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护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护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护理问题

篇1

【摘要】:伴随骨科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骨科护理工作也面临着挑战。鉴于骨科创伤的特点,比如年龄跨度大、病情复杂、康复所需时间久等,骨科护理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根据骨科护理现状总结了骨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骨科护理 常见问题

骨科创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加之有些患者诊治不及时、护理不当,又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骨科护理工作也要迎接新挑战,要从护理现状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1 骨科护理的常见问题

1.1 医院的制度不完善

由于医院在护理方面,尤其是骨科护理方面制度不健全,直接导致医院的护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医院监控力度不够,也会严重降低护理工作的有效性。有些护士不能严格按照医院规定对骨科创伤患者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可能还存在隐瞒和擅自处理等情况,这些不良行为若得不到监管及改善,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也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和经济损失。

1.2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护士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团体,他们往往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和对症状的判断能力。他们不能快速准确地对紧急情况做出判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尤其面对复杂情况的时候,他们很难独立做出正确适当的护理方案。很多护士的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专业的护理常识欠缺,造成应变能力差。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低还表现在不少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造成护理工作的漏洞,比如有些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不仔细、反馈和应对不及时、护理记录不完整、缺乏准确性和连续性、记录书写潦草且不规范、与患者缺乏必要的沟通、对待患者和家属态度冷漠等,这些都会降低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1.3 对患者的心理关照及健康教育欠缺

考虑到骨科创伤突然、病程较长,长期的生活不便会使患者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由担心产生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很多护理人员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问题,缺少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这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会给护理工作造成更大的困难。此外,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的主要手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临床护理中,多缺乏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造成患者自我保健能力低下、不具备康复锻炼的技能、缺乏疾病康复的相关信息等,容易使患者对骨科创伤治疗与康复丧失信心,这也不利于骨科创伤的康复。

2 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健全并完善相关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医院完成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前提,因此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医院管理者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制定一套适用于自己医院的健全的规章制度,使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有章可循,同时加强监控力度,确保相关制度落到实处。医院要切实做到组织结构完善,才能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严格的监督检查,从而减少由于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造成的实际问题。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鉴于年轻的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的现象,医院应该加强对其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培训。邀请专业讲师到医院进行专题讲座,或通过经验交流会让医院经验丰富的医护工作者为年轻的护理人员传授经验、答疑解惑。为督促护理人员使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要组织专家对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相关考核,确保学习的有效性,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针对某些护士缺乏责任心,医院管理者不经要对它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且要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管力度,尤其是对不良事件和突况的报告和处理评估,尽可能排除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此外,医院要定期召开针对护理人员的专题会议,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2.3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关注患者心理问题

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对骨伤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并逐步掌握康复锻炼的方法。骨科护理工作者可以根据具体的骨科创伤的特点,采用讲解、示范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康复锻炼的关键,指导患者正确锻炼。当患者长期遭受骨科创伤的困扰时,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问题,这时护理人员要时时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在尊敬病人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骨科护理的前景与展望

随着骨科创伤治疗及康复方式的变革,骨科护理工作也要不断发展和进步,以适应新时期临床要求。现阶段,骨科创伤患者中老年人不断增多,也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难点。针对老年患者,护士要注意加强同病人家属的沟通,做好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和康复中的注意事项,让家属协助护理人员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此外,患者的护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期望早日恢复活动能力。他们不仅需要最好的医生和最好的治疗方案,同时也需要最优质的护理,这不仅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也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力争让患者放心,让家属满意。最后,由于骨伤病人多数恢复时间较长,活动受到限制,因此除了医院康复治疗之外,也要重视骨伤患者在家的康复护理工作,护士不仅要做好病人在医院期间的基本护理工作,也要在患者出院以后,积极主动地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护理类的服务信息,要通过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度并给与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当然,在现有的医疗制度下,也要大力发展社区、家庭医疗护理制度,增设社区医院、家庭诊所,切实保障骨伤患者在家的顺利康复。

综上所述,现在骨科护理中存在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不专业等问题,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医护人员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创造良好的护理氛围,也促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刘双双. 浅谈骨科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求医问药,2011,9(2):23-24.

[2] 王琳. 浅谈几种骨科护理常见的问题[J]. 中外医疗,2009,19:114.

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孕妇、产妇在妊娠期、分娩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心理护理对策,使患者得到心理与生理的康复。

【关键词】孕产妇 焦虑 抑郁 恐惧 心理护理

长期以来,医学的重点仅集中于研究生物学的改变上,也就是从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方面探究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方法,人们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随着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发展,世界医学的潮流逐步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也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医学心理学的迅速掀起,也正反映了这种趋势。社会心理因素对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影响很大,而女性的生殖系统受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双重调节,因此,社会心理因素与妇产科的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封建宗教意识的影响,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较男性少,多数女性由于缺乏妊娠、分娩的知识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心理,而情绪又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1 孕产妇的心理特点

1.1 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优生优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妊娠是妇女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许多未来的年轻母亲对此怀有各种心理要求与心理威胁,具体表现在:(1)希望自己能顺利平安的分娩;(2)获得一个健康的婴儿;(3)希望分娩一个健康的男孩。由于孕妇的心理状态复杂,因此往往会产生焦虑、害怕、期待、忧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有人工流产史和引产史的孕妇心理问题可能更多,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等的影响,引起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前列腺素系统的功能失调,使子宫及其动脉收缩,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或出现前列腺素增多,促使子宫发生收缩而导致流产或早产;还可引起反复的或持续的血压升高,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不良的心理状态如产后抑郁严重时可引起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诱发产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美国心理学家Qthinger等发现,如果怀孕时孕妇有严重紧张、焦虑、抑郁心情,还可影响婴幼儿的身体成长与行为、认知、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孕期的保健检查中,必须增加心理指导内容,以消除孕妇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这对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预防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以及产妇身体的康复都有重要的意义。

1.2 分娩是妇女生命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生命体验,分娩疼痛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可产生生理上、精神上及心理上的应激,最常引起心理变化如焦虑、抑郁等。

分娩前孕妇易发生焦虑、抑郁。可能的原因是:(1).担心孕早期严重的早孕反应是否会影响胎儿;(2).婴儿是否健康或是否会有畸形;性别是男是女,尤其是几代单传者盼男孩心切更感困扰;在相当多的重男轻女家庭中,孕妇往往因不知胎儿性别而心情紧张、焦虑;(3).无分娩经验,产痛的顾虑及对自身耐受力的估价,这主要是在耳濡目染中预感分娩将是很痛苦很难捱的过程;分娩时能否有亲人陪伴,医务人员的态度,技术水平;(4).可能难产而接受手术,但对手术的效果与安全性产生怀疑或矛盾心理。

分娩全过程对孕妇与胎儿均属强烈应激。产程中精神心理因素不良会造成产妇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产程延长等。

分娩后抑郁的可能原因是:(1).对分娩痛苦的回忆;(2).人口增多,原有的生活规律改变,睡眠不足,不会照看孩子;(3).经济条件不足,与公婆同住一起,担心影响婆媳关系,担心体型的改变及影响夫妻生活等。

2 心理护理

2.1 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和保健:孕妇产前检查时,由医务人员讲解妊娠、分娩的知识,自我照顾的方法,指导孕妇练习产前运动;与孕妇讨论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指导孕妇的睡眠和饮食搭配;帮助孕妇了解分娩过程,减轻紧张、恐惧心理。

2.2 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减少不良的心理应激。医务人员给病人的第一印象应是能给病人带来希望。因此待产妇、产妇入院后应尊重、安慰她们,主动与产妇、待产妇沟通,热情接待,多与家属交流沟通,鼓励他们多关心体贴病人,创造融洽的气氛。耐心、细致的询问病史,对病人表现出的焦虑、紧张等情绪要理解和接受,同时给以关心和照顾,给产妇以安全感。

2.3 待产妇、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带领她们先熟悉待产室、产房、病房、卫生间、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的环境,减少陌生感;管床医生介绍分娩的过程及分娩相关知识,产程中需要注意配合的事项,所要接受的照顾和护理内容,减轻待产妇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充分调动孕妇积极性,主动配合分娩,降低剖宫产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1]。

2.4 生产过程中继续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鼓励并帮助产妇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营养和体力。导乐陪伴分娩,可以减轻产痛,以愉快的心情完成分娩,使产后尽快康复,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2.5 发挥支持系统的作用,向产妇的丈夫及陪伴亲属介绍妊娠、分娩相关知识和分娩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鼓励产妇家人积极参与配合。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医院或妇幼保健院建立了类似家庭环境的待产室、产房,有些医院还允许丈夫陪伴分娩过程,再加上医护人员的亲切关怀,降低了产妇因与家庭成员分离产生的焦虑和恐惧。

2.6 产后继续提供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及时向产妇传授育婴知识,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母婴互动情感交流,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同时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护理新生儿[2]。指导丈夫关心、体贴、照顾产妇,多与产妇交流,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对出院产妇建立家庭访视制度,积极开展产妇心理卫生保健服务。

妊娠和分娩虽是生理现象,但对于孕产妇来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孕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直接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状态。必须重视孕产妇这一阶段的情绪变化,给予早期心理干预以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宝琴 郑子梅梅志雄 临床护理路径在分娩期孕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49-50.

篇3

关键词:泌尿外科;护理工作;问题;措施

对于泌尿外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来说,有些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上的方式不够规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安全隐患;②护理人员没有予患者人性化的护理关怀,进而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③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因此,一定要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人性化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更早的康复。

1泌尿外科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护理操作上不够规范 泌尿外科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就是导尿管的更换,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要有熟练的技术,准确地操作。然而,现在的护理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不能进行规范地操作,很容易造成一些安全隐患,一些护理人员对于导尿管清洗应选取的清洗液不清楚,对于导尿管的选择也比较模糊。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同的导尿管应用不同的清洗液来进行清洗,不同的患者选用不同的导尿管[1]。除此之外,一些护理人员对于先进的技术不够了解,不能准确地使用护理新技术,进而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治疗。

1.2护理人员的人性化关怀不够 大部分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情绪都比较烦躁,心理上也比较容易抑郁。所以,护理人员应该予患者更多的人性化护理,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1.3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泌尿外科护理工作具有复杂性以及繁琐性,这就要求从事泌尿外科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而有些护理人员就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护理人员必须要根据不同患者病情,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而病情的不断变化使得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一定要灵活,面对病情的变化,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抢救工作。由于患者的心情比较烦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对患者的各种要求进行恰当地处理。

2改进措施

2.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对于一些护理人员存在的技术缺陷,医院部门应该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具体来说需要进行几个方面的培训,①要让护理人员清楚导尿管的种类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②要是每一位护理人员明白导尿管的清洗方法以及更换步骤;③选取一些技术骨干进行新技术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先进的护理技术[2]。只有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才能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

2.2加强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护理监督力度 在泌尿外科护理工作中,只有当医院有了较高的人性化护理水平之后,才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对于护理工作中缺乏人性化关怀的问题,必须要加大监督力度,提升护理人员的人性化关怀水平。对此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加强监督,对于护理满意度较高的护理人员,可以予适当的奖励[3]。这样既进行监督,有进行奖励,可以极大地提升人性化护理水平。

2.3提升护理人员心理承受能力与应急能力 面对护理人员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急能力较低的问题,医院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急反应能力。只有当护理人员的这两项能力得到提升之后,当遇到一些突况的时候,才能采用最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提升护理工作的水平。

综上所述,对于泌尿外科护理中常见的问题,要进行认真而深刻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更好地进行患者的康复治疗,提升医院的泌尿外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海霞,狄友华.循证护理模式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35.

篇4

关键词:心理;服务;态度

1骨科护理常见问题

1)患者存在心理的问题:

骨科患者发病突然,经过长期的治疗,担心过早活动会影响骨折愈合或已愈合的骨折再次折断,故骨折或骨病的患者存在恐惧、悲观、焦虑、痛苦,由不良心理导致不良的健康行为,产生不良后果。例如,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率高达90.47%,而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饮食知识指导以及创伤所造成的不良心理行为。

2)护士忽视出院指导

护士对骨科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比较重视,做得也比较好,出院指导往往容易被忽视。调查研究表明:骨科患者出院前的健康需求程度最高。骨科患者病程长且恢复慢,住院治疗往往仅占整个疗程的1/3~1/2,出院后仍有活动受限或外固定及功能锻炼不当达不到效果,因此骨科患者的出院指导极为重要。但由于康复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康复护理起步晚,骨科护士的康复意识不足及康复知识欠缺,因此,骨科护士开展康复护理内容局限,不全面。

3)护士业务水平不足

业务技术水平问题也是诱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有些护士专科理论知识缺乏,如髋关节术或颈、胸、腰椎等骨折患者搬动时不注意正确肢体摆放而出现髋关节脱位或造成脊椎的再次损伤。老年患者住院时间长,生活不能自理,在给患者行理疗或使用热水袋时不注意温度调节而烫伤。有时未指导患者陪护喂食方法及注意事项而引起患者呛咳窒息死亡,如出现纠纷护士也要负法律责任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质量要求日趋增高现在临床一线护士多数较年轻,临床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不过硬,导致家属不信任;应变能力差,缺乏必要的护患沟通技巧,遇家属埋怨或不满时,不能有效化解矛盾使家属失去信任感。

4)医患欠缺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护士与患者的沟通少,解释工作不到位,具体表现为护理人员对患者不尊重、不关心、讲话生硬、随便、不负责任、注意事项交代不清,造成患者及家属极端不满而引发纠纷。如颈椎骨骨折患者未告知患者颈部颈围外固定制动的目的,未严密观察呼吸情况,胸、腰椎骨折患者未告知绝对平卧硬板床的重要性,患者自行下床活动,肢体出现麻痹,严重时出现下肢瘫痪。

5)法律意识淡漠

长期以来的护理传统,护士习惯于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护士更多地考虑如何尽快地去解决影响病人健康的根本问题,因而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一些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出现纠纷时拿不出证据。

6)其他

如急救物品、药品、器材未严格管理延误抢救时机;病区安全措施不到位;病例资料记录不完整;病案管理不严;患者对医院收费制度的不明了,均会导致医疗纠纷问题的产生。

2骨科护理常见问题处理对策

1)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对患者进行细致地观察,评估患者心理问题,对患者表现的负性情绪给予理解,交流沟通时表现出高度的同情心和耐心,取得患者的信任。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耐心向患者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和可能的康复过程,介绍主治医生的技能及合适的营养饮食方法等。同时教授患者减轻痛苦和不适的方法,进行放松训练,降低心理应激程度。

2)重视骨科出院患者出院指导

正确地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卧位、饮食、休息、功能锻炼及药物应用等,有效地促进了疾病的愈合过程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定期复查并对骨科患者进行随访有助于动态观察患者的康复过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根据骨科患者陪护多的特点,健康教育不仅着眼于了患者,更着眼于了陪护人员,要求一一落实,护士加强了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报告。对患者及家属的倾诉和询问应耐心倾听,并给予详细解释。对不配合治疗及护理的患者,应耐心开导,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3)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使科内每位护士都能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每进行一项操作,每记一次护理记录都会考虑“法律”两字。在科内推出的“科内存在问题登记本”上每位护士都会发挥主人翁精神,详细记录科内近来发生的一些护理问题,并组织科内全体人员学习讨论,将护理纠纷、差错、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

4)加强学习护理行为规范

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护理技术水平,才能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科室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知识学习,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礼仪培训,工作中使用文明用语。学习落实规章制度与职业道德教育,护士长坚持了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加强了不安全因素及差错事故的管理,对每一件护理缺陷和差错一查到底、明确责任。合理安排护士排班制度,使每个时间的工作效率服务效率都保持一个很高的水平,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3结语

在骨科护理中要坚持“病人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是病人安全的保障,护士长管理到位及护士的责任感是病人安全的保证。实施层级管理:护士长――责任护士――临床护士,充分发挥责任护士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加强病人安全防护,确保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凌云,周清宏,余莉.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及预

防措施.护理研究,2009,19

[2]田君叶,刘均娥,穆红.骨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

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9,42(4)

篇5

1目前,常见的护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制度不健全。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有效的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监控力度也不够,在加上有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往往对骨折病人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而在病发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所以常常出错[1]。

(2)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足。护士是整个护理工作的主导者,也是护理水平及护理质量的集中体现者,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的护理人员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①技术不熟练。现在的护理人员大多比较年轻,只具有一般的基础护理能力和技术,缺乏专业的顾客护理技术,再加上临床经验不足、综合判断能力也不高,所以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甚至违反操作规程,最终导致操作失败。②知识不全面。年轻护士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全面,平时又不加强学习锻炼,做事盲目,所以不能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也会给病人带来不良后果。③工作没有足够的责任心。骨科护理大多由护士完成,护理人员的相对不足,使得很多护士长期处于繁忙的工作状态,加上重复夜班的劳累,导致很多护士身心疲惫,情绪波动大,对病人态度不好,责任心也不强,更容易引起差错和护患纠纷。④法律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的护理传统中,护士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护士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尽快解决影响患者健康的问题,因而忽略了潜在的法律问题,在护理过程中缺乏证据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注重证据的收集和管理。在出现纠纷时往往拿不出证据。

(3)患者存在心理问题,缺乏护患沟通技巧。骨科患者发病突然,心理反映强烈,加上长期的治疗,对自己身体过于担心,会产生恐惧、焦虑、悲观和痛苦等诸多情绪,这些不良心理也会导致不良的健康行为,从而给护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而且高龄骨折病人逐渐增多,骨折后行动受到限制,再加上护理并发症的出现,很容易让患者丧失信心,从而拒绝治疗,也将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

2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2]

篇6

关键词:婴幼儿肺炎常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00-01

肺炎是由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肺部炎症,其中病原体一般指的是细菌和病毒。而在婴幼儿肺炎中常见的是病毒性肺炎,常常由于出现呼吸道感染或者是支气管发炎等病症以后引发肺部炎症。其实肺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病之一,而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营养不良以及患有百日咳、麻疹等婴幼儿而言,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而使其患肺炎的几率更高。因而在对婴幼儿肺炎患者进行护理之时,应该密切关注婴幼儿的肺炎症状,加强护理与治疗。

1婴幼儿肺炎症状

婴幼儿本身的免疫力不强,因而极易由于病菌、微生物等而感染,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其中肺炎就是其中一种,在婴幼儿患者身上其病症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患肺炎的婴幼儿尝尝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呼吸声重,并伴有鼻翼扇动的现象。更有甚者,会出现缺氧的现象:面色灰白、嘴唇发紫等。

其二,在婴幼儿肺炎初期,其体征现象并不明显,体温有略微的上升,食欲不振,并伴有呕吐、腹泻的现象。

其三,出现明显的咳嗽现象,并且呈刺激性频咳,其咳嗽声中伴有痰的声音。

2婴幼儿肺炎的护理措施

肺炎在婴幼儿中是一年四季常见病症,而在冬季或者是天气骤变之时更是多见。同时由于护理不及时或者是护理不周到,将会使得呼吸道疾病以及感冒发烧发展为肺炎,加重婴幼儿的病情。因而,对患有肺炎的婴幼儿必须进行十分详细的护理,从而保证婴幼儿的尽早康复。针对婴幼儿特殊的体质,应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第一,保持环境的清新。由于患有肺炎的婴幼儿其呼吸道一般也表现有一定的炎症症状,因而首先控制其居住环境中的空气质量。保持室内的通风状况,保持空气流通;然后保持室内安静,让婴幼儿能够得到充足的睡眠时间;最后是保持室内温度的适应,一般在18℃左右。

第二,保持婴幼儿呼吸道的通畅。由于肺炎常常发生在冬季或者是气候骤变的时候,因而有许多家长怕孩子在睡觉的时候容易感觉寒冷,通畅用棉布将孩子的面部或者是口部捂住。但是对于患有肺炎的婴幼儿而言,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之时应该注意婴幼儿的面部或者是口部是否有遮掩物,如果有则应该立即摘取,否则会加重婴幼儿的病情。

第三,及时补充水分。由于患有肺炎的婴幼儿常常变现为体温上升、呼吸频率加快,因而体内水分散失较快。同时肺炎病症一般伴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所以此时患儿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增多。所以在患病期间应该适当的为患儿补充水分,通过注入液体可以减轻患儿的病症,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第四,注意营养的补给。患有肺炎的婴幼儿此时的免疫力较低,应该通过营养的补给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而在选择食物方面应该注意不能给婴幼儿喂食含脂肪丰富的食物,以免加重患儿的咳嗽症状。同时应该加大维生素的摄入量,如可以少量多次喂食牛乳、菜水以及果汁等液体食物。

第五,密切关注婴幼儿的体征状况。由于婴幼儿的身体体质特殊,因而需要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如有异常情况出现应该主动联系主治医生。其中,应该关注的体征有体温、呼吸频率、心率。

3护理婴幼儿肺炎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在对患有肺炎的婴幼儿进行护理之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注意饮食方面。由于此时的婴幼儿一般体质较弱,如果饮食稍有不注意将会引起呕吐、腹泻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状,从而不利于病情的康复。根据此时婴幼儿消化功能减弱的特点,应该选择更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为主,常见的有水果、蔬菜等。

其二,注意室内环境方面。患有肺炎的婴幼儿的呼吸道此时较为敏感,极易感染。因而保持婴幼儿患者居住的环境的清新以及舒适,不能够忽冷忽热,否则会加重婴幼儿患者的病情。而在保持室内通风的时候注意不要形成对流风,同时婴幼儿身穿的衣物不要过紧,保持他们的呼吸顺畅。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引起肺炎病种的不同安排相应的病房,进而尽量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帮助婴幼儿的恢复。

其三,与家长之间的配合。其实在护理过程中,除了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以外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从而为患儿的康复共同努力。首先,护理人员应该讲日常注意事项详细告知家长;其次,护理人员应该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了解患儿的具体情况以及患儿的体质特征,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4小结

其实引发婴幼儿肺炎的原因有多种,并且其初期病症症状不明显,不利于及早发现婴幼儿的患病情况。因而,后期的护理以及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根据引起肺炎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尽快的帮助婴幼儿身体健康的恢复。本文只是根据患有肺炎的婴幼儿护理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主要分析了患有肺炎的婴幼儿症状、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护理人员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为婴幼儿的康复提供更多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高群.小儿肺炎的治疗和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2(15)

篇7

[关键词] 留置导尿;常见问题;护理;漏尿;尿路感染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117-02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本院采用的气囊导尿管是双腔气囊导尿管,它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对患者刺激性小,固定性能好,不易滑脱等方面的优点,为尿潴留患者减轻痛苦,控制尿失禁引起的皮肤刺激与感染,留取不受污染的尿标本作细菌培养,以协助临床诊断,还广泛地应用于经尿道治疗用药,是观察病情变化,治疗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基本取代传统单腔橡胶导尿管,现将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出现的常见问题及护理措施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1999年开始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2011年2~7月抽查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神经内科留置导尿患者86例,其中,男66例,女20例,年龄60~91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2 方法

气囊导尿管是一条双腔气囊导尿管,长30~40 cm,前端侧孔呈多孔状,约2 cm处有一可容纳5~30 mL气体或液体的气囊,成年男性一般用F12~16,女性宜选用F16~18,导尿管的末端是一“Y”形状,直管为导尿管,可接尿袋引流尿液,侧管为气囊管,可注气注水,对于清醒患者向其说明导尿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仰卧位,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适当型号的尿管,男性插入20~22 cm,女性插入4~6 cm,见尿后再插入6 cm[1]。这是因为气囊导尿管头部距气囊的距离为5~6 cm,这样气囊注水后才能避免损伤尿道。为女患者导尿时,如误入阴道,应立即更换导尿包重新插入;为男患者导尿时,由于尿道长,有2个弯曲(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3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当患者感觉到明显疼痛时,可用2%利多卡因5 mL注入尿道,使患者疼痛感减轻。

2 结果

本组86例患者中,发生漏尿49例,尿路感染12例,拔管后尿潴留10例,导尿管堵塞9例,导尿管脱落4例,尿道黏膜损伤出血2例。经过有效护理措施后,漏尿止住,尿路感染被控制,尿潴留得到改善,导尿管被疏通,尿道黏膜损伤出血改善。

3讨论

3.1 漏尿

(1)尿管过细或气囊内所注液体或气体过少致漏尿。李为兵[2]认为若尿管较粗,而气囊内所注液体太少,使膀胱颈处于一个开放状态,当膀胱内压力大于尿道夹闭能力时即漏尿。导尿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粗细导尿管,检查尿管是否完好无损,气囊是否漏气,畸形,向气囊内注入10 mL无菌用水,并微微牵拉导尿管,使气囊与膀胱颈紧密贴合。(2)老年女性或昏迷患者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导致漏尿,应选择较粗尿管,经常牵拉尿管,使球囊位于尿道内口,防止尿液下流。

3.2 尿路感染

(1)导尿时操作不当,无菌观念不强,带入细菌或损伤尿道黏膜,为细菌的侵入和增殖创造条件,导尿时用物必须严格消毒灭菌,按无菌操作进行,避免反复多次插入,减少尿道损伤及污染概率,在肾功能正常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静脉输液1 500~2 000 mL,禁饮浓茶和咖啡,预防结石形成,每日会阴护理两次,做好床单位、衣物、皮肤的清洁。(2)留置导尿时间过长。钟秀英[3]调查报告导尿管留置1、2、14 d时泌尿系统感染分别为1%、5%和100%。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的时间呈正比,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拔除导尿管是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3)导尿管腔内逆行感染病原菌,细菌可经导尿管与引流管接口或引流袋排出污染,进入膀胱引起菌尿,长期留置导尿患者,下床时尿袋低于耻骨联合水平,防止尿液逆流造成逆行性尿路感染,保持引流系统密闭性,选择封闭式引流系统对降低尿路感染率有显著作用,避免轻易分离尿管与集尿袋接头及反复留取标本等动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无感染时每周更换一次集尿袋,2周更换1次尿管。

3.3 拔管后尿潴留

(1)长期留置尿管,膀胱逼尿肌过度松弛,拔出尿管易出现尿潴留,在拔管前可作间歇引流夹管,以锻炼膀胱的反射功能,待膀胱充盈,有尿意时,开管,排出尿液,反复训练膀胱功能1~2 d后拔管。拔管后一旦出现尿潴留,可借助辅助措施诱导排尿,如腹部热敷,温热水冲洗外阴,耻骨联合上膀胱底部按摩等,防止发生尿潴留。魏瑛琪等[4]研究拔管前以1∶5 000呋喃西林或生理盐水500 mL膀胱冲洗,并保留20~30 min,或冲洗有尿意,冲洗液自尿道溢出时再拔管,以此来帮助患者及时建立有效的首次排尿反射。(2)下泌尿道感染造成膀胱逼尿肌炎性水肿,影响膀胱的通尿功能,加重尿潴留,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每周检查尿常规1次,保持会清洁,防止感染。

3.4 导尿管堵塞

(1)急性细菌感染时,尿液混浊,尿沉淀产生,或膀胱出血,血凝块堵塞。有报道认为尿管留置7 d以后,尿管表面,尤其在内腔已形成细菌生物膜[5],大多数患者因之出现尿管堵塞。临床上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多饮水或做膀胱冲洗,有出血时及时给予止血药,口服碳酸氢钠片,以碱化尿液,减少钙盐的沉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时间原则是尽量减少更换导尿管的次数,导尿管只有发生堵塞时才更换。李晓燕等[6]认为高危堵塞类患者(尿液pH > 6.8),每2周更换1次,非堵塞类(尿液pH < 6.7),每4周更换1次,非堵塞类,尿液混浊有沉淀时3周更换。(2)长期留置导尿管,钙盐沉积或尿管老化,硬化引起引流不畅。

3.5 导尿管脱落

(1)气囊破裂,导致漏液,使用前先检查尿管质量,气囊有无破损,漏气,是否通畅。(2)气囊内注水不足,一般气囊内注无菌用水10 mL,蔡玉芳等[7]通过对86例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适当气囊导尿管注水量为男15 mL、女20 mL。(3)患者烦躁不安自行将尿管拔除。对于躁动患者,应专人守护,放置保护性床档,必要时给予约束带适当约束。

3.6 尿道黏膜损伤出血

(1)留置导尿使用气囊导尿管时,气囊部位未插入膀胱内,当向气囊内充气或注入液体时,扩大的气囊嵌顿在尿道内。使尿道黏膜出血,操作时尿管插入膀胱见尿后再插入6 cm后充液,防止气囊充盈时挤到膀胱颈,充液后轻轻向外拉,直到不能拉动有阻力感为止。(2)由于生理结构不同,尿道的粗细也不同,伴有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患者,强行插入会引起尿道黏膜损伤造成出血,必要时用2%利多卡因注入尿道,减轻疼痛。另外男患者面对女护士操作难免存在紧张心理,会使腹肌不能放松,尿道括约肌痉挛,导尿管插入尿道受阻,引起尿道黏膜局部出血,操作时应嘱其放松腹肌,深呼吸,消除紧张情绪,减少恐惧感。(3)不合作或意识障碍患者,过度牵拉导尿管,使气囊变形,嵌顿在尿道狭窄处,损伤尿道黏膜而致出血,可以对患者进行适当约束,防止牵拉过度引起尿道黏膜损伤。(4)长期留置尿管,由于管周分泌物或尿晶体附着,拔管时未将气囊内液体抽回,造成尿道黏膜损伤,插管时记录气囊充液量,对腹腔内有大量尿液而又极度虚弱的患者,第一次不应超过1 000 mL,因为大量,使腹腔内压力突然降低,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血管内,导致血压下降而虚脱,又因为膀胱内突然减压,引起膀胱黏膜急剧充血而发生血尿。

留置导尿是一项侵入性操作,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在操作和护理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向患者及家属做好长期留置导尿的健康宣教,取得理解和配合。插管时动作要轻、稳、慢,切勿粗暴用力,熟悉男性和女性尿道的生理特点,了解气囊导尿管的结构,重视插管、留管、拔管的每一个过程,熟练插管技术,要具备细心、耐心和爱心,加强工作责任心,帮助患者消除长期留置尿管而产生的自卑、焦虑、尴尬、沮丧、孤独等不良心理变化,充分做好与患者家属地沟通。重视留置导尿出现的常见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患者排除困难,解决疼痛,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钧.气囊导尿管插入深度不够造成男性患者后尿道损伤[J]. 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24.

[2]李为兵.漏尿点压测定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J]. 医学杂志,2003,28(2):142-143.

[3]钟秀英.医院泌尿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2,9(1):7-9.

[4]魏瑛琪,蒋丽,张文香,等.拔尿管前膀胱冲洗预防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33-734.

[5]Nickel, Downey JA, Costerton. Ultra Structural Study of microbiologic colinization of urinary[J]. Catheters Urology,1998,34:284-291.

[6]李晓燕,翟丽,王晓静,等.运用循证护理探讨留置导尿管的更换时间[J].护理杂志,2008,25(10):47-48.

篇8

【摘要】护理记录是医疗护理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科护理记录是护士对内科住院患者护理的全过程的真实写照。本文在分析了36份内科护理记录以后,探讨了内科护理记录需要统一的几个标准和提高护理记录质量的措施等问题。

【关键词】 内科 护理记录 质量

护理记录就是对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是医疗护理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护理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是医疗事故鉴定、处理的法律依据。在护理记录中,内科、外科、儿科和妇科的记录重点和要求有所不同,本文谈的是内科护理记录的质量问题。

一内科护理记录的常见问题及原因

笔者通过对在本院工作及下乡指导和交流学习中接触到的36份内科护理(病例)记录的认真分析,发现尽管这些内科护理记录分别出自“三甲”医院到乡镇卫生院等不同层次医院的不同内科科室,但均因记录不规范而留有隐患。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晰;医学术语使用不规范、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要素不全、重点不突出;只记录医嘱的执行情况,没有反映护理的全过程。下面将存在问题的31份护理记录分析如下:

1. 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晰的5份,占16.1 %。

2.医学术语使用不规范、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5份,占16.1 %。有的是医学术语使用不规范,各种症状、体征的记录使用俗语;有的使用不规范的简称或简化字;有的测量数据和用药数据的计量单位书写不当,没有采用国际符号,容易造成混乱;有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一律使用顿号或逗号,容易引起歧义。

3.要素不全、重点不突出的9份,占29 %。多数记录抓不住重点,只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生理状况和治疗情况,护理情况和病情动态观察记录较少或一笔带过,护理记录变成了医疗记录。

4.只记录医嘱的执行情况的17份,占54.8 %。虽然记录了护理人员准确、及时执行医嘱的情况,但没有反映出护士在观察、处置患者过程中的行为及护理活动的全过程。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客观上的问题,即没有统一的书写模式及书写规范,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的相关要求认识不统一,各人凭自己的理解去记录;二是主观上的问题,即护理人员对书写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这些记录可有可无,记录时马虎应付;三是水平问题,即护理人员记录用语的准确度和对情况的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内科护理记录需要统一的几个标准

1.护理记录的标准

书写标准:记录要有合法性,书写应当使用不容易退色的蓝黑墨水,要求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标点符号应用正确。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日期和时间,采用24小时制记录。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记录者本人用蓝黑墨水笔画双横线,修改者用红色墨水笔画双横线),然后更正,不能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记录者须签全名。

语言标准:语言要有专业性,用词准确、语言精练、标点正确,要正确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

内容标准:符合护理程序,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护理的全过程。体现护理行为的科学性、规范性,体现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

2.书写格式

为切实减轻临床护士书写护理文书的负担,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2010年,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在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的通知》,规范了护理文书书写行为,组织设计了表格式护理文书参考样式,即《体温单》《长期医嘱单》《临时医嘱单》《手术清点记录》《护理记录单》样式及填写说明,我们要认真研究、严格执行。

3.书写内容

内科护士需要填写或书写的护理文书包括:体温单、医嘱执行记录、护理记录(含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1)体温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 

(2)医嘱执行记录:医嘱单分为长期医嘱单和临时医嘱单。护士每天执行长期医嘱的给药单、输液单、治疗单,由执行护士签名;临时医嘱单由执行临时医嘱的护士填写执行时间并签名。

(3)住院患者护理记录:一般患者根据医嘱要求提供的基础生命体征及观察重点项目的记录。记录简明扼要、清晰动态,不重复记录。重点记录患者病情发展变化和医疗护理全过程。

(4)危重患者护理记录:记录重点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病情变化、护理措施和效果等。要求患者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病危患者每班至少记录一次,特级护理患者每小时至少记录一次,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记录完毕后护士签名。因抢救急危重患者而未及时书写的记录,有关人员应在抢救后6小时内及时据实补记。

三、提高内科护理记录质量的措施

1. 建立规章制度、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各科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健全临床护理文书书写和管理制度。制订和完善内科护理的记录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用制度来提升护理记录的质量。

2.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强相关医疗护理法律知识的学习。让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记录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资料、是病人接受医院护理的法律依据,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

3. 明确权限和职责、谁执行、谁签字、谁负责。

4.提高护理人员的写作水平:进一步规范护理记录书写,采取培训、点评、考核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写作水平。

(1)培训。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护士书写护理记录的基本技能、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也要提高内科专业护理水平和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

(2)点评。充分发挥护理文书质量评价的作用,促进护理文书质量持续改进。定期召开护理记录点评会,挑选最好的和最差的两种护理记录来评价, 进行优点和缺陷分析,鼓励护士积极发言,最后由护士长总结评价,会后印发范文供参考。使护理人员能准确掌握和熟练应用记录的基本要求。

(3)考核。医院要把护理记录作为护理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项目纳入综合考核范畴。定期给护理记录打分,奖优罚劣,对不合格的护理记录提出改进意见。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年终护理记录评比等活动,提高护理记录质量。

参考文献

[1]白洪敏、李红霞、孙文英、黄玉华、张佩超 《 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认识与满意度调查分析》 载《中国护理管理》2005年第5卷第6期25-27页

[2]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

篇9

【关键词】 老年患者;呼吸疾病;护理问题;方法

老年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比例占老年疾病患者很大一部分,这些患者大多年龄较大,时间较长,而且由于自身身体机能的衰退,比较容易复发。常见的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需求多样化也不断增长,这样对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也逐步被重视起来。 下面就从一组数据中,来分析怎样对老年人患者进行护理。

1 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现状

在一个调查小组中有40例老年患者,年龄平均在60~85岁,大多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病时间平均在5~15年,同时很大一部分患者还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疾病。

2 在护理时遇到的问题及方法

2.1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的年龄较大,各系统、组织以及器官功能的衰退,很容易会造成病情反复发作,再加上长期的治疗,不能有效的快速根除这些疾病,这样就造成老年人心理上对医院和治疗不信任,出现焦虑、恐惧、沮丧、不配合治疗等一些不良情绪。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医护人员要做到对老年患者心理的护理,关心老年人,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消除或缓解他们的不良心理压力。

2.2 专业的医护护理 老年呼吸疾病常伴随有反复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症状有无加重,注意痰液和咳血的颜色以及量的多少,如有病情变化,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老年人的病情容易突变,所以要重视老年患者的细微变化和出现的症状,及时向医生反馈信息。在做到对病情观察的同时还要对老年患者做到正确的氧疗护理。正确执行医嘱,根据病情的需要给患者采取相应流量吸氧,在氧疗护理期间,医护人员要注意巡视,多观察患者的缺氧症状是否改善,自信检查氧气管是否漏气,吸氧管是否通畅,定期做到对吸氧管的更换等。对有排痰护理的患者,也要重视。这是因为老年人肺功能低下等,容易使痰液阻塞呼吸道,影响肺通气功能。就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呼吸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改善肺功能,这样对老年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患者明白排痰的重要性,教会他们有效的排痰方法,指导并协助患者排痰。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击患者的背部,以使粘附在肺部的痰液松动脱落,使痰液咳出。对病情比较严重或昏迷的患者,要及时有规律的对其进行吸痰,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吸出痰液等分泌物,以免窒息状况的发生。

2.3 老年人的生活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受到感染造成反复发作,要求医院保持安静的室内环境,保持新鲜的空气和适量的温度和湿度。针对病情较轻者可以让患者适当的做一些运动,对病情较重者,要加强对基础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和患者家属讲清翻身的重要性,并做好翻身记录。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同时还要对患有呼吸系统的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这类的老年患者由于感染、呼吸困难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身体机能处于负氮平衡,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容易受到外来的感染。因此就必须要给老年患者补充充足的营养。嘱咐患者家属对患者饮食的注意,应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防止噎食;多引用流质、半流质食物,忌辛辣冷的食物,多食高蛋白和蔬菜、水果。

2.4 健康指导 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让患者学习并采用缩唇呼吸法、体力训练等一些基本的康复训练技能。通过缩唇呼吸法,可以延缓吸气时气流压力的下降,提高气道内压,排除肺内的残气,吸收新鲜的空气,增强肺泡换气,有效的改善了缺氧症状。体力训练也多主要是以呼吸体操和医疗体育等有氧运动为主。

2.5 用药安全护理 因为老年患者大多伴有其他的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如果疏忽,就会造成漏服、少服、用药过量,甚至在服用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常常忘记吃药,或忘记已经服过又过量服用,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就要做到口服药由护士按次送服,并且监督患者把药服下。针对患有吞咽困难或病情较重的患者,最好把药物研碎溶解在水中服用。服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2.6 老年人的日常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患者自己处理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还要注意帮助患者积极主动地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多听音乐、阅读等,让患者保持舒适的,根据天气的变化添减衣物,常开窗换气。

因为康复期是呼吸系统疾病缓解期,这样就应该采取措施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对易患感冒患者鼓励加强锻炼,增强耐寒能力,增强体质,鼓励患者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加强膈肌活动,增加有效通气量。注意有氧呼吸,对有烟、酒嗜好者要鼓励戒烟戒酒,以利改善呼吸功能。

在入睡时,老年患者多患有睡眠障碍,这样就要求医院必须给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护理人员也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和关门轻。在入睡前让患者用温水泡脚,避免进行刺激性的谈话或节目,以免影响睡眠质量,对严重失眠者可用药物辅助患者入睡。

3 小结

呼吸系统疾病多是慢性过程,病情不稳定,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心理和日常生活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想通过护理来改善对呼吸系统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要重视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环境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老年患者的体制,老年患者健康的目的才能实现,才能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好的全方面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全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水平分析[J].医学产业资讯,2007,4(34):37-38.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9.

篇10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问题;护理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实际生活中,大多只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健康问题,并积极寻找到很多解决方案,但对于老年人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还缺少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加强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效护理。

1.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1.1孤独感以及失落感

对老年人而言,在离休之后没有机会与同事进行交流,并且儿女都有自己的家庭与工作,无法长时间陪伴身边,因此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大部分子女在其生活上比较重视,但都忽略在情感上与之进行交流。老年人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有所减少,增加了其生活中的空余时间,另外,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造成行动不方便,导致老年人有空虚、寂寞感,在心理上会有一种孤独感产生,尤其是在其生病时,会使得孤独感以及失落感增加。

1.2恐惧感

对于老年人群,其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担心自己会出现某些疾病,在心理上会产生恐惧感或者忧虑感;有些老年人虽然知道自己患有疾病,但出于自身经济状况的考虑以及担心增加儿女经济负担,因而将最佳治疗时机耽误,导致疾病更加严重,也使其心理恐惧感增加[1]。

1.3抑郁

对于老年人而言,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以及心理失调现象。抑郁情绪的出现大多是由于老年人被慢性疾病困扰以及死亡威胁而导致的,有一部分老年人是由于失去配偶或者生活单调、家庭失和以及内心空虚而出现抑郁与焦虑,有些老年人是因为在退休之后其生活方式出现改变,减少了社会交往,比较缺乏归属感,从而导致其出现抑郁心情,对于遇到的事情感到悲观失望[2]。

1.4健忘

老年人的机体功能会有所减退,并且其记忆力也会逐渐降低,常出现近期记忆力减退的表现,对于近期所发生的事情,经常会忘记,另外对于自己所做事情以及所说话往往会无法回忆起来,可能常常找不到东西,或者是对于所说过的话重复讲述。

2.老年人心理护理对策

2.1指导老年人正确认知,自我调节心理状态

要帮助老年人将生活、家庭、健康、疾病以及业余生活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妥善解决,对于衰老事实要学会适应,使心情放松,从而及时享受剩余的人生幸福,并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时准备好应付。在实际生活中要能够了解自身心理变化,对于出现的各种变化做到愉快接受并适应。培养自身积极思维方式,学会以积极心态来面对人生,使自己心态保持积极乐观。对自身善于进行调整,对事情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要学会换位思考,从而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心态[3]。

2.2提倡老年人多接触社会

指导老年人要学会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利用不同方式融入社会,保持与其他人的交往。可以鼓励其尽可能地参加健身活动,通过锻炼身体,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保持精力旺盛,从而消除很多不良情绪。保持平和心境以及稳定的情绪,使其具备更有深度与广度的认知,从而使其在生活上健康快乐。

2.3及时疏导老年人消极情绪

若发现老年人存在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要指导其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并向其讲述和示范各种调节情绪的方法,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使老年人的失眠、焦虑及抑郁等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使之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4]。

2.4鼓励老年人不断学习

要避免老年人在心理上出现空虚与无聊,首先就应当使其有上进心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事物追求以及学习新知识所要具备的心理动力。在启发好奇心方面,组织老年人进行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学习和交流,比如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以及适应方法,老年人容易出现的意外事件、疾病与心理困扰等,通过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不仅使其能够自我预防以及治疗疾病,还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延缓衰老,特别是心理衰老。

2.5引导老年人正确面对生老病死

对于老年人而言,进入晚年并不代表着结束人生,而是要重新构建新生活。护理人员要正确引导老年人,使其正确面对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老年人要承认自己衰老的事实,对于自己无法做到的事,不要勉强去做,但心理上要保持年轻,老年人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对死亡有正确认识,才不会对死亡恐惧,对一切都坦然面对,从而做到安度晚年。

3.小结

现代社会,老年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对老年人进行有效护理,解决其心理问题,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使老年人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孙巧玲.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10,3(22):47-48.

[2]赖冉冉,林梅. 养老机构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 科技资讯,2010,23(25):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