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维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思维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思维训练

篇1

【关键词】小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思维;训练

当前,教师都认识到“满堂灌”“满堂问”等教学方法的弊端,但在从事教学实践时又常常难逃其缚。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教学过程认识不清,曲解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怎样才能让教师自己从彻底地“满堂罐”“满堂问”的误区中走出来呢?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就可能走出误区。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问,学生答,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方法。但仅停于此,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受到压抑,就影响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设法变教师问为学生自己问。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探讨的自由天地。那么学生提不出问题,乱提问题和提不好问题怎么办?要求在备课时,不仅要“依纲扣本”,精心设计足以启发思考的问题,更要创设一些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的条件,诱导他们产生疑问,激活他们的思维。

1. 布置预习,引导产生疑问

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授新课前布置预习是产生疑问的根本。要求学生预习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看预习提示,看课文,看课后思考和练习,查工具书,提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疑难。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开始,学生的疑问往往只在文章字词表面,经过耐心引导,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就可以深入到篇章之中,把课文的前后段落联系起来思考。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搞千人一线,对学生的疑问,无论是“深”还是“浅”,一般都肯定,这样才能保护他们不断生疑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一下子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有那么多的人来送总理,作者为什么偏偏只重点写了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红领巾的动作和神情?(2)课文4个自然段,哪几个段落是重点段,我弄不清?(3)“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作者写这句话和送总理有什么关系?这不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吗?对这三个问题,我做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有的同学提出的“庄严,肃穆,矫健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同样做了肯定,还请别的同学帮助他们解决。

2. 抓住关键,启发产生疑问

课文中有些段落和词句,学生一读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生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难,学生思维怎么能活跃起来呢?如教《高粱情》第五自然段时,在三、四自然段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学生很易了解了高粱根的第三个特点和作用,并能勾画出有关句子。这时候,大多数学生便觉得这一段自己完全学懂了。我问:“高粱根的第三个特点和作用搞明白了吗?”齐声说明白了。我紧追不舍,又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呢?请再读读这段,想想,看谁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沉默了一阵,终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不明白,这段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就已经写清楚高粱根多而扎得深的特点和作用,为什么还要写我小时练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的话?”多有质量的问题!一下子学生又仔细读起书。不一会儿,纷纷举起了手。

3. 利用矛盾,激发产生疑问

篇2

首先,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中展开思维。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矗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诚每分钟走75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相向"、"同时"、"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表象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决定整体特征的本质联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张华速度与李诚速度之和。这样,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其次,在分析、综合中发展思维。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象直观让学生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先根据梨与苹果的数量关系及苹果的数量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将梨与苹果的数量相加,得出"共多少千克"。即:200+200×4/5,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中单位"1"与部分的关系,简化列式为200×(1+4/5)。

然后,在比较中深化思维。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1)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1/3,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篇3

第一,利用范文,引发学生善于模仿作文,延伸作文思路。

传统的教学范文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有可取之处,可以当作学生写作的典范。在评析课文时,要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的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 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不起良好的基础。读写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在写作上得到运用,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即学以致用。

第二、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为了克服思维定势,在语文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想象思维并用,为求求异求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我们爱祖国”这课时,我指导学生用“爱”口头造句,;如‘小花猫爱吃鱼’。“我爱看《大风车》”“我们爱老师”等。这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学习生活及教师、同学的范围内,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大家可以从多方面想想,继续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妈妈爱打字,我爱踢足球。”一个学生说:“中国人爱喝茶,外国人爱喝咖啡。”另一个学生说:“我爸爸是警察,他爱抓坏人。”我进一步启发:“刚才大家说的都是人爱什么,如果不说人,能用‘爱’说一句话吗?”学生有的说:“小鸡爱吃虫子,小狗爱吃骨头,小羊爱吃青草。”还有的说:“小猴子很调皮,爱学人的动作。”这次造句练习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爱’的含义的理解,而且初步学会了运用,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独特性。

第三、课堂教学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地动起来,并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其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

①根据课文内容——自问

自问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标记,用铅笔画一条线,打一个小问号,随后通过反复读,用心地读,文章的言词之美,节奏之妙,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品味出来,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②根据课文延伸点——考问

“考问”就是学生通过相互提问,合作探究,达到巩固知识,补救知识的目的。如教学《春天在哪里》,我让同学们到大自然去找春天,学完后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考考大家,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经过热烈的探讨、合作学习,同学们各抒己见,找出了赞春的方法。

第四、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

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是为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问一般放在学习新课前;但如果为了检查教学效果,则可放在学习新课后,随着学生提问逐步提高,学生会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或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通过课外阅读,强化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有效途径。当学生掌握了思考方法,主动阅读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可多方面收集情文并茂,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强化训练,以巩固其所学到的提问方法,达到自问、自悟、自得的效果。

第五、提倡学生多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1、命题想象作文。即以想象为主体的命题,也包括半命题想象作文。如命题作文《眼睛、耳朵、鼻子、嘴》题目的要求是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编一个故事,叙述要清楚,语句要通顺。

2、看图想象作文,凡看图作文,要求学生根据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看图作文,实际上看图想象作文。

3、提供材料想象作文。提供不定期的材料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在材料、情境的氛围中,激起习作的愿望,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写成一个完整的片断或一个完整的篇章。

篇4

一、让学生在求知中主动思维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本学期《数学广角》的例2“沏茶”问题后,为了深化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张林同学要尝试做晚饭,妈妈告诉他,煮稀饭约40分钟,洗切菜约25分钟,炒菜约20分钟,热馒头约10分钟。请同学们帮张林同学安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能让全家人最快吃上饭?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让学生在训练中完善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简便运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把常见的简便运算梳理成口算、凑、分、估、合、转、变、略、消等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抓凑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勤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精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篇5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的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与它关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篇6

一、创设宽松,愉悦心理氛围,激发创造思维

小学音乐是入门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儿童好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的及时充电,努力掌握时代所要求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喜好,能够跟孩子拥有共同语言,扫除代沟。所以无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外,我总是努力营造着这种友好的氛围,并且根据语言点设计一些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我在这里早已没有了师长们所惯有的威严,宛如他们的伙伴一样,融入这一个群体。我看到了他们说说笑笑的高兴劲儿,我又看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富有创意的构思和设计才能。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都得到了综合的培养和发挥。

二、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创造思维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但是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老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的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老师的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这在教学中,就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仅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结合音乐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造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厚的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运用适合个性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一旦开了这个阿里巴巴的门,学生便会如饥似渴地积极主动地摄取知识,而不用教师赶小绵羊似的威逼利诱。

三、积极评价,鼓励创造思维

篇7

1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准确迅速的解题思维活动是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抓口算基本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两点:

1.1不动笔,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1.2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2抓凑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活动在选择角度、运用方法、展开过程诸多方面的灵活程度。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2.1凑。就是把数凑成整十、整百等,再进行计算。即用凑整法,多加再减或多减再加。

2.2分。就是把运算中的一个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便于凑整运算。

2.3估。算能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提高速算的正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估算,一般地把某些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等,先估结果大约是多少,再精确做答。其次用估算检验。

3勤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与逻辑水平。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训练。

3.1合。根据凑整的特点,把两个数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便于口算、心算。

3.2转。转化运算方法,化繁为简,促使心算。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变。就是改变运算顺序,变型不变值。根据法则定义,改变运算符号和数据,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一是抓逆运算,二是掌握特殊性质,加深对题目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巧算能力。

4精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表现为多思善想,新颖独特等特点。主要抓以下几个训练。

4.1略。根据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使计算步骤省略,从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

篇8

一、 强化形象思维训练,奠定抽象概括的基础

1. 丰富表象储备。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2. 体验形象思维的过程。表象不但可以储存,而且可以通过猜想、联想、想象等方式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表象。猜想、联想、想象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形象思维训练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联想、想象,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往往是通过猜测进行假设,然后再经过逻辑论证才确立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如在教学“能被3整数的数的特征”时,可这样引导学生猜想:① 复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一特征的。② 老师示范,激发兴趣。让学生举出一些自然数,老师很快地告诉学生这些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③ 学生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再通过思考、猜测、举例验证,最后由学生推导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具有形象性、新颖性、创造性和高度概括性等特点。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许多地方都需要想象能力的支撑。如圆面积的推导,小学数学中是运用转化策略进行推导的:沿着半径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再让一系列圆心角互相咬合,便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平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与长方形越近似,可以想象,若能无限分割,则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再由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材是用平均分布16份、32份的图形引导学生想象的。这里是极限思想的渗透,如果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学生是无法理解的。

3. 进行画思维导图、知识树的训练。思维导图、知识树是比较高级的形象思维,已经脱离具体的物象,是在文字与图形的结合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学习画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的训练。经常把知识点按一定的知识的层次、方面制成整体结构图,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图式表象,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整体知识结构。

二、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架设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桥梁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把数学问题中的运算、数量关系等与几何图形与图像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想方法,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的统一起来。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架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桥梁,在培养形象思维的同时,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纵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如“倍数应用题”内容的安排:二年级教材是通过数与物的结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倍数”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在学生初步建立起“倍数”概念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对实物形象的依赖,过渡到画线段图理解,“数物结合”过渡到“数形结合”。教材从直观的“数物结合”起步,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数形结合”,进而学习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使学生经历从直观感知、“数形结合”到抽象表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形成“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

三、 “ 数形交融”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辩证统一于学习过程之中。形象积累、抽象概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形象积累丰富到一定程度,抽象概括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搭配中的规律”是四年级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通过例题探索“木偶与帽子的搭配”搭配种类,理解帽子的顶数乘木偶的个数等于搭配的种数。怎样引导学生经历表象积累、探索规律、抽象概括,达到数中有形、形中有数这一“数形交融”的境界呢?那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形―数”的学习过程。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1. 操作图片,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学生用图片操作,看有几种搭配。然后让学生交流。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规律。

2. 画图表示,运用符号,初步抽象。教师提出要求:用画图的方式简洁地表示这种关系。学生的画法很多,有实物的,有文字的,也有字母、图形的,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说说线表示什么?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说说思考的过程。之后课件演示,从木偶出发怎样思考,从帽子出发怎样思考,逐步引出2个3和3个2,而这正是计算的基础。

3. 抽象概括,总结规律,构建模型。

教师板书:帽子的顶数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分别在下面对应写上2、3、6。但教师不急于让学生总结,而是继续深化,让学生进行思考,积累经验,增加了一顶帽子,一个木偶,让学生画图用简洁的方法表示。学生操作后说说思考的过程,同样要从两个方面去思考。

板书:3、4、12

再增加一顶帽子,一个木偶。这时要求学生不画图(学生在头脑中已经有图了,能够用积累的表象进行思考了),先想想,再说说,同桌互说。然后在学生交流后板书:4、5、20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教学 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 合作学习要激励学生“彰显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所以,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迎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特意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好小组长,组长对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教师也会低下身子走到学生中去。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组长一言堂,或者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而其他学生则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看似热闹,其实毫无“个性”可言,完全是被动接受,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低效的。合作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互学习,但这种互学习一定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每个人随时准备发言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习,勇于围绕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对他人的思维、做法进行评价,即“彰显个性”。

案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片断。

师:如果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列式?

生(齐):3÷4。

师:每人还能分到整块数吗?

生(齐):不能。

师:每人分不到一整块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3÷4的商呢? 请每个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张圆形纸片和剪刀拿出来,动手分分看。

生1(把纸片拿出来数一数发现有6张):怎么有这么多纸片?我们只需要3张就可以了。(其他学生也愣住了。)

生2:可能有不同思路。

生3:我已经有一种分法了,你们听听看。拿出3张纸片代表3块饼,每次就分一块饼(边说边用剪刀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以得到1/4块,这样分三次,每人就一共得到3/4块,也就是3÷4=3/4(块)。

生(大多数成员):有道理!有道理!

生4: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想出另外一种简单的分法。只要把3块饼放在一起分一次就行了(说着就把3张纸片重叠放在一起,用剪刀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分得1份,摆开来就是3/4块。

生:这种方法好,很快捷。

……

(小组学习汇报,该小组推选生4汇报。)

生4:我们组看到老师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张纸片,我们就思考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同学是把3块饼一块一块都平均分成4份,然后得到每个小朋友分得3/4块。我受他的启发,把3块饼放在一起一次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也得到了3/4块。我们组的同学都认为我的方法比较简单。

师:你们这个小组真爱动脑筋,个个都是好样的。

案例分析:这个合作小组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分工,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序的、积极的、愉快的,人人都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代表小组汇报的那个学生还能简明扼要地把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汇报,再加上教师的简短评价,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合作学习就是要引导并激发学生将各自独特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形成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彰显个性”与“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二、课堂教学要力求“内省外思”

“完美”是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进行公开课教学教师的一种理想追求。但这种追求有的教师却走入了误区,认为一堂数学课只要能很“顺当”、学生“全明白了”就是“完美”的。其实,一节“完美”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的掌握,还应该留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探究的空间,即要激发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去探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空白”。也就是说,一堂有效的数学课要做到“内省外思”,其中,“内省”是前提,“外思”是发展。只有课内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外思”才能成为可能;同时,此时的“外思”也显得非常必要,它是一节数学课的延续,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外思”可体现在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但一节课的结尾常常是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探索与实践的“温床”。在练习的设计上一定要有层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有一个回忆、联想、再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去再思考、再创造。

案例:“找规律”教学片断。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路线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2.衣服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

3.游戏中的搭配现象。

师:生活中,不光是吃早餐、走路、穿衣服有搭配问题,我们平时玩的游戏也有搭配的问题。

师:同学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吧?玩这个游戏我们关注的都是输赢问题,现在我们如果从搭配的角度去看,两个人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共有多少种搭配情况呢?

生:6种。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在纸上画一画吗?看看谁画得简单、明了、快捷。

生1:9种,不是6种。

生2,不错,是9种。

……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040-02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它是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又是巩固知识的重要心理条件。小学数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何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规律出发安排教学,确保在打基础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迅速提高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速度的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学习品质,兴趣的驱动给学生以学习的原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情绪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主要源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学习的内动力、主动性。在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之中,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知识感到索然无味,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会有真切的情绪感受。所以,教师需要努力创设情境去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激发兴趣和思维速度的训练。经常设计大量的课前5分钟的口算题训练学生口算速度,同时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灵活性大的判断题、选择题等,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速度的训练,注意了创设情境,设难质疑,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如:在教学带分数时,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训练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为主的,而空间观念的建立更需要通过大量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我充分利用实物和直观教具,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建立表象,同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几何的认识,概括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形成完整的空间观念的形象体系。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时,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两个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小石块,放进两个同样大小的装有水的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其水位上升的高度与石块大小的关系,从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通过实验使学生清楚地建立了概念。接着出示粉笔盒、饼干盒等让学生区分哪个体积大。在学生理解了“空间”“体积”的概念基础上,再进行求长方体体积的教学,学生便能很快地掌握它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解答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了同步的训练。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算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通过练习逐步加深巩固,并能融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知识。如: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先设计练习题: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