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联系的视角解读教材。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在那个历史年代的背景下出现了哪些动人的历史人物,产生了哪些历史故事,一个历史故事又有怎样特定的历史背景,等等。例如,众所周知的《水浒》,它是在哪个历史年代、历史背景下演绎出来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背景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又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往往比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横纵比较。例如,某两场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从社会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方面去比较是否容易发现二者的异同。这种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历史线索,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所谓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也就是用横纵对比的方法。

如果学生能经常这样对比思考,就可以对不同历史现象的实质作出较准确的分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书本绝不是读过即可的,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只是学习历史的起点,历史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历史思维的方法去比较、去研究,去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

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搜集与分析史料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材料,学会理解,学会分析,进行研究性学习。针对每一个历史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推荐相应的历史读物,让学生多看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充分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不但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背景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也让他们积累了历史知识,增加了思考的信息量。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尝试利用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推论。对搜集到的历史材料,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直接拿来作为分析的证据,而应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辨析,先搞清材料的价值、来源、真伪等,再进行分析和研究。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各学科都在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努力探求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下面仅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意识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只有对某物发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前提。学生只要对所学习的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就会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萌动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教师如果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思维动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一是创设生动、有趣、优美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求知欲望。或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美妙动听的音乐,或是用发人深省的漫画插图,特别是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渲染气氛,激活材料。二是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尽可能与今天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生活事例,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刺激求知渴望的目的。三是把思想政治教学尽可能与学生的心理动向、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当今的中学生功课多,学习负担重,考试升学竞争强、心理压力大,他们所迫切希望的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成为高考的胜利者。学生的这种心理动向,教师备课、授课时应该设法考虑进去,并能把它与政治教学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

二、营造民主氛围,培植创造思维土壤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创造的敏感性,可以激活联想,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良好的心境还是灵感发生的重要情绪因素。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是创新的土壤,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整个过程的控制者、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使“师本”教育模式变为“生本”教育模式,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精神,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之火得以点燃。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保证和扩展学生主体之间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主动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见解或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这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新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就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推动学生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例如,在讲授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竞争与协作、个人与社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时,我们针对学生对现实了解不够、看问题比较偏激的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广泛讨论,畅所欲言,最终使他们不仅正确认识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三、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创造思维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习方式的优化首先有赖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个体的能动性,从而严重窒息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样,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拓展思维空间,展示思维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其次,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坚持启发教学的创新。改革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要广泛运用讨论式、问题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创设教学新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法指导,使自己的“教”的活动始终为学生的“学”的活动服务,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去探索、去研究、去分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才能最终使学生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训练活动,成为自觉的探索学习、研究学习行为。第三,要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时科学的学习评价,教师不仅可以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以便调控教学活动,而且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只要学生敢于说,就应大加鼓励。总之,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充满创造欲望。

篇3

关键词: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 心理因素

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特点较之前发生一定的变化

让·皮亚杰(J.Piaget)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发展。

因而在初中数学的学习,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这时学生的思维正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当然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的一些思维方法还在起作用,有时两者之间学生会产生对比和混淆。有时我们突然用初中的思维方式解决小学数学题时,还会出现或复杂或简单。再如初中学生在学习观察函数图象时,往往更易接受利用函数关系式来解决问题,而不能更灵活地利用图象的实际意义解决问题。

二、数学教学中常提及的一些思维方式及培养策略

(1)根据学生思维凭借物的不同及个体心理发展历史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①教学过程中,学生动作思维的培养,是最容易,但也易忽略的。动作思维是借以实际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通过几何画图和尺规作图及作辅助线等教学,这种思维方式训练,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另在网格中画图及图形的对称、旋转、平移等变换,除了对学生的想像能力及逻辑能力要求,也要配合学生动作思维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②教学过程中,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体现。数学教学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利用数学问题的表象进行的思维,在思考过程中,往往有时要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理解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可以帮助解决复杂的问题。

如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生对空间图形想像有一定难度,处于发展阶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具体的物体模型或具体实物。再如在解决概率类问题中,如果还只是列举或排除各种事件的可能性来解决问题,显然难度较大。但借助树状图或列表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作为一种形象思维方式,来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方法则容易得多。

③教学过程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是重点,也是难点。这种思维能力贯穿于学生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抽象思维是数学思维形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概括性与抽象性。

(2)根据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同,将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①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追求多样方案的思维,或从一个问题出发去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思维。发散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要注重一些数学问题的训练,如写满足一定要求的函数关系式,或对一些命题真假作出判断。

②集中思维是从多种信息分析比较求得一个正确答案,沿着一个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的答案是惟一的,要求学生能够处理问题中的信息,并能利用习得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具有思考性和逻辑性,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常表现在几何证明推理等问题的解决等。

(3)根据学生思维创造性成分,可将思维分为两种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①习惯性思维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常规模式、习惯、方案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缺乏独创性,不善于变通,不会产生新的思维成果。一些典型的错误往往就是由惯性思维造成的,但也易于纠正的错误。

②创造性思维就是超出常规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如直觉思维,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觉领悟。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关注以下几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培养,不能仅仅注重单方面或某些思维的培养,要注重各种思维能力之间的灵活使用,让学生从心灵上体会思维的乐趣,养成喜欢思考的习惯,并能形成充满活力的思维的能力。

在数学知识教学中,要有机结合数学问题的解决来促进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分析与综合、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相关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甚至要因人而异。

了解思维的过程对思维的培养很重要,心理学一般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四个阶段: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阶段、分析和明确问题阶段、提出假设阶段和验证阶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①动机与情绪状态,解决问题最理想的动机状态既要积极振奋,又要镇静从容。我们都有生活经验,在遇到复杂或有一定紧张度的问题时,如遇到难题,我们都会提醒自己要冷静。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过度的情绪化,只会让问题更难以解决,思维能力和水平也不得以发挥。

②思维定势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用相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越多,则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难度越大,易使问题的解决刻板化。在当前教学中,既要注重各种题型的训练,更要注重各种问题的灵活变化或引申。同时也要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③功能固着影响,这是一种只熟悉事物的通常用途,而无视其它功能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定势,往往干扰人们问题的解决。

④个性影响,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点也影响到问题的解决。研究表明:谨慎、进取、创新、顽强、自信等个性心理特点与创造正相关,解决问题效率高;相反,粗暴、畏缩、动摇、懦弱、拘谨、自卑、自负等个性心理特点与创造负相关,解决问题效率差。

综上,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者,我们要充分利用积累的教学经验,同时注重理论学习。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上,多思考,多探索。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一定会越来越成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不断地提高,更能体会思考带给他们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篇4

培养学生乐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在教学中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

如教《我的战友》一课,在分析烈火烧身一段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想想平时被火烫了是什么滋味,从而体会在烈火烧身达半个多钟头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巨大忍耐力,转而问学生:“为什么能这样做呢?”“你们知道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这时学生思维活跃,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坚持到底,绝不能因为自己而暴露目标。”有的说:“当烈火在他身上燃烧时,他完全可以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火焰。但他想到这样做会使整个作战计划和潜伏部队毁灭,所以宁可牺牲自己,一动不动。”学生的回答,一个比一个完整深入。这时我就追问:“你们怎么知道当时是这样想的呢?”有的学生答:“思想支配行动。所以能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像巨石一样一动不动,正说明他心中是这样想的。”在不断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他们被的高尚品质所感动。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

如教《鸟的天堂》这课时,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一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哪几个条件促成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巢?”学生会说:“很简单么,书上都讲了,农民不许人们去抓它。”“只有这一点原因吗?”这一追问促使学生继续去思考这个问题并找出了答案。有的说,船划到近前的时候,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这就是说,这棵榕树遮盖面积很大;有的说这棵榕树的干和根很大很粗,看起来像很多株榕树;有的说,树叶很茂盛,每一片树叶上都好像有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就是说,这棵树枝繁叶茂,是鸟的藏身处……可见,从课文中看,农民不许去捉不是唯一的原因,需要许多条件才能保证很多鸟在那里做巢。

三、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在深入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明白了“神机妙算”一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才干。在此基础上问:课文是怎样围绕“神机妙算”来表现诸葛亮的?他算哪些人?算哪些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归纳总结。

篇5

所谓数学直觉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对数学的一种直觉,一种灵感,是人特有的一种感觉,是抽象的,却又是迅速的,拥有强大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思维迅捷,对数学信息变得敏感、锐利. 学生可通过直觉思维,头脑在短时间内迅速整理所学知识和经验,对数学题作出直觉判断. 数学直觉思维,相当于在很多艺术科目中(比如美术)的悟性,就是一种灵感、感觉,瞬间发生的、抽象的思维.

初中数学主要是为高中数学打下基础,但是很多题目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无法解答. 作为教师,我们一直纠结于传统的教学思路,强调按部就班. 解题时,反复强调“论证严谨”,进行反复的推敲、讲解. 然而,一部分学生还是没办法理解,找不到解题思路和突破口,对题目没有感觉,从而失去信心和兴趣. 我们往往会忽视“猜想”的重要,通过猜想的结果进行验证,很多时候反而会得到正解. 由此可见,进行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同时,直觉思维不仅仅针对数学的学习,对人的创造力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想象力丰富,拥有很多创意,往往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没有定性,总是靠直觉来看待事物. 现如今,创造性人才是社会渴求的,培养直觉思维更是明智之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而且更利于社会发展.

二、培养数学直觉思维的方法

1. 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板块

虽然直觉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悟性”,但是只有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才能提高“悟性”的准确度、灵敏度. 直觉思维不被逻辑束缚,但是却被知识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的直觉不同. 知识的存储量影响着直觉. 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直觉感,营造一种直觉思维的氛围,使学生进行发展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不是碰运气,更不是概率,直觉虽然存在着偶然性,但其必然性不可忽视. 人跟人的直觉有不同,学习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 为什么大多时候,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比开小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好呢?这就是因为,知识量的获得和掌握程度有明显差别. 认真听讲的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更多一些,老师的某些反复操作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遇到问题马上可以预感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种类;开小差的学生知识本身有缺失,没有经过老师给予的巩固过程,不易掌握,遇到问题无法联想到一种或者多种解决思路. 学习好的学生往往掌握大量知识基础,积累了多重思路,在大脑中不由自主地形成知识组块,直觉感很强烈.

2. 跳跃式思维,建立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习不好的同学明明得出了结果,却往往不敢说出自己的答案;在说出答案后,老师询问是否确定时,出现犹豫、或者说不知道的现象;当其他同学说出答案时总认为是对的. 很明显,这样的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 我们应该锻炼学生们的跳跃式思维,不要一味地让学生认为数学只能一步一步逻辑思维,让他们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跳跃式思维中寻找问题,带动自身的好奇心,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找到自信.

告别枯燥乏味的数学题,置身于高傲的探究学习. 当学生用逻辑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他们一定会认为是一个必然;当学生通过第一感觉的猜测,而问题迎刃而解,不仅仅是自己,连其他学生和老师都会觉得这是多么聪明的头脑啊,势必信心高涨.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学生更加信任自己以及自己的设想,有助于数学直觉思维的开发.

3. 累积丰富的经验,寻找直觉

头脑里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储存丰富的经验,人们对事物的联想和下意识判断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就像阅历丰富的成年人比不问世事的儿童更会看人. 数学直觉思维就是对数学对象、结构和关系的判断、想象. 如果一定要说出数学直觉思维的缺点,那就是缺乏一个完整、明确、清晰的验证过程. 运用直觉思维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跳步骤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大体经验,在答题时将其“隐藏步骤”写出来,完善答题. 数学直觉并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累积经验的多少丰富了联想,丰富的联想产生了直觉.

4. 更新教学观念,引入新理念

告别“以老师传授技巧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加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理念,将学习、探索的权力交给同学们. 不要取笑、抨击学生的大胆设想,无论正确与否都帮助验证,对其可取之处进行鼓励,在课堂中和同学们商讨直觉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让学生们享受到用直觉解题的愉快和成功.

三、数学直觉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

篇6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构成、逻辑运算、数算求解、数据处理等。思维能力是学生解题思路的开始,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数学教师长期所追寻的课题。

一、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通过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变化等概念的学科,其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是数学应有的特点。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构建学生的空间能力,培养学生的正确计算水平和逻辑思维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学习好数学这门课程,是数学教师苦苦在寻找的答案。高中数学课本提出:“要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把它作为数学讲课的重要目的之一”。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机智在于大脑的思维过程”。首先,数学课堂教学是要教会学生学懂必要的数学知识,使其知道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大脑智力水平,这也是课堂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教学者的高度重视。数学思维能力是学习好数学的前提,是解开数学奥妙的开始,通过数学思维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合理,思维方向趋于正确,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探讨课题。

二、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分析

1.思考问题角度单一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提问解答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好问心理长期受到压制,学生由此对数学主动探索的欲望降低,缺乏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解题的方法上缺乏应变能力,思维上存在惰性,习惯于上网查阅资料、翻看参考书,造成学生解题思维单一,无法更好地提高学习数学能力。

2.缺乏系统的知识理解

数学各章节知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个体,而是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各部分知识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完整的数学概念。但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数学呈现章节化理解,特别是对概念、定义、公式的理解只满足于死记硬背,套用固定公式,缺乏对知识的拓展,在学生的记忆中知识呈现的是零散的分布,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思维体系,没有建立完善的思维结构方式,进而影响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3.没有良好的课下回顾习惯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课下回顾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课下习惯于总结回顾的学生,比课下不复习的学生,记忆能力加深一倍,思维方式提高明显,避免了今后犯类似的解题错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从转变授课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曾经有教学学者提出:“学习数学做好的方法是实践”。学生只有亲身体验,亲自实践,找出结论,才能加深对公式和概念的理解,才不至于在学习数学中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才不至于学过之后就忘记。比如,在学习到椭圆概念的时候,以往的讲课方式是,教师拿出一根绳子和需要固定的两个点,在黑板上为同学们演示椭圆形成的过程,最后告诉学生椭圆是两个固定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运动的轨迹。显然,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主动思考较少,被动的接受了定义的给出,缺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师换位思考,让学生来担任主讲演示,就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需要,告诉学生第二天要讲椭圆,让他们准备好两个图钉和一根绳子。第二天课堂上,教师为同学们讲出绘图的要领,首先为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让同学们大胆的去尝试,根据自己准备的绳子,进行研究与探索,教师可对学生们画出的椭圆进行比对,学生们会发现由于绳子长短和图钉之间的距离不同,所画出的椭圆也不相同,最后教师给出椭圆的定义x2/a2+y2/b2=1 (a>b>0)。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验,运用独立的思维方式,加深了对椭圆公式的理解,在课堂欢快的气氛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2.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起源于生活,应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所以,教师要善于用生活的经验来教授数学,多讲解社会生活数学的应用意义,让学生感知到身边的数学知识,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动力,才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比如,在讲到排列组织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联想到刚刚结束的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告诉学生世界杯一共32支球队,4个球队为一个小组,比赛第一轮采用小组赛单循环比赛,进入淘汰赛阶段,每次比赛淘汰一名球队,排出前四名球队,问世界杯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学生通过对排列组合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就解答出了答案。正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去主动的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积极主动的应用数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3.在设置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课本中提出:“数学教学应善于为学生设置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趣味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到等比数列求和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古代经典的故事,作为课前引导。传说中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十分喜爱下国际象棋,为了奖励国际象棋的创造者,他说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这名创造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国际象棋棋盘上第一个格子放上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放上两粒小麦,第三个格子放上四粒小麦,以此类推填满六十四个格子。国王开始以为这个要求很简单,便命令士兵去填满,但到第二十几个格子的时候,就很难实现,原来这需要整个国家十几年的粮食才能实现。设置完问题后,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等比数列,最后给出等比数列求和的公式,让同学可以根据问题,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大概需要多少粮食。正是这样的问题设置,使学生一开始就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主动去寻求答案,由此形成了运算求解的主动思维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牢记这项教学任务,从日常的教学入手,不断地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乐意学、主动学、善于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进而实现素质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思维能力 科学方法

随着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推行已经逐渐深入。物理作为一门以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密学科,其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规律的探索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都需要良好的思维能力做支撑进行严谨的辨析和加工,而良好的思维能力又不是自然形成的,很大程度在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所以,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素质教育中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成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成效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看出效果。但是,长期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兴趣作为支撑点是很难做到持之以恒的。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能否坚持长期的理论学习和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多少。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物理实验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它以自身具备的具体形象、准确生动的特点激发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

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表现出来就体现在实际操作上,凡是他们感兴趣的都想亲自去试一试、摸一下。物理教学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采用实验操作、图表演示以及语言描绘等,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加强理解和体会,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学过程中,一部分难度较大的实验可以由师生共同进行,一部分实验任务教师可以实行分组实验进行,让学生在小组实验中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参与的机会。对于物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相关的观察课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进行归纳整理,探究物理知识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单凭知识的讲解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操作乐趣的,其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有更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深远的意义,对物理教学有深远的影响。

二、突破潜意识的禁锢,建立物理学习需要的基本思维

所谓的思维定式,其实就是指人们在进行一项事物活动之前心理上存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学习力与运动二者关系之前,生活中已经存在了大量的事物现象,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这些思维定势里有的和科学相符合,有的却和科学理论背道而驰,严重干扰着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吸收,对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比如,在进行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时候,学生们将小学算术题的思维带入初中学习中,因此对于物理公式和计算方法以及物理单位的理解的接受存在一定的思维限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新、全面的解题思维过程,从审题到物理量的理解,都要克服不利的思维定势,建立起正确的思维逻辑思考轨道。这种类似于程序化的问题在解释物理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长期训练,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势。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这种思维定势建立在被动接受的基础之上,而是要一步一步地引发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在启发中学会“以不变应万变”。物理学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仅仅靠思维定势去分析问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超越思维定势,走向思维发散。

三、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思维起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发现和归纳物理规律,利用物理实验活跃思维

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物理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动脑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将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原理,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实验的态度和方法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笔者在此建议,在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演示实验可以实行师生互动的方式,一边做实验一边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有时间还可以多做一些课外小实验,结合实际生活中涉及到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养成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从实验中认识物理这门自然学科。

例如,对于凸透镜成像的物理规律及相关应用,这里面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于物距、像距和像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这就需要他们亲自动手做一些相关的实验,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照相机、成像仪、放大镜等进行分析,学习它们的使用方法,这样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中找到乐趣。

2.注重学习方法的共通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习方法中有一种叫做迁移,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让学习方法在迁移中融会贯通,这是引导学生摆脱死学、硬学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举一反三,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分析不同的学科问题,让思维在学习中得到有效发散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比如,在一些电学试题中,由于电路的变化,使得题中的条件出现改变,单凭其中任意一种情况无法得出计算结果,不能解决题中所提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尝试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根据已知的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式或者方程组,解出题目的答案,再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选取合适的解,物理题中涉及到的未知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小结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他们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学,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究物理学知识,这样他们的物理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好,其兴趣也才能是由心而发,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真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兴旺,李霞.新课标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学研究,2008(11).

[2]周艳茹.激发求知欲望关注科学素质――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实践与反思[J].物理教师,2009,(05)

篇8

中学生数学学习逻辑思维能力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因此,尤其是面临中考的学生的学习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思维过程的组织要得到相应的重视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观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科学记数法时,可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10的n次方中n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小数点移动的位数正好是n的绝对值,应该向前移n为正,向后移n为负。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第二,指导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沟通他们的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第三,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和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二、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第二,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聋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思维能力是在认知客观事物过程中,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性、概括性反映的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渐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能力上升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存在的缺陷,对事物进行判断、理解、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低,加之聋哑学生语言交流和沟通方面的缺陷,对于周围信息的关注度较低,而正是因为信息资源的匮乏,导致聋哑学生的抽象性逻辑思维力发展缓慢。因此,如何培养聋哑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快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应思考和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培养聋哑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原则

一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以聋哑学生为基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设置不同的练习题目,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对于数学的习题讲解,习题练习,都应有层次性,递增性,通过基本练习,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变式练习,来防止学生出现知识的负迁移,促进知识正向迁移,使得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掌握运用知识的技能。通过综合性练习引导聋哑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完成知识体系架构,提升自身思维能力。三是针对性原则: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根据聋哑学生的思维能力现状和特性,充分利用聋哑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设计符合当前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内容,最忌讳简单,机械重复。由于聋哑学生的视觉信息输入和加工能力较强,因此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较为优秀。因此,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特点,尽量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都转化成视觉信息,来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聋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灵活运用教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应意识到,教材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属于教与学的蓝图,只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指导资源,不能等同于全部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将教材转换成符合当前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学生所能触及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缩小学生认知和数学理论知识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中积累而成。

2、通过实践操作,有效地培养聋哑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在直观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过程中建立深刻的联系。感知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由于聋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师需要以形象思维力为基础,引导学生建立和提高抽象的思维力。聋哑学生对于提取和概括所观察到的自然规律能力存在不足,因此,很多教师虽然开展了大量的由形象思维转化到抽象思维的教学工作,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而实践操作活动,可以弥补这一教学缺陷,促使聋哑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同时,调动学习的兴趣,激发聋哑学生的求知欲望。

3、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架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数学化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聋哑学生自身掌握的学校生活经验,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经验,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贯穿三个方面的经验。比如在教学“用平面截几何体”时,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日常生活中父母做饭时的场景,然后将黄瓜,土豆等蔬菜展示在聋哑学生面前,由学生自己切割,了解不同形状的不同截面,以及如何计算面积等。这样就使聋哑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从生活中的实物转化成教学课堂上的平面几何图形。

4、打破思维定势,培养聋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抽象思维的最高层,聋哑学生的感官系统本身就存在缺陷,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加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把创造性解题思维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的产生解题思路。比如:x2+3x+2=(x-1)2+B(x-1)+C。解答这个题目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比如定值计算,根据恒等式定义,设x=1,x=0,代入公式中,即可解出B=5,C=6。也可以通过展开等式得到方程组x2+3x+2=x2+(B-2)x+1-B+C,比较等式两边系数得出,B-2=3,1-B+C=2最终得出结果B=5,C=6。

5、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培养聋哑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篇10

英语教学实践已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智力水平大致相近的学生个体,由于其思维能力的差异,在阅读分析时往往会显现出较大的差异,学生的阅读质量与他们的思维品质有着很大的关系。《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英语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条件”。那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任何书本知识要转换成学生的能力并加以提升,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现行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英?Z教学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英语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思维品质。林崇德和辛涛在《智力的培养》一书中对思维品质进行了较具体的阐述,体现了每个学生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思维品质反映着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它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训练学生英语思维,发展学生英语智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即是高中英语教学肩负的重任之一。因为高中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是教育的基本任务。在长期的潜意识里,人们总认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与此毫无关系。其实,就学科教学的特点而言,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同样的重要。 它主要是指以概念为思考的基础,以语言为载体,主要特征是抽象性。 概念、推理和判断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形式。 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能够通过基本的概念对所学东西进行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具备逻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例如在进行英语造句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分清句子的类型, 然后再进一步的分清句子中的各个成分,最后按照语法的顺序进行正确的造句。 这种层层递进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准确造句的基础上, 增强了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 从不同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 学生联想越广,驾驭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由此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了思维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推理及想象的能力。 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教师将同词根的单词或者同词缀的单词归类,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记忆,不仅能大大降低记忆困难, 而且还能通过对词汇的规整过程形成串珠成链的整体思维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整体认知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以往的传统教学当中, 高中英语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就好像是把自己大脑里的知识传送到学生的大脑当中,教师就充当的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学习高中英语课程的过程,学习过程单调枯燥, 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接受着教师的知识传送.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都缺乏创造意识,不会创新.在新课程改革之后的理念当中, 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独立思考,不断地创新和发现的过程. 所以, 高中的英语教师,想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要积极地探索和创建创新学习的模式,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性的学习研究,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思维能力培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要转变。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英语教学就是语法学习加课文理解;或是高考考什么,教学中就着重教什么和练什么。教学的过程完全是应试的过程。还有的教师习惯了老的教学方法,认为老的方法用起来驾轻就熟,省事方便。这样的教师和教学观显然是无法适应即将实行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不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我们就无法胜任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

2.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层次。由于中学生年龄的关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置、教学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社会经历和知识结构。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没兴趣,课堂的气氛就会不好,学生的发言也不会积极。太难,学生又会茫茫然不知所措,教学就达不到预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