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社区文化 建设 和谐社会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概述

伴随着城市社区的划分,人们更多以社区群体的形式进行生活、交往,社区式理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球。而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已经得到充分满足时,居民对于文化的追求愈加强烈,进而使得社区文化需求成为社区人民的重点需求之一,这才有了社区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产生。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相关部门建设意识不足

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者,相关部门对于这方面的建设并没有很高的认识。而这种意识不足还不是说完全没有意识,而是有了一点点的想法,却因为不知道如何实施或者由于对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让许多相关部门望而却步,导致这种“社区文化建设”新理念刚刚萌芽就搁浅了。

(二)居民参与度不强

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社区居民,所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反馈和行为也十分重要。但是在以往的生活习惯中,人们更喜欢独立地生活,平时消遣的方式都是在家看电视,或者仅仅是和自己的亲戚好友进行交往,并没有参与社区文化、社区交流的意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社区活动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无法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进而减少了其二次参与的可能。所以相关部门在提高意识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吸引社区居民的注意,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三)社区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社区文化建设不像是其他制度上的改革,效果显而易见。社区文化是漫长积累而无实质形态上的一种建设,这种建设可能短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就好比在一个从来没有过社区集体活动的小区,突然组织社区赛事,会令居民不知所措,参与的积极性也不会高,甚至无法获得居民的理解。但是一旦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随着时间流逝,潜移默化中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改变终究会逐步影响整个大群体的文化建设,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三、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管理

任何一项社会建设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其相关组织机构有超强的意识和统一的目标。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社会建设理念和社区建设理念保持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加大宣传力度,出台相关福利政策进行扶持社区文化建设项目,政府监督建设进度,对于不同社区的文化建设进行评比学习,配合居民需求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

(二)实施针对性建设措施

在向居民推广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时,要注意对象不同导致需求不同的情况。首先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儿童适合一些亲子类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参与其中,同时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青年人更适合有激情有活力的活动项目去释放压力,比如各种球类比赛、个人特长展示大赛、趣味游戏等;对于老年人,则适合举办带有娱乐性、慢节奏的活动,比如象棋、围棋、交际舞、经典歌曲大合唱等,既能体会生活的乐趣,同时又能享受其中。其次,既然是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就要充分利用好居民的空闲时间,所以针对可利用时间的不同举办不同的活动,多样化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三)培养相关专业人士

无论是什么改革与创新,都需要一个掌舵人对整体方向的把控。专业人士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有着更深层的了解,让实践活动向着更科学、更现代化的状态转变。无论是整体建设上的新概念宣传还是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举办,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先进眼光的工作人员团队,对于推进整个工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必要措施。

四、结语

社区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坚定核心理念、制订相应措施、培养相关人才,从意识、执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统一考虑是使建设有条不紊M行下去的必要保障,同时也要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目标、有方向地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朱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4.

[2]刘芳.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9).

[3]黄立营.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04(06).

[4]张华.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5]李兰.社区文化建设与公民幸福[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多校区;校园文化;对策;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对高校多校区建设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管理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为此,笔者根据多校区类型,选取盐城具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干部、教师、学生。

一、关于校区情况的基本问题

一是数量问题。对于所在学校有几个校区的问题,5所大学调查对象给出的答案不一致,即有一定群体对高校多校区的数量不明确。在对象的区分度上,以5所高校为整体来统计,干部回答准确率为92%,教师回答准确率为53%,学生回答准确率为29%。

二是调查对象与多校区的联系。从对5所高校的总体了解情况来看,回答都去过的占16.7%;去过临近校区的为20.3%;只熟悉本校区的为28.4%;一般不去的占33.8%。

这两项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师生对所在高校的多校区建设的基本情况缺乏基本了解。

1.对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优缺点的认识

从5所高校的总体情况来看,在优点方面,34.7%的调查对象选择“学科优势更加明显,有利于繁荣学术文化,促进交叉学科发展”;36.9%的调查对象选择“办学资源更加丰富,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多元的学习条件”;12.2%的调查对象选择“借力原有大学品牌,文化辐射作用彰显,有利于形象建设”;14.4%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同类型文化融合,有利于整体文化品格的提升”。在缺点方面,认为“文化管理难度大”的占41.9%;“湮灭了原有高校的文化个性”的占21.2%;认为“文化冲突明显,高校文化整体性遭到破坏”的占14.0%;认为“不同学校的文化传统不同,不利于文化的传承”的占20.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调查对象希望高校保持文化的整体性、个性和传统。但是调查数据的整体占比都不是很高,说明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调查对象也缺乏较为一致的观点。

2.目前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对新校区(被合并学校或扩展后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认为“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缺乏人文关怀”的占37.8%;认为“物质文化重复建设,新旧校区文化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的占38.3%;认为“有形建设容易,无形的精神文化融入困难”的占59.0%;认为“地理环境不佳,地处荒郊之地本身就没有文化底蕴”的占34.2%。这表明,在新校区精神文化融合的问题上,调查对象具有高度一致性。

对老校区(合并主体学校或扩展前原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认为“因为办学重心转移,老校区不受重视了”的占39.2%;认为“老校区物质投入少,缺乏对物质文化的保护”的占41.0%;认为“缺乏与新校区的联动,对新进教师和学生都不了解”的占67.57%。这表明,新老校区师生缺乏充分互动,同时也表明相当一部分学校对老校区的物质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3.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的方式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校制定了整体性的校园文化发展规划”的占54.5%;认为“有专门的校园文化管理和统筹机构”的占38.3%;认为“划拨了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的占30.2%;认为“不同校区自行管理”的占3.6%。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不一,根据笔者的了解,所有被调查的高校都制订了校园文化专项发展规划,但是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并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校级协调机构,这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的最普遍现象。

二、多校区校园文化的特征

1.多样性

多校区校园中,各校区文化有着自身的特色,更因所处的位置地域不同,环境各异,各校区的辐射和影响力也肯定会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2.独有性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同学校都拥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而“自我扩展型”的多校区模式下各校区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周边资源和功能定位均有差异,使得各校区形成有别于其他校区且为自身特有并逐渐形成品牌的校园文化。

3.复杂性

“合并重构型”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文化传统、建设目标、建筑风格等迥然不同,通过一纸公文行政化组合在一起。但校园文化不会自然融为一体,必然会发生碰撞、传承、扬弃、融合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可能会因碰撞而产生摩擦乃至割裂,甚至导致校园文化的迷失与混乱。

4.共生性

一方面,多校区校园文化是各校区特色的自我体现;另一方面,因与其他校区文化的和谐相处,,共生于校本部宏观校园文化氛围中的特有文化,通过若干年的积淀和积累,必然对整个高校的校园文化产生积极而又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调查得出的基本结论

1.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新校区一般都斥几亿巨资兴建,经过精心规划,建筑上力求具有现代感与完美,这一点对拓展型多校区高校来说尤为突出。但是,物质环境只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符号和校园文化的外化,而精神和传统才是校园文化的灵魂。精神文化才是其要表现的最终归属。

2.对各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别

对合并重构型高校而言,各校在合并前,其办学实力、隶属关系、学校定位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合并后在许多方面容易产生主次之分,其中在校园文化的整合方面也显得较为突出。

校园文化的整合重构往往以“大”校、“强”校为蓝本,忽视“小”校、“弱”校在校园文化方面的优势与特色,人为地造成各校区间校园文化的割裂与矛盾。而对自我扩展型高校来说,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老校区建设,轻视新校区建设。

3.指导理论体系尚待成熟

多校区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但这一模式仍在探索中。而关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讨不多甚至缺乏,理论架构也未完全成型,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指导体系,这也正是当前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运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M].长沙:岳麓书社,2009.

篇3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在政策上高度重视,在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社区卫生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也暴露出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孤岛”现象,致使医疗资源、卫生资源及患者的信息整合程度低,不能共享。导致有限的卫生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如何高效率运用社区医疗资源,发挥区域协同作用,已成为我国社区卫生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区域协同服务共同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区域协同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搜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从IT技术的角度来看。应该已经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但要选择如此众多、复杂的适宜技术,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成功的综合应用,仍然十分具有挑战性。

2 对策

构建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平台,必须解决大量医疗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与集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2.1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建立是以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医疗中心与个人相关的信息新增到个人健康档案中,允许进行更新和补充。电子健康档案分类管理系统的主要模块按不同人群分类管理,为保证患者的隐私权,必须设置访问权限,保证数据的安全。

2.2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实际上是医疗过程信息化、数字化的具体体现。电子病历应该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集成,是医院所有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它应该是完整的、集成的、动态的、智能的反映患者整个的医疗过程,而且包括患者全部的临床信息(数字、文字、图形、图像、检查、检验、诊断、治疗、健康体检记录、计划免疫记录等),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电子病历还应该包括丰富的医学知识与联机服务,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和必须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临床科学研究、医院的现代化管理、远程医疗会诊。

2.3双向转诊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过程。医疗机构之间做到分工明确、合理,以“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为宗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成立双向转诊服务部,指定专人负责双向转诊工作,设立专线电话,实行24h连续服务。

2.4资源重组对医疗机构功能重新定位,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为一体。实现区域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理分工及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功能整合。

2.5人力、技术支持制定优惠措施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鼓励专家、退休技术骨干医务人员到社区兼职、挂职,定期、定向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逐步建立起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两个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

2.6经济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承担着大量的社会性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医疗服务减免挂号费,对优抚对象、特困群众实行费用优惠等措施,使群众得到了实惠。然而。社区卫生机构收入减少并未得到补偿,加重了机构负担,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正常运营,还需要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采取定额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财政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公共卫生服务及离退休人员费用等提供补助。

2.7医保互通医疗保险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保互通并非易事,有专家分析说,医保之所以互通难,最直接的原因是当前医疗保险体制的设计和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建立良好的医保统计管理系统。打破属地管理下统账结合(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医保制度。扩大医保定点单位,应首先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建立逐级向上转诊的制度,促使患者合理分流,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

篇4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配置;问题;对策

居住区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满足人们观赏需要,更能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居住区绿化还存在着植物配置模式化、品种单一、雷同的现象,急需更新植物配置的理论,新造景艺术手法。

1、居住区绿化的植物配置的意义和作用

居住区绿化的植物配置,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以园林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植物造景的奇特性为主题理念,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因此,居住区绿化对改善小区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而居住区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2、居住区植物配置原则

2.1规划原则

植物配置应引入规划的思想,其过程分为三步:首先是“大配置”,结合居住区的总体规划和自然地理特征,选择一批具有地带特性,适合区域环境的植物为基调树种。其次是“小配置”,结合功能分区,在局部区域内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配置来实现小生境的景观平衡。再次是“精配置”,即重要节点的处理,尤其是道路交叉处和视觉焦点处的小空间,通过植物配置形成一定的景观特色。

2.2地域性原则

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是一个地区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演变的记录,是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应该被保护和尊重。居住区设计应充分利用本地的生态环境,结合小区内的绿化景观,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现代的表现形式,结合园林美学,形成个性独特的小区环境[1]。

2.3因地制宜原则

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环境中有价值的资源,如水体、生物种类、地形地貌、景观等。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经引种成功的外地植物,丰富植物多样性。

2.4坚持生态原则

传统植物配置的绿化养护管理消耗财力、时间和人力。依托生态技术建立的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护和调节能力,建立阳性与中、阴性,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混交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态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止病虫害,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养管费用。

2.5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应“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与休闲的要求。比如,大乔木位置要考虑是否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绿篱、草种的选择要考虑实际养护水平及成本,绿地、广场的规模和形式要符合小区居民休闲的要求。

3、居住区的植物配置存在问题

3.1植物配置模式化,特色不够鲜明

由于受日益流行的国际化思潮影响,较为成功的居住区园林设计被竞相效仿,导致居住区园林绿化模式化, 充斥着大量文化符号的短命设计作品。植物配置很多是名贵大树、常绿草坪点缀雕塑或是模纹花坛的运用, 小区绿地植物的尺度、规格、色彩、材料、栽植形式等方面过于单一、雷同,乏善可陈。

园林设计可以借鉴,但应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协调下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实际调查,生搬硬套,往往适得其反,既达不到观赏效果,园林建设生命力也不强,经常需要改造,致成浪费。

3.2植物景观单一,树种的多样性不够

自然物种多样的形态是重要的观赏对象,在居住区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往往是单纯的草本、模纹色块或乔木孤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树种也多为常用商品苗,缺乏物种的多样性,生态效益低下,也是许多看不见的生态问题元凶。如大量单纯林或单一树种集中栽植导致病虫害的蔓延,种内竞争加剧,生境恶化,生长停滞。

3.3植物功能单一

植物的功能是园林绿化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园林植物具有观赏、遮阳、防尘、隔音、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等诸多功能。但当前园林绿化中普遍只重视植物的观赏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

3.4缺乏植物生态习性的了解

设计缺乏植物习性的了解,南种北植、阳种阴植,如杜英、深山含笑等种在江苏以北,冬季受冻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栽植不耐水淹的品种造成只生不长。郁闭乔木林下栽植喜阳花灌木,造成花灌木开花不良且易生病。绿篱采用生长及萌发性很强的火棘,稍不修剪就造成疯长而影响观瞻。引入强竞争性的外来物种,如火炬树,造成群落中其他物种退化严重。盐碱地土壤未经改良直接栽植,植物生长受到抑制。

3.5植物配置忽略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的绿化在于能否给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的人性居住空间。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居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小品、园路、小型绿地广场、健身场地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居民和自然的亲和性,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比如,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是否影响居民日常采光、通风、视线及安全问题。绿篱、草种的品种选择要考虑实际养护水平及成本,绿地广场、道路的规模和形式要符合该小区居民休闲的要求。模纹色块面积过大或不同植物色块线条过细,造成养护修剪困难。行道树为生长缓慢的小乔木或花灌木,夏季广场、道路及露天停车场缺乏阴凉。

4、对策

4.1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居住区绿化骨干树种应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树势强,对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栽植后恢复生长势较快,对于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

4.2 利用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小环境进行配置

起伏的地形是自然界的表象。地形环境的多样性使各类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抑扬顿挫之感。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住宅区来说模拟自然的地形不仅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形成区域小环境、小气候,有利于地表径流和排水,而且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种植难度系数可相对降低,有利于栽植不耐涝植物。

4.3利用植物特性的多样性营造景观丰富度

植物材料既是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因此正确地选择树种、理想的配置将会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

一是在种植设计中应将乔木、灌木与藤蔓植物相结合、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结合,同时适当点缀时令花卉和草坪,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有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二是居住区绿化应减少大草坪、花坛面积,把控常绿与落叶比例,以保持绿量。三是植物配置时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通过植物叶、花、果实、形及四季的变化来配置植物,丰富季相景观。四是选择树种、树形、规格以及比例等等方面都应该要保持一定的变化,栽植前根据现场及苗木规格调整栽植间距、方位,师法自然,尽可能让景观产生自然和谐的韵律感。既要保持景观差异,又要变化有度,切不可盲目配置,产生堆砌感。

4.4采用屋顶绿化 、垂直绿化辅助地表绿化

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利用立体空间,缓解居住区绿地不足的矛盾。常见的几种垂直绿化类型及植物配置有:①墙面绿化:以廊架形式栽植攀援植物,遮挡呆板枯燥的铁大门。围墙用植物做绿篱,或用建筑材料做成骨架,植物攀附其上。铁艺围栏或古朴的混凝土栏杆,如用藤本植物美化,显得生气盎然,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②屋顶绿化:利用花架、种植箱栽植攀援植物或浅根性矮灌木球,点缀以花卉,采用天然有机物作无土草毡,或利用极耐干旱、生长基质只需3厘米至5厘米厚的生命力极强的佛甲草、垂盆草,用作屋顶的平面绿化,营造一个舒适的屋顶花园。

5、结语

中央十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吹响了建设生态时代的号角,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传统植物景观的内涵也已不再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在实际建设中应用先进的生态规划理念、科学的植物配置原则、艺术的手法建立稳定而富有生机活力的居住区生态系统,同时开展广泛的生态知识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热,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居住区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郭淑芬.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学生社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形式,它与高校后勤,尤其是后勤住宿管理紧密相关。国外的高校社区主要在学生后勤管理和住宿管理模式上与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明显不同,因此,两者在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上必然存在很大差异。以德国、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较早进行社区研究的国家,其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住宿模式对我国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国外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现状

在后勤管理模式上,德国高校的后勤系统由州政府直接任命,由大学生服务中心管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公益性质,实行企业化运作,自主经营但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美国高校一般都拥有本校自办的后勤服务系统,且引进社会上各个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后勤管理,后勤员工的工资与经济效益也不挂钩。日本高校则由学校聘请有能力的人经营管理,采用师生自我服务的合作社组织形式,并通过给予参加该组织的师生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并共同发展该组织。

在住宿模式上,由于国外大学大多是开放式,有些大学还是当地社会的主要单位,与城市完全融为一体。因此,学生的住宿形式主要是以走读为主,大都没有学生宿舍,仅有少数比例的学生由学校负责提供住宿,其余的通过租借社会上的房屋解决。如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只解决7%~12%的学生住宿问题。在日本少数学校为解决初到日本的外国留学生语言不通的问题而建有少量学生宿舍,但在申请获批后学生也只允许住一年,一年后自行到校外租房。

2 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现状

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社区和文化两个概念上。因此,以社区及社区文化的创建为基础和切入点,进而研究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在我国,由于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区尤其是文化社区进行研究的历史不长。通过资料查阅和结合实证调研,将学者对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所开展的较为粗浅的研究,总结如下四个主要方面。

(1)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特点、目标、意义和发展趋势

对于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探索,目前有关学者主要是从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功能三个层面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并普遍认为当前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呈现教育、服务、管理多维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以适应高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对育人阵地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2)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尚有许多地方需进一步探讨完善,比如主要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组织管理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同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具体对策,如制定学生社区规则、加强学生社区组织创建等。

(3)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思路

学生社区在建设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给高校管理者带来启示,必须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社区的建设才能取得成效。有学者提出需要从促进社区管理队伍专业化、让辅导员进社区、加强党建工作等不同方面建设学生社区的新模式;或是从高校学生社区自治角度看,学生社区事务管理模式要拓展自治空间,把社区党建与社区自治有机结合起来等,充分发挥学生社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育人功能。

(4)高校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重在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育人功能。有学者通过分析了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社区创建的影响,就社区德育工作薄弱、文化创建缺乏特色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策略;也有的提出从加强辅导员队伍创建方面,探讨辅导员进社区对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目前学者主要从问题、意义、功能、思路等角度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索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提供参考的依据和经验借鉴,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1 明晰了高校学生社区和社区文化的内涵

通过前期的探索,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区所包涵的特定区域、所具有的特殊性及鲜明的时代特征有较为清晰的定义,将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社区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内容的一种由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群众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只有对高校学生社区内涵的准确理解,才能把握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有助于找准社区建设的切入点。

2 明确了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管理理念的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机制创建逐步完善等客观因素,导致高校学生社区在管理上和素质教育上可能产生“真空地带”,因此,要加强学生社区文化的创建和管理。同时,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角度看,多元文化的冲突对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其提供了发展和改革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建设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迫在眉睫,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必要性的充分肯定,是推进文化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

3 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

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德育工作薄弱、文化创建特色不鲜明、创建时效性不强、缺乏展示和交流平台、“自治管理”和有效指导相脱节、薄弱的社区文化氛围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只有进一步突破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才能推进社区的建设。

4 指出了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积极作用

即要树立“学生社区”育人新理念,重视发挥社区文化阵地的育人功能和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依托学生社区文化创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充分发挥其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功能。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5 提出了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学者提出了各种思路和对策,具有代表性的如提出要从思想理论基础、组织架构、管理实践、环境创建、服务保障等多方面进行建设的思路,并以创建安全型、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学生社区为目标;或是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机制、以人为本的社区服务机制和高品味的社区文化活动机制的“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机制,发挥社区文化启迪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作用。各种思路和对策为社区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6 探讨了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构建优良社区文化创建长效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学者提出通过培养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管理机制等途径,构建以优良的社区文化创建为载体的长效育人机制,以最大化获得并释放其育人效应。因此,长效机制是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和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上存在的问题

从对已有文献及研究资料分析中发现,相关研究对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和社区的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积极意义有较明确论述,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情况也有大量分析和研究,但是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的相关研究尚很薄弱,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未作深入探讨,未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制度和长效机制,在研究方法上较为传统和简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 研究视角过于狭窄,缺乏理论深度

目前关于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研究,学者大多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入手,研究视觉狭窄。虽然有少数学者也借鉴文化社区理论、社会流动理论、学生发展理论及社会工作理念等,但大多仅停留在表面上,限于粗浅的借鉴分析,未能将其有效应用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使得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实效性。

2 定性分析多,实证研究少

现有的研究大多在目前的教育和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结合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分析影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在理论上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为定性分析,个别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只停留在某一所或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研究样本数量较少,缺乏代表性和权威性,实证研究成果只是简单地尝试实践后的经验总结层面上,而综合采用纵向、横向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研究,对高校各参与主体的调查研究等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很少。

3 宏观现状描述多,微观主体分析少

已有研究成果中,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绝大部分仍然是宏观描述分析,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的解读、社区建设体制的普遍不适应性的讨论等。而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对多元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合力发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从现有成果看,微观主体方面研究也明显不足。所以,从微观参与主体如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学生和后勤管理部门等进一步研究,对补充研究成果意义重大。

4 “硬件”分析多,“软件”研究少

在研究的内容上,许多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硬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改善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对营造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但却明显忽视了社区“软件”建设这一潜在的思想教育作用和育人功能,使得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育人目标。因此,进一步深挖和解剖高校学生文化社区“软件”方面的建设内涵是增强社区文化建设实效性的基础。

5 提出制度多,长效机制研究少

从研究的成效性看,目前的研究在政策和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如有学者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品牌先导、系统整合等原则,建立学生社区内部激励机制、党团群联动机制、文化活动机制等基本的运行机制推进社区文化创建。但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长效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其深入探讨,形成可供各高校参考和借鉴的机制却不多见。

以上概述了国内外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的现状,认为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社区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社区文化氛围较为薄弱,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梳理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和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高校有必要进一步探寻并明确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方式,建设学生文化社区平台,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进而构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将学生社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和育人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登春.高校学生社区:文化视域中的阐述[J].晋中学院

学报,2009(1).

[2]陈荣武,汪碧云.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化工

高等教育,2001(2).

[3]杨雪梅.论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构建[C].书院文化――

肇庆学院书院制建设工作会议论文汇编,2012.

[4]时长江.高校“社区”视角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载体

[J].高等理科教育,2005(3).

[5]陶光胜.基于自治与党建耦合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新

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

[6]王惠民.论多元文化冲突下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J].

社科纵横,2010(11).

[7]孙国权.关于高校辅导员进入学生公寓的思考[J].山西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荆晓艳,谢怀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唐山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9]吴俊泉.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探析[J].现代交

际,2011(9).

[10]黄政,谢春林.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与延展素质教

育时空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

[11]李亮,张红兵.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探究[J].理论月刊,

2010(11).

[12]董焕敏,李智军.论社区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3]林晓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区建设

研究述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

[14]钱伟超,刘兰星.试论大学生社区的构建[J].苏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5]代雷.关于高校学生社区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思考[J].

品牌(理论月刊),20110(11).

篇6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建设发展;参与;研究评述

随着“单位制”向“街居制”的转变,社区的功能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城市和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随之相应的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我国社区的发展速度远远将社区文化建设速度抛到后面,由于社区人们的生活品质离不开社区的文化建设。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也开始发展起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们就开始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的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与归纳,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概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基本概况。

(一)、研究方法:笔者者通过阅读32篇中文文献,大部分属于定性研究文章,仅有少数几篇属于定量研究文章。例如:殷小青[1](2008)以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新型社区受传统社区束缚等。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优化配置社区资源、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度,以及改革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问题。

斯琴高娃[2](2007)以新城区新华社区、铁路小区社区为例,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反应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社区、铁路小区社区的文化建设情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有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部门之间职权明确、居民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居民的参与较低等问题;之后给出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宣传提高社区居民与辖区单位的参与率、积极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和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措施。

(二)、研究模式

一是针对社区文化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例如:夏峰华[3](2005)认为:单位制逐步变为社区制,不同职业背景的人聚集到了一起,让社区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需要,形成适应社区的特有文化氛围。刘娴晴[4](1999)的观点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兼顾。应葵花[5](2007)则认为,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搞好社区文化产业、加强社区文化与制度化管理。周晨虹、马兆明[6](2006)认为从管理体制上进行完善。

二是典型社区经验介绍。董梁[7](2009)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确立了拉萨城市社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建设的途径,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彭阳[8](2009)以“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概述了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岳麓区实际情况,并用相关理论方法进一步阐述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关系。

(三)、嵌入式研究,此类研究的作者主要是从自己研究或工作的领域角度分析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袁懿[9](2004)、麦欣[10](2009)、李国霞[11](2004)等学者提出的发展建议主要是以下几点:充分做好社区调研工作;建立社区分馆;因地制宜,开展读者服务活动。徐海波(2009)、[12]李明翠[13](2009)等学者认为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专业队伍优势,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网络技术等硬件优势。

王从江、赵立秋[14](2007)、郑文(2005)[15]等学者指出,互联网能有效地促进和改善社区文化沟通,同时他们也指出当前网络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消极的影响。

夏建中[16](2005)教授在《社区工作》一书中涉及到了社区教育这一内容,指出社区教育以培养和塑造有知识、有能力、以社区发展为己任的优秀公民为目标。高春凤[17](2009)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中认为在当前社区文化发展面临参与性低、设施缺乏等困难,社会工作介入可以帮助克服建设困境。

二、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针对社区文化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

1、社区文化的界定

文军[18](2001)等人认为,广义社区是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社区是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张凤玲[19](2007)在《社区管理》提出:广义社区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狭义社区指一定区域内聚居的人群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黄立营、王光[20](2008)从广义和狭义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城市社区文化。王燕[21](2010)认为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会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刘鑫[22](2004)指是共同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存有相近的价值观念,认同意识的社会群体在物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因求知、求乐、求美、求安等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精神文化活动。

以上学者观点虽不相同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方面,例如:都是围绕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定义的,从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人文性和共享性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说明。基于前人定义,笔者也简单的将社区文化定义为:在特定的地域内的人们,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公共道德等文化现象的集合。

2、社区文化的分类

(1)、社区文化的内容上分,唐浩和徐艳芳[23]认为可分为社区传统文化、社区公益文化、社区娱乐文化、社区个性文化。

a.社区传统文化社区

传统文化社区体现了不同传统的文化特点,具有居民文化意识、历史传承和行为习惯等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具有社区特色的民间艺术,社区传统形态的文化素质,和有社区文化建设产生的价值取向等。

b.社区公益文化

一般由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依托,为全社区成员服务的社会性文化活动,且具有群众性与非盈利性的特征。社区公益文化不仅能体现社区的综合实力和综合发展水平,而且是促进邻里交往和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基础。

c.社区娱乐文化

以娱乐场所为依托,带有盈利性特征。为社区成员的日常活动提供了多重选择,也是社区文化普遍性的基础部分,也成为社区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同时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d.社区个性文化

通过居民生活的集合体,体现社区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社区文化的艺术水平上,由于社区居民的知识与专业结构是多样的所以社区个性形象特征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二)从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

张雪[24]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包括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而受到关注的。而且就目前来说,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要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沈丽丽[25](2009)观点是用“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张刚[3](2001)从建设新农村和提高农村软实力的角度研究。

1.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是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孙晓刚[26](2008)认为和谐的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表现出宣传、凝聚、教育、娱乐、调节功能。王燕[27](2010)则认为:1.“社区精神” 由社区文化营造,通过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从而去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2.社区文化的提高有助于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是社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隋鹏[11](2009)的观点是:1.社区人口结构性变迁的需要; 2.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管理任务加重的需要; 3.改善社区状况的需要;4.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5.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需要。陈颜[12]认为,城市社区文化不但是城市文明的载体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城市文明与城市文化发展重要标志,更是深化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2.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

鄂忠群[28](2010)认为:财政用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的数额应该增加。虽然近几年投资有所增加,但是还是远远不够。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社区文化的大发展。王光[29](2008)认为.传统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不稳定等。孙娜[14]认为: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积极性社与参与性不高,这使得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所下降。陈宇秦30(2008)则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停留在一般的社区文艺活动层面,这种一般的文艺活动只在开始时具有吸引力。久而久之,人们对此会产生厌恶感,从而不愿参加。

三、总结与展望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对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建议都做了比较好的探索分析,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在做学术研究中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谨记切勿固步自封,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不断探索出一些有利的新兴因素,它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为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2、研究角度多,分析细致。目前虽然仍有学者做笼统的研究,但是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分角度研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例如:从政府角度、高校角度、图书馆角度、网络角度等。大多研究细致,能够提出比较有意义的建议,能够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3、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意义、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发展建议。有的文章还会涉及到对问题可行性的分析,研究相对来说较为全面。

笔者发现目前研究中,在取得成就的同时,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的文章比例较大,定量研究的文章比例较小。

目前学者对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多为理论研究且成果现实利用价值不大。现有的研究往往泛泛而谈不够细化,没有将城市社区有系统的分类。

2、虽然研究关注到了一些新兴因素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但是研究尚不深入,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例如:网络因素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文章,对于新兴社区网上小区的研究少之又少。

3、重城市轻农村。目前关于社区研究的文章,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社区。而对农村社区文化研究寥寥无几。而社区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城市与农村文化建设缺一不可的。

4、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丰富,现有的研究中嵌入式研究较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丰富研究的多元化。(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殷小青:《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2008.09.

[2]斯琴高娃;《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3]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4]刘娴睛:《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

[5]应葵花:《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探微》,《滁州学院学报》,2007.(3)。

[5]周晨虹、马兆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董梁;《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学学报,2009,(5)。

[7]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

[8]袁懿.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J].图书情报.2004(2):90

[9]麦欣.公共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J].继续教育研究.2004(6):93―95

[10]李国霞.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9,29(1):13―15.

[11]徐海波.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32―33

[12]李明翠.地方院校图书馆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70―72.

[13]王从江,赵立秋.互联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7(3):47―49.

[14]郑文.互联网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67―168.

[15]斯琴高娃;《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16]刘娴睛:《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

[17]周晨虹、马兆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8]董梁;《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学学报,2009,(5)。

[19]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

[20]袁懿.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J].图书情报.2004(2):90

[21]麦欣.公共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J].继续教育研究.2004(6):93―95

[22]李国霞.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9,29(1):13―15.

[23]徐海波.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32―331.

[24]李明翠.地方院校图书馆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70―72.

[25]王从江,赵立秋.互联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7(3):47―49.

[26]郑文.互联网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67―168.

[27]沈丽丽:《基于“地方性知识”视角的转型期乡村社区文化建设》。《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8]孙晓刚:《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南方论坛》,2008.(6)

[29]王燕: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207

[30]鄂忠群: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0,(3):48-49

篇7

关键词:社区文化;限制因素;应对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00-01

一、引言

社区文化在促进社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以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各级政府都认识到了社区文化在构建社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发展和建设社区文化,使得社区文化工作得以持续向前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为受到各种主观或者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当前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一)社区文化建设使用经费单一,资源利用不够均衡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经费来自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部分社区也通过创收的方式获得经费来源。这使得社区所在地政府的发展状况直接左右着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经济发达、政府相对重视的社区,其文化建设工作的经费较为充足,而且建设有图书馆、活动中心以及文娱室等硬件设施。而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社区则经费来源和文化活动条件都较差,导致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受到限制。

(二)社区文化建设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区文化工作者中老龄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的社区文化建设干部依然是由之前的居委干部兼任,存在着思维观念落伍、精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建立的社区文化建设体系及发展机制不能够充分的吸引社区工作人员。正是因为社区文化建设机制存在漏洞,导致社区文化建设机制的不健全,工作人员待遇以及社区文化发展前景等成为了影响社区文化发展体系吸引优秀工作人员的限制因素。

(三)不同群体参与活动积极性不足,参与意识淡薄

对社区文化活动而言,一般老年人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更多的中青年人则愿意选择在家上网、看电视。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具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其次老年人的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再者,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发展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基本上不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决策当中,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是政府以及社区建设工作人员的责任,而自己没有义务参与到社区文化发展工作中。

另外,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层次性,因为部分社区工作者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时也只是组织唱歌、跳舞、演奏等传统文娱活动,不重视中青年所关注的文化活动需求。甚至部分社区的文化活动只针对老年人,活动的单一直接造成了其对居民吸引能力差的现状。

三、社区文化发展受限制现状的应对策略

(一)丰富筹资渠道,做好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其一,财政适当的投入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基础。不论是硬件设施建设还是补贴,都必须定期予以对应的投入,并利用既有的文化资源,例如学校、机关和社团等,为社区建设增加更多的内容,且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其二,采用低偿服务制度。在发展社区文化的过程中,每一项互动都采用低收费的方式进行管理,不但能够保证服务质量,而且有利于社区活动设施的后期建设和完善,而且居民也乐意接受;其三,争取获得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文化宣传的方式营造一个支持社区文化建设事业的氛围,利用校园、企业以及家庭等作为基本单元,通过合理外延的方式为群众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培养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后盾

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社区队伍建设,若社区文化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文化理念落后将会造成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做好社区文化发展建设工作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要引入大批的文化专业人才。在具体的引进过程中通过加大社区工作者的引进力度,增加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者的文化结构层次,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向多层次、多结构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做好既有社区文化体系内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提高其文化建设水平,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服务理念,提高社区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丰富社区文化类型,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

当前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是造成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整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部分社区直接将文化活动中心用作麻将室、扑克室,不能满足更多群众的心理发展需要,不利于社区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人员首先要做好群众文化需求与特长的调查工作,以此作为开展不同类型文化活动的依据。

例如,通过定期举办文体活动的方式吸纳年轻人加入到社区活动中;还可以举办以幼儿为中心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年轻家长聚集在一起,为居民文化活动提供丰富的平台;也可以定期展开节日文化活动,可以借助端午节缅怀故人、国庆节热爱祖国等,不但能够加强群众的沟通,而且还能够增强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实现社区文化的繁荣。对于一些工作类型相对集中的社区,也可以进行专业技术讲座等,满足更多居民的职业发展需求。

篇8

摘 要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苏仙,创出特色,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以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既是杜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结合苏仙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社区文化建设 问题及对策

一、苏仙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积极探索

l.根据本区现有的人文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

2.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与渗透作用,与社区文化互为补充。

3.做到层次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居民群众在社区文体活动中得到了教育、交流和提高。

二、我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相关对策

(一)我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社区文化活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主要体现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文化资源的现象相当突出。地方和驻街的部队、企业、学校都拥有一定的文化站、室、场、院,但在现行的体制下都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缺乏共享共建的意识,甚至重复建设、相互“争食”,造成社区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社区现有的文化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利用。苏仙区是郴州市的老城区之一,有文物古迹、革命史迹几十处,社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但现在的利用率还很低,从总体上整合社区文化资源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是社区文化的硬件建设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作为一个具有11万人口的发展型城区,在2个行政街道中,文化站的标准目前都很低。

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居民群众的参与度还不高。目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众尚未达到四分之一,说明社区文化活动还有许多“文章”要做。

(二)加强我区社区文化建设可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可以从几方面着手:一是改革单纯由政府单方投资、包办社区文化的旧模式,充分利用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将社区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开放,这样既补充了政府投入的不足,又避免了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的浪费。二是根据本社区的人文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发展社区特色文化,乃是社区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大力营造以历史、传统、革命、现代为主线,以众多文物场馆、广场为景点的“没有围墙的苏仙区文化大公园”。

2.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要通过社区文化站、馆、室及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向广大社区居民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良好氛围。要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机制,做到有机构队伍、有活动阵地、有目标制度、有活动内容,不断推进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长期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市民。特别是要加强对下岗职工、流动人口、老龄人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加强正面引导,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入家庭、入心入脑,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社区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因此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又不排除外来文化;既有“阳春自雪”的高雅艺术,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防止单一化。努力做到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网络咨询等等包罗万象;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等形式多样。总之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和升华居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得群众之所盼,使社区文化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这样,社区文化活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长期发展下去。

篇9

【关键词】社区居民;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一、背景

为了真实地了解当前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现状,进一步关注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发展,笔者组织带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2010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深入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的虹桥社区、建新社区、江北社区、东门社区以及南湖的桃源街等社区开展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问题的调查活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黄冈市黄州区社区居民心理问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社区居民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和关心程度不够;社区居民目前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存在认知误区;社区居民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涉及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七成居民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并希望由专业人士进行。

二、社区居民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完善社区心理咨询机构

调查中我们发现,黄州城区的心理咨询机构还是十分缺乏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站、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总共不到十家,而且部分居民对心理咨询机构还持有望而生畏的态度。所以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是迫切需要实现的问题,只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了,人们才能得到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二)社区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一线城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发展已相当成熟,人们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已经能坦然接受心理问题的存在。但是在三线城市人们对心理问题还存有认知误区,以致有了烦恼也不看心理医生,觉得看心理医生会让别人误认为自己有精神类的疾病。如果能在社区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让人们都能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使心理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设工作迫在眉睫,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承载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社区心理健康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与当地高校的结合, 充分利用资源,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深入实践学习,在课余时间到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接受社区居民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咨询,并为他们讲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消除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坦然接受身边的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当他们自己和身边人有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正确处理。

(四)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小手册和宣传画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是人们了解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让人们正确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才能使他们对心理健康引起高度重视。由社区联合组织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小手册》并发放到居民手中,健康手册中包括心理问题的描述、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心理小测试和如何面对身边的心理问题等等。宣传画可以采用漫画人物,生动而形象表现各种问题。然后把宣传画贴在社区的宣传栏和街道的文化栏中,让每一个路过的居民都能看到生动而有趣的宣传漫画,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心理知识,一举两得。

(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又一重要措施。首先,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居民能够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和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对文化的强烈愿望。其次,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组织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居民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社区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社区文明程度。第三,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协调各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交往,得到相互了解,互相协作与配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感情交流。人们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越多,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自觉维护社区利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文化建设好了,人们的幸福感才会增强,没有摩擦、没有争吵、没有隔阂,人们的烦恼就会减少,由此心理疾病的发生几率也会大大降低。

随着城市社区管理质量的提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区的建设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式,社区和谐则国家和谐。因此,在社会和谐化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对于基层生活的群众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使各个层次的居民都可以得到良而有效的心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宇辉主编.浅谈社区文化建设[N].黄石日报,2008.

[2] 刘群芳主编.长沙市某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分析[J].护理学报,2009(5).

[3] 夏勉,江光荣主编.社区居民心理问题图式的结构和内容[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

[4] 张灵聪,刘影,潘玲娜主编.福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1.

[5] 胡俊娟主编.社会工作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篇10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措施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所谓的社区群众文化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划分,以社区认同感为纽带的文化组织体系,其目标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区的文明度,加强社区的管理秩序和服务质量,改善社会环境、治安状况、生活水平、人际关系等。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组成单元,其和谐稳定性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必须要重视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

1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1.1群众文化活动丰富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居民积极参与到各项社区文化活动中,并自主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增加了社区生活的多样性,进一步改善社区生活氛围。

1.2社区文体设施完善

社区管理机构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在社区内实施。当前我国的大多数社区都已经配备了一定的问题设施,可供居民们随时休闲、锻炼。此外,还有不少社区配备了相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活动设备,一些社区的文体活动管理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健全的文体设施为居民的文体生活提供了很好地基础,极大地丰富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1]。

1.3社区文化队伍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

通常,社区内的文化队伍都是业余的问题骨干组成的,在社区内形成一定的组织后,文体队伍的凝聚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快速上升,队伍规模也持续壮大,为文体工作的开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但我国社区文化队伍的规模和素质在地区上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地区的文化队伍在素质和规模上都已经达到较好的水平,而有些地区的社区文化队伍在人员上还不够完善,人员的管理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1.4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富有地域特色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建设也有其各自的特点。不少地区的社区文化活动都能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利于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这些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成员的多样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推广等完善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积极鼓励各个年龄层的居民都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来。

2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良好的社区群众文化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还能极大的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群众文化的建设,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型社会文化建设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地社区都响应中央的号召,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完善,努力打造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取到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群众和政府共同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去改善。

2.1建设资金不足,渠道单一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都是来源于政府,因此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性较大。一些新建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不够及时,文化建设项目数量少,建设资金也明显不足[2]。

2.2文化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设施还难以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限制了文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居民有参加文化培训班、文化产业班的意愿,但是这类活动的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群众提高自身精神文化水平的需求。

2.3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对文化设施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一些地区的社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在一些社区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建设好的文体设施遭到了居民的破坏,而很多被破坏的设施没有得到及时地维修后就会报废,这极大地增加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本。

3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根据地区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好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计划,并以城镇和农村为重点展开文化建设工作,加强社区文化队伍的建设,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3]。

3.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社区群众的建设需要群众和相关部门的共同配合,在资金投入方面,以政府为主,社区集体筹资为补充,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使社区更好地服务群众。

3.2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区群众精神文化水平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许多地区的社区都针对当地的文化风俗特点制定了针对性的文化建设方案,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艺术形式、民族工艺等融入社区文化生活的建设中,并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依靠群众的宣传力量扩大这些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社区整体文化水平。

4结语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和发展,寻找社区群众文化的新方法,切实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俞彬.对群众文化的一点思考山[J].文学教育,2010,(10):53-55.

[2]张良.城市社区文化认同建设对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建设的启示山[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2011,(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