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管理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管理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管理信息化

篇1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 信息化校园网 校园网建设 网络性能 安全漏洞 管理繁琐 整体运行效率 用户管理 网络管理 业务管理

当前,校园信息化的发展正在高校引发一场革命,颠覆校园本来运作的模式。各种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和手段的相继投入使用,改变着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管理人员的科研工作和对外合作。同时也不断渗透到老师、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所以校园信息化不仅仅只是学校业务模式的转变,更是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心智模式的转变。

高校信息化战略是高校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关系到未来学校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从2008年学龄人口达到了最高峰,并开始逐年下降,学校争夺生源竞争会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家全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学校的招生,对外的合作交流,重大的科研任务……这些关键业务,都会离不开学校自身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是提高学校未来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手段和保证。

校园信息化建设概括起来会在四个方面对整个学校起到至关重要的工作:1、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学、科研手段的多元化;2、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电子校务,提升学校的整体运行效率,减少成本;3、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4、利用信息化校园手段促进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要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校园网,就必须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自身的最大价值。在短短15年校园网建设历程,网络已经由最初的工具逐步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学校对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学生,老师,各个院系对校园网的服务等级和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校园网也面对着一些问题,诸如网络性能、安全漏洞、管理繁琐、整体运行效率下降等。校园网的发展不得不面对以下的瓶颈:

安全瓶颈:不安全的网络,就像没有围墙的院落,随时都有可能受到骚扰和侵犯。随着病毒、蠕虫、黑客等“”的攻击手段呈多元化发展,单一的防护措施已经无法保卫校园网络安全。

管理瓶颈:面对用户群体庞大、网络节点众多的高校校园网,无法一体化管理众多的设备和用户、出现故障无法准确定位故障并解决问题、存在IP地址盗用、IP地址冲突严重等问题日益严重。这种情况使得一般仅配备几名网管人员的高校,对管理和维护如此大规模的校园网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运营瓶颈:目前不少学校采用的网通或其他运营商提供的运营模式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学校不是运营商,运营经验不足,如何保障学校运营的顺利展开,采用什么样的计费策略、收费缴费流程、采用怎样的模式进行管理都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学校面对出口带宽增长而带来更多的费用,设备的投资和后期的运营服务产生的费用的增高,这也是校园网面对的挑战。

所以保障校园网的安全、运营和管理是未来校园网的主题。建立起安全、可运营和可管理的校园网可以保证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重要业务的稳定的运行,保证校园网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和老师充分享受校园网带来的利益。

信息化校园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校园网的精细化管理

随着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的逐渐深入,各个学校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基于网络的业务越来越丰富,为了保持校园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让校园网更好的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类的业务开展服务,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校园网的管理,可以分成三部分,用户管理、网络管理、业务管理。

一、用户管理

1.统一身份认证

目前,802.1X认证技术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线无线用户统一认证、IP V4和IP V6用户统一认证、校内用户和校外VPN用户的统一认证在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但办公区的认证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对于办公区的用户,既需要考虑用户认证时的易用性问题,又需要考虑在认证完成后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

2.用户安全管理

校园网中的元素包括用户、电脑、应用软件、网络设备、线路等,要实现整网的安全,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而用户则可以将这其中的很多元素关联起来,通过对用户身份的认证、用户行为的规范、用户和设备之间的联动等机制,可以实现校园网整体的安全防御。

3.用户差异化服务

目前,校园网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区分,学生统一是一个服务标准、教师统一是另一个服务标准,以后,随着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和不同,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精细化的管理是校园网发展的必然,比如,在享受网络带宽的时候,有用户希望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取更高的带宽保障,也有用户希望获取更高质量的服务,这些都需要校园网络来有效支撑。

二、网络管理

1.网络设备管理

网络设备构成了校园网中的信息高速公路,需要能够对设备实现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比如,直观的拓扑呈现、告警、流量查看等。

2.全网流量监控和管理

流量监控和管理的发展跟网络安全的发展非常相似,十年前,我们谈网络安全,主要指网络出口的安全;今天我们谈网络安全,说的是整网安全,包括出口、校园网内网。对于流量监控和管理,现在也不仅仅局限于出口了,校园网内网的流量监控管理同样非常重要,比如服务器上的流量状况如何,哪些用户是流量大户,哪些用户在非法提供服务等等。

三、业务管理

信息化校园建设大大促进了校园网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业务被整合,业务系统是推动信息化校园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学校传统的业务纷纷被数字化,说明有效管理决定了信息化校园能否高效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业务系统的管理非常复杂,包括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从业务系统的角度来管理IT资源、业务系统重要程度的评估、业务系统价值的量化等等。

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发动机,作为高校校园网建设与管理者,继续加大与学校各部门的沟通,理解和把握用户的需求,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多具有创新网络支撑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波 方耿 刘铭编著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用基础教程 北京:地震出版社.

[2]彭文胜 毛叔平等编著 校园信息化规划、管理及案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张新明,李国祥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

[4]邬家炜 编著 信息技术教育实用教程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5]郭向勇 主编 柯和平 副主编 教育信息技术实用教程 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

篇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使教育用户对信息化的应用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普及,校园网使用的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学生、教师用户占比较大,网络流量开始出现多样性、异质性,如Web、FTP、Streaming等,这些特点都为校园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同时还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校园IT运维管理仍处于维护的初级阶段,IT管理水平无法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等。由此,低效被动式原始网络管理手段开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够满足现有用户群体的网络需求,这就直接催生了可重复优化主动式精细化管理模式的需求。但是有关网络精细化管理的研究很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操作方法。本文从这一角度探讨校园网络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及意义。

精细化管理最先是产生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这种管理理念是建立在普通管理模式基础之上的,它主要是将普通管理引向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管理模式中来。所谓网络精细化管理就是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以及管理限制将管理的策略具体化。从校园网络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来看,就是要求在管理和服务上采用新的策略,如观念树立、制度建设、接入控制、计费模式。它要求网络管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联动性。灵活性就是要求每个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能够随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而有序调整。联动性是指管理和服务策略的分散度应该控制在较小的幅度以内,各策略之间是不仅可以重新组合与调整的,还可以按照用户需求进行搭配组合,以此来实现业务策略的最佳搭配。

如何推进校园网络精细化管理

校园网络的区域精细化管理模式

运营模式可在分区域精细化运营方案支持下实现统一管理,按区域为不同的用户提供精细化管理服务,保证网络接入用户能够充分享受个性化的服务。区域管理可分为分区、计费模式分组、组合计费等管理模式。

1)分区精细化。所谓接入精细化就是在每个接入服务的设置包含接入地区限制的选项,同时默认是允许所有地区接入。接入地区与选用的设备相关,本质上是通过设备的物理位置和用户接入的设备的端口区分区域。地区和接入服务相结合后,则配置了相应的地区的服务就只能在允许接入的地区被使用了。

2)计费精细化。目前,网络计费主要采用的模式是同一个用户在不同地区上网采用不同的计费方式。如校园网计费模式下,学生用户在宿舍上网是需要付费的,在教学区域或机房上网教学时是则是不付费的,而在家属区则收费便宜一些,那么就可以将这些收费进行一定的区域细分,制定适合于在各种场合的适当的收费标准。

3)组合精细化。网络服务提供的是约束与内容。具有差异化的服务是需要具有一定差异的限制或授权。因此,对不同区域及服务采取差异化的计费方式是必要的。我们应该设置灵活多变的计费策略,以便可以做多角度的灵活配置,以求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针对具有差异的服务选用具有差异性的规则,这个规则可以通过计费自定义规则实现,自定义规则定义了计费元素的费率和计费方式。

树立网络精细化管理理念

1)树立校园精细化管理理念。我们知道教育工作不仅是一项耐心、细致的育人工程,还是处于动态变化发展的工作。我们只有注重教育的过程,才可能使教育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校园里应该由学校的相关部门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校规中去,以制度化的方法确立和培养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在网络的校园精细化管理上也是如此,力求让全部的人员都参与进来,不断的强化校园网络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以实现网络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2)树立榜样。在学校的网络精细化管理中,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成为主动管理者,成为管理中的合作者。学校的精细化管理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做出表率,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好示范,起到榜样作用。

3)构建学校网络精细化管理体系。健全学校网络精细化管理体系是使其成为学校常态网络管理方式的必备条件与基础。要将先进管理理念、工作标准、监督评价办法等要素合理的融入精细化管理体系之中。要将这种管理体系延伸到每一方面及每一个人,使网络的每个细节都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让网络质量和效率意识渗透于每个管理环节之中。

结束语

随着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前期大规模的网络部署日渐成熟,网络运营管理会逐渐成为数字化校园的主旋律。简单粗放的认证和接入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用户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了,那么服务样式多元,更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精细化网络管理方式必将成为校园网络管理的主流形式。

参考文献

[1]张涛.校园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1,10(11):

119-121.

[2]朴成植,朱旭泽.论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

篇3

一卡通系统是一种多功能应用管理系统,其系统能对持卡者的校内身份进行认证,并提供金融服务功能。“校园一卡通”的基础信息衔接至校内相关应用系统中,以实现对卡内数据及信息的统一认证与共享,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及提供服务。“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有五大功能:第一,消费功能。将一定金额充值至卡内,在学校内消费网点,通过刷卡来进行消费,如就餐、打水等,快捷方便;第二,身份识别功能。在“校园一卡通”上,都会有持卡人的姓名、相片、编号等用于身份识别的基本信息,能通过电子识别,快速识别个人身份,便于注册、借书、考勤等各项活动;第三,银行功能。一卡通将校园卡与银行卡衔接起来,以卡内扣收、自助圈存等方式,实现学费扣收、转账等银行部分功能;第四,内部结算功能。一卡通内记录着持卡者的消费状况,能为财务、商务及持卡者提供对账核算的详细清单;第五,自主查询功能。一卡通的持有者可在校内相关查询设备或系统上,进行各类资金转账及消费信息的查询,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二、“校园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一)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在高校以往财务管理上,财务信息与其他部门信息通常是相互孤立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层次较浅,极易出现各部门信息不一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机构复杂、人员量大、数据统计渠道多且统计标准不统一,致使高校财务管理难度大,管理效率不高。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实施,符合教育部门相关规定,不仅能提高信息录入效率,还能提高财务信息管理质量,在保障财务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校内各部门信息的共享,提高校园信息的利用率,有助于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二)规范高校经济秩序

长期以来,高校所采取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并没有建立与之相应的财务系管支持体系,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并出现私设“金库”、挪用公款、收款私吞等问题,严重扰乱了财务管理的有序运行。而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这一现状,通过一卡通所具备的电子支付功能,直接将各类缴费金额转入到相应的财务账户中去,免去了中间现金收取环节,能有效防止经办人员从中谋取私利,从根源上解决了财务管理人员缴费不上交、私设“小金库”问题。同时,通过校园卡,将各服务机构的收费详情记录到财务信息系统内,便于对各服务机构的监管,规范校内各服务机构的收费行为,实现收费项目与收费行为的透明化,能及时查处收费中存在的违规、不合法行为,规范高校的积极秩序。

(三)改进财务管理方式

通过一卡通,将大量复杂的财务数据直接传输计算机,实现了对校内财务的实时管理。当前,高校虽然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生学杂费的收缴、划扣,但其未能实现与银行系统的衔接,致使相关人员及学生无法及时查明各项缴费信息,并且由于财务数据需频繁通过移动介质进行传输,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也极易出现操作失误状况。校园一卡通的运用,解决了高校存在的上述问题,让学生的缴费流程变得更加便捷。校内财务处通过发送收费指令至银行,在认证成功后,银行就可在银行卡账户中自动进行代扣,同时将相关代扣信息直接发送给财务部门,大幅度减轻的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不仅降低了校内财务管理成本,还有效提升了缴费效率。此外,校园一卡通具备小额支付功能,在消费时只需刷卡并能轻松付费,携带、使用都极为方便。校园卡支付,通过网络及消费机,便能对交易金额进行汇总,免去了现金支付找零、上缴结算等流程,减轻了收费部门的工作负担。

(四)强化对后勤的财务监管

在高校内,将各类经费及有偿服务资金收入纳入校园一卡通体系中,通过一卡通进行统一管理与运作,能让校内财务部门及时掌握校内收费详情及资金运转状况。其中,后勤服务的大部分资金也被记录到一卡通中,为财务部门对后勤服务的监管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依据,规范后勤服务的运行行为。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后勤服务,其经营服务工作基本由社会中的经营实体承包,使用一卡通记录下其收费信息,有助于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其经营的实际状况,确保对经营实体所收取资产占用费的合理、准确。

校园一卡通在高校的应用,转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实现了对校内各有偿服务部门账户资金的统一管理。并且,通过校园一卡通,将银行卡内资金存储于一卡通内,无论持卡者是否进行消费,其资金都会从个人账户转入高校账户系统内,可供校方用于资金周转,进而降低筹资成本,从实质上而言强化了高校对资金的调控能力。

三、“校园一卡通”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全面协调问题

当前,在很多高校内,校园一卡通都是作为饭卡使用,学校及相关财务管理部门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由校内各机构结合自身需求,自主购买衔接软件,连通校园一卡通,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其应用大多较为随意,致使一卡通应用极不规范,各类状况发生较为频繁,并且习惯于对问题进行相互推托。

(二)功能扩展问题

校园一卡通虽然具备识别、查询、消费等基础功能,但并未进行其它功能的开发,特别是在银行功能方面,一卡通所能使用的银行功能十分有限,致使校园内仍存在大量现金流动,相关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进行一卡通的充值、办置,无暇对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也缺乏对相关机构及财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各部门在一卡通运行中的职责混淆,阻碍了一卡通优越性的发挥,难以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校内广大师生。

(三)一卡通的安全稳定问题

在校园一卡通运行与管理中,需要应用到网络技术与财务技术。但在实际中,高校内许多财务人员及网络技术人员并不能同时掌握财务与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准确进行处理。另外,在后勤有偿服务机构终端操作方面,部分人员职业素养较低,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未按规定进行权限的设定,操作极为随意,极易造成一卡通系统运行中网络不稳定、消费数据丢失、消费重复上传等问题。

(四)一卡通资金清算问题

在大部分高校内,通常将财务管理的重心放在对人工操作数据的核对及入账方面,而忽视了对系统处理数据及需调整账务的审核,特别是在一些因系统终端故障而形成的传输错误问题,未能对其作出及时的处理,致使系统内存在信息漏洞及入账严重滞后的问题,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无法为校内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四、完善“校园一卡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逐步完善

转变校领导的管理观念,强化其对校园一卡通作用及功能的认知,明确各部门职责,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对运行系统做出整体规划。在校园一卡通功能开发上,先研发必备功能,再进行功能的扩展。其中,重点开发银行功能,通过与银行的联网运行,增强一卡通的实用功能。

(二)规范一卡通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高校应结合校园一卡通运行管理特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一卡通运行及管理流程,加强内部控制,确保一卡通系统运行的稳定、安全。同时,定期组织对相关人员的法律知识及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养,确保人员符合网络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要求。

(三)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

在高校一卡通系统设计方面,为了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安全,应尽可能选择安全性较强软件,并安装相关的杀毒软件,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在资金安全方面,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及时进行往来资金的入账及核对,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四)引进个性化一卡通

篇4

关键词:通信终端;移动校园;移动学习;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引言

随着手机的智能化发展,以及3G 时代的到来,让信息跟着人走已成为现实,手机不再只是简单的通话工具,更成为随身携带的工作平台、信息获取平台,实现手机与现存的IT应用系统进行通讯,或远程使用固定的办公配套设备,以便在任何需要的时间和场合,方便、高效、迅速地获取和处理业务信息,决策于千里之外,打破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

在传统的校园信息化时代,重点以多媒体、在线课程等信息化建设为主,并逐步构建教育门户站点、BBS、信息管理系统等传统互联网平台。但随着需求及社会的进步,在信息数量与传播速度快速增长的需求下,传统信息化平台已逐渐在信息的延伸性、扩展性和及时性等方面显现不足。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建立的校园信息化系统管理方式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将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到校园各种应用系统中,整合校园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终端面向校园人提供信息、互动的信息等服务。依托新的技术,为校园信息化创新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基于通信终端方式管理对校园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在不断深入当中,在教育科研网、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卡通、校校通、教育政务等各方面,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努力向校园信息化方向实现新的跨越。

(一)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管理校园信息化将引导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传统校园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多以有线网络、多媒体教学为主,这就意味着信息化教学必将受到场地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即使采用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也需要大多数学生具备电脑和上网环境等硬件条件。客观因素限制了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作用,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向大众化、高效率、低成本方向的发展。

(二)移动终端普及应用已成为校园信息化转型和升级的动力。移动终端具有体积小、方便携带等优点,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信息化应用向通信终端的无缝移植以及其自身技术特点,无疑推进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为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数字校园等教育信息化实际应用提供了高效、便捷、快速、经济的解决方案。

三、基于通信终端模式下数字化校园和移动学习创新模式

“数字校园”和“移动学习”是通信终端、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具体创新模式。

(一)移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条件、内容和特点。基于开展移动学习的市场需求,移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从物理空间上来说,移动数字化校园必须覆盖学习者所在的所有区域,保证学习者在区域内的任何地点都能进行移动学习。目前飞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为移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成熟的技术平台。移动通信网已基本覆盖全国各地,移动通信的传输速度也大大提高,满足了学习者在学习区域内的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从移动通信终端来说,移动数字化校园的终端设备需是大众普及的、携带方便的小型移动设备。以手机为主的移动通信终端功能日益强大,手机的功能越发不容小觑。令人欣喜的是,智能手机的市场价格持续下降,而智能手机具备的功能越来越近似于电脑。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学习者能随时携带小型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从移动学习平台的服务内容来看,需要为用户建立庞大的微课云平台,为广大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学习者等用户提供各种移动终端、多类型的移动学习服务,学校或者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者、教师或者培训师等平台使用人员,可以在电脑端完成统一的学员管理、课程设置、课件制作、课件推送、学习资源等操作,并向学员提供在线的、实时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接受教师发来的各类教学、教务信息和微型课件等,也可以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完成课程选择、课程学习(课件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课程讨论、课程测试、个人学习档案查询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且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关注,对某一感兴趣的课程进行互动讨论,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上传,一起完成学习目标,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共同构建完整的社交型移动校园产品。

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数字校园”将搭建起覆盖全校园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沟通、娱乐等各个领域的高度融合的校园信息化系统,校园的管理和服务,都会有数字化的表现形式,最终提供对校园主要业务的支撑。

(二)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进行学习的模式、特点和主要内容。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后,在线学习(e-Learning)模式将被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模式所融合和取代。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学习形式,其目的是让学习者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者真正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模式是在传统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而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被认为是学习模式的发展趋势。

基于通信终端的移动学习,其最突出的优势是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可进一步开展校园内移动教学的应用研究,形成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移动学习教学资源不同于网上学习资源。必须建设适合移动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如移动导学内容、英语课程移动阅读内容等适合移动收看的移动网上课堂内容等教学资源。相对于传统校园信息化学习网,基于通信终端的校园信息化学习网,大大提高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

四、结束语

教育行业作为国家普及信息化的重要行业,信息化变革的步伐开始加快。从移动网络新技术所能提供的业务应用可以看出,高速互联网接入、移动教学、移动化知识交流等业务,都将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大有作为。而无线宽带网络能力迅速增长,以及终端智能化能力不断提高,都为教育信息化向移动学习、移动校园等新型应用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54.

[2]李运林.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11.

[3]胡钦太.教育传播学研究30年:现状、瓶颈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9-102.

[4]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194.

[5]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

篇5

【关键词】物联网,校园智能管理、相关分析。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RFID)、红外感应器、GPS、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连结起来的一个巨大网络,目标是通过互联网产生万物互联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也正日益完善各自的信息化平台,物联网技术初步融入到校园的日常管理事务中。物联网校园管理平台在高校中的运用,既可以优化整合校园资源,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为高校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因此,笔者着力调查江苏大学在物联网智能管理方面的成果及现状,拟定其发展方案。

研究江苏大学的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首先要对我校的许多功能区域分类,分别是教学活动区域(包括图书馆)、学生宿舍、生活功能区域(食堂浴室等必要的校内功能设施)三类。

先来看教室资源的使用问题,除了在每周固定的课程有安排教室以外,学生也可以去教务处申请借用教室,并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学校的管理系统对教室资源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控,通过统一调度才使每天的课程、活动都井然有序的进行。

再来看整个教学楼的供水供电问题,首先,所有教室都没有安装热敏、光敏传感器开关,仍然使用传统的开关。这就导致在晚间许多空教室亮着灯。从物联网智能管理层面来看,我校教学区域的能耗管理就存在盲点,浪费的电能不在少数。下面我们援引一个来自江南大学的例子,江南大学在2008年开始建设数字化低碳校园,之前具体到一栋教学楼一个月的电能消耗是73000度,在整个系统成型且正常运转之后,每月的电能消耗仅仅为41000度,仅仅一个月,一栋教学楼就省下了30000余度电,醒目的数字也正说明江苏大学在能源节约方面确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与电能问题一样,用水问题也是类似,我们的教学楼用水,主要是厕所用水和饮用水供给,平常一直在教学楼学习,我们偶尔就能发现一些诸如水龙头漏水,厕所异常冲水的情况,这些情况肯定不在少数,甚至还有更严重的水管漏水事故。可是学校也并没有对于日常用水的一个数字化流量监督、报修机制。一旦发生漏水事故,最快也得到下月抄水表时才能发现问题,那时巨量的浪费已经造成了,与其投入大量的人力去检修,我认为引入信息化管理方式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必由之路。

另外,在教学区域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传统的失物招领方式找回效率低,许多东西都堆积在了一个小小的房间里无人认领;比如,有些教室里存在许多严重损坏的椅子,坏了一个学期也没有修理,有时甚至影响到学生上课;再比如,投影仪,教室电脑的日常维护,以及学生热水灌水机摆放的位置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来统一管理的。

除此以外,学生宿舍与教学楼一样,同样缺乏一套有效的物联网能耗监控管理系统,在此也不再赘述。不过宿舍作为学生们大学生涯的家,也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宿舍电费的查询和充值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江苏大学已经开通了一个微信企业号,它可以用于一卡通充值,电费查询等功能,已经初步形成了信息化管理的雏形,然而具体分析这个企业号的功能,还仅仅只可以查询剩余的电量。充值电费,缴纳宿舍开水费等等一系列日常的宿舍生活基本功能仍未实现,只能在学校中散落的几台圈存机终端上才能完成这些业务,这些细节虽小却也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最后,学校的食堂浴室体育馆等功能设施的信息化管理现状也是一个盲区,与教学区域、宿舍区域相比,这些区域主要提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服务,而且多是外包给一些企业,所以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会比较复杂,不可能完全受学校统一调度。但是,如果学校可以能整合这些区域的服务信息,实时在互联网上,对提高这些校园服务的质量也是有所脾益的。另外,这些设施比较容易出现拥堵状况,学校采取的分时上课分时就餐等方法,有一定效过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总结而论,江苏大学的物联网信息化管理仍然处在起步尝试的阶段,引进了许多时下普适的信息管理方式,但缺乏特色,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在物联网智能校园管理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建议和发展方案:本方案集思广益,既借鉴了其他学校先进的信息管理模式,也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纳了江苏大学各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1、完善整个校园水电能耗的物联网智能管理调度系统,这个系统需要软硬件双方面的支持。首先,要完成所有硬件设施安装,即给每个可能发生浪费的环节都装上传感器,监督每一分水每一分电的流向,给所有给水管网、变电所装上传感器,实时监控这些关键位置的水电流量,一旦发现异常,可以立即派人修理,以防止出现更大的损失。再之,为建设绿色校园、贯彻低碳理念,我们可以在教室、走廊安装上高灵敏度红外加光敏的节能开关,实现“人来灯开,人走灯灭”。在这样一个由数不甚数的传感器所联系的万物互联的状态下,整个校园的能源消耗细节尽收眼底。这样的管理系统在建立初期的投资会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既节约了资源,又可以防患于未然,使一些潜在的威胁无所遁形,有百利而无一害。

2、完善网上报修机制,让在校大学生更多地承担起公共责任,发现问题后很方便的就可以通过网络报修,不管是教室的椅子、灯、投影仪,还是水管漏水、热水灌水机故障等等都可以。学校后勤部门实时监控网络报修平台,对报修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反馈。

3、食堂、澡堂进行流量监测,让所有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实时了解各个食堂各个浴室在每时每刻的拥挤,避免了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拥堵现象,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4、校园生活必要缴费充值查询等功能通过网络管理进一步简化,让师生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搞定这些生活中的琐碎。

5、借鉴优步、滴滴打车的资源整合经验,给所有的校园公交安装GPS定位系统,并且实时监控车载人数。目前,许多校园公交司机为了多载些学生,往往会在始发站等上很久,运行效率很低,但是有了这个软件就不同了,假设A行走在路上,离始发站都很远,却想搭乘校园公交,这时A只需要在公交线路附近打开手机上的校园公交APP,自己的位置和搭车需求,就可以收到校园公交的实时回应,这时A就可以以逸待劳地在路边等车了。

篇6

1     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了一定影响。在当今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主要工具。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将高校职工和领导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费用。由此可见,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建设是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满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需求。此外,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第一,减少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他们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确认和数据更新上能够节省时间,保证真实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第二,有利于高校管理者科学、高效、便捷地完成管理工作。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高校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教职员工的动态信息、人本资源配置、绩效情况。同时,教职员工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学校的规章制度、通知、自己的薪资情况等。第三,管理人员可以快速处理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共组的公正公开性。尤其是涉及个人利益的职称考评时,人力资源工作者可以根据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进行评定。

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但是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仍旧比较落后。第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信息化建设研究慢。大多数高校管理人员仍旧将工作中心放在人事管理上,不注重对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的参考应用,信息误导现象严重,信息集成度较低,难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数据。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仍面临很多挑战因素。第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有力支持。高校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工作不够重视,再加上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产品的自主研发和购买都需要大量资金,管理者囊中羞涩,难以为其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第三,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软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软件产品不规范、生产厂家资质不合格等一系列问题。某些软件厂商的软件产品只满足了自身销售要求,并未全方面考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进而导致人力资源软件产品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不匹配问题。

3     高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的有效策略

3.1   做好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准备工作

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工作前,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衡量高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高校应针对本校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应满足适用性、渐进性、配套性、可实施性原则,千万不要脱离实际,得陇望蜀,妄想一步到位。如果规划与实际情况相脱离,那么就是一纸空谈、毫无作用。应用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不仅会增加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还会拖延实行时间,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展。由此可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实际运行不断调整和变化。因此,高校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步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第二,注重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不仅基于技术要求,更基于管理要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实施和开发。因此,加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培养至关重要。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操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设备应用技巧,还要注重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未来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才能迎难而上、及时适应岗位工作,不断提升自己。

3.2   构建全面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

高校必须构建满足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处理、储存、更新、应用高校内部人力资源数据信息。所收集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3大类,分别是人事数据信息、教学信息、学术成果信息;构建步骤分为以下3步。第一步,选择数据库架构。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数据库框架结构有C/S结构、B/S结构及C/S、B/S混合结构3种。B/S结构通用性比较强,任何浏览器都可以使用;C/S结构相比于B/S结构的通用性没有那么强,需要通过专用软件服务器实现数据系统功能,受到地域限制因素比较强,但基于这一结构设计出来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操作界面个性鲜明、反应速度快;C/S、B/S混合结构结合了两种结构的优点,应用这一结构,既能够提高人机界面的操作性,简单步骤,还便于用户远程登录使用。第二步,确定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需求。在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业务分析之后,可以确定人力资源部门的功能模块,然后在这些模块的基础上设计数据库。第三步,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如从员工档案、各类文件、员工自我反映信息资料中进行收集,收集完成后,将数据信息整理入库。从构建数据库的步骤可以确定高校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职务履历信息、学历信息、职称信息、技能等级信息、奖惩信息、人才信息、证书信息、培训信息、护照信息、家庭信息和其他信息等13个界面。高校构建的数据库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第一,数据信息共享、跨数据库查询和统计功能。也就是说,通过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能够对职工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维护,能够统计发生变化的数据信息;第二,具备与Word、Excel等办公表格和文档工具相互接连的功能;第三,具备可扩充性功能,也就是指建立的数据库系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添加、更新数据信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数据信息滞后、数据库信息匮乏等问题;第四,具备异库转换功能,所构建的数据库系统应采用C/S、B/S混合结构,应用这一结构为信息化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进行相互转换。

3.3   构建校园网、加强数据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构建了校园网,具有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等特点。校园网能够满足各个部门传输数据信息和数据信息共享交流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构建,同时,还应加强数据信息的规范管理。首先,加强对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具体包括员工就职经历数据信息、考勤数据信息、薪酬数据信息等,保证其真实无误;其次,加强高校基本业务数据信息管理;最后,做好人力资源数据库的优化工作,具体从数据库逻辑结构优化、SQL查询语句优化两方面开展。从数据库逻辑结构方面来看,将数据文件信息和日志文件信息进行系统分布,对提高数据库性能非常重要。此外,高校应将各种存储表进行规范管理,将两个相互关联的表放在不同的物理存储设备或者使用SQL分区技术将大表进行分割管理,这种数据分离的形式能够优化数據库性能。尤其对高校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而言,数据信息不断增加、访问量比较大,严重影响数据路的运行速度。通过这种“使用分区”方式,将大表进行合理分区,当表和索引变大时,可以通过数据自动分区的方式来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速度,既能节约数据库的存储空间,又能节省数据查询时间。从SQL查询语句优化来看,可以优化算法结构的简单化方式,也就是在查询语句设置时,尽量设计简单的算法结构,尽可能限制结果集航数。同时在对字段进行表达式操作时,如果可以最好不要使用WHERE查询语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数据搜索引擎通过索引对数据库中所有数据进行查询扫描。

4     结 语

篇7

大数据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体现为规模超大、密度低、种类众多、结构复杂、价值巨大等特点的科研数据集,由分布在高职院校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科研成果、科研统计、科研报告等数据库组成。科研数据涉及到学生、人事、财务处、后勤、教务等各个部门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高职院校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竞争力,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研究工具也越来越先进,给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良好平台的支撑下,高职院校所开展的研究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围绕交叉专业学科所做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维度在高度、深度、长度、宽度上都得到伸延,由此获取和汇聚的科研数据急剧增大,具备了大数据所特有的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的4V特征,高职院校科研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需要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对待。

2大数据对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影响

大数据驱动下的科学研究称之为科研信息化,整个科研信息化活动过程中包括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和展示数据。数据密集和数据驱动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科学管理的特点,对于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科研行为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影响。2.1在管理方式上,由原来精细化的单项管理方式转变成全局化的复合管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科研数据都成为了多方位、多结构化的海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够得到大数据所反应出来的特为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从全局性化的高度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大数据的驱动下,科研管理行为将会变得越来越全面,信息化手段会贯穿整个科研过程,管理工作有可靠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管理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2.2在管理手段上,由原来单一低效率的手工管理手段转变成以数据分析为背景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大数据时代,科研信息化管理会遇到文本、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低密度的大数据,给管理与决策层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将大数据技术中的可视化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管理手段上,从这些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对科学研究有价值的知识,可以提升管理水平。2.3在科研行为上,由原来的校内行为转换成社会行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研管理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不再只是某个学校的单一行为,而是转变成为全社会的群体化集体行为。浩瀚无边的网络空间,可以获取很多零成本的专业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各种各样的研究资源,在经费、设备上都有广泛的选择权和使用权,研究成果与市场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成果转化更加快捷方便。

3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对策

3.1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在科研数据大幅度增长的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和复杂,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科研信息化建设规划涉及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建设目标、人员用户、管理模式、组织流程和系统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需要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保证科研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正处于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充分考虑学院信息化建设目标和科研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与校园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首先明确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为建立由学术交流、科研数据管理、技术成果转化、资源整合等功能模块组成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科研工作情况,全盘考虑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基础和用户需求,与智慧校园建设实行统一的标准,从而与校园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一起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其次,科研信息化建设要充分避免信息孤岛,科研工作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需要通过大数据共享中心实现与其他业务平台的数据对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科研大数据的采集与汇总。第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来自于一线基层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职工,他们是科研信息化建设的主角,同时也是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实施者,因此,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对这些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建立统一的门户,实现“一用户全网通”的功能,保证科研信息化建设有实效。

3.2坚持以为人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高效的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高效的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模式,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是根本,目前各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管理能力而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缺乏,高职院校要实现全方位的科研信息化管理和科研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加大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第一,根据科研管理信息化要求制定科研部门岗位职责,优化人员结构,加快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流程的适应程度,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引进和选拔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特别是科研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人才。第二,从领导层面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将信息化人才培养纳入到全院教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中,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将信息化水平的考核纳入到员工考核和录用范围,使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树立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第三方面,积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鼓励教职员工通过继续教育、网络学习、交流培训进行科研信息化学习,提升自身的科研信息化操作水平、科研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对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要花大力气推动使用,并编写详细、操作性强的帮助手册提供给教职员工查阅,使科研工作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3.3夯实建设基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做支撑,高职院校在现有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整合现有的包括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库在内图1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规划示意图时,针对存在的各个业务子系统并行工作的现状,对如教职工基础信息、科研项目信息、学院基础信息等内容的定义和描述实行统一、规范的基础信息标准。

3.4引入大数据技术,开展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大数据技术由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而成,其先进性体现在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关联性,挖掘出尚未发现的知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该包括项目管理系统、成果管理系统、学术交流系统、成果转化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应相互关联、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科研管理数据库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出来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基于云计算的科研信息平台,采用面向服务和分布式体系架构,实现高速的科研管理业务处理、云端存储和数据访问功能。科研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分为用户层、SaaS(软件及服务层)、PaaS(平台及服务层)、DaaS(数据即服务),平台集合了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共享等功能,具有超强的开放性、数据融合能力、共享性,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数据、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跨专业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研究模式。大数据环境下建立的科研信息平台,其核心功能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数据仓库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创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科研资源整合模式,首先对由科研人员库、成果库、项目库、经费库、基础设施库等组成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和清洗,在海量数据中将有效数据收集分类,将无效、冗余数据删除,得到关于科研项目信息、人员信息、经费信息、科研成果信息、成果转让信息等各类集成数据;然后运用挖掘算法、聚类算法、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等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分析得出项目相关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方便科研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通过分析结果预测出未来几年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制定出科学、有持续性发展的科研发展规划。

4结语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

一、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研究的重要性

1.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是当前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两者的发展都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但是高职院校的质量工程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机制、体制方面都不健全,而随着高职质量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推广和运用成果,进一步扩大辐射和示范作用。同时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也会促进高职院校构建数字化校园,促使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项目研究上。关于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管理的研究已经渐渐走进高校研究员的视野,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2.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质量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项目管理仍是采用纸质版申报、现场开评审会、保存纸质版档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其实已经突显出一些弊端。首先,以质量工程项目评审为例。召开现场评审会,在聘请专家特别是校外专家这一环节,会出现请专家“难”的问题。因为各位专家的工作时间存在差异,而评审会多在工作日进行,所以能把专家们聚在一起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而召开现场评审会,因为时间短,专家们要进行高负荷的工作,在短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也有限,所以做出的评审结果有时候会出现偏差,不利于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而且,召开评审会也会增加额外的费用,例如招待费、交通费、住宿费等,造成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其次,项目立项后的管理工作,项目管理部门因为没有办法跟踪、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只能通过中期检查、验收的环节来监督项目的进展。再次,关于项目档案的保存与历史查询。较多的学校依然是用文件盒装着申报、评审、立项以及中期检查、验收的所有纸质版文件这种原始、常规的管理方式。这样储存档案,其实有很多的风险与不便。如果档案一旦遇到一些不可抗拒因素,那么所有材料将会丢失或损坏,而且在查阅历史文件的时候存在诸多的不便,即便是把文件存放的很有规律,若在众多文件中查找也是费时、费力的事情。有时候管理档案的人不在办公地点,那么其他的人便很难快速地找到所需的资料。面对这些弊端,就应该采用新的管理方式。现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可以便捷地进行项目管理。在评审环节,专家可以登陆网站进行评审,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台电脑、有网络,就可以进行评审。除此之外,项目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网络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而项目组成员也可以上传各式各样的研究成果,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对于项目档案的管理,只要建立一个数据库,登陆账号、密码,输入关键词,不论是谁都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的项目材料,这样也便于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历史的查询。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项目管理的一大进步,它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使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运用。[1]

二、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员配置不合理。很多学校信息管理人员就职于教育技术中心,而质量工程项目是设于教务处管理。信息管理人员没有参与到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来,所以只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很难开发出真正满足学院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软件。而质量工程管理人员由于信息技术差,即便有清晰的建设思路也无法进行网路平台构建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致使无法建立理想的、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管理部门也尝试引进一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高层次的人才,但是却出现了“人难招,才难留”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学习计算机的人是很多,可高级人才却紧缺,加上教学管理工作属于行政工作,比较繁琐,收入和待遇也相对较低,学习计算机的人又多为男性,高级的计算机操作人才很难被吸引到这样的管理岗位上来。而学院的信息管理人员也只是负责排查校园网络、多媒体设备以及故障维护,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信息网络管理上,无法对信息化管理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和推广。[2]

2.质量工程管理部门因学院资金投入少,而放弃对信息化平台的开发。有些学院领导对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有的存在为了“赶时髦”或者“面子工程”而被动进行信息化管理,没有真正投入人力、财力去做好学院的信息化管理,更不用说把信息化管理用在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上。而有的学校确实花钱去购买了社会上通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但是网络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新的平台需要不停升级,让学院领导觉得这种投入无休无止,在资金上造成了一些压力,所以通常出现后劲不足,致使信息化建设虎头蛇尾,变成了学院的额外负担,并没有给学校带来预期的收益。

3.老师们思想上排斥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在申报课题工作上,老师们习惯了交纸质版材料,让在平台上申报,他们表现出诸多不情愿。第一,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存在技术障碍。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授,他们不习惯在网上进行工作,对在网络上填报材料有些排斥。而且有些操作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有些教师因为不懂操作而对网络申报工作抱怨连连。第二,采用信息化管理的项目平台信息容量大,需要申报者填写的信息量大而且细致,数据的填报要求更科学有效,这为项目申报者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加大了工作量,表示有些内容是“多余的”。第三,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存在一些不稳定性,老师们觉得有风险。有时候可能网络原因或者其他的原因,填报数据丢失或者平台打不开等情况,让申报者对网络管理产生不信任感。

三、提高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途径

1.从“人”抓起。这个“人”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研究人员。首先,要想做好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就要有一支既懂项目管理又精通计算机操作的信息化管理队伍。面对在高职院校存在的“招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局面,其实可以采取自我培养人才的方法。对本学院的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采取“岗位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培训方式来解决内需。这样不仅能提高学院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还能够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和提高工作效率,在岗位上更加得心应手,获得成就感,所以与其费钱、费力招人,不如投入时间和资金培养“自己人”。第二,对于项目研究人员也应该进行信息化培训,通过“培训再学习”的方式改变他们对质量工程信息化的偏见及盲目性。

2.建立“多元化”、“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立足高职院校质量工程管理的特色,建立一个容量大、“多元化”的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具体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为:

3.构建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从信息平台基础设施、信息管理过程、信息平台应用的培训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定期、定时进行反馈、修正。从而进一步提高质量工程管理信息化效率。

(1)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包括网络设施、服务设施和基本设施三个方面。网络设施是保证信息传输畅通的保障,服务设施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而基本设施是建立信息平台的根基。

(2)信息管理过程评价包括对信息管理人员工作的效率、积极性、工作态度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评价。

(3)信息平台应用的培训是指对项目建设者、项目管理者进行定期培训,及时掌握信息技术用于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

高职院校质量工程项目信息化是一项新的课题,推进质量工程信息化工作必须要做到:基于质量工程建设与数字化校园构建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学院领导重视,项目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积极配合,齐心协力把此项工作推向新的台阶。[3]

参考文献:

[1] 陈伟.关于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扬州

教育学院学报,2010,(3):53-55.

[2] 施建林,张礼芳.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80-81.

篇9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人事管理

高等学校的二级学院是大学按照学科专业性质所设置的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项管理功能的基层组织,实行学院制是多数大学的校内管理模式。随着学院制管理模式的建立,原有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并且,随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科梯队建设重要性的凸现,人事管理的职能已向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优化学术梯队结构、发挥团体创新效益等高层次方面拓展,需要人事部门从许多冗杂的、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论思考和战略决策之中,为此,校院二级人事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一、二级学院人事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基本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学习经历、工作简历、任职情况、聘任情况、年度考核情况和奖惩情况等。这些内容一般由档案室或学院提供,人事部门审核并存储。

2.师资管理。主要包括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引进人才、教师培训、职称考试、出国或出境管理、专家库管理和基金资助等。这些内容一般由人事部门布置,学院具体操作,最后由人事部门审定并归档管理。

3.业绩管理。主要为教师的业绩信息,包括教学工作量、论文论著、科研获奖和专利成果的鉴定等。此类信息一般由学院上报,教务处和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审核,人事部门归口管理,为教师的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等提供信息支撑。

4.年终考核管理。该系统主要包括考核分组、年终小结上传、网上打分、结果处理、结果上报和结果反馈等几个部分,由学校人事部门监督、人事秘书操作、教师个人参与及学院考核领导小组审核共同完成。

5.薪酬管理。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教职工日常的工资管理和岗位津贴的发放等。薪酬的数量应随着教职工人员的变更与职务职称的变化而有所增减。因此,在遇到教职工信息变更时,学院应及时向人事部门上报变更情况,以便人事部门及时对教职工的薪酬级别进行更新与维护。

6.招聘管理。为便于人才的交流,一些学校开发了网上招聘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一般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招聘,包括招聘信息的、应聘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等操作与管理。在操作过程中,先由学院根据本院的进人计划提供招聘信息,再经人事部门审核后进行信息。应聘者在网上投递简历后,由学院在规定期限内对应聘信息做出处理与答复,最后报人事部门审核。

二、二级学院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思路

1.以学校网络服务为平台,建立校院二级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随机性强,教职工信息查询及统计工作常常是工作量大、任务急,而且大都是重复劳动。因此,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需要迫切解决或正在解决的问题。为此,一些高校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了功能强大且实用性强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由学院负责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录入并及时提供更新资料,再由人事部门审核并存档,将简化人事部门的办事流程,大大提高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建立校院二级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化办公,可使学校人事部门从烦琐的信息采集、数据录入与更新流程中解脱出来,从而为打造现代师资管理数字平台和制订师资队伍远景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以人事档案信息为基础,加快数据库建设

人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建立人事基础信息。因此,人事信息化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利用人事档案的原始数据建立人员的各类基础信息数据库,即在人事部门的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下,由不同岗位的人事管理人员对大量的基本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为纳入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管理做好准备。作为重要信息资源之一的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是开发人才资源的有效信息,以人事档案为突破口来启动建库工作可以减少工作的难度及避免数据出现差错。并且,运用信息组织技术,对多年来所积累的结构不合理、数据冗余混乱的“数据库”进行规范重组,对大量人事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将利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管理。以人事档案为依据,将大量的信息材料通过计算机储存、统计、汇总和分析,将更好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3.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为依据,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

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会产生重要影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加快高校人事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促使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使高校各部门、特别是二级学院能利用该系统处理日常人事工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教学、科研、财务等部门的紧密配合以及广大教职工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而且,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更应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如果在建成的信息化系统正式运行后,不对系统内的人事信息进行及时更新,那么整个信息系统将形成信息孤岛,起不到对人事信息的管理作用。没有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再好的信息系统也发挥不出作用。因此,学校应根据管理权限及信息化标准制定详细的操作与管理办法,以推动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4.以学校网络资源为载体,树立信息管理共享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人事信息化建设对人事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全局观念,树立信息共享意识是每一个人事管理工作者需要注意的问题。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与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产生大量的信息交流,存在着大量的重叠信息。因此,在进行人事信息管理时,应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加强和这些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同时,人事部门应给二级学院提供相应的查询和管理便利,以减少二者来回往复的信息传递,减少基础数据的维护差错率,降低学院人事管理员的工作量,迅速提升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网络建设和推进网上服务,使人事管理工作逐步纳入统一、规范的信息化轨道,为人事信息化管理提供高效、快速、安全的通道,也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转贴于

三、二级学院人事信息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分级管理。由于教职工的信息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高校人事部门要在宏观把握教职工信息变化的前提下,按管理权限,逐层逐级规范局域网之间的相互联结,适时地调节信息维护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运行,以保证整体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使用性与安全性,可以将系统的用户分为非授权普通用户、授权普通用户及系统管理员等三个部分,进行三级管理。对于一些人才需求、人事通知等可以公开的数据可为非授权用户即普通教职工使用;对于一些教职工详细信息、各种报表等非公开的数据可授权学院人事管理员查询及修改;而对于数据系统中数据的增删、修改操作则由系统管理员负责。而且,由于系统管理员要负责对整个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责任重大,其权限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如修改、增删数据必须经主管负责人批准并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增删、修改都要留下文字记录,以备查验。

2.规范流程,及时更新。信息采集是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而信息的准确性是人事工作的立足点。因此,为了防止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信息采集制度、信息审核制度和信息保密制度,规范信息采集流程,确保数据准确无误,使信息采集工作顺利进行。而且,各学院应保存各种原始记录和信息资料,以保证数据的可信度与准确性,确保人事信息与统计工作的准确与规范。

人事信息管理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必须考虑到数据的动态性、时效性与一致性。因此,为适应教师队伍的动态变化,必须对数据进行定期维护与更新,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而且,人事部门的每一个职能科室要对自身业务中产生的信息数据负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要依靠信息处理中心做好信息建设的集成工作,尽量避免数据重复建设,减少偏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3.以人为本,提高素质。为了更好地进行人事信息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一方面要加强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另一方面应该设立专门的从事人事信息管理工作的人事信息处理中心,并配以较高层次的系统管理人员,全权负责数据库的建设、更新与维护,并负责对二级学院人事信息填报工作的指导与审核,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与规范统一。为此,应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管理高效、作风优良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根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对现代管理专业素质的要求,有必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学院人事管理员有计划地开展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首先,人事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理念,并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其次,要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人事管理相关政策和规定。第三,要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的人事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和信息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和快捷地进行。

4.加强沟通,实现共享。要实现人事信息共享和其他数据的访问,可以利用校园网平台,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多层次、智能型、安全保密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使每一位教职工都可以通过校园网对人事信息进行访问和查询;人事管理系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其他系统的信息和数据,最终达到信息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由于受到管理权限、人员素质和信息交换技术的限制,各种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复制、刻录、下载和网上传送等多种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各种信息资源的占有率和使用率,努力探索建立信息资源的区域性共享机制。可以通过在局域网上建立各种信息资源库,分类设置内容板块和子栏目并与相关网站进行链接,在校园管理中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谢卫忠.刍议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陆雅君.高校人事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4).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已经逐步进入了互联网信息新时代。在这样的新时代之下,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模式之下,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信息化成为了业界的新趋势。因此,各个职业院校在进行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让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一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已经变成了一件迫不及待的事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亟待新思想、新方式的注入。众所周知,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效率低下,给工作造成了很强的滞后性。而信息化的融入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让行政管理的效率得到成倍提升。其次,在传统模式之下,职业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方式十分僵化陈旧,想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几乎不可能。但是这明显与新时代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同时,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能更好的提高相应部门的工作效率,以达到更好的为全校教职员工服务的目的[1]。

二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学校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各个职业院校要想全面提升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学校多方面的重视必不可少。首先,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信息化涉及的内容种类繁多,不是一件简单且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事项。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该与职业院校的网络系统进行有机结合,要利用校园网络的便利性让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其次,各个职业院校还应该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并安排一个部门专职进行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在此基础上,与之相配套的资金和设备都应该配置到位。对于资金充裕的职业学校而言,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显得“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对于部分资金存在问题的职业技术学校而言就显得有点举步维艰了。鉴于此,各个职业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募集专项资金用于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喊一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事项,而是需要“真枪实弹”、“赤膊上阵”的改革方能真正实现的现代化、信息化之路[2]。最后,各个职业院校还应该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以往,在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中,学校的领导层和决策层对于行政管理的重视程度一直较低,他们片面的认为行政管理不能真正意义上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因此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久而久之,行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变成了“纸上谈兵”,信息化之路漫漫又长远。为了扭转这一现状,各个职业院校的领导决策层应该高度重视行政管理,并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到议事日程之上,通过各种具有实效性的改革让信息化建设逐步走上正轨。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上下通力配合,共同努力才能逐见成效。也只有如此,方能让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达到预期效果[3]。

(二)全面提升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人的努力,对于提升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各个职业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策略、有计划的培养一批骨干的行政管理人员。在这批行政管理人员的带领之下,学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形势变得势如破竹。同时,职业院校还应该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职培训,通过培训让工作人员掌握最前沿的技能,并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和措施辅助工作的开展。由于各种信息化设备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如果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话势必会让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陷入僵局,无法适应时展的全新需求。此外,在职业院校的众多工作种类中,行政工作的内容显得十分繁杂,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的需求,不断调整工作策略,以便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快速的找出有用信息,以供自己的工作使用。

(三)加强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投入力度

首先,各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足量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保驾护航。信息化时代变化迅速,各种信息呈爆炸式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各个职业院校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添置一系列提升工作效率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添置的设备必须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不少的职业院校购置信息化设备是由专门的后勤部门负责,但是后勤部门对于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又不甚了解。因此,花了不少的钱,但是真正能用且好用的设施设备却少之又少。因此,在设施设备采购的过程中,应该有行政部门的专职人员参与,并在采购过程中大胆“发声”,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花钱购买的设备真正能够助力行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之上,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同时,购买回来的新设施新设备如果缺乏定时定点的维护维修的话,设备的磨损率会变得很大,其发挥的作用也势必会大打折扣。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这一窘境的发生,各个职业院应该选派专人专职进行新设施、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有了专人的维护维修,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之路才能变得更加顺畅,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也才能更加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时时且到位的维护保养才能让信息设备始终保持良性运作的状态,也才能让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升[4]。其次,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上对全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统领。在这样的大前提之下制定好与之相配套的各种标准。运用这个统一的标准建立健全行政管理的数据库系统。并通过此系统的正常运转来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在此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不断积累素材,将积累的素材运用到数据库的建设使用中去。科学准确的信息数据能够为领导层的决策提出强有力的支撑。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相关信息,并通过此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并且完全打破以往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且便捷。这样,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方能更加适应时展的需求,也只有如此,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被称之为与时俱进[5]。

三结语

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各个职业院校的领导层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于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投入强度。让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在一个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只有坚持如此,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才能助力职业院校的综合发展,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燕霞.关于深入推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5:7-8.

[2]姬鹏悦.浅谈管理信息化在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8:181.

[3]陈柏林.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111.

[4]张悦.浅谈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现状及改革思路[J].时代金融,2015,(35):197-198.