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65-01
引言
玉米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农作物,是食品、饲料、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历史种植经验的总结,我国玉米种植经验日趋成熟,但是由于经济占用耕地开发、城市建筑及退耕还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因此在提升一定面积上的粮食产量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及时进行玉米栽培技术革新。近年来,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于危害已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进行玉米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本文就针对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进行论述。
1 玉米栽培新技术要点
1.1 注意种植力度的合理分配
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对于环境条件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同时必须严格注意玉米种植力度。玉米根系的生产发育规律与玉米成长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所以种植玉米一定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及当地气候状况进行种植。通过前人试验探索,我们得知,生产水平越高,最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就越大。因此要注意玉米种植力度的合理分配。
1.2 植株长相与管理技术
玉米在每一时期的生长状况都有所不同,对待不同时期植株的不同长相,要予以重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前人的探索中可知:玉米出苗―拔节期需大概22天,地下部分生长快速,而茎、叶部分生长较慢,丰产长相是苗齐、苗均、苗壮,茎基部扁而敦实,叶厚而深绿,且根系发达。五叶期时应该及时定苗。拔节时一抽雄期约为25~28天,茎叶生长充分,雌雄穗分化迅速,此时丰产植株的长相为生长整齐、肥壮,茎部节间短而粗实,中部叶片宽厚浓绿有光泽。这时应施较少的拔节肥,多施攻穗肥,并及时浇水,使的穗大粒多,并注意玉米螟的l生,及时进行隔行去雄工作。抽雄成熟期约为40天,此时根茎叶已停止生长,丰产植株长相为秆青叶绿,穗大出怀,籽粒饱满且无秃尖。如需必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工作结束后要剪掉雄穗,提高光能利用率以增加抗倒能力。要注重植株长相不同时期所表达的信息,给予玉米适当有效的管理。
1.3 适时收获期管理
生长期间要仔细关注,收获期间也不可马虎。针对农民在生产上普遍早收玉米,玉米收获难以到达期望,降低品质和产量这一现象,曾进行过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早收7天产量减少7%~10%,适宜的收获时期在灌浆结束即籽粒乳线消失后(或苞叶发黄后7~10天),一般在每年9月20日之后;比往年生产上晚近7天收获,这样一般可增产10%,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要获得高产,适时晚收也是有效且实用的技术。故此,想要丰收,最关键的便是在收获期把好最后一关,进行良好管理。
2 玉米栽培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农业管理技术
玉米病虫害是长期制约玉米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一种,广大农民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在其他作物收割好后选取适当时间播种玉米;相关农业部门应加强对玉米病虫害发生动态的检测力度,及时病虫消息;并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管理技术。
2.2 化学防治技术
玉米栽培所遭遇的病虫害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所使用的各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因此,要想彻底的解决病虫害问题,一些方面也要依靠化学技术予以解决。可在播种期或其他时期应对玉米生长情况和面临问题给予相应化学技术防治,如:播种期采用药剂防治,对比玉米详实情况,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结合田地进行一次封垄作业等。
2.3 生物防治技术
鉴于目前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生物防治是很有必要的。农民在选取种子时,要选取优质玉米种,在田间管理时,做好玉米排水工作,并重视病症植株对病症植株及时拔出进行深埋或焚烧,以免影响其他健康植株。在玉米幼苗时期及时喷洒农药,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2.4 物理防治技术
对玉米进行管理期间,要重视轮作和休耕,进行倒茬、轮作以及深翻处理;在进行田间管理过程中,将出现病症的玉米植株拔出;及时做好肥水管理。
结语
我国玉米栽培技术在日趋成熟,经过相关农业部门的努力,一些合理的玉米增产技术正在检验与使用中,玉米栽培技术的革新将会为玉米产量质量的增加带来福音。目前我国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实现玉米的高产丰收不懈努力。先进的种植技术加上重大病虫灾害最低化,将会为玉米生产高效、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玉米偏垄通透栽培密度对比试验研究[J]. 王冠.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9)
[2]一次性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影响[J]. 杨俊刚,高强,曹兵,陈新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9)
篇2
一、杨树营造技术措施
1、造林地的选择。造林地的好坏对杨树能否高产至关重要,其是杨树集约栽培成功的关键。如果造林地立地质量达不到标准,即使增加投入也不易改造好,不能保证高产。因此在造林地的选择时,应对土壤的厚度、质地、肥力、结构及地下水位等进行详细的调查。
杨树丰产林地应具备土壤可溶盐含量不低于0.2%,地下水位约1.5~3m的条件。如在冲积物上形成的黄潮土就是比较适宜的土壤类型。
杨树属喜湿树种,不适合在坡地和丘陵上栽植。河滩上的沙质土须经深翻整地施肥灌溉才能满足丰产栽培的需要。土壤的有效土层应在lm以上。最佳的土壤质地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最好l~1.5%以上。我国多数杨树造林地有机质含量低于此标准,肥力较低,应该采取农林间作、追肥和填埋落叶等措施来补充。
杨树根系对氧气的需求量较高,如果土壤通透性不好则会导致根系缺氧,对杨树的生长造成危害。因此在选造林地时应要注意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过高可能减少土壤有效土层厚度,长期淹没根系。如果地下水位高于lm则需经排水才可选用。排水可以大幅度提高木材产量。有些杨树可耐水淹,如美洲黑杨。这种杨树在水连续淹没20多天对其生长几乎无影响,洪水淹没40多天,则有较大影响。在这些地区,洪水淹没可能成为杨树生长的制约因子,因此,在选择造林地时要注意土地的高程和洪水淹没期的长短,不选洪水淹没期在40天以上的立地营造杨树林。
2、杨树造林方法。杨树的造林方法很多,但普遍采用的都是单一的常规造林方法,这种方法并不能满足不同条件下的造林,影响造林成活率,降低了杨树林丰产的效果。杨树造林的成败,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杨树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水分平衡,即干、枝、叶的水分消耗与苗根吸水保持平衡。因此在选择适宜的造林方法时应根据立地、当时的旱情和土壤湿度以及苗木的水分状况进行选择。
(1)常规造林。栽植杨树—般提倡“三大—深”,即采用大株行距、大穴和大苗,并深栽。植树穴的规格80cm×80cm×80cm,深栽80cm是为了苗木有更长的干部能转化为根,增加根量,吸收深层湿润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抗旱力和成活率。
(2)插条造林。插条造林具有节约苗木,成活率高等优点。因此一般在缺少苗木,土壤墒情好,气候又较为干旱的地方使用此法。插条截自1~2年生苗木,插条长50~80cm,粗3cm以上。栽植深度—般以50~80cm深为好,具体深度还决定于当地条件而定。插条上端与地面平齐,或高出地面3~5cm,以利于发芽。
(3)平茬造林。所谓平茬造林法就是在根系和茎下部分水分不多前及时平茬或强度截干。这种方法要注意平茬时机,如果错过平茬时机的话,会导致苗木不能保活或长不良。此法在旱情严重、常规造林把握不大时,或常规造林后苗木地上部分忍耐不了干旱和风沙,开始由上而下干枯时可采用,且春秋两季均可造林,苗木全埋在土中能保持水分平衡,成活率高。其缺点是,苗木由零点开始生长,起点低。
(4)插十深栽。利用杨树苗发不定根能力强和苗木浸入地下水的基部可直接吸收水分的特点。此法的成活率高、生长量大、苗木抗旱力强。比较适合沿河滩地和阶地。挖大穴时,可在穴底挖,或用铁钎打孔至地下水,插入截根苗。用钢钎打孔时,可先挖,倒入少量水,打孔时可湿润孔壁,使土变软,并防止砂土塌陷,减少摩擦,可以提高工效。
3、造林季节。在东北林区,春秋及雨季均可造林。春季造林以土壤解冻25cm,适时顶浆造林为宜;秋季造林要在霜后苗木落叶停止生长后进行;雨季造林要采取一系列促发新根、确保成活等措施,并重视雨季造林时间性强的特点,适时集中营造。
二、新育杨树病虫害防治
新育杨树因根腐病(包括黑斑病)和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的危害,常造成出苗不齐或出苗后大量死亡、严重影响苗木产量和质量。下面介绍几种病虫防治措施:
1、对地下害虫,可于育苗前翻耕圃地时,用50%甲基乙硫磷颗粒剂1.5至2公斤/亩拌细土后,一半翻耕前撒圃地,另一半于耙前撒垡头,通过育苗后浇水,使药剂有效成分充分溶解扩散到土壤中,以有效杀灭地下各种害虫。
2、对防治土壤病害,可于插苗前,将种根用50%多菌灵和15%甲基托布津按1:1比例,200至250倍混合液浸根1至2小时,拿出稍晾后再插。可有效防治根腐病和黑斑病。
3、插条发芽后,用50%甲胺磷或1605农药1200至1500倍液根基喷雾,可有效防治幼芽被咬现象。
篇3
关键词: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U464.172 文献标识码:A
杨树属于落叶乔木的种类,并且是这类树木的统称。在我国防护林与植树造林的计划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环境上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恶化也导致了树木的病虫害经常发生。加上对树木管理上的方法不对与技术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病虫害的治理工作很难得到维护。
1.病害防治技术
1.1 杨树灰斑病的防治技术。杨树灰斑病是公主岭市杨树人工林幼树发生很普遍的一种叶部病害,幼树被害后叶片枯萎、脱落、顶梢枯死和干部溃疡,严重时可使幼树死亡。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白城杨、银中杨、双阳快、小乘黑等抗病较强;清理林地卫生,消灭枯枝落叶浸染源;于5月中旬至7月上旬喷药2~3次药。如:50%多菌灵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
1.2 青杨叶锈病又叫落叶松杨锈病,是杨树锈病中分布最广、寄主种类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病,已见报道的国家和地区近40个,遍布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几乎有杨树的地方都可见到它的危害。防治方法:波尔多液、百菌清、50%多菌灵500倍液,80%代森锌500倍液,50%托布津800倍液等,防治本病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2.营林措施常用方法
2.1 营造混交林。混交林,顾名思义几就是指由不同树种构成的树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完整的生物圈而提出的方法。树木的多样性可以使得营造出来的生物圈更加的丰富多样,也就让整个生态系统维持出一个平衡的状态,可以对病虫害起到防治的作用。因为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物想要争夺更多的生存资源就会限制自身的繁殖能力。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是一环扣住一环的,这也就意味着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天敌,天敌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2.2 强化抚育措施。幼林抚育上的措施进行加强的处理,可以使害虫侵扰得到有效地控制,因为杨树幼林的生长过程中由于树龄的限制,在抵抗力与树木的坚韧性上都不如树龄较大的树木。所以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幼树一旦遭到病虫害的侵袭,蔓延的速度与死亡的速度都相对较快,所以如果幼树已经遭到病虫的侵害,再开展治理上的工作就很可能为时已晚,所以对于杨树幼树上的抚育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及时对幼树林进行除草与枝干上的修剪。
2.3 人工防治。在对杨树幼树林开展人工上的防治工作时,首先要考虑人员技术上的使用,因为此时的杨树处于幼苗时期,所以雇佣人员在将树木上的虫蛹进行摘除的环节时,一定要注意力度上的控制。杨树幼苗期树木的木材性质还没有形成完整,也就意味着此时的树木比较脆弱,很容易折断。所以需要除虫的人员多加防护,注意力度。
2.4 生物防治。杨树树木成长到一定的h节,就可执行生物上的防治了,主要的步骤是将管氏肿腿蜂、蛀姬蜂在林中进行放飞处理,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利用天敌的原理,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增加虫子的天敌对虫子的数量进行控制,使得虫子的数量达不到灾害范围。其次,在树木成长到一定树龄时,还可以在树林中放飞一定数量的啄木鸟,并且人工的将啄木鸟的鸟巢进行数量上的增加。让啄木鸟的数量的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利于病虫数量的控制。
2.5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上的主要内容是药物上的喷洒,一般情况下在虫灾开始出现势头时就可以进行化学上的防治了,可以采取喷射绿色威雷溶液对病虫进行防治,配比的比例是600倍液。可以使用的药液还有氧化乐果1000倍液、氯氢菊脂1000倍液两种,使用药物防治的方法,可以将虫灾的范围进行控制,并且杀虫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可以将成虫与幼虫都给杀死。
2.6 加强检疫。对于虫灾上控制,可以在源头进行防治的方法是将检疫上的工作给做好,对于进出的木材或是树苗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因为树木在运输或是其他地区运送过来时很有可能会携带上当地的病虫物种,这样的病虫一旦被携带进一个没有天敌的环境以后,就会大量的繁殖。数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最终就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3.常见类型害虫的防治措施
3.1 杨扇舟蛾防治技术。杨扇舟蛾是一种以树叶为食的害虫,这种害虫会在一月份至三月份内以虫蛹的方式越冬。会在五月、七月、八月这三个月份发生虫害。针对这种虫害,可以根据它的生长习性进行处理,就是利用人工在害虫越冬的季节将害虫的虫蛹用手给挤压损坏,将虫子杀死在幼虫的时期,还可以在成虫的时期将虫子杀死,利用化学手段将虫子的毒死。或者采用生物手段对杨扇舟蛾进行治理,就是当杨扇舟蛾还是幼虫时期时,在林中投放赤眼蜂对杨扇舟蛾的数量进行控制。
3.2 青杨天牛防治。青杨天牛是一种节肢害虫,主要以树木的枝干作为食物寄生在树木中,虫子的幼年时期主要生长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之后在进入到树木的木质部,一般情况下,被青杨天牛侵入的树木出现的现象是形成纺缍形瘿瘤,就是树木有青杨天牛寄居的地方会肿起一个很大的树包,在上面还可以看见产卵的刻槽。被害枝梢会出现干枯的现象,或是树冠产生畸形的现象。对于青杨天牛的治理方法与杨扇舟蛾等害虫治理方法具有相似性,都是利用以上几种方式,只是可能采取方法的时间稍作调整。
结语
对于杨树幼林上的病虫害防治,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但是不同的区域要依据不同的特点开展防治上的措施,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可以综合起来应用,以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1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
全球气候变暖,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病虫害的疫情也出现新的变化,发生病虫害的面积增加,出现新类型虫害,这些都加大了林业病虫害防治难度。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仅是对国家森林资源的保护,也是对广大人民自身利益的维护,这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林业管理效率、促进林业发展、积极发挥林业对经济、社会、生态促进作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稳步提高国家的综合力量有重要意义。
2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2.1 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虽然国家对新技术的研究投入很重视,但最新的技术成果在实际应用中范围很小,没有普及到最基层的林木工作者,研究和实际脱节。另外,长时间大面积的农药使用也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这些农药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其它物种造成伤害,产生的负影响较大。
2.2 林业部门内部之间缺乏协调,缺乏整体意识
各部门的连贯性较差,林业各部门只负责本部门的工作,缺乏沟通,预防机制较差,导致基层忽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也加大工作难度。虽然国家对林业很重视,每年加大投入资金,但是效果甚微。
2.3 检疫工作不到位
日常工作中,因预测、防控、检疫、交通、通信等设施设备匮乏,致使检疫工作不及时,工作人员又缺乏检疫经验,造成有害生物发生风险加大,整体防控病虫害能力较低,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将造成巨大损失。
3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3.1 提高病虫害预测能力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要及时、全面地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疫情做出预测,防止出现大规模病虫害。加大科研力度,改进预测预防手段,加大物资投入,尽可能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检测。配备专门专业人员,定点、及时的对病虫害进行监测,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的时效性,有效保护我国森林资源。
3.2 加强新技术宣传,培养基层高技术人才
随着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基因突变造成新类别的虫害出现,以及森林物种减少使得森林自我恢复能力减弱,病虫害防控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到林业基层工作中,要不断开发新技术,并及时推广到实际应用中。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开发有针对性的生物防治新技术,在消灭虫害的同时减少对其他物种的伤害。普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这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篇5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资源造成破坏更是难以计算的。据统计,2010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2190666.67hm2,相当于全年造林面积的2.13倍,其中成灾面积90666.67hm2。在总发生面积中,病害、虫害、鼠(兔)害所占比重分别为11.7%、76.7%和11.7%。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无烟的森林火灾。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愈来愈发重要。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森林病虫害面积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现暖冬、干旱以及人工造林面积,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使害虫更易于生长繁殖,导致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其次,森林病虫种类增多 。近几年,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致使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还引起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而那些顽固性病害虫因特有的遗传特征另其抗药性和抗逆性在防治过程中不断增强,就现有的国内技术而言,根本无法将其根治。
2 森林病虫害管理方式粗放
①造林营林方式不科学。造林时不考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且选育良种壮苗不够,造成森林植物生长势衰弱,使森林树木抗病虫害能力逐渐退化。②森林林分结构不合理。人工纯林面积占80%以上,使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抵御病虫 能力明显下降。③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存在漏洞,我国地方各级都实行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仍存在很多问题。
3 制约因素
①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②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导致科技力量不足。致使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③林业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育苗的只管育,造林的只管造,不经过考察沟通,有的单位和个人搞育苗造林规划设计时,不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④检疫工作不到位,因调运检疫严重失控,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甚至不检疫。⑤防治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像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严重不足,使在病虫害研究推广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
4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对策
4.1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工作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要把调查检测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要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全面、及时、精准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理。进一步完善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省级中心测报点建设,地方各级政府要分级建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点,合理配备测报或病虫情况调查人员,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掌握各地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国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逐步形成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省级测报点为骨干,县级森防站为基础的测报网络。
4.2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造林绿化步伐、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4.3 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技术含量
通过提高森防科技含量,防治手段亟需改进。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将预防治理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与行业发展的全过程紧密结合,走林业发展和预防治理病虫害协调发展路线。同时,要把科研方向调整到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和疑难技术问题上,走科研、试验、推广、防治一体化之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充分做好现有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将新技术和新成果作为全面提高防治水平的重点,快速转化实用技术,根治森林病虫,解决防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森林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4.4 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筹集资金机制 ,加大病虫害防治经费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为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筹资机制。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要认真贯彻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依法充分调整地方及林农防治的积极性,加大自筹资金比例,多渠道投入筹集、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努力增加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投入。并相应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从收取补偿金中安排病虫防治经费。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存在问题防治措施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㈣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一)建立建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险森林病虫害侵入和国内危险病虫害的异地传播,运用现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强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减轻灾害的损失,实现森林灾害可持续控制。
(二)发挥科技在森林灾害控制中的作用。在实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使松材线虫、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天牛、松树蛀干性害虫和森林害鼠等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尽快得以控制,实行科研、生产、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药械等问题。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3s技术生态控制等高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预防工作转变。
(三)重视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建设,提高森林群体的抗病能力。由于生态系统恶化,造成的森林病虫害具有明显的生态灾害的特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灾害,有效的方法则有赖于生态的恢复和建设。以保护蛇、鹰类治鼠类;保护鸟类治虫害的生物工程,充分发挥病虫害的天敌作用,实现无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态平衡,也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四)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防灾减灾贯彻到林业生产各个环节。要想从根本上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在制定造林规划和重大林业工程的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在森林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在林业检疫、苗木培育、造林、经营管理和采伐等各个生产环节上都要认真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林业生产中,抓好适地适树,运用本地树种和抗性强的树种,尽量减少单一林,营造混交林。在管护上做到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管理,清理病虫木以减少损害的扩大。大力提倡生物防治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林分整体对生物灾害的自控能力。
篇7
关键字 森林;病虫害;防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作为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但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而且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的影响,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仍然存在了一些问题,并且非常需要解决。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森林发生病虫害范围的扩大使防范工作变得艰难
为了增加树木数量、扩大森林面积,我国许多地方开始进行人工造林。但是,由于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尤其是树种单一的纯种树林面积的增加,使病虫害所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危害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从1970年到2000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足足增加了九百多万亩。在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后,从2002年起,相关部门加强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使该省从2002年到2005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在不断减少,最终降低至453万亩。然而,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干旱、暖冬等,许多本应在冬季死亡的害虫的存活率相当高,因而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在不断上升,又由于受到财力、技术、人力等方面的限制,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2.病虫种类增多、危害增大
还是以黑龙江省为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该省会带来严重灾害的病虫大概有35种,其中以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最为严重,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严重影响了该省木材的产量,不但给该省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使该省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如今,由于外来物种的传入或者其他原因,目前该省病虫的种类已经增加到了50种左右,根据以往的经验,它们所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3.具有潜在危害性,且顽固难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美国的白蛾、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极具危害性的病虫不断侵入我国,虽然相关部门及时对其进行了防治,将其危害性降到了最低,但是其仍然存在了很大的潜在性的危害,一旦防治不当,其造成的损失会是非常严重的。例如,松材线虫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面积的油松林毁灭。此外,一些病虫顽固难治也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一大难题,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我国本土的一些顽固性病虫身上,如松毛虫、黄连木尺蛾等,这类害虫经常是在局部地区连年爆发,而且往往爆发就会成灾,这也是这类病虫的特点。因此,防治这类病虫最好的办法就是时时监测,在病虫害发生的初期就做好防范工作,不要等到病虫害真正爆发时才被动地进行防治。
二、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1.认清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意义,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会使我国的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给我国的经济带来直接的损失。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不但能对森林资源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降低我国的经济损失,而且能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奠定了基础。此外,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还能起到保证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作用,促进我国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是势在必行的,基于此工作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各级政府必须充分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且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2.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为了避免发现病虫害时危害已经过大而难以治理的现象的发生而制定的,一直以来,它作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工作而存在。因此,各地在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病虫害进行调查与监测,通过专人、专地、专门对象地对害虫进行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全面且准确地掌握病虫害的动态,从而达到区域性预报或预警,并且能及时防治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查与监测,再结合该地区树种、气候等资料,不断对森林主要病虫害的数据资料进行积累,以便以后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从而运用高科技来对森林病虫害进行监测与预报。
3.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防治手段进行改进
针对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各地相关部门必须对防治手段进行改进,而防治手段的改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不破坏当地原有树木的前提下,适当进行造林,而且造林所选用的树种既要能适应该地区的土地,又要适应该地区的树木,同时要注意混合造林,避免树林树种过于单一。此外,要加强早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在造林过程中,使人造林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不断增强。第二,要遵守国家的规定,少使用对环境和水源有害的农药,多使用微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等污染小的农药。第三,推广生物防治,利用病虫害的天敌等减少害虫的数量。
三、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资金投入
足够的资金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据统计,由于资金不足,我国大约每年有一百万亩的森林病虫害得不到很好的防治,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病虫害所带来的损失,国家必须加大资金投入。首先,要健全经营与防治的责任制度,资金的投入应从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方面入手;其次,各级政府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以建立和健全更多的病虫害防治设施;最后,各地区加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对于那些只能服务社会的大面积森林,应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来收取补偿金,以便于森林的防治,而森林病虫害防治所需的资金理所应当是从这部分补偿金中适当抽取的。
四、结语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部分,虽然目前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实施的不错,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需要有关部门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晓波.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2]党志永,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1)
篇8
一、当前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预测2001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将达到530万亩。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四)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制约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三、主要对策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四是从保护我国及我省的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来认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入WTO在即,为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提高贸易信誉,减少经济损失,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和检疫工作,以保护我国及我省的生态安全。需要强调的是,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损失性,而且具有生物灾害的特点及防治上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二)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从发展看,全省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省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当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市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三)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我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 (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我省位于京津周围,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和青杨天牛,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周氏啮小蜂控制美国白蛾,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控制落叶松尺蛾,人工招引啄木鸟控制天牛以及利用BT、病毒和仿生农药灭幼脲等防治美国白蛾、松毛虫等都有广阔的前景,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飞机防治食叶害虫技术和3WF—3S喷雾喷粉机、6HZ—2020A手压树干注射器、6HY—25系列喷烟机等新药械及引诱剂、诱虫灯、遥感对松毛虫、美国白蛾、小蠹虫类等监测技术。
篇9
关键词:林业技术;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林业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及应用的必要性
林业技术应用及发展是提高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也是避免林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灾害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林业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林业育种技术
林业育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应用,培育出成活率高、抗灾性强及繁育状况好的种子,应用于林业种植当中,以提高林业产业的生产效率,减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因为种苗成活率低、抗灾性差等原因而出现的资源浪费。
1.2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除培养抗病虫害的种苗之外,还要运用科技手段,对树林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状况进行动态的观测,通过科学手段进行大面积的病虫害防治,以减少病虫害对林业发展的损害。
1.3林业自然灾害防止技术
对干旱、洪涝等林业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监控,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治理,避免林业受自然灾害而被破坏。
1.4林业管护技术
林业管护技术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避免人为管护中的弊端,实现实时管护、动态管护、科学管护,以促进林业的发展。
总之,在目前林业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林业技术应用已经成为林业发展的必备手段。
2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有保障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外,还发挥着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林业主要面临着三种危害,也就是病虫害、火灾以及人为的乱砍滥伐。在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对现有林业资源的保护,就必须尽量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毁坏林木的现象。
近些年,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一定发展,在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林业资源在整体上仍然呈现出病虫害发生、传播严重的趋势,使得我县的林业病虫害危机也无法根治。而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仍以“救灾”为主,忽视对灾害的预防,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十分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林苗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3.1营林技术措施
从保护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森林发生的重大或常发性病虫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灾情并减少灾害引起的损失,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条件。其中营林技术措施是一种即实用又环保高效的预防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重要措施。
3.1.1选育抗病品种
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许多难以适用农业措施和农药防治的病害,特别是土壤病害、病毒病害以及林木病害,选育抗病品种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抗病育种可以与常规育种结合进行,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投入。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广使用了抗病品种,就可以代替或减少杀菌剂的使用,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因此,使用抗病品种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
3.1.2育苗技术措施
在选择苗圃进行育苗措施时,要进行病虫害动物危害调查,应避免选用有病虫害和鸟兽危害严重的土地。为了防止猝倒病,不要选曾发生过猝倒病的土地作苗圃,常年种马铃薯、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土地,易患猝倒病,也不宜选作苗圃地。苗圃附近不要有传染病菌的树木,或是病虫害的中间寄主的树木,或能招来病虫害的树木,如松树、山杨、毛白杨和桦木等。通过土壤不同的耕作方式,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进行病虫害防治。
3.1.3营林抚育技术措施
在进行森林经营的同时,根据森林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不同的抚育管理,苗木生长的初期,应进行足够的水养供给,保证苗木的健康成长,防治苗木猝倒病的发生。及时进行灌溉和施肥除草。及时对森林进行抚育间伐通过改变林分内的郁闭度,调整林内的光照,减少病虫的生长,传播。成熟林、过熟林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发现病害树木及时进行砍除销毁。
3.2提高人们防治病虫害的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要想在实际工作中扎实推进林业病虫害的防御,必须提高人们防治病虫害的意识。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要提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高度。要使人们明白抓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有利于加快城乡绿化的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减少损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意识到预防林业病虫害的意义,才能增强人们的工作责任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做好林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目标责任,将病虫害的危害降到最小化。
3.3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防治林业病虫害最应该大力倡导的方法。森林物种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森林植物的多样性能够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栖息地或寄主,为其创造适宜的生长繁殖环境,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免疫力。特别是要加强对天敌的保护,比如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天敌种类的多样性使森林系统的的食物链更加复杂,系统更加稳定。食物链的延长,使潜在有害生物的传播或流行的速度减慢,加剧了种间对空间资源的竞争,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影响速度,限制有害生物群种的扩张。
3.4化学防治
3.4.1低容量喷雾技术
低容量喷雾技术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3.33-13.33L(约3.33-13.33kg)的喷雾施药新技术。由于喷药液量大幅度减少,不但省水省力,还提供了工效近10倍,节省农药用量25%―30%。由于施药效率高,更易做到适时用药充分保证药效。
3.4.2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0.33L(约0.33kg)以下的喷雾新技术。
3.4.3静电喷雾技术
静电喷雾技术是使药液在喷洒过程中形成带电雾粒的的喷雾新技术,此项技术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突出特点是: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粒径比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一般粒径为20~50μm;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带有相同负电荷,在空间运动中相互排斥不发生凝聚,有利于对作物的全面覆盖。
3.4.4喷洒药液方法
林苗病虫害传统的打药方式是人工打药,现在采用汽柴油机械和电动喷雾打药的,已经算比较先进的。尽管如此,打药所需要的人力还是较多。根据我县近年来飞机防治的效果来看,大面积喷洒药液还是飞防好,业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用飞机防治,只是费用高了些。无人飞机的出现使喷洒农药有了更好的选择。无人机打药,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费用比飞机相对少一些。同时,打药又避免了人为的不均匀的问题,效率大大提高。
结束语
在林业工作中,应该将林业病虫害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从封山育林、混交林营造、育苗消毒等具体工作出发,在落实群防群治和科学预防政策的基础上,打造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新措施。在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工作中也要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要了解人才和科技力量在防治林业病虫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人才主动发展、科学培养和有针对性提高等一系列措施,形成林业病虫害防治人才的挖掘与成长,为林业发展做好技术、人才的准备,打造出一批全面而有效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吴雾,张江,田强.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2,(06):57-58.
篇10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1.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从加速生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四是从保护我国及我省的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来认识。
3.2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从发展看,全省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省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我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