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

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视觉思维;意象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93-04

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觉思维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对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将其表述为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的相互作用,并据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训练。首先,由于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和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主体在头脑中完全可以对视觉意象进行“自由地再生和组合”。其次,由于视觉思维是在主体与客体间直接的交流中进行的,主体完全有可能在对客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利用头脑里积累的知识经验获得更多思考和顿悟的机会。所以,视觉思维从一开始就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直接相关,视觉思维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视觉思维是一种不同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其创造性或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二是它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三是它具有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也即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的现实性。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培养视觉思维能力将有助于医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本文就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作进一步讨论。

1 建立医学意象库

1.1临床医学学习中视觉意象的分类

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是进行临床医学思维的基本元素。只有当我们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时,我们在学习新的临床医学概念和规律、解决临床医学问题时,头脑中才会产生连续的、清晰的临床医学情境。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临床医学知识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已经按照不同的领域有了明晰的分类,比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我们建立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的时候,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分类,把f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分为临床医学时空意象、临床医学情景意象、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和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1.1临床医学时空意象。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生理过程、病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也就是说总要涉及人体结构中各个生理器官在某时刻的空间位置并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临床医学问题的时空形象就叫做时空医学意象。

1.1.2临床医学情景意象。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病理状态,都是客观、具体、生动的,这样每一个临床医学情景都可以形成一个意象,我们把这种具有生动具体性的临床医学情景称为临床医学情景意象。

1.1.3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为了得出明确的临床医学概念或规律,常在临床医学问题的研究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建立有关问题的一个清晰简洁的理想化模型,即临床医学模型。我们头脑中对这种临床医学问题的新形象就叫做临床模型意象。

1.1.4临床医学图形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从医学概念、规律的学习,到临床医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到临床问题的解决,作草图或示意图、列表格、画曲线图是经常运用的方法。利用这些图形,学生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概念、规律和解决临床医学问题。面对这些图形,学生经过观察、想象、构绘,最终内化为他们大脑中的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2建立医学意象库的策略与方法

1.2.1积极创设观察的情境,丰富视觉意象贮备。视觉意象是视觉思维的“细胞”,视觉意象的积累是视觉思维的基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贮备。

1.2.2增强特色记忆,强化医学意象。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谈不上学习。教学中须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医学概念、规律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抽象出来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掌握如下记忆技巧:抓住特征重点记,相似视觉意象对比记,关联意象联系记。

1.2.3重视图像表述,强化视知觉的理。用图像对临床医学概念、规律进行表述是训练学生视觉理解力的一种基础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层次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1)养成用图像表述的习惯;(2)读懂图像;(3)灵活运用图像法说明医学概念和诊疗过程。

1.2.4注重临床医学过程分析,培养视觉思维习惯。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视觉思维习惯着手,在讲解医学规律时,要重视静态图的描绘。

1.2.5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医学情境,各种感知觉并用,是建立临床医学意象库的最佳方式。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有意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库,还要定期“激活”这些意象,增强学生已有意象的活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

2 构建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

2.1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分类

2.1.1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就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去看待医研对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它把每一个医研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网络,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就如各网点。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如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网络,而它又与家庭、社会生物圈等组成更大的系统--网络。二是交错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即网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网状结构。三是互动性。网点之间、网点与大网络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作用的。在医学诊治和研究中,运用网络型思维方式,就能够从整体出发,注意分析和正确协调处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体的最优化结果。

2.1.2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所谓前导型视觉医学思维方式,是指在观察、分析医研对象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注重医研对象的发展及其动态变化。这种视觉思维方式,把医研对象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有足够的分析和准备,注意在对象变化之前采取行动。

2.1.3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创新视觉思维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思维的发散性,即依据一定的思维原点,注意从正向、反向、逆向、平面、立体、纵向、横向等尽可能多的途径进行思考,从而探求尽可能多的

答案或解决方案。二是思维的新奇性。它是指在医学实践中,要注意发现和探求反常现象,繁中求简,简中求繁;合中求分,分中求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正中见反,反中见正。三是思维的辩证整合性。这是指超越事物原有的系统,突破原有的限制,把思维的触觉从本系统拓展到其他系统,从不同体系、不同领域、多维视觉寻找最佳结合点,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背景和关系中去认识医研对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一到多、由多到一。

2.1.4循证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成果),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采用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必须遵循下面几点:证据的来源强调临床的人体实验结果;证据的收集强调系统和全面;疗效的指导强调终点指标即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最终结局;治疗的依据强调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临床依据;医疗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2.2视觉思维方式的引导策略与方法

2.2.1眼、手、脑三位一体

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实现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眼的训练在于培养视觉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手的训练在于培养对技能尤其是信息技术支撑下技能的掌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脑的训练在于培养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视觉要素的角度来看,是培养对临床医学形态的准确描绘能力,对人体生理结构、病理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医学形态解构与重构的组织能力。

2.2.2观看、想象、构绘三位一体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指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表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表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嘲。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医学表象,学习应用医学意象思维展开想象,能对所学医学知识在脑海里播放“心灵电影”,使所学医学知识历历在目,能利用各种表达工具将医学表象表达出来。

2.2.3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协调

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所擅长的语言思维移植到视觉思维当中,利用语言思维的成熟性为视觉思维服务。例如,手术操作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一些词汇、一段文字对画面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后,再将其一一转换为相应的画面或者录像。随着外科视觉想象能力的加强,可以慢慢跳跃这一辅助手段。

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视觉目标。外科手术的实施不是某几个元素的简单拼凑,它需要建立在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上,依靠想象力将他们彼此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视觉目标,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挖掘现有方案的潜力,努力使画面的效果朝着预定目标前进。这种尝试性的挖掘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2.2.4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是以静为主的思维过程,是趋于定型化、稳定性的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来进行。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性及代谢变化都是以“静态”的物质为基础和前提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从静态思维开始,把定义、结构、分类等规范化、设计化。为增加直观性、可见性,还需要灵活应用模型、标本、投影、表格乃至多媒体等直观式、比较式教法,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目的是从静态开始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思维是以动为主的思维,是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者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向、程序,从本质上认识、分析、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人体是完整的有机体,人体内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更新的,并和年龄、性别、环境等密切相关,即人体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并高度完善的自控系统。我们必须以变化的、运动的思维形式综合认识、全面分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抓住“动”的核心,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正确思维。如体内物质的反应大都是动态的可逆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达到动态平衡。条件一旦改变,原来的平衡必将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又要实现新的平衡。所以,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认识人体,更谈不上医治疾病。

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结合是医学教学的关键。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既对立又相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补互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有动静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具体、更完善,这是搞好医学教学的关键。如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或各个分子,它们各自的结构不同、性质不一、功能各异,但物质之间又是不断转化、不断变化的,所以其性质、功能又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综合分析,才能正确掌握身体内部各物质的内在反应规律。既要静态认识,又要动态分析,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正确、有效的科学思维方式。

2.2.5鼓励视觉化的表达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视觉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信息的理解。视觉化的表达能够调动视觉、知觉,促进手眼协调和创造性的表达,使认知的直接性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视觉化笔记和绘画是教学中常用的两种视觉化表达方式。

视觉化笔记可以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概念图是运用图形来表示概念间的顺序和关系,它是确定学科知识中重要概念和彼此关系的有效工具。比如肺的概念图,它必须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肺的功能主要是换气,通过心脏作为泵的作用来将静脉血通过肺的换气后转换为动脉血然后供应全身。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概念开始向四处发展,绘制出与主题有关的核心理念,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大图像”。比如围绕食管癌切除这一主题的思维导图,要根据食管癌切除的几种方式运用开放式思维,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确定其中的一种手术方式。

篇2

关键词:循证医学;研究生培养;科学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12-02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它是国际临床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1]。随着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临床型研究生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思维模式的训练,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科学问题。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综述的写作,还应立足于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严谨的科研思维意识、系统的科研方法和综合的创新能力和素质。通过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实际科学问题,可使临床型研究生能有效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发现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再利用循证医学的重视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

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新入学的临床型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研究生入学后,要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重视知识结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如图书馆、校际资源等,学习掌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尤其加强循证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个人综合水平与能力。通过把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得最佳证据,从而深刻理解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科学性。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可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意识,为今后利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以循证医学思想拓展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临床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而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实践科学中决定临床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医生对疾病理性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来。临床思维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详实的临床资料、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质量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循证医学作为基于临床证据的医学,其本质是一种实践,是将医学研究产生的原始证据不断总结、提炼、整合,进行二次应用的过程。循证医学可以把临床思维的模式科学化、系统化,可以更好的为临床思维的创新提供动力。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医学生。一般认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临床型研究生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以及遵循循证医学研究的思维模式,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临床实践的精华与理论知识有机系统的掌握扎实并系统地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加以指导,同时尽可能多地参加各学科的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及术后总结等,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理解并掌握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拓思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循证医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临床型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性人才。因此,在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手段。通过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凝练出科学问题,运用循证医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分析汇总相关的解决科学问题的证据,并客观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通过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临床专业课知识组织研讨,归纳总结病例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思考。带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利用各种数据资源查询相关临床的研究证据,审慎、客观地寻找出最可信的证据,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通过利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临床型研究生经过系统科学的培养与训练,是未来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临床型研究生在科研选题时,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即要求其研究选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实践,并将科学训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通过培养研究生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不断在临床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手段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临床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思想与方法对待现有的医学理论,敢于质疑与挑战现有的学术观点,通过寻找各种科学证据,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问,提高科学思维与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思想为指导,发现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的能力

循证医学是利用新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是科学、系统的思维研究方法论。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是提升专业素质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除了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以外,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要经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找到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缺乏提出自己科学问题的能力,主要与知识面狭窄、阅读文献过少、不善于总结有关。通过大量调研阅读相关文献,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找到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写作能力

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所特有巨大精神财富,而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承载与传播。人类的医学知识具有传承性,科研论文的撰写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个案报道、病案分析、文献综述等,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总结与科研写作能力。因此,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在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以循证医学思想指导科研写作的全过程,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通过协助导师进行各项基金课题的撰写,根据导师提出的思路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知识凝炼,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循证医学是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临床水平的重要途径。利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并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临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应具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及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将循证医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教学以及临床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师和临床研究生中应进一步普及循证医学理念和知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树立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科学严谨的思维意识,从根本上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为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宽生.循证医学思想与临床研究生科研[J].循证医学,2003,3(1).

篇3

关键词 临床思维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oretical system of medicine has a strict logical structure, clinical thinking is a science, but also a skill, clinical practice relies on clinical thinking activit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continuously improve health outcom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first an overview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urrent thinking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oblem solving thinking ability of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o provide their own thinking.

Key words clinical think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现阶段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医学生临床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强与医学有关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提升医学生临床医疗的思考能力,提升医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水平。

1 临床思维能力概述

临床思维是指以病人为中心,运用医学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进而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得到第一手资料,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类比、综合、分析、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个性化方案,对这些方案的进行反思和修正,并予以执行和整合的思维活动过程。①

正确的临床思维在临床实践中意义重大。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理论和经验在具体病人身上的结合,临床思维是诊治疾病的核心。手术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诊断无误,其虽然与操作技巧有关,但手术方案得当,手术适应症准确更加重要,要做到这些,就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就是临床医生的思维方法存在问题。医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才能适应复杂的临床工作,据有关资料统计,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无不需要临床思维去分析、决断与运筹,临床医生思维方法不当造成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大约占到误诊原因的65%以上。②

2 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由于理论或者实践方面的原因,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临床思维欠缺,这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临床思维的片面性。一些医学生不能全面细致地对病人的体格检查、病史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这是部分医学生在分析病例时的首要问题,考虑问题过于局限狭窄,对继发病、伴发病则很少思考,在诊断疾病中满足于原发疾病的诊断,以偏概全。有的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或者一味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去得到结果,忽视了整体的分析判断,导致对病人的诊治结果出现不准确的现象频发。③

其次,临床思维的被动性。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仍习惯处于被动状态中,不注重主动意识的培养,在长期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下,这种被动性更是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医学生每天都是在带教教师的指示下工作,由于不够主动,所以多数人只是做写抄抄写写的工作。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只是被动地执行,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在临床病例的处理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少自己去思考背后的原理。④

再次,临床思维的混乱性。部分医学生思考问题缺乏条理逻辑性,仅仅是零星和松散的片面,对一个问题的回答逻辑性、层次性不够,进而显得杂乱无章。询问病史时要么东一下西一下,要么只会照本宣科,极易遗漏,没有条理性。在对某个诊断时觉得很多种疾病都有可能,稍为困难病人考虑什么病诊断可能性大时干脆以“某某待查”作为诊断了事,临床思维极为紊乱。造成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但是医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也和医学院不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关。⑤

2.2 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医学生自身的原因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⑥

首先,医学生自身的原因。医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医学生临床思维问题的根本原因。部分医学生片面认为疾病的诊治只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就够了,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影响了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医学生在面对临床问题时由于缺乏分析问题的方法,虽已完成了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医学生的思维模式仍然是被动的,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总是等待老师的指导。不善于培养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只是被动听从带教老师的安排。同时,很多医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实习,在实习中不加于思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对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这些课程含有丰富的辩证逻辑思想,但很多医学生对此类课程不重视,成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障碍。⑦

其次,医学教育的原因。医学教育方面,当前医学生缺乏对学科间融会贯通的学习训练,因为我国大多数医科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临床思维课程,同时,医学生临床思维习惯的转变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由于医学教学模式是按照学科从病因到症状、从基础到临床进行的,所以医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是从原因到结果即正向的,而临床医生接受病人知识是非条理和综合的,造成了一部分医学生思维转换方面的障碍。

3 解决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的对策

激发学生灵活的、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临床思维在医学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十分重要,针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激发学生临床思维的积极性

知识是一门科学,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思维方式求知,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富有针对性、质疑性、一环扣一环的课堂提问,思维总是从渴望解决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扉,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提问,对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教师不仅要从不同角度、层次和要求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教材重点、难点,更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中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动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急切想得到答案,从而使学生以积极思维状态中进入新课题的学习,使学生运用思维发现、理解、吸收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临床思维的积极性。授课后,留下临床前沿的技术问题,使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巩固学习的效果。⑧

3.2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灵活性

有些学生的思维缺乏应对临床变化的灵活性,局限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病因、诊断、治疗的理论框架中,给未来的工作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摒弃旧的思维习惯,根据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及时用新的思维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如果缺乏综合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灵活性,只是照搬课本知识,则会在临床医疗中造成很多困扰。病例教学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模拟临床解决问题的过程,由单一到综合、由典型到不典型、由简单到复杂的病例的分析,使学生从同一病例的信息源产生不同联想,训练学生临床思维的灵活性,进而从不同病例的信息源产生相同联想,变角度、变途径、变方向、灵活思考,提升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有效性。⑨

3.3 开拓学生临床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良好思维品质。具有广阔性思维的人,不仅能思考与问题相关因素,还能思考问题本身,不仅能思考问题的细节,还能思考问题的整体,思维的广阔性,指细致、全面地思考问题。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医患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再共同讨论其正确性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使学生养成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向思考临床问题的习惯。⑩

3.4 训练学生临床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实施创造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考主要要求训练求异思维,临床见习能使学生从患者实际与理论知识的差异中产生求异思维,使学生由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飞跃,为其将来具有强大的创造力打好基础。临床见习时,可让学生找出与教材理论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对比资料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分析相同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为何不同的原因。学生能跳出教材的框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新设想,反复思维,理论联系实际,验证自己的思维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寻求首创性的认识,提升自己临床思维的创造性。

注释

① 范玲,邹丽颖.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② 陈壮桂,李鸣,纪经智,陈昕,陈岩峰,唐宗玲,陈奋华,陈虹.临床见习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09(2).

③ 陈自强,孙梯业,颜伟,徐迪雄,刘刚,郭海涛.我院急诊外科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2005(2).

④ 杨春红,黄小燕,廖唐洪,姬广林.构建医院临床教学动态管理体系,提高实习生培养质量[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5).

⑤ 刘尚清,蔡容,佘永华,康健,吴双全.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4).

⑥ 朱卫民,黄文祥.谈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2(8).

⑦ 张健,青文婕,陈悦,侯倩男,赖婷,郄明蓉.浅议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9).

⑧ 丁焕然,闫和清,崔也平,唱丽荣,刘占凤.利用模拟教学训练学生临床技能培养临床思维[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

篇4

[关键词] 临床思维 医学专科生 能力培养

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透过疾病现象揭示疾病本质的理性认识过程,它包括疾病诊断的确立过程和治疗方案的决策过程,是临床医师在临床一线工作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反映一个临床医师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作为临床医学专科生,由于学制短及各方面因素等导致其理论知识相对不系统、不扎实,而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最终目的又是培养主要从事农村及基层卫生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科人才,因此加强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下面就医学专科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谈一下笔者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医学专科生进入临床时普遍面临的临床思维问题

1.思维片面化。一些医学生在进行病例分析时,不能全面细致的对病人的病史、查体及各种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在诊断疾病中满足于原发疾病的诊断,而对伴发病、继发病则很少思考。考虑问题过于局限狭窄,以偏概全,过分看重辅助检查的结果,而忽视系统分析。

2.思维表面化。有些学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分析,使临床症状、体征表面化。缺乏综合判断的能力。

3.思维简单化。一些医学生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盲目相信某些检查方法提供的数据或图像,直接得出诊断,影响诊断的准确性,造成误诊误治。

4.思维静态化。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疾病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病理和病理生理过程,而有些学生只根据首次诊察的资料,不进行动态观察,就直接提出诊断。

5.思维印象化。有些医学生凭直观印象,对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体征或辅查资料感兴趣,对资料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已论点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论点的资料任意删去,作出片面、错误的诊断。

二、加强医学专科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提高教师素质,严格考查带教老师。高素质的带教老师是保证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可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名优秀的带教老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责任心强、工作积极性高;(2)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3)有运用先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能力;(4)要深得学生的敬佩和欢迎,病人和家属也乐于接受,等等。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临床医师的诊治疾病的过程既是临床思维活动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肯定会影响临床思维和诊治过程。因此带教老师要主动的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如仿效心理、从众心理、偏执心理、逆反心理、求全心理、宁重勿轻心理等,以避免其临床思维过程受影响。

3.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众所周知,由于医学专科生学时短、理论知识学习负担重等,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获得知识和发展临床思维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和问题。PBL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学科整合为核心,采用提问、讨论、展示、总结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分析和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样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PBL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培养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今后成为以临床问题为主导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4.建立规范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构建临床技能中心,实现把“医院”搬进校园。以临床技能中心为平台,开展模拟教学,采用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和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等主要教学手段,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加强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和建立初步的临床思维,为进入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5.组织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病人和病例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最好的教材,病房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最好的课堂,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最好的途径。让学生参加疑难病例、死亡病例的讨论和教学查房,跟随上级医师参加会诊,可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还可使学生从老师和专家教授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思维方式和更多的临床经验,吸取教训,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查房中,带教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中了解症状和体征,根据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病情,从而更好地把课本知识同实际病例结合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6.早期接触临床。近年来,我校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变以前的“2+1”模式(2年学校理论学习+1年临床实习)为“2+1”模式(1年基础课学习+1年以病房为课堂的专业课学习+1年临床实习)。这样通过早期接触临床,使得医学生从理论学习之前或过程中就能对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乃至医学职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赢得时间和奠定基础。

7.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简称OSCE)是M.R.Harden于l975年首次提出的客观评价临床能力的工具。OSCE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临床能力评估的方法。考生通过一系列事先设计的考站进行实践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标准化病人(SP)、在医学模拟人上实际操作、临床资料的采集、文献检索等。通过建立这种客观标准化的考试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合理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方法,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构建临床思维。

综上所述,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临床医学专科生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阶段的重中之重,但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在其三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过程中,带教老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系统思维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尽快实现由学生向医生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4):66-67.

[2]华逢涛,巩祥成,姜兆侯.临床诊断心理学(第1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6-27.

[3]Prince KJ, Van Eijs PW, Boshuizen HP, et al. 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and non-PBL graduates[J].Med Educ,2005,39(4):394-401.

篇5

【关键词】 中医儿科;临床教学方法;学生综合能力

临床教学是医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她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总结出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国新世纪教育的战略抉择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高等中医教育必须紧跟形势,在新世纪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突出强调要培养能面向临床的整体素质教育,主要包含:(1)具有较强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2)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与方法,能独立进行辨证论治。而要达到以上要求就必须不断改革临床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培养和提高中医儿科学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需要夯实中医儿科基础知识,改革课程教学方式,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创新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形成创新型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培养现代中医学高级创新人才。临床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1-2]:一是医疗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学生开展中医医疗工作的基础能力和关键所在;二是临床思维能力,目前倡导循证医学思维;三是临床实践能力,是指临床操作技能及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能力。这些临床综合能力是需要在临床学习期间逐渐培养并加以完善和提高的。

在多年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对学生的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渗透人文教育,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总结目前中医的局面,正如王一方先生于2004年8月27日在中国中医药报《重建中医药人文传统》一文中所说的“50年过去了,依照这种现代化思路建构的科研工作没有取得‘熊与鱼掌’兼得的成果,相反还形成老中医不认同,对提高临床疗效无助益这样一种龙蛇皆非、无功而返的局面”。中医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使中医学生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学好中医,具有重要意义[3]。中医接受这样的思想来理解和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必然使中医学和社会人文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交流沟通能力正是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中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有独立的思维体系、个性特征和领悟能力,才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学生们在进入临床之前,只是在书本上获得中医理论知识,缺少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而进入临床后,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患儿及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社会背景的家长,因此,如何交流才能获得患儿及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显得非常重要。医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可能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交流与沟通不当,可能会造成患者的不理解甚至抵抗心理,从而影响治疗方案的实施[5]。因此我们教导学生先做人后行医,对患儿及家长做到亲切、和蔼、同情和耐心。要掌握一定的沟通艺术,善用语言技巧,拉近医患距离。例如,在病史询问时,要和蔼可亲,尽量获得患儿的信任,在进行体检时,与患儿短时间的逗玩交流,可以减少患儿的紧张情绪,使患儿易于合作;同时动作应温柔、体贴,以减轻患儿不适。如冬天要暖好手和听诊器后再做体检,注意盖好被子等。

还应向家长解释相关的疾病及护理知识,可以获得家长的信任,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将人文关怀意识融入到医患沟通中,既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们意识到医学治疗的不仅仅是疾病,而是人,一个具有思想和社会背景的综合体。

2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循证思维能力

循证医学是指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目前,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也倾向于以问题为中心的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转化[6],变被动式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断阅读古代中医药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决定取舍依据的标准。如在临床教学时,让学生对自己主管的患儿提出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诸如诊断、辨证、治疗等,老师根据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检索文献、查寻古今最好的临床证据,结合患儿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并观察其疗效预后。如此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逐渐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3鼓励亲手操作,提高临床动手能力

近年来,我们逐渐改变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临床医疗活动。如有新患儿入院,带教接诊后做出初步处理,然后由学生独立与家长或患儿交谈,自己采集病史,查体诊断,辨证立法处方,写出诊疗方案,最后书写规范完整的中医儿科住院病历,老师批阅后点评。为了熟练体格检查,平时多进行儿童体格检查的操作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童体检的方法,也对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的计算公式及生理常数加深了记忆。由于儿科临床的特殊性,需掌握一些必要的检查技巧,而不能根据课本的查体顺序进行,特别是容易引起小儿不适或痛苦的检查尽量放在最后,以免影响其他方面的查体。例如检查小儿咽喉部往往要用压舌板,由于不适或疼痛容易引起小儿反抗,出现哭闹,而影响下面的检查,所以最好放在最后进行。通过练习使学生们在语言交流、操作检查、分析判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书写技能等诸多临床动手能力方面均得到了提高。

通过几年的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临床实际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让学生亲自参与临床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的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智能潜力,开拓了学习思路,学会了运用知识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以后成长为中医药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理,祝火盛,杜华.加强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3):97-98.

\[2\]孙梯业,陈自强,颜伟,等.我院五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技能考试方法和思路的探讨与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296-298.

\[3\]张振尊.重视中医教育中人文教育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J\].国医论坛,2008,23(11):51-53.

\[4\]李文彦.高等中医教育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中医教育,2001,20(4):1-2.

篇6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要求医学生抓住临床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的水平。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

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

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

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

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

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

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

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错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篇7

1转变观念,进行课程改革

中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较扎实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临床中医师。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发展及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而高等中医教育却忽视临床能力的培养,部分中医高等院校还出现了医教分家的奇怪现象,部分教师缺乏临床机会和临床经验,使部分教材编写不规范,内容高度重复,相同的内容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在临床各科又重复出现,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因此中医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本”,进行课程结构改革,规范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技能培养,已势在必行。针对临床基本操作教学中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及缺乏理论指导等弊端,可以设立临床实验技能课,系统学习基础性和普遍性的诊疗操作技能,并进行规范的操作训练,训练内容可包括基本的护理、常见的诊疗技术、常见手术的基本操作等,从整体上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

2革新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过去几年高等中医教育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长期以来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里度过。医学生在完成基础和专业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实习,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期间学生实践的时间、机会都较少,因此,学生的临床能力未得到满意地培养。现代中医教育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重点,应以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教学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2.1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临床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激发医学生兴趣的莫过于临床问题,让学生先接触到真实的病人和病情,使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灌输式教学法为启发式教学法,提前将思考内容交给医学生,每节课核心内容都适时展开提问和讨论。让医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带着兴趣思考,不仅对所讲内容加深了印象,加深了理解,而且锻炼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学中应增加见习时间及床边教学机会,使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临床实际结合,锻炼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见习以听为主的局面,增加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动手机会。通过让学生尽早和更多地接触到临床,让学生耳濡目染,体验医护人员性质,体验中医的社会价值,加深对中医学术思想和辨证思维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水平和巩固专业思想,还可将枯燥乏味的中医理论知识、概念在生动、直观的临床过程中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强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2.2临床带教、临床实习应突出能力培养临床教学过程中,应安排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担任带教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针对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临床实践。要改变以往带教病种和病例的随意性,老师带教前有充分准备,结合讲课内容准备好典型病例,并将病种和有关操作内容预先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见习前能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和准备,这样的示教有助于提高临床见习的效果。加强临床能力培养必须有从事大量临床实践的机会,要有足够的临床实践的时间和病种及操作训练来保证。在安排临床实习时,要在临床相关学科的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并进行专科训练。只有在大量的临床实践活动中,才能加深对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积累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们应让医学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分管少量的床位,使医学生逐渐摆脱依赖心理,学会运用掌握的中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处理疾病的能力。

2.3加强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我们发现,医学生通过同样的临床实践活动,却没有得到相同的效果。那是因为对待实践的态度不同,有的学生是有准备地参加实践,积极思考,而有的则没有准备,不积极思考,所以效果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医学生一定要积极参与,善于动脑,要有意识有准备地去观察病人,训练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口头表述、文字处理能力,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摸索正确的疾病诊断思路和治疗的内在规律。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深化,才能不断提高临床工作能力,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

3调整考核侧重点,注重临床能力的评价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也是全面培养临床技能的最佳时期,临床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与积累的实践过程。实习期间学生容易放松自我要求,加之过去的考核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使医学生在实习中容易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因此,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应贯穿每个培养阶段,考核内容的重点应加强对临床工作能力、临床知识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应通过制定临床能力考核的细则,规范管理,认真实施,保证评价工作真实可靠,采取平时经常考核和阶段考核,全面准确地评价医学生的整体临床能力与水平。同时,中医教育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思想品德、医德医风、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按照中医独特的培养和成才规律,通过对学生中医传统文化的培养和熏陶,提高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素养,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稳定学生的中医专业思想;另一方面还应吸取现代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采用开放性研究态度,与时俱进,不断促进中医学术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培养出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中医人才。

篇8

[关键词]思维训练;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医学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近年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被广泛认可[1-2],国内部分医学院校也在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并推广应用[3-4]。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发展,对其基础技能、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思维及能力等培养存在一定不足[5-7]。而在整个医学教育实践中基础与临床作为相对独立模块,缺乏有机结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无法相互融通[8-9]。我校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15年开始构建基础医学整合实验项目;2016年开放实验室试点初探;2017年自主研发以学生思维训练为目标的基础医学整合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通过近些年研究,初步形成以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为目标、临床案例为导向、案例研究为主线、科学思维训练为突破口的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教学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贵州医科大学2017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A班114人为实验组、B班115人作为对照组。(二)研究方法。1.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各门基础医学类实验课程分学科单独授课。2.实验组。(1)教学理念:以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基础与基础、基础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来开展教学活动。(2)教学内容:以临床案例研究为主线,设置伦理与职业精神教育、基本知识与技能、整合实验、双重综合讨论、延伸与拓展五个部分。(3)教学方法:六步梯度培养,第一步:临床问题提出(激发兴趣,引发思考);第二步:案例讨论(培养信息捕获能力、批判思维,启发探索);第三步:知识技能储备(培养自学能力,实验设计思维能力);第四步:整合实验实践(培养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第五步:双重碰撞(通晓基础与临床关联,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医学人文精神);第六步:融会贯通(深度学习,自我发展)。从基础验证性单一实验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实验转变,由机械式学习向合作、批判、探究式学习转变,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临床及科学研究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满足个性发展需求,打造潜移默化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三)评价方法。1.测试与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实验内容笔试考核。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整合实验教学评价情况,如整合实验认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满意度评价。

(四)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两组比较用t检验。

二、结果

(一)实验操作技能考核能成绩分析。两组学生实施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结束后采用一对一方式在实体实验室进行操作技能考核,结果见表1。实验组考核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成绩在70分以上的人数占比68%,对照组成绩主要集中在70~60分数段,70分以上的人数占比41%,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各分数段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二)实验内容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学生实验内容笔试考核结果见表2。实验组人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成绩在70分以上的人数占比63%,对照组成绩主要集中在60~70分数段,70分以上的人数占比34%,两组学生实验内容考核成绩各分数段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对照组发放问卷115份,有效回收率93.9%;实验组发放114份,回收率95.6%,调查结果见表3。表中数据均为各调查项目表示认可的人数占比,对照组大部分学生对学科式传统教学不太认可,无论是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安排上都满足不了学生对实验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实验组70%以上的学生对各项调查均表示认同,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能力等方面均能满足其需求.

三、讨论

篇9

关键词: 临床实习 医学专业本科生 神经内科

临床实习带教一直是带教老师所面临的一大课题。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要求医学生抓住临床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的水平。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错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实习带教结束均要进行教学总结,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给予解答,增强教学效果。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实习结束后及时评价实习效果,学生都要进行出科考试,包括临床技能、病例分析,以及病历书写能力考核。

总之,近年来,神经内科发展迅速,为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带教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科临床特点,抓住学生学习特性,创造性地融合多种教育模式与方法,培养实习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在神经内科的见习中,既掌握基础知识,又锻炼基本技能,摸索和探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新方法,努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幼凡,岳秀,刘晓.关于临床教室模式转变与思维创新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307-308.

[2]阮林,黄宇.医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88-189.

篇10

1 课程任务和建设基本思路

护理临床思维的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临床资料收集、通过分析资料做出护理诊断、根据诊断制定护理计划、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对护理诊断及计划的应验或修正。课程组对专业经过深入分析后,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构特点及其在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本课程的功能和任务定义为:帮助学生形成临床思维活动所需的关于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相关的知识体系,并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科学表达的能力。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确定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为:以生理、生化知识为基础,以病理生理为切入点,突出应用型知识的学习,构建临床思维所需的人体功能知识体系;并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利用动物病理模型模拟临床诊治过程,指导学生进行与工作过程相吻合的学习与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逐步实现医学基础课程由传统的理论学习型向“理论学习+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型课程转化。

2 具体实施

2.1 更新教学观念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体机能课程综合了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3学科的基本知识,知识面广、内容复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传统教学中生理等课程是典型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以基础理论学习为核心,偏重于理论认识的深度,而忽略与专业学习及临床工作的联系,与实际脱节,且由于教学进程普遍安排较紧张,课堂教学也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讨论环节较少[7-8]。对此,课程组及教师要及时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实现课程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临床思维能力要求相对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要求紧密联系起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临床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时,引导其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能熟练应用机能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使课程教学满足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2.2 根据临床思维活动的逻辑性组合课程 根据临床分析问题时从生理生化变化着手,分析病理改变的基本思路。课程组将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病理生理学3门传统的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了综合性的人体机能课程。课程教学以细胞水平的活动介绍为先导,包括细胞的基本功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体温和发热等;继之以系统为单位展开对各系统正常、异常功能活动的学习,将各系统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与之相关的病理生理知识有机综合起来。

通过以上整合,形成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相关知识体系的总体安排,加强了相关学科知识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3 根据临床思维活动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 护理临床思维能力的基础包括相关的知识体系及综合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课程组在专业协同下,分析了临床思维活动对机能学科知识的要求,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核的要求,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以突出应用型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重要器官的活动,常用机能评定指标,影响因素及主要的调节机制等核心理论;临床常用操作、常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等岗位技能所必需的理论支撑;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补充等。实践教学共设计两大类项目:一是各器官、系统生理特性观察及常用机能指标测定,二是模拟临床过程的综合性实训项目。课程在引导学生构建临床实际工作中思维判断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比例从原来的29.4%上升至35.1%),通过拟临床过程对学生的指标监测及其判断分析进行训练,固化、内化临床思维活动所需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基本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

以循环系统的教学内容为例,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正常心血管活动,阐述心血管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功能评价指标、活动的影响因素及调节机制,再通过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休克、心力衰竭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本章知识对临床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教学部分(具体项目见表1),重点通过模拟临床实际的训练,针对临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开展模拟临床工作的思维活动。

2.4 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突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即能应用人体机能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教学中,广泛采用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方法,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精心选题,配合多媒体技术,创建临床问题情景,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先引组织教学,指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从而介绍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教学中,笔者还加强了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如缺氧的学习,首先选取典型病例作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阅资料等形式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针对病例提出系列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讨论深入剖析,并派代表汇报,再继以教师的总结点评。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是有效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9-11]。

2.5 以综合实训为载体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进行拟临床应用的主要训练阶段,是培养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12-15]。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分机能代谢特性观察及常用指标测定、综合实训两大类,并以综合实训项目为主,模拟临床过程,指导学生进行与工作过程相吻合的学习与实践。课程目前开设的主要综合项目包括:胰岛素低血糖反应及急救、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离子浓度等因素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运动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急性失血的代偿反应、缺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药物对离体回肠的作用、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等。

其中如胰岛素低血糖反应及急救、运动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药物对离体回肠的作用、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等项目在运用经典实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临床因素,在综合分析等方面训练以临床意义、临床运用为主。急性失血的代偿反应、药物对离体回肠的作用等实验模拟常见疾病情况,进行病理现象观察、发病机制分析及诊断等环节的实践。各类项目的教学以引导学生在高度模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推理为重点,并要求学生以科学论文的格式书写报告,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科学表达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成效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