既注重临床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增加对临床实践技能、临床诊断思维的培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临床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利用现有的微信平台,将见习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延伸,构建一个可供医学生随时公开讨论临床问题的平台[3]。因此,本文采用“基于微信平台混合教学法(联合CBL及PBL)”的教学模式,以期激发学生参与临床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儿科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

3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专业性较强、涉及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疾病的医学学科。根据病种的不同,儿科学又分为呼吸、消化、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免疫及新生儿医学等专科方向,但上述专科疾病的病理因素与成人疾病又不同,因而临床实践过程非常重要。现将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的具体应用策略介绍如下。

3.1病例准备

在基于CBL和PBL相结合的临床教学方法中,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分组,每组学生5人左右。每次临床实践课前,由临床带教教师挑选三四例儿科不同专科方向的典型病例,病例的选取应紧扣教学大纲。将选好的病例提前1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收集病例涉及到的临床基础知识,并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最新文献,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小组内部学习和交流,聚焦出该病种的科学问题和临床要点。

3.2实践中讨论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围绕患儿进行实践,让每组学生对1名患儿情况进行问诊,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诊疗经过。随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病情分析,进而得到该疾病的诊断思路,建立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比如,某患儿因高烧呕吐入院,需根据其他临床症状分析可能是哪种疾病、需进行哪些检查才能确诊、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是否需要紧急处理、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哪些药物,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都应进一步思考。在对患儿进行问诊结束后,每组学生对问诊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其他组的学生针对该病例发表意见进一步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学生在问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3实践后的总结与讨论

在对患儿进行问诊结束后,每组学生对问诊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学生在问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问诊顺序、问诊内容、问诊技巧,以期提高临床医学生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进一步结合临床视频、临床影像资料对学生给予进一步的指导。

3.4构建儿科临床实践微信交流平台

由于每次的临床实践课程时间较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仅仅靠一次临床实践去消化所有的实践要点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每次的临床实践,借助微信平台建立不同的讨论组,将实践课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延伸;针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推送相关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操作方法;同时,大家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具体包括:①在临床实践开始前,由带教教师建立微信群,并在群里科室临床实践学习要求;②在入科进行临床问诊前,带教教师将常见的儿科疾病资料发送至平台上,以便学生能及时掌握相关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③临床问诊结束后,小组成员互享临床学习心得,通过病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锻炼学生发现临床问题、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并获得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来增加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激发人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讨论,也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学生快速地适应临床实践学习。

3.5构建儿科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实时反馈系统

儿科临床见习结束后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等进行考核。采用本医院自制满意度表对学生对此见习的结果进行评估,主要对教学方法效果、自我成长、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以问卷形式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学生对临床见习教学的学习反馈,得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

4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由于儿科诊治对象是14岁以下的患儿,特别是幼儿患儿往往不能自己诉说病史或诉说不清楚,且儿科疾病病种多、患儿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造成临床诊治难度大[4]。因此,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儿科临床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问题当中,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在本院儿科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基于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不仅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查资料,发现其中存在的临床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调动临床医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通过查找文献、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可激发临床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相互合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主动沟通交流的能力;让临床医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帮助其了解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尤其在临床工作中当患儿病情变化较快时要快速结合症状进行分析,及时进行团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并及时同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最后达到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熟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疾病问题的目的[5]。

5小结

有别于儿科常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打破见习时间的限制,可以全面展开对临床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临床医学院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此外,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为儿科临床实践提供经验。该教学方法不仅可用于临床医学院各临床科室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万智,汪池洁,艾媛,等.关于“儿科学”课程见习的教学形式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8,40(3):243-246.

[2]赖学莉,谌卫,郭志勇,等.PBL与CBL综合教学法在八年制医学生肾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5):2382-2383.

[3]宋波,王桥,谭佳音,等.基于微信平台的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联合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0):226,228.

[4]邱湘宁,吴光勇.平合CBL教学模式在五年制医学生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8):26-27.

篇10

1医学发展需要整合

整合医学狭义来说,是将医学各领域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以整合,使之成为更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医学体系;广义来说,是将医学与其他学科、基础研究、预防、人文等加以整合,使之更全方位地促进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

1. 1交叉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应用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医学问题。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各领域,如数字化医学中心,医学图像处理及多媒体应用,生物信息的控制及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北京大学近年来大力提倡和鼓励交叉学科研究,不久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与北京大学工学院联合获得了985基金资助,在心力衰竭的影像学与生物力学方面进行合作研究;另外还正在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及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跨学科研究空气颗粒物与高密度脂蛋白功能障碍:全球范围环境暴露的探索性研究,关注环境污染与心血管健康。

1. 2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的核心是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与病房(From BenchTo Bedside,简称B-B)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医学,是双向、开放的。实验室研究的成果,迅速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人的研究,是不断循环向上的永无止境的研究过程。我们的研究团队前期进行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中国高血压患者MTHFR-C677T基因与ACEI类药物的降压疗效及血浆同型半肤氨酸(Hcy)水平相关,TT基因型的Hcy水平高对ACEI的效果更好。针对我国H型高血压高发、脑卒中发病率高的现状,我们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从2008年开始开展依叶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预防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亦即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hina Strok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 CSPPT),人选20 702例MTHFR C677T基因型已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MTHFR C677T基因型分层,层内随机分为依叶干预组和依那普利对照组,随访5年,比较依叶干预组和依那普利对照组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分析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对各种终点事件风险以及对药物疗效的预测作用。目前此项研究已经一级揭盲,期待进一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

1. 3整合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指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临床医学与预防保健的整合是在疾病的上游进行积极地干预,推进疾病的早期预防;临床医学和康复的整合是在疾病的下游进行积极地补救,控制疾病的发展和促进功能恢复。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所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危险因素的控制不力。2011年AHA的《心血管病零级和一级预防的价值:美国心脏学会政策声明》肯定了预防促进健康的深远意义。我们已经完成的国家十五科技支撑项目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整合了社区、基层医院及三级甲等医院的优势,通过建立完善的人群及患者的注册管理制度,构建了覆盖国内主要区域的三级医院一社区的冠心病综合防治平台及区域性合作网络。期待更有力的冠心病零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 4整合人文医学

仅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有很大局限性,人们遂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医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学,医者父母心,有时能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疾病,相当比例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在临床诊断治疗之外还需要心理疏导,所以近年有学者提出了双心医学。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随访,这一过程充满了人文关爱。我们自2006年3月开始建立了冠心病PCI术后随访门诊,后续逐步建立了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脏起搏器、高血压亚专业随访门诊,由临床医生、专职护师床药剂师、健康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和管理。定期进行病情复查、电话随访,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科普手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和治疗依从性。

2专科发展需要整合

2. 1内外科联合,打造专业团队

胡大一教授数年前提出心脏中心模式,2010年ESC/FACTS提出心脏团队(Heart team)概念,2011年ACC/AHA颁布PCI和CABCI新版指南均建议临床医生遵循心脏专家组意见,对每例无保护左主干或复杂性冠心病患者制定血运重建策略。这些理念构建了崭新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模式。国内部分医院建立了心脏中心,整合心血管内、外科资源,成效良好。而由介入医生、临床医生、外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组建心脏团队,则能够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诊疗策略,体现了学科整合的强大优势。一些大的心脏中心还建立了一站式完成高危复杂心血管手术的杂交手术室,把一些原本需要在不同手术室、分期才能完成的重大手术,合并在一个手术室里,借助全新的复合式手术设施联合完成。杂交手术室适用于高危心脏大血管疾病、复杂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瓣膜病、血管外科疾病的内外科联合治疗。

2. 2亚专业和相关专业需要整合

随着学科的细化,现今心血管病学已经分支到四级学科,比如心内科分为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血管危重症、心血管影像学等亚专业。各个亚专业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在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每一环节,尤其是二级预防阶段,各亚专业组应环环相扣共同应对。

2. 3人才需要整合培养

近年医学专科的过度细化,造成一部分医生在快速成长过程中缺失了通科培训和人文培养,这样的拔苗助长使得他们虽然掌握了一些技术或技艺,但是对患者整体状态的诊断鉴别和综合处理能力低下。心血管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有一小部分速成的介入医生沦为手术匠。近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大力推行的心血管专科医师考核制度和心血管介入资格考核制度,正是为了规范化培养一专多能、基本功过硬的医学人才。

3技术发展需要形成整合体系

3. 1心肌梗死的救治需要优化整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患者的救治模式一直是本学科关注的焦点,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不恰当延迟是影响有效治疗的关键瓶颈。近年来欧美国家对STEMI治疗模式的积极探索,反映了学科的整合趋势。中国有必要建立区域性的STEMI救治系统(包括院前急救、协调未开展和已开展急诊PCI的医院),和畅通的院前和院内处理流程。急诊PCI的开展应规范化,使STE-MI患者得到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

3. 2整合不同地域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