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

篇1

一、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专业建设上的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塑造一支专兼结合、行业背景浓厚的教学团队,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紧紧围绕石家庄“药都”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将本专业建成制药技术及相关专业准技师、准工艺师培养基地;成为石家庄地区中小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成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示范。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2006年制订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要集中精力抓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的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的特色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466亿元,全市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化工支柱产业建设人才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学过程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学生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优化组合课程体系。本着“人文课程、社会课程、技术课程并举,核心技术为主线,专业主干课为中心的教改方针”,破除“老三段”课程编排观念,按照实践教学占50.0%,技术等级为中级工的要求,实现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技术应用能力三提高的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 以生产型校内化工中试车间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型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生产型实习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和1 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型实训占实践课时50%以上。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完全按照工厂实际设计、安装,是一个小型化的化工生产车间,实现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工厂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校内教学平台。车间设计安装合理规范,涵盖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化工原理”、“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机械”、“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概论”等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15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2 积极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调整学习时间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型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训课程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部分学生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石家庄制药集团、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健民制药集团等企业进行。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内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该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3 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

做好与石家庄化工化纤厂、河北正元集团等不同企业的合作项目,细化和完善订单培养计划,使订单式培养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建立用人单位对订单培养学生的质量评价制度,提高培养水平。在此基础上,增加订单培养的企业数量,经过3年努力,到2009年使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达到3个,每年订单培养学生数达到30人以上。

4 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量

在将“化学检验工”和“制图员”融入教学计划,通过率在97%以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研,根据河北省地方化工行业特点和企业人才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政府部门(如劳动局)共同开发一系列化工类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化学检验工”、“化学制药合成工”、“发酵F"。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案,在选用教材等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沟通。

篇2

关键词:中职;中药学;语文教学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向社会培养所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属性决定了中职教育语文课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教学任务要与普通高中区别开来,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结合专业要求、以及市场的导向,尤其是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社会背景下,要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一 中职中药学专业语文教育的学科意义

中职中药专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医药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中职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突出其专业特色,尤其是语文课教学方面要和普高的教学模式区别开来。根据语文课的自身特点,提出一些符合职业学校教育规律、针对性强、具有前瞻性的应对措施,从而深化中职中药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语文学科对学生学生学好其他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发展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中药学与中医学基础知识背景,具备良好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中药研制的基本技能及现代医药学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中药生产、管理、销售、研究开发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专门人才。中药行业是充满人道主义的行业,体现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中职中药学专业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是塑造医药专业学生健康人格必由之路。语文是由"语"和"文"两部分组成,"语"是语言,语言是手段、工具,所谓"言为心声"通过语言交流,人们之间互相了解,增进感情。"文"是文学。是一种文化氛围,人们在这种充满文学气息的氛围中,不断涤荡自己的灵魂,升华自我人格。对于医药专业的学生来讲,学好语文对他们健康人格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 在医患关系十分敏感的今天,语言的作用不可估量。

(三)语文教学是中药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语文学科应强调基础性和运用性,现代中药学的专业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典籍知识的继承,目前中医药典籍就有上万种,而语文就是实施专业教育的工具和载体,依据现有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中药学知识、敏锐把握中药学动态,最后达到发展中药学的目的。同时,语文课中关于医用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课文也提供了学习古典中药学知识的正确思维和有效方法,进一步来说,语文学科将是提高中药学客观思维和多元思维、获得新知,从而探索中药学文化史籍奥秘的有利武器。所以学好语文,特别医用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研究和表达水平的能力,具备对大量医药范文和著名文献的学习、钻研的能力。可以说语文文化基础课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必备基础。

二中职中药学专业语文定位思路对策

语文教学的改革思路必须满足职业化导向,语文老师要有服务专业的意识,帮助于学生将来职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职中药学专业语文教学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一)把握语文与专业技能课的关系。首先,要改善文化课和专业课互相"敌视"的情况。可以通过通过教学内容的交叉,实现实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姻",实现"双赢",尝试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和谐地执教于某一课堂,这样在有效的教学时间中学生既能掌握语文教学文学性要求, 也能注意到中药专业传统医药文化特色要求, 让学生收到比较全面的评价。其次,改变传统"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中职语文教学突出职业特色,并不意味着要唯专业课瞻前马后,成为专业附属品,而是把语文课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突出语文课自身的知识能力体系。

(二)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夯实语文基础之间的关系。中职语文教学的特色就是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突出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要做到不以放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育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实用能力,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三)中职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就决定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职语文教学在突出职业特色的同时必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首先,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对于中职语文课来说,只有实现了工具性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特色要求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选择合适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能说会写的实用型人才。其次,语文人文性却也是不能忽视的。语文一经人的运用,便会产生具有思想情感的实际效应,而且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指较高技能水平,也包括丰富、深厚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有社会使命的人。

参考文献

[1]余林.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于漪.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语文》(基础模块上、下)杨新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篇3

关键词:高职医药专业;医药应用数学;教材

高等数学是高职医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长期以来,这门课程一直沿用省编《数学》教材第二、三册,这套教材由于其通适性故而缺少了针对性。这不仅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医药专业的特点更无任何体现,以致出现学与用的脱节。内容繁多,而讲授课时有限;教师不好讲,学生也不易学;还有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对医药专业学生来讲意义不大,而医药专业有些急需的数学知识却没时间讲。故此,高职医药专业高等数学教材内容已不适应目前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需要进行改革。尤其我们了解到,目前国内并未见相关医药类高等数学教材。因此,从2007年开始,我们成立了《医药应用数学》教材改革小组,根据高职医药专业学习高等数学的实际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多次对医药类相关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座谈、调研,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试验。先后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有关教改论文多篇,编制对应的医药应用数学课程培养方案,并经过在校内三轮教学实践,反映效果良好。体现了“够用、实用、在基础课就闻到药味”的特点,该教材现已被苏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与原教材相比较,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实际上也是我们在编写《医药应用数学》教材中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构建数学基础,以职业实际需求为准,突出工具作用

高职课程应体现其职业性,对于高职数学,我们理解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初等数学学习之后,为学生适应后续课程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二是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所以医药应用数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必修适用于各专业学生,选修部分是为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模块的数学需求以及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需要,为专业学习服务。医药应用数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必需、够用、实用的数学基础,是工具,而“工具”的基本要求就是“轻便”。因此,新编教材就要突出“简明”二字,除注意高等数学的内在联系外,结合医药类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地精选教学内容,力达简洁易懂。

二、注重师范性,并尽量降低学习高等数学的“难”度

一方面,高等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而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不易学;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数少,更加重了这种“难”的程度。因而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努力化“难”为易,充分吸取近些年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对难懂的抽象的概念在引入时增加引例,然后概括总结,由具体到一般,并加强与中学知识内容的联系;对某些定理的证明改用实例验证;对难点较集中的内容尽量将难点分散开,既要降低“难”度,又要保证掌握高等数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三、学以致用,加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学习高等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其数学的应用能力,在高职学校显得尤为重要。但以往的教材过分强调技巧的运用,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涉及较少,教师在讲授时更是避重就轻。结果往往是学生理论也知道,但遇到实际问题不知该如何下手。为此,新编教材中尽可能地列举一些数学在医药专业中运用的例子,体验数学与医药学科的联系,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与其专业知识相匹配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避免学习中的枯燥无味,一举两得。

四、注重背景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总有其现实或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材中对新概念的引入,我们特别突出了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以使教材显得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不强加于人。教材每一章前都有意识安排相关数学知识介绍和数学家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历史的发展、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五、吸收教学新成果,并逐步更新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材总是越编越厚,过分追求多而全,很少考虑对不适用的内容进行删除。我们认为,目前教材改革的难点就在此。怎样改?要增加内容必然要先减内容,对某些不适合医药专业的内容要大胆地删和改,教材和课程标准都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如果用处不大,理论再好也仅仅是理论而已。我们的做法是,对有些教学内容采用“轻”处理。对一些现代数学方法,如模糊数学方法、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活动等逐步吸收到教材内容上来。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篇5

1联系中医药学基本理论

中医药学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药基本理论是中医理论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中医医理密不可分。因此,在中药学实践训练中,必须注意中医理论对中药用药的指导,在具体药味讲述中适时复习中医理论,强化学生对理法方药体系的理解,增强其对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例如,川芎为治头痛要药,请学生讨论头痛有哪些常见证型,病因病机分别是什么?川芎治各型头痛的机理是什么?结合川芎的性能特点,思考川芎最适宜治何种头痛,不适宜治何种头痛?可否及怎样通过合理配伍扩大川芎对头痛的治疗范围?通过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以识药带动基础知识学习

传统的临床中药学教学是按照大纲及教材的要求,讲解药物的来源、药性、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其结果是学生容易产生大脑疲惫,厌倦本课,以致课堂教学收效不佳。我们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开设中药实训课,设计“模拟药房”带动中药性能的复习巩固,提高了学生识药的兴趣,进而增强了其辨证用药的能力,为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很快适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模拟药房”按中药功效分类建立常见饮片辨认区、真伪中药识别区、毒性药物警示区、中成药样品区。“模拟药房”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载体,相当于学校的一个“实验室”,模仿药房的格局,设立柜台、货架、药品,供学生学习实践;配套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看到一种常用饮片,要能够识别,并回答其药性特点、功效、适应范围;给出一种常用中药的性能描述,能够回答是哪味中药,并到药柜中找出对应饮片。“模拟药房”以生动直观的中药饮片引出问题———是什么药,有什么性能,如何应用,注意什么?即以饮片辨识带药性功效[5-6],巩固中药基础知识,强化用药能力训练。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视觉记忆、感性认识引导理性思考,是“模拟药房”的价值所在。我们根据“模拟药房”中药饮片编号制作“中药饮片辨识及双向考核系统”,建立中药实训与考核评价体系,为学生识药用药提供保障。

3区别同类药物功用异同

功效相似药物的鉴别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亦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问题。然而学生在这方面学习中往往掌握不好,对同类药物的性能特点差异、临床应用区别难以建立深刻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在实践训练中强化学生对药物功用异同的把握[7]。本部分训练可以与上部分训练同时进行,在“模拟药房”中给出两味及两味以上功效相近药物的饮片,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药,分别有什么性能,功效应用有哪些区别,临床上如何合理应用。可以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例如给出石膏和知母的饮片,首先让学生辨认,思考温热病气分实热,壮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如何用药?肺经实热,发热,喘咳,如何选药?肺热燥咳,干咳无痰如何选药?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如何选药?并以药性功效特点解释不同情况下区别用药的理由。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重视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4熟知常用药味配伍内涵

临床上中药更多以复方形式应用,配伍则是用药的基本方法,因此有必要强化训练学生掌握常用药味配伍的法度和内涵。可以在“模拟药房”中,给出常用配伍药味,让学生回答是什么药,分别有什么性能,配伍的目的及原理,配伍后适应病证的变化。例如给出苍术、厚朴、枳实3种饮片,要求学生辨认并回答各药性能功效,三者之间常用的药对配伍,不同配伍的目的和适应病证分别是什么。进而结合病例,湿阻中焦,脘痞呕恶,舌苔厚腻,选用哪两味药配伍?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不通,选用哪两味药配伍?给出选择依据。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临床用药的法度,形成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因证选药,灵活加减的思维。

篇6

关键词:医药高职高专 化学课堂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14

在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中,化学是医学和药学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石。医药化学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即与医药专业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医药专业中的应用等基本理论知识。二是实验方面的内容,即规范化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及其在相关专业方面的应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内容相辅相随,缺一不可。

本文主要从对影响医药高职高专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理性思考。

1 影响医药高职高专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教材内容滞后,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够

医药高职高专化学课程是为专业服务的,现有的教材内容与专业衔接不够,没有体现出它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及对专业的作用。实际上我们的化学教材仍多考虑知识,而能力、应用则考虑较少,专业应用的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化学课让学生感觉到学了没用,对专业的学习没帮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化学教学质量。

1.2 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层次不一

在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其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还有城镇的一般中学,其办学条件较差,高考中化学课的设置为综合考试,一般都不够重视,还有的是文科生;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自“三校生”,即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相当薄弱,学生对理科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影响,给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1.3 化学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

高职高专化学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人才,要掌握实用性的化学基础理论。但是长期以来,化学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对于此方面,学校很重视,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所以近几年在教学方法不断探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改革和完善化学教学的方式和教学手段。

1.4 化学教学的学时计划不足

高职高专教学重点类于学生对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都把教学活动中的重点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而公共基础课计划一般不多。如基础化学课大约60学时左右,远远达不到讲授内容实际需要的课时量。

2 对提高医药高专化学课程教学的理性思考

医药高职高专的基础化学课程,不能和一般普通高校的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赞同。它更强调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课和专业之间关系。它要求理论教学要适用,主要加强实验课程教学,以能够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能只灌输于枯燥的知识,应重点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2.1 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强调学习的有效性

化学教育在医药高专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主要涉及化学的基础理论。医药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理论教学要结合专业的需求与特点,因此对教学内容要选择增减。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调有效学习。

2.2 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

化学课程是实践性强的学科,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操作是重点,实验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增加实验课时,至少50%以上,整合实验内容,以保障学生制定方案、实验操作、处理数据、归纳结论,在实验操作中学会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完善教学考核体系,不但要评价学生教学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各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可采用此方法。

2.3 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学会独立思考

其一,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程,包含资料的收集和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操作、结论的归纳、处理数据、分析和讨论等过程;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其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其三,通过化学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4 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化学基础知识要为专业服务,同时强调使学生在受教育能够持续发展,能够边工作边继续学习,学科性与职业性相结合,能够让学生获得以后需要的各种素质。完善课标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化学基础理论的学习,还要重视技能的培养,学生接受的是综合性的教育。使学生在获得某些具体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可持续发展。

2.5 强化医药化学的实用性

这部分涉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删减部分理论性强的纯化学知识,主要强化化学与医药的联系以及在医药中的应用,教学中适当增加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强化饮食健康、膳食均衡,以及与医药化学相关联的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渗透。例如:讲解缓冲溶液时联系食品的缓冲液及其pH控制;讲解螯合物时联系螯合剂在食品加工中的运用;讲解醇类时,联系生活中过度饮酒带来的危害;讲解醛类时联系室内装修带来的化学污染;讲解糖类时联系高糖膳食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人体应该均衡膳食和保持健康等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

2.6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育教学中的综合性问题,涉及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重在有效教学。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概念、化学反应、实验现象设计为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点把握,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独立、自主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提高教学效率,使零碎知识系统化,相关知识逻辑化。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无尽的过程,重在适合学生。

参考文献:

[1]谭锡军.对高职高专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2]曾仁权.高职高专化学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

篇7

摘要:课程标准是专业建设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学的指导性文本。阐述了在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并以中药专业“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为例,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确定课程性质、确立课程设计思路、建立课程目标、编排课程内容及提出实施建议等方面,探讨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策略。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4.5+0.5’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建设标准研究”(项目编号:D/2013/03/093)

作者简介:田友清,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丁平,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01-05

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而重点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因此,在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将反映基本职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贯穿其中,以满足“职业”和“行业”标准及社会用人需求的培养目标。[2]本文以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策略。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是该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或特点,主要包括课程的定位、功能和任务等内容。性质由目标决定,并受目标引导。

(一)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是根据该课程在职业岗位面向中的作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立的。中药专业的岗位面向是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购销和中药分析,并需要取得中药调剂员、中药固体(液体)制剂工、中药购销员或中药检验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其先修课程包括“分析化学”、“中药鉴定技术”、“实用中药化学”、“中药制剂技术”等。因此,“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被定位为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核心课及综合技术技能应用性课程。

(二)课程功能

课程功能为该课程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功能就是培养合格的中药检验工(高级),使其能胜任医药企业质量检验(QC)和质量控制(QA)岗位的工作职责。

(三)课程任务

课程任务是该课程所担负的工作或责任,并由课程功能决定。“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从事医药企业QC和QA岗位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具备在质检岗位上与同事相处、合作、交流及协商的能力,并养成认真、细致、诚实、可靠的品格,为从事中药分析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理念确立设计思路

理念是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现象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在确立课程设计思路时,需要将理念贯穿其中。“能力本位”是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根本理念。[3]为了达到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将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课程设计思路之中(包括课程设置依据、内容确定依据、项目编排思路及课时安排说明)。

(一)课程设置依据

课程设置依据主要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设置依据是《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二)内容确定依据

课程内容主要是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而确定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内容是依据中药制剂QC和QA岗位职责要求、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基础知识、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及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确立的。

(三)项目编排思路

项目编排思路反映课程设计理念,并指导课程内容编排。“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按照“取样前处理理化鉴别常规检查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的工作过程编排内容,并遵循职业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对完成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进行整合、序化,从而设计了检验前准备、中药制剂鉴别、中药制剂常规检查、中药制剂杂质检查、中药制剂卫生学检查、中药制剂含量测定、中药制剂综合检测等7个项目,并分化出42项工作任务,总课时为108学时。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就是该门课程讲授完毕后预期学生达到的标准。为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核心,从适宜职业能力考量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建立课程目标。[4]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能力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素质即素养、人格上的性质特点。知识的获得是为能力的提升服务的,而素质是在知识和能力之外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一)知识目标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知识目标以服务于能力目标的“必需、够用”为标准,以“了解、理解、掌握”为层次,结合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而建立(见表1)。

(二)能力目标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能力目标以满足质检岗位要求为标准,以“会、能”为层次,结合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工作技能的要求而建立。包括中药制剂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相关的仪器使用,药品标准的准确查阅,各种中药剂型分析的合理思路、规范方法和科学步骤,以及分析结果的正确判断(见表2)。

(三)素质目标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素质目标以满足质检岗位要求为标准,以“独立、协作、开拓、组织、计划”为层次,结合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而建立。包括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热爱思考、勤于动手等职业素养的养成,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药品质检岗位职业习惯的养成,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形成,团队协作观念和互助精神的形成,探索、创新、创优意识的养成等。

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编排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思路的集中反映,是课程目标落实的“土壤”。为了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采取了项目引导下的任务驱动课程模式(见图1),编排格式见表3。

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要求提出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是为课程实施提供原则性指导的规范性文本。为了有效运用课程标准,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和应有的教学效果,需要给予务实的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中应主要包括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条件、教材选编、资源开发等内容。

(一)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课程标准执行的核心环节,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等内容)。“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而在培养学生中药制剂检验技能的同时,使其习得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反映教学实施的效果,衡量课程目标达成的程度,而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因此,教学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和精细化。为了全面反映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宜采用“五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即过程与结果、理论与技能、定量与定性、常规考核与技能竞赛、技能鉴定与企业评判相结合;并引入精细化评价方法,对仪器操作、药品检验、问题回答、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安全意识、学习精神、课堂出勤率等内容进行评价,从而综合反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条件主要包括专业教师配备和实训装备配置等内容。专业教师的数量、资质和能力是考量师资情况的重要指标。“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根据质检岗位能力培养及课时量的要求,需要配备专任教师和专职实验员各1名。要求教师具有中药制剂分析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中药制剂检验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药品质检仪器操作技能,具体从事过中药制剂检验工作,并拥有中药分析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主管药师、工程师以上专业职称。实训装备配置主要包括实验设施的数量和面积、实验设备和仪器的种类和数量等内容。“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宜按每班48名学生配置实训室1间,该实训室应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并配有独立的电子天平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室、高效液相色谱仪室和气相色谱仪室,教学时分为16个小组执行工作任务,普通仪器按每组1套进行配备,要求能满足中药制剂检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教材选编

教材是课程标准执行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因此,宜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可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规划教材《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等;也可根据课标要求及实际教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整合,编写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

(五)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教材的有益补充,充足的课程资源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选编的基础上,还可进行教学参考书和数字资源的开发。为了培养QC和QA岗位能力,“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可编写《药品质量检验仪器操作实训指导》、《中药制剂检验综合实训指导》、《中药分析工(高级)鉴定题库》等教学参考书;还可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制作设备、仪器操作和项目检测的视频,以供学生观看、模仿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Z].江苏省教育厅文件,苏教职[2012]36号.

[2]肖永刚,李明华.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7-9.

[3]庞世俊,姜广坤,王庆江.“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23-25.

篇8

本文作者:李敏王斌工作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找出与高职药学专业匹配的国家职业标准。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健康学院为例,与药学类学生的未来相关的职业有:药学咨询师、中药调剂员、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购销员、营养配餐员、中药固体制剂工、医药商品储运员等,这些职业均具有明确的国家职业标准。药膳师、医药代表等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也即将制定。中药专业具有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为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液体制剂工等。接下来就要对这些职业的前景、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查研究,该研究为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对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深度分析。需要对与药学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如医药商品购销员、药学咨询师、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营养配餐员、中药固体制剂工、医药商品储运员等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深度分析,深入理解其职业概况、基本要求。深入理解与药学职业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概况、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所需基础知识、工作要求、技能要求等),为课程设置提供理论根据。根据相关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课程设置,使职业基础知识、基本素质要求、技能要求融入课程的设置中。如根据医药商品购销员、药学咨询师等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可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应该以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将药理课程、临床医学概论、药事管理法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知识有机地联接。对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药品管理法、临床医学知识以及GSP等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合理设置。比如在医药商品购销员、药学咨询师等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所要求的知识要求中,既有对中药知识的要求,也有对西药知识的要求。而本院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药知识比较薄弱,那么根据这些职业标准,就可以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考虑加入《中医基础学》、《中药与方剂学》、《药材养护学》以及《中成药学》等课程。课程设置完成后,再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具体课程的课程标准。以中级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为例,该职业标准对医药商品购销员在药品介绍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能根据顾客需求推荐药品,能介绍常用药品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能看懂处方用语。上述的这些要求与药理学的知识关系密切。因此,在《实用药理学》课程标准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把上述的基本要求作为药理学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并在药理学讲授时注意把该学科的培训、鉴定、考核、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职业素养教育充分与上述国家职业标准结合起来。如我校根据上述医药购销员的职业标准,在药理学的实训项目中增加了处方分析实训、模拟问病荐药的实训,而减少了传统本科院校药理实训课常采用的动物药理学实验。

邀请相关的用人单位以及本校毕业生对已经编写好的课程标准进行论证。笔者认为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所编写的课程标准是否能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符合,是否能反映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用人单位可能更为清楚。另外,不少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可能对日新月异的药学岗位的知识技能上的要求缺乏了解,所撰写的课程标准不一定能够与时俱进,所以很有必要请用人单位参加课程标准的论证。在本校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参加课程标准论证会的讨论中,各界企业界人士为我们的课程标准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避免了可能产生的类似闭门造车的后果。另外,请毕业生参加课程标准的论证也是个很好的途径。毕业生对本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对日后的实际工作是否存在不足或脱离工作实际有更深的体会和理解,所以本人认为邀请本校毕业生参加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标准的论证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上述是对高职药学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的一些建议,当然,在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和修订与完善工作。

篇9

[关键词]中医药;营销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01.054

据吴海侠所做的对广东省医药营销人才队伍现状调查显示,目前医药营销人才队伍中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广东省医药营销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20%和13%,高中及中专学历的为67%。医药营销管理人员中49%为药学相关专业毕业,11%为管理专业毕业,这种现象在全国也基本相似。由于学历普遍较低,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薄弱,基层营销人员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基层企业营销人员学历偏低,初中以下占11%,高中占40%,中专占34%,大专占12%,本科占3%;知识结构不合理,具有药学专业知识的占49%,管理专业知识的占4%,营销专业知识的约占10%。这种水平的营销队伍很难适应工作要求。[1]

1 中医药院校在医药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

1.1 学生职业目标模糊

虽然很多院校在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中都有培养目标,但多数大而空,并没有实际落实好,因为通才教育和受困于教师资源有限等问题,等到了大三大四却发现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都适合从事营销或者不想从事营销工作,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就必须给他们做好职业规划,讲明专业培养的目标。时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看法,帮学生疏导对职业认识模糊不清的障碍。否则学生大学四年下来,茫然不知所从,缺乏竞争优势,就业压力也就比较大。没有明确的目标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也就失去了方向。

1.2 学生课余时间丰富但都挥霍了

曾红强曾通过对复旦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商学院等全国12所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课余时间问卷调查得知:只有不到14%的同学认为课余时间过少;课余时间安排上22%的同学课余时间花在课程学习上,社团活动时间不到5%。百分之七十多的时间花在睡懒觉、上网打游戏及运动方面,且运动时间也不到10%。[2]如果老师能够帮助他们规划和指导好学生课余时间,那么对于学生学习或是综合素质成长方面肯定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学营销学方面的同学讲意义就更重大了。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无连贯性

目前,多数中医药院校在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都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育,共性课程多,且多在大一至大三上占据了大量课时而专业课程少之又少,断断续续,这让学生学起来没有知识的连贯性,非常吃力,从而放松了学习,觉得大一至大三的学习就是陪太子读书玩玩而已。而专业课程多在大三下学期及大四上学期,因为专业课程课时压缩的原因,培养的学生尽管也具备一定的药用专业和营销知识,但是确实不稳固不扎实。缺乏对医药市场营销相关行业知识的了解。[3]因而,学生毕业后需要长时间熟悉行业背景知识,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风险。另外,由于课程设置中实践训练环节太少,导致学生虽然有理论知识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专业知识与医药营销市场的脱节,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来说,很难实现其解决实际医药市场问题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基于上述课程设置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医药营销行业知识而缺乏竞争力。

1.4 培养手段单一坐而论道

当前多数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手段是采用“课堂+实验”的培养方式。其中课堂,坐而论道,填鸭式,即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学生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则是学生走进计算机机房,利用模拟软件对营销的某个环节进行模拟。基于上述方式培养的学生尽管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也了解一些软件的使用,但其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和社会脱节。毫无实践和创新能力,思维比较死板,与营销所讲求的极强创新发散能力相去甚远。即使一些院校能够提供和创造条件建立一些专业实习课程,大多也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走个过场。

2 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定位和学生就业。因此,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既体现医药专业知识,又具备营销专业基本技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探讨和解决。

2.1 根据市场需求落实好学生培养目标

对于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需要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根据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目前医药营销市场需要的营销人才类型主要有两种。

2.1.1 营销管理人才

医药营销管理人才缺乏已成为影响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医药营销管理人才应有较高学历,受过良好培训,团队意识强,对市场敏感且反应迅速,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战略判断能力,能够对营销各环节进行宏观和有效管理。

2.1.2 基层营销人才

由于政府采用药品集中招标制度,使得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基层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对基层营销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苛刻了。基层营销人员主要从事一线药品销售、市场开发与推广、售后服务、药品推介等工作,因而他们应具有一定的医药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2 引导学生规划好丰富的课余时间

医药营销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须具有深厚的社会知识以及高超的销售技巧。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药营销工作者,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些时间。

2.2.1 多阅读自己感兴趣医药专业知识书籍

所谓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医药营销者,必须对药学知识有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和了解,这是开展好营销工作必备的前提和基础。但我们可以重点摄取某方面的知识,来提高我们的竞争优势即所谓的“核心竞争优势。”虽然我们专业课程多多少少都涉及了这方面的医药知识但都太笼统了。如对心血管发病机理及治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多看些相关书籍及论文

2.2.2 加强社会知识

医药销售工作除了具备专业的医药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应的社会知识,我们需要面对成百上千的客户,我们需要接触各种类型的人,他们的文化、兴趣等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销售人员得是个多面手,全面发展。如客户对股票期货感兴趣,那我们不要求是“股神”巴菲特也至少得知道什么是牛皮市、绩优股、多头市场,伦敦金等。

2.2.3 锤炼和加强营销人员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如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策划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处理等。医药销售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一个好的药品必须以一个优秀的、乐于被接受的表现形式来跟消费者见面,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清楚、简洁、有力、易懂、形象、突出优势特点,让一个好药品以最好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在消费者及医药界中被较好接受并留下最好、最久远的印象;现代营销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市场信息万变,风险永恒存在,为规避风险扩大利益,营销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组织策划和管理协调能力,这种应对和处理能力的获得除了通过一部分专业学习,医药营销的开展往往还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参与努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卓越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将有助于将一个队伍打造成整齐划一、坚强有力、充满战斗力的团队,也有助于每个人的快速成长,形成成员之间互助、互学共同进步和共同成功的和谐局面。所以我们除了积极参加和组织学校社团相关活动之外还得在专业内部组织针对于有助于营销人员素质提高的活动,如辩论赛、社会调查与实践、课题研究等。

2.3 课程设置应体现连续性及专业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应区别与其他课程专业。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力求对不同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系统分析,从而为全面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课程的设置不应当简单照搬国内外同类教材的内容,而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分析医药市场营销案例、医药市场特点、医药营销环境及医药营销策略,来总结医药市场营销活动的特殊规律,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在课程时间设置上一定得体现其连贯性。

2.4 培养手段的多元化

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实用性非常强,应当实现培养手段的多元化,才能保障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

2.4.1 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课堂教学方式应当大量引入符合实际的各类材料,充实讲课内容。主要应坚持以下教学模式的引入。

一是案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案例,在深入浅出地导出医药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仅以国内外著名的医药企业作为分析对象,也应分析院校所在省市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为其策划市场营销策略,撰写营销案例,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到实地分析和深入理解。

二是“角色扮演”。根据医药市场营销教学的特点,从终端角度来看,医药药房、社区药店等都是分销渠道的最后一站,每个终端上都须进行营销活动。实践课程中,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扮演直接消费者、客户(病人、家属及广大需要健康服务的人群)和间接消费者(医院分管的院长、主任医生、药剂科主任、药师、经理、营销人员等)。学生在扮演角色时,体会不同角色在组织中的优势与苦衷,更贴近实际地考虑问题,各种角色同台“演出”,模拟操作,使学生了解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以及各项营销业务的处理程序,进一步加强对医药市场营销的感性认识。

三是专题研究和讨论。专题研究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的研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专题文章。专题讨论:教师事先选取专题,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医药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改革趋势。

2.4.2 在模拟营销实验室进行“营销实战”训练

在形体训练、人员营销等方面进行实践性指导教学。在实际演练中,学生会遇到在医药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问题,涉及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产品研发、价格制定、分销、促销策略、市场与销售、绩效分析等多方面问题。

2.4.3 社会实践调查

市场调查是做出营销决策、制订营销计划和营销战略、进行营销活动策划的依据。准备调查专题,让学生深入社会、企业、社区等开展相应的医药市场调查活动,并对调查得来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说明。在实践调查中,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同时,找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点,学生的专业知识会更加牢固。

2.4.4 加强毕业生联系及信息反馈

充分利用好毕业生这个资源,发挥毕业生的“余热”。当毕业生走出校园,投身于社会工作以后,已经毕业的学生并不是说已经与母校没有任何联系了。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就等于高校自身的形象。毕业生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企业对于高校的看法。通过收集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不仅有利于高校及时判断自身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改正,同时,积极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演讲,传授经验,当面解答应届生对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困惑。我们也可以借助时下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兴媒介,如微信(微公众号)、微博,创立微信、微博公众号,将所有毕业学生或者应届生加入这个平台,大家在平台上积极探讨和交流。

4 结 论

医药市场营销是医学和市场营销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对它在总结市场营销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了医药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它不但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条件,还需要考虑高校自身的资源和学生自身的条件,同时也是不断改进和完善落实好教育方法的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新时代医药行业对医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海侠.医药营销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建议[J].中国药业,2009,18(2):11.

[2]曾红强.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调查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1(6):115-118.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2003,(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