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创作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共;艺术创作;创意;审美
一、艺术创作的方法
在《产生创意的方法》这本著作中,詹姆斯・韦伯・扬完整阐述了创意产生方法过程,他这一套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广告业的基础主要过程如下: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原始资料的采集与整理;第三步:提炼与再造的过程,那就是在仔细检查资料的过程中,通过深度挖掘;第四步:产生创意。这样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在艺术创作之中。
实际上来讲,拥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与创作力的行为就是艺术创作,其实,创造性即以独特的想法,含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制作手法让人细细品味。大部分艺术创作者认为灵感在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创作灵感来临,创意应运而生。事实上并不尽然,必须要经过大量前期积累与实践训练才能产生创意,创意的产生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越是丰富的积累,思维模式的碰撞越激烈,就越容易产生创意。这是一种量的积累,需要训练的长期工作。
首先就是主题的确立,以认识为基础对其开展有针对性思考。通过有目的的思考与分析,概念确立、受众的划分、地点与形式的决定、表现手法与材料的选择等,发现问题,彰显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第二步是摒弃依赖完全的想象,作品的借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发散思维之后还要学会收拢思维,对其进行加工与凝练,不能完全被不可操作的想象所牵制。
第三步是创意雏形的记录,任何一个简单的想法都要记录下来,培养绘制草图的良好习惯,这样的记录经过数量的累积,可以避免创作的雷同。任何一个幼稚甚至是肤浅的想法都有可能成为大型创作的灵感来源。
二、色彩应用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色彩本身是带有情感属性的,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要考虑作品本身的材料、色彩带给受众的感受,还有环境色的影响作用。在考虑材料的选择之前本身的色彩带给公众的感受,得先考虑环境色彩对作品的影响。
温度性首先就是色彩的一大属性,色调的冷暖,长短调的应用会让受众有大相径庭的视觉感受。暖色调让人感到温暖并引发关联的心理感受,冷色调让人感觉寒冷清爽清凉的感觉。在比较中我们得出结论:无色冷于有色,有色暖于无色。以黑色与白色为例,黑色暖于白色,白色冷于黑色。同时,色彩的搭配还能起到视觉收缩与膨胀的效果,给人以空间感与体积感。然后就是综合考虑色彩与环境带给人的心理感受。
综合与系统考量作品的作用性、审美价值、体积感与制作材料,同时也要考虑到地域差异、环境气候与文化价值观这些因素。需要掌握了解空间所属的类型与其作用,需要掌握色彩心理会给人怎样的感受以及如何营造感觉的过程,需要掌握主体与细节、统一与对比等各方面的因素,合理的利用色彩营造出应有的感觉与效果。
三、生活经验与公共艺术创作的关系
艺术的作用在于它是活泼的、生动的、激动人心的,这是由于它能把实用与美术融为一体,能够以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具体形式展现美好。而这一切最根本的来源则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的美与审美认知,都需要经过“美的历程”,即在生活经验中积累的审美经验。创作艺术成果,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观感经过收集、感受、提炼之后凝聚成一种可与受众分享共鸣的审美体验,将这一切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示。
通过创作公共艺术可以让创作者获得公共认同感,个人的审美经验与受众引发共鸣,进一步深刻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公共艺术是一项“集体艺术”,以个体的角度出发,公共艺术系起大众交流的纽带,让现代社会中的群体回到一种舒适的、亲切的人际交往中。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公共艺术,就是好的、生活化的公共艺术。相同的感受能够带给我们同样的经验产生。反之,同样的经验产生也能带给人们相同的感受。一项普遍性的大规模的社会事件被受众经历时,构建了同样的社群基础,我们了解到这样的感知经验是大众的,进而营造出一种内在的情感上的联结。所以,应当以大众熟知的艺术语言形式表达公共艺术。但同时要注意到的问题是,能够获得共鸣的公共艺术创作不代表故意讨好、迎合大众审美,是在创作过程中把大众审美作为构思考虑的基础,重点考虑审美公共性,要求与环境相容的作品展示,与大众结合的学术论点。
完整的公共艺术品不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束,更是展示过程的开始,最终是受众对艺术平的感知与反馈过程。如果缺乏这些步骤,那么这就是一件半成品的公共艺术作品。受众的观点与看法,不管正面与否,都是作者应该关注的方面。公共艺术的本质是大众的艺术,是需要公众参与反馈的艺术。
例如大众在公园草地上看到石头形状的音箱或灯箱,不会有人认为奇怪,大众的生活阅历会让人觉得石头本就是草丛中的。反之如果在草地上看到了一个食物或者一本书,就会觉得不认同,但是,在当代装置艺术中,经常出现这种反差巨大的作品,用来让受众以另外的角度重新感知与认识,达到审美结果。成功的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与环境相容的、不会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大众与之相处,成为环境中的一个部分,身处其中而不知其是艺术。这样的要求对于公共艺术创作也许十分苛刻,这样的观点我更方便理解为:公共艺术创作方法需要融入于生活环境,适应大众审美。这样的生活经验积累都能运用到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比如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高压电箱,在我们的设计中就不能把它设计为让人容易接触的物体外形,例如书柜等,这些形象是日常生活中都属于让人有安全感的日常物品,如果把高压电箱设计为这样的外形,让人不易产生警觉。尤其是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低龄儿童。结合生活经验,我们能将其与比较危险的生活形象结合在一起,例如蜂巢,因为高压电箱与蜂巢不仅发出的声音一致,并且蜂巢本身就会让人躲避,有种危险物品的既定形象,这样就能起到保护预防作用。
同时,随着生活阅历的积累,逐渐艺术审美的感知与提升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一般层面的审美体验也许是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但这只是大众的普遍反射。只有内在的真正提升,岁月的积累,阅历的丰富,才能建立与产生艺术概念与对美的内在含义的理解。就比如:未成年的学生知道橱窗里的衣服是否美丽,会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对美的意识进行搭配,但不一定能够理解包含情感“亲情”一类的艺术作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同样的作品可能又会得到完全不同或者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图饰;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K871;J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05-03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比较重要的文化之一,属于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多年来,许多考古工作者对红山文化遗址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使红山文化的研究不断进入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广大艺术工作者也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红山文化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获取红山文化中有价值的艺术符号,为现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给养。
一、承载红山文化图饰的器物类别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一支文化,它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按照当时的使用功能,可以将红山文化时期的器物大体分为盛器、生产工具、礼器三大类别,又以陶器(彩陶、之字纹陶器等)、细石器(石耜、双孔石刀等)、玉器(玉龙、玉璧、箍形器等)为代表,以崇龙尚玉、尊祖敬宗为基本特征,因此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一)红山陶器
从已经出土的大量陶器来看,红山文化代表着发达的原始农耕文化,当时陶器不仅用来作炊具和容器使用,还被当作生产工具、祭祀用品和生活的装饰品。红山文化时期的陶器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器身上无釉。器型主要有:瓮、罐、钵、碗、盆、斜口器和无底筒形器以及塑像等。其中以彩陶为典型代表,以红陶饰黑彩最常见。彩陶的纹饰多样,绚丽精美,蕴含丰富,突出地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具有极高的装饰艺术价值。
(二)红山石器
考古学证明,陶器、新石器、细石器共存是红山文化独具的特点,其中红山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发展和内涵特征。代表器物是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烟叶形和草履形两种。此外,石器中以动物和人物的塑像居多,这与红山先民的图腾崇拜密不可分。
(三)红山玉器
在红山文化中,玉器一直以来都处于研究的核心地位,玉器不单纯是当今人们普遍认识中的礼器,而且还是原始宗教的祀神器,这说明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进入了以玉祀神的阶段,这样玉器就被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基因。红山玉文化里,有4个大类是非常独特的:云勾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龙形i和丫形器。特别是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玉龙的出土,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更是引来了许多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红山玉龙造型完整独特,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神秘精美,并且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在红山玉器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3个造型特征,即规整型(如勾云佩)、动物型(如玉龙)、神像型(如玉面人),其造型及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红山玉器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红山文化图饰的艺术造型种类
鉴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石器造型较简单、雕琢纹饰单一的特点,本文主要从红山陶器和红山玉器这两个方面对红山文化图饰的艺术造型进行分析。
(一)陶器的纹样及图饰
在红山文化中出土的陶器上的纹样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有:细绳纹、篦纹、太阳纹、划纹和附加堆纹;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彩陶纹饰有斜平行线纹、同心圆纹、折线回字纹、之字纹等。考古工作者为了方便研究,将以上这些纹样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这种划分方法也为艺术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红山文化陶器纹饰特点主要有:
1.红山文化陶器的纹饰由早期比较简单的直线条逐渐发展到晚期的较复杂的几何纹样,纹饰以菱格纹、勾连纹(图1、图2)和叠弧纹最有特色。
2.红山文化陶器纹饰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压印“之”字纹(图3)。之字纹线细,纹带较宽,连线和篦点有共用线,横压竖排与竖压横排共用,直线与弧线、波浪线共用。
3.红山时期彩陶居多,以黑彩为主,也有红、紫彩,典型的绘制方法为施白衣后用平行斜线画出区界,内添黑、红、棕色3彩,组成回字、三角、八角、网状等多种几何图案,图案以鳞形纹、勾连纹和棋盘格纹3种最具代表性。
(二)玉器的纹样及图饰
红山文化时期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这些玉器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动物形玉器,如玉猪龙、C形龙、玉龟、玉蝉、玉凤等;祭祀类玉器,如箍形器(或称马蹄形器)、勾云形玉佩等;装饰类玉器,如玉璧、玉丫形器、玉i;人物形玉器,如玉人等。相对来说,在红山文化玉器种类中,玉猪龙、玉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为重器。
红山玉器造型及纹饰的主要特点为:
1.红山玉器造型简练概括,器型以圆形居多,大量运用凸弦纹(图4)即棱线,如在出土的红山玉器中鸟类翅膀和尾巴、蛹的腹部和脊、龙的长鬃和勾云形器的弦等都采用棱线的表现手法。
2.广泛运用仿生和摄象造型手法,其中仿生手法的运用占主要地位,主要是摹仿被神化了的动物形和人物形玉器等,以动物形玉器最为显著。摄象手法即摄取自然形象再经过艺术加工的手法,主要适用于璧、环、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等。
3.浅雕和浮雕雕刻手法的使用。在红山玉器中,先民们大量应用雕刻手法,线条勾勒简单熟练,碾磨技艺精湛,将动物和人物形象或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极具神韵。其他器物一般通体滑润无纹。
4.红山玉器十分注重局部特征的刻画与表现,其中以蛙状、棱状、梭状、环形和漩涡形(图5)这5种典型的眼部纹饰雕刻手法最为典型,这也是明显区别于其他时期玉器的一种雕刻手法。
三、红山文化图饰的造型特点
1.红山文化图饰的造型高度抽象,简练概括,通过大胆想象、夸张的造型,惟妙惟肖地刻划出极具艺术特征的生活形象。
2.红山文化图饰抓住生活形象中的突出特征进行重点刻画,通过最具表现力的局部特征来展现物体的全貌,收到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3.红山文化图饰造型表现手法大气恢弘,线条简练传神,没有精雕细刻却流畅生动,线条变化多端却有着独特的秩序和规律,凹凸、虚实结合,不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都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四、对红山文化图饰的提炼及创作
对红山文化中的图饰及其造型特点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从红山文化图饰中提炼出有效的艺术形态,并将其符号化,进而形成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形式,再通过对红山文化图饰的艺术加工和创作,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下面以2013年已经完成的赤峰学院新图书馆的视觉系统设计为例,总结出对红山文化图饰进行提炼及创作的方法和步骤:
(一)收集红山文化图饰资料
大量收集红山文化中有价值的图形、图片资料,并筛选有价值的图饰备用。收集的过程为:
1.将诸多红山文化图饰资料按照发展时间分类细化,注意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一个时期内出现的纹饰一般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前人在研究红山文化过程中虽然对这些纹饰的特殊含义没有得出定论,但仍然为我们研究红山文化图饰提供了重要参考。
2.总结归纳同时期图饰的特点和共同点,为创作新的图饰做准备。
(二)提炼红山文化图饰
运用艺术手段,对收集到的红山文化图饰进行提炼,其方法是:
1.抽象法。将现有图饰的造型或线条高度概括或几何化,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艺术加工。
2.夸张法。把握收集图饰的特点,将图饰的特点进行放大,达到夸张的效果。
3.联想法。利用想象力对收集的图饰进行组合、添加、简化,形成新的具有装饰性的图饰。
(三)创作新图饰
面对当今读图时代,运用现代思维、现代审美和现代艺术等元素,把红山文化用图饰的方法传达给大众,无疑能让更多的人对红山文化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为传承红山文化提供更便捷的途径。对红山文化图饰进行再创作的方法主要有:
1.重复法。将相同的纹饰进行反复的、连续的排列,形成一种有规律的视觉效果,并造成较大的视觉冲击力,收到使人记忆深刻的效果。这种重复既有绝对重复,也有正负形重复,其重复的形式主要有二方连续重复和四方连续重复。
2.对称法。将一个图饰或纹样参照同一个轴线或同一个轴点,相对应地、等距离地排列成一个新的整体,形成均衡、稳定的视觉形象。这种创作方法是形式美法则中完美的构图方式,具有很强的秩序感和节奏感。
3.渐变法。将一个图饰进行有规律的循序变动,在视觉上产生较强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其渐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大小、疏密、粗细、距离、位置、层次、深浅、明暗等等。
4.旋转或放射法。旋转或放射,其实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将一个图饰参照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外扩散或向内集中,一般可以形成很强的空间感和运动感。
以红山文化中的回旋纹为例:
总之,丰富多彩的红山文化图饰,不但反映出先民的文化形成进程和独特的审美思维,还为后世研究和利用红山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作为现代艺术设计者,必须珍视这一灿烂的古代文化,古为今用,不断推动对红山文化图饰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郭大顺.红山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王建.原始审美文化的发展[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数控铣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数控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涵盖了三部分的内容:加工工艺安排、加工程序编写及机床的操作,其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如何在有限是时间里让学生学好本门课的内容是教师主要的教学课题。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太强调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及完整性,而应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上。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差别较大的特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的积极性,又可以照顾到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它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语言(口头语言和板书)为主要媒介,以“传送―接收”为主要模式。《数控铣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分别介绍了华中世纪星HNC―21M/22M、FANUC 0i-MA和SIEMENS 802D三种数控加工系统,这三种系统的工艺安排和编程方法大同小异,因此教师在讲解工艺和编程教学中,可根据学校现有的实习设备或是校外的其它实习条件选择其中的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系统进行教学,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即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可结合思考、提问等方法,使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接收到的教学内容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中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团队的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分组讨论学习,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给他们表扬与肯定,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不但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讲用G54编程的对刀方法和用G92编程的对刀方法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用G54的对刀方法来对刀,另外一个小组用G92的对刀方法来对刀,然后让各组讨论各组对刀的方法有什么优缺点,之后让两个小组在一起讨论并总结这两种对刀方法的优缺点,由其中的一位学生代表把结论表达出来,老师再做最终的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教学效果。讨论法的局限是用的课时较长,教师如果不能控制好课堂纪律,课堂秩序可能会比较乱。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中职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感性认知比理性认知更深刻,教师在传授一些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重点知识,而学校的教学设备又不能满足需要时,如果能采用参观法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到生产车间去参观学习各类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这样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这部分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又深刻的掌握新知识,学习兴趣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缺点是,教学场地在校外较难组织学生学习,难于找到合适的教学场地。
实习法 实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中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能力较弱,动手实践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因材施教,采用实习法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也是检验他们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数控铣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中的实训篇实践性很强,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采用实习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本课程教学新方法运用的建议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片等位标志的一种教学方法。《数控铣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课程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比如说铣床(加工中心)的组成和分类类、编程指令的动作、零件的加工过程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屏幕将它们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屏幕将繁琐的板书内容投影出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课堂节奏和教学效率,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仿真教学法 数控铣床仿真软件是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操作的一种软件。由于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机床的价格比较昂贵,很多中职学校设备数量不足,学生没有相应的机床实习,实操内容无法学习。如果学校仿真软件,教师可用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练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解决教学设备不足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方法都应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不论何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样也有其弊端。本文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数控铣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的教学能更加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数控加工,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艺术创作;微电影;叙事特征;视听语言特征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闲暇时间也越来越“细碎”;“快餐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1]这也促使微电影在仅数年间,便在网络、新媒介的推动下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中国,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电影和广告。微电影受其门槛较低等因素影响,导致剧本创作、角色塑造、拍摄技巧、后期制作等方面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进而也导致目前微电影的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尚存在作品制作粗糙、无深意以及一些基本的影视语言、叙事手法等的运用均不理想的情况。[2]本文则结合相关理论来对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为我国微电影艺术创作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微电影艺术形式剖析
微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其给予受众群体的第一印象就是形式,只有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受众群体才会去关注、聚焦微电影的内容。微电影与电影是相关的,其都是通过形式与内容来吸引受众群体的观看行为,这也是传统影视艺术的最终目的。因此,微电影创作者只有了解、掌握微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将真正的创作意图在微电影中表现出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可分为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
首先,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就是其创作内涵的最高要求;也是其塑造、形成微电影艺术的价值与精髓所在。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也就是引发观众心理活动并引起情感共鸣来表现出微电影的主旨、内涵以及社会价值。[3]
其次,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就是借助影视艺术形象来传达、表现的技术手段、语言特色以及结构技巧等。由于艺术作品本身往往是内外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自身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其内涵的,微电影也同样如此,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主要涵盖了微电影的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体裁等几个方面。
2 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
2.1 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传统电影的艺术创作方法是迥异的,是因人而异且多样化的。同样,微电影艺术创作的手法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受微电影特征的影响,其艺术创作方法也尚无具体的、统一的创作规范,更没有具体的创作模式可以遵循,只能“借鉴”他人;这也是我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独具的创作模式和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微电影的门槛较低,平民化发展势头强劲,其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创作能力、艺术水平良莠不齐,同时,其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创作方式、表达技巧也不尽相同,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具有多样性;其在微电影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技巧往往差异巨大。
2.2 艺术技巧的个性化
微电影创作者往往是立足于自己的艺术修养之上,运用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技术与方法进行微电影创作;因此,微电影创作艺术技巧也具有较强烈的个性化风格,这既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的理论修养、艺术修养、创作技巧、实践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其选择的创作风格有着直接关系。另外,微电影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既要对生活原素材进行艺术升华,又要让微电影作品的表现内涵高于生活,使之可以对原素材的表现得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升华;这种高层次的艺术升华则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对生活、对素材的理解能力有关。正是这种“理解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创作者在微电影整体艺术创作、处理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出现了更大的差异化,进而也产生了更多的艺术效果。
3 微电影的叙事特征
叙事是微电影的核心。由于微电影与其他文本类叙事存在差异,微电影利用现代媒介材质运用光与影刻画出的光影运动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多维;其叙事也是一种多时空的综合运动艺术。因此,微电影的主要叙事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3.1 叙事方式
不同类型的微电影其体现出来的叙事方式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创作者所选择的叙事方法也是迥异的。同时,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方式既没有统一的、明确的标准,也没有严格意义的规律,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在创作实践以及叙事方式选择上可以不断地创新。
微电影势必要以“内容”取胜,其叙事内容往往也具有“较高”的碎片性与海量性。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微电影更适合“开门见山”的叙事方式。另外,一些微电影的创作者还借鉴了传统影视的叙事方式,如以一个简单却没有结尾的故事为叙事铺垫,进而引出微电影所欲表达的主旨。也有一些微电影创作是按照主题、思想去进行叙事的,以进一步突出、提示主题内涵。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叙事方式,均要求微电影的创作者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来突出主题、思想,让受众群体可以明确微电影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并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出个人风格或艺术风格。[4]
3.2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就是用于叙述故事(或事件)的角度。微电影创作者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则完全取决于微电影创作者的个人意愿,而并非是受众群体的意愿。因此,从人称角度而言,在微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叙事视度的选取,可分为创作者自身视角、受众群体视角以及旁观者视角进行叙事。
篇5
贝聿铭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曾干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同时他又是一位艺术家,他善于将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融为一体,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正是基于对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才造就了他事业的无限辉煌。日本美秀博物馆自1997年竣工以来,便以其设计精美、构造精巧、工艺精湛赢得了同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2002年,美秀博物馆获得由国际构造工学会颁发的“优秀构造奖”。评语如此写道:“其构造技术的精巧,无论是一个小的构造部件,还是革新性的排水系统,都创造出轻松开放的气氛,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在一起,具有构造美和艺术美的气质”。
艺术创作方法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上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过程和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艺术的创作过程即是通过艺术家的精神生活向作品不断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与表现的过程。通过对艺术家艺术构思和外在传达的表现,从而表明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趣味以及创作风貌。
下面我们就以美秀博物馆为例来探究贝聿铭先生的艺术创作方法。
一、艺术构思-独具的创作精神
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后来旅美求学并留美工作。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兼具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既有东方的内敛,又不乏西方的奔放。在他设计的建筑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创作精神体现艺术家精神思想的深度,也是艺术家价值观的深刻体现,因此也赋予其作品审美上的高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而言,贝先生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他崇尚自然美的观念,他从不循规蹈矩,总是试图在标新立异中做到精益求精。他强调将建筑融合于环境的建筑理念,影响着他一生的作品。
美秀博物馆坐落于日本滋贺县信乐山脉的自然保护区,被原始森林环抱。曲径通幽、彩霞缭绕,宛如宋人山水画《深山藏古寺》一般,极富诗情画意。贝聿铭的建筑构思引用了桃花源记的故事,是精神性哲学的实践,同时也是贝先生创作的灵感源泉。诗一般的想象与文学作品的结合被贝先生巧妙地使用。建筑和场地、环境内外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体现。博物馆的外观造型灵感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结构又充分体现了现代科技的结晶,实现了贝聿铭先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的造诣,当他第一次去实地考察的时候就被世外桃源的景色所吸引,他激动不已。他的构思是寻求桃花源记的意境,让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让美秀博物馆再现桃花源的画境。富有浪漫色彩的文学典故与他的设计灵感产生了共鸣。
二、外在传达-独到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只是某种创作方法一般原则的具体表现和特殊表现,也是艺术家遵循的美学观念。艺术形式是艺术创作的外在体现,形式与功能永远是艺术创作不可回避的问题。贝先生注重功能的表达,讲求技术材料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建筑既扎根于当地的风土文化、又体现出现代脉搏。美秀博物馆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着艺术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以及创作手法的独到呈现。
1、外部空间
博物馆建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中。由于自然公园法的限制,整个建筑高度要保持在13米以内。为使博物馆不会对周围的山林产生影响,因此在山顶挖掘了大量土方,将库房、办公区域安排在了地下,以保证博物馆的高度不会显得突兀。当主体建筑完成后,再将挖出的土方回填,种上树木,形成一种绿荫掩映的效果。这样建筑和自然有效融合为一体。为不破坏原始生态,贝聿铭先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兴建吊桥和隧道,由吊桥跨越山谷,通过隧道渡过吊桥,博物馆便豁然出现在游客的眼前。
跨越深谷120m的非对称吊桥,凝缩了结构美和艺术的优雅,明快轻盈的设计结构是划时代的设计。由桥将游客从挟窄的空间引向博物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欣喜。《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及狭……豁然开朗”。这种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手法,也是贝聿铭智慧的体现。从巴黎卢浮宫的加建到美国国家博物馆东馆再到苏州博物馆的外部空间设计,都充分证实贝先生对场所外部空间判断的灵感和智慧。
为了与当地文化相呼应,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灵感来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他敢于突破传统,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设计理念,以新颖的铝质框架和玻璃天幕等现代材料,去取代传统寺庙的天然材料,并用暖色调的石灰岩替代传统的本材。这些建筑材料的转换,使整个设计既有东方古典的韵味,又有西方现代主义风格。
2、内部空间
贝先生认为光线是建筑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他擅于运用光和影的变化,将阳光透过玻璃天顶,引入到大理石的墙面和地面上。门厅及走廊的全部空间沐浴在自然光下,他认为这种光线能更好地展示与人的亲和力及环境的温雅。内部空间的展示和灯光也是非常讲究,每个展示空间都是以展品为主精心进行设计的。部分展品使用人工照明,对于有些立体展品,例如石雕等,都设计隐蔽的光井将日光引入室内。
室内借景的手法是贝先生擅长表达的一种造景方式,他灵活运用中国园林移步换景的手法控制空间的节奏感。在空间构成上采用了将远景在感觉上拉近的手法。透过正厅的玻璃可看到室外的红松和美丽的风景,俨然一副六折的屏风,可谓匠心独具。内外景致的协调处理正恰如中国山水画远近虚实般的意境。
屋顶采用金属管组成三角形空间,通过并列和组合构成许多错综复杂的空间。这需要缜密的计算和技术工艺。善于用三角形也是贝先生惯用的表现形式。因为他说三角形具有强烈的稳定感,它是最简单最牢固最稳定的几何组成。由于博物馆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统一构思、统一设计,从而使全部设计更加和谐完整。
篇6
关键词:艺术作品;重复语言;建构;方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28-01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问起,品牌很重要吗?在我看来,品牌其实不是一种奢华的形象标签,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理想的象征和独特品质的标志。正如艺术家需要不断地冥思苦想、探求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重复”是艺术作品在被创作时不可忽视的方法论之一,也因利用“重复”语言方法诞生出不同话语空间环境的优秀作品。
在字典里是这样对“重复”进行描述的:重复即相同的东西或是事情又一次的出现。在艺术创作中,一般要注意重复这一创作手段的运用。许多艺术家可能会偶然地用量、过程、系列等方法重复的方法去进行艺术创作。这里所说的重复,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创作方法的重复,它是为了贯连作品的脉络,加重意境的深度,渲染气氛,突出主题,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运用的创作方法之一。
谈及法国艺术家阿尔曼,国内外读者都并不陌生。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方法即收集、堆砌现场物品,加上标题。在阿尔曼的作品中,他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通过同一物品的庞大数量并赋予收集物一个讽刺式的标题来改变其本来的含义。阿尔曼的作品所追求的就是完全的“重复”。他创作的作品以量来实现现实,通过对日常可见的物体重复堆积,消逝其本身在人们印象中所熟知的影子,实现重复的积累物体达到其量的质变,创造物体新的语境和价值。
“重复”是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话语空间的语言手段,通过重复一种或是一类符号元素来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可能会像艺术家阿尔曼那样,通过重复手段实现作品的质变,表达对作品的一种讽刺。重复存在于艺术的各个阶段,它被极其广泛地运用,在不同艺术家的笔下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它不但与艺术家所处时代的评论相关;对某种创作形式和爱好相关;与过去的政治话语习惯相关,也可能与艺术家传统思维方法和艺术态度有关,因而形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话语空间重复语言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艺术作品中重复语言的运用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艺术家重复的形式感不是为了愉悦观众,而是为自己的生活或者艺术“逻辑”负责。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极端重复,且很枯燥,像“流水账”。从这一意义上讲它又是对自己的作品形式的消磨、解构。因此,重复既不把作品本身极端地看作自我精神的投射物的物质化形式。它是一种自然的、每日重复的片段性的“流水账”。这是一种“无我”状态,但我又无处不在。
艺术家们运用同样的重复语言方法创作的作品,在主题上确各说各题,使得作品各自别具一格而又气息相通。无论是丁乙的十字编织、艾末末的陶瓷瓜子,还是余有涵“圆”系列中的繁复点状、短线状笔触行走,他们都以不断重复积量的创作方式形成了各自画面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
顾德新在1997至1998年的创作的作品《捏肉:物质作为生命》。在特定的时间内,他每天重复捏肉的动作,直到肉被捏干为止,将一天天动作过程中最后状态用相机记录下来,照片在墙壁上排列有序,最后将捏干的肉放在展厅中间。顾德新强调创作过程和意义的变化性,在重复的过程,实现“无我”状态,让自己本身忘却对欲望的追求,找到最真实的自我。作品的意义不在于最后所呈现给观众的重复且又细微不同的物质形式,重点在于每一个动作存在的瞬间,重复的动作瞬间便是作品真正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他的作品经常利用重复的语言方式来构成艺术的话语空间,作者本人有意拉远个人对于作品过程的体验和观众对于作品最后呈现的状态观赏的距离,产生强烈的对比,让观众永远不能感知作品本身的真正意义。
而丁乙的一系列《十示》作品,是运用重复语言手段实现作品话语空间首度被商业价值肯定的艺术家。丁乙的《十示》系列作品,作者用用简单的十字形作为基本符号,进行简易形式的连续、单调的重复操作,这种标示尺寸的标记,离近科学,远离任何文化主题的创作,呈现的只是物质本身,没有任何个人欲望的编制。
通常,重复即相同的东西或是事情又一次的出现,但有时重复呈现的现实状态似乎又存在着差异。重复语言的运用在艺术作品中都不尽相同,有的是纷纷繁复;有的是情节、事件、主题的重复;有的是形式风格的重复;有的是意义观念的重复;有的是行为的重复……一切不同重复语言的运用目的都是打破它们传统的身份的沿袭,制止艺术对原物体本性的不断追求。通过重复,原物体被重新置换成无所指、无意义或是新意义的艺术作品。这一切正如王劲松在摄影《标准家庭》中提出“重复就是力量”。
篇7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创作 数字技术 渗透
作为现代化的新型发展技术,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重要掌控者。然而,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还是艺术创作,都以迅猛之势强烈冲击着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和艺术创作。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也将持续影响并不断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等相关方式。故此,人们应该跟随时代潮流,在数字技术背景下,不断对视觉传达设计以及相关艺术创作进行探索和研究。
1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和艺术创作简述
(1)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从客观方面理解,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一种复杂的表达行为。对某种事物、某种理念,或是某种情感进行准确传达,就是该行为的根本目的。然而,在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解和内涵又所有不同。充分融入数字技术的视觉传达设计不仅视觉语言形式有所变革,其视觉传达整体面貌也焕然一新,既活力无限,又现代感十足。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交互性和可感知性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总体而言,数字化的视觉传达设计将艺术和技术进行了充分融合,不仅激发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新思维,还对其创作方式进行了拓展,对整个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艺术创作。从艺术境界层面理解,艺术创作就是指美术家、音乐家、雕塑家等各种艺术家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从某种程度讲,在具体的艺术创作细节中,创作者往往会对现实生活进行仔细观察,真实体验并不断深入研究分析。从真实的社会经历和社会活动中选择、提取具有创造性和价值性的创作元素,并对其进行充分加工,或将其进行造型,或将其赋予人文含义。总之,这种运用科学合理的创作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行为就是艺术创作。在数字技术影响下,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和素材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广泛。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艺术创作不仅对作品审美的需求更加严格,还要求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特色和时代气息。
2 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与艺术创作的相互作用
从艺术层面分析,视觉传达设计其实就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创作的方式很多,范围也及其广阔,分类也可细分为很多类别。众多艺术创作形式中,视觉传达设计对视觉的依赖度最高。随着数字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优秀的视觉传达作品被设计创作出来。对比传统的视觉传达作品,这些作品更为优秀。无基于商业角度理解,融合数字技术进行的视觉传达作品创作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的推广力度和销售水平,还可以给企业或公司,甚至是整个国家或社会带来丰厚的经济、社会方面的双重效益。
受数字技术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式已有较大程度的改革和创新。从某种程度上理解,这也是艺术创作思维及其方式的发展和进步。就基本的表现技法方面,数字技术的融入让视觉设计不断趋向多元化。较为经典的是结合了文字、音频、图像等信息多样化的新型图文一体化技法。这些技法的出现使得人们的视觉感官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延伸和享受,从而能够刺激设计师创作出独特且富有价值的视觉传达作品。从本质上讲,数字化背景下的视觉传达作品设计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在数字技术的不断促进和推动下,无论是视觉传达的设计创意,还是其设计形象,亦或是设计理念以及价值取向,都越来越趋于艺术创作。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也越来越突出视觉享受和视觉延伸。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和艺术创作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和相通点。两者在持续向前发展的基础上,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始终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薛曼君.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251.
篇8
欣赏美术绘本具有颇多价值,例如:具有多元的世界文化、多样的艺术风格、丰富性的绘画技巧等,它贴近幼儿的绘画形式,选择合适的绘本能成为幼儿美术教育的载体。
一、多元的世界文化
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绘本,有着丰富多样的题材,有的是讲勇敢和生命尊严,有的是讲亲情和友情,还有的是讲自然和环境等等。然而,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性,作者在创作每一个看上去简单的故事时都要以他们独特的视角、淳朴的画面、简洁的文字赋予其以深刻的哲学含义。例如:日本作家佐野洋子创作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世代的图画书”、“是读了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这个绘本故事通过描述一只猫的传奇来讲述关于生命和爱的意义。又如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爱心树》、《失落的一角》等,在绘本故事中,作者用非常之简单的黑白色线条,加上优美、诗意又稍带嘲讽的文字,向大家讲述了“爱与索取”、“缺陷与完美”、“成长与依赖”等情感,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在这样愉快的绘本阅读中,幼儿不仅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同时也感知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扩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二、多样的艺术风格
绘本有迥异的风格,它跟普通的图书最大的不同是它有着丰富多元的艺术创作风格,它可以带给幼儿丰富的、无穷无尽的审美体验。就是因为这些不同的艺术风格,才很大程度地开拓了幼儿的审美范围,同时也提高了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利用美术绘本进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我们可以从绘本艺术创作风格的多元化入手,引导幼儿充分欣赏、感知表现美的不同艺术形式。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激励幼儿大胆地自己动手实践,体会进行不同艺术创作活动所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乐趣,让幼儿不知不觉地爱上绘本美术教育活动。
三、丰富的绘画技巧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美术绘本中蕴藏的内涵,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绘本的作者往往会选择不一样的创作方法,或油画,或手印画,或水彩画,或撕贴画,或拓印画,或水墨画等等。比如绘本《我的手掌印》就是运用的手印画这一创作方法,它通过我们的手掌印,变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形象,幼儿对这样的绘本非常感兴趣,能够认真翻看,并且很乐意尝试这样的美术创作方法。就是由于这样的多样化,才让幼儿美术绘本变得更加迷人、更有吸引力,使得美术绘本成为我们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宝贵资源。
四、通过绘本中的故事情景,展现精彩的美术教育活动
美术绘本对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观察、实践可以看出,当绘本走进美术活动中时,那些漂亮的画面、精彩迷人的绘本内容都成了吸引幼儿的亮点。因此,在开展幼儿园美术绘本教育活动时,我们常常会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突破了一贯的临摹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是借助优秀的幼儿美术绘本,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幼儿在绘本所营造出来的故事情境中学会画画的各种技能,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亲人、朋友之间的暖暖的温情,达到了技能与情感共同发展的目的,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提高了审美情趣,完善了幼儿的品质。优秀的绘本无论是从色彩搭配、空间构图,还是从线条运用、技巧多变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借鉴的。
五、符合幼儿的绘画水平和技巧的美术表现手法
篇9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指导,再运用特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塑造艺术形象,创造艺术作品的艺术创作性劳动。艺术创作具有在现代社会具有特定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上简要谈谈其应用价值。
关键词:
艺术;创作;应用价值
一、艺术创作的定义概述
艺术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格罗塞曾经说过:“艺术的起源,就是文化起源的地方。不过历史的光辉还是只找到人类跋涉过来的长途中极短的一段,历史还不能给予艺术起源以什么端倪。”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经验以及内心的审美体验,再通过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把特定的艺术内容转化为艺术形象。在这个过程当中,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和内心体验出发,按照美的规律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素材进行艺术创作,进行选择、加工、提炼、概括,然后以物质作为载体将其体现出来。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必须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特征和规律的,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三者是统一的结合体,艺术创作是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前提,没有艺术作品自然就没有后者的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精神劳动,对艺术家的要求相当的高,它通常分为生活上的积累、内心的创作构思、艺术上的呈现等阶段。在生活上的积累阶段,艺术创作的灵感常常是稍纵即逝的,艺术家在生活中要细心的观察生活、善于体验生活,艺术家在生活中找寻自己艺术创作的素材,在看到某一特定的素材产生灵感之后,再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冲动力,就形成了艺术作品。灵感是艺术家的创作体验,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而来的,艺术家的创作常常是厚积薄发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艺术创作是人类自由创作的结果。
二、艺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艺术创作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作为身处在一定的历史情境的艺术工作者,在利用和享受艺术资源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对艺术资源进行再认识与再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在艺术历史上被奉为经典的艺术作品,被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拿出来进行再创作,来作为自己设计和创作的灵感来源,虽然这一行为还没有得到明确的优与劣界定,但是就目前来看已经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艺术创作与设计的结合上面。著名的艺术家江因风和艺术家马艺星就曾经山寨的世界名画来创作衣服,他们是把一些手工绘制的山寨版的世界名画,经过手工的加工缝制成衣服,然后把这些衣服穿在模特的身上,用美术的角度去欣赏人类的美术,这种类似服装工业化的流程对人类的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仅是这些,艺术创作也与很多国际上的著名品牌相结合,例如德国的大众汽车的汽车标志,就是与大卫•弗里德里希的《雾上的流浪者》相结合,德国大众汽车是德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在弗里德南希的《雾上的流浪者》这幅油画中,流浪者从容淡定的气质与德国大众汽车的生产理念相契合,给人的视觉上造成较大的冲击力,有种混合艺术的风格。
(二)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再加工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园中,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是我国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但是这幅《清明上河图》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展示,它实实在在的“活”了起来,它是技术人员通过投影和动画上的幻化技术对《清明上河图》的再加工。在动态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流动的河水、张扬的风帆、络绎不绝地往来市民、来来往往的商人、小贩,甚至还可以听到小贩叫卖的声音和鸡狗的叫声,甚至连天空的颜色都可以竞相变化,这幅动态的画面不仅保存了原作的所有特征,还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声音、色调等现代技术进行再创作和再加工,加入了现代人的一些大胆的想象,对《清明上河图》每一位任务都进行仔细的研究之后,完美的展现了古代清明上河园的景象,给观赏者造成较大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一场盛宴,让人心灵震撼的同时,记忆犹新。
(三)艺术创作的社会应用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逐渐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为了缓解社会压力,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需要,将艺术创作和社会生活中结合起来,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提高了大众的艺术品位,受到广大人民的充分关注的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公共艺术领域,公共艺术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典范来看,它已经完全融入了人们生活环境当中,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公共空间放置雕塑作品,是体现艺术创作社会价值的重要举措。城市雕塑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审美情操和个人艺术修养,拉近人们与艺术的距离,增强群众与艺术的交流。在城市中放置雕塑的位置是相当灵活的,在国外它并不叫“城市雕塑”它被称之为“公共艺术”。一开始,我国的民众对着并不太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的逐步接轨,人们对这种艺术创作越来越喜闻乐见。但是,随着城市雕塑的逐渐增多,一些雕塑艺术家为了完成雕塑工程忽视了城市雕塑的质量,产生了许多粗制滥造的艺术品,城市雕塑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一直以来城市雕塑只是简单的复制模仿,缺乏艺术上的创新,失去了自我创新的灵魂。中国的书法和书画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城市雕塑中加入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内涵,将这种生命精神和意识与雕塑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特色,从而弘扬中国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创作是人类灵魂的重要展现,艺术创作与社会的结合,不仅有利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还能够加强人们与艺术的沟通交流的能力,拉近人们与艺术的距离,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没有艺术创作与社会的结合,无法体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只有充分的尊重艺术创作,积极的进行艺术创作,才能创造美好和谐的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邵强.沟通和协调艺术[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2011.
篇10
关键词:现实主义;艺术;审美拓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39-01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和自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和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现实主义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一般来说,只要真实表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都可称之为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实践上,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不回避丑,对现实中丑恶的现象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现实主义艺术是从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空想世界中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理,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达到艺术之美。因此,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画家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对生活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人文精神、可解读性、开放性和民族特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当前社会的新观念,要求画家的作品内涵应当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对山水、花鸟的生存,以及自然生态美的维护等,都透视出当代的人文精神和风貌。可解读性是指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满足当代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要表现民生、民情、民意,要创作出能反映时代题材和社会生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作品。开放性是指吸纳一切有益的艺术营养,形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现实主义不是封闭的,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品格,从而使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民族特性是指我国艺术特有的“意象”体系。构成艺术作品的三个要素是客体的形和神、主体的情和意、本体的形式语言,三者处于辩证统一之中,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不应忽略其他要素,要在形神兼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现实主义要以其独特的现实针对性,崇高的人文关怀、品格,审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创作思想为准则,以现实的审美视角,赞美人生,并把劳动人民作为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特征总是要求审美主体站在群众关怀的高度对现实进行精神俯视,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意识典范,以忧患、崇高、悲壮为这种意识的审美形态。现实主义艺术的审美主体必须到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作为艺术创作的经典原则,现实主义不仅承认美在于审美客体,而且充分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提炼、升华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决定了现实主义艺术不是只有一种风格、一种语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才是现实主义艺术语言、风格和个性形成的根本,“真、善、美”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创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是日积月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不断探索、逐渐发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一般是用现实主义原则来要求写生。写生需要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特征,捕捉一些细节和有关创作的素材,最重要的是运用现实主义中的真实性原则和典型化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真实性就是要求创作素材反映现实特征,典型化则要求我们超越生活的现象,去捕捉代表生活理想的因素,把理想化的东西从生活中提炼、发掘出来。但作品内核都是由美术家按照自己的艺术特长和逻辑来构造的,是具有当代文化特征与品格的新现实主义,同时也要符合当代人对于图像的接受要求。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造就了绘画题材的丰富性、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艺术是意象、意境、象征、观念及符号性质的主客观结合的艺术。
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根本方法,具有永恒性和不朽性,它不仅仅是再现客观存在的真实,还要能揭示现实中民族、时代的本质精神,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善和美的原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既具有美好的物质状貌,又有健康真善的内在精神实质;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现实生活的典型性。艺术家应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看到的世界,再用自己的技法描绘所看到的又经过自己思考的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才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在当代既是一种艺术思想倾向,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不能将其单纯归结为一种艺术样式,一种艺术语言系统,一种艺术主张,一种人文关怀精神。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面向人生的精神,有着永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校园管理信息化
- 下一篇: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