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型人才所具备的基础素质之一就是创造型思维,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和核心实质是对创造型思维的培养。创造型思维维系着解决创新性问题的发现、观点、思路、设计的一种系列思考过程,它解决了创新过程中的复杂思维过程,为创作提供了清晰的核心指引思想。创新性思维的组成因素主要包括发散、形象、逻辑、辩证、纵横等思维,在培养过程中一定注重创造性思维结构的重要性,它是保证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总纲,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将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主体指引者
体育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坚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将其融合到教学路径中。在策划和组织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时,充分挖掘和发扬学生的潜力和爱好,以学生广泛认可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勇于尝试创新型教学方法,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发扬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其养成体育意识的习惯。同时,教师应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开阔其视野,帮助学生在接受知识体系学习的前提下,还能合理运用知识技能进行科学健身,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短实践、求真好学的精神。具有综合型科目特点的体育课程涉及文化内容丰富,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素质。在课堂内外的体育活动中进行亲身体验教育,如编排动作、设计方案、制作器材等,这些操作内容都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创立各种条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教师一定要做好创新素质教育主体扮演者身份。
三、重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分段教学、启发教学、讨论教学、分组考核等多种组织形式,此类多变的新颖教学可以感召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认可性
为了满足现代化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特点出发,体育课程的“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将逐渐转变为“以体育方法、动机、经验为中心”。这一转变并不代表对体育技术的忽略,而是在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下进行的教学形式调整。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将更加宽阔,非竞技类运动项目、健身娱乐项目、兴趣爱好项目所占学习内容会逐渐增多,这些内容的多样性突出表现了体育教育的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等特点,由此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项目。而课程教学的方向也趋于多样性,由以往的单一传统教学课向专项教学课、选修课、保健课方向发展。
五、结语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王雪琴(1965-),女,陕西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3JXYJ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7-02
课堂教学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课堂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发展看做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尚缺乏系统研究。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教育活动之中。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以教材为主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被发现、被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型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差距。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带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全球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强调,“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2]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应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都远超其前辈。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19~22岁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期。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接受来自时代和学生的挑战,更新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平台,使教师有可能把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师生间多向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再次,信息技术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课堂思维训练得以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必须探讨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指导。
二、课堂思维训练原则
1.强化创新意识教育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创新愿望和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造潜能。课堂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思维训练、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新的教学观,把课堂作为教师主导下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场所,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创新思维训练成为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常态。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能通过课堂得以体现。
2.尊重学生思维主体地位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主体力量的展示。失去主体性的人无自主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增强内在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充分表现自我的创新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课程任务的机会,使其积极思维,从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主动融入课程,自主学习、理解课程乃至创新课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思维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个体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主体经验的丰富得到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们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没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无从谈起。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以及日后面对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所思考,通过思考有所创新。
4.思维训练应循序渐进
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由低到高逐渐展开。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训练伊始教师应把思维过程具体分解,逐个加以训练,最后把过程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思维程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同时注意过程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思维基础的设置,这一基础既要源于学生也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已有知识中孕育生长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在反复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尝试的氛围
思维始于对问题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课程教学伊始,教师首先阐明该课程的由来及其不断完善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设定,就是学术史上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其次,要有与学生进行探讨的愿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激发求知欲,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观点的新颖性等纳入考评范围。在引导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的最新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点燃头脑风暴,产生智慧火花。这样,既使学生看到创新范例,又使学生了解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激发创新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逐步转变。
2.精心设计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必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有知识性、学术性,具有向深度、广度拓展的思维空间。其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应源于教材,但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问题的关键性,也要高于教材,体现思想性、挑战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当然,创设问题要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平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做好思维训练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信心。最后注意提问的目的是指向思考方法而不是最终答案,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知道问题的答案。
3.构建思维训练型教法体系
随着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启迪创新思维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大特点。流畅性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指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的层次。独创性要求采用联想、引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思维,形成独创性思维。[3]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训练:一是以具体时间为纲进行空间的横向分析,扩大思维的广度;二是以具体问题为纲进行时间范围的纵向延伸,加大思维的深度。
4.收敛思维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思路开阔,形成多种观点。新的观点只有通过验证和评价才能完成真正的知识建构。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希望获得认可。同时,总结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建构、理论升华的过程。此时,教师设计5~10分钟的总结环节,由学生阐述己见,然后教师点评、归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灵感、顿悟,这些灵感和顿悟都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总结过程即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拓宽视野,收敛思维归纳总结,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使问题的阐释更深入,且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孕育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可见,在以上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固定信息,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知识和思维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王晓阳. 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英语教学 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引言
新课改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而英语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以及用英语进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应该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有创新的思维方式能使学生在英语语言运用上游刃有余,从而达到学习英语语言的目的。从年龄段上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是最佳时期。
二、在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听力是语言交际能力中的重要方面之一,会听才能会说,而在听和说之间有一项又是非常关键的——要会思考,而且最好是有创新的思考,通过有创新精神的思考之后说出来的内容,必然是最能吸引人的。所以在听力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放音之前,可以先把听力材料的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就着这个主题,张开想象的翅膀,猜猜即将听到的内容会是些什么。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把他们的想法用英语表达出来,比如,材料的主旨大意,作者的意图和态度,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材料内部暗含的意义等,通过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参与中把创新思维发挥出来。听完听力材料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互问互答,就所听的听力材料进行深层次的联想和讨论。这样,学生在听、说、联想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得到激活。
三、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听”好了,还要“说”好,英语教学中,“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说”,学生也要“说”,在说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信息,“说”得好了,获取到的信息质量就会更高。怎样才能“说”得好呢?那首先得先注重会思考,要会思考,就必须注重新颖,“新”了,说出来的东西才更受欢迎。所以,口语训练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角色表演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根据教材内容“body language”,让学生编一个小故事,通过各种“body language”把故事表现出来,其他学生则通过观看表演了解故事内容,用英语思维联想并且进行评价同时给出建议,教师在设计教学中要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也可以通过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材内容“robots”,学生通过开展讨论“设计”出各种各样的“robots”,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地通过讨论的形式“设计”出各种他们喜欢的机器人。然后,让他们在班上通过英语语言描述的方式共享他们所“设计”的机器人,其他同学可以做出相应的点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一直应用英语思维联想、表述。学生在表演、讨论、想象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培养。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阅读需要创新思维,有了新颖的思维方式,才能把阅读材料理解得更透彻,才能透过阅读材料的“形”体会到阅读材料的“神”。所以,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导入开始,在学生阅读之前通过多媒体,比如电脑、幻灯片、投影仪、录像等方式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资料或者简介,让学生就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想象,把即将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猜测,最后用英语语言做简单的描述,这样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抽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会有创新。或者通过“brain storming”的方式,学生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交换观点,促使他们在把一个一个的观点表达出来同时可以参照别人的观点,既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又激发他们的创意和灵感。教师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和讨论情境来拓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或者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在问答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写作课是最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学习语言、学会表达不仅仅是为了巩固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想。在写作过程中,对信息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整合等活动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分析事物的条理性,内容表达的清晰性。在完成写作后,学生就会在许多问题真假、美丑等的判断上及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上得到训练。写作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更是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写作就是一种创造,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整合材料,进而生成文章,这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对已有的单词进行重组,以未见过的方式搭配成句子,这样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就是一种创新。写作本身就有很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话题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写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英语写作课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运用的训练,还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训练。
六、结语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仅要关注教学目标,更要注重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听说读写的课堂活动中得到发展。教师要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探索、寻找学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乐于合作、乐于交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体验乐趣,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掌握知识,同时也不断地在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样就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Penny UR.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英语听力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
[2]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 怎样教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自主性 创新思维 设计素描 多角度 多方位 多层次
“只有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我们才可能以求新求变的活力冲破守成的暮气,在进退两难的纠结中闯出一片新天地”。人民日报这篇“以创新思维增活力”的文章,其实也说出了设计素描课程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课程组一直探索如何将自主创新思维融入到设计素描课程中,让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中形成自主创新思维的习惯,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之前就具备这种自主创新思维的能力。
那什么是自主创新思维?大庆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里有非常精辟的概括:“自主创新思维是基于自主性原则基础上,不依赖于他人,自我判断,主动行动的思维能力。这种基本素质是体现在自身特征与社会特性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特性方面有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创性、自信心等;社会特性方面有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自主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个人能力的体现,一个人是否在思维方面自主性创新,表现在其是否具备完成任务的技能和能力,能否在学习和工作中自主的展现个人的创造思维。自主性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用思维活动中最有价值和最积极的形式,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并提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内容。”
设计这种自主创新思维意识如何在设计素描课程学习中形成,并形成一种思维的习惯。关键有三点基础因素: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观察,多角度表现。我们课程内容设置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手段要巧妙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描是现代设计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围立体与空间地基本方法。它是用素描语言对设计形态的表现,通常采用单色线来表现设计形态造型、构造及空间关系,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表现形式。设计素描是通过设计思维的符号运用线条描绘出来,变成视觉艺术的一种完整形象。这是艺术的延伸,它侧重理性思维和设计的实用性,是通过设计者对所设计的对象进行科学的构思、分析、整理、归纳、并通过素描手段在平面纸上对物体进行刻画、塑造、表现的一种设计过程。这一设计素描的过程是人脑思维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进行巧妙的设置和引导,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并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设计素描课程内容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创造性。首先,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培养在思考方面的自主创新性思维。改变学生一味被动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由台前走到幕后,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针对这一目标设置元素联想训练单元,在这一单元训练里,要求学生对同一物体或元素展开关联的N次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想像,从多个角度对同一物体或元素进行加工、整合、处理。从而产生并构想出过去没有过的新事物或观念,或将过去毫不相关的两件或多件的事物和观念联系到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著名的美国广告创意大师詹姆斯.韦伯.杨曾对创意一词作过精辟的概括:“旧的元素,新的组合”。联想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方式的体现。
再次,多角度观察。我的导师经常对我们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知识。设置“你能找到多少个角度?”单元训练。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静物并按照自己的想法摆放静物,锻炼学生自主寻找自主归纳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对同一物体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多次调整摆放静物的组合,最大限度的找到与别人不一样的角度,训练学生在观察方法及角度上的创新思维。
最后,多角度表现。这一要求对学生是多方位的综合自主创新思维的训练。设置创意素描单元训练。内容包括命题创意训练和自主创意训练,命题训练中教师给定学生训练元素,适当选取可以激起学生兴趣和联想的物体,比如动物的头骨、机械器材、建筑工地工人用过的手套、衣物、管状物体等。要求学生就教师给定的元素进行,重新构图,多角度,多维度,多方位,进行画面组织,可以采用断裂、重复、解构、重构、穿透、反置、替代等多种表现手段,也可以利用铅笔、碳铅笔、粉笔、水粉等表现材料。要求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有雷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自主发现,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多角度观察,多角度多种手段表现从而训练了创新思维。自主创意训练单元中,教师只划定一个创意的范围,进行画面要求的引导。要求学生根据创意范围,自己确定与创意主题相关的表现元素,自主进行元素组合、元素再加工。实现所表现的元素和要表达的主题意义达成一致。这个过程相当艰难,经历的是设计师拿到命题后,从立意到选材再到表现的全过程。学生必须有自主创新意识,通过自主创新思维过程,最后才能创作出新颖的作品。不管作品好坏,立意是否深刻,这一过程都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开动自己小宇宙,尽情的想像、创意。
总之,通过阶段性有目的的训练,在一年级初期,学生能由单一的思考方式,逐步建立起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自主创新的思维方式,他们会发现原来创意并不是很难,自己也有很多别人想不到的主意点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愿意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并将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思维习惯带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逐步体现在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上。设计素描要解决造型基础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篇5
作者:杨小磊 李志勤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一)创新思维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一切发现、发明、创造,都可以归入科技创新的范畴。而这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成果产生的第一步,就是创新思维的出现。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任何科技创新,都需要正确的创新思维作指导;缺乏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具有创新特质的发现、发明和创造,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理论的提出、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其产生的第一步必然有创新思维作为先锋。而创新思维之所以能够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是因为它具有联想性、发散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创新思维,把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路发散开去、再整合起来,不断发现其中新的联系和新的可能,从而引起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二)科技创新激发和促进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通过创新思维产生出来的科技创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后又反作用于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能动过程是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创新思维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过程。科技创新的发生同样来源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需要,使得科技创新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须,这一需要被满足的过程势必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为科技进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使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必然。科技创新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也就是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又引起了创新思维的产生。创新思维的物化,即科技创新的发生,使人类的视野得到了更大拓展,思路得到更多启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具更加便利,这也就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产生。
科技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的当今时代,创新思维这一孕育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创新思维活动要以信息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前提,在实践中通过对思维发散与转换、想象与综合、启发与辅助、实践与反思等促使创新思维发生的要素的推动,来实现思维的突破,进而引发科技创新的发生。那么,在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呢?(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也就是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性能力的人。这一理念要求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正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忽视的问题。忽视学生主体性,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往往只强调“灌输式”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世界、人生、环境、命运进行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超越已有思维方式局限的能力,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发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尊重和开发学生独立思考、怀疑批判、探索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培养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他们创新思维发展营造主观条件。(二)强化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曾寄语全国青年,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足以说明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促进大学生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全面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在这些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以现实问题为基础,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及时地发现信息,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使创新思维的产生成为可能。二是能提高大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分析问题,能够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实践证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容易成为有怀疑、探究精神的人。三是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在极大丰富大学生社会阅历的同时,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观点和假设。这一过程,是对大学生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是大学生思维能力积极提升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四是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通过厚基础、宽口径,开放性、创造性,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突出思维方法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引入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探索总结的思维训练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一是激发类创新思维训练。如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它将一组人聚集在一起,对某一特定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修正、补充,激发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再如德尔菲法,它通过组织专家在限期内填写意见征询表、对意见征询表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再次进行意见征询等科学步骤,探求解决困难的明确方案。二是形象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属于或然性和似真性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在思维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训练法主要是类比模拟训练法,包括拟人类比、拟物类比、因果类比、象征类比等。比如具有非常规性和挑战性的逆向思维,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其他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发,找到新的思路的侧向思维;突破问题的结构和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横向思维。“顿悟”也是思维创新的一种形式,然而,顿悟的灵感来源于“渐修”的积累,来源于长时间孜孜不倦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创新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科技创新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丰富和发展,而创新思维反过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维动力和源头活水。这一能动过程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为历史的必然。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成为这一能动过程的助推器和加速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篇6
一、数学中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即创造性思维,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人类众多思维中的一种,并且在其中占有核心位置.心理学上说,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类认识新领域、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旨在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独特性的解答和途径,是人们从事新事物的探索所应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素质.数学中的创新思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认知结构、良好的心理条件、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高昂的情绪、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坚强的意志等条件.
二、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伴随着新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要求,新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的大力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数学学科不仅是前人创新的结果,更是我们当代中学生创新的工具.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客体两方面努力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人员,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数学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鼓励课堂上的每一个不同的问题与解题方法,因为它们都可以被称为创新.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式,灵活、高效地运用和驾驭数学[HJ1.45mm]课本.结合教学内容,引进在数学界内的一些新问题、新观念和新知识,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总之,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对于创新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改进自身教学上的不足,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创新思维 设计理念
建筑的复杂性,决定了建筑设计的本质。从功能上说,建筑设计要满足各种实用需要,具有技术特征;从形式上说,建筑还要满足人们美学欣赏的需要,具有艺术特征。工厂生产的技术产品可以是批量的、重复的,而艺术产品不允许重复,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设计离不开创造,也就有了建筑创作之说。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常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但实现的设计方案严重脱离设计原则,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某些设计师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忽视建筑空间使用的差异,用特例所采用的方式,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建筑类型中,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无效用空间大量存在,在结构上生搬硬套,等等。上述列举的情形都说明了建筑师对创造性思维内在机制与逻辑缺乏了解。
1.我国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困境
1.1狂刮洋设计风
由于缺少创新型、开拓型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中国的设计师缺乏创新思维。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大部分采用洋设计,长此以往,中国的城市将变得不中不洋,而中国的建筑物也将成为国外设计师们的“试验品”。
1.2建筑学人才思维创新培养不够
1.2.1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闭塞,缺乏调查研究,缺少对外联系,造成了设计与市场脱节,使创造力的培养失去了实践与技术支撑。封闭式的教学已适应不了社会市场的变化,这是与当今开放式办学理念矛盾的、不相符的。
1.2.2教育理念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建筑设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重造型技能,轻视科技知识,缺乏学科理论研究,知识交叉不足,学习具有盲从性,掌握知识连贯性差,实践能力弱,忽视系统性设计。
1.2.3部分高校建筑专业缺乏培养设计人才所需的科学而严谨的教学系统
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罗列知识,重技能传授,轻理论分析。
1.2.4忽视实践环节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训练
建筑学专业实践训练既是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的联系纽带。实践环节应该是开发和训练创新思维最为理想的途径,但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忽视了对创新思维的开发与训练。
2.建筑设计新思维的分析
2.1抽象性新思维
抽象思维是指“脱离了具体事物的事物关系结构的符号式逻辑表达”。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与固定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对于艺术,可以利用隐喻逻辑并结合人的特性进行创造性思维,环境中的形态与某些概念可构成相应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态具有了某种意义,二者建立起了隐喻关系。利用隐喻逻辑并结合人的特性,我们可以高效地获得特定的创新思维成果。这种思维模式还可表现为“原型法”,即找出原型,然后发散,创造出众多的引申的形态。源自某原型可引发出许多不同组合,其原型却是诸多不同的组合形式,形成某种个性风格的建筑。如柯布西埃提出的现代建筑的“新建筑五手法”模式。再如将门定义为“两种境界的过渡态或中介”,可使建筑入口形态的创新思路大为开阔。
2.2建筑设计的特点
建筑设计大体上是一种模仿性工作,建筑设计从思维层面看,实质是设计的规则和组合技能的运用。大脑只能做那些它内在已有的(包括即时输入的)和可以组合的东西。
建筑设计是建筑构成要素达到某种均衡的过程,构成建筑的诸要素涉及实现功能、经济、文化艺术、形式、技术、材料等方面。从艺术角度看,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相比,总体投入要高很多,有限的资源决定了大部分建筑以实用经济为第一原则。
2.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2.3.1建筑构成要素的创新取向和建筑设计创新中“度”的把握
显然,选择何种建筑构成要素创新和“度”的把握,是决定能否达到某种令人满意的均衡状态的关键。例如:使用者留驻时间短、无大量必备的器具放置的功能空间,自然能在构成上有较大的造型创新余地。这是一条建筑设计创新的操作规则。
2.3.2利用少见的差异方式
由直接的尺度夸张(超尺度)、变异(简化、扭曲等),获得以前由于经济或技术原因而没有或很少见的形式,能够实现与否取决于接受的可行性。
2.3.3组合的规则
构成元素与不同层面的事物集合相联系,甚至相互替代,并加入到组合过程中,从而生成创新的结果。这需要依据人群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特性制定相关抽象层次的操作规则。
2.3.4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充分体现概念与相关形态的隐喻意义和准确性,将平面思维向三维思维的几何模型转化,构成模式空间维度的变异,形成新的形态构成。如原型法――先发现及设定原型,然后以各维度为纽带向外,与那些有相似或相关的维度相关联,达成本体之间的联结,从而从原型生成种种不同的变异体。
2.3.5建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算法模型
把建筑设计看做是由一系列程序控制的生成过程。一些建筑师采用的程序比其他人的程序要有效得多。以“计算视角”看待世界及其中现象的方式,发现事物现象中的逻辑关系和结构――这可以被看做是某种控制程序,并建立起模型,对于理解复杂事物现象是非常有用的。算法是对行为包括某些到达预定目标的步骤的精确且有限的说明,表现为一系列规则指令。那么,我们需要用算法表达方式构思设计行为;用生成与过程构思展示设计行为;用不同的抽象层面构思算法;按照算法进行设计过程。
3.结语
本文讨论了以“概念”为中介的可操作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可使建筑创作过程抽象化、层次化、条理化,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操作思路,依此创新思维,建筑创作可以高效率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戴念慈,齐康.建筑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09).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篇8
[关键词]艺术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1-0169-02
[作者简介]周海燕(1979-),女,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很多学子圆了大学梦,但是教育质量的下降、高校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对应等一些因素给大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艺术大学生选择主动创业。创业是改善大学生就业困境和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高等艺术类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思路。艺术大学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专业优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与众不同,是比较适合创业的群体。艺术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但可以实现就业,而且有利于文化创新。在创业过程中,其创新思维能力又可以得到快速提升。但从目前创新思维与创业的互动情况来看,现状并非尽如人愿。因此,培养艺术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助推其创业实践,增强二者的有效互动,建立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的综合体系,是提高人才质量、保障创业成功的有效方式。
一、艺术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的现状
1.创新思维能力欠缺,培养方式尚需丰富
创新思维即富于创造性和开拓性的思维。在创业实践中,突破逻辑思维、传统思路的新点子、妙主意、好招数往往具有出奇制胜、反败为胜的力量。近年来,艺术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一些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局限于仅有的某个想法与概念上,以为仅用一个自认新奇的创意就能在创业路上一帆风顺,其创新思维能力不足。推究起来,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是学生创新思维不足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跟随式、少思考的学习模式,惯于依赖,思考问题不够灵活和全面。实际上,只有培养善于发现的习惯,不断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才能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因此,作为“创造引导者”的教师,应该持续丰富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学策略,提供优质的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2.自主创业实践不畅,创业素质后续乏力
创业教育是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多方面素质,最后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它应该和学术教育、技能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很多高校还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并没有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有些院校成立了创业学院,但学生所学过于碎片化,在意识、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出现创业理念不明确、相关跨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综合能力不够、应变能力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创业。国家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创新人才的积极举措。但现实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选题不当、团队组合困难、实施过程困难多等诸多问题,需采用多种方式推动该项目的发展。
3.二者结合不够,难以互相激发
创新思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人们应对纷繁复杂的创业实践提供基础保障;而社会需求,比如创业实践也在不断地激发人们的创新欲望,推动创新思维方式的养成和发展。因此,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现实是,很多人思维僵化、在创业实践中毫无创新可言,在创业过程中也不能注重总结、学习并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与创业交互促进的模式
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另开蹊径,让思维活动超出常规,使思维的结果新颖、独特。而创业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看问题,找寻同一问题的多个不同答案。因此,创新思维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基本元素。对于创业者来讲,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改善经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正确决策,保障企业在充满竞争和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是交互促进的关系,摸索出有效模式,必然能极大地发展艺术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并利于其长远发展。
1.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艺术大学生相对来说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但是如果教师一味采用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渐渐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能力必然无法提升。“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但客观地来讲,教师不能解学生全部的“惑”。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思考,改进教学方式,以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创新思维培育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偏重于专业教育,多是以不同性质的课程体系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合进人才培养的整个历程,绝非简单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就可解决问题。艺术大学生的课程更强调创新思维的培育,自然就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该主动探索和挖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固有的创新创业要素,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带着深入探求的渴望学习,目标设定在职业生涯和创业生涯,为创新创业积累丰厚的底蕴。艺术类院校的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地渗于学生的各类课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在创业实践中反思培育创新思维
艺术大学生要成功创业,不仅需要丰厚的资金支撑和创新的环境,更需要创新的意识和品质。因此,必须不断提升创新的能力。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之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创新的思维方式。实践是得出真知灼见和养成良好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应止步于创新创业实践。创新思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应该一直保持勤于思考、认真总结的良好习惯。思维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创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是延展到社会实践的普遍培养,从学校内的创新教育到离开学校后的自我培养,应该融入每个人的思想中,并扩展到社会精神的培养。
三、结语
在提倡创新创意的时代和在艺术文化产业创业市场广阔的良好背景下,艺术大学生凭借自身的专业特长、心态和行为规律,自觉培育创新思维,合理利用主客观条件,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更可以通过创业寻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高校应通过改进教学方式等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各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艺术大学生不管是在学校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还是毕业后自主创业,都要注重反思总结,持续提高,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王丽梅,王鹊梅.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新途径与新方法探索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
篇9
在科学教学中,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灵活的创新思维。尤其对于科学教学而言,需要令学生在既有学科知识基础上,发挥创新创造能力,拓宽创新思维。基于此,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案例,从探究提问、实验活动组织、课堂激励三个方面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寻找可行性的路径。
关键词:
科学教学;创新思维;中学生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考关于科学的命题走向出现了很大变化,尤为突出的变化就是开放性试题的大量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然成为科学教学的目标。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并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提问及探索。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创新思维培育,是当前科学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一、探究性提问打造创新思维引擎
亚里士多德曾说:“所有的创新思维都是由疑问和新奇开始的。”可见,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以问题为探索的开端,只有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采取创造性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索与解决[1]。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制造悬念,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层层深入提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1:大家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发声现象的回忆了解到振动是发声的原因;问题2:请大家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进而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进行现场试验,有小组就设计“在桌上压住尺子一端,然后弹动尺子露在桌外另一端”的方式验证声音产生的原理;问题3:请大家通过实验证明物体振动速度与音调的关系。那么此时,学生就会通过调整尺子露出桌面长度的方式,调整尺子的振动速度,试图找出振动速度与音调变化间的关系。
二、实验活动提供创新思维培养良机
实验活动是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原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活动的未知性与多边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采用创新思维解决相关问题[2]。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将蓝色墨水注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当中,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如何确保墨水不从玻璃管中流出来。通过实践操作,同学们发现用手堵住玻璃管的任一管口,无论将其横置或竖置,墨水都不会流出。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接着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然后用硬纸板盖在杯口,倒扣杯子,纸板没有掉下,杯内的水也没有流出。继而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力承托着杯中的水?为什么杯中的水没有流出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又如在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内注入温开水,然后将瓶内的温开水全部倒掉,之后迅速拧紧瓶盖,静观瓶子发生的变化。看到瓶子瘪了,进而提问:这又是什么原理呢?通过这样的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关于大气压强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打开与训练。
三、课堂激励催化学生创新创造思维
有人曾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被夸大的。”这句话虽然不全然正确,但确有一定道理,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家长的鼓励与引导[3]。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肯定学生,注重激励学生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电磁感应一节教学中有学生质疑书上概念“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里说的“闭合”电路不恰当,笔者没有立即制止,而是耐心听他讲理由。他认为电源是构成电路的基本元件,有了电源,闭合电路才会有了电流,没有电源,就是闭合了开关那也不能叫闭合电路,所以没有切割磁感线之前不能叫闭合电路,这里一提闭合电路就已经指有电源,有电流了,并不需要导体去切割磁感线才产生电流了。有道理啊,这不就是我们要提倡的创新精神吗?对于疑问笔者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发动全体同学都来思考这个问题。一会儿,有学生提出可改为“闭合线路”或“闭合导线”,也有同学提出改为“闭合电线”或“闭合线圈”,我都给予了肯定,最后笔者激励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总之,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绝非朝夕之功。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通过探究性提问打造创新思维引擎、实验活动组织提供创新思维培养良机、课堂激励催化学生创新思维等方式,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作者:杨启存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中学
参考文献:
[1]楼灏.浅议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230-231.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创新思维;策略
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而当代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个人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任务中的关键所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外,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一、创新思维及数学创新思维的内涵与特点
创新,从单一个体来看,是指他的行为及思想与他之前的所做所想相比,有新鲜不同的特点,代表开辟,就是从没有到出现的含义,也是指事物日益发展、更新换代的改变过程.在学校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创新.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即代表人们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而创新思维顾名思义,是指相对新奇独特的思想.囊括了新事物的挖掘、新方式的开发、新规律的发现、新问题的处理等等类似的过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用以进行自主的思考与探究,多思索多创造.
创新思维的特点包括:创造性,代表思考方式不是一味地沿袭老固的传统习惯.在数学学习中应用思维的创造性,对数学中公式、定理、题目等多探索,科学合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求异性,是指敢于想象,突破惯性思维.在数学学习中多想、多分析,探索更多的解题方式;联想性,就是在问题探讨过程中,思维发散到其他方向.在数学学习运用中也就是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纵向、深向思维方式;灵活性,跳出惯有思维模式,多方向变化.在学习中,灵活地对不同问题进行不同分析;最后是综合性,思维在处理个体与全部、简单与复杂的各类信息时,运用的有关经验及策略具有综合整理性.
数学课程对于学生的脑内思想意识训练较为深入,这种思维行为包括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以及概括、推理用到的归纳、演绎、类比等等,构成一个综合性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在一般形式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特有的形态,如对思维意识要求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思考过程中所用到的推理逻辑能力以及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应用形式能力等.相对于普通数学思维来说,数学创新思维是在过去的知识层面及能力的基础上,跳出惯用思考方式,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思想效果所经历的一系列智能性过程.
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大脑与小脑的潜在天赋的开发,对学习与生活中问题的解决与创新能力有所加强,锻炼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全面思维更深更广;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对学生有关数学、空间及逻辑的推理能力进行加强训练,为学生未来的良好成长与发展做好基础准备;数学有关训练对学生的智商等几大领域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生创新思维促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老师虽然在关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上比较支持,但是在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依然按照传统的课本教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教学模式不够新颖,本身的创新积极性不高,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也就不够关注.
(二)学生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及课后习题等内容老固、保持惯有的结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来讲没有引发其思考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从教育方面来看,现有的有关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过程结束后的评估系统依然不够完善,科学合理性较差.教师在领导团队的约束下,无法独当一面,在提出建议与如何改进方面缺少气势,从客观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所阻碍.
(四)处于青少年学习时期的学生,对于创新思维的理解有一定限度,普遍更适应于老师讲课、他们听课的状态,对于知识点与习题的主动探究性较弱.
三、初中数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式,开发学生创新天赋
教师在数学知识的讲授中,可以以教材课程为基础,科学合理地扩展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模式加以改良,创新理念,跳出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善于联想与创造.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本质上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可以制订多类型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惯有意识中,常常把教学任务局限在课本上,范围较小.随着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进步,教师在数学教学方式上也要开启新的创新模式,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平面上的数学知识到立体数学模型的转化.
2.尝试带入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通过将学生带入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会到知识也可以在生活中很好地运用.
3.科学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和问题的新颖设计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创新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促进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发给同学纸卡,通过动手剪裁纸卡得出有关结论,安排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根据讨论结果上台演示等,这些过程对于学生思维创造力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4.倡导学生提出疑问.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质疑,在交流与互动中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解释,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求知心理有一定导引作用,并且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日常教学,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怀疑态度”,多动脑多思考,大大加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促进师生互动,在分析与解决中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各种多边形”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引发学生关于“各个形状的内角总度数为什么是那些而不是别的呢”之类的思考,通过让学生反复印证与实际切割划分角度,结合教师适当的引导与解答,达到提出问题并解决的良好学习效果,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所帮助.
(二)融入人文数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思路,在教学中很难顾及全面,初中数学又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知识能力的培养添加一定阻力.知识虽然源于教材,但更要高于教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完全可以跳出课本,结合有关的知识理论,与生活实际故事或创新科学实验等相融合,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到知识点、理解并掌握.
例如,在进行“递推数列”的知识传授时,可以利用斐波那契的“兔子繁殖”数列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有“国王的棋盘麦粒”的故事等,都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有很好的效果.通过学生对故事中所用方法的思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与吸收.
(三)扩展学生课外实践知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通过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但由于问题的多变性,适当的挣脱学校和教室的束缚,更多地将课外实践知识带给学生,成为有效的途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又是对创新思维形成的一种促进.
例如,在学习“利率”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有关银行存款利率调查的实际问题,学习“相对高度”有关知识时,可以对当地某个山峰的实际海拔进行考察研究.学生通过个人实践,结合老师的引导与启发,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将数学问题实际化,可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四)减轻负担与压力,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国家未来人才的教育措施也逐渐增多,学生身上的负担与压力日益见长.满满的课程安排以及定时定量的各科作业,对学生本身可自由利用的时间与空间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综合这些来看,在初中数学的日常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留出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培养建立学生的自由学习习惯,能更大程度地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对新知识、新能力的有效接收.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创新思维及数学创新思维的阐述,结合有关问题分析了初中数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关策略,希望给阅读者带去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张楚廷.数学与创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高丽敏.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山西青年,201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