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篇1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课堂 创新 教与学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当孩子们对教师讲课感兴趣时,精神格外集中,孩子们用表情和眼神向教师输送信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反馈信息中不断地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积累了不少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例:直观教具、彩色画面、电教手段等都被学生所欢迎;又如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讨论、动手制作等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此外,还有情趣的引入、教师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良好的示范,在课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学生亲切愉快之感,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师既是良师、又是慈母、更是他们的益友,相互之间可以讨论,甚至无拘无束地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那样,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师生之间水融的一种幸福感。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讲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教师才能决定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

3、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学了“平移和旋转”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湖两对岸有两棵树,怎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国旗上的四个小五星是由一个小五星旋转而得来的吗?如果是,你能找到它的旋转中心吗?

4、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教学方法灵活。数学课也可以不是单一的讲授,要集动手、动脑、动口于一体。如在几何课上,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三角形,使它与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相似,然后每个人都把所用的方法讲出来,大家再一起分析、总结出判定方法。学生会感觉几何课也很有意思,不那么死板枯燥,会越来越喜欢。

6、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而优化数学课堂。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电教媒体在银幕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特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电教“满堂灌”。

篇2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一是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就是要提高每个教师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二是树立科学的教师观。素质教育的教师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三是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衡量教师的素质,首先要看每位教师的进步幅度,其次要看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呢?一定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有些教师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思想道德出现滑坡,所以,要经常地对教师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师德风范的教育。二是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

三、提升教师文化业务素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还要不断地学习,要有长流水,新鲜水。作为小学教师,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研究教材、选择教法;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阶梯性以及逻辑性;明确各科教材的课程标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各种能力训练;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常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组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只有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政治和业务,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同时,教师的为人师表,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身教胜于言教。

四、端正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观;发展;个性差异

一、素质教育要求转变学生观

素质教育在我国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已由中小学延伸到各级各类学校。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难以根本转变,致使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念,树立现代学生观。人的素质既指先天通过遗传获得的自然生理解剖特点,又指后天通过环境和教育形成的社会品质。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长时间,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成了形式主义。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身心疲惫地工作,学生毫无兴趣地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由此告诫我们要视学生为未成熟的有待发展的人,相信他们都能成材。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自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这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

二、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地位

我们要对学生赋予新的认识和树立新的学生观念,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寻求意义的学习者。

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因而很多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可能会表现出他们不足和软弱的一面。因此,在对待学生发展水平的态度上,不能用完美的标准或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而要坚持辩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肯定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认识到学生发展的特点。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都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自我观念、有自尊心,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因此,我们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只有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发展,其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

首先,爱学生,才谈得上理解学生,才谈得上启迪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陶冶品德,他们迫切地想得到教师的爱,渴望教师能理解他们,爱他们。因此,教师要“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时时刻刻牢记不能仅仅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还应该把他们看成是积极的参与者,知识的生成者和未来的缔造者。对于每一个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责任教育好。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是有着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学,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之处,引导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及时给予赞扬,对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坚信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进步,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应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就的,都应得到成功的体验。

教师“教”的难易层次,应该以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为标准。“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所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是体现主体作用的第一要义。

最后,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当今时代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准确定位,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树立了以学生为核心的新学生观,就会注重在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会学习活动的乐趣,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发展自己的主人。

篇4

国力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这样就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他们应具有高度创新的能力,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教育信息化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引起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为支柱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集中教学形式发展为班级教学、远程教学、个别化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目前,虽然班级教学仍然是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幻灯、录音、影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模式逐渐发展为“课堂多种媒体”教学模式。

好的教学方案,应当准确反映该专业的本质特征,既要概括以往的教学成就,又要捕捉该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这就要求在短时间内收集、记录、整理大量的信息。这方面,网络提供了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和渠道。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的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在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技术工作上还存在一些偏颇认识,没有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潜在价值,只是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花边与点缀”。这对于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是非常不利的,必须从根本上把这种偏颇的教育技术观念扭转过来,树立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观。

一是要树立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智能观。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它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目前,不少教师仅把教育技术看成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工具,忽略了人的智慧因素。殊不知教育技术要想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最佳作用,还需要人的设计与调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教育的智慧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等环节的工作,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价值观。如何看待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有“媒体决定论”,也有“媒体否定论”。前者认为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代替教师和学校的认识,后者则认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人这个中心进行的,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教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持盲目崇拜或完全排斥的认识,反映在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也同样存在着两种偏颇的倾向,即过分地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或不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价值观,科学、客观地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价值。

篇5

一般我们常把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观称为高等教育质量观。如今已经是大众化教育的时代,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实施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了。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加入,高等教育势必要建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如今经济水平发展如此迅速,社会对于具备各种特色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且,从高校内部改革的角度来说,各科教学、专业结构也都在调整之中,既要培养学科性、学术性人才,又要培养大量的技能型和实用性人才,足以证明高校建立多样化人才观和质量观的重要性,如果仍然坚持以往那种单一的价值趋向,问题肯定也会随之产生。比如现在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原因纵然是多种多样,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是教育这种产品本身结构存在问题、与市场经济发展、市场需要及其企事业单位对人才质量的各种标准和要求不合拍。高等教育只有在各自的层面上办出个性和特色,才能减少或避免教育质量不足和过剩的问题,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

2将精英教育观念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观念

想要成功创办一所优秀大学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此基础上,根据人才分类、分层的需求,各大校区可以自行设立一个科学的定位,例如像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较高,在未来阶段可以适当强调学术水平,注重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逐步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对于这类被划分为高层的学校就应该着重培养世界顶尖级的创新人才。

还有一种定位是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以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同时需要一定水平的科研支撑,将本科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全面人才,学校也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调查研究,首先学校要合理的定位,明确办学目标,对每一个学生的选择负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让学校能够更好地发展。

因此,大众化教育的质量观应该从两个重要方面做出改变。第一,质量定义改变。高等教育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不能什么标准都是“一刀切”,如果这样就会造成歧义,造成偏离社会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指导。高等学校应该扎扎实实地搞内涵建设和发展,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思路,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速度这五个方面如何协调发展,因为如果没有规模,就谈不上一个质量的问题。

第二,质量标准的制定者改变。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都是各个高等学府自身制定的,学生毕业标准、人才培养计划等均由自己制定。那么他们的规范虽然明确,却体现的是高校自身的意志和传统。然而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经得到普及,它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多数人的事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由此,质量标准的制定者应该是社会,但是“社会”来制定质量标准,又如何执行呢?究竟如何界定制定者的“社会”性呢?笔者认为,学生、企事业单位、政府均可以是制定者的组成部分,各代表不同需要。

3结论

篇6

关键词:高职人才;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15-02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高等职业教育更是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它与社会经济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是高职院校与时俱进的重要方面。如何更有效的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职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在现代社会,对于一个就业者来说,既有知识层面的要求,又有职业层面的素质要求,就业者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立足本职工作,适应社会,持续发展,实现自我。我们认为在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努力使其具备以下素质: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正确、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人们在政治上的信念或信仰,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它体现了一个人理想信念方面的修养所达到的状况和水平。思想政治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它对其他素质起着统帅作用,规定着其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因此,我们应该让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生活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同时要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理想,为将来立业创业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

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教育和修养而形成的职业道德方面的状况和水平。它包括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职业修养的水平等。对于就业者来说,做人的道理和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比经验、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后者可以在岗位上、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前者必须从学校抓起,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要通过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让他们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3、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和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专业技能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时,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状况与水平。它主要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两个方面。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使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加快。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出发,既努力让学生掌握各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同时设置专门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课程体系建设兼顾多种专业,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做到一专多能;将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上使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不断增强。

4、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各器官的机能状态和水平;心理素质是指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状态和水平。以上两者共同构成身心素质的主要内容。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具体内容就是: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身心素质是从事职业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生活幸福的依托,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作为职业者必须有强壮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这是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因此,高职教育也应该把强健学生体魄、健全学生人格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5、善于合作的精神

现代社会日益需要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合作,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高等职业教育要从重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转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出能够理解他人,善于适应各种人并与之合作的人。

二、培养高职人才的创新意识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否需要进行创新教育,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争论由来已久。应该承认,就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存在差距,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和制度创新。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是高职院校与时俱进的重要方面。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人类进步。在新世纪里,知识结构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

高职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应选择在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上。将创新教育与高职的专业教育相结合,依托专业背景,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职人才的必由之路。并以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将创新教育“进课程、建平台、立项目、创机制”。通过建立学院内部的创新教育体系来推动创新教育的开展。

2、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

让教师投身于创新教育,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增强教师对实施创新教育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二是教师要有进取精神,切实提高“自我教育力”和“自我上进心”,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职业的需要。三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善于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一、辩证思维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

辩证思维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在孤立的知识块之间建立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以趋于精专博达。辩证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将直接影响一位教师的教育观、知识论和学生观。

教师应该善于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分析事物,将生物现象和教育现象进行因素分析,敏于发现问题、善于整合创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如果我们将这种思维方法融入我们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我们就会尊重客观事实、重视调查研究,基于事实和资料全面分析,对学生就不会陷于先入为主和主观偏见了;我们就会用一种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生,坚信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人的发展是多向性的,就会坚定地以爱的执着去改变那些暂时顽皮的孩子。我们就会明白事物是发展变化、相互转化的,就能从不利条件找到有利因素,就不会每天仅仅停留在对教育现状无尽的抱怨和斥责上了。我们就不会以一种固定不变的视角去定义那些孩子“没有前途”、“无可救药”了。对于我们从事的职业,对于教育,对于学生,我们就会有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和更豁达更乐观的心境了。

对于生物教师,辩证思维尤其重要,这是因为生物本身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辩证唯物性,生物学的基本观和理论也都体现着辩证唯物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内外因关系等等辩证唯物思想在生物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本身只有以辩证思维去把握,用理论指导解释现象、掌握知识,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理解才可能是深刻的和正确的。

二、辩证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要求

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的任务不是如何更加完美地呈现生物学的知识结构,而是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思维从哲学高度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职校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生物新标准中明确地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也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

生物学科中的许多基本观点,如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和生态学观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对于这些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只有以辩证思维去看待才能深入理解并准确地把握它。否则,就会脱离唯物辩证法的轨道而出现偏颇。

2.有助于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生命现象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身的了解和研究。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生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还将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直到今天,人类对于自己仍然是远远知之不足,许多生命现象对于人类来说还是未解之谜。

无论是对于已经为我们所知的,还是尚未为我们所知的,我们都要求学生以辩证思维去看待和分析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要教会学生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从现象到本质全面地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简单片面地看待。这样才会有一个理性的和客观的认识,逐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我们在介绍、颂扬科学的进步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科学的负面效应,认识到从事科学工作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3.有助于学生更客观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式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承认世界是有序的、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科学中最大的一个课题,也是目前人类还未十分清楚的问题,更是生物学科中要力求使学生关注的问题。

篇8

一、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目标及方法的选择,都应从学生需要出发,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关注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过去以书本知识、以成人为取向的教育价值观,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关心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师也是学校发展的资本,学校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基地,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发展目标的引领,学校的整体发展更需要借助于每个教师发展力量的推动。

二、以发展性教育观审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未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

当今,在追求升学率面前,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或是学生本人,更注重升学成绩,关心分数。教学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学生的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的创造性及动手能力不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及保护,没有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对学生全面培养。怎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使我们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是课改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评价体系不完善,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

评价师生过分强调学生考试的分数,注重结果性的评价,忽略了教与学的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和谐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坚持发展性教育观,就是要认识到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性品质人才的一个摇篮。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立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新的评价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有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建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为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需要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与伙伴间的合作等因素,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个性张扬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合作精神等方面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校本培训制度。

我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制订一个“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在评价内容上,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包括教师的职业素养、育人态度、课堂教学行为、专业发展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将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家长评价及学校领导评价等综合起来进行评定。

新课程改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将强烈触动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改革中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课改,以发展性教育观审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校师生和谐发展。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常规管理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怎样有效地组织检测和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做深入的探讨。

篇9

关键词: 农村幼儿园 游戏活动 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幼儿教育公平性政策的不断推进,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空前提高。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农村幼儿园幼儿的游戏情况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于是深入研究了影响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因素。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了12所幼儿园的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问卷有效率为90%。为了了解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调查农村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是关于幼儿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幼儿园游戏材料不足,室内和室外的活动场地不足;幼儿教师的游戏指导欠缺,策略不足;游戏新颖性不足,幼儿不感兴趣;家长希望幼儿少游戏多学习等。由此可见,影响幼儿教师组织游戏的因素有幼儿园本身的硬件条件,主要还是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问题。

1.幼儿园方面

农村幼儿园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幼儿园的工作有效性不足。首先,农村幼儿园的制度没有为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开展提供保障。幼儿的游戏权利没有保障,制度没有明确游戏活动时间,导致幼儿游戏时间不充分;游戏活动场地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不适合幼儿游戏的需要;农村幼儿园的经费来源不足,导致幼儿园的游戏材料陈旧,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总之,由于农村幼儿园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没有实施条件。

2.幼儿教师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将近四成的农村幼儿教师是从小学、中学转岗而来的,还有是招聘的代课教师,没有公开招聘专业的幼儿园教师,这样的教师专业素养没有保障,他们的游戏观中不合理的成分会影响到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龄较短,调查中,将近一半的教师教龄不足一年;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且大多数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少有机会参加学习和培训,因此教师不能客观地看待幼儿的游戏教育,对于游戏不了解,对于幼儿的游戏需要不了解,幼儿的游戏没有得到客观对待。

幼儿教师缺乏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及游戏的参与精神,多数幼儿教师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更多时候扮演的是旁观者的角色,缺乏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当幼儿的游戏过程遇到阻力时,缺少教师的有效引导,当幼儿的游戏偏离正常轨道时,缺少教师的有效引导。

3.幼儿家长方面

由于家长对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让幼儿游戏会耽误幼儿学习,希望幼儿在幼儿园能学到更多知识,能为顺利上小学做好准备。所以,家长为幼儿选择幼儿园的重要标准是幼儿在园能学到什么知识,希望幼儿园能在学习内容方面为幼儿服务。

三、提高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1.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游戏观

新《纲要》指出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表明:“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保持愉快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争取时间完善自己的专业建构,这就包括幼儿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中价值和实施的认知和理解。幼儿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尊重幼儿游戏的需要和权利;努力为幼儿游戏需要的满足创造条件,包括游戏时间的充分性和游戏需要条件的满足。

2.提高教师游戏的指导技能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是农村幼儿园游戏开展的重要条件。在游戏中,教师要学会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指导,提高游戏的指导技能。幼儿园可以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也就是说,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要以各种方式给予幼儿帮助、支持和指导,让幼儿的游戏更有效。

3.加强家园合作

加强家园合作,使家长能为幼儿游戏的顺利实施添砖加瓦。家园之间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园地、家长会等形式建立联系,让家长了解科学的幼儿游戏活动及价值,并支持教师在幼儿园中开展的游戏活动。通过家园合作,可以使家园之间对孩子发展问题及时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对幼儿的发展形成共育,产生合力。

参考文献:

[1]黄进.当前幼儿园游戏状况考察――以三所幼儿园为例[J].幼儿教育,2011,(11).

篇10

一、设立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合理课程设置应制定合理课程计划。中职幼师学校应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开设符合其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课程。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规划相关课程学习,如专业技能、专业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课、实习实践课应如何合理开设。目前,许多中职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照搬学前教育专科、本科或同类学校课程设置,仅从学校和教师课时出发,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忽略学校特色,重复开设课程,或课程重理论学习,或重技能、不重视公共课程学习等,导致学生产生过于强调技能或理论学习,学习困难、厌学等。因此,认真规划课程计划,给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指导方向,且结合幼儿园需求和学前教育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课程,既不能仅重理论、重技能,也不能盲目开设课程。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理论课程。华东师大王振宇老师认为:公共基础课程要凸显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后续发展潜力。教育理论课程必须高度凝练反映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既要体现学科的精华,又要紧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懂得她们的言谈举止,了解他们情绪变化中蕴含的需要。所以,在课程学习中应适当加强理论课程比重,如第一年课程应加重公共理论课程学习时限,让学生对各方面知识有初步了解和认识,积累知识经验和培养兴趣。此外,第一年也要渗入教育理论课程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应持续三年,比重逐年增加。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幼儿,了解学前教育教学方法,掌握学前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在学前教育中以科学方法指导实践,更好地把握好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关系。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首先,从源头上把关幼师师资来源,这对教师专业素质起关键作用。只有开源,才能做到节流。如,可借鉴德国、奥地利等国家,提高入学门槛,严格要求学生入学能力。其次,实行严格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管理,以求获得优秀幼教资源。根据幼儿园不同工作者制定不同层次幼儿教师准入标准,尤其对幼儿教师,应进行严格考核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等。第三,学校可采取学分制。要求学分达到多少才能合格毕业,不合理者不予毕业,严格把关学前教育师资质量。第四,严格考试评价制度。根据开设的课程制定合理的考试评价机制,各学科设立不同考评方法。此外,函授也要严格把关。很多幼儿园为提升教师学历,经常在假期安排教师去参加函授课程学习。目前,很多幼儿教师把函授学习当作获取学历的一种手段。由于没有严格的考试机制,造成教师轻视函授学习,甚至代学替考为数不少,培训中教师经常被动。应严格把关学历质量,变被动为主动。实行注重实践评价,如观察与评价模式,即通过现场督察、同行指导和教师评价等方式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评价人员包括园长或校长、同行等;探究培训模式,包括教师研究小组、教师调查、教师合作组等,重视在职幼儿教师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展研究。

三、提供学历提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